首页范文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十篇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十篇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02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篇1

关键词:儿童课外阅读缺失改善策略

新课程改革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儿童课外阅读的意志和决心。读书是儿童搜集和汲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而课外阅读则是能够充分发挥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背景下,必须重新构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意识,从而提升课外阅读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外阅读的概念及意义

(一)对课外阅读概念的认识

阅读作为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阅读概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最初词源学对阅读概念表面层次的简单理解到阅读学对阅读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人们对于阅读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对阅读的概念认识也跨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阅读的对象上来说,阅读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各种电子网络上的信息;从阅读的方式上说,阅读超越了用眼睛看的水平,达到了更高的认识维度;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阅读概念指出: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1]。显然此观点将阅读的对象发展到了理解吸收和应用的高度。从阅读过程上看,阅读主体对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体验交流和融合,使得阅读过程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

从阅读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将阅读的概念理解为:阅读是个体通过与书本的对话与交流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思考生命价值的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心智和心灵,引起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2]。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是个体在课外所进行的独立的自主性阅读活动。阅读对象有别于课内的教材及其参考书目,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兴趣需要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与延伸,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二)儿童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第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相对于课内阅读来说,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儿童不需要被动接受固定教材安排好的阅读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兴趣爱好选择所要阅读的内容,这样的阅读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同时,儿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会保持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感受知识所带来的知足与快乐。课外阅读可以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自主学习能力[3]。

第二,课外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发展。非认知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从广义上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性格[4]。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仅仅关注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儿童知识的巩固、智力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而课外阅读则是增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4]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在书中进行体验,将自己完全融合在书本中,与书本进行心灵感应、情感交流,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儿童坚持每天阅读,也会培养意志力。

第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英雄人物的传记是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5]。在儿童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家长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选择可供儿童阅读的书籍,并且尽量选择一些名人传记,儿童在阅读这些英雄人物生活的时候,就会从这些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找到榜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在模仿过程中,这种力量对儿童的激励作用会贯穿整个生命发展的始终,对其产生终生影响。

二、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

儿童的课外阅读已经引起了我国及其外国的高度关注,重视儿童的课外阅读在全世界已经达成共识,从英国最早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到美国的“阅读优先计划”再到日本的“儿童阅读年”,台湾的“全国儿童阅读实施计划”,总理首次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等,这些计划和活动无不显示出各国政府对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研究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且解决儿童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对这些计划活动的有效实践提供支持,并且我国课程进一步改革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线索,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有效的实施。

(一)儿童课外阅读缺失的表现

第一,儿童课外阅读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儿童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集中注意力,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当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种电子产品无不充斥儿童好奇的眼睛,将儿童带入一个远离书本的世界,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得儿童对电子游戏、卡通电视产生浓厚兴趣以至于忘记了最初的课外读物。并且,儿童对于电子产品所展示的信息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缺乏自主的思考和选择,不利于儿童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第二,儿童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需要良好环境作支撑。教师、家长会更多地关注学生考试的科目,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更多地重视教学大纲要求的课本内容,教师始终没有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分数至上、功力至上的教学体制规范下,学校即使有课外阅读课,学科教师还是会将其占有做有关考试方面的习题,或者让学生摘抄一些好词好句为考试服务。

第三,儿童缺乏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要求儿童的课外阅读有专业人员对其指引。阅读书籍的推荐、阅读方法的选择在儿童的课外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更谈不上学校会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儿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种自由式的阅读方式导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思索与体验,严重影响儿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活死人[6]。

第四,儿童缺乏充裕的阅读时间。课堂教学、家庭作业、课外辅导班等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使得学生缺少自由支配时间,尤其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学校,教师面对分数压力、绩效压力给学生布置大量家庭作业,甚至占用儿童课外阅读课或是他们所谓的副科时间让学生写作业、做习题,为考试服务。在家庭,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儿童的天性,强制性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以增强其在考试中的竞争力。这些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割裂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以牺牲今日的幸福生活来造就缥缈的未来生活。

(二)儿童课外阅读缺失的原因

第一,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物质保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应成为书籍的王国。”“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7]。目前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都体现出陈旧破烂、种类不全、数量有限、缺乏时代气息的特点,甚至很多学校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在传统的“锦标主义”思维定势下,地方政府对于学校的投入也只是集中在小部分的优质学校,使得很多学校由于没有经费保障而将图书建设搁置或是采取冷漠态度。

第二,课外阅读意识比较淡薄。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性引导,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规范下,教师、家长对儿童课外阅读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无用论上,认为儿童读课外书籍就是浪费时间,儿童应该节省时间做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而不是做无用的课外阅读,即使儿童有课外阅读课,家长教师也会把阅读的内容局限于优美的词句或是强迫学生写读后感以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应对考试带来的各种压力。这种片面的读书价值观直接导致儿童课外阅读的缺失。

第三,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导致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儿童对课外书籍与电子产品的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爱好选择,而电子产品以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特点受到了儿童的喜爱,儿童对于这些信息只能被动接受和吸收,完全不能判断内容的有效性及对自身价值的影响,导致儿童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减少,兴趣降低。

三、儿童课外阅读的改善策略

(一)为儿童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单独建立一个图书角,在学校的长廊、壁画都沾染上书籍的气息,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使得儿童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对课外读物产生兴趣,同时儿童课外阅读有丰富的书籍和充分的时间做保障。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学校颇具危险性的通病是缺乏读书气氛,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热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8]

第二,营造家庭文化环境,强化家长读书意识。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9]。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儿童对于课外读物的态度,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适当设置一些藏书,让读书代替电视机、游戏机,为孩子做出榜样,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读书带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二)对儿童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第一,激发儿童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只有对书籍产生浓厚兴趣,才有可能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以高涨的情绪和高度的注意力融入所要读的文本中,儿童才有可能亲身体验知识带来的快乐。严教不如身教,教师要作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儿童的学习具有模仿性,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第二,加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俄国教育家别林斯基曾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对儿童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儿童整个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用于儿童课外阅读方法的学习,教师也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此外,由于儿童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教师还要对儿童课外阅读书目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更具有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书籍。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习惯的养成会使人终生收益,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阅读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因此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儿童整个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儿童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要像课内学习那样做笔记,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阅读时或是阅读后也可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规定每天阅读的书目和时间,以便更好地指导课外阅读的有效进行。

(四)建立合理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具有高度开放性和随意性,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不能像课内学习那样以分数形式给学生分等级。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可以以开展读书活动的形式进行,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与同学老师或是家长交流想法。此外,课外阅读体系应是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组成的整体,这种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权威,提高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了儿童对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2.

[2][5][6][7][8][9]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53,176,397,177,218,80,395.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篇2

【关键词】新概念初中生文化学得习得

近年来,许多学者纷纷表示,应该为初中阶段的学习者增加课外的阅读量,以增加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仅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没有那么紧张,还因为初中阶段的学习者正是了解世界、发现世界的重要阶段,多做阅读有利于学生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在许许多多的课外阅读教材之中,《新概念英语》教材以其大容量的文章和词汇,正是初中课外阅读的最好选择。

一、《新概念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教材是亚历山大和何其莘合作编著的英语学习教材,这本教材于1997年10月由外研社正式出版发行。其后又多次再版,如今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数为新版本的《新概念英语》教材,在新版中融入了更过的现代流行元素,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

《新概念英语》与传统的小学、中学的教材按年级编著的方式不同。《新概念英语》教材是以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编写的,按照又易到难的顺序教材一共分为四册。第一册为初阶基础,是方便给一些想要迅速掌握英语,并想要进行简单对话的人所准备的。第一册也通过144课的讲解,接近2000个词汇的学习,以及的生动的对话形式,使学习者对英语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第二册为实践与进步,不仅在词汇和短语上新增加了2000个左右,在语法上也做了更深入的讲解和补充。第三册为技能与培养,主要是在前两册的基础上增加词汇量和语法点,以及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本教材主要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第四册为流利英语,主要是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主要使用与大学生学习。

二、《新概念英语》教材特点

什么样的教材才是好教材?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谓是一个众说纷纭、界定不明。但是总结一下前人对于好教材的观点,无外乎实用性、易学性和外延性。而《新概念英语》教材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三个特点。通过学习这套教材,学生可以在学得和习得的双重作用下了解英语、掌握英语知识点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化。

1.实用性和易学性――语法、词汇上的学得。《新概念英语》教材作为经典的英语学习教材,其实用性和易学性是其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其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渐进性学习更是让很多英语学习者受益匪浅。在《新概念英语的》一、二册中,不仅介绍了最常用的语法知识点,还编入了适用于初学者的英语常用词汇。《新概念英语》这样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初中的学生。

《新概念英语》教材第一册有144课、第二册有96课。第一册主要以使用的对话为主,在对话中询问价格、意见等。第二册则是以短小的故事为主,这些故事并不是讲一些大道理,而是像日记一样,描述的都是生活中的情景。不仅可以拓展学生们的写作角度,还通过书中对书信、便签等实用性写作的介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这两册的教材都是非常使用的辅助教材。作为初中生的辅助教材更是能补充初中原有教材的语法和词汇上的不足。同时课文的内容很短,每一课学习起来并不是很费时间,这也是《新概念英语》这套教材的优点所在。

2.外延性――文化上的习得。《新概念英语》除了在语法和词汇上对学校教材加以补充,更是在文化习得方面做了大量的补充。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人会说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只学习了语言本身,而对语言使用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正如萨丕尔曾在其《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所谓习得就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所学习的目的语的文化形成图示,这些图示会由于母语的正负迁移作用而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形式有所偏差,但是整体的文化概况还是相同的,而这些偏差也会随着学习者不断深入的学习而逐渐调整。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对目的语文化的习得过程。

《新概念英语》的优势就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再现了英语国家的生活状态。例如,《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就有个人对明信片的感觉,愚人节,卜算未来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的介绍,从中就可以看出此教材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广泛,因为多是以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某一个问题的,所以英语的文化也就渗透其中。中学生可以通过读这些小故事或者是对话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从而在脑中形成英语国家的文化图示,这对于学习者将来的英语学习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在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很多教师非常了解《新概念英语》教材,甚至有些教师本身就是这本教材的受益者,但是如何将教材融入到现实的教学环境中,这便成了一个难题。作为课外阅读的教材,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课外阅读。

1.讲解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由老师授课的形式,就相当于在原有课堂教材的基础上加上一本教材。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新概念英语》教材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因为《新概念英语》教材中的课文较多,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完全可以一课一课的逐步进行讲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点的全面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掌握。

2.随堂练习方式。《新概念英语》上市也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相对的,其同步练习册也纷纷上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同步练习册中与课堂所讲知识点相同的部分来作为随堂测试或者练习。虽然目前课堂教材也有很多配套的随堂练习册,但是很多题目只是将课文中的原文拿来出题,这样在题目在新颖度和变化上没有什么测试效果。如果拿《新概念英语》教材的同步练习册作为测试,新颖度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可以测出学生对课堂只是的掌握情况。如果效果并不是很好,还可以通过对《新概念英语》教材上相同知识点的课文进行讲解,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3.课后作业方式。《新概念英语》不仅可以作为课堂的课程或者练习,还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因为《新概念英语》教材是一本非常出色的自学教材。学生们可以在课后,理解课文、做练习。然后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作为初中的学生,如果老师不布置任务或者作业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自觉完成这些内容。因此,《新概念英语》教材要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

4.提高学优生或者帮助学困生。《新概念英语》教材有着自己独立的知识点编排体系,这一点虽然与现学教材不冲突,但是在构建上却是不相同的。这样的一套不分年级,只依据知识点难易程度排列的教材对于学优生和学困生都有极大的帮助。目前,英语的普及化,也使得大部分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学完了课上的内容。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知识一个复习和巩固的过程。这其中就会出现一些学优生,他们成绩优异,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非常不错。但是一味的反复学习同一本教材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更多的益处。再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以《新概念英语》教材作为课外阅读就给了他们提高自己的机会。相对的,学困生也是一样,由于编排的不相同,《新概念英语》教材作为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困生系统的学习英语,从而达到跟上课堂英语进度的目的。

四、新概念辅助下的不足

《新概念英语》教材虽然有着不错的口碑,但是这套教材也不可避免的有它的不足之处。

1.《新概念英语》的内容丰富,也正是因为其内容丰富使得学习者不可能在段时间内迅速掌握。虽然总所周知学习语言并不能急功近利,但是仍然有很多学习者希望可以速成。在这方面,《新概念英语》教材就很难满足速成学习者的需求了。

2.《新概念英语》教材虽然是一本以自学著称的英语教材,但是要想深入学习还是需要老师或是视频来讲解的。但是这就给老师嗲来了更大的压力,教师急需要准备课堂教材的内容,还要准备《新概念英语》教材的内容,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最后,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学生的自觉性就必须考虑在最终效果之中。

五、总结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篇3

根据考纲要求,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政治阅读能力。

一、课堂上的阅读能力训练

课本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必要的阅读课本的方法。课堂上我一般都采用让学生带着提纲去默读书本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课为例,我给出的阅读提纲是:

1.在怎样的国家中参与政治生活?如何参与?(这样做可以把上一课的国家性质及政治参与的准则及态度引出来)

2.公民的政治参与的内容有哪些?

3.民主选举的方式有哪些,我国采用怎样的选举方式?

4.民主决策的方式有哪些,意义是什么?

5.民主监督的方式有哪些,意义是什么?

6.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有什么区别?(提高学生的易错点辨别能力)

7.公民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民主管理?

8.有序政治参与有什么意义?

这样,通过提纲可以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10分钟内通过浏览和细读两种阅读方式初步感知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对思想政治课本中的概念进行分类总结的基础上,我认为可用几种方法来提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概念,具体来讲有以下四种:

1.分层法

思想政治课本中的概念会有不同的层次。分层法就是把这些概念分成不同层次,进行层层分析,从而达到对概念全面深刻的理解。如“按劳分配”这一概念就可分成以下三个层次:①分配什么:个人消费品;②分配标准:按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来分配;③分配领域:社会主义公有制。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均可用分层法理解。

2.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两个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易混淆的概念区分开来。例如“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概念,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不同点在于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前者的范围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而后者的范围是“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又如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这三个概念,可以从发行主体、风险及收益、功能及性质的角度来对比把握,找出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另外,民主与、公民与人民、权力与权利、个体企业与私营企业等均可用此法来把握。

3.关系法

有些概念往往是从相互关系中来下定义的,因此掌握相互关系,就可以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它们。例如“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就是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的,物质即“客观实在”,这一“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而意识本质上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这样既把握了关系,又从关系中把握概念。2008年广东高考题39题(材料略)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此题就不仅考察了考生对物质与意识的含义的理解,而且要求考生明确主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才能够拿得高分。又如2012年广东高考36题(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放开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13分)。这考题的要求必须要把握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才能拿高分。

4.属和种差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方面各有差异,另一方面又与同类事物存在共同性。思想政治概念同样可以从属和种差这两个方面把握。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市场经济,因而是以市场为基础和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我们的市场经济又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它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又如商品、货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众文化、哲学等概念都可以从属和种差法来把握。

二、课后的阅读强化训练法

课后我会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重点内容根据老师堂上所讲的对着书本整理出来写在笔记本上,构成知识网络,这也是对堂上阅读训练的一个课后延伸,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提升学生能从简单的阅读过渡到深层阅读的归纳总结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强化一周内所学的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政治阅读思维。

当学生养成了对着书本能归纳总结重要知识点的习惯时,实际上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政治教材的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能做的是尽量引导学生往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中发展,而并非断章取义地死记硬背。

三、在习题上的阅读能力训练

1.选择题的阅读能力训练

我把做题目的阅读能力分为快速阅读能力(浏览)和深层阅读能力。我认为高考中的选择题大部分都是在快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深层阅读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会在平时的选择题训练中先训练快速阅读能力,再在学生达到一定快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深层阅读能力训练。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方法是:习题课上给学生一定数量较为基础的选择题,并限定做题的时间。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迅速地找到题干中的一些关键词,然后找出与题干相符的正确答案。如题目:

2012年1月1日起,欧盟的国际航空碳排放费征收政策正式实施。中美俄等35国联手向欧盟“抗税”。产生上述冲突的根源是(D)

a.经济利益的冲突B.欧盟债务危机

C.国家之间的关系恶化

D.国家间利益对立

在这种题目只要找到题中“根源”这个关键词就能找到答案,比较适合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另一种训练是给出一些区分度较低难度较高的选择题,这过程中会训练到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深层细致分析题干与题枝的关系,各个题枝之间的区别。如: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B)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这是2012广东高考文综政治的一道考题,其中学生能根据“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的快速阅读较快地选出①来,但②③④则要逐一分析比较相互之间与题干的关系,需要学生运用到深层阅读能力。一般深层阅读能力训练的选题上,我都会选择三年内的高考真题,因为这些题目大部分都是在快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层阅读。

2.主观题阅读能力的训练

主观题的阅读能力也同样可以分为快速阅读能力和深层阅读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即是让学生迅速浏览材料和题目,在题目当中找到考查的是哪个模块的哪个具体知识点。然后带着相关的知识点去深层细致阅读材料。因为平时注重在课堂和课后对课本材料的一种基础阅读能力训练,学生在分析材料时会表现出对材料的那种政治思维习惯,能较为准确把握材料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作答和分析过程中表现比较好,达到高考考查的目的。如2012广东高考题:

材料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这一论断其现实意义。(13分)

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初步知道的信息有:材料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需要再阅读细致分析的是:材料三中的具体材料。从问题中又读出两个小问,其中一小问需要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另一小问还要在分析其现实意义。

当然,阅读并不一定局限于某一种方法,也可以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这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也是高考文综政治考查的目的所在,要求我们教师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更高学府的大学知识学习中更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篇4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的“学会认知”便是主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国际阅读学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具备快速阅读能力公民的数量将决定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来架构经济体系的国家(或民族)所拥有世界级工作者的质量和全球经济地位。因而阅读能力的高低将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则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本研究综合了前人关于小学教育中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大家对小学教育中阅读教学的重视。

1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阅读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所占据的时间最多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研究表明[5],小学教育中的阅读教学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及自主学习习惯。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感悟与判断能力。事实上,国际上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斥巨资实施了全国性“阅读挑战计划”,法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了“创造性阅读法”,葡萄牙社会党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国家阅读计划等。因此,阅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我国的阅读教学

我国教育界关于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开展了大量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探索。教育部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针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多项要求,也有研究提出甚至实施了“导读式”阅读教学、“语感”教学模式、“非指导性”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型和鉴赏型阅读”和“互动探究性阅读”等教学理论。此外,扩展阅读教学的研究也颇受关注并提出了如下代表性的方法:

(1)研究性阅读教学[6]。这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即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及展示研究成果。该方法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组织过程并使得阅读更加科学化。

(2)全息法阅读教学[7]。该阅读法包括课前拓宽“视界期待”、课中要充分互动和课后实施综合实践。它将文本看作一个研究主题,视学生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充分注意阅读教学前后的延伸与拓展进而实现充分的互动。

(3)整体性阅读教学[8]。该方法对各阶段教学过程通盘考虑来设计总的构架,也指教学设计要保证支持教学内容“文章的整体性”。它的特征主要有:①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②要强调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③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4)新概念阅读教学[9]。该方法主张“容纳一切有用的阅读老概念,继承和发扬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概念。”。它是针对非科学的落后阅读旧观念、旧传统提出来的,并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3面临的问题

2003年开展的一项针对34个国家的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对比研究表明,美国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比许多外国的同龄孩子要强得多,而我国的学生却榜上无名。此外,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主要为“选文型”编排,它在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却损害了语文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10],这种缺陷往往需要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来补救。因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我国现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如下不足:①尚未充分认识到课内扩展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对课内扩展阅读的目标定位模糊不清;③阅读内容的选择较为盲目;④阅读形式未能有效支持语文教学目标;⑤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时反客为主;⑥阅读课程组织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充分重视课内外扩展阅读的质量,实现从一本教科书上升为开展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这也是解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紧迫任务和必由途径。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篇5

殊不知“数学阅读”也是现代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技巧;走进课堂

一、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谈到阅读,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明显地显露出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具有数学性质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甚至看不懂报纸、电视上的一些数字统计图等等。由此表明,现代及将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对数学的教学和数学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二、掌握初中数学阅读技巧

1、把握数学阅读特征,探索学习规律。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理解每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其次,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概念中关键字词与概念用语方面的阅读。对于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的读,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严密性和准确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明白概念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至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以将相似的概念罗列在一起,让学生自主讨论,通过对比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判断,最终达到对概念清楚认识的目的。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挖掘数学符号、图、表的意义,对书中的知识有初步了解。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是挖掘数学阅读能力的良好开端。

2、掌握数学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指导。

不同的学习环节,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要求,学生的阅读层次应由粗到细、由表及里。比如:预习时,要求学生全面阅读,初步了解教材内容的结构,找出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就会有的放矢;小结阶段的对课堂所学知识的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节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从而实现高效阅读。常见的阅读方法一般有略读、精读、研读三种。“略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构成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条件和产生的结论,这种阅读方式是简单、粗略、低水平的。“精读”是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理解数学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概念和定理准确而清晰的认识。“研读”则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程度。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塑造学生人格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把阅读当作美来追求,从而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学习才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审美的因素,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目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最终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美的体验、是艺术的享受。此外,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但要给学生选择内容的自,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使学生乐在阅读中。

三、数学阅读要走进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阅读应该走进课堂。现在教材中出现了以社会、信息为背景的问题,如:市场、营销、计划决策、社会热点(如:网络、环保等等)、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等等),而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广泛丰富的实际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这些能力的获得靠课堂,因此,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样就要求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变传统的教师讲解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师的及时指导,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把握课堂中数学阅读形式和方法。当某一个数学问题给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作用,既读出条件又读出问题,理解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当数学问题一经呈现,教师应该让学生独自默读几分钟,在读中研,在研中读,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使学生在实际情景和数学知识之间找到一个切入口,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其次,数学教师应有一定的课堂阅读的指导策略。课堂上多数同学不会阅读,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或读一读,给予学生指导或作示范,让学生知道怎样阅读数学教材。再有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能成功地学会一些数学,以提高他们数学阅读的自觉性,同时注意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总之,把握课堂中数学阅读形式和方法。阅读习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技能,且数学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阅读例题的解法,是他们数学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值得我们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篇6

【关键词】阅读数学学习习惯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其实不然,数学学习同样不能离开阅读,在数学阅读中才能让学生亲近数学,理解数学。但在我们教学中有很多现象却令人遗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却为广大教师所忽视。如上公开课不用教材,只用习题纸已成为一种风气。总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学过程顺畅,教师起到了“导”的作用,学生“演”得也很投入,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应用题教学中,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可以理解题意;可是一到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不断。这也说明了没有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数学课的阅读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这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和新课改的环境下,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

1.阅读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环节为: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理解教材师生交流反馈。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交流、归纳等思维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只是书本知识,还获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表达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教材的阅读主要分以下几类:

1.1第一类,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数学的阅读不像读小说,快速浏览就可知故事梗概。概念和定义等知识必须要反复咀嚼,准确理解。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课时,通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在掌握轴对称概念的同时了解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另外,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学书本、教室门窗,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1.2第二类,重要句段的阅读。在教学中,对于某一节课内容让学生自学时,采用初读、精读两个步骤,特别是对有些句段的精读显得尤为重要。在《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一课中,对“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陡”这个关键字,再通过“梯子的长度相等”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梯子的倾斜程度与倾斜角的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数学含义。

1.3第三类,“读一读”、“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的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去读。如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目的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世界的无穷魅力。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对于文中提出的问题,有兴趣的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第二,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角度去读。如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统计图引起的错觉”就是对统计图造成的误导在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进一步介绍,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加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认识。

2.阅读应用题

应用题是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应用题的呈现要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应该努力实现应用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现在经常发现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特别是在解应用题上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深入地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我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1让学生把题目读完整。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把应用题的题目读完整才分析题意,找准数量关系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我改变了大多数教师喜欢亲自读题目的习惯,让学生齐读或者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并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

2.2注意找出题中的关键词。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读题时一定要要求学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

3.阅读数学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篇7

1.坚持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前预习的方法:(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3)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2.讲究课内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学习的方法:(1)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2)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

3.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学生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他们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课后复习的方法如下:(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自我提高。(2)“后”作业。阅读教材之后再做作业能做到事半功倍。有些学生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4.有意识记,系统掌握知识

有意识记的方法:深刻理解,自然识记;归纳口诀,有利识记;比较异同,简化识记;读写结合,加深识记。

有意识记是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有意识记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要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意识记方法,从而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5.增加课外阅读,适应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学生应该增加课外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以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课外阅读的方法有选择阅读、上网查找、注意摘录等。

6.科学归纳

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时最常使用。归纳方法之二是列表对比法。对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也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通过对比,能找到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归纳方法之三是键线递进法。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这就要求学生要及时集中整理相关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平行关系。在归纳整理中,可以忽略一些具体细节,突出主要内容。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更需要学生做类似联想和归纳总结。

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以下是笔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必要前提。教师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基础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做好学习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2.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所学习的内容。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4.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实物、图片、模型。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5.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篇8

1.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是一种语言,“在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语言”。因此,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2、数学阅读的内容

一、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课本是教育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替代不了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教材的阅读主要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课本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经过教师的“加工处理”学生咀嚼起来比较容易消化,但真正转化储存、与已有知识相融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常被教师设计的练习所替代。一般说上课后五分钟至二十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教师讲完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看书,就是学生咀嚼消化的时候。此时,可以让学生将概念、定义、公式反复咀嚼,准确理解,排疑解难,这样学生便会很快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熟能生巧,最终形成能力

第二类,“读一读”、“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的阅读。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般设计有“读一读”、“你知道吗”、综合应用等课后阅读材料。这一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所学知道的一个生活应用。主要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实用性和拓展性。

第三类,习题的阅读。新课程改革下的习题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情况,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层次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习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现在经常发现解习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问题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平时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外材料的阅读。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课本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因此适当的时候要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书,还会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书,如《数独大全》,《趣味数学》,《小学奥数》等等,另外我班学生订阅《课程导报》,通过阅读让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我们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篇9

1课前自读文本

有的老师有这样的疑问:课本让学生先读了,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其实,探究学习并不排斥对文本的接受学习。相反,它很需要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来扩充认知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如“旋转、平移”之类的知识,让学生去无所凭借地去猜想、发现,不仅浪费时间,可能也无意义。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旨在把独立的学习引进教学过程。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探索中获得真知。这样的效果会更佳。

课前自读文本,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我能读”、“我会读”。

课前自读文本,要注意教给方法,循序渐进。起初可以只要求在书上画画圈圈;继而可以试着提出疑问;再后就可以在自学以后尝试着独立解决文本上的习题了。

2课上精读文本

阅读数学课本,重在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该纠正那种“学生合上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翻开课本,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精心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读出从表述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文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3体会句式,读出数感

数学概念的表述是严谨简洁的。教师如果只是口头解说术语,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通过多读来领悟。

有的概念是借助关联词来表述,如“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其他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有的概念是用含有字母的句子来表示,甚至是交互式的,如“如果自然数a能被自然数b(b≠0)整除,就把a叫做b的倍数,就把b叫做a的因数。”作为教师不但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推导、概括概念,同时要对它进行多读,把抽象的语言、复杂的含义进行反复阅读,在脑子里产生数感;数感越清晰,对该概念的感知、理解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有些数学知识在刚开始学习时,也需要用多读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刚开始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对2.6和2.60,如何让学生理解呢?20.02这个小数中的两个0怎么读?48.362这个小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读成“四十八点三百六十二”,怎么办?笔者认为,要通过多读来加深感知,体验数学,增强数感,从而减轻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

4手脑并用,以“动”助读

通常,问题的答案,不一定一目了然,这时学生就容易失去信心。新的解题方法产生于学生尝试构思,并付之实际之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这样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的展开,提高阅读的效率。以“动”助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在数学教学中,以“动”助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边读题边画线段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

图形的教学中,以“动”助读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圆的认识”一课中,对于“画圆”的教学,就先让学生自学,阅读书上介绍的画图的步骤,让学生对圆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尝试练习画圆,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解决。最后教师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点拨,这样通过阅读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圆的画法。

帮助学生阅读,教师还可以列出读书提纲,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圆的平面知识,拟了以下读书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①弄清圆的各部分名称;②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在同一个圆里还成立吗?③想一想,圆的周长、面积是如何推理出来的?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原有知识的空白和相关性的知识的处理方法,建议采用标记号、绕道走、放过去的对策。

5以“议”促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课外阅读的概念界定篇10

一、阅读指导

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通过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而且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阅读可分为课前、课内和课后阅读三个环节。

1、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就是平常所说的自学,而自学能力是学生形成终生能力的核心,所以指导学生阅读不容忽视。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学生无疑掌握了一把入门的钥匙。新升入高一的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很高。由于高中化学内容,教材文字精炼,语句准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选学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适合学生阅读、理解、掌握和探索。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指导,结合教材内容,设置阅读提纲。通过阅读领会教材精髓,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2、课内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安排一定的材料,先由教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关键词语,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学习化学概念时,指导学生要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严密性,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不混淆意义相近的概念,并指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理解、归纳,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3、课外阅读

为了加深课本有些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适当地看课外书或有关报刊杂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要坚持下来。如指导学生怎么用参考书。学生拿到一本参考书,即使很好,也没必要从头到尾的看完,哪个问题不懂,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看参考书上有关这个问题的阐述部分。像这样处于有一定目的和计划的阅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观察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实验的指导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1、科学观察的方法

教师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目的的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目的的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目的的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可见有目的的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

2、严谨的观察态度

化学实验千变万化,现象各异,操作要求高。有些现象相近或仅是一瞬间过程而难以观察,有些实验因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而带来现象、结论的改变。如做al(oH)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操作实验不同,产生不同的现象。

3、观察中善于思考

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全神贯注地看,更要积极动脑筋思考,这样才会提高观察的效果。爱因斯坦语:“学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见思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如演示na跟水反应实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①钠为何浮出水面上?②钠为何熔化成小球?③小球为什么四处游④放出的气体是什么?⑤溶解中加入酚酞为什么变红色?指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记忆指导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化学科知识内容繁多,记忆量大等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的记忆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1、扣紧关键,歌诀法记忆

歌诀法记忆使学生兴趣盎然,缩短记忆周期,提高记忆效率,把抽象的、难记忆的化学知识,把枯燥的难记忆的化学概念加工提炼成通俗的韵语,知识点不变,表达语言精炼,记忆效果更加显著。如“氯气的制备”可归纳为“二氧化锰浓盐酸,固液制气记心间。混合共热反应起,生成黄绿色毒气。向上排气法收集,尾气吸收用碱液。”

2、分析对比,理解记忆

采用比较法记忆化学知识和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捷径。如相似概念要用比较法,比较其异同点。如“电解和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等概念,通过比较,分析,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3、意义识记,准确全面

意义识记是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记忆,它是通过积极思维,以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而进行新旧知识系统的记忆方法,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和快捷记忆的优点。如在剖析溶解度概念时,抓住四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质量。再配以适量的习题巩固,让学生充分理解四要素缺一不可,这样溶解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