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美术教学方法十篇儿童美术教学方法十篇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6:40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篇1

发展美术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发展农村美术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国内美术教育的最薄弱环节就是农村的美术教育,容易被人遗忘、忽视。农村美术有教学方法陈旧、师资不足、教学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备等等问题。本文重点从游戏学习法、玩做学习法、心画学习法、创设艺术气氛,完善交流环境,创设校园氛围,增强艺术感染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述,以期对丰富农村美术教学体系及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1农村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1.1农村美术教育功能定位解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农村美术教育功能的准确定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还可以激发其对美术的爱好与追求,更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性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要加快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落实并进一步明确农村美术教育功能定位。使“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成为农村美术教育大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实巩固农村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1.2农村美术师资队伍问题分析

农村美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人才不足、专业教师培训困难、国家师资分配不全面等等的问题。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数不是专业人士,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师队伍的思想和整体的发展。要想在农村美术建设方面有所提高。首先,要给美术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1]其次,确定美术教师在岗位上的指定作用,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固定的考察和审核。

1.3农村美术未来教育发展预测

现在农村美术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形势使美术教育不再使用传统教学评估体制,而进行科学的教学监督;使人们逐渐转变价值观念,端正对待美术教育的态度;使农村美术教师专业队伍逐渐得到重视,创新美术教育教学思路,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素质。只有立足实际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的美术教育发展之路。

2美术教育对农村儿童成长作用分析

2.1儿童美术教育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现在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就显得格外重要。恰好儿童美术活动本身就是智慧和创新的代名词,孩子每天都要接触很多新鲜事物,但他们并不是每件事都能牢记在心,所以就需要用绘画来激发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记忆等各方面的能力。绘画主要就是要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视觉形象思维,要对绘画的对象作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如它的形状、结构、色彩等等,而且要进一步了解事物之间内在和外在的联系,了解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在绘画过程中使智力得到开发又可以使儿童具备合作创新的精神。

2.2儿童美术教育对儿童思想品德方面的影响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需要良好的教师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去培养的。其中学习美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更有助于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当认识到美术教学不仅仅从属于德育,它自己也有着自身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美术艺术能激发儿童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不仅能丰富儿童的文化生活,还能培养欣赏美的情操。只有懂得去创造美的人,才会格外珍惜创造美的劳动和事物,也会尊重别人的劳动并懂得怎么去爱,进而爱人类的一切劳动成果。

2.3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实用价值

在不断革新的新时代社会中,实践技能和使用价值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美术实践能力所带来的快乐使儿童能更加积极地学习,从而拥有正能量的人生观。美术方面的知识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就拿衣着打扮来说,一个优秀的设计一定会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相反,就算用高级衣料、金丝银线,描龙绣凤去点缀一个拙劣的设计,还是会使人感到俗不可耐。即便我们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也应该了解掌握一些相应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作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3农村儿童美术特长教学策略

3.1有效引导思考,激活发散思维

学好美术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图形、颜色、形象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绘画的乐趣和奥秘,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激活他们的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影响深远。勤练多练美术基础的同时还要具有发散型的创造思维,并结合儿童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2]让小朋友们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审美创作并在不经意间体会到美术创作的主动性,让儿童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3.2提炼生活素材,提升感知生活能力

少儿美术教育是让学生接触生活、感受生活的良好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挑选,提炼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例如,穿衣服、洗漱、给家人做礼物、身边的动植物、花草等等,通过对这些素材具体形象的描绘,让孩子们深刻地认知生活,再融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从而使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素材成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我们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3.3综合运用教学手段,让美术课堂生动有趣

少儿的美术学习应该以轻松愉快为主。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绘画,在绘画中感受快乐。

3.4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帮助其适应社会

现在的儿童最需要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要精心设置合作学习情景和内容,让孩子们自由地完成。将儿童美术学习与合作学习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方式联系起来,通过合作绘画、想象、游戏等学习形式来促进儿童之间相互协作、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摆脱孤独、自私、任性的性格弱点。

4农村儿童美术特长教学方法

4.1游戏学习法

游戏学习法在美术学习方面的运用是最广泛的,游戏的自我表现方式可逐渐形成视觉和造型的设计理念。游戏中具有韵律的活动可发展为舞蹈和音乐,客观地来说游戏是把建设性活动发展为手工艺的活动。而这些方面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即是人格与艺术创造的和谐发展。在笔者的美术教学中,主要从感觉和思想上利用游戏学习培养儿童的造型、绘画、手工能力,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3]所以,游戏在这个方面就恰恰成为了艺术活动的引导线,儿童通过游戏来学习绘画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2玩做学习法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儿童学习的内驱力,学习这一活动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尽兴‘玩’数学。”即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理。而学习都是相通的,在美术绘画中我们也可以做到“玩”。玩做顾名思义就是边玩边做,它能使学生的个性在美术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现,个性可以体现出学生的绘画风格和特点,这点使得玩做学习法引起广泛的重视,在玩做中既可以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逐步将其发展成儿童的心理活动,也能不断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去完成他们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愿望。

4.3心画学习法

心画学习法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逐渐推出的一种新式学习法。名家作画往往是在静逸的心境和环境中去完成一幅优秀的作品,因为静逸的环境使人的思维扩张,毫无掩饰地去表现出心中的图式,可以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绘画创作。心画的首要前提就是营造静逸的氛围,老师通过播放优雅的音乐,让学生闭目静思片刻,脑中浮现出所想的画面,将心中所想,脑中所看到的画面展示到画纸上就是心画学习法的精髓。

4.4创造艺术气氛,完善交流环境

从儿童有交流意识的时候开始,就会渐渐地运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的个人想法。而美术便成了这个阶段的儿童最易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就像平时我们教学时经常看到一些儿童在一起绘画时不断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孩子这样的表达方式会逐渐消失,而我们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应主动维护孩子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交流,使儿童的思想得到启发,情绪得到升华。

4.5创造校园氛围,增强艺术感染

要有效利用学校教育的大氛围,渐渐影响儿童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氛围。学校可以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让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展示。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创作作品也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学校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来让学生们充分展现出自己对美术绘画的理解,表达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儿童美术;美术素质;教育

一、儿童角度的审美与美术素质的体现

儿童美术教学是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基本过程之一,是美育中的重要环节。当今,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儿童大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的灵感和想象,使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进与发展。同时,培养儿童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素质,形成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美术教育,使儿童在精神上得到愉悦、舒适,有一个宽广的眼界,激发儿童艺术灵感,培养儿童美术素质。

美术素质的培养需要审美的条件,审美的前提是感知觉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将美术素质的培养和知觉做出对比。人们观察事物或欣赏一件艺术品时,知觉使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再现的内容。而儿童由于平时对客观事物的好奇较多,更容易产生审美的活动,激发艺术灵感。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儿童表现出的审美要做出肯定评价,积极指导,使儿童这种无意识的艺术灵感得到升华,形成一种美术素养。

二、美术素质的培养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1.儿童的美术素质的培养要围绕儿童提高美术兴趣的方式

在儿童的世界里,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有着极大的区别,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没有受角度、类别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绘画有着随心所欲、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自由。

如果一些教师和家长用比例、透视、明暗调子等技法去苛求儿童,根据成人理解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者看来内容丰富,对接受者却无法消化,同时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无法发掘其内心的艺术感觉。长此以往儿童的脑海中就不再呈现创造性与艺术感觉,随之美术素质无从谈起,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无法展开。

2.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有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特征。首先,自由的想象力。本质上讲,就是把通过感知到的事物或大脑中储存的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这种自由的想象力则是来自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正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把内心的幻想与多姿多彩的外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体现出儿童的个性、人格,也体现出儿童的创造性心理表现。其次,特殊的形式感。儿童表达艺术的最好方式是那种纯朴的、未被雕琢的特殊的形式感。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是自由的,凭着直觉和想象力,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不能根据成人的理解去对儿童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注重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

3.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特性

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我认为,在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下应该制定儿童美术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儿童自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形式感受到严重影响,无形中抑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儿童独特的形式美感在画面里也会消失。其次,积极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形象世界,让儿童走进自然,从周围环境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在美术教学中,多采用艺术欣赏的活动课,让儿童接触大量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儿童的感受美、把握美的事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美术素质。

三、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给以启发和引导

1.通过提高教师美术素质来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美术素质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气质。对于美术素质的培养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意识到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教师通过丰富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行为动作为儿童展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激发儿童的感情,有助于儿童准确地认知世界。

2.通过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儿童美术教师要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质量观。教师要意识到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丰富儿童的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意识,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作愿望,正确评价儿童的自由表现,尊重儿童富有个性的创造行为,保护儿童的创造力。

3.通过激发儿童个体的特点来提高美术素质的培养

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提倡画面造型独特、色彩波澜,应当尊重儿童自身特点完成辅导教学。可以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启发和引导,更多地使用游戏式的方法完成教学,培养他们有兴趣、有创造、有感情的创作冲动,保持大脑创造性思维的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美术素质。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童趣;童言;童画

美术教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发展儿童的艺术能力并培养儿童欣赏周围世界中美的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丰富儿童生活,帮助儿童了解这个世界最基本、最特别的一种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然而,在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老师存在着过度关注美术的教育价值,忽视孩子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学内容成人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者以功利心看待儿童美术教育的r值。福克斯和迪非莱(Fox&Diffily,2000)曾说:“对儿童而言,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美术活动对儿童来说,不仅能够发展认知能力、观察能力等一系列的学习能力,还是儿童表达深层情感和感受的一种方式,通过美术愉悦身心,宣泄情绪、情感。然而,在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因为艺术有益于学习能力发展才重视它。老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设计活动环节以及指导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是以成人的教育需求为目的,以能力发展目标为方向,而忽略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尊重,忽略了儿童作为美术活动主体的自主性、独特性、创意性。

二是忽视儿童自由的审美与表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了解并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孩子的创作意图”,而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常常按自己的意愿提供儿童美术活动的材料,如:全班孩子用同样的画纸、笔和其他辅助材料,剥夺幼儿自由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创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示范、讲解的方式引导、暗示儿童按教师的要求绘画,剥夺幼儿自由表达与表现的机会。

三是以成人的审美标准评判儿童的美术创作。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成人干涉儿童的艺术创造,这往往会扼杀儿童所表现的独特的原创力。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常常以色彩搭配是否和谐、画面构图是否严谨、线条形状是否准确来判断儿童美术创作的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内心的感受、体验和想象,以及儿童在绘画能力发展中独特的阶段性特点。

要打破传统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困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反思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认识,转变教育视角,尊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立足“童趣、童言、童画”,让儿童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主人。

童趣――儿童美术教育的阶石

童趣,是开启儿童美术创造之门的钥匙,是儿童走进美术殿堂的台阶。具有童趣的儿童艺术视觉,有着孩子们对世界最质朴、最纯粹、最斑斓的理解与认知。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就是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在孩子的天性中,有着发现、探索和描绘神奇世界的欲望。儿童美术教育要有儿童视角,教育者要用孩子的眼光去捕捉美术教育内容,思考美术活动方式,以趣引趣,以趣激趣,以趣育趣,激励幼儿美术创造。

这里的“趣”有两层含义,一是“有趣”,是那些发生在孩子童年生活中的趣人、趣事、趣物,是在孩子生活中容易发现和体验的“趣”,这种“趣”是儿童美术活动中重要的内容来源。同时,这里的“趣”也是“兴趣”,是指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善于引发儿童的兴趣,以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激发儿童感受与欣赏的兴趣、表达与创造的兴趣。

童言――儿童美术教育的源泉

美术是一种个性化的交流方式,它为儿童提供了表达独特想法的机会,可以说美术是儿童时期孩子一种重要的“非语言性语言”,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童言”。童言,是儿童率真童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儿童美术最有价值的创造之源。儿童美术要改革传统的“请你照我这样做”的范式教学、临摹教学,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尽情地用自己的想象表达对生活、对世界独特的自我认识与理解,讲述童年里鲜活的故事,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所见、所感、所思、所好、所求。

比如,在美术活动撕贴画“吃麻辣串”中,儿童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他们的感受――张得大大的嘴,伸得长长的舌、流泪的眼、冒着浓烟的头顶、火红的画面,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结婚”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过婚礼,他们看见了新娘美丽的婚纱,感受到婚礼现场浓浓的喜庆氛围,于是,在美术创作中凭借丰富的想象,自由地表达这种美好的体验,画面中超大的婚纱,新娘红艳的嘴唇、大大的眼睛、夸张的睫毛和耳环,撒在画面色的纸都是孩子对“婚礼”具体而形象的表达。

童画――儿童美术教育之魂

童画,儿童特有的、珍贵的艺术原创,是幼儿美术作品的灵魂。这是因为,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研究表明,幼儿受思维、认知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中常常采用拟人式表达、透明式表达、平面展开式表达、夸张式表达等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他眼中的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这些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观察的逐渐客观化,绘画表达越来越自然化而逐步消失。因此,这些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弥足珍贵的,是“童画”自由、独特、生动的体现。当教育者面对儿童作品,要从尊重、理解和倾听的角度去审视“童画”中呈现的奇异构图、形状、色彩和线条,鼓励儿童独特的创造,而不能一味地从培养儿童美术技能的教育需求出发,用成人的美术代替儿童的美术,如果“童画”没有了想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灵魂,再好的技法、再美的创造都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失败。

幼儿园美术教育,说到底不是美术专业的教育,而是儿童精神愉悦的需求,儿童画自己的内心,画自己快乐的画最美。幼儿美术教育的职责应是保护“童趣”、理解“童言”、珍惜“童画”,幼儿美术教师的责任就是:保护孩子的兴趣,提供感受、创作的机会,引导儿童找到感觉,找到方向,帮助儿童完成想象和创意。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62.

[2]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41-145.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篇4

一、明确儿童学习美术的目的

人生在儿童阶段各个方面都发展迅速,尤其是脑重量的发展,在12岁时基本与成人相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各反射区逐渐成熟,形成各种条件反射的速度亦加快,儿童期形成的条件反射能很牢固并长时间的保存下来。因此在儿童阶段经历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长久的保存下来,而在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培养审美能力

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人感知外物时,自身的情感模式与事物中蕴含的力的关系相吻合,产生一种同一的体验即审美体验。儿童对美的事物进行观察时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种审美能力不仅是通过净化事物的特征,而且还能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儿童逐步从外界获得更美好的事物形象,使自己丰富和成熟起来.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培养,形成良好的审美观,是推动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动力,对其一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培养表达能力

美术是用画笔或其他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语言表达有各种语言种类的限制,而美术表达却没有这些限制。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事实上画能反映出人的气质、爱好、性格和身体健康状况。儿童绘画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在绘画中表现了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在绘画表现出的个性,是儿童自信心和独立性的显现。他们通过观察体验,表现自我,通过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感受。儿童绘画同时也在表达一些东西,而且通过这些画他往往还能给你讲一些故事,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实践能力

美术活动以动手为主要特征,在通过绘画和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的儿童的动手能力,使孩子们提高了解工具,运用工具,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并且培养探索学习的习惯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四)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美术活动是源于现实,同时又要高于现实。美术教育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能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产生对它物观察的独特视角,让儿童敢于想象,敢于别出心裁,拓展儿童的联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是创造的主要特征,没有自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因此,在表现和创作时,应该尽可能的给予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于创造方法也不能用某一标准去判断。这种启迪创造性的核心是求异思维,用夸张变形的方式,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更多的培养儿童。同时还培养的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计划能力和变通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在陶冶情操,促进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有着很大意义;在利于儿童健康个性的发展,在锻炼孩子生存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也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学习美术的意义并不在与能否成为画家,而是在于以后会怎样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审视这个这个美丽的世界;如何构建自己的人生,如何在描绘自己的人生。通过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观察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向往,是前进的方向,是能在这个大道上行进的动力。所以兴趣是引发和维持儿童学习美术,并将学习美术引向目标的动力。阿恩海姆说:“一旦学习目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孩子的耐心就没有止境。”兴趣对学习美术的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能够不断的进步,往往能产生相对明显的进步。兴趣的产生和维持与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一)用多种方法引导儿童,激发兴趣

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简单动画片来吸引孩子的目光;通过展示大师画作来开拓儿童的视野;通过示范来激发儿童的动手兴趣;通过讲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等一些手段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用艺术眼光欣赏儿童,培养兴趣

儿童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成份来自家长和教师认同和夸奖。组织一系列的美术活动让儿童展示现自己作品,获得家长和教师认同和夸奖,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儿童展示作品时,应该强调个性的表现,促进儿童的创造能力的发挥,让他们具有成就感,争强自信心,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习兴趣。另外切忌用模式化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作品,尤其是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儿童的作品,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和儿童的个性,只能使儿童丧失兴趣。

(三)用多变内容吸引儿童,强化兴趣

儿童对生动、直观和新颖的事物感兴趣,枯燥乏味的美术理论只能抹杀儿童的兴趣,限制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展。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尽量增加生动、直观和新颖的教学内容,强化儿童的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尽量避免美术教育内容的理论化,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当然在这同时,也不能单纯的追求生动、直观和新颖而忽视了儿童自觉性的培养和美术教育的目的。

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儿童兴趣的激发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在他没有兴趣时,不能使用强迫的手段,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应采用“大禹治水”的办法,去积极的“引导”而不是“强堵”。

三、指导儿童学习美术的方法

儿童美术是儿童根据自身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认识,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通过美术活动表达出来。杨景芝教授说:“绘画对于儿童来说,其作用并不在于绘画的艺术性、思想性如何的深刻,也不在于绘画的技艺是如何的高超娴熟。儿童画画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遵循儿童生理、心里发展的特点,有效的结合教育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进行。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学习,学会探索研究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虽然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些因素,但是提高了儿童的获取美术教育的能力,让儿童体会参与到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在这种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实用教育学的创立者杜威认为:教育之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保证儿童的成长;主张“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儿童美术教育应用这种思想,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及其情感和价值观;主张以儿童从事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

良好、合理的教育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充分的调动儿童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儿童能领会和掌握知识和经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在于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让儿童在美术环境中游戏,培养儿童形成基础美术素养,为儿童成为主动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把握住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断培养学习兴趣,运用灵活的方法才能充实儿童美术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林丰勋,《教育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杨秀治,《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彭剑飞,罗炜,《美术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儿童国画;启蒙;教学

1传统国画启蒙教育的方式

中国画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上拥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然而中国传统国画的教育大致属于师徒传授模式,主要通过一对一或对几的面授和临摹前人作品。在国画启蒙教育这一方面,更没有明显的教学体系和系统的课程组合。

(1)家教方式。中国古代的国画启蒙教育,起源于家族的传承,或者请好的画师在家中进行教学,这也成为国画传承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有一些共性:第一,受传统文化熏陶,琴棋书画是条件殷实人家的必修功课,家中必有擅长书画的人。这些人自觉承担了启蒙老师的角色。

(2)学校教育。国画作为学堂教育的正式课程,早期出现于清代。此时的图画启蒙教育比较注重技法画法,尚未形成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临摹前人作品为主,仍是中国传统的方式,受到西洋美术的影响不大。这种学校内部的国画启蒙教育,为以后的国画学校教育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儿童国画启蒙教育的现状与辩思

随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中国画教育处境堪忧,在美术教育领域,源于西方的素描、速写、油画、色彩等成为主流。中国画的启蒙教育更是被边缘化。通过调查了解,

2.1国画启蒙教育的现状

(1)中国画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国画作为传统绘画形式,已纳入小学美术教材,但所占比重和学校重视程度均远远不够。具体现象是:大多数学校不开设国画课,教材内容也是应付授课,学生们对国画的知识掌握比较匮乏。能根据家长和学生兴趣需要,开设国画课或兴趣小组的学校,能办出成绩和坚持下来的也不多。总体反映出,教育整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不强。

(2)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小学美术教师在国画教学上能力普遍偏低。由于书法国画等传统美术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断档,各师范类以及综合类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对国画素质培养的方式基本属于集中辅导和训练,不够系统。对国画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普遍不强,训练大多是限于用笔与用墨以及构图等层面。绝大多数美术教师没有建立起传承国画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兴趣,对国画启蒙教育的研究更是荒芜。

(3)目前两种儿童国画教学形式。在儿童中国画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是沿袭了国画传统图式的教学形式,以临摹为主。但小学美术教材所提供的范例毕竟有限;另一种是提倡让儿童学生自由发挥,接受了尊重个性教学的观点,但往往忽视国画传统技法。

2.2对当前国画启蒙教育形式的辩思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画启蒙教育盛行的教学形式,不管是沿袭中国传统国画教学方法,还是提倡儿童自由发挥的观点,都存在观点上的排斥,前者仅立足于中国国画的自身的特点,而后者只关注儿童认知和个性特点,都存在片面性。

(1)传统中国画启蒙教育方式仍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中国画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技法与鉴赏体系,前人总结与积累的教学方法与经验,非常有借鉴价值。然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古代的启蒙教育方式,也不能完全照搬西式的教育模式,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符合中国文化特点和氛围的教育理念和途径,建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在国画启蒙教学中,应该把传统图式临摹教学方式与儿童水墨教学有机融合,以互相弥补各自之不足。

(2)美术教师国画教学能力亟待提高。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师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画的意识很淡薄,同时也缺乏基本的国画教学知识和技能。另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对此有所认识,但认为国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笔墨技法过于深奥,儿童难以接受,致使教材中的国画教学章节被其他美术内容所代替。目前,高考考生在报考师范类专业之前,大多接受的是素描、速写、色彩等西式美术教育的集训。因此,教师的培养培训机构,要强化对美术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国画技法与鉴赏水平的提高。因为国画课是将来他们在美术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课程。

3儿童国画教育的现实实践

现代儿童国画启蒙教育应当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加强文化传承,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一方面要让儿童感受到传统国画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应启发儿童进行开放式的国画学习活动,鼓励儿童大胆创作,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1)重构学习内容。在现行幼儿园、小学美术教材的框架下,重组教学内容,使国画教学素材题材更宽泛,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简单易学,进而激发儿童学习国画的兴趣。这样能使儿童从丰富的学习内容中寻找符合自己审美需要的题材,便于学生进行各种自由表现。

(2)抓好基本训练。首先,抓好握笔姿势训练:先讲解示范握笔的姿势、再手把手地教儿童进行练习中峰、侧峰、卧峰等笔法,并随时提醒指正。其次,抓好蘸墨技能训练:水分和墨色是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法,应先让儿童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后抓好用墨技能训练:国画“墨分五色,妙在用水”,让儿童观察,直观上感受墨色的不同和用水多少的区别,在掌握好这些技能基础上,再进行作画练习。

(3)丰富表现形式。鼓励儿童用多种方式进行自由创作。儿童天性幼稚,单纯,心灵纯净,还处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初期,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用角审视儿童绘画表现。这时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的创造。鼓励学生尝试一切可以的手段与方法,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强调儿童画表现的自由性、淡化完全的临摹,给予儿童创作的空间和内心情感与体验表达的机会,才能使儿童的作品个性张扬、风格多样。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孔露苗.新理念下幼儿水墨画教学之策略[J].学前教育(家庭版),2008.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篇6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美术教育日益倍受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美术教育传统观念的沿袭与教育目的认识不足,以至产生了一些教学误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不足。很多教师把美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等同,认为能画出一张完整的作品,做出一件成功的手工,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上。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之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的成人化的认知观。教师对于儿童所表现的美术作品,从成人认知世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对符合成人化思维的作品大力肯定,对于不理解的作品加以否定,脱离了儿童自身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儿童自身心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参考资料,作为儿童学习观摹的范本,给予儿童的是统一的模式化要求,结果是从表现上儿童也能把学到的图式运用起来,画面主题也很鲜明,内容也十分丰富,类似这种程序化的被动教育,用教师成人思维代替了儿童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其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想象力,失去了儿童天真的思维能力,失去了儿童自己的语言和个性风格。

最后,教学方法太程序化。教学方法程序化是受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把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的专业课内容与教育教学方法固定化了。现在美术课教学中,总是教师范画,儿童模仿,然后教师再加以指点,这样就使儿童变得懒惰,不积极思考,最重要的是对儿童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意识的摧毁。

二、美术教师基本技能素质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形象为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和活动所用。纸、染纸、粘贴画、彩绘盘、编织、壁挂、纸立体

(一)对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作出正确认识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儿童的创造力,能用美的眼光去把握世界和认知世界。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我们强调儿童先要会想再要会画,思维在先,表达在后,要引导儿童打开固有的思维模式,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创作;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想象去创造,使他们感受艺术的美,获得美的知识。这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儿童美术教师实施的所有美术教育活动都应以这一目标为出发点。

(二)相关机构增加教育培训的机会

教师要定期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性的培训,教师国家培训计划,远程培训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做好本地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和支持服务工作。通过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交流讨论、评估考核等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提供的教师定期培训,利用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给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各个教师互换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教师技能。

(三)美术教师的基本技能素质不断的自我提高

培养美术教师学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吸取真、善、美,我们的美术课堂要给美术教师提供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的机会,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联系着人的情感,是心灵的源动力。”心灵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自由的想象,自由的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无限和有限,理智和情感,精神和物质加以沟通和协调,使美术教师的行为不但接受到真、善、美的控制,而且能获得美的调动。如我们在欣赏全山石的作品《八女投江》时就可以感受到精神美的力量。画面通过流畅的线条和热情的笔墨为我们塑造了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让老师们既感动又记忆深刻。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在塑造上结实而有力,有着无穷的力量美与和谐美。《掷铁饼者》是米隆的代表作,他运用写实的手法创造性地刻画剧烈运动中的人物动态,让我们感受到运动的美等等。扩大老师的视野的艺术作品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应用的。

加强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的基础技能训练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美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素质。

(四)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成人化认识观

1.美术教育的专业课内容多样化。美术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多样、新颖、贴近儿童的生活的才能引起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教师的美术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对儿童进行单一的教师范画、儿童模仿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如游戏、故事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来增强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2.充分理解儿童作品的特点。由于儿童的认知、情感、视觉、动作技能等与成人不同,儿童的作品表现也与成人有着质的区别。儿童画的线条、形状和色彩都表达了儿童的思想和情感,每幅画都充满了稚趣,充满了儿童的想象和创造。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心理特点儿童生活水墨画教学

水墨画即中国画,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笔墨情趣优美和谐、妙趣横生,意境深远而独到,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从儿童时期培养儿童对水墨画的情感,对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走进儿童生活,精选教学内容

儿童水墨画同其他的儿童绘画形式一样,都是表现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宣泄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在教学当中要精选符合儿童特点的教学内容,力求多样化,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选择并向儿童提供题材内容时,尽量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儿童有生活感受。通过水墨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1.结合地域民俗文化,体验民间艺术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以及民俗活动如唱大戏、迎亲等,儿童对其印象深刻,画起来也会有较高的热情,可以让儿童画“脸谱”,让儿童先看不同的脸谱形式,并了解脸谱的知识以及有关人物的生平、性格等,然后让儿童自由选择进行绘画,并将脸谱人物的有关知识用书法的形式在画面中表现出来,注重了个艺术之间的联系及美术学习的文化性。

2.深入儿童生活,表现生活乐趣

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寻找与孩子们生活有关的题材,从小培养儿童观察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热情,鼓励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生活,如公园里的活动、课间的乐趣、有趣的游戏、运动会、放风筝、玩呼啦圈等。这些内容儿童都有亲身体验,印象深刻,画起来更会津津有味,效果较为突出。

3.绘画动物,抒感

动物是孩子们的天使,是他们忠实可爱的小伙伴,他们有特点,有生气,有神采,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他们笔下的小动物多拟人化,不是将其比作朋友,就比作自己,掌握这一心理特点,就要在教学中,打破常规,不把成人那套内容原封不动地搬来强化教学,可以以画小动物为主,兼画小花、小草,与儿童自主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4.开展写生,积累创作素材,丰富生活经验

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儿童到生活中去,培养儿童以写生为手段,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可以组织儿童到附近的公园、民居等场所写生,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并根据写生稿画成水墨画。虽然技法仍然是传统技法,但画面面貌全新。也可以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器具,环境搬上画面,用传统水墨画技法加以表现,不仅让儿童感到自然的美,让美的灵感注人到他们的绘画中。同样一件事物,通过观察写生,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画的画就丰富多彩。也逐步培养了儿童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5.展开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绘画是喜爱艺术的儿童对生活的需要,也是他们实现梦想的舞台。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鼓励儿童用水墨画来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想,这样既可以启发儿童的思维,又可以体验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情趣。

6.为古诗配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儿童对琅琅上口的古诗情有独钟,用水墨画来表现诗歌境界也十分契合。教师要鼓励儿童积极调动中水墨画诸多的审美因素加以表现,包括题诗、题字、用印等,使作品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一曲优美的歌。

二、围绕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抓好执笔方法训练,养成良好习惯

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画水墨画需要使用较多的工具,对儿童的辅导重在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在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

2.利用儿歌启发想象,促进儿童记忆

将儿歌融入水墨画教学,调动多种感官来加深印象,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儿童对所画对象的理解和记忆。

3.“玩”中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

4.采用多种表现形式,体验水墨画魅力

求变、求异也是儿童的天性,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丰富,幅式多样,如扇面、斗方、屏条等可让儿童尝试,运用全新的构图形式来拓宽视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创作能力。

5.尝试多材料,提高儿童综合学习能力

孩子们对任何新的材料和技法都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对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的观念只是为我所用,他们对任何新的媒材都是一视同仁的。因此,我们在儿童水墨画的创作辅导中,鼓励儿童尝试多种材料和方法,例如鼓励儿童结合油画棒与水彩色在宣纸上进行大胆的表现,由于油画棒的不融水性和可操作性,最后的作品不但各种细节丰富,而且具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

6.倡导儿童个性,追求趣味性

在儿童进行水墨画创作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让他们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创作出来的水墨画作品才会更具有儿童特质的稚味、拙味和趣味,充满个性与创造。由于水墨在生宣纸上渗透性强,易扩散,常会出现“形散”现象,使得儿童用水墨表现物体形象时,尤其是表现动物和人物时,特别小心翼翼、拘谨,甚至担心画得不“像”而怕下笔。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指导儿童用水墨表达物象时,不要太苛求外在形状的貌似,而应强调儿童内在思想与感受的体现。待水墨入纸后,可鼓励儿童根据水墨的形态变化和自己的感受,作些适当的夸张和变形,因势造型,使之成为妙趣横生的形象。这样,不仅儿童的作画兴趣会自然提高,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而且画面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儿童水墨教学有规律可循,但尚无固定的模式,儿童的水墨画教学既要引导他们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也要帮助儿童从各种现代艺术的思想、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中领悟一些新的艺术规律,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进行表现,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只有这样,儿童的水墨画学习才富有积极的发展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景芝.儿童心理规律与美术教育.美术教育,1988,(2).

[3]王荀.儿童中国画教学一得.美术报,2006,(12).

[4]冯国勤.少儿中国画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中国美术教育,1996,(2).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问题《指南》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andSolutionsofChildren'sarteducation

——Basedon"3-6Year-oldChildrenLearningandDevelopmentGuide"SpiritualRequirements

DenGLin

(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0)

abstractaspeopledeeplyrecognizethevalueofartseducationforchildren,children'sarteducationhasincreasinglybecomethefocusofattention.Butinpractice,therehavebeenchildren'sarteducationutilitarianeducationgoals,contentspecialization,simplificationevaluationissues.thisarticleisbasedon"3-6year-oldchildrenlearninganddevelopmentguide"(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Guidelines")inthespiritoftherequirementsthatthechildren'sarteducationshouldbetocultivatechildren'saestheticpleasureasagoal,returntothelivesofchildreneducationalcontenttopromotechildren'sdevelopmentforthepurposeofevaluation.

Keywordschildren'sareeducation;problem;"guideline";solutions

1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功利化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儿童艺术教育首先是审美的教育,不突出审美本质的儿童艺术教育就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但实践中的儿童艺术教育过分强调目标的功利化,越来越偏离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这一本质。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不惜高额花费为孩子报各种艺术特长班,希望孩子学有所成,与此来增加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竞争力。还有些家长受“儿童明星”思想的影响较深,希望儿童通过艺术的学习出“名”成“家”。与此同时,幼儿园更是通过“培养艺术小明星”、“学习艺术特长顺利进入名校”等口号来宣传办园特色装点门面。以提高幼儿园知名度,获得更好的生源。诸如这种忽视艺术教育本质,不尊重艺术教育独特价值,不维护艺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凭借艺术教育的附属价值来证明艺术教育价值的做法,只会使儿童艺术教育永远扮演一个配角,过多的功利化目标只会让儿童艺术教育渐行渐远。

1.2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

儿童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进行儿童艺术教育就必须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方式,但不在少数的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偏向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音乐课上要求儿童掌握附点音符的唱法、音符的划分、音的高低、音的时值等基本乐理知识并练唱一些戏曲和成人化的歌曲;美术课不仅要求儿童临摹名家名作,而且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画得像、画得好。舞蹈课为了让儿童学会标准、优美的舞姿,更是致力于技能的操练,通过一遍遍重复机械的训练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这种不顾儿童兴趣、学习方式的专业化艺术教育,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使原本陶冶儿童艺术情趣的教育变成了一种负担。不仅磨灭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而且忽视了儿童独特的生活价值。

1.3儿童艺术教育评价单一化

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孩子们画一个金光闪闪太阳并涂上颜色,一位小朋友把他画的太阳涂成了黑色。老师看到后很生气并问他说:“为什么把太阳涂成黑色呢?”他轻轻地说:“我画的是夜晚的太阳”。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而大多数老师对这个所谓“不守规矩”的儿童持着质疑的态度,因为在成人的评价观念中,画画就是力求客观事物的再现。画得像就是好的,画得不像就是不好的,把“像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儿童在创作过程中热情和创造力。艺术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儿童的世界是童真、童趣和童话般的世界,对于儿童的艺术作品,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欣赏。

2解决儿童艺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2.1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愉悦为目标

《指南》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角度来阐述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从《指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领域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儿童善于发现美,感受美,乐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

因此儿童艺术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这也就要求成人不要为了过多的功利化目的让儿童学习艺术,要为儿童创设一种能够吸引儿童、适合儿童发展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儿童在美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从而真正地喜欢艺术,自发地学习艺术。其次,教师应该引领儿童多接触大自然,带领儿童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自然和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并通过组织多种艺术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其中,让儿童在愉悦的艺术活动中自觉表现美、创造美,为艺术而学习艺术。

2.2回归儿童生活的教育内容

《指南》中把幼儿“感受与欣赏”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划分为“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和“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两个方面。在描述“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发展指标时认为3-4岁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他们对生活中的动物、植物、玩具及生活用品充满了兴趣,喜欢观看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事物,容易被周围环境中好听的声音所吸引,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利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等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教儿童唱一些有关春天、小动物以及交通安全、讲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儿歌;鼓励儿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涂鸦,如“戴帽子的长颈鹿”、“会唱歌的小圆桌”“贪吃的图图”等。同时,艺术活动游戏化对儿童艺术教育也至关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对幼儿来说,游戏常常是最实际的学习方式。”幼儿很多认识活动都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幼儿园老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适当的游戏以增加幼儿的艺术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扩充儿童世界的发展体验,回归儿童真实生活。

2.3以促进儿童发展为评价目的

《指南》在目标部分分别对三个年龄段末期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及教育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幼儿发展与目标对照来进行所谓的评价。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允许儿童按照自身的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坚持评价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评价首先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而评价,对儿童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去欣赏每一位儿童、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聚焦每一位儿童成长的“闪光点”。其次是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价。成人不能用刻板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儿童,更不能只为评价而评价。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借助孩子的眼光和童心去欣赏孩子的艺术表现,去感受每一棵树、每一片树叶以及每个赋有灵性的生命。去探索儿童作品背后的神奇世界,从而看到儿童的发展。最后,对儿童艺术表现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看到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对美的体验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美国Dodge等研究者所言:“对幼儿的评价,应该基于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而非基于一些简单、具体和支离破碎的指标或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J].中国教育学刊,2003:32.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篇9

一些儿童在学习中出现了抵触心理,觉得美术学习枯燥无味,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法的训练。一些教师总想着向儿童传授专业技巧,提高其美术功底,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儿童多处于被动接受、模仿的状态。如果儿童长久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其想象力、灵感、天赋将被压抑,对艺术的直觉也将受到制约。很多学者的实验发现,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同样事物所画出来的图画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较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因此改革儿童美术教育势在必行。还儿童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摒弃灌输教育势在必行。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本能,是人类思考的结果,是人最真实的思维,更是人类灵感的源泉,依靠直觉对儿童进行造型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美术教育的有效性,锻炼儿童思维,开发儿童智力。美术教学应形成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教师仅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成为课堂的中心,应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空间和条件。另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进行选择,避免将知识理论强加给儿童,让儿童依靠直觉进行发挥,进而培养儿童的美学意识,激发其创作兴趣和创造力。

2.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对事物的描绘规律为由简单到复杂、由意象到再现。儿童对事物的写实能力会随着他们对事物认知的提升而慢慢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体积和色彩的认识与表现,随着感知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实践证明,儿童美术教学中,儿童造型能力的形成不是靠传授技法,而是靠直觉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形成以视觉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化儿童对事物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强化儿童的直觉,从而刺激儿童的灵感。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篇10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