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十篇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十篇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5:10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叶澜教授指出:“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改进措施,努力提升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性,这就需要采用生成式教学。

实施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机智地做好课堂实施则是关键。范梅南认为:“教育机智”是一种实践性语言,是情境性、智慧性行动。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课前预设为基础,面对不断变化着的课堂情境,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观察,敏锐捕捉各种信息,并运用教育机智迅速形成判断,果断付诸行动。具体而言,做好生成式课堂,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即时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倾听,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有利信息,科学加以审视,对其是否具有教育资源价值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做出适当修正与补充,利用这些动态信息,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开放的、有利于彰显主体意识的新型学习平台,引发师生、生生、文本之间多向互动对话。同时鼓励质疑,倡导“标新立异”,不断点燃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火花,形成新的问题或答案,进而不断生成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学习资源。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两句话: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其中两个“才”进行比较:“半个多钟头才……”表示时间长,表现了忍着烈火烧身的长时间痛苦,突出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才20分钟”表示时间短,表现了战友们在精神鼓舞下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两个“才”有着时间长短之别。这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说前一个表示时间长,而后一个表示时间短?”教师略作思考,即时引导辨析:“两个‘才’字在各自句子里所处的位置有何不同?”学生经过对比发现:“才”在时间后表示时间长,在时间前表示时间短。进而,教师又临时出示“一斤苹果要5元钱才买到”、“一斤苹果才卖5元钱”等几个带“才”字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学生终于发现:“才”字在数量词前表示数量少,在数量词后表示数量多。这里,教师由一个质疑,及时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联系、观察、比较和辨析,获得了规律性认识。

二、机智处理“意外”事件

由于受学生主体自我建构、能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尽管课前教师已经对学情做出了各种“可能”的预测与假设,但谁也难以穷尽课堂上种种“意外”出现的可能。当“意外”发生时,教师要正确面对,热心呵护,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机智,尽量使这些具有资源价值的信息得以放大,让个别学生的发现成为全体学生的创造,使得课堂闪射智慧的火花,呈现跃动的生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您平时教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审题,按题目要求来写。这篇课文题目叫‘草船借箭’,可内容明明写的是诸葛亮骗曹操的箭。这不矛盾吗?”这个问题不仅质疑了文本,也质疑了教师平时指导的写作方法。教师明显地感到很有价值,于是“顺水推舟”,让学生小组讨论:“在筹备箭的问题上,周瑜与诸葛亮的策略有何不同,哪种做法更好,说明什么?”学生经过联系全文,积极讨论,终于认识到:周瑜以常规的思路提出“造箭”,诸葛亮发挥创造性思维,利用天时、地利,以及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大胆地以“骗箭”代“造箭”;箭是用来对付曹军的,交战时就“射回去”了,所以用“借”是幽默的写法,既讽刺了曹操,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经过这一讨论,学生对文本内涵、对写作方法的认识更加深入和透彻。

三、热心营造民主氛围

课堂动态生成要取得实效,前提必须是基于一种平等对话与民主沟通的课堂文化氛围,使师生间彼此倾听和共同分享成为课堂关系的主旋律。只有在平等对话式的民主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才能自由思考,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最终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合作伙伴”的教师,应该用温和、机智的行动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基础上对话、互动。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全身心投入探究,获得更多元的理解,更真实更丰富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综上,在现代教育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动态地看,要实施生成式教学。实施生成式教学,就要注意即时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辅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机智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意外”,使意外事件对课堂产生积极效应,而不是负面效应;同时,要热心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发表意见,自由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步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2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发展、张扬个性,燃烧起创新的火花。?“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在课堂上做到亲切、温和,课下多与学生谈心,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学中,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不讽刺、挖苦学生。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自己要进行具有指导性的范读、板书之外,要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字”的训练。对于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方面的差错,要马上给予指出,并要求学生将正确的读音标识在课本上。对于学生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出现“z、c、s”和“zh、ch、sh”混读的现象,也不要视而不见,可以采用请其他同学提、自己查字典等方法予以纠正。虽然在教学中耽误了一点时间,却没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梗阻,并且养成了细致认真的阅读写作习惯。

   语文学科的知识范围广博,语文自然是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的时空涵盖着历史的时空,范围极其广泛。语文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是在微观上较为清晰地表现生活的。要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生融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及语言美一体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之中,让他们愉快地诵读、充分地咀嚼、自由地讨论、优美地欣赏,使之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老师不当裁判,不轻易地下结论,不做具体分析,只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或只发表一家之言,而应更多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想象,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寻找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教师只是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要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进行扶持。?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发展学生个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实际,全面了解和发现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才能见效。因此,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他们创设想象力驰骋的天宇、创造力萌发的摇篮。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3

一、新课改下语文生命课堂的特点

1 语文“生命”课堂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而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更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堂教学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机会,而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我们由“精英”教育到“平民”教育。我们的目光要下移。我们尽可能的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使得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 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

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语文“生命”课堂是面向生活的教学,它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努力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学科世界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选择、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获得、交流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信息素养,学会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把课堂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3 语文“生命”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

语文“生命”课堂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活、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语文“生命”课堂主张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发展过程。因此语文“生命”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成性课堂。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探索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4 语文“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

“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它可以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生命质量提升的过程。这种对话并不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对话过程本身‘揭示’了真理,它使真理显现出来,从而通过学生的理解而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思维与情感的流动之河,激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出此可见对话培养是学生的思品、个性、合作精神的土壤。

二、建构语文生命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中认为生命教育一种“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由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与实践: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生命课堂的重要前提

“生命”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要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2 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实施生命课堂的保证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电是实施生命课堂的保证。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那种“视学校如囹圄、视师长如寇仇”的教学氛围必定会使教育失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积极交往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他们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由此可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片生命的绿洲,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3 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挖掘现有的文本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在课堂中恰如其分的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有效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古文学习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明志”、儒家思想中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内容,使学生受到修身养性、谦让、和谐等的教育。

(2)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学生的身边充斥着鲜活的生命教育资源,各种新闻、报纸等媒体,对社会上珍爱生命、漠视生命的现象经常报道,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有效的把这些生命教育资源引入实施,从正反两方面引入学生身边鲜活的人与事,进行有效教育,以使学生在现实的感知中了解社会,在自我的感悟中增强生命意识。

4 丰富语文教学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手段

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一文中说的:“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即要“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是的,“生命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学生主体参与实际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与思维碰撞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身边逆境成才的人,……也可以组织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生态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184

生态课堂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根本上填补了传统课堂的漏洞,完善了教学过程,改善了旧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全情投入学习,对整个教学体制的革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学生的阅读书籍一般都局限于课本上,由于课本中的文章、诗歌、古诗词过于枯燥,使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积极性,对既定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去进行阅读,或者阅读的效果较差,就算是读了,甚至能够背诵,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利的。阅读是知识的积累,小学生处于汲取知识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那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脑中的知识过于匮乏,出现空白状态。

2生态课堂应该如何构建

2.1改变传统观念

生态课堂的建立,首先要改变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规避填鸭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加入互动性的游戏环节,用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维持教学平衡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因素,让学生将阅读培养成为兴趣,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图片以及情景还原等方式感悟文章中的诗意美好,用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入文章内部,体验文章中的情怀。案例:某小学在进行《山行》的阅读赏析,整首诗传递出来的内容就是一幅极美的风景,老师让大家在阅读之后尽情想象诗歌中的意境,将自己投入到整个画卷中去,之后,由学生到黑板上接力作画,从蜿蜒的山路到山间的小屋,从火红的枫叶到停留的马车。学生们在画完板画之后,脑海中的形象也就逐渐立体,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自身的感受也会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章印象深刻。

2.2教育教学人文化

老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阅读的文章创建模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模拟情景,给予完整的信息资料,运用情感交流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启发。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是生态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身份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课堂的“老师”,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结合,这种新知识融合记忆的过程培养了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用积极的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学生由于思想的不同,会展现自身独具特色的优点,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优点,给予学生肯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3学生学习自主化

生态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在阅读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的应该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将教育的根本归结到学生自身,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出现偏差时,老师应该尽快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案例:某所小学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当地正处在秋季,老师便将学生分成小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操场上采摘秋天的红叶,感受秋天的风景。当学生回到教室,再次阅读《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秋天和家乡秋天的区别,加深了对文章阅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正是由学生为主导,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生态课堂对阅读教育的影响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它可以把传统的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以及想知道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个过程,对小学生起到了思维养成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时,阅读效率也会随之提升。生态课堂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面对问题时,会习惯性地进行思考,而不是等待老师的固定答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互动,这进一步改善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拉近了师生间距离。

4结语

生态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惬意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悟到学习的乐趣,让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且充满生机的气息,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共同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究,2014,(8).

[2]王世军.论生态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定位[J].天中学刊,2010,(1).

[3]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积累知识的阶段,同样,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对语感的体验能力也是如此。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掌握良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智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情景创设法

生搬硬套的阅读语气常常使得学生丧失阅读兴趣。但是,如果在阅读过程当中合理恰当的创设情景,让其真真切切的摆在学生面前,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此,便可以让学生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看雷锋帮助别人的图画,让学生觉得雷锋叔叔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的时候就对雷锋叔叔产生崇拜和尊敬之情,从而让学生读起课文来朗朗上口,提起兴趣。

二、朗读与背诵法

小学生可以从大量的朗读训练和阅读材料中积累许多经验。在小学阶段,也就是小学生语感积累的基础阶段,大量的朗读与阅读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与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小学生进行的大量朗读可以刺激其听觉。同时,在通过老师对其朗读时语气及语调的点拨,可以让学生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对语言产生一定的直觉。其次,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其语调得到老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蕴含的感情,从而使得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帮助了学生积累语言内涵。再次,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要求之一。背诵可以帮助小学生记住好的词和句,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积累一些规范性语言。小学生在对课文以及一些优秀作文的背诵中,可以积累一定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直觉和认知能力,语感的形成少不了大量言语材料的配合使用和教师适时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我们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训练的条件,以帮助学生语感的形成。其中,朗读比赛和背诵比赛的举办,是最适合小学生且成效较高的一种提高学生语感的方法。

三、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引入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大不相同。多媒体引入教学是集音、形、图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教师决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是主动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其仅仅是被灌输知识的个体。而多媒体引入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而言有其优势之处。比如:图文并茂、交互性与动悉性、信息量大等等。多媒体引入教学法拥有的这些优势,可以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而达到学生语感培养的目的。与初、高中学生相比起来,由于小学生年龄与经历的限制,其想象力是很有限的,从而导致其对语言的感知力的有限性。然而多媒体引入到教学当中,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四、语言积累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由此可见,大量及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语言材料得以储备。例如:在学习《秋天》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后,反复朗读课文。在我范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老师轻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体会长句中停顿换气的地方,之后要为学生腾出练习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先个人,再小组,后全班,分旬比,分段比,全文比。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有张嘴的机会,达到朗读的目的。不仅如此,还可以使得学生的语感得以加强,兴趣得以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五、聆听教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而其中“听”这一过程在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极大的作用。通常,学生从读、说、写三个方面学到的主要是主观上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学生仅仅依靠读、说、写学习语文知识是不够的而听,则可以让我们在自己的局限的空间里,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那么,学生的“听”,是听谁的呢?笔者认为,培养语感,教师的示范阅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浅显的,而教师则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将自己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在教师的带领下,全身心地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当中。身临其境,才能对其中的感情有更准确的感知。所以,在听的这个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引导得好了,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融人到教学的情境当中,从而使整个课堂活起来。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带领整个小组的学习。对于某些比较深奥难懂的片段文字,教师可先让每个小组自行讨论,最终推选一名代表来表达自己小组的观点,每个小组表达完毕后,可以评选出最优的兴趣学习小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聆听别人所表达的东西,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综上所述,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感受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朗读与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累自己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指导学生领悟语言的能力,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小学生语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韶芬.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J].新课程(下),2009(1).

[2]李慧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途径研究[J].新教育,2008(12).

[3]蒋志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1(33).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没有兴趣,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自己的教学计划。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和默写。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有耐心。在重点的课文和语句上教师要着重详细地分析,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要有侧重点。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培养学生读课文的好习惯。如我在教《小小的船》时,作了如下设计:(配乐,师描述并贴“夜空图”;生闭上眼睛根据描述做动作,想象)让我们一起飞向夜空,坐到月亮上,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心情和状态。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增加这样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学知识的过程不那么死板,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2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教师要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和语文这个学科无时无刻都在密切联系着。1.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我在讲《太阳》一课时是这样完成这堂课的:(1)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然后我让他们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相互增进知识。(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让学生把这些特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太阳对比。这样把课本上的知识带进实践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知道原来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2.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很重要。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积极动脑。如在讲《司马光》一课时,让学生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还能有哪些办法?然后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设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习离不开思考,有思考必然会产生疑问,新旧知识会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使其产生困惑,进而提出质疑。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要当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了才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疑问的驱使下去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质疑。设疑也是有技巧的,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要掌握一个度,问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过于复杂,就过犹不及,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找不到探究的切入点,学习感到无能为力,不可能有质疑;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深度,不能深入学习和提高。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然后我就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办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后回答。这样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教师在课堂上用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思考和想象。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设计出一套符合这个学生年龄段的教学方案,这样会使自己的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7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阅读水平的高低亦是衡量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着力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讨论方法的分析,由此提出了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和选择阅读文本、精心运用讨论工具和技巧、以及灵活遵守讨论规则五种提高自主讨论教学的方式,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自主讨论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以获取知识,但在某些学校,却依旧处在一个陈旧的语文学习模式中,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就像一个盛放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的容器,其自主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而讨论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讨论的积极性,在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

1.师生关系需要正确处理

在阅读教学的自主讨论中,教师扮演者引导者和提供有效的话题的提供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充当着这一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首先,教师要选择一些合适的、有效的话题供学生自主讨论,其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但众多学生的观点难免会有一些冲突,此时,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提醒和合理的化解,并将它们往正确的教学中引导,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合适的契机下,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各自的观点,并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做一些适当的引导,以培养他们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文本需要科学选择

阅读文本是一堂阅读教学自主讨论课的基础,是学生开展讨论的立足点。因此,在一堂阅读讨论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阅读文本做慎而又慎的选择,以保证阅读文本的质量,在选择阅读文本时,需要从文本内容是否适合当前年龄阶段小学生阅读、文本难度是否适合当前年级的小学生、文本信息是否可以引发讨论、文本信息是否能顾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文本主题是否深刻、文本的文学素养如何等方面考虑。阅读教学的自主讨论课不是单纯的为了讨论而讨论,它更加注重学生在这种讨论活动中提高的学习能力。因此,阅读文本必须具备涵义深刻、文学素养较高、语文技巧明显等要求。但对于文本的选择范围,我们并不做太高要求,这些文本可以来自于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

3.讨论工具与技巧需要灵活使用

在进行自主讨论时巧妙的运用一些辅助工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辅助工具有阅读反应日志、快速笔记和自读提示单三种。阅读反映日志记录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思路和想法以及产生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一方式,进行自主讨论的效率可以被有效提高。快速笔记是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阅读疑问以文字材料的方式进行记录,如此在讨论时,便能对学习中的疑问和重点内容作更加集中的关注。自读提示单由教师提供,是辅助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材料,在自读提示单中,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标注,让学生在注意到这一问题的同时对文本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三种辅助工具的运用,学生可以将阅读体验和感受进行实时的记录,可以更好的理解文本并融入发问讨论之中,由此,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得以提高。

通过对讨论技巧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令讨论的质量更上一层。而提问、倾听、和回应是讨论技巧的核心与基础所在。在开展阅读教学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先导条件就是提问环节,提问对于整个讨论过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质量高的提问势必会引起一个课堂气氛活跃而高质量的讨论课。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因此,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一些问题,此时,教师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倾听对于自主讨论也很重要,一般来说,小学生可能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别的小学生的想法,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在讨论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如此,学生们才能在倾听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问题,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更加立体的认识。最后是回应部分,试想一堂自主讨论课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回应,该是多么失败的一种“讨论”。因此,学生不仅要会倾听,还要有回应,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要求了学生在倾听时要保证高度的精神集中,而高度的精神集中下,学生的思考必然会更加深刻,回应环节也会更加活跃。

4.讨论规则需要精心制定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很容易在兴趣被引起之后,将有目的的讨论课变成随心所欲的发言,而在出现学生观点不统一的情况下则更是容易由于观点的争执不下而导致课堂的混乱,由此讨论必然会偏离预定轨道。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自主讨论课程时,课堂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纪律,对于发言顺序、发言多时间、分配原则、礼仪规范和内容要求等都要有一定的规定,当然,教师在制定规则时,还是要根据阅读文本内容、教学目标以及班级学生状态做合理的安排,一次约束讨论成员的行为,保证讨论活动可以正常有序的完成。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全程规则和纪律的关注者和约束者。一个合理的讨论规则势必能使一堂阅读讨论课开展的更加顺利,能使教学目标更有效的完成。

5.结语

自主讨论式阅读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但这一教学方式的开展依旧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准备和课堂引导。因此,虽然不同于传统教育,但教师的作用依旧很重要。通过这种自主讨论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都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培养,自主讨论式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曾楣媚.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创新阅读教学初探[J].中国文房四宝,2014,21(09):89-90

[2]陈莉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研究[J].都市家教,2013,12(07):31-32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能力;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6-02

小学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与教材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点的运用,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借助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文章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及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1.培养思维能力

从教学现状分析来看,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形成语文能力重要因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的素质水平决定了实际教学效果,因而他们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语言训练,兼具思维训练,在之后的教学中逐步渗透,有效融合两者,形成思维能力。从本质上分析,思维包含两种形式,分别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例如:教师在进行《观潮》一文教学时,存在这样的思考题"阅读下面的句子,重点理解带点词语,联想句子中所呈现出的景色。"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既是对学生语言进行训练,同时也是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在学生大脑中呈现出画面感,借助这样的训练题不仅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程度提升,更重要的是开动学生的思维,可谓是一举两得。

2.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所在,如果学生未能在这一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日后的交流沟通也有一定的影响,属于智力开发黄金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同时模仿能力相对而言较强,然而在悟性方面却很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不断完善语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合理的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是学生能力及素质形成的关键,其价值行不仅体现在交流性上,还体现在思维上。例如:《金色的草地》,教师可以展开相应的问题讨论,可以以小组形式展开,问题可以设置为"金色的草地的含义?",小组讨论过后,心中已有了答案,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最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蒲公英花瓣的闭合状态,以此确定草地的颜色,从某种角度而言,属于思维训练延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开展上述训练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从最大限度上促使学生表达能力逐步强化,提升教学效果。

3.提升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单纯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上述名言对教师的启迪可谓是深远的,极大的扩充了教师的教育范围,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上,教学的中心必须以学生为主,并且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让知识更具说服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接受语文知识,从知识中汲取养分,培养其综合素质。对于现在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学生而言大自然仿佛离他们越来越远,一些美丽的田园景致他们从未接触过,缺乏实践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不完善的,因而教师应该对这一部分的缺失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教材中涉及到描写秋天树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真正见识到树叶是什么颜色、形状,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树叶有更深的认识,对于作文的写作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是教学中重要组成。这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最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概述英雄事迹,施以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在进行《小英雄雨来》教学时,具体交代了时代背景,以此突出雨来的英雄形象,同时还选取了其它人物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大家熟知的王二小、刘胡兰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爱国情怀,有助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从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劳动素质是学生身上不可缺少的闪光点,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向学生渗透劳动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通道,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给予教导,告诉学生自身的劳动可以获取快乐与成功,例如:课后训练中涉及到摘茄子这样的细作训练,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习作的完成自然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不会从中吸取劳动的意义。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这样学生可以有更深刻的体会,亲身感受有利于他们将感情融入习作之中,使作文更具有感染力。小学生通过劳动体验能够提升其自身素质,而且还能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教师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劳动素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将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改善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需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联系生活实际,以此完善教学活动。文中从多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培养小学生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意义,为之后的语文教学给予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2013(32).

[2]刘彦利.有效引导,提高素质――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J].学周刊,2011(28).

[3]靳计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02).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表达

一、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1.展现个人素质,影响个人形象。无论在哪个朝代,人与人之问的沟通都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而表达的方式不外乎是口语表达方式或书面表达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知识能力的不断增强,表达能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甚至可以说,顺畅和恰当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且能够影响到一个人的个人形象。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有其现实必然性的。

2.促进与人交流,实现良好关系圈的形成。并不是说所有人的表达能力一开始就是很好的,它也是由先天和后天的影响来决定的。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表达能力训练则是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关键。良好表达能力的养成对于促进学生之问的沟通交流以及促使学生之问建立良好的关系圈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机会并且能够主动地去进行思想交流、表达见解,最终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1.教材语言方面――表达情境设置不足。首先,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目标是完成规定的任务,通过各种测验和考试,而不重视设置口语交际情境。许多语言训练的内容都被压缩掉了,课文中出现的很多词语学生根本不会用。

2.教学方法方面――忽视逻辑思维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合。但许多老师并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教学过程很随意、盲目,语言训练不能做到根据学生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不足,感悟过头。从前分析课文时,几乎篇篇划分层次、归纳大意,理清文章思路。但现在教师不再过多分析课文、划分层次,因为这么做会让人觉得老师不让学生自主学习,也会浪费很多时间。

三、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分析

1.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言氛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学生不积极发言,不敢表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的紧张,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环境卜,自然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没办法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摆正自己的教学态度,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做适当的调整,不能总是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应该尽量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和力,学生们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在和学生交谈的时候,应该尽量保持一个比较亲切的语气,注意培养对话的幽默感,经常变换角度为学生着想,这样既可以培养师生之问良好的关系,又可以在交流的同时纠正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帮助学生建立表达的欲望。想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注意激发他们语言表达的欲望,通过提高表达的欲望,能够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被动地位,变成主动学习,这样他们在语言上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也就能提高表达能力。在这方面,首先,教师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让学生产生想要解答这些问题的欲望。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设置疑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再次,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设置不同的语言训练,训练可以运用一些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想要表现的欲望,活动的形式可以采用一些演讲、辩论等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给同学们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一些教学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想象,对教材当中没有说到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四、在课外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1.走进生活场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口语表达的重要性,也教给了学生口语表达的一些技巧,甚至还创设了一系列的口语表达情境,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学生与真实生活对接的需要。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说几句话而已,而是要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更不是让学生在熟悉或虚拟的环境下交流,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在陌生与真实的生活中交流。因而我们提倡学生要回归自然,融入社会,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锻炼。

2.积累生活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歇后语、俏皮话、小典故等。它们往往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向人们揭示真理、传授经验,使人们获得智慧,得到启迪。而身处在城镇的学生这方面的条件比较便利,更容易接触到这些来自民间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失为很好的口语表达素材。所以,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积累这类语言,来增加知识储备。正因为这种有意识的要求,学生们在日常交往中积累并运用这些语言,使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生动、幽默、有趣。

总之,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并努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以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10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正在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步迈进,社会正在朝着高新科技方向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高新科技、创新知识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更是对国家建设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国家创新、民族创新、人民创新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关系着人民的幸福。

创新能力就是一个人在前人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新的发现或者发明的能力。通过语文活动和教育,让学生独自、自主的认识、发现新事物、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了解其中的理论依据及方法规律,让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也反向影响着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简单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征,指导学生通过探索、思考等方式获取新知识,并结合语文特性进行推测猜想、归纳总结,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2)提高学生的认知、经验学生在入学之前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这个过程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即落后的旧认知慢慢的被有明显优势的新认知所取代,发展成新的认知框架,这一过程不断发展学生智力。(3)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学生要想养成独立人格离不开身心的和谐自由发展,而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又需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对学生的创新式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独立人格,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索新知时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特点来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及思考、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想去学、愿意去学、积极去学,从而促进学生身心良好、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我们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我校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及骨干语文教师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教师针对平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想法,学生提出对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我们通过总结教师、学生的问卷及访谈观点,来进行深刻、细致的研究,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及策略,以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都很重视语文教学,学习态度都很端正。新课改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话题,语文教师根据教材及现实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让语文联系生活,让语文融入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相关,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增加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另外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及幽默风趣的教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发展学生对教师的态度越满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越大,所以说语文教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尤其小学教师,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叛逆等心理的高发期,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摒弃传统、死板的教学观念和认知,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自己的创新素质。要想让学生有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及创新型的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调整教学结构,根据需要充实教学内容,让语文知识融入实践活动,语文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语文,更好的学习语文,这是培养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