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协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8:10

和解协议篇1

地址:________市_____区______路______号;

法定人:田________,董事长。

被申请人:______市________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_______市______区_____路_____号;

法定代表人:周_______,总经理。

申请人_______市_______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申请人”)与被申请人_______市_____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被申请人”),于XX年6月25日在被申请人所在地签订一份《购销合同》。合同约定,由申请人将其生产的“_______牌”白酒供给被申请人经销。申请人售给被申请人“______牌”白酒每件价格为160元人民币,全上供货不得少于500件。产品质量由申请人负责。第一次供货时间是XX年6月30日,数量为100件。被申请人于XX年7月15日付清第一次供货价款的60%以后,申请人应于收到货款的10天内供应第二批白酒,交货地点为被申请人所在地_____路_______号的______仓库。合同还约定,合同签订后一周内由被申请人付定金2万元人民币。因本合同发生的纠纷协商不能解决时,由_____市仲裁委员会仲裁。XX年3月25日,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纠纷,申请人向______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_______市仲裁委员会依法组成仲裁庭进行了审理,并主持了调解。

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自愿达成如下和解协议:

一、解除XX年6月25日签订的《购销合同》。

二、被申请人退还未售出的“______牌”白酒110件,由被申请人负责送到申请人所在地的_______仓库。运输中的风险由被申请人承担。

三、申请人收到被申请人2万元人民币的定金,由申请人返还1万元人民币,其余部分充抵申请人的货款和其他费用。依此结算,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得以清结。

四、本案的仲裁费和财产保全费共4000元人民币已由申请人支付,申请人负担XX元人民币,被申请人负担XX元人民币,被申请人负担部分从申请人应返还给被申请人1万元人民币中扣除。扣除扣的8000元人民币由申请人在验收被申请人退还“_______牌”白酒的当日以现金方式支付。

五、本协议书自双方当事人签订之日起生效,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由被申请人送仲裁庭一份。申请人在本协议书生效后的三日内撤回仲裁申请。

申请人:_____市____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人:田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_______市______有限责任公司

和解协议篇2

民事和解协议书

甲方: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

乙方: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

丙方:

丁方:

甲乙丙丁四方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实际情况,就xxxx年xx月xx日发生在方工地的甲方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经各方协商,现达成和解协议如下:

一、各方确认甲方于xxxx年xx月xx日在工作中于工地受伤,后丙方垫付甲方万元用于其治疗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二、甲方于xxxx年xx月xx日治疗终结出院,继续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三、就前述甲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各方同意按一下比例划分各方责任,即方责任为%,方责任为%,方责任为%;

四、方一次性补偿给甲方业已发生和将来发生的与此事有关的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后续治疗费、残疾赔偿金以及一切补偿和赔偿费用总计人民币元整(大写:万元);方支付方垫付甲方的各种费用元(大写:万元),甲方以及甲方有关亲属、朋友等不得用任何方式或者变相的方式以此事为由向乙方、丙方提出任何请求,至此,各方之间在履行本协议后相互之间不再有任何债权债务纠纷。

五、、本协议经各方签字或者盖章后生效。一式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见证人一份,各方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为本协议书附件。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丙方:

丁方:

见证人(签字):

签约日期:年月日

签约地点:

民事和解协议书

甲方: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

乙方: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

丙方:

丁方:

甲乙丙丁四方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实际情况,就XXXX年月日发生在方工地的甲方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经各方协商,现达成和解协议如下:

一、各方确认甲方于XXXX年月日在工作中于工地受伤,后丙方垫付甲方万元用于其治疗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二、甲方于XXXX年月日治疗终结出院,继续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

三、就前述甲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各方同意按一下比例划分各方责任,即方责任为%,方责任为%,方责任为%;

四、方一次性补偿给甲方业已发生和将来发生的与此事有关的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后续治疗费、残疾赔偿金以及一切补偿和赔偿费用总计人民币元整(大写:万元);方支付方垫付甲方的各种费用元(大写:万元),甲方以及甲方有关亲属、朋友等不得用任何方式或者变相的方式以此事为由向乙方、丙方提出任何请求,至此,各方之间在履行本协议后相互之间不再有任何债权债务纠纷。

五、、本协议经各方签字或者盖章后生效。一式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见证人一份,各方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为本协议书附件。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丙方:

丁方:

见证人(签字):

签约日期:年月日

签约地点:

民事和解协议书

甲方:XX,性别XX,民族XXXXXXXX,身份证号:XXXXXXXXXXXX,联系电话:XXXXXXXX

乙方:XX,性别XX,民族XXXXXXXX,身份证号:XXXXXXXXXXXX,联系电话:XXXXXXXX

乙方于20XX年11月18日因工作时被机器损伤右手臂,甲方于当日送乙方住马龙县人民医院,后转至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乙方于20XX年12月12日出院,共计住院24天。双方于XXXX年XX月XX日在XXX主持调解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双方自愿达成如下民事和解协议:

一、在乙方住院期间,甲方已支付费用如下:

马龙县人民医院医疗费1500元,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费22000元,护理费2400元,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1000元,交通费300元,共计27200元。

二、事后经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甲方再给付乙方务工费、医疗补助费、后期治疗费、残疾赔偿金共计人民币

元(小写:XX)。

三、自甲乙双方签订协议后,乙方收到甲方给付的款项之日起,此事便一次性解决,今后,乙方不得再向甲方提出任何要求,并且乙方不得再就此事提起任何方面的诉讼。

三、此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四、该协议一共两页,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保留一份,

存档保留一份。

甲方:XX

乙方:XX

和解协议篇3

关键词:和解协议;效力;救济途径

民事执行和解,简称执行和解,是民事强制执行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一般是指民事执行程序中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经过协商,就变更执行依据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达成协议,从而结束执行程序,是私权自治在强制执行程序中的体现。目前,理论界对于执行和解协议性质和效力的认识及其没有得到履行时的救济途径存在很大争议,而我国现行法律对执行和解协议规定很粗糙,阻碍了执行和解制度功能的发挥职称论文。

一、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执行和解协议效力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民诉意见》第266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在执行中双方自愿达成的和解协议,对方当事人申请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但和解协议已履行的部分应当扣除。和解协议己经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复执行。”《执行规定》第87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做执行结案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执行程序解释》)第28条规定:“申请执行时效因申请执行、当事人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提出履行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申请执行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在立法上并没有明确执行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致使对协议的履行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并由此产生许多问题,主要有:

(一)和解协议定性冲突,影响其效力

我国的执行和解制度一方面出于对当事人私权自治的尊重,承认和解协议具有变更执行依据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效力,在协议履行完毕时,结束执行程序;但另一方面,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时,并没有赋予和解协议以可诉性,而是依对方当事人的要求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并且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一方也并不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实际上又否认了当事人的私权自治,前后矛盾。可能会使执行和解成为被执行人拖延、逃避履行债务的借口,不利于执行程序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申请执行人以及被执行人权利的保护。

(二)救济途径单一,不能全面保护当事人权利

首先,法律只规定了当执行和解协议没有得到履行或履行不完全时,当事人申请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这一种救济方式,途径单一,不利于申请执行人债权的保护。执行和解协议是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达成的变更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合意,内容除了包括履行义务主体、标的物及其数额和履行期限等方面的变更,还可能涉及执行和解协议的担保,此时如果执行和解协议未得到履行或履行不完全,申请执行人只能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就会使执行和解协议担保形同虚设,对申请执行人债权的保护也会落空。

其次,根据现行法律规定,采取恢复执行这种救济措施的前提是执行和解协议得不到履行或履行不完全,且只能在和解协议履行期限届满时才能做出判断。若被执行人假意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在和解协议履行期限届满前为恶意逃避债务转移、隐匿财产,而此时申请执行人却不能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这对其债权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

此外,执行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但存在瑕疵履行的情况,例如交付的标的物不合格或当事人对和解协议是否己经履行完毕存在争议等,立法并未就此问题规定相应的救济方式。

二、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分析

要想解决因法律对执行和解协议效力规定不明确所引发的系列问题,首先要对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及效力有清晰合理的认识。目前,民事强制执行理论上关于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私法行为说。这种观点认为执行过程中的和解是基于私人意志对经过法律文书确认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变更的行为,是纯粹的私法行为。执行和解协议属于独立的私法契约,或民事合同,是当事人按照合同自由原则在原债权债务基础上设立的一种新的债权债务的关系。各国合同法上,和解协议都是一种独立的合同,许多国家的合同法上也对此种合同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由此,也表明和解协议本身并不是对原债权债务关系的变更,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和解协议仅发生实体法上的拘束力而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关于和解协议是否有效,能否撤销,执行当事人是否已全面履行,是否违反协议约定都可以依照私法上的规定予以判断。

第二,诉讼行为说。这种观点认为执行和解是双方当事人通过相互协商和让步,达成使执行终结的合意。主张按照诉讼法规范来评价执行和解行为。执行和解协议直接产生强制执行法上的效力,即具有强制执行力。执行和解协议一旦达成,原执行依据被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执行和解协议所代替,当事人及强制执行都要受其约束,不得违反和解协议内容。若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该执行和解协议。若当事人以执行违法为由向执行机关提出异议,执行机关应将其违反执行协议内容之行为撤销或更正。

第三,两行为并存说。这种观点认为执行和解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私法律行为又是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存在的诉讼行为;是私法上的和解契约与终结诉讼合意的诉讼行为两者的并存。执行和解协议的双方当事人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主体,既享有对自己实体权利的处分权,也享有对程序权利的处分权。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也可通过审判程序赋予执行和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笔者认为将执行和解定位为私法行为,执行和解协议属于私法上的和解契约较为妥当。理由为:(1)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即使经生效法律文书确认本质上仍是私权,基于私权自治原则申请执行人对于此享有处分权,而执行和解协协议正是申请执行人处分其债权的意思表示,是当事人之间就变更其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达成的合意,只要和解协议是真实合法的,就应承认其合同效力。(2)执行和解协议与原生效法律文书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可以认为是申请执行人对原生效法律文书中执行债权予以部分放弃或处分,并没有替代原生效法律文书。此外,“诉讼行为说”虽充分考虑了执行和解协议以终结诉讼为目的,但此诉讼行为逾越了审执分立的界限,事实上承认了执行当事人在执行机构面前作出的协议取代审判机构裁判书的地位,违反了审执关系基本原理,存在局限性。“两行为并存说”虽尊重了执行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的处分权,但执行依据和执行和解协议并存可能导致双重受偿的发生。

三、执行和解协议效力重构

当前,执行和解作为民事执行程序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其弊端的日益暴露,对其完善与改进也日益迫切。针对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执行和解协议效力规定不明确而引发的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对执行和解协议效力进行以下重构,具体而言:根据是否在协议中明确约定不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可将执行和解协议分为一般的和解协议和特殊的和解协议。二者由于约定内容的不同,所以具有不同的效力,对应不同的救济方式,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第一,一般的和解协议即现行民事诉讼立法上的和解协议,没有明确约定不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作为私法上的和解契约具有可诉的效力,产生中止执行程序的后果,具体分为以下情形:

1.和解协议约定不明以及无效、可变更、可撤销问题。按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和解协议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协议有关条款或习惯确定。和解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等情形,应当按照《合同法》有关合同无效、可变更、可撤销的规定来确认和解协议的效力,若和解协议具备合同无效情形,当事人可以直接申请执行法院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并宣告和解协议无效。

2.申请执行人反悔不履行和解协议的,被执行人可以就和解协议的履行提出抗辩。

3.被执行人反悔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和解协议的,则申请执行人可以取得申请恢复执行与提起新的诉讼之间的选择权:既可以因对方的债务不履行行为而享有解除权,和解协议解除后,原生效法律文书效力自行恢复,或可直接请求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也可以执行和解协议另行,要求被执行人履行和解协议。一旦申请执行人主张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就意味着其当然放弃了和解协议中约定的权利,不得对和解协议另行;如果另行,则应当撤销原执行依据的执行申请。正如前文提到的,简单否定执行和解协议而恢复原执行生效法律文书不能保障救济的完整性,只有赋予申请执行人救济方式的选择权才能使其根据具体情况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利。而救济方式的多样性也有助于促使被执行人妥善履行和解协议。

4.在和解协议履行期间,如果债务人一方有转移财产等逃避债务行为,根据合同法的预期违约制度,债权人可以申请解除和解协议并恢复执行。

5.一方当事人对和解协议的履行存在瑕疵,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执行和解协议另行,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特殊的和解协议即双方当事人明确约定以其协议代替原生效法律文书,经法院审查确认的和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产生终结执行程序的后果。具体而言是指,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明确约定原生效法律文书不再执行,并请求法院确认,执行法院经审查,认为和解协议符合条件系真实合法的,即裁定终结对原生效判决的执行,并认可和解协议的执行力。该裁定送达当事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该和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和解协议。一方当事人认为执行法院裁定违反自愿原则或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申请再审。这种当事人明确约定以和解协议代替原判决的履行并提交法院审查的做法,可以视为债权人撤回了执行申请,法院应当裁定执行终结,不再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力。此时,执行和解协议本身不是执行依据,而是执行法院的裁定书取代了原法律文书成了执行依据。

民事强制执行是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环节,也是当事人合法权益是否能得到切实保障的最重要的环节。执行和解制度方式灵活,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对于缓和当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降低执行成本,节约司法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执行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王利明.和解协议形成独立的合同关系.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4日.

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19页.

董少谋.民事强制执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第141页.

黄华珍.执行和解协议效力问题探析.中国公证.2007(1).第33页.

范小华.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分析及完善立法建议.河北法学.2008(6).第129页.

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第四稿)第74条.

参考文献:

[1]管海燕.浅析民事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法制与社会.2008(5).

和解协议篇4

【关键词】指导案例,和解协议,实质衡量,程序救济

引言

2011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吴梅诉四川省眉山西城纸业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债权人与债务人在二审期间达成和解协议,由债权人放弃支付利息,债务人撤回上诉。后债务人未全面履行和解协议,债权人申请执行一审判决。本案裁判要点示明“民事案件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人民法院准许撤回上诉的,该和解协议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制作调解书,属于诉讼外达成的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实务中和解协议类型多样,当事人违反和解协议,是否一概恢复执行生效判决呢?也就是说,该案裁判要点是具有普适性,抑或有相应的适用范围呢?

一、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衔接——诉外和解协议效力的认定

《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该条对不履行和解协议后果进行了规定,通过反面推论,似乎可认为程序法以一种隐而不显的方式,包涵了对和解协议效力的认可。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1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但对和解协议的效力并未规定。和解协议是双方就诉讼权利义务关系自愿达成的合意。按照民法原理,并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2]29号)第1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可以推断出,和解协议有合同效力。但此仅为诉外和解协议的实体法效力,关于其程序法上效力为何,《民事诉讼法》语焉不详。代表性观点认为,诉外和解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人民法院所作出的给付判决,一旦生效便具有执行力,债权人一旦提出申请,除执行力处于中止状态(原执行依据处于再审状态和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达成和解协议两种情形)或者执行依据本身无法付诸执行的情形,人民法院必须执行。诉讼中的和解协议不具有阻止执行的效力。本指导案例亦采取相同观点。实践中普遍认定,诉外和解协议既不具有确定力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通说认为,诉讼外的和解没有国家公权力机构的介入,属于典型的私法行为。因此诉外和解协议仅具有实体法上的效果,不具有程序法的效果。双方可以就诉外和解协议或再次协商,或提讼由法院审判来确定。因此诉外和解协议具有可争议性和可诉性。但即使在只具有实体法效果的诉外和解协议,也是一种普通的民事契约,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从应然层面看,和解是当事人对自身权利的自由处置,体现了私法自治精神,具有纠纷解决方式选择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和解协议值得鼓励与保护。从实然角度观察,《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有权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一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包括审判与执行两个阶段;处置对象既包括实体上的权利,也包括程序上的权利。从现实层面讲,行为预期的落实受制于客观现实。自行和解协议正是当事人对自身利益的评估和预测后,就权利义务关系实现做出的安排。法律作为稳定行为人预期的制度设计,必须对当事人的理性需求做出回应。因此,有必要变程序法上隐而不显的规定方式,即规定违反和解协议的后果,为正面肯定和解协议在实体法上的效力,赋予当事人在遭遇违反和解协议情况下救济措施。

二、违反诉外和解协议的救济

既然诉讼中自愿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合法有效,与执行中的和解一样体现执行债权。那么,对诉外和解协议应如何规制?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时,是否只能恢复执行生效判决,执行机构可否直接裁定直接执行和解协议?

本指导案例以《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为相关法条,示明裁判依据。但仔细斟酌发现,《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是针对执行中的和解协议而言,规定在执行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即执行中的和解协议仅具有中止执行的效力。因此,该条并不直接针对诉外(确切说是执行外)和解协议。但从本案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10)眉执督字第4号复函中可见看出,法院已经将未进入执行阶段达成的执行外和解协议效力,类推适用了执行中和解协议的规定。

对此,法院未说明类推适用之理由。从方法论角度似乎可以作如下解释:尚有法院介入的执行中和解协议因当事人违约而恢复执行,依举重以明轻之法理,纯属私人行为的诉外和解协议,其效力至少不强于(实际上是弱于)执行中和解协议,在一方违约情形下亦可恢复原生效判决。但这里存有两点疑义:其一,执行中和解协议发生是在执行程序中,即判决文书已经生效,法律关系已成定局。具有终局性的判决文书对双方乃至法院都有约束力与执行力,因此违反和解协议恢复执行是判决既判力的体现;而本案中的和解协议发生在二审期间,即一审判决未生效的情形下,其判决效力是不确定的。既可能因为上诉的提起而推迟甚而是不发生效力,也可能因为上诉期间的经过而发生效力。申言之,当事人还有通过上诉途径取得有利的判决结果。如果一审期间一方当事人以和解为条件促使对方撤诉,但在经过上诉期间后,其反悔拒绝履行和解协议。此时一审判决成已生效力,对方当事人丧失上诉权。究其本质这是一种以和解为耳目,恶意剥夺对方获得胜诉机会的背信行为。故需要注意,执行外和解协议与执行中和解协议有不同的话语背景,适于执行中和解协议的规则不一定适合执行外和解协议。其二,违反和解协议后采取单一恢复原生效判决的理由何在,此规定对于执行中与执行外和解协议是否均合理?

从该规则设置的出发点来看,恢复执行判决是立法者基于和解协议往往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施与宽待的生活经验而设定的惩罚债务人违约的机制。但现实中和解协议关涉的情况纷繁复杂,并不单是债权人让利下债务人违约的唯一情形。而“一方当事人”与“对方当事人”的表达用语,笼统地涵盖了所有情况。在不区分当事人身份与具体情景下,则会出现制度设计不可欲的效果。“当事人”是一个层次化的概念,宜进行情景式作业。一将当事人细分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二将条件设置为债权人让步与债务人让步;三将情形界定为违约与守约。通过对上述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得出三种典型情况:

(1)债权人让步,比如放弃或减收债务利息,放弃部分本金,延长还款期限等。为尽快落实债权,债权人多会作出妥协,故此情形居多数。如果债务人违反和解协议的,则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可让债务人承担超出和解协议的债务数额的不利后果,达到惩罚与遏制违约的目的。

(2)债权人让步,但其后不履行和解协议,宜执行和解协议。债权人完全有可能在作出让步后,心有不甘而反悔。如果恢复原判决,因其有利于债权人,故有诱发债权人违约的反激励危险。因此作为对债权人违约行为的惩罚,此时应执行和解协议。但有相反观点认为,执行和解协议达成后,申请执行人(即债权人)可以反悔,且法院裁定恢复原判决执行的做法正确,符合法律规定。其理由是赋予申请执行人就和解协议反悔的权利,可以促成被执行人尽早地履行和解协议。但此见解仅从维护债权人权益的角度思考,却忽略了相对人的信赖保护,容易引发债权人道德风险。故这种单一维度的思考模式有失偏颇,不足为取。

(3)债务人让步,比如债务人以加付利息或担保换取延期,或者以物抵债等。此时债务人违反和解协议的,如果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债务人则可从其违约行为中获得不义之利,有损普通人之法情感。就债权人而言,其本意是想获得和解协议所确定的债权数额,恢复原判决书,反而否定了债权人的真实意思,有干涉当事人自由之嫌。因此,该情况下执行和解协议既实现了债权人的自由意志,表现出法律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同时亦是对债务人背信行为的惩罚与遏制,具有正反两重制度优势。

理论上,还存在债务人让步债权人违约的情况,如债务人认为一审判决过重而提起上诉。债权人允诺放弃部分判决利益,换取债务人撤回上诉。不过,此时债务人让步的表现为对诉讼权利的放弃,相对于判决结果而言仍属债权人让步。故而这种类型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综上,《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拟通过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强制执行,借助强制执行措施促使当事人履行义务,遏制违约行为。其实质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对债务人失信行为的强制矫正。该方法类似于合同法上关于“交付期限与价格执行”的规定。根据最高法院法官的个人理解,法官在审理类似案件时,应当参照指导性案例而未参照的,必须有能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学者亦认为“同案同判”并非绝对,法官亦可就类似案件作出与指导性案件截然不同的法律解释与选择,只是如此情形下,法官需要负担更为沉重的说明义务,以充分阐述其裁量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法官在审判具体案件主要指参照指导性案例明确的裁判规则、阐释的法理、说明的事理,不是照葫芦画瓢,刻板地参照具体的裁判结果。就违反执行和解类案例而言,法院在参照该指导案例时,需注意区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避免机械适用引致的外溢效益。本案裁判要点有严格的适用限制:只能在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违约或债务人让步债权人违约的情形下方可适用。

三、结语

和解是诉讼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纠纷解决方式。法谚有云:“瘦的和解胜过胖的诉讼”。尽管我国立法上对和解制度有相关表述,但言辞过于含糊,容易引发司法争议。并且即使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同样会因条件变为恶法”。司法裁判过程中,必须谨慎对待法律条文以及各种解释。就民事诉讼程序中疑难问题而言,方案设计者必须关注的制度联动效应,将权利实现与程序保障一并加以考虑,才能达到可欲之效果。此外,人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制定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绝对适用于各种问题的规则”。因为法律是稳定的,而社会常青。以司法案例研究方式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真正体现出最高人民法院建立指导案例制度的精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本案应执行一审生效判决是二审达成的和解协议?》,载《人民司法》2009年11月。

[2]张永泉:《执行前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研究》,载《法学家》2011年第1期。

[3]参见丁南:“论民法上的和解”,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3期。

[4]雷运龙:《民事执行和解理论基础》,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6期。

[5]江伟,常廷彬编著:《新版以案说法?执行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6]《合同法》第63条“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原价格执行。”

[7]胡云腾:《案例指导制度规定: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载《人民法院网》2011年12月23日。

[8]姚辉:《民事指导性案例的方法论功能》,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20卷第1期。

[9]吕世伦、顾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和解协议篇5

   第86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86条第1款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标的物及其数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以下简称《执行法草案》)第一稿133条、第二稿104条也同样规定。这条规定使有些人认为执行中的和解协议具有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首先,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其次,也反映了这样的规定至少在文字表述上值得商榷。因此,特作此文分析如下。

   一、执行和解的概念与性质

   执行和解的概念。执行和解,是指执行程序中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就作为执行根据的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经过协商达成协议,在协议的基础上实现权利,履行义务,以此结束执行程序的制度。

   执行和解的性质。执行和解的性质不是通过执行当事人互相协商改变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执行根据,对于法院作出的裁判文书而言,执行和解不是改变其确定力;对于其他法律文书,执行和解不是改变其效力,而是申请执行人对生效法律文书以及其他执行根据所确定的权利的处分,将处分结果的实现作为结束执行程序的目标。执行和解是当事人行事处分权的行为。

   二、执行和解协议不具有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以及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执行的根据通常分为两大类八种。一类是人民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一类是其他机关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包括以下五种:民事判决书和调解书;具有财产给付内容的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决定先予执行、财产保全的民事裁定书;承认并执行外国法院作出的判决书、外国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书的裁定书和执行令;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支付令。其他机关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包括以下三种:行政机关制作的依法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决定书;公证机构制作的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仲裁机构制作的由人民法院执行的裁决书、调解书。

   对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根据民事诉讼法学理论,执行当事人在法院强制执行过程中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不可以改变其法律效力,理由如下:

   第一、执行人当事人无权协议变更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是法院行使国家赋予的审判权,对案件审理后作出的裁判;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定是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行使审判权,对案件所涉及的程序事项的判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支付令与生效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些由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最首要的标志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结果,审判权是国家公力救济的权利,法院行使审判权作出的裁判是国家公力救济的结果。而执行当事人在执行中和解,是他们行使私权,行使其民事处分权的行为;和解协议是当事人行使其民事处分权的结果。国家审判权上位于民事处分权,经过国家审判权确定的权利,当事人没有权利行使私权予以变更,由此可见,执行中的和解协议不具有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力、效力。但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适用意见》)中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达成的和解协议,对方当事人申请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

   第二、根据判决效力的原理,对法院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生效民事判决具有拘束力和确定力,具有给付内容的判决还具有执行力。对当事人来说,民事判决一经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遵守;对法院而言,民事判决一经发生法律效力,便不得任意变更或者撤销。变更或撤销者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法定程序就是用于纠正错误裁判的审判监督程序。根据既判力的原理,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在没有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变更或撤销之前,无论当事人还是法院都应当受判决的约束,不得就该判决的内容再继续争议。“既判力,是指民事判决实质上的确定力,即形成确定的终局判决内容的判断,所具有的基准性和不可争性效果”[1].作为法院执行根据的生效法律文书多数上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

   对于其他机关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也同样不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后变更其效力,除非这些行政决定书、仲裁裁决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经过法定程序变更、撤销。

   另外,执行和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由于这种和解协议不具有变更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因此决定了其效力不可以与生效法律文书相抵触,所以,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时,不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该协议,而只能申请法院恢复强制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

   三、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

   执行和解协议不具有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那么它具有什么效力自然就成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有一种观点认为其类似于实践性合同[2],笔者赞同这种观点,理由如下:执行中的和解协议不同于通常的诺成性合同,诺成性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就可以成立的合同,作为诺成性合同,一旦成立,合同双方都必须遵守,如果违约一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而执行和解协议不同,从其不具有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的特点来看,从《民事诉讼法》第211条第2款的规定来看,和解协议成立后,一方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有权申请法院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并不需要追究其违约责任,这说明此种和解协议与通常的合同不同,不属于诺成性合同。但是,执行中的和解协议又是经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成立的,因此又具有合同的性质,而且,根据最高法院的《执行规定》,第266条: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和解协议时,对方当事人申请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但已经履行的部分应当扣除。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的,法院不予恢复执行。因此,执行和解协议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合同,但是如果说它不是合同又不完全准确,即不能够解释它的特性,所以,将其纳入实践性合同比较合适。

   四、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全面理解及其修改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86条第1款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标的物及其数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容易使人误人为在执行程序中,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具有变更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对最高法院《执行规定》的这条解释不应当片面地理解,而应当结合《民事诉讼法》第211条及其《适用意见》第266条的规定全面理解。

   笔者建议今后《民事诉讼法》修改时,或者制定单独的《民事执行法》时,应当考虑在执行和解协议条款中规定和解协议的性质、效力,在文字表述上要明确执行中的和解协议是当事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的确定权利义务关系上,行使处分权的行为和结果。

   注释

   [1]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2]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和解协议篇6

甲方:男(女),xx岁,住:

乙方:男(女),xx岁,住:

交通事故基本事实及双方责任:(责任内容)

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自愿赔偿给乙方各项损失共xxx人民币

二、第一项的损失赔偿包括车辆损失赔偿。

三、本协议签定时,甲方必须支付给乙方所剩余的xxx元。

四、本协议所涉及的赔偿是一次性终结赔偿。

五、本协议自双方当事人签名按印后生效。

六、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存一份。

协议人:

甲方:

乙方:

和解协议篇7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律师事务所律师

乙方:__________公司_____________支公司甲方诉乙方机动车辆保险合同纠纷一案,现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公平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本和解协议,共同遵照执行。

第一条

乙方确定甲方的机动车辆保险定损额为________元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因甲方无法提供病历,加扣医疗费用的x%,同时因甲方投保车辆系第二次出险,也须加扣相应金额的x%。最后确定实际赔付金额为__________元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乙方在收到甲方符合理赔条件的有关票证之日(全套理赔票证原件已交付乙方)起10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支付。

第二条

甲方在收到上述第一条所述赔款____________元人民币后,2个工作日内,向__________县人民法院撤回起诉。诉讼费用由甲方承担,与乙方无关。

第三条

有关甲方出险车辆的全部残值由乙方收回,甲方保证不得短少,否则扣减本协议第一条约定的相应的赔付金额。

第四条

本协议签订履行后,甲乙双方无其他争执。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代表签字或盖章后即生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公司______支公司

和解协议篇8

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资本计提 信用风险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3-032-05

一、概述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协议)的根本目的是要求银行持有充足的经济资源(包括:准备金、资本和核销)来抵御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和可能遇到的损失。其中,准备金用来覆盖银行的预期损失(expectedLoss,eL),这是可以通过历史的长期数据来估计的;而资本则被要求用来覆盖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Loss,UL),即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见图1)。由于银行无法预先知道非预期损失发生的时间和大小,而且有些巨额损失的发生对于银行经营和生存的影响是致命的,因此持有充足比例的资本来保证银行的长期稳健经营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银监会用于对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是按照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一版(以下简称老协议)制定的,该办法要求商业银行统一按照风险加权资产的8%来计提每笔敞口的资本要求,该方法简便易行,但对于风险的区分能力和敏感度明显不足。新协议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针对各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差异较大的状况,增加了内部评级法,鼓励有能力的银行自行开发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相应的信用风险参数:违约概率(pD,初级法的要求)、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时的敞口(eaD,后两者为高级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巴塞尔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给出了覆盖每一笔贷款非预期损失的资本计提公式,着重于将银行资本无法覆盖巨额损失的概率控制在监管当局能够接受的水平内(公式中为0.1%),同时提高资本要求对于风险的敏感度和精确度。

计提资本的公式基于随机信用组合模型的研究成果,公式设定了具体的分布状态、贷款风险关联度和统计精确度,并针对不同的资产类别设定了不同的权重参数。根据该公式,银行对于每笔信贷资产所需的资本大小主要取决于客户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时的敞口(eaD)、敞口的期限、资产违约的相关性和资本覆盖损失的置信水平等参数。对于实施高级法的银行来说,不仅应该有能力按照新协议的要求估算pD、LGD、eaD等参数,输入公式计算所需资本,还必须了解这些公式背后所蕴含的含义和委员会的真正用意。

笔者基于对新协议的研究,总结了新协议对于资本计提要求的三个原则,并通过对资本计提公式的理论基础和公式含义的解读和探讨,以期让读者了解委员会在设计资本计提公式时所考虑的因素和用意,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银行业使用新协议资本计提公式提出三点建议,希望对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实施新协议能有所帮助。

新协议中资本计提的具体公式详见文章的第五部分。

二、资本计提的原则和理论基础

根据笔者对于新协议的研究和理解,认为新协议资本计提公式最主要体现了三个风险管理原则:

1)资本计提要求的理论基础应当尽可能在简单和精确之间取得平衡,可操作性强,能够为尽可能多的国家银行业所接受;

2)银行对于风险的计量应当基于谨慎保守的原则,充分考虑经济萧条等恶劣环境的影响,确保银行在任何情况下的稳健经营;

3)不同信贷资产的风险特征和水平差异很大,银行应当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业务发展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险和收益配比点。

基于以上原则,委员会在设计资本计提公式时遵循了“抓大放小”的思想,既考虑到关键的风险影响因素,保证计量结果的精确度,又尽可能使公式理论简单、易操作,达到“精确――简单”之间的平衡。委员会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产组合之间的相关性、经济周期的影响、贷款的期限长短和资产价值的分布规律等。

针对资产相关性,委员会考虑过两种不同的信用风险体系,一种体系在模型中考虑到资产组合之间的相关性,典型的如:J.p.morgan的Creditmetrics模型,该模型有专门的模块来计算资产组合的相关系数,并以此来计算整个组合的风险价值;另一种体系在模型中不考虑资产组合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只能通过别的途径来对模型的结果进行调整,典型的如:瑞士信贷金融产品公司的CreditRisk+模型,该模型将保险精算技术引入信用风险评估,把客户的违约事件看作被保险人的死亡,通过建立借款人违约“死亡表”来对信用风险进行预测,由于没有关于违约原因的任何假设,因此该模型无法计算组合之间的违约相关性,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分析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估算出各项资产之间的违约相关性。

委员会最终采纳了后一种体系的方法,因为前一类诸如Creditmetrics的高级信用风险模型虽然更符合实际情况,但是这种模型由于考虑了各组合之间的相关性,结构往往非常复杂,对于绝大多数的监管当局和银行来说是难以实施的。委员会希望新协议框架能够在尽可能多的国家和金融机构中被实施,因此新协议所采用的模型的理论框架应该尽可能的简单、容易实施。

因此,委员会对模型作出了重要的限制:假设模型具有资产组合不相关性,即对于一笔特定贷款所需计提的资本应当仅依赖于该贷款本身的风险大小,而与该贷款所属的贷款组合风险性质无关。也就是说,在这种方法的框架下,资本的计提仅仅与反映该笔贷款本身的风险因素eL和UL有关(也就是pD、LGD、eaD),这种满足资产组合不相关性的资本分配方法也称为是“基于评级的资本计提方法”。

当然,委员会也意识到“资产组合不相关性”的限制使得资产组合分散化的效果无法体现。因此,新协议框架以分散化程度较好的银行作为基准,对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校验,确保模型的结果较好地体现组合分散化的效果,同时,新协议还在第二支柱中针对贷款集中度要求各国监管当局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风险和问题。

数学上可以严格证明,只有一种叫做渐近单风险因素(aSRF)模型才是满足“资产组合不相关性”假设要求的,该模型假设整个贷款组合是由许多相对较小额的暴露组成,每个单项暴露所特有的风险之间往往可以相互抵消,因此只有那些系统性风险(诸如行业和地区等风险因素)才会对整个组合的损失分布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这样一来,模型就能够比较简单地加总各贷款的eL和UL之和作为整个组合的eL和UL。但是,由于在aSRF模型框架中没有考虑组合的分散化和集中度方面的信息,委员会采用了设置转换函数的方法,将各银行自行估计的反映在一个一般的经济环境下的平均违约率pD转换为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较差时期的系统风险因素值下的条件违约概率CpD(对于LGD,新协议并没有提供转换函数,而是直接要求银行基于保守原则,自行估计能够反映经济衰退情况下的LGD,后面将介绍委员会的具体考虑),从而将模型的结果校验到组合分散化效果较好的水平上,同时也反映出经济周期对于资本要求的影响作用。

针对贷款期限的影响,事实上,几乎所有银行的经验和研究结果都表明,期限越长的贷款违约风险也越高,因此也就需要越多的资本,委员会也认可了这一观点,在其资本计提公式中考虑了贷款期限的影响,对公式基于一年期贷款计算出的资本结果进行了修正。

另外,资本计提公式中还对资产价值的分布做了正态的假设。这实际上来源于merton的信贷组合单资产模型。merton(1973)将借款人的资产的市场价值看作为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随机变量,并假设借款人的资产的市场价值服从正态分布,他将借款人的违约定义为其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负债总额。Vasicek在2002年证明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merton的模型可以满足“资产组合不相关性”的条件。因此,委员会采纳了merton和Vasicek的研究结果,决定采用正态分布的假设。

三、资本计提公式的解读

我们以一般公司贷款的资本计提公式为例,来具体解读体现以上原则和风险因素的资本计提公式的具体构成(其它贷款类型的公式类同)。

资本计提公式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体现图1思想的UL计算公式(基于一年期贷款计算),第二部分是贷款期限的调整公式。

上述公式中,就是委员会提供的条件违约概率转换函数。该转换函数要求两个输入变量:一个就是要求银行自行估计的平均违约概率pD,另一个是委员会确定的风险抵御置信水平99.9%。新协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的逆函数将平均违约概率pD和置信水平99.9%分别转换为“违约临界值”G(pD)和反映系统风险因素的保守估计值G(0.999),并以资产相关系数R的函数为权重将两者加权求和得到所谓的“条件违约临界值”。随后再用正态分布函数n(x)将这个“条件违约临界值”转化为条件违约概率CpD。因此,LGD×CpD就是前面图1中的VaR,扣除预期损失pD×LGD,就得到了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要求(详见图2),这个资本要求总额能够抵御给定的概率水平下(99.9%)整个组合的可能损失。

正如前一节所述,对于LGD,新协议并没有提供类似于pD的转换函数,而是直接要求银行基于保守原则,自行估计能够反映经济衰退情况下的LGD(一般来说,这个LGD要比银行基于整个经济周期历史数据估计的平均LGD来得高,详见[1],468段-471段)。因为委员会意识到,各国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对于LGD的估计能力和水平总体来说不论是数据积累和建模方法,远没有达到开发pD那么成熟的地步。因此,简单地给出一个转换公式,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转换公式所需的输入变量并不是每个金融机构都有能力准确估计的(例如:LGD、业务品种、抵押品类型和价值等),所以委员会最终决定要求银行基于内部数据直接估计能够反映经济衰退时期下的LGD,所以最终在资本计提的公式里,LGD就不像计算pD那么的复杂,而直接选取银行自行估计的LGD。

资本计提公式中,采用了资产相关系数R的函数作为和的加权权重,对于不同资产类别,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有所差异,这体现了委员会的观点:不同资产的相关性和分散化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做不同的校验,以体现他们各自不同的风险特征,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高波动性的商用房地产敞口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公司、和金融同业敞口次之;中小企业和零售敞口之间的相关性最低。这种规律也是与我们的主观经验相吻合的,通常房地产之类的价值往往与整个市场的景气有很大的关系,相互间的关联性很强;大企业和、金融同业组合中的客户数量往往较少,因此相关性也会比较高;而中小企业和零售之类的敞口往往数量很大,更多地取决于借款人本身的质量好坏,相互间的关联性就比较弱。同时,相关系数R与pD是呈递减关系的,即:当前违约概率越低的客户,相互之间的违约相关性越高;对于那些当前已经是较差的客户来说,其自身违约概率已经较高,因此相互间的违约关联性就比较低了。

另外,中小企业的相关系数还与销售额的大小有关,见图4的三维图。图中,x轴是违约概率pD,y轴是销售额,中小企业的相关系数就是pD和销售额的二维函数关系。委员会用销售额来衡量企业的规模,规模越小的企业,相互间的违约相关性也就越小。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老协议而言,新协议对零售信用资产的资本计提给与了优惠措施,结果是导致零售信用资产所需资本的下降,从而鼓励银行开发零售模型,发展优质零售信贷业务。

公式的第二部分是一个期限调整公式:[1+(m-2.5)×b(pD)/[1-1.5×b(pD)。该公式同时考虑了贷款期限和违约概率pD的双重影响,这体现了委员会的两个基本观点:

1)贷款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高,贷款的资本需求随着贷款期限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2)pD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期限对于资本需求的影响程度要大于pD较高的借款人的贷款期限对于资本需求的影响(实际上这个观点来源于KmV模型所做的违约概率迁移矩阵分析,因为长期的历史数据表明,评级较好的公司,其降级的可能性往往较高;而那些评级较低的公司,其降级的可能性相对前者来说反而比较小,因为他们往往一年期的违约概率就已经比较高了,下降的空间有限)。

期限调整的基准定为2.5年(这样可以和实施初级法的银行保持一致,初级法中的贷款期限统一定为2.5年),最少一年(某些特殊的短期贷款可以例外),最高5年,318段-325段)。期限调整公式中的b(pD)=(0.11852-0.05478×ln(pD))2实际上就是基于2年期贷款和3年期贷款的迁移数据对2.5年的基准期限所做的平滑回归估计。

四、资本计提公式在国内实施的若干建议

新资本协议是西方十国集团的监管当局制定的用于十国集团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纲领,其资本计提公式的分析基础和数据来源也是基于十国集团金融业所积累的数据,这些国家的监管当局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评级体系和历史数据,他们用这些数据对资本计提公式进行校验和测算,得到相应的权重系数,应该说这些数字是适合于十国集团的,特别是资产相关系数,非十国集团的国家与十国集团的标准差别会非常大,统一按照十国集团的标准实施对于新兴市场的金融机构是有失公允的,因此建议我们的监管当局应当对这些参数进行调整和校验。

1、尽快研究和探讨建立国内银行业统一数据库的可能性,由监管当局汇总各家银行数据,为监管当局校验和调整新资本协议公式提供国内统一数据支持。笔者认为目前更可行有效的方法是监管当局提出需要修改的参数,由各家大银行根据各自的数据测算这些参数值,上报监管当局;监管当局可以根据这些参数采取某种方法的加权平均,得到国内统一的参数值。

2、基于国内银行业的数据,尽快研究和建立我们自己的违约概率迁移矩阵表,用于资本计提公式有关期限调整的校验和修正。

3、对于资产相关系数R计算公式应当做适当调整,以反映国内的真实情况。资本计提公式中针对不同类型资产设定了不同的权重,比如:大企业的相关系数公式:

公式中权重系数分别是0.12和0.24,根据公式的含义,当pD=0(无风险资产)时,R=0.24;当pD=100%(违约客户)时,R=0.12。因此,需要测算违约客户和无风险资产的相关性,作为对资产相关系数公式权重的修正值。而对于像住房抵押贷款和合格循环零售贷款给定固定的相关系数R,就需要针对国内实际情况进行测算,并作调整。

另外,对于中小企业的相关系数R计算公式:

其中还考虑了企业销售额S的影响因素(公式最后一部分),委员会基于十国集团所制定的标准是小于5000万欧元年销售额的企业称为中小企业,并且设定了下限500万欧元,小于这个规模的,统一按照500万欧元来考虑,公式中对于销售额S的调整是基于这个标准的,其中S的单位是百万欧元,因此公式中的5代表500万欧元,45其实代表了上限5000万欧元和下限500万欧元的差。建议监管当局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统一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此公式作必要的修正(例如:香港金融管理局对此公式的调整是港币5亿到5000万之间)。

五、新协议资本计提公式罗列

新协议中对于资本计提的公式区分不同的资产类别,针对各自不同的风险特征和相关性,给出不同的参数调整,具体如下:

参考文献:

1.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internationalConvergenceofCapitalmeasurementandCapitalStandards:aRevisedFramework[m],省略,2004

2.merton,R.C,onthepricingofcorporatedebt:theriskstructureofinterestrates[J],JournalofFinance29,449-470,1974

3.Gordy,m.B,arisk-factormodelfoundationforratings-basedbankcapitalrules[J],Journal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12,199-232,2003

4.Vasicek,o.,Loanportfoliovalue[J],RiSK,December2002,160-162

和解协议篇9

关键词:民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既判力

中图分类号:DF7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3.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事纠纷数量呈倍数级增长,司法能力的有限性制约了这些纠纷的迅速化解,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非讼调解便被作为一项重要方法进行深入挖掘,各种类型的非讼调解被不断创设,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民商事仲裁调解、行业协会调解等。在非讼调解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含着“危机”:一是非讼调解法制化的问题;二是非讼调解有效性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又包含了若干需要深入进行理论论证的基础性问题,比如非讼调解的程序保障、非讼调解协议的性质、非讼调解协议的效力等问题。其中,非讼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是尤其值得研究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为解决非讼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多个司法解释,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2〕29号,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讼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法发〔2009〕45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法发〔2011〕5号,以下简称《司法确认程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将非讼调解协议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不仅是对新形势下解决民事纠纷实践需求的回应,同时也从立法上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确保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实效性。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38、39条和之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诉调对接等一系列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探讨非讼民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中所涉及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以求对《民事诉讼法》修改提供点滴参考意见。

一、关于对非讼调解协议相关司法解释的评价

最高人民法院先后的几个关于非讼调解协议的司法解释,比较全面地就非讼调解协议的性质、对非讼调解协议争议的解决程序以及对非讼调解协议效力进行司法确认的程序等作了规定。2002年的《若干规定》第一次将人民调解协议确定为具有合同的性质,这在制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案件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在此基础上,2009年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就解决民事调解协议“争议”和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问题作了规定。根据《若干意见》的规定,当事人请求履行调解协议、请求变更、撤销调解协议或者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加以解决,这是对2002年《若干规定》将调解协议确定为一种合同的进一步解释,强调其通过司法救济的具体形态;更为突出的是,为解决民事调解协议的执行力问题,《若干意见》还进一步规定可以通过公证机关和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确认民事调解协议的效力,实质上是确立了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制度。2010年颁布实施的《人民调解法》则顺应实践的需要,第一次在立法上明确了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

和解协议篇10

关键词:密码协议;安全多方计算;矩阵分解;两方矩阵乘积协议

0引言

多方安全计算就是拥有秘密输入的多方,希望用各自的秘密输入共同计算一个函数,计算要求每方都能接收到正确的输出(正确性),并且每方只能了解自己的输出(保密性)。

罗文俊等在文献[3]中研究了在科学计算方向上Du博士提出的矩阵乘积的安全多方计算问题,并应用该协议给出了解线性方程组,计算特征值问题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两协议频繁的使用了安全两方矩阵乘积协议,不但协议本身较为复杂,计算效率也很低。

安全多方求和协议[4]是安全多方计算的一个基本操作,它同样适用于矩阵的求和,本文利用安全多方矩阵求和协议,给出了简单高效的解线性方程组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1准备知识

1.1安全多方矩阵求和协议[4]

假设有k个用户参与计算,每个用户只有自己的私有

数据xi,他们共同希望计算,但任何一个用户都不愿意向其他用

户泄露自己的私有输入xi,

安全多方求和算法是安全多方计算的一个基本操作,基于秘密共享技术的安全求和协议描述由参考文献[4]给出。该协议思想为:m个参与计算的用户pi各自将自己的私密数据xi随机分成m份,

,每个用户pi只分别发送各自生成的xij,给相应的pj,每个用户收到所

有数据各自在本地进行计算部分和并向所有用户广播计算结果,最后每个用户只各自在本地根据广播数据再次进行求和计算,得结果

。由于协议要求的特殊性,任意一方都得到相同的和,所

以该协议只能容忍k-2方合谋。

如果每个参与计算的用户pi各自将自己的私密数据xi都是一个同型的矩阵,上述协议就成了安全多方矩阵求和协议,它是一个可以容忍k-2方合谋的协议。

2求线性方程组的安全多方计算问题

2.1多方安全线性方程组问题

多方安全线性方程组问题:a1有一个矩阵m1和一个向量b1;…;an有一个矩阵mn和一个向量bn;是维矩阵,是n维向量。不泄露他们各自的保密输入,要共同解线性方程组。下面我们给出协议:

2.2多方安全解线性方程组协议

输入:a1有一个矩阵m1和一个向量b1;…;an有一个矩阵mn和一个向量bn;是维矩阵,是n维向量。

输出:得到向量x,满足

协议过程:

Step1分别用和运行安全多方矩阵求和协议,分别得到矩阵和(其中Ri为阶的方阵,Si为n维向量,),满足,。

Step2各自求解方程组,得到解向量x。

3协议分析

3.1保密性

两协议的保密性都建立在安全多方矩阵求和协议的基础上,同安全多方矩阵求和协议一样,它也是一个能容忍n-2方合谋攻击的协议。

3.2计算复杂性

协议都只用到了安全多方矩阵求和协议,而安全多方矩阵求和协议只涉及到矩阵的加法运算,计算效率很高,文献[3]中的协议均用到安全多方矩阵乘积协议和多次用到安全两方矩阵乘积协议,同文献[3]中的协议相比,本文的协议效率大大提高。

4小结

研究特殊领域的安全多方计算问题,是安全多方计算的重要内容,文献[3]中利用安全两方和多方矩阵乘积协议,给出了解线性方程组合求解特征值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两协议使用两方矩阵乘积协议,计算效率很低。本文利用安全多方矩阵求和协议,给出了新的求解线性方程组解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和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两协议只能容忍最多n-2方合谋攻击,安全性略低于文献[3]中的协议,但是两协议过程简单,计算效率很高,在某些对安全性要求不是很高,对效率要求很高的资源受限环境中有重要应用。

参考文献

[1]Duwenliang.astudyofseveralspecificsecuretwo-partycomputationproblems[ph.D.dissertation].purdueUniversity,USa,2000

[2]CachinC.,micaliS.,Stadlerm..Computationallyprivateinformationretrievalwithpolyogarithmiccommunication.in:proceedingsofeurocrypt’99,prague,CzechRepublic,1999,30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