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花艺活动方案十篇花艺活动方案十篇

花艺活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56

花艺活动方案篇1

一、基本信息:

活动主题:xx支行“秋之韵”艺术插花私享会

活动时间:2020年10月16日(星期五)下午13:30—16:00

活动地点:私银中心

参与人数:30人左右

参与人群:私人银行客户、潜力私银客户、其他目标客户

活动内容:自助式下午茶;插花知识讲座(插花艺术简介、购买鲜花常识及注意事项、鲜花保鲜常识);插花技巧教授、示范;互动环节(来宾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

二、活动目的

1、通过高品质的活动,吸引客户到场,实现客户对交通银行品牌的认同感;

2、通过活动以老带新,带动口碑传播效应,争取潜力私银客户的提升,全新私银客户的引进;

3、通过活动聚拢人气,利用人气带动销售,同时提升交行产品美誉度。

三、活动流程:

13:30——

主体活动:

14:00

嘉宾签到,茶歇开放

14:00——

14:15

个金部总助、资深私银顾问xxx向在场来宾介绍交行私银品牌、私银产品,本次活动背景、流程

14:15——

15:30

插花知识讲座(插花艺术简介;购买鲜花常

识及注意事项;鲜花保鲜常识)插花技巧教授、示范

为每位在场来宾拍照

15:30——

15:40

互动交流环节

15:40——16:00来宾合影(手捧作品)

四、费用明细

名称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备注

主题背板

1

ppt背板

茶歇+伴手礼

30

80

2400

插花

30

100

3000

包含讲师费用

专业摄影

1

暂定:赵灵艳

咖啡机

1

支行自备

咖啡豆

支行自备

茶叶

支行自备

茶杯

30

分行提供

咖啡杯

30

支行自备

投影

1

分行提供

桌椅、桌布

分行提供

海报

2-4

支行自备

花艺活动方案篇2

【关键词】儿童化;艺术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花蓝”在历代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含义。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青花蓝”,其审美意蕴与鲜明的视觉符号已成为民间艺术品设计的发掘点之一。在诸多民间工艺品中,蓝底白花或是白底蓝花的青花布、青花瓷(瓶、盘)是中国民间工艺品中的奇葩,它们以素净的、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富有艺术性的装饰美,吸引大众的眼球,深受大家的喜爱。孩子们对这种蓝白对比的色彩也非常敏感,他们常常围在一起欣赏从家里收集来的蓝印花布、青花瓷的酒瓶、盆子,相互交流其颜色与图案花纹,并能充分地想象蓝色代表什么、白色代表什么,用稚拙的语言表达出心中对美的感受。“中国蓝”这一特色主题活动也就在幼儿的兴趣中应运而生了。在“中国蓝”特色主题活动中,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的视角思考、看待问题,关注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学习过程,基于儿童的经验与兴趣,以儿童化的理念对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等进行再设计、再构建,使原有的主题活动更具特色、更适宜幼儿,引导幼儿愉快、自主地认同、接纳并获得相关的民间艺术经验,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从幼儿的立场确立课程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目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及各类教育形式中的渗透。在《纲要》理念指引下,我们对“中国蓝”特色主题活动进行了再审议,发现以往在主题活动目标的确立中,虽然考虑到了幼儿的生活水平与认知经验,考虑到了民间艺术的特性,但往往偏向于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从“学”的角度思考,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考虑不周全。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儿童化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不断明晰园本课程目标、完善主题实施目标、构建特色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幼儿的感知、体验。(一)明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对课程的实施起着统领作用。“中国蓝”是一个民间艺术特色主题,我们将课程目标的侧重点放在艺术方面,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明晰民间艺术课程目标。首先,通过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增强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10度,统一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在讲座、研讨、反思中使教师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目标在课程中的作用、目标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其次,我们在一次次研讨互动中逐步修正完善了民间艺术课程目标。另外,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艺术篇,进一步明晰民间艺术课程目标。(二)修正主题目标。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我们不断思考主题实施目标的适切性,努力完善主题目标。通过课程审议引领教师分析原有目标,提出更切合主题、更具针对性、更能清楚表述幼儿发展水平的目标。在“中国蓝”主题活动中,我们注重考虑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参照《指南》艺术领域中的5~6岁幼儿的典型表现来确定目标。同时兼顾语言、社会、健康、科学等其他领域目标,全面、综合地确定主题活动目标:(1)愿意欣赏并喜爱民间工艺品,认识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青花工艺品,了解其制作过程。(2)通过欣赏,感知青花工艺品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图案的装饰美,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3)探索运用折、剪、印染等方法来进行装饰、制作简单的青花作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4)用制作的青花作品进行艺术表演活动、讲述活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三)细化活动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目标是否合理、明确,因此我们注重活动目标的研究。引导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力求每个活动都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并确立。在“青花瓷”活动中,我们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青花瓷器展销会的内容设计线索,通过参观、收集、交流、欣赏、绘制等方式,学习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及情节画等不同装饰方法,简单了解青花纹样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感受青花饰品独特的韵味。如在“青花瓷瓶”活动中,我们细化了活动目标:(1)欣赏青花瓷,初步感受到白底青花的古朴简约美。(2)知道青花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尝试用多种线条、图案绘制青花,装饰废旧瓶子。(3)体验变废为宝的成功快乐。通过不断细化具体的活动目标,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以幼儿的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一)幼儿为本,合理选择资源。民间资源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幼儿园的孩子。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资源的教育意义来甄别选择、合理开发利用。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一方面将成人化的民间传统艺术儿童化。如,将操作烦琐的蜡染改为简便的宣纸印染;将精细的丝线刺绣变为比较安全且容易掌握的毛线刺绣;将高要求的编织技巧简化为幼儿穿线、编玩小玩意的游戏性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改编传统的童谣、游戏玩法,以贴近幼儿生活的经验,使幼儿感兴趣。如,晨间活动时,踢毽子、抬轿子、跳竹竿、斗鸡等民间体育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玩得开心、投入;活动区角,织布、编网、撕纸、剪纸、印染、陶泥等民间工艺操作活动更是吸引着幼儿参与。(二)面向家长,灵活拓展资源。家长有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采用“嘉宾有约”的形式把家长请进幼儿园,协助幼儿做活动调查、收集民间游戏资料。同时请家长参与到孩子们的民间特色活动中来,如,“青花瓶制作”“青花布时装表演”“青花扇展演”等活动。这不仅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了解,同时也扩展了我们的课程资源,使课程活动更贴近幼儿。(三)立足教师,挖掘特长资源。教师是园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自身就是实施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注重培养教师自身实施民间艺术园本课程所需要的技能技巧、教学素养、民间艺术素养。根据各人的特长、爱好,成立了教师学习培训小组:民间乐器培训、民间技艺培训、民间戏曲培训等,为实施民间艺术课程提供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教师的特长,鼓励教师自己设计班级特色,力求使编织、剪纸、印染等民间艺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幼儿身上得到传承。

三、从幼儿的视角设计课程内容

一些实践性强和可操作的民间游戏材料,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本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与幼儿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传统民俗节日等资源都是民间艺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可选择内容。在建构“中国蓝”这一主题内容的过程中,我们抓住青花布、青花瓷蓝白对比的色彩,让幼儿在活动中提升发现美、感受美的情趣;抓住青花布、青花瓷上图案排列的规律性、装饰性,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不同装饰的方法,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主题目标确定后,我们主要采用小组研讨、课程审议等方式来选择课程内容,教师们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有关特色主题的活动内容,为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整个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抒己见,从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及材料的收集、家长工作、环境创设等方面一一进行商讨。(一)布置凸显“中国蓝”特色的环境。环境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主题目标,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在制订主题计划时,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创设与布置,形成“人墙对话”和“人物对话”。如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青花的物品和材料,教室内以展览的形式布置蓝印花布、青花瓷盘、瓶展览会,让幼儿随时与这些物品和材料形成互动、对话,让他们置身于“青花”似的清新脱俗环境中。各班还创设了“中国蓝”的主题墙和作品展示区,充分反映这一主题活动实施的轨迹与过程,这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操作与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家长了解我们的课程实施情况以及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活动区游戏中,将自制好的白底蓝花的肚兜、旗袍、围裙;扇子、伞、头巾等提供在表演区让幼儿自主选择。提供蓝白颜料、硬纸板、背心袋、蓝色手工纸等,让幼儿在动手区自主创意。将各类民间工艺品图片布置在语言区,让幼儿自主讲述和欣赏。(二)设计体现“中国蓝”特色的内容。在“青花布”的活动中,有收集活动“青花布”,利用一些网络资源,播放蓝印花布制作过程的视频,使孩子进一步了解、熟悉蓝印花布;有欣赏活动“蓝印花布”,通过欣赏蓝印花布的色彩——图案——图案的排列——图案的组成,使孩子充分认识与感受蓝印花布的色彩美与图案美,初步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对蓝印花布产生喜爱之情;有制作活动“漂亮的围裙、肚兜真漂亮”,让幼儿来大胆设计蓝印花布的花纹,运用剪纸、蔬菜拓印等方法装饰在旗袍、肚兜等服饰上;有展示活动“青花时装表演”,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来设计蓝印花布的服装,配上音乐,让孩子穿着自制的蓝底白花的衣服进行时装表演,体验制作与表演的乐趣。在“青花伞”的活动中,我们围绕“感知青花伞的图案美与花纹美、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尝试运用中心对称的方法装饰青花伞”等活动目标,设计了多个主题活动内容。如在收集活动中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青花伞的图片、实物、视频;把师幼共同收集的物品布置在活动区域,供幼儿欣赏游戏。通过收集活动让幼儿对青花伞有初步的认识和喜爱。“欣赏伞面”活动中,欣赏ppt感知青花图案的特点,让幼儿了解青花花纹的题材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初步了解牡丹、鱼、婴戏纹所表达的吉祥寓意;观察不同装饰方法的伞面,了解单独纹样、中心对称、边缘连续花纹等装饰方法;感知青花伞的美,喜欢青花伞。“设计青花伞”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同伴讨论、自由创意等途径设计装饰青花伞,体验创作的乐趣,提升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青花伞展示”活动中,幼儿拿着自己设计的青花伞在“青花瓷”音乐背景下表演展示,提升艺术表现力。民间艺术课程实施不仅是课改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不仅丰富了课程建设的内涵,同时也营造了课程的本土创新文化,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育竞争力。

作者:钱琴单位:无锡市甘露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叶芝明.民间艺术教育“儿童化的探索”[J].早期教育.2011,(07/08).

[3]赵玉兰.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课程开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花艺活动方案篇3

关键词:

一、吉州窑黑釉瓷的概况

在我国几千年的陶瓷历史中,宋代是陶瓷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众多名窑百花齐放的时代,吉州窑作为一座以生产生活日用器为主的综合性瓷窑,以它浓厚的地方特点和民俗艺术色彩闻名于世。吉州窑是宋代江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民间窑场,位于今江西省吉安永和镇西侧,故又名“永和窑”,它创烧于晚唐,经五代、北宋,到南宋时达到鼎盛,衰于元初,历经六百多年的烧造岁月。吉州窑的窑工们用简单的设备和普通的原料创作出朴素动人的日用品和艺术品,以丰富的装饰、优美的造型、多变的釉色以及独特的工艺独树一帜,其中以深沉古奥的黑釉瓷最负盛名。

黑釉瓷又称“天目瓷”,是吉州窑中最具代表性、装饰工艺最具地方民俗色彩的产品,也是代表吉州窑陶瓷面貌的一种主要类别。它始烧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延续至元代,是顺应宋人的斗茶风而产生的。吉州窑黑釉瓷既表现了当地的民俗,与此同时又形成了自身的瓷俗。本文试通过对吉州窑黑釉瓷产品的分析,挖掘出吉州窑黑釉瓷中所蕴涵的民俗特色。

二、吉州窑黑釉瓷的民俗特色

作为一座以生产生活日用瓷为主的民间窑场,吉州窑的产品无论是在造型装饰上,还是制瓷工艺上,无不体现出浓郁的民俗艺术色彩。这一点在吉州窑盛产的黑釉瓷上,体现的淋漓精致。

(一)、民间剪纸艺术与黑釉剪纸贴花器

说到剪纸,它是民间文化中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用一种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反应着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剪纸贴花是将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艺术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也是吉州窑的独创。

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的技术基础即是宋代剪纸艺术的普及。吉州窑是一座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的民间窑场,这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盛行剪纸艺术的永和镇,擅长剪纸艺术的妇女不乏其人,她们大多参加施釉和彩绘等轻劳动力的工作,正是她们,将剪纸从“女红”移植到了陶瓷装饰中来,创造出了具有浓郁民俗色彩以及风格独特的剪纸贴花工艺。

吉州窑黑釉盏中的剪纸贴花装饰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色黑釉剪纸贴花,另一种是窑变黑釉剪纸贴花。

单色黑釉的剪纸贴花的制作过程是把已剪好的图案直接贴于坯胎上后施一层黑釉,再揭掉剪纸就得出了釉色与胎色相对的图案。这种技法效果爽朗,早期的吉州窑单色黑釉剪纸以团花的形式为主,形式完全来源于民间生活,简单且不带有任何陶瓷装饰的针对性。由于剪纸本身只能剪出大体的形象,吉州窑的窑工们往往在利用剪纸装饰陶瓷的创造过程中,又进行进一步的刻划和描绘来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如(图1)梅瓶上装饰的梅花图案就是剪纸贴花得来的,其中花蕊是剪纸本身不能够体现的,只能靠描绘出来,而花枝是剔出来的,最后再在露胎的部分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这种类型的剪纸贴花装饰工艺直接简单,风格淳厚古朴,多运用于瓶、罐、炉等器物,在当时有一定的生产量。

另一种类型是窑变黑釉剪纸贴花,也称双色剪纸贴花,多装饰于各类茶盏上。制作过程是将盏坯体先施一层黑釉,再将剪纸图案贴于盏内壁,接着施以第二次单色釉,揭掉剪纸图案后由于两种釉料色调不同,以淡衬深,呈现出色彩镶嵌的效果。吉州窑窑工们根据剪纸纹样的需要,在一定的形体范围内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剪纸纹样合理的组合在规定的器皿中,获得完整、丰满的效果(图2)。在这种剪纸贴花工艺中,由于器物较小,摆放图案较多,因此图案的面积较小,再加上烧制过程中两种不同釉料互相渗透使图案的边缘相对模糊,不像单色釉剪纸那样由于图案面积大、釉色单一而保留了剪纸图案的特点和边缘的力度。但变化万千的窑变釉将剪纸图案衬托的清新雅致,别有一番情趣。

(二)、茶文化的盛行与黑釉茶盏

吉州窑黑釉瓷的大量烧制,与宋代盛行的饮茶文化也息息相关。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从早期的食用,发展到唐宋时期的饮用,经由道教、佛教徒及文人墨客的推动,饮茶活动日趋流行,制茶方法不断创新,饮茶方式也越来越讲究。在唐代,人们饮用煎茶,茶色偏绿,所以邢窑的白瓷盏以及越窑的青瓷盏较受欢迎。而宋代盛行斗茶风,茶盏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斗茶的方法是在茶盏中放入一定的茶末,先注以茶汤调匀,用沸水点注,使水与茶末相互交融,茶汤的表面便会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人们通过观察泡沫的亮度、浓度以及保持时间的长短来定斗茶的输赢。衡量斗茶的标准有两点: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所谓斗茶先斗色,色越白,品越高。二是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斗茶中不仅对茶叶的质量有所要求,同时也很讲究斗茶的方法以及工具等。黑釉茶盏由于便于衬托茶沫、观察茶色而备受斗茶者的喜爱。它不仅符合斗茶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宋人对单色釉器物的厚爱,表现出宋文化中对朴素简简美的追求。

在两宋时期浓厚的饮茶氛围中,茶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饮茶品茗之道被看作是作修身养性的雅事,与琴棋书画一同成为了宋代的生活时尚。这种新兴的斗茶文化在文人雅士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同时普及到平民百姓家,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活动。由于受到百姓生活及宫廷御用的需求,茶具不仅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相当大提高,同时在造型、装饰以及烧成工艺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及创新,形成了一种推陈出新、千姿百态的局面。

吉州窑黑釉茶盏便是顺应这一时代风气而产生的斗茶专用器皿。黑釉本身并无美观可言,窑工们为了满足人们斗茶时审美的需要着重改进了这种黑釉盏的装饰工艺,使人们在斗茶的同时感受茶盏的造型装饰之美,这使品瓷成为一种文人新风尚。品瓷不仅是对它的造型及装饰的评判,更是对它的内在品格的评判。总之,斗茶习俗不仅提升了茶盏的身价,而且直接推动了黑釉茶盏的大量生产和制作技术的改进,使它成为了最具时代特征的斗茶专用品。

三、结语

吉州窑是一座民间窑场,普通百姓是产品最终的消费者,产品多为生活日用品。窑工们在没有固定样式的限制和思想束缚下进行创作,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当时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色彩融入到作品当中。他们深入生活,亲身体验并长期积累,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物象做出调整后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裁剪素材,满怀激情的进行艺术创作,将人们的情感和当地的民俗在寄予在作品中,同时将宋瓷的清新淡雅、自然含蓄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单位:景德镇珠山画院)

参考文献:

[1]王国本,刘杨吉州窑与吉州窑陶瓷艺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高立人吉州永和窑文汇出版社2002

花艺活动方案篇4

蓝印花布作为传统印染面料,以其纯真而又朴素风格、鲜明而又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然而,随着历史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传统的蓝印花布逐渐失去了市场,走出人们的视野。

数码印花具有小批量、快反应、无污染、效果好的特点,同时打破了传统印花套色、“花回”长度的限制,能够实现面料的高档印刷效果。借助数码印花技术对传统蓝印花布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对现代人们消费理念和审美趋向的分析,结合蓝印花布的特点和美学特性,使蓝印花布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理念,符合人们消费观念,获得新的生机,重新绽放昔日的光彩。

1、数码印花技术特点

数码印花技术是将花样图案通过数字形式输入到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印花分色描稿系统(CaD)编辑处理,再由计算机控制微压电式喷墨嘴把专用染液直接喷射到纺织品上,形成所需图案。与传统印花方式相比,数字喷墨印花在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高精度、色域广和色效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点。

计算机屏幕上的效果,就是成形后面料图案的效果,客户满意后便可直接喷印,做到现场设计、现场制作,使面料设计真正实现个性化。

数码印花设备精度高,能达到2880dpi,而传统的筛网印花只能达到200dpi。数码喷射印花技术是通过数码控制的喷嘴,在需要染料的部位,按需喷射相应的染液微点,许多微小的点组成所需花型,达到视觉上色彩连贯一致、花型逼真,图案轮廓清晰。特别是在对颜色渐变等高精度图案的印制上,数码印花在技术上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数码印花突破了传统纺织印染套色限制。传统印花套色数受到设备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套色数一般较少,同时操作困难,对花难度大。而数码印花色彩丰富多样,多采用四色加专色,色彩种类可达到1670万种。在传统印花中,因为调浆的批次不同,导致同一个颜色发生变化,小样和大样的一致性很难保证。采用数码印花技术印制的图案色彩效果纯正,没有色差,有效保证打样与批量生产的一致性,打样过程颜色由计算机自动记录颜色数据、批量生产中颜色数据按打样数据配置,可以保持一致性。

数码印花突破了传统印花“花回”长度的限制。在传统图案的印制过程中往往受到“花回”的限制,目前,全球“花回”最大的印花机为平网印花机,它的最大“花回”可达12m。而数码印花不存在“花回”的概念,突破传统图案重复l生规律,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纺织图案设计的空间,提升产品的档次,最大限度的满足设计者的需求。

2、传统蓝印花布特点

蓝印花布以其朴实无华、大巧若拙的美学特色而被世人喜欢和使用,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靛蓝色泽古朴,浓艳而不妩媚,宁静深沉而不失自信,几千年来一直被劳动群众所喜欢。蓝印花布的灰蓝与白色在图案中形成清丽淡雅的对比效果,与繁琐、富丽的宫廷手工业作品相比,更多地反映出民间手工业作品的简约、朴实的设计趣味,体现民间淳朴、厚重的生活气息。

传统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戏剧人物,或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图案选用的纹样往往都会含有某种吉祥或积极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心理状态、民族风格、审美情趣等,强调了一种和谐共生之美。例如图1为常用于被面的吉庆有余蓝印花布纹样,象征年年有余,寓意富裕吉祥。

蓝印花布是在印染技艺中传承、发展并成长起来的,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性。因此,被用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用品,小到头巾、肚兜、包袱布,大到被面、蚊帐、服装等。例如图2图案化的蝙蝠动态优美,风度翩翩,5只蝙蝠一致面向中心寿字,有祝福长寿之意,是一幅经典的蓝印花布包袱布的图案。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随着棉纺业的兴起、靛蓝业的发展、型纸板的流行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人们物质生活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传统纺织品在近半个世纪中已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光辉。同时由于蓝印花布生产工艺长,受时间、气候、地域等多方面影响,再加上生产工艺设备比较简单,都为手工操作,投资少,科技含量比较低,产量也比较低。因此蓝印花布的发展已经进入急需注入新元素的时刻。

3、基于数码印花技术蓝印花布创新设计

由于人们居住环境和审美观念的改变使得常用的蓝印花布包袱逐渐被时尚的各式包袋所代替;而服饰文化也由原来的土纺土织、以蓝色为主的穿着改变为用各种面料制成的色彩丰富的时尚服饰。由于这些转变,传统蓝印花布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应该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设计出迎合时代的纹样。

3.1抽象图案

传统蓝印花布纹样大多采用具象形式表现在图案的设计中。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发生变化,原有的图案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图案设计上,需要引入具有现代风格的元素。

抽象艺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和创造欲望,现代家居装潢空间、现代生活理念、服装品位元素是抽象艺术得以发展的前提。越来越多具有独立价值判断的消费群体,将是抽象艺术消费的主流人群,他们不满足现实的空间,需要想象空间,来完成审美精神上的探寻。抽象艺术无边无际的漫游和没有围墙时空感应,给现代人的审美提供了新的平台,激活了现代人的猎奇心和创新意识。比如将单纯的几何构成,经抽象变形的传统图案或是引入新的图案元素等,来表现现代蓝印花布的设计特征。图3以光圈造型,虚幻与现实相融合,象征着一个飘渺捉摸不定的世界。

花艺活动方案篇5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

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

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1]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

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

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

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2]

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007年,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部级传承

人。[4]2011年,海安县申请的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2014年,焦宝林被评为南通扎染技艺省级传承人。[6]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

被文化部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

中文名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部级

遗产编号Ⅷ—26

申请地区云南省大理市周城、四川省自贡市

非遗传承人张仕绅、张晓平

生产基地大理市周城

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

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其他产地印度、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

外文名称bandhnu、plangi、tie-dye

1起源

扎染的起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汗时代,人们就已创造了扎染工艺。魏晋南北朝时,扎染工艺得到空前的发展,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一直流传至今。虽然制造业的发展与后来机器印染技术的输入,使古老的扎染工艺受到了冲击,但在祖国广大农村仍保留了这一传统的染色手艺。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保持着这一古老工,如日本、印度、印尼以及非洲等地区都有着本民族和本地区特点的扎染工艺。有的采用工具、器械进行扎染,产生了许多精细严谨而又富有节奏、韵律的花纹,不少随意自由的手工扎染也更有新意。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8]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

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自然清新的思想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诸如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将翻新流行。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2载体

布匹是扎染的载体,没有纺织也就没有布帛、丝锦,没有了诸如此类的载体,也就不可能有在载体上的任何涂染的美术工艺。

我国纺织的历史从现存的史料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在商代和西周的墓葬中,都曾发现过不少玉蚕,说明当时人们对蚕桑的重视。到了春秋战国,丝织工艺进步很快,从现有发掘出来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上看,当时的丝织品种类繁多,图案精美。及至汉代,丝织品和染织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品类已可分为绵、绫、绮、罗、纱、练、纨绢、绨、缎等十数个类别。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中原地区以临淄、襄邑等地为主的丝织生产中心。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我国传统社会以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形态形成之后不太长的时期,社会思潮中便出现了对“织女”的崇拜。汉代画像石星像图中就有“织女”的美丽形象。西汉长安昆明池畔也发

现了“织女”的石雕像。这些文物中的“织女”,也就是我国民间无数从事纺织、刺绣、

缝纫等手工艺劳动生产的妇女的神化形象。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纺织生产劳动的记述和描绘。

比如《墨子·辞过》:“女工作文采”,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织女的劳动已经不仅只

是纺织布帛,而且在布帛、丝织上“作文采”了。孟郊《织妇词》说:“筋力日已疲,不

息窗下机”,生动地描绘了织女们艰辛的劳作;王建《织锦曲》写道:“红缕葳蕤紫茸

软,蝶飞参差花宛转。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描绘了织女的心灵手巧的纺

织劳动。正是她们夜以继日的劳动,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中国纺织、织染的精品。

古代织女们进行纺织的原始织机是什么模样?我想,大致就是文献上说的“踞织机”。云

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汉代铜贮贝器,它的盖上有从事纺织的雕铸人物,从画面上看,这种原始的踞织机是手脚并用的。又从出土的汉代锦绮实物上看,当时的织机已经可以斜织和提花了。东汉王逸《机织赋》:“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是

对织女劳作的精彩描绘。正是她们的辛勤劳作,织就了“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

,物有其宜”的精美纺织品。

汉代铜贝器出土地的晋宁属滇池区域。当时滇池区域已有河蛮部族(西南夷中的一个强大部族。河蛮后来分为白蛮、乌蛮两支部落,分别是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居住,我们有理由推断:在汉代,地处边陲的云南纺织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其中必定有河蛮的纺织品,也就是说,必定有白族、彝族先民们的纺织品。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在云南元谋大敦子,洱海及金沙江流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掘出大量四、五千年前原始的石质、陶质纺轮、纺锤等工具,证明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已经有了纺织生产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不但有了棉、毛、麻等织物,并且能利用天然染料,印染出白叠花布。可见南诏、大理国的纺织技术已与中原不相上下了。

又据《滇志》记载,云南丝蚕生产也很发达。赵州(现大理市凤仪镇及其周边地域)丝是遐迩闻名的,汉时就有赵州丝出口到掸国(缅甸古称)、身毒的历史。南诏时期,洱海区域就生产出着名的“红布”,鹤庆也有“井口布”出口的记载。

《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说:“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得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毒身国……”大夏人所说的“贾”,很可能就有西南夷,即我国西南边陲的土着、商人、马帮。因为,早在北方丝绸之路开辟前的几百年,西南夷就通过数百年艰辛,以叶榆(现大理古城)为起点开辟出了一条秘密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通过这条密道,西南夷早就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有了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张骞听说的“蜀贾”、“蜀布”,我怀疑有误。一、也许大夏人不太能识别我国商贾的籍贯、口音,随意说成是“蜀”人“蜀”布。张骞当时并未到过云南(张骞是从大夏沿北方丝绸之路返回长安后,向汉武帝奏报他的见闻,受汉武帝派遣才到云南来探查西南夷的秘密通道的),当时他即使见到了西南夷运到大夏的商货,也未必能够认出哪些是云南的商品。不过,无论如何,中国商贾运去的商品中必有产于云南白族的布帛、丝绸,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作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叶榆、永昌的民间纺织业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和产量。这就为大理白族先民的扎染染织奠定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3传承

秦汉

扎染“秦汉始有之”(工仪实录),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

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朴实无华,天然成趣的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必将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绚丽。

盛唐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

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

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

“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史载盛唐时,扎染技术传入日本等国,日本将

我国的扎染工艺视作国宝,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后经日本又流传入我国云南,由于云贵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所以古老的扎染工艺在那里落户。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宋代

宋代《大理国画卷》

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扎染技法的采用。使面料富于变化,既有朴实浑厚的原始类,又有变换流动的现代美,具有中国画水墨韵味的美和神奇的朦胧美,扎染服装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传统有现代的服装艺术创作。夹染、抓染、线串染及叠染等现各种不同的纹路效果。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古时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

常用的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等。那时候的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即用豆面,石灰调成防染桨,通过花板涂在布上,然后煮染,可出现兰底白花的效果。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也可将成形的服装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前者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后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一般可用来做较为宽松服装、围巾等。多选用丝绸面料。

明清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着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近代

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这里,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云南省大理市、四川省自贡市。

4分类

自贡扎染

四川的自贡扎染是古称蜀颉的扎染艺术,四川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术珍品,自贡更为主要的产地。扎染的主要步骤是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自贡扎染工艺性强,以针,无一雷同,色彩斑斓,款式多样,扎痕耐久。近年研制的棉、麻、丝、缎、皮革、绒等质地的多色套染,永隽雅秀、韵味天成,图案设计富于情趣,特色浓郁。

古称“蜀颉”的扎染艺术,是天府之国的工艺奇葩,自贡更为主要的产地。自贡扎染工艺性强,以针,色彩斑斓,款式多样,扎痕耐久。近年研制的棉、麻、丝绸、绒等质地的多色套染,永隽雅秀、韵味天成,图案设计富于情趣,特色浓郁。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自贡扎染源于清代,包括“扎染、拔染、防染”,

是自贡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以隽秀、清新、淳朴、富有民间特色而蜚声国内外。扎染大师张宇仲和扎染工作者在发掘整理民族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吸收了国画、装饰画、油画及现代画派的手法,形成了古朴、典雅、粗犷、动中求静、细腻恬适、抽象和具体巧妙结合的自贡扎染特色。自贡扎染产品,除床单、窗帘、桌布、提包等各类生活用品外,还大量生产色调各异、图案新颖的花布、装饰壁挂。1986年,自贡扎染应邀赴香港展出,《文汇报》、香港亚洲电视台等媒体予以了大规模的报道和宣传。

自贡扎染多次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工艺品,并作为特色旅游品远销美、法、德、日等国家。[11]1992年上海科教电影厂在自贡拍摄了科教片《自贡扎染》,在海内外播映反响强烈。自贡扎染历年来在各种展评优活动中,荣获“国际博览会银奖”、“国家旅游优质产品”等二十二项部级大奖。1993年,日本国乐染会主宰出原修子参观了自贡扎染厂后评价说:自贡扎染技术“体现了中国当代扎染艺术的较高水平”。[12]张晓平作品《天音》系

列以及徐仁杰作品《卷轴画盐场古韵》获得了2012年四川省工艺美术金奖。[13]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大理扎染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白族扎染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咱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据《实仪录》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采纹秀”。特别在盛唐时期,扎染已在白族地区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帝进献的贡品。[14]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大理市的张仕绅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彝族扎染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日本扎染

“有松鸣海绞”是名古屋有松、鸣海地区为中心出现的扎制蓝染技术,“绞”既为扎制之

意,使用木棉布料自江户时代出现以来传承400余年而不绝,现今被指定为无形文化财加

以保护,更是东海道地区的第一名产。扎制技法多样,扎制出的纹样亦眼花缭乱,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鹿子扎”多用于制作和服,而“手蜘蛛扎”、“三浦扎”、“岚扎”、“筋

扎”等等则是运用传统技法。多数的手工职人自年幼便开始研习,磨砺数十年间的手艺方

可出师。至今仍然活跃于手工扎制第一线的,也多为行已七八十岁的长者。采用分业制的有松鸣海绞蓝染,正是依赖着诸位熟练职人得以延续。[16]

印度扎染

在印度,扎染工艺直到今天仍在印度民族服装上广泛地使用。印度的扎染品种丰富、形式多样、制作精巧,其中以卷扎技法最具特色,产量居世界第一。[17]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现代扎染

“现代扎染是针对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这三种传统染色工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防染科学技术和各种特殊工艺手法,创造出区别于传统“三染”、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可产业化的艺术实践活动”。(①)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文化,与传统扎染一样,现代扎染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还在本质上体现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传达不同时代气息的特征,具有“笔墨当随时代变化”(石涛语)的开放性特点。那么,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数码思维”和“数码行为”成为我们正常“生活方式”的今天,数字化处理技术产生的数码艺术也必然能为现代扎染艺术借鉴,并成为当代设计师创造现代扎染新图形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设计语言。

现代扎染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同时,依靠现代印染科技和设备的支持,广泛应用于真丝、棉、毛、麻、天丝、大豆纤维、腈、锦、涤、粘等各种天然、化学纤维或混纺、交织面料和成衣,完全无碍地融入了现代休闲服饰潮流。同时,现代扎染能根据市场最新的流行预测迅速反馈并利用互联网获取全球性资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最新配色方案和图形创意;运用现代扎染绞、褶、浸、注、绘、喷、拔、刷等独特工艺技法、借鉴平面构成和现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对面料进行“整容再造”和艺术再现,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常以浮雕般的质感、泼彩晕化的写意效果和出神入化的抽象构成令国外高档纺织印染面料仿而却步,显现出别开生面、兼容东西方文化的艺术个性。“艺术染整”以独特的原创工艺语言,取得了世界服装流行趋势的“发言权”。

现代扎染工艺应用于时尚服饰和各种流行面料的创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推陈出新,也迥异于贵州蜡染、南通蓝印和云南大理民间扎染的东风西渐。现代扎染工艺融入欧美主流时尚服饰和流行纺织面料的成功,是将传统扎染工艺的“靛蓝情结”向现代时尚的“商业运作”转轨的成功,是由艺人习惯性心传口授式的手工作坊生产,向现代企业科学与艺术互渗共生的技术美学应用和全球化经营战略转型的成功。

这种对传统扎染观念的革命,直接催生了扎染“现代”风格的确立,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取得了令蜡染和蓝印等同宗姐妹工艺无法企及的市场美誉和商业成功。

现代扎染工艺与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工艺相比,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敢对传统经典说“不”和对扎染“现代”市场重建所表现出的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即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会意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回应最新国际纺织流行的呼唤,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将这一传统工艺开发成为一种能最大地满足现代人对流行服饰、面料后整理等个性需求和卓越品质追求的不可或缺的现代工艺产业,使其工艺内涵和外延呈现出动态和开放的态势。

十年来,引领扎染时尚风骚的江苏华艺和国内着名高校,纺织科研院所产研结合,一直致力于现代扎染工艺的开发研究和市场国际化拓展,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和工艺突破。今天,在滨江临海、人杰地灵的历史纺织名城南通,一个以服务于全球纺织和休闲服饰市场为己任的现代扎染产业集群正在悄然兴起。

现在,扎染依靠现代印染科技支持和对自身工艺的不断积累、扬弃和拓展,早已突破蜡染、蓝印等传统工艺只染纯棉面料和成衣的限制,而广泛应用于真丝、棉、毛、麻、腈、锦、涤、天丝、大豆纤维和各种天然、化学、混纺、交织面料和成衣,极大地拓宽了工艺适应范围,完全无碍地融人了现代休闲服饰潮流。同时,现代扎染在纺织艺术图形的设计开发方面,亦能根据市场最新的流行预测迅速反馈并利用互联网获取全球性资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最新配色方案和图形创意。肌理创造方面,充分运用现代扎染绞、褶、浸、注、绘、喷、拔、刷等独特工艺技法、借鉴平面构成和现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对面料进行“整容再造”和艺术再现,创造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常以浮雕般的质感和泼彩晕化的写意效果和出神人化的抽象构成,令国外高档纺织印染面料仿而却步。特别是现代扎染工艺特有的小批量、多品种、即兴式创作的特点以及灵活务实的生产方式,更是顺应了现代时尚流行瞬息万变的客观要求,为广大的国外时装设计师和休闲一族所青睐。

当然,现代扎染工艺应用于国内休闲服饰和面料相对滞后,这与我们的服装设计师对现代扎染的关注程度和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关。其实,现代扎染工艺在图形创意的杰出表现之外,无论是在环保要求、色牢度标准的国际化还是对国际纺织、服饰市场流行趋向的跟进方面,丝毫不逊于国内外现代纺织印染的要求。

现代扎染是针对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这三种传统染色工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即在各类纺织面抖和成衣上运用特殊工艺手法创造出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艺术实践活动。这也是现代扎染能在今天为国外流行服饰接受、发展进而成为主流工艺之一的重要原因。

传统扎染在云南大理保持得比较纯粹,它在本白色的土布上绘好画稿.再用针线缝制:如平缝、折缝、柳缝等形成以线为主的一种造型手法;扎:一目、四卷等特殊扎法积点成线,疏密成面构成图形;帽子:在花型处点色或留白,用一种用耐高温塑膜将花型部位包扎起来达到防染目的,运用靛蓝染料(一种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的一种染色工艺。同样道理,贵州蜡染则以石蜡和蜂蜡按一定配比配好,用勺、刀和笔以蜡在面按画稿定位进行涂刷而形成蜡质保护层,在染色中形成防染效果而形成特种味道的花型。而南通蓝印花布用豆粉浆按花型版涂印在面料上形成防染层,经靛蓝染色形成花型的一种民间传统染色工艺。

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的工艺特点有三点:

均为靛蓝植物染料,在白色面料上染色,花型图案多取材于农村喜闻乐见的传统植物、动物、人物及远古图腾,染色后形成蓝白相间、清新古朴、可繁可简的图案花型。

染色原理均为防染。扎染用绳系扎,蜡染用蜡防,蓝印通过刻版刷浆液防染,但一般局限于单色和纯棉布面料,多用于旅游工艺纪念品,虽然国内也有人作现代改良探索,但市场推广成效不大。

由于面料、图案、染色工艺过于单一(单纯是其工艺审美特征),在现代时尚服饰应用方面难有作为,十几年前国内也曾有过蜡染时装化的尝试,颇具实力的厂家还在广交会等国内大型展会举办时装秀场,但终因戏剧性强、工艺趣味远离现代市场流行,并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故归于寂静。

因此,我国业内也基本将传统的扎、蜡、印“三染”定位于中国的“绿茶”,不是流行的“可口可乐”和“肯德基”。传统“三染”是民族的,但现代扎染却是世界的。

5制作工艺

综述

扎染(tie-dyeing)亦称绞染.

制做扎染一般需三个步骤:染前处理,捆扎染色,染后处理

染前处理

为保证扎染制作过程中染色均匀,需对织物进行染前处理。因为织物上常带有浆料、助剂及一定成份的天然杂质。染前处理有:

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

用量:药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右用烧碱加水沸煮。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或氧化氢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酸钠加水煮精炼。

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图案及捆扎用。

捆扎染色

将已设计好的图案纹样用画粉在布上做记号或用绘稿液描上,然后捆扎或缝结布料。完成后浸入水中湿透,取出稍晾,待不滴水后放入已备好的染液中或浸染或煮染一定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

染后处理

晾后的捆所物可在不完全干透时解开扎结处,并用熨斗趁潮湿熨平整,完成。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

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扎花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先由民间美术设计人员根据民间传统和市场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创作,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生白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再由妇女将布领去,用细致的手工按图案缝上,再送到扎染厂或各家染坊。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浸染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

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特点

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

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6工艺特色

概述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资治通鉴备注》详细的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致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

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18]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扎染与蜡染

蜡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蜡染就像照相术一样,照相术是利用光化学原理,首先对负片(底片)进行光化学反应,按照光的强度,反应程度就不一样,最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体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当年炼金的人如果继续研究化学及蜡染的话,可能就可以发明照相机了。

扎染与蜡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样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若是花色呢就是扎染更自然一些。但要是论图案画呢!就应该是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形象地再现了人物风貌、山水花鸟、耐人鉴赏。更加生动活泼。

'700')this.width='700';"title="民族扎染">

扎染与印花

扎染是采用针、线等工具将织物根据自己的喜好扎紧,然后染色。由于扎紧处染料无法渗透,所以拆线后便形成了各式图案。它与印花不同,印花一般可以看作局部染色,要实现印花,必须先依据设计人员设计的花型制作成筛网(或滚筒),在需要的地方印上颜色,不需要的地方则不上色,所需工艺较为复杂,印出的花型也是完全一致的。扎染用染色方法达到了印花的效果,而且由于手工扎法无重现性,所以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扎染饰品,这就是扎染的独特魅力。

扎染与数码

数码艺术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产物下的一种新兴艺术门类,反映着强烈的现代文化气息。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视觉系主任古纳南(Gunalannadarajan)说:“数码艺术指的是那些运用电脑科技各方面的新发展,尤其是资讯、传播、图像、生物科学等研究成果,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过程”(②)。这种艺术创作的形式与以往的模式有所改变。它打破了以往单纯设计师创作的模式和思维,能够把电脑科技以及相关的新信息、新技术进行集合,实现了将电脑强大的存储功能、编辑功能和设计师的创意能力组合起来,进行“人机互动”设计的超强功能的整合,进而使设计师最大化地对各种事物、各个学科体系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裂变,产生出陌生惊奇、独具一格、令人难忘和充满未来感的全新视觉形象。

以市场为导向,在相应的载体上创造出新的视觉图案,形成独具创意、适销对路和具有艺术附加值的纺织服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是现代扎染进行产业化艺术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扎染艺术突破传统、经典工艺和材料的限制,借鉴数码艺术进行现代扎染图案设计,可谓“与时俱进”。它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又有着很强的应用实践性。

7应用范围

嫁妆

黄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原扎染,北宋年间扎染作坊(当地称为染坊)以遍布市林,民间统称中州扎染。民间所用布料,多用白棉布,只有官府豪门才用丝绸。扎染品多用于民间姑娘的嫁妆,姑娘出嫁时,多把这些扎染的布料做成衣、裙、被、褥摆在箱柜,橱的上面,由娘嫁人抬着送往婆家,叫作“摆箱”姑娘们用这种方法,一来表现娘家富有,自己心灵手巧;二来寄托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服饰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扎染的图案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起码有数百种之多,而且各种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在现代生活中扎染作为一种高档的工艺形式,被时装工艺广泛的采用,经过设计人员的巧妙构思,采用质地飘柔的天然真丝面料、配色和纹样进行服装创作,使人们感到舒展、流畅,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服饰时装化的步步升温,使得扎染艺术倍受国内外消费者和时装界的追求和青睐。扎染普遍应用在丝巾以及服饰上面。扎染可用在真丝、全棉、化纤、皮革、麻、毛等面料上。件与长度不限,匹料生产不开剪,不破损,使客户任意使用裁剪。

其他

现代染料品种丰富,扎染工艺有了多种选择。活性染料可低温操作。分散染料渗透力好,直接染料效果自然。目前扎染已不再限于服饰的运用,有其更广泛的用途,将其用于室内装饰如:壁挂,窗帘,门窗,台布,沙发罩,床罩,枕套等。近年来扎染艺术又被影楼用于婚纱衬景,效果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扎染壁挂是扎染产品中提炼出的最高的一种工艺,它溶合了设计师与扎染之间的伟大创造,将所有的技巧与精华表现出来,产生现代艺术——染缬壁挂。

8文化思考

一、白族扎染是传承了千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商品属性,更在于它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

扎染的商品属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受到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交换价值在稳中呈缓慢上升趋势;使用价值也是有口皆碑的,不仅在大理在云南的公共场所,例如各级政府、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厅、会客厅,机场码头车站大厅、候机候车候船室,大型展览(播)室等都能见到白族扎染美丽雅致的倩影,而且在首都的许多重要场所,例如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都有白族扎染的古朴典雅的装饰。不仅在大理几乎家家都有扎染的布帛制品或是布画,而且用白族扎染缝制的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在国外早已风靡,有一件白族扎染的衣物,是国外人们的一种时尚,人群穿着白族扎染衣物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二、白族扎染既然是传承了千年的手工艺品,既然是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品,那么,扎染就可以说是一幅艺术作品,它的制作者就是这艺术作品的作者。任何艺术家总是要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心态倾注到作品中去的。从总的情况上看,扎染是白族千年传承的作品,它就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承载着白族,尤其是白族妇女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轨迹。从各别个例的扎染看,因为扎染者的不同,她们的理想、心态,以及对自然的取舍,取舍后对图案图样的设计处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匹(一件)扎染都不可能完全雷同。所以,每一幅(件)扎染,都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都是一件研究白族千年心理理想的实物,都是研究此件扎染作者艺术思想和心态的珍品。

三、白族扎染的布料历史上一贯使用的是农村妇女自织的土布(虽然现在已经很少纺织和使用了),它的扎花是唯独白族才有的,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手工工艺,它的浸染流程从染料的采拮、制作、浸染、漂晾又都是唯独白族别具一格的制作法。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白族扎染是白族民族性的一个载体,它寄托着白族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它是了解白族民族性的一道靓丽而明亮的窗口。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白族扎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的商品,它的文化和民族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传统,丢失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它值得珍重的价值。

四、用文化剖析扎染上的图案图样。先说扎染图样的底版,也就是扎染的基调。白族传统扎染的底版全都是靛蓝色,这一方面是与扎染的染料取自苍山有关,但苍山上还有许多其它色彩丰富的自然染料,白族的先民们却偏偏选择了靛蓝色,这决不是一种偶然。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蓝色的山,宁静而和平,造就了世世代代在苍山洱海生活的白族人民宁静和平的心理素质,也造就了白族人民对蓝色的特别喜爱。可以这样说,蓝色是白族传统审美意象的基调。

蓝底上起白花(花式、花样、图案、图样)是扎染的特色。这白色固然是扎染工艺所决定的,但也决不是一种偶然的选择。洱海碧波荡漾,浪花绽放;天宇苍空浩渺,白云悠悠;沙鸥海鸟同浪花嬉戏,苍山雪峰与长空共舞,白云、白雪、浪花,陶冶着白族人民的情操,喜白、爱白,以白为净,以白为尚,以白为美,成了白族人民的又一传统审美意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天地陶冶一方人的情操,一方山水培植一方人的性格。

9蝴蝶花式

白族扎染之乡是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周城村也是白族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宝库。遐迩闻名的“蝴蝶泉”就在距村落一里之遥的西北边点苍山东麓。蝴蝶树、蝴蝶花、蝴蝶、化

蝶自然就成了白族人民心中的美与祝福。扎染上的图样大多数都是蝴蝶,或各种各样的蝴蝶图案,还有各种各样蝴蝶的纹饰。蝴蝶纹饰有单体蝶纹,双体蝶纹,四体蝶纹,还有无数蝶纹组成一个圆圈等等,无论是单体蝶纹还是复体蝶纹,都是朝着象征、抽象的蝶纹演变,是比现实的实体蝴蝶更高更美的艺术形象。

当然,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蝴蝶图腾的崇拜,象征着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白族、彝族、苗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中,一些直接描摹的形式化了的蝴蝶图案频繁出现。在全身上下,帽饰、衣饰、腰饰、裙裤、鞋子上,几乎无处没有出现过蝴蝶的形象。白族的扎染、苗族的蜡染、彝族的挑花、傣族的织锦,蝴蝶图案屡见不鲜。白族更有把蝴蝶图案绣在鞋面上、鞋帮上,绣在鞋垫上的,憧憬着自己能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

对蝴蝶的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世界上一切古老的民族都经历过这种自然崇拜的历史阶段。它的共性是对生殖的崇拜(石榴、莲花、莲蓬、鱼、蛇、蛙等等都是对生殖崇拜的偶像),但各个民族因为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又都有不同的个性。比如,汉族的蝴蝶崇拜与“蝴”“福”在汉语中是谐音有关,蝴蝶就成为“福”的象征。白族的蝴蝶崇拜很自然的跟古老的“蝴蝶泉”民间传说,以及与此相关的“蝴蝶会”(每年农历四月

十五,白族青年男女幽会于蝴蝶泉,谈情说爱)有关,也与白族“绕三灵”(古代白族宗

教祭祀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蝴蝶纷飞的花季,洱海周围的白族男女老少,从苍山“神都”圣源寺出发,沿苍山东麓经“佛都”崇圣寺,绕到洱海边的“仙都”金圭寺。

沿途百余里,白天载歌载舞狂欢前行;傍晚,就地在田野或树林里燃起篝火,烧茶煮饭。

花艺活动方案篇6

关键词:维吾尔族;花毡;艾德莱丝绸;染织

纺织品的生产与加工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过程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对于日用纺织品和服装面料的大量需求推动着印染工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民间手工染织是体现传统文化的典型工艺美术形式。我国各地的民间染织工艺不尽相同,在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染织品地域特点体现得尤为突出,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染织艺术就是其中重要代表。维吾尔族的纺织品织造、印染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花毡和艾德莱丝绸最具特色。

1传统花毡的制作工艺

维吾尔族的祖先曾是游牧民族,在转向农耕定居生活之后,原先使用毛毡的习惯被保留了下来。毛毡主要用于搭建毡房、铺炕、制靴、制帽和一些生产用品,维吾尔人传统上睡实心大土炕,毛毡因其柔软、隔潮、保暖,成为最好的铺炕材料,同时也被作为装饰品挂在墙上。出于人们美化生活环境的需要不断增强,逐渐产生了制作花毡技艺。

维吾尔族花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普及,这就促成维吾尔族制花毡的艺匠们挖空心思创作出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根据制作技术的不同,花毡分为绣花毡、补花毡、擀花毡、印花毡、彩绘花毡等品种。绣花毡是用彩丝线锁盘针法在色毡上绣出纹样;补花毡是用彩色布套剪成羊角、鹿角、骨、树枝、云等纹样缝绣、贴绣到素毡上,正反对补,又称“贴绣花毡”;擀花毡是用原色羊毛和染色棉毛(又称“彩色毛絮”)在黑色羊毛或白色羊毛为底的毡基上摆成各种图案擀制而成,也称“压花毡”或“嵌花毡”;印花毡是在素毡上用木图章(木印模)拓印出图案。彩绘花毡是用毛笔绘出图案的花毡。制花毡的匠人也擀毡,但他们与只会擀素毡的普通工匠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在擀毡的同时还为毛毡进行装饰。花毡的尺寸没有定规,可大可小,完全按生活需要而制作。

花毡纹样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及外来文化、汉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有着很高的人文和艺术价值。常见的花毡纹样有类:第一类是诸如马莲、柳枝,、石榴花、夹竹桃、忍冬、鸡冠花等植物变形图案。第二类是羊角、燕尾,马蹄、骆驼掌、狗爪等动物器官变形图形。第三类是花绳、车轮、水壶、梳子、木耙等工具与日用品变形图案。第四类是窗格、台阶、女墙、壁龛、圣龛、穹顶等建筑构件变形图案。第五类是、等宗教符号;因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佛教、袄教和景教,所以在民间有这些宗教的遗风。第六类是涡旋、月亮、星星、光芒、水波等自然物象变形图案。第七类是博古田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图案。第八类是各种几何图形。制作精美的花毡可以挂在墙上作为艺术品欣赏。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制花毡技艺是一门成熟的自成一体的技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花毡的需求越来越少,这门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色彩艳丽的新疆艾德莱斯绸

艾德莱丝是新疆喀什、和田特色传统手工艺织品。它扎染技术独特,质地柔软,轻盈飘逸。艾德莱斯绸的图案全部由手工扎染而成,依据图案的需要,先用绳子扎起丝线,再浸到染料里入色,然后再把染好的丝线在院子里晾干,最后才拿到机器上编织。图案层次分明,布局对称,组合严谨,色彩艳丽,体现了维吾尔族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色。艾德莱斯绸制作方式被称为扎经分段染织法,生产方式比较特别,有别于一般织物先织造后染色的流程。其基本工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从蚕茧抽丝、并丝和卷线;之后通过扎染的手法,将并排的经线分股分段染成不同颜色;最后将染好的经线通过手工织布机与纬线结合,形成平整的有色彩渐变效果的绸缎。此外,染料制作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传统的彩色染料都是用纯天然的植物材料制成,印染效果持久且健康自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艾德莱斯的图案造型奔放洒脱,色彩以原色红、黄、蓝为主色,极尽色彩冲击力。新疆南部各地区所流行的传统艾德莱丝稠图案和色彩不拘一格,比如和田地区洛浦县出产的艾德莱斯绸,讲究黑白效果,虚实变化,纹样粗犷奔放,色彩简单富有变化,颜色多为黄色、黑色和红色;喀什莎车出产的艾德莱斯绸也具有当地特征,与和田洛浦之绸相对比,可以发现喀什的丝绸更加绚丽、鲜艳,图纹也非常细腻严谨,常用颜色为翠绿、宝蓝、桃红等。但无论哪里的艾德莱丝绸,其色彩和纹样造型都遵循着无限图案的特征。这里的无限图案是指,布料上的每一块颜色,与另外一种颜色相接触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界限,由大红变成红,由红变成浅红,由浅红变成粉红,由粉红变成白,两种颜色的线相互接触的地方,都是慢慢地黯淡下来,再若有若无地相互接触。每种颜色的过渡和衔接,都是自然而然,流畅若水的。关于艾德莱斯绸图案纹样虚虚实实无限延伸的特点,众学者也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有学者认为,这是古代维吾尔人信奉萨满教,崇拜树神、水神的反映,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这些图案是来自维吾尔族人们的生活。比如由以神果之称的巴旦木,逐渐演变而成巴旦木纹样;由女性日常生活中用的梳子,逐渐演变成梳子纹样,而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也可以在艾德莱斯绸的纹样中找到踪迹。这些传统日用品经过艺术处理,就成了艾德莱斯独有的民族图案。

经长期从事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研究的李安宁先生考证,“艾德莱斯”是“阿德拉斯”这个语言转化的结果。“阿德拉斯”的意思是“地图”,它反映了新疆的美丽,不仅有水、戈壁滩,还有绿洲、雪山等。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艾德莱斯”是维吾尔语。在维吾尔语中,“艾德”的意思是身体、肉体,“莱斯”的意思是飘柔、飘拂,不沾身。两个词放到一起后表达的意思就是,穿在身上比较凉爽,有花绸的意思。关于艾德莱丝绸的起源,学术界目前也没有形成统一看法。有学者认为艾德莱斯绸最早发明于波斯,后传到中亚。新疆和田出现艾德莱斯绸,应该是在19世纪末通过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传到的。按照这个说法,艾德莱斯绸在新疆的历史只有100~150年左右的历史。但也有说法认为,艾德莱斯绸是在新疆当地原有的生产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来的。新疆博物馆纺织品研究专家武敏的观点是,艾德莱斯绸不是新有。中亚、西亚和东南亚,日本和土耳其也有这种丝绸。新疆的艾德莱斯绸应该是从1850年到1910年这60年间发展起来的。

尽管艾德莱斯绸从何时开始出现,它的原产地到底是哪里,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实,但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新疆的艾德莱斯绸最早出现在和田。当时,和田地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适宜栽桑育蚕,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也是丝绸贸易的一个重要都会和集散中心。和田自古就被誉为丝路绢都。而在2000年前,当中国的丝织品已经有了千年发展史时,西方还对丝绸一无所知,直至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西方的帕提亚人才见识了这种前所未见的东西。今天,和田地区洛浦县吉亚乡还被称为“艾德莱斯绸之乡”,在村民家的后院里,一般都摆放着一两台织机。织机的声音就是这些村落中最大的背景音乐。也有少数人拒绝使用现代织机,而是坚守着艾德莱斯绸的古老织法,保留着与几千年前别无二致的手工作业。对维吾尔人来说,艾德莱斯绸是一种服饰,更是来自祖先的讯息。这讯息不仅传达着他们对艾德莱斯绸、对生活的热爱,也传达着独特的古老文化之精髓。

3维吾尔族特色染织工艺的市场现状与开发潜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维吾尔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居住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导致花毡逐渐消失。新疆城乡居民大多已搬进城市和楼房,不再需要大量的花毡制品,特别是相对粗糙的手工印花毡在维吾尔族生活中明显减少了使用,因此在市场上也难匿踪迹。相对而言,艾德莱丝绸的使用和发展情况更好,在城乡维吾尔族男女老幼的日常生活中,艾德莱丝绸面料一直在扮演着重要角色,几乎从未被各种流行时尚所影响。此外,在民族工艺创新产品中,艾德莱斯也被设计师们大量运用,包括舞台表演服装、旅游工艺品、民族风格配饰、新疆特产包装等,可以说使用范围比过去还要扩大很多,成为了代表新疆的典型民族特色元素。

实际上,不论当前市场接受程度如何,花毡和艾德莱斯绸的重要性是相同的,都代表着维吾尔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历史记忆和智慧结晶,因此对于挖掘和发展传统印染工艺,我们应针对不同工艺门类的市场现状作出针对性的规划。类似艾德莱斯这种依靠社会自发力量就可以实现很好发展的种类,只需要在整体方向上给予高水平的引导,主要还是依靠民间人士的主动创造和开发;对于印花毡这样萎缩的手工艺门类,就应该重点依靠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帮扶力量,组织学者和设计师共同推广并寻求创新方向,以传统材料来打造新的工艺品,结合快速发展的新疆旅游业,寻找新的发展可能与市场空间。

在面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时,我们不能总是盯着市场回报这一点,而是要综合考量民间工艺美术的经济与文化价值。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与消费习惯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形式无论通过何种促进手段,都不可能回到当年的繁荣境况,因此应该将类似花毡这样逐渐式微但又带有丰富民族历史信息的工艺门类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保护,这需要专门的国家单位、民间协会和专业学者来共同完成。对于那些有可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并能实现更大发展的手工艺门类,我们应该将其更好的与现代设计模式相结合,类似艾德莱丝绸这样极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产品造型材料,今后必定会有更为广泛的开发空间。以上两种模式可以适用于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形式,在国家对文化产业投入不断增加的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特色染织艺术必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花艺活动方案篇7

关键词:绣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55-02

“绣花”在现代纺织产品中的运用随处可见,多样性的品种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在视觉和触感上趋向多样化和综合化表现。教师有必要在此方面的人才培养上采取积极措施,使教学内容跟上市场形势发展,教学方法符合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启发学生对绣花工艺的灵活运用,为纺织品的艺术设计提供宽广思路,发挥更多创造表现的空间。

一《绣花设计》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服饰、家纺市场需要多样性的绣花设计人才

绣花产品因其多变的品种外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在目前纺织市场中占有大量消费,更是受到高端服装、家纺市场的青睐,如郭培的“玫瑰坊”以刺绣为顶级工艺,其品牌旗下有大量绣工为其产品添香润色。国内家纺品牌“东方刺绣”“堂皇家纺”等都以刺绣为特色进行产品形象推广'美轮美奂的刺绣质感绽放出现代电脑绣花的魅力。

电脑绣花技术带来的生产便捷性和经济性,使人们获取绣花产品也变得更加容易。平绣、盘绣、贴布绣、珠片绣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立体装饰效果,明显区别于其他平面织物。纺织机械技术发展的智慧,带来了多种工艺混合效果的绣花产品,如“二合一”、“三合一”等特种绣花,通过对绣花机器的改造研究,使得不同外观效果的绣花品种能够以机械化生产的形式在同一面料中同时体现,极大丰富了绣花面料的装饰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以印染织绣多工艺手法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形式也层出不穷,为纺织品的装饰性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创意空间,也对相关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拓宽传统染织人才培养的基本面,提升综合设计能力

对《绣花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使学生理解传统刺绣对现代电脑绣花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将传统刺绣艺术与现代电脑绣花工艺相结合,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纺织品纹样的创新设计,满足当前市场对绣花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间的距离。

绣花工艺对于染织专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目前多所开设有类似课程的院校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传统刺绣工艺技法的学习和训练,针对现代电脑绣花设计方面的教学实践涉及较少,绣花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和系统,更不用说将绣花与其他工艺混合性的设计了。因此,改革中要处理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不同绣花品种对现代纺织图案设计的要求和影响,使之能合理地运用绣花工艺进行纺织品图案的综合设计和表现,并由此启发将绣花与其他艺术进行混合性设计的创意思维,提升染织设计人才的综合设计能力,拓宽培养的适应面。

二《绣花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描

(一)以“绣艺”为核心辐射的课程内容体系整合

从“绣艺”的历史发展来看,现代电脑绣花继承和借鉴了传统刺绣的表现形式和技法,发展出统一规范的基本针法,研究出适应不同品种的机器型号,产品外观形式上产生出与手绣相仿的效果,同时利用机器生产运动时的规律特点,又发展出某些独特针法,丰富了电脑绣花图案的装饰性表现。整个以“绣艺”为核心辐射的内容体系逐步形成,见图1,从刺绣的历史文化――传统手工刺绣――现代电脑绣花,三者各自成一体但又相互关联和影响,内容上包含了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从事绣花设计实际工作中非常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某些知识在现有教材资料中很难找到,需要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对比、总结,将“绣艺”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到该课程内容的高度,又要照顾艺术类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内容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了解透彻后再展开有效的设计实践,做到有的放矢。

(二)根据“绣艺”内涵及艺术类学生特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解“绣艺”课程内容体系的内涵非常重要,其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不同刺绣针法和辅助技法适合表达什么类型的图案?为什么要用此种方式去表现?其对图案风格的形成有怎样的效果和影响?电脑刺绣和手工刺绣方式在图案效果表达上有哪些异同和联系?图案设计者与绣花CaD制卡者之间需要哪些知识的衔接?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如何利用“绣艺”进行综合设计而定,教师则需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实际展示与视频相结合

通过前期教学实践认识到,对于“绣艺”系统中历史文化、风格品种等内容的理论学习,常用的ppt形式难以吸引学生跟随教师互动,还需配合采用实际展示和视频结合的方式,抓住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感受传统刺绣的艺术魅力,了解现代电脑刺绣原理。实际展示的内容除了面料实物之外,还有具体针法的现场演示,对于针法操作难点和现代电脑绣花工作原理部分,采取视频播放形式,让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通过这些方式的结合,大部分学生反映能够较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消化和突破难点。

2观摩、比较分析、体验并行

对于“绣艺”体系内容中知识的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光靠老师灌输是难以达到的,为加强教学效果,还采取了观摩、比较、分析、体验多种方式并行。通过观摩工艺美术展及博物馆中不同品种的刺绣作品,了解具体针法细节和技法处理方式,理解不同针法、技法与图形装饰效果之间的关系;观摩绣花CaD中的针法效果及仿真模拟的运行方式,更好地理解电脑绣花设计原理及方法,认识到艺术与工艺之间的重要联系,从而设计出符合电脑刺绣工艺特点的图案;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理解手绣与电脑绣中各种针法的区别和联系,使针法的运用符合工艺及风格表现;最后亲自体验,彻底明白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通过手绣基础针法的实践操作,以及有别于传统刺绣风格的图案创意设计和制作,到电脑绣花图案的设计稿绘制,无不考验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创新思维能力。

3自评、互评、师评模式总结启发

艺术类学生的知识转化一般以作品的形式呈现,作品不仅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也反映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每份作品讲评总结环节中,主要采取自评、互评、师评三者结合的形式,对作品给予客观评价和启发。由于课程时间限制,学生完成作品的部分时间是在老师视线之外,过程中不能随时给予指导,需要学生根据已掌握和领悟的设计美学知识,对作品的艺术感和美观性进行随时调整,使作品体现“艺工结合”。学生在自评中对自己作品给予较为客观的评价感受,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互评中能辨别有效评价为己所用,再通过师评的方式,给予作品新的创意启发,深入改进。通过三评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反省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学到了什么7还能做得更好吗?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在什么哪里,怎样改进?培养其成为设计师必备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三《绣花设计》教学效果分析

(一)手绣作品展示材料与工艺的灵活结合与运用

一般传统刺绣作品都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如绣线细滑,底布平整,针法规范,费时费力。无论从教学时间还是培养目的来说,都不可能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到手工刺绣的传统性表达上。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如何突破这些局限,借鉴传统,创新表达,从绣线的粗细、形状及运用方式,底布的肌理质感、印染等处理方式,针法的自由变化及夸张化方式,配合技法风格的恰当选取,综合性地表现了图稿的创意性效果,体现出材料与工艺的灵活运用,重点在创意的非传统性表达,且能在课程规定时间内体验完成。

(二)电脑绣花图案设计作品体现“艺工结合”

电脑绣花的图案设计要求在画稿上不仅体现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针法和技法,还要不失图案艺术美感,充分展示“艺工结合”的专业教学特色。平时表现优良的学生在电脑绣花图稿设计时,注重了构图和细节处理上有主有次,遵循染织图案设计的审美表现原则,用硬笔勾线为主,剪贴为辅的方式,明确表现出针法和技法说明,直观程度比较接近CaD中的模拟效果。根据绣花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证实,此种图稿表达方式能够为制卡者传达较为明确的设计意图,以便其制作思路的清晰化,使设计师与制卡师二者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三)染织图案设计的综合能力提高,思路更加宽广

学生经过此“绣艺”教学内容的系统学习和练习,掌握了基本的绣花技巧,能够根据不同图案风格来选用和搭配材料、针法、技法等实际应用能力,思维更加活跃,设计思路更加宽广'在今后工作中的选择性也更大,既可以从事与手绣结合的其他创意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个性化设计优势,又可以从事与电脑绣花有关的纺织产品设计工作,从传统刺绣中吸取精华,将绣艺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可机械化生产的图案设计中去,最大程度地诠释现代电脑绣花艺术的魅力。

四结语

花艺活动方案篇8

关键词:羌绣;纹样;挑绣;艺术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描述的就是当时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会难免触动离别乡愁。羌笛使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个居住在我国西南岷江上游高山上的少数民族。现在我国唯一的羌族集居地便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茂县和理县,现有约20多万人口。羌族的文明史其实远比羌笛传出讯息早很多,羌族是古代西戎牧羊人,早在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就已经十分活跃。从“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垒石为室”[1],羌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

羌族是一个居住在“云端”的少数民族,迁徙隐退居住大山的山顶,此种居住生活境遇传递出该民族的生存哲学,生存繁衍中塑造了羌族的民族气质,是一个极富睿智的民族,更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羌族人的辛勤劳作与居住环境在羌族服饰中得到直接展现,羌绣是服饰中最瞩目的构成元素,表达羌族人对美的追求的至高境界。羌绣的色彩鲜艳,朴素自然,不但显示了羌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更表达了羌族人民崇尚美的愿望。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羌绣积淀了历史的情绪,生活的热情,美好的追求促成了风格独特的挑绣技法与各色绣品面貌。由于没有文字,羌绣无意中承担起记录羌族生活阅历、、追求理想的重要载体。

羌绣是羌族妇女运用各种彩线在织物上绣出的各种图案纹样,主要用于美化服装服饰、枕巾、手帕、香包等生活起居用品,其中尤以服饰上的羌绣纹样最为丰富,成就最高。羌族的服饰朴素而华美,妇女头上常常包着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上面绣有各色图案,穿着花边的衣衫,腰系绣花围腰,系有花边的飘带,腿上缠红脚带子;男人头戴青色或白色头帕,穿土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脚穿“云云鞋”,鞋子上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腿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2],男女皆束腰带。羌绣在服饰中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无论是在围腰、腰带、衣裙、鞋上,或是在妇女的头帕、袖口、衣襟甚至袜子、鞋垫上都随处可见。

羌族服饰的绣饰不仅结构完整、物象鲜明、色彩绮丽、工艺精巧,起到美观的作用,而且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易磨损处的耐磨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羌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更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2],它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是见证一个妇女贤淑智慧的标志,寄托民族情感和美好愿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羌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是羌族人民对真善美追求的物化和象征。

羌绣的技法可谓丰富多样,大体分为挑花、绣花、纳花、盘花、刺绣等。挑绣和刺绣是羌族传统的民间手艺代表。据说刺绣早在明清时代就已经在羌族地区极为盛行,后来逐渐被挑绣所取代。挑绣制品是由粗布、锦线缀成,多为黑底白纹,色彩对比强烈,醒目而调和,质朴而敦厚,有浓烈的装饰图案美。羌绣的艺术之美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自然野趣,朴素之美

从图案纹样角度,羌绣图样题材主要选择人们生活起居熟悉和喜欢的大自然植物、动物形象巧妙变形而为。常见绣有春天里绯红的桃花,烂漫的杜鹃,富贵的牡丹,傲美的;开屏的孔雀,戏水鸳鸯,翩翩蝴蝶,美丽羽翼的飞禽以及民族图腾崇拜的山羊、老虎、狮子等形象。绣品中花卉的形态自然舒展,生动鲜活,透露着喜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与生命力,民俗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没有拘谨、压抑的收敛意志,而更多的是释放热情、自由奔放的感召力。挑绣的花与叶,花与鸟,花与飞禽走兽,姿态和谐自然朴素而绚丽。勤劳智慧的羌族妇女将这些熟知的动植物形象和自然事物,简化、概括、抽象,以图案化的形式绣在服饰上,既是对他们生活环境的客观反映,又美化了他们的衣着服饰,凝练成民族本体认知的符码,积淀了羌族独有的民族文化艺术与信仰。

绣品正花主题纹样多见“团团花”为圆形组合,内容主要以凤穿牡丹、吉祥雀报春、蛾蛾抱百花、金瓜银灯等。边花和角花是绣品四边的点缀,其纹样多为二方连续或三角形适合纹样,其中有蛾蛾采花、吊吊花、万字格、金瓜边、灯笼花、合合花等以及各动植物图案[3]。对主题正花的团花起陪衬作用,点缀互映,相得益彰。以最具代表性的挑花围腰为例:挑花围腰从外形上可分为长、短两种,多贴有荷包,从图案上分为满构图和散点构图两种,黑底白花的素挑,是最具艺术价值的挑花围腰之一。在两个并列荷包的中心位置挑绣两个不同的以石榴树为原形的适合纹样,在荷包的四个角上分别绣以不同的以蝴蝶和蜜蜂为原形的角隅纹样。在荷包下方的正中是一个菱形以石榴为原形的四方连续纹样,两边是两个对称但不同的以凤凰为原形的适合纹样,围腰的最下边是一条横向二方连续以金瓜为原形的边缘纹样。图样丰富多变,线面交织,粗细得当,从装饰绘画角度看,每件绣品真可谓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仿饰图案是在继承古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抽象纹样,如太阳纹、星辰日月纹、十字纹、万字纹、如意纹、回纹、云云纹、火纹等。男青年的三角肚兜上的纹饰与曾在四川汶川龙溪出土的西周酒器青铜鼎上的纹饰基本一致。妇女围腰上的方形组合纹饰彩绣图案,其用色及图形与敦煌莫高窟之唐代壁画“藻井”极其相似[4]。

二、浓艳相宜,仿袭自然之色

羌族人没有美学理论的引导,而更多的是师承自然的感悟。色彩在羌绣中运用出神入化,艳而不俗。羌绣的织线大多采用土制棉线或五色丝线,色彩鲜靓。红绿对比相得益彰,恰到好处,直接仿照自然植物的颜色搭配,绿的清亮,青翠欲滴,红的艳丽鲜灵,海子的湖蓝,清澈干净,等等;红色中层次鲜明,冷暖对比强烈,彰显花型立体质感与新鲜靓丽感。

羌族妇女长袍色彩以红、蓝、黑为主色,辅以挑绣作装饰,配以各色围腰,加上丰富多彩的羌绣头帕,明快亮丽。色彩的使用上多用桃红、草绿、湖蓝、白、黄、黑等主色,间或点缀其它色彩来构成图案,巧妙利用对比色、补色关系,以及明度差异,色阶渐变等手法,营造出丰富绚烂、对比热烈的羌绣色彩关系。

羌族人自豪地认为:“欣赏一群羌族姑娘的服饰,犹如观三月盛开的遍野鲜花。”羌绣的色彩美感显得更概括、更集中。如飘带上的藤穿牡丹纹样,明度渐变的牡丹花在湖蓝、草绿色的叶片衬托下,以S形的藤蔓穿插其中,在黄色底布映衬下,色彩显得犹为富贵明朗,藤蔓曲线的舞动更增强一份动感,充满生命的张力。而在半襟围腰上,用白色棉线以十字绣法在黑色底布上绣出一幅幅或抽象概括,或具象简约、色彩单纯清丽的纹样,显得朴素大方、清爽明快。

三、寄托情思,美在意境

世界上每个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都会寄托吉祥如意的事物展望美好的生活愿景,羌族也不例外。羌绣中所绣景物,皆秀丽精致,多含吉祥如意的美好憧憬。青年男女的传达爱慕之情、生活美满的理想追求都在羌绣中得到充分发挥与释放。鱼水和谐、鸳鸯戏水的美满幸福,团花似锦、凤穿牡丹的和谐吉祥,鹿鹤回春、三阳开泰的民族崇拜,蛾蛾戏花、凤凰护石榴的多子多福的寄情拖意,等等图案形象灵动逼真,寓意深刻,意境美好。

羌族对羊的感情类似于藏族人对牦牛的感情。羊又以它自然亲切的形象,温润绵软的性格,加之是其生活物资的重要来源等因素而被演化为羌族的吉祥符号,如在羌绣中经常会出现“四羊护菊图”、“四羊护宝图”[5]等纹样,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信手拈来的挑绣纹样,美丽而又寄托吉祥,生活的艰辛化作对美的强烈追求,把心灵深处不易表述的美好意愿通过绣品呈现出来。

四、艺匠之中,疏密对比,美在自由

羌绣中的每款题材纹样组织,都透出疏密对比的自然处理,错落有致的布局,图案的设计形象逼真,既丰富多样又生动自如。据说羌族妇女挑绣不打样,信手自然织绣,边绣边组织纹样,生活中花卉虫鱼的样貌了然于胸,绣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所以同一题材而样式重复者甚少,即使左右对称的鞋垫等绣品,虽然图样基本一致但也会有些许不同,其原因在于不描样、不打底稿。自由设计图样流露出羌族人追求自然的生活状态,向往自由自在,艺术的美就在其自然天成中流露。

与其说羌绣流露出的意蕴潇洒自由,倒不如说羌族人民开朗豪放的性格成就了羌绣的独特艺术魅力。羌族人居住在高山之巅,并建有高耸的碉楼预防外来入侵,过着自由自在男耕女织的自足生活,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古羌人习惯自制工艺品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填补与外来沟通交流缺失的丰富生活的一面。因此,从羌绣的图案纹样与色彩中,可以体味出羌族人追求自由,朴实、热情大方的民族情感和审美取向。五、结语

羌绣图案纹样没有任何权势的象征含义,也不为少数人所独享,全部归属平民大众共同所拥有,所以显得特别亲切,充满活力,图案造型变化多样,作为一种民族符号语言,它又具有传承的稳定性。羌族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与饰物不单是一种形式美,也是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某种联系和结合,承载着羌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民族经历、文化交融、宗教习俗、生存环境等厚重的文化意蕴[6],成为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宝藏。

传统羌绣有着醇厚的民间内涵,难能可贵的淳朴、率真的艺术特点,独特、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纹样与技法展露典型的古老传统的的民间工艺特色。正确地审视羌绣特有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就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手艺带给我们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羌族简史编写组.羌族简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24-128.

[2]周锡银,刘志荣.羌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62-64.

[3]四川省编辑组.羌族社会历史调查[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81.

[4]韦荣慧,余耀明.云朵上的羌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花艺活动方案篇9

关键词:校本课程蒙古图案青瓷艺术

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所以,我校开发了“青花瓷”作为校本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把青花瓷课程介绍给大家,供同行们一起推敲与探究。

青花瓷(blueandwhite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我们的“青花瓷”是采用蒙古图案与青花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在生活中利用废旧物品如:各种形状的酒瓶、罐头瓶、陶泥小罐等,用手绘的形式加工制作而成。图案通常为蒙古图案中的各种纹样如:犄纹、蝶纹、卷草纹、回字纹、寿字纹、火纹、方胜纹、云纹、纹、盘长纹,万字纹等。

这样的新生事物结合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同时与我们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域特色相融合,具有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色。这两年我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了实验性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在就围绕着实践经验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青花瓷”的制作材料适合中学美术教学

首先它的制作材料具有广泛性,各式各样的酒瓶子,尤其是形状奇特的更能体现出它的特色,我们还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坛子,像砂锅、药壶、茶壶、在这样的材料上更能体现出青瓷的特色,而且它们也是生活中最容易找到的物品。

其次制作“青花瓷”时使用的原料性能学生易于掌握,我们采用水粉颜料,因为它的操作简便用水调和,便于学生掌握。另外,水粉易于涂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画错的地方随时改正,利用水粉的可覆盖性。这也是为什么不用丙烯颜料去绘制“青花瓷”的原因。

最后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的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青花瓷”传承了青瓷的艺术特色的同时,体现了蒙古族图案纹样的美丽,在教学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热爱之情,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有了风深一层的了解。

第二;:“青花瓷”的制作方法适合中学美术教学。

首先制作的第一步需要根据青瓷白底蓝花的特点制作白色胚体,用大号水粉笔刷均匀底色待干。这一步在七年级的教材中介绍比较详细,同学们以往在纸上作画的时候比较多,现在换了作画材料产生了教浓厚的兴趣,体现出了兴趣引领课堂,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基本动力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宗旨。所以这种制作方法适合中学美术教学。

其次,在图案的选择上,我们绘制的的手法大部分采用二方连续的手法,图案绘制的方法较多些,这也是学生比较好掌握的,我们采用了蒙古图案纹样,像火纹除了图案美丽以外,还有很深的含义它代表蒙古人民的生活世世代代红红火火。像犄纹代表大草原上牛羊繁盛,像“方胜纹”,象征着生命的连绵不断、寄予着吉祥、和平、好运。“回字纹”代表富贵不断。羊头纹代表着大草原上牛羊繁盛。“云纹”,象征吉祥如意。:翩翩起舞的“蝶纹”与坛子巧妙结合,坛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蝶纹纹样,尖型蝶纹与圆形蝶纹,错落有致的布局,更显青花的美丽。这些图案简洁又具有较深的寓意,更适合中学生掌握和操作。

再次,在教学中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需求,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将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融入每课课题。有趣味性的主题,就有趣味性的内容,教材在内容上选择了贴近生活的并能体现出生活的。从20世纪末开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逐渐替代原来以科技为主的“工具主义”教育理念,它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意愿,关心学生需求和发展,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做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三;:“青花瓷”作为校本课适合中学美术教学

首先“青花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民族艺术鉴赏力。通过青瓷制作胚体与图案绘制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民族特点,在创作中又把这种特点借助青瓷的形式加以表现,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健全了学生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其次“青花瓷”艺术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制作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探索性活动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设计、广泛开展了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强调在艺术活动中的主观意向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给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在了解掌握了“青花瓷”图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创作,不拘泥于现实中具体物象,展开理想的翅膀去创造神奇的“青瓷”图案,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想,用创造性的制作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热爱“青花瓷”热爱蒙古文化,着眼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经验。

花艺活动方案篇10

关键词:基础图案;写生;变形;想象力;创造力

图案是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是最早唤起人类审美感知的艺术形式。图案课程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学者常娜教授曾经指出:“图案问题是建立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的一种重要问题。”《基础图案》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教学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训练装饰设计技能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培养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对自然形象的加工和变形是训练的一种手段,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认识能力和训练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在任何专业中对任何具体设计进行变通。但是目前很多艺术设计院校仍然存在着轻视或忽视图案教学的现象,人为地造成了图案教学的薄弱和质量滑坡,严重影响或制约了专业设计水平的提高。

《基础图案》课程的教学内容有花卉、风景、动物、人物等,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技法的表现,讲究点、线、面的运用,使得《基础图案》课程的教学意义显得肤浅和单调,部分学生的作品平淡无生机,缺乏美感,甚至直接照搬和模仿。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对《基础图案》课程教学提出一些想法。

汲取传统图案精华是学习

《基础图案》课程的重要途径

新生事物总是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传统的东西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传统图案艺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特性和民族民间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各类视觉艺术门类潜在发展之动力。毕加索对于非洲原始民族民间图案的探究引发了立体派以至于整个现代主义艺术的诞生,应该说各民族优秀的传统图案装饰文化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艺术资源,例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的威严神秘和凶猛冷酷;汉代画像石形象生动有趣、造型古朴;魏晋南北朝的石窟、飞天图形;唐代的唐三彩、宝相花;清代的青花瓷等各个朝代丰富的装饰样式和面貌;还有广为流传的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皮影、蓝印花布等朴素自然、活泼亲切的民间艺术,以寓意、象征、夸张等手法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博大精深,蕴含着完备的图案设计法则,其中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条理与重复等形式法则,也有太极形、米字形、九宫格等构图法则。

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对传统图案纹样和组织结构的学习和临摹,指导学生掌握图案构成的规律和法则,并根据其形式规律创作新的图案;更要引导学生将传统图案艺术结合到《基础图案》课程教学的思考方案设计中去,设计出具有时代性和个性的图案,学习传统图案不能单纯地拷贝或者简单地挪用,而是要认识和了解传统图案,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和改造传统图案,让传统图案成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运用中国传统图案艺术中提供的丰富的设计元素,如龙、凤、虎等图形,使作品既有传统的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精神,成为现代图案设计的主流。因此,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才能在现代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设计出属于我们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现代图形。

写生与变形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大自然是美的,也是艺术的源泉,这是因为大自然中蕴藏着自然的创造魅力和合理而完美的结构、丰富而奇特的美的形式。科学家把研究触角深入到大自然之中,创立了仿生学,而图案也是以自然作品作为图案灵感启发的源点,产生了写生变化。

首先是写生,通过写生收集资料,仔细观察所要描绘的自然形象,从不同角度的写生可以得到不同的形体特征,从中加以总结,就可为图案变化打好基础。如一片叶子、一个花瓣或者一根羽毛,它们的许多纹理都可以作为图案变化的资料。写生和图案教学在教学模式中的关系是,生活和大自然是图案的源泉,写生是图案的基础,通过写生训练提高学生的变化能力,抓住对象的特征,选择最动人的姿态、最适宜的角度进行描写;通过写生使学生养成深入观察、反复练习的习惯。

其次是变化,也就是用装饰的艺术语言对写生所得的自然形象进行加工和美化,经过一定的艺术处理,把自然形象变化成装饰图形,使之便于生产和制作的变化,是图案教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关系图案学习者的设计思维培养,更与设计实践工作的创新性相吻合。因此,如何进行变化就成了图案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形态的变形是建立在人的感情思维之上,而建立在感情之上的感性印象也是造型的思维起点。从具象形态到抽象形态的变形,是抓住具象形态的总体特征进行提炼、归纳、简化,比如梅花的花瓣特征略圆,可将它夸张成圆形的花瓣,而桃花花瓣酷似梅花,但呈长形,于是可夸张成尖长形。在图案艺术中要提炼大自然,使形象刻画得更典型、更精美,加上丰富、巧合、结合等变形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创作的图案锦上添花,富有韵味。

注重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在形象思维的设计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图案设计要有形象思维,用形象来创造,就必须通过想象来实现。别林斯基曾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想象力”。以年画《八仙上寿》为例,丰富的民间美术在画面组合上表现为自由时空的组合方式。画面上有上古的李铁拐,汉代的汉钟离,唐时的吕洞宾、韩湘子、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宋代的曹国舅等八位不同时代的仙人,把时代跨度如此之大的八个神话人物搬到一幅画里,按照西方的写实主义思路,八仙上寿不合逻辑,但正是这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艺术语言,恰恰体现了民间美术独特的想象力。这幅年画里除了用众仙家上寿这一立意表征和祝颂寿诞者福寿绵长之外,还内含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诸家齐贺的用心。可见,想象不但可以描绘看到的,还能描绘心里所感受的,这就是艺术想象力为设计所带来的无限生命。每个人都有想象力,但并非每个人都具有把理想、观念、精神用想象的思维转化为视觉图案的能力,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将想象与意念形象化、视觉化,这是创意的最后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进度的情况,多向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图案设计,多向学生提供一些设计素材,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尽快跨过初学者进行基础图案设计时不知从何下手这一关。对于设计者来说,把自然原形通过想象力创作出图案这个过程,既是介于人与自然之间取得平衡的一种关系,也是人的创造走向丰富过程的反映,缺乏想象力必然无法产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出的图案必然陷入雷同、僵化,必然成为拼拼凑凑,被手法和法则框死的毫无意义的图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基础图案》课程教学中,对传统图案的汲取与借鉴是学习《基础图案》的重要途径,写生与变形则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要灵活合理地运用变形的手法,将形式美的法则贯穿于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