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研究报告十篇科学研究报告十篇

科学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2:40

科学研究报告篇1

当今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已席卷世界,我们既面临着必须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必须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机遇和挑战,不仅代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也突出地表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领域,而产业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效益的后显性,又决定了教育必须先行。因此,要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也必须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首位。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园突破“教师做幼儿看,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兴趣、探索创新精神。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作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研究目标

1.以萌发幼儿科学创新意识为出发点,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为重点,初步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

2.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以点带面,促进全园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引导幼儿学习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探索与发现的兴趣,从而认识事物的特点及变化的规律。

2.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

3.幼儿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习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四、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反思时间――归纳总结――指导和改进实践。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阶段。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五、研究成果

1.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喜欢探索,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我园从实际出发,建立了以科学发现室、小蔬菜种植园、小动物饲养角、室内自然角等,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我园每位教师的专长,选择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贴近幼儿生活、对幼儿发展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内容制作学具、教具,供幼儿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探索、科学创新。

2.有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创新科学教育内容。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有动物、植物、空气、谁,气候与季节、岩石与矿石、力、声、光、电、小实验等,我园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抓住我园的优势,有效利用高校、社会和家长的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式,注意结合季节特征设定课程内容,不断地摸索、实践、开发、创新。

如在教师和幼儿谈话中,发现大多数幼儿经常问恐龙长的什么样?它有多高?岩石是石头吗?动物都有哪些本领?……为此我园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到地质博物馆参观恐龙化石、触摸岩石与矿石,聘请专家为幼儿讲解;观看动植物园动物表演等。

3.拓宽教育思路,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一日生活中。

科学的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拓宽科学教育的思路,将教育内容融于一日生活之中。注意发掘幼儿身边丰富的教育资源,从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增加科学经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幼儿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我是怎么长大的?”等等,教师都要随时随地以科学角度解答,也要随时启发幼儿思考。而在进行一些其他的教育活动时,教师也注意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如绘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注意颜色的变化,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颜色;玩沙、玩水、搭积木时他们也都可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班里的科学发现区中,植物的发芽记录、昆虫标本、品尝自己种植的蔬菜果实,无一不在告诉幼儿一个真实的生态世界,使他们明白其中一些简单的生物生长、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道理,并从中体会人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学习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在这种生存的教育中体验一种危机感,而这种意识的建立对与他们今后的发展都大有成效。

4.促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转变

即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学态度的转变。多数教师能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材料,及时了解每个幼儿不同的发现,以积极的语言肯定每个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科学研究报告篇2

abstract:inthepopularizationofhighereducationtoday,ithasrisentothenationalstrategytoimproveandguaranteethequalityofcollegeeducation,andthereleaseoftheundergraduateteachingqualityreportshouldalsobesometimesrequired.takinganindependentcollegeasanexample,thispaperhasacertaintheoreticalsignificancetothewritingofthequalityreport,fromtheselectionofthereportmodelandthecoverageofthecontentofthereport.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报告模式;报告内容

Keywords:undergraduateteachingqualityreport;reportmode;report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55-02

0引言

201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两个文件的颁布实施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和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展望。为贯彻落实纲要中关于“建立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关于“985”高校公布2010年的通知》[2]和《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3]。2013年,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要向社会公开自己的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的,一方面满足利益受众者的需求,一方面督促高校自省,采取措施监督和调控教学质量。那么,报告的意义究竟何在?怎样报告则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1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意义[4]

1.1有利于政府部门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宏观把握和调配

政府主管部门作为高等院校的直属管理机构,对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对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责任。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有利于其实时了解高校本科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各高校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对薄弱环节进行调控。

1.2有利于高校的自我认知和改善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一切都围绕教学工作展开,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发展目标。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对本校的教学资源、运行管理、改革实践、制约因素等与教学相关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否则,教学质量将无从谈起。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能够督促高校对本校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检查、自我改善。

1.3有利于各方人士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监督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各方人士对高校的支持。社会各界是教育经费的支持者,也是教学质量的最大受益者。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供社会各界人士使用和检验。通过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使其更好地了解高校教学状况,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情况提意见,高校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架构研究

2.1报告模式的选择

2012年8月,教育部对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规范化,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4]:①本科教学基本情况;②师资与教学条件;③教学建设与改革;④质量保障体系;⑤学生学习效果;⑥特色发展;⑦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2.2报告内容的撰写

2.2.1学校概况

学校整体概况,第一要突出学校的整体定位,如本单位是一所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一所独立学校。第二是简要概括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师资力量。第三是突出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所做出的举措。

2.2.2本科教育概况

本科教育概况,第一是要指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第二是要高度总结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2.2.3师资与教学条件

师资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教学条件是学校发展的硬实力,两者都要硬才能保证发展的基础。教学硬件设施方面,可从各子教学单位统计相关信息,如教学行政用房,实验室数量、规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信息资源等。独立学校因其特殊性质,与母体共享优质师资力量,在大学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中,师资共享为独立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力量。在数据反映中,统计全校教职工结构,需突出本年度教授、副教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授课中所占的比例。

2.2.4教学建设与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建设与改革又可以分为几个具体指标:第一是专业建设,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学校不断进行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改革,目前学校已有29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第二是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专业的引领下,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国际化课程建设,大力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和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积极开展校级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目前生均课程达到0.38门次。积极探索通识类课程培养方式的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大力引进优质教材,并鼓励教师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工作中;第三是实践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创新创业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学校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申报创新创业类项目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近两年,学校在浙江省教育厅重点组织的9大项学科竞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一等奖15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44项,确定2015年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项目68项;第四是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以课堂教学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积极开展优秀学生境外交流学习,拓展专业知识和国际化视野。尊重学生转专业的意愿,创造个性化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第五是体质健康教育,主要是由学校的体育军训部牵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组建各类体育项目,加强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在各类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2.2.5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本科教学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指标:第一是要确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学校的领导班子、经费、部门服务均要优先促进本科教学,各部门均紧紧围绕本科教学工作展开;第二,是建立质量保障制度,在过程上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上包括教师教、学生学、部门管的相关制度;第三是教学运行监控,学校加强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开展各层人员听课制度,如领导班子,专任教师,辅导员,督导组成员,2015年,教师间累计听课达到1350余次,听课质量总体良好。同时全面实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加强学生学业指导管理,将教评学与学评教结合起来,以评促学,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点面结合。

2.2.6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直接反馈,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几项指标:第一是毕业生情况,指标体现为学士学位授予率和获得辅修专业的学士学位;第二是学生成果,体现为学生发表的论文和各项专利技术,以及学生参与竞赛所获得的奖励;第三是学生满意度,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现为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学评教)和大学生教学满意度,大学生教学满意度根据实际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条件保障等方面设置可行的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更加全面;第四是就业情况,指标可体现为毕业生就业率,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比率,截至2015年8月25日,总就业率为96.62%;第五是社会评价,学校可通过追踪调查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社会大众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结果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满意的。

2.2.7特色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定位显得至关重要。作为一所年轻的独立学校,发展的时间不算长,但贵在特色化的发展和创新。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的特色发展主要在于:第一,发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学校与企业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2.2.8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问题,认识是基础,解决是关键。学校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基本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健全,二级单位质量监控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努力的方向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深入课堂教学创新活动;第二,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第三,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总结与反思

利益需求各方所要求的教学质量报告能反映出高校实际的办学质量和特色,形式上需要规范,内容上可以灵活多样,力争做到全面覆盖和重点突出相结合。

质量报告作为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评估的一种新举措,还需要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提升,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来做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985”高校公布2010年的通知[Z].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Z].

科学研究报告篇3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主要成绩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州政府研究室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围绕中心、加强调研,超前思维、提前谋划,服务决策、当好参谋”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工作大局和实施“六大战略”、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战略思路,以及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充分发挥决策咨询和参谋助手作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调查研究,较好地完成了州委、州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7年来,共完成重要文稿起草100余篇,重大课题调研50余项,向州委、州政府报送各类决策咨询建议近100项,组织开展考察和调研活动100多项(次),州政府研究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深入学习和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州政府研究室领导班子及成员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刻的回答。作为州政府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决策咨询研究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要求贯穿到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和破解难题,努力使决策咨询研究工作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决策咨询服务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

按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历届研究室领导班子始终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及时把握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准确把握州委、州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在“求高、求新、求精、求深、求实”上下功夫,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思路、新举措。2002年以来,重点组织开展了《××州30万头肉牛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州林纸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州参与“昆河经济走廊”思考》、《××与百色联合探索打造通道经济新优势》、《××州优势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州生物能源发展研究报告》、《关于农民最盼最缺最怕最怨的调研报告》、《文砚平三角经济区工业发展调研报告》、《××州“十一五”发展通道经济基本构想》、《“十一五”××州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研究》、《××州大通道经济政策环境研究》,以及季度、年度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等一批研究质量较高的课题研究和调查分析研究成果。特别是2008年以来,研究室领导班子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突出了实践性,加大了对课题研究的力度,主要完成了《××州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研究》、《××州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和越南市场开放战略研究》、《××州加快边境乡镇发展的对策建议》、《××州新农村建设产业扶贫研究》、《××州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州区域人才竞争战略研究》等调查研究报告;按照州委的安排,积极参加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十大课题的调研,并牵头完成了《××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研究室积极完成好州委、州政府领导交办的重要文稿调研撰写任务,在配合州政府办完成每个年度《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同时,还重点完成了《××州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思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州县税收利益分享机制的实施意见》、《××州扶贫开发和外事工作情况汇报》、《××州山区综合开况》、《盘活州级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及闲置国有资产的意见》、《××州2008年一季度主要生活必需品和重要农业资料价格变动情况》、《××州参与滇桂合作工作方案》、《××州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等一些质量较高的文稿,得到了州委、州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通过研究室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一批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转化运用,譬如与省政府研究室共同调研完成的《××州通道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已转化为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决策,得到了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促成了省政府现场办公会在××召开,为××加快发展进一步理清了思路,赢得了机遇;《××州30万头肉牛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州林浆纸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等课题,已转化为决策并得到实施;《××州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的政策建议》,为全省“兴边富民工程”建设座谈会在××召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州加快边境乡镇发展的对策建议》、《××州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和越南市场开放战略研究》、《××州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有的直接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有的成为了省、州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中《关于农民最盼最缺最怕最怨的调研报告》、《“十一五”××州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研究》和《文砚平三角经济区工业发展调研报告》分别获得云南发展研究成果二、三等奖,《××州加快边境乡镇发展的对策建议》和《××州新农村建设产业扶贫研究》还被列为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08年度第二次集中学习会的学习参阅材料。

(三)机关自身建设有了进一步加强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州政府研究室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发扬“政治坚定、学习勤奋,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的作风,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始终做到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问题班子集体讨论决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党员领导干部八个方面良好作风的要求和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制定了《州政府研究室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利用党支部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和专题教育等,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建设学习教育活动,自觉接受党内、党外及社会的监督,做到警钟常鸣,保持了清正廉洁、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获得优秀单位三等奖,2008年荣获优秀单位。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做好决策咨询工作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把“出成果”和“出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年轻干部的锻炼培养,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决策咨询研究水平,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决策咨询研究队伍。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八条禁令、州政府五条要求和“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围绕重点工作抓问效、围绕效能建设抓问责、围绕作风转变抓自律,树立了务实、高效、清廉的良好机关形象。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改选加强了机关党支部班子,建立和完善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培养吸收了先进年轻干部加入党组织,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决策咨询研究工作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按照学习实践活动“三检查三分析”的要求,州政府研究室领导班子通过座谈会、交心谈心(四谈)、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认真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分析查找了影响和制约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查找了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查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学习把握还不够全面

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解把握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在决策咨询研究工作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全州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足;运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自觉性还存在差距。

(二)破解发展难题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州政府研究室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面对全国、全省上下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形势,××发展的步伐仍不够快,与东部沿海地区乃至省内部分州市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作为州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在围绕如何加快对外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如何加快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建设步伐、如何有效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一系列问题的调查研究上,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来审视研究破解发展难题的勇气不足,敢于创新、促进发展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调查研究的作风还不够深入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作风还不够深入扎实,加强横向和纵向交流合作沟通联系不够密切,“走出去研究少、闭门研究多”;对全州经济运行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态势、经验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的深度还不够深,提出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可操作性还不够强;部分对长远发展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持续跟踪研究不够,部分文稿因对上级领导的思路、意图领会不深、把握不充分,导致文稿质量不高,不能全面达到领导要求,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

(四)决策咨询研究的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由于体制上缺乏系统性,我州县级政府没有专设研究机构,加之人员机构编制限制,制约了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触角的延伸;研究人员培训和再教育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完善,研究骨干不足的问题突出,研究室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在工作安排上有时统筹协调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存在以上问题和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全面,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还不够强。二是思想不够解放。受传统思维方式束缚较多,研究思路不够开阔,思维创新不够大胆,对策措施缺少突破。三是实践意识不够强。对调查研究在决策咨询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有时把调查研究等同于一般的工作检查。安排深入基层实践和调研的时间不多,掌握第一手资料不够全面准确,对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探究和思考不够深入。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不够强,深入了解群众呼声和愿望不够,反映群众的迫切需求不够及时。五是由于州县机构不对应,也使我们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

三、推进科学发展的方向、思路和工作重点

(一)努力方向

州政府研究室要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决策咨询研究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理论武装为根本,以提高科学决策咨询水平和研究成果转化率为核心,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履行职能,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进取,更加注重突出实践特色,更加注重深入调查研究,更加注重增强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全面统筹协调,不断增强决策咨询研究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决策咨询研究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思路

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和“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以深化学习为基础,结合研究室工作实际,今后重点抓好“三个着眼”,以此达到“五个新”的目标要求:“三个着眼”,即着眼于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牢固树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室工作的思想;着眼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促进科学发展建诤言献良策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决策的思想;着眼于转变思想工作作风,在创新研究方法、提高工作效能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和政绩观。达到“五个新”的目标要求,即一是在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思想认识上有新进步,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发展的思路谋划工作的自觉性;二是在服务决策、促进科学发展上有新作为,力求在用促进科学发展来评价决策咨询研究工作,找准履行职能的着力点,促进科学发展建诤言献良策上取得实效;三是在开拓创新、健全机制上有新进展,努力使研究室工作机制能够与时俱进、充满活力,使各项研究课题和专项调研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特色体现得更加鲜明,工作开展得更加富有成效;四是在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上取得新成效,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文稿写作能力和掌握全方位、多领域信息的能力;五是在转变作风、树立正确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上有新提升,增强抓落实的岗位履职意识,不断提高工作中的执行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抓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调研。一是“保增长”研究,特别是要从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投资增长,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及优化环境和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积极为保持我州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献计献策。二是“抓机遇”研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历史性机遇,围绕通道经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农”基础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支柱产业发展和推进优势产业整合,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等方面开展研究,争取在破除制约我州长远发展的一些根本性瓶颈上有新突破。三是“保稳定”研究,围绕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加大扶贫济困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努力为州委、州政府决策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继续抓好州委、州政府领导交办的文稿调研起草工作。在配合州政府办起草好每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努力完成州委、州政府领导交办的重要文稿调研起草工作,并力求做到“高、新、精、深、实”的质量要求。

3.继续抓好全州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研究分析全州宏观形势及发展动态,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深入调查研究,适时对涉及长远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的发展形势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广泛收集分析州外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性的经验和政策措施,供州委、州政府决策参考。

4.继续抓好事关研究室机关建设发展的相关工作。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切实践行《州政府研究室工作人员行为规范》要求,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增强履职意识,做到尽职尽责,提高工作效能。探索试行课题研究和专项调研执笔人工作机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研究人员素质。抓紧协调配齐配强编制内研究人员,大胆推荐提拔优秀年轻干部,让研究室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努力使研究室成为培养锻炼人才的熔炉。组织开展好灵活多样的学习考察培训,不断拓展研究人员知识视野。在条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为干部职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一)加强学习,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

切实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当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持久深入地学习、卓有成效地实践。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不断的深入学习实践,努力提高胸怀全局促发展、统筹兼顾抓协调、突出重点谋大事、善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在具体工作中,紧密结合全州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当前发展的新问题、新形势,率先带着问题学理论,带着问题搞调研,坚持从宏观上理清思路,从微观上透视规律,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决策咨询研究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能力。

(二)增强政治意识,把握决策咨询研究工作政治方向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党性锻炼。按照“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要求,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积极主动想大事、谋全局的意识,做到注重品行做表率、开拓进取有作为、顾全大局善协调,真正把服从、服务于州委、政府工作大局落实到研究室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的议事规则,认真落实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集体决定了的事情,必须坚持执行,不搞各行其是;凡应由个人分管负责的事情,勇于负责,不推不拖。增强班子的团结,正确处理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沟通协调,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向上的工作环境,实现党性修养有新增强、精神状态有新起色、思想作风有新转变、工作实绩有新进步。

(四)坚持求真务实,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牢固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权力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着力增强宗旨观念、提高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坚持以宽广眼界研究发展、以战略思维谋划发展、以辨证观念推动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多办实事、不说空话、不图虚名,集中精力抓好落实,各项工作都要干出实效、干出水平。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常规向创造转变。

科学研究报告篇4

一、认真学习调研,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了五个方面共识。

(一)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科学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实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我所实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在贯彻落实省局发展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对我所“实验立所、富民强所、和谐兴所”发展战略形成了共识。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不断提高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加深了对省局、我所的发展战略理解,对实现战略目标充满了信心。

(三)在发展思路上,我所实行“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全体职工中达成了共识。

(四)通过学习调研和大讨论,全所职工对我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争建省级“文明单位”充满了信心,为实现这一重要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通过学习讨论,对我所进一步注重民生、实现改革成果共享方面大家更加放心,更加充满信心。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__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公布以来,我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求真务实、创新奋进”的地实所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开拓,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

1、截止20__年12月,我所实际到帐收入3700万,比20__年增长10%;从20__年开始,每年以10%的以上速度增长。节约与收益82万,年均增长率10%;在岗职工年收入4.5万元,年均增长10%;比20__年15955元增长近3倍。

2、分析测试工作量成倍增长。20__年全年完成创收400万;20__年530万;20__年800万;20__年1000万;20__年已突破1200万。

3、工程检测超常规发展。20__年创收300万;20__年500万;20__年675万;20__年800万,完成工作量1053万;20__年创收1189万,完成工作量1540万;20__年创收1700万,完成工作量20__万。

4、地质勘查工作从20__年创收37万起步,06年合同额200万;07年合同额300万,创收191万;08年合同额近1000万,创收501万。

5、黄金珠宝、绿色食品、室内环境检测,房屋租赁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矿产综合利用、岩矿鉴定逐步走上发展之路。

(二)分析测试技术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测试手段从传统的化学测试,常规仪器测试发展到高精度的、高灵敏度的大型仪器测试,以及大型仪器为主体的,辅以其它小型仪器相配套的多元素测试体系,测试范围从常量测试发展到微量、痕量,将发展到超痕量的测试;二是测试领域从单一的地质找矿、地质填图发展到涉及农学、环境学、医学、植物学、生命学、生态学等跨学科的多目标地球化学测试;测试方向从陆地发展到天体、水体、海底的主体检测系统;三是测试形式从过去单一的元素全量测试发展到可提供多元素多信息量的有效态、形态、结合态、化合态、价态的测试;测试对象从岩石矿物测试发展到土壤、水质、动植物、浮尘、土壤溶液等;四是地球化学测试从少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调查发展到超稀密度多元素的地球化学填图,从无机地球化学发展到有机地球化学。同时,我所各种资质的合理配备,标准物质的制备和使用,标准方法的推行,实验室管理信息化进程、计量认证、体系认证的广泛开展,是地质实验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三)“一业为主、多元发展”初见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地质实验分析测试为主导,加速发展工程检测及延伸业、拓展房产经营空间、积极推进地质找矿、矿冶综合利用,形成以地质测试为核心竞争力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发展链是我所近几年坚持的发展战略。从20__年以来,分析测试主业技术设备、人员队伍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工程检测越做越强,省内市场不断扩大,省外检测业务经常有做,今年已经开始到国外进行工程检测;地质勘查从无到有,已发展到省厅、省局项目立项,和地方、公司合作开展地质勘查、灾害防治评估等范围广泛的地质调查工作;室内环境检测勇于开拓,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重建矿产综合利用选矿选冶和岩矿测试研究室,使我所再次占据省内矿产资源分析测试、综合利用研究的领先地位;黄金珠宝、绿色食品检测业务稳定,房屋租赁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四)产业结构调整即将完成

从20__年开始,在省局关于加快企业改革的精神要求下,我所对企业改制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制定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办法,进行全方位的内部企业改制。20__年底,全所9个内部企业或部门全部实行了内部改制。经过近四年的运行,国有资产按时收回,职工队伍保持稳定到期职工安置有条不紊,国有资产得到保值,产业结构调整达到预期目标。

(五)不断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1、不断调整机构,适应市场需要

一是从20__年开始,进行内部企业改制,使我所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国有资产资金集中到所里办大事,如购买分析测试仪器、增添工程检测设备、改善办公生活环境等;二是20__年起成立地质调查中心,积极主动参与地质找矿,现已初见成效;三是恢复选矿综合利用研究和岩矿鉴定研究室,利用我所技术优势,重新站上省内高处;四是工程检测中心不断裂变,从一个中心变为8个分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五是分析中心下设两个分室,体制调整,机制就活,分析任务及时率和工作量直线上升;六是成立室内环境评价室,开辟了新的测试市场和创收手段。

2、加强资质建设,迎接市场挑战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资质是单位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无形资产。近几年,我所除获得部级计量认证外,继续保留地质实验测试甲级资质,获得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检测中心资格、取得国土资源系统仅有6家之一的地下水污染物有机项目和无机项目检测资质后,又获得了国土厅工程测量资质和省建设厅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资质。十一月份又被中国地调局指定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样品分析外检单位,承担华东和华北共十一个省市的外检任务。黄金珠宝、矿泉水、桩基检测、工程测量、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评估等十多项资质,为我所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出台激励机制,激发职工热情

一是我所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__省地质实验研究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和《人才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每年评选拔尖人才数人,给予重奖;继续保持人才引进的速度,近几年引进各类人才和吸收研究生、本科生20多人,成为我所生产技术骨干,为我所可持续发展进行技术储备。二是经济责任制每年根据市场形势的需要进行调整,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安排了以岗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300余人次,其中建筑节能检测、建筑环境影响评价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地下水污染物检测、工程测量及深基坑边坡位移观测等技术培训既适应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又满足了当前市场的需要,为我们的发展做好了初步的技术储备。

4、统筹兼顾,建立合理分配制度

一是每年进行内部工资调整,本着向一线职工和技术能力倾斜的原则,根据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修正,激励职工焕发自己的工作热情。二是效益工资分配方案经职代会通过后严格考核,本着多劳多得的原则,合理分配;三是制定内部经济责任制时,充分考虑各单位各部门的特点,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向一些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收入较低的部门进行调整,缩小收入差距,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

5、强化经营管理,增强责任意识

一是加强财务管理。所财务科通管全所财务,各实体发票报销实行一支笔审批。财务帐本由财务科保管。二是加强合同管理。三是加强人事管理,统一调配全所人力资源。四是劳动工资和福利待遇统一管理。各类工资和福利发放必须经所办公会议讨论后才能发放。

(六)以关注民生建设为目的,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保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逐年提高职工收入,增进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坚持以职代会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经济责任制、内部工资和分配方案、重大资金支出等重大决策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再执行;领导干部每年向职代会述职,职工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

2、正确处理职工收入分配:一是坚持处级干部由局组织考核;二是科级干部由所组织考核;三是职工由各单位组织考核;四是制定合理的分配比例;五是综合考虑在职职工和离退体职工的福利待遇。改革发展成果的分配是单位最为核心工作之一,也是职工最为关切的焦点之一,几年来,所实行的内部工资制度、奖金分配制度和福利分配制度得到全所职工的拥护,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3、加大投入,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创建文明单位。

一是加大高科技技术、设备的投入,购置和更新了几十台套进口和国产先进仪器设备,减少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二是全面装修生产车间,改善通风条件,减少空气污染,注重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三是加大对职工大院的整治,统一安装塑钢门窗、防盗门、安全防盗摄像头等,水、电、气除个别楼外全部社会化管理;四是建立了所网站,办公室和总工办及财务科紧密配合,实现了大部分分析测试数据网内传送,财务数据自动传送,复印机与各处计算机联通,减少了打印机的配备,芜湖路大院宿舍楼进入我所局域网;五是建立常年卫生清扫制度,投入巨资绿化大院;六是建立困难职工档案,逢年过节、生病住院、重大灾害进行慰问;七是经常开展文体活动,活跃职工业余生活;八是为职工逢五逢十过生日、单身职工过中秋节;九是开办职工食堂,解决职工中午就餐难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学发展无止境,科学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我们碰到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地质实验测试及延伸业和地质勘查方面:

一是在地质实验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上还不够,岩矿鉴定和矿产品选冶实验还有待加强和完善,还要优化完善地质实验测试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拓宽服务范围,扩大测试领域,不断满足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实验工作受市场的周期影响较大,目前本省的业务只占20%,80%是省外实验任务,一旦省外实验采取保护政策,我们的业务量将大幅下降。

二是地质测试的延伸业虽然有绿色食品检测和黄金珠宝检测,但是还不够,除现有的延伸业要巩固和发展外,还要积极开发新的测试延伸业,包括室内环境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土壤质量检测、矿产品质量的授权监督检测。

三是建设工程检测是我所支持产业,随着快速发展,存在人才困乏、经营管理理念需进一步优化、金融危机影响突出等问题,将严重影响工程检测业的发展。

四是地质勘探工作业务范围涉及地质找矿、灾害性评估、地质测量、水工环矿山动态监测。我们的地质人员精干,业务能力强,其发展空间相当大。但受制于资质的级别偏低。固体矿产勘查是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测量测绘是丙级,限制了我们工作的开展,有待于资质的升级和维护。五是现有的实验大楼工作场地较小,工作施展不开,化验楼已超期服役成危房,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且是市政规划用地范围,必须异地重建。

(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一是我们的人员较多,在职职工252人,在全国同行实验室中人数最多,是一般实验室人数的2—4倍,而且分析这一块只需40-60人即可承担。实验测试工作如要有大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调配工作。

二是技术人员和经营人才不足,尤其是研究型和熟练的实验测试和地质勘查的技术人员不足。我所非常缺少地质、选矿、工程检测等技术人才,限制和约束了我所可持续发展;科研力量不强,缺少领军式人才。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上,还缺乏带头人,还拿不出更好的项目申报,还要加强项目库的建设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引进和送培,多进行技术交流和高学历的培训;我们是生产型服务型单位,要变成科研型单位,必须加强科技立项工作,出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分析测试质量管理人员年龄老化,要配备青年技术人员;技术职称指标太少,许多同志特别是技术骨干不能聘,影响工作;

三是安置任务较重。内部改制企业60多人逐步到期,已安置20多人,还有近40人要安置,困难较大,有待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和培养。对改制企业职工的安置要加强转岗培训,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积极解决改制企业职工后顾之忧。

(三)民生问题方面

一是职工收入总体上逐年提高,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有拉大趋势,还有一部分待岗职工,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还有难度。

二是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又有很多野外工作,职工反响很大。

三是职工尤其青年职工住房问题要解决,大部分职工住房没达标。

四是退休职工收入相对较低,医疗补贴比较少,门诊费不能报,8种病控制严,生病就意味着贫困。

五是离休干部住院费用高,单位难以承受。

(四)市场开拓和协调方面

一是协调发展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有些业务基础较为薄弱,岩矿鉴定、选矿、室内环境检测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各业务发展差距和促进我所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对外省业务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地区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创值手段较多,但含金量不高,测试收费严重偏低,有待提高服务质量和扩大高附加值的业务范围。经济实力虽逐年有所提高,同时总体实力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长期形成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矛盾一时难以改变。

二是目前的金融危机肯定对分析测试、工程检测、地质调查甚至房产租赁带来影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本所发展和对外业务要求更高。肯定对分析测试、工程检测、地质调查甚至房产租赁带来影响。

三是各项规章制度和经济分配体制基本建立,但影响我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有待解决。机关效能建设落实不够,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措施太少。

(五)创建文明单位方面

一是缺少全所性创建远大规划;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不了解,没有充分调动全所职工和单位、部门的积极性;对外交流太少,主动到上级部门和街道等地方部门、兄弟单位学习交流联系少;创建资料不全、规章制度不完善;二是办公场所,职工生活区域没有分开,硬件投入不够;车辆停放、出租屋管理、空气污染等问题,期待解决;没有草坪,绿化不够,路面坑坑洼洼,环境需逐步改善。北门办公条件很差,办公楼不美观,办公设备落后;宁国路周边饭店影响所内环境美观,面临污染问题;安全保卫有漏洞,安全保卫人员责任心有待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场所不规范,手段单一;

四、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一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还不到位,思想观念有待解放,还需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现阶段,我们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有新思维。要破除一些条条框框和陈旧观念,就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新思想,

二是自我满足,争先创优意识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能够走在市场的前面,科技水平不高,科研力量不强,满足与吃老本是行不通的。

三是改革措施不强,力度不大,有老好人、怕得罪人的思想。

四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力度不够,对所情了解不深,有针对性的措施不多。

五是领导班子成员管理水平、统筹兼顾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二)客观原因

一是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刚刚起步,现有人员管理难度大。高工资、高福利、低效率,大锅饭依然存在。

二是管理体制存在问题,需要理顺。

三是以前结构调整建大,带来一些遗留问题。如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太多,虽然这几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摊子大、资金分散等问题,但人员问题无法根本解决。

四是制度建设方面落后于形势发展。人才引进、管理、待遇等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一套制度,随意性比较大。

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1、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经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党员先进性教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有的成绩,借学习实践科学发观的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所党委“实验兴所、富民强所、和谐兴所”的战略部署,坚定走“一业为主、多元发展”之路,带领全所职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迈进。

2、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纵观地实所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平稳较快”四个字来概括,我们在积极地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距节能、精细、环保、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进一步转变体制机制。就我们所的管理体制来说,运行是平稳的、有效的,但不是高效的;就我们所的经济运行机制来说,是现实的、灵活的,但不是最科学的;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找出我们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减少不必要开支,加强经济运行质量,节约增效。在此基础上,提高我们的整体工作水平。

4、进一步转变机关服务职能。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全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职能就是服务,服务于全所的经济发展,服务于全所的党群建设,服务于全所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进一步转变机关服务职能,一是要从思想上认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要在服务工作上要有新的思路;三是在服务工作上要有新的突破;四是在服务工作中完善制度建设;五是要在服务工作上体现热情、便捷、高效和强有力的执行力;六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去,广泛调研,有针对性的做好服务工作。

5、进一步转变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真正做到有一个好的学风,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自觉的、沉下心来学习,真正掌握政治、经济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决策水平;二是真正做到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是真正做到权为职工所用、情为职工所系、利为职工所谋;四是真正做到忠于职守,真抓实干,勤政廉政;五是真正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二)采取六项措施:

一是深化地勘队伍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转变经营方式,调查经济结构;要发展我们的事业,搞好实验测试、工程检测、做强做大地质,人员结构要调整,一方面做好改制企业人员的安排和转岗培训,充实生产一线;另一方面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岩土、分析、地质高学历人员的引进。在今后3—5年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一技之长,在不同专业岗位上,能独挡一面、踏踏实实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地质实验分析测试为主导,加速发展工程检测及延伸业,拓展房产经营空间,积极推进地质找矿,矿冶综合利用,形成以地质测试为核心竞争力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发展链;维护和加强资质建设,力争在2年时间内固体矿产勘查获甲级资质加强科研立项工作,积极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高附加值的业务市场和工作范围。

三是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仪器设备、地理环境优势,逐步实现“实验立所、富民强所,和谐兴所”的奋斗目标;加强运作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这个机构名称,争取一些执法项目,为__矿产的监督工作做一些有益的事,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

四是坚持以职工为本,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保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逐年提高职工收入,增强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既要全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所的主要工作,事关职工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改善职工的办公条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考虑异地建地质实验综合研究大楼,把化验场地搬出去,将现在的场所构建成__省黄金珠宝集散中心;争取局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努力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五是加强对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将文明创建工作纳入我所全年工作规划,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切实为全所的经济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保证作用。继续制定全所文明创建规划和年度计划。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严格考核制度,与生产经营指标紧密挂钩,奖惩分明。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简报、宣传栏、网站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文明创建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布置落实文明创建各项工作。加强对外交流。所领导和有关部门要经常主动到上级部门和街道等地方部门、兄弟单位学习交流文明创建经验或邀请有关部门领导来所指导检查工作;所宣传部门要经常对外投稿或邀请宣传媒体到所采访报道。加强制度建设。对以前的制度进行清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工作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我所各项规章制度。重视文明创建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工作,实行专人管理,装订成册。努力实现办公场所,职工生活区域分开,加大硬件投入。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规范车辆停放、出租屋管理,解决空气污染等问题。继续进行两个大院道路维修、卫生清扫、绿化工作。想方设法及早解决实验楼搬迁问题,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门卫值班规范化,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实行安全巡逻制度,采取安全保卫措施等。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落实效能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加强职工思想、职业道德教育。

六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我所党建工作和三个文明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修订和建立有利于我所发展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机制和体制,把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有市场开拓精神,想干事的年青同志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六、今后努力方向

(一)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所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制定和落实学习计划,努力提升中心组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突出实践性,不断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努力做到认真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集中精力抓好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二)联系实际、转变观念,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改进作风、增强执行力”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教育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作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改进作风与促进我所科学发展工作中的必然联系,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逐步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作风过得硬、工作效率高、创新能力强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

(三)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查找原因,将科学发展落到实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所的科学发展。通过学习、调研和讨论,我所已将存在的问题基本上查找出。但是阻碍我所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还需我们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去查找、去分析、去解决,只有查明原因,制定措施,彻底解决,才能将科学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四)在实施我所战略目标上,努力做到:

一是与时俱进,在地质实验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在地质实验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力度和研究的深度上还不够,岩矿鉴定和矿产品选冶实验还有待加强和完善,还要有待完善地质实验测试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拓宽服务范围,扩大测试领域,不断满足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

科学研究报告篇5

一、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从真理认知、价值认知和实践认知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更为全面、科学的结论。真理认知是指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的了解和认知,价值认知主要指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作用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实践认知是指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贯彻落实情况的认知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认知度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在局级领导班子成员受访者中,有97.2%的人认为各级领导班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的力度和效果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在普通干部受访者中,有90.8%的人认为本地区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情况是充分的和比较充分的。

(一)真理认知主要包含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条件和内涵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各级领导干部一致认同,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当被问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条件是什么”时,27.6%的领导干部认为是来自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断探索”,14%的认为是“当前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13.8%的认为是“对一些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的教训总结”,41.6%的领导干部认为是以上几种原因的综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得到基本掌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许多领导干部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关于以人为本。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贯穿于首都发展全过程和首都工作的各个方面,而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就是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的领导干部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是贯穿科学发展观整个理论体系的纽带,也是科学发展观根本区别于传统发展观之所在;有的指出,以人为本,要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关于全面发展。多数同志认识到,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于协调发展。大家一致认同,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国家对农村、中西部进行扶持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让城市、东部与农村、中西部优势互补,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关于可持续发展。大家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关于统筹兼顾。大家普遍认识到,坚持统筹兼顾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要结合*精神,全面认识统筹兼顾的广泛性和全局性特征,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统筹兼顾,实现发展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调查发现,有一些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理解不够系统准确。比如,调查中显示,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几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达后所考虑的,我国现在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等到一定阶段后,才能考虑可持续发展。第二种观点是,全球化条件下,资源、能源自由流动,如果我们通过发展积攒足够的财力,就能在世界范围内采购能源与原料,就能支撑我国的发展,所以,现在谈可持续发展没有那么急切。第三种观点是,环境和资源是为人服务的,应该优先发展地方经济,先增强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去谈治理环境、节约资源。这说明,这些同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弄清楚,对于城市和地区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活力等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重视不够。此外,在思想上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甚至人为地“割裂”。

(二)价值认知在调研中发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已经深入人心,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作用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认同。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评价较高。调查问卷显示,约80%的领导干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深刻。当被问到“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认识”时,74%的领导干部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的伟大创新;69.8%的认为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但也有18.6%的认为是“对原有观点和概念的系统总结”;3.3%的认为以前已有相关论述,并无太多新意,作用不大;17.5%的领导干部认为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作用取决于是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普遍认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一些说法进行评价的问题。对“科学发展观是世界观,对于具体的工作者来说更是方法论”的说法,41%的领导干部同意,50.4%的非常同意,5.7%的不太同意,0.3%的很不同意,2.6%的表示无所谓;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领导干部们的事情,普通群众只要遵纪守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够了”的说法,49%的领导干部非常不同意,34.8%的不同意,13.6%的同意或非常同意,2.6%的无所谓;对“贯彻科学发展观主要是中央的事,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不过是走走形式,换汤不换药,没多大实效”的说法,63.5%的领导干部非常不同意,29.3%的不同意,5%的表示同意或很同意,2.2%的表示无所谓;对于“提不提科学发展观没多大关系,只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就行”这种说法,47.5%的领导干部表示非常不同意,42.5%的表示不同意。5.7%的表示同意,2.0%的表示非常同意,2.4%的表示无所谓。以上数据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的认识相当清醒,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认识准确,能充分肯定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并结合实际主动思考运用其指导实践。有领导干部提出,北京要真正把握好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这一定位,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建设成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有的领导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在于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对国情、区情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从而使各项创新思路切实符合区情实际。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少数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政策或理论层面,停留在字面上。极少数人没有改变思维惯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的重要性。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地成为一个局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障碍,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破除。

(三)实践认知对科学发展观认知渠道、贯彻落实成效、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等四个方面的调查显示,随着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对于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成效,48.8%的受访干部认为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后变化比较大,19.3%的认为变化非常大,两者相加占68.1%。认为变化一般的有26.5%,仅有1.3%的人认为基本无变化。在某区的调查显示,认为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区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高和比较高的比例合计达到83.9%;对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效果的评价“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95.6%。这说明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充分肯定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情况。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当被问及“当前实践中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时,63.2%的领导干部认为是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48.6%的认为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认为是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占42.9%,认为是不重视民生问题的占35.7%。有的同志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如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工作实践方面的问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等等。有的同志还认为,在各单位内部也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表现在:特权思想,不注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缺乏人文情怀,缺乏大局观,对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问题把握不准,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不透,旧的理念根深蒂固。需要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当被问及“当前制约所在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因素”时,40.8%的领导干部认为是体制机制不完善,39.6%的认为是相应评价体系没有建立,与此相关,33.9%的认为是本单位的认识水平不够,18.2%的认为是潜规则在起作用。总起来看,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为谁树政绩”、“树什么样的政绩”、“怎么样树政绩”、“由谁来评价政绩”等问题上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切实用正确的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的实现。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加强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内化到领导者心中,外化到工作中。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依靠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考核社会全面进步的程度,把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水平、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状况、人的自身发展与幸福指数等内容纳入考评范围。

二、思考和启示

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度,不仅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情况,而且是学习、研究、宣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综合反映。这次调查,为我们按照*报告要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提供了若干启示。

启示之一:要形成科学发展观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机制,实现理论学习、宣传与贯彻落实、运用转化的良性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领导干部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用理论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使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实效体现在促进工作上。一方面,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宣传提高领导干部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抓贯彻落实,解决制约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政策问题,在贯彻落实中体现认知效果。从真理知识、价值观念到实践运用,这是一个有机的互动的链条,链条中每一部分问题的解决都要有整体视野。比如说认识不系统的问题,不能仅仅从知识的层面去考虑,而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对价值认知和实践的影响;反过来,由于在认知方面还存在不足,对在价值认知和实践认知方面得到的信息也要辩证看待。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要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宣传、贯彻贯通起来,使知、观、行一体联动,互动促进,在贯彻落实的行动中体现真理认知和观念转变的成效。

启示之二: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提高认知水平,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是决定科学发展观认知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学习、理解、研究科学发展观。一是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视野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的高度,认识、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二是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实践的探索不断赋予科学发展观新鲜血液,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三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创新。这就需要在现实中培育创新的生长点,需要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共同探索、发挥集体智慧。总之,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做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启示之三:要增强宣传效果,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价值认知水平,把科学发展观的真理认知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科学发展观念调查显示,66.7%的领导干部是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电视、报刊、网络等依然是领导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宣传部门的舆论导向任务十分重要,也对我们继续改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宣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科学发展观宣传要体现实事求是,体现科学精神。二是科学发展观宣传要落到实处,讲究方式方法。宣传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要求入脑入心。要处理好“举旗帜”与“抓眼球”之间的关系,探索使理论宣传更有魅力、更生动活泼、更有效果的方式方法。寻求广大干部群众接受的、科学有效的途径和平台,这是理论走向广大干部群众的钥匙。三是科学发展观宣传要面向实际。一方面,宣传不是空中楼阁,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做到既全面准确又深入浅出,从而拉近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广大干部群众之间的距离,把广大党员干部视为主动的参与者,把理论宣传作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改变笼而统之、只重宣传数量而不重宣传质量的不正确的宣传方式,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宣传。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宣传效果,要体现到工作中,根据实践,改掉不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措施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促进理论宣传工作。

科学研究报告篇6

在我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一年的时间里,主要举措如下:

1.强化教师培训

(1)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学校定期不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转变他们的教学思维观念来辐射其他教师。还可以聘请知名学者来传授经验,使教师亲身感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加大对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2)加强对教师整合技能的培训

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了许多内容,因此,各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我校不仅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技能进行培训,还采用集中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分阶段对教师进行软件学习培训,逐步使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一些基本软件的操作方法。学校重点对教师进行课件开发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一些基本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如Flash、powerpoint、方正奥思等,达到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自制课件的水平。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学会编辑、处理、上网查询、选择、下载信息、媒体制作甚至简单的程序设计,为学科整合提供技术保证。利用开放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能力。

3.鼓励教师撰写信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论文

广大教师踊跃参与,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

4.提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起到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我校教师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曾有多名教师的课件在市级课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二、主要共识

经过一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对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诸多问题达成了如下理论性共识:

1.整合的核心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会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但其教学只被限制在计算机技能和知识上。为了用计算机促进教学,需要将其作为初升高的考试科目。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发展,教育部在21世纪初就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出来,纲要中指出对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就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其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常识以及信息意识都纳入其中,对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行培养是其最关键的一点。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目标,我们从信息应用、信息获取、信息定义、信息处理、信息作用等学习内容角度进行教学。

2.整合的基础

需要创设信息技术环境保障信息技术教育,为整合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要具备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氛围;二是具备一定的质量和数量的软硬件设施。我们需要全面规划硬件设施的配备,进行逐年目标的制订,保证规划目标与预期结果相符合,是否会受到学校或乡镇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氛围的影响,这两者互相制约和联系。一般情况下,都很难进行良好信息技术环境的营造。部分农村中小学的经济较为落后,由当地政府拨款配备软件和硬件,但由于其资金有限,所以往往会先配备硬件,而软件建设没有资金投入,就会造成较低的应用效益,从而对硬件的完善产生影响。长此以往,难以在学校或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氛围的营造,更难以对其进行整合。

早在2001年我市的“王母宫镇现象”就被《中国教育报》报道,这就体现了王母宫镇的教学氛围。在镇上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从而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高效,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这些村民认为需要让村里的孩子享受公平、无差别的教育,使其都能对计算机进行运用和操作。在教学上都持有对教育质量进行提升、对学生的负担进行减轻、贯彻现代教育理念的想法。曾有专家对这种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随后其指出,在王母宫镇所有人都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因此所有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这种环境整合使得整个镇的信息技术呈现出新的气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整合会受到技术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影响,因此整合其实就是增强信息意识和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如何转变师本教育,使其变为生本教育,对此需要进行综合和实践,从而达到整合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目的。

三、主要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本实验课题小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对本学科知识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

2.在研究实践中,学生对于相关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包括对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归纳、总结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

3.在这段时期,学生在实验课题小组教师的指导下,基本上能上网搜索课件和自己制作课件。

4.教师自己开发多媒体课件。丰富学校素材库的教学资源。课题组的老师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收集大量的课件和积件,使其他老师在备课中有更多的参考资料。赵永光老师的课件《观沧海》、王岩老师的课件《狼》、黄晶老师的课件《爱莲说》分别在大连市首届课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5.课题组的老师能积极开展教学尝试,争做学科带头人。

6.围绕课题,积极撰写教学经验、调查报告、教学设计、总结教育、案例以及论文。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也更进一步认识到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思想,今后我们将更进一步探索教学的新路子。

科学研究报告篇7

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新中国的艺术科学理论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研究体系日益完善,枝繁叶茂,结出硕果。为繁荣理论建设,中共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战略任务,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包括艺术学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发展与繁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重要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艺术科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也明确要求,全国各级文化科研机构务必进一步完善研究机构、整合学术资源、抓住时代机遇、创新思路方法,努力进取,完成任务,争取更大成果。

艺术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建设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全国文化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本着一贯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宗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气魄,《艺术百家》杂志社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党组研究,决定自2010年起,陆续分期分批介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以及国家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和艺术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欣逢中华盛世,共襄文化盛举。

ResearchStatusandDevelopmenttrendofnationalartDisciplinary(Ⅲ)

LeadingGroupofficeofnationalartDisciplinaryplanning

(ministryofCulture,Beijing100020)

七、文化艺术管理

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在“十一五”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主要得益于国家层面对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引导,成就最突出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三个领域在学科建设、理论创新和学术成果等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

(一)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学术成果渐趋丰富,学科体系逐渐成形

在有关政府部门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部级学术研究机构的推动下,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逐渐拓展至其他学术机构和大专院校,各界学者越来越关注文化战略研究,并从各自领域出发,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渐成规模,其理论成果为文化战略学科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学术基础。

1.文化战略研究总论从学理上阐述文化战略的由来及含义,阐明其演变及基础理论。

在“十一五”期间,关于文化战略总体构想的专著主要有《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等,相关的学术论文有《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战略选择》等论及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探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国际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提出制定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并从学理上阐述文化战略的由来及含义,阐明其演变及基础理论,重点讨论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对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为文化战略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理论框架。

2.文化战略目标研究成果显著。

我国文化战略的目标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实现这一目标,需选择适当的战略路径,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中国:软实力方略》、《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一)》、《软实力:中国视角》、《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等著作,《软实力与中国文化战略的发展走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主流文化的体系建构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等论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与形象等等,但是其核心元素在于价值观。

2008年,旨在形成完整知识谱系和体系化研究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被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委托项目,包括《原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进程及其成果形态研究》、《基于改革开放背景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研究》、《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命题条件下的文化发展规律研究》四个子课题;《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中国电影的精神地图――论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和谐•仁爱•自然――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阐释》等论文系统梳理与重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资源,推进中华文化发展的无形力量,切实加强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文化战略的核心。

提高文化软实力还需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拓展我国文化传播的范围,提高我们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构建中国崛起的对外文化战略》、《建构先进国家的文化形象凝聚和谐发展的无形力量》、《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用流行文化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电影“走出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等论文提出建设覆盖面广、内涵丰富的强有力传播体系,促进价值观的认同,提高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文化发展战略措施研究针对性强、应用功能突出。

文化发展战略的措施涉及文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市场、知识产权、文化遗产、区域与城乡文化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诸多方面,是文化发展战略体系的核心内容。学者们在强调政府宏观调控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制定文化政策和战略规划,以及在文化发展、文化保护上应起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基层文化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出,要从国家文化发展高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认知我国实施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方式。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脚踏实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乃是关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问题。

《“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问题以及历史境遇》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与缺席带来的危害,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概念和现代意义上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前国家文化安全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历史境域,指出保障国家文化的独立和完整的战略意义。

4.研究国外文化战略的成果有品位有影响。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文化的战略地位,这些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文化政策,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的同时,亦注重文化产品的输出和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它们不但构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我国文化战略研究重要的参照系,而且也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对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欧美等国文化发展战略的主要论文有《美国文化产业与对外文化战略》、《葛兰西――政治战略与文化战略》、《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论冷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及我国应对之策略》、《全球背景下的欧洲文化策略》等,起到了利用他山之石的功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向规范化和学理化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属于文化政策研究范畴,是中国现阶段文化政策的具体问题。自研究概念提出以后,相关研究不是很多,尚不成熟,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

国内第一部论文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中国文化报社主编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该书集中了一些学者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初的理论探索,及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对实践的总结与思考;深圳学者集体撰写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是国内第一部较成体系的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的专著。

该书首次从政策的理论起点――公民文化权利,以及中国当代政治背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来论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合法性,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支持与保障系统、绩效管理与评估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以严密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命题背景、基本框架、基本原则、文化体制障碍,对中国语境下的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进行了界定与论述,对于研究和理解中国公共文化政策领域的实践和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关注文艺问题也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野和角度;其他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论文及经验总结散见相关学术会议、各地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报》、文化发展论坛网及其他地方报刊媒体,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居多,对体系框架及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

1.对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基本概念的探讨。

多数学者按照公共经济学理论,参照一般公共品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性――外部收益性、消费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齐勇锋认为,政府必须提供纯公共文化产品和准公共文化产品,前者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文化信息安全及社会稳定,也与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其供给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后者虽然在消费上具有私人产品的竞争性,但在技术手段上难以实现排他性消费的服务和收费,或虽可以实现排他性的收费,但由于边际收益不足以弥补边际成本,需采取由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的模式。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主体研究。

国内学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主体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政府是否应承担主导作用。支持政府主导者依托两种观点:其一,认识到市场失灵和社会公正是经济学有关公共责任的规范理由――它们说明了政府应当介入其中;其二,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区域间还存在巨大差异,公民社会尚未发育健全,政府还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3.公共文化财政及投入方式研究。

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方面,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立足中国国情,发达地区可逐步采取政府与市场混合提供的方式,但欠发达地区及农村还需要以政府提供为主。在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方面,国内学者普遍赞同加大投入的观点,但在投入方式上存在不同主张,或主张效率第一,加强财政投入的绩效监管;或主张公平第一,财政投入应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或主张效率与公平兼顾,加强机制创新。

4.公共文化管理运作机制创新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因此信息交流与沟通顺畅是体现其民主价值的重要方式。国内在信息技术使用上,目前主要侧重于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覆盖全国各地的网络传输系统,使文化信息经济、快速地传送到各地,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消除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有学者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我国基础文化建设薄弱的现状,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供给状况。各地方在建设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如上海的社区信息苑、青岛的五连线、深圳的六个一创新工程等等。

5.农村(及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国家已在2005年1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表明我国政府已明确自身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但对于如何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还有争议。

韩敬霞认为,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虽然一直由政府提供,但所谓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很多地方根本就不存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十分缺乏。利用市场机制,引入自由选择机制改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求关系,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但有学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公益性文化,其产品和服务供给制度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因此质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是否适合由市场机制起作用。

(三)文化产业研究发展迅速,成果可观

1.科研立项情况。

从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立项项目来看,关于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每年资助涉及文化产业项目平均有5个左右。较有代表性的立项项目有:《中国出版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境外资本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现状、影响与监管对策研究》、《文化策略、亚意识形态与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等。由于在国家的科研体系中,文化产业研究被归类于文化艺术管理学科下,在非艺术学学科的社科基金立项中,文化产业并非重点;因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也获得了一定资助。

“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中,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项目共有近20项获得立项。较有代表性的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戏剧产业化研究》、《西方国家传媒业的融合、竞争及规制政策的演化》、《我国文化服务业发展及政策研究――基于产业特性视角》、《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电影产业成果及问题研究》、《互联网时代欧美文化产业制度转型危机:版权体系的重构》等。

2.学术著作和刊物出版情况。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研究发展迅速,约有50部著作出版,成果丰富。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文化产业学》、《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当代文化产业论丛》、《世界文化产业丛书》等。关于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刊物比较匮乏,目前主要有《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和《文化产业研究》,文化产业论文大量多发表于其他社科期刊上。

3.情况。

据中国知网数据,“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情况如下:

可见,与“十五”期间相比,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数量增长2―3倍。另外,在和文化产业研究紧密相关的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领域,2006年1月1日到2010年4月20日,题名和主题中有文化体制改革的论文数量分别为2030篇和10075篇。尽管文化产业相关很多,但其中多为表层研究、描述性研究,厚重的理论研究和具有实践价值的对策研究所占比例不高。

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研究非常活跃,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以著作、研究报告、论文形式出现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对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重要探索,在较短时期内呈现出大发展的局面。

结论

(一)经验与启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艺术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既是对以往工作进行理性把握,探索艺术研究的一般规律,更是着眼未来,为重新出发探寻方向,为制定艺术科学研究下一个五年的规划提供思路,打下思想基础。

1.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新阶段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艺术科学研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明确核心任务:通过对古今中外艺术史论与艺术作品包括艺术作用于社会大众的审美规律等的科学研究与理性观照,阐发先进文化,宣传先进理念。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通过艺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和昂扬的理性精神,总结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心路历程,阐发民族艺术丰富多彩的美学内涵,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无穷艺术魅力。

新世纪新阶段,进行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持崇高的学术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总结艺术科学各学科的历史和现实、学术思想资料和学术思潮,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把该学科既已形成的基本范畴、观点、体系置于现实之中,使其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拓展,并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改造旧体系,构建新体系;才能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必须根据现实需求调整艺术学科发展格局,深化和拓展艺术学科体系建设

艺术科学研究作为上层建筑中一部分,必然反映国家社会主要的经济关系,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艺术科学研究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现实,才能深化和拓展我国艺术学及其各门类学科体系建设及其当展问题研究。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当代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愈显重要,动漫、网络、游戏等发展迅猛,美术设计、漫画影视制作与新兴的文化产业结合,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和管理乃至艺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已十分迫切。

大力推进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深入探索、研究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深入研究国外文化艺术运作状况,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当前国际文化活动的空间与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艺术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与策略成为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针对艺术学及其各门类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十一五”期间,文化艺术科研工作者不断深化和拓展各门类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和扶持曲艺、杂技、木偶等学科基础薄弱、学科建设滞后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和拓展了艺术学各门类学科当展问题研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重视和加强艺术学各门类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边缘学科研究;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与艺术科学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加强和拓展在多学科互渗融合中出现的新兴领域研究,大力推动新兴技术手段在艺术科学领域的应用。因此,各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3.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理论联系实际是发展和繁荣艺术科学的根本途径。

艺术科学理论研究需要对大量艺术实践实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只有在对当前一些不同类型的艺术现象、艺术实践进行实际考察,具体研究艺术实践的起源、发展、形成、拓展等相关因素,及其对该艺术实践文化特色形成的深刻影响,才能为艺术实践在文化层面上的深层挖掘,提供最直接的资料,找寻到理论下面坚实的实践支撑,不断把艺术科学理论研究推进到更高的水平。

“十一五”是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艺术界也涌现了大量新现象、新趋势和新课题。面对纷纭复杂的艺术现状和文化现象,艺术科研工作者并没有躲进象牙塔、沉溺于死学问,而是用敏锐的学术触角,不断吸取新理论、新方法,积极研究和解读新的文化艺术现象,探求原因,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比如关于艺术市场的讨论,关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关系的研究,关于新媒体的研究,关于当代艺术的探讨,都是广大艺术科研工作者理论联系实践、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成功范例。

4.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艺术科学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最需要充分发挥研究者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专家学者的创造性劳动,充分理解艺术研究的艰苦性。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鼓励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的创造,包容学术探索,鼓励学术争鸣。同时,实行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学会在包容多样中确立主导,在尊重差异中求得和谐。

要按照文化艺术自身的客观规律组织学术研究,努力营造有利于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大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才能使我国艺术科学研究队伍和事业建设永葆青春和活力。

5.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开阔视野,加强改革创新,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成果和研究方法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是繁荣发展艺术科学的重要途径。深化和拓展我国艺术科学研究,必须以放眼世界的宽广视野,以贯通古今的历史深度,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从人类历史的走向中去拓宽研究空间。

艺术科研工作者要瞄准学术发展前沿,跟踪学术研究动态,既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使艺术科学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积极创造在思想理论体系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艺术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是艺术的巨大魅力和价值所在。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科研工作者必须拓宽思路,积极倡导和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只有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成果和研究方法,紧密结合当代艺术发展的生动实践,进行理论的创新、内容形式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方法手段的创新,才能使艺术科学研究工作不断超越落后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同时,只有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艺术科学研究,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精神来推进艺术科学研究,使艺术科学研究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科学学科体系,才能把我国艺术科学研究推上一个新台阶。

6.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加强艺术科学项目规划建设、深化艺术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和健全艺术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体现着我国艺术科学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评审,从2007年开始由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这是我国艺术科学管理体制和建设的一个重要转变,体现了国家对艺术科学建设的高度重视,为艺术科学建设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只有进一步完善有关管理办法与制度,努力提高艺术科学规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强化精品意识,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优中选优的评审原则,改革评审制度和评审方式,完善项目成果评价机制;严把政治方向和学术质量的两关、评审立项和鉴定结项的进出两口,才能进一步提高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质量,确保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优秀成果。

坚持深化艺术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繁荣学术、推动学术的重要措施。要不断深化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对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在建设和谐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程中重要战略作用的认识;要通过规划和选题,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艺术科研资源配置。努力探索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现代科研体制,探索建立若干高水平的资源共享型艺术科学研究基地,促进优势学科及科研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健全艺术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切实加强艺术科研成果奖励工作,使之成为优化、凝聚科研队伍,繁荣艺术科学的重要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切实加强艺术科研成果的推广、宣传和奖励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加大成果宣传力度,拓宽成果宣传渠道,促进艺术科学规划研究优秀成果更好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运用于学科建设和发展。

(二)困难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艺术科学研究还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当前的艺术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史的研究,存在着有价值的理论提炼不足的局限。

如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戏曲理论的研究稍显滞后,特别是一些特定时期与领域的戏曲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总结与提升;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虽然研究成果数量不少,但含金量不高,多为对音乐教学实践方法的探讨,真正上升到“音乐教育学”高度的成果很少。

2.艺术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学科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十一五”期间,艺术学各门类学科研究领域有所拓展,但艺术学自身学科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艺术学及部分门类学科在基本范畴、规律、原理、方法论等问题上的研究尚需深化和系统化,学科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如在艺术社会学研究方面,门类研究缺乏新进展,出现了以文化研究代替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倾向;在文化战略研究方面,作为一个学科,其体系尚未成熟,缺乏系统性和精密度,研究领域不甚明确,跟其它文化研究领域存在交叉现象,尚缺乏严格界定的概念系统。

3.艺术科学在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上存在部分脱节,对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缺乏足够关注

“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的理论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对当下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缺乏足够关注,艺术科学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存在部分脱节。

如在曲艺研究方面,关于曲艺的曲本文学、曲唱音乐、舞台美术和“说唱”表演等专门研究,一直处于萎缩甚或空白的状态;在舞蹈研究方面,舞蹈理论研究偏重于传统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缺乏对当代舞蹈应有的研究和关注。

4.艺术科学研究对新观念、新方法的运用还不够重视,理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研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艺术家对艺术科学研究中的新观念、新方法的运用还不够重视,理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如在艺术批评研究方面,研究成果多是总结回顾性研究、表态性研究,对国外批评思潮及国别艺术批评介绍性研究等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理性研究所占的比重很少;在电影艺术研究方面,电影艺术研究在理论、观念、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随着新语境的变化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5.艺术学项目申报存在一些问题,科研体制改革滞后,研究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受到社会愈益广泛的关注,这期间也的确推出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与应用价值的成果,在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乃至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近年来,在项目申报数量逐年激增的同时,在项目申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自身学术积累而热衷于赶浪潮的现象有所蔓延,课题研究缺乏问题意识;研究的理论观点乃至对策、建议的雷同、相似,对调查数据等材料的简单罗列、汇集,是申报项目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科研体制改革滞后,缺乏面向社会需求的科研导向机制和以成果评价为核心的竞争激励机制;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布局不够合理,各学科发展不平衡;由于学术风气和学术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急功近利、复制拼凑的现象甚至在局部有所蔓延,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监督机制有待建立和健全;科研队伍还不够稳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艺术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版和转化存在困难,影响往往局限于本领域,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期许与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艺术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分析“十二五”时期全国艺术科学各学科的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明确“十二五”时期艺术科学的主要任务,可以更好地推动艺术科学的全面繁荣发展。

1.艺术基础理论

“十二五”时期,艺术基础理论研究要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更多地从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从艺术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来思考和组织研究工作。具体来说,在“十二五”期间,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前沿和未来展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原理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唯物史观哲学基础上创立了全新的艺术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学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以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为指导,建构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原理,以推动当代艺术学健康发展,将成为艺术基础理论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

第二,在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大项目《中华艺术通史》十四卷全部完成、出版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中国艺术通论》重点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即对中国传统艺术基本精神、演化规律及主要审美特点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将提上日程。与此相关,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也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三,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已走过60多年光辉历程。在大力加强国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十二五”期间,艺术科学应重点关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发展道路、基本经验及现实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未来发展方向与途径的研究。

第四,艺术理论在新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艺术学在新时期也取得了独立学科的地位。

对中国艺术理论和艺术学由20世纪上半叶萌芽并取得初步成果到新时期获得巨大发展的历史加以清晰、细致的梳理,对艺术学科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也应提上日程。

第五,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艺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艺术社会学是艺术学科中一个传统的优势学科,新时期以来取得较丰硕成果,但它也面临着来自“内部研究”与“文化研究”两方面的挑战。未来的艺术社会学研究如何吸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当代新的艺术生产与消费实际,开出新生面,是需要艺术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第六,在当前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当务之急是改善和加强艺术批评工作。

当前艺术批评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偿批评、圈子式批评、酷评之类大行其道,少有真正客观、科学、富有责任感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艺术批评。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的健康发展,加强和改善艺术批评已成为艺术领域的普遍共识。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艺术理论界进行深入探讨。

2.戏剧戏曲学(含曲艺、木偶、皮影)

(1)戏曲学研究

加强戏曲理论研究,特别是现状研究。近20年来,戏曲学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许多重大戏曲史论研究课题的完成,积累了一批学术成果。但一些基础性戏曲理论研究还很薄弱,西方戏剧理论仍占据戏曲理论研究的话语权,戏曲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集体失语的问题仍比较严重,“十二五”规划对此应高度关注,对这些基础性理论研究,特别是现状研究提供必要支持。

重视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戏曲艺术形成了独具中华文化特征的表演体系,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标准。从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对提高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舞台面貌的巨大变化,大量新鲜的创作经验亟待从体系建设的角度给予总结,一些既有的研究结论也需相应地给予新的理论回应。

建立学术化与规范化的戏曲评论机制。当前的戏曲评论很多是非本体意义上的批评,常常成为戏曲评奖等活动的附庸,造成戏曲批评止于艺术研究的表层,缺少对戏曲创作切实而具针对性与指导性的理论建树,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戏曲艺术创、演、评等戏剧链良性发展机制的建立。“十二五”规划应对建立学术化与规范化的戏曲评论机制有所表述,提倡和鼓励具有学术规范与创新意识的戏曲评论。

重视戏曲研究中新观念、新方法的运用。自王国维到张庚等前辈学者,开创了戏曲研究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的传统。“十二五”时期应继续重视运用新观念、新方法从事戏曲研究,特别是戏曲人类学、文化学、口述史等交叉学科研究和新兴研究方法的引进与运用,将极大地拓展和深化戏曲学科的许多研究领域。

完善戏曲学科构建。戏曲学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戏曲学科建设仍存在系统化、理论化的必要。如戏曲文献学、戏曲音乐学、戏曲表导演学等学科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十二五”时期应对这些薄弱学科,特别是关于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予以适当的扶持。

(2)话剧研究

“十二五”期间,应重视完整独立的话剧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当代话剧本体有密切关系的话剧市场学、话剧市场份额分析、话剧产业学、话剧营销学、话剧组织与管理学等,也应尽快纳入话剧学的研究范畴。

随着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社会化、产业化已成为戏剧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应从学术理论上予以重视。要及时掌握话剧改革的试点院团及其试点阶段的种种新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总结、研究,为政府扶持戏剧产业提供决策依据。

进入新世纪,话剧发展格局大致呈现以下三种情况:

专业院团的经典剧作、保留剧作、原创剧作演出;民营演出机构的商业戏剧、流行戏剧演出;非职业、非盈利、先锋、实验的戏剧演出。

在戏剧经营中,出现了国营剧团、民营剧院、私人戏剧工作室、大学剧社等不同分野,同时戏剧流行化、世俗化、喜剧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何积极引导规范,是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但目前对民营和业余剧团以及喜剧、小戏、小品的研究严重短缺,应着力加强。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电子数据形态的话剧影像库、话剧文献库、话剧信息中心等,致使话剧艺术的各种资料随演随弃,严重流失,现有的戏剧档案管理明显滞后,将影响话剧学科的整体推进,这种状况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

新时期戏剧已走过了近30年历史,涌现了大批有特点的剧作家、导演、演员,这是中国话剧史上观念更新频繁,形式转换灵活、艺术思维活跃的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应当对其艺术成就予以总结。

经过一百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国话剧史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已纷纷离世,应加紧收集活态历史资料,对经历过这一发展过程的戏剧界前辈进行跟踪访谈、口述实录并编撰口述中国话剧史,为今后的研究创造条件。

作为外来的艺术样式,话剧常被认为是带有“西洋”色彩、“舶来的”、“小众的”艺术形式,话剧民族化是一个长远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实践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面临“二度西潮”,由此带来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妄自菲薄、生搬硬套式的借鉴外来文化的做法,值得反思。如何保持中国艺术的神韵之美,借鉴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适应现代大众的审美心理,实现民族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是应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3)曲艺学研究

随着曲艺学研究的逐步推进、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以及学术生态和研究环境的逐步改善,“十二五”期间的曲艺学研究,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特别是随着大型曲艺专业方志丛书《中国曲艺志》的编纂完成和全部出版,有关曲艺的学术资料空前丰赡,其研究也将突破既往主要局限于基础史论、汉族曲种和艺术本体的局面,进一步向更深广的领域展开。有关少数民族曲种和曲艺的文化学研究将成为主要方向,曲艺表演、舞美和传播研究,也将趋向深入。

②研究内容更加切实。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来,有关曲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将成为曲艺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研究手段趋于多样。

除了传统的史论研究、文献整理、创演观照和人物研究等,有关曲艺的口述史研究、音像文献的整理保存和曲艺文化的数据库建设等,将成为全新的成果样式。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也将突破传统的本体研究,向着“跨学科”的方向扩展。

④研究队伍逐步壮大。

目前曲艺的本科教育几乎是空白,但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展。高级研究人才匮乏的局面,在“十二五”期间会有较大的改善。

3.电影、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艺术

当前,电影、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艺术研究已经步入急剧变革的时期,面临许多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十二五”时期,电影、广播电视艺术及新媒体艺术研究课题的规划应站在“大传播概念、全媒体视野”的角度,以宽阔的国际视野、跨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升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含量,谋求当代语境下各媒介知识系统的重构和互补性研究;强化有指导意义的应用对策性研究,使相关学术研究在符合规律的科学发展中取得更大突破。

在电影研究方面,要注重基础理论系统化、创新性研究。目前,电影艺术研究中存在着重文化轻艺术、重实践轻学理、重热点轻整体、重引进轻消化的问题。新语境的变化发展将促使电影艺术研究必须在理论、观念、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完善。一些研究已经展开,但是需要继续推进,如加强对电影现状的关注与研究,国家电影战略的研究;加强对外电影文化宣传和发行策略的研究,提高利用电影传播中华文化、宣传国家形象的能力;加强电影评论,利用各种媒体优势,提升民族电影的文化负载,提高全民电影文化意识和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另外,随着近些年中国电影不断取得的国际成就和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对华语电影的关注持续升温,并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在这种形势下,注意总结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加以规划,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不但对中国电影研究,而且对中国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在广播电视研究方面,热点现象频出导致史志研究滞后于业界发展,应加强历史意识,注重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研究。

其次,要建立科学、全面的电视评价体系研究。收视率是评价电视节目的重要指标,但只是商业传播标准。动态深入地研究电视的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有效结合,调整收视率样本结构,完善调查方法,建立分众定性研究,建立起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和注重文化创造力的文艺标准与收视率双赢的评判指数,是非常迫切的课题。

再次,加强广播电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广播电视业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向上下游整合,实现产业升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还要看到,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既要规范其具体概念和定义,又要重视其质量标准和考评体系的研究,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在动漫、新媒体艺术研究方面,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更明确地确定研究对象、方法、基本概念和范畴,建立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要建立动漫及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性条件;要加强动漫、新媒体艺术的分类研究、中国动漫和新媒体艺术特色研究、中国文化对动漫及新媒体创作的影响研究、动漫文化及其影响研究;加强中国动漫、新媒体艺术发展机制,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动漫、新媒体技术的融合等课题研究;加强动漫、新媒体艺术的产业化研究,注重动漫和新媒体艺术的资金支持、产业化运作规律的研究。

4.音乐学

“十一五”期间,民族音乐研究努力实现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本土化,但对外来理论的消化吸收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尚待加强,不少研究更多侧重文化背景,仅停留于民族音乐事象的表层描述,忽略对音乐本体及其与特定文化关系的探讨。“非遗”保护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持,这是学界共识,但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容易被忽略。目前“非遗”工作中由于缺少严肃的理论思考,各地主要把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同于“申遗”和一些应付检查而举办的活动,这种表面化的工作方式反而给传统文化事象带来一定的损害。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历经百余年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各种通史类著作至今,又有许多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出现,有些学者开始撰写音乐领域某专业方向的通史,学界也开始出现“重写音乐史”的呼声。但整合全局的音乐通史写作需要有体制化的支持,才能保证学术质量。断代史研究方面,宋代之后各朝代的音乐史研究领域亟待开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仅涉及音乐家和音乐思潮两部分,内容相对单一,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扩大近代音乐史的研究领域。

同时,要加强音乐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并介绍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为国内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借鉴。

5.舞蹈学(含杂技、魔术)

“十二五”时期,舞蹈学学科规划应继续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第一,要继续加强基础性舞蹈史学建设。

“中国舞蹈文化史”、“中国舞蹈历时态的比较研究”和“中国现代舞史”等课题需纳入研究视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完成,舞蹈生态学、舞蹈文化人类学、舞蹈民俗学等学科方法论的建设,宏观上为“中国民间舞蹈史”、“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等巨大工程的展开创造了必要条件,“十二五”期间,它们将成为舞蹈学领域成果显著的部分。

第二,舞蹈基础理论方面,要在本体论、发生学、类型学、形态学和中外舞蹈比较研究等方向取得新的理论突破。

舞蹈学科方法论的探索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大,拟议中的“舞蹈研究方法论翻译丛书”(包括舞蹈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符号学、生理学、运动学、训练学、女性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将为中国舞蹈研究和创作提供理论支持与保障。

第三,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项目的专门研究。

随着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确定,对其中舞蹈项目的研究必然要纳入议事日程。“十二五”期间,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舞蹈项目的专题研究,对每个项目逐一考察,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舞蹈学成果。

第四,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依然是“十二五”期间的研究重点。

舞蹈生态学、民族舞蹈学的建设仍是未来5年舞蹈学发展的重点。此外,舞蹈管理学、舞蹈传播学、舞蹈影像学等同样是方兴未艾的学科延展焦点,也是舞蹈研究推动舞蹈创作、表演及传播的基本保证。

第五,要塑造舞蹈高等教育的学科思维。

长期以来,舞蹈学研究忽视了舞蹈教育的理论研究,使整个学科理论水平偏低,这种状况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加以改变。从“十一五”期间延续下来的《中国舞蹈教育史研究》、《欧美舞蹈教育史研究》等中外舞蹈教育研究课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各个舞种学科的史论研究也必须上马,本体研究、交叉学科和综合研究必须齐头并进。

杂技、魔术研究要注重现状分析和实践研究,在杂技魔术的产业化道路上提供更多建设性研究成果,构筑一个全方位的杂技魔术研究体系,走出与众不同的研究道路。

6.美术学(含设计艺术)

“十二五”时期,在选题规划上应重新调整学科布局。“十一五”期间最突出的问题是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依然混合在一起,多项学科均囊括在“美术学”内,造成每年“美术学”类的项目申报数居高不下,既不利于设计艺术学的项目规划,同时挤压美术学的项目资源。

“十二五”时期,要鼓励学术创新,拓宽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国美术史学领域,鼓励那些最适合个体性研究的选题系列,确定若干“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形成几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如中国的宗教美术就是一个极有学术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美术遗品中,半数以上与佛教、道教有关,这是其它国家和地区难以具备的文化遗产与学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样,古代美术遗址及遗迹的保护与研究也迫在眉睫,过去,我们已整理出版了大量图录与图册,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已陆续整理,但深入细致的高品质论文却难得一见,相关的研究选题也很少。另外,要继续鼓励少数民族美术研究,以边缘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单一性的主体叙述,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新格局。

“十二五”时期,要加强理论建设,促进创作实践。理论问题与创作实践密不可分。目前,艺术创作空前活跃,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较大,需要有新的理论思考及相关的艺术实验。当代艺术鼓励创新,也为新的艺术理论出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理论又会支持新的艺术批评,促进艺术创作实践,沟通艺术与社会公众的审美联系。

7.文化艺术管理

文化艺术管理是文化艺术活动主体对文化艺术发展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总体规划,通过配置和使用文化艺术资源,实现文化效益和功能最大化。它关乎国家文化艺术整体发展的设想和决策,是文化艺术建设的纲领,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当前,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提高。然而,作为一个学科,文化艺术管理的研究体系尚缺乏系统性和精密度及严格界定的概念体系,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未来的文化艺术管理研究中,首先应明确学科特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范畴,探索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战略,构建文化艺术管理的战略理论体系,研究文化艺术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实施重点,形成独立的研究方法,从自身特有的理论视角探讨文化艺术发展问题,为该学科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应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时势发展,在透视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考察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与路径,同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和实践,借鉴国外文化艺术发展的成果,从而对我国文化艺术的长远发展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宏观构想,并针对具体问题,确定研究重点和主要方向,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方面,从深度、广度上不断推进。

第三,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应不断随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调整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对文化艺术发展进行长远的总体规划,提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发展构想,为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和理论支持,以期通过专业化的文化艺术管理研究,挖掘我国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实现理论研究的现实功能。

科学研究报告篇8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远远落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势态,在这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中,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普遍采用综合评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过程性评价,我国的课改实验区近两年才开始对课题进行探索,使学习评价成为课改重要环节。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更重要的是对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进行探究。本课题要改变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内容单一,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的现状,拟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相结合,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的评价方法。

    二、总体设计

    (一)政策依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音乐学习评价要考察学生是否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研究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当前音乐学科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评价工作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评价,在研究评价工作中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注重能力、承认差异。

    (三)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内容。评价内容要全面化,多元化,包括一般发展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涵盖学科素养各方面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行为习惯和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2、研究评价技术与方法,创立多种教学评价模式。教育评价模式是对评价范围与方法的大体构思,包括评价的范围、基本程序、主要内容与一般方法。他既要依据评价理论,又要适应评价实践的需要,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评价主要从以下四种模式进行研究:实践活动模式、自我评估模式、相互评定模式、综合测量模式。

    3、健全评价的监控措施。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音乐学科处于“副科”的地位。当前,音乐学科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其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评价要发挥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高度出发,自觉把关,学校行政加强管理,才能真正做好监控工作。

    4、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3、6—2003、12):①提出课题;②制订课题研究方案;③召开课题实验工作会议,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落实责任。

    ⑵实施阶段(2004、1—2005、1):①课题实验全面普开;②写出实验报告;③对实验进行反复验证。

    ⑶总结阶段(2005、2—2005、5):①完成课题实验总结,并在全校推广;②提出关于加强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三、操作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改革实践。老师们的思想转变是科研试验的关键,也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要改变人的传统思想,就象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一样,需要他认同、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觉行为,我们采取自学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学习教改趋势、科研方法、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到实践工作中,随着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学习内容,力求给老师最及时、最有效的信息。同时,组织老师参加省市各级培训,观摩活动,老师开阔了眼界,吸取新信息。试验老师之间互帮互学、协调合作,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制定研究计划,如:分单周、双周、每两周一次的大组学习和小组讨论,注意及时总结,在回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二)反思现有评价状况,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回顾并反思学校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挖掘与新的评价理念相一致的经验和做法,明确与新评价理念相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音乐评价都是以期末考试来决定评定成绩,这样的评价就不够全面,也忽略了音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但是,也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应采用多种评价互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综合互补的效果。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日常过程性评价的改革。评价是教与学并行的同等过程,它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信心,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建立学生档案,进行诊断性评价。学期或学年开始时进行诊断性评价,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以此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识别学生发展的差异,适当安置学生;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我们一般在学期前进行一次摸底测验,进行音乐基本素质测验,参考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并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学期的教学计划,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采取补救的措施。

    (2)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1)采用激励法评价。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习惯、喜好千差万别。课堂上,有的特别爱表现自己却有点惟我独尊,不善于与人合作;有的能安静地听别人说却怕事不敢发言;有的十分好动,既不爱听讲也不爱动脑筋┉┉,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这些不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我们采用了目标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音乐学习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孩子们认真填写,然后在目标下方画一张“具体行动评价表”,内容有认真、投入学习   分钟;主动展示艺术才能;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效果等,每堂课后自评,优秀的项目画上一朵红花,两周累计一次,当某个项目优秀居多,达到预定目标时,教师奖励其一颗星,把星星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一个个目标的达成,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肯定的评价,成功的体验时刻激励他们朝目标不断努力。此外,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及最近发展区,分层推进地作出针对性、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谁来评价学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底由谁来评价学生,谁来判断他到底是个好学生还是个相对来说还有待进步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评价过程中的主体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实行多元的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出某种评判。

    学生自评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下结论,初步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不管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阶段测评中,我们总是提供给学生自评的机会。如学生唱完一首歌,让学生自己评价完成得怎么样,演唱是否投入?然后在“自我满意表”中,用不同表情的脸的图案来表示。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使他们能在自我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坚定学习的信心,学会自我肯定。互相评价主要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互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如低年级我们设计了“多彩的果树”评价表,根据评价的内容学生进行互相观察,共同评价,然后把相应果子帖到树上,用这个办法引导学生用最直观的方法去评价其他同学,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评价双方都受益。教师家长评价主要是教师、家长从各个不同侧面、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要具有激励性、鼓舞性、引导性,才能是教师、家长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通过 这样多元的评价主题进行评价,一可以改变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弱势地位,二可以从各个评价主题的评价中反映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与人生,更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及教育性。

    (3)艺术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质性的评价方法,它记录了学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而艺术学科的学习情况,既能充分地展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又能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因此,我们特别地设置了“艺术成长记录袋”,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凸现个性,展示自我,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档案袋的设计尽量做到;简约、主干、体现特色,内容包括a.个人档案:有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内容。如:“嘿!这就是我”,可以贴照片也可以让学生画自画像;我爱我家,可以贴全家福,并介绍家庭成员的爱好特长;我爱学校,可以画校园的一景。每个栏目都配上详细的文字介绍。b.成长的足迹:包括最得意的音乐小创作(节奏、旋律、歌曲等),也可以包括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作品;参加艺术类各种竞赛的奖状,及照片、音像带等;学习成绩单,被奖励的星等。c.心灵的独白:主要是让学生以成长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反思性剖析,日记可以用文字、绘画、自编歌曲等形式表示。其次,设立优点单,把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对你的鼓励语,自己的优点写在上面;有 “我对自己说”、“同学对我说”、“爸妈对我说”、“老师对我说”等栏目,学生经常看看,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与上进心

    2、在实践活动进行表现性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评价改革中,表现性评价以其发展性特征而备受关注。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我们认为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等都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最完整的体现。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能较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内实践活动如:音乐课让学生创编小品、音乐剧并表演;或组织一台联欢会;学生不仅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而且要拥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勇敢的冒险精神等心理素质。通过测查,评出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较好的表现,特别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程度、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高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都较好的反映出来。

    课外实践活动如:学校每年举行“小百灵歌手赛”,比赛的目的不在于选拔、甄别,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个班级先开一个演唱会,人人参与,特别是那些音乐素质较差的同学,要肯定他们上台的勇气,教师引导,学生参评,先评出每个人的优点,再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后让学生自己推出代表参加学校的比赛,校级的比赛普及广,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参与。此外,学校每年六一节举行“百花园艺术节”,全校人人参与,有的参加大型集体舞的表演,有的在大操场上现场作画;元旦举行“迎新年”文艺汇演;学校器乐比赛等,这些活动充分的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全面的评价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期末考核与评价的改革。美国心理学家爱里克森强调:小学生的勤奋来自于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我们认为期末的评价与考试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考试方式,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增设了口试、听力测试、成果展示、实践操作等形式,评价手段较灵活,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有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予免试;学生觉得自己在考试中那一项表现不是最高水平,可以允许第二次考试,如音乐考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种形式进行表演,有的同学要求再给他一次机会重考,学生在第二次考试中整体水平明显高于第一次,学生体验到成功,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不断的追求进步。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期末考查、平时表现、参加时间活动情况而定,实行“模糊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

    四、研究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因为有了新的评价体系,更好的改变了学习状况,进一步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试验班级经过试验,最另人欣慰的是学生的进步,他们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实验班的学生们普遍喜欢上体音美的课程,他们个个自信开朗,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综合素质高。如:四年级试验班的同学,音乐老师让他们创编音乐剧、小品,在他们自己组织的表演会上,同学们全体参与,积极踊跃,创编并表演了《海的女儿》、《灰姑娘》等富有创意的童话音乐剧、成语故事、寓言、生活小品,他们把平时课堂上学习的歌曲或经典的歌曲经过歌词、旋律的加工创编,应用于剧中,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排练过程中体会到的互相合作及集体创作所带来的快乐。由于实施了新的评价措施,衡量评价学生尺子多了,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都被挖掘出来,他们学习起来都充满自信,特别是那些受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影响的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更是在教师与同学的激励下取得很大的进步。

    (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深入,教师们也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衡量的尺子多了,施教的方法也就多样了,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课题组形成积极探索、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氛围,试验组的老师经常参加省市各级课程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交流心得体会,不断地总结,教师们创作出一系列得奖课例及论文成果,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五、工作体会及今后设想

科学研究报告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信息素养;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09-04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办学效益的一条新路。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学校如何处理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教与学的关系,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关系到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接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正是探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和策略,以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过程体验上存在的鸿沟,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相统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适时地更新各类知识,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足够的信息支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了时空;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网络环境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最佳的学习效果,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以及终身的教育,以实现人类按需学习的教育最高境界。

我校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良好基础。拥有一流的校园网络,且是首家通过“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验收的学校。1999年就率先开始了新一轮校园网的建设;2001年校园网覆盖学校的每个功能区(包括家属区);2002年实现了“班班通”;2003年为每位教师配置教学笔记本电脑一台。我校不仅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而且在重庆市中小学中最先联入了国际互联网,并最先拥有自己的独立域名、www服务器和邮件系统。我校信息技术的规模不仅体现在设备数量多,而且体现在网络规模大、实现的功能全等方面。例如:2001年我校率先开始了信息技术部门的专业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率先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和设计;从1999年开始依托信息技术教研组对教职工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教师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从1999年率先开始加入了“学科整合”的部级课题,在各学科组进行了学科整合的培训和研究;通过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等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普遍能够自制课件,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进程中,发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具体问题是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内在动力。例如:曾经认为只要设备领先,学校教育现代化程度就会领先。但事实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深层次问题。而且经过七年多的发展,其他学校的设备很多都已经比我校先进,而我校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所以,需要思考如何打造我校的新优势。目前,亟需正视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瓶颈。目前,我校教师在基本技能已经掌握的情况下,一方面,资源(特别是优秀资源)匮乏已经成为课程整合的瓶颈,特别是理科资源;另一方面,资源(包括优秀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的合理共享也将成为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整合层次不高是现实。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我校比较普及,但就其使用的层次而言,均还处于较低层次,有些甚至只是用计算机和屏幕显示代替了板书。

(3)学生信息素养是关键。学生信息素养如何体现,一方面从近期目标看,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学习、进行作品创作和参加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从长远目标看,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中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科资源的基本要求,建设校本资源库,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瓶颈问题。

(2)探索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层次。

(3)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学习、进行作品创作和参加竞赛等方面的能力,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校本资源的建设问题:其思路是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库,解决当前学科整合中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让教师有资源“教”、学生有资源“学”,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途径是集中教师已有优秀资源,以达到优秀资源集中共享的目的。

(2)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问题:其内容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主要内容

实验周期为四年,即2006年4月-2011年10月。各阶段工作分别为:

第一阶段(准备):2006年4月-12月,确定实验对象,进行“师生学习培训”。教师培训以研究实验方案为起点,理解实验意图、完善实施方案;其次,学习相关理论,请专家讲学,下发相关资料自学;第三,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统一认识,统一进度;第四,建立“课题月报表制度”和“档案袋制度”,保证其过程稳步落实。

第二阶段(实施):2007年1月-2011年6月,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

(一)研究校本资源的建设问题

(1)成立校本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校本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校本资源评审专家小组、校本资源评审仲裁小组。

(2)制定校本资源库建设总体规划、校本资源库建设方案、校本资源库审核、统计制度、校本资源库建设奖惩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制度。

(3)搭建和维护校本资源建设平台。

(二)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问题

(1)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2)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3)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研究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提高问题

(1)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提高,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2)建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营造学生信息技术文化氛围。

(3)开设选修课,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建设学科资源网,培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第三阶段(结题):2011年7月-10月,收集素材,整理资料,测查统计,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召开结题会,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走向。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资源建设具备一定规模

学校资源库内容丰富,包括购买的资源和自行整理的网络资源,且由专人负责,逐渐充实,涵盖所有学科,现在已形成自主开发的内容为主的态势,有大量的课外资源,能有效满足主要学科的教育教学需要,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

2006年开始,我校自行开发了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资源整理工作,目前,有各学科自建教学资源库(有资源4万多件),各学科教研组为主体建设的专题教学资源网站以及优秀教师个人资源库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科整合中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让教师有资源“教”、学生有资源“学”,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整合已见成效

学校课程整合早、工作实。在起步阶段,表现为:信息技术工作主要是服务教师、代做课件;辅助教学,只为赛课;在中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班班通”、“人人用”,资源建设成果包括视频资源、课件资源、课例资源、以全校教师为主体共建校本教学资源库;后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在常规课效果和质量上下功夫(科学合理)为主的整合研究、以各学科组为主体建设学科资源网站、生成教师个人资源库;学校教师通过自制课件用于教育教学,许多优秀课件在校级以上进行交流,且有5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等级奖、获专家好评,有创新示范价值。我校教师两次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等奖;年轻教师获全国学科整合比赛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4人次;在2010年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中,我校一名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此外,学校课程整合课例、论文、课件多件次获全国一、二、三等奖。

(三)师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

1.教师信息素养逐渐提高

我校历来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理论的学习,并在每学期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对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项考核,考核成绩与教师考评挂钩,以推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设置了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课程,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专项培训,并开发了校本培训教材《重庆七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育读本》。2006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教学实践与评优活动”中,我校教师获全国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获市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4人次;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重庆市赛区)中,我校化学教研组获得市一等奖、初中数学教研组和物理教研组获得市二等奖,高中数学教研组获得市三等奖;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中,我校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人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2.学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因为,信息技术课不只是单纯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和传播的能力。我校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这四个年级分别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在高三和初三也开设了信息技术选修课。并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发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学校教师先后开发(或参与开发)了《中学计算机教程(乙种本)》(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等教材。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假期开设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班和信息技术夏/冬令营。学生定期、分层次进行信息技术专项技能的测试、竞赛。近年来,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奥赛,获市一等奖1人次、市二等奖2人次、市三等奖20人次;在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4人次,获得市一等奖26人次、二等奖22人次、三等奖22人次;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获得全国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8人次、三等奖12人次,获得市一等奖人36次、二等奖43人次、三等奖45人次。学校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其中,初中许重宁同学获得“2009年第四届重庆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

七、课题研究反思及建议

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观念需要不断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我校出现了两种典型问题:其一,将学科整合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学资源课件以演示图画或文字为主。其二,很多教师在学科整合中“为整合而整合”,认为在机房上课、用了计算机就是学科整合,甚至于过分强调整合的形式和表面效果,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信息技术”套到传统教学的框架中,盲目不切实际地应用信息技术,明显是错误的。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进一步推进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的学习实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化到教学实践中,是重点要面对的问题。

(二)师生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要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传统教学“教师为主、一讲到底”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而这一要求很大程度受限于师生的信息素养高低,这一问题需要得到特别重视。

综上所述,我校不但要坚持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师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期末培训等形式以开展“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培训,还要通过课题、赛课等形式探索如何将新的教育思想、理论溶入教学实践活动中。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

息技术教育,2002,(09).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2002,(4).

科学研究报告篇10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全院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院领导小组率先垂范,加强学习,在规定的每周下午的集中学习中,班子成员不论业务工作多忙,都设法挤出时间,主动与大家交流学习感受。并创新学习形式,采取个人自学、集体领学、交流促学、讨论互学、研讨深学的多种学习形式,使集中学习灵活多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全院上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结合自身工作,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通过学习,大家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规划编制工作要有前瞻性、可持续性。根据局党组书记肖勇同志在市规划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的“五大难题”问题,结合到我院的具体工作,重点从规划理念相对落后、思想解放不够;规划亮点相对短缺,设计质量不高;规划及建筑设计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解放思想讨论。讨论中,大家认识到,我市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确实还存在品位不高,亮点短缺等问题,整个城市品位不要说与沿海发达地区,就是与我省的宜昌市相比,也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讨论,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都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作为城市规划蓝图的编制者,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在今后的外出学习交流中要认真学习吸收借鉴其它城市先进规划理念,努力把我市的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无愧于全市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

三、查找问题,积极制定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