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1:47

十二五规划篇1

我们习惯了五年一个轮回,人生也就由一个又一个五年组成了,周而复始、旋转前行。

这些日子上至国家,下至各个政府部门、人民团体以及像我们杂志社这样几十人的事业单位都在做新的五年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过去这项工作被称为计划,显得主观和具体,改成“规划”后就宏观大气多了,更像一个个国家文件。我们单位虽小,也不妨跟着国家一起“规划规划”。

杂志社的十二五规划由顾小宇副总编主持起草,这几天初稿已然形成,洋洋近万言。分为序言、十一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十二五发展规划、制约未来发展的主要难点四大部分,很是正规。虽然其中的内容还要经过研讨,只就遣词造句而言,着实是下了一番工夫,不拘泥、不拖沓,透着一种单位的“国家气派”。

回顾一下吧,用一句官方表述:“我社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整体工作实现了科学、快速、均衡、平稳的发展。”这不是溢美之词,每一个与杂志社共同走过这五年的员工都会有这样的切身感受。不只是数字的翻番,关键是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和良性竞争的平台已经形成并作用于每一名员工的行动和内心。这将昭示着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展望一下吧,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残疾人事业大旗之下的媒体,我们的社会责任就体现在全心全意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服务上。

十二五规划篇2

一、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83%以上;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5%以上;村(居)民自治合格率达到80%以上;出生人口性别达到正常值。到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66.8万人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势头,确保全县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

二、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进一步巩固完善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继续实行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人口计生工作“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抓好优质服务

坚持壮大龙头站(县级站),发展中心站,巩固乡镇站,办好服务点(村、社区)的思路,扎实抓好计生技术服务阵地建设,更新技术装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

(三)加强计生协会工作

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放在乡村,认真抓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和合格村的创建,努力提升基层基础工作质量。

(四)认真落实惠民政策

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关爱女孩救助贫困母亲活动。不断创新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各项“奖、优、免、补、扶”政策,切实强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作用。

(五)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孕产期全程服务管理,从源头防范选择性别生育。强化部门综合施治,严厉打击“两非”行为。严厉打击贩卖、残害和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

十二五规划篇3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处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节点,同样也是中国迈向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点。

1月19日,国家发改委联合亚洲开发银行举行“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和政策国际研讨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宣布,“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距离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规划对于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至关重要。按照惯例,2010年下半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议题将是审议“十二五”规划,并于2011年3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目前,全国各省市区和国家部委正在紧锣密鼓编制各自的“十二五”规划,并向中央递交建议。

担纲部分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根据中国五年规划编制流程,“十二五”规划编制包括前期研究、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去年9月起到2010年1月底,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起草完成规划思路。第二个阶段是从2010年2月到7月底,组织开展总体规划的研究起草,形成总体规划框架,部署部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第三个阶段是从2010年8月到11月,主要任务是起草论证完善规划纲要草案。最后就是在2011年初,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最后会以国家发改委或国务院文件的形式纲要。“其实这也是每次五年规划制订的惯例。”

汪玉凯表示,事实上,“十二五”规划就会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目标做准备,而不会仅仅是2011~2015年的五年规划。

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社会并举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11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过去的11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首先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其次是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

经过30多年的改革,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十二五”以及以后一个较长时期,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各种差距、富裕人民群众应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全新思路和战略。

在中国历史上前11个计划或规划中,政策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即“强国”的诸领域内,这是由当时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决定的。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十二五”期间要较好地解决分配不公问题、规划思路要从“公要多一些,私要少一些”、“计划要多一些,市场要少一些”、“政府负主要支付责任,社会居民主要接受国家福利”、“公平重一些,效率轻一些”等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国家福利的战略规划,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周天勇表示,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

从“九五”计划开始,经历的几个计划都强调“增长”,而“十二五”则很可能定调“均衡”。即区域间的均衡、贫富差距的均衡、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均衡、公共服务的均衡等等。汪玉凯表示,“在唯GDp论的考核制度下,各级领导忙于抓项目、抓招商引资,服务型政府建设相对滞后。政府资源向国有企业、向投资倾斜,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且十分不均衡。”

随着分工和交易日益复杂,公共领域空间也在不断扩展,需要政府切实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京文认为,中国不宜再把GDp增长目标列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不宜再提“保八”等政策口号,更不宜将GDp增长目标作为地方政策的目标和干部考核的唯一依据。“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在不少地方的人事任免和干部选拔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GDp增长等硬邦邦的‘政绩’,一些地方因此出现了唯GDp增速论干部上下的简单做法。这样造成的不利后果,就是部分地方领导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增长,不顾长远协调发展。”

从1990年代末期起,中国将医疗、教育、房地产等公共品强行推入市场交易。由于这些公共品几乎是必需品,所谓“交易”就变成了完全失去了自由选择的强制。考虑到房地产、教育、医疗等公共品在现代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极高比例,这些与剥夺无异的市场化可以带动的交易规模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其制造GDp的能力与传统商品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相当一部分人实际上在轰轰烈烈的市场化改革中,受到了绝对剥夺。与改革之前相比,中国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所遭受的损失远远超过了他们货币财富的增加。在这场以官员与国企为主体的精英联盟主导的机会主义明显的“抢蛋糕”财富大分配中,什么社会公正、什么道德原则,统统都成了百无一用的书生之见。特殊利益集团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使这种“抢蛋糕”行为变得相当专业和隐蔽。普通百姓对这种职业化行为表现得相当无奈。

显然,失衡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已经引起决策部门的关注,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十二五”规划会把社会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均衡原则,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供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表示收入分配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是推动改革和利益调整的关节点,也是改革和调整的难点。“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明显的调整和变化,要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的平稳较快增长,必须推动我国收入分

配结构调整。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公平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使其更有利于内需驱动型的平衡增长。

轻项目,重区划

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动员的时候,不少省市都强调在国家加强重点区域开发背景下编制的规划这样一个不同以往的事实。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陆续召开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座谈会,考虑长远目标成为地方的共同建议。

在1月16日举行的“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中部和东北地区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

2009年以来,接二连三出台的部级区域振兴规划几乎覆盖全国每一个地区。这一现象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规划的制定和颁布都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

经济转型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及事权的下放,导致了地方政府围绕地区GDp的税收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激励和冲动,形成了一个较长时期内由地方政府推动的经济增长格局。一些地方政府竞相制定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不仅导致各地区之间各自为战和重复建设,而且带来严重的恶性竞争和无序开发。

不过这些规划仍需要和总体规划相衔接,除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外,国家还将有单项规划等与之衔接,并服从中央正在制定的关于“十二五”规划发展的相关建议。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牵头研究“十二五”规划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方案,“不轻易提新战略、造新词,以免政策混乱。”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地区所副所长肖金成表示,“‘九五’计划以来,区域规划提出了很多新概念,诸如‘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区域协调’等等,‘十二五’规划更应该强调‘落实’,将这些年提出的战略落到实处,出台具体措施。”

显然,中国在“十一五”末期频繁地颁布区域振兴规划,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制定“十二五”规划打基础。各类区域规划实施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区域城市之间因不注重自身特点,而出现盲目的“效仿建设”效应。

“以行政区为板块的区域发展导致无序竞争、区域封锁、各自为战,并不利于一体化进程。这些都是‘十二五’规划要直面的问题。”肖金成表示,“许多地区不顾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域分工条件和比较优势,围绕地区经济增长,盲目开发和追求经济总量的翻番。”而这些发展往往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长期的、整体的环境和经济损失,许多地区甚至付出了难以挽回的代价。“‘十一五’没有能够落实到位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很可能在‘十二五’通过区域规划的形式进行完善和落实,这样,一些省的积极性会大些。不至于引发硬性反弹。”

结构调整关键在政府转型

杨伟民表示虽然国际环境、经济格局、经济结构将会怎样变化目前还难以判断,但无论世界经济如何调整和变化,中国决心对自身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已成共识。“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寻求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经多次调整,然而,本轮调整与以往不同的意义在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调整无一例外都是以短缺为背景,但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短缺背景就在不断淡出,直至转化成本轮经济增长中的产能过剩背景。

回顾以往,1981-1985年的“六五”时期,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对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1991~1995年的“八五”时期,1994年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了20%;2006年至今的“十一五”时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未有实质性改变,居民消费率逐步下降,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攀升。可见,可持续发展、结构调整等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已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王一鸣表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进入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短期内可能难以再现上一轮的高速增长。因此,在重新调整过程中,摩擦和动荡可能会贯穿整个“十二五”期间。

但是,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起来的难度都非常大,汪玉凯认为,这主要涉及政绩考核标准的制定问题。作为具有相对的独立利益的主体,地方政府有着自己的目标函数(功劳被承认、官员被提拔等),在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追求GDp的增长依然是其工作的重点,任何改变原有经济路径依赖的动力都不足。

在2009年中国经济“保八”无悬念之后,中央政府开始警觉国内投资的过快增长态势。为此,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态势,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然而,尽管中央释放了调控政府投资驱动的信号,但地方政府被点燃的投资热情在今年仍有增无减。

2010年四川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05万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个数、金额创历年新高;山东敲定了1.98万亿元的结构调整投资大盘子,占今年计划总投资的比重约88%;河北省提出2010年要重点项目安排1300项,总投资1.6万亿元,年度投资计划2500亿元以上;而江苏省则计划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1.7万亿元,增长24%;浙江宁波一个市也敲下了全年100个大项目,涉及总投资2800亿,投入的力度历史空前。此外,重庆已经发出了“今年开始要大干,3年大变样,10年脱胎换骨”的号令,开始猛推“大投资、大基地、大支柱”战略。

十二五规划篇4

“十二五”规划在“两会”上以96.6%的高票通过,这一方面说明各界代表对“经济转型”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趋于高度统一,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界代表对提高民生、改善贫富差距的殷切期盼和热诚希望。但是,在支持和拥护“十二五”规划的同时,也应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认真、客观地分析一下它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也就是它的“短板”与“挑战”。

转型:亟需平台呼唤高效

“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两大挑战,都关乎“转型”,一个是为转型而欲搭建的基础平台和支撑点迟迟不能到位;另一个是转型的效率问题――各地仍在追求高投入、高增长。

为实现久已提出的“调整”和“转型”战略任务,我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做搭建“基础平台”和“支撑点”的前期准备工作。但可惜的是,由于重视不够,我们三个主要的“基础平台”(教育投入、科技研发投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连续几年甚至几个五年计划都完不成既定目标,迟迟不能到位。以教育投入为例,“九五”就提出要在20世纪末达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4%的目标,但一连3个五年计划都没有完成,一直要拖到第4个五年计划的2012年才能基本实现。前后拖延了17年。

为了由“资源消耗型”转向“科技拉动”,为了解决需求结构失衡而加大消费的拉力,我们转型的“基础平台”和“支撑点”是对教育的投入、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和对广大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而这几个关键性的基础平台,不是7年出不了台,就是连续两三个“五年计划”完不成预定目标。而这几个平台又讲究的是中长期效应,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说,“十二五”规划或者今后10年,既是刻不容缓的“转型期”,又是我国追补相关政策和基础平台的“还债期”。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要“转型”,就要降低增长速度以进行内部调整,故“十二五”规划将增长速度降到7%。但据天则经济研究所对2011年27个省市经济发展目标的统计显示:增长10%以下的只有4个省市,增长12%以上的有14个省市,13%以上的有3个省市。看来,追求增速而不是转变,仍是各地的规划重点。

“十二五”规划中的能源总量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而各地若以这样的“高速”,将打破“十二五”规划对资源、能源、资金、环境发展的统筹协调安排。“十二五”规划通过的总量控制,实在是难以支撑这种经济翻番的需求。中央和地方的步调不一致,“转型”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

此外,“十二五”期间的投资计划也需要调整,因为“十二五”规划中的部分投资,还是显露出“投资拉动”的传统思路而不是注重“转型”和“质量”、“效益”,故“十二五”的部分投资计划,如传统产业和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都还需要重新调整。

“未富先老”尚未触及,贫困人口还将大增

“计划生育”改革滞后,后期会产生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和老龄化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8.5%,超过世界各国人口的平均水平,比发展中国家要超前20年。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将翻一番,达到17.4%,2050年将上升到27.8%。

据联合国人口统计数据透露:中国将在2024~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65岁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14%,60岁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20%,步入到“人口负债”期。另据中国社科院预测:到2017年中国劳动力将达到顶峰,拥有10.01亿劳动力,人口红利“获利期”将结束。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补利期”,若以20年倒推计算(出生20年后开始生育子女),则应该早在2004~2006年,甚至在2000年左右(以最佳生育期24~26岁计)就应开始推行“生育二胎”的政策,以缓解“老龄社会”和弥补“人口红利”的问题。

中国当前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已“未富先老”。

中国从2001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当前中国的人均GDp仅在4000美元左右,预计到2017年左右“人口红利”亦将结束。也就是说,中国在变成发达国家之前已丧失了人口红利,进入到一种“未富先老”的状态。为何称作“未富”呢?因为我国2009年的人均GDp为3678美元,而据世界银行统计的全世界的人均GDp为8631美元,即我国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还不到,中国的人均Gni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排列世界的第125位,怎么有勇气称“富”呢?

我国今后人口老化问题将会愈来愈严重。老龄化加速,可谓来势凶猛。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部级的总体战略规划,更缺少与构建老龄保障体系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政策、资金支持、民生工程等战术支撑。这是“十二五”规划中所缺失的重要部分。

“未富先老”问题尚未触及到根本,贫困人口还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增并突破一亿,扶贫标准也将会上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数据显示,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按照我国贫困标准线计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减少了2.28亿多人。

但是,1985年到2009年,24年来我国贫困线标准仅增长约5倍,而GDp增长了42倍,贫困线标准太低,且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匹配。

2009年,中国新启用1196元贫困线后,贫困人口从2008年的1479万增至4300多万,增加了3倍。但如果中国“与世界接轨”――按联合国标准计算,则中国的贫困人口应是1.5亿;若按世界银行标准算,中国的贫困人口则应是2.5亿之多。

我国目前制定的“贫困线”标准,使一些名义上已经“脱贫”的人群,实际上可能仍然很贫困,但却因为收入超过了中国的贫困线标准而失去获得政府救济的权利和机会。尤其是在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则更是雪上加霜。

今年的贫困标准,据称有可能上调到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这将使贫困人口总数大增,可能上升到9000多万甚至突破1亿人口。在“十二五”期间以至未来10年,随着“中国贫困线标准”的不断提高和扶贫人数的大增,扶贫开发的任务艰巨,返贫压力巨大,财政压力也要增大。

“18亿亩红线”能否保全?

因为增减挂钩政策中缺失了“级差地租”的概念,因此“18亿亩红线”是否能够真正保全,还值得研究。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即“增减挂钩”政策。

2006年4月,山东、天津、江苏、湖北、四川五省市被国土部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第一批试点。

国土部2008年6月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增减挂钩办法),2008年和2009年国土部又分别批准了19省加入增减挂钩试点。

但这项政策被一些地方政府“曲解”利用,成为以地生财的新途径,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近十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虽说国家采用“增减挂钩”政策,目的是为了保全“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出发点和用心都是好的,但我认为,这项国策的制定有缺陷,它缺失了“级差地租”元素。

“级差地租”的理念大意是说: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价值(地租),不是看它单纯的土地数量,而是根据单位面积的土地肥沃程度(质量)和产量高低来决定的。比如我国的耕地,耕地质量分为15个等级,1等最好,15等最差。我国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10~15等别)的总面积达57%以上,即一半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有6.09%。而我国大量的优等、高等地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及周边。假如,现在搞“城镇化”建设,动用了城周边1亩好地,它再拿出1亩山坡地来“增减挂钩”,若1亩好地是亩产1000斤,而1亩山坡地只能产200斤,要“1亩换1亩”,当然不行,因为要拿5亩山地换1亩好地才能价值相等,或者说,才能保住粮食产量不变。

由于“增减挂钩”政策中缺失了“级差地租”元素,故这种“挂钩政策”就成为了一种单纯“数量”上的挂钩,而不是土地“价值”或“产量”上的挂钩。到头来,虽然“18亿亩红线”在形式上保住了,但“粮食总产”保不住,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保不住了。

未来五年将影响中国长远发展

“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例如,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虽然单位能耗和排放可以被降低,但耗能和污染总量仍在继续增大。

再比如,“工资倍增”呼声一片,民众翘首期盼,但我却要对“工资倍增”计划进行质疑。在此,我们回顾一下前面提到的“未富先老问题没有根本触及”与“贫困人口将会突破1亿”,这两点和“对工资倍增计划的质疑”形成“交汇点”,因为三个问题和难点都是“贫富差距”问题和“消费”能否被拉升起来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和难点的同时叠加,使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加困难和艰巨,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困难并下大决心解决,才能辟出新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十二五”规划重点提出“结构调整”、“机制改革”、“管理创新”,但未把“体制改革”列为重点。其实,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过程中,可能有很大的阻力会来自于体制方面的障碍。比如,集权式的资源配置制度,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突破;腐败根源在于制度,等等。这些体制性的问题,如不通过改革来解决的话,恐怕发展方式的转换很难实现。

以上是“十二五”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以我的分析和判断,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传统模式和轨迹走下去的话,我国经济有可能在2017年前后会遇上一道“坎”,因为有几条经济曲线可能在那时会出现“拐点”。比如,“人口红利”将会趋于零;比如,由于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而使其投资的转换效率降至70%以下,以至使“经济增速”再不能达到高增长;比如,由于贫富差距加大而使基尼系数接近0.6的“动乱线”,等等。几条曲线如果同时出现拐点,将会对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从这里,我们也可体会出“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总书记提出转型“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十二五”是中国转型的关键五年,我们转型效果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如果我们解决或极大地缓解了贫富差距,就消除了对“动乱线”的担忧;如果我们把消费需求提拉起来,就不必担忧投资转换效率的降低。

十二五规划篇5

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根本出发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快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xx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二、基本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三、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将我镇建设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较强、环境优美、富裕文明城镇。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四、发展预期

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年均13%。到2015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97896.47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3842.95元,财政收入年均可比增长18%(1480.8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2%(170273.3),全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112305.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15%以上,综合能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15‰以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533元,年均增长16%。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达35,社会保障覆盖率达35%以上,城镇就业岗位增加5000个,贫困人口减少20xx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农田保有量维持在16000亩。

  五、采取的措施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拓展猕猴桃产业链,加大对鲜果冷藏、果品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果品交易市场,促进商业流通,大力开发猕猴桃附加值。加大苗木花卉产业投资力度,提高苗木花卉品质。“十二五“期间,增加5个果品鲜储冷库,建设3个大型农贸交易市场,苗木花卉产业形成育、种、卖一条龙,并带动运输、农药等附加产业发展。

   2、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存量,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乡农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乡、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达到镇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和品改力度。依靠杨凌科技园力量,引进新的、高效、质优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在全镇开展污染现状调查,防止化肥、农药、废水等造成污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到2015年,建设20xx个沼气池,无害化厕所达到85%,建设垃圾台200个,铺设污水管道8000米。

   4、加强农民教育,培育现代农民。加强农民教育,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内,开办50期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5000人次,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到2015年,在全镇1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新农村建设。20xx年   村和村成为新农村示范村,    20xx年   村和    村开始新农村建设,2013年    村和村开始新农村建设,2014年,    村和    村开始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产业强镇,着力培育镇域经济支柱

   根据xx镇自身特点,维持一产高效,着重发展二、三产。实施工业强镇、经济富镇战略。

1、到2015年,实现全镇猕猴桃栽种面积3800亩,建立标准化示范园5个,优化猕猴桃品种,规范猕猴桃种植方式,加强猕猴桃产量,提高猕猴桃品质,引进猕猴桃深加工企业2个,扩大猕猴桃产业链;实现苗木花卉种植面积3500亩,提升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档次,提高竞争力;实现蔬菜种植3500亩,大棚20xx个。

2、“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发展的核心地位,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促进镇域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前提。积极寻求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做好加工制造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的配套发展。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推进措施,搞好协调服务,围绕项目抓招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工业发展。“十二五”,引进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38508.5万元。

2、围绕县城新区和城镇建设规划,做好商贸开发与服务业配套设施工作,提高第三产业活力。配合县政府实施新区建设,完成拆迁安置补偿任务。根据县城新区建设,开发新的商贸区域,极大商贸流通力度,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到2015年,建设商业街2条,形成以县城新区为中心的商贸圈。建设3个物流中心,加大物流产业发展。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使全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抓住国家通乡、通村公路项目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并将项目投入资金、扶贫资金、政策奖励及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居民点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发挥村组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公路建设正常运行。到2015年,修建覆盖全镇的公路网络,形成“网络全乡、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环境。

   2、农村水利建设。以农村饮水、田间灌慨、沟河整治为重点,加大水利项目建设力度。在人畜饮水上,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户自我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以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镇10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在田间灌溉上,以加快建设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十二五”期间,全镇新打机井50眼,修复灌溉渠道30条,实施节水灌溉8000亩。修建水塔10个,铺设供水管道20xx0米。加大河道治理力度,确保安全度汛。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认真做好全镇村庄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对所辖13个行政村逐个进行定性、定规模、定发展方向,再逐步进行改造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4、完善镇域总体规划。把专业市场和城镇商业网点建设作为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围绕县城新区,完善xx镇城镇规划。将xx镇建设成为一个布局科学合理、人居舒适度高的新型城镇。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1、民政事业:镇民政工作规范化运行,开展扶贫济危工作,到2015年,我镇贫困人口降低至500人以下;残疾人就业率达到55%。

   2、文化教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托幼、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分别达到95%和97%;各学校校舍教学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质量达标,师资力量雄厚。

3、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15年,镇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全镇有每个村有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社区有建设广场。深入开展农民健身运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健身为主的各类农民健身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教育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4、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使乡村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控制传染病,传染病疫情网络100%;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5、农村医疗事业。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十二五”末,农村新合疗每年参合率达到97%;每个村有个标准化卫生室;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6、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上来,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促进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到“十二五”末,全镇人口控制在8.3万人以下,出生率控制在2.15‰以下。

7、劳务输出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十二五”期间,全镇劳务输出达到50000人,定期举办农民工培训工作。

六、生态环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再生资源利用工作,加强秸秆禁烧还田工作。

2、申报县级生态示范村8个,市级生态示范村4个,省级卫生示范村2个,部级生态示范村1个,建设绿色文明单位10个。

3、全镇每个村和社区成立乡规民约评议会。开展评选各级“明白老人”、“孝顺儿女”和“五好家庭”活动。

4、创建县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2个,省级文明单位1个,部级文明单位1个。

七、党建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农村基础党组织“科学发展、升级晋档”、社区“双评进优,升级晋档”活动。2015年,一类支部达到10个,二类支部5个,三类支部     4个,四类支部0个。“十二五”期间,完成村和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任务,保证每个村和社区都有活动场所。

十二五规划篇6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梳理今后五年双吉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双吉街道今后发展战略目标,对于双吉街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承接和促进"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总纲

一、十二五发展背景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xx年末,双吉街道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招商引资1.8亿元,同比增长2%;完成综合治税600万元,同比增长400%;完成商品零售总额500万元,同比增长180%;完成工业产值4.2亿元,同去年持平。

从指标完成及双吉综合发展情况看,问题和优势并存,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慢。吉航维修公司作为双吉地域的主要经济支撑,产值长期徘徊在2亿元左右,近三年来呈现负增长,而且目前看不到有好转迹象;全区域范围内经济总量严重不足,注册工商户280家,而且多数未达起征点,地方税收总额不超万元;居民收入水平低,年均不足万元。二是基础设施差。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处"村中城"城市建管资金长期投入不足或没有投入,导致街路破损、棚户区大量存在,无路灯、无绿化,并进而引发环境脏乱、秩序混乱。三是服务功能弱。双吉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通道,没有很好地起到吸纳集聚人口,服务周边乡镇及开发区的引领作用。

(二)发展环境优势分析

优势一:发展空间大。双吉是为周边乡镇及经开区提供重要生产生活服务的区域,服务人口多达20万,服务企事业单位多达200家;双吉地域内有可供开发土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67万平方米为工业用地;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双吉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

优势二:产业门类全。吉航公司具有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吉林航校与铁路配件厂合资兴建的精密机械加工基地也很具规模;域内30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企业两家;各类银行五家;入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三家。这对一个人口只有1.3万人的地域来讲,已经显得很热闹。

优势三:投资门槛低。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远,所以房价低、租金低、投资成本也低。特别是随着去年"双吉商贸中心"的落成,周边很多农民到这里投资创业,发挥了很好的小城镇集聚功能。

优势四:交通便捷。离高速公路入口只有七分钟的车程,域内还有尚待启用的飞机场和铁路专用线。水电气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二、十二五时期双吉区域发展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双吉街道"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共性中存生存,在特色中求发展,紧紧把握双吉区域优势,以加强区域经济实力为目标,努力在特色优势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新的发展,稳步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坚持原则

--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加快发展,兼顾质量效益。

--把握机遇,转变区域发展。

--营造环境,促进改革开放。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三)发展定位

建设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建设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区;建设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区。

三、三大发展板块

(一)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

1、发展优势

20xx年长春东博会上,双吉街道与中航洛阳瑞塞和吉林瑞融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双吉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4亿元,可实施多个项目开发,通过对双吉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可带来整体区域变化。

2、发展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作用,实施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建成一个建筑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商住楼多达180栋,常住人口突破5万。商气、人气异常凝聚的新型中心城镇,其中3万人。

3、发展重点

--20xx0平方米双吉商贸中心

--90000平方米的金街名苑

--20xx0平方米的平房区改造

--50000平方米的老中学商住楼

--5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以及衍生的特色美食街

--水上乐园、文化广场、棚膜种植园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果菜批发市场等项目,

(二)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

区。

1、发展优势

哈达湾重点企业转移已成定局,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双吉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xx未来的工业发展除虹园外,双吉应是最好选择。

2、发展目标

依托吉航公司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建好四个小区,实现域内工业产值12亿元,为现有基础的3倍。

3、发展重点

--一是飞机"维修区"。发展吉航公司主营业务,年产值可达2.7亿元。

--二是民品"加工区"。重点为大庆石油、哈飞集团开展配套服务。

--三是汽车"配套区"。利用吉航公司闲置的67垧建设用地,以中航集团和吉林省政府签署的合作意向为契机,摆放工业项目,做好汽车文章。

--四是农产品"生产区"。沿吉孤公路向西,在道路两侧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发展一批农产品特色加工项目,并逐渐使双吉、孤店子连为一体,集群发展。

(三)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1、发展优势

2、发展目标

3、发展重点

一是完善服务功能。除传统商业、餐饮、娱乐项目外,深入考虑金融、担保、物流等项目。

二是规范服务环境。提出了规范服务环境的三年规划设想:第一年清脏治乱,第二年改善设施,第三年建设新城。明确了环境优美、街容整洁,停车有位、出入顺畅,市场繁荣、管理规范,平安祥和、宜商宜居四个整治目标。确定了改造棚户区、治理通溪河、批建停车场、改造市政设施、治理环境卫生、新建农贸市场、整顿治安秩序等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

十二五规划篇7

一是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人数稳定在高位,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提高筹资标准。各级政府的补助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水平。提高补偿比例。力争使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左右,较2009年再提高5个百分点。巩固门诊统筹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和模式。保持管理体制稳定。

二是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巩固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严格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管理。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鼓励各地落实补偿政策,积极探索村级卫生室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政策,促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减轻群众负担。

三是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好本年度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抓好基层人员培训和提高工作。完善对口支援协作机制。对各地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补偿政策和财务管理措施进行检查。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积极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运行机制。研究提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开展绩效考核工作。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落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做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督导,对各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善提高。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落实绩效工资制度。

五是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着力加强医疗管理。要把落实《医改意见》与推进试点工作结合起来。突出关键内容。加强对试点城市调研督导。加强培训,提高能力。开展试点工作和效果的中期评估。根据各地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组织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各地相互借鉴学习。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电子病历。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改善服务。

六是努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其他重大事件处置工作。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和研判工作;积极推进疫苗接种,防止疫情蔓延;加强医疗救治,倡导中西医并重,努力提高治疗效果;强化健康教育和促进,及时发现处置疫情,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重点抓好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工作;依法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尽快制订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省级、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完善国家和省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强化队伍建设,规范应急演练,启动部级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确认和能力评估工作;全力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卫生保障工作。

七是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积极落实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完善配套规章,做好综合协调和信息工作;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力度,做好组织协调,查处重大事故,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制定规划,组织实施乳品安全标准,制修订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完善网络,建立覆盖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加强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工作,加快起草《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

八是积极做好卫生监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进一步规范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扩大职业健康监护覆盖面,强化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以尘肺病防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开展核电站周围人群健康监测工作,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监管工作;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有重点地开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监测,完善评价和处置规范;进一步加大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探索建立动态监测平台,提高打击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九是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控、应急处置以及医疗救治和治未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服务体系,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大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建立和完善融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推进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

十是认真做好重大规划工作。做好回顾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为做好今后卫生工作奠定基础。对目前尚未完成的任务,要特别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科学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利用各方智力资源,发挥团队协作优势,科学研判未来卫生工作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及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改善健康和促进健康公平入手,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重点、策略和政策保障,做好规划工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制定脱离实际的目标和指标;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成果体现在国家和地方卫生发展规划中,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中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在编制“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专项卫生规划中充分应用前期研究成果。

十二五规划篇8

a 刘福垣:中国现在GDp总量达到30多万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三。按照购买率来评价,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无论是位居第二还是第三,但中国的经济拐杖上写了三行字:外商、外资、外贸。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得这个“拐杖”被踢倒,但目前国内市场不统一、国内贸易不发达,居民消费能力不强。

“两个时代。”城市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与欧美日已没有时代差别;而广大的农村,大量农户、农民,还在固守着小农经济。

“三个阶段”,指的是当前东中西部三大板块不在一个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发展较快,相当于中国的“第一世界”,而中部地区代表中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一点。

“推四”即“四座大山”,解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的体制性短缺问题。比如社会保障,应该实行全民社保,将社保资金纳入中央财政预算。了四座大山,老百姓就敢消费了,“一个拐杖”的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个大措施是“进五”,即在“十二五”实施“五中”战略:加快中小城市扩容,以县级市、小城镇为载体,加大农民工身份转变力度;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承东启西,优化资源整合;发展中间产业即服务业;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让这些中等收入阶层用得起中档产品。

Q 朱敏:在“进五”中,您为什么要一直提“中”?

a 刘福垣:最早讨论发展观时,我提了三句话:以人为本,以中为重,全方位开放。以人为本是本体论,以中为重是方法论,全方位开放是条件论。

以中为重的意思是,矛盾转化的关节点在于中部。既不要在大城市锦上添花,也不要在农村雪中送炭,把经济重心放在中小城市,地级市、县级市赶紧做大,这样农民转化的载体就有了,大城市有自己生长的能力,中小城市爬坡的时候帮一把。地区结构是就是中部崛起,中部崛起才是中国的崛起。

当然,要想成为和谐社会,中产阶级必须成为主体,劳资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我把他们叫做一个新阶级,不是一个新阶层,新在既没有剥削别人,也没有被别人剥削,消费能力强,而且消费还理智。这个“中”很关键,是社会结构的“中”。

Q 朱敏:关于中国的未来,新时代的青年人亟需拥有更多的主人翁意识。那么,改革守夜者如何培养新生代的改革接力者?下一代改革中坚力量又应具备哪些素养?

十二五规划篇9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大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特色业小区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紧紧围绕“建设四川丘区强县”奋斗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主体、上下联动、共同参与、激励推动的招商促进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招商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主动吸纳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提升加快发展的空间,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大力弘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紧紧依托我县农副产品、土地、人力等资源优势,坚持“诚信招商,服务留商”理念,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营造优良招商引资环境,力争在产业招商、招大引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奋斗目标

我县十二五规划在引进企业资金方面,计划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到十二五规划末,力争引进企业资金总额达到150亿元;力争在引进工业生产性项目、重大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方面有重大突破,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全面增收。

二、主要措施

(一)抓好招商引资平台建设

1、加强招商主平台建设。

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仓山、辑庆、兴隆特色工业小区是我县招商引资的主平台,要加大建设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承载力和竞争力,确保项目能够进得去、建得快、见效早。要努力将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特色工业小区打造成我县发展经济的主载体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基地,使其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极。

(1)形成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效应”。

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体制机制。成立开发区相对独立的财政、规划建设、国土机构,形成经济区域范围内相对独立的审批能力;二是增强开发区“造血”功能。积极探索以开发土地收益筹集园区建设资金的路子,努力完成区内土地的收储工作,实现园区滚动发展。三是创新融资思路,拓展融资渠道,畅通融资渠道,设立开发区投资担保公司,解决园区基础建设和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配套生产要素。要加强开发区交通、金融、治安等周边环境建设,优化生产要素,减少生产成本,为引进企业落地、快速建设、迅速投产创造条件;五是规划好区内商业用地,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建立集中安置区,发展标准厂房、住宿租赁业和物流业,全力打造发展环境,尽快形成“集聚效应”。

(2)加快特色业小区建设步伐。

充分发挥我县仓山、辑庆、兴隆区域重点镇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配套生产要素,努力吸引外来企业入驻,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有发展工业条件的轴线乡镇要努力在培植特色优势资源方面狠下功夫,以自身特色资源为依托,努力引进资源加工型企业。

2、抓好招商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建立项目引入评审机制。建立由分管县长牵头、招商、发改、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国土、环保、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参加的招商引资项目联合预审会议制度,对意向项目提出预审意见;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在洽谈、签约、建设、开工等方面的问题实行召开专题协调会或现场办公会的方式解决,全力推进重大招商项目的顺利实施。  1  

二是建立和完善项目促进机制。建立重点招商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在县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以县委副书记或常务副县长为召集人,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定期召开,重点解决项目引进和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推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服务小组的“四个一”工作机制,真正做到“有事急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确保招商引资项目顺利落户建设。

三是建立项目促进工作督促机制。由县委督察室、县府督办对项目促进工作进行督察,对影响项目落地和实施的人和事进行责任追究。督促部门负责人在执行上级政策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确保招商项目一路绿灯,顺利落地。

3、推进招商信息平台建设。县招商局要加强对国内外招商动态、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工作,建立招商信息库,对各驻点招商联络处、各乡镇、各单位、各企业提供的招商信息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编发招商引资信息情况通报,报送县领导,便于领导掌握信息和加强跟踪调度。同时发送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用于指导其招商引资工作。

(二)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方法

1、实施重点区域驻点招商。以“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为重点地区,以重庆、成都、德阳、绵阳等为重点城市,拓展产业整体转移和产业配套协作领域。设立县人民政府驻成都联络处,并挂靠市政府驻广州联络处、上海联络处大力开展驻点招商。

2、大力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围绕我县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电子机械主导产业招商,加强周边地区东电、东汽、二重、长虹等大中型企业的配件生产招商。充分发挥我县日益凸显的交通区位等优势,加大旅游、物流招商力度,积极发展旅游及其配套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市场开发等第三产业。

3、构建多元招商网络。一是以沿海发达地区商会、驻外办事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委托招商网络。二是建立与中江籍在外成功人士长期联络机制,聘请20位招商大使,通过他们的影响和关系进行招商引资,构建乡情招商网络。三是加强客商资源信息库建设,建立起完整的客户资源档案,与客户定期联系。在已入驻我县的外来投资商中聘请10名招商顾问,充分发挥招商顾问牵线搭桥的作用,积极开展以商招商,构建以商招商网络。四是不断完善招商网站,在网站上定期招商项目、招商信息,寻求并建立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沟通对话热线,构建网络招商平台。五是鼓励中江籍人士回乡创业。要加强与中江籍在外创业人士感情联络,充分调动他们回乡投资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中江籍在外创业人士回乡投资、回乡创业。六是不断提高节会招商实效。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以西博会、渝洽会等节会为契机,邀请客商来我县考察交流,提高中江对外影响力、知名度,获得有益的商机和信息。另一方面不定期组织对外招商推介活动,有针对性地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召开投资环境说明会或项目推介会;积极参加重大的招商节会,有针对性、有目标、有重点地带着项目上门招商,同时利用展会平台,积极参加国内国际知名展会,促进节会招商。

十二五规划篇10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同时面临的制约条件也在增加。应当把推动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的一项核心任务。

发展方式或“增长模式”的转变已经讲了多年,之所以没有取得全面、实质性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发展阶段有关。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现有发展方式还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维持,有一定潜力。但进入“十二五”时期后,情况将会发生重要变化。

一方面,过去可以维持的一些因素已不具有可持续性。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美国等储蓄消费结构的调整,中国出口市场将面临结构性改变;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很可能使一些行业原有的基于低成本竞争的商业模式无利可图。

另一方面,增长的中低速度时代总是要到来的。中国现有增长模式是“速度效益型”的,相当数量的企业是要亏损的,中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在较低增长速度的背景下盈利的能力。为了避免将来中低速增长阶段到来时陷入困境,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就应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商业模式的调整。

同时,一些年来的投资高速增长已经积累了一些新的金融风险。只有重视并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才可能控制已有的风险,并防止形成新的问题,才可能使中国经济在以后的发展中减弱或避免大的金融动荡的冲击。

因此,“十二五”时期很可能是重要的转折期。如果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实质性推进,将会面临突出的发展不可持续问题。

“十二五”期间应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相应的政策调整,实施四大战略,从而推动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城镇数量、城镇人口规模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到2008年,中国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45.7%,年均提高近0.9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1.72亿增加到6.07亿。

即便如此,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使大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少数继续从事农业的人群走上产业化、现代化的道路,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扩大内需最具潜力的领域。

目前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面临着两方面问题,一个是有就业岗位可以使农民就业;另一个是在有工作的基础上,农民及其抚养人口成为完整意义上城镇居民。这就是所谓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据测算,中国农民工总规模约为2.4亿左右,其中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农民工大约为1.23亿。无论是否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绝大多数农民工及其抚养人口都未能公平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如果能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假设每年能使5%的农民工约1000万人实现市民化转变,使之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通过DRC-CGe模型模拟,估计将使中国在2010~2015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上升约0.9~1.3个百分点。模拟发现,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可以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经济结构;可以促进人口转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推进这项战略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支持。一是要促进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长;二是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和补充社会保障资金;三是要积极而稳妥地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比如,有条件的地方可探讨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

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战略

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4%,社保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0.9%,两项合计占比为15.3%,比人均GDp3000~6000美元阶段国家平均31.4%的水平,低了16.1个百分点。

假设政府支出结构从2010年起,能逐步向同等发展阶段国家平均水平调整接近,到2015年医疗卫生、社保与就业两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步上升到28%(平均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左右),同时保持教育的持续投入,并不断提高均等化水平。经初步模拟测算,到2015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可以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有望超过40%。2010到2015年6年中,每年平均可带动居民消费增加约1.3万亿元。

以国有企业的收益和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初步研究表明,把国企红利和净资产增量的一个适当部分,以社保预算基金的方式集中起来,每年可以筹措4500亿元到7000亿元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在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为社保基金提供重要支持,由此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在新形势下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承担的特殊职能,起到积极作用。

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近年来各种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空间逐步缩小。据统计,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上涨了约70%,平均每年增长13.7%。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土地价格也不断攀升。可以预见,未来要素成本上升和原有市场空间缩小的压力,仍将会持续。保持中国产业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稳定和增强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在保持和延续原有中低端竞争力的同时,逐步培育和形成产业的中高端竞争力。

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一批今后二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有潜力出现这类产业的领域,包括:体现国家战略要求,由国家直接大量投入支撑的产业,如航空航天产业;具有显著市场和生产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如钢铁、有色、化工、汽车等产业;以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为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研发设计能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信设备制造行业;以劳动密集和产业配套优势为基础,同时具有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等优势的产业,主要是轻工、纺织服装、部分电子机械等产业;由于技术重大突破,形成新的技术平台和发展机遇的产业,如平板电视对电视行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汽车、电子通讯、互联网等领域也酝酿着这样的机遇;从全球看处在技术前沿的新产业,如物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以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行动规划。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加快形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建立这样的机制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由政府设定相关规则,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减排资源的分配,其关键是要建立起一个包括排放权交易、联合履约、清洁发展机制、碳税、技术标准和管制在内的多元化减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