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建设研讨会十篇课程建设研讨会十篇

课程建设研讨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05

课程建设研讨会篇1

“十五”以来,盐城教育事业得到了最好最快的发展。处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首先,教育普及水平有了新跨越。由于认真巩固扩大“两基”成果,目前全市所有乡镇都已达到“双高两基”标准,2006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比2000年分别增加0.32个百分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8%,比2000年增加4个百分点;小学生巩固率达100.04%,比2000年增加0.16个百分点。其次,办学条件有了新改善。“十五”期间全市撤并小学2163所,新建小学158所,全市小学“十五”期末比2000年净减少1088所,小学校均覆盖人口达1.21万人,均超过省定标准,为提前两年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目标提供了保证。在全部消除学校危房的基础上,我们一着不让地推进“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四项配套”工程,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数亿元,顺利完成了各项工程的建设目标。目前全市农村小学全部达到“三新一亮”和“六有”要求,实现了“校校通”,建起了电脑网络教室,部分小学还建有“数字化校园网”,城乡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办学综合效益有了新提升。“十五”期间各地大力加强窗口示范学校建设,努力优化资源配置、扩充优质资源。全市共创建省实验小学32所,盐城市一小等一批窗口示范学校易地建设新校区,这些学校新校区建设的规划起点高、建设投入大、现代气息浓,既为学校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又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与此同时,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小学特色建设推进工程”,旨在推动各地小学在常规管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努力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拳头产品”,提升办学品位,从而整体提升我市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水平。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努力,全市先后共创建市级各类小学特色学校142所,这些学校不仅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而且特别注重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使校园环境集人文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帮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陶冶身心、拓展视野。学校的管理也比较规范有序。能够注意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了事事处处有章可循。学校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无论是文化知识测试还是其它各类素质展示,这些学校在当地同类学校中均表现出良好的业绩。特别是在涉及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的有关比赛和素质展示中,这些学校的学生所展现出的特长素质和综合素养更是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称赞。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一是一些学校办学条件上去了,但办学水平仍然没有多大起色。其原因在于仍然有一部分同志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简单机械地认为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学校工作呈绝对的正相关,看不到强化内部管理对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基础作用,看不到特色建设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杠杆”作用,结果学校管理和推进特色建设的力度不够到位,学校光有漂亮的外表而办学实绩平平;二是个别已创建特色的学校心气浮躁,满足于浅尝辄止,结果特色建设项目不少,但内涵偏于肤浅,特色层次和品位不够高;三是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保证特色建设长效运行的内部机制,影响了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经验和教训一再提醒我们,必须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加重视强化学校管理和办学特色建设,依靠学校管理和办学特色建设夯实办学内功、提升办学品位。因此,有必要继续重申学校特色建设对于促进学校工作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求教育使“每个学生”在“五育”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各地小学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无一例外”地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无一例外”地使他们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显然,只有创建特色学校,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素质特长,才能真正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

(二)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是促进学校适应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环境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学校教育的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办学目标日趋多元化、办学机制日趋自主化。可以说,学校获得了较大的自。但同时市场竞争也向所有学校提出了挑战,办学竞争初露端倪,挑战和机遇并存。如果我们不奋起改革,另辟蹊径,办出特色,将很难在今后的办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校长应该通过独特办学目标的实现来体现办学的个性化,让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健康顺利进行的需要。在全市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小学阶段的新课程推进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课程实施与特色学校建设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认为,首先,新课程与特色学校建设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张扬等是新课程的追求,也是我们创建特色学校的根本目的,可见从学生素质的培养来看,特色学校建设与新课程的实施是一致的。其次,引导学校加强校本发展,成为自主发展的摇篮,也是实施新课程和创建特色学校的共同目标。可以这样说,新课程的实施为特色学校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同时,特色学校建设也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所以,要充分认识新课程这一背景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影响,也要通过特色学校建设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四)推动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硬化学校管理、夯实办学内功为前提和保证。办学特色建设和学校管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学校办学特色的培植必须以过硬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丰厚的办学底蕴为前提,以优良的师资和规范的制度为保证,以科学的课程为依托;另一方面,在办学特色的营建过程中,也可以使学校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教育管理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因此,只有通过优化管理、夯实内功,学校工作整体水平才会真正有所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才会逐步显现。各地学校要始终注意无论创建何种学校特色,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必须在执行教育法规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和风格。当前,我们尤其要按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认真学习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特色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总之,我们应当在重视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加重视做好学校管理和办学特色建设的工作。

二、在推动学校特色建设进展的策略制定上,要在重视开展活动的同时,更加重视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

近几年来,各地学校在推动学校特色建设进展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主要有:一是建立了较为浓郁的文化氛围。各地学校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比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意根据自身特色建设项目要求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本特色的显性标志,使他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氛围,成为师生的心理行为及推动力,努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生和教风。二是初步建立起特色建设的运行机制。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严格、科学的管理作保障。各地学校注意加强了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管理,形成并逐步完善了特色建设的管理制度。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有关群众性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使特色凸现出来,特别是尽可能地把兴趣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与特色建设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营造了声势,扩大了影响,产生了良好的轰动效应。一些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向建立了必要的考核、评估制度,对在创特色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了师生创特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了可靠的师资队伍保障。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各地学校注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特色教师。他们大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及先进的教育观念和广博的知识修养,为全面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特色学校提供了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提前主动深入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瞄准特色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突出重点,夯实措施,不断把学校的特色建设推向新的高度。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各地学校要着力建立比较系统的校本课程。因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载体,是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都需要落实到学校课程教学上来。在课程体系中,校本特色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相对于其它两类课程特别是国家课程而言,它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校本课程可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自己学习的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其次,校本课程具有灵活的学习方式、宽泛的社会和实践内容,比较关注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和谐、均衡的发展。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从而开发和利用大量的课程资源,并形成课程开发的团队。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学校实现办学特色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反映。

然而,富有特色的校本特色课程绝不仅仅是停留在编几本学生读物上,而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项目、富有特长的教师、地域经济文化资源,对各级各类课程进行整合,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课程,并用这种新的教育资源组合去影响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换言之,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办学特色建设的前提,也是办学特色建设的必然产物,只有有了校本特色课程的支撑,学校办学特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各地学校必须树立“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的课程观,把校本课程建设与特色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特色建设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来挖掘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特色校本课程,使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比翼齐飞。

三、在推动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重点把握上,要在重视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工作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把设计和开发的校本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对设计和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过程,因而也是整个校本特色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实质性阶段。许多同志过于乐观地认为,只要把校本特色课程设计好了,实施起来就不成问题了。事实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根据当前在校本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姑且把校本特色课程实施的情况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敷衍型实施。这种做法实质是把课程实施当作一种摆花架子、走过场的过程,实施者缺乏对课程设计的了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执行型实施。这种实施的主要方式是“忠实地、精确的”执行课程设计者的意图,以便能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这是传统教学所推崇的课程实施方式。但严格意义上的“忠实或精确”由于缺乏对课程实施对象、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可能会使教学僵化,从而产生负作用,往往也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目标。三是发展型实施。实施者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计划采取“局部适应”、“相互适应”或“全面修正”等三种做法。其中“局部适应”是指实施者基本上按照课程计划实施,只作局部变动,以适应课程设计者的意图;“相互适应”是指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双方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一些看法,以便相互都能适应各自的情况;“全面修正”是指实施者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修正课程计划,不去适应课程设计者的意图。在以上三种情况中,我们认为采用发展型实施办法比较科学。因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自己来决定;也只有对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才有可能作出最恰当的选择。我们相信发展型实施将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首倡的实施方式,课程实施者参与课程设计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注意突出主体性。校本课程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基础上的,它以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如果忽视了校本课程的这种差异性和个别性,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灵魂。因此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为每个学生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能按照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天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要注意突出基础性。小学的基础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打好科学文化的基础、打好思想品德的基础、打好身心发展的基础。校本课程应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如果把校本课程当成学科课程的拔高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实施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为每一个学生打好今后发展的基础,这就更加要求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特征。

三要注意突出发展性。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做准备的,因此课程与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而不应过多在乎学生某些细枝末节知识掌握的多寡。我们教育上的误区之一就是把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当做学生身心发展的充分程度,其实这完全是两回事。校本课程就是要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四要注意突出全面性。人的发展应当是主动的、全面的发展,教育应当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得到最快、最充分的发展。教育的实践一再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校本课程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学校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应以“扬长”而不是“补短”为目标。因此,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教师的特点出发,最终体现校本课程的设置价值。

五要注意突出系统性。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涉及课程平衡的问题,表明校本课程的地位,体现人们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判断。课时比例的安排可以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执行,课程时间的位置安排可以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日课表形式。就是以课时为单位,交叉安排不同课程授课时间。这样安排比较符合我们的课程时间安排习惯。但由于这种形式的安排使授课时间缺乏连贯性,可能会使校本课程变以得支离破碎。另外,教师按照日课表授课,制约了教师在安排和使用校本课程时间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另一种是完整日形式。就是以半天或一天为单位安排课程授课时间。这种形式的安排可以使个人、小组或班级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增强了教师掌握校本课程时间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那些需要临时组织的活动。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方法都各有利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类型和课程要求的不同,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合理安排校本课程的授课时间。但是不管如何安排,都必须服从校本课程实施的总体计划,要坚决防止和克服那种缺乏周密的计划安排,临时动议、心血来潮、一曝十寒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课程建设研讨会篇2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58-03

一、新生研讨课在高校的兴起与发展

新生研讨课(FreshmanSeminar)是专为大学新生开设的、以小班专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程。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特定的专题进行探讨,最终形成研究成果。新生研讨课的理念源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思想,萌芽于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发展于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并创建了至今仍对世界高等教育发生着重大影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开设“新生研讨课”。经过四年的试验,哈佛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在提高新生教育的学术性、引领学生向学术研究领域转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借鉴哈佛大学的成功经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所研究型大学也纷纷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对其教学理念进行了继承和完善。

国外新生研讨课的成功实践给国内的大学提供了启发与借鉴。2003年11月,我国清华大学结合国情和校情,率先引进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清华大学的新生研讨课由专业教授任课,指导新生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探讨。此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也陆续开启对新生研讨课的探索。新生研讨课之所以深受广大高等院校的青睐,得益于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它一改传统的教学关系,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式”身份转变为“主动参与式”地位,提高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目前,各国高校对新生研讨课的探索多集中于研究型大学,只有极少数应用型大学效仿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开设了新生研讨课。研究型大学的新生研讨课,旨在帮助新生形成学术思维,建立研究式学习方式,完成学术性转换。应用型大学作为高校中的后起之秀,其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学术科研能力等方面相比研究型大学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新生对于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模式、考核体系、学分制度等方面的认识需要适当的引导。因此,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应以帮助新生完成适应性转换、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任务,形成应用型特色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

二、应用型大学开设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提到:“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第一职能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应用型大学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发展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各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应用型大学的英语专业教育亦应强调“应用性”,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英语理论知识和语言运用技能的融合,从而强化职业能力。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开设新生研讨课为切入点,优化英语课程体系,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结合高校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应发展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交流,构建全英文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相应专题展开英语探讨。在英文表达观点、听取并理解他人观点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将得到全方位训练;通过搜索英语资料、完成课堂英语互动任务等过程,学生学会自主积累新的英语理论知识,掌握语言应用技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强化英语听说训练,提升英语基础应用水平。

(二)鼓励团队协作。新生研讨课的英语专题探讨环节由学生通过“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的方式分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形成研究成果。除了用英语陈述观点和沟通思想,学生还须应对不同意见,解决组内分歧。F队协作既能锻炼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训练开放性思维。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发展。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设置开放性研讨主题,鼓励学生摒弃“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刻板印象,启发学生用批判性眼光挑战权威,用开放性视角提出创新观点。新生研讨课思维训练,能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多维探究的学习范式,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并将语言技能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而提高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

三、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地点设置。为了满足课程教学需求,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实行教学场景多样化模式,将校内配置与校外资源有机融合。教学地点由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基地组成。

1.校内实训室。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校内教学安排在校内实训室,主要运用哈克尼斯式教学法(圆桌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训室内配置若干张圆桌,用于分组英语探讨;同时,配置多媒体设备,用于研讨成果展示和教学录制。任课教师发挥“微观指导”和“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听取学生用英语探讨和分析,在学生的词汇选择、语法结构、语音语调等方面给予纠正和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实时掌握各组圆桌上的讨论情况,适时管理和引导,确保研讨活动顺利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开展多种视听说活动,如英语材料阅读分析、英语歌词听写、英语电影台词复述、英语拼写游戏等形式,激活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记忆。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将充分调动记忆中的已学词汇、句型、语法,学会将其融会贯通;通过阅读记忆、歌曲记忆、游戏记忆、联想记忆、比较记忆等方法,学生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记忆和运用新学知识,将英语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有机结合。

2.校外基地。校外基地指由企业提供的校外教学场地,作为新生研讨课的第二课堂。应用型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应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将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引入课程教学。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校外基地,可选择外资企业、英语会展展馆、英语培训机构、英文报社等部门,邀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教学。教学研讨专题围绕相应部门的工作流程及人员岗位职责,学生与校内外指导教师互动探讨后,由行业专家进行点评指导。校外基地为新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打造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校外基地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增加专业实习经验、认识行业形势、了解就业需求,从而确立自身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二)教学团队建设。由于应用型大学教育的“应用性”需求,新生研讨课的师资结构应多元化发展。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安排一位本校英语专业教师和一位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校建立校企培训机制,分批次安排新生研讨课的教师赴企业挂职实习或参加企业的系列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加强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促进两位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配合。此外,针对英语教师的不同研究方向开展分方向的校内精准培训,从启发指导、训练管理、考核评估等方面强化教师的教学技能,强化课堂组织和管理。校企合作基础上的教学团队建设为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提供跨学科、多领域的丰富教学资源,为新生研讨课教学的有效性提供重要保障。

(三)教学组织安排。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课堂将理论教学和专题探讨相结合,建立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1.理论学习阶段。英语基础学习和学术积累是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指导教师在课前一周布置英语阅读任务,由学生课下分组完成。课堂上,先由各小组展示成果;随后教师就该主题的基本概念、背景知识、发展历程、前沿动态等方面进行讲授;最后,学生根据课后收集的专题资料,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和补充。通过理论学习过程,新生将逐步熟悉和适应大学的英语学习模式,并完成英语基础理论框架构建。

2.专题探讨阶段。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后,学生依据已学理论知识,完成相应专题的研讨任务。研讨任务由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包括探讨选题、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英语资料、用英语汇报研究成果、撰写英语研究报告和反思报告等环节。教师可利用实训室多媒体录像设备录制学生展示成果的全过程,待教学考评时播放录像还原教学现场,供教师点评和学生反思。通过专题探讨过程,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得到多重训练,其探究性w习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四)教学考核评价。由于研讨主题和结果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运用量规作为主要的考核评价方法,强调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考评。量规(Rubric)也被称为评分表或评分细则,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对于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教育,量规的评价指标侧重于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并贯穿于研讨实践的各个环节:确定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展示成果―反思。为了提高量规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对新生研讨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可按比例综合学生个人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学的结果,以最终形成的评价结果作为课程的综合成绩。以量规为主的教学效果评估方法将传统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融合,实现了考核评价的多元化。评价结果实行等级制,划分为四个等级: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量规评价设计如表1所示。

四、结语

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对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模式、培养学习积极性、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师应切实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英语人才需求状况,发展多元化教学理念,探索出一套具有应用型特色的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强、业务水平过硬的复合型语言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2]李丽红,杨博文.“新生研讨课”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5(25)

[3]林冬华.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4]田彩云,郭心义.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5)

[5]陈海燕.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6(74)

【基金项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JB16)

课程建设研讨会篇3

关键词:互动平台;精品课程群;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王者辉(1970-),男,山东德州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孙红(1977-),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山东泰安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XZ2011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83-02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教育部决定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更为充分地利用有限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又开始以课程群的形式联合申报精品课程。课程群是指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或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1]

精品课程群与单一的课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更像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缺少系统性、互动性和教师的团体性。就单门的精品课程来看,首先,建设重点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建设和专业建设、教学成果之上。而其中,课程内容的编排及教学队伍的建设为其核心内容。精品课程的建设凝聚了本课程教师的大量心血,其内容充实,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看到所需科目的课件、习题、讲课录像等等,基本满足了学生学习需要。其次,一流的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领路人和指明灯,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另外,有些建设质量较高的课程也设有答疑讨论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但所有的这些都从属于各自的科目,也由这门课的任课教师独立完成建设及后期的完善工作。教师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依然还是在本专业内完成。精品课程群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只能变成多门课程的简单加和,从而失去了将其建设成为一有机的课程系统的初衷。

课程群建设要求充分发挥相近或相关课程的内在互动作用,本文主要就精品课程群建设中关于互动平台的建设及其作用作相应的讨论并提出个人观点。

一、课程群首页的设计及互动平台在其中的位置

课程群(联合申报)作为几门性质相近或相关课程的联合体,既要体现每门科目的独立性,又要使科目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体现出其整体性。笔者研究了多所学校的课程群的建设情况,发现首页设计都各有特点,较典型的有两种,其中一种极为简单,仅将几门申报课程直接列出,体现不出整体性;还有一种比较复杂,将几门课的具体建设内容也设于首页,内容繁琐,独立性也不明显,如果有人想查阅其中内容,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可见,网页特别是首页的设计比较重要,最好能简洁明了体现科目的独立性和课程群的完整性这两个特征。可将首页内容设计为图1的形式。

科目的独立性很容易做到,但整体性却非常困难。在一些关于课程群建设的文章中提到要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衔接等等,并由此进行一系列改革,比如重新编写教材、删减重复内容压缩学时等举措。从理论上讲,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但是较难实施。这是因为一门完整而系统的课程很难将哪一部分去除,因为内容有连续性,看似重复的内容一旦删减可能会导致后续课程无法进行,特别是低年级的基础课。网络课程作为学生课上学习之外的一个好的补充手段,课程内容只要详尽,学生可以查阅即可。关键是应将在有限课上时间内难以了解的知识和难以进行的事作为重点来建设。而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到互动版块中来,这样就可以完成课程间的相互渗透,不仅可以清晰地体现课程群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且可以为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所以,互动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将其置于课程群首页的显著位置。

二、互动平台的建设

互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为课程群里的师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地方,所以,整个平台的建设要以此为核心,充实内容,提高质量。

1.平台内容的设计

互动平台内容可包括以下几点:

(1)将各科所用教材教学目录列于其中,师生可以浏览每一门课程大体的内容,对课程群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每门科目都要翻看一遍。因为每一课程的建设内容都比较多,查找起来比较麻烦。

(2)列出各科教师在教研或科研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

(3)介绍科研所用的仪器设备,同时将各位教师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设备对应列出。除了介绍本课程组相关信息之外,最好也能给出一些本校其他院系或者其他学校、科研所等相关仪器信息并随时更新。

(4)创立教师讨论区。教师们可在此版块进行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讨论。比如讨论课程授课内容的取舍、了解教师所掌握的教学资源等,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讨论科学前沿、研究过程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分享一些重要信息等。

(5)学生讨论区。学生们可在此版块就学习问题自由发挥,掌握着此区建设的主导权。学生可以就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在此讨论,也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学生们根据爱好不同,可以组织形成小的研究团体,教师只起一定的监督作用。

(6)师生讨论区。教师可以在此面对学生一些相关专业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将在学生讨论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放在此版块,师生共同讨论。

将讨论区分为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三个版块,效果更加直接、清晰。如果将所有讨论放在一起,内容繁杂,针对性差,直接影响师生参与积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师生都要尽量避免将一些可以在课堂解决的问题如布置作业、开会通知等特别是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放入其中。

2.互动平台建设与实践相结合

为提高学生参与平台建设的兴趣,教师及学校领导要认真对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持之以恒进行下去。除此之外,对于有兴趣参与科研的学生,要为其提供一定的机会,让他(她)们可以在教师的研究工作中承担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另外,学生们自己设计的实验,经教师的批准之后,实验室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帮助。带领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参观相关企业。同时,鼓励学生在参观企业过程中,主动了解企业生产研发中的难题,充分调动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随后,让学生将参观收获写在学生讨论区,整个课程群的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分享经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消除学生们认为学习书本知识无用的错误观点。当然,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

3.完善互动平台建设的监督与奖惩制度

(1)指定专门负责人,负责平台建设的监督工作,并根据建设情况对教研室以及个人进行相应的奖惩。

(2)每个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可以将互动平台一个版块的建设交由一个教师个人负责,或者也可以采用轮流值日的方式。特别是师生、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一定要按时参加,不能因为不能及时回复而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

(3)定期召开课程群教师面对面的讨论会,对互动过程中的遗留难题或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扩展教师的知识面,间接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师资水平。

(4)同时,对积极参与的学生采取一定形式的鼓励措施。可将其纳入奖学金的评定,增加学生外出学习或参加某些竞赛项目的机会。除此之外,还可召开师生座谈会获取网络课程的反馈信息、请专业人士进行后台维护、提供网络实验模工具供学生下载使用等。这些方法前人已进行过相关论述,值得借鉴,此处不赘。[2,3]

三、结论

精品课程群的建设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的补充,多门相关课程的有机整合,比一般独立存在的精品课程又有着更大的优势。高质量的精品课程群能够实现教学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共享,而完善的互动平台的建设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其中的师生互动部分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真正让网络教学资源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课程建设研讨会篇4

关键词:柏林艺术大学;建筑学教学;教学组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tU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5506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有着30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所艺术门类综合的高等学府,目前拥有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音乐学院和表演艺术学院,也是柏林两个有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学之一(另一所是柏林工业大学)。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教育制度上采用德国高校典型的Dipiom体系,也招收和培养博士生。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英、美以及中国的有所不同,没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之分,只是分为低年级阶段(Grundstudium)和高年级阶段(Hauptstudium),这是两个很明显的分界,毕业以后称为Dipiom。美国和中国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到德国留学,德国的高校只认定这些学生相当于完成了德国的低年级阶段,可以从高年级阶段开始就读,目前中国把在德国取得Dipiom学位认定为硕士学位。

作为一所艺术大学中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柏林艺术大学建筑教育和普通的工科大学中的建筑专业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感性认识,重视学生创造、创意能力的培养,如重视工作模型的表现手法,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的运用。同时,规定学生要有一个学期的工作实践训练,完成真实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设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真正体会建筑设计的内涵,促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实践。柏林艺术大学在建筑设计领域被公认为是培养建筑设计大师的地方,在建筑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学校的教学气氛相当活跃,充满了开放、轻松、自由、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一、中国一般工科大学建筑专业教学方法

中国工科大学中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5个方面:美术基础类课程,建筑史和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建筑力学和结构课程,建筑技术、材料和构造课程,建筑设计训练课程。其中,建筑史和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力学和结构,建筑技术、材料和构造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用讲课的方式,辅以部分练习,让学生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会产生几个方面的问题:建筑史论课程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思维,不会去寻找新的建筑哲学思想来开发自己的创新思路;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课程太多地注重力学和结构的计算公式,而忽视了建筑师所需要的结构创新方式和能力的培养;建筑技术和材料课程缺乏综合训练的内容,忽视建筑师执业过程中对技术综合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一般工科大学中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是:建筑力学和结构以及建筑技术和材料方面的课程基础总课时较多,学生基础扎实,但是对建筑结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二、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一)教学组织

柏林艺术大学的建筑专业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低年级阶段Grundstudium(按德语直译为基础阶段),一般要求跟班上课,两年内修完。后一阶段为高年级阶段Hauptstudium(德文意思是主要学业阶段),这一阶段不要求跟班学习。德国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也常常会去设计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或者去国外别的学校学习1~2个学期,然后再回来继续学业,所以高年级阶段往往会修3~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所需要的学分自主选择。德国建筑教育是开放的教学组织结构,不同年级的学生经常一起上课、共同学习。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课程体系均由4个专业板块(prüfungsbereich)和1个项目设计板块(projekt)组成(表1),这四个专业板块为:造型表现(gestaltung),建造和设计方法(bauund planungsmethoden),建筑历史及社会学(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构造与技术(konstruktion und technologie)。各个专业板块在每一个学期均会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项目设计板块也会在每个学期提供3~5个项目设计课程让学生选择。学生的选课由这样的板块体系引导,修完学校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才能进行毕业设计。

德国的大学里教师比例很高。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要求必修课必须是教授职称才能开课;讲师则只能独立开设选修课。1个教授通常会再带1~2个讲师,和1个学生助理一起上课,学生助理一般在该学期选课的学生中挑选。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很多,必修课每学期几乎都开,每个版块的选修课也都会在2~3门以上。开设的选修课多了,学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选修的课程,甚至可以在在一年内就把高年级阶段所有的课程都修完。如在2009/2010学年冬季学期的选课列表(表2和表3)中可以看到,高年级阶段“版块2:建造和设计方法(Bauund planungsmethoden)”提供课程: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2、集体研讨模式转换、建筑设计2、园林文化和环境艺术3(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和建筑之间)、政府的危机和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该学期就开了3门必修课和3门选修课,提供了高年级阶段板块2中规定要修的所有课程,如果学生有能力的话,一个学期就可以修完这个板块中所有的课程。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张云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建筑学教学研究

表1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高年级阶段需要修满的课程板块12课程名称板块1:造型表现(Gestaltung)12造型表现训练2(必修课) (experimentelle praxis der Gestaltung 2)

美术技法和训练2(必修课) (technik und praxis der Darstellung 2)

造型艺术口头考试 (mündliche prüfung Gestaltung)

选修课三门 (wahlpflichtfcher)板块2:建造和设计方法(Bauund planungsmethoden)12建筑设计2(必修课) (Gebudeplanung 2)

城市规划2(必修课)( Stdtebau und Stadtplanung 2)

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必修课) (Landschaftsplanung und Landschaftsgestaltung)

建造和设计方法口头考试 (mündliche prüfung Bauund planungsmethoden)

选修课口头考试 (mündliche prüfung wahlpflichtfach)

选修课三门 (wahlpflichtfcher)板块3:建筑历史及社会学(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12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及建筑规范2(必修课)(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r baulichrumlichen ordnung 2)

建筑历史及社会学口头考试 (mündliche prüfung 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

选修课三门 (wahlpflichtfcher)板块4:构造与技术(Konstruktion und technologie)12建筑构造2(必修课) (Baukonstruktion 2)

建筑结构2(必修课) (tragwerkslehre 2)

建筑设备技术与设计2(必修课)(Versorgungsplanung und Versorgungstechnik 2)

构造与技术口头考试 (mündliche prüfung Konstruktion und technologie)

选修课口头考试 (mündliche prüfung wahlpflichtfach)

选修课三门 (wahlpflichtfcher)项目设计版块12项目设计课1 (projekt 1)

项目设计课2 (projekt 2)

项目设计课3 (projekt 3)

项目设计课4 (projekt 4)

专业实习(Berufspraktisches Begleitseminar)表22009/2010学年冬季学期课程列表(Vorlesungsverzeichnis wiSe 2009/10)——低年级阶段(Grundstudium)板块12课程编号

Vst.-nr.12课程名称 Veranstaltung12任课教师

Zugeordnete Lehrperson12教学方法

Vst.art.低年级阶段项

目设计板块12222500112Berliner Haus,Filmisches wohnen

(柏林住宅,电影中的居住空间)12arets,Schamun12projekt

项目设计222500212Le cadavre exquis(自由表现设计方法)12Gtz,von Spreckelsen12projekt

项目设计222500412Die maβhaltigkeit im wohnen(节制的居住空间)12Frhlich12projekt

项目设计板块1:造型表现12221100112einführung in die Grundlagen des entwerfens

(设计基础原理)12Sobejano 12Vorlesung讲课221100212einführung in die Grundlagen des entwerfens

(设计基础原理)12Riegler,Jürgens,

markus 12projekt

项目设计221100312einführung in die Grundlagen des entwerfens

(设计基础原理)12nolting,Landt 12übung作业练习221100412RaUm UnD BiLD itechnik und praxis der Darstellung 1

(空间和图案1 –美术表现技法和训练1)12Cousin12Vorlesung/übung讲课/作业练习221100512RaUm UnD BiLD iaktzeichnen

(空间和图案1 – 人体写生)12Ranner12übung作业练习222100612RaUm UnD BiLD iitheorien der Gestaltung

(空间和图案2 – 造型艺术理论)12Herbstreuth12Vorlesung讲课222100712RaUm UnD BiLD iiexperimentelle praxis der Gestaltung 1Grafik

(空间和图案2 – 造型表现训练1 – 图形)12Zscharnt,

Stefanescu 12Vorlesung/übung讲课/作业练习222100812RaUm UnD BiLD iiexperimentelle praxis der Gestaltung 1deconstruct

(空间和图案2 –造型表现训练1 – 解构)12Ranner12übung作业练习板块2:建造和

设计方法 12222200112Gebudeplanung(建筑设计)12Frhlich 12Vorlesung/übung 讲课/作业练习2222002 12Stdtebau und Stadtplanung 1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1)12Krischanitz 12Vorlesung讲课 2222003 12Gartenkultur und Freiraumentwicklung 1: Raum oder nichtRaum: GrundFragen der Landschaftsarchitektur (园林文化和环境艺术1:空间或非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问题)12Schultheiβ,

Hennecke 12Vorlesung/übung讲课/作业练习板块3:建筑

历史及社会学122223001 12Grundkurs ii: architektur, Raum, KulturKulturwissenschaftliche Grundlagen

(基础课程2:建筑,空间,文化–人文学科的根本)12Hauser,meyer 12Seminar研讨板块4:构造

与技术122214001 12Baukonstruktion 1 (1.Sem)

[建筑构造1(第一学期)]12Riegler 12Vorlesung 讲课2214002 12Baukonstruktion 1 (1.Sem)

[建筑构造1(第一学期)] 12Riegler,Jürgens,

markus 12übung作业练习2214005 12tragwerkslehre 1Grundlagen

(建筑结构1 – 原理)12Gengnagel 12Vorlesung/übung讲课/作业练习 2224003 12Baukonstruktion 1 (3.Sem.)

[建筑构造1(第三学期)]12Riegler 12Vorlesung讲课 2224004 12Baukonstruktion 1 (3.Sem.)

[建筑构造1(第三学期)]12Riegler,Jürgens,

markus 12übung作业练习2224006 12tragwerkslehre 1 – ebene tragwerke

(建筑结构1 – 结构形式)12Gengnagel,

Sternitzke 12Vorlesung/übung讲课/作业练习 2224007 12Versorgungsplanung und Versorgungstechnik 2

(建筑设备技术与设计2)12nytschGeusen 12Vorlesung 讲课2224008 12Versorgungsplanung und Versorgungstechnik 2

(建筑设备技术与设计2)12nytschGeusen,

Ljubijankic 12übung作业练习表32009/2010学年冬季学期课程列表(Vorlesungsverzeichnis wiSe 2009/10)——高年级阶段(Hauptstudium )板块12课程编号

Vst.nr.12课程名称 Veranstaltung12任课教师

Zugeordnete Lehrperson12教学方法

Vst.art.板块1:造型表现122231001 12RaUm UnD BiLD iiiexperimentelle praxis der Darstellung (Kompipaket)-Vom Sockel bis zum Lcheln(空间和图案3-集中造型表现训练-从墙脚直到微笑)12meyer, Ranner 12allgem. Beratung

集中答疑2422002 12SoUnDSKin/experimentelles entwerfen im Raum

(空间设计实践)12Schillig 12Seminar研讨 板块2:建造和设计方法 122232001 12Stdtebau und Stadtplanung 2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2)12Grazioli,

Hartmann 12Vorlesung/übung 讲课/作业练习2232002 12Blockseminar modern transfer

(集体研讨模式转换)12arets,Schamun 12Blockveranstaltung 集中活动2232003 12Gebudeplanung ii(建筑设计2)12arets 12Vorlesung/übung讲课/作业练习2232004 12Gartenkultur und Freiraumentwicklung 3: Landschaftsarchitektur der moderne: Zwischen Kunst und architektur (园林文化和环境艺术3: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和与建筑之间)12Schultheiβ,

Hennecke 12Seminar 研讨2232005 12Krise der parameter(政府危机)12Krischanitz 12Vorlesung讲课2232006 12Berlin alexanderplatz(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2arets,Kraus,

Schamun 12Seminar研讨板块3:建筑历史及社会学122233002 12typus-Form-Bedeutung (architekturgeschichte im überblick iV)Renaissance

[类型-形式-含义(建筑历史概况4)-新生]12Bollé 12Vorlesung 讲课2233003 12Die wiener moderne(维也纳风格)12Kuhrau 12Seminar研讨 2233005 12Strukturalismus in der architektur heute?

(结构主义影响当今建筑?)12Kuhrau12Seminar研讨 2424001 12was ist ein Bild?(什么是一张画?)12Hauser 12Seminar 研讨2424007 12Kartografie(图的绘制)12Hauser 12Seminar 研讨2424009 12Landart(大地艺术)12Hauser 12Vorlesung讲课板块4:构造与技术122234001 12tragwerkslehre 2-Rumliche tragwerke

(建筑结构2-结构空间) 12Gengnagel,alper

mann 12Vorlesung讲课2234002 12Versorgungsplanung und Versorgungstechnik 3

(建筑设备技术与设计2)12nytschGeusen 12Vorlesung 讲课2234003 12Versorgungsplanung und Versorgungstechnik 3

(建筑设备技术与设计2)12nytschGeusen,Ljubijankic 12übung作业练习2234004 12Bauko 2:Vorlesung “Haut und Knochen”

(建筑构造2:讲述“外表和骨骼”)12Gtz 12Seminar研讨 2234005 12Baustellenbesuche(建筑工地参观)12Gtz, Schnert 12übung 作业练习2234006 12perspektivierung der architektur(建筑透视) 12tonon 12Seminar研讨 2234007 123D modelling in Rhino V4(3D建模Rhino V4)12Gengnagel 12Seminar研讨 2234008 12archiCadanfnger(archiCad初学者)12Steiner 12Kurs 电脑课程2234009 12autoCaD architecture-Grundlagenkurs

(建筑autoCaD-基础课程)12Heinke,nytsch

Geusen 12Seminar研讨 2234010 12Vectorworksanfnger(Vectorworks初学者)12Steiner 12Kurs电脑课程2234011 12mediaKursVon den Rohdaten zur prsentation eines architektur projektes

(多媒体课程-建筑项目渲染到成果)12Steiner 12Kurs电脑课程2234012 12Lichtentwurf(照明设计)12müller 12Seminar研讨 2234013 12Bauund Raumakustik(建筑声学) 12Ktz 12Vorlesung讲课高年级阶段项目设计板块122235001 12UnConcious Berlin (神志不清的柏林)12arets,Kraus,

Schamun 12projekt项目设计2235002 12abstract City:toporaphy(抽象城市:地势)12Gtz,von Spreck

elsen 12projekt项目设计2235003 12was heiβt hier “mitte”?(什么是“市中心”?)12Zach 12projekt项目设计2235004 12ein neues museum für die alten meister(博物馆改造)12Krischanitz 12projekt项目设计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的教学方式是德国建筑教育中典型的开放式教学组织结构方式。每个学期开设大量的课程,让学生自由选课,修完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类型和总的课程数。开放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计划,可以有很大的选择性;同时,由于学生有很多机会去挑选教师的课程,对教师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也构成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二)教学内容

对比中国的建筑教育,在德国的高校课程中很少设有Vorlesung(讲课为主的理论课),建筑专业的课程都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上课也没有中国常用的通用教材,课程开始后,教师会开出一系列书单,或者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和课程相关的书籍。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的课程主要为3种类型。

其一,Vorlesung/übung——讲述理论课和设计练习结合,大量的“建造和设计方法板块”和“构造与技术板块”中的课程均采用这种形式授课,教师在一个学期中布置几个设计题目,1~2个星期完成,每个设计题目集体点评,当中有几次集中的讲课,讲授一些理论性的概念。peter Bayerer先生主讲的板块2中的Baukonstruktion 2(建筑构造2)课程,延续几个学期,每学期布置4个题目,每一个题目内容都是做一个快速设计,要考虑到特殊的构造问题,2周完成。学生看到作业布置的内容后,就可以拿回去做设计,以工作模型和图纸的形式表现,2周后集中到一起,由Bayerer先生和2位讲师一起来评图,然后记下每位参加的学生的分数。学生在一个学期或数个学期完成这门课程的作业,做完4个设计后就可以拿到这门课程的学分。Bayere先生出的每个题目都会是一个特殊的场地,要求学生用一种特殊的建筑结构来设计完成。有一个题目是让学生用一张a0的普通卡纸,来设计和搭造一座高塔,卡纸的搭建只能用胶水,不能用金属制品加固,学生用卡纸所做的模型不能超过原有卡纸的质量。有的学生的模型可以搭到二层楼那么高,塔得越高给的分数也就越高。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去感受结构支撑的极限,和一些连接方式,对培养建筑设计中创意思维方式很有帮助。另有一个题目是要求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设计一座钢结构的学生工作室,要从山崖上悬挂下来。学生练习如何在一种极端特殊的场地中,用特殊的钢结构体系来建造一个建筑物。Grazioli先生主讲的板块2中的Stdtebau und Stadtplanung 2(城市规划设计2)课程,一个学期讲完,要做4个设计题目,每2周1个,期间他分别和2位讲师给学生讲几次规划设计方面的知识。例如一个题目是在一个10 m×50 m,高10 m的室内空间中设计一个办公场所,另一个题目是在柏林的一块场地,需要将城市中感兴趣的景点引申到该基地中,完成自己的设计。Grazioli先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城市设计需要考虑的各个要素,从室内到室外,从一块基地扩展到整个城市。

其二,Seminar——教师和学生座谈型的研讨课。“建筑历史和社会学板块”中理论课基本上会用这种形式上课,这些课程中师生互动是教学的重点。师生围坐在一起,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在德国高校中上课是师生都很兴奋的事,课堂气氛也很随意,学生经常带着咖啡,或者一边吃三文治,一边讨论。教师只是每一次讨论会的主持者,在讨论过程中,大家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在关注和思考,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

其三,projekt——项目设计课。在每学期初,教师都会公布课程的题目、内容、时间及选课条件,供学生选择。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也会规定选课的人数,一般不会超过20名学生。由于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每学期开设的项目设计课比较多,所以一般每门课不会超过10个学生选课。教授在上课的开始,会把教学大纲、具体的时间,以及设计基地安排发给学生,学生要自己去当地的规划部门购买设计基地资料和图纸。在德国规划部门里,设计基地资料都是公开的,只要花不多的钱,都可以买到设计基地地形图。学生要对设计项目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以及查阅设计规范和资料,然后绘成图纸和介绍材料,制作设计基地模型,并要反映周围的建设环境。开课2~3个星期后,就有一次集中评图,学生要逐个介绍他们的方案构思,由任课教授、讲师和学生助教一起评图。这样的评图一个学期会举行2~3次,学期末进行最后的设计成果评图。如果学生当中需要教授改图,可以和教授预约,会在每周的答疑时间进行,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的教授都有自己的办公室,所以改图也往往在教授的办公室进行。项目设计课会有几次讲课,教授讲授和项目选题有关的设计内容,通常是一些设计方法和设计作品介绍。针对设计课的题目,会有相应的建筑周游参观。笔者在学习eilfried Huth先生主讲的项目设计课 wohnen und Stadt(居住和城市)时,就和学生、教师一起去瑞士、奥地利、德国的几个城市参观居住建筑。出发前大家将要参观的建筑资料整理成一本小册子,参观的时候可以对照了解。这样的周游对以后的设计有相当大的帮助。建筑是一种三维空间艺术,好的设计往往要亲临其境才会有体会,并且在今后构思设计的时候有助于激发想象力。

三、对中国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启示

中国的建筑学专业教学要重点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在掌握一定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建筑学思维能力、建筑技术和结构创新能力、建筑学造型创意能力。参考柏林艺术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方法,针对中国新形势下的建筑教育,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建议。

其一,建筑史论课由教师将建筑历史发展列一个提纲,推荐一些书目让学生先去阅读,上课的时候用座谈型的研讨课(seminar)形式,大家一起来讨论建筑历史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欲望。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小型的“学术性”研究会,成为一次建筑历史“头脑风暴”,这样的授课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记住建筑历史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利用建筑历史知识来思考和帮助自己建立建筑哲学思想。这种训练对学生成长成为大师级的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二,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建筑师并不需要做精确的结构计算工作,这部分任务由土木工程师来完成,建筑师更需要一种对结构形式与美感结合的想象力。建筑力学和结构等课程中,在讲述基本的力学原理以外,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研究结构的各种支撑方法,动手做模型来体会结构的内在关系,通过模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且验证合理的结构体系。

其三,建筑师在对一个项目进行建筑设计时,必定会对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时代背景做深入了解,才能进行方案设计。建筑设计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由教师提出一个理论主题,或让学生自己拟定主题,针对主题开展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再开始方案设计。这样的设计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中对人文和环境的关注,使设计内容更有深度,并且形成一套独特的设计方法。

四、结语

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制作工作模型来辅助设计思考的习惯。教学内容十分贴近真实的建筑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和鼓励学生探索和培养自己独特的建筑美学修养。

参考文献:

[1] Die Geschichte der 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eB/oL].[2010-04-05]..

[2]Vorlesungsverzeichnis Sommersemester 2010 online[eB/oL].[2010-04-05]..

[3]Gtz,Bettina. aBStRaCt CitY #01 Straβen[m].Un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Lehrstuhl für entwerfen und Baukonstruktion, Berlin, 2009.

[4]Bollé,michael.Hardtwalther Hmer.architekt HDK (Schriften aus dem archiv der 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 Bd. 13)[m]. Berlin, Universitt der Künste, 2009.

[5]Geist,Jonas / Seidel,matthias. Hundert Jahre Hauptgebude der 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m].Katalog zur ausstellung in der Galerie der UdK, Hg.: 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 2005.

[6]Kelp,Günter Zamp / Zach,Juliane. Katalog zur Jahresausstellung architektur der HdK 1994,Hg.: Hochschule der Künste Berlin[m]. Fachbereich architektur Berlin, auflage: 300 exemplare, 1994.

[7]Bollé,michael.Der Campus. ein architekturführer durch das Gelnde der HdK und der tU Berlin[m].Hg.: Hochschule der Künste Berlin, Verlag willmuth arenhvel Berlin, 1994.

[8]Kelp,Günter Zamp.warteschleifenein entwurfsprojekt von architekturstudenten der HDK Berlin[m].ausstellungskatalog, Hg.: Galerie aedes east, Berlin, 1996.

[9]Zach,Juliane.eilfried Hutharchitekt. Variettals prinzip[m].Gebr. mann Verlag, Berlin, 1996.

architecture teaching in Berlin University of art

ZHanG Yun

(1.College of Design art, China academy of art; 2. artistic Design & Creation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Hangzhou 310015,Zhejiang province, p. R.China)

课程建设研讨会篇5

关键词:研讨练习课物理化学研讨互动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75-02

研讨练习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其教学内容是对理论或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教师安排的课后习题、思考题,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和掌握。在我国大学教学中,常见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而研讨练习课则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双向交流和沟通,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学教学中不常见,而在国外高校教学中则是普遍采用的。

根据洪堡的教育理念所建立的德国大学是世界现代大学的起源,其教育制度与方法对世界各国的大学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3]。文章通过对德国大学教学课程形式及其研讨练习课的介绍,阐述这种教学课程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将研讨练习课作为我国大学教学中必备课程的建议。

了解德国高校的教学课程形式最好的办法就是查阅德国高校公布的课程目录。德国大学在开学前都会出版公布本学期各专业的课程目录,以便学生进行选课。以德国波恩大学化学专业的本科课程目录为例,可以发现课程形式主要分为3种:讲座(Vorlesung)、研讨练习课(Seminar/übung)、实验(pratikum)。

讲座是由教师讲授知识的授课形式。这种授课形式也是我们国内高校常见和主要的。此类课程不限制听课人数,只要感兴趣,不论是不是本专业的学生或者校外人员都可以来听课,因此有时人数会达百人甚至数百人。这种课程一般都是以教师单向讲授知识为主。与我国相反,在德国讲座课程不进行考勤。

实验课程与国内化学化工类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类似。德国的实验教学具有实战性,实验课时量大,实验强度高,考核多而且要求高,强调训练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等特点[4]。

研讨练习课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与每一门讲座课程或者部分实验课程所对应的研讨练习课。教学内容是针对所对应的讲座课程的内容或其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进行讨论和讲解。此课程的指导教师是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教学方式以讨论为主。研讨练习课的课时数与对应的讲座课时数之比一般是1∶2。与讲座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传输知识不同,这类课程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动,每位学生都要回答问题或讲解习题,有的需要每位学生做专题报告。相对于不限制听课人数的讲座,此类讨论练习课一般限制人数在10~15人左右,这也是考虑让学生能有充分讨论的可能性。与讲座不同,研讨练习课是要考勤,两次无理由缺勤就会取消参加讲座课程期末考试的资格。在课上,指导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累计评分未达要求者,也无资格参加讲座课程期末考试。第二种是独立设置的研讨练习课。此类课程是针对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点进行讨论,一般由教师或研究生主持。参加者是相同或相近领域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对课程涉及领域感兴趣的人员也可以参加。

由课程目录就可以感受到研讨练习课在德国大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而言,可以不去听讲座课程,但肯定会参加研讨练习课,因为不参加,那对应的讲座课程就没有成绩了。在课上,学生大多会积极表现,与指导教师、同学研讨问题,以求加深所学课程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其实,德国大学设置研讨练习课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研讨式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明白研讨式学习是大学的重要学习方法。在平时学习中,教师也会建议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学习。因此,在德国大学,学生组成小组学习讨论是很常见的。在图书馆都设有讨论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学生可以说话进行讨论,不用保持安静。如果讨论中发现有疑问点,还可立即在图书馆内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和答案,这是相当方便的。德国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开创者,其教学形式自然也受到其他国家高校的效仿。在欧美国家的高校,研讨练习课也是必设的课程,研讨式学习也是这些高校所推崇的。

在我国的五六十年代,高校课程教学形式是效仿苏联高校,也开设研讨课或习题课,这些课程的指导教师一般由助教担任。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教学中就没有设置研讨练习课,或许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师资和教学条件较为薄弱,不足以支持开展讨论练习课。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高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教学课程中依然没有设置研讨练习课,就不知是何故了。

笔者在常州工学院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工作。物理化学由于其理论概念抽象,是相对比较难学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参照德国大学教学形式,引入了研讨练习课。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由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生助教进行主持。这些高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准备考研的学生。通过辅导研讨练习课,也有助于他们系统性地复习物理化学。在研讨练习课上,每位学生要讲解习题和回答问题。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是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2016年的两个学期试验,学生们的成绩相对往届有一定提高,不及格率由以往的20%左右降至10%以下,不及格人数由以往10人左右降至2~3人。虽然教学取得一定效果,但与预期还存在差距。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形式可能还不太适应,也就是对于研讨式学校还不太习惯。同时,由于研讨练习课只是授课教师的安排,不是学习强制性的安排,相比于没有安排讨论练习课的其他班级同学,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负担,因此在主动性上就会有所欠缺。而这与我国高校没有全面设置研讨练习课有关。因为没有全面推行研讨练习课,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就缺乏讨论的氛围。在我国高校的图书馆一般都没有像德国大学那样设立讨论区域,图书馆内都是静悄悄的。这说明我国高校还没有意识去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式学习。

其实,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只是个人式学习,还应该有集体式学习。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说明可以集众人之智,补个人之短。研讨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式学习方法。通过研讨,可以使大家的思想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对知识点的认识理解。这种学习方法显然要比一个人的苦思冥想有效。有时,讨论引发的思想交流与碰撞,还能激发出新想法和新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有着很多这样的事例。另外,研讨式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的将来很重要。如果在校期间,通过研讨练习课就学习和掌握这种技能,那么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就能很快适应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开设研讨练习课,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研讨式学习的习惯,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因此建议在我国高校全面开设研讨练习课。

参考文献

[1]叶赋桂,罗燕.大学制度变革:洪堡及其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5):21-30.

[2]骆四铭.洪堡理念与德国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07-112.

课程建设研讨会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家骨干校;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9-0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全面提升学院内涵建设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推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3月启动了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工作。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一、课程建设项目总体情况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汽车电控系统综合检测》是本次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在北京市示范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本次课程建设任务针对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培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学生企业实习以及学术论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课程改革情况。学院启动骨干校课程建设任务以来,该项目制订了细致周密的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进度表与课程建设经费预算等。结合课程建设任务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依据实施计划进度表,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基本吻合。采取每个学期、每个月按时制订并完成计划,及时总结的方法控制与推进整个项目进度的完成。(1)课程项目研讨会议。课题小组定期召开国家骨干校课程建设项目研讨会,主要针对该课程教学项目专家给出很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和课程建设思路,同时与企业专家进行课程项目具体设计的研讨,修订职业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邀请企业一线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完善教学资料的修订工作。同时,召开该课程的专家研讨会,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为课程的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修订教学资料。在原有示范校建设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和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将现有课程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多次修订了课程标准、课程总体设计方案、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项目指导书、任务书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更贴近实际工作岗位。(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截止到2012年6月,该课程的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了6次共计5年的tC课教学任务,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学生分小组实施项目,授课效果显著。教学效果良好,学期末课程验收均为优秀。(4)搭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及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利用学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搭建该课程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在原有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完成了更新,方便老师和学生们查看课程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培训。骨干校建设期间,课程建设小组成员及相关任课教师参加了多次交流培训,积极参加“工学结合、教材研讨”会议、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设计与实践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职业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全国高职业课程改革实务操作技术高级研修活动。通过外出参加交流培训,教师与同行相互学习与吸取课程教改经验、教学体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培训后及时总结,积极与校内教师交流体会,分享学习经验,收获颇丰。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情况。(1)编写校企合作教材。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材建设尤为重要,在原有校本讲义的基础上,通过与北京庆洋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企业专家李天亮合作将实用技术引入教材,把实际的工作任务落实到教学任务中,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完成教材编写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与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签订教材出版合同,完成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工作。(2)校企合作开发教具。在教师独立提出教具开发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汽车教具设备公司的考察,综合考虑各厂家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结合教具设计、开发和制作以及报价等多方因素。最终与北京意中意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协议,通过与研发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由双方共同开发完成“汽车电器系统布线实训台”。签订合同并完成教具制作,最终用于教学项目的实施。

4.学生企业实习。自2011年6月起至2012年6月,我系学生共计6个班达300人次参观大兴日产三合4S店、卫宇行雪弗兰汽车4S店、顺义北京现代二工厂、汽车博物馆、北京亚之杰合众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等汽车4S店与相关汽车企业。学生们通过到企业参观实习,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近距离地与企业接触,切身体会到实际工作岗位的一些具体工作,为今后提高职业技能做铺垫。

5.学术论文。课题建设小组完成3篇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例谈汽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模式》《浅谈汽车Can总线项目教学法》以及《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特点调查与教学方法探讨》。教师们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总结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些体会与心得。

二、课程建设经验与收获

1.有条理的工作流程是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课程项目建设任务中每一个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前期准备、计划、组织、实施、总结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如果没有制订每学期(甚至是每个月)的工作计划,就很难保证完成所有建设任务,而没有条理的计划也无法保证完成每个任务的可行性,因此,在最初结合《骨干校建设任务书》内容建立“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进度表”就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只有按计划逐步实施,及时总结归纳,才能够保证整个课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

课程建设研讨会篇7

[关键词]工程硕士通信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49-03

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们针对工程硕士特点,总结历年来工程硕士教学经验,紧密围绕通信基础与通信应用主题,在工程硕士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通信专业基础知识并加以融合,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提升教学效果。现就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和所进行的教改实践加以介绍。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结合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员任职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通信基础知识课程的设定是面向应用型工程硕士的,学员一般是来自不同单位的在职军官或武警,除了少部分曾经是通信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外,大部分学员以前没有系统学习过通信知识。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通信基础知识,掌握通信基本技能,能够很好地在现有岗位上发挥作用。结合工程硕士的这些特点和需求,我们认为通信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是立足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紧密结合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实践培养”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重点建设示范性教学案例,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课程教学的目标,我们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以“通信基础理论内容为根本,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现代通信实际,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课程内容调整主要包括通信原理基础知识的压缩与凝练,加入无线通信基础与典型现代通信系统内容。课程内容可划分为三个主要模块,分别是通信原理基础模块、基本传输方式与信道模块、军事通信概述模块。

通信原理基础模块介绍通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主要包括通信的概念、调制解调技术、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技术、数字复接及同步技术等。基本传输方式与信道模块介绍信道相关的基本概念,现代通信系统中典型的传输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主要包括数字信号传输损伤及指标、无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交换的基本原理及作用等。军事通信概述模块介绍军事通信的一些基本概念,军事通信系统的整体组成及主要通信手段及特点等。

除了课程整体内容的调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具体知识点的讲授以宽面浅出为原则。例如弱化模拟通信内容,将当前数字通信中的一些主要理论、主要技术以及近些年发展的新技术引入其中,如补充信号的频谱、系统的频域响应、傅里叶变换、滤波器基础理论等。课程讲述中尽量减少公式推导等内容,侧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功能、面向应用等方面。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为改变传统的“连续式、注入式”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专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主动教学方式,配合新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多种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理解程度,我们精心制作了一套表现生动的多媒体电子课件。该课件的特点是生动、全面、重点突出。电子课件中有大量的动画,将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员易于理解。例如在数字调制中对mSK的讲解,仅仅一页讲述支路波形的课件就有56个动画组成,将一个难点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反映效果很好。无线通信课程建设了完善的课程网站,以促进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网站内容丰富,学员可以从中了解课程介绍、实现课程讨论、下载电子课件(内含讲义)、下载教辅资料等。同时网站是很好的交流平台,教员的作业,讨论问题,与学员的交流均可以在此完成。

二是探索具有通信工程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将基础知识与典型案例有机结合。知识点的讲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并掌握技能。例如在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的讲授中,讨论室内小型无线网络的建立问题;在地面反射模型的讲授中,讨论岸边基站与海面船只的通信问题;在无线通信中的组网技术中,诸如多址接入,多信道共用,阻塞率,区域覆盖,频率复用,小区制中的干扰,扩大系统容量等问题,均与移动蜂窝网中的实际系统相结合。

教学模式采用选择典型通信系统或典型应用为案例,辅助以一定量的matLaB演示验证,并结合相应的思考题加以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理解。例如讲解蜂窝无线通信系统时,以现有的GSm蜂窝通信网为例,讲解无线通信特点、无线组网特点、多址通信等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又如剖析一个实际通信设备(通信电台),就其内部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讲解,讲解其原理,剖析其内部结构,引发这一系统的设计、应用以及改进的讨论。

三是加强研讨型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员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点,学员提出的与实际相关的问题,进行研讨型教学。本门课对于从事通信工作的同志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结合课程相关知识点给予解答,既帮助学员理论与实际结合解决问题,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视野,同时还有助于拉近书本与设备之间的距离。除了通信技术问题,还有例如通信装备现状讨论,光纤通信网情况讨论,内部信息化网络相关问题讨论等。另一种是将通信领域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改革,适当结合典型系统的案例,进行研讨型教学。

四是优化考核方式,建立以衡量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依据的评分标准。引入课程设计环节,增加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课程设计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占30%。依托“十一五”重点项目通信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也方便学员将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在试验平台中加以验证。

五是坚持结合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本专业跨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军事通信学两个二级学科,人才培养上强调在科学研究中既充分重视基础科学,又以现代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为核心,着力培养现代通信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工程技术为背景的管理指挥人才。

本专业承担的科研任务紧密结合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领域的发展需求,一般具有指标高、难度大、实用性强、工程性要求严格以及系统性强等特点。在课程教学中,教员往往结合知识点引导和鼓励学员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使毕业学员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在这些可选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进行讨论,验证自己的设计,提供相应的条件让学员将想法付诸实现,每一个真正完成这一过程的学员,其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除了课程实践环节,无线通信系列的研究生课程在课堂授课中还会不定期邀请科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及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学,提供相关的学术讲座信息鼓励学生参加,揭开科学研究的面纱,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进去。

六是坚持学术创新,注重教员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通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概念不断涌现,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变压力为动力,解决课时有限而需掌握的知识飞速增长的矛盾,是现代通信专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本团队建设的一个目标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梳理教学理念,研究专业课教学的新方法,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潜质为目的,充分发挥其学习能动性,让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真正体会通信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重大影响,并学会合理地运用其为社会服务。

在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严格的教学岗位培训,突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授在师资队伍上的融合,形成一支善于把握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规律、在基础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等教学新模式、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安排讨论、观摩教学等活动。建立方便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倾听同学们对教学的意见,并且在教学组内互相沟通,及时进行改进,并保证教学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工程硕士通信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观念,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依据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防科技大学重点建设研究生一流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书[Z].2013.

[2]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验收报告[R].2010.

课程建设研讨会篇8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防护技术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U2013026)。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8-02

新生研讨课(FreshmanSeminar)是一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专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研讨课程。新生研讨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观念,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根本性地转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其由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知识探索者[1,2]。该类课程始于1959年哈佛大学开设的Seminar试点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美国大学迅速发展。近年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已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大学则继续扩大规模,力争让每位新生都有机会参与新生研讨课。2009年的调查表明,87.3%的美国大学都开设了新生研讨类课程,且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5]。

新生研讨课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2003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首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首批开出31门课程,涉及文、理、工、管、法等各个学科,百余名知名教授和学者参与,课程实行师生之间零距离的交流、沟通和研讨[1,6]。继清华大学之后,国内又有数所高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

2010年春季学期,国防科技大学为了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适应,首批开设了21门新生研讨课,本文作者开设的《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即为其中之一。本文根据该课程实施6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总结几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课程定位与目的

本课程定位为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学术型研讨课;目的是通过展现武器与防护(即矛与盾)相生相长的斗争,使学生了解防护技术的发展历史、主要防护技术的防护原理,发展防护技术的方法与措施,帮助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开拓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兴趣以及创新意识;并在研讨中培养合作交流、交叉思辨的人文品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研究打基础。

二、教学实践与体会

新生研讨课是由各学科领域的教授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科研成果为基础,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选题,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授课方法等方面与以往教学有很大突破和不同。作者针对《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改革,总结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合理的课程设计(包括题目)激发兴趣

大一新生没有任何大学课程基础,且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这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把课题的背景、现状及发展前沿展现给学生,并能准确地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课题实质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因此,合适的课程内容设计是互动研讨得以开展的保证。另外,新生一般可以跨学科自由选课;学生选课时第一眼看到的是课程名称,课程名称是否有吸引力决定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因此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内容(包括题目)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点:1)题目和专题应有吸引力;2)以高中的数理化和常识为基础;3)课程适用面广。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以多年来从事防护工程研究成果和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选择与武器相辅相成的防护技术作为研讨主题。该主题是国防和装备建设的重要领域,既突出了军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并选定“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作为本课程的名称,并包括了以下六大研讨专题:1)人类战争与防护技术;2)现代防护技术原理;3)防护材料技术;4)防护结构技术;5)主动防护技术;6)新概念防护技术。

防护技术是一门涉及材料、力学、物理、化学、机械和信息等学科的先进技术,为适应本科新生的基础水平,并让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提炼出与防护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通过理论讲授的方法,讲清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重点设计需求(即现代武器作用特点和效能)分析,较清晰地给学生提供防护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和运用视频、图片和课件等资源,帮助学生对研讨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研究好各个主题的研讨问题,从技术、基础理论和人文层面逐步展开、深入,充分体现在研讨中达成教学理念的目的。学生除了能学到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能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共同研讨、交流,拓宽了视野。此外,本课程的专题能照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自主性学习,并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研讨。

(二)灵活的教学方式启发互动和研讨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相对固定,课堂上讨论和互动较少。而新生研讨课可以有多种教学模式,但都离不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形式。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方面,改革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讲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相结合,学生研讨为主的模式。讲授部分主要涉及课程基础部分,使学生掌握涉及防护关键技术的基本理论;案例分析主要着重分析现有防护技术原理;研讨部分将依据精心设计的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基本理论、技术原理为基础,发挥能动的理性和创新思维,对相关技术问题有所深入认识,并对可能的创新方案和实现条件进行探讨。

教学手段方面,由于没有枯燥繁琐的公式推导,强调交流与讨论,因此氛围较为轻松,但不偏离主题。教师讲解基础和背景知识,介绍进展和前景,综合采用课件、视频、图片以及网络等教学手段,并安排对相关实验室以及科研项目实验过程的参观,以及让学生运用图书馆、数据库等完成资料查询和自我学习、研究等方式,达成教学目的。

(三)分组的学习方式培育主动探究和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课堂常常“老师埋头讲,学生埋头记”,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较少,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新生研讨课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并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形成书面的研究报告在小组专题讨论会上演讲,同时接受老师与其他同学的提问。

在《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课程中,作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专业特点,自由组合,一般以3人为一个团队,在六个注重学科交叉、前沿内容的专题中选定一个作为团队大作业,引导团队内成员合理分工;通过查找文献,自主性学习,分析整理问题,最终形成团队专题报告并以ppt的形式作公开演讲。同时,教师与其他团队的成员可以进行质疑,相互辩论,相互研讨,不断完善专题报告。在研讨中每个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接受别人的新知识,这种积累的知识是生动的,再思考过的,鲜活的。通过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合,并团队专题报告,在这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得到初步培养。

(四)多元的考核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培养

目前任课教师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是通过闭卷百分制考试,即“一考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如下问题:考试内容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尽管也有将平时表现和作业等计入最后成绩,但考试仍占很大比重),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注重死记硬背的知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可以在最后一周突击学习和复习,通过考试。新生研讨课不同于传统课程,上课没有固定教材、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考核方式上也不应进行期末闭卷考试,而应该代之以灵活的、以能力评价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

在《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课程中,作者将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平时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最终成绩可由出勤情况、平时提问情况及期末报告等组成,通过者可获得相应学分。通过多元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课程的口头报告、小论文、ppt演讲、小组研究报告等每一个培养环节,从而达到培养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进一步改进建议

通过该课程的逐步探索和总结,就作者所教班级而言,课后的访谈和问卷的跟踪调查表明:新生研讨课较好地达到了预定目标,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学生的反馈也为优化新生研讨课提供了改进方向。

一是控制选课人数。学生反馈30人一班人数较多,平时上课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少;即便进行分组,组次也较多,时间分配上也不利于深入和广泛地研讨。建议应每班以12~18人最佳。

二是上课地点应多样化。尽管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但上课地点仍以教室为主,外出参观、观摩和实践等环节少。这需要学校从实践场地、经费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统筹解决。

三是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学生反馈新生研讨课后,后续课程又回到了传统的课堂。因此,后续课程可以试点一些专业特色鲜明的研讨课与新生研讨课相衔接,从而将研讨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后续课程中逐步、适度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文雪,刘俊霞.新生研讨课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39-143.

[2]丁宜丽.新生研讨课:美国本科教育的特色课程.中国大学教学,2005(8):58-59.

[3]朱克勤,任仲泉.关于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的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J].力学与实践.2005(27):78-80.

[4]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

课程建设研讨会篇9

关键词:研讨型;教学方式;构想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19-01

一、“研讨型”教学方式的内涵

所谓“研讨型”教学,具有如下内涵:实行教学与研讨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教学模式。或者说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种探索艺术世界的宽松环境,创设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激发创造与表现的欲望;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但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与研讨相结合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师生互动。

二、“研讨型”教学方式的课程结构

为适应“研讨型”教学方式,初步将课程结构设置为二大内容:(一)普遍规律的研究。首先,是对传统型规律的再认识;传统造型观对透视、结构、明暗等因素的研究,都是为了再现写实的目的。现代绘画的发展变化,赋予这些内容新的造型意义;其次,批判的继承当代艺术的新成果,加强对抽象构成、平面构成、意向构成、画面结构、空间结构等问题的研究。第三,通过传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研究具体物象,了解古典与现代美学的差异和不同的追求,认识审判规律。(二)情感表现的研究。传统绘画里,绘画主体的情感是隐藏在立体写实造型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在表现主义理论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看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是一个表现情感的人。”当然,他们所讲的情感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社会性的情感。所以,“研讨型”教学方式确立情感表现课题,并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训练学生,是素描基础训练顾及到客观和主观、理性和感性,再现与表现的平衡,进而培养学生用独特的表现方式,表现他体验的人类情感。

三、“研讨型”教学方式的实施

通过规范教学要素,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着重抓住课题设计、课程教授、实践训练、课堂讨论等四个教学环节,并以这四个环节作为基本要素,把这些环节导向研讨型教学方式,使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关注学习主体的研讨式教学转变。

课题设计,设计一个个角度相异、主题明确的研究课题。如明暗对比、抽象构成等等,取代以往以男、女人体等命名的作业。课题设计包括感受性课题和理解性课题。通过不断转换命题与角度,设置一个充满挑战性的“研讨”氛围,充分刺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课程讲授,指教师对课题设计的内涵、具体要求、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讲解,还包括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做个人指导,作业的讲评、总结等。这是实施“研讨型”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教学框架里,目标明确而不是盲目自流地进行研讨活动。

实践训练,指学生自主研究、实践的过程,并逐渐深化理解课题的内涵要求,以达到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的目标。实践训练主要抓住两个重点:一为作画时安排。以人体写生为例:课题设计为“动态练习”,在时间安排上有长有短。短至三十秒钟一个动态的写生,用快速的方法、大量的练习,训练学生敏感地把握人体动态的能力:长至五、六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让学生观察外在轮廓与内在结构的关系,训练学生深入刻画的能力。在表现手法上,则以线造型,团块造型均可,具象表现、抽象表现俱行。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运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如“简化练习”,要经过几个过程,方可达到最后结果;第一张画是根据对象写生而来,从第二张开始,每张画都是根据前一张画进一步概括而来。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中,自然一画一眼睛的关系格局,建立在画一眼睛一想象的在关系格局。时间训练方法上,还有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等。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时间训练,力图使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自主研究的同时,充分释放潜在的能力,从而高效地提高个体的艺术素养。

课程建设研讨会篇10

【关键词】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在线教学

一、前言

社会需求是推动远程教育事业和远程教育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际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的爆炸性增长,强有力地推动着远程教育队伍建设和远程教育学科专业的发展。环顾全球,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不少大学已开始开设作为独立学科的远程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丁兴富,2002)[1]。到2004年,根据互联网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已有7个国家30余所大学或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的系列课程,进行着学历的或非学历的专业教育。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远程教育事业规模急剧扩大,但也面临着教育质量等诸多问题。丁兴富认为,“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远程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队伍的形成、提高和发展。我国组织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过程面临的质量危机或学历证书与学位的含金量挑战,归根结底是对远程教育队伍人才的专业素质的挑战”[2]。为使我国远程教育事业能长久、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远程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当前在我国加快远程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系统化地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目前国际上的远程教育专业教育主要是大学后继续教育,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从其教学方式上讲,远程与在线教学的方式十分普遍,而近年来以“体验式”的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更是其发展新走向。

二、国际上以远程方式进行远程教育专业教学的情况介绍

国外院校的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在其名称中多带有“远程”、“开放”、“在线”、“分布式”与“灵活”等语词。大多数项目都提供证书或学位,所授予的资格包括研究生证书(postgraduateCertificate)、研究生文凭(postgraduateDiploma)与硕士学位(masterDegree)等。

本文作者通过互联网查阅到表1中所列的4个国家14所院校正在以远程在线教学方式进行远程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并提供学位或证书(见表1)。

由此可见,当前国际远程教育专业教育中以远程方式,特别是以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十分普遍。为什么国际上有如此多的机构要以远程方式,特别是以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呢?使用远程在线教学方式是如何进行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呢?本文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分析。

三、案例研究

案例一:英国开放大学的在线与远程教育硕士学位计划

英国开放大学所提供的在线与远程教育(onlineandDistanceeducation,简称oDe)硕士学位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该计划完全以远程与在线方式进行教学,无任何面授环节。计划除可授予硕士学位外,还可授予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它面向全球招生,其灵活的远程与在线教学方式为许多在职成人提供了学习远程教育专业知识的机会。该计划共开设五门课,分别是:“信息技术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开放与远程学习的实施”、“领悟分布式与灵活学习”、“互联经济中的学习”和“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

oDe项目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在教学设计理念中强调学习者对在线远程学习新环境的亲身体验(做中学),以及对集体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者在“信息技术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一门课的课程指南中指出,该门课第一个模块的实施方法是:一、做中学;二、对活动与交互作用的评论反思;三、社会建构的观点;四、协作学习。(theopenUniversity,2004)事实上,这套理念不单是存在于此模块中,而是贯串于整个oDe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之中的。

做中学,亲身“体验”在线与远程学习是课程所强调的首要方法。学习者被要求亲身体验师生分离、学习者间相分离的情形,体验远程特别是在线环境下的教与学,要求尽可能生活于其中,而不是仅仅通过阅读。课程指南要求学习者要用足够的时间和其他参与者及辅导老师在一起,融入一系列结构化的团体训练和活动中,选择、访问和应用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工作和协作。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课程设计者十分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交流。课程各模块中设计了若干活动,要求学习者参与,如小组讨论与辩论、组间辩论等。同时,课程也设计了将学习者参与在线讨论的行为和通过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行为计入成绩的评价环节。

例如在“在线教与学”这一模块的教学中,课程设计者认为,计算机媒介会议在网络学习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使学习者能体验到计算机媒介会议是如何应用于教与学的,并学会组织这种教学,课程设计者安排了如下为期三周的结构化辩论活动:

由辅导老师把学习者分进一个6至8人的小组(每3至4名学习者被分配给一个辅导老师,即每个组两个辅导老师),相关阅读材料和信息资源的指示信息提供给所有成员,并要求每个组围绕一个设定的活动方式进行辩论。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将被分配一个明确的角色(辩论的正方与反方、主持者、总结者、评论者、解说者、辩论报告起草者等)。课程为参与者提供了供参考的论点陈述方式,如“计算机会议是一个理想的协作学习方式”、“在线辅导要求的是与面对面的辅导完全不同的技能”等。在第三周的末尾,每个组将被要求上传一个对会议的总结报告。教师将根据每个组的表现及各成员在线辩论中做出的贡献给学生作业成绩。

通过“做中学”,通过亲身经历远程在线环境下的学习和教与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学习者能真正地学到从事在线与远程教育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oDe项目的课程资源包括在线资源和离线资源两部分。在线资源主要通过项目所使用的FirsstClass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讨论和向辅导教师进行咨询等,平台集成了邮件功能,还提供在线学习指南、信息资源链接、软件演示站点和相关文章、报道与论文等信息。项目提供的离线学习材料包括:一、课程光盘,其内容可以是视频,如记录着对远程教育专家的访谈或对参与oDe项目的学生的访谈,也可以是包含课程相关的多媒体开发案例或相关的应用软件。二、印刷材料,课程绝大多数模块中都提供了参考书籍列表,此外课程中还会发给学生一些活页材料。

案例二: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在线远程教育硕士项目

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在线远程教育硕士学位计划(onlinemasterofDistanceeducation)也是一项享誉国际的远程教育专业发展项目,在国际远程教育协会(iCDe)第21届世界大会上获得了优秀奖。它由马里兰大学学院作为学位授予机构,并由德国奥登堡大学卡尔文奥西埃茨基远程教育中心(CenterforDistanceeducationatCarlvonossietzkyUniversityofoldenburg)参与。该项目于2000年开课,完全以远程在线方式进行教学,设有7门核心课程、10门选修课程和一门必修的结业课程,可提供远程教育硕士学位和远程教学等6类证书。

除完全以在线方式进行教学外,该项目还具有如下特点:

1.国际合作

omDe是马里兰大学学院与德国奥登堡大学长期合作的签约项目。在项目启动时,两机构所达成的协议是:一、UmUC是远程教育硕士学位的授予机构,承担所有的学生管理责任,提供学习管理系统及基于weB的课程传送系统;二、奥登堡大学作为UmUC的合作伙伴,提供一项认证和若干课程;三、两个机构各自发展各自的课程,雇用并管理各自的教师;四、课程和教员发展是两机构共同的责任。课程主持人是德国的乌里奇·博纳赤(UlrichBernath)和美国的尤金·鲁宾(eugeneRubin)。

马里兰大学学院作为一个具有丰富远程教育实践经验的机构,有着完善的服务于学生与教师和支持项目发展与传送的基础条件,这包括一系列的管理、财政援助、注册、学生建议、在线书店和图书馆等在线服务。而合作的另一方,德国的奥登堡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在远程教育研究方面颇具实力。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平台系统与从事远程教育的实际经验和奥登堡大学在国际远程教育方面的专长相结合,两个机构通过合作做成了各自单独都不能做成的事情。

2.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员

远程在线的教学方式克服了地理距离,使得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领域的专家易于被作为教员吸纳进该项目,该项目的教员汇集了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格兰、以色列等国家远程教育学者和专家。学者们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对远程教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对学生建立广阔的视野十分有益。项目启动四年来,还曾请到过迈克·白多恩(michaelBeaudoin)、迈克·穆尔(michaelmoore)、希拉里·佩拉顿(Hilaryperraton)、奥托·彼得斯(ottopeters)、格伦维尔·鲁姆勃尔(GrevilleRumble)等国际远程教育界的著名人士作为客座专家短期地参与课程教学和在线讨论。

3.面向国际招生

omDe项目的学生除来自美国本土三十多个州及美国的海外驻军外,还来自十多个不同的国家。

案例三:远程教育专业发展虚拟研讨班

在此要剖析的第三个案例是,作为马里兰大学学院在线远程教育硕士教育的源流与雏形的,1997年和1998年由马里兰大学学院和奥登堡大学卡尔文奥西埃茨基远程教育中心联手举办的三期“远程教育专业发展虚拟研讨班”。该研讨班受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授权与资助,同时有博瑞·霍姆博格、奥托·彼得斯、盖瑞·米勒和托尼·贝茨等国际远程教育研究界的学术泰斗参与教学。三期研讨班每期持续10周,累计招收了127名学员,学员遍及德、美、澳、墨西哥和菲律宾等24个国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自1993年第一个网络浏览器诞生以来,基于网络的教育出现爆炸性的增长(theopenUniversity,2004)[3]。在1995年,奥登堡大学远程教育中心的博纳赤和时任马里兰大学学院教学设计办公室主任的鲁宾看到未来远程教育事业必将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展,大量需要远程教育专业人才,而当时对远程教育事业的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却未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存在极大可挖掘的教育市场,两人决定要开办一个研讨班。经iCDe授权,由iCDe和美国at&t公司注入启动资金,1997年第一期研讨班启动。1998年两机构又继续举办了两期虚拟研讨班(第一期研讨班是免费的,而后两期则需付费)。

研讨班之所以要以虚拟在线的方式举办,主要是因为研讨班所面向的学员都是在职的大学教员或管理者,他们很少有整块时间参与面授,再者参与虚拟研讨班对学员来说花费较少。而研讨班之所以采用了国际合作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远程在线的组织方式使得国际合作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是因为举办者认为,远程教育正在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活动,将虚拟研讨班置身于国际化的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对其本身是有益的。

虚拟研讨班的特点包括:

1.基于异步计算机文本讨论的在线学习

研讨班的课程内容是被分成模块的,每一周或两周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在每个模块开始的时候,由模块的主持者在论坛中推荐的阅读材料,包括客座专家的论文,要求学员阅读。同时也本模块所要探讨的问题,请学员进行讨论。为使研讨的内容能为参与者所充分研讨,专家被要求在模块的后半段再开始参与讨论。在一个模块的末尾由模块主持者对本模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介绍下一模块的内容与客座专家。异步计算机文本讨论方式的优势在于,相对于口语的讨论,每个人的发言都是经过深思的,每次发言的内容都将被保存下来,在研讨会结束很久后仍可被他人阅读。在研讨会前,大多数学员对以异步的计算机文本会议方式进行的在线教学感到十分好奇,通过参加虚拟研讨班,他们了解了在线环境的新型教学是如何组织的。“在每期研讨班中,参与者相遇、交谈、达成共识,有时意见极不一致,也有时能激起强烈共鸣,互相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学习社区,有些时候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课程结束之后。”(UlrichBernath&eugeneRubin)[4]

2.采用客座专家领航,学员互学的策略

在职的远程教育者很少有时间与远程教育同行相交流,更少有机会与学科的理论专家相交流。虚拟研讨班请来了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参与在线讨论,学员得以阅读专家们的文章并直接在论坛与著名专家进行交流,这使得他们十分兴奋,与专家的交流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更使他们意识到远程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学员们了解了本行业的动态并感受到他们从属于一个远程教育专业共同体。

3.跨时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跨文化的对话

在线学习环境采用异步通讯模式,这使得两名研讨班的主讲教师可以跨越时空协同教学。主讲教师在各自所在的大学跨越大西洋计划并举办研讨班。此举实际上验证了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协作是切实可行的。学员来自世界各地,每个参与者带着文化和地区的视角参与讨论,这引发了更广阔和更深入的对远程教育的思考(UlrichBernath&eugeneRubin(2004)[5]。

举办三期虚拟研讨班的实践为两机构积累了丰富的以远程在线方式进行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的经验。虚拟研讨班的内容与设计是后来在线远程教育硕士项目中远程教育基础一课的基础,该课的大纲和教学方法直接建立在虚拟研讨班教学的基础上。在2000年1月,马里兰大学学院的远程教育专业教育终于走过了从非学历培训到正式的学历教育的历程。可以说,虚拟研讨班是马里兰大学学院远程教育专业从无到有间的一座桥梁。

本文系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项目“中国特色远程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部级:BYa01011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丁兴富.论加快远程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3]theopenUniversity.H802applications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openandDistanceeducationCourseGuide2004[DB/oL].,2004-12-8.

[4]UlrichBernath&eugeneRubin.theonlinemasterofDistanceeducation(mDe):itsHistoryandRealization[DB/oL].200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