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细化学品论文十篇精细化学品论文十篇

精细化学品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1:01

精细化学品论文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精细化工工艺学;学生产品专题介绍问答式教学;开放设计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6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特点[1]: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不仅在于其专业知识丰富,也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更在于其综合素质高。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掀起众多工科专业进行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2-6]。《精细化工工艺学》是化学与工程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涉及的精细化工产品门类繁多,日新月异,与实践联系相当密切。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的倡导下,从事该门教学必须做到结合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和基本理论;其次结合生产实际中的主要技术问题、最新技术方法、过程和结果,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精细化工工艺学基础和理论知识,正确地认识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生产的工艺条件和瓶颈技术,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多年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工作,在借鉴其他院校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参考各高校同仁对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采用的方法[7-9],同时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精细化工工艺学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下主要从精细化工及精细化学品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及教学采用的方法和措施等方面阐述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精细化工及精细化学品的特点

精细化工有别于基础化工,它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这在绪论课一定要给学生讲授好,让学生充分了解精细化工及精细化学品的特点,从而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精细化工及精细化学品的主要特点有生产特性、经济特性、商业特性及产品特性[10]。其生产特性表现为:小批量、多品种、复配型居多、技术密集、多用间歇或多功能生产装置、生产流程多样化。它们的经济特性表现在投资效率高、附加值高及利润高等,在这里可以列举一些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实例,比如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笔者在授课时就给学生讲了广西蔗糖深加工产品的实例(由蔗糖制备葡聚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精细化学品的高利润,促使学生对精细化学品和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感兴趣。精细化学品的商品性强,表现在用户对商品选择性很高,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开发应用技术和开展技术服务是组织精细化学品生产的两个重要环节。国外精细化工企业非常重视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服务这些环节的协调,他们在技术人员配备的比例上是比较高的。另外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精细化工发展的现状、重点和热点相比有什么优势或不足,直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及意义。

二、《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1986年,我国化学工业部对精细化工产品的分类作了暂行规定,把精细化工产品分为11大类[10],分别是:(1)农药,(2)染料,(3)涂料(包括油漆和油墨),(4)颜料,(5)试剂和高纯物,(6)信息用化学品(包括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能接受电磁波的化学品),(7)食品和饲料添加剂,(8)黏合剂,(9)催化剂和各种助剂,(10)化学药品(原料药)和日用化学品,(11)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功能膜、偏光材料等)。不是每一本教材都能把以上精细化学品11大类的内容全包括,因此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地区资源及精细化工产业特色、教学课时来选定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重要。《精细化工工艺学》是我校化学与工程工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总课时64时数。近几年来我们一直采用以马榴强主编的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主,补充专题讲座为辅的课程内容构建体系。主要教材的内容主要涉及高分子加工助剂、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胶粘剂、涂料、香料及提取工艺、化妆品及新领域精细化学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还给学生增加了《饲料添加剂》、《淀粉深加工》、《汽车专用洗涤剂》、《精细陶瓷》及《人工晶体》等专题内容,这样一来,使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既有重点,又能使学生在精细化工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并能了解本领域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和精细化工产品在新领域的应用及配方确定,同时对广西地区的精细化工特色有一定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把在文献检索中发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理论充实到教材中,以丰富讲授内容,并适时补充精细化工行业的最新资讯、国内知名精细化工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等。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措施

(一)要求学生采用ppt形式介绍与生活相关联的精细化工产品专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授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被动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开学第一周就把学生分组(3~5个学生一组),自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细化工产品进行ppt课件介绍,内容包括产品的结构组成和用途、生产方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三废处理问题等。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备选专题,例如我提供的复配技术在液体洗涤济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问题、汽车美容用化妆品的品种及研究进展、八角油的提取工艺及方法等专题,由组长负责组织组员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资料查阅:(1)利用学校图书馆精细化工馆藏书目;(2)利用现有精细化工类学术期刊及数据库查阅精细化工产品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3)利用精细化工综合网站,如化学化工论坛(.cn)、中国精细化工网(.cn)、世界精细化工网()、21世纪精细化工网()、中国精细化工技术网()、中国专利信息网(.cn)等。然后进行课件制作,再交由老师审核,再推选一到两人上台主讲,讲完后所有组员同时上台对同学的提问进行答辩,每组选出一个记录员,记录提问同学的姓名及问题内容,不能回答的问题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是与老师讨论后再回答并做成电子版课件,在上课前展示给大家。提问的同学都可以在平时成绩加分,如此要求后,在下面听的同学也会提高注意力。比赛评委由各组长组成,和组长讨论并制定评分细则,对表现优秀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以ppt演示的得分评定分数。经过试行教学效果良好。比如食品添加剂专题就例举了大量的反面事例如苏丹红事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谈自己对苏丹红及苏丹红事件的认识,经过交流讨论,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苏丹红这类物质的性质、用途等的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对食品安全维护的意识。通过学生ppt演示答辩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精细化工产品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知识不仅是听,自己也有上讲台展示的机会。教师为了给同学们更好地介绍所选定的精细化工产品,不被问倒,着实需要下一翻苦功精心准备。

(二)组织学生到精细化工厂参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更好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在课程学习期间,组织带领学生到南宁市天亮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南宁市涂料厂、南宁市胶粘剂厂和南宁市化妆品厂等精细化工企业进行课程见习。使学生现场了解到洗涤剂、三醛胶、内外墙涂料及化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和主要生产设备。在参观现场请工厂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加深企业生产印象与感受,启发学生在学习涂料、化妆品、洗涤剂及胶粘剂生产工艺中思考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为了响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所提倡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在见习时请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所选取的生产工艺的优点,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企业的创业史、企业文化及企业急需人才培养要求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所见习精细化工企业的概况,同时明确今后在校学习的方向。参观见习后都会要求学生写不低于5000字的见习报告,包括各个厂家产品的生产流程、产品用途、现有工艺的优点与不足、心得体会等。通过参观实习,总体感觉到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所用的设备和所建的厂房一次性投资不高,点燃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自主创业的激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设出设计性实验

教师们的科研课题有部分不仅是结合地方资源特色而立项,且与精细化工产品合成与应用研究紧密相关,同时教师科研项目具有持续深入研究的特点。因此可以借助这个教师科研项目资源优势,与他们一起研讨开设出相关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精细化工课程知识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工艺去合成获得目标产品,确定反应的条件、实验所需要的基本仪器及相应的检测手段,部分学生在今后毕业论文环节也会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的子课题中,这类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不仅锻炼了学生资料查阅、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他们的毕业论文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快地溶入教师的研究课题中,达到双赢的效果。以下是我院教师多年来研究的部分相关课题: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改性研究、新型催化剂对汽车泡沫材料发泡-凝胶反应动态平衡研究、以蔗糖为原料双菌协同发酵合成中低分子量萄聚糖、萃取与膜分离集成从菠萝加工废弃物中提取菠萝蛋白酶、基于构效关系的磷酸盐防锈涂料设计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木薯淀粉磁性微球分子链态及构效。可见这些课题均属于精细化工研究范畴。通过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设设计性精细化工实验,有效提高了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在精细化工工艺方面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能力,从而体现出“卓越工程师”所倡导的培养理念。

(四)增加课程实践环节的占分比例,完善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

大部分的课程考核方式都是采用闭卷方式,而且期末分数占总评成绩的权重比较高(通常为70%)。而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与别的课程不一样,由于该门课程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除了指定教材上的内容外,还有老师补充的专题和学生ppt介绍的专题,为了提高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认真程度,该门课考试的内容有70%是教材知识,30%是课外补充及实践知识,因内容多而广,所以闭卷考试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记忆压力,结合该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了解目前的精细化工产品市场供求及产品配方研究现状和进展,因此期考采用开卷进行。在试题中可以把实践环节的内容有机组合在考试题中。按下面的公式算期评成绩。期评成绩=平时综合表现(含作业等)*15%+课程论文*7%+课程见习10%+ppt演示8%+期考*60%,通过这样的评分方式,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这一环节的表现,更好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个教学环节的参与和保证。为适应该培养计划的要求,必须不断对《精细化工工艺学》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精细化工工艺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师”型人才中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学校与学科专业名单[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79-180.

[2]高丽娟,方志刚,李秋菊,张丽华.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物理化学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202-20.

[3]王桂荣,刘元林,刘春生,赵汗青.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电本科毕业设计改革[J].教学研究,2014,37(1):89-91.

[4]冷雪松,王艳东,姜丽娜,徐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大学物理实验创新培养模式[J].大学物理实验,2013,26(6):127-130.

[5]袁文华,万振刚.“卓越工程师计划”与《电机及拖动基础》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2,(33):254.

[6]高有华,翟慧萍,邵岳,龚淑秋,刘晓明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课程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增刊):74-76.

[7]黄良芳,张辉,张莉艳,徐金明.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精细化工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44-45.

[8]曹云丽,王莉,冯云晓,徐伏,李松田.“教育梦”背景下浅谈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14,(3):37-38.

精细化学品论文篇2

精细化学品是指那些具有特定的应用功能,技术密集,商品性强,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主要包括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领域。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十多亿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与精细化工息息相关[1]。近年来,精细化工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化学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当今,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精细化学品化学成为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

传统教学方法,仅仅采用“一人授课——多人听讲——期末考试”的单一形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古板,授课效果也受到限制。于是,针对传统的授课方法,并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本专业调整的新培养方案基础上,对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在确定教材时考虑了“精细化工”的学科特点,它不同于基础学科已经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精细化工领域的发展很快,产品更新迅猛,先进工艺改进速度快,用一本教材很难详细论述,同时教材的更新速度无法适应其发展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编讲义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有利于教师在讲课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将科研心得贯穿于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主要参考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及农药方面的内容。

由于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却有限(仅32学时),因此,在教学上应着重阐明具有原理性、方法性、规律性、创新性、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内容,略去不必要的生产工艺技术细节,注重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为未来发展构筑宽厚的专业基础,获得广阔视野。

2采用多媒体教学

精细化学品涉及的领域广,传统教学法“粉笔+黑板”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还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和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动态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表达的方式多元化”。依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引入最新动态和相关图片,部分工艺流程利用Flash进行效果渲染[2]。

3实行开放授课

由于精细化学品这门课程内容较多,涉猎领域广,单独一位老师难于样样精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主讲教师外,还邀请别的教师来客串讲课。这样可发挥各位老师的研究专长,结合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动向,提高课程质量,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提前接触各位老师的课题,为毕业设计(论文)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分小组分课题进行调研,并作报告

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发展迅速,更新频繁,为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掌握精细化工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独立寻找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调研报告的方法[3]。每个单元都留有2个学时,让学生自己讲。讲解内容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感兴趣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利用课下时间,分小组搜集材料,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报告后,其它同学和老师可以自由提问,并进行讨论。这样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即将就业的学生如何准备专业知识及如何展现自我。

5精心选择课内实验,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课程内容以及实验室设施情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上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设计了薄层层析板的制备、液体香波的配制、市售胶水的制备、抗氧剂双酚a的合成、环保固体酒精生产工艺五个实验。这五个实验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加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实验,学生在制备完成后可以得到实用的产品,更有成就感。

6带领学生进入工厂观摩学习,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为使学生获得更加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本课程还设计安排了工厂实习的机会。联系当地精细化学品的公司,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设计、流程及经营、服务等一条龙的生产销售过程。这种实习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经过以上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以前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但毕竟教师才是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水平,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更好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应用复合型精细化工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钱旭红.精细化工的发展与展望.绿色高新精细化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精细化学品论文篇3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文学课教学文本细读能力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而高等教育本身所具备的研究性和学术性,也决定了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一切教学活动、环节中。课堂教学活动是大学育人的主渠道,在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教师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努力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学体系,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其本质是审美,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和模糊性。这一特征决定了文学包含极强的个人化、个性化的东西,从理解、领悟到阐释、解读都存在着弹性空间,而并非此正彼误的认识模式。对本科生而言,文学课的教学重点应是文本细读,也只有文本细读才是新的学术生长点。而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解读的多维性,也天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文本,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文学的感受力、审美能力、评析能力,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并促使人格净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文学课的主干课程,其不同于古代文学的地方就是具有现代性、与当下共时性,还具有未定性、未完成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它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文学课教学的现状

所谓创新素质,通俗地说就是创造发明的能力。它包括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品质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创新意识是指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人格是指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具有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创新思维是指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和变通性。创新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创新的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敢于实践的能力。[1]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熏陶。

而在社会整体大环境影响下,如今的文学课教学存在不少困惑与缺陷,难以实施创新教育。

一方面,如今的学生是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的,是在“快餐文化”的氛围中成长的,缺乏对严肃文学阅读的兴趣。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和想象力,致使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后对文学缺乏应有的感受力。同时,随着文学的边缘化,学生较少把时间放在对文学经典进行细读与深度思考上,而愿意在轻松、愉悦中享受着流行音乐、影视动漫、网络趣闻等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不读文本”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王卫平教授说:“当前文学课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读原著,也无暇读原著。”大学生“对于文学文本,往往表现为麻木、默然、没有感觉,不能讨论与争鸣,不能形成观点的交锋、观念的碰撞,当然也就难以产生思想的火花。”[2]因此他们既感受不到经典作品的美,更不可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对塑造人的巨大潜力。为了今后的就业,学生们对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文学的喜爱。因而他们的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人文素养欠缺,如何激发他们对文学课的兴趣,就得花费很大的气力。

另一方面,由于受课时、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显得陈旧、单调。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且教师的讲授也大多注重宏观性、系统性,依循“概述时代背景——简介作者生平、思想——分析其代表作——总结艺术特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一单调模式,被纳入教学框架的文学材料呈现为僵化、教条、理念化的面孔。诚如温儒敏先生所说:“概论、文学史和各种理论展示的课程太多,作家作品与专书选读太少。”[3]这自然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的兴趣和热爱,上课时老师自说自话,学生昏昏欲睡。

此外,教师或文学研究者本身也存在不读文本的现象。对此,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教授尖锐地指出:在当前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现在有一种现象,有些批评家只聚焦于文学事件或文化事件,而很少阅读和研究当代文学作品。有的批评家甚至公开声称,他不读某个作品也照样可以批评。可见,这些批评家所关注的不是作品的性质或价值,而是围绕在作品周围的事件。这种不读作品只是关注围绕作品周围的事件所发生的批评,其目的不过是商业炒作,把人们从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引开。这种批评对于商业也许有意义,对于人们在无聊时助谈兴也许有意义,但对于真正的文艺批评毫无意义。”[4]

精细化学品论文篇4

[关键词]酒精肝;诊治与预防;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c)-222-02

近年来对我科住院患者进行统计分类发现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变程度与饮酒总量成正比。酒精肝是酒精性肝病和脂肪肝的重要类型,发病隐匿而且发病率高,持续发展可演变为酒精性肝炎乃至肝硬化。本文通过对我科近年来治疗的酒精肝患者100多例进行临床研究,总结出如下酒精肝诊治与预防的方法。

1酒精肝诊断方法

1.1病史与症状体征

一般有有长期饮酒史,临床症状及体征:轻症会出现腹胀、乏力、肝区不适、厌食,还有黄疸、肝肿大和压痛、面色灰暗、腹水、浮肿、蜘蛛痣、发热、少数有脾脏肿大等症状或体征,中重度酒精肝除上述轻症所具有的症状外,还可能有持续低热、腹泻、四肢麻木、手颤、减退、男性有功能障碍等。

1.2酒精肝生化指标的变化

血清胆红素

1.3酒精肝病理变化

从整体酒精性肝病的发病而言,酒精肝只是酒精性肝病早期出现的一种疾病,或者说属于酒精性肝病的一个病理阶段,若继续发展会发生肝细胞的炎症,以及肝脏纤维化,肝细胞坏死等病理变化。这主要与酒精(乙醇和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毒理作用,以及伴有的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乙醛(高活性化合物)干扰肝细胞功能,阻碍肝脏释放蛋白质,抑制糖原异生作用,阻碍维生素的利用,促使和导致脂肪肝的形成;乙醇可阻碍硫胺等向活性型转变或阻碍其利用,最终加速导致肝细胞的脂肪浸润、炎症、坏死。加速和促使肝硬化形成。

2酒精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2.1预防与一般治疗

戒酒,加强营养。完善患者的临床相关检查,包括肝脏B超,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综合评价患者的病情,针对患者的不同阶段及个体差异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

2.2药物治疗

近20年来,几种药物被用于治疗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它们均作用于酒精性肝病病理生理学的几个关键步骤。一些药物作用于高代谢状态,降低耗氧量,预防缺氧,减少组织损伤;抗感染药物作用于酒精性肝炎的白细胞,降低局部巨噬细胞(枯否细胞)的活性以及侵入肝内的炎症细胞的活性;枯否细胞内氧化应激可以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nF)的生成,进而导致肝脏产生炎症和细胞凋亡。

2.3抗纤维化治疗

如果酒精肝已进展成肝纤维化需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抗肝纤维化药物大致可分为:①细胞保护类。②星状细胞抑制剂。③中和细胞团子活性类。④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及分泌类。⑤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类。其他还有基因治疗等。

2.4辨证论治

中医循症学将酒精肝大致分为:湿热蕴结、胆热瘀积、气滞血瘀等几种类型,针对上述类型辩证论治,将取得好的效果。

3酒精肝的预防

酒精肝应提倡以预防为主。包括节制饮酒(戒酒)、改善营养、防治肝损伤、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的进展。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从以下方面进行防治:

3.1少量饮酒或戒酒

要把握好饮酒量。适量饮酒有益健康,酒精对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酒精直接影响蛋白、脂肪的代谢功能,从而降低肝脏的解毒能力,导致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出现酒精肝无论属于哪一期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及疾病康复后,必须绝对禁止饮酒。

3.2合理饮食

①营养要平衡: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比例要恰当,摄入量与机体需要量保持平衡。所需热能与热能来源配比平衡,氨基酸平衡,脂肪酸平衡,酸碱平衡,维生素平衡,无机盐(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平衡。②食深色食品:一般深色、浓色的天然食品,营养价值高,所含维生素、微量元素、无机盐多,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过多吃淡色天然食品,对人体健康不利,如淡色的蔬菜、糖(精制砂糖)、盐(精制的盐)、精面米等。③品种要多样: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可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因此不可偏食。常规膳食每天须包括谷、薯类、动物性食物、大豆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同一类食物也要经常变换不同的品种,还要与多品种的副食及零食结合混食。④食物搭配应科学:主食、副食和零食搭配合理,粗细粮结合。⑤天然无害:提倡吃天然食品,食物原料及生产制作食品的辅助材料,包括色素、香料、调味品及添加剂等,均应为天然物质,而不是人工化学合成物。

3.3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于酒精肝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免因心理压力和精神因素导致病情的加重,影响整个疾病的康复过程和治疗效果,对于心理压力及精神因素过大可给予心理治疗。

3.4劳逸结合

对于酒精性肝病的患者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节,晚上九点到十点之间就睡,建议九五制,早起可以做有益的事,如看书,运动之类。午间有条件的话,可小睡半小时,不能睡,可闭目静坐一会儿。在康复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体质强弱不同,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如散步、慢跑等运动。

3.5早发现早治疗

早期发现和治疗酒精中毒患者可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应定期到医院做肝功能以及体格的检查,尤其是对于长期饮酒和素有肝脏或者消化系统疾病的人而言,更应如此。

总之酒精肝虽然危害性巨大,但想从症状上进行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因为酒精肝早期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会出现一些消化系统和肝病的指征。如未采取有效的措施,病情将继续恶化加重,逐渐会出现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发生肝硬化。虽然酒精肝发病隐匿,但是只要细心检查也可早期诊断酒精肝,从而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厉有名.酒精性肝病的研究现状[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77.

[2]王际云.中西结合治疗酒精肝病进展[a].浙江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

[3]曲鹏,刘延英,王彦君,等.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硫普罗宁治疗酒精性肝炎34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4):56.

[4]宗坚,徐伟君,高庆森.凯西莱治疗酒精性肝炎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3(5):18-19.

[5]徐阿梅.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血浆及血小板磷脂脂肪酸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硕士论文,2007.

[6]赵殿法,段化端,赵己未.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炎40例[J].陕西中医,2005,26(9):16-18.

[7]范建高,丁晓东.酒精性肝炎的治疗现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11):65-66.

精细化学品论文篇5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32-02

引言:

“精细化工工艺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完成了“精细有机合成”和“化工原理”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课时1周,是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四位一体”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构思设计一个精细化学品工艺设计为主的课题。需要经过资料查阅、合成路线设计、反应系统工艺设计、反应器工艺设计、答辩验收等过程,最终完成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设计,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规划设计、工程技能、知识综合应用进行系统全面培养。截至目前,该课程已经开设7届,已经成为理论课和工程实践之间最重要的纽带。

一、课程的规划

东北石油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综合类院校,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所有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应用化学专业的一个专业培养方向是精细化工,所以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是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以《化工原理》和《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的理论知识为基本点,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突出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

在课程开设之初,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课程设计题目单调,应用型不强,而且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结构与原理认识肤浅,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笔者及所在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对精细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前期课程的内容设置进行了合理衔接,起到了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良好效果。

该课程设计隶属于精细化工方向的教学集合体系,时间及内容安排顺序是同时开设《化工原理》和《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前者着重于介绍单元操作、工艺流程操作条件优化和设定,而后者着重于介绍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路线和单元反应的合成条件优化设计。然后开设《精细化工工艺设计》,它是将化工设计知识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环节,通过设计使学生深刻理解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理论知识,明确所学课程知识的实际用途,并综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查阅、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反应釜设计、流程图绘制、反应釜绘制等内容,工作量相对较大,所以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预安排设计内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课程设计准备工作,学习效果更好。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实施

《精细化工工艺设计》的任务设置紧紧结合教学实际。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大多采用间歇操作,多步骤生产,而我校紧靠大庆油田,学生对油田化学剂,尤其是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破乳剂等精细化学品的接触了解较为深入。此外,前期课程设置了认识实习,学生对油田用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流程具有初步认知。所以,在任务设置上,侧重于油田化学剂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

课程设计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要用于指导教师全方位讲解课程设计的任务安排和设计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备齐参考资料和工具用书,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15人。课程设计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并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为督促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按照每组2人进行任务分配。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提交手写设计说明书一份,要求按照章节依次详细写出计算过程,并提交反应釜的设计图纸、反应车间的布局图纸等关键附图说明。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及平时的指导情况,指导教师可以判断设计任务的完成效果,便于公平公正地进行成绩评定。

三、应用化学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的教学体会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于化学工艺专业,学生平时的学习均已理解分析为主,数学计算和工程制图等能力欠缺,工程和工艺基础均薄弱[1]。所以,通过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实现对实现应用化学专业的多维度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7届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理科专业因地制宜地开设化工类课程设计,对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具体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精细化学品论文篇6

精细化工是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业部门,是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外高度重视精细化学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为适应精细化工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精细化工的专门技术人才,一些高等院校(包括师范院校)相继成立了精细化工专业,为发展精细化工担负着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精细化工是备受工业发达国家重视的化工领域,它是在传统化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细化学品以其功能性和最终使用性直接服务于人类,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保证.它的主要特点是产量小、品种多、附加价值高和利润大、技术密集度高.精细化工课程是一般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应用化工技术是化学渗透到其他科学技术领域而形成的一类应用科学,它是理科化学专业与工科化学工艺、化学工程专业之间起桥梁作用的专业,是培养理工结合型的“用”化学的人才.因此,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知识结构上必须是以化学知识为根本知识(即纵向知识),工程技术为横向知识的基本知识结构框架.考虑到我国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已转向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而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目的是为中学输送全面优秀的化学教师.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广阔的专业知识,而精细化工课程则是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在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普及开设此专业课.

1课程性质与定位

精细化工门类众多,品种繁杂,技术进步迅速,产品更新频繁,是一门典型的工程技术科学.精细化工课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培养应用型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无机精细化学品、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胶粘剂、功能高分子、电子信息材料、涂料等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制备技术及相关知识.本课程以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方法为主线,综合应用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化工原理等相关知识及能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复配.课程教学按制备原理与工艺应用机理产品介绍研究进展四大知识模块顺序进行.课程讲授中注重产品开发思路的引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将来的就业、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课程的教学环节除了包括课堂讲授,还应有学生自学、习题课讨论、实验、答疑、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精细化工发展的重点及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能打下精细化工工艺学的深厚基础,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基本功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与学习兴趣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基于课程开设的对象并考虑到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应按制备原理与工艺、应用机理、产品介绍及研究进展四大板块进行,即以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方法为主线,综合应用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化工原理等相关知识及能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复配.(表略)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还应紧随时代脉搏,不断充实与更新,体现其先进性,并以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化学知识的导引.在介绍表面活性剂时,应多介绍表面活性剂的用途,比如当用作药物制剂的辅料时,它可以作为载体、乳化剂、润湿剂或渗透剂、增溶剂及助溶剂等,赋予药剂以必要的物理、化学、药理和生物学性质,有的还可以直接作为药物.在介绍食品添加剂时,除了一些重要的应用,还要着重介绍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区,即人们往往认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比人工化学合成的安全,实际许多天然产品的毒性因目前的检测手段、检测的内容所限,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与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合成的毒性小.让学生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安全用量以及有毒的添加剂的危害.再如讲到合成材料时向学生介绍现在人们已合成具有光、电、磁等特殊功能的合成材料、隐身复合材料等,如在讲到农药和化肥时,要讲清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的高产起到重要的作用,又要强调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退化及水、大气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社会生活实例为背景介绍相关的精细化学品及其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着“服务是宗旨,就业是导向,倡导做中学,走产学结合的路子”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适时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组织学生活动、讨论;运用多媒体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依据课程要求,在吃透教学资源基础上,教师应熟悉本课程教学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典型精细化学品的作用原理以及主要用途.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平时评价考核与集中评价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突出重点.难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配方分析能力、查阅手册资料并运用其数据资料的能力.通过教师精讲、应用观摩、学生实验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应废除灌输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不断把学科最新成果引入教学,精讲多练,循序渐进,用提问、启迪、讲授、探讨、总结的方式教学,最好采用举例法,引导同学们与实际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运用板书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手段,使难于理解的反应机制通过图像、图片、数据及动画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更轻松愉快.同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培养目标与考核方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当今社会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精细化工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4.1通用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问题;(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意识;(3)培养工作严谨、有序、珍惜仪器设备的良好实验习惯;(4)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使之具有优良的职业素养.

精细化学品论文篇7

关键词:胰岛素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

中图分类号:R255.4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5-0545-02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替代的药物。胰岛素的发展经历了动物胰岛素、基因工程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三个阶段。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作为胰岛素类似物出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脂肪组织是胰岛素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前脂肪细胞具增殖能力,且能分化为脂肪细胞,作用持续于人的一生,其增殖和分化能力影响脂肪组织的构建。本文拟比较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选择不同的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主要实验用品及化学试剂Dmem-F12培养基、胰蛋白酶购自Gibco-BRL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有限公司;青霉素、链霉素购自华北制药厂;噻唑兰、二甲基亚砜、人胰岛素、甲状腺素、地塞米松、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均购自Sigma公司;油红o染料购自amersco公司;地特胰岛素由诺和诺德公司提供;甘精胰岛素液体和纯品由甘李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3t3-L1前脂肪细胞的复苏准备37℃的温水,从液氮罐中取出冻存管,迅速投入温水中。在水中来回晃冻存管1min左右,观察到冻存液基本融化。将冻存管中液体吸入离心管中,1000/min离心5min,吸弃上清,加入新的培养基,吹打均匀,使得细胞分散,以104/mL密度接种,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

1.2.2mtt法观察前脂肪细胞增殖前脂肪细胞以104/mL接种于96孔板,37℃、5%Co2培养24h后,设对照组(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配制的完全培养液)和四组干预组(含10nmol/L甘精纯品胰岛素、人纯品胰岛素、甘体胰岛素、地特液体胰岛素的完全培养液)孵育细胞,隔日一次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并作mtt比色法测增殖。

1.2.3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观察前脂肪细胞以104/mL接种于96孔板,D-mem/F-12(1∶1)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25μmol/L胰岛素、0.25μmol/L地塞米松、0.2nmol/L甲状腺素以及0.5mmol/LiBmX作分化培养基诱导分化,设对照组(不含胰岛素)和四组干预组(含0.25μmol/L甘精纯品胰岛素、人纯品胰岛素、甘体胰岛素、地特液体胰岛素的分化培养液),3d后改用不含iBmX的分化培养基诱导直至14d,隔日一次显微镜观察。用油红o染色和异丙醇抽提的方法进行细胞内脂质含量定量(以oD值表示)。

1.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多组间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

2结果

2.1不同胰岛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3t3-L1前脂肪细胞在接种16h左右基本完全贴壁,显微镜下观察形态类似于成纤维细胞,呈棱形、梭形或多角形,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质中央,使用油红o染色完全不能着色。接种后的第4天进入对数增长期,第10天进入增殖平台期。8d时地特液体胰岛素抑制细胞的增殖(p

人胰岛素为胰腺β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由a链和B链组成,a链含有21个氨基酸残基,B链含有30个氨基酸残基。甘精胰岛素是合成的人胰岛素类似物,对结构的改进是将人胰岛素a链21位由甘氨酸取代天冬氨酸,B链末端增加2个精氨酸[2]。地特胰岛素是一种中性的、可溶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它是通过去掉胰岛素肽链上B30位的苏氨酸并通过酰化作用在B29位的赖氨酸上结合了一个14碳的脂肪酸(肉豆蔻酸)而形成[3]。

在增殖实验中,到第8天时地特液体胰岛素开始抑制细胞的增殖直到第12天,第10天时甘精胰岛素促进细胞的增殖。Slieker等[4]实验表明胰岛素B26-B30分子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与iGF-iR的亲和力,最终影响胰岛素促进有丝分裂的能力。甘精胰岛素因为B链分子结构的改变使其促有丝分裂的能力强于其他胰岛素。ashish等[6]在观察不同胰岛素对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时得出结论,在甘精胰岛素浓度为1.5nmol/L~1.5mmol/L时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而地特胰岛素浓度在15nmol/L~1.5mmol/L时促增殖作用弱于人胰岛素。mayer等[7]实验表明含甘精胰岛素的血清对mCF7促增殖作用是含人胰岛素血清的1.11倍,而含地特胰岛素的血清为含人胰岛素血清的0.99倍,这与本文得出的结论相似。

在观察不同胰岛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影响的实验中,可以看到胰岛素为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必须试剂,在不含胰岛素的培养基中前脂肪细胞基本不分化。此外,人胰岛素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最强,甘精胰岛素次之,地特胰岛素最弱。胰岛素促进脂肪细胞分化是通过包含一系列胰岛素受体底物(iRSs)的信号网络实现的。最早发现体外培养前脂肪细胞的分化需要胰岛素,胰岛素可以提高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率,胰岛素在前脂肪细胞转化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8]。Kristensen等[9]实验表明胰岛素分子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从而影响代谢能力。peter等[5]也得出结论,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最强,甘精稍弱,地特的结合能力最差,这可能与其促分化能力不同有关。Staiger等[10]做出的实验表明小剂量的人胰岛素即可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这与本文结论相似。anja等[11]得出结论地特胰岛素小剂量和大剂量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都低于小剂量的人胰岛素,这与本文结论一致;同时,地特胰岛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并非由于B29位结合的肉豆蔻酸改变信号转导通路造成的,机制尚不明确。

参考文献:

[1]JeffreySF,Do.insulinanalogtherapy:improvingthematchwithphysiologicinsulinsecretion[J].Jamosteopathassoc,2009,109:26-36.

[2]andreast,mariot,philippeD,etal.massspectrometricidentificationofdegradationproductsofinsulinanditslong-actinganaloguesinhumanurinefordopingcontrolpurposes[J].analChem,2007,79,2518-2524.

[3]YarednD,naveedY,HandreanS.theroleofinsulindetemirinoverweighttype2diabetesmanagement[J].VascularHealthandRiskmanagement,2009,5:553-560.

[4]SliekerLJ,BrookeGS,DimarchiRD,etal.modificationsintheB10andB26-30regionsoftheBchainofhumaninsulinalteraffinityforthehumaniGF-ireceptormorethanfortheinsulinreceptor[J].Diabetologia,1997,40:S54-S61.

[5]ashishS,JeanG,Volkere,etal.analysisofsignalingpathwaysrelatedtocellproliferationstimulatedbyinsulinanalogsinhumanmammaryepithelialcelllines[J].endocrineRelatedCancer,2009,16:429-441.

[6]mayerD,Chantelaue.treatmentwithinsulinglargine(Lantus)increasestheproliferativepotencyoftheserumofpatientswithtype-1diabetes:apilotstudyonmCF-7breastcancercells[J].archphysiolBioche,2010,116(2):73-78.

[7]KristensenC,Kjeldsent,wibergFC,etal.alaninescanningmutagenesisofinsulin[J].JBiolChem,1997,1272(20):12978-12983.

[8]theroleofpDGF-dependentsuppressionofapoptosisindifferentiating3t3-L1preadipocytes[J].eurJCellBiol,1998,77(3):220-227.

精细化学品论文篇8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本人结合高职《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教学实践体会,对如何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1.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1]是高职高专化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卤化、磺化、硝化等12种单元反应技术,了解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生产过程及工艺设备等技术问题,使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具有共性的技术,以指导新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我院《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该教材是按照反应单元和合成典型精细化学品实例的顺序编排的。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单元反应机理抽象复杂、合成流程及设备多种多样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这门实践性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单元过程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具备设计精细品合成工艺流程和工艺优化选择的能力,并且能为以后走上生产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就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的体会,认为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2]  

教高16号文件[3]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做到精讲要点,突出重点,解释难点。本门课程由单元反应技术组成的,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繁多。如在讲授磺化、硝化、卤化、烷基化、酰化、氧化、还原、缩合、重氮化等单元反应时,涉及到的反应非常多,不必要照本宣科,应选择一些实用的反应进行精讲精练,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能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反应机理方面,学生不好掌握,更是不好理解,实用性也不强,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讲授每一单元过程的影响因素时,物理因素的影响如浓度、物料配比、温度、压力、反应时间、溶剂、催化剂、物料的纯度、反应介质的ph值、反应的终点控制、反应设备的选择、传热等因素应根据具体的某一单元过程应重点讲授,特别是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的影响。对于每一个单元过程的应用实例,可以选择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产品加以说明,使学生活学活用,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裁减,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教师与教学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2.2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4]  

在实际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形成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失严肃,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有所成。而且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实质来理解每类反应,以点带面,让学生从纯粹的记忆中解脱出来,做到知识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讲授c-酰化时,组织学生结合c-烷基化的内容,找出两单元反应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两者的反应机理都属于亲电取代反应历程,由于烷基的供电性,c-烷基化是一个连串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的温度、反应物的配比和反应时间,避免较多的副产物生成;由于酰基是吸电子基,在芳环上引入酰基后,其电子云密度降低而不易发生多酰化、脱酰基、分子重排等副反应,c-酰化收率一般较高。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再如:在“苯甲酸制备”的实验中,采用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氧化甲苯制得产物,但高锰酸钾水溶液与甲苯的有机相极难互溶,反应在非均相体系中进行,较难控制,反应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产率也低。针对这些情况,启发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相转移催化”这部分知识来合理改进实验操作。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分析和讨论,决定选择季铵盐(四丁基溴化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对原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转移催化”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段,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3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5][6]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例如:可以在先一次课结束时把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预习及准备几个问题,并明确告之下次课请学生上台讲解或讨论。每6~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代表上台讲解或发言,学生讲解完以后,其他同学或提问或补充或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该法鼓励学生相互竞争,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表现自我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4 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境模拟活动。所谓的情境模拟就根据教学项目的内容,将学生安排在一个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去,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去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讲授典型产品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对于工艺流程和关键化工设备的讲授,我们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先随机以6~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自己定好角色(老板、客户、技术人员等),然后去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提问与讨论,师生互评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扮演往往与项目驱动、引导文法等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方法。 

2.5 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7] 

《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一门专业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实际生产的缩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具体的生产实例贯穿于各单元操作的讲授中,将丰富的科研实践渗透在理论教学中。除了在学校设置相关实验外,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去看看相同的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把工厂的流程与课本上的内容作比较,看看有何异同。我院化工系各专业的学生都安排有专门的时间到附近的茂名石化、新华粤、鲁华等大中型化工企业实习。教师可以考虑把教室搬到车间进行教学,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学以致用的工作态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3.结语 

本文就如何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其沟通与表达能力。此外,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其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8]。 

 

参考文献 

[1]林峰.主编.精细有机合成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9. 

[2]程毓,张明.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3(6),72-73. 

[3]刘晓东.高职高专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在线,2006,621:11 

[4]李勇.《精细有机合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科技教育,2008,no.30. 

[5]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3,1,21,20-22. 

[6]鞠剑峰.精细化学品教学改革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2005,6,2(21),91-93. 

精细化学品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精细化工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精细化工生产”探讨的是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学品、合成材料、涂料和粘胶、食品添加剂、香料和香精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基本原理。①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化工生产技术人员的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设计典型教学项目。使学生能够掌握精细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基本操作,增强安全环保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1教学目标设计

1.1知识目标

理解精细化工生产常见的合成单元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理解精细化工生产各种工艺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掌握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的知识;掌握设备选用、原料选用、工艺流程组织相关知识;了解精细化工生产中常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2能力目标

能通过文献、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制定精细化工生产方案;能用化学反应规律指导实际反应过程;在操作过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独立判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能正确收集、整理生产数据,对生产结果进行分析;能组织生产工艺流程、选用设备和编制操作规程。

1.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经济生产的意识;树立规范操作意识。

2教学项目设计

选择了典型精细化学品,②设计成六个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项目内容一般是以典型精细化学品为制备和生产为引导,涵盖相关的基本知识。每个项目包括收集产品资料、选择生产工艺、设计产品小试方案等子项目。收集的产品资料包括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工业应用、目前的产量和需求量等信息。选择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选择、生产路线选择、生产设备选择、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设计产品小试方案包括所需耗材和仪器设备、合成或提取原理、操作步骤等内容。

2.1制备肥皂

以洗衣皂的生产为引导,引领学生学习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的相关知识。要求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础知识;掌握皂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典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了解洗涤的基本过程;掌握洗衣皂的生产工艺。要求能选用合适的原料;能解说洗衣皂生产工艺;能实验制备洗衣皂。

2.2制备洗洁精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合成和洗洁精的生产为引导,要求理解硫酸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典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生产工艺方法及其操作技术;掌握洗洁精的主要组成、配方设计原理和生产技术。将洗发香波、洗衣粉的生产作为扩展知识。要求能选用合适的生产原料;能设计十二烷基硫酸钠合成路线;能解说十二烷基硫酸钠生产工艺;能实验合成十二烷基硫酸钠;能设计洗洁精配方,实验配制洗洁精。

2.3制备雪花膏

以雪花膏的生产为引导,学习化妆品相关知识。要求了解化妆品的类别;掌握典型品种的配方原理和生产工艺;掌握化妆品的乳化操作技术。要求能设计雪花膏配方;能实验制备雪花膏。

2.4合成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生产为引导,学习合成材料加工用化学品相关知识。要求理解合成材料加工用化学品的定义、类别和作用;理解酯化反应、卤化反应等单元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典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合成原理和生产技术要点。要求能熟练利用工具书、网络资源查询化工产品信息;能选用合适的原料;能选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生产设备;能读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生产工艺流程图;能实验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2.5制备聚乙烯缩甲醛胶水

以聚乙烯缩甲醛胶水的生产为引导,学习胶黏剂相关知识。要求理解胶黏剂基本概念、粘接的基本原理,了解典型胶黏剂特点;掌握典型产品聚乙烯缩甲醛胶水的合成方法和生产工艺。要求能选用合适的生产原料;能设计聚乙烯醇缩甲醛合成路线;能实验合成聚乙烯醇缩甲醛胶水。将固体胶棒的制备作为扩展知识。

2.6提取茶叶中咖啡因

以咖啡因的生产为引导,学习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要求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及代表产品;了解防腐剂、抗氧化剂、乳化剂等的用途和发展趋势;掌握咖啡因的合成方法和生产工艺。要求能设计咖啡因提取路线;能实验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

3教学实践过程

3.1课前准备

实施项目化教学,需要教师收集资料,充分备课。不仅要设计好项目的具体实施要求和评价方法,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的具体内容,控制项目实施过程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同时需要学生根据项目实施要求,查找资料,做好课堂汇报的准备。

3.2课堂教学

3.2.1项目汇报

学生以组为单位,提交汇报ppt文稿。每组可选择一名同学作发言人主持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然后其余组和老师向该组提问,组员回答问题。在各组汇报、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进行总结,并讲解相关知识,点评各组的汇报。各组根据汇报情况,讨论之后,修改完善产品小试方案并再次提交给老师审核。

3.2.2实践操作

各组在实训室里,按产品小试方案制备精细化学品,老师记录好学生表现,对各组的操作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评比评价。

3.2.3项目总结

操作结束后,学生提交产品小试报告,经过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发言,进行项目总结。之后老师再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总结。

4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安排好实验内容,准备好实验仪器,学生只需按部就班,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加自由,面对问题的机会更多。例如在合成十二烷基硫酸钠时,需要氯化氢气体吸收装置,临时找不到合适的玻璃弯管,学生很快想到办法,利用铁架台、胶管和玻璃漏斗搭建吸收装置。在讨论胶管的耐腐蚀性能后,得出结论,氯化氢虽然会缩短胶管的使用寿命,但短期使用没有问题,且胶管的成本低,所以决定采用这个方法,实践证明他们的方法是可行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5需注意的问题

5.1合理选取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考虑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避免重复。例如我们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设了“化学涂料生产技术”课程,在“精细化工生产”中就不再选择涂料生产的内容。

5.2提前布置任务

为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形成文稿,做好准备,在下个项目开始前至少一周的时候就要布置任务。

5.3给予过程指导

在课前准备阶段,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检查学生的准备进度,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汇报的准备工作。指导的过程是很好的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5.4做好耗材准备

实验实训耗材计划一般在开学前制订,以便保障教学正常开展。但在产品小试方案中,学生所选原料可能在耗材库中没有,需要临时准备。

项目化教学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具体的实施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注释

精细化学品论文篇10

关键词:目标市场理论文化营销市场细分市场定位

目标市场营销的内涵

(一)目标市场营销的含义

目标市场营销是由美国营销学者温德尔・斯密与《产品差异和市场细分―可供选择的两种市场影响战略》一文中,在总结西方企业营销事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所谓目标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基础上,通过评估分析,选定一个或若干个消费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并相应地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产品日新月异,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以产品差异化为主的营销体制远不能解决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问题,迫使企业将原来分散的资源集中于最有潜力的消费者群体(目标市场),即从对市场不加区分的广泛市场营销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目标营销,变为识别各个不同的购买者群体的差别,有选择地确认一个或几个消费者群体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满足其全部或部分的需要。

(二)目标市场营销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顾客需求偏好的差异性。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市场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而构成了不相同的消费群体。一般而言,产品的某些属性是影响顾客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顾客对这些不同属性的重视程度,可以将顾客的偏好模式分为三种:同质偏好、分散偏好和集群偏好。其中同质偏好和分散偏好是比较罕见的,最常见的是集群偏好,从而就为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其目标市场提供了前提。

其次是企业资源的有限性。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一个企业是很难去满足其全部市场需求的,因为会受到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加上企业经营的择优性,企业只能去满足市场中的一部分消费群体。那么,他就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不加区分地任意满足其中的一部分,从策略上讲就是广泛营销。其结果是,由于没有针对性,市场群体的满意度就不会很高,从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不会很强;二是寻找到同其资源相匹配的,有可能充分发挥企业特色和优势的一部分市场群体,有针对性地去加以满足。这样就既使这部分市场群体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又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毫无疑问,只要有可能,企业都会选择后者。所以,企业不仅应当而且可能采用目标市场营销的策略,以在市场中营造自身的特定优势。

取悦每一个人是不现实的,成功的营销者一定是那些比竞争对手更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及其特殊性的人。目标市场营销扬弃了广泛市场营销那种“所有人都适用一种规格”的,且以一般大众为营销对象的观点,使市场营销活动真正以消费需求为中心,也使营销者发现与自己资源相匹配的最佳市场机会,避免过度竞争,从而使市场营销活动更加有效。

(三)目标市场营销的模式

目标市场营销有三个主要步骤:首先通过市场细分(Segmenting)区分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然后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targeting),即评价和比较细分好的消费者群体,从中选择最有潜力的一个或几个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群体;最后,为取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目标市场定位(positioning),建立与在市场上传播产品或服务的关键特征和利益。这三步环环相扣的过程,简称为Stp战略。

(四)目标市场营销中细分市场的标准

现在有营销专家把消费者市场细分标准归纳为四大类:即地理因素、人口因素、消费者心理因素和消费者行为因素。

文化营销中运用目标市场理论的必然性

(一)文化营销中的“文化”是市场细分最为重要的因素

文化营销中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其主要意思是指经过人类劳动、培养、教育、学习而发展的各种事物和方式,是与大自然本来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人们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群体性。即一种文化总是由一个特定的群体所拥有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对“文化”的解释为: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是一群体由认同而积累的行为方式。同样地,美国传统词典也有类似的解释,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这说明文化具有群体性。并且人们对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称之为亚文化,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由于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包括不同的价值观、宗教规范、风俗习惯、行为方式、语言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物化的精神。人们把文化看成是一个社会的个性。营销学家进一步把文化因素看作是一种深刻影响消费者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位对文化研究的启蒙学者Smith提出了市场细分和消费者群体的概念,并指出消费者价值观、社会文化为市场细分的标准之一。

(二)文化营销运用目标市场理论的内在要求

尽管人们对文化营销还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定义,存在多种理解,而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一是对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营销;二是利用各种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来促销商品销售;三是企业借助或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文化因素开展营销活动;四是企业把文化因素渗透到市场营销组合中,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市场营销组合;五是企业应充分利用Ci战略构建特色的企业文化来开展营销与管理。对文化营销的上述理解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是以文化为营销对象,形成了文化产业。第二是文化为媒介对企业产品进行营销。

对于第二种理解,又有两种释义,即是以谁的文化为手段,是利用目标市场的社会文化元素为媒介还是利用产品生产企业的文化为媒介对企业产品进行营销。笔者认为,文化营销是指企业借助或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文化因素设计营销组合,传递具有目标市场文化因素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该目标市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营销过程。它的特点体现在:文化营销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还满足文化精神需求,它要求营销活动要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生态,不能背离。文化营销应该包含在营销组合的全过程中,包括在营销的构思、设计、造型、装潢、包装、商标、广告、款式等营销活动中。

不同地区的文化不同,消费文化也不同。而消费文化决定了消费者对不同生活和产品的总体偏好,也决定着具体产品和服务的成败,如果产品营销活动适应了区域文化环境,产品所提供的各种利益与文化成员某个时期的文化需求一致,那么消费者才会对这样产品产生正面积极的反应,被市场所接受;而没有适应区域文化的营销活动会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需要企业借助于或适应于不同特色的环境文化开展营销活动,将环境文化因素渗透到市场营销组合中,综合运用文化因素,制定出有文化特色的市场营销组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物质层次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精神上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少地区的消费者的物质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消费者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出了要求,作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的文化因素自然成为了消费者希望得到满足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出现了许多用经济因素已经无法解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区域文化或者群体文化却难以消失,文化营销则顺应消费者的这种需要,成为破解营销组合同质化的方案。

同时,在众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因素中,文化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文化营销才是满足消费者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因此不少商品在市场上以精神需求为诉求点。

运用目标市场理论实施文化营销的模式

(一)以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性细分市场

文化并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它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的东西。长期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由于交通的不便,人们只与在相同地区的人交往,频繁的交往需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在同一区域内的共同规则慢慢形成了这个地区独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最后上升为地区文化。企业在考虑市场影响因素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目标市场潜在消费者的文化,进而了解他们的心理和价值观,才能够进行准确地把不同的细分市场区分开来。文化营销的关键在于把握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进一步根据文化特征差异细分市场,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使营销组合适应于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使目标市场的消费者与营销创意产生共鸣。具体营销模式体现如图1所示。

虽然运用文化细分市场的现在还没有系统理论和方法,但是营销实践和营销理论都在探索,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利用文化维度来说明不同文化差异,细分市场。比如最常用的描述方法是使用权利距离、避免不确定性、性别特质和个人/集体主义四个维度来说明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在该理论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市场,更倾向于家族主义、权利不平衡、短期取向,用这种理论很容易解释中国的“面子消费”、“礼品消费”市场行为。

二是运用产品所体现的某一特定文化特点来细分市场。消费者虽然要求每一样消费品要完全符合其文化特征,但是有写特定产品会更加鲜明体现文化的某一个方面。这样可以根据产品的这种文化特点作为细分市场的一个新标准,以便更好区别不同的细分市场。比如:为了更好地把握电影市场的文化特征和细分电影市场,有人把文化分为娱乐文化、官方文化和艺术文化,从而把电影市场区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体现娱乐文化的电影市场,体现官方文化的电影市场和体现艺术文化的电影市场。娱乐文化的电影“为了激动人的感情而激动人的感情,也就是说仅仅为了使人愉快而激动人的感情”的娱乐手段;官方文化的电影成为“不是为了立即满足人们的感情,而是要把人们的感情带进现实生活中去起作用的”宣传手段,艺术文化的电影是“只能表现艺术创作者个人的经历和观点”的真正的艺术手段。

三是人们可以体现文化的宗教、仪式、规范等符号中推断不同市场的文化特征,找到细分市场的根据。一个民族的宗教、仪式、规范中蕴藏其民族文化,也预示该市场消费者对各种消费产品的总体偏好,因此把可以从宗教、仪式中体现的习俗、伦理等作为细分标准。

(二)结合产品特点选择目标市场

根据目标市场理论进行目标市场选择,首先要分析评价各个细分市场,其次要对各个细分市场的增长率、市场结构吸引力和企业目标与企业资源等方面的情况详细评估,最后确定企业服务的对象。

笔者认为,这种销售实践和理论没有充分重视到文化因素对营销活动的影响。现在产品质量等方面很容易被模仿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关注消费者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在选择目标市场时,除了考虑细分市场的增长率等因素,把文化因素作为目标市场选择的重要因素,会增加成功概率。比如:在我国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的现象,而河南新郑市开发旅游产品时,充分利用黄帝故里这一文化因素,把目标市场确定寻根祭祖的华人。发展“千年圣典”祭祖文化旅游来营销当地旅游,吸引海内外华侨和大陆同胞去黄帝故里寻根,体会博大精深的炎黄文化,获得了成功。相反,我国卷烟市场不少卷烟工业企业曾经选择高端产品市场,并以“王”字为品牌的产品,但最终效果不如人意。而常德卷烟厂在总结多年生产高端产品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历史传统,生产出能迎合中国人渴望“富、贵”心理的高端产品市场,究其原因就是只有常德卷烟厂较好地做到了将其产品特征与市场文化因素对接,因此获得了成功。

因此在选择目标市场时,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目标市场的文化内涵,洞察消费者的个性文化、把握文化背景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分析自身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两方面结合才能准确选择目标市场。

(三)产品文化差异化

1.利用产品款式体现文化差异化。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文化的审美理想不同,对同类产品形式的审美观点不同,所以文化差异化更多会表现在产品形式上。生产产品使用的物质到哪个国家和民族都一样,但是最后表现出来的形式代表不同的文化,就像修建房屋都是钢筋和水泥,却修建出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如果产品的表现形式符合其文化,会增加对产品的可接受度。相反,只追求产品的质量和款式的优美,不关注目标市场的文化,会导致失败或无法解释一些营销现象。比如:2011年底至2012年各品牌的SUV小汽车在中国销售情况很好,而在其他国家销售并不理想。这是不能用经济因素合理解释的现象,它正是文化因素对营销产生作用的结果。目前中国城市道路经常堵塞,导致小汽车不得不经常很长时间等待,而等待的车主因为自己坐在车上比别人高出一截,而产生鹤立鸡群的满意感,正好符合权利距离较大的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不一定符合更关注自己享受的西方消费者。可能SUV在设计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许属于一个巧合,但是它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营销活动中要不得不注重产品的文化差异性。

为了提高文化营销的质量,需要进行对目标市场调查和分析,要抓住文化背景的差异、观念的差异,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比如:最近,美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中国文化导向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豪宅,为了迎合中国的顾客,美国开发商开始重视中国风俗。比如,设计师开始沿南北轴线修建社区干道,并保证每家都有朝南的窗户。manhattan全新高层楼盘one57更将数套最奢华的整层公寓安排在了80至88层,这也为了迎合中国文化中对数字“8”的偏爱(chinadaily,2012-6-26)。这种风格就决定了它面向中国消费文化定位。

2.巧妙构思品牌名称突出文化特色。在进行文化营销的时候,企业应该将品牌策略做适当的更改,以适应当地的市场和文化,以最短的时间率先在目标市场上树立优秀的品牌形象。品牌文化差异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品牌名称联想。品牌名称是品牌中能够读出声音的部分,是品牌的核心要素,是品牌显著特征的浓缩,是形式品牌文化概念的基础,是一种社会属性、人文属性。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与成熟的条件下,品牌名称是一种经济属性、企业属性,是经济领域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好的品牌名称本身就是一句最简短、最直接的广告语,能够迅速而有效地表达品牌的中心内涵和关键联想。比如:“金六福”定位为中国老百姓追求“福”;“万事发”则会使人联想到“多事之秋”、“东窗事发”,不符合中国消费文化。因此,品牌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准确文化定位的醒目标志。

其次是品牌名称的民族文化特性。它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从中吸取养分,同时也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政治制度、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例如: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特的方块文字,如果选择的目标市场是中国,那么产品名称应以汉字来命名,体现汉族的文化特色,例如,奔驰、可口可乐等都由原来的西方文字名称改为中文名称,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

再次就是商品的品牌名称象征性。产品名称象征的文化是文化差异化的另一个方面,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满足,例如我国的玉雕工艺品有的取名“富贵平安”,有的取名为“连年有余”等,这恰好体现了中国六福文化,只要一见到这样的品牌就想到了中国的玉雕。同样的道理,比利时地毯商范德维修生产出一种质地厚实的高级祈祷地毯,在地毯嵌上一个偏平的指向针。指向针并非指向正北和正南,而是在任何时候都指向麦加城。这种祈祷地毯虽然比普通祈祷地毯价钱高出许多,但一上市就成了穆斯林教区的抢手货。这也是产品文化定位的成功案例。

3.以浓厚的文化气氛作为促销的文化差异。当今社会随着消费者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对“硬式推销”越来越厌恶,文化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手段,在制定文化营销策略时仅有产品策略是不够的,还必须在销售环节制定合理的文化促销策略,以对促销环节进行文化渗透,以满足顾客的文化价值观或目标顾客形成对产品的文化价值需求,最终实现扩大企业营销的目的。比如: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一向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的“和”文化。因此,长沙卷烟厂在面向中国市场销售时以“和”为促销主题,起到不错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科技已经很发达的今天,很多产品可以相互替代,质量、性能难以形成绝对优势而吸引消费者,要想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运用文化因素传播其品牌不失为可行的方法。在不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时代,文化促销不仅能留住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还可以吸引其他细分市场的对目标市场文化的向往者。

4.巧妙使用心理定价体现文化营销。文化营销不仅仅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品牌和促销体现目标市场的文化,还要在定价中关注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把定价看作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在于哪一种定价能够得到目标客户群体文化情感的认同,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因此,在制定价格策略时,先将目标市场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受消费群体接受的价格规律特点。比如: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中国人有对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追求的偏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不少产品,比如:芙蓉王等确定了较高的价位,使消费者感到该产品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李庚.从消费心理透析文化营销[J].江苏商论,2011(8)

2.晏劲松.塑造家用小汽车品牌的文化营销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1(10)

3.陈文武.关于文化营销理念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