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推广传统文化十篇如何推广传统文化十篇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18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篇1

关键词:民俗文化、推广设计、羌族、视觉元素

汶川大地震后,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相关学者围绕羌族文化展开各种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羌族的历史发展、羌族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分类整理、如何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开发羌族特色旅游产业等方面。比较少有站在文化推广、文化合理发展的角度的研究,及比较系统的利用设计对四川地区羌族民俗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的研究,也很少有针对尝试结合新媒体技术、平台进行推广设计的研究。羌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在设计领域有着深远的应用潜力[1],哪些民俗文化适合用设计进行推广?如何利用设计来促进民俗文化的推广?本项目以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地缘及教学优势,通过带领多个学生团队实地考察研究,发挥各种设计学科优势,利用各种设计手段,对羌族民俗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设计的探索,形成相应的设计方案,以期对该区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四川羌族地区考察

羌族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此外在陕西、甘肃、贵州和云南的部分区域散居。在四川省内,羌族主要分布于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北川县、平武县等区域,其余散居在黑水县、丹巴县、庐山县等地。课题研究过程中,以四川省汶川县萝卜寨、桃坪羌寨、羌人谷,以及北川县石椅羌寨、吉娜羌寨等地为代表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影像资料收集、访谈、活动体验等,了解羌族民俗文化现状。

二、四川羌族民俗文化现状

(一)关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关于民间风俗习惯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称,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种类繁多,涉及语言文字、、行为习俗、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如:民族语言、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音乐、民族舞蹈、婚丧祭祀、民族节庆、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间美术、民间饮食等等,都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民俗文化是长期缓慢形成的,特定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稳定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2]

(二)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概况

四川羌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语言文字方面:羌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为羌语,分为南支和北支。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羌区一般通用汉字。羌族的历史、传说多是通过口传、民歌、民间戏曲等形式流传下来的。方面:羌族是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教,比较典型的有羊图腾崇拜、白石崇拜、祭山、祭水、祭火等。“释比”在羌族族群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羌族的祭祀、节庆、婚丧、修建等活动都由释比主持。行为礼仪方面:羌族敬老、好客、尚武,羌族人结婚、丧葬、节庆、建房、饮食等都有相应的礼仪传统。日常生活方面:羌族服饰和刺绣非常具有代表性,服饰的材质、颜色、样式,刺绣的图案、针法等都具有明显的特征。羌族饮食文化中,“咂酒”、药膳、野菜、腊肉等也颇具代表性。羌族的传统建筑以碉楼最具特色,碉楼兼具防御和储藏作用,材料为石片和黄泥,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

(三)震后保护和开发对羌族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

汶川地震使得四川大部分的羌族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包括羌族建筑、物品等物质文化的破坏,以及由于羌族文化传承人及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专家遇难而导致的非物质文化的破坏和断代。我国各类文化保护政策的出台,以及震后各方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对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有些地区也存在过度开发等问题。从研究过程中走访的多个羌族村寨情况来看,距离城市越近的村寨,汉化越明显;而距离城市较远的,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中的村寨,羌族传统文化的保留较好。震后,很多原本已被汉化的村寨也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专门派人到民族文化保留较好的村寨区学习交流,回到本村寨后再进行推广。这些对于羌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及推广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推广设计

(一)关于文化推广设计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篇2

在庐江教育中心的两天学习与交流,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和思考是深刻的,两天所见所闻,所学所用,使我们对人生、对生活、对事业的信念得到了纯净和提升,庐江精神深深植入心田。

“一门深入,长期熏修”的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薄薄的一本《弟子规》就象一块叩门砖,引导着教育中心的老师门孜孜不倦地研究推广着传统文化,从个人的修为扩展到对大同世界的展望,中华传统文化是这里唯一的信念,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强大法宝。有一位老师在分享中说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这两句话,当初我们只能讲解20分钟,而如今我们可以讲2个小时。”由此可窥一斑啊!正是“一门深入,长期熏修”的精神,让老师门置身于灿烂的传统文化殿堂。

力行实践的精神实质

力行,是我们在庐江教育中心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学习传统文化本身不是学术研究,是推广,是实践。“学以致用”在这里得到了最彻底的落实。在教育中心,人与人之间是谦恭和善的,气氛融洽的像一个大家庭,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映射出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散发出来的光芒。整个汤池,在每个人的力行实践下,变的美丽而和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没有远道而来的陌生和拘束,从阿婆到路边的玩童,都对你投以灿烂的微笑,那一个鞠躬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坚定的信念和执着

庐江教育中心的老师们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推广传统文化,提高公民道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是他们心中坚不可摧,矢志不变的信念。由此,老师们默默地奉献着智慧和力量。一位老者在分享中说到:“能在晚年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即使别人不理解,我也一定要坚持,因为推广传统文化使我不枉度此生!”每一位老师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由衷的让我们敬佩。

在学习与交流过程中,我们谨记此行的目的和职责。边学习边总结着半年来的实践运作,思索着如何使传统文化在监狱内更好的推广,如何让罪犯通过学习有更多的受益,真正提高改造质量。此拟以下几点拙见:

1、坚定中华传统文化对罪犯的教育感化功能

坚定信念是我们在监狱深入推广传统文化所首先应强化的。在半年的推广实践中,有些民警的决心还是动摇的,有些民警的观念还是偏颇的。改变罪犯道德观念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客观上,虽然教育效果在罪犯身上的反映具有深层次性,也带有隐蔽性,但可喜的是罪犯是真实的在改变,而且是从内心、从良知层次上改恶从善,这难道还不是促使我们更加坚定信念,更好的推广的最大动力吗?

2、民警在推广过程中求精、求细

在监狱内传播传统文化,民警的作用举足轻重。从讲台授课扩展到狱政、生活等个方面,结合个别教育,结合罪犯个案特征,耐心细致地走进罪犯心灵深处,在罪犯最柔软的那块心田种上从善的种子。

3、注重教育的“向后延伸”

目前,我们在狱内的推广工作仍停留在课堂讲授的窄面,产生的影响不稳定。现实中,在课后的温习,在感悟的宣扬,在与犯属的沟通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向后延伸”是对学习效果的促成和强化,也是对罪犯改造生活的丰富和活跃。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课堂上,那不成了“半途而废”了吗?

4、加强罪犯力行优秀传统道德的力度,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力行,是推广传统文化的的精神实质;力行,是使传统文化在罪犯心中扎根的最好的办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拓宽工作广度,宽阔罪犯的服刑心理和改造生活空间,在保证监管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把亲情帮教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做活。

5、组织“罪犯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巡讲”活动

组织感悟深,文化口才好的服刑人员,组成巡讲团,用真实的感受,诚挚的悔悟,用服刑人员自己的声音去感染他人,激发更广的共鸣,可在本监狱内个监区巡讲,也可走进其他监狱,社会团体。

6、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以传统文化促使服刑人员真诚悔悟,以心理健康咨询提供抒发渠道,调整情绪,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罪犯改造的健康稳定。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篇3

社会化媒体、自媒体的涌现,让无数草根大众,无产阶级着实兴奋了起来。单从社会化媒体和自媒体的概念上,就看得出来,这是一种谁都可以上来推广,却不必为此支付广告费用的,属于自己的媒体。听说不花钱就能打广告,做推广,哪个企业主不是乐和得摩拳擦掌。

可是废寝忘食的推广一些时日下来,蓦然发现,这种社会化媒体和所谓的自媒体,依然是明星大腕、社会精英们的舞台,人民群众依然是台下的观众和看客。

虽然我有资格开通自媒体,虽然我有权利在互联网上免费推广自己,以及自己的产品。实践出真知,操作过后我们终于发现,夜以继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自媒体推广,根本没有几个人在关注,最多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互助,几个人在自娱自乐而已。

社会化媒体营销就这样让草根大众兴冲冲地来了,之后都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沉寂下来。那种感觉有酸楚,有失落。就像一个当街呼救的人,发现满街都是冷漠的过客,人们行色匆匆,没有人伸出援手,甚至连愿意看你一眼的人都没有。

2.谁在鼓吹新媒体营销

我调查过很多企业,它们的自媒体营销都是无疾而终,不见成效。但它们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热度依然没减多少。我分析有两点原因:一是免费做推广对企业主的吸引力太大了,谁也不想错过这顿免费的午餐;二是一直有人为了自身利益,总是以专家的名义在鼓吹新媒体营销,让很多不明营销真相的人,如坠五里雾中,混沌一片,看不到出路,新媒体营销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那么到底是谁在鼓吹新媒体营销?

无利不起早,一定是有着某种利益瓜葛的人,这凭常识就可以判断,根本不用抓现行。今天我为大家揪出来三种人,主要是他们在鼓吹新媒体营销。

一类是新媒体开发者,新开发的媒体需要有流量支撑,需要有网民的聚集,它才能活下去。

第二类是专业的营销服务商,他们在传统营销时代都没有机会,都不得志,想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大潮,迅速跟进,打一个翻身仗,又苦于没有客户基础,只好通过鼓吹新媒体营销来召集客户,承揽业务。

第三类是所谓的营销理论家,成名心切,沉不下心来,新媒体营销刚开一个头,他们就按捺不住,开始动笔写书,写论文。我看过一些,基本都华而不实。

3.新媒体营销新在何处

所谓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营销相比,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新媒体又新在何处?

如果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新媒体的确有他的新技术、新形式。如果我们从营销的层面看,新营销没有任何新奇特可言。传统营销讲的是营销即传播,要有平台,要有信息传播及反馈的路径,要有受众群体,还有最重要的是传播内容。今天我们看新媒体营销无非也就是这些东西。

我研究来,又研究去,只发现了一个新媒体的新特新,或者说,别人总结出来的有很多,我本人只承认这一个。这一个特性就是:便捷性。消费者与企业互动交流更便捷了,消费者聚众讨论产品更便捷了。除此之外,别无新意可言。

4.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关系

对营销而言,新媒体只是新的传播平台,新的传播渠道,新的传播形式。如何利用好新的营销平台和新的营销形式,的确是企业的一个新课题,值得研究。

但从营销的本质来讲,决定营销成效的是如何塑造产品价值,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引发关注。这是营销的基础,新营销的基础也必须从传统营销中来,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不论是新旧营销,都可以很容易做好,如果这三个基础问题解决不了,不论什么营销,不论多新的营销,你都做不成。

5.新媒体营销不见成效的原因

你每天的推广信息都被湮没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之中,信息泛滥成灾,你的产品信息被发现的概率低,所以营销不见成效。想要见到成效,你需要有更多的人做更多的推广,这样才有更多的机会。

互联网上的产品推广信息太多了,你的好产品,根本无法从更多的好产品中脱颖而出。所以你需要找到或拥有真正的好产品,经得起网民吹毛求疵的讨论和见证,没有这样的好产品,你就不可能实现长销和畅销。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互联网的零成本推广时代,最重要的是传播内容的设计,既要能够引发目标顾客的关注,又要与产品的优异性能正相关。聘请或雇用一位够水准的内容专家,费用绝对不会很低廉,内容不过关是新媒体营销不见成效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篇4

近年来,一点资讯巧妙运用强迫症的广告形式,意图目标明确,不弯不绕。在信息多元时代,用户记忆每天反复被大量冗杂信息覆盖,这种通俗式的广告往往夺人眼球,令人记忆深刻继而引发关注和讨论,毫无疑问,一点资讯在此次文案上有效抓住了移动资讯时代趋势的命脉,能够有利于自身品牌知名度提升,有策略地引导用户。

全球首创“兴趣引擎”,新一代门户诞生

一点资讯是融合关键字搜索、订阅和个性化推荐的咨询聚合产品,用独创的兴趣引擎技术,将搜索整合到资讯app中,推荐与用户搜索关键字、浏览轨迹相匹配的资讯,并在过程中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表达、获取和管理有价值的内容。

“兴趣引擎”是一点资讯独创的专利技术,他是在底层技术架构上把搜索引擎和推荐引擎有机交融,提取了搜索引擎的数据爬取、文本分析等技术优势,结合了推荐引擎利用个人画像推送内容的形式,可智能分析用户兴趣爱好,从而用户精准推荐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一点资讯在全网内容抓取,覆盖图文、视频及音频,日更新量50万,收录超过300万个频道,并有针对时尚、养生、科技等垂直领域的一点X系列资讯应用,满足各种兴趣,实现私人定制的精准分发,

另外一项优势便是精准的算法,像现在传统的app根据点击的情况来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再加上一部分正常媒体的推广,比如说我感兴趣旅游的东西,传统app慢慢地就只会推送这些给我,这个范围就会越来越窄,而一点的搜索引擎会对同兴趣同年龄喜欢范围内的我们都会推送给你,这样你的兴趣圈子就扩大了,了解度也会更多。

以此为出发点,一点资讯不断创新,近日先后推出“兴趣夹”、“兴趣身份”等创新功能,据了解,以后还将推出“兴趣社交”,以兴趣为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兴趣广告”,最大化商业价值。

多年沉淀后,引来厚积薄发的时代

一点资讯多年来一直只做自己的产品、完善自己的客户端,直到2013年在中国正式开始运营app,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参与了两届广告节,并在业界有不小知名度。在崭露头角后,和以往的推广不同,这次一点资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时间投放,不论是地铁公交还是线上,都进行了相应位置的宣传,从近日线上多家媒体平台的几番预热,到《新京报》、《重庆晨报》、《每日新报》、《今晚报》4家纸媒头版醒目登场,至北、上、广、深、武汉、海口等全国一二线主要城市全覆盖的地铁、公交站牌、机场、公交车身、户外大屏等线下场所的集中“轰炸”,再到与杜蕾斯、imaX、乐视、神州专车等80余家国内外重量级企业的“魔性打码”微博互动,“一点蓝”打码品牌投放可谓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营销的有机打通。多家营销界专业媒体纷纷对一点资讯此次品牌推广赞誉有加,并称赞其或许是近年来在移动资讯行业中最优秀的内容营销案例。

而这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广告投放,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海口也在其范围之内,一点资讯选择在海口进行宣传也正是因为看中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能带来大量的人流量。通过这次广告节一点资讯拿到了很多海南本地的广告合作需求。

现代广告宣传的方式进入新时代

20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逐步形成对广告的依赖性。这是因为广告可以不断地向广大消费者提供许多有关生活的信息,为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创造便利,从而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增长了消费者的知识,开阔了消费者的视野,尤其是借助技术,大数据驱动的创意广告,再通^精准分发给需要的人群。现在来说广告不是打扰,而是有价值的信息。

近年来广告业的发展,已经由传统的模式进入到科技新时代,互联网移动也从一个简单的信息推广平台,变成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品牌之间的链接载体,通过互联网,消费者可以迅速的、便捷的获取全面广泛的信息,现代广告比以前更加精准,有效转化率更高(您看到广告以后是否能够引起您对他的兴趣,转换成消费,这个就叫做有效转化。)精准推广,这个是传统广告做不到的。

未来产业链将继续细分,媒体将集中创造内容,因为媒体的真正价值是内容的生产,这个价值是技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的。而一点资讯可以以最高效地把内容传递给用户,让他们最后能够有所收获。

一点资讯,实现人与资讯的高效连接

第23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作为全球广告行业的一大盛事,来自国内外的多家知名广告主、领军企业、主流媒体和业内专家汇集于此。在品牌营销创意方面,一点资讯以“1.”进行打码的方式引爆全国大中小城市,从而提高品牌与用户的互动性。现代青年记者对一点资讯商业化部经理雷磊进行了采访。

现代青年:近段时间在各大城市公交车站的打码广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这个创意方式从何而来?

雷磊:首先说说公交站牌的广告,因为大家在公交站停留的时间很短,由于广告载体的限制,决定了这个广告的载体只能做广告推广,为了加强大众对我们的品牌印象,我们选择了强迫症的方式,旨在引起大众的好奇心和兴趣,这也是我们的本原。但总的来说,我们强项是在内容策划上。

现代青年:据了解此次是你们第二次参加广告节,本次广告节有何收获和感受?

雷磊:这届广告节一点资讯获得了37个大奖,其中最有含金量的是长城奖。通过这次广告节而言,收获就是我们发现广告的推广,做内容的话对品牌还是很有效果的,同时要做一些相关的活动,要全方位组合推广。

现代青年:一点咨询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雷磊:像现在传统的app根据您点击的情况来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再加上一部分正常媒体的推广,比如说,我感兴趣旅游的东西,传统app就限定的只推送旅游咨询,而我们的搜索引擎,会将同兴趣爱好的人还感兴趣的事情,或同兴趣同年龄喜欢的内容也会推送给你,这样你的兴趣圈子就扩大了,了解度也会更多,不会越来越窄,我们还可以创建自己兴趣爱好的关键词,可以在app里建立自己的文件夹,这个不限制专用的词汇。

现代青年:传统的广告宣传方式与现在的有何不同?

雷磊:现在比以前更精准,转化率更高,当您看到广告以后是否能够引起您对他的兴趣,转换成消费,这个就叫做有效转化。可以做到精准推广,这个是传统广告做不到的。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篇5

[关键词]广州饮食;非遗;保护;资源活化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这里的民众世代相传,在适应自然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传承和创新饮食文化,使“食在广州”成为中国境内独一无二的特征,饮食文化成为广州非遗中的重要且比重很大的部分。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迅速推进,不少饮食类非遗被列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非遗理念将人类对自身文化遗产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里程,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文化遗产开展保护与利用的视野。本文拟从广州饮食类非遗着眼,分析其特点、现状与问题,提出对其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思路。

一、广州饮食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情况

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我国各级政府建立的,旨在扩大非遗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区域内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

从2007年至2016年间,广州市进行了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认定,建立起由96个项目组成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在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基础上进行了五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目前有市级以上传承人151名。其中,饮食类非遗市级以上项目总数量为11个,市级以上传承人数量为6名;另有区级项目8个,区级项目传承人2名。

从项目申报内容来看,涉及菜系、点心小吃、调味品、岁时节令食品、饮食习俗等几方面,基本涵盖了饮食文化的主要类型。从申报主体来看,市属饮食类企业申报比较多,如广州酒家有限公司申报的粤菜烹饪技艺、广州皇上皇集团有限公司厂申报的广式腊味制作技艺、广州致美斋酱园有限公司申报的致美斋广式调味品制作技艺等,也有体现区域文化特点的项目,如番禺区申报的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海珠区申报的小凤饼制作技艺、南沙区申报的D民传统小食制作技等。总体来说,饮食类非遗的构成基本上能够反映广州饮食文化的特点,体现饮食文化在广州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广州市饮食类项目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情况表(截至2016年)①

二、广州饮食类非遗的特点

传统饮食文化是在自然、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最鲜活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中包括文物和非遗,非遗是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一个地区饮食类非遗的特点指的就是体现在饮食中的文化特点,是当地民众基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而养成的在饮食方面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技艺特点、习惯,以及其中所彰显的性格、观念、价值观等。综观之,广州饮食类非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材广泛、崇尚本味

广州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利于植物生长;又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背山靠海,是东江、西江、北江交汇处,濒临南海,所以广州物产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北猎野味、南捕海鲜、远捉飞禽、近摘瓜蔬”的优势,为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选材。古越族人就有杂食的习俗,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这种食材广泛的特性一直影响到今天,成为广州饮食的主要特点。其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广州长期以来是优良的外贸港口,海外食材也比较容易获取,这也是广州饮食用料广博、选料珍奇的又一成因。另外,由于广州长夏无冬、气候炎热潮湿,常使人胃口难调,热不思食,养成了清淡口味的饮食习惯,在烹调的方法上强调本味。比如说粤菜(特指广府菜)就十分强调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海鲜、禽类等要求即宰即烹,多用蒸、煮等方式。

2、技法多样、善于创新

自秦汉以来,广州作为南方最主要的商业贸易都会,是来自不同地区人群的汇集地,也是各种不同饮食文化交流融汇的地方,因此,广州饮食技法多样。比如,烹饪技艺。粤菜博采中外烹饪技艺之长,融汇成多样而完善的烹调方法。粤菜常用的烹饪技艺有煎、炒、炸、蒸、炖、h、烩,还有熬、煲、扣、扒、屈、\、焖、浸、灼、滚、烧、卤、氽、泡等,尤以炒、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即便是相同的方法,又因用料、刀工、口味、菜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光一个“煎”法,便有干煎、湿煎、软煎、煎封、煎酿和半煎炸之分。多样的烹法与刀工、火候、油温、调味、造型等配套,就能制作出数千款菜肴,格外丰富多采。同时,广州一直以来华洋杂处,是中国接受外来文化最为密切的地区,商品经济较其它地区发达,因此广州人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竞争意识强,造就了广州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比如,广州人的饮茶习俗就是在内地传统的品茶、茶坊、茶肆的基础上,融入本地小吃、西式点心,演化为独具特色的茶市。

3、中西交融、包容务实

开放的地理环境、长期的商贸传统赋予了广州人包容务实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在饮食文化中突出体现为对中西文化的取舍和融会。在饮食观念上,广州饮食基本秉承了传统观念,同时也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俗焉”,中国传统“民为食为天”的观念使饮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除了果腹之外,饮食还承担更丰富的社会功用。广州人也同样以饮食为重要的社交方式,但广州人并不讲究排场,商贸活动中的平等、公平、讲求实惠的意识在广州饮食习惯上得到反映。在筵宴上,广州人也从不强人喝酒,宴客菜肴大多以适量有度为好,这些饮食观念和习惯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如,广州饮食加工的整体风格是以清鲜脆嫩为主,但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而不焦,嫩而不生,令消费者百吃不厌。这种风格一方面秉承中国“以味至本、至味为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传统饮食观念,另一方面也受西方饮食注重营养的观念影响,注重保健是广州饮食观念中最显著的特征。

三、饮食类非遗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于“保护”是这样定义的,“保护”指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②。确保非遗生命力是非遗保护的目的。

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大量外来菜系的涌入,广州饮食行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广州饮食文化因此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面对现实的变化,如何延续广州饮食文化,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了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从目前广州饮食类非遗的申报和保护的现状来看,广州饮食业对自身饮食文化建设尚未有足够的重视,思路尚不清晰。首先,申报非遗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少老字号和典型门类仍未列入名录。虽然未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也是广州非遗的重要组成,并不影响其存续发展,但以此可以看出,饮食行业对于文化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仍未到位,饮食业文化自觉意识仍需提升。另一方面,已列入非遗名录的代表性项目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在如何开展保护工作,如何活化利用自身文化资源方面,还需梳理好思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优秀的饮食非遗面临失传危机。如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祭祀礼仪等等,包括着中国人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却离当代生活渐行渐远。广州饮食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在历史长河中民众在不断扬弃和创新,活态流变性正是非遗的典型特点。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前人对传统的继承多处于不自觉的状况,并未认识到自身的选择与祖先遗产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在不断提升,我们已经认识到自身的选择与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坚守住这些优秀的传统。

四、饮食类非遗保护的基本思路

对非遗进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其生命力,弘扬传统和振兴发展是保护工作中的两大核心。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意见》与联合国教文科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在广州饮食类非遗保护工作的思路方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认识传统――推动对饮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

挖掘、整理和研究传统饮食文化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对传统认识不清,谈何继承?饮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历史沿革发展,也包括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也包括以饮食为基础的礼仪习俗、思想观念、哲学等,广州饮食文化植根于历史文化的土壤,体现着广州的文化特质。广州饮食文化虽然很厚重,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关的研究s比较滞后,以及对饮食文化的宣传推广也比较有限,这也成为“食在广州”品牌在近年遭遇“美食之都”落选重创的原因之一③。因此对这些丰富的内容进行大力挖掘和系统整理,对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开展研究十分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要适应当今信息时代和多元化时代对传播的新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创新传播,以提高公众对广州饮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2、保持特色――坚守广州饮食文化的个性特点

“食在广州”的品牌形成与广州饮食文化的独特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特点是适应自然环境而发展成熟的,是广州民众最为认可、与广州民众生活最为贴切的膳食方式,蕴含着广州民众长期积累而来的实践经验和生活智慧。“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顺应天时,不时不食,寓食于疗,医食合一,重视养生保健、营养均衡等饮食习惯和观念,以及在这些观念下形成的名菜、名点、名食、名宴是广州饮食文化的表现形式。这些经历长期实践代代流传的宝贵遗产,应该在实践中去坚守和发扬,让一代代广州人共享和传承祖辈的智慧创造。

3、以人为本――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

传承人是非遗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是保护工作的重点,非遗保护工作需以人为本。目前,政府公布的广州饮食类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为数量仅为8名,绝大多数项目没有推荐代表性传承人,在已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中绝大多数是单位的负责人,实际操作中的名师、高技能人才比较少,这说明饮食类非遗项目单位在传承人保护工作的认识上还存在偏差。饮食出品质量高低和厨师个人技艺密切相关,传统技艺的传承更需一代代名师口传身授。将这部分优秀人才纳入代表性传承人名列,能有效提升其社会知名度,激发其传承技艺的责任意识,缓解名师流动性大的问题,稳定技艺传承队伍,使传统得到有序传承,同时也能借助代表性传承人的品牌,强化企业的品牌推广。

4、资源活化――创造性改变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是值得尊重和传承的,但一味墨守陈规显然无法适应时势发展,广州饮食非遗需要秉承其创新开拓之传统精神,紧跟时代市场的变化,贴近民众的消费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

广州酒家于2003年推出的“南越国宴”是一个好的案例。经过近10年的努力,广州酒家与专家学者协同策划、精心研制“南宴国宴”仿古宴席,“南越王宴”包括9道菜式:雄关新道、始皇寻珍、灵渠船曲、蕃都称王、三郡升平、汉使称奇、越王思汉、赵佗百岁、南北归一,均出自史料记载的九个典故,烹制方法效法当时流行的烩、烙、炮、炙等做法。并且对“南越王宴”的用餐环境进行精心布置,厅房中挂有帝王“御袍”,食客可以穿着就餐,“宫女”们穿着按秦汉时期改良而来的古装,扎发髻,操作礼仪依古而行,婀娜多姿,门口还有戎装的“士兵”保护,再配上秦汉独有的编钟音韵,营造出高贵典雅的进餐氛围及钟鸣鼎食的大家气派。“南越王宴”推出后,得到专家和顾客的充分肯定。“南越王宴”将饮食历史活化运用于当代饮食品牌打造中,是活化文化遗产的典型例子,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饮食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厚的,这些遗产不仅是静态的,可以让我们认识历史、了解传统,同时也可以是动态的,是可以与今天发生联系,服务于当今的文化创新。当遗产静态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时,只能称为遗产,只有当它们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被称为“资源”。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保护。

对于饮食类非遗的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多方面着眼。比如创新服务内容,不仅仅可以提供实物类的服务,也可以提供非物质的服务,如制作体验服务、技能培训服务等等,这样能提升公众对饮食非遗的内涵了解,有利于饮食品牌建设。另外可以通过跨界融合推动资源的整合,通过创意化的融合推动行业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广州饮食类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饱含丰富的遗产资源,既是今天饮食行业走出困境,实现转型的宝贵资源,也是广州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食在广州”这块广州文化名片,应该在文化提升上进行深耕。

参考文献:

〔1〕表格根据广州市及各区政府历年所公布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文件汇总而成;

〔2〕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3〕唐贤衡.“食在广州”:品牌提升与政府支持.经济论坛,2015(8):p33-36;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篇6

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图书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认可。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范并思教授曾指出,阅读推广成为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是过去二十多年来图书馆事业的最大变化之一。国际图联(iFLa)尤其提倡对阅读推广的研究,把阅读活动作为现代图书馆中与借阅流通和参考咨询并列的三大基本服务之一,并提出“以研究促进阅读推广”。

本文对高校图书馆自媒体阅读推广的现状调查,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图书馆为例,对基于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保障机制”的“新常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自媒体;图书馆阅读推广;保障机制;新常态

1关于自媒体时代和图书馆“新常态”研究

1.1自媒体时代

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图书馆要强调在社会阅读中的主导地位,需要靠阅读推广工作来推动实现,尤其是将新技术应用到阅读推广活动中,如手机移动平台、自媒体等。

所谓自媒体(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是公民用以自己所见、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和BBS论坛等网络社区。在自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是互联网上内容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任何媒介都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载体和必然选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者,能在网络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自媒体的独特属性是公众自由话语权,用户在信息的同时可以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

基于自媒体时代图书馆也顺应时代、推陈出新,将阅读推广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加入社交网络大军用自媒体服务信息,成为了社交网络“刷屏圈里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公共、高校馆、出版社,甚至中小型书店和文化传播公司的微博等自媒体,让书香透过屏幕,把越来越多的跨地域关注者改造成自身的用户。

1.2图书馆”新常态”研究

关于图书馆“新常态”,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认为:“新常态,newnormal,大概意思是,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适应如何在低增长或者零增长的环境中过‘紧日子’了。今天,‘新常态’已经成为我国各界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共同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思考,换一种方式生存了”。

“新常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外。美国图书馆协会2012年出了一个特辑《2012美国图书馆状况:美国图书馆协会报告》,在报告中称高校图书馆新常态的特点是停滞的预算不持续的支出、增长的学生入学率、减少的工作人员,高等教育证明其价值的压力,在2011-2012年有了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笔者认为新常态不仅只是指经济拮据,更是指在网络时代图书馆遇到的各种挑战已经成为常态。这些挑战包括用户信息方式的变化、读者信息素养的下降及读者的不断流失,经费下降及文献购置费用上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几乎完全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往借助专业文献收藏所形成的学科文献提供能力和参考咨询能力,由于网络信息的普遍性、易获取性而荡然无存。图书馆正一步步沦为数据库商和它的使用者之间的中介和一个可供读者学习“空间。

因此图书馆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自己的核心能力”,建应对新挑战的图书馆服务“新常态”。

2基于自媒体琴岛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和保障机制

2.1自媒体时代阅读特点

自媒体时代阅读具有以下特点:阅读手段多样化、阅读方式碎片化(一是读者群的碎片化;二是读者的经济能力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意识等日趋多样性、碎片化);微媒介的碎片化、移动微时代信息及信息的者也呈现碎片化的趋势、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内容越来越浅显化等特点。

2.2基于自媒体琴岛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新常态分析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图书馆建于2004年,现馆舍2007年正式启用,并于2009年暑期完成了对图书馆进行了扩建改造工作。图书馆由图书馆主楼、国际交流中心的第三阅览室以及各系部资料室组成,馆舍总面积24200平方米。阅览座位2770余个。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资源95万余册,报刊1370种。“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琴岛学院图书馆永远不变的宗旨,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现有的文献资源和设备的作用,加强数字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好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基本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复合型大学图书馆目标。

阅读推广作为服务读者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利用书店、出版社等社会机构,针对各级各类读者利用自媒体工具进行阅读推广。确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主体、客体等方面的关系,解决阅读推广的服务目标和价值定位,指导图书馆人自觉开展阅读推广。

(1)推送经典书目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为此,琴岛学院图书馆将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目进行整理,定期推送以海报和微信的形式推荐给用户,并将部分精彩片段章节,为读者做了深入透析,从而吸引读者对整本书进行深入阅读,从而将碎片化阅读引向精读。图书馆员按照专业等标准建立了用户群,针对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群体进行分析,为这些用户推送专业的热门图书信息等。琴岛学院图书馆建立阅读群,通过这一平台,用户交流互动形成新的文化生态语境。同时,图书馆微信平台专门设置了“我的图书馆”等快捷回复,方便读者查询和了解馆藏图书,并向读者推荐热门图书。

(2)设立阅读推广人,举办读书论坛

学科阅读推广人每学期向读者举行各专业的阅读推广,利用读书交流的形式将阅读推广注入鲜明的草根性和鲜活的生命力,吸引阅读爱好者发表评论,并对其进行挑选和精心编辑,再向用户推送优秀书评。不仅调动用户的阅读兴趣,也丰富了读者阅读体验。利用读书论坛引领特色阅读推广,从而提升学子阅读鉴赏能力和阅读效率。

(3)金秋读书节,提高阅读推广吸引力

琴岛学院图书馆每年都开展金秋读书节活动,比如专家讲座、与图书馆0距离、探索图之奥妙、朗读者等弘扬传统文化的各项活动,以其丰富视听信息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与此同时,琴岛学院图书馆还设立琴悦读报纸、琴苑之声专栏,通过纸质和电子的结合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读者记忆和思考,从而提高图书馆强化阅读推广的效果。

(4)开辟真人图书馆空间

自媒体阅读推广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间的距离。开辟真人图书馆空间,实现真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隐性资源与琴岛学院读者的分享。利用自媒体,线下实体真人图书馆与移动真人图书馆共存的模式通过真人图书馆空间得以实现。根据当代大学和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邀请真人发表独具风格的人生经历、感悟,并将此链接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读者可以参与互动评论,互相间的理念共享和思想交流碰撞,从而实现移动真人图书馆。例如,琴岛学院图书馆利用自媒体公众服务平台邀请优秀毕业生写自己的毕业后的感受经历和当时在大学的故事等真人图书内容,组织实体听众用户群体交流,从而实现实体真人图书的阅读与共享。

(5)优化自媒体个性化服务

自媒体环境下,琴岛学院图书馆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开展数阅读推广服务,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提供用户个性化服务。用户通过微信、qq等咨询问题,获得自助或人工解答。馆员也可通过自媒体平台推送阅读内容及回答问题。此外分析研究用户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研究方向,提供优质个性化阅读新媒体服务。

2.3基于自媒体琴岛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保障机制平台的建立

(1)创新理念,突出阅读推广作的核心地位

图书馆的价值体系是图书馆界对于自己责任或使命的一种系统说明,表达的是图书馆人的基本理念。而阅读对于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图书馆事业,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众选择的结果。因此确立阅读推广在图书馆价值体系中地位和作用,对阅读推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突破传统观念,琴岛学院图书馆把工作重点由文献收集、整理、借阅服务等传统工作向阅读推广转移。图书馆书刊的借阅、归还,馆员的定点看守等传统工作已被阅读推广超越。放眼世界,成功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开展阅读推广既提高了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也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更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阅读推广也从传统的新书推荐、阅读辅导等服务发展,升级为通过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延伸和展现,且读者作为活动主体的特点尤为突出。

(2)多措并举,筑牢阅读推广的资源保障

阅读推广固然重要,然而如何整合资源,服务于阅读推广,为读者所用,是图书馆人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课题。随着读者规模的扩大和需求多元化趋势影响,单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只靠自己的馆藏力量满足读者的所有文献信息需求。利用图书馆联盟的资源、挖掘网上资源为本^所用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选择。阅读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列措施加以解决。琴岛学院确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主体、客体等方面的关系,解决阅读推广的服务目标和价值定位,指导图书馆人自觉开展阅读推广。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引进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利用书店、出版社等社会机构,针对各级各类读者利用自媒体工具进行阅读推广。

(3)抢抓机遇,抓实自媒体市场的主导权

阅读“碎片化、浅表化和非经典化”成为自媒体环境下读者的显著特点。阅读“市场”的大多份额已被网络阅读、移动阅读(以手机阅读为主)占据。以琴岛学院学生为例,学生为了升学、就业,进行考研、考公务员等功利阅读成分越来越大,而网络资料和在线模拟考试备受热捧,在200名受访学生中,使用过自媒体的比例为100%。因此,还要在更新观念、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媒体工具,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并使阅读更健康、有效。琴岛学院图书馆每年新生入学后,都开展一系列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讲座、读书论坛、专家讲座、金秋读书节等,除了继续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现场参观、实际操作示范等外,还应利用微博平台开展互动教学;利用微信公众帐号如何利用信息资源的相关知识,实现移动教学;利用QQ等实时通信工具,传递文献、回答读者的咨询。此外,还可把经典著作碎片化,以微课形式发至微信公众帐号,让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阅读。逐渐占领自媒体市场,让更多的学生加入经典阅读、深层阅读的行列,引导大学生转变碎片化阅读、网络化阅读和浅阅读的习惯,扎下身子,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从经典著作和深度阅读中汲取营养。

3图书馆开展自媒体阅读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3.1当前,自媒体尚处于新生事物阶段,图书馆界尚未与之很好的结合,或者说图书馆界没有广泛重视,“自媒体+图书馆”模式没有形成。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图书馆面临的难得的机会与空前的挑战,图书馆人应该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图书馆事业与互联网,与自媒体深度融合,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结合读者的爱好和习惯,开发文化品位高雅,娱乐功能齐全的图书馆特色自媒体,从而扩大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影响,为读者提供文化饕餮大餐。

3.2自媒体优势明显,制作成本较低、传播实效快、影响范围广,对于塑造专属品牌意义重大。建立自媒体专属品牌对图书馆的实际业务工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成效明显,同时对对于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也具有积极作用。

3.3策划先行,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对图书的推荐、话题的选择,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知识储备丰富的专家来进行前期策划自媒体节目。与此同时,可以在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时做一个图书的推荐或直接与他们合作。或者借助读者与社会力量,公开向读者或社会征求话题。

3.4全程控制,确保制作质量。自媒体视频的录制、剪辑、等操行,在全程管控的基础上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然后,通过网站、微信平台等向主动关注图书馆的读者,还可以在一些交互性较强的社交网站例如大学论坛、百度贴吧等,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关注这一内容,并以此为话题,聚集各类人群观看讨论,扩大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影响力。

4小结

高校图书馆自媒体服务模式作为创新阅读推广服务的实践与探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图书馆作为公益性单位,承担着继续教育的社会责任,对全民阅读具有直接影响。在自媒体时代,图书馆应当以发展高新、适用技术为手段,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与网络科技的融合,科学利用这种新兴网络传播媒介的优势,通加强需求的自动采集与分析,提高信息服务的时效性、互动性、针对性与便捷性,过立体、互动、个性等多元化的服务推广,使读者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进而将图书馆打造成为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和图书馆事业中心和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大繁荣的强劲引擎!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篇7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一、汉语国际推广的形成和发展

1987年我国在教育部内设置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希望通过语言作为桥梁,不带有政治色彩,以民间的文化语言交流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这种途径,达到宣传中华民族价值观的目的。之后,汉办始终以“向世界推广汉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为宗旨。[1]2006年汉办的全称改成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我意识到当前中国政府已经把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国家的一个国际战略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同时感觉到汉语推广的理念发生了改变,从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汉语教学变为重视对全世界各类人进行各种层次的汉语及相关内容的普及教育。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式与内涵及之间的联系

“汉语国际推广”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国际上推广汉语,但实质上要推广的不仅仅是汉语本身。这是由语言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学会一种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持这种语言的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因此与其说汉语国际推广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展示。

“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是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满足海外学习汉语愿望的客观要求,是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是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借鉴国际语言推广经验、提高汉语国际地位的战略举措”。[2]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1.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在传承上要做的工作

首先,我们自己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过去,我们并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任其自生自灭。比如,不重视传统节日。“中秋节”被瘦身为“月饼节”,“腊八节”很少有人过。在许多大城市“春节”似乎也只剩下了饭店里的年夜饭和电视机里的春节联欢晚会,没有春联没有鞭炮。直到韩国将“端午祭”申报为他们国家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才有了紧迫感。2006年6月10日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2008年开始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很多时候我们过多地考虑了物质利益,忽略了精神价值。“传统节日的保存是文化归属感确定的基础,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实现民族内部的心理的沟通,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心理凝聚力。而且只有属于中国的才能够走向世界”。[2]我们应该给予传统文化足够的重视。

其次,我们应该努力在外来文化中坚守并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席卷全球,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小。麦当劳、牛仔裤、好莱坞、托福等等,我们的生活似乎被西方文化所包围。应该如何坚守传统?我们可以以史为鉴。

在朱子那个年代,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已经广泛流行。“他的态度并不是一味地排斥,而是有选择地吸纳。但是这种吸纳是以坚持文化的主体精神为前提的,他特别强调‘道统’”。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门类和分支整合成一个新的系统,吸收佛道的精华(思辨)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正是这种文化的主体精神,才能使中华文明在一波又一波异质文化的冲击下始终保持了独立而辉煌的存在,也才能保证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有可能与其他的文明平等对话”。[3]

再次,我们要合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地改造,使之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

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解释,赋予它新的内容和生命,使之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朱子改造和重建儒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朱子对儒学的经典作了一番重新整合,他大刀阔斧地删繁就简,抽出最核心最基本的文本予以重新诠释,使之经典化、系统化,从而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儒学体系和理论框架。这一工程的杰作就是《四书》学体系的形成”。“他非常注意以传统的、本土的思想与精神的资源库,作为自己研究、发展与建构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改造传统、再构传统,使传统与时俱进”。[4](4)

总之,在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坚守中国文化,保持它的先进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我们的文化足够先进,又有一定的宣传,别人自然会主动学习,传播推广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我们有史为证。“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而尚在‘大化革新’前的日本社会发展还落后于中国,因此,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如饥似渴地吸收中国文化,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34年的二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其中有16次到了中国”。[5](395)

2.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原因

(1)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价值

中国文化值得向海外传播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性决定的。

目前我们所处的世界,贫富差距大,局部有战乱;高科技和信息革命使得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使得自然环境遭到了更大的破坏,西方文明肆意侵略践踏其他文明,战争冲突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国与国、文明与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和谐世界要求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而中国文化恰好具有这样的特点。

中国文化和谐性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截然分离的对立物,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人是‘天地之心’,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要爱万物”,“人的活动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5](12)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可以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上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在氏族发展过程中,以蛇为图腾的华夏族联合了许多其他氏族,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同时也就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如虎、牛、马、羊、鹿、鹰等,逐渐演化出一种联合性的图腾――龙”。[5](355)龙以蛇为基础,移植了其他动物的部分肢体,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不同的文化的包容及其本身的多样性。

另外,中国文化伦理观中强调的“以德治国”对西方的“以法治国”做了必要的补充,对当代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和调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紧迫性

这是由当今国际形势决定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让外国人惊叹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到了不安。“中国”频频出现,特别是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们否认“中国”,坚持中国是和平崛起,除了以实际行动证明以外,还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中国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称霸世界。中国文化的伦理观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价值观如“中庸”,和上文提到的中国文化的种种特性,都是很好的证据。只有让他们打消“中国”的疑虑,中国才能更加顺利地朝前走,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才能更好地发展。

3.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传媒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的作用。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来自中国电影。然而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多半是反映中国落后的一面的。许多对外宣传片也很不注重反映中国现代的先进的一面,仿佛只有传统的落后的才是中国的。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拍一些能起到正面宣传作用的外国人又爱看的好电影、好宣传片,展现当代魅力中国。“韩剧”、“日剧”对他们国家文化传播所起到的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要积极开展政府和民间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交流活动。

古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西贸易往来同时架起了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

历史上,中法两国的交流就比较多,2003至2004年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2004至2005年法国在中国举办文化年。中法互办文化年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文化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我们明显对法国有更多的了解和好感,更愿意学习它的语言,接受它的文化。

现在,我们提倡对外汉语教学要“走出去”,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请进来”。复旦大学的沈丁立教授在一次关于当代中美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如果你去一个国家呆过一段时间,那么你即使不喜欢这个国家,也不会对它有排斥心理。”许多人的经历证实了他的说法。所以我们要让更多的外国人“走进来”,特别注意积极培养、支持外国的汉学家和汉语工作者,请他们来中国走走看看,甚至定期接受免费培训。因为除了亲眼所见,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人的说法。

再次,我们要注意文化异域传播的可接受性。

中国文化想要被外国接受并在国外发展必须适应外国文化。《论语》里有许多中国文化的精华,但是我们在对外传播时不能以全文翻译的方式予以展示,否则外国人没法接受,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整体排斥。我们应该提取其中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将现实生活融入其中,用外国人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联系小到日常生活大到世界政治形势加以解释,用最通俗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把中国古人的智慧传递给现代的外国人,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另外,我们要注意从细处着手。

文化的传播除了宏观的交流,还应该注意“润物细无声”。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时候,中国作为东道主请前来参会的领导人穿“唐装”。代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唐装”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虽然只是形式的展示,可是对于人们了解中国服饰文化、中国文化,至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对这样的机会、这样的细节还不够注重,如:中国出口世界的产品,无论标签还是说明书,绝大多数只有英语没有中文;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经营模式,对外汉语教材没能有效地展现当代中国的风貌等等。

文化是蕴涵在衣食住行和语言中的内在的东西,中国文化应该依靠多种渠道借助各系统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海外传播。希望我们能够以汉语国际推广为契机,将中国文化在海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hanban.省略.

[2]王焱.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新华网2006年5月26日更新.

[3]朱杰人.“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朱杰人教授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年会上的讲演[n].文汇报,2006-11-29.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篇8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轮渡5分钟可达。面积1.87平方公里,2万多人,现为思明区所辖。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因为在岛的西南方有一个巨大礁石形成的海蚀洞,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所以人们就将这块礁石称为“鼓浪石”。鼓浪屿也因此而得名。

这样一座小岛的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考证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据记载宋代有一户李姓人氏上岛开发,捕鱼耕作。之后繁衍兴旺,逐步形成了“内厝澳”(“内”系“李”字的厦门话谐音),这便是鼓浪屿最早的形成。到了元代,厦门设立“千户所”,鼓浪屿也有了兵员守御。明初年厦门设立“中左守御千户所”鼓浪屿开始设立汛口,建有墩台,派弁兵防守。嘉靖间,参将玉麟抗击倭寇于鼓浪屿海面。万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上题写“鼓浪洞天”四个大字,这是鼓浪屿正式得名。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据进门厦门两岛为根据地,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鼓浪屿上至今尚存有当时所建的“龙头寨”寨门。时至清初,鼓浪屿澳成为厦门五大澳之一,商船、渔船云集,相当繁荣。鸦片战争时期,西方殖民者侵入中国,鼓浪屿也于一八四一年八月被英军强占。之后的二十年间,外国列强势力对厦门和鼓浪屿的侵略全面展开,并且迅速地扩展和深化。一八四三年一月,英国首先在鼓浪屿设立“领事事务所”,接着,德国、美国、法国、日本、荷兰、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竞相在岛上设立领事馆,使鼓浪屿沦为“公共地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独占鼓浪屿,直至我国抗战胜利。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鼓浪屿解放。之后,鼓浪屿一直是厦门市的一个行政区。

二〇〇三年,鼓浪屿撤销行政区,归属于厦门市思明区。区划调整后,鼓浪屿以“万石植物园风景名胜区”成为旅游新兴景点。

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记录,而文化便是在这种积淀、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鼓浪屿引起历史原因,成为近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复合的缩影。作为闽南文化中的一部分,鼓浪屿文化中有着许多固有的部分,例如有着以海为生、贩海兴利的海洋文化发展的传统,也有着特别强烈的敬祖认宗、叶落归根意识。但与此同时,海外文化基因也引来了不少的文化互动。因为最早成为通商口岸,鼓浪屿较之其他地区更早地受到“欧风美雨”的冲击,岛上的众多西式建筑与普及的西洋钢琴艺术便是文化西化的有力佐证。

综上所述,鼓浪屿即有着典型的闽南文化特征,又十分西化。多元文化汇集融合与此,形成了兼容并蓄,多元复合的文化特征。

2鼓浪屿旅游品牌建设基本现状及主要问题

鼓浪屿旅游景区可谓是近几年旅游的热点,但与络绎不绝的旅客形成对比的是,鼓浪屿旅游景区只是单纯地依靠现有景点进行一定的推广,除了日光岩、菽庄花园等常规景点外,鼓浪屿对于现存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的挖掘自少之又少。因此,现今到鼓浪屿的游客大都是走马观花似的往来于各个景点之间,旅游的整个体验可谓十分被动。如此的现状应该归结于鼓浪屿旅游景区并没有找到一个真正适合它的位置,简而言之就是品牌定位不明确。而定位的不明确则是因为没有对区域文化作出深入的分析研究。如何从文化层面上找寻到旅游品牌独有的“卖点”,是鼓浪屿景区建设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此外,鼓浪屿至今为止仍没有系统形象识别系统,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推广与发展。在鼓浪屿上,唯一能够称得上是标志的,就是轮渡码头上“鼓浪屿”三个大字,但在相关的旅游产品、宣传推广中却鲜有应用。形象识别系统方面的空白使得鼓浪屿旅游标识与相关产品的开发都十分混乱,包括地图、礼品等,都给人“各自为政”之感,因为出自不同人之手,设计元素、风格都十分迥异,成不了体系,也就无法达到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

3如何推广鼓浪屿旅游品牌

根据上文对于鼓浪屿旅游品牌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分析,要推广鼓浪屿旅游景区,首先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定位。品牌定位是建立或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而品牌定位实质是明确品牌应当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何种印象、何种地位,向旅游者传递一种旅游地能够带来的氛围和感觉。个人认为,鼓浪屿旅游景区的定位应该以“海上花园”与“租界历史街区”相结合。“海上花园”体现小岛秀美自然风光,碧波、白云、绿树交相辉映,处处给人以整洁幽静的感觉,吸引着以度假休闲为目的的旅游者。另一方面,鼓浪屿上的每一条路、每一个院落、每一座建筑都仿佛是一本本厚厚的历史书,随便翻到哪一页,都会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而“租界历史街区”的定位就旨在展现鼓浪屿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旅游者徜徉于小巷中,细细品味。有了明确的定位,还必须以视觉化表现的方式来传达给受众,因此,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对于鼓浪屿旅游品牌的推广也是至关重要的。鼓浪屿亟需一套Vi系统来突出整体其品牌形象。而标志设计是鼓浪屿形象识别系统中的核心和基础,鼓浪屿的标志必须很好地代表小岛本身,在造型与颜色的运用上,既要反映鼓浪屿山海相映的特色,也要有一定的文化来源。如图所示,标志的造型以波浪为构思基础,又因为鼓浪屿被称为“琴岛”,为突出这一点,标志中也融入了低音谱号的形象特征。在颜色方面,主要运用了绿色与蓝色,分别象征自然与大海。除了标志等基础部分之外,这一套Vi系统的设计内容还包括旅游地指示系统、旅游地交通设备视觉形象、旅游纪念品等其他应用部分。应用部分必须围绕标志、标准字体开展设计。规范全面的Vi系统能够将旅游地的信息资源有利地整合,以视觉表现导引或帮助旅游者全面感知旅游地、消除生疏环境带来的不安心理、对旅游地进行延续性宣传。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篇9

中国幅员辽阔,天南地北都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精髓,广东地区的岭南醒狮传统艺术形象凝聚着中华民族泱泱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承载着独特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格,呈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源远流长而又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风格。在当今社会任何行业都追求高速度、快节奏,人们的审美习惯也流行视觉感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能够很好地弘扬与传承,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发挥出更大的正能量,为现代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符号也不会随着时间日落西山,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号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图形是现代设计师创新突破的重要源泉

当下,经济全球化、信息交流网络化等时代浪潮推动了世界文化艺术的全面交流和深度融合,这种趋势推进着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容易让设计师陷入迷茫,比如,一些设计师因为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片面强调“国际化”,而有意或无意地轻视了本土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结果导致自己的作品缺乏风格和内涵。笔者认为,越是全球化、越是传播无国界,设计师越是要崇尚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厚文化资源的审视、判断和扬弃,逐渐找到一条适合现代设计又能符合本地域市场接受的设计元素。通过观摩、鉴赏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可以得出如下判断:中国设计师尤其要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研究和学习,在设计实践中创新性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以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符号位文化载体,探索具有浓郁民族风格、自己鲜明个性的设计元素,彰显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探索现代设计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文化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中国文化符号包罗万象,而林林总总的中国传统图形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分布于中国各地的传统图形,通过各种形式和寓意,共同承载着中国风尚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趣味。笔者认为,以正确的心态对中国传统图形进行再认识、再开发,既是现代设计师全面成长、寻求创新突破的需要,也是当代人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岭南醒狮传统艺术形象凝聚着中华民族泱泱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承载着独特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格,有追求、有品位的设计师应顺应文化思潮和时代需要,全面整合其文化底蕴,释放其艺术价值,使其适应现代设计的需要,通过推陈出新等手段使其焕发更新颖、更广泛的价值。对此,我们要以本土化的设计为“源”,外来的艺术形式为“流”,让这些承载着人们情感的吉祥图形成为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岭南醒狮传统图形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存状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特有模式的文化。岭南地处中国的南疆,中外文化交融久远且频繁,南粤大地以其北隔五岭、南接大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出具有进取冒险、务实致用、重商富民、海洋与内陆相包融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做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舞狮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也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舞狮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从现在已知的中国舞狮有南北之分,岭南舞狮也称南狮,南狮由北方的黄狮子(北狮)脱胎而来的。南狮最具代表的是岭南的醒狮,起源于我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一带,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醒狮”一章中称:“据传,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这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南海县志及制作狮子的工艺中得到答案。有关醒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佛山醒狮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佛山醒狮。到了唐朝,佛山醒狮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唐代以后,佛山醒狮在民间广为流传。

醒狮是一种结合了岭南地区民间工艺、武术、舞蹈、音乐、风俗习惯与民间传说等的民俗活动。后流行于岭南大部分地区,以及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至今,这些地区的华人仍然把醒狮表演看作各种节庆中最重要的风俗活动和最盛大的庆祝仪式。虽然醒狮艺术得到了世人的欣赏,但大部分人对醒狮艺术的认识仅限于表演层面,很少有人去探究醒狮图形文化内涵及地方特色的艺术生命力。

岭南醒狮重在神似和写意,与北方狮子强调写实,以模仿狮子为主不同的是,不受具体形态的限制,主张塑造一个夸张威武富有神韵而生动的狮子形象,因此独具岭南艺术特色。岭南醒狮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具有鲜明个性,既独特别致,但整体上又有着统一的艺术格调,底蕴深厚、造型别致,堪称是岭南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而且,由于岭南地区始终有着绝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崇尚创新等风尚,所以岭南醒狮图案也一直随时展而演变,在发展变化中积淀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彩华章。

本文重点关注的中国岭南醒狮传统图形,主要是广泛存在于岭南地区的建筑、雕刻以及民俗活动中的醒狮图形。这些图形以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是传达传统文化、阐释岭南人民审美追求的独特视觉语言。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使许多图形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含意。

岭南地区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镇,醒狮传统图形是解读岭南文化的切口之一,也是现代设计生动的创意元素。笔者认为,现代设计师应在充分研究、学习、领悟这种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对现代设计艺术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的把握和应用,通过创新驱动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加以升华,实现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优化自己的设计风格。总之,我们只有完美实现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的对接,准确开掘传统图形的文化内涵,才容易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精神张力、时代风尚、民族气派,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作品形成鲜明个性、充满人文光辉。

岭南醒狮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现代设计虽然具有浓厚的商业特征,但绝对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或生产行为,其本质上更是一种文化行为、美学行为。这种美学行为更演化为弘扬正义、爱好和平的一种社会责任。在当下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下,为了建构风格、体现内涵,现代设计更应立足于本土文化精神,探索与个性化、民族化的视觉语言的有机结合。具体到岭南醒狮等文化视觉符号,笔者认为我们要努力为其赋予新的内涵,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使视觉符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个性色彩和审美张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下的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已经超越实用功能价值等基本层面,新的消费时尚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产品的设计文化,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高度重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通过完美的设计,创造性地为人们提供兼具实用、情感、心理等全方位满足的产品和服务体验。为此,现代设计师在创造性地借鉴岭南醒狮传统图形时,首先要积极开发其间蕴含的人文关怀、人文情趣等价值,力求自己的作品其设计意蕴不仅停留在物态上,更要指向关爱,传递真善美等较高层面,使其成为传递文化精神、弘扬文化力量的延续。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重视对传统图形的研究,但是对岭南醒狮文化仍未全面研究、充分利用。从设计师角度看,这主要是理念原因造成的,尤其是年轻一代设计师,本身所有的教育体系中往往就有轻视民族图形符号的倾向,再加上身处信息时代,所以很多设计师容易高度崇尚西方文化,同时则轻视本土传统文化。这种价值倾向,既不利于本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不利于设计师的全面发展。为此,现代设计师在创造性地借鉴岭南醒狮传统图形时,设计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开放的理念。同时,现代设计教育也要更新体系设计,在课程安排等环节予以传统图形足够的地位。

人的审美意识也是图形传承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努力提升公众的艺术鉴赏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环。群体认知是传统图形得以传承和广大的基础,公众对图形寓意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设计师的选择,因而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大众的审美,在满足人们向往真善美的生活、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验的过程中,使岭南醒狮传统图形被更多的人喜闻乐见,形成受众与设计师的良好互动。

现代设计中岭南醒狮图形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现代设计中运用岭南醒狮图形元素的象征意味,可使复杂深刻的概念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现代设计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岭南醒狮图形的的运用在设计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也已成为广东本土企业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比如:广州著名餐饮企业沙河粉村快餐连锁店的标志设计中,巧妙运用醒狮图形来诠释著名小吃沙河粉的地域特色。卡通造型的醒狮标志与那股混合了米气肉香豉油味的沙河粉,和老旧的骑楼街道一起,成为往日老广州的鲜明标志。

现代设计中新的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设计中民族图形元素的形态,人们有了新的特殊的视觉复杂性。科学研究表明:在和外界沟通时,如果把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触觉等人体多种不同感觉器官同时充分调动起来协调工作,不但能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增强记忆力,还能把人的信息交互沟通的效果最大化。

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今天,现代设计中对民族传统图形元素的运用也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和现代审美理念。清代的石涛说过:“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之则不广,故君子唯借古以开今也。”石涛所强调的是兼收并蓄、广议博考、推陈出新的观念。香港当代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两人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但对传统文化提出的观点都如此相同,他们都提出了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创造性升华。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图形也必将会在现代设计中发挥新的光彩。

(第一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

第二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李p(1974-),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本科,高级讲师,艺术设计师,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业建设在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推动下实现了由传统集约式农业向现代化、多元化农业的全面转变,在这一合理转变过程中各类先进的农业技术、合理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与各项利好政策、适应性规范策略成为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坚强动力。以往以政府机构主导的公益性农业运行服务模式逐步向着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公益性与营利性充分结合的优势运行模式转变,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农业推广服务运行模式的创新发展。由此可见,在农业推广实践进程中如何探析利益纽带内涵,如何深化促进农业推广者与农民之间的长效利益机制的完善建立,成为当今我们应着重研究的重要问题。

2农业推广服务运行模式中公益性与营利性的有效结合

农业推广无疑属于公共产品的服务范畴,在传统计划经济的指引下,政府成为这一农业公共产品的单一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导致了传统农业推广服务的无偿性、公益性与单一性及其推广单位的非营利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建立,更多推广单位及个人承担了来自市场激烈竞争的风险与压力,为了顶住风险他们必须投入更多,因此推广方更加丰富了自身的利益需求,在推广过程中只有获取足够的激励才能促使他们继续从事农业推广,由此便进一步促进了现行农业推广概念的深化,可以说农业推广被赋予了新一轮的经济含义,同时兼具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双重职能特征。在农业推广进程中,推广者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了无偿的推广服务,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生产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也依据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了创新、特殊与丰富的有偿推广服务,合理满足了农民在农业经营中对管理技巧的不同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推广者只有努力与农民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利益关联,才能真正构建良好的营利模式。基于农业技术服务的市场推广及发育存在一定滞后发展的现状,农业推广的商品价值服务没有引起农民及推广人员的足够重视,因此令有偿推广服务价格体系难于合理制定及履行,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推广机构及推广个人开展丰富活动的热情。随着农业建设的持续发展,在客观层面上农民对丰富推广服务的需求会日益增强,而农业推广的服务供给因其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严重不足。因此如何利用市场调控机制,合理增加农业推广有利用价值的服务供给将是农业推广体系今后深化改革的科学方向。

3农业推广运行服务利益机制的科学建立

明确农业推广利益服务主体,构建开放、公平的服务竞争格局。农业推广运行服务中公益的合理发挥需要通过政府所属部门深化农业推广的合理投入,该项环节同时也是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中营利充分发挥的必要保证,而营利的发挥主要受制于推广者与农民之间能否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机制,从而使农业推广的利益服务主体界定更明确、资源分配更合理、需求与供给更充实。也就是说,在深入研究如何构建推广利益机制前期,我们应首先明确该推广服务中的利益主体是谁,是由什么机构或个人依据农民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探讨了传统农业推广服务中利益主体的单一性,因此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控下,我们应合理明确任何一种商品、任何一种服务市场均应是多主体、多元化参与形成的结果,倘若我们对农业推广服务在商品属性的认定方面达成一致,则在该类推广市场运行中其利益主体应至少包括传统服务中由政府所属机构构建的农业技术组织、在改制基础上建立的由政府主控的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多方建立的股份制农业推广服务企业、个体经营的农业推广服务公司、大型农业企业旗下的推广服务组织以及民间成立的推广机构组织等。另外在推广服务中相关利益主体不仅应参与本区域的组织实体,更应构建一种开放、自由、透明的公平竞争体系格局,同时鼓励各个农业推广服务组织、机构均能参与到跨区域、跨时空的经济合作与市场竞争中,从而切实提升服务效能,通过相互促进、相互激励查找自身不足,完善服务经营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