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口腔预防医学重点十篇口腔预防医学重点十篇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32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篇1

[关键词]口腔预防;口腔医学;教育预防;口腔知识

口腔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普通医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将材料学、生物力学、机械制造学、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十余年来,无论在预防措施与方法的应用研究方面,还是在社会健康促进与社区人群口腔保健服务方面,口腔预防医学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提高了社会人群及口腔专业人员对口腔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影响着社会人群在口腔卫生知识,观念,态度与行为方面的改变,为全社会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结合目前医学的学科特色和长远发展需求,紧密依靠医学,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正确处理好与医学间分与合的关系,为口腔医学的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关注口腔医学,就是增进全身健康、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1.口腔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口腔疾病和健康是人类疾病和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相关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又互为因果。口腔科主要的疾病是牙病。我国龋齿平均患龋率为38%;有的地区乳牙患龋率高达90%,平均每人患有2.5个龋齿。龋齿已被w日o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之后的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牙周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wto已将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列为人类健康的10项标准之一。错矜畸形在我国人群中高达49%。牙齿缺失几乎是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如果缺失一颗磨牙,咀嚼力约下降1/5。失去一对磨牙,咀嚼力下降l/3。失去二对磨牙,只能维持原来1/3的咀嚼力。口腔的患病率占人体各器官疾病之冠。几乎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难免受牙病之苦。

口腔疾病可以成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诱因,也可以是其他系统疾病的表征或结果。口腔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口腔领域的龋病、牙周病是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极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wHo把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称为第二次卫生革命。这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性已引起人类的关注,口腔疾病的防治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口腔医学与大预防医学相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口腔预防医学,是研究口腔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方法及应用,维持和促进口腔健康的一门科学与艺术。随着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预防医学在20世纪以来也有了很大发展,这种发展对口腔医学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口腔健康与口腔保健发展

口腔保健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只达到牙齿没有疾病的状态,而整个口腔还有协助发音和言语动作,具有神经感觉,参与表情的功能,口腔实际上是从事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器官。因此现代口腔保健新概念是:拥有洁白美丽的牙齿,口气清新,口腔运动、神经等系统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

口腔保健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对龋病和牙周病进行早期治疗的全身及局部疗法;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基因工程学的新一代诊断、治疗方法,给予口腔科医生更多的选择。③更多的口腔药物、生物技术产品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④新开发抗生素和抗炎症药物对一般疗法不起作用的患者有效。⑤科技的发展刺激需求;⑥企业对口腔药物及保健用品的商业兴趣增加。生物学其它进展也促进了口腔保健的发展,由于科技的突破及重大发现,将在以下方面促进对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口腔健康的医学管理:①非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如腮腺疾病、艾滋病、需放射治疗的癌症。②龋病、牙周病等常见口腔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如早期龋诊断、分子探针、抗菌抗炎症药物、组织再生、人工唾液等,强调医药而不是机械性干预。③CaD/Cam技术。目前由于昂贵不能实际应用,但技术及设计上的突破将增加技术可接受性、方便性及经济效益。④龋病及牙周病疫苗。由于口腔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未来口腔科医生将成为面对患者健康各个方面的医疗专家。

3.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意义及作用

口腔保健是卫生事业的一部分,是综合保健包括初级保健的一部分,应在科研、教育、预防保健各方面与医疗保健系统结合,维护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牙科医生和卫生士的长期预防和初级保健任务应继续增强。应强调将特别医疗服务转向初级保健,推行医疗保险,增加基本保健,控制开支。搞好口腔公共卫生,口腔疾病群防群治应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防保健对象中尤其要重视妇女儿童及老年人医疗保健。减少口腔健康状况差别随着贫富差距增大,口腔健康状况和获得保健的差别也增大。医疗机构有责任为全体人民而不是经济富裕或相对健康的人服务,应努力减少口腔健康状况的差别。

牙齿缺损和缺失修复的临床工作近几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完成了研制各种类型的种植体及相应的器械,并开始在临床应用。种植体的各种上部结构如固定式、可卸式、覆盖式以及磁性固位种植义齿等也已在临床应用

总之,当前口腔医学在微观上进人更深的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同时又从局部整体、器官整体和整个机体以及社会环境,综合分析研究疾病的规律。学科不仅分化而同时又出现综合趋势,产生新的边缘学科,口腔领面外科和正畸科结合产生正领外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科及口腔材料结合产生牙种植学。口腔修复学和口腔生理等学科结合产生领学等。当今口腔医学基础研究的总趋势,仍然是细胞生物学、亚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向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

参考文献

[1]韩志武,口腔预防医学发展的方向及探讨[J]《科技资讯》2007年32期

[2]李奉华、彭解英、贺达仁,世界预防口腔医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实用预防医学2007(6)

[3]张震康,我国口腔医学的进展[J]科技导报,1994(11)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篇2

【中图分类号】R179G478.2R781.1

【文章编号】1000-9817(2006)09-0815-02

【关键词】龋齿;预防和控制;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牙科人力的严重短缺及其分布的不合理,牙医人口比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满足牙科服务的需要。我国的牙医人口比约为1:35000,属世界低比例国家,不能满足为大部分人服务。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在上学期间通常无法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或治疗,普通学校的校医室难以实施复杂的口腔预防或治疗措施,而专业机构又很难进入学校开展口腔保健项目。因此,在校学生的龋病预防已逐渐成为牙病防治工作的难点之一。

深圳市实验学校10余年来坚持对所有在校学生实施龋病防治措施。为了解该校实施龋病防治措施的效果,确切掌握其口腔保健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学校龋病预防的可行方法,笔者于2004年对该校进行了防治效果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深圳市实验学校小学六年级学生328名为研究对象。其中从一年级入校后一直在该校就读的学生183名为研究组(男生96名,女生87名),由外校新转入的六年级学生145名为对照组(男生83名,女生62名)。

1.2方法

1.2.1龋病防治措施深圳市实验学校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龋齿及时充填治疗;对全校学生实施龋病预防,即前牙涂布氟保护漆,后牙进行窝沟封闭等防龋措施。对照组学生由外校新转入,未实施上述防治措施。

1.2.2口腔检查由1名专业牙医在自然光线下采用口镜和探针对所有学生进行口腔检查,根据龋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记录龋齿位置、数量和种类。

1.3资料分析采用订制的专业数据输入和统计软件对学生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学生的龋病患病情况。

2结果

2.12组学生恒牙患龋情况比较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的患龋率和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学生(表1),尤其是女生更为显著。所有学生均未出现恒牙缺失。

2.22组学生恒牙龋失补构成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的恒牙龋失补构成比与对照组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我国1995~1996年全国第2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龋均为1.03。1998年我国龋齿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患龋率为83.6%,深圳市高达89.2%,为全国之首。1999年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对福田区新洲小学学生的乳牙患龋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乳牙患龋率为77.60%,龋均为3.0,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调查结果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龋病防治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晚刷牙和使用含氟牙膏等基本的口腔保健措施已经得到大部分人群的认可。然而,通过就医来进行口腔保健的行为还并不普遍,尤其是学龄期的儿童和青少年。1995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2岁和18岁年龄组从未看过牙的人数约占40%,从未听过口腔健康教育课的人数约占40%,近2a定期检查口腔健康情况的人数均在25%以下,检查同时进行洁治、窝沟封闭、涂布氟化物的人数少于o.5%。当前,学校口腔保健主要依靠学校的健康教育,城市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督促学生补牙,大部分城市学校和几乎所有农村学校都没有其他口腔保健措施。

由于目前我国学校编制中只有普通校医而缺乏牙医,因此最基本的牙科预防及治疗手段都必须到医院才能完成,这样就使很多处在龋病高发阶段的在校学生无法接受窝沟封闭、龋洞充填等防治措施,从而导致许多乳牙和年轻恒牙的严重龋坏、早失,甚至牙颌发育的畸形。与香港及国外的学校医疗措施相比,我国的学校牙病防治体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在这方面,深圳市实验学校在校医编制中设置牙医,的确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该校牙医坚持每年进行全校学生的口腔疾病检查,发现龋齿及时充填或治疗,并坚持定期实施恒牙及乳牙涂布氟保护漆和窝沟封闭等防龋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口腔保健常识。本研究结果证明,学校定期实施龋病防治措施能显著降低学生的恒牙患龋率和龋均,提高充填率和充填构成比,在龋病控制方面作用明显,因此深圳市实验学校的龋病防治体系值得推厂。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篇3

口腔预防医学是口腔学科重点和难点,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领会较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受到医学教育者的瞩目,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1]。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允许完全照搬国外的pBL教学模式,因而采取两种教学法的优点,将两者有机结合,探讨一种适合我国口腔预防医学教学的新方法。

选择口工艺专业60名中专生,随机分配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既往的成绩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采用pBL+L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授课。选择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作为研究内容,开展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两组教学课时、内容、进度同步进行。

1)pBL+LBL法。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充分运用Cai课件,倡导结合真实或模拟案例进行实践和讨论的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和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出一个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且可以快速找到恰当的答案,并且易于评价和应用的问题上面。把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讨论题,制作典型的教学案例。

如“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可以分解为“妊娠期妇女如何进行口腔保健”“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残疾人口腔健康问题”等论题。授课前将学生分为5组,将病案和问题交给每个小组,学生提前预习并查找证据,提出解决方案。授课时教师用0.5学时采用LBL法进行讲授,在尔后的1.5学时采用pBL法,以学生为主讨论病例,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并可以提出建议。最后10分钟,授课教师加以总结,简短地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个问题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忽略的问题,并将下次的案例提供给学生。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强调模拟和实践教学。在pBL教学中,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互联网资源,开展证据查询的实习和训练,使学生能自觉、主动、正确地查找与利用医学资源。学会查找eBm证据重要的资源,如CochraneLibrary、oViD数据库、meDLine、emBaSe及大量的网络免费资源及国内eBm证据资源,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CnKi)、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

3)传统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采用LBL法进行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讲授。

评价指标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对实际病例的分析能力、文献检索和证据评价的能力。

1)客观评价。该章节授课结束后进行笔试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理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和病例分析(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两部分各占50分。发放考试试卷60份,回收60份。

2)主观评价。对pBL+LBL教学组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满意度、学习兴趣、能力提高等方面组成,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接受两种教学法的学生的客观成绩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

基础理论部分的考试成绩试验组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差别。病例分析部分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大多数学生对pBL+LBL教学方式予以肯定,但是对教师授课仍有不满意的情况(表2)。

口腔预防医学是为了执行国家总体预防卫生政策而在口腔公共卫生方面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内容覆盖面广、抽象。传统的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应用LBL方法教学,该方法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教师用大部分时间进行课堂理论讲授,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由于“教”与“学”脱节,理论性知识没有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单调无味,很难掌握。因而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临床实践和分析推理能力差。pBL教学法自从被提出并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已经被国内多家医学院校所应用[2-3],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发现pBL教学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因而将pBL与LBL有机结合,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pBL和LBL相结合教学组的基础理论成绩与LBL组无差异,这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类似[4-5]。可能的原因是,这部分试题内容以书本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努力记忆,均易于掌握,教学方法的变革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影响不大。对于病例分析题,pBL+LBL教学组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组,这与大多数文献报道一致[4-5]。原因是通过问题讨论和传统教授的授课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对疾病的应对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次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是在不改变原有教学课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制作符合pBL+LBL教学要求的新课件。虽然pBL+LBL教学模式具有显而易见的优点,但发现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1)理论知识没有充足时间讲授;

2)提前讨论案例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3)上课人数偏多,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不等;

4)学生易在感兴趣的话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而忽略某些较为重要的环节;

5)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成熟的技能,课前课后花费时间很多;

6)远期的教学效果不确定。

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改善教学方式,以便完善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口腔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友良,张清,蔡明慧.pBL教学法在口腔预防教学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2011,31(7):396-397.

[2]初铁楠.pBL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119-120.

[3]刘昕,李全利,张维波.比较pBL与传统教学在口腔材料学教学中的效果[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3,22(2):

106-109.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篇4

1口腔科门诊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1.1口腔门诊环境污染。口腔科门诊患者集中场所,狭小空间聚集数量较多的人员。容易发生医院内感染。空气污染较重。就诊患者咳嗽喷出飞沫。修牙时高速涡轮手机,洁净牙齿洁牙机的水雾混有患者血液、唾液,修复义齿打磨的粉尘是构成空气污染的因素。

1.2口腔治疗自身特点。口腔科治疗操作范围限定在口内进行。口腔内唾液、血液是多种病原体的载体,例如HBV,HiV等,口腔门诊患者中,多数口腔粘膜因病变原因及治疗操作因素完整性破坏。导致高度易感性,易于受到病原体侵袭。

1.3医护本人操作时个人防护措施不严格。在诊疗操作时,医护人员消毒隔离意识不强,接触患者诊疗器械,消毒不严格,手套没有一人一次一用或应用一次性手套。医护人员的手就成为医院感染的媒介,这些极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和病毒扩散。

1.4口腔医疗器械污染。口腔科器械多种多样,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可以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操作过程中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手机附件包括机头、机头内的涡轮腔、水管道等,存在复杂的腔隙和管道。钻完牙齿后产生回吸力,将患者的唾液、血液吸进机头内腔中,消毒不彻底会导致口腔治疗中的交叉感染。根管治疗器械、拔牙钳、牙挺、凿子、手术刀、牙颌模型和正畸治疗器械等也是传染疾病工具。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口腔科门诊应用最多,污染最重的医疗器械,内部难以消毒,治疗后将水汽开关关闭,冲洗1分钟。在使用2%戊二醛棉球将钻头残垢擦掉,管口喷入牙科手机清洁剂,袋装封口注明日期。高温灭菌消毒。

2预防及控制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措施

2.1门诊诊室空气消毒。切断空气传播途径是消毒,每天保持空气流通,用湿式清洁,避免菌尘飞扬,做好诊室清洁卫生,每天使用紫外线室内空气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后开窗通风。诊室的工作台、手柄开关、痰盂地板应用有效氯含量5克/升速效净擦拭或消毒两次。

2.2做好隔离措施。慢性传染病不能通过问诊或口腔检查确定,因此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假定每位患者有血源性传播感染性疾病,在诊治过程中严格防止交叉感染原则进行。

2.3做好口腔科医护人员感染预防。医护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每3~6个月进行胸部X线检查,肝功能检查和经血传播病原抗体检测。便于及时发现感染及动态观察健康状况。定期检测医护人员手和鼻咽部带菌检测,避免成为感染患者的传染源。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疑有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针头,立即注射抗乙型肝炎疫苗,提高保护率。整个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戴手套和口罩,防止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唾液溅入口咽部和手的皮肤破损处。防止在诊疗操作过程中手被锐器刺伤,用过的针头等锐器进行无害化处理。口腔科就诊患者,诊疗操作过程中,采集有关病史和必要检查,了解患者的其他健康情况。妊娠期牙科工作人员尽可能避免和风疹、麻疹、疱疹、肝炎患者接触,戴手套、口罩和保护眼睛。

2.4口腔科器械消毒灭菌。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按照消毒、清洗、灭菌、程序处理、各类车针、扩大器、拔髓针、洁牙器小器械使用天使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使用清水擦干。探针、镊子、拔牙钳、剪刀、持针器等用过后有效氯500毫升浸泡30分钟,消毒后,毁形装入黄色塑料袋装入密封桶放置,制定部门回收无害化处理。

2.5预防措施。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可靠、操作方便、对环境无污染,是目前口腔科器械灭菌切实可行办法。我院口腔科临床使用后污染手机、吸唾液、车针、扩大针需要压力蒸汽灭菌135度,作用10分钟后器械上附着细菌被杀灭。检测指标合格。

3讨论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篇5

关键词:四手操作技术;预防作用;口腔科;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影响口腔科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引发原因包括医护人员操作环节感染、器械感染、空气感染等,导致患者形成交叉性感染。为降低口腔科交叉感染情况,本研究选取94例口腔科患者设立对照比较,分析四手操作技术与常规操作技术对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预防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94例口腔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47例,男女比例24:23,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36.27±18.59)岁;对照组47例,男女比例26:21,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7.11±18.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操作技术,安排护士与医生按1:3操作,按照医院常规抗感染要求进行消毒、清洁等操作[1]。研究组患者予以四手操作技术,安排护士与医生按1:1操作,在常规感染管理的基础上,要求护士与医生进行"四手操作",护士与医生分别处于患者左前方与后右方,安排护士按照操作顺序为医生传递器械与材料等,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动作准确迅速,及时将冲洗液与患者唾液抽吸。护士传递治疗器械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在患者头面部区域,需在其颏下与胸骨切迹的4~7点间操作,医生则保持在患者口角连线处11~12点方向齐平,与医生单手或双手平行传递。并在操作中保持患者躯体与心理松弛,做好常规准备工作。四手操作中需要同时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若发现患者异常变化情况需及时给予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需定期进行复查,观察其感染发生情况与预后效果。

1.3疗效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操作技术对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预防效果[2];②分析记录两组患者中导致感染的因素,比较影响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因素[3];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完成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操作技术下感染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操作技术下感染的发生情况,研究组患者经四手操作技术出现2例(4.26%)感染,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操作技术出现9例(19.15%)感染,研究组感染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感染原因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原因,可知物品感染、锐器刺伤与空气感染是导致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主要因素,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四手操作技术是目前口腔科治疗新型操作技术,主要指口腔科治疗全程中,医师与护士一对一相互配合操作,保持适当位置与技术进行口腔科诊疗与操作的技术,实际操作中医师与护士四手同时操作,保持有效稳定的器械、材料等医疗用品,成为现阶段口腔科门诊医疗操作的标准模式[4-5]观察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经四手操作技术出现2例(4.26%)感染,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操作技术出现9例(19.15%)感染,研究组感染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手部感染、物品感染、空气感染与钝器刺伤,门诊日常诊疗工作量较大,医生在常规诊疗操作中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医师在诊疗操作时很容易引起手部、医疗器械、物品及室内空气的污染,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常规操作技术下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性较低,发生锐器刺伤而引起交叉感染的几率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科医师诊疗操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口腔科门诊需要着重转变医疗观念,口腔医疗机构因积极应用四手操作技术,从而减少口腔科交叉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四手操作技术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医院需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测评,避免出现专业技能不足的护理人员,进一步提升口腔科门诊治疗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口腔科门诊患者治疗效果与治疗恢复效果[6]。另外口腔科门诊还需要在应用四手操作技术的同时,注意提升口腔科医疗管理效率,加强对流动人员(患者家属及其他闲杂人员)的管理,避免流动人员进入操作区域而形成手部感染、空气感染等交叉感染,影响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四手操作技术对口腔科患者交叉感染的预防作用理想,有利于提升口腔科治疗的专业技能水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静,赵林琪.四手操作在口腔科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09):1106-1107.

[2]刘雅芹.浅谈四手操作技术对预防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14(08):167-168.

[3]蒋静,梁珍,樊鑫.四手操作在口腔科门诊预防感染的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06):782.

[4]刘彩云,贺维,徐晓明,等.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05):122-123.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篇6

关键词:口腔诊疗机构;感染控制;硬件配置

口腔卫生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但在各类口腔诊疗机构数量增加的同时,诊疗技术水平以及感染因素的控制等环节上却良莠不齐,增加了患者感染乙肝、结核病和艾滋病的可能性[1]。为此,开展对辖区内口腔诊疗机构的普查,可以为卫生部门日常监督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泰州市内所有开展口腔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包括下辖兴化市、姜堰区、海陵区、高港区、泰兴市、靖江市和市辖范围内的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口腔门诊部、口腔诊所、综合医院口腔科、乡镇卫生院口腔科等。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

依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口腔科室设置部分,依据可比性、共有性和重要性三个原则,结合日常工作经验,选择感染控制相关环节的调查项目制定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医务人员现场操作、工作环境清洁与消毒、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以及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

1.2.2现场调查

对下辖市区主管医疗卫生监督的监督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标准,集中时间在2015年1月-2015年3月对各自辖区内的口腔诊疗机构进行普查。

1.2.3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对收集的调查问卷查漏补缺,将数据录入epiData3.1软件生成数据库,导出数据到excel2007和SpSS17.0后进行相关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地区与类型分布

泰州市开设口腔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共有185家。按地区统计,各市、区口腔诊疗机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姜堰市(38家)、兴化市(37家)、靖江市(34家)、泰兴市(32家)、海陵区(19家)、市辖区(15家)和高港区(10家)。按诊疗机构类型统计,口腔诊疗机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乡镇卫生院(64家)、口腔诊所(62家)、综合医院口腔科(32家)、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13家)、口腔门诊部(12家)和二级口腔专科医院(2家)。其中,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是指设有口腔科目的妇幼保健院(所)、厂矿医务室、非口腔类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

2.2患者接诊情况

2014年各类口腔诊疗机构的年均患者接诊量均较2013年有所增加。2014年各类口腔诊疗机构平均每家单位的日均接诊患者例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二级口腔专科医院50例次、综合医院口腔科20例次、口腔门诊部9例次、口腔诊所7例次、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7例次、乡镇卫生院4例次。

2.3消毒与灭菌方法

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物理与化学方法均使用的有98家,单用物理方法的有73家,单用化学方法的有14家。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械的单位数共计143家,总体使用率为77%。不同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一次性诊疗器械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综合医院口腔科占91%,口腔门诊部占83%,乡镇卫生院占81%,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口腔科占77%,口腔诊所占68%,二级口腔专科医院为0。

2.4清洗、消毒与灭菌区域

在消毒供应中心的有50家,其中综合医院口腔科19家,乡镇卫生院口腔科23家,其他口腔诊疗机构8家;在清洗消毒间的有100家;在诊疗区域内的有80家。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均有在诊疗区域内清洗消毒的情况。清洗、消毒或灭菌间(区)平均面积大小由高到低依次为:综合医院口腔科55.2m2,其他预防保健机构53.1m2,乡镇卫生院12.8m2,二级口腔专科医院12.0m2,口腔门诊部7.9m2,口腔诊所6.1m2。

2.5设施设备配置情况

选取机械清洗设备、水枪、水池、酶洗液配置四个调查项目。泰州市185家口腔诊疗机构超声清洗机等机械清洗设备总体配置率为59%,仅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和口腔门诊部配置率达100%,配置率较低的为乡镇医院口腔科,占34%。配置清洗用水枪的共有58家单位,总体配置率为31%。按机构类型统计,除二级口腔专科医院配置率100%外,其余均未完全配置,配置率较低的为口腔诊所19家,占31%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8家,占13%。见表2。

2.5.1烘干设备

选择是否配置烘干设备、气枪、擦干用消毒纱布以及是否自然晾干4个调查项目,一家单位可以选择多种干燥方式。185家口腔诊疗机构仅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完全配置烘干设备、气枪及擦干用消毒纱布,其余各类型机构配置率均未达到100%。配置专门烘干设备的共有29家,总体配置率为16%;配置气枪的共计有55家,配置率为30%;采用自然晾干的有82家,占44%。

2.5.2包装材料、器具

包装用材料、器具包括布类、硬质容器(方盘)、一次性纸塑纸和一次性无纺布。一家单位可以使用多种包装方式。185家口腔诊疗机构的四种包装方式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硬质容器(88%)、布类(51%)、一次性纸塑纸(42%)、一次性无纺布(20%)。按照机构类型分析,硬质容器(方盘)在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中使用率均为最高,布类在综合医院口腔科及乡镇卫生院中使用率较高。

2.5.3消毒、灭菌设施设备

185家口腔诊疗机构中采用物理方式消毒、灭菌的,小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总体配置率最高,为56%;配置率最低的是快速卡式灭菌器,为4%。大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中均有配置,配置率最高的是综合医院口腔科(38%);小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配置率较低的是乡镇卫生院口腔科(31%)及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38%);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除口腔门诊部未配置外,其他类型机构均有配置,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配置率(44%)最高。采用化学方式消毒灭菌共计112家单位,均使用戊二醛消毒灭菌,另有2家诊所采用其他方式消毒、灭菌。在112家中,配置无菌水的仅有为22家。总体配置率20%,各类型机构的配置率分别为: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占50%、口腔门诊部占17%、口腔诊所占16%、综合医院口腔科占9%、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6%、其他机构占15%,配置率均较低。

2.5.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调查是否配置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化学指示物(或浓度测试卡)及有无监测记录两个项目。185家口腔诊疗机构配置消毒与灭菌效果指示物(或浓度测试卡)的共计97家单位,总体配置率为52%。其中,乡镇卫生院口腔科的配置率较低,占44%。有监测记录的共计82家,登记率占44%;登记率较低的为口腔诊所,占26%;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31%。

2.5.5存放设施选取是否有专门诊疗器械保存柜

以及是否在诊疗区域内存放诊疗器械两个调查项目。185家口腔诊疗机构中有专门保存柜的共计138家,总体配置率为75%。其中,配置率较低的为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占54%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63%。在诊疗区域内存放诊疗器械的共计170家,占92%。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在诊疗区域内存放口腔诊疗器械的比例均较高。

2.6环境清洁及消毒

配置紫外线灯的有147家,总体配置率为79%;配置率较低的是乡镇医院口腔科,为55%,其余各类型机构配置率均较高。配置化学消毒剂对环境消毒的有80家,配置率较低的为综合医院口腔科,占31%;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33%;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占38%。配置空气净化设备的有18家,分别为综合医院口腔科11家、乡镇卫生院口腔科5家、其他预防保健机构2家,其他类型机构中未配置。配置机械通风设备的共计有54家,配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二级口腔专科医院(100%)、综合医院口腔科(81%)、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54%)、口腔门诊部(33%)、口腔诊所(16%)、乡镇卫生院口腔科(8%)。见表3。

2.7职业防护设施

选择是否每年体检与培训、最近一次体检时间、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时是否配置防水围裙与手套、诊疗时是否配置护目镜和手消毒剂等项目进行调查。2013-2014年二年中每年均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共计78家,占42%。其中,每年体检率较低的是口腔诊所,占19%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42%。2013-2014年两年中参加过口腔诊疗机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的有117家单位,占63%。培训率较低的是口腔诊所,占58%;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56%;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口腔科占46%。清洗用防水围裙共有53家配置,总体配置率占29%,整体配置率不高;而配置较低的是口腔诊所,占29%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17%;清洗用手套整体配置率较高,占95%。诊疗时配置专用护目镜有112家,整体配置率为61%,各类型诊疗机构中均有部分单位未进行配置。配置手消毒剂的共计50家单位,配置率为27%,整体配置率较低。其中有2家二级口腔专科医院手消毒剂配置率达到100%,综合医院口腔科配置率为为56%,其他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手消毒剂配置率均较低。

2.8相关制度制定情况

选择是否制定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程序以及所使用的消毒产品是否索证两个方面进行调查。185家口腔诊疗机构对所使用的消毒产品的整体索证率不高,为17%。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程序的整体制定率为60%,制定率较低的口腔诊所占60%,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占54%,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47%。

3讨论

近年来,泰州市185家不同类型的口腔诊疗机构的患者接诊量均有所提升。但是,相关诊疗设施设备的配置率却比较低,尤其是口腔诊所及乡镇卫生院口腔科,而这种低配置引起诸多的安全隐患,最终会导致口腔诊疗院内感染的发生[2-4]。通过调查,发现这185家口腔治疗机构存在以下问题:

(1)清洗环节。

水池数量不足4只,不能有序实现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4个清洗步骤,引起清洗后的器械交叉污染;无相关机械清洗设备、水枪及酶洗液,不能有效去除精密、复杂、管腔类器械内部的血液、体液等有机污染物[5]。

(2)干燥环节。

未配置干燥设施会将清洗时的残留水分带入化学消毒剂稀释其浓度进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同时,残留水进入包装材料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不仅影响灭菌效果而且会缩短其有效期限。

(3)包装环节。

多数单位直接用不锈钢方盘盛装,蒸汽无法穿透,灭菌效果无法保证。

(4)消毒灭菌环节。

尤其是以戊二醛化学方法灭菌的单位,多数未配置无菌水而是使用自来水冲洗,使得已灭菌器械再次变得“有菌”。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薄弱环节,除综合医院口腔科、二级口腔专科医院的监测记录较为完整外,其他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常规物理及化学监测基本未按要求进行,设备损坏维修后、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及重量发生改变后须做的生物监测更是无从谈起。未监测,则无法确定消毒、灭菌器械的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正确,亦不能保证灭菌效果。

(5)存放环节。

存放的温、湿度条件对保存期限有影响。用方盘包装快速灭菌的器械有效期为4小时,多数单位的医师及感染控制人员甚至不知晓这个知识点[6],方盘盖上居然标示有效期为7天。在环境清洁、消毒环节,未配置空气、物表消毒设施及空气净化、机械通风设施,尤其是在冬季、夏季,由于空间环境密闭,空气不流通、无新风进入,易导致大量口腔飞沫残留在诊疗环境中,引起医生、患者的感染[7]。

(6)职业防护环节。

未配置围裙、手套等防护设施不仅易使清洗人员受到穿刺伤,而且会将粘有病菌的清洗残留水等污物带入诊疗环境中。未佩戴护目镜、口罩及手套,易使大量的飞沫侵入到医师的眼睛、呼吸道并粘附在医师手表面。未配置手消毒剂,致使致病菌在手上滞留时间长、致病菌难以杀灭[8],均存在医生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严重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泰州市口腔诊疗机构感染控制相关硬件设施、设备的配置率较低,存在院内感染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及卫生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这些口腔治疗机构督促指导,要求他们加大对感染控制相关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与配置,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口腔病患者的健康不受威胁。

参考文献

[1]杨玉勘.3371例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5):504.

[2]黄雁虹,江勇,贺佩兰.口腔科消毒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J].现代医院,2008,8(1):113-115.

[3]吴晓磊,靳祥堂.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20-3221.

[4]范雪兰,张红岩.控制口腔交叉感染的管理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1,24(3):284-285.

[5]顾爱萍,冯萍,茅挺,等.39650例受血者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苏州医学,2007:3093-3094.

[6]吕金,张锋.口腔感染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95.

[7]杨燕,严艳,许曼艳.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原因及预防[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5,24(3):183.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口腔疾病;口腔健康

口腔疾病是在校大、中专学生常见病之一,主要包括轻、中、重度龋齿、智齿冠周炎、口腔溃疡、牙周炎、牙龈炎、复发性口疮等。它不但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还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生活质量,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从2008年9月份开始,笔者对笔者所在学校就读的8个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的在校男女学生,年龄16~18岁。

1.2方法通过集中授课、免费发放口腔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手册、问卷调查、口腔体检等方式,进行口腔健康教育。(1)利用周六、周日两天休息日,在各专业、各班级集中授课,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模型、挂图把内容更形象化。授课内容包括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和生理、口腔常见病、口腔卫生保健等常识。(2)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卫生习惯、家族史、感染史及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了解情况等。(3)口腔体检包括牙体检查、牙周检查、口腔黏膜刮片细胞学检查等方法。

2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龋齿、牙周炎、牙龈炎、智齿冠周炎、口腔溃疡医疗费用等变化。见表1。

2.2健康教育前后口腔疾病变化情况。见表2。

3讨论

通过口腔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口腔疾病明显降低。与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口腔预防保健有关。通过健康教育让学生们了解了龋齿、牙龈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口腔溃疡的发病原因与口腔的卫生保健密不可分的。这些疾病在发作的时候疼痛难忍,反复发作还容易并发全身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据有关资料显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患者免疫力明显低下。所以应该加强口腔预防保健的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口腔预防保健,减少和控制口腔疾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通过口腔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在校学生的口腔疾病明显降低。龋齿和口腔溃疡的发病率得到良好的控制,健康教育前2/5的学生不知道口腔疾病的危害性及如何预防。另外,约有1/3的学生有病不到医院治疗,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健康教育后90%以上的学生都能说出口腔疾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约97%的学生能做到有症状及时就诊。通过口腔卫生保健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广大学生认识疾病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水平。通过这次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缺乏,所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必须采取社会性预防保健措施,采取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生活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入手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要根据各地情况,建立健全口腔疾病防治与保健体系,按照国家或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统一标准,开展健康教育,然后有的放矢,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防治工作,才能显著提高广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劳樟森.五官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121.

[2]张龙禄.五官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150.

[3]廖树森.五官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6-98.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篇8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5)10-0060-03

explorationoftheoralhealtheducationmodelforthemiddle-agedpeopleinShanghairuralarea

wUBingde,CaoChunhua

(Zhuangha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FengxianDistrict,Shanghai20141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stablishmentoftheappropriateoralhealtheducationmodelfortheruralmiddle-agedpeopleinShanghai.methods:withmultistagestratifiedclustersamplingmethod,2villageswereselectedasanexperimentgroupand2villagesasacontrolgroupwith320middle-agedpeopleeach.theoralhealtheducationwasdevelopedaccordingtothetraditionalwayforthecontrolgroup.Combiningwiththepilotofthefamilydoctorsystem,themodeloftheresidents’participationandinteraction,thevillagecommitteecoordinationandtheprofessionalfacilitieslinkagewereadoptedtocarryouttheoralhealtheducationfortheexperimentgroup.Beforeandaftertheintervention,thequestionnairesurveywasconducted.Results:aftertheinterventionfor2years,theawarenessoftheknowledgeabouttheoralhealthintheexperimentgroupincreasedfrom41.25%to76.18%,anditseffectwasbett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rural;middle-agedpeople;oralhealth;healtheducation

中国居民对口腔卫生的重视程度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口腔卫生行为习惯距离《指南》推荐的标准仍存在巨大差距[1],口腔疾病的主要对策是预防和控制,而不是治疗[2]。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是对社区居民进行口腔健康知识宣教,以改善居民的口腔保健态度和行为,从而改善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3]。本研究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对农村中年人群采取专业机构联动、村委协同、居民互动的模式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并进行效果评价,以探索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模式。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在庄行镇9个村委会中随机抽取潘垫村和新华村为试验组,芦泾村和杨楼村为对照组。对符合条件的35~59岁户籍人口按性别和年龄分别列表排序,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在每个村抽取男性80名,女性80名,4个村共640名,其中试验组320名,对照组320名。

调查方法

以全国第三次口腔流行病普查问卷为基础,结合实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委托奉贤区牙病防治所组建专业人员,经统一培训后,入户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

干预措施

对照组:按传统方式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即通过乡村医生和村委干部每年发放2次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在村卫生室张贴画报。试验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2名全科医师接受区牙病防治所口腔保健知识培训和考核,从2011年3月起,该2名全科医师结合家庭医生制服务,分别担任试验组所在2个村居民的家庭医生,签订家庭医生制服务协议,公开健康咨询电话,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名家庭医生联合村委会干部根据试验对象居住地域、工作关系、邻里关系等因素,以每20名一组组成活动小组,并在每个小组中遴选一名身体健康、初中以上学历、有一定威望的人员作为组长,然后统一接受区牙病防治所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培训,内容包括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牙周病和龋齿的病因与防治、正确的刷牙方法、定期检查口腔的重要性等,经考试合格颁发社区口腔健康教育志愿者证书;每季度,由村委会干部会同小组长召集小组成员开展1次活动,相互学习交流口腔卫生知识和口腔健康状况或开展口腔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家庭医生进行现场指导。两组均干预2年。

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电脑,采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结果

基本情况

在干预后的调查中,试验组应答319名,失访1名(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对照组应答315名,失访5名,其中男性3名(2名外迁、1名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入院),女性2名(外迁);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失访率分别为0.31%和1.56%。

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

从表1可见,干预前后试验组口腔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7,p0.05);干预后,试验组口腔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5,p

口腔健康保健态度

干预后,试验组认为口腔健康很重要的人数从67.19%增加至89.34%,认为一般性或不重要的都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8,p0.05)。干预后,试验组对口腔健康重要性持正确态度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9,p

口腔健康行为情况

干预后,试验组每天刷牙2次以上、横竖结合刷牙、使用含氟牙膏、选用软毛保健牙刷和饭后经常漱口的口腔健康保健行为都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的口腔健康保健行为大都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口腔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3,p

讨论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篇9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健康口腔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5年)》,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资源,以提高群众口腔健康水平为根本,以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口腔疾病防治适宜技术推广为手段,以完善口腔卫生服务体系为支撑,全面提升我市口腔健康水平。

(二)行动目标。到2020年,口腔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口腔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口腔保健水平稳步提高。到2025年,健康口腔社会支持性环境基本形成,人群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提升,口腔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二、具体行动

(一)口腔健康行为普及行动。

1.加强口腔健康教育。采用规范化口腔健康教育教材,在口腔医务工作者、中小学教师等群体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开展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教育。以“全国爱牙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等健康主题宣传日为契机,将口腔健康教育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可及性,引导群众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2.开展“减糖”专项行动。结合健康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离糖食品供应。向居民传授健康食品选择和健康烹任技巧,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提高消费者正确认读食品营养标签添加糖的能力。

3.实施口腔疾病高危行为干预。加强无烟环境建设,逐步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严格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对于区域性口腔不良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口腔健康检查,促进牙周、口腔黏膜病变等疾病早诊早治。

(二)口腔健康管理优化行动。

1.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服务。将口腔健康知识作为婚前体检、孕产妇健康管理和孕妇学校课程重点内容,强化家长是孩子口腔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强化医疗保健人员和儿童养护人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和技能。发挥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协同作用,预防和减少乳牙龋病的发生。

2.儿童口腔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我市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实施儿童口腔健康检查、窝沟封闭、局部用氟等口腔疾病干预模式。鼓励地方政府将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作为民生工程,在有条件下实现适龄儿童全覆盖。

3.中青年(职业)人群口腔健康管理。以维护牙周健康为重点,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牙线等口腔保健用品,推动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倡导定期接受口腔健康检查、预防性口腔洁治、早期治疗等口腔疾病防治服务。

4.老年人口腔健康管理。倡导老年人关注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口腔健康管理,积极开展龋病、牙周疾病和口腔粘膜疾病防治、义齿修复等服务。

(三)口腔健康能力提升行动。

1.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综合医院口腔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要建立健全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探索依托省级口腔专科医联体建设,规范口腔疾病诊疗行为。

2.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继续教育实施方式,加大对基层和偏远地区扶植力度,全面提高基层在职在岗人员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推动和规范口腔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口腔健康人才合理流动,创新人才配置机制。

3.建立监测评价机制。将口腔健康内容纳入现有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的口腔健康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口腔疾病防治信息的收集和调查,加强数据分析利用,有效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和成本效益。建立口腔健康信息网络报告机制,逐步实现居民口腔健康基本状况和防治信息的更新。

(四)口腔健康产业发展行动。

充分发挥市场在口腔非基本健康领域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办口腔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参与口腔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将商业健康保险纳入口腔健康服务筹资方,提升保障水平。依托“互联网+”,扩展口腔健康服务空间和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居民口腔健康档案连续记录和信息交换,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口腔健康需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健康口腔工作,完善协调机制,确定工作目标,制订本地区健康口腔行动实施方案,强化组织实施,统筹各方资源,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健康口腔行动保障力度。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篇10

[关键词]口腔健康教育;社区;中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67-0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步形成和不断深入。“阿拉木图宣言”对健康的阐述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它反映了人类生命活动的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方面。它将影响健康的因素进一步扩大包括多种因素:环境因素、社会能够提供的保健设施、个体及群体的生活方式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决定了口腔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则是由社区医务人员主要承担的。

1口腔健康教育[1]

健康教育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涵了医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以教育方式增加大众的卫生保健知识,通过反复强化教育而加深保健知识的确知信深度,强调自觉自愿,提高自身保健行为和实践能力。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促进每个人或集体努力做好本身应做好的一切;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公众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它的目标在于帮助人们寻求能够达到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指导人们如何能更健康的生活。口腔健康教育包涵于健康教育。wHo在1970年指出: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身做到维护口腔健康。采取教育手段如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促使人们自觉自愿的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确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口腔健康教育是让人们理解并认可接受各种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一种教育步骤。

2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及危害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wHo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制定的口腔健康目标为:80岁老人,至少应保持20颗功能牙。根据国情,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2010年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保持20颗功能牙的人数百分率农村要达到60%,城市要达到80%。然而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较之其它人群尤为令人忧虑。无牙颌、牙根面龋、不健康的牙周及粘膜组织是中老年人主要的口腔问题。而中老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是龋病和牙周病。

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2]结果显示:乳牙龋均和患龋率为4.48%和76.55%;人群中6个区段均健康的人数很少,牙石检出率高达52%一94%。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44岁中年人龋齿率为88.1%,65~7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患龋率为98.4%,龋均为14.65颗;城市低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东部地区最高。该段人群根龋患病率为63.6%,根龋龋均为2.74颗;城市低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东部地区最低;所患根龋中,龋、补构成比分别为98.1%和1.9%。龋齿患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全国65岁~74岁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为14.1%,城市低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中部地区最低。各地近几年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也均显示出相似的结果[3-7]各地的中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不均衡,其健康保健状况与当地的宣传教育、预防保健措施、经济发展等息息相关[8-11]。总体上,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具体表现:牙龈萎缩与牙周附着水平丧失明显,牙间隙增宽,牙根暴露是中老年人口腔组织变化的特征;与老化有关的主要组织问题是牙根面龋,无牙颌与不健康的牙周与黏膜组织。由于中老年人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功能障碍与残疾率较青壮年时期明显增高,所以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量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缺牙人数与缺失牙数均增高和增多。而当缺牙占全口牙的四分之一以上时,就会影响到口腔功能,特别是咀嚼功能,影响口腔功能也就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wHo对老年人的流行病调查报告指出,牙周疾病虽患病最多,但是重视程度最差.中老年人现在虽已认识到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危害性,但对口腔疾病的危害及其与其他全身疾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却知之甚少。牙周病是引起中老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更是影响心脏、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导致各种死亡率极高疾病的重要成因。老年人肺炎与牙周疾病;心脑血管病与牙周疾病;消化道疾病与牙周疾病;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病[12]等,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已被医学界所证实,揭示了很多作用机制[13]-[16],但公众对此却缺乏一定的了解。

3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的现状

调查研究[17-18]显示: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匮乏,口腔健康信念差,口腔卫生行为错误率高。口腔健康教育停留在传统知识层面上,内容不全面,对龋病和牙周病病因的不了解,阻碍了老年人采取自我保健措施。同时,口腔疾病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其直接影响机体健康。仅有5.5%的老年人知道糖尿病和牙周病有密切关系。糖尿病会加重牙周病的病情,而牙周病又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口腔疾病给全身健康带来巨大的隐患,而绝大多数老年人对口腔疾病的危害还没有正确认识。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的匮乏不但影响其口腔健康,还直接影响其慢性病的治疗,影响其全身健康。中老年人缺乏对牙齿脱落、龋病、牙周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的了解,使得其无法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同时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共同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信念的形成。向老年人讲授正确的口腔健康知识,帮助老年人确立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是今后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关键。

4加大对中老年人口腔健康教育是社区口腔健康的发展趋势

研究证实了[19-23]:广泛而深入的口腔预防保健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可以帮助人群维持良好的口腔健康。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来改变人们对口腔保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以增进中老年人群对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改变观念调整服务目标在注重口腔常见病治疗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口腔预防的作用。治疗的得益人群相对我国的13亿人口而言,微乎其微,费工利微;但得益于预防的人群却可以成百上千的增加,而且一代人的认知行为的改变可以对他们的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一层面而言,却是薄工利重。由此可见,口腔健康教育应通过社区的口腔医务人员实施深入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阶层;而社区的口腔医务工作者也应转变观念,建立“大卫生”的新观念。从“以病人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人为中心”,从“个体为中心”转为“群体为中心”。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多来源于媒体的广告宣传,从健康教育讲座中获得知识的极少。由于媒体宣传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使得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模糊。维护老年口腔健康,做好老年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在社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针对性强的口腔健康教育,系统科学地向老年人讲解口腔健康知识,尤其应做好以下内容的健康教育:牙菌斑的相关知识,口腔疾病的病因及早期症状,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和口腔卫生行为。在社区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探讨社会在进步,进行教育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

1)改进方式强化社区行动,进入社区,建立口腔健康小组;

2)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方法如利用就诊时的个别交谈;小型专题讨论会;利用教育媒介如挂图、声像资料或其他教科具进行讲授;举办讲座,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现场示范,让听者亲自练习加深理解并掌握具体的技能。

3)目标细化确保适宜措施针对特定人群制定特定的目标;

4)联合团队的伙伴之力,建立档案、加强研究管理、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阶段性评估工作效果与成效,适时调整工作计划与进度。

5总结

社区是中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中老年人是社区保健的重点人群,从中老年人特点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社区不同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中老年人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以实现健康老龄化和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

[2]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21.

[3]王薇,杨汴生,何健,钟娅,张丁.65岁~74岁老年人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07-609.

[4]余哲,韩宁,范勇斌,邵东升.745例老年患者的口腔疾病调查[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7,5(3):146-147.

[5]松,吴敏节,姜婷,吕亚林,方超,张伟.北京市城区1219名老年人咬合支持状况的调查[J].北京医学,2008,30(7):392-395.

[6]范卫华,欧,章锦才,等.2005年广东省中老年人余留牙和无牙颌抽样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2007,15:167-170.

[7]胡祥文,周仁,李萍,郑杰,等.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口腔医学,2007,27:162-163.

[8]刘忠民,高文荣,单楚.延吉市社区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状况的调查研究.吉林医学[J].2008,29(5):436-437.

[9]丁林灿,卢友光,冯岩,苏柏华,林挺,赵爱梅.福建省中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J].2004,38(1)83-85.

[10]廖旭辉,林焕彩,卢展民,等.广东省中老年人的牙周健康状况[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314-315.

[11]沈家平,王林,陈宁,王一均,陆平成.江苏省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状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1):64-68.

[12]程睿波,张颖,陶薇,等.辽宁省中年和老年人缺牙及义齿修复情况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576-579.

[13]刘萍.糖尿病与牙周病的关系[J].国外医学情报,1990,20(8):35.

[14]张代杰,赵先芝,杨学馨.糖尿病与牙周病临床相互关系得初步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0):571-574.

[15]范丽凤,陆菊明,晋敏,等.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病变及其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4,21(11):31-33.

[16]王勤涛.牙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间的相互关系[J].国外医学.口腔分册,2003,30(2):135-137.

[17]刘艺敏,朱炎,严浩军,刘洋,张海霞,李一凡.上海市中老年居民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5):428-430.

[18]樊明月,张惠琴,郑磊.社区口腔门诊保健知识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8):559-560.

[19]nowjack-RaymerRe,GiftHC:Knowledgeofcommonofgumdisease[J].JdentRes72:277,1993.

[20]SintesJ,Butlerm,RichardsonR,LoverJ:Dentalcariesamongfirst-gradesmdemsinoakland[J].JDentRes,1993,72:279.

[21]Loupem,GoodkindRSmithB,ClayD:aneducationtoimprovingacceptanccofdenturesbygeriatricpafiens[J].JDentRes66:326,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