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道礼仪的概念十篇呼吸道礼仪的概念十篇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53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篇1

0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知书识礼、待人以礼已成为商务人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和重要技能,是商务人员参与社会竞争并最终赢得成功的无形资产,也是商务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1商务礼仪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在教材方面,目前市面上有关商务礼仪的教材非常丰富,在网络课程和非教材读物方面,部分视频资料和热门图书对商务礼仪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学术课题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教师对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成果不多,更多是呼吁高职重视开办商务礼仪实训课程,并对实训的场地安排上加大支持力度等。

2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设计思路

2.1设计目标

通过课程设计开发,完善商务礼仪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条件、考核四个模块,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正确采用教学方法,合理配置的教学条件,有效开展教学考核,建立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知识点足、实践性强的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能力,逐渐养成素质。

2.2主要模块

一是教学内容模块。全面研究涉及商务礼仪基本概念、商务人员基本礼仪、商务交往礼仪、商务活动礼仪、宗教礼仪及商务礼俗等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格言、警句、佳话、故事等,梳理教学安排的逻辑思路,突出知识点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连贯性。

二是教学方法模块。认真分析示范教学、反例教学、行为训练、情景模拟、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特点,特别是其适用性。对于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分别安排2至3种较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并辅佐之以案例,突出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度,发挥教学方法的最好效果。

三是教学条件模块。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如会议场景、餐桌场景、签约仪式场景、剪彩仪式场景等,对教学场地的安排、教学道具的准备、学生自我准备等进行规范化的设计,使实践教学条件与实训任务相配套,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相适应,突出实践教学条件要求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四是教学考核模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考核点融入实践技能考核,既突出对学生掌握必备商务礼仪知识情况的考核,又突出对商务礼仪进行实践运用情况的考核。

2.3实现步骤

综合各种教材及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认为可以按照三个步骤实现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设计:

一是知识点提炼。通过概念阐述,以及格言、警句、佳话、故事等载体,多角度地展示商务礼仪知识点,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

二是任务设计。总结实践教学案例及典型的商务礼仪实训任务,贴近企业商务活动实际,比较好地落实工学融合教育理念。

三是体系构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教学条件的专业性、教学考核的有效性,并开展实际的教学应用。

3商务礼仪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设计

3.1模块设计

我们围绕设计目标,按照上述现步骤,对各主要模块进行设计:

一是教学内容模块设计,设教学内容为集合n,教学内容由若干知识点Z组成,则有如下集合:

n=Z1,Z2,…,Za(a为自然数)(1)

二是教学方法模块设计,设教学方法为集合F,教学方法由若干实训任务R组成,则有如下集合:

F=R1,R2,…,Rb(b为自然数)(2)

三是教学条件模块设计,设教学条件为集合t,教学条件由教学场景C、教学道具D和教学脚本J组成,则有如下集合:

t=C1,C2,…,Cc,D1,D2,…,Dc,J1,J2,…,Je(c、d、e为自然数)(3)

在具体实践中,所有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都要生成教学记录,设教学记录为集合X,由若干记录L组成,则有如下集合:

X=L1,L2,…,Lf(F为自然数)(4)

四是教学考核模块设计,设教学考核为集合K,教学考核由平时考核p和期末考核Q组成,则有如下集合:

K=p1,p2,…,pg,Q1,Q2,…,Qh(g、h为自然数)(5)

3.2系统集成

按照知识点提炼、任务设计、体系构建的顺序,我们对上述四个模块进行集成,即可获得系统化的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我们将教学内容提炼为一组知识点的集合,如式(1)所示;

其次,我们将教学方法融入实训任务,设计出若干实训任务,每个实训任务均由教学内容集合中的若干知识点组成,则有:R=f(n)(6)

再次,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实训任务虚设相应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如公式(3)所示;

最后,我们按照课程建设目标设置考核导向,对虚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进行反向设计,将实践教学体系可操作化,则有:

K=p+Q(7)

p=g(Z,R,t)=g(Z,R,C,D,J,L)(8)

Q=h(Z,R)(9)

公式(7)代表教学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组成。公式(8)代表平时考核成绩由课堂实训任务表现和完成情况决定,以教学任务为平台,以教学内容为主体,以教学条件为支撑。公式(9)代表期末考核成绩由实训任务型试题成绩和知识点型试题成绩决定。

3.3系统化设计

在整理大量文献和开展访谈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条件、考核四个模块的设计,我们初步搭建了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如下所示:

n=Z1概述,Z2仪容仪表,Z3商务通联,Z4商务交往,Z5商务宴请,Z6商务谈判与仪式

Z1=礼仪的产生、发展、功能与特征,运用商务礼仪的意义

Z2=仪表礼仪、仪容礼仪、服饰礼仪

Z3=商务电话礼仪、手机礼仪、书信礼仪、商务传真礼仪、电子邮件礼仪

Z4=介绍礼仪、称呼礼仪、握手礼仪、致意礼仪、名片礼仪

Z5=宴请的形式、宴请者的礼仪、赴宴者的礼仪

Z6=商务谈判礼仪、签约礼仪、商务庆典礼仪

F=R1商务接待,R2商务宴请,R3商务谈判,R4签约仪式

R=f(Z1,Z2,Z3,Z4),R=f(Z1,Z2,Z5),R=f(Z1,Z2,Z6),R=f(Z1,Z2,Z6)

p=g(Z知识点学习表现,R实训任务表现,C教学场景,D教学道具,J教学脚本,X教学记录)

Q=h(Z判断选择题,R作图简答案例题)

K=p平时考核+Q期末考核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篇2

清末民初社会风俗的独特之处,就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体现出落后的社会制度和腐朽思想意识的影响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另一方面,在近代化起步后受到社会进步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它又出现了移风易俗的新气象,体现出社会的进步。

西俗东渐,是我国近代社会风俗演进的主要方向。资产阶级进步价值观的渐传播,推动我国社会风俗的西化进程开始沿着文明、进步的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由于有在国外求学、生活的经历,他们比同一时期的其他社会群体更多地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民主思想,接受了西方进步的价值观念,也目睹了西方全新的社会风俗。受其影响,他们对中国传统社会风俗的弊端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他们怀有的民族存亡的忧患意识更加强烈。为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投身于移风易俗运动,批判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东西;他们力求通过自己的所为,使国人摆脱封建习俗的网罗,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既积极倡导,又身体力行。

社会风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世代传承、,相沿成风,相习成俗的。人们往往习惯于遵循已有的传统,习惯于模仿前辈,往往具有和受制于从众心理。因此,移风易俗、改变传统的观点和行为的实现,不在于少数人的行为,关键是要启发民众的觉悟,动员民众参与。在这方面,留学生以各种方式宣传移风易俗的道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

1、创办刊物,著书立说。清末民初,书、报、刊是影响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留学生通过办刊、办报、著书立说等方式,进行思想发动,宣传西方先进的观念,介绍西方的社会风俗,批判中国风俗之弊害。号召国人冲决封建礼教的压制,不作习俗的奴隶,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在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留学生出版的报刊就达六、七十种。在主张反清革命、大力

宣传民权学说的同时,他们关注并抨击社会问题,倡导移风易俗。留学生对移风易俗的见解涉及广泛,不仅对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也为移风易俗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武器,给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清新之风。

第一、反对封建服制,主张剪辫、易服。在中国封建社会,衣冠服饰是礼制的重要内容,所谓“衣服有制”。人们的服装被赋予政治色彩,以致于“改朔易服,皆兴亡之事”i。着满装、蓄发辫,是清王朝专制统治权威的象征,也是中国风俗的特殊标志。剪辫则被视为叛逆,去满装和着西服同样为世俗所不容。

最早赴美留学的幼童于1881年被清廷下令撤回,穿西服是一大罪状。20世纪初,留发辫仍被守旧者视其为“国制”,“一若土地可失而发辫不可失,利源可失而发辫不可失,政权财权皆可失而独此发辫不可失。”ii留学生有感于“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不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呼吁剪辫易服,以革除陋俗,改良社会,使中华民族以文明、健康的面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今日之中国,诚欲变法自强,其必自剪辨易服始矣。”iii对剪辫运动和洋装的普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全国剪辫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满虏窃国,易于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iv终使发辫之消除与满洲而俱尽的预言得以实现。

服饰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体现着封建特权、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为打破这一现状,使服饰适于穿着,并与世界文明接轨,孙中山在复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服装的图式——“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v促使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解体,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着装,成为风俗领域显著的变革之一。

第二、反对男尊女卑,力倡妇女解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妇女处于社会最底层,所受压迫比男子更甚,君权、神权、族权之外,还有夫权。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浪潮的激荡下,留学生开始借用西方的天赋人权理论为妇女解放运动呐喊,不失时机地向国人介绍西方女权发达之概貌,动员妇女投身解放运动。

1903年,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一书中提出:“全国无论男女,皆为国民”、“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丁初我以《女子家庭革命说》大声疾呼“女子乎!欲革国命,先革家命;欲革家命,还请先革一身之命”。秋瑾撰写了《勉女权歌》:“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侯,独立占头筹。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vi秋瑾在弹词《精卫石》中呼吁:“人权天赋原无别”、“由来男女要平权”vii。柳亚子在《女子世界》发表《哀女界》,揭露封建礼俗“三从七出,所以禁锢女子之体魄;无才是德,所以遏绝女子之灵魂”,呼吁二万万女同胞奋发、团结,谋求解放。viii林士英认为:“若我中国半数女子,得熏陶于文明教育,学术自高,思潮亦远,海内一呼,闺阁皆应,虽数千年恶习不难一扫而空之。”

将妇女解放上升到参政,更是留学生们的一大贡献。《女权日报》等报纸十分鲜明地为妇女参政张本。留学生所提出的倡兴女学、妇女参政等一系列主张,使得女权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触动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重男轻女”的社会风俗,对唤起女界同胞的觉醒和男女平等新风尚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第三、反对封建婚姻,提倡婚姻自由。封建婚姻往往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取决于男女两人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留学生强烈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觉民》载文《论婚礼之弊》,在对东西方的婚礼风俗作了比较研究之后,指出封建婚姻的专制、繁琐等诸多弊端,号召“推倒专制之恶风,遏绝媒妁之干涉,斩芟仪文之琐屑”。“以自由结婚为归着点,扫荡社会上种种风云”。。《留日女学会杂志》发表《婚姻改良论》,以改良婚姻“微独为谋社会之发达所当有事,亦为谋国家之进步所当有事”ix呼吁改革早婚、卖婚、婚姻专制之弊。

留学生批判中国风俗之弊端还涉及到许多方面——抨击迷信“佞佛媚神,耗金钱于无益之地”x;反对吸食鸦片。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多次颁布禁止鸦片令,规定吸鸦片者“不可为共和之民……于立法时剥夺其选举、被选举一切公权”xi,希望各团体随时劝导,使吸者屏绝恶习,永作新民。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后,孙中山仍将革除鸦片积弊视为己任,曾撰文致伦敦各报,重申中国禁烟决心,请求英国停止对华鸦片贸易。

综观留学生对移风易俗的诸多见解,不仅在当时有助于国人冲破封建习俗的桎梏,而且对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对待传统民俗和西方文化,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借鉴意义。

2、组织团体,扩大影响。清末民初,产生了众多的风俗改良团体,其中留学生所创之团体占有相当的数量。他们不仅在团体内用进步文明的风俗观约束自己,而且通过团体的力量改造社会风俗。

1911年2月,唐绍仪、蔡元培、汪兆铭、宋教仁等26人发起组织社会改良会。鉴于数千年君权之影响,社会风俗中与共和思想抵触者颇多,力倡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改良社会风俗。改良会的宗旨是“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以人道主义及科学知识为标准而定改良现今社会之条件。”在《章程》中列举的决意革除的“旧染污俗”达36条之多。主张有——婚姻自由;废跪拜之礼;婚、丧、祭等事不作奢华迷信举动;年节不送礼;戒除风水及阴阳禁忌之迷信等,是现代文明对传统陋俗的全面宣战,也为辛亥革命冲击了旧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后新风尚的确立明确了方向。

1907年,褚辅成于在嘉兴组织“不吸烟会”,并自任会长,倡导戒吸鸦片烟。“众皆改吸旱烟,盛极一时”。一些女留学生团体十分活跃,多以“争取女权,振兴女学”为宗旨。如:1904年,胡彬夏创建于东京的共爱会;1905年秋理创建于东京的雄辩学会;1906年燕斌、唐群英、吴亚男创建于东京的中国留日女学会;张维英创立的自由结婚演说会等。围绕着争取女权、挽救民族危亡展开斗争。

辛亥革命后,受世界妇女参政运动的影响,女留学生提出参政要求,女子参政团体纷纷成立,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妇女参政运动。1911年11月,林宗素在上海发起女子参政同志会;1912年2月,吴木兰在上海成立了女子同盟会。此后,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同盟会、女国民会、女子后援会、女子尚武会在南京组成女子参政同盟会。除要求女子参政权外,还开创性地提出政纲11条,并将其作为该团体的奋斗目标。如:实行男子权利平等,普及女子教育,良家庭习惯,禁止买卖奴婢,实行一夫一妻制度,禁止无故离婚,提倡女子实业,实行慈善,强迫放脚,改良女子装饰和禁止强迫卖娼等。

留学生的风俗改良团体将力量集结在一起,向封建礼教、男权主义和陈腐的道德观念发起挑战,在清末民初的移风易俗运动中发挥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3、制定法令,破旧立新。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蠲除旧染污俗的变革也以相当规模展开。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伊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不仅制定了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精神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且颁布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严禁鸦片通令》、《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等一系列有关移风易俗的文告、法令,包括革除前清官厅称呼、剪辫、劝缠足、禁烟、禁止蓄娼和买卖奴婢、禁止、禁止举办迎神赛会等。充分体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府革除恶风陋俗的鲜明立场以及通过改革风俗“以培国本”的决心,也有力地冲击了封建落后的恶风陋俗。出现了以官职、先生、君来替代老爷、大人之称;以鞠躬之礼代替以前的跪拜、相楫、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以公历取代中国传统历法、以中华民国年号取代传统的干支纪年法、“女子把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缠足”xii等新气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京临时政府部长和次长中,有2/3是留学生。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还在新的教育宗旨中注入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他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实行男女同校,打破了男女不能同校的传统。

4、发表演说,开启民智。为了唤起民众移风易俗的觉悟,留学生还利用各种集会和公开场合发表演说,用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等观念批判戕害人权、践踏女权等种种恶俗,提倡恢复人权,解放个性,男女平权,用无神论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揭露天命、鬼神等迷信。

胡彬夏在无锡“天足社”的演说中指出:“今日中国所以衰颓之故,莫不知由于女子之为废人。”xiii在1903年的拒俄运动中,“留日女学生闻俄事急。学生编成义勇队,亦开会商议协助。胡女士彬夏、林女士宗素、方女士懋、华女士桂、龚女士圆常、钱女士丰保、曹女士汝锦、王女士莲,皆含泪演说,呼誓死以报国及签名军队”xiv对唤醒女界的爱国热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留学生致力于移风易俗的宣传鼓动,虽然没有达到彻底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要求,但对各种封建社会陋习的尖锐批判却令国人警醒,为改造恶风陋习起到了宣传与倡导作用,为天下移风和中西风俗由冲突走向融合营造出了时代的氛围,促使社会风俗这一封建主义最坚固的堡垒发生变革。

移风易俗是思想领域的革命,必然要触动封建统治秩序,因此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锋芒直指封建习俗的根源——三纲五常的一些进步刊物就被清政府查封,袁氏政权也通过禁止男女自由交往、管制女子教育、培养“良妻贤母”,让妇女退出社会职业。另一方面,陋俗一旦深入人心,则产生牢固的、甚至是畸形的审美标准,不易改变,就像民国初年一些人仍留恋辫子。这正是移风易俗的艰巨性之所在。风俗的进步,不仅需要新的观念和当政者的支持,还需要有带头人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这比舆论宣传更为复杂和艰难,也更需要勇气。留学生中不乏无畏的破旧立新的先锋,不仅大张旗鼓地宣传鼓吹,而且亲身参与,成为铲除社会陋俗、树立社会新风的重要力量。

第一,率先剪辫易服。虽然剪辫在近代中国带有观念变革的含义,但观念的变革需要行为的推动。19世纪50年代,一些定居海外的华人开始剪除发辫,但没有形成风气,对国内的影响也不大。1862年,留童薙发畜辫、长衫马褂、瓜皮缎帽、布鞋布袜。因这些中国传统习俗与美国的社会风尚发生碰撞,而遭到美国人嘲笑,于是纷纷要求剪辫易服,并在留学生副监督容闳的支持下改变了装束。

虽然这些变化发生在美国而非中国,但这是留学生对中国传统习俗的挑战。1895年,孙中山、陈少白等毅然剪辫,以示反清。1901年,章太炎在上海宣布割辫。1903年,在拒俄运动中,不少留日学生愤于清廷腐败卖国而剪辫,表示与清政府决裂,走上革命道路。

1904年归国的留日学生从实战出发,建议军队剪掉辫子,得到一些士兵的响应。1906年,拥有很多归国留日生的新编陆军,为便于戴军帽带头去掉辫子,一时“军界中纷纷落发辫者不可胜数”。这在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天津警察中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剪了辫子。辛亥革命爆发后,志士仁人更把标志清王朝统治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不止是弃旧从新的标致,而且成为革命与进步的象征。直至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令全国剪辫,剪辫形成高潮。

19世纪末,摒弃长袍马褂改穿洋装被认为是伤风败俗之事。20世纪初,留学生在广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倡导建立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理想基础上的西方文明,许多人穿上了象征西方先进生活方式的西服。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1900年孙中山与尤列、秦力山在东京的合影、1905年孙中山与留学生在比利时的合影、黄兴与宋教仁在日本等,都是身穿西服,正如舆论所言:“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无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给国人以革新之感,对洋装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有留学生鼓动的军队服装变革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为了根除封建服制的束缚,充分体现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体现服装的民族特色,孙中山还创制了一套中西合璧、被誉为“中山装”的新式服装。与西服的式样繁琐、穿着不便相比,它的最大优点是实用方便、庄重大方、结构合理、穿着舒适,很快流行开来。在一般县城,“服公务者多用西装短制中山服”。

1916年孙中山在日本集会声讨袁世凯时也身着中山装。由等级分明的制服到中山装,体现在服装上的不平等完全消失,成为一场以易服为表现形式,对传统礼教的革命。女装的变化,也与民国初年留学生的日益增多有关。如:受日本女装影响,上海的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简洁朴素,时称“文明新装”。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服饰习俗的演变,成为20世纪初社会风尚转变的标记。

第二,致力于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留学生除做了大量的舆论宣传工作外,还进行了男女平等思想的实践。缠足是泯灭妇女人性、残害妇女身心的恶俗,留学生大都反对女子缠足,并将禁止缠足作为妇女解放、向封建礼教和男权主义以及陈腐的道德观念的进攻和反抗的第一步。吴玉章不为亲友非议所动,使女儿成为家乡第一个不缠足的女人xv。蔡元培在续弦时提出女方须是“天足”。

为了使女子与男子一样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并在德、智、体各方面发展,1902年4月,蔡元培与上海教育界人士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并创办了爱国女校,《爱国女学校补订章程》,最早并成功地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宗旨付诸实施。

1906年,褚辅成创办了嘉兴开明女学,为当地尊重女权之先声。1908年,王季鲁为培养女子体操教员以“强国强民,振兴中华”,创设了中国女子体操学校,自任校长,开中国女子体育教育之先河。而走出国门留学成为有志妇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自身解放的时代标致,并且人数渐增,蔚成风气,打破了“女子不出门”的传统习俗。仅就留日而言,当时“中国女子在京(指东京)者百人许,而其最著名者共30人,就中长于英文者有吴弱男女士及陈撷芬女士一流;长于汉文者有秋瑾女士、林宗素女士一流;长于数学、几何、代数者有陈光璇女士、黄振坤女士一流。长于音乐者有潘英女士一流。”xvi特别是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产生的一批较有影响的妇女活动家中大多是归国留学生,如:发起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的林宗素、领导上海“女子同盟会”的吴木兰、组织湖南“女国民会”的王昌国、领导湖南“女子后援会”的唐群英、主持湖南“女子尚武会”的沈佩贞等。她们提出参政要求,以致“风起潮涌,无论自由党、社会党,均有女子入会,诚为数千年未有之举”。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约法期间,唐群英等几十名妇女上书孙中山,坚决要求“将女子与男子权利一律平等明白规定于临时约法之中,”“以重法律,以申女权。”虽然妇女参政运动成果有限,然而她们谋求自身权利的精神却鼓舞广大妇女不断为之奋斗。辛亥革命后,广东省议会章程就规定女议员为10名,庄汉翘、黎金庭、李佩兰等10人当选为女议员。其中,黎金庭还被任命为宝安县县长。在清末民初的妇女解放运动中,从放足,到兴学,到要求参政,这巨大的变化在世界女权运动史上亦属罕见,其中留学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推动礼俗改革。中国乃礼仪之邦,华夏文明中的礼仪文化曾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特别是经宋明理学的渗透,封建、保守、烦琐甚至是扼杀人性的礼俗不仅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且束缚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留学生反对封建礼仪,倡导文明、健康、体现民众平等之权的礼仪。

跪拜之礼是中国基本的礼仪,数千年来,起着维护封建等级制的作用,体现着上下尊卑。它与民主政治、平等原则、人权主义相背离。1903年,胡汉民在梧州中学任教时破旧立新,被守旧势力指为“废跪拜之礼,渎男女之防,败俗伤风,莫此为甚。”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坚决主张废止跪拜礼,用鞠躬代替跪拜。同时,作揖、打拱、请安等见面礼逐渐被西式的握手、免冠所代替。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的《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使日后“很少见口头上、书面上被称或称人‘大老爷’‘老爷’、‘少爷’”,代之以“先生”、“君”。

传统的婚姻礼俗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留学青年陆续学成回国不仅带回了日本和西方的婚姻观念,而且率先成为婚姻自由的实践者,以自由恋爱和文明结婚改变着婚嫁风俗。1905年7月5日,留日学生王建善在《时报》刊登征婚广告,公开了自己的姓名、学业、住址等情况,并建议通过通信的方式结识以至结婚。8月2日,他又刊登广告,重申通过通信相识的益处,阐述“男女配合,以一专为贵”的婚姻观念。xvii此君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仅采用了移风易俗的广告形式为自己征婚,提出以通信交往的新途径,并鲜明地提出婚姻重在专一,无疑是领时代潮流之举。

蔡元培续弦时提出了五个条件——1.女子须天足﹔2.女子须识字﹔3.男方不娶妾﹔4.男死后女可再嫁﹔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xviii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体现出尊重女性、婚姻自主、蔑视陋俗的可贵精神。1909年,曾留学日本的女子张维英回国后在江西设立自由结演说会,拟提倡自由结婚,并为自己选择夫婿。xix而作为清政府首批派往欧洲的留学生、又在中国驻英、法、德等国使馆任职的陈季同甚至娶了法国人为妻,不仅是清末自由婚姻的典范,也是极具魄力之举。他们的行动带动了婚姻观念的突破,表明封建包办婚姻开始瓦解。

婚礼是国人的重要礼仪。旧式婚礼有诸多繁文缛节,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难以逾越。在祝祷、禁忌、驱邪的程序中,还有不少封建意识和迷信色彩。一些留学生著文揭露、批判旧式婚礼的弊端,并亲历而为,倡导文明婚礼。1905年8月13日,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吴晋与承志女学堂的顾姓女子举行了西式婚礼,来宾多达200余人。1913年,章太炎身着西服,脚穿革履,在哈同花园举行文明婚礼。

在留学生的带动下,借鉴西方婚礼的文明婚礼因其便利、时尚及体现男女双方的意志而在都会商埠的士绅之家及至内地平民之家渐渐实行起来,使婚礼废除了跪拜改行鞠躬,仪节简化而崇尚简朴。

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记载了当时“文明结婚”情况:“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方的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xx最先接受了西方近代文明和男女平等的婚姻观念的留学生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力求改革传统的婚俗,成为清末民初自主择偶和新式婚礼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体现了婚俗改革的进步思潮,也必然促使传统婚俗的变化。

丧礼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中的另一项重要礼仪,体现着封建宗法制、家族制、等级制的尊卑之序。传统丧礼包括停尸、入殓、吊丧、下葬等程序,每个程序中又有许多仪式,繁琐不堪,耗财耗时,迷信色彩甚浓。20世纪初,留学生开始仿照西方改革丧仪。

1903年,李家鳌在《中外日报》上刊登启示,谢绝其妻子丧礼中的赙赠等。1905年7月31日,李叔同为其母所开的追悼会采用了简单的西式追悼会寄托哀思。《大公报》刊登了李叔同的《哀启》:“我国丧仪繁文缛节,俚俗已甚。李叔同君广平,愿力祛其旧,爰与同人商酌,据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略为变通,订新丧仪如下:(一)凡我同人,倘愿致敬,或撰文诗,或书联句,或送花圈、花牌,请勿馈以呢缎、轴幛、纸箱、银钱、洋元等物。(二)诸君光临,概免吊唁旧仪,倘愿致敬,请于开会时行鞠躬礼。(三)追悼会之仪式:(甲)开会。(乙)家人歌哀词。(丙)家人献花。(丁)家人行鞠躬礼。(戊)来宾行鞠躬礼。(己)家人致谢来宾行鞠躬礼。(庚)散会。同人谨启。”这样的追悼会既避免了铺张浪费、繁文缛节,又摒弃僧道诵经等封建迷信,可谓别开生面,一时传为佳话,促进了丧礼的改革。

总之,接受了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留学生积极投身于移风易俗,以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观和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批判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思想、封建礼教和男权主义等社会陋俗,以达到唤起民众、改造国民性、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而清末,特别是经过辛亥革命洗礼后出现的移风易俗运动,由于有了留学生的积极参与成效更为显著。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篇3

关键词: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2-93-2

0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知书识礼、待人以礼已成为商务人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和重要技能,是商务人员参与社会竞争并最终赢得成功的无形资产,也是商务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1商务礼仪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在教材方面,目前市面上有关商务礼仪的教材非常丰富,在网络课程和非教材读物方面,部分视频资料和热门图书对商务礼仪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学术课题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教师对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成果不多,更多是呼吁高职重视开办商务礼仪实训课程,并对实训的场地安排上加大支持力度等。

2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设计思路

2.1设计目标

通过课程设计开发,完善商务礼仪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条件、考核四个模块,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正确采用教学方法,合理配置的教学条件,有效开展教学考核,建立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知识点足、实践性强的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能力,逐渐养成素质。

2.2主要模块

一是教学内容模块。全面研究涉及商务礼仪基本概念、商务人员基本礼仪、商务交往礼仪、商务活动礼仪、宗教礼仪及商务礼俗等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格言、警句、佳话、故事等,梳理教学安排的逻辑思路,突出知识点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连贯性。

二是教学方法模块。认真分析示范教学、反例教学、行为训练、情景模拟、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特点,特别是其适用性。对于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分别安排2至3种较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并辅佐之以案例,突出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度,发挥教学方法的最好效果。

三是教学条件模块。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如会议场景、餐桌场景、签约仪式场景、剪彩仪式场景等,对教学场地的安排、教学道具的准备、学生自我准备等进行规范化的设计,使实践教学条件与实训任务相配套,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相适应,突出实践教学条件要求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四是教学考核模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考核点融入实践技能考核,既突出对学生掌握必备商务礼仪知识情况的考核,又突出对商务礼仪进行实践运用情况的考核。

2.3实现步骤

综合各种教材及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认为可以按照三个步骤实现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设计:

一是知识点提炼。通过概念阐述,以及格言、警句、佳话、故事等载体,多角度地展示商务礼仪知识点,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

二是任务设计。总结实践教学案例及典型的商务礼仪实训任务,贴近企业商务活动实际,比较好地落实工学融合教育理念。

三是体系构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教学条件的专业性、教学考核的有效性,并开展实际的教学应用。

3商务礼仪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设计

3.1模块设计

我们围绕设计目标,按照上述现步骤,对各主要模块进行设计:

一是教学内容模块设计,设教学内容为集合n,教学内容由若干知识点Z组成,则有如下集合:

n=Z1,Z2,…,Za(a为自然数)(1)

二是教学方法模块设计,设教学方法为集合F,教学方法由若干实训任务R组成,则有如下集合:

F=R1,R2,…,Rb(b为自然数)(2)

三是教学条件模块设计,设教学条件为集合t,教学条件由教学场景C、教学道具D和教学脚本J组成,则有如下集合:

t=C1,C2,…,Cc,D1,D2,…,Dc,J1,J2,…,Je(c、d、e为自然数)(3)

在具体实践中,所有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都要生成教学记录,设教学记录为集合X,由若干记录L组成,则有如下集合:

X=L1,L2,…,Lf(F为自然数)(4)

四是教学考核模块设计,设教学考核为集合K,教学考核由平时考核p和期末考核Q组成,则有如下集合:

K=p1,p2,…,pg,Q1,Q2,…,Qh(g、h为自然数)(5)

3.2系统集成

按照知识点提炼、任务设计、体系构建的顺序,我们对上述四个模块进行集成,即可获得系统化的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我们将教学内容提炼为一组知识点的集合,如式(1)所示;

其次,我们将教学方法融入实训任务,设计出若干实训任务,每个实训任务均由教学内容集合中的若干知识点组成,则有:R=f(n)(6)

再次,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实训任务虚设相应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如公式(3)所示;

最后,我们按照课程建设目标设置考核导向,对虚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进行反向设计,将实践教学体系可操作化,则有:

K=p+Q(7)

p=g(Z,R,t)=g(Z,R,C,D,J,L)(8)

Q=h(Z,R)(9)

公式(7)代表教学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组成。公式(8)代表平时考核成绩由课堂实训任务表现和完成情况决定,以教学任务为平台,以教学内容为主体,以教学条件为支撑。公式(9)代表期末考核成绩由实训任务型试题成绩和知识点型试题成绩决定。

3.3系统化设计

在整理大量文献和开展访谈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条件、考核四个模块的设计,我们初步搭建了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如下所示:

n=Z1概述,Z2仪容仪表,Z3商务通联,Z4商务交往,Z5商务宴请,Z6商务谈判与仪式

Z1=礼仪的产生、发展、功能与特征,运用商务礼仪的意义

Z2=仪表礼仪、仪容礼仪、服饰礼仪

Z3=商务电话礼仪、手机礼仪、书信礼仪、商务传真礼仪、电子邮件礼仪

Z4=介绍礼仪、称呼礼仪、握手礼仪、致意礼仪、名片礼仪

Z5=宴请的形式、宴请者的礼仪、赴宴者的礼仪

Z6=商务谈判礼仪、签约礼仪、商务庆典礼仪

F=R1商务接待,R2商务宴请,R3商务谈判,R4签约仪式

R=f(Z1,Z2,Z3,Z4),R=f(Z1,Z2,Z5),R=f(Z1,Z2,Z6),R=f(Z1,Z2,Z6)

p=g(Z知识点学习表现,R实训任务表现,C教学场景,D教学道具,J教学脚本,X教学记录)

Q=h(Z判断选择题,R作图简答案例题)

K=p平时考核+Q期末考核

3.4应用建议

商务礼仪在企业的实际应用需要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的,此外,不同企业拥有不同文化,对商务礼仪的要求也并非完全相同,为了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我们建议:一要密切联系企业。吸纳课程前沿知识,并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借鉴和参考相关企业员工岗位标准和内训资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并使其与企业高度相关,缩短课堂与企业的距离。二要深化教学与实践的联系。通过设置模拟情景、案例分析、任务训练等,使课程与企业商务活动情况结合,重视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三要注重工学融合。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礼仪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在应用中不断提高礼仪实践能力和礼仪修养。

参考文献

[1]张颖.《商务礼仪实训》教学做合一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6(1).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篇4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我国有近3000万哮喘患者,其中儿童息者有1000万左右。但由于患儿家长和许多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获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仅占哮喘患者的2%左右。儿童哮喘发病率高于成人,早期正确诊断、规范治疗儿童哮喘,对降低成人哮喘及肺心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我院从2005年5月成立儿童哮喘专科门诊,按照全球哮喘防治创仪方案对哮喘患儿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哮喘患儿更多的得到规范化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其护理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25例哮喘患儿均为我院2005年5月2010年5月儿童哮喘专科门诊确诊的患儿,均符合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男122例,女103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年龄7.2岁;其中婴幼儿哮喘86例,儿童哮喘11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27例;轻度哮喘46例,中度哮喘156例,重度哮喘23例。

1.2治疗方法由专科医师根据每个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治疗方案,确定药物的剂型、剂量,全部选用吸入疗法进行治疗;对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首先选用布地奈德溶液加沙丁胺醇溶液空气压缩泵吸入治疗,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改为气雾剂或干粉剂长期使用。再由专科护士向患儿及家长宣讲吸入疗法的优点、注意事项、药物的不良反应、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药品、器具的保养,峰流速仪的自我监测。

2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一些家长对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认识不足,在开始治疗时没有长期用药的思想准备,只重视哮喘发作时的治疗,而忽略缓解期的治疗。在治疗中病情稍有好转便自行减量或停药。实际上,哮喘发作只是病情的冰山一角,哮喘发作时症状几天就可控制,但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依然存在,需要数年才能恢复。只有坚持长期规范化治疗,才能彻底消除气道炎症,使哮喘完全控制,不再发作。

3管理教育力度不够

对哮喘儿的管理和对患儿及家长的教育是哮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非儿科呼吸专业医务人员和哮喘患儿及其家长对哮喘的认识,明确长期治疗的重要性,由于种种原因儿童哮喘的治疗知识和管理水平远远不够。健康教育在儿童哮喘的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使患儿对哮喘的概念、病因及诱发因素有所了解,学会正确使用吸入气雾剂的方法,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能够对哮喘的发作进行预测,同时掌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措施。通过管理教育使患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全面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达到哮喘长期管理的目的。让哮喘患儿像健康儿童一样学习、生活。

冬季最需要重视婴幼儿的保健,家长需要对他们易患的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有所了解。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在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属于生理性的免疫功能低下时期他们的呼吸道比较短小,而且狭窄,管内猫膜比较薄,猫膜纤毛活动比较脆弱,基本功能不健全,极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害另外,如果婴幼儿饮食不均衡,缺乏矿物质,奶量不足,缺锌缺铁时,也会因组织免疫和体液免疫合成不足造成抵抗力下降。

4哮喘的护理体会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避免空气污染及其他刺激性物质,室内温湿度适宜。经常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哮喘发作时患儿多汗,发作后应立即擦身更换衣物,防止受凉。每次吸药后一定要及时漱口,减少药物在口咽部沉积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气道湿润。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呼吸的幅度及频度。如果发现呼吸困难、咳嗽加剧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5哮喘的家庭预防针

对诱发哮喘的常见过敏原如屋尘、蜗、霉菌等,应经常打扫房屋,更换被单、床褥,保持清洁干燥。尽量不使用地毯和纤维填充的家具。

家中不养猫、狗等宠物。花粉和霉菌高峰期应呆在室内,避免外出。

尽量避免物理性刺激如冷空气、油烟、烟雾、工业刺激性气体等。避免患儿过激的情绪表达和药物诱发如阿斯匹林、俘受体阻滞剂。

小儿哮喘发作多与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婴幼儿哮喘以上由呼吸道感染所致。应鼓励患儿多做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尽量避免过激的体育运动或在运动前使用吸人型俘受体激动剂。

坚持长期、持续、规范的用药是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保证。要让家属认识到激素虽然有副作用,但吸入疗法直接作用局部,所用药量较全身用量少。要坚持用药,明白不可因一时的症状控制而停止用药。嘱咐家长发现使用效果不佳,及时咨询。

参考文献

[1]洪建国,王乃礼哮喘的吸入治疗和吸入装置临床儿科杂志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篇5

根据柳斌同志关于“从小学起就解决文明礼貌问题”的讲话精神,我校于九六学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礼仪教育实际。实验目标是:使全体学生提高对礼仪规范的认识,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在实验中,我们以“拓展教育途径,发挥整体效应;加强养成训练,获取最佳效果”为思想指导,进行系列探索活动,初步达到预期目标,以“家庭礼仪教育”例:

学生在家使用礼貌用语情况统计

礼仪规范

表现好的占%96年11月96年12月97年5月早上起床说“早晨”晚上睡前说“晚安”37.445.385.5外出、回家向家长打招呼49.650.670要家人帮忙做事先说“请”30.682家人为自己做事说“谢谢”3643.684.6吃饭前说“×××请吃饭”28.428.278.8

学生在家礼仪行为情况统计

礼仪规范

表现好的占%96年11月96年12月97年5月进餐吃菜不挑拣,好吃的让给长辈38.49.294.8尊敬长辈听从教育不顶嘴20.432.264.6孝敬日做到四个一三八节五一节说一句祝贺的话97.691敬上一杯香茶94.891送一件小礼貌(可自制)4.282.4为长辈做一件好事(如帮助做家务,烧一道长辈爱吃的菜)93.892.8我们的做法是:1、上礼仪课抓明理导行我们利用校会,思品课上了“学校里的礼仪”、“家庭里的礼仪”、“进餐的礼仪”、“待客礼仪”、“到别人家作客礼仪”、“孝敬日要求”、“春、秋游活动礼仪”、“观看演出的礼仪”等系列专题课。介绍了礼仪教育的意义、礼仪规范,检查方法,评比标准。这样教育内容系统、集中,学生容易形成清晰的概念,起到明理导行的作用。

2、学科教学渗透礼仪教育抓激情育意

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结合科特点,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语文科长《小足球赛》,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上《争吵》一课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

英语科结合句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向别人借东西时,不小心碰到别人时,为别人提供帮助时……”的礼貌用语。

数学科指导学生采用礼仪教育中的各种数据编题、计算。

音乐科教学《好朋友来了》进行待客礼仪教育;教学《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进行尊师教育……

体育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集队时、示范时、练习时、竞赛时的礼仪行为训练。

各学科共169课时结合礼仪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常规进行了礼仪行为训练,使学生得到持久的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激情育意的作用。

3、班、队活动抓养成训练

(1)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训练。

主题队会:全校召开“玩礼仪棋,争当礼仪之星”,“击鼓传花学礼仪”、“礼仪知识知多少”、“少先队仪态训练”等各种形式大中主题队会28个。

艺术活动:校园十大歌手竞赛,普通话朗诵竞赛,艺术节进行演出礼仪,当文明观众礼仪训练;剪纸、绘画、心意卡制作,泥塑竞赛,进行爱学校,自觉维护环境美的行为训练。

体育活动:结合早操礼仪评比、全校拔河竞赛、一年级韵律操竞赛、田径队参赛等体育活动,赛精神面貌、赛纪律、赛礼仪。

实践活动:同学间结互帮对子,学习上互帮;与“手拉手”学校通信交友;为“手拉手”学校捐书;为特困小伙伴捐款;到“手拉手”学校过一日夏令营生活,与农村小伙伴共学先烈事迹,同瞻仰烈士纪念碑、同演出、同做家务。在实践中学习处理与同学间的关系,进行关心他人,以礼助待、团结互相的行为训练。

户外活动:看电影,请剧团到校演出,春秋游活动都结合公共场所礼仪训练,评比“公共礼仪之星”。

(2)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竞赛”进行常规性训练。

我们制定了“二十五小学校内生活一日常规”、“二十五小学礼仪细则”、设立了“行为规范记分册”,组织学习,坚持训练。同时建立督导、检查、评比制度、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初评,期终一总评。使礼仪训练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地促知行转化,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转贴于4、榜样示范抓正面诱导

关于教育孩子,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我们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给学生作示范。

为人师表作示范。我校修订了“师德规范”建立“文明教师评比制度”,制订了教师“待客礼仪”、“对待学生礼仪”。要求教师对学生:一张笑脸相迎,一句好话回应,一双眼神鼓励;一颗爱心相待。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

先进人物示范。我校的校外辅导员是优秀民警。十佳交警,他们的先进事迹和蔼可亲的态度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文明家长作示范,我们强调家长当好文明家长,注意在家庭礼仪中的示范作用。

礼仪之星作示范。我们经常发现礼仪活动中的典型事例,及时报道;请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站在国旗下,接受同学的鼓掌激励;评比各类礼仪之星,在大会上表彰。

表(3)礼仪之星评比统计表

〖BG(!〗〖BHDFG5mm,FK15mm,K30mm。3,K30mmF〗

〖〗家庭礼仪之星〖〗学校礼仪之星〖〗公共礼仪之星〖〗学校礼仪标兵

〖BHDG5mm,FK15mm,K15mm。7,K15mmF〗

上学期〖〗201〖〗34%〖BH〗

下学期〖〗273〖〗39.7%〖〗324〖〗47.2%〖〗524〖〗76.3%〖〗180〖〗26.2%〖BG)F〗

多方面、多层次的榜样,学生看得见,学得上,有力地推动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5、校园文化抓环境陶治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基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我们创造了高品味的校园环境。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金光灿籼的校徽,鲜红夺目的“爱国、文明、勤奋、健美”八字校训。升旗台庄严典雅,小花坛花木扶疏。“

小学生行为规范竞赛金牌榜”、壁画、宣传橱窗内容高雅。教室、走廊、专用室分别挂上国旗,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广播、墙报、校刊宣传着好人好事。

整洁、优美、生气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使在校园的每一个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习惯。

6、家庭教育抓辅寻配合

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充实。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多次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家庭礼仪规范。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家长们都自觉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

“家庭礼仪”、“孝敬日礼仪”的行为训练评价,有效地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年的实验告诉我们,礼仪教育必须要注意两点: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篇6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风俗礼仪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每个民族、每个个体都有其单独的文化体系及其文化表现形式、表现特征。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这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若不了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当然西方人也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若一无所知,就容易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处于不利的形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明确,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美国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它合众为一,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很多人被同化了,不管什么肤色,不管讲何种语言,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人。他们的宗旨是永远向前看,遥望目力所及的前方,并且迈开双脚前进;自强自立,追求幸福,永不满足。这是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而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就盲目自大,而应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习惯,这样交往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了解、研究别国的礼仪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英汉语言文化中的部分差异

1.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2.问候用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areyou?

it'salovelyday,isn'tit?

3.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canspeakverygoodFrench.”

“thankyou.”

“it'sawonderfuldish!”

“iamgladyoulike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don'tthink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4.接受礼物。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beautiful!wow!”

“whatawonderfulgiftitis!”

“thankyouforyourpresent.”

5.称呼用语。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6.请客吃饭。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yourselftosome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二、中英文化差异体现

人们在日常对话中可能会用俗语。中国学生对这些俗语不熟悉,甚至不明白。例如:“Loo”指厕所(wC),

“tube”指地铁(metro),“tea”在某些情况下指正餐,“pants”指内衣裤。人们说“flat”而不是“apartment”。“to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的场合,常用“Cheers”代替“thankyou”。当人们说“lovely”、“brilliant”、“magnificent”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yes”。英国人很有幽默感。他们在讽刺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经常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要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会被视为浪费时间。英国人说“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

1.社会风俗与礼仪。跟你的家乡相比,车辆在马路的左边行驶。驾车者会给行人让路,但并不总是这样。为了你的安全,过马路时还是要左右看。大部分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在火车站或地铁站、公共汽车站、银行、邮局等地方等待服务时要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提出请求时要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要说“thank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使用主人家的电话前要征得许可,并且要商量怎样付电话费。

在室内吸烟可能不被主人接受。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先询问主人会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在中国的宴会上,客人在最后一道菜吃完后会迅速离开。而在英国文化中,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聚会因此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邀请去主人家吃饭,一吃完就离开是非常不礼貌的。

2.餐桌礼仪。静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碟子里的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剩下食物可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把叉放在盘子上,把刀放在它旁边表明你已经吃完了。如果你还在吃,就把刀和叉分开放在碟子上。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同时说话和吃东西是很难的。而在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只往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用一只手遮住它。

3.食物。人们不吃动物的所有部分,如头、足和某些器官。他们如果看到中国人食用每一部分,可能会感到震惊。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去哪里找中国食物?除了中国餐馆,在伦敦市中心的中国城有一些中国超市。Greenwich和Croydon也有。在这些市场内有大部分中国商品。在大型西式超市中也有东方的食物和配料出售。学生可以在Sainsbury和tesco找到干面条、豆腐、酱油、春卷、中国的香料和调料等。

4.习惯和爱好。卫生的标准似乎不同。人们不喜欢化学品,却不把碟子上的洗洁精冲干净就用它。

“DoitYourself”(D.i.Y.自己动手)和园艺是许多英国人的爱好,因为在英国人工非常昂贵。如果主人在自己的花园上化了很多工夫,他们很可能会为它感到骄傲。因此,恭维他们的花园是进行进一步谈话的很好的开始。

5.餐馆和商店中。在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应当收拾废弃物,而在中国的同样场合中,顾客把废弃物留给店员收拾。某些服务需要提前预约,如理发、美容、配眼镜等。若不提前24小时取消预约,顾客可能需支付取消费。预约前应当问清楚。在餐馆里给小费是很普遍的,因为账单里不包括服务费。一些商店的客户服务做得很好,有的保证退还商品或退款。买之前要问清楚。侃价在商店和市场中并不常见。

6.国际长途电话。英国文化委员会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拨打更便宜的国际电话的单张。我们发现了由Firsttelecom提供的一项选择。打往中国的电话的费率是每分钟35便士。要登记他们的服务,可以拨打他们的客户服务电话08004580000。请注意,还有其他一些公司提供相同水平的价格。学生在选择公司前最好进行比较。可以从报纸上的广告或电话公司印发的宣传单张上找到有关信息。

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多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晓朝、杨熙楠:《沟通中西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篇7

对于“仪式”的定义,有人认为,由于仪式所涵盖的现象实在太广泛,所以很难得到一个令众人信服的明确的解释。在西方,现有文献大都采取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方式,比如“仪式指人们在不运用技术程序,而求助于对神秘实务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的规定性正是行为”、“仪式是一种由文化来构建的象征流。它由模式化的、有秩序的一连串词语和行为构成,经常在多媒体中得以表述,其内容和安排表现出各种不同程度的正式化、模式化、集中和循环往复。”、“仪式是由社会来规范的、重复的象征行为”、“‘仪式’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系列多多少少都带有不变性的正式的行为和语言的表演,其符码并非完全由表演者们来设定”。〔1〕以上这些定义都带有模糊和多义的特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仪式”和“庆典”、“礼仪”等互换使用,而且其概念和定义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斯皮罗认为:“礼仪是仪式行为的最小的重要单位;庆典是由最小的配置礼仪构成的而具有意义的仪式整体”〔2〕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仪式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涵盖一切的术语,有的学者甚至以为既然它包揽了一切内容就等于什么也没说,这个词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有的学者建议把传统的庆典称为“礼仪”,其它的叫做“仪式化”。荷兰著名的仪式文化研究专家扬•斯诺克则坚持仪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明确仪式内涵之前,他罗列出了有关仪式特征的若干词条,例如:行为、实践、表演,打破日常生活的节奏、隔离的、边缘的、反结构的,重复的、稳定的、范本式的,宗教的、神圣的,象征的、有意义的,交往性的、文本化、非功利,结构化、模式化、秩序化等等。这些词汇虽然不是全部,但还是包含了涉及仪式概念的大部分特征。在这里,扬•斯诺克首先明确了“仪式行为”的概念,他认为:“仪式行为是一种与日常行为有别的特殊行为方式。它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观众。一般来说。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可以成为仪式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不过。绝大部分在传统上得到维持的,都是正式的仪式行为。大部分仪式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举行。和多数普通行为相比,它们大多数被美化过,经过结构化和规范化的处理。大部分仪式行为都基于一个文本的规定。对于参加者来说,多数仪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目的性,而且带有象征意义。”〔3〕扬•斯诺克还逐步明确了有关“礼仪”与“庆典”等词语涵义的差异。他把类似“仪式”的行为指认为就是带有和仪式行为相似性的普通行为;对礼仪的解释为“对仪式行为中的一个不可除的组成部分的表演”;一个“庆典”就是“由多个或多个礼仪构成的系列,再从普通转化为仪式和从仪式返回到普通过程中被共同地框架化了”。〔4〕综合以上学者的思考,本文认为,仪式应该是对一个特殊的系列行为和庆典的规定和意义设计。而在监所工作和生活中所展现的仪式行为应该理解为,与监所工作生活相关的为表达监所目的所设计的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和行为范式的各种活动和礼仪模式。

二、仪式的功能

在整合仪式研究专家的观点时发现,对仪式功能的指认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迪尔凯姆认为仪式功能在于维持共同体的生存前景,“重新加强社会成员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的观念,使人们保持信仰和信心。因此,仪式是一种手段,社会集体通过这一手段来定期地重新肯定自身”。〔5〕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则赋予仪式功能为集体的社会力量和道德力量的集中体现,在仪式身上聚合了组织和强化这种力量的手段,并且能生产和再生产这种道德力量。综合泰勒、斯宾塞、弗雷泽、特纳、列维•斯特劳斯、道格拉斯、涂尔干、佩尔尼奥拉、柯林斯等学者的研究,根据监所文化活动的特征与现实需求,总结出仪式的四大功能。

1.社会控制功能。一般来说,社会控制是指利用社会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社会控制是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得以建立的基本力量。在古代中国,国家祭祀仪式象征着等级森严的权力内涵,各种社会力量和各阶层的权力等级都在国家祭祀的宏大叙事中等到表达和整合。但随着社会思想与行为模式的变迁,社会控制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仪式的社会控制功能转化为具有象征性的虚拟表演形式,这种表演活动内蕴着社会及社会团体对秩序维护的整体性吁求。虽然外在的强制性的现实权力等到弱化,但内在的控制功能依然存在,只不过仪式的社会控制功能有显到隐,起着潜移默化的潜在性力量。对于这一点,德国学者辛格霍夫认为:“借助仪式,人们能够克服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仪式使人们有可能在共同的行动中邂逅、相知并相互融合。”〔6〕在监所中,仪式的控制功能表现为监所文化活动所熔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仪式活动所设定的情景使被教育矫治者逐渐接收到它内蕴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从而达到提升教育矫治对象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

2.文化传承功能。仪式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其所保存的传统文化含量和价值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更迭,表达模式和意义结构会随着时代语境的嬗变而翻新递变,但文化的繁衍深入不会随之减弱,其发展功能通过教育的实现得到很好的表达。在无文字时代,仪式的象征性表演不仅负载着人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更要担负着呵护族群心灵归属的精神信仰和价值标杆。到现在的新技术时代,高度发展的科技与文化理念祛除了民族传统仪式的神圣性,可以说,现代科技理性的祛魅行动弱化了仪式的文化传承功能,“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7〕韦伯的担忧正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神圣性对现代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而恢复我们的敬畏意识,赋予仪式以神圣的传统文化内涵,强调仪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功能,这在监所文化的建构中也具有突出的价值。“仪式不仅表现的是对神圣物的尊敬,而且也建构了跟神圣物一样的对象”〔8〕毋庸置疑,被教育矫治者正是失去了对秩序、责任、道德与法律认知和尊重,甚至失去了对法则、人生、生命神圣性的敬畏意识。对此,监所主体在如何重新恢复教育矫治对象的秩序认知能力和生存魅力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而仪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功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相比较而言,在对罪错行为矫治教育方面,比起其他的管教行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聚合功能。前面讲过,仪式作为文化的载体,深蕴着传统文化中浓厚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内容。仪式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不是直接表现为实际的文化内容,而是重在创设一种现场和情景,使仪式中的人在这种氛围中激发强烈的情感和想象,从而产生心灵共鸣,进而实现精神上的洗礼和灵魂上的更生。“仪式旨在重构一种情景,而非再现一个事务。”〔9〕情景的设置需要借助象征的手段,仪式通过象征来达到与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而“象征在情感层面发挥作用,它触动我们的内心,理智并没有参与其中”〔10〕事实上,情感除了唤醒人们的存在感和崇高感,还激发人们对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精神归属感的认同。涂尔干认为:“仪式作为自发的、集体性的、规范的社会情感或是‘集体意识’,这两者都是表达和重新唤醒了社会和谐及其道德的强制力。”〔11〕情感会产生道德的作用,这一点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得到一致确认,因此哈里森说:“人类的集体情感实质上就是道德,也就是说,这种情感让人类团结起来,我们已经看到,合唱队舞蹈正是源于这种情感。”〔12〕情感与道德互化互生,情感是道德产生的基础,道德是情感激发后的结果,二者统一融合,集中表达了仪式的结构功能。仪式的这种情感聚合功能为监所文化的矫治教育赋予了一套有效的模式方法,监所文化的仪式活动在唤起被教育矫治者内心情感的同时与道德建立起了深刻的联系,反过来又为自身注入了情感与善的生气和能量。

4.心理调节与整合功能。仪式具有一定心理调节的作用,仪式通过特别的空间设计,运用场景的模拟和象征,深挖语言的暗示功能,以期对客体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与观念整合。现实生活中,仪式会及时出现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比如成人仪式,加入某种组织的宣誓,结婚仪式、丧葬仪式等等,仪式的加入强调了某种生命节点的重要意义及发展前景。著名的仪式研究专家佩尔尼奥拉认为:“仪式、庆典和机构不但一点儿也没有对生命的迹象和成长造成妨碍,相反却是生命的存在条件。”〔13〕正是仪式独特的话语范式和象征意义在我们的灵魂内部不断维护与支撑着我们生存的勇气和信念。“仪式就一直在帮助人们处理自己的感情和经验”〔14〕,“仪式也是感性的粮食:灵魂、精神和整个人类存在的粮食。如果没有仪式,生活将会是一团糟,没有任何支撑,无聊之极。”〔15〕辛格霍夫也认为人类在仪式中获得了人生的导向,生活的灵感和生气不仅来自比如节日庆典等重大过渡性质的仪式,也来自生活中的小型仪式,它为我们赋予了静谧的时刻。然而仪式必须为个人的心理留出空间,让履行仪式的人慢慢地领会其意义,逐渐实现自我的心理调节。对于容易冲动和暴躁的犯人来说,仪式的心理治疗和整合效果非常明显。“人类在仪式的长期教养之下,逐渐学会抑制自己迫切的欲望冲动,在仪式对于实践的模仿中得到满足。”〔16〕这种模仿实际上与艺术联系起来了,在监所生活中,文化项目包含各类艺术活动,比如戏剧、小品、写作、演讲、辩论等等,艺术的调节与整合作用在于一方面实现了对犯人生活时间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赋予了他们生存意义的心灵栖居。哈里森在认真研究了仪式与艺术的关系认为艺术来源于仪式,“艺术并非直接源于生活本身,而是源于人类群体对于生活需求和欲望的集体诉求活动,即所谓仪式。”〔17〕艺术利用仪式的设计而发挥效用,仪式通过艺术活动抵达终极的目的。因此说,监所文化中的各类艺术活动的规划和设置应充分尊重仪式的范畴与规则,仪式在内容上也应该突出艺术的本质。其实,“艺术、科学和哲学,最终殊途同归,都与世俗功利和个人物欲分道扬镳,而科学家、哲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最终都通过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获得了同样的心灵的宁静。”〔18〕

三、监所文化活动中的仪式类型或实施思路

目前,监狱和戒毒所在改造罪犯、矫治罪错行为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积极肯定,但毋庸置疑,对人的罪错行为的教育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很难在短期内顺利实现,这需要监所机关认真研究其中的教育矫治规律,制定出既符合矫治规律又符合人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矫治对象在走出高墙、重新步入社会后能够把监所内所接受的矫治行为自觉地延续下去,把被动矫治转变成为自主性的自我控制、约束和教育的自律行动。对此,监所文化活动成为监所整个工作系统中的有机组成,它为以上目标的实现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不难看出,监所文化活动中仪式功能的强调,极大地激发出文化活动本身的现实效用和教育能量,因为在这里,仪式不是外在的独立的文化现象,它既是监所文化活动得以展开的实体空间,又是其所抵达教育目标的精神导向。那么,监所文化中的仪式活动具体分为哪几种类型?或者说是有哪些实施思路来完成其目标。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认识一下仪式的象征符号体系。仪式的符号形式体系基本上可分为语言符号系统、实体符号系统、行为符号系统和声音符号系统等几种符号传达系统。通过以上的符号系统,可以表达出仪式规划的几种类型,仪式的符号象征系统能够为监所文化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1.语言仪式与仪式语言。很多仪式学家都已经关注到,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仪式。语言仪式指的是一个人类群体的语言符码,也就是经过统一规范后的日常用语。它包括口语、文字和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象征与意义传达符号。监所生活中的语言仪式表现为语言在监狱和戒毒所这种特定场合和情景下的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的话语特征,也包括在具体活动中制定的话语准则。如被教育矫治者入监时就进行的话语仪式洗礼,活动中的规范用语,见到警官等管理者时的招呼语,场所内部张贴的标语等等,不管是口语还是宣传用的文字,都应该充分挖掘语言的暗示功能,在严格的考量和推敲下凸现语言仪式的力量,这些语言文字需要伴随着教育矫治对象从矫治开始到结束这整个过程。如果说语言仪式侧重语言的规范性和仪式化色彩,那仪式语言则对仪式中语言的实践过程,前者是静态的制度化形式,后者是动态的功能强调和意义挖掘。这需要监所民警、监所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在举行仪式活动时加强与被教育矫治者之间的语言互动和心灵交流,比如在举行文艺晚会、颁奖典礼、外籍罪犯的礼拜活动、生日庆祝、指导罪犯排演节目、体育比赛等活动现场,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应该敏锐地捕捉教育时机,善于把握双方语言交互碰撞所产生的仪式情景来发挥语言的渗透力量。当然,有时候和蔼的表情,亲切的问候或者一个善意的动作也会起到仪式语言的作用。不管怎样,语言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仪式行为,监所管理和教育实施者须充分重视语言仪式和仪式语言的现实效用,认真研究其特征规律,统一谋划,并把二者紧密结合,以期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2.仪式化行为。在仪式的行为符号系统中,仪式化指向的是看似表面无意义却暗含实际功用的行为,它包含人们的日常行为甚至下意识的举动和身体表达,其不一定必须和神圣、敬畏、牺牲或永恒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就说明,仪式化行为可能存在于每一个行为主体之中,反过来,每一个行为主体都有可能通过仪式化行为对自身进行表达。如此看来,监所机关对仪式行为的理解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被教育矫治对象无意识征兆与行为方式之间的体系化关系特别加以关照,因为这些可能就是潜在的仪式行为。“由于其生态学和心理生理学根源,仪式对于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仪式化行为既是生存所必需也可能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其生态学根源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将其看做是一种无意义的装饰行为。”〔19〕有意义的是,教育矫治对象的仪式化行为有可能把自身的“病因”呈献给监所教育者,当然,这可能有生理上的疾病根源,或是有心理上的罪错“症候”,对此,监所教育者应仔细捕捉对象的行为范式,认真鉴别,深入诊断。第二,在监所文化活动中设置展现仪式化行为的情景和空间。游戏、艺术剧(包括话剧、曲艺)等表演类节目活动最能够表达仪式化行为的现实功能。这些集体参与的带有公共性特征的广场活动能够充分借助仪式的情感聚合功能和心理调节功能,激发犯人的心灵共鸣,使他们在集体狂欢式的想象空间里凝聚起情感的正能量,这种情感力量能穿越时间的冲刷,在游戏、广场艺术活动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通过仪式化行为矫正着教育矫治对象的精神方向。如果这样的艺术活动长期坚持,甚至日常化,那么仪式化行为的就会潜行于教育矫治对象的灵魂深处,形成集体或个体无意识,从长远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抵抗与牵制着罪错行为的再次萌动。因此,仪式化行为一方面给监管与矫治主体带来暗示性的“症候”式线索,另一方面则通过无意识行为表达了仪式的情感聚合和心理调节功能,给监所矫治教育工作带来生机。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篇8

1.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2.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5.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当今许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0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0,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篇9

“文明化”这个词是从埃利亚斯(著名社会学家,著有《文明的进程》、《个体的社会》等书)来的,他发现在欧洲,从17世纪开始,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慢慢地,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新的形成自外部的看法。传统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比较简单,他们日复一日住在一个小村子、小城市里,很少有机会离开生养他们的地方,重复祖祖辈辈做过的工作,没有很多的机会跟陌生人接触,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很多的关注;因为你每天见到的人,都是父母长辈、朋友邻居,是你再熟悉不过的人,根本没有必要去管理、协调与这些人的关系、行为。

而社会发展到19世纪,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城市化进程、商业贸易的发展,大量的人群流动起来,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田间地头到流水线上,从家庭作坊到堆着大量文件的办公桌旁;他们不断面对陌生的环境,与陌生人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这些改变使得发端于传统熟人社会、特定生活圈子的行为规范不再合时宜了。与陌生人打交道,有些无可适从的人们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规则,比如进行商业上的谈判,你不能当别人的面乱吐痰,不能在吃饭的时候发出响声,要注意用语措辞。当然,不同人群、地区、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标准,是谁适应谁的标准’,还是谁与谁妥协?这是一个充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隐秘的、丰富的历史过程,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权力博弈过程。总而言之,尘埃落定,最终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行为框架来协调这些人的关系与行为。

在埃利亚斯的分析中,法国与德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文明化”过程:最重要的过程在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如何处理与宫廷贵族的关系?能够不断接触到法国贵族阶层,从而分事特权与荣耀,法国资产阶层效仿宫廷的礼仪,并在贵族制崩溃之后,延续了优雅的宫廷礼仪;德国资产阶级则采取了相反的策略,由于无法从贵族统治中获得权力,他们创建了一套新的行为规范,与之抗衡。不同的历史性选择,发展出了德法两国不同的关于“文明”的概念,以及两种“文明社会”。

中国也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在时代,由于种种政策上的限制,人们是没办法离开自己出生的地方,在城市里一样,人们与自己的单位紧紧捆绑在一起:工作、结婚、房子、孩子等各方面,家庭生活即社会生活。单位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你获得社会身份、发展社会关系、开展社会生活的地方。在保持与单位的亲密接触的同时,人们很少与单位以外的人产生密切的关系。很多老外说中国非常奇怪,人们都非常喜欢维持一个关系网。这其实很重要,人们喜欢属于同样圈子的人,与他们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我认为“关系”不是中国人的性质,不是所谓的中国人的“国民性”,这是中国历史遗产的结果。显然的,单位制期间,如果跟单位的同事没有很好的关系,这个人会面对很多问题,当时没有市场,没有信任,准确的说,没有社会性的信任――如果你遇见一个人,你不知道可不可以信任这个人,他是可靠的吗?

传统社会里,你可以凭生活的经验信任周围的人,但是现在行不通了。户籍政策上的放宽,城乡二元结构的缓慢消融,那么多的流动人口,不仅在地域间进行流动,如农民从土地流向城市的工厂、建筑工地,国际化企业里供职的、奔波于各地的“空中飞人”,还包括行业里的流动,人们自愿跳槽、沮丧着降职、欢喜着升迁。这些纵向的或横向的变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进入他人空间的机会。

让我们重新思考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尴尬境遇,以及他们如何顺利融入城市的问题。身份是农民,做着工人的工作,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还保留着农村的习惯,他们随地吐痰,他们“呼哧呼哧”大口扒饭,他们对排队没有概念,他们对礼貌用语没有很多知识……因为在乡土社会中,这些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周围都是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先验的规则,对行为的监督毫无用武之地。当他们进入城市,需要与大量的陌生人、陌生环境打交道的时候,先验的规则在“城市文明”的强势冲击中退却,变得“不文明”而窘迫。

这样的变化,可以从很多社会现象中看到:比方说开车的方式,很多人对中国司机的印象肯定很深刻,因为他们还用比较暴力、粗俗的方式去开车,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改变,有时车辆会彬彬有礼地让行人先过,这种情况虽然很少发生但毕竟有所改变了,五六年前这是根本没有的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叶,我在津京两地游历,几乎没有听过“你好”、“谢谢”、“对不起”;路上有人不小心碰到你的话,也没有人对你说对不起。这些状况与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法国很像,是历史社会进程中十分正常的阶段。我想这是因为,人们不习惯周围的环境中出现陌生人,如果碰到的话,他们的处理方式就是,当这些人不存在,目光飘忽,落到身形后面的某个树木或者墙壁上,陌生人被迫成为“隐身人”,又或者,陌生人被“物化”,他们跟梳子等物品一样,不成为人。人们只对认识的人负责,这样就成功规避了外部变化对先前规则的挑战。

消极的规避有时只是掩耳盗铃。在历史进程的漫长岁月中,几乎所有的社会都遭遇过突然的巨变――战争、迁徙、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客观的指标来协调这些行为和关系。农民工应该适应大城市,但他们很无奈,因为除了在现实中磕磕碰碰、吸取教训之外,没有人去教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培养新行为规范对于成功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性。

呼吸道礼仪的概念篇10

第二个作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交往中不懂礼貌,不懂规矩有时会把事情搞砸。(比如接电话)。拜访要预约,预约要准时。

第三个作用维护形象。个人、企业和国家形象。商务礼仪就是要维护企业形象。减灾效应,经济学概念。少出问题,少影响人际关系。有时不知怎么做时,有一个保底的做法??紧跟或者模仿,吃西餐一般要看女主人的动作,女主人坐下,你才能坐下,女主人拿起刀叉,你再动刀叉,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意思是宴会结束。所以不知道不要紧,跟着别人学,别认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要错大家一起错,大家全错不算错。了解这一点的话,你就会应对自如,落落大方。

商务人员的着装要求和规范。个人着装是个人修养的标志,是审美情趣的体现,是企业规范的一种形象的体现。规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商业人士要穿西装,热也要穿;二、要扬长避短,重在避短,六指就不能戴戒指,圆脸的女孩就不能戴圆的耳环。戴项链,项链的长度和粗细应该和脖子的粗细成反比。三、遵守惯例。不能讲各有所好,比如,商务人员一般穿西装不带领带夹,如果用,要有讲究,黄金分割点,0。618,上2/3下1/3,衬衫4~5粒扣子之间。四、区分场合。不同的场合着装要有所区别,现在我们有些人正相反,该穿西装时不穿,不该穿时穿,比如逛街时就不应该穿西装。

商务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哪些场合,这些场合又应如何着装?在商务交往中,遇到着装的场合主要有三种。1、公务场合,上班的时候,公共场合商务人员着装四个字:庄重保守。三类服装:第一类制服,它具有企业识别功能,企业形象可是别系统有三个要素构成,第一个企业理念识别;第二个企业行为识别,就是它做了那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们的事,就是做了那些好事、大事。第三个系统是企业视觉可识别系统,广告、商标、员工着装等。第二类是套装,男士首选西装套装,女士首选西装套裙,天气很热怎么办?很热的话允许有第三个选择,男士可以选长裤配长袖衬衫,女士可以穿长裙配其他服装。商务交往中最不能穿的就是时装和便装。不允许的。2、社交场合。狭义的社交,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对商务人员来说社交场合,主要是以下几种场合。第一,宴会,商务人员,参加宴会,吃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以酒会友;第二,舞会,舞会的第一支曲子要请你带来的朋友,但是第二支曲子,就要换舞伴,舞会上不能总与一个人跳,不然的话,别人会以为关系不正常,是一见钟情,坠入情网。第三、音乐会。商界人士比较讲档次,一般经常去听音乐会。第四、聚会。第五、拜会。串门。五会是商务人员上档次的社交场合。那么那些服装符合要求?1、时装,时装者此时此刻流行也,时装是不断变化的;2、礼服,礼仪场合穿的服装。在隆重而正规的庆典仪式上选择礼服时恰到好处的;3、民族服装,

会面礼仪

商务交往中,见面时的礼仪是要讲究的,前面讲过首轮效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一个年轻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握手,有的小姐自认为很淑女、很懂礼貌,相反表现的却是不懂礼貌,没有见过世面、不够落落大方。(握手的表现)。握手要用2公斤的力。见面礼仪的几个重要细节:一、问候。问候者打招呼也。问候时有三个问题要注意,1、问候要有顺序,一般来讲专业讲位低的先行,下级首先问候上级、主人先问候客人、男士先问候女士,这是一个社会公德;2、因场合而异。在国外女士与男士握手女士可以不站起来,这是在国内,在工作场合是男女平等的。社交场合讲女士优先,尊重妇女。3、内容有别。中国人和外国人、生人和熟人、本地人和外地人不大一样。下面讲两个要点,一是那些称呼是最普遍的适用的,1、称行政职务;2、称技术职称;3、行业称呼;4、时尚性称呼;先生、小姐、女士等;和外商打交道时,更习惯称呼先生、女士。慎用简称。

商务交往中的介绍。自我介绍、介绍他人、业务介绍。自我介绍,第一尽量先递名片再介绍,自我介绍时要简单明了,一般在1分钟之内,内容规范,按场合的需要把该说的说出来。介绍别人:第一谁当介绍人,不同的介绍人,给客人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我们专业的讲法是三种人:1、专职接待人员,秘书、办公室主任、接待员,2、双方的熟人,3、贵宾的介绍,要由主人一方职务最高者介绍。第二是介绍的先后顺序,“尊者居后”,男先女后、轻先老后,主先客后、下先上后、如果双方都有很多人,要先从主人方的职位高者开始介绍。业务介绍。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把握时机,希望、想,空闲等,在销售礼仪中有一个零干扰的原则,就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向客人介绍产品的时候,要在客人想知道、或感兴趣的时候再介绍,不能强迫服务,破坏对方的心情。二是要掌握分寸,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要明白,一般来说业务介绍要把握三个点:第一人无我有,产品技术同类产品中别人没有我有,第二人有我优,我有质量和信誉的保证。第三人优我新。

行礼的问题。行礼要符合国情,适合社会上的常规,我们还是比较习惯于握手。握手时第一要讲申手的前后顺序。“尊者居前”尊者先出手,主人和客人握手,客人到来之前,主人先出手,客人走的时候,客人先出手。伸手的忌讳:一般不能用左手、不能戴墨镜、不应该戴帽子、一般不戴手套、与异性握手是不能双手去握。与外国人见面时他怎么待我我怎么待他就行了。

名片礼仪。社交场合,没有名片的人是一个没有现代意识的人,不会使用名片的人也是一个没有现代意识的人。名片是我们商业人员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的有机组成,没有名片对方会对你产生怀疑,是真的吗?说了算吗?还能找到你吗。有名片不会用名片等于形象自残,在商务交往中,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有三不准,第一不能涂改、第二不准提供二个以上的头衔。第三不准不提供私人联络方式,公私有别。内外有别。

商务人员名片的使用和制作。首先,名片的制作,自己要有自己的规格、尺寸、色彩要自己有自己的标准化要求。第一规格,商务人员的名片是有规格的,国际的标准规格是6*10厘米,国内商务交往的通用规格是5、5*9厘米,艺术界人士另当别论,第二材料,一般比较专业的还是纸的,而且是再生纸的比较好。第三色彩,商务交往中一般色彩淡雅,要单色,不要花色,一般选择浅白色的、浅黄色的、浅灰色的、浅蓝色的。第三是图案,一般来讲不要有与本题无关的图案。商务人员名片上一般可以有企业标志、单位的所处位置、本企业的标志性建筑,主打产品。特别不主张印照片。第四字体,用标准的印刷体和楷体,中文和外文要两面印刷。再有就是不要印名人警句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