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庭教育格言十篇家庭教育格言十篇

家庭教育格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4:10

家庭教育格言篇1

1、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格言对联》

2、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能找得到富裕的时间。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将会使你受益无穷。

3、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4、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5、让孩子有机会真正作决定。

6、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7、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

8、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9、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向上的,都是热爱学习的,都是具有自信的,这些品质都是孩子成长必备的。

10、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1、受罚最重的孩子,长大了很少有成为最好的人的。

12、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13、欲知对岸事,就要渡过河。

14、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15、子女之教育,一般人常有谬误:对女儿之教育专注意其身体,忽略其精神;而对儿子则忙于修饰其精神,而忽略其身体。

16、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8、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19、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20、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21、稳定感和安全感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能够从一个稳定的家庭中,体验到一种安全感,那么这将有助于他们应对来自校园内外的种种挑战。

22、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

23、当孩子们开始问没有答案的问题时,他们就长大了。

24、我们终其一生,也许不会积累太多的财产,也没有什么名望,但每一个父母都通过生活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品质。把这一点点给孩子吧,他们会用新的生命去放大,发出光芒。

25、幼小读书要琢磨,休怪老师批评多,生铁百炼才成钢,宝剑再快也要磨。

26、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27、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

28、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29、不能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3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31、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32、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3、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有知识不会运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种。

34、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35、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36、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37、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38、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39、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40、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41、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42、家长事事依着孩子,对孩子没有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很有可能会处处以我为中心,而且很容易放纵自己。

43、只有爱才能培养孩子。

44、和孩子一起唱歌,能让孩子对生活增强信心,使孩子感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很多,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学习、作业、成绩等。

45、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46、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47、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48、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49、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50、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51、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52、教育随生命开始。在我们察觉个性已建立之前,后来的教诲已很难将它移动及改变。

53、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苦恼之后开始教育或强迫他学什么。这样你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

54、处处为孩子着想,已经成为不少家长溺爱孩子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55、温和地训练儿童,使他们养成受了痛苦而不畏缩的习惯,这是一种可以使他们精神镇定、并且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奠定勇敢与果断的基础方法。

56、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57、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58、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种资格,我会说那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心。

59、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60、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61、家长的关爱就是孩子需要的维生素,但家长应当牢记,孩子需要正常剂量的维生素,缺它不可,过多无益。

62、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63、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64、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孩子的笑声和学习的声音,这个家庭是没有希望的。

65、热爱读书,是你可以赠给孩子的最伟大的礼物它比你花很多钱安排孩子上私立学校更有效,比你赠给孩子一台电脑更管用,甚至比获得哈佛大学的学位更实用。

66、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67、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

68、在家庭教育中,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

69、家长既要负责孩子身体的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会知识,又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70、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71、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7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那么,离成功就已经不远了。

73、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再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整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

74、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5、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76、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77、宽恕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

家庭教育格言篇2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满足,但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精神空虚、道德衰退的现象。现代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不仅要求其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相比学校教育,家长应更多地承担起对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

(一)道德教育

传统家庭教育中,古人普遍认为,为人立世,品行为先,要求子女有很好的道德修养,许多家庭把“明人伦”作为教育子女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容,历史上有关家庭与道德论著及各种家规家训中,无不把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姐妹,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为人们普遍接受。李清照的父亲曾教导女儿:“气节和学问乃人世间至贵之物”,不管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养成自立自强的性格,面对生活学会独立和自强,在国家存亡攸关时,要坚守住自己的节操和道德底线。这些是在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也是个人道德修养形成与行为表达时应有的价值表现。誉满中外的宋代科学家苏颂在《议贡举法》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说得十分明白:“国家取士,行实为先。”“行实为先”就是说政治品德是最重要的。在“行实为先”的前提下,再要求其“行完学富”,苏颂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他的人才观是一致的,即“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如今,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日益旺盛,是见义忘利,还是舍利取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抉择的前提。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教育,尤其是孝悌和友爱的伦理道德教育,这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全面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懂得并掌握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让孩子践行基本的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会礼仪,通过日积月累的“微善”行动,让孩子们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践行者和弘扬者,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启蒙教育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智力和道德的启蒙者,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奠基的作用。我国古人特别强调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宋学思想家就非常重视早期教育,张载从性、气、习的角度探讨早教问题,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提出“蒙以养正”的观点,认为早期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非常重要,否则,“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明清时期的孙奇逢也非常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吸收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幼儿具有爱亲敬长的天性,早期教育就在于巩固其天性中的善性,使之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性,认为“圣功全在蒙养,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抵御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从小就要用格言警语对他们进行教育。早期教育是孩子智力开发和知识才能、行为品格形成的真正的基础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童年时期的价值观念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尤其重要。颜之推就提倡应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不然,逮及子弟“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为什么要早教呢?颜之推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认为小时不抓紧,至坏习已成,才来管教,徒使“父子相夷夷”,而终无济于事。所以,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讲,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教育内容上应注重人格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将培养完美人格和良好习惯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现代家庭教育应借鉴吸收这一优良传统。

(一)注重人格培养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子女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强调品学兼修,但是把人格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完善的人格作为求学目的,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培养完美人格,除了品德教育,还要加强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尤其是当代家庭中,独生子女问题越来越严重,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分包办,孩子的意志力和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对父母和长辈缺乏孝敬之心,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伯特•罗素曾说过:那些在童年受到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独处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亦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因此,当代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作为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目标,为孩子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习惯养成教育

古人除了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外,还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礼记•内则》中就提出了按儿童的年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思想:“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后人继承这一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举止、言谈、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现在家庭教育更要坚持这一要求。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寓于家庭生活过程中。对儿童施教,又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其实就是在行为举止、礼貌用语等方面加强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品行教育。古人重视早期家庭教育,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从小就指导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使之通过有条不紊的生活实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家长指导孩子亲自参与家庭的日常劳动、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比单纯说服教育的方法好得多。形成良好的习惯,要符合礼制的要求,正如荀子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智通,不由礼则悖乱提慢;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因此,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礼”的规范之中。“养成教育”的概念是由北京市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等提出的,它是指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张首先从生活秩序开始培养孩子的习惯,如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做事、睡觉等等,并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形成一切意志品质的必备条件,家长应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并注意通过经常性的实践锻炼不断加以强化,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习惯的养成要靠制度来保证,在孩子还不能达到自律的阶段,家长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并严格要求孩子去实施;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加强孩子的责任感教育,使孩子从小便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长大后才能对他人以及对社会和国家负

三、教育方法上应注重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生命与性情教育,主张知行合一。在家庭教育中,他们不仅重视言传身教,而且重视环境熏陶。

(一)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教诲,他终身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是身教的最好例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一切影响儿童成长的人当中,身教作用最大的是父母,因此对父母的言行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陈鹤琴先生认为,在家庭教育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家长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家长的榜样作用是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具有的天然的示范价值决定的。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教育效果好;而且家长处处以身作则,还会进一步提高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望,可以把握住教育、管理子女的主动权。然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处于“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年幼的孩子处于极为矛盾的道德境地中,对其今后道德人格甚至整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应“言教”与“身教”相一致,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陈鹤琴先生就十分重视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曾强调:“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环境熏陶

家庭教育格言篇3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虽然并不具有学校教育那样强烈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人员,但它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地配合学校进行培养和训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正常进行,从而比较顺利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还可以对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其积极因素得以充分发挥,消极因素得到或受到限制,以保证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们越来重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

那么,如何搞好幼儿家庭教育,特别是如何搞好独生子女的幼儿家庭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千千万万家庭面临的共同问题。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优化家庭教育,发展幼儿家教做出了贡献。但是,毋庸讳言,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以致于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下面主要探讨当今社会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搞好幼儿家庭教育。

二、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接受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3岁之前的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一一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当前,随着家庭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子女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我国家庭教育历来有重视子女智能培养的传统,但这多是源于传统利己教育观念与学而优则仕的名利思想,认为“子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为最大限度地壮大家庭,子女须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家庭利益至高无上。“教子有方”、“家教不严”成为中国人对父母教子能力的评价,认为“教子成才”是人生的一大成就,教子不善让他们无脸见人。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在当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有调查显示,有光宗耀祖观念的家长占53.77%。许多家长为把子女教育成才,不惜财力进行教育投资,不仅对学校选择一味追求名牌,也指向校外,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课外辅导班中,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被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教育投资代替家庭教育,二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这种异化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无法为幼儿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支持。

(二)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差

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前者指家庭生活的环境、幼儿游戏环境、全家一起活动等设施型的条件,这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改善,一旦产生,较为固定;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幼儿耳濡目染了声色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等不良活动中,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有些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些恶劣的家庭环境,模仿力强的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仿效,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人格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久远影响。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而家庭环境不良或某些不良因素,则可能使教育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抵消。

(三)幼儿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幼儿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计划生育实行20多年以来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式,必然对幼儿百般溺爱,衣食住行,大大小小事务,一概包揽。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或目空一切、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难以健康成长。有的幼儿家庭教育则相反,只有一个,家长们出于“好好管教”的用心,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从幼儿时代,“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于虐待儿童。在家庭教育中,认为幼儿无所谓独立人格、自尊心,家长总是高高在上,权威在手,说一不二,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只有单纯服从,出现差错,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置幼儿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家庭缺乏宽松的环境,自然无法形成健康的心态,最终会导致孩子性格自卑,心理不健康。

(四)幼儿家庭教育内容不合理

现代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居多,作为父母,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家里面除了满足幼儿的各种物质需要以外,还特别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和投入。许多做家长的在幼儿很小时就制定出学习计划,要求幼儿学习一些比较复杂、枯燥无味的内容,比如英语、奥数、珠心算等等,每天把幼儿弄得疲惫不堪,还没等到把这些知识学完,幼儿就已经兴趣索然了。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知识教育,轻视道德教育;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单项发展,忽视全面发展等等。这种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改善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的对策

(一)更新幼儿家庭教育的观念

幼儿家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一生甚有影响。家长不仅是幼儿认识物质世界的启蒙教师,更是幼儿建构精神世界的启蒙老师。子女成长,家长有责。家长不仅要对幼儿的一时一事负责,更要对其一生一世负责。“对0—3岁的婴幼儿来说,家长应关注的第一位是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所谓“教育”和“训练”,而是要创造温馨的亲情氛围,以多种方式对婴幼儿表达正向的情感,以亲近、亲切、亲热的态度和柔性的方式与婴幼儿进行社会往。”[1]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儿童身心成长的健康,促进儿童社会化,避免家庭教育陷入盲目智力开发的误区;使家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形成科学的教养观念、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

(二)营造良好的幼儿家庭教育环境

“每个孩子要在身心上健康成长,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环境”。[2]专业指导人员对家庭进行指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参观、个别指导)帮助每一个家庭营造活泼、亮丽、健康、安全的环境,使每个家庭环境满足婴幼儿生活、娱乐以及情感交流的需要。

再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角是家长。因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注意言传身教的正面教育。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幼儿表率,是幼儿可以模仿的对象,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言行一致,追求真善美,更好地塑造家长的角色,为幼儿提供现实的规范和导向。其次,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保障。在现实中,和睦幸福的家庭的孩子积极向上、活泼乐观、人格健康;反之,孩子性格常常偏激、仇恨、压抑,人格残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家庭的气氛一定温馨祥和、十分宽松,必然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温床”。再次,家庭内部教育要保持一致。(1)要育思想,这种统一思想是指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致。(2)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在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合力。(3)当出现矛盾时,应背着孩子协调。

(三)坚持爱而不溺、严而有格的幼儿教育方法

“教有法,教无定法”,幼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固定的章法可遵循。在具体的家庭生活中,最终就落在“管”字上。管理的对象是幼儿,所以就体现为“爱中管”,也就是,要努力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要本着“民主、宽容、自由发展”的教养原则,以身作则,做好孩子学习的榜样,以理服人,同时,对鼓励与惩罚的运用要合理恰当。

(四)大力推广科学的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家庭教育的任务能否完成。合理、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家庭教育质量的保证。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之处。不能擅自扩大家庭教育的范畴,尤其不宜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转移到家庭来完成,家庭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教育,但实质上是生活常识,而学科性的知识教育主要在学校完成。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学会做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教育内容上要力求丰富全面,重视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建设学习化社会,开展全民教育理应立足于家庭实施科学的教育,造就健康的儿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育,梅仲荪.起步之路如何走———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1999,(12):37—42.

家庭教育格言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性格;性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6-1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影响

1.家长自身素质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甚至在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在家庭中父母的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们第一位老师,是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家长的言行尤为重要,言行身教,只有两者一致才能使孩子学到道理。可以说,家庭给予幼儿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

2.家长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家庭中的父母及成员的喜怒哀乐,对各种事物和行为的看法和态度,将深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家长持民主型的正确教育态度,孩子则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毅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而粗暴、溺爱的、专制的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们则表现为孤独、任性、依赖的、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品质,因此,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根据性格可塑性的特征,结合孩子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性格形成和行为发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

3.家庭成员关系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各种性格和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影响,比如说父母及家庭成员乐观、镇静、沉着、从容不迫,轻松愉快的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它可使孩子形成热爱生活、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互助的性格品质,因此,父母及家庭成员应自觉克制自己消极情绪,恰当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要多给孩子以笑声和正面影响,使他们感到家庭温暖,感到生活中多姿多彩,充满阳光。

如果家庭气氛动荡不稳定,父母及家庭成员经常吵架、打架,把孩子当出气筒、替罪羊来发泄怒气,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对父母会产生畏惧心理,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孩子的性格向冷漠、孤僻、暴怒、厌世、自卑的方向发展。

4.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包括整洁、卫生、宁静的家庭生活环境等,家庭生活环境首先通过视觉在孩子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家庭环境的整洁和宁静易于形成孩子稳定的、协和的、有计划、有组织、轻松的性格特征,因此,父母应尽可能使房间陈设协调,布局合理,摆设简单、大方。反之家庭生活环境嘈杂、凌乱、阴暗和潮湿,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分散孩子注意力,形成不良的个人习惯和性格。

二、合理家庭教育的建议

1.用儿童可以接受的语言进行正面教育。孩子初涉人世,对人世间的很多问题都是初次认识、初次体验,家长应尽可能地排除负面干扰,让他们受到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并且要尽量用儿童容易接受的语言,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切忌空洞的说教和讲儿童不易接受的大道理,特别不能动用打骂或体罚的方式,虽然这种简单教育方法在当时会起到一定效果,但长期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作为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图画、教儿歌等方法,让孩子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愉快地接受要求。比如,孩子发脾气时,既不能要求孩子马上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一定要立即说教,可根据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刺激他,吸引他,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领他出去走走,从而转移注意力。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改掉了坏习惯,但在矫治过程中,家里所有人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持之以恒,否则会给孩子留空子,以致抵消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格言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发展

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人的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家长对子女,特别是对成长发育中的儿童少年子女的教育影响而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乃至成才的关键。

2010年,“福建省儿童保护与发展”调研课题组在福州、泉州、厦门、南平、宁德和三明等六个设区市的24所中小学,分别发放学生、家长问卷1400份,对福建省少年儿童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所获得的数据,对福建省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的情况做初步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建议。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观念的更新,家长的教育观也发生着新变化。家长除了重视子女的学业外,也很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及社会性发展。在问卷中,我们看到家长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做事、做人本领的占92.4%,对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持支持的态度占90.5%,而且调查(表1)显示,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心理等问题同样给予较多的关注,分别为15%和29.7%。

表1:家长对孩子最关注方面的比较

即使在农村的多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性格养成教育也逐步受到重视。访谈中,一位家有三个子女的母亲,因夫妻长期离家在外做小吃,她最担心的是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性格的养成,就怕孩子变得孤僻,胆小或学坏,所以夫妻在外挣钱一段时间后,就决定母亲先回家陪伴孩子。

二、教育方式更趋民主

新的教育指导思想带来教育方式的转变。在调查中有81.8%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属于情感温暖、理解型,在对儿童调查中,也有66.9%的子女认为父母采取的是沟通式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做错事或表现不好时,有90%的家长都会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

可以肯定地说,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子女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福建家长正试图运用更民主的方式教育子女,在相互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施以教育,这都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反映在调查中,家长对孩子品德修养的认同程度也较高。

表2:十项品德修养的选择结果(%)

三、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颜氏家训》中“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也指明家庭成员之间如果关系亲密,那么长者所说的话更有分量,容易使人理解、接受和服从。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在此次调查中,家长普遍表示能为儿童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94.0%的家长能与孩子经常交流;93.9%的家长能做到亲子间平等、互相尊重;91.2%的家长表示能不打骂、不使用消极语言对待孩子;92.2%的家长能使用礼貌语言、不大声争吵;94.0%的家长能使家庭成员关系亲密,有81.2%的儿童认为父母是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也有83.5%的儿童会主动把自己的一些烦恼告诉父母,数据表明福建省少年儿童的家庭氛围较为和谐,亲子关系较为融洽,更有利于子女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四、问题及建议

1.家长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调查发现,对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家长的积极性似乎不高,只有18.3%的家长很“想定期接受家庭教育的专门指导”。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将使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目标和方式上出现偏差,如调查中,孩子的个性独立、意志力和勤劳勇敢等品质认同度较低等情况,说明家长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希望政府能整合教育资源,在各级家长学校和相关机构中强化亲职教育的培训和宣传,并对家庭教育给予分类指导。

2.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调查发现,家长的教育内容存在着学校化倾向,平时在家中与孩子交谈最多的是学习情况,关注最多的仍然是孩子的学业,最担心的事也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因此不断给孩子“开小灶”,有近一半的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班,把家庭变成校外课堂,将注意力放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忽视了孩子创造性、独立性等品格的培养,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利,因此建议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环境条件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让孩子健康成长。

3.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还很大。调查表明,在与孩子沟通中,父母用命令式的教育、枯燥的说教,甚至打骂的还有相当比例,其结果只能使孩子或屈服于压力,或起而反抗,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希望家长要树立平等、尊重的儿童发展观,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运用自己的智慧指引孩子走向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学》.叶立群主编.

家庭教育格言篇6

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到牙牙学语,爸妈是对他影响力最大的,父母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影响孩子的终生。孩子是天才的观察家和模仿家,大人的良好行为举止能为孩子起到示范作用,粗言秽语也会污染孩子的心灵。为此,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首先,应注重榜样作用,注重自己言行对孩子的示范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首先做到。其次,家长要不断检查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表里如一,真正起到孩子的标尺作用。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自己行为习惯的长期性、一致性,只有长期坚持,才会事半功倍。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我们开始了家庭教育的统一行动,教育无小事,处处需在意。我们从严要求自己,从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我们努力做到按时作息,不打夜仗,不睡懒觉。为了让孩子养成遵纪守规、注重承诺的好习惯,我们努力做到一言九鼎,认真兑现承诺,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为了让孩子养成爱好读书的好习惯,妈妈从书店买回道德修养、学生教育和工作方面的书籍,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并坚持写读书笔记。爸爸开始了书法练习,时常和女儿一起涂涂抹抹,增添了孩子学习方面的乐趣。为了让孩子养成高尚的道德品格,我们在家立下了言不高声、话无秽语、心存仁厚、与人为善的规矩,并努力践行。家庭的和睦,道德的力量,使孩子沐浴在宽厚仁和的家庭氛围之中,孩子的品格修养,正如春园之草,虽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爸爸给女儿讲解人的胸怀、天空和大海三者之间哪一个更大的道理,使孩子懂得比大海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们的胸怀,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当孩子和他人发生矛盾时,很容易联想到我们应该有一个比天空还要大的胸怀时,心中的烦闷就会化解大半,知道得理让人,合作乐群,生活在快乐之中。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尝试中,通过注重学生家长榜样力量发挥示范作用,我们深深体会到,榜样的力量是无形的力,是无语的声,是无声的令。家长做得正,学生行得端,家长行得善,学生施得仁,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在榜样教化中,家长自我完善,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造就孩子美好心灵的灵丹妙药,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方向盘,朋友们,为了我们的孩子,请着重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吧。

二、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孩子受其家庭成员行为习惯影响,接受家长言传身教的第一场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完善和补充,家教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系统知识教育,立德修身,陶冶情操,树立远大志向,走向社会之前的重要人生阶段,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明确,方向性端正,主导学校教育的老师是接受过国家专业技能培训的合格人员,他们持证上岗,技术精良,方法科学,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可少走弯路,利用较少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体格和人格,敬业乐群,学会合作的最佳教育场所,是实践证明人生接受知识、走向成才的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和提高,是社会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替代的,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优劣、多寡,也将对人的行为和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社会教育是发散性的,良性的社会教育有公益性和方向性,一般由有关组织发起并实施,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是学校教育的辅助形式,知识性不强,一般偏重于品格教育。不良的社会教育则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一场不好的电影和录像,一句污言秽语,一次闯红灯,一个不良网络游戏厅,都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对人的破坏力远大于正面教育。因此,我们说社会教育不可忽视。目前,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往往家庭教育更为直接和功利,学校教育更为科学和合理,社会教育则显得苍白和无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在做好家长榜样带动的同时,和学校老师加强联系,密切注意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认真和班主任老师配合,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卫生习惯、品格习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外,我们也带领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和同学们一起访问社会福利院,参加水果采摘活动,到无公害蔬菜基地劳动。在发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时,我们主动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这些人和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不能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各走各的道,只有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只有三者完美结合起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才会各显所长,各减所短,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朋友们,千万不要让家庭教育唱独角戏,即使独角戏再好,那也是孤芳自赏,效果寥寥。

三、坚持教育的长期性、方法的多样性

家庭教育格言篇7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直接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家庭教育格言篇8

关键词:农村幼儿家庭教育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幼儿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呢?为此,笔者试图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时代的发展,部分农村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任之由之;部分家长自视能力很强,对孩子实施“小学化”或“拔苗助长”的教育,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家长把教育简单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础,孩子品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他们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项调查分析指出“中国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家庭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思想上认识并定位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家庭教育实施者的教养态度存在差异

近年来,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居住环境日渐城镇化,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孩子都是隔代式抚养。文化水平低下的祖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受什么委屈,事事包办代替,一味迁就顺从,造就孩子自我、任性、娇气。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其次,父母就近上班的,年轻的他们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当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干涉。几代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代与代之间在子女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父母都在身边的,家庭教育不受祖辈影响的,每天给予孩子的时间极有限,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ipad,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3.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大部分人重视知识教育(认字、写数、学汉语拼音等),忽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教养方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任性、个性极强;自私、霸道;孤僻、人际关系冷漠;不懂得付出,生活能力低下等畸型发展趋势。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正如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使十分不易。

4.家庭教育方式缺乏艺术性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所以有一个教育方法问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孩子时,大部分祖辈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型,年轻父母脾气暴躁易发火则是极端型、严厉型,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中国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很多。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表扬会给孩子以勇气和动力,同时是一种肯定的暗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教育环境不容忽视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三次搬家,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格言篇9

abstract:thebasictaskoftheschoolingistoteachthestudentshowtobecomeamanofhighcharacter.However,themoraleducationisnotphasedbutakindoflifelongeducation.therefore,thecultivationofstudents''moralpersonalityisthecommonresponsibilityoffamily,schoolandsociety.thearticleexpoundswhatroledothefamily,schoolandsocietyinthestudent''spersonalitymoralityprocess,analyzesthecurrentproblemsthatexistinthefamilyeducation,schooleducationandsocialeducation,andputsforwardsomesolutionstotheproblems.

关键词:学生;德育教育;负责

Keywords:student;moraleducation;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28-02

0引言

2011年6月7日上午,正当933万莘莘学子在考场竞争大学入场卷的时候,药家鑫在陕西西安被执行了死刑,这个年仅22岁,专业优秀的艺术系大学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备受社会关注的案件虽已结案,但它留给人们的思索远未停止,那就是,谁该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负责?

德育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也是一种隐性教育。它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的生活、学习、生存环境,因此,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道德体系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家庭教育是根性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黄沧海教授曾提出“成人在家庭,成材在学校,成功在社会”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是对人的根性教育,如果根没有栽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难以弥补。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性。

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也是其终生导师。学生最初的道德观、人生观、是非观等都是从父母之处习得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人格道德的养成。当今许多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偏差,严重影响着孩子人格道德的养成。主要表现为:

1.1家长的溺爱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一个大家庭的中心,孩子的一切完全由家长包办。家长们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及人格的培养,导致学生在人格道德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固执、偏执、懒惰、贪图享受、没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等。真正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蓝”的“少爷、小姐”,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啃老族”。

1.2家庭教育的观念落后,方法不当

1.2.1家庭缺乏平等意识许多家长还存在“家长制”的作风,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平等对待孩子。在人格上,让孩子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

1.2.2交流方式简单粗暴,不善于沟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各种特长班、补习班、提高班,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以至于不堪重负,导致人格扭曲。药家鑫的成长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在庭审中说:“从小到大我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小的时候每周练琴,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它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孩子的这些内心感受父母却全然不知,还固执地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为了孩子好。家长与孩子间疏于沟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的关怀和温暖,失去了对生命的热爱,漠视生命。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产生仇恨。

1.2.3过于追求完美家长只关注孩子的不足,忽略孩子的进步;对孩子只会打击,不会鼓励。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名言的鼓舞下,有多少家长泯灭了孩子的自信心?正如药家鑫的父亲反思所言:“鼓励还是少了一些。其实我心理是很喜欢他的,对他的表现是很满意,但是因为我害怕他骄傲,还是会时不时敲打敲打。”孩子取得了成绩,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和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1.2.4责任教育缺失,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保护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听话、学习好就行。对于孩子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不作要求。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能给出明确的是非观,责任教育缺失,使孩子缺乏安全感,不敢担当,逃避责任,形成人格缺陷。药家鑫的母亲说:“小时候,凡是出去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只要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他回来肯定是挨骂的”。其实,药家鑫的成长过程及家庭教育方式,在我国极具普遍性。这主要是受家庭传统教育观念和当今教育的功利思想影响。

1.3家长自身素质欠缺现在校园暴力屡见不鲜,手段之毒辣另人发指。究其原因不乏家庭教育不当所至。我曾问过所教班级的一些学生,为什么打起架来不计后果?他们回答的是:“现在家里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说了,只要在外面不吃亏就行,打坏了家里拿钱”。还有的家长因孩子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到学校骂老师甚至打老师。像这样自身法律意识淡薄,金钱至上的家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孩子犯罪的一种教唆。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家长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是非常关键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首先要解决好家庭教育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倡导学习型家长,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倡导学校、教育机构、社区等开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培训班,介绍一些成功教子的方式、方法,使其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从学习中去理解,关爱孩子。②创建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交朋友。③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不只是为了高分数,也不是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人。英、美等国的家庭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是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从小就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自己承担后果。有时会硬着心肠让孩子受到教训,让孩子从教训中得到成长。④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并寻找发挥特长的途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

2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养成起着正面导向作用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但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人格道德养成过程中,起着积极导向作用。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是一种“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功利色彩浓厚。使得多数学校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限于开设了相关课程,如德育课、政治课、法律课等,学生又把这些课看成是“副科”不予以重视,只要卷面及格就完事大吉。然而,德育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用分数是无法衡量的。德育教育不只在于“知”,更要在于“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知行合一才是培养人格道德的有效方法。因此,学校要根据本校及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设计一些供学生能亲身体验的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感知是与非、美与丑;明白责任与义务;学会感恩、奉献、担当;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情绪控制的能力;从实践中去感悟生命的价值。此外,教师的素质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养成也起着榜样的作用,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如何才能切实发挥学校的正面导向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与管理之中加强全校所有教职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制定出文明健康的行为规范,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等培训,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

一句话能改变人的一生。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能为解一时之气,侮辱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产生自卑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同学,改变以前的用语“你应该…”,要用包容之心、同理心去对待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信赖的朋友。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战胜困难的勇气。

2.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课外活动是实施和践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学校要为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成立各种社团,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展示、发挥自身特长的一个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校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如利用周末和假期去福利院、敬老院做义工;也可深入社区,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或社区服务等,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

2.3建立道德评价体系细微之处见精神,道德评价体系要从细微入手。学校要为每位同学建立一份学生素质档案。学生素质档案应包括学生自管项目;班级管理项目;班主任管理项目。各项要制定出相应的道德素质学分。采取日记录,周小结,月评比,学期汇总的方式,对学生道德素质进行评价。每学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要将其树为道德标兵并给予表彰,这样对学生将起到鞭策作用。

3社会教育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养成起着“检验”及“再造”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社会是检验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尺子。学生只有走向社会,独自面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时,其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素养等才能得以真正体现。如果药家鑫没有发生这场车祸,他依然是老师、同学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正是因为他对车祸的处理方式,才曝露出他人格道德的缺陷,反映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然而,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学校的正面教育,又起着“异化”作用。我们教育学生要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然而,商家为了牟取暴利,“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苏丹红”等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且屡禁不止。我们教育学生助人为乐,“南京彭宇案”以及类似此案的社会事件不断发生,使得看见老人摔倒、晕倒以及交通事故等,无人敢去救助的例子也不断见诸于各种媒体。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基金会这些民众信任的慈善组织屡暴丑闻,人们的善心被无情的践踏,迫使人们“爱心止步”。我们教育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面对社会上各种考试的抄袭及学历的造假,就业遭遇“无人、无权、无钱”的尴尬时,还有多少学生肯刻苦钻研,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呢”?

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分配的失衡、司法的不公等社会的负面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校的正面教育正遭遇着社会负面效应的冲击。如果没有公正的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是难有成效的。因此,只有大力发扬社会主旋律,加紧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不良道德行为的成本,才能为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的人格道德体系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只有它们的理念趋同,目标一致,三者合力,培养出的学生才能人格健康、品德高尚。

参考文献:

[1]黄沧海.国家兴旺、社会和谐寄望家庭教育[J].中国家庭教育,2010,(3):4-9.

[2]柴静.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oL].CCtV-1《看见》,2011-08-14.

[3]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03):54-55.

家庭教育格言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尊重策略原则

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时期按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发展着,同时又被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影响着。从而形成了幼儿的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当今,一些幼儿家庭教育表现为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高度竞争性,知识经济的兴起,强调了知识的作用。家庭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加大智力投入,但不能片面地强化智育,夸大智力的影响力。许多家庭在幼儿的家庭教育理念上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味关注幼儿的智力开发,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时间,对幼儿进行识字、画画、声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自立性格的塑造等。这样做,对幼儿心身的健康的成长十分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而且,有失偏颇的“重智育”的教育理论还可能因没法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产生不良的影响。家长们本意是要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事实上经常仅仅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对幼儿智力开发无益。虽然智力经常是通过掌握知识而形成与发展的,但是,幼儿真正能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由于其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一旦幼儿对“灌输的知识”产生烦厌,对其日后的智力发展更是适得其反。

2.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幼儿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行多年来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式,必然对幼儿百般溺爱,衣食住行,大大小小事务,一概包揽。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或目空一切、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难以健康成长。有的幼儿家庭教育则相反,只有一个,家长们出于“好好管教”的用心,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从幼儿时“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于虐待儿童。在家庭教育中,认为幼儿无所谓独立人格、自尊心,家长总是高上,权威在手,说一不二,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只有单纯服从,出现差错,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置幼儿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家庭缺乏宽松的环境,自然无法形成健康的心态,最终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不健康。

3.缺乏健康的家庭教养环境幼儿家庭教养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前者指家庭生活的环境、幼儿游戏环境、全家一起活动施行的条件,这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改善,一旦产生,较为固定;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家庭教养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持久影响的主要是指后者。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幼儿耳濡目染了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方城”,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恶劣的家庭环境,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模仿,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健康成长产生不久远影响。

二、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庭及其教育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那么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如何取得家庭教育的实效性,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教育一致性原则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奶奶亲、爷爷疼、姥姥抱、姥爷背。有时爸爸妈妈说几句,姥姥爷爷就不高兴,孩子不愿做的事可以找“代言人”,导致家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看法、方法、做法不一致的现象。家人们将这些不一致,用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的面前。这一切对孩子最大的危害是造成他们是非不清,甚至是非颠倒,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了盛气凌人、不懂礼貌、撒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可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是多么重要。

要使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取得真正实效,一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到正确意见大家都支持,错误做法大家都制止,并给孩子讲清道理。同时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性,这样全家人紧密配合,才能形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使孩子始终得到正确行为和思想的引导,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二是要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三是要使家庭教育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幼儿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幼儿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家庭教育的目标只有和幼儿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才能培养造就一代优秀人才。

2.为人师表的原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强令不从。”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严于律己,做出示范,言行一致,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孩子,以道德榜样引导孩子。

3.因材施教的原则

做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不同家庭中孩子的遗传、个性、能力、气质等方面均千差万别,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当的教育,也就是知人善教,这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家长只有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有用之才。

4.重视德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