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心理辅导十篇大学生心理辅导十篇

大学生心理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18

大学生心理辅导篇1

一、交往心理障碍及辅导

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都是在学习、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形式有同学、师生、家庭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总是希望有人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摆脱孤独与寂寞。希望参与集体活动或加入某一群体,被群体接纳:希望快乐时有人分享,痛惜时有人倾听;迷惘时有人指点,困难时有人帮助,忧伤时有人安慰。但是,一部分同学由于很少融入到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因此在具体的交往活动或过程中便出现了各种“交往综合症”,经历着各种酸甜苦辣的心理感受,给大学生活留下了一些阴霾,严重者心灵扭曲,精神紊乱,甚至自伤或他伤,给自己、他人、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伤害。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苗头,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增强其自信心。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

1 孤僻心理。交往的前提是互相开放,是交往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条件、自然环境或个性特征的限制,比如家境比较贫寒,家里发生重大变故,或者有生理缺陷等原因,而形成一种封闭心理。具体表现为喜欢独处,不喜欢和他人交往,也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经常躲在角落,沉默寡言。孤僻心理堵塞了人与人之间信息流通的渠道,隔离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严重的交往心理障碍。

2 羞怯心理。这种心理也属于封闭心理,现实生活中羞怯的人较为普遍。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同亲人、室友、朋友交谈时滔滔不绝,但一遇到陌生人,一到正式场合,就畏首畏尾,语无伦次。羞怯心理产生大致有两个因素:一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活动类型;二是后天的心理发展状况,而后者是主要因素。有的学生过于自卑,神经敏感,害怕失败,希望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长此以往,就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如果不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难免会陷入交往心理障碍的怪圈。

3 褊狭心理。褊狭即偏执、狭隘。具有褊狭心理的人,待人接物有自己特定的法则,以利相投,利尽而止,嫉恨别人超过自己;斤斤计较个人利害得失,容易生气、记仇、报复、虚伪、敏感。由此可见,褊狭心理产生的原因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性格,还可能与个人的品德相关。这是与孤僻羞怯心理不同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当事人表现为损人利已、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因而不易了解,一般较多发生在尖子生和学生干部群体中。这是一种严重的交往心理障碍。

(二)辅导措施

1 培育温暖、健康、和谐的班风。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组成一个班集体,而一个班集体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温暖、健康、和谐的家庭会使人生活愉快、心情舒畅。因此,辅导员应努力培育优良班风,创造团结、和谐、健康的班级氛围,使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相互帮助拱同进步,生活上相互共心、相互照顾。

2 照顾个性,因材施教。辅导员面对的是不同的面孔,教育的也是不同的心灵。辅导员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辅导员切忌公开指责,要加倍关怀和爱护,要根据他们的体力、能力和潜力适当调整要求,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对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辅导员要细致耐心,鼓励他们参加班集体活动,激发他们对事物对他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使他们尽量积极热情开朗活泼,帮助他们融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3 尊重兴趣,鼓励多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问题学生也不例外。那些学习成绩不高、专业学习不努力的同学未必不能成才,他们可能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也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积极探索。辅导员要学会透过现象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要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通过第二课堂、班级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加以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发展。

4 帮助学生健全交往人格。要教育学生首先要真诚待人、尊重人。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无端猜测别人,对别人的缺点不讽刺,对别人优点不嫉妒、不贬低;不自以为是、自命清高,要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同情人、体贴人;其次,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非原则性的小事上不斤斤计较,对别人的错误不耿耿于怀,即使被别人误解了,也能克服自己的情绪,理智对待。第三,要增强自信。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既不自卑也不自负,要不断充实自我,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5 掌握交往技巧。通过心理卫生讲座、公关专题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并且能够真诚有针对性地指出他的交往缺陷。比如,通过公关礼仪大赛,让学生掌握情境交往礼仪;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班级活动和学校社团活动,实践交往技巧,提高交往能力。说到底交往技巧只是一种形式,关键还是要靠学生健全的人格。当前,大学生中重包装轻内心重礼仪轻态度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功利趋势,这些都会大大降低交往的效果。对于这种误区我们也需要给学生指出来。

(三)训练措施

除了带学生去做人际交往测评外,辅导员还可以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人际交往训练活动。

1 写日记法。让被辅导者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他的态度,让他意识到别人各做各的事,并不特别关注在意他的行为。

2 游戏法。(1)“他人眼中的我”。发动几位被辅导学生周围的同学一起做互评游戏,大家围坐成半圆形,把别人的优点写在纸片上,然后由老师抽读,让被辅导学生认识或发现许多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增强对自己的人际形象的自我认识。(2)“童年的我”。由于早期经历对现在的交往具有潜在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可以让被辅导者将自己早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写在纸上。目的是通过思考自己的童年,认识到人际交往技巧是后天习得的。

3 空椅子法。让被辅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房间内摆放几张椅子,一张代表被辅导学生,其他的代表被辅导学生所害怕的人,如父母亲、同事、某异性等。想象一个交往的情景,一会儿坐在椅子上扮演自己,―会儿坐在别人的椅子上扮演别人向学生说话,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这样做似乎很可笑,但如果学生能在家中忘情一试,必可逐渐获益,而且角色模仿得越像,表演越彻底,消除恐瞑的效果就越好。

4 系统脱敏法。建议被辅导学生先主动与亲人或较亲密的朋友交谈,尽量选

择轻松愉快的话题,慢慢地要求自己抬起头来看对方。接着强迫学生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看看人脸至少15分钟,最初每天一次,以后增到每天2次,一开始可能会内心慌乱、周身出汗、不敢抬头,但一定要坚持。反复默想这没什么可怕,利用深呼吸进行松弛从而克服恐惧情绪,并记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克服。只要咬牙抬头看人后约5n7分钟,恐惧情绪便会逐渐减轻。以后便可逐渐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数并延长看人的时间,当见人恐惧的现象消失后便应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正常地与人交往。

5 自我调适法。克服自卑,没有可能也没必要事事处理得体、求全责备,多掌握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首先,要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树立起信心,并通过听高年级同学讲自己的适应经历,使自己保持平衡的心态;其次是建立起一个现实的期望,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争取成功;再次是对生活采取开放态度,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胸襟坦荡,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

二、假性生心理封闭和依赖心理的辅导

(一)假性心理封闭

假性心理封闭是我们在开展辅导工作中自己命名的一种症状。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情感冲动的强度较弱,外露表现不明显,就被人误认为封闭。实际上他们是情感深沉,能帮人一帮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为了生计奔波于学校和打工场所,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动力,自以为是看破红尘,新的事物、新的活动难以再激起他的热情,看不到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想消极混世了此一生。

对于假性心理封闭者,我们不能简单予以责备,甚至孤立他。只要帮助其解决困难或解开困惑,其心理封闭状态就会得到改善。例如对于贫困生,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使学生不为生计而奔波,其身心得到放松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对受挫同学,通过鼓励和帮助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旦获得成功他们的信心马上就树立起来。当学生的积极心态建立起来以后,我们再开展谈心工作,解决其心理困惑。

大学生心理辅导篇2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浅析浅析高校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试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工作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探索浅析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论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途径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学业辅导工作的方法探究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探讨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04-10-15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12).

[5]张盈,张玲潇,巩学敏.“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创新,2009(12).

[6]吴悦.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曲建武,熊晓梅,张伯威。高校辅导员工作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大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但是在生活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孤僻、内心封闭,甚至抑郁,在遇到挫折、打击这种境遇时,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自残,也有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伤害他人,因为瞬间的冲动使之丧失了冷静与理智,面对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各种问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如何引导大学生心理走向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1)个人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加之当代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较早,性生理已基本成熟。这时的大学生有了性渴求和性冲动,非常渴望得到异性的青睐。但由于大学生的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如果大学生面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这些情感问题,就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存在巨大的影响,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开始,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行为和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在我国由于高考制度的压力,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健康向上人格的培养。而在子女进入大学之后,多数家长就把对孩子主要的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在大学期间与孩子的交流也主要限于经济生活层面,忽视了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变革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处在大环境中的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保护独立生活,在大学里面随着人际交往逐步多元化和社会化。有些学生自尊心过强,怕别人嘲笑、看不起自己的不足,故意封闭自己;有些同学则因缺乏必要的社交经验和技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剧了大学生的自卑、焦虑、孤独和不安的心理倾向。另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张,互联网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间和空间,从而引发了各种人际关系障碍和情感问题。

2.高校辅导员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正确做法

(1)主动宣传,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在大学生中要树立重视心理健康和进行心理咨询并不可耻的概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报告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力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氛围,以便同学们正确看待心理健康的问题,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形成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另外,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体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2)建立档案,了解特殊学生的心理动态

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建立一般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家庭学校二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及时准确的对心理高危状态的对象展开心理辅导措施,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参与咨询,完善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

一是要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通过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等,及时疏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设立心理委员,指导学生骨干开展心理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生的最新心理动态。二是要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把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

(4)利用网络,开辟心理教育的全新阵地

由于大学生的自由时间的增多,大学生与网络接触的机会也较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mSn、电子邮箱、微博、空间等。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沟通平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通过关注学生的空间和微博,主动了解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化解学生的潜在危机。另外,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怎样有针对性调整学生工作的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些都是摆在每一个学生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辅导员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做进一步拓展与创新,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路敏.论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J].科技教育,2010,(12)

[2]吴敬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1,(3)

大学生心理辅导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所倡导,力求用一种开放、欣赏得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人格特质,赛利格曼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二十四种美德。二是积极的情绪,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即温馨的环境、积极向上的团体氛围、幸福民主的家庭环境等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清华大学的樊富眠教授引入中国,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理论,利用团体动力,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促使成员获得关注此时此刻的恋爱感受,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促使成员改进行为,调节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与团体辅导结合的可行性

(一)两者思想的相似。首先两者的研究思想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将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团体心理辅导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其次两者都重视预防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是塑造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预防,其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而提供服务,促进成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社会心理预防。

(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塞利格曼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改善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对非临床被试的研究发现,积极干预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幸福水平并降低抑郁症[1]。由此可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满意度[2]。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在团体情境下,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技术,通过大学生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成员在温暖、安全、尊重的团体氛围下,建立对其恋爱观的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恋爱行为,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

(二)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总目标:①了解正常的恋爱心理,协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②协助成员认知爱情成分,并澄清自己的择偶条件,建立切实的择偶标准。③协助成员建立恋爱关系间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形成积极的恋爱观。④协助成员理解爱的发展,了解阶段矛盾,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⑤协助成员感悟爱是成长,正确掌握失恋时的自我调适之道。⑥协助成员分享愉悦的恋爱关系。

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体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情绪)

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

参加对象:通过招募和面谈,共14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7人,10人曾经谈过恋爱,4人尚未恋爱(大三6人,大二4人,大一4人)。

团体辅导设计:本次辅导进行6个单元(每周1单元),每次辅导的时间为2h.按照“热身―活动―分享―总结进行。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爱的相聚、爱的认知、爱情地图、爱的轨迹、爱的成长、爱的分享。

团体活动地点: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开展的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拟探讨出一套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团体辅导方案,不仅扩展了大学生恋爱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内容,而且有助于扩大积极心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心态,提升恋爱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积极心理学恋爱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模拟真实恋爱的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增强了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并在同质团体里,其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的反思和展望。由于现在国内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大部分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等的团体辅导,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团体辅导的训练。而在中国知网上用“积极心理”和“团体心理辅导”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只有五篇,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杀意念、心理健康、积极的主观体验等方面,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所以在未来,高校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团体辅导;大学生;心理辅导;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3)04-0094-01

一、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环境条件

1.高校中人员组成大量团体

高校中人员集中,能够自然组成大量团体,具备团体构成的人员优势。实践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具备特有的社会属性,每个人必须成为社会团体的一份子,内心的社会需求必须通过社会团体才能得到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每个团体中的个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就成为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当发展团体辅导内容形式多样化并针对不同团体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辅导内容。

2.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树立学生自信心

刚度过或仍然处在叛逆期的青年在成长中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个人所处的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自己的言行是被所处团体接受并规范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3.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获得以老师为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心中存在疑惑戒心和顾虑,使其不再避开老师的辅导。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沟通,循序渐进因人而异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面对出现的问题是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心理准备,顺利度过每一个困难。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通过专业知识分别对每个个体进行辅导,因材施教,使得团体中的每一个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树立个人信心。最后,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

1.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的特点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通过模拟交往,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国大学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将这一理论用以具体实践,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并且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不仅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更重要的则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空谈。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适应高校生活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在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中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注释:

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2月,p59。

②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版,p80。

③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2月版,p44。

④檀明山,哈佛教授常讲的心理健康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5月版,p103。

参考文献:

[1]孙小梅.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心理辅导,2011,09.

[2]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m].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出版社,2007,02.

[3]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05.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02.

[5]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

大学生心理辅导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创伤;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128-03

心理创伤是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常见的问题。近年来,地震、海啸、恐怖袭击等各种灾难性事件在全球各地时有发生。我国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7?23”动车事故等都给幸存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这便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创伤的研究。目前,人们对心理创伤的干预或治疗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大学生心理创伤辅导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心理干预与心理辅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干预主要强调外力的作用,而心理辅导则更加注重主体内力的作用。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创伤的康复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心理创伤的发生和表现

心理创伤是个体因遭遇某些灾难性事件而引发的心理刺痛性情感反应。《精神障碍分类与统计标准》(第四版)对心理创伤的界定是:“心理创伤是身处威胁性环境因素与个体防御机能之间失衡的经历,伴随着无助和无法预料感,并因此持久地对个体自身及其周围世界的理解产生动摇作用。”

1.心理创伤的发生

(1)心理创伤的发生源

心理创伤的发生源是灾难性事件。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严重威胁人身安全或躯体完整性,可以引起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剧变,从而引起心理创伤的事件。灾难性事件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自然灾难,如地震、洪水、森林火灾、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第二类为意外灾难,如火车、地铁、汽车的运输灾难以及空难、海难等;第三类是人为灾难,如抢劫、枪击、人质劫持、战争灾难、恐怖活动等。此外还有其他不幸的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婚、亲人死亡、医疗事故等[1]。灾难性事件是否会造成个体的心理创伤,取决于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事件对个体的意义。

(2)心理创伤发生的心理与生理机制

心理创伤发生的心理与生理机制是相当复杂的。有研究揭示,经历灾难性事件后,个体不断地以某种形式回忆事件历程,伴随着强烈的痛苦情感体验。这些强烈的情感体验与情绪性记忆相联系。心理创伤体验的情绪性记忆不同于常规回忆,它会以强烈的情感体验、躯体感觉或深刻的视觉表象等形式重现,并难以消退,且无法被未来经验修正或替代。心理创伤在本质上是由强烈的负性情绪记忆引起的。对同创伤有关的情绪性记忆的抑制失败或负性情感体验不能消退可能是心理创伤的重要心理学机制[2]。越是严重的灾难性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越强烈、体验越深刻,个体越难忘记。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认为,心理创伤与不同脑区功能活动失衡、病理性认知和负性情绪有关。前额叶、杏仁核、海马回等与情绪和记忆有关的脑区功能在灾难性事件的刺激下可能发生可塑性变化[3]。此外,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的变化也可能是其重要的生物学致病机制之一。

2.心理创伤常见的表现

(1)生理和心理上的一般表现

生理上的表现主要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胃肠功能失调、呼吸加速、手足发冷等。如果人的生理反应能适应个体所受的刺激,这些生理反应会逐渐消失。当一个人持久或重复面临的紧张刺激超出刺激域值后,人体采用全部的适应和处理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时,机体产生的过度生理变化则不易逆转。

心理上的表现体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的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中断、理解困难、记忆力下降、对外界过于敏感和难以作决策等;情绪层面的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恐惧、易激动并伴有自卑、自罪、害羞等情绪体验;行为层面的表现为退缩或远离他人、容易

受到惊吓、回避、敌对或好攻击、易失控等。

(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简称ptSD)指由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引起的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或心理障碍,是一种经历严重身心创伤后所产生的焦虑性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有:1)持续地再体验创伤事件,如反复的痛苦回忆、噩梦、幻想以及相应的生理反应;2)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或易醒,发怒或易激惹,难以集中注意;3)逃避和麻木,如努力回避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疏远他人、情绪冷淡、心因性失忆等。应激障碍的表现一般在创伤后立即出现,若症状在三个月内逐渐消失,则称为急性ptSD,超过三个月仍未消失,则称为慢性ptSD。若超过三个月仍未消失,则被称为慢性ptSD。慢性ptSD如果处理不当,将可能持续数年或数十年,甚至影响受创者一生。

二、大学生心理创伤辅导的特殊性

1.生理学层面的特殊性

从生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身体强壮、精力旺盛,也是生命活力最强、生活最幸福、最快乐的时期。但灾难性事件给他们带来的是难以承受的痛苦和失望。同时,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也会刺激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唤醒,甚至对身体的免疫力造成破坏。通过心理辅导可以调节生理唤醒水平,降低创伤给大学生带来的痛苦[3],使大学生健康、愉悦地生活,重获青年时期的幸福和快乐。

2.心理学层面的特殊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弗洛伊德和荣格都强调内在心理创伤的影响大于外在创伤,创伤后个体都采用分离的方式去压抑或遗忘创伤本身带来的痛苦。分离的心理防御机制虽然结束了外在的创伤,但创伤所导致的个体心理后遗症却继续存在并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生活经验少、意志薄弱,在灾难性事件中更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但他们掌握有较多的科学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独立健全的人格正在逐步形成,因此,学校的心理辅导更容易对大学生产生效果。

3.教育学层面的特殊性

从教育学角度看,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对象。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中,与教师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在校大学生心理创伤的康复,主要依靠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和教师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来得以实现。大学教师与社会心理工作者、心理医生不同,他们对待大学生的心理创伤,主要不是采用外部心理干预或心理治疗的方法,而是运用启发、教育、指导的方法,充分挖掘大学生主体内部的潜能,使大学生实现自我康复。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康复的教育者、指导者,而不是干预者、治疗者。大学生与教师日常更加亲近,他们对教师更有信任感,依赖性更强,因而,教师的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创伤的康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创伤辅导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创伤辅导模式和策略的针对性——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康复能力为主要目的。

三、大学生心理创伤辅导的常用模式

1.心理动力学辅导模式

心理动力学辅导模式的重点是防御焦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许多基本的人类愿望都与现实或“超我”有着直接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就是焦虑。为了防止出现焦虑,自我压抑了这些愿望并对其加以防御。大部分经历过创伤的个体都会采用分离的方式来有意地遗忘和压抑这段经历,从而保护心理,使之不受“超我”的谴责[4]。在大学生心理创伤辅导中,教师可采用催眠、自由联想、积极想象、梦的分析等技术帮助学生防御焦虑。首先,教师要获得学生的信任,加强学生在辅导中的安全感,使他们勇于面对创伤性经历和人格问题。其次,在辅导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回忆痛苦的经历,并将这种丧失和创伤的痛苦表达出来,解除分离性症状。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我、人际关系、社会功能进行整合和修复。有些整合可以自发地实现,但大多数情况都需要对人格进行重新组合、构筑或者必须借助想象和催眠促成[4]。

2.接受现实辅导模式

接受现实辅导模式的假设是,人们一直试图压抑或逃避痛苦,但这种解决方式恰恰是形成问题的部分原因,因此我们需要接受现实并采取全新的策略。这种辅导模式的三个步骤是接纳、选择、采取行动[5]。第一步是使学生明白,痛苦本来就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生活中的痛苦不可避免,试图赶走或彻底消除那些原始伤痛是不可行的,应该接纳自己、接受现实;第二步是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到对自己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上,如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方向或职业目标,使其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活力;第三步是指导学生在行动中实现改变,使其回归到青年人应有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生活中,摆脱心理创伤的困扰。

3.文学艺术辅导模式

文学艺术辅导模式包括绘画辅导、音乐辅导、舞蹈辅导和阅读辅导。国内外临床研究都表明,文学艺术辅导对心理创伤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5]。其原理是采用可操作性的方式接触被忽略或被压抑的无意识,释放内心聚集的能量,重新整合自我,面对现实[4]。文学艺术辅导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比较便于实施,也较容易被大学生接受。1)绘画辅导是让大学生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将潜意识里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疏解与满足。绘画辅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用象征的方式自我表达潜意识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学生在辅导过程中不会感觉到被攻击,更易于接受。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绘画中收集更多真实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2)音乐辅导是运用音乐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刺激与催眠,激发其身体反应,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能影响人格,而情感培养对人格成长至关重要。音乐活动是极有序的行为,有助于协调身心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音

乐能超越意识直接作用于潜意识,因此,音乐辅导在心理创伤的治疗中具有特殊功效。大学生普遍对音乐有特殊喜好,音乐辅导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3)舞蹈辅导是让大学生通过跳舞或做即兴动作的方式消除心理创伤。舞蹈辅导能让受创者通过舞蹈动作中的创造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并建立自信心,进而提高其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舞蹈辅导往往是团体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有更多与人交流的机会,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4)阅读辅导是让大学生阅读图书或接触其他信息材料,以帮助他们疏解负面情绪,进而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阅读辅导对心理创伤者的失衡状态具有暂时性的缓解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素材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进行自我治疗,从中找到恢复的力量。

文学艺术的辅导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在广阔的大学校园生活中实施。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得益于教师的辅导,而且还可以借助同伴的力量和学校的各种资源来实现自我康复。

四、大学生心理创伤辅导的策略

1.创设有利于心理创伤辅导的环境

大学生心理创伤辅导以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为主,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辅。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对有心理创伤的大学生进行辅导,以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创设良好的心理创伤辅导环境,以此来巩固心理创伤辅导的效果。

2.建立全面、规范的大学生心理档案

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在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要及时进行筛查,发现存在心理创伤的学生,应给予其及时、有力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在辅导过程中也要建立心理档案,以便于日后对其进行跟进治疗和个案研究。心理档案应包括学生的人格特征、个人生活经历、经历的灾难性事件、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这将为预防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创伤提供重要依据。

3.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个体辅导是比较常用的辅导方式。个体辅导的目标是:1)帮助学生处理目前的心理创伤,提供可利用的资源;2)使学生免受进一步的伤害,对心理创伤有较好的应付措施;3)促使学生在创伤中成长,增强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4)帮助学生整合内在和外在资源,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应对创伤;5)帮助学生恢复身心功能,防止出现负向和破坏性的结果。

当遭遇灾难性事件的人数较多时,常使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与遭遇相同或拥有相似经历的同伴共同分担体验,可消除学生的顾虑,也能使他们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教师也能识别出需要进一步做个体辅导的学生。但团体辅导也有不利因素。因为,并非所有的人在集体中都会感到轻松自在,在团体辅导中有可能通过对自己或别人经历的再次体验而二次受创。实施团体辅导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对团体辅导和心理创伤要有较深的认识,最好由两名教师来实施,以便于互相鼓励和支持;2)处于抑郁状态或以消极方式看待团体辅导的人,可能会给其他成员添加负面影响;3)急性悲伤者(如亲人去世的大学生)不适宜参加团体辅导;4)辅导过程中不要强迫成员叙述创伤细节;5)辅导结束后,要组织教师进行团队督导,避免替代性创伤[6]。

4.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掌握应对灾难性事件的自我保护常识。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避免直接暴露于强烈的灾难性事件现场;2)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尽量避免反复的负性情绪体验和回忆,关注自身的成长;3)当自己无法摆脱心理创伤带来的痛苦时,应及时地向专职心理教师求助。

五、大学生心理创伤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心理创伤常常无法在短时间内或单纯依靠调动自己的心理能量来恢复。因此,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和策略都应该有持久的辅导计划和措施,逐渐促使遭受创伤的个体独立克服困难,适应生活。

第二,在运用某些辅导模式和策略时,要慎重对待暴露创伤心理体验的现象。任何辅导方法都难以将创伤的经历和体验从个体的记忆里彻底消除或清除,比较容易实现的是在辅导后使个体的情感或情绪反应处于其可以承受的范围。

第三,受创伤时的年龄越小,未来形成心理创伤的可能性越大,心理创伤也越严重。要针对辅导对象的特殊性采用合适的辅导模式和策略。

第四,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人们遭受的强烈刺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性变化,或者致使一些脑区受到损害,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病理性变化。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如果采用上述辅导模式和策略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要及时送医。

参考文献:

[1]赵冬梅.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伍泽莲,何媛媛,李红.灾难给我们的心理留下了什么?——创伤心理的根源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3).

[3]叶海燕.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中的教师心理创伤及干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

[4]赵冬梅.心理创伤的治疗模型与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大学生心理辅导篇7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辅导篇8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

一、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

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辅导员培养的目标,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素养的形成

知识素养是辅导员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素养的形成是以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前提的。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生活的“导师”,其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及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三个方面在辅导员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并共同影响着其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其知识素养。

2.智能品质的培养

智能素质是辅导员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功能部分,是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操作系统,人在实践中能否发挥出能量及能够发挥出多大的能量,主要看其智能结构的质量。包括对各种影响进行教育加工能力的培养,对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语言智能的培养,对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3.情绪情感品质的培养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和情感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成份。

辅导员情绪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情绪情感产生的机制、特点、功能及正常值;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学会一些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渲泄方式,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沉着的情绪,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防止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心理疾患的常见表现,掌握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的一般知识;特别应重视进行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陶冶,使其情操发展并升华到较高的水平。

4.需要与动机品质的培养

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意识到的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的追求。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动机是有意识的,它是由需要而产生的。需要与动机是推动人希冀、追求、行动、发展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理素质中最能动的本质力量。辅导员的需要与动机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了解需要与动机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自己的需要层次、需要结构、动机水平及优势和不足;了解影响自我需要与动机水平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努力提高自身的需要层次与动机水平;掌握运用需要与动机理论开展自我动机激励和在工作中有效进行动机激励的方法,提高工作绩效。

5.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其主要表现在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独立性与自制力等方面。人的兴趣、能力、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无不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自我意识是心理素质整合水平的评价指标。辅导员自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理与过程;了解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善于利用自我意识,实现自我调控,保持心理健康;并善于指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开展自我教育。辅导员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角色的心理适应。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二、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的理想抱负。其次,提高教师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使教师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并通过教师亲自参加改革实践来加深理解。第三,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处处做学生的榜样。第四,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和问题进行,避免空洞说教,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更能有针对性和良好的效果。

2.搞好岗上培训,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认识水平

辅导员的岗上培训对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除师范院校外,其他高校的辅导员均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但辅导员工作繁忙,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短,所以岗上培训应坚持集中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3.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不仅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知识结构,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同时要将心理教育能力以及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水平列为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

大学生心理辅导篇9

abstract:Collegedayshassteppedintotheeraofpost-90s,post-90s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problemshaveattractedmoreattentionfromallsociety.Basedonanalyzingpost-90s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itscause,thispaper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of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carryingout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colleges.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辅导

Keywords:post-90s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psychologicalCounseling

现在的大学时代已进入“90后”时代。“90后”的成长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90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和矛盾,加之社会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加,“90后”普遍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和残酷,这正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研究显示,“90后”大学生比“80后”大学生的焦虑指数普遍要高,“90后”也表现出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学习焦虑等更多的心理问题。这一方面严重影响到“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日益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大部分地区高考制度的弊端,使得源于竞争社会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应试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分数以致忽略了学生在道德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90后”新一代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导致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不适应,在与人沟通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新的历史条件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赋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成为了影响“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最根本的因素,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直接折射到了他们身上,具体表现为:

1.他们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既冷漠又自私

独生子女家庭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孩子的依赖性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当他们一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而是把希望寄予父母身上。这就造成他们的性格在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特别是他们在新生适应的问题上更显得困难。再者,随着离婚率的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这无疑会带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安全感,饱受精神压力,易出现情绪波动,且难以自控,这样一来“90后”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他们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每天在因特网里网来网去,“唯我独尊”

他们的交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同学聚会,家庭聚会等形式,人际交往呈广泛多元化趋势,但是他们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唯我独尊”的意识。“唯我独尊”的心理,张扬鲜明的自我个性使他们更加喜欢表现自己,这样就相对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因此他们大多都借助短信和网聊这种即时异地沟通模式,但由于网络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因此一旦离开了手机和网络,他们的内心难免还是会感觉到缺少知心朋友,自己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3.他们受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素质教育观念也逐步得到了普及,这促使高考制度也逐步改革和完善。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背负应试和素质的双重压力,普遍感到学习任务重。进入大学后有部分学生立即放下学习的重担,加上以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未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不会的知识没能补救,以及课程量的加大和难度的加深,使“90后”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建议

“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社会、高校、家庭之间的和谐互动是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时刻关注“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应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普遍推广个性差异式教育,即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这是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每一位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2.辅导以专业学习为核心,以积极就业为导向,以不同年级为阶段,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充足的心理准备,正确面对工作压力和市场竞争。

3.心理辅导从“专职”变“兼职”

心理辅导不应只是心理老师的独门秘诀,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即授课教师把心理辅导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4.心理辅导应“因材施教”

正确的人生观是个人心理健康的真正保证。人生观的确立离不开各人的实际情况,离不开各人的“个性化”因素。学生每个人的条件不一,能力各异,彼此都不是“全能”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生能否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并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所以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辅导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一些心理辅导,让所有的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沟通,并定期让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的测验,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从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心理与心态上的调整。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辅导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探析就业辅导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育的产业化和各高校办学竞争进行大规模的专业扩招,不断激增的毕业生数量带来的求职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当前,产生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划等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高校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由此使得当前很多毕业生面临就业现实和心理的双重困境。因此,笔者从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视角和工作经验出发,探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提出建议,对切实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堪忧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具有多种心理表现。而大部分心理表现来源于内心对社会不成熟的认识,对自我能力和定位没有准确的判断和期待,以及应对就业难题时的过分依赖学校,家长等意识。例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导致其就业的情绪低落,而低落的情绪还是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影响,如此循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此同时,为避免大学生对工作出现抵触、不稳定的情绪,大多企业制定了工作章程,更是让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能适应,受就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开始出现反常的心理表现,造成大学生人群结构中出现不良表现。目前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在就业状态和就业心理呈现恶性循环的现象,因此更需要心理辅导的介入和正确观念的培养,尤其是学校和家庭的多方面共同的辅导关怀。

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境探源

首先,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在平等享有深造机会的同时,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随之产生焦虑心理。不断激增的毕业生数量加重就业市场负荷,使大学生感到焦虑。第二,就业现象的错位导致大学生产生困惑心理。从2007年2000名大学生竞聘搓澡到2010年大学生争当掏粪工,再到2013年研究生争当环卫工,大学生就业错位现象比比皆是,引发思考。更加使得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个人条件平凡的广大学生困惑自己的就业出路。在这种困扰阴影的笼罩下,出于这种不成熟的自我否定和质疑,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第三,当前社会功利化思潮影响下,就业理念的偏差导致大学生产生逃避和依赖心理。正确的就业理念是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偏差的就业理念使大学生用逃避的心态保护自己,以规避为迎接挑战而付出代价的风险。一方面,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使其产生逃避职业深层价值的心理。另一方面,“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消极的就业理念使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不去积极主动地寻找和争取就业岗位,反而以消极心态逃避就业竞争,或依赖并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随之暴露。直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保证大学生顺利突破障碍,成功就业。因此应该积极寻求对策,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从而保证大学生就业进程的顺利进行。

其一,重视就业意识培养,增强大学生“抵抗力”。从大一开始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择业观,认清客观环境,端正自己的位置,合理调整期望值,以增强大学生因盲目定位导致就业困难而诱发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抵抗力”。

其二,帮助学生自我增值,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注重教学质量的监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各类就业指导讲座,学习就业技巧及经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从广州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经验来看,其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以实训的方式促进就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可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从校园生活步入社会的过渡期。我院积极于业界相关设计企业开展协同合作,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机会,一般取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学期为实训期。学生的过渡期非常重要,学院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促进实习工作,让学生体会实训的意义。

其三,适当引导学生合理宣泄,直面就业压力。并积极调整就业期望,适度妥协。对就业压力的合理解释、评价及信念是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因素。就业辅导中应让毕业生们认识到就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中等强度的就业压力可调动身心力量积极面对就业。高校可通过讲座、班会、就业指导课等途径引导学生端正就业态度,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就业方向;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先就业再择业,切不可追求一步到位。适度的宣泄可缓解就业压力,在宣泄就业压力时要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原则,文明合理地宣泄情绪。

此外,还应培养学生面对就业时的独立意识。有效克服依赖心理,需培养其独立的意识,教师在进行学生独立意识培养时,可着重以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无论是走上社会开始就业,或者已处于就业状态,其在岗位上都要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