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十篇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十篇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4:48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1

关键词:智慧医疗技术架构标准体系国家政策

医疗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市医疗资源分配机制不合理,政策性投资和引导方式较弱,医风医德、医患关系问题越来越复杂,医疗体系中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现有医疗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医疗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改善医疗现状等热议和呼声越来越高,反映出人们对现行医疗体系改革强烈期盼和推行改革的紧迫性。如何建立一个协同合作的智慧的医疗体系,以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卫生保健资源的公平分配,关系着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1智慧医疗的基本概念

截至目前,“智慧医疗”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定义,早在1924年,就有人提出远程医疗的概念。一般认为,“智慧医疗”是通过打造个人健康档案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1]还有学者将“智慧医疗”定义为:运用新一代传感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等,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与医疗卫生建设相关的物理、信息、社会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并智能地响应智慧医疗卫生生态圈内的需求。[2]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和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3]

2智慧医疗的技术架构与标准体系

2.1智慧医疗的技术架构当前广受认同的是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技术体系架构。其中,应用层根据医疗健康监测业务场景分为急救、慢病、院内诊前及个人健康业务。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xDSL和xpon等)和无线网络(2G、3G、4G、Lte和wLan等)。网关在网络层与感知延伸层之间进行数据存储和协议转换,并通过接入网发送,对业务终端具有控制管理能力。终端及感知延伸层是为医疗健康监测业务提供硬件保证的各类传感器终端。感知延伸层网络有线方式可支持以太网、RS-232、RS-485和G.hn等;无线方式可支持wiFi、ZigBee、RFiD、Bluetooth和

irDa等。[4]

2.2智慧医疗的标准体系智慧医疗的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领域广泛。感知层标准组织主要有美国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ZigBee联盟、通用串行总线USB以及Bluetooth中的HealthDeviceprofile协议等;网络层标准组织主要有国际电信联盟itU、欧盟官方通信标准化组织etSi、全球性贸易协会GSma、3Gpp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等;应用层标准组织主要有ieee、HL7、DiCom、iSo和卫生部行业标准等。

3智慧医疗的实践现状与政策

3.1我国智慧医疗的实践现状我国卫生部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互联互通的思路,在上海、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进行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卫生信息化工作方式,例如厦门市卫生局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和相关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

3.2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的相关政策目前,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规划大力支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医疗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5]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要求推进医疗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并积极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4智慧医疗发展面临的问题

4.1政府法律保障问题智慧医疗的实施涉及个人健康信息,也涉及了医师的职责和个人信息。如何保证人们在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同时,保证相关者自身隐私安全,是政府法律需要解决的问题。[6]

4.2关键技术突破问题智慧医疗技术研究范畴中涉及医疗感知、异构网络互通、信息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研发环节中突破这些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

4.3商业模式和产业链问题智慧医疗的产业链较为复杂,现有的商业模式五花八门,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而新的服务模式的创新将会带来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的问题。

4.4标准化问题智慧医疗涉及传感网、通信网、健康信息处理、医疗终端和应用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开展,而且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研发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的积极性不高,原有信息系统及终端之间形成孤岛,更增加了标准化的工作难度。

4.5服务质量和运营问题随着智慧医疗应用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如何实现传感网与移动网、互联网的融合并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以及融合后面对数量众多的传感节点如何进行高效的网络维护和故障判断,都对运营商提出了新的挑战。

4.6医疗知识培训与观念问题无论是智慧医疗产品的使用还是服务都需要进行知识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智慧医疗普及工作的难度。另外,传统理念中人们对医疗、健康理念认识不够,重治疗轻预防,导致智慧医疗的服务理念难以被接受。

5智慧医疗发展的建议

5.1科学的规划智慧医疗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根据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智慧医疗建设规划和政策。

5.2建立一个协同的合作关系的智慧医疗体系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同建立一个协同的合作关系的智慧医疗体系。智慧医疗体系需要产业链各方,包括电信运营商、平台提供商、传感器厂商、终端厂商以及用户等需要积极开展合作,不断完善智慧医疗体系。

5.3合适的服务模式需要树立市场需求和政策规划导向相结合,服务模式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为主相结合的思想和服务理念,创建适应于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健康保健等多种产品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模式。构建一系列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服务保障系统,开发与之相对应的高效便捷、方便有效、简单可靠、安全舒适、通俗易懂的系列化产品,来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的适应性需求。

5.4将采集终端作为指挥医疗系统技术的核心和纽

带实现非医疗机构,家庭成员、特殊人群、个人都可操作的数据、信息采集方式。能够完整、系统、全面地检测出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数据,为个人健康保健提供量化管理的可靠依据。通过非接触式各种传感器采集人体异常生理特征参数、曲线、图形,实现个人生理参数存储,与个人标准参数对比,并对病理参数差异的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5.5突破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需要在研发环节中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降低成本,推动产品成熟,实现产品规模化。

6结语

智慧医疗的发展将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医疗资源和更便捷、智能的健康服务,更有效地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增进健康的迫切需求。智慧医疗能够更好地符合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健康生活的理念。可以预见,健康和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营养、运动、健康管理、疾病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基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也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于波,史彦斌,孙景海,等.信息化区域协同智慧医疗体系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3(1):98-100.

[2]宫芳芳,孙喜琢,林君,等.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2):28-29.

[3]陈秋晓,张莹,姚志刚,等.智慧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3):52-54.

[4]唐雄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4.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2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医疗;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2-0303-03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概念最早见诸于1999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传感器网络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被广泛提上日程。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五横三纵系统框架和7个领域30种场景的物联网应用体系也在国内的大型城市开始试点研究。医疗卫生事业作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对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要求更为迫切。因此,本文从物联网的特性出发,分析物联网技术在当今关系国计民生的智能医疗系统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物联网技术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1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及其特性

物联网并不是一种通信网,而是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实现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糅合。它综合运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二维码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信息感知技术手段,支持物理、化学及生物系统和过程的远程的人机交互,从而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技术具有无限传输、及时感知、方便存储、智能处理等特点,从而保障业务稳定运行。

2物联网在智慧医疗系统中的应用

经过长足的发展,现阶段已有很多医院建立了监控系统,配备和研发了各种信息系统,使得医院的可视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鉴于目前医院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监控的感知手段校为单一,智能化管理仍存在不少死角,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各种信息系统尚存在兼容问题。

物联网作为新兴经济增长点,必然会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十二五”规划中,物联网还被计划应用于医疗卫生系统中,这不仅能够帮助医院实时监控病人的健康,如在病人体内植入芯片,随时监护病人各项指标,随时给出警示和建议,而且还可以有效管理整个医院的运营,对医院人员、设备、后勤供给、来往车辆和安全保障实行智能化、人性化管理。这不仅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而且也大大推进了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转速度。

表1“十二五”规划中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场景

2.1智慧物联网在医疗系统中应用的原理和结构

以物联网为技术基础的现代医疗系统建设,其基本原理就是对医院内各种对象的感知、定位于控制,通过对医院工作人员、病人、车辆、医疗器械、基础设施等资源进行信息化改造,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医院内需要感知的对象加以标识,进而通过标签读写器智能终端设备手持接收终端无线感应器等信息识别设备对上述标识加以识别,并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将信息反馈至信息处理中心,并在处理中心加工处理融合后,传输至医疗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继而对获取的信息综合分析,及时处理,从而医院管理部门掌握感知对象的形态,进而为正确决策打下基础,其结构和原理如图1所示。

2.2物联网技术在医疗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物联网技术使得医院对象感知能力激增,处理疫情、病情、医院各环节调度的速度、精度和范围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其他技术手段所不能取代的。

图1物联网技术下智慧医疗系统结构及原理图

2.2.1医护人员、病人、病人家属、临时就诊等人员和诊室、病房等区域实现智能可视化管理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出入医院,这给有限的医院空间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为医护人员、病人、住院病人家属配备相应的管理卡,通过这种门禁系统和遍布医院的感应点,可以及时区分这些人群并对需要重点监控的病人实行全自动实时感知、定位,对进入重要区域的可疑人员进行重点监控,确保医院安全。各科室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智慧医疗管理平台实时了解本科室病人在诊室、病房等地的各种情况,加强对病人的呵护和管理。并且,将管理卡与其他系统合并,如餐饮、洗浴,跨科室诊疗,可以大大提高医疗速度,节省医疗资源,提高管理人性化程度。

2.2.2对病人隐私、医院重要医疗资料等事项智能化保密措施

为病人病情设置查阅密码,对医院重要资料、机密文件等张贴二维码或嵌入射频卡,可以实时感知其所在位置,并且对进出该保密地带的人员进行实时监控,防止重要资料的泄密和流失。

2.2.3为远距离专家会诊提供方便和可能

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单个医院的信息既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实现人为管理的开放的,对疑难杂症等的治疗,可以通过开放的医疗卫生感应系统,实现远距离专家会诊,通过对病人病情信息的共享,使疑难病患不必饱受路途颠簸之苦,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最专业的诊疗和护理。

2.2.4对进出医院的车辆实行精细化智能管理。

通过为进出医院的救护车、储运车等车辆和重要医疗器械、医疗设备安装电子标签、嵌入传感器、卫星定位装置等,实现对交通工具、重要医疗器械、设备进行准确定位和实时跟踪,并通过嵌入的各类智能传感器,监控其工作状态、完好情况等,从而实现对其精细化管理。

2.2.5在医疗仓储、物资管理等多方面实现智能化保障

医疗药品、器械的储备充分是医院应对公共医疗事件的必要保障,为医院的仓库、物资安装包含医疗药品型号、器械种类,品种数量等状态信息的电子标签,能使医院管理者及时准确掌握医疗药品、器械的储备请康,为医院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保障。

2.2.6在重点区域设置电子岗哨,确保信息和物资安全

为财务、仓库及医院的其他重点区域安装智能传感器,实现对重点区域的24小时不间断安全检测,一旦发现有不法分子或可疑分子的不轨情况,可有感应点自动调整摄像头的方向对嫌疑人进行全方位视频监控,并向值班人员发出安全警示提醒,以便及时侦查,确保安全。

3智慧医疗系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物联网刚刚建立试点不就,正处于技术和标准体系的摸索期。很多与之相配备的制度和管理法规尚处于真空阶段,因此,智能医疗系统的建立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对智慧医疗系统的建设和引进要采取要科学谨慎的态度

当前是物联网技术的初始阶段,各阶层、各行业对物联网的热情高涨,对物联网美好前景的描述也让对现代化程度要求最高的医疗卫生行业对其充满期待。但在具体推进上,笔者建议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不能不顾医院的规模和实际的情况下盲目开展建设工作,浪费财力、物力。建议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在充分理解智慧医疗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从部分大型医院进行试点,重点推进,逐步取得经验,为全面建设智慧医院做好技术铺垫。

3.2对物联网感知系统应采取统一数据格式标准

目前,在传感器领域,传感器生产厂家较多,感知手段不一而足,标准各异,各种传感器之间,并无统一的标准,为了垄断和控制市场,兼容问题一直不能够实现,这就造成在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感知信息的数据格式不一而足,不能形成统一的集中调控,因此,在物联网的大范围推广前政府必须出面加强这方面的统一领导,制定规范的数据格式标准,使用兼容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使得医院资源能够统一管理,感知到的数据能够共享和合并处理,以提高管控水平。

3.3不同设备采取不同的感知手段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

智慧医疗系统的建设涉及的项目很多,各种感知对象读感应资源的反映情况差别也较大,

感知定位的要求又不一而足,因此,如果对所有感知对象采取统一的感知技术手段,不仅很那达到对感知对象的精确掌握,而且会造成大量信息冗余,增加运营成本。因此,要对不同感知对象区别使用不同手段,如普通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等可以使用二维码、被动式射频标签对其进行标识和感知;救护车、物资车、重大器械等可以采用主动式射频标签,卫星定位等技术进行定位追踪;而一些重要区域可以利用智能传感器芯片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感知,了解其安全状态。这样,既做到了量体裁衣,又有效节约了成本。

3.4与原有系统有效整合、综合利用的问题。

由于目前很多国营和大型私立医院已经实现了智能视频监控,并且对其他信息系统也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处理系统,因此,物联网在建设智慧医疗系统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旧有的系统,与旧有系统进行兼容性设计,减少重复开发的成本。

4结束语

智慧医疗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及时、准确的医疗服务,还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繁杂的日常运营管理中解放出来。在为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诊疗的基础上,向着更广阔的空间迈进。但物联网智慧医疗系统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洪波.mZm网络新生活畅想曲[J].oftwareworld,2007,3.

[2]移动通信网承载物联网业务的研究.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2010.3.

[3]黄家柯物联网及其发展策略探讨.广西通信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010,2.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3

1.1事实(Facts)

作为整个信息链的起点,事实就是事物在人类视野(感观/逻辑)中的原始映像[1]。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2]。事实也是人类知识的起源,人类全部知识的最初信息基础就是事实。

1.2数据(Data)

通常认为,数据是对事物纯粹的、客观的记录,是原始的未经解读的数字、文字、图像、符号、声音、计算机代码等[3]。而数据本身缺乏关联和目的性,但当数据结合一定的背景、规则、意义之后,就会形成信息。

1.3信息(information)

作为整个信息链中的中心链环的信息,它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属性的,上游是面向认知属性的。“信息”既有物理属性也有认知属性,因此成为“信息链”的代表称谓。

1.4知识(Knowledge)

知识来自于信息,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它比数据或信息更接近行动。知识必须经过学习或研究以及从信息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加工才能够获得[4]。

1.5情报(intelligence)

情报是为实现主体某种特定目的,有意识地对有关的事实、数据、信息、知识等要素进行加工后得到的产物。情报既包含有信息的成分,也包含有知识的成分。从信息层面看,情报所包含的信息是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从知识层面看,情报是与知识的利用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情报是知识的子集。1.6智慧(wisdom)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人类基于已有的知识,是针对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演绎,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智慧是属于知识层面的,是人类大脑运用知识活动的产物———即运作和应用知识的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

1.7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慧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信息是有意义的事实和数据,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情报是进入人类社会交流系统的运动着的知识,智慧是运用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由事实(Facts)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intelligence)智慧(wisdom)层层递进,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见图1[5]。

2医学信息学的相关概念

2.1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三种导向

2.1.1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定义侧重于技术和工具,即通常强调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临床计算”、“医学中的计算机”、“医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认识比较常见[6]。

2.1.2以角色、任务或面向领域为导向定义侧重于组织内部信息人员的角色。例如,护理信息学、牙医信息学等通过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来定义。

2.1.3以概念为导向定义侧重于如数据、信息和知识这些概念在医学领域中的特定内涵。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是朝着形成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医学信息学定义方向发展的。

2.2中国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两种倾向

2.2.1基于字面拆分后的概念解析

第一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偏重于方法论层面。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确定医学信息学的范围是“医学”和“信息学”之交叉。前者指其应用领域,后者指其方法学。第二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onscience)———侧重于学科体系层面(即理论与技术方法统一的学科体系)。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研究“医学信息”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医学领域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的一门科学。

2.2.3基于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翻译与重组

此类定义大多为将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翻译成不同形式的汉语语言并且进行重组,与国外对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无太大区别。

3医学信息学研究中的信息链

3.1“数据信息”链

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对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当下全球大量的公共卫生信息、电子病历信息、用药信息、住院信息、图像信息、管理信息、基因信息、医学知识库信息以及实验室数据等构成了医疗卫生大数据[7]。随着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日益紧密的结合,大数据对卫生及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应用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便成为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领域共同面对的挑战。大数据在医疗行业可应用于临床、研发、公共卫生和创新商业模式等领域,在健康领域的终极应用是疾病诊断和预测性治疗。虽然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如火如荼,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整合、数据的挖掘利用和保护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也就需要我们在利用医疗大数据的同时,变革数据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等等各种措施,利用创新的方法和模式,发挥大数据在医院行政管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卫生信息服务和疾病的控制预防中的作用和价值。

3.2“信息知识”链

这一环节主要关注医学知识库的建立。数据库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一种专门管理数据资源的系统,它有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数字及声音等多种形式。而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集合区别与联系[8]。知识库的概念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人工智能及其分支———知识工程领域,另一个是传统的数据库领域。人工智能和数据库两项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知识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医学知识库,需要一支多学科人才的专业队伍,并且要能够适应数字化医疗向智慧化医疗的转变需要,构建大型的一站式通用智能医学知识库。建立知识库,要以本体为建设思路和方法,不仅要构建西医学科的知识库,更要构建中医学科知识库,且重视与“大数据”医疗的整合,更好地利用临床信息,将有用的信息知识化。

3.3“知识智慧”链

这一环节的着重点在于智慧医疗的实现。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医疗”的概念。早期的智慧医疗强调物联网的作用,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以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科学诊断以及公共卫生预防。而未来的智慧医疗将是以卫生信息化和信息共享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个性化、智能化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9]。智慧医疗包括了智慧医院、区域医疗、家庭自助健康监护等多种服务方式,它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智慧医疗可以创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医疗产业链,并且使用户体会到更加智能化和协调化的医疗服务[10]。

4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4.1学科体系的协同融合,加速了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形成与发展

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mi)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Bi)虽然产生背景不同,但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之后,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边界趋于模糊,互相渗透和结合的趋势明显。其目的就是要提供新的生物医学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框架。正是两者的协同融合加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informatics,Bmi)。可以预见的是,基于相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彼此交叉融合的研究内容,生物医学信息学一定是医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4.2学科研究向促进“转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信息链的研究视角下,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会更加注重信息链中的要素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链环转化;其次,在医疗领域,医学信息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快速、可靠地转化为现实可用的临床解决方案。同时,医学信息学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即转化医学信息学。转化医学信息学通常被认为是以转化医学中的相关信息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服务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其目的是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向临床应用转化[11]。转化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医学信息的标准化和医学数据的组织与存储等。它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加快基础研究变为临床应用,有力地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4.3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4.3.1个性化

个性化意味着卫生信息管理和卫生信息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的状态、需求乃至兴趣爱好来采集信息或提供信息服务。可以设想,在未来每个患者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健康中心。

4.3.2智能化

智能化意味着通过对既有信息的分析,挖掘其中的规律,利用获得的规律来处理新的信息,并给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4.4新技术支撑和引领着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许多崭新的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远程医疗(telemedicine):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与医疗技术结合。移动医疗(mobileHealth):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利用物联网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管理。健康云(Healthcloud):以SaaS的方式向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医院管理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面的服务。医疗大数据(medicalbigdata):大数据技术与医疗行业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医疗数据蕴含的信息与价值。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间更为直接便捷的联系。智慧医疗(wisemedical):使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健康档案和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的互动。

4.5我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医学信息学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学科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标准设置滞后、系统规划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1亟需解决学科正名和专业名称规范化问题

医学信息学在国内的学科地位的确很尴尬,主要表现在国内的三大学科体系(目录),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法)、“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教育法)中均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类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确立“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名称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医学信息教育在国内看似很火爆,其实是乱象丛生。此前教育部只批了中南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但国内很多学校都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后面加括号注明“医学信息学方向”,然后对外宣称是医学信息学专业。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种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显然这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此,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宏观指导与调控力度,规范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首先,在学科及专业目录上设立独立的“医学信息学”,既不要让“医学信息学”依托(附)于其他学科/专业,也不需要在别的学科/专业后面的括号内出现“医学信息学”。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建议将“医学信息学”纳入到“特设专业”中的“1010医学技术类”。其次,成立全国医学信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规范指导医学信息学的专业教育。再次,协调指导“医学信息”类的学术组织,整合医学信息学的学术研究力量和研究队伍,指引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2加强学科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比较落后,学科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且专业教材缺乏,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差别很大,体现不出学科的重要性和交叉复杂性。故要求科学合理地加强学科的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好计算机科学、医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关系,参照国外已有的教学方案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充实教学计划,扩宽教学范畴,使整个医学信息学的教育更加合理。4.5.3实现专业教育体系化,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没有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医学信息学地位不高,所以学科的科研投入、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都面临难题,教材和师资的缺乏也导致了专业教育规范化和体系化不足。为此,要深刻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意义,推动专业教育向规范化和体系化迈进。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需要大批的高水平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育中实现,只有通过规范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医学信息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和对在岗人员进行进修培训,才能适应医学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5结语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4

“智慧城市”一经提出,就受到上上下下的重视,各大城市都陆续推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到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

最近,很多城市都举行了相关的高峰论坛。2012年12月上海举行了大规模“智慧城市”宣传周活动,其中14日举办的“2012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会议邀请了120余位专家到场,进行了12场主题演讲,两场签约仪式,一场圆桌互动,还了很有标准化意识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就论坛本身而言应当说举办得很成功。

而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国内还有几场关于“智慧城市”的高峰论坛将举行,“智慧城市热”还将不断升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绝对是好事。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越是急需发展的时候越要注意――要理性发展,要可持续性发展,拒绝盲目发展,浪费性发展!

我们要善于把握“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脉搏,勇于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吸取三网融合“三次写进五年规划,十五年未取得实质进展”的教训,上上下下都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把“智慧城市”建设落到实处。笔者有幸被邀请参与上海“智慧城市”论坛,有很多收获体会,学到很多新知识。但仍然感到有些问题不吐不快,不管是从“智慧城市”角度,还是举办“智慧城市”论坛的角度都有一些想法。从目前对“智慧城市”的宣传以及“智慧城市”高峰论坛来看,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智慧城市”缺少顶层设计

如前所述,全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案,大规模的城市信息化升级正拉开帷幕。令人担忧的是,全国么多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很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外,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不同,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能力、信息化开发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而缺乏一个权威、核心的顶层设计,缺乏一个全局性指导。

顶层设计顾名思义应当是来自国家和权威部门的规划,是国家层面的发展理念,高瞻远瞩,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顶层设计应当明确我国支持“智慧城市”发展的路径、原则、目标、标准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明确时间流、任务流、信息流的节点和关系,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统筹协调,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修正方向。希望政府部门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先行,正确指导“智慧城市”发展,以确保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二、概念不清导致规划不实

尽管“智慧城市”的概念早就提出,也相比“智慧地球”、“智慧中国”等说法最深入人心,但关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和定义却五花八门。“智慧地球”是iBm提出的,我国台湾叫“智能城市”,因为在台湾“智能”和“智慧”是一个意思。还有人称为“数字城市”,就错了。其实“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被人称为“智慧城市”的三部曲,简单地说“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1.0版,“智能城市”就是“智慧城市”的2.0版,“智慧城市”则是3.0版,是城市建设的高级目标,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去年民建中央主席、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给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智慧城市”概念,获得业内好评,厘清了一概念。

些叫法的不同导致了理解的差异,有时在规划中就会出现偏差,目标非常宏伟,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城市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智慧医疗”,不是把医疗数据上网和添点设备就行,而是要看该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真正解决了“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降低了多少医疗成本,缓解了多少医患关系,人文关怀的理念是否落实了等等。

概念厘清也是全局性问题,宣传要准确到位,说法要统一,自上而下要有标准解释。理解统一了,在出台规划时就能够遵循同一个原则,对应的目标、方法与技术手段也就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智慧城市”建设,也要体现出“智慧”,并贯穿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三、抓好试点项目

重大举措更需要试点的经验,建设“智慧城市”也不例外。试点具有一定的探索和示范作用,能使其他城市在建设中结合自己的情况少走弯路。但到目前为止,“智慧城市”的试点领域仍然不足,我国目前“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已超5个。在目前明确的18个领域中,很少有十分成功的试点。

培养试点、寻找成功经验,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步,并通过试点来查找问题、修正规划。试点经验要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到试点的作用,要让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来参考借鉴。试点领域本身也要通过总结,不断提高,上升到更高层次。

四、高峰论坛存在的不足

1、演讲内容有些不尽如人意。谈成就多,讲问题少,解决方案少。比如智能交通系统,主要讲我们现在的交通管理平台规模很大,运行良好,设置了多少探头,交通信息随时掌握等,但对于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际缓解交通拥堵,应用系统后提高了多少道路的通行能力,如何发挥遇到突发事件快速排解的作用等描述不够。

2、有些演讲者有为自己做广告之嫌,只谈本公司产品如何,过多介绍产品的情况,讲解类产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少,技术层面的东西讲的少,做法可以理解,说过了就不好了。

3、演讲者描述多,解决方案少。演讲者对“智慧城市”充满信心,谈起前景和设想信心十足,普遍感觉问题、困难谈得少,解决办法更少,使听众感到不解渴。其实“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不管哪个领域均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有很多需要技术攻关,有很多具体方案需要论证和解读,大家普遍关心的就是些,探讨和研究的也是些。

4、论坛互动交流不够。以本次上海高峰论坛为例,与听众互动太少,只有一位获得提问机会。去年的北京高峰论坛很好,组织了四个论坛分会场活动,请大家踊跃发言,尽量多提出问题。希望今后各地在组织论坛活动时,重视互动环节,调动与会者积极性,及时提出问题,真正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5、未组织专题论坛和参观试点行业领域。希望各省市在组织大型智慧城市高峰论坛时,组织一些专题论坛,比如智慧医疗论坛、智慧楼宇论坛、智慧交通论坛等。再组织一些参观活动,如选择活动主办方所在地,专题参观视察。种活动无论是对被参观对象还是参观者本人,都是一种教育和提高,优点显而易见。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5

四川病人,能得到北京301医院教授的治疗?

我们喝的每一杯牛奶

都能找得到原产的奶牛?你的健康状况可以

自己亲眼看到?

这一切都不是梦想,

而是智慧城市里的现实

采访尹岭博士非常困难,约了好几次,才约到了6月21号上午的半天时间。早晨八点,在记者赶到之前,几位来自河南的客人早已等在会议室。尹岭是中国人民总医院(301医院)的博导医师,医生本来就是个繁忙的职业,而尹岭同时又负责一项比当医生复杂好几倍的工作。作为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尹岭除了每周两天的出诊,其余时间全部花在了远程医疗和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工作上。这一天,就河南省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事宜,尹岭正要与河南省一家负责建立这个服务网站的公司谈合作。

尹岭熟练地打开了电脑,在投影上展示着他制作的ppt,向客人介绍了平台的架构和未来如何实施具体服务项目的方案,包括如何建立肿瘤数据库、各种疾病专题库,如何结合新农合,为城市社区与农村提供疾病数据分析,如何将动态信息在平台加载等计划。

2000年起,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已有18年的尹岭博士开始神经信息学研究工作,这期间他对医学科学数据如何实现区域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通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让尹岭十几年来孜孜以求的这个数据共享平台,就是智慧城市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智慧医疗。

智慧医院

媒体曾不止一次对中国居民关注的话题作过广泛调查,其中“健康”高居榜首,“养老”紧随其后。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7亿,糖尿病患者超过9千万,癌症患者迈过400万门槛。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医疗与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建筑被纳入智慧城市重点建设内容。

作为国内医疗信息行业的开创者之一,尹岭可以说见证了中国的医院在互联网大潮中的巨大变化。在国内最早进行信息化改造的301医院病房里,记者看到,通过无线的平板电脑和pDa,医护人员在病人床边就实现了查房、医嘱、信息传输,以前这些要让病人跑断腿、也让医生忙得不亦乐乎的工作,瞬间就在谈笑间完成了,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不禁让人感叹科技的魔力。

借助计算机对医院的信息管理,我国已经走过了医院财务等内部管理的第一阶段和临床管理信息CSe系统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的第二阶段;如今301医院已经在住院部实现了无线应用,无线局域网有效地克服了有线网络的弊端,利用pDa或平板无线电脑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和病人标识码识别等等,真正成了智慧医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慧医院的含义还在向纵深拓展,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在医院形成网络化的科与科之间的协作;通过物联网大量采集患者实时体征数据,以方便医院实时掌握病情,实现智能化的预警和决策;通过医疗各环节信息的标识和匹配,可降低医疗的过失和差错;通过医疗物联网采集各种基础的信息,以实现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如:在药品耗材管理中,通过条码采集可以准确掌握药品或耗材在医院的流动的情况,为医院信息化决策提供一些决策数据;通过医疗物联网建立实时监控体系,如感控体系,以及电子病历的实时监控分析。同时,通过医疗物联网能够将医疗资源合理应用,如:建立远程健康监护,远程急救和远程会诊等,进一步拓展了医疗的可移动性。

去年11月,301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和河南电力医院站点医院正式启动。在河南省电力医院远程诊断操作室里,总医院、河南省电力医院,以及下设的平顶山、三门峡、新乡、周口分站,实现了视频6方通话。通过这个系统,既能实施语音、音像互联,X光机、Ct、电子显微镜等图像也可以实时传输,实现远程会诊。尹岭说,不仅如此,在河南省电力医院已经实现“远程查房”,病人病区都不用出,医生查房时的信息也可以与总医院的专家对接。对于危急病人,15分钟内即可组织会诊。此外,301医院还组织院士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以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

尤其让尹岭感到欣慰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当天,中国人民总医院就启动了远程会诊系统。今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地震。4月20日22:30分至4月21日凌晨零点30分,由301医院资深骨科、急诊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通过远程会诊中心的视频与8名新都区中医医院医生组成的医疗救治小组进行“4·20”地震伤员远程对话会诊,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资料、治疗方案等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和交流,专家组对每位伤员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指导,并制定了医疗救治方案。

“在这个平台实施远程医疗的分级会诊,能大大降低医患双方的成本,具体做法为:市级医院给乡镇医院会诊,省级医院给市级医院会诊,我们301给省级医院会诊,其中省级医院会诊是我们的重点。”尹岭博士说。

城市设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能及时有效地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这就是城市最大的智慧。

智慧物流

近年来,国产奶业的问题成了市民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让消费者对国产牛奶和奶粉重拾信心成了奶企的最大难题,而对三元来说,智慧物流成了他们手中最大的法宝。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一直遵循的是全价值链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从90年代到现在,三元一直在对原料奶实施监测,但是因为牧场辽阔,运输过程复杂和人力原因,对原料奶的监控一直是个难题。为此,三元采取了把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前移,建立乳制品可追溯体系,以达到对问题奶监控预警的作用,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可追溯。

乳制品可追溯体系充分应用物联网和云技术,与企业现有的eRp系统和meS系统紧密集成,以实现乳制品安全可追溯。奶牛场通过物联网设备把每一头奶牛和云平台、eRp系统、SpC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批号追踪,也就是每一盒牛奶出了问题,都能查出它来源于哪头牛,这种神奇的管理模式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企业私有云以产品批次为主线,将构成产品配方的原料乳、原辅料、包料、半成品等物料的质检信息相关联,收集、汇总、存储eRp、meS、LimS等多个系统的数据,形成产品质量信息的数据中心,然后通过购买云服务软件,在每个服务器端安装布署成功后,实现安全追溯体系的私有云平台搭建。这是一个三赢平台,既有利于地方政府安全监管、也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更使企业重获消费者信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乳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从几次重品安全事件的结果来看,我国乳品存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部门缺位、标准欠缺和与国际不接轨、企业诚信道德缺失等问题。相信随着我国的乳制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乳品企业的全面推广,有助于行业的清理整顿和技术装备及检验技术水平的提升,加上目前对奶源基地建设的加快,原料乳质量的提升、企业管理的加强和完善以及政府监管措施的加强,国产奶业将在消费者心中重塑往日的辉煌。

云中漫步

智慧城市更给在云计算、物联网的第一线的it业带来发展契机。6月21日的“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分享大会”上,各种设备争奇斗艳,为智慧生活制造着梦想。这些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技术的产品,已成为行业的新宠儿,放弃pC业务转型传感产品,已成了it行业的一股风潮。

例如数字手环,它是一款通过app软件和云平台、数据库和专家库,24小时全天候详细纪录用户的运动、作息时间,管理自己健康生活方式的可佩戴式仪器;绑在胸部的心率监测器wahoo,则是一款能够测量心跳和血压的胸带;针对老年人保护的ticknfind,它可以戴在老年人身上作为报警器,一旦发生老年人摔倒等紧急情况,老年人自己或是路人可以通过腕带上的按键,及时与家人取得联系;测量运动量的Shine,只有一枚硬币大小,通过里面装载的电子传感器,可以感知用户脉搏的频率以测量运动量……这些可穿戴设备的特点共性是:体积小巧、便于偑带,功能专一,芯片的工艺集成度很高。

而传说中谷歌正在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据传已经上路,无疑引起了人们对未来城市智慧交通的迷人遐想。同时摩托罗拉、飞利浦等也在研发新的传感设备,这些跨国大企业的强力关注,将使智慧城市这块蛋糕越做越大。

2012年智慧城市刚刚启动不久,国开行就传出消息,表示将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今年4月又有两家商业银行承诺将提供不低于国开行的授信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同时一些投资机构也在今年二季度签订了2000亿元的投资额度。据业内粗略估计,相关投资或将超过4400亿元。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相关服务市场容量已达80亿元,其中高端eRp相关软件对应的高端实施服务市场规模超过65亿元,国际咨询服务商和外包服务商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8%和29%,本土咨询服务商市场份额占到33%也因为偏低的价格优势,使其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安信证券研报指出,预计到2015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将达7500亿元,甚至有可能超出万亿元。

2011年,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而物联网的重点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电力、医疗卫生、物流等领域。

在探访智慧城市建设的这段时间中记者发现,智慧城市的建设似乎还是各自为营,各行业各部门间,以及小到每个城市的行政区,大家总是埋头于自己的建设,不跨界也不联手,当一些资源需要共享时,一些矛盾往往又会滋生,这样的情形几乎全国各地都存在。近年一直致力研究智慧城市发展的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在提及此事时深有感触,“问题的关键来自体制的弊端。智慧城市的本质是要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由于部门分割导致了信息的封闭,产生壁垒。信息随着类别、行业、部门、地域被隔离开,之前的关联性也被割裂和遗忘,导致了信息互联互通共享难,电子政务重复建设十分严重。这些都是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面对的核心挑战。”

这种情形在实例中也得以证实,据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副秘书长、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估咨询中心部门经理王理达回忆,曾经在做一个项目时,为了得到各方信息他们想了个办法,让各个部门把自己想要的和能提供的数据都说一下,结果发现大家总是提供的少,想要的多。

“这是当前不止智慧城市,可能是整个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就像是一个个烟囱状、从上到下的系统。在国家层面,可能宏观上做到共享,但在城市层面的交互考虑较少,所以这个背景下,信息的互联互通是一个很大问题,而且很多地方政府也都意识到了,但是真想解决难度比较大。只能说是今后大家慢慢自己有这个意识才能彼此作出沟通。”王理达说。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部门公开高调宣扬自己智慧城市所含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行,然而记者一番调查下来,事实上项目连模块还未建完,数据处理的勘误工作也未开始,大有“放卫星”现象。还有,一些工业园仅仅陶醉于自己这方寸之地的高科技、自动化,与外界完全隔绝,如此情形,即使园内有多智慧,那也不算得“智慧”之说。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6

在已经过去的半年里,国家对智慧医疗的发展持支持态度,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曾提出“利用信电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而作为科技大都市的上海,正在试图将科技与医疗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促进智慧医灯的大踏步前进。目前,上海市政府已将健康物联网定为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相关工作将在近期。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表示,健康物联网处于物联网、养老看护和健康服务等领域的交叉点,其中“万亿量级”产业的碰撞令人期待。

对个体健康进行网络化管理

不同于广义的物联网,在传感器、“云平台”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健康物联网更注重“以人为本”。通俗来说,健康物联网的重点在于采集生命体征一一这些数据既能救急救命,也能为慢性病、亚健康人群服务,从而为“全程、全员、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创造可能,即“回归到人的整体,从人体功能的调节人手去研究疾病。”

专家认为,健康物联网是对全生命周期个体健康的一种社会化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对待健康的态度和方法。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及中国电子学会健康物联专委会秘书长宋瑜研究员表示,“健康物联网”的核心指导思想始终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要把提高或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身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针对疾病本身”,“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物联网则是解决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的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互联网的应用领域”。

宋瑜提及,健康物联网是由各类数据采集感知终端、近远距网络传输系统、健康云平台、健康数据存储处理计算中心、健康智能专家系统、医疗专家、被照料对象和家庭成员、服务模式和管理人员、社会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以及相关的政务服务系统等的结合,即借助于移动网络等手段以及健康状态的监测和调控技术,对人体健康进行网络化监测、辨识和管理,进而达到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和去除疾病,增进身心稳态水平的作用。

物联网时代的医疗共振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配置失衡的现状,为了缓解这种医疗矛盾,上海在推行智慧医疗方面下足了功夫。据悉,上海目前正在力推家庭医生制度,但是与庞大需求不成正比的是奇缺的医生数量:平均每位医生要服务2000位居民。

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卫生信息化建设也迎来了自己的“物联网时代”。据了解,上海卫生信息系统平均每天产生上千万条数据,已经建立起了三千万份电子健康档案,而每天调阅的信息量已经达到10000次。不断膨胀着的医疗数据使整个医疗界面临一场全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医疗数据,并将之用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运行效率?

医护资源的供不应求和医疗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一度成为上海市“智慧医疗”发展的一个难题,健康物联网的出现恰好为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对“老一代”远程医疗,健康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加深入,服务也更加透彻。与网络咨询、视频会诊等有所区别,它是对传统医疗的一种创新。一位资深的医改观察者认为,目前医患双方对健康物联网都有所期待,甚至可能因此“倒逼”医改。比如,要让物联网将优质资源从大医院传导到社区,一二三级医院间必须形成梯度服务、双向转诊的模式。

it界限大佬iBm也从中看到了上海医疗卫生行业从医疗服务到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iBm中国有限公司医疗卫生行业总经理刘洪对此表示:“大数据、移动等it技术正在对医院运营模式、服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事实上,上海市已率先与iBm合作,对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闵行、静安、长宁、松江、普陀等区县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使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互通。除此之外,一个覆盖六个区县的健康物联网系统正在试点中,当前已经能够为200多万人提供服务。

市场化普及探索

健康物联网将在智慧医疗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资料显示,物联网产业各个垂直领域跟服务市场之和在2012年便已经达到了4.8万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有望接近9万亿美元。2020年的全世界物联网经济增加值预计是1.9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15%、保健医疗占15%、保险占11%、银行竞争占11%。可以预见,占据物联网市场大份额的智慧医疗正成为企业的“必争之地”。

虽然健康物联网的前景得到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但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健康物联网的发展仍属于早期。整个医疗界、科技界乃至监管者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专业人士指出,健康物联网的普及仍存在一定障碍,以健康传感器为例,至今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除了脉搏、血糖、血压、血氧等,如果想要获得比较复杂的生命体征数据,现有设备的采集精度还远远不够。而有些技术问题甚至和物联网无关一一比如电池问题一一传感器要长时间联网,电池寿命必须超越现在的水平。同时,需要长时间无线联网的通信模块,必须保证不会损害健康,不会对其他医疗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而在体制机制层面,则牵涉到更多相关利益方。上海市经信委在调研后认为,健康物联网涉及政府的卫生、民政、社保、药监、科技、产业等部门,需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而且,远程医疗在目前的医疗政策框架中没有明确的地位,因此,许多项目只能以试验的方式运行。

可以说,健康物联网要想普及,技术、标准、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但现阶段上海的健康物联网市场显然仍处于摸索阶段。

尽管如此,上海市政府仍表示将继续支持健康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根据《上海健康物联网推进工作方案(草案)》,到2020年,健康物联网产业要在上海形成100亿元规模,重点在便民服务、数字医疗、养老看护、康复治疗、医药物流等5个领域推进示范工程。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的医疗信息化程度很高,但是过去更多依靠政府推动;此次在发展健康物联网方面,上海市打算主要靠市场。

智能垫片的开发方也表示,将边走边摸索,继续设计和研制其他一些有趣的传感器,以初步形成商业模式。

在这一方面,通信大佬电信早已做好准备,于数年前便开始为抢占市场做铺垫。据悉,自2007年起,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已经将目光瞄准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立项,并在古美社区率先推行。如今,上海古美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医疗已经初具规模,辖区内所有居民都能享受高效便捷的社区医疗、远程医疗、智慧药房、无线输液、健康档案、家庭随防等“智慧医疗”服务。

这个面积仅有8100平方米,常驻人口只有4.7万的卫生服务中心,其门诊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一个小城市中心医院的门诊量,平均每天可达2000-2500次。中国电信无线远程健康服务提供了可用于个人心电、血糖、血压等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分析、检测及共享的综合无线网络健康管理平台,患者只需将体征数据采集、上传,就能够得到远程检测中心的专业处理结果和建议。

截至去年底,上海电信已经打造出了超过3000个智慧医疗社区,将健康物联网服务覆盖了上海一半以上的居村委。

健康物联网是社会发展刚需

问题越多的地方,其实意味着商机就越多。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球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已达到10亿,其中,6亿以上的老人需要得到监护;糖尿病、高血压等患病人群也在逐年扩大中,仅糖尿病患者就有3.46亿人口。目前,中国已成为癌症和糖尿病的第一人口大国。尽管我国的人均GDp年增长率攀升,但是基于医疗条件、运动习惯、健康认知等各方面的因素,我国在健康方面的问题仍十分显著。因此,如何在增长GDp的情况下提升健康状况是当下紧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逼近,健康物联网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7

某城市突然出现地面塌陷,各种市政管道,但是由于这些管道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哪一家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管道部署图,因此给管道的修复造成了困难。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能共享的情况。

2012年某日,哈尔滨市方正县宝兴乡农民单良走进乡卫生院远程诊疗室,在信息收集器上刷了一下二代身份证,电脑上立即出现了县医院医生的形象,他们远在县城就可以对单良的病情进行诊断。上述两个案例同属智慧城市管理的范畴,一个因信息不能共享而导致城市管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另一个则借助云计算实现了远程会诊。

信息化不等同于智慧城市

目前,国内已经有150多个城市在规划或实施自己的智慧城市项目。智慧城市已经成了促进城市发展,改善环境,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1月6日在哈尔滨市举行的首届智慧城市研讨论坛上,来自政府、企业以及国家“”中的多位专家就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国家“”特聘专家、乐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薛杨表示,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让城市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改善市民的生活是智慧城市的必然需求。

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智慧地球,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家都在摸索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不建议在没有做好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大型项目。一些地方政府将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信息化建设,在只进行了项目整体设计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项目招标并开工建设,这样非常容易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其实,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并不等同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更广,涉及的部门和领域众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顶层设计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只会事倍功半。

单志广表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具有中国特色,要面向中国城市的现状和市民的需求,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经验。技术并不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最大障碍,以人为本,解决人的问题,实现各种资源的自由调配和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才是智慧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地方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智慧城市是“一把手”工程,它必须调动、协调地方的各种资源,进行全盘规划,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才能避免走过去信息化曾经走过的弯路。

产学研用一体化

在本次论坛上,哈尔滨市智慧城市科学研究院的成立是重头戏。该研究院是一个非企业的独立法人单位,是由薛杨牵头,邀请国家“”中的20几位专家共同创立的。

成立哈尔滨市智慧城市科学研究院并不是一时之念,而是经历了长期酝酿,并在哈尔滨市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近几年,哈尔滨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做了许多积极尝试,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顶鼓励发展新型信息产业的政策,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中国云谷”,在高新技术区建设了数字产业园,包括乐辰科技在内的一批从事新型信息产业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11月,哈尔滨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以云医疗等为代表的智慧城市项目正走入千家万户,哈尔滨市方正县和道里区的居民已经享受到了云医疗带来的种种便利。

但是,哈尔滨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顶层设计仍不完善、信息基础薄弱、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缺少专业人才等是哈尔滨市在智慧城市道路上前行的绊脚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哈尔滨市不仅要重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进行长远规划,而且还要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2013年10月,哈尔滨市邀请了多位国家“”中的专家来哈尔滨市进行项目研讨。哈尔滨市智慧城市科学研究院的成立可以为哈尔滨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专题攻关、技术咨询和实施过程的服务。

薛杨表示:“研究院的成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不仅可以引入‘’中的专家资源,而且可以让一些云计算、智慧城市的项目先在哈尔滨市落地。研究院的定位是立足哈尔滨,面向全国。”

哈尔滨市智慧城市科学研究院目前包括物联网和云计算两个研究所,以及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慧医疗等七个事业部,涉及城市管理、环境、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该研究院已选择了贴近民生以及能够产生示范效应的三个项目开展研究。

第一个项目是智慧城市下的pm2.5防治与治理。这个项目组有成员20多名,目前已经研发出一整套pm2.5的检测检验方案。薛杨介绍说,这套方案会先用于防治和治理哈尔滨市的雾霾,在试验成功后再向京津冀等地区推广。

第二个项目是智慧健康。这个项目组由乐辰科技牵头,研究方向是将医疗、药品管理、疾病防治等全部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可以轻松实现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医疗急救、药品管理等多种功能。

在智慧医疗领域攻关多年的薛杨认为,医疗信息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孤岛和信息不能统一、共享。乐辰科技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智慧医疗平台,包括乐辰医疗云计算中心、基层卫生云管理平台、数字化医院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薛杨特意向记者介绍了其与华为合作建立的乐辰医疗云计算中心。该云计算中心位于哈尔滨市中国云谷,数据中心内部共安放了270多个机柜、1300多台服务器。“云计算中心的存储容量足够容纳黑龙江全省3800多万人30年的医疗数据。”薛杨说。

第三个项目是安防和智能交通。这个项目组的工作重点是制定统一的标准,避免城市监控系统的重复建设。

论坛结束后,参与论坛的40多位“”中的专家又受邀参观了哈尔滨市的智慧城市项目并进行深入研讨。薛杨表示:“研究院集合了业内专家、企业家,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这对于促进哈尔滨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挥速度优势

薛杨和他的乐辰科技大约1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在云计算方面的探索。乐辰科技自主开发的基于云计算的e-mHUB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电子病历系统等已应用于哈尔滨、大连、天津、南京等多个地方的医疗机构,在医疗云建设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早在2004年,乐辰分布式医疗管理系统就已应用于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医疗中心,成为洛杉矶郡政府保障儿童健康与福利的信息管理平台。”薛杨介绍说,“目前,我们的业务涉及医疗卫生、电子政务和it职业教育等领域,并与许多知名的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哈尔滨市智慧城市科学研究院的建立,我们的业务将延伸至整个智慧城市领域。”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城市;集约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21.046

[中图分类号]D630.1;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21-0080-02

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G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向政府和社会提供覆盖政务、经济、民生等多方面的智慧应用和综合服务。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包括的各个系统(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产、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服务、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都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电子政务的手段来实现,智慧城市是电子政务的高级阶段,建设智慧城市,当务之急是要做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1“智慧泰州”建设的基础

近年来,泰州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电子政务、数字城管、平安城市等多个涉及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项目已建设运行,为打造智慧城市奠定了基础。由市经信委主办、市电信公司承建的“智慧泰州”门户已经上线运行,这是泰州市“智慧城市”国家试点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标志着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门户平台涵盖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便民缴费、智慧查询、智慧旅游等七大类100多项智慧城市应用项目,支持电脑、手机和pad等各种终端访问方式。今后,市民缴纳水、电、煤气费用,各类政务、社保、医保、公积金、交通违章查询,购置电影票,交通出行等100多项服务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智能服务。

2“智慧泰州”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泰州市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目前泰州市信息化项目建设各部门(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审核,重复投资建设的现象屡屡发生,影响了智慧城市整体效能的发挥。从当前泰州智慧城市建设实际来看,很多部门对于智慧城市的内涵认识不一,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是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来考虑,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而城市管理部门往往从执法便利的角度去审视,一些部门还没有跟上信息化步伐,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采用老式的技术思路和模式。

(2)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目前,泰州市许多部门(单位)已建或在建的信息化项目已经包含了多个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项目,各部门(单位)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这些数据和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不能共享或共享程度比较低,例如人社、公安等部门都各自开发建设了人口数据库,公安、邮政、国土、城管等部门都建有地理信息系统等,实际上这些数据库的数据都一样,亟需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信息资源中心,实现政府多部门的信息采集和资源共享。据调研,泰州市信息资源共享率极低,仅为13%,如按现有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各部门(单位)重复开发信息资源的投入将达数亿元,即浪费数亿元。

(3)各部门之间缺乏业务协同,“信息孤岛”大量存在。由于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大都是本部门使用,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抓取、动态及时更新、异构资源汇聚、实时服务等功能,导致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同时,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同,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难以实现数据和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持,如企业法人数据涉及税务、工商、质监、统计等多个部门,但这些部门的数据没有实现共享,往往需要花大量精力单独比对获取。

3“智慧泰州”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3.1总体目标

通过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塑城市公共信息系统的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成信息资源高效融合的公共信息服务支撑平台,推广一批成熟高效的助力经济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政务建设和民生保障服务的重点应用,率先建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环境国内领先、城市管理运营与民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智慧型现代化城市。

3.2主要任务

结合泰州城市发展现状和规划,编制泰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建设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通过持续推进政务、交通、社保、医疗、城建等重点智慧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推动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提升城市功能和智慧化水平。创建特色是通过“智慧泰州”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市场化运作,整合医药企业信息资源,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园区建设,积极打造集约、环保、智能的智慧医药城,进一步带动园区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

3.3“智慧泰州”七大重点项目

(1)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对城市各类公共基础数据进行梳理,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目录,通过建库工程实现既有公共基础数据的入库,并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增量采集、更新、关联等操作,实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

(2)智慧交通:构建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系统智能调度,提高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交通监控平台,深化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等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

(3)智慧警务: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引擎、数据挖掘、影像技术、下一代宽带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进一步深化警务信息“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按照“1+3+6+8+n”的基本应用框架建设智慧警务系统,具体可概括为:1个中心——市、县警务云计算数据中心;3类数据库集群——基础数据库、应用数据库、专题数据库;6大综合性应用平台建设;8类支撑保障系统建设;n个专业应用系统建设。

(4)智慧医疗: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括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主体的服务平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测专用信息网络、以应急处置为重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等。

(5)智慧城建:建立住建系统公共资源中心,整合房地产、园林绿化、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等重要基础数据,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建立泰州智慧城建门户,为机关、市民、企业等提供综合的服务;建立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实现对重大建筑工程统一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安全问题。

(6)智慧社区: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内容涵盖民政基础数据库管理、社区管理应用平台、社区服务应用平台、民政业务信息平台、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建立视频监控系统、物价服务系统等社区便民服务设施、社区便民服务和老弱病残信息化监控服务系统,实现业主对社区信息的掌控,实现信息广泛、及时的主动推送,实现社区内老弱病残的信息化监护。

(7)智慧医药园区:建设专业级的iDC机房和医药公共资源服务中心,汇聚全国的医药信息,为医药城企业提供数据容灾、云计算、云存储等服务。整合并统一建设医药高新区政府门户网站群,为机关、企业、居民提供统一、便捷的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医药高新区综合管廊建设、可再生能源应用及绿色建筑项目监管,建设低碳、集约、环保的医药园区。

4构建“智慧泰州”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将给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带来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是推动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点,我市应当从区域全局发展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指定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并组建相应的工作班子来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建议:成立由市信息办牵头、市住建局和市经信委具体负责实施的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泰州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制订《泰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建设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计划。

(2)建设泰州市云计算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南京、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宿迁等周边地区均已建成云计算中心,这些城市已拥有了政务云、医疗云、旅游云、交通云等多个小云,通过一个云中心覆盖了政务、智慧城市建设、便民服务等方面。如我市通过政务信息化云计算应用的改造,信息化建设投入可以节省40%,能耗较原使用模式减少30%,专业技术人员成本降低30%,安全性提高70%。建议:由市政府办牵头,市经信委具体实施,参照周边城市做法,采取政府主导,通信运营商或设备制造商投入的方式建设泰州云计算中心,将各部门单位已建的信息化项目逐步整合到云计算中心,新建或拟建的信息化项目尽量放在云计算中心。通过云计算中心搭建市智慧城市计算的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单位)的信息资源,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运算处理的集中、安全防护的统一,节约能源、资源及人力,减少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

(3)以应用为主导,稳步推进“智慧泰州”应用项目建设。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引入智慧城市的概念;二是把城市的信息化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三是把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目前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认清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跨越式地追求智慧城市建设,否则有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却达不到期望的目标,引发诸如城市化建设中纵向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问题、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问题、资金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等,造成城市的发展不可持续。建议: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做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稳步推进泰州智慧城市建设。

(4)强化、完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精准推进泰州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技术支撑保障体系是智慧泰州建设的基础,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泰州建设的关键。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涉及高性能计算、物联网、传感器网、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网络服务与网格服务等多学科和多技术,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队伍和支撑体系,而且核心技术人员、人才和团队要逐步实现本土化。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整合现有研发平台资源,营造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用户牵引、研究院(所)与大学深度参与的智慧泰州研发环境,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参与有关标准制定,争取使泰州一些重点企业的关键技术研发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要制定智慧泰州信息安全目标与策略,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物联网和云计算传输信息安全,完善基础数据冗余备份措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及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从技术上保障信息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3).

[2]袁文蔚,郑磊.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J].电子政务,2012(4).

[3]秦洪花,李汉清,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信息化建设,2010(9).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9

春雨医生:医患“轻”交流

感觉身体不适,拿起手机马上就可以向医生免费咨询。这就是“春雨医生”带来的全新体验,用专业术语来说,它是一款专业的手机医生问答软件,也可以称为“掌上医院”。从2011年7月创立到2015年的7月,4年来春雨医生积累了6500万用户、20万的注册医生和7000万条健康数据,每天有11万个健康问题在春雨医生上得到解答,由此这里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医患交流平台。

春雨医生与去医院看病咨询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轻”。医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轻问诊,患者可以在3分钟内得到免费高效优质的回答。大幅度降低了医患的沟通成本,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医患沟通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并不需要为提问付费,为了维持医生的积极性,春雨每年都要给医生补贴,那么如何把数千万用户和庞大的医生资源平台效应变现,成为业内关注的问题。与海外不同,春雨医生现在的盈利模式不是从医生身上收,而是实行会员制度,从患者身上收钱。患者也不是收非常高的价格,未来包括春雨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在会员制度的基础上再纳入保险制度。其次就是做溢价采购,按病种付费,按医保付费。

丁香园:社交化o2o

丁香园,一个飘着花香的名字。这个名字对于医生来说也许并不陌生,它最初是一个很小众的医药学学术论坛。再后来通过商业化改造变成一半领域是纯学术论坛,一半领域是商业性的专业媒体互联网平台。但最终逃不过的是要面临专业网站未来发展空间的问题。于是应用型app诞生了。

“医患之间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想把医患互动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往往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医患矛盾,风险非常大。”基于这种考虑,他们没有选择建立医患交流平台,而是设计出了一款名叫“用药助手”的app。因为丁香园网站会员大部分是医生,所以还是希望给医生提供一款更方便的产品,随时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找药、查药遇到的问题。药品是医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这个方向入手,容易找到盈利点。

随后,丁香园又推出了针对医生与医生之间互动社交移动产品丁香客,以提升丁香园的医生社会化媒体属性,未来还会把开发重点放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大众用户移动应用上。2013年丁香园将加快扩张步伐,加大人力投入和移动互联网投入,计划推出多款医药类app。2014年9月2日消息,医疗健康网站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战略投资。投资完成后,丁香园将会与腾讯开展多平台的合作,包括微信与手机QQ的对接。

对于互联网医疗,丁香园Ceo张进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利用互联网泛泛地咨询或者问诊,不是没有价值,但是很难给客户形成一个“完整的局面”。以病人对血糖高这一症状问诊为例称,“患者在线上问诊了半天,但最终还是需要做一个血糖检测,有了检测结果,我才能做出决策,否则无法给病人提供帮助。”张进解释称,线上与线下必须形成一个“闭环”也就是o2o,才能提供真正的、完整的服务,如果只停留在线上,则远远不够。

智慧药房:中药煎好送到家

对于看中医的人来说,看病、抓药、煎药得些功夫,排队缴费、拿药短则半个小时,长则一两个小时也是常事。而如果需要医院药房代煎中药,往往需要第二天再跑一趟来取药。但是现在有了智慧药房,再也不需要这么麻烦了。只要你在医院里生成一张代煎药的电子药方,就会立刻通过互联网传送到智慧药房中心,在那里,药方将完成配药、浸泡、煎煮、配送等环节。一般当天上午开出的药方,下午就能把煎好中药送到患者家里,简直跟“收快递”一样简便。而比快捷更重要的是安全,所有环节在专业人员监管下完成,以保证每剂药煎出来后跟医院的品质是一样的。

智慧药房首先是由康美药业在广州率先推出的,智慧药房有效减少了滞留医院的患者数量,改善了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同时减少了大量药品储存损耗。患者大大缩短了排队等候的时间,减少了在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而企业通过线下服务换取药品的销量,打造面向终端患者的综合药事服务模式与品牌,可以说是一个三方获益共赢的业务模式。未来智慧药房的项目还将推广到深圳、北京和上海等地。此外,康美药业还积极运用互联网,组建了网络医院、掌上医院、健康智库、健康管家、医药支付和医疗保险等,构建了全国性的互联网医疗“超级大平台”。

好大夫在线:院外医疗服务

早就听说“好大夫在线”有三大绝招:一是全国3100多家医院信息一网打尽;二是26万大夫出诊时间随意查询;三是大夫口碑一目了然。有了这些参考,相信看病的路,能轻松不少。

好大夫在线的商业模式定位于“以患者为核心的院外医疗服务(医院前和医院后的在线服务),建立病情优先制,让患者和医生黏附在好大夫这个平台上”。截至到2014年,好大夫在线已经为3200多家公立医院(其中含有全国全部的1700多家三甲医院)和少数民营医院(上海沃德和北京和睦家)的32万名医生注册。其中,有7万名活跃医生开通了个人网站,提供在线咨询、转诊、预约加号等在线服务,对患者帮助最大的医生排名最高;注册患者2800万人,患者从疗效和服务态度两个角度给医生打分。“医院前服务”包括为患者找到合适的医生,同时为医生筛选到与其专业方向相吻合的“合适的患者”。

操作流程是先由患者在线提交病情咨询,再由“好大夫在线医助审核,在病情优先的前提下分诊、匹配医生”,之后等待医生答复,在医生已全面了解到患者的病情和检验报告单信息之后,患者可通过电话咨询得到医生的诊断治疗建议。“医院后服务”包括就医经验分享和出院后管理(比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管理)。

在“院前”和“院后”服务过程中,好大夫的收入是如何实现的呢?据了解,患者向医生电话咨询服务,医生在晚上7点以后接电话,收费标准是每10分钟200到600元,费用由医生和好大夫在线分成;另外,面向企业的数据库收费,保险公司、外资制药企业以及一些数据公司购买其疾病数据库;此外就是介绍海外就诊的收费以及术后管理的收费等。

移站通微医疗:手机上的医院窗口

去过医院的人,对就医流程的繁琐都深有体会。办卡、挂号、分科室然后才能排队就医。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放下身段,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搭建“微医院”。这种微医疗将传统的医院窗口搬到了手机上,打造了一种全新的移动互联网就医模式。

就拿移站通的微医疗来说,它提供了预约挂号、智能分诊、专家团队等功能,用户扫描二维码或者搜索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添加关注,即可在微信上完成智能分诊、预约挂号等功能。如果患者不确定需要选择什么科室,可先进入“智能分诊”模块,智能分诊是专家根据患者的病情描述给出一些建议,患者在未就医时,可对照智能分诊中的描述和专家建议,大概了解一下自己病情的问题所在,然后找到合适的就诊科室及时就医。

这一功能方便患者对症就医,最大限度避免了患者挂错科室。患者比照之后明确症状和科室之后,接下来即可预约挂号。医院可以将所有门诊专家的坐诊时间以及专长领域公示于平台之上,以便患者选定自己想要就诊的医生进行预约,患者点击预约挂号、选择科室、医生、预约就诊日期,最后点击确认,一个就诊号就预约完成了,整个预约过程不超过5分钟。

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篇10

一、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上,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网将它与现实城市关联起来,将海量数据存储、计算、分析和决策交由云计算平台处理,并按照分析决策结果对各种设施进行自动化的控制[1]。智慧城市可理解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基于城市信息化及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形成的更高效便捷的城市发展模式[2]。智慧城市建立在城市信息化基础上,其发展目标一种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为城市中的人创造美好生活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一种强调的是以城市为中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二、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早在2011年,赤峰市就与iBm签约,在红山物流园区建设蒙东云计算中心。云计算承担数据收集与处理,其需要与相关的应用相结合才能落地开花结果。各类智慧应用的承载和实现,需要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综合平台的有力支撑。赤峰市构建了卫生信息云平台。赤峰市设施农业信息化、宁城县作为县域经济信息化综合试点均在蓬勃开展。2016年赤峰市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建设175个站点、3500辆车。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对于有效缓解赤峰市交通拥堵、推进城市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赤峰市各社区均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智慧医疗的建立提供前期基础性工作。综合看来,赤峰市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各方面工作并没有按序开展,还停留在筹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准备阶段。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一定优势条件,同时,也存在劣势条件:政府对于智慧城市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的认知程度不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前景较好,但网络基础设施现状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智慧城市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三、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本地人力资源培训

和对区外人才引进的力度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农业、工业、环境、能源、交通、建筑、社区、医疗、气象、民生、公共安全、电子政务、金融等众多行业和部门,所以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既需要有各行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懂电子信息技术。最快及成本最低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人力资源,组织这部分人员进行学习与培训,使其快速成为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赤峰市政府应与当地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达成人才共享利用的长效机制。赤峰学院开设48个本科专业和部分高职高专专业,涵盖十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247人,现有专任教师1012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9%。另外,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技术性问题还需聘请和引入相关的区外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创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优惠条件,加大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外地人才来赤峰市就业。

(二)加强政府及职能部门人员

智慧城市相关知识的学习力度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配合、协调以及融合,最终实现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赤峰市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多数人员对于智慧城市重视有余,而认知不足。这就容易导致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出现各自为政,无序状态和重复建设。所以赤峰市政府首先通过自学先进案例以及现场访问学习的形式加强对于智慧城市的学习。其次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组织引导作用。城市的智慧性应更多体现在对城市运行规则的理解、对城市及其构成元素动态的感知、以结果为导向的对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对城市居民及其他相关方需求的识别和满足[3]。而基础设施和技术仅仅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建设初期,赤峰市政府必须发挥政府先导的作用,以便统一规划、循序推进,同时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有效配置[4]。赤峰市政府应聘请参与过智慧城市建设的总工程师和专家开展讲座,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人员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探讨与学习,规避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加大社会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让赤峰市市民及时关注和了解赤峰市城市发展的动态,提高市民的公众参与度,并从市民中得到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给赤峰市市民创造舒适、便捷的生活。

(三)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和保障

智慧赤峰建设法律法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国际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凡是成功的案例无一不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应在网络信息安全基础上,针对网络信息犯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电脑犯罪法、电子交易法、版权修正法、远程医疗法、电子政府法、通讯与多媒体法等,这些法律制度大都是针对现实而制定的,对一些实际法律问题的防范、解决提供了法律保障。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市政府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通讯企业强强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智慧城市模式。但随着全国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以及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逐步,也显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难、数据共享难、数据管理难等诸多问题,因此以法律手段做保障是依法推进智慧经济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向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迈进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另外,赤峰市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加快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制定高技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在智慧城市建设ppp模式框架下制定相应规范政策。

(四)有序推进赤峰智慧城市建设

总结国际美欧亚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得出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历程存在三个阶段:技术预备阶段、体系构建阶段、智慧产出阶段。美国和欧洲在技术预备期和积累期耗时长达15年以上,亚洲日韩城市在美欧基础上相比之下耗时较短。我国历经十余年技术预备[5]。赤峰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际和国内成功经验基础上势必可以缩短时间,但是目前看来,赤峰市仍然处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期阶段即技术预备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构建主要涉及智慧城市6大体系:自然资源及能源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建筑与社区、民生与福利、政府管理、产业经济,此阶段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探索期,多数智慧城市都经历了由“单项工程型智慧化”到“系统型智慧化”的演进。赤峰市智慧城市体系构建也应遵循这一发展过程,结合赤峰市实际情况,先侧重于某一单项工程智慧化建设,比如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电子政务等,其中要注意信息孤岛形成。智慧城市实施较困难,智慧城市建设不宜全面铺开。2015年赤峰市各旗县区GDp分别为:红山区300.7亿元、松山区249.2亿元、元宝山区240.9亿元、宁城县167.8亿元、敖汉旗164亿元、克旗147.1亿元、翁旗144.7亿。由此可以看出,赤峰市中心城区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其他旗县区。而中心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也均要强于其他旗县。所以对于赤峰市这种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均较薄弱的城市而言,应该从中心城区开始实施和建设,逐渐摸索经验,避免重复建设。

(五)赤峰市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