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保护分析十篇环境保护分析十篇

环境保护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53

环境保护分析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程度越来越强,城市功能不断升级,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优质。但在城市高速建设的过程当中,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更高的要求,空气质量变低、水体污染严重、生产废弃物增多等问题的出现都对我国环保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考验,同时也为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划定了新的标准。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很多亟待我们解决的环境问题,下面作者将对一些主要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

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使得自然环境所要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经济生产模式不断向多样化发展,这就使得工业生产生成的污水量大大增加,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也逐渐增多。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城市水体质量下降,自然水体受到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河流中已有70%的河流水体受到污染,全国有一半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达到居民饮用水标准的河段仅占全国河流总数的20%左右,居民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辽河、海河、太湖、滇池等水系的污染尤为严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加深,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排放到空气当中,燃烧不完全的工业废气排出,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严重破坏。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有毒气体及粉尘增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居民的汽车保有量大大增加,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也是导致我国空气质量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氧化氮等物质都会导致严重大气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在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的同时,也造成了雾霾天气、酸雨天气和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科技进步使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设备不断升级,也造成了固体垃圾的大量产生,再加上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固体垃圾是数量不断增加,堆积成山的固体垃圾使得城市陷于固体垃圾的围困之中,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以及城市娱乐产业的发达,导致了严重的噪声污染的形成。据统计,目前我国噪声扰民的现象己经十分严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存在严重的噪声污染,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达到5105~65.8dB(h)。一些噪声污染严重的城市如,洛阳、大同、开封以及海口等,甚至达到了76.3dB(h)。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自然问题,也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和资源密切相关,所以,要想做好城市环境保护,就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加强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规划,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对环境保护规划问题的认识。

2.1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党在认真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环境问题后,指出的一个科学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才能实现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

2.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所以在对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城市布局和总体规划进行策略调整。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2.5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步骤,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决定着人类生态系统结构,为人们拥有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提出保障。因此,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视,改进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从而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降低城市建设成本,近而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能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作者:王微单位:绥化市规划设计勘察测绘院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分析篇2

1.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滞后

自从1978年起,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宪法中,由此我国的环境保护有了法律依据,促进了我国环保的发展,这表明政府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清楚地认识到法律是环境保护的最根本依据。环境保护自从有了法律当靠山已经付诸实施了1982年宪法对环境保护的条款进行了充实,充分地证明了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采i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也在不断增强,并且逐渐地环境保护也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但是扶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保护在执法立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环境的权属。法律将所有自然资源都规定它们是属于国家和集体的.这个规定是租线条的,很容易让人们理解为是大家的,而权屑具有非排他性。公共事物是全体国民所共有的。而索取往往是人们对公共事所采取的行为,在利益上政府和个人往往有着较大的冲突,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从环境上攫取。而污染越来越严重,自然登源日益枯竭。相反的,以法律名义保护环境基本上没有。另外,资源转让的无序也是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表现。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滞后主要表现在:(1)环境法律制度缺乏对立法的基础性分析和实证性研究,行政主导性较强.有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从自身的角度提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因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立法授权和立法p容难免成为平衡各个部门利益的产物,合理利用市场机构的经济刺激措施比较缺乏。(2)我国环境法规{;i唛不健全.我国环境法律本身不协调,地方以及部门的保护主义较强,导致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各种法律之间不能够协调。(3)我国还没有建立针对环境保护行政体制本身的专门法。在环保领域中;我国的一些内部决定、司法解释、行政规章等处于筻鱼状态,造成严重垄断现象。

1.2生态保护机制无法实施统一鲍监督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建设要比污染控制滞后,生态保护管理没有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其职能基本上都分散在各个部门,所采取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的生态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国务院提出的。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的要求很难落到实处,这是因为国家公共利益和部门行业利益由于政府部门职能冲突等体制导致冲突产生.各个部门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由本部门所管理的资源法律,面造成法律法搜之间矛盾不断发生。在规划和政策制定上他们各自为政,很难实现相互之间的衔接。使生态建设和保护不能统一起来,很多措旅都发生冲突,阻碍了国家对生态保护的宏观调控。加之一些分工不够明确,造成重复工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使生态环境进一步被破坏,尤其表现在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方面。针对资源管理部门而言。它们不仅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对生态建设的职能进行监督,而且还能够做经营和开发资源的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不利影响.

1.3管理部门错位,综合协调能力不足

巧境闫题与很多部门、领域和行业有着密切关系,它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因此。我国环境保护必须形成一个整体,并且在中心地位设立一个主体的行政部门。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一种横向的各部门并立的管理体制。另外,还存在各部门之问的权限不清状况,管理重叠、重复工作现象较严重,进而对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管理部门是不能既当执法人又当仲裁者,这样很容易导致执法不公的现象出现。我国环境管理职能的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1)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的职权被行业管理部门行使了。例如由民航和铁道部门来控制的航空器噪声、铁路噪声,并且这两个部门还分别担任民用航空器和铁路经营的任务。(2)综合决策性部门的职权由专业管理部门行使了。例如本应由政府行使的综合决策与综合平衡的职权实际上由环保部门行使了,这种行为明显很不科学。(3)政府不仅行使了自身的职权,就连其所属部门的职权也行使了。(4)本应由专业管理部门行使的职权实际上由综合决策性管理部门行使了。

1.4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

中央设置的环境管理祝构数量较多人爨充足、毅模较大、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的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而各地方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越差,环境监管执法能力也越弱。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的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呈倒金字塔的结构。基层的环境部门问题较多,如果不能将这些问题解决好,首先就削弱了机构的能力对于难度较高的污染问题而言那就更不用说解决了,甚至拿不出解决污染的力案。制约我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索还包括环境保护的经费短缺。在政府报告中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得到的经费基本上是最少的,这个问题几乎每个省市都存在。政府的经济拨款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的主要依据,而现实中,政府的经济接款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有些环保单位竟然是自负环境保护的费用,对于整个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任务完全没有考虑到,导致经费紧张。

2我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相关的建议

2.1加强环境立法、司法改革

法律调整的利益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利益关系的发展要快于法律变化,因此。这就要求立法者能够与时俱进,并且要求其具有预知性,能够为今后发j展提供法律依据。由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社会关系在调整时,没有将利益分配好。此时调整就显示不彻底、不完善。因此,环境立法必须不断强化,无论是哪个国家,创建新制度是立法机构的责任。在制度完善进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环保立法:(1)将环境保护纳入宪法章程中,其在整个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强调出来。做到有根本的法律依据。(2)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先自由法律进行条款补充,统一环境法。并不需要一遇见新的问题就起草新的法律,这样必然会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3)立法要将重点放在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上,目前在很多情况下,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法律规定不一致,在现实中,往往由于‘法律上的冲突,导致环境保护体制不能行使自己权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行政组织规模以及行政权的范围在法律上进行踢确是非常有必要的。

2.2加强环境预警与应急能力建设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点,并且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处理能够衡量出各级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并且对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很大影响,更是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应通过构建良好的环境保护预警应急体系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1)建立环境安全应急联络机构及其制度.环境安全应急联络机构不仅是各个部位的联系,而且还是地方政府环境部门与中央政府的信息纽带。一环保部为中心,其他部门进行辅佐,有关环境保护的任何问题都必须通过环保部的通过。同时也应该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2)建立高效的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应急计划。在规划中各种应急规划综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采用常规与危机应急管理相结合。(3)健全预警应急体系的法制专门设置环境管理应急管理条饲,使在紧急状态下,各级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同时能够用法律来约束基础工作,并对各级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加强常规危机管理。

环境保护分析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交通环境;科学依据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机动车数量的增多在无形之间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尾气污染的增多,鸣笛噪音的加大,给交通环境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其中环境监测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

所谓环境监测工作,是根据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结果,记录环境质量变化,评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总体来说,在了解环境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所有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环境监测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概括来说,就是通过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在设定好计划后进行采样分析,在综合一系列因素后获得信息和数据得以应用。

环境监测工作不仅是交通运输行业中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支柱,还是交通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进行环境质量监督的科学依据。随着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和交通发展模式的迅速转变,建立系统的环境监测体系势在必得。在交通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求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为交通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可靠和实用的信息。

二.交通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

交通环境保护,广义上是指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交通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交通运输与水资源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价、交通运输与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的概念。具体来讲,交通环境保护工作是以交通运输为主线,与之相关的大气、噪声环境保护与防污管理工作。本文是以影响居民生活的几项因素为主要内容,具体分为以下两种:

1.因机动车辆引起的尾气排放污染

因机动车辆排放的废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汽车作为一个流动的污染源,不仅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更会造成臭氧层损耗,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因此,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是当前交通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此进行监测工作,不仅能有效的对污染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以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更有利于高效率的进行防治工作。

2.由机动车造成的噪音污染

在城市环境噪音中,主要包括交通噪音、生产噪音、建筑噪音、生活噪音,其中交通噪音就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噪音污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大家却经常忽视。机动车造成的噪音污染几乎无处不在,汽车是具有不同性质噪声的综合噪声源,在离交通枢纽较近的居民区,除了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在休息时间也经常会受到机动车鸣笛的影响,人们因此不能正常休息也直接影响到第二天的工作,造成一个恶性循环。除此之外,在白天的工作时间,很多人也会因此心情烦躁,工作效率降低。

三.环境监测工作交通保护中的重要性

1.环境监测工作是交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柱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发展经济建设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是当前很多部门选择的发展方式。为了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可以根据环境监测结果来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期限治理”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由于交通发展模式转变较快,所以在选择试验站点要避免因此带来的麻烦,为了确定比较科学合理的试点,应选择离交通要道较近并且人流量较多的地方进行监测试验。通过试验来分析小范围环境中由交通污染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并深入探究其污染因素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各方面影响。从事交通环境保护的有关部门通过环境监测工作得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与之相对应的保护工作。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与交通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反馈,达到环境监测与交通环境保护工作的共同进步。

2.环境监测工作是进行交通环境质量监督的科学依据

为了使交通环境质量监督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将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科学依据。在汽车噪音与尾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中,应对其进行具体的环境监测工作。比如交通环境中关于噪音污染这方面,要先选定试验地点,进行此路段的背景调查,分析交通噪音的主要来源和高峰期时段,针对此状况来确定方案,在特定的试验地点范围内进行具体的布点安排。在监测期间,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的记录,通过多天的记录来进行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主要分为什么时间段产生的噪音最大、哪一种车辆产生的噪音最大、噪音最大的时间段是否为正常的工作时间或者休息时间等。在环境质量监督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有针对性的制作监管方案,在具体的时段进行噪音控制,把因噪音引起的不良影响控制到最低。另外,也可以对噪音最大的车辆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规定其走固定的路线,以防影响到居民或者工作者的正常生活。无论在交通环境质量监督工作中做出怎样的决策,都以此为科学依据。通过以上的环境监测工作,来制定交通环境质量监督的措施,这为交通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环境监测工作是进行交通环境改善目标的主要向导

当前交通环境所面临的问题颇多,尤其是交通环境污染问题,更是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要想有效改善交通环境,必须将环境监测工作作为主要向导,科学合理的选择方法与措施。在交通环境问题中,尾气排放问题当前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完善优化交通环境,在有关部门制定交通环境的改善目标时,是否能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改善目标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工业发展的进程,这主由环境监测所得到的结果和数据来决定。环境监测所得的数据结果作为交通环境改善目标的主要向导,在解决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在试验点的环境监测来确定改善目标。在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中,主要是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铅(pb)等。据往年的资料显示,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以每年超过百分之十的幅度上涨,主要城区的氮氧化合物的浓度已经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控制和治理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保护面临的紧迫任务,相关部门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改善目标和政策,将交通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到每一天的每一个工作内容中去,所以说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可以为交通环境保护相关部门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和最准确的导向。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探究,表明了环境监测工作对于交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尾气排放污染方面还是在噪音污染方面,为了更好的防治,进行环境监测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后的交通环境保护中,除了注意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获得科学准确的数据和结果,来为交通环境保护的相关部门提供最可靠、实用的信息,为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进行画上重要的一笔外,交通环境保护工作也要与之同行。另外,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中,一定要摒弃只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的坏习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加强交通环境保护,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绿色经济的美好希望。

参考文献

[1]王耀琴.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现状[J].中国测试技术,2003,29(3):57-59.

环境保护分析篇4

[关键词]水环境保护效益费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1-170-1

要明晰维护水环境的产出效益及耗费的费用,就要解析现存的污染状态、受污染级别和金额层次的损失。在平日状态和事故产生的状态下,水能被污染的关联损失是差异性的;要结合污染的故障事例,明确社会层次的耗费及损失。在理顺了基本的水环境概念后,评判现存的估算模式,供应针对不同属性水能的估算对策。为了探究维护水环境的评析流程,有必要明晰保护性效益及此类费用的涵盖内容,并引进定量属性的测算方式。

1根本性的解析原理

国内的水体环境,面对了被污染、水能缺失及洪涝等各类别的挑战。水体遭到的污染,凸显出递增的状态;同时,生态属性的水环境毁坏,造成洪灾频繁产出。根本性的破坏原因,就是维护水环境的关联性工作很落后。构造维护水环境的根本工程,并不能创设出直接属性的价值,通常只能获取到间接属性的保护效益,也就是社会及环境的双重属性效益。然而,评判水体环境产出影响的手段,还欠缺操作性和适宜性。

1.1分析模式概况

针对效益费用展开的解析,构成了经济评判的独特形式。这样的解析,是通过比对评判对象的现实效益及关联的费用,来判别项目自身的可行属性。效益费用类别的评判模式,与消费者剩余的有关原则是相关的,从净效益的有关内涵进展而来。这些关联的原则,构成了效益费用类别的解析基础。

在初始时段内,这种分析的手段,用来评判水能资源类别的项目构建。上世纪初的阶段里,美国颁行了管控洪水的专用法案,提出有必要查验洪水管控类项目的现实执行可能。对于任意的水能项目而言,所产出的那些效益,都要超出修建的耗费,这就凸显了效益及费用解析的本源性思维。这些具备了强制属性的法规,提升了效益费用的解析水准,被运用于分析的操作程序内。

上世纪末的特定时段内,环境毁坏的频率在递增,学者将效用及耗费的解析,运用在了管控环境类别污染的流程中。美国学者解析了水能被污染的管控效率和所耗费金额,衡平了效益和耗费的关联。在这以后,人们认知了这样的规则:直接管控水环境的各类项目,会影响到特定水体的外在属性;而人们的相关类别活动,都可能干扰到配置水能源的具体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要评判这类干扰所产生的影响,就要探究这一类项目的可行属性。这样的认知,促进了效益及耗费解析的进展,将这种新颖的解析手段,普及于资源和多重环境的管控中。

1.2分析所依托原理

为了恢复及扭转水体类别环境的性能,防控水体的持续恶化,有必要采纳多样化的对策,来缩减水体毁坏造成的经济属性损失。具体而言,缩减原料的流失量、提升废弃水体物质的运用实效,都能带来相关联的水能源效益,这就是维护水环境的可见效益。

这样的效益,构成了效益及耗费解析的侧重对象,涵盖了直接可见的水体效益,以及改善总括的水环境带来的那些收益。可见性的经济层次效益,包括物质原料流失的缩减、水体运用实效的提升、污染后的水源被再次运用的收入等;而改善特定水体的经济层次收益,包括缩减水体毁坏造成的那部分损失。

效益解析所涉及的耗费,指代维护水体、管控污染、公共类别事业等用到的那些设备耗费,以及这部分设备现实运转的耗费。要注重的是:耗费包含设施现实运转导致的新损失,这可称为维护水环境的必然性负效益。例如:处理污染水体的专业企业,购进缩减污染所用设施,虽然缩小了污染水体的耗费,但是这一类设施会增添噪声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顾及新产出的污染属性损失。

2解析的具体对策

2.1解析所用步骤

首先,要明晰维护水环境中的疑难,决定所解析的范围。明晰水环境管控的对象,是建造中的水体项目,还是设置的维护手段等。在解析了疑难的目标后,再划定要解析的涵盖范围。

其次,寻找各类别的水体环境性能关联,构造出多重要素损毁水体的关系。水体遭受多样污染,所产出的物理类别效果,就意味着水体现存性能的损毁。这种关联性的要素间,存有剂量的互相反应,从而构成解析效益及耗费的突破点。

再次,采纳货币来表征损坏水体的层级和后果。评判维护水体环境的成效和耗费量,测算出总括性的效益和耗费金额。要算出的对象涵盖:水体改造的净效益、内部属性的收入概率、成效及耗费的比值、收回投入所用的时段、增添的效益及耗费比值、增添的内在性成效等。在精准测算的基础上,最终评判水体类别环境的维护性方案。

2.2解析途径

在解析净效益的流程中要明晰:这一类别的效益,指代特定的水体改造项目在解析的时段内,产出效益和耗费量的相差数据,可以用B来表示。净效益涵盖了现值,也可以表达为年金。其中,采纳折算为基础性基点的效益数据和耗费数据,可以测算出水体维护的净现值。

内在属性的收入概率,指代解析的时段内,总耗费量的折现概率,或者净效益不存在时的折现概率。在测算这一数据的流程中,可采纳的信息,涵盖了在t年度内产出的水体效益和耗费金额、经济解析的期限等。同时,测算效益及耗费金额相比的数值。

3小结

水体受污染的现存问题凸显,这类污染的走向也很难被估测。污染水能的事故,发生比较频繁,给水源的利用区域造成很多损失。精准算出这样的损失,展开效益费用的关联分析工作,有助于选取适宜的防控水能污染对策。目前,测算这类损失的评判工作在持续进展,但是所选用的测算模式还存有漏洞;现存的估算模型,多为经验属性的模型,有着很大的局限。因此,在计算了水源被污染的现实经济损失后,展开维护这类环境所必备的效益费用解析,就具备了现实层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钟淋涓.水环境保护效益费用分析[D].河海大学,2005(05).

环境保护分析篇5

1历史形成的环境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1.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截至2014年,山西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44.13、5.37、120.82、106.99万t,分别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34%、78%、142%、99.5%,但山西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位。根据山西省环境规划院统计,2014年全省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位居全国第3、7位。煤炭、焦炭、化工、电力、冶金、建材等六大行业的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7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占到全省比例达到82.5%,氮氧化物占77.6%,烟粉尘占65%,要实现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主要污染物总量仍需进一步下降。

1.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

大气方面,根据2014年山西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16.9%,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但全省11个省辖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到二级标准,pm2.5超标近一倍。在传统煤烟型污染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复合型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对全省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显示,臭氧(03)已经成为太原等多个城市夏季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水方面,对全省“十二五”期间地表水断面监测数据分析表明,与2010年相比,2014年重污染断面比例减少26.5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56.13%和63.97%。但是全省近45%的河流断面水质受到污染(V类)或严重污染(劣于V类);国控优良断面比全国低29个百分点,母亲河汾河中下游污染严重。生态保护方面,山西省工矿业废弃地问题突出,农用地污染威胁公众食品安全。经初步调査,全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近5000^km2,其中沉陷区3000km2,产生矸石山1500多座,煤矸石堆存量达12亿。

1.3环境污染防治水平成为改善环境质量的短板

当前山西省环境基础设施重建设、轻运营现象突出,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19.3万t/d,但管网配套不足,建而不运、运而不足现象突出,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全省集中供热率达到84.5%,但城中村、农村地区燃煤散烧等问题严重。其次,企业环保设施逐步健全,但因技术、资金等原因闲置问题严重。最后,当前山西省主导产业煤炭、火电、水泥等行业污染治理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山西省政府提出火电行业2017年全部实现超低排放,主要行业产能过剩而不落后,产业结构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急需创新环境污染治理途径。总体而言,随着环境治理措施深人推进,山西省留下的环境问题复杂性也在增多,解决的难度在加大,改善环境质量的边际成本在增加、边际效益在下降。

2资源环境压力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居高不下

2.1资源型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使环境压力巨大

2013年山西省人均GDp约为5500美元,三产比重分别为6.1:53.9:40.0,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36%,综^来看,山西省处于工*化中期阶段相比全国水平和周边省份,山西省工业化水平比较落后。从发展趋势来看,“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即将进人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将呈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结合山西省的资源型经济特点,2013年山西省轻重工业比例为5.6:94.4,其中,煤炭开采、焦炭、钢铁和电力占山西省重工业90%以上比重,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锁定效应”。根据山西省的整体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火电等高载能行业仍将是山西省发展的重点,尽管这些行业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单位产品产量污染排放强度逐步降低,但是由于总规模的增长,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环境压力仍然十分巨大,见图1。

山西省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54.9%,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经济的比重为27.4%,从业人员104.15万人,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47.7%,占据工业一半以上的份额。面对国内煤炭能源供给过剩的形势,“十三五”山西省经济要保持中髙速增长,发挥矿产资源的优势,推进煤基产业优化升级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研究显示,燃煤发电仍是最清洁的煤炭利用方式,在山西省煤电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随着煤炭加工、利用、转化等产业链延伸,其中投入的原材料将大大增加,产生的污染物将更加复杂,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压力将明显加大。

2.3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环境形成的负荷不断加重

从城镇化方面来看,当前山西省城镇化率仅为53.8%,未来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将有320万人口由农村进人到城市,将增加生活垃圾180万t、生活污水1.8亿t、消耗1200万t标煤。由于山西省多数城市属于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形成了特有的污染企业群与人口密集区共存的城镇化模式,决定了污染物在时间上的累积和区域空间上的复合效应将更加明显。从农村环境方面看,2014年,农业源排放的CoD、氨氮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38%和22%,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将大幅增加。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变革将使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大,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3山西省“十三五”环境保护的思考

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总体部署,“十三五”时期,山西省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煤基产业的绿色发展,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

3.1完善源头防控机制,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一是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严格生态空间管理。二是推动规划环评落地,实施政策环评和战略环评,发挥对区域重大生产力科学布局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三是充分发挥环境标准的引导作用,制定火电超低排放等地方环境标准,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四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构建循环经济,推动企业走上绿色化发展道路。五是完善源头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各地区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3.2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一是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好“大气十条”与2017年后续工作衔接,紧抓“控煤、治污、管车、降尘”等重点工作,严格控制燃煤污染,加快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严格管控建筑工地、物料堆场、道路运输等扬尘污染,推进11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二是全面实施“水十条”,坚持良好水体保护和劣V类水体、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并重,加大力度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和沁(丹)河等五大面积超过1万km2流域的生态修复,强化水生态保护,利用城市再生水补充河湖生态用水。三是落实即将的“土十条”,有效推进土壤环境保护,建立完善土壤环境监管机制,强化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防控,实施建设用地流转风险调查评估等。四是开展3000^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采煤塌陷区搬迁村庄的环境治理。整合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推进全省18个采煤矿区的生态修复治理。

3.3深化环境管理体制创新,推动环保转型

一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调整到一个部门,逐步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工作有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体制。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建立权威统一的环境执法体制。二是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一些地方政府重发展、轻环保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三是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失职、渎职的党政领导和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3.4加强环境监管,促进企业全面达标排放

一是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尽快在全省范围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二是切实加强执法监督,坚决贯彻执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逐步健全环保立法执法体系。三是建立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编制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膽提醒和限制性措施。

3.5强化市场机制建设,培育生态环保市场主体一是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事务,都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二是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现行以行政区为单元层层分解机制基础上,根据行业先进排污水平,逐步强化以企业为单元进行总量控制、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和健康的头等大事,是衡量是否达到小康社会的关键指标之一,未来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水源得减排收益的机制。三是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四是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广绿色信贷,研究实施绿色担保、保险、债券、专项抵质押等金融产品,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实施绿色评级等。

环境保护分析篇6

关键词:城中建设;商业分布;环境保护;分析;

1.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继续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经济健康发展、环境质量良好、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宜居、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的新城市。但是,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各种污染也粉墨登场,光污染、电磁污染、白色污染、噪音污染……这些在以前很少听说甚至闻所未闻的污染正在人们的生活中顽固地扎根,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城中建设的商业分布与环境保护背景

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规律来看,居住区和郊区城镇商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及其商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发达的社区商业是满足居民综合消费的有效载体,也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加快发展社区商业,已日益成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改善城市社区面貌、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地方税收、整合商业资源的迫切要求,更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迫切要求。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服务便捷、与居住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社区商业,是市民安居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发展社区商业的重点体现在各大城市纷纷建立、发展与本地区相适应的社区商业中心。

3.城中建设的商业分布与环境保护实践

3.1城中建设的商业分布需要科学规划

国内不少大城市已将发展社区商业提上日程,并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发社区商业。北京未来5年商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将在市区和郊区城镇形成400个配套齐全的社区商业中心。功能性整合从统一社会劳动的角度出发,对伴随社会化分工出现的职业异质性加以整合。社会化分工越深入,各专业之间的依赖性就越强,在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下,社区商业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商业发展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安民工程。它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社区的社会保障程度。规划前,相关人员要进行市场调查,掌握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了解社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以此做出合理定位,决定布点的规模、位置、运作方式、经营档次;管理部门要在房产开发前期介入,对商业网点、设施等预先规划,加强与统筹规划社区商业的开发商的沟通,防止产生新的矛盾。规划中,要注意商业功能结构、行业结构以及品牌结构等应当与社区的规模、层次相适应。

3.2以人为本契合商业发展规律

大力适应家务劳动社会化和日常生活现代化的趋势,在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符合社区特点的大众餐厅、社区茶馆、洗衣保洁、美容健身、家政服务、网上购物等现代生活服务业,形成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社区居民购物、餐饮、修理、家政、综合服务、可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不出社区就能得到满足。社区商业要符合商业发展规律,采取新区标配和老区改配双管齐下的路子。新建居民区和危改区要按照社区商业中心配置标准进行配置;已建成的居民区及平房保护区,商业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的,应通过调整结构、置换房屋用途等办法,按社区商业中心的要求逐步加以完善。

3.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全面树立城市的形象很有必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经国务院同意保留的、由环保部组织开展的城市环保综合创建活动,包括基本条件类、经济社会类、环境质量类、环境建设类、环境管理类等5大类26项考核指标。在经济社会方面,创模要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500元,环保投资指数1.7%;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环境质量方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以上且主要污染物浓度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分贝;交通环境噪声平均值70分贝。环境建设方面,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50%;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医疗和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等。通过开展创模活动,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发展环境,更好地扩大开放和吸引外来投资。

3.4环境保护要加强综合整治积极用好环保新能源

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加强生态环保、完善目标责任制等工作上下功夫。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确保纳入计划的减排项目按规定时间完成并发挥效益,同时加快推进小火电和小水泥厂关停。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优化,用更加科学的、生态环保的发展方式替代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切实推进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加大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力度,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加强扬尘控制,争取优良天数有更大的提升。全力保障环境安全。以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大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防患于未然。积极探索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汽车,建设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强化老企业的更新改造。积极推进太阳能、推广高效照明产品等国家财政补贴惠民工程,完善节能环保惠民工程工作程序,落实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市民优先选择节能电器等低碳产品。重点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4.建立城市经营管理体制要有前瞻性、战略性

4.1在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中融入经营管理的理念

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不断挖掘赢利空间创造社会价值和财富是城市经营管理者的首要职责。要树立城市就是一种资产的概念,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的过程就是规划建设管理资产的过程。在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中融入经营管理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发展小汽车与发展轨道交通之间要有侧重,发展私家小汽车可以推动北京现代制造业的积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要看到在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是当务之急。因为,轨道交通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道路交通压力,而且从客观条件上,可以使北京城市的某些职能向副中心区转移成为可能。建设或设置城市规划建设的听证会制度,针对一些重要问题、难点问题以及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听证会。一方面,让规划者、管理者、实施者和享用者有一个前期相互交流的场所和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宣传、引导和促进城市建设的作用。

4.2加强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

为了使商业网点布局合理,经济繁荣昌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调整促发展,创新带发展的总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本着高起点,严要求,促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规划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为目标,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化市场布局和调整市场结构为主线,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5.结语

商业区位具有明显的消费者指向性。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居住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周边迁移。商业服务业为追求最大利润,城市商业重心将会随着人口重心的移动而移动。

参考文献:

[1]谢逢杰.城市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vol23,3:77-79

[2]李万龙.浅谈现代环境规划设计[J].硅谷,2008,14(102):71.

环境保护分析篇7

 

一、公众总体的环保意识水平

 

公众对其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评价偏低,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公众整体环保意识水平的低下。调查表明,69.6%的人认为其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偏低,其中,认为“较弱”的为45.4%、“非常弱”的为17.6%或“几乎没有”的为6.6%。只有29.2%的人认为“较强”,1.1%的人认为“很强”。交叉分析表明,农村居民中,68%的人认为其周围的人环保意识“较弱”、“非常弱”或“几乎没有”;城镇居民中,这一比例达到70.8%。从文化程度的高低看,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的人,对其周围人的环保意识评价最低,77.6%的人认为“较弱”、“非常弱”或“几乎没有只有22.4%的人认为“较强”或“很强”。此外,83.4%的人认为自己的环境保护知识“非常少”(16.5%)或“较少”(66.9%);16.1%的人认为“较多”;只有0.5%的人认为自己有很多的环保知识。

 

为考察公众环保意识的强弱,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没有垃圾箱的公共场所,您认为周围大部分人将如何处理他们的食品袋、果皮等废弃物?”可供选择的做法有四种,“随手扔掉”,“趁人不注意时扔掉”、“扔到街角不显眼的地方”和“其它方式”。从调查结果看,64.7%的人认为其周围大部分人将“随手扔掉”;10.4%的人认为将选择第二种做法;19.3%的人认为将“扔到不显眼的地方”。仅有5.6%的人认为会采取其它方式,如“包装好带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再扔掉”等。当问及被访者本人在同样情形下将如何做时,选择一、二、三、四种做法的比例分别为31.0%.7.3%,36.7%和25.0%。根据个案及典型调查材料,许多被访者认为,人们(自己)之所以选择前三种做法.是出于“随大流”、“满大街都是脏,你一个人保护也没用”、“别人都扔了,你带着垃圾走,有点犯傻”等考虑。实质上,许多人都对他人的环保意识缺乏信心,并且自己也缺乏“正人先正己”的勇气,结果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环境,没有负疚感。终止这种心理上的恶性相互刺激,一方面应充分强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法制,控制、减少日常生活中这类破坏环境的从众行为。

 

二、环境资源观

 

为了考察公众的环境资源观,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三种说法,一是“我国各种资源很丰富,不必担心短缺”,考察公众对我国资源状况的认识;二是“人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为人类服务的”,考察公众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看是否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利用乃至掠夺;三是“下一代人肯定会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现在不必为环境问题过分操心”,考察公众对代际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是否注意到下一代人与这一代人有平等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

 

从调査结果看,只有14.6%的人对第一种说法表示“同意”或“较同意”;85.4%的人则表示“不太同意”(12.4%)或“不同意”(73%)。对第二种说法,61.7%的人表示“同意”(51.6%)或“较同意”(10.1%);只有38.3%的人表示“不太同意”(14.5%)或“不同意”(23.8%)。对第三种说法,14.3%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85.7%的人表示“不太同意”(9.6%)或“不同意”(76.1%)。可见,大多数公众对我国资源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不像有些人所说,中国公众都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而随意浪费资源。同时,大多数公众对下一代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反对把环境问题推给下一代,实际上意味着每一代人都应该对环境问题负责,上一代人有责任留给下一代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但是,与此同时,超过六成的人仍有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之征服和利用的倾向,忽视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应当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事实,这是环保意识较弱的一种表现,不利于保护环境。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们设计了相关的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问被访者对“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发展过快的后果”这一说法是否同意?以考察公众对目前环境问题的原因及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二列举了两种观点:“(a)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生活水平提高快些;(B)保护环境是主要的,宁可让经济发展迟缓些,生活水平提高慢些,也不能破坏环境”,以考察在这种二难抉择下被访者的倾向性。第三则设置了一种情境:“假设在您这个地区,有一个经.济效益很好的造纸厂,地区居民的主要的经济收入也来源于这个造纸厂,但是这个工厂的废水排入了附近的河流中,污染了下游地区的水源,造成下游地区环境质量的下降,现在国家要关闭这家工厂”,问被访者是否赞成?以了解当环境保护确实损及公众经济利益时公众的态度,考察公众是否具有整体环境观(即认为各地域的环境问题是相关联的,保护环境要有全局观念。

 

调査表明,对第一个问题,多数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占60.7%,有39.3%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这表明公众基本上不认为快速发展经济与环境问题加剧之间有必然联系,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第二个问题,多数人赞成“B”观点,占64.1%,只有35.9%的人赞成“a”观点,大致可以认为,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明显矛盾时,多数人还是能够优先考虑保护环境,作出暂时牺牲的。交叉分析表明,农村人中赞成“a”(42.7%)观点的比例高于城市人中的比例(30.9%);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或“很高”的人中,赞成“a”观点的比例(分别为46.2%和47.2%)明显高于认为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只属“较高”、“不高”或“较低”的人中的比例(分别为36.4%,35.3%和34.1%)。这表明,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同时,那些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或很高的地区,也几乎面临着同样的经济发展压力:前者为了摆脱贫困而先发展经济,后者在比较效益的诱导下更加倾向优先发展经济。对第三个问题,多数人是赞成关闭造纸厂的,占58.7%。这再次表明,多数人能够顾全大局,为保护整体环境,作出必要的经济牺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说清楚,群众是可以逐渐理解环保工作的。

 

四、环境保护中个人的作用

 

调査表明,94%的人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这一说法,其中,明确表示“不同意”的人占84.6%。这说明,大多数人能意识到环境保护是大家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是,大多数人对个人的努力信心不足。63.3%的人对“单靠个人的努力,无助于解决环境问题”这一说法表示“较同意”或“同意”,其中,表示“同意”的人占51.3%,21.8%的人表示“不同意”。当问及“您认为目前改善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是靠什么”时,只有9.0%的人选择“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努力”;5.8%的人选择“公民自发的保护环境运动”;36%的人则认为靠加强环境法规建设。如果碰到有人(单位)在做破坏环境的事情时,大多数公众认为社会上一般人不会去过问,这一比例占64.9%。只有35.1%的人认为可能会去过问,但也只是过去说说而已,很少有人采取进一步有效的行动。“不会过问”的主要原因是“不关自己的事不必管”(39.7%),“管也没用”(44.3%),“应由有关环保部门去管”(9.8%)。

 

上述数据说明,虽然大多数公众认为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但是,总的看来,公众对其自身努力和民间自下而上的环保运动的成效没有信心。面对破坏环境的各种行为,大多数人不愿过问,主要是因为“管也没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观念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于环境是关系到大家的事,一般人以为终究会有人出面管,自己不必冒冒失失地带头。第二,在政府与公众个人之间缺乏各类民间环保组织这一桥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组织自身的发展仍受到抑制,不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和影响力,因而公众对其缺乏信心。但是,目前破坏环境最为严重的是某些企业、单位和部门,它们都是正式组织。因此必须扶植、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并使其正规化、法制化,避免其某些消极后果。第三,在制度上,一方面,公众个人的保护环境行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没有受到充分的激励,从而抑制了其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的环保政策法规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导致一些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出现,在公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公众积极自觉地参与环保。

 

五、环境保护费用

 

对于“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交纳一定的费用?”这一问题,被调查者中有74.8%的人表示“愿意”交纳,只有25.2%的人不愿意。交叉分析表明,农村居民中有71.4%的人表示“愿意”交,城镇居民中则有77.3%的人表示“愿意”;在文盲当中,有62.4%的人表示“愿意”,而在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当中,则有79.9%的人表示“愿意”,相差近18个百分点。

 

但是,在表示“愿意”交纳环保费用的人当中,很多人也表示了许多顾虑。如果将征收“环保费”付诸实际政策,必须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我国普通民众的总体生活水平还不高,既要合理测算征收的数量,还要坚决把征收“环保费”与“乱收费”区分开来;第二,在现阶段,仍应强调“谁破坏环境谁付费”的原则,让那些破坏环境者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应由专门机构征收、管理环保费,并有相应的制度约束;第四,应建立民间环保团体和公众个人参与监督环保费使用情况的正常机制;第五,要切实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公众了解环保费使用在某些环保项目上的意义。征收环保费后,没办成的事必须让公众知道,而且办成的有意义的“实事”更应让广大公众了解。

 

交叉分析还表明,公众期望社会上的高收入层更多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社会上的有钱人应该对环境保护负更大责任”这一说法,69%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其中,明确表示“同意”的人占57.5%;只有31%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对另外一种说法,S卩“买汽车的人应该付空气污染费”,则有90.9%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其中,明确表示“同意”的人占81.7%;只有9.1%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收入越高的人对“社会上的有钱人应该对环境保护负更大责任”这种说法越倾向于表示不同意。其中,城镇居民中这一情形更明显。在家庭人均月收入150元以下的分组中,对此说法表示“同意”或“较同意”的人占了71.3%;而在家庭人均月收入801元以上的分组中,这一比例只有51.1%。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收入阶层与普通公众在环保付费问题上的态度分歧。

 

六、环境保护与法律

 

当问及“您认为目前改善环境问题主要的是靠什么?”时,前四位的回答分别是:环境法规建设(36.0%);环境保护宣传(21.0%);国家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12.8%);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努力(9.0%)。由此可见,公众非常强调“环境法规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表明公众有一定的依法保护环境的心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公众的法律知识又非常缺乏。大部分公众对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缺乏了解,认为自己“很了解”或“了解一些”的人只占31.8%,其中“很了解”的人仅占0.65%;认为自己“只是听说过”的占42%;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占26.2%。在农村,只有16%的人表示“很了解”或“了解一些”有关环保政策法规;39.1%的人表示“只是听说过”;44.9%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在城市,上述比例分别为43.6%、44.1%和12.3%。从年龄上看,青年组的情况比中年组及老年组的情况要好一些,但同样难以让人满意。

 

在青年组(18〜29岁)中,表示对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很了解”和“了解一些”的人占33.3%,“只是听说过”的人占47%,另有19.7%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什么环保政策法规。在中年组(30〜49岁)中,上述比例分别为31.4%,40.5%和28.1%,而在老年组(50岁以上)中,上述比例则分别为30.4%、38.1%和315%。随着年龄的增大,对环保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越来越低。从文化程度的高低看,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的人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对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很了解”或“了解一些”,在文盲中,73.9%的人没有听说过任何环保政策法规。

环境保护分析篇8

摘要:随着环境保护税被提上政府议程,我国的环境保护税建设越来越快。环境税的开征不仅会有助于环境的改善,又会带来一系列的效应。对于政府而言,增加了治理环境的财政收入;对于企业,将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同时纳入企业成本的考虑范围。对于个人,会增加自己的消费成本但也会在环境改善中得到福利。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效应分析

一、环境保护税的经济效应

1.环境保护税与经济增长。众所周知,我们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来描述经济增长,税收的乘数效用使其与国民生产总值呈反方向变动,即税收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将减少。因此,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将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减少,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幅度降低。但可持续发展观为我们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是用可持续的收入来判断经济的增长是否是可持续的,也就是说,只有当所有投入生产的资本存量保持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才能确保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环境保护税正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型有效的经济手段,以税收优惠、税收抵免的方式鼓励防治污染、清洁生产;同时对排放污染物、产生污染物的产品以及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行为课税。引导加控制,从而达到遏制环境进一步被污染、降低资源消耗速度的目的,这样环境破坏的货币价值就会变小,可持续收入必然增大。综上所述,制定适当的环境保护税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又保护了环境,社会福利得以提高,对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

2.环境保护税与公平。环境保护税不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环境保护税对实现社会公平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里的公平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指的是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是一种纵向的公平。而代内公平则是指同一代人,不论国籍、种族、性别、经济水平和文化差异,在要求良好生活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是一种横向的公平。环境保护税的作用机制在于将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内部化,充分体现了这两种公平原则。设计出税率适宜的环境保护税,就能够使得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下降,甚至可以令其低于再生速度。同时,如果课征的税额远远大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耗损额的话,就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税所筹集到的资金去弥补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相当于给后代的一笔代偿金,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保护税体现了代际公平原则。由于环境保护税的存在,使得长期以来将环境和自然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资源的厂商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经济行为,不至于继续对环境资源进行破坏和滥用,从而保障了一代人的福利水平,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环境保护税体现了代内公平原则。

3.环境保护税与就业。环境保护税对于就业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环境保护税的开征会增加人们的消费成本,使人们不得不放弃更多的休闲时间以增加劳动时间来赚取更多的收入,但如果市场的需求没有相应扩大,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失业就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环境保护税的开征,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加,各项投资也会有所增加,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增多。因此,环境保护税的就业效应到底是正还是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生产环节征收,对排污量进行课征和对使用含有污染成分的原材料进行课征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再比如在消费环节进行课征环境保护税,由于生产产品的要素的供给弹性是不一样的,供给弹性越大,生产者所承担的税负就越小,如果这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由于出口不征税进口才征税,这个时候对其课征环境保护税,生产者是不受任何影响的,换句话说,生产者应当承担的税负全部由消费者买单,在此情况下,环境保护税就会对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环境保护税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环境保护税,通过激励创新,可以促进技术进步。Delorl993年白皮书认为,使税收从劳动力转向环境,通过资源的最优化使用和减少成本较高的治理行为,社会将增强经济实力。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新的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税收对于技术的革新又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即将开征的环境保护税也会对技术的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技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动力的来源,而技术的创新又来源于对市场的改变,环境保护税的开征也会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产生影响。一是价格变动是市场最为敏感的信号,环境保护税的课征会进一步刺激价格的变动,这将促使厂商不得不通过科技研发、减少产量或寻找更好的替代品等手段降低污染程度,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二是环境保护税的课征使消费者增加环保产品的消费,这也将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生产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2.对政府专项研发的影响。环境保护税是筹集环保资金和组织专项研发的有效手段。因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具有高风险、见效慢、周期长等特点,很难靠企业自发完成。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政府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和资金分配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加大环保支持力度,增加科学技术与节能环保方面的财政支出,利用政府资金为节能环保研发提供起步资金和成功范本。2014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5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8.2%。科学技术支出5254亿元,比上年增长3.4%,节能环保支出210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39%,比上年增长17%。开征环境保护税之后,这两类财政支出所占比重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投资环保相关的技术研究,鼓励科技创新,更好更快地将研究成果运用于经济建设,改革落后生产方式,培育新型产业。同时政府投资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新的投资环境会不断出现,资本会不断向环保产业转移,拉动相关产业的需求,扩大环保产业的规模,这就为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环境和资金支持。

三、环境保护税对中央与地方的影响

环境保护税应该归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这也有助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中央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方进行补助,让地方更好的利用专项资金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现在很多地方主打旅游服务业,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保护税也将为地方政府提供一个合法的依据来保护地方环境。但我国各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差别,环境保护税对各地区产生的影响也会各不相同。

四、总结

但总体而言,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是利大于弊的。开征环境保护税,在利好环境保护、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将深刻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模式。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冲击,石油、化工、钢铁、能源等行业受影响尤为严重,“将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引导行业竞争,从而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开征环境保护税,对大量环保板块的公司以及新兴能源利用企业也是有利得,这也将促进环保行业规模化发展。

除了对企业和政府的影响,一旦环境保护税开征,企业会将增加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中,体现在市场价格上,所以开征环境保护税必定会对个人产生一定影响。(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肖绪湖主编:《中国环境税改革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

[2]白贵,周婷D:《关于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效应研究》,《经济论坛》第8期,2009年8月.

[3]沈田华,彭珏,《环境税经济效应的扩展分析及其政策启示》,《财经问题研究》第1期,2011

环境保护分析篇9

关键词: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思考;对策

湖泊不仅是水资源的重要承载体,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行业的不断兴起湖泊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水质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而湖泊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往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完成。为此笔者就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展开研究,同时结合实际状况总结出几点可行对策,希望对提高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效率有所帮助。

1我国湖泊环境现状分析

我国作为湖泊流域大国之一,湖泊治理与保护工作对人类文明进步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而湖泊环境又是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予以重视,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采取对策来解决,进一步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就目前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结果看并不令人满意,治理中仍旧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治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具体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第一,湖泊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由于我国地质上的特点使得湖泊分布形态不一,如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湖泊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青藏高原地区淡水资源往往显得十分短缺,这就需要对不同的湖泊环境展开针对性治理,但是实际情况是相关人员并未对其展开针对性治理。第二,内陆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湖泊水资源短缺问题,而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人为,人类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过分开发水资源,使得当地本身就缺少的湖泊消失殆尽,久而久之就会加剧这些地区水资源的咸化。第三,湖泊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造成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水污染较严重所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湖泊的破坏力也在提高,有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过多开发水资源,使得部分湖泊环境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以上问题都是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对策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类长久发展下去,以及促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2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思考

2.1构建湖泊保护机制

为了全面提高湖泊治理与保护水平和质量,环保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首先,要构建湖泊保护机制,而保护机制的种类往往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类别,比如联合会议机制、领导责任机制、工作联动机制,所谓联合会议机制泛指各省级部门汇集在一起展开调研,如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以及农业局等,同时各局内部的相关负责人、水利管理人员都需要参加,进一步对已经出现的湖泊环境治理问题展开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严格履行和遵守所设机制,不断强化各级部门职能以此来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其次,领导责任机制主要指明确各级政府管理人员岗位职能,并对相关湖泊展开精细化治理,同时让县政府等部门与当地湖泊管理单位签订保护协议书,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细致化地明确各级政府、水利管理部门的职责,比如,可以实行年度考核制,从而发挥湖泊保护机制的最大化价值。此外,工作联动机制主要是依据相关文件信息,组织当地这政府部门、环保局、林业等部门,定期对湖泊进行巡查治理,通过联合执法全面提高治理水平。同时对于那些违法行为要及时给予处分,比如拦网养殖、承包养殖等,进而有效提高湖泊质量与保护的效率,使其面积不在缩减以及提升水质。

2.2加强湖泊保护管理

除了要构建湖泊保护机制之外,环保局还应采取有效对策来加强湖泊保护管理。首先,我们应从源头上对相关湖泊生产项目进行整改,比如,现运行的湖泊开发项目审批流程、排污口等,这些环节都是湖泊保护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管理水平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后续治理工作水平。同时为了进一步维护现有湖泊生态环境调节河流分流功能,还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合理规划湖泊,环保局可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来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全面收集湖泊环境状态数据资料,为后续湖泊治理与保护工作打下夯实基础。其次,还应加大水行政执法管理力度,这是维护湖泊保护管理工作秩序的重要前提,并对于那些违规操作必须进行严惩,必要的话可以运用法律武器强行拆除非法拦网养殖等设施。而为了降低湖泊水质污染程度还要加大投入资金投入,对相关湖泊工程进行合理改造和治理,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湖泊自我调节能力。此外,还要加大对湖泊治理与保护的宣传力度,本身湖泊治理与保护就是一项复杂性工程,只有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湖泊的保护意识,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理与保护活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治理与保护效率低的问题。

2.3稳固湖泊保护基础

要想有效提高湖泊治理与保护质量,环保局还应采取对策来稳固湖泊保护基础,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其重要性是我们不容忽视和小觑的。首先,相关责任人应对湖泊治理与保护进行全面核查,弄清需要保护的范围和开展湖泊划界治理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对策来推动治理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倘若没有对现有湖泊进行核查是很难确定保护范围的,这样就会削弱湖泊保护效率,所以摸清湖泊底细并确定治理保护我们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还可以借助以往历史治理保护数据进行合理规划,并及时将数据信息和所需要保护的范围进行登记,进一步为后续湖泊治理与保护工作提供法定依据。其次,环保局还需要科学规划和明确保护目标,并不是所有湖泊都需要治理与保护,而要想有效摸清我国湖泊环境状况,相关环保部门、水利局可以展开“一对一”调查,简单来讲就是一湖一勘察,这样不仅可以详细地了解湖泊环境情况,而且还可以对需要治理与保护湖泊科学、合理展开管理,有效维护和保护湖泊调节河流分流等各项功能。此外,还可以组织相关主管部门对湖泊进行实地测量和勘察,充分发挥环保局各级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能,对于勘察所获数据信息要及时进行登记,确保湖泊治理与保护工作能够朝着理想化方向进行,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稳固湖泊保护基础的目的,最终促进我国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事业蓬勃稳定发展。

环境保护分析篇10

关键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土壤、水源、气候等要素组成的生态圈。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恶化,就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1.1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

和工业、服务业相比,农业是直接将自然环境再生产与经济相结合,而其产品(即农作物)的生产与农业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离开生态环境,其生产过程将无法进行下去。从农业的这一特性,能够看出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农产品的产量以及质量有着极大的益处。

1.2农业生产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生产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搭建了通道。换言之,农业的生产过程是生态环境不断循环的过程。合理的农业生产有助于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打造良好的小型生态圈。

1.3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表现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盐碱地增加;滥砍滥伐以及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导致耕地贫瘠、土地沙漠化以及荒漠化严重;同时,不科学的施肥、喷洒农药,导致农田出现化肥污染,并且土壤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微量有毒物质等。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违背。

2环境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类不合理的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增大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首先,水土流失,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量流失,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地变得贫瘠。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又使得耕地不断地被蚕食,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其次,全球变暖,导致洪涝灾害以及旱灾频发。如果不能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农业受灾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2.2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致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同时,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耕地发生大范围的板结,这些原因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大大降低。并且,胡乱喷洒农药以及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导致土壤污染,部分农作物可能携带微量有害物质,危害人类健康。

2.3农业生态链遭到破坏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然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

3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指过度施肥以及喷洒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营养成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地膜等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3.1预防环境污染

首先,应建立病虫害监测系统,对于病虫害及早预防,尽量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积极开发容易分解、对人体危害小、对消除病虫害效果明显的农药,同时,采用喷雾技术,充分发挥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最大效用;最后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措施,从根源减少农药污染。

3.2预防重金属污染

首先,应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农田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重金属污染;其次,在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农田,应选用恰当的农作物,如玉米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差,根茎类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残留较少,这些都可以有选择的种植。当然,还可以采用一些科学手段,引导重金属迁移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减少其危害。

3.3预防化肥污染

首先,应科学施肥,重视施肥的时间以及施肥量,采用正确的施肥方式如分层施肥等,减少肥料的扩散,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同时,增加有机肥的使用,保持土壤自身的肥力;最后,可以根据土壤养分搭配肥料,平衡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从根源提高土壤的营养成分。

3.4预防碱以及无机盐污染

土壤中的碱以及无机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农业以及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因此,预防这一类污染,就必须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废水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在农业灌溉过程中,不能用废水进行灌溉。

参考文献

[1]杨金发.立法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民日报,2002

[2]孟凌声,吴东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严重挑战.人民政协报,2000

[3]龙新.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民日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