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协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8:09

伊核协议篇1

僵局持续9年,直到成为伊朗总统的鲁哈尼派出谈判团队,于2013年11月24日与伊核问题六国(美、英、法、俄、中、德)达成为期6个月的日内瓦临时协议,同意暂停部分铀浓缩活动,以换取西方放松制裁。

开头相似的故事,是否会有相同的结局?

这项协议被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总统鲁哈尼称为“成就”。在协议达成的当天凌晨5点,鲁哈尼就在推特上大赞协议将为伊朗开启新的前景。随后还发表长篇演讲,向民众解读核谈结果。

相比之下,哈梅内伊仅简洁地表示,随着协议的签署,伊朗将步入科技、经济进步新征程。在核问题立场上一贯强硬的哈梅内伊,转而支持与六国达成的协议,显示出伊朗当前的领导集体在核政策上已达成一致。

近年来,西方制裁导致伊朗石油收入严重缩水,国库空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对金融业的制裁,更使伊朗货币里亚尔贬值三分之二,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一度高达40%。

“去买牛肉,发现今天的肉价比昨天高10%;去买房子,发现这周的房价比上周贵20%,我希望这样的日子快点结束。”家境殷实的巴扎商人蒙塔泽里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抱怨说。

日内瓦临时协议达成自然受到多数伊朗民众的欢迎。伊朗核谈代表、外交部长扎里夫回国时,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机场挤满了民众,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鲜花,高呼扎里夫的名字。

然而,日内瓦伊核问题临时协议尚未执行,伊朗与西方的分歧就已隐现。鲁哈尼称协议间接承认了伊朗的核权利,但美国总统奥巴马坚决予以否认。白宫还就此一份“事实清单”,对协议内容进行单方面解读。

德黑兰大学国际关系主任马兰迪对此忿忿然:“停止20%铀浓缩、停止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建设、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伊朗已采取许多措施,美国却还没有动作。”

马兰迪提到的“美国的动作”,是协议中承诺对伊朗解除部分制裁。然而,联想到美国政坛以“砸银子”著称的亲以犹太集团所具有的庞大势力,即便是奥巴马也要敬畏三分。

分歧也引得伊朗国内批评声浮现。伊朗伊斯兰议会议员梅赫尔达德·巴兹帕什说,协议中没有明确认可伊朗铀浓缩权利,这是谈判的红线。议员哈米德·雷萨伊则质疑,外交部代表伊朗与六国签署如此重大的协议,却没有将协议内容告知议会。副议长·雷扎·巴宏纳尔更是强硬:“这只是一个临时协议,如果伊朗核谈代表犯了错误,议会有责任予以改正。”

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经常就核问题表态强硬的伊朗革命卫队高级军官此次一反常态,一直未就协议发声。共和国卫队作为伊朗核计划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暂停部分铀浓缩活动自然心有不甘。他们或许正在等待协议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以便反戈一击。

在协议中,除6个月的期限以外,并未规定各方采取措施的具体时间表,这给协议按期执行留下隐患。伊朗保守派有可能在协议执行中制造麻烦,包括管理部分核设施的革命卫队可能会拖延执行部分协议,或影响核查人员工作等。

伊核协议篇2

就算伊核协议能圆满地执行,对伊朗所有相关的制裁能顺利解除,我们仍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伊朗核问题极有可能在告一段落的同时发生质的变化,即演变、升级为中东核问题。因为伊朗核协议的签订实际上是把伊朗的全部核技术和部分核能力合法化了,伊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东的日本”,给阿拉伯主要国家和土耳其等中东未拥核国家树立了榜样,为中东进入全面核竞赛提供了动力。据我观察,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约旦、埃及和土耳其等五国已经开始建设或洽谈购买核反应堆,数量在十座以上。这五个国家的在建和拟建的核反应堆,建设速度会大大快于伊朗的布什尔核电站,因为布什尔核电站是在受到制裁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且未来的中东核竞赛是在iaea的监督下合法进行的。据说阿联酋的核反应堆已经建设了30%以上,再过两年就能完成,而埃及的核电站两年前就开始招标了,计划到2025年建造四座核电站。我们由此可以想象一二十年以后的中东会是什么样。

李绍先:

这个趋势现在已经非常明确了。原因就是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势不可挡。众所周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非常复杂,长期以来伊朗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中东在外力的介入下维持着脆弱的平衡。9.11事件以后,这种平衡被逐步打破。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打垮了伊朗的两个地区对手,伊朗逐渐坐大。现在中东地区国家中,几乎无人能与伊朗抗衡。沙特近期很活跃,但其实沙特并没有野心要和伊朗平起平坐,它只是害怕伊朗,甚至可以接受伊朗在伊拉克、叙利亚的利益存在,以换取伊朗对它在海湾、也门利益的认可。现在中东国家争相发展核能,未必是真的用来发电,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核能力,长远看可能是要搞核武器。现在还有传言说,沙特和巴基斯坦达成了一项协议,巴基斯坦将在沙特要求的情况下向其供应核弹头。此前国际社会一直广泛认为沙特支持了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计划,可能通过提供财政资助来换取技术转让甚至核弹头。

李国富:

但我个人觉得,不应该过分夸大中东的核竞赛。中东一些国家确实在积极发展核项目,但这些都是可控的和平发展。国际社会为什么担心伊朗,是因为伊朗坚持发展所有核活动,包括生产离心机、提炼铀浓缩等。目前中东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们的核计划处在iaea严格的监视之下,并不具备发展核武器的条件。

我认为伊核协议除了将对美伊关系、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地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外,还会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疲软。伊朗一直是石油储存和生产大国,国际制裁使伊朗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如果解除对伊朗的能源制裁,伊朗的石油日产量能在半年之内提高50万吨。另外,由于受到制裁,伊朗过去一两年生产的大量石油都卖不出去,因为石油管子不像水龙头一样能掐掉,不管能不能卖,石油管子必须开着,所以伊朗储存了大量石油。这些石油一下子涌入国际能源市场,将对现在已经比较疲软的石油价格造成更大冲击。因此,可以说,在一个相当时间内,国际油价将会在一个相对低的价位徘徊。

殷罡:

我所说的中东核竞赛是指核技术的竞赛,并不是相互比拼制造原子弹。比如,日本掌握着核技术,虽然也处于iaea的严格控制之下,但是一旦需要,日本完全有能力在半年之内造出核武器。

伊核协议篇3

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本质上确立了伊朗进入核门槛国家的地位,

>>提高执行力:拨云见日话缘由执行力在日企是如何实现的铁路乘车新规定本月1日执行灾后之“日”强硬应对“控美案”美升级驻日机群应对中国精确导弹对团员执行团纪处分必须贯彻教育的精神和采取严肃与慎重的态度美、日“后大众阶段”的资源分配及启示云南5月1日全面执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北上广分行6月22日起已开始执行6月1日将执行化妆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定广州首套房契税按区划分新政仅执行一日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8月1日正式执行移动漫游费新方案最迟4月1日执行父后七日日对华强硬派何以在壮大《imSBC》规则应对与规范执行强制医疗执行监督之应对内控概述及执行难题应对用强大执行力应对逆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执行日”后美应对伊采取强硬态度“执行日”后美应对伊采取强硬态度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邓门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美】《外交事务》2016年1/2月

伊核协议篇4

杨洁篪5日在会议上发表题为《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的讲话,就当前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中方立场和主张,呼吁国际社会在多极化、全球化进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合作的姿态谋对策。

在谈到中欧关系时,杨洁篪说,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35周年,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欧之间已经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他说,中欧关系的未来有赖于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彼此关系,珍惜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局面,使其不因一时一事受到干扰;有赖于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也有赖于欧洲更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认识到一个发展的中国对欧洲是机遇,而不是挑战。

会议5日发表题为《中国首次派出高级官员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新闻公报说,今年的安全政策会议有了新的议题和新的声音。在世界面对21世纪新挑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外长杨洁篪的出席被认为是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视野得到拓宽的证明。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主席伊申格尔说,期待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在安全会议上得到阐述。中国的出现给安全政策会议引入了新的主题区。

2月6日,会议进入第二天。最后时刻突然宣布前来的伊朗外交部长穆塔基果然没有令听众失望,在2月5日晚的讨论环节中,穆塔基为刚刚显出转机的伊朗核问题开出了新的谈判条件:他表示伊朗政府将与伊核六方会谈的成员国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最终的协议,找到一个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佳方案,但低纯度铀运出伊朗和核燃料棒运回伊朗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而国际原子能机构之前提出的协议草案,要求伊朗需将低纯度浓缩铀运至海外,再由国外加工生产出供伊朗医学研究所需的核燃料棒,时间跨度为12个月,他表示伊朗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

穆塔基在2月5日深夜的讨论中,着重阐述了伊朗对于伊核问题的看法,他表示,将铀核浓缩过程放在海外进行是可行的,但是12个月的时间是德黑兰无法接受的。根据英国媒体的报道,目前专家预计,伊朗政府能够接受的时间上限大约是4至5个月,而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伊核会谈方答应这样的条件,现在还不太现实。

美国和欧盟6日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继续就核燃料交换问题向伊朗施压,俄罗斯方面则呼吁给伊朗更多理解。2月6日上午的论坛发言中,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琼斯针对穆塔基的这番话进行了回应。琼斯语气强硬地表示,伊核六方会谈的大门仍然对伊朗敞开,但是伊朗政府持着令人迷惑的态度,这迫使越来越多的国家一致对德黑兰施加压力。伊朗政府必须承担其应承担的责任,否则就将面临更为严厉的国际制裁甚至是隔离政策。

有意思的是,伊朗外长穆塔基和琼斯在公开发表意见之前都曾与东道主德国的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进行了会谈,德国外长在会后对外界表示,他对于与穆塔基的会谈结果表示失望,韦斯特韦勒认为,要说服伊朗政府达成最终的协议还需要很长时间。而琼斯则对媒体说,他认为德国与欧盟在对伊制裁问题上还太手软,与美国意见不一致以致伊朗在谈判条件上反复要价。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则强调,伊朗有权对自身安全表示担忧。他说,如果忽视中东地区,特别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现状,就无法解决伊朗核问题。

2月7日,会议进入第三天。会议讨论的重点本是与国际安全形势和政策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但因伊朗外长突然宣布出席会议,伊核问题成为与会者争论的一大焦点。同一天,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下令为生产纯度为20%的浓缩铀着手相关工作,但又表示,伊朗仍然愿意就核燃料交易问题与有关国家磋商。与此同时,正在参加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伊朗外长穆塔基称,他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新任总干事天野之弥已于6日就核燃料交换协议进行了“很好的会谈”。他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核燃料交换方案最终达成协议表示乐观。

对于伊朗方面的此番表态,西方国家反应并不积极。参加德国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詹姆斯・琼斯6日称,伊朗在核问题上表现出了“令人困惑的蔑视”。他说,通过外交渠道解决伊核问题的门是敞开的,但伊方立场令西方不得不考虑进一步施加压力。他说,德黑兰必须在核问题上“面对责任”,否则将面对进一步制裁和更加孤立的局面。他还表示,国际社会就伊朗核问题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意见,这表明伊朗必须履行其责任。

正在土耳其进行访问的美国防部长盖茨6日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伊核问题上已做出很大努力,但伊朗的表现令人“失望”。如果伊朗准备接受由伊核问题六方早先提出的交换1100公斤低纯度浓缩铀的方案,伊方应对此作出正式回应。他还说,伊朗是该地区唯一公开声称要摧毁另一个国家的国家,事实上,伊朗迄今没有做出任何事情以向国际社会做出保证或停止其核武计划,也无迹象表明西方国家会与伊就核燃料交换问题达成协议。

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认为,伊朗的最新表态“毫无新意,毫无变化”。他强调,如果伊朗希望与国际社会进行新的合作,就必须拿出实际行动,而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核燃料交换的草案将是建立相互信任的一步。德国国防部长古腾贝格也说,现在伊朗“很明显是在玩弄拖延时间策略”。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表示,与伊朗的对话仍有可能,有必要建立互信,通过政治对话来解决伊朗核问题。她说,伊朗必须正式回应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燃料交换建议,“以建立迫切需要的信心”。

去年10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一份草案,要求伊朗在去年年底前一次性将大约1100公斤低纯度浓缩铀运往俄罗斯进一步提纯,再由法国将其生产成伊朗研究用核反应堆所需核燃料棒,期限约为一年。1100公斤和一年期限的奥秘在于,西方国家希望伊朗能够一次性将70%的低纯度浓缩铀运至国外,这样可确保对伊朗研发核武器潜能起“釜底抽薪”之效。恰恰就在这两个关键细节上,伊朗方面明确提出,伊朗将拿出纯度约为3.5%的浓缩铀换回纯度为20%的浓缩铀燃料,但交换的数量应由伊朗确定,取回经过提纯的浓缩铀的期限在4至5个月后。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釜底抽薪”的妙算。在此情形下,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最新反应也因此不言自明。

(据2月6、8日“新华网”,2月7、8日《人民日报》和2月7日《文汇报》)

伊核协议篇5

但六国政府现在看起来似乎决心要延续它们之前的策略,坚持说,与伊朗谈判的先决条件是伊朗必须先停止铀浓缩计划。只有伊朗永久性地放弃铀浓缩项目,六国才会解除所有的制裁和贸易限制,并为其提供安全保证。

这一策略没有奏效,而且也绝对不可能奏效。伊朗是《核不扩散条约》的成员国。该条约规定,各国有权进行民用铀浓缩,而伊朗坚称它们也是这个目的。确实,我们当然希望伊朗能完全终止其铀浓缩计划,因为伊朗政府在过去二十年中向条约检查员隐瞒了这些活动,就足以证明他们所做的并非为单纯的民用动机。

但是,铀浓缩问题在伊朗已经变成他们国家的象征。不仅仅是现任的内贾德政府,而是伊朗的任何政府都不会让步。确实,联合国安理会去年12月份就正式要求伊朗停止铀浓缩项目并对其实施轻微的制裁,伊朗的对抗性回答就是要继续其核计划。

那么现在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可以预料的是,布什当局会根据先前的联合国决议中隐含的警告来对伊朗发起新的、更加严厉的攻击;而且正如其入侵伊拉克一样,联合国的权威将再次受到挑战。但是在解决这次冲突中,检测联合国权威的唯一标准是它能否成功地将伊朗的核计划完全限制到民用途径。

如果俄罗斯和中国反对,安理会就无法达成新制裁协议。这样的话,联合国的决议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即使换种角度想,联合国成员国能就更多的经济制裁、甚至可能的军事惩罚达成一致,联合国的权威也是体现于这些行动是否会让伊朗做出实际的承诺。

然而,估计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更为严厉的制裁不会让伊朗妥协;相反,制裁只会打击这个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国家的贸易伙伴。更多的威胁只会把国际社会再次推向进一步纷争的漩涡,甚至可能导致采取军事行动。

这正是布什身边的人想要的结果。尽管一场大规模空袭无法摧毁伊朗所有的核设施,而且也不可能触及到伊朗的核心技术;但是,空袭至少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减慢核计划进程,并可以给其他有意图进行核扩散计划的国家一个警告。然而,这是一扬鲁莽的。现在伊朗宣布要遵守核不扩散条约,而且并无意于制造原子弹。如果美国采取军事袭击,这两个承诺就将会成为历史。

如果六国政府想要避免势态升级并且限制核扩散的动机,那么,它们就需要改变策略和目标。它们所有努力的最终目标不应当是停止伊朗的铀浓缩计划,其主要目标应当是让伊朗尽可能多地接受检查。如果伊朗想_发展铀浓缩,就让它去做,但是它必须接受严格的国际核查。

伊朗也已多次暗示想要达成这一协议。六国拒绝了这一要求,是因为核查并不能完全保证伊朗不将某些浓缩铀用于军事用途。但是,正如超级大国们在冷战中学到的那样,尽管核查并非无懈可击,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与目前相比,它们还会给伊朗的项目更多的限制。而这样的协议将会为制定更多有关伊朗和西方的合作,以及地区稳定的协议打开通道。

伊核协议篇6

政治障碍

2015年7月,伊朗与6国达成历史性的全面伊核协议,伊朗步入“后制裁”阶段。作为本年度鲁哈尼政府最大的政治和外交成果,该协议规定伊朗停止核开发活动,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伊核协议达成3个月后,伊朗最高安全委员会、议会及宪法监护委员会审议通过该协议文本。2015年10月,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态支持该协议,标志着在伊朗内部扫清了执行伊核协议最后的障碍,同时也标志着作为保守派的宗教与军队势力与作为温和改革派的鲁哈尼政府在伊核协议问题上实现了一致。

国际社会对伊核协议给予积极评价,并把“后制裁”时代的伊朗视为“冷战后从隔壁状态重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的最大经济体”。各国纷纷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率领的经贸代表团访问伊朗,力争将伊核协议变现为经济红利,在世界地缘经济竞争中增加筹码。

经济障碍

2014年10月以来,全球石油价格一路下跌,从每桶150美元降至目前的每桶40美元。2015年1~10月,伊朗出口原油收入约为200亿美元,仅为2014年同期的1/3,伊朗财政收入大为缩水。受此影响,2015年3月21日~11月21日,伊朗进口贸易额为273.07亿美元,比2014年同期下降20.95%。

与此同时,鲁哈尼政府着力将通货膨胀率由2013年的40%降低并维持至15%左右。但政府采取的严格货币政策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也造成流通领域货币紧张、企业贷款难等一系列负面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率进一步下行远离利率,从峰值的45.1%下降至15%以下,消费者和企业倾向于银行储蓄而非其他投资或消费,导致社会产品需求和制造业投资双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伊朗经济发展。

金融障碍

受困于经济制裁,伊朗多年来孤立于全球金融体系之外,难以开展正常的外汇兑换及结算业务。伊朗本地融资成本较高,且外国企业难以在当地进行融资。伊朗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继续偏离,外国交易方很难通过正常金融渠道与伊朗合作伙伴进行资金的转移支付。

据中国驻伊朗使馆经商处掌握的情况,目前暂无外资银行及中资银行在伊朗设立办事处或分行开展业务,外国投资者甚至难以在伊朗开设银行账户,遑论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支持机构。这造成外国投资在伊朗难以形成突破性增长。

法律障碍

相关法律规定

1.伊朗允许外国投资者注册代表处、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公司,伊朗对外资投入一般行业无股权比例限制,但对自然资源开发要求外资股权不得超过49%。同时,伊朗允许外资按照官方汇率汇出经营利润。

在税收方面,根据伊朗《直接税收法》,原则上对房地产、未开发的土地、继承财产、从事农业活动、工资、职业、公司、附带收入及通过各种来源获得的总收入征收直接税收。但是,税务的免除和折扣取决于具体情况。2002年2月,伊朗议会通过立法改革国家税制,减少公司税,增加增值税,所得税由原来的54%降至25%,鼓励私人向生产企业投资。同时取消对一些国有企业、弱势与见义勇为者基金会等特权机构免征税收的特权待遇。

在劳工政策方面,伊朗国内失业率较高,对引进外部劳工持较消极态度。根据规定,外国员工与伊朗本地员工的比例至少应达到1:3,部分省份对雇员本地化的比例要求甚至比上述规定更高。

在土地政策方面,根据伊朗《外国投资促进与保护法》第2条的规定,禁止以外国投资者的名义以任何形式拥有任何土地。但根据该法实施细则第33条的规定,因外国投资而设立的伊朗公司,在经过伊朗投资与经济技术援助组织批准后,可根据其投资项目需要拥有适当的土地。

在商标管理方面,《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商标专利注册法》规定,不管是伊朗人,还是外国人,如果在伊朗有经营工业、农业或商业的企业,其商标一旦按条件注册,即可享受《商标专利注册法》的保护。注册商标有效期为10年。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如证明知识产权侵权,此前任何注册均为无效。法院将视情节给予服刑(如91天~6个月)或罚金(如从1000万~5000万里亚尔)等处罚措施。

以上详细规定可查阅《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伊朗》及伊朗相关部门或组织网站。

2.伊朗《外国投资促进与保护法》规定,外国投资不得被征用或国有化,除非是出于公共利益并经过法定程序,且不得对特定投资采取歧视性措施。在出现征用或国有化的情况下,应当在征用或国有化之后立即开展投资价值评估,并给予适当的补偿。

3.伊朗国内商贸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伊朗进出口法及其实施细则》《伊朗海关法及其实施细则》《吸引和保护外国投资法及实施细则》《外国人资本投资管理条例》《伊朗公众股份公司法》《伊朗劳工法》《伊朗税法》《伊朗矿山法》和《伊朗商标专利注册法》等,争议解决法律制度基本健全。

4.伊朗加入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多边条约,如伊朗加入了联合国及其各附属委员会和15个专门机构。此外,伊朗加入的主要国际组织公约还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七十七国集团(G77)、伊斯兰会议组织(oiC)、不结盟运动(nam)、经济合作组织(eCo)、发展中国家八国集团、十八国集团、南北交通走廊成员国及亚信会议(CiCa)等。伊朗还与中国缔结了多个经贸领域的协定、备忘录,中伊双边经贸合作具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基础。

5.伊朗法律的订立和修改由伊朗议会通过、最高领袖批准。在订立具有广泛影响的法律法规时,伊朗政府、议会能够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伊朗的各级商会等对于法律的起草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由于现阶段伊朗外资企业数量较少,影响力有限,难以对立法发挥实质性作用。

司法层面

伊朗是联合国《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成员国,拥有完整且正常运行的法院体系、行政救济渠道及律师资源;外资企业可以获得司法保护,但实践中审理及裁决的执行法律程序较为复杂且耗时较长,法院裁判有时会受各方势力因素影响,司法体系存在较为普遍的腐败现象。政策障碍伊朗法律允许外国投资者注册代表处、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公司,伊朗对外资投入一般行业无股权比例限制,但对自然资源开发行业要求外资股权不得超过49%。而据部分中资企业反映,实践中多数相关机构和部门希望参股外资企业。社会障碍

伊朗全国98馏%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伊朗民众及政府官员对中国人及企业较为友好。中国企业在与当地社区、政府及其他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伊核谈判达成协议后,中伊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瞬间成为伊朗各界关注的重点。

从伊朗媒体近期反映来看,伊朗政商各界及民众大多与中国友好,称赞中国在伊核谈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感谢中国在伊朗饱受制裁情况下给予的宝贵支持和合作,更希望在未来平等、公正的国际环境下,继续加大与中国在贸易及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从目前各方反馈来看,这是伊朗各界对中伊合作的主流看法。当然,在这一主流之外,伊朗媒体也不时飘过一些不和谐之音,如认为中伊经贸关系在过去10年内走强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对伊朗制裁,导致伊朗不得不采取“向东看”政策,而同时更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趁机发伊朗国难财,中国产品质次价高,呼吁“后制裁”阶段伊朗要告别中国和中国产品。

经营障碍

伊朗给予进入伊朗的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凡是伊朗私营企业享有的权利,外国投资者基本都能够享受到,但伊朗对外国投资者所投具体产业有产量限制。此外,伊朗实行进口注册制度,进口产品需要获得工矿商业部的批准,企业需按照既定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流程开展进口。

中伊两国尚未签署双边社保协定,但中国居民获取赴伊朗旅游、商业考察及公务活动等签证较为简便,伊朗还为中国护照持有人实行落地签政策。不过,伊朗对雇佣外籍雇员要求较严,外国人获取工作签证相对困难。

伊核协议篇7

在4月初,伊核问题六国和伊朗就解决伊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的同一天,奥巴马就邀请海合会国家元首出席在戴维营举行的峰会。奥巴马希望借此加强美国与海合会国家的关系。然而,沙特先是承诺萨勒曼国王将与会,但在峰会召开前夕突然宣布国王不能出席,改由王储率团代为参加。此外,海合会六国中阿联酋、阿曼、巴林等国国王也因种种原因不能出席,由高级官员代表国王与会。这令奥巴马颇为尴尬。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反对伊核谈判的做法不同,沙特等海合会国家通过降低与会官员的层级,表达对伊核框架协议的不满,让奥巴马碰了个软钉子。

沙特等海合会国家对美国中东政策不满由来已久。他们认为,美国萨达姆政权,支持“阿拉伯之春”,导致伊朗什叶派势力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也门等地迅速坐大,不断蚕食逊尼派控制地区。现在又要取消对伊朗制裁,让伊朗放手扩大什叶派势力,直接威胁沙特等海合会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为防止并挫败伊朗对海合会国家“入侵”,沙特等海合会国家提出峰会期间与美国签订类似日美之间的安保条约,遭到美方的拒绝。作为替代方案,美方提议由奥巴马发表一个不具有约束力声明,表示美国将对海合会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但沙特等国不买账,双方没有谈拢。

此外,在美方向沙特等国家出售先进武器问题上,双方也存在分歧。美方可以向沙特等国家出售尖端武器,但性能不能超过美方卖给以色列的武器,这也是令沙特等海合会国家不爽的地方。

伊核协议篇8

合法与违法

伊朗核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时而峰回路转,时而剑拔弩张,表面上看是和平利用核能还是借机发展核武器之争,焦点实际上集中在伊朗铀浓缩问题上。

从理论上讲,和平利用核能是所有国家应有之权利。并且,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伊朗的这种权利还得到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进一步确认。该条约第四条第一款明确指出,缔约国拥有“为和平用途而推进核能之研究、生产和使用之不可割让之权利”。而为打消国际社会的疑虑,伊朗政府也多次申明,其核计划是为了发电。2002年9月,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大会上,伊朗副总统兼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阿加扎德宣称,在今后的20年里,伊朗将建造5座以上的动力反应堆,使核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000兆瓦;2007年4月,伊朗再度宣布,将就建造2座新核电站项目进行国际招标,并计划于2025年前建造20座左右的核动力堆,使核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000兆瓦。因而伊朗需要大量的浓缩铀作为核电站的燃料。同时,为避免受制于人,伊朗选择自力更生地解决核燃料问题。基于此,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包括铀矿开采、水冶、转化、浓缩、燃料棒制造等,为核电站提供丰度为3%-10%左右的浓缩铀,为德黑兰医用核反应堆提供丰度为20%的浓缩铀,实际上都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伊朗除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之规定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基于核材料衡算,辅以封闭监视和视察员制度的保障监督协定外,还于2003年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更为严格的突击检查。因此,伊朗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和不放弃铀浓缩活动的立场,应该说是不违反任何国际法的。

然而美国认为,伊朗石油储量达900亿桶,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0%,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2位,因而花费大量资金建造核电站,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既没有经济价值,也没有能源意义,只能是借此加强核基础建设,培养核科学家,获取敏感技术与设备,最终推进核武器计划。再者,“美国认为,伊朗有了铀浓缩能力,就很容易生产武器级铀供制造核武器使用,伊朗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必将使伊朗有能力制造核武器”。但很显然,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不制造或以其它方法取得核武器或其它核爆炸器械”是伊朗必须承担的义务。伊朗若借和平利用核能之名、行发展核武器之实,则不仅自欺欺人,也是违法行为。

制裁与抗争

在伊朗前总统哈塔米证实纳坦兹铀浓缩设施的存在后,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对伊朗核设施进行了多次核查,国际社会也采取了积极的、有效的行动,最终使伊朗于2003年10月与法国、德国、英国签署中止与铀浓缩有关活动的协议,于2003年12月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4月宣布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之后,围绕铀离心机的组装和铀浓缩活动,伊朗与国际社会反复讨价还价。在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伊朗核问题被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截止2011年年底,联合国安理会共通过5项针对伊朗的威胁制裁和制裁决议。当然,这些决议也引发了伊朗强硬的回应与抗争。

第1696号决议:威胁制裁2006年1月10日,伊朗正式恢复中止了2年多的核燃料研究活动:4月11日,伊朗宣布首次用164台p-1型离心机提炼出丰度为3.5%的浓缩铀;5月2日,伊朗宣布浓缩铀的丰度已达到5%。国际原子能机构则通过对样本的初步测试证实了伊朗的说法。这令一直要求伊朗放弃铀浓缩计划,并以此作为其不谋求核武器的“客观保证”的美欧大为光火。双方针锋相对,冲突迭起,虽经国际社会积极斡旋,但调解无效。在这种背景下,2006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前中止铀浓缩活动,否则将对其实施制裁。对此,伊朗表示铀浓缩活动只会继续和扩大,不会中止。

伊核协议篇9

一 后冷战时代的欧盟中东战略

冷战期间,为了对抗前苏联的强大威胁,西欧各国在实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被迫求助于美国的核保护伞,尽管其间也曾有过戴高乐的独立外交,但是就总体上而言,西欧各国(也包括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在外交上基本上都是听从于美国的。冷战结束以后,前苏联的军事威胁不复存在,东南欧各国大量加入欧盟,欧盟的安全水准和经济实力均得到了提高,欧盟的主体意识开始前所未有地迸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便是确定符合自身经济政治利益的全球战略和中东战略。

从地缘上讲,欧洲与中东紧紧相邻,尤其欧洲南部的西班牙、法国、义大利、希腊等国与中东沿地中海的地区更是紧密相连。从经济上讲,欧洲与中东经济相互依存度很高。中东是欧盟战略资源的重要供应地。欧盟约三分之一的天然气和四分之一的石油依靠从中东进口。欧洲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超过关国。并且「依赖程度可能在下个十年继续增长1。除能源外,摩洛哥居世界首位的磷酸盐资源,毛利塔尼亚的巨大铁矿资源,以及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等国的棉花,都对欧洲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的中东政策-直处于矛盾状态,-边是欧洲大陆同中东在地线上的邻近、历史上的相互熟悉以及得天独厚的贸易联系,另一边是欧洲同美国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所结成的联盟2,结果导致「在90年代前的多数时间里,西欧尚未在中东扮演危机调解人或和平缔造者等重要角色3。

冷战结束后,欧盟与中东的经济联系与人员往来有增无减,1995年,欧盟对中东的出口额达770.5亿美元,占对发展中国家全部出口的18%,进口总额达580亿美元,占从发展中国家全部进口的15%。同期相比,美国对中东的出口为218亿美元,占对发展中国家全部出口的8.8%,进口达201亿美元,占从发展中国家全部进口的6%4。

正是这种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重要政治、经济利益,加上传统历史的文化联系,决定了冷战后的欧洲必须在中东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像法国总统希拉克反复强调的一样,「我们是一个地中海国家。阿拉伯世界就在我们的门户边。它的稳定对我们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利害关系……人们必须对我们在阿拉伯世界的重新出现习惯起来,我们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想法,决心让人们看到我们的身影,听到我们的声音5,「法国和欧洲应当突出自己在维护和深化和平中的作用,不能满足于日前为止所扮演的『旁观者的角色;……应当制定出与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势力相称的外交政策6。通过长时间的酝酿,2001年12月,在比利时拉肯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欧盟明确了自身今后的全球战略目标,即「进一步在世界上明确地显示自身的存在,成为国际事务中独立的一极7,「在全球发挥稳定作用,……为众多国家和人民指出前进方向8。从这一全球战略出发,欧盟确立了自身今后一段时间的中东战略,即政治解决中东地区冲突;控制军备,实现地区安全与稳定;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强欧洲同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9。

1996年5月21日,欧盟派出以义大利外长带队的代表团,两次出访埃及、约旦、黎巴嫩等国,-再重申欧盟支持在联合国第242、338和425号决议的基础上全面解决阿以争端的立场。1998年3月16日,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的外交大臣库克率欧盟代表团,先后访问埃及、巴勒斯组自治区、约旦、以色列、叙利亚和黎巴嫩,提出与美国明显不同的方案10。

二 伊拉克战争后的伊朗核问题与欧盟的斡旋

50年代后期,伊朗即开始着手自己的核计划,而其核技术主要从当时与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西方国家引进。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其核能专案陷于停滞状态。1992年,伊朗与俄罗斯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定》,标志着伊朗核计划进入新的阶段。根据西方情报部门的资料显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伊朗已在核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11。与此同时,伊朗还大力发展自己的导弹系统。1998年伊朗成功地进行了「谢哈布-3型弹道导弹的试验性发射,射程1300公里,可达以色列,表明了伊朗自身的武器研制和生产能力,加强了伊朗在海湾乃至中东地区的战略威慑力。

伊朗军事力量的发展、尤其是核问题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美国一直认为「伊朗是世界上最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12「其对阿以和平进程的反对,对地区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支援及其寻求制造核武器的努力使其不仅成为邻国的威胁,而且成为整个地区和世界的威胁。13早在80年代,美国就十分关注伊朗的核设施,也指责伊朗寻求发展核武器。尤其是1995年伊同俄罗斯签署了共建布希尔核电站合作协定后,美如坐针毡,担心伊有朝一日发展核武器,多次敦促俄中止与伊的核合作,但无结果。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不仅强化了自身在中东的军事存在,而且还试图通过输出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扶植当地的亲美势力(即美国所谓的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来实现对这一地区的长期控制,进而从战略上制约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以维护和延续独霸全球的地位。打击和控制伊朗则是美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而伊朗核问题只不过是其挑起争端的堂皇借口而已。

面对美国的如意算盘,作为一个拥有辉煌过去和正在重新崛起的地区势力──欧盟自然不甘心束手就缚。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在增强美国维护强权自信心的同时,也震撼了欧盟原本脆弱的中东外交战略。震惊之余,欧盟诸国(尤其是法德英三大国之间)在伊朗核问题上加强了协商,其立场也更趋一致,明显表现出与美国不同的政策倾向,即既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害怕因此导致中东力量的失衡和地区的动荡,影响自身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也不希望美国对伊朗动用武力和控制伊朗,避免美国在中东势力的进一步扩大,以保证自身的能源安全和防务安全14。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欧盟改变了过去跟在美国后面的被动姿态,转而开始主动出击,积极斡旋,劝说伊朗放弃发展核武器计划,建议以和平的手段消弭伊朗核问题带来的地区危机,建议通过联合国和欧盟与伊朗的对话来解决问题,公开反对美国使用武力相威胁。

从2003年2月至今,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欧盟与伊朗进行了长期的谈判。2003年10月2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给伊朗订立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英、法、德三国外长史无前例地同时出访德黑兰。2003年11月2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一致通过了德、法、英三国起草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草案,而这份草案被美国人认为是「欧洲又一次蓄意冒犯美国15。2004年11月6日,经过三轮紧张的谈判,欧盟英、法、德三国与伊朗就核问题达成初步协定16。2005年3月3日,在欧盟的不懈努力下,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就伊朗核问题发表了一份温和的主席结论,该结论除了要求伊朗增加透明度和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更多合作,没有更多的要求,从而避免了伊朗核问题在短时间内的进一步升温。17

三 多边较量下的伊朗核问题

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出于维持自身世界独霸的地位,竭力想将整个中东和中东的石油资源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自然不会放弃对伊朗的控制,尤其在占领伊拉克之后更是迫不及待。但是,美国要想插手和完全制服伊朗,难度相当大。一是伊朗的实力远非2003年的伊拉克可比。目前伊朗武装力量的总兵力约60万人,其中包括35万现役部队和25万动员部队。伊朗陆军装备有坦克2000辆、装甲车1200辆和火炮2300门。伊朗空军拥有300余架作战飞机。海军装备有各型舰艇70艘,其中包括3艘「基洛级潜艇。伊朗的海陆空三军还装备有数百架不同型号的直升机。革命卫队是伊朗武装力量的精锐,人数在12万人左右。对美军构成严重威胁的还有伊朗的数百枚「飞毛腿导弹。此外,伊朗研制的「流星三型导弹射程可达1500公里,可以击中以色列和驻扎在伊朗周边国家的美军目标18。

二是虽然美国如今占领了伊拉克,并按照美国的想法相继构建起了临时政府和民选政府,但是伊拉克境内的抵抗运动还远未停止,爆炸、暗杀、袭击层出不穷,攻击的目标也渐渐由防护严密的美国军队转向了安全措施相对薄弱的伊拉克政府和员警。美国要出兵伊朗,首先不可避免地要基本稳定伊拉克的局势,否则后院失火,则会陷入首尾难顾的境地,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三是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2005年1月19日,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在接受伦敦《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在劝服伊朗放弃拥有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核技术问题上,欧洲国家的原则是利用外交途径来解决,此外没有其他选择19。2005年1月25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德国执政党社民党议会党团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上说,伊朗核问题绝不允许走到军事干预这一步20。2005年2月5日,北约前秘书长、欧盟外交政策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在接受英国独立电视台的采访时强调指出,对伊朗采取单方面的行动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类似的这种单边主义行动不会对任何一方的目标有所贡献。我认为在目前阶段根本不值得考虑那样做。21

四是俄罗斯与伊朗传统的伙伴关系。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伊朗是俄近邻,俄不愿看到在自家附近发生战争,更不愿看到自己精心培育几十年的老伙伴、老邻居落户别人的势力范围。莫斯科认为美国以「防止核扩散为借口打压伊朗,其目的是削弱和破坏俄伊核合作,将俄排挤出这一地区,夺回伊斯兰革命后在伊朗失去的地位。从经济角度看,伊朗长期大量购买俄罗斯的武器、航空技术、装甲运输车和防空系统设备,是俄稳定的武器市场。此外,与伊朗在开发利用核能方面将给俄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称,俄帮助伊建立布希尔核电站的总金额为8至10亿美元。俄不会容忍其他国家用非市场手段损害俄在伊朗能源市场上的地位22。

五是随着美国在中东伊斯兰世界势力和影响的加速扩张,必然会刺激当地民族主义、宗教情绪的上升,进而为中东极端民族宗教势力提供可乘之机,并最终演变为该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反美情绪和浪潮,美国一意孤行攻打伊朗的念头也可能会因此大打折扣。

四 结语

在条件尚不具备(伊拉克局势尚不稳定、对伊朗的情报掌握尚不充分以及欧盟众多国家反对)的情况下,美国很难对伊朗发动进攻。即使美国真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对伊朗的攻击,美国最终换取的可能也只是得不偿失(两面受敌、沉重负担、众叛亲离)。在此两难境地下,美国可能更多地是进一步等待时机,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军事恫吓不会停止,外交折冲和情报收集将会增多。

作为伊朗核问题交涉的重要一方,欧盟自然相当了解美国目前的心态。从尽快化解危机的初衷考虑,欧盟会尽最大可能穿梭于伊朗、美国乃至俄罗斯、中国、联合国中间,以寻求问题的和平解决。在欧盟的穿梭外交下,伊朗自然也不会置国际舆论于不顾公然继续自己的核武器发展计划,肯定会对欧盟的努力表示出赞赏和配合,但配合的程度因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的抵制是有限的。

综合问题的三方考虑,在短时间内,伊朗核问题演变成战争的可能性极小。就短时间而言,该问题的发展方向最大可能是由欧盟与伊朗双方达成一个君子协定,欧盟劝说美国不要攻击伊朗,而伊朗暂时停止发展核武器计划,美国则在事实上对协定持一种暂时默认的态度。

注释

1ellenLaipson:"europe'sRoleinthemiddleeast:enduringties,emergingopportunities",middleeastJournal,vol.44,no.1,winter1990,p.8

2GhassanSalame:"tornbetweentheatlanticandthemediterrean:europeandthemiddleeastinthepostCold-warera",middleeastJournal,vol.48,no.2,Spring1994,p.226

3同注1,页7。

4imFDirectionoftradeStatisticsYearbook1996,p16

5法国《费加罗报》,1996年7月9日

6法新社巴黎1995年5月12日电

72001年12月14日-15日,《欧盟拉肯首脑会议主席申明》

82001年12月14日-15日,欧盟拉肯首脑会议,《关于欧洲前途的宣言》

9李援朝:《中东问题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页。

10高祖贵:《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254页。

11泽春:《伊朗两手应对核压力》,《环球时报》,2003年10月8日第7版。

12StatementbySecretaryofStatewarrenChristopherRegardingU.S.Sanctionsagainstiran,StateDepartmentBriefing,inFederalnewsService,may1,1995,p.1

13RemarksbypresidentClinton,ataDinneroftheworldJewishCongress,pp.2-3.

14马骞:欧盟和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何以渐行渐近,《北京青年报》2005年3月2日

15陈一鸣:伊朗核问题──美欧错综复杂的较量,《人民日报》2005年2月16日

16谢培智:英法德与伊朗就核问题达成的初步协议,中国网,2004年12月1日

17冯坚宋国城:伊朗核问题「冷处理的背后,新华网,2005年3月4日

18付流:美国拟6月份对伊朗动武,《环球时报》,2005年3月2日

19春风:英外交大臣-应用外交手段劝服伊朗放弃核武计划,中新网,2005年1月19日

20于涛:德国总理施罗德坚决反对军事干预伊朗核问题,新华网,2005年1月25日

伊核协议篇10

伊朗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德国的下一轮谈判将在伊斯坦布尔举行。到那时,倘若各方均未就伊朗核问题取得任何进展,西方国家的伊朗政策将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连续多日来警告称,伊朗的核计划可能引发一场中东地区的冷战,同时他还警告以色列,对伊朗展开军事行动是不明智的。可是,如果你认为目前的制裁并不能制止德黑兰方面宣称的对核武器的追求(本刊曾就此采访过一些同样这样认为的美国高级官员),这一判断又将会无情地引发另一种结论。所以,在美国的行政机构中,矛盾的声音此起彼伏,争论急遽升温。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每月急急赶到耶路撒冷,以制止以色列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和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长期以来许诺要做的事情。最近访问以色列的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隆。在执掌政权之前,内塔尼亚胡就表示以色列命中注定与伊朗“有约”。没有任何理由能让人相信,他没有对伊朗发动攻击的意图。

人们没必要去怀疑奥巴马执政初期向伊朗伸出援手的诚意,或是他曾写给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的两封密信,对美政府施行的政策方向正在导致伊朗目前的处境表示忧虑。但与乔治・w・布什不同,奥巴马这位现任总统尚未退出伊拉克,而且刚开始撤兵阿富汗就打算与伊朗开战,这足以搅乱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局势。单为这一原因,他便应该改变其策略进程。

但这一行动正在变得愈发艰难,因为哈梅内伊和伊朗革命卫队相信他们能够经受得住打击,并且会变得更强。他们最新一步举动是宣布停止向英国和法国供应原油,希望借此推高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从而提高原油收益。而上个月,一项与此类似的声明已经导致国际油价攀升,内容是减少对部分欧洲国家的原油出口。不过,真正的影响将在7月产生,彼时欧盟对伊朗的石油禁运令将正式生效。

事实上,伊朗与中国也存在摩擦,虽然中国反对对伊朗施行制裁,但其声称伊朗长期以来以过高的价格向自己出售石油,使得自己将进口削减一半。而处于买家准备状态的印度,显然是要趁欧美联合制裁伊朗之际捞一笔好处。其已考虑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利用小麦换取伊朗石油,或者直接用卢比支付。伊朗的国家货币早已陷入贬值混乱状态,伊朗人已经开始储存必要的生活物资。这种状况让人们再一次接收到“错误”的讯息:为防止情况恶化,伊朗需要发展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核能源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