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六年数学总结十篇小学六年数学总结十篇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6:52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篇1

        一学期来,本人任教六年级(6)班数学和六年级的美术、实践课,能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且取得了较好成绩,论文《信息反馈与学习合作》发表在《现代教育报上》,设计的课件《约数与倍数》获全市二等奖,学生参加校数学奥赛获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团体总分第一名。  

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体会是: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篇2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有的在课后写出教学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学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学期对学困生的帮扶还不够深入,对学生心理特点了解不够,教学方法还有待于改进,教学成绩还有待于提高。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篇3

一、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

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就要是做好并切实抓好小学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复习,数学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是学生实施数学进行运算和推理的基础,是学生小考备考和总复习的基石,更是建立六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源泉。复习六年级数学基础知识准备小考,主要应该注意按照以下要求复习基础知识:

第一,必须紧扣数学教材进行复习,依据数学教材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反复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老师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上采用的方法:突出数学复习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教师还要根据双基知识帮助学生自我总结知识新意,引导学生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双基复习的效率。

第三,从六年级数学的复习步骤上看,系统复习是做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复习的依赖,教师要引导在学生弄清系统复习中的知识结构,从数学的知识结构中寻找数学知识的性质,由其性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进而由熟练运用复习方法进化成掌握数学能力。在针对数学每章每节的系统复习当中,要想让学生在短期清楚地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教师一定要首先腾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寻找自己数学知识点的缺陷,针对这些影响成绩的缺陷展开系统复习。学生在查缺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数学复习的重点放在弄清数学的要领和定义,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上面。系统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自由复习情况加以辅导,及时与学生沟通复习心得,及时了解并反馈复习信息,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类总结数学的各章节知识,弄清各章节之间的数学结构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加深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结论并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运用,适当练习,不要往深和难上引导学生,否则一些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压力进而怠学。系统、基础复习要依据知识的纵横关系把各章节串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清楚掌握其中的共同和不同,归类总结。

二、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综合题的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数学知识系统的进行的第一阶段部复习,而综合题的训练也是数学第二阶段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就是纵深展开数学某个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方法,灵活综合成试题,用数学知识的内在深入剖析数学技能,进而督促学生集中训练一些典型的综合题。引导学生从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上总结解答综合题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升解答综合题的能力。

1、选好综合题专题,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综合题复习首先要按照确定好专题。六年级数学备考的综合题训练可按照以下专题题型进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和小考新题型。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综合题的知识,总结综合题的规律,概括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在综合题的复习教学里引导学生解答、分析综合题之后,总结、归纳本综合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知识基础和知识重点,梳理出学生对综合题中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均是常见的数学思想。

2、精选例题,培养数学思想

解答纯数学的综合题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进行综合题的训练时要注意精选例题,提高学生解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挖掘综合题训练的功用,既要大幅度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又是使之成为学生应对数学考试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挖掘综合题的解答与演变过程,在解答时训练学生学会熟练运用数学知识的点、线、面的转换,使学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充分训练综合知识技能并纵横联系。这方面选用与生活中联系密切的题目,比较吸引学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避免题海战术,掌握解题方法;

教师在训练学生解答综合题时要注意不要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一定不要采用题海战术,教师要根据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复习情况,制定和选用合理的综合题题量用于引导学生分析数学综合题,提高数学复习和训练效率。对可变性强的综合题,变式训练学生练,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感知数学综合题的思维和思路、方法。教师训练学生解答综合题时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问题反馈。

4、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题的训练和复习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要把自己的训练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各种综合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自身解综合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以收集训练资料,精制题目和批改学生的习题,巩固训练成效为主。教师精选综合题要注意:第一,要选择针对性强、典型性突出,规律性明显的综合习题;第二,综合习题的难易度要有层次,使学生由浅到深训练;第三,综合习题要可以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灵活运用综合知识解答试题。

总之教师根据训练选择有典型的综合题,根据综合题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举一反三,以精取胜。

三、学生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在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中充分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而形成数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数学思维教学的核心和重点。须采用合适的策略与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编织成知识体系,将数学思想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汇集成数学能力,以便于应用能够随意自如。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篇4

【关键词】中国人口普查;计划生育;人口政策。

【作者简介】易富贤,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系副研究员,著有《大国空巢》。

一、中国生育率和人口总数

长期被高估

总和生育率是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可以近似理解成一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数。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总和生育率需要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目前,发达国家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就可以维持人口的世代更替,而中国由于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都远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应该在2.3左右。

所有的客观调查数据都显示1990年之后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低于了世代更替水平,比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991年、1995年、2000年生育率分别只有1.8、1.48、1.22[1]。但是主流人口学家不敢承认如此低的生育率,认为低年龄组存在漏报,据此将生育率修改为1.8。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了生育率只有1.33,但是人口学家仍然将之修改为1.8。根据修改后的数据,人口学家们在1996年、2001年、2005年、2006年预测中国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4亿、14亿、13.7亿、13.6亿。

2005年2月笔者在假定官方数据准确的前提下,在《从统计数字看停止计划生育的急迫性——尴尬的13亿人口日》中预测2010年中国人口只会达13.309亿[2];在拙著《大国空巢》(第346页)中将这一预测修改为13.3285亿人。笔者在《大国空巢》第十五章中从多个方面质疑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报告,包括从三十多个角度质疑了1.8的生育率,认为人口普查低年龄组漏报率最多只有10%[3]。

201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六普”),2012年6月国家统计局了《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4],统计表(短表3-1)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为13.3281亿人(不含军人),与笔者的预测结果(13.3285亿人)完全一致,而与国家计生委1996年(14亿人)、2001年(14亿人)、2005年(13.7亿人)以及2006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13.6亿人)的预测结果相差甚远。

“六普”再次证实2010年生育率只有1.181,也证实了2000年低年龄组漏报确实只有10%左右(也有可能2000年是准确的,而2010年普查存在重报),说明2000年实际生育率只有1.3。

二、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

存在的问题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质量比较高。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被认为质量不高。2010年7月19日国家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原成员梁中堂教授在《瞭望》发文评价2000年的人口普查:“由于11月5日全国摸底汇总的人口总量没有达到统计部门根据年度人口变动抽样估计的结果,就临时穿插一项在全国复查、补漏的活动。经过半个多月的重复工作又找回来4000多万人,全国登记人口才变成12.4亿。即使这样,它比1999年统计公报还少1430万,比1998年少450多万。于是,有关方面又‘评估’出一个1.81%的漏报率,追加了2227万,达到12.6亿——一个与年度人口变动监测勉强可以衔接的数据。”[5]

也就是说,2000年人口普查原始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只有12.0亿人,经过复查、补漏变成12.426亿,然后又额外修正1.81%,才变成了公布的12.658亿。笔者在《大国空巢》中分析,2000年实际人口应该只有12.2亿[6]。王广州分析了漏报和重报后在《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中认为,200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数量则应该在12.26至12.48亿之间”[7]。

2010年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总结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经验和教训,实现‘见人就登’、‘见户口信息就登’两头登的登记方式”[8]。这种方式可以防止漏报,2011年人口普查漏登率只有0.12%;但毫无疑问,会提高重报率。但尽管如此,汇总的人口数仍然低于预期。根据广东省《粤人普办字[2010]55号》,连广东这样的人口流入大省的人口也低于预期[9]。各省市都进行了复查、补查工作。以福建为例,福建省人口普查办的“内部明电”说:“根据各地2010年11月1日上报的摸底数汇总,全省常住人口3329万人,比2009年少298万人。”但“六普”公报(第2号):福建常住人口3689万。就是说福建省最后公报人口比普查汇总人口多了10.8%。如果全国一半省份像福建这样,那么总人口就会被高估5%(6000多万),2010年的总人口就远没有人口普查办公布的13.397亿人。笔者在《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文章《中国人口究竟有多少?》中分析认为,“六普”净重报率在3.8%-5.5%之间,2010年中国实际人口应该在12.7亿到12.9亿之间[10]。

三、2010年低年龄组到底

有多少人?

“六普”最重要的数据之一是短表《表3-1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和长表《6-4各地区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后者根据长表《表6-3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计算出2010年生育率只有1.181[11]。

短表3-1显示0岁人口为1379万,但是1、2、3、4岁人口却分别为1566万、1562万、1525万、1522万,很多人认为0岁人口可能是存在漏报,生育率远不止1.181。

但是短表《表6-4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却显示2010年0岁人口为1578万(如果借用长表的育龄妇女结构,那么生育率应该为1.46),还略高于1-4岁人口。

长表6-3中15-49岁妇女为35725466人,是短表3-1同龄379779700人的9.41%(抽样比)。长表2010年出生1190060人除以9.41%的抽样比、扣除死亡,那么短表0岁人口应为1260万人。

那么2010年0岁人口到底是1379万、1578万还是1260万?

笔者曾与游允中教授(联合国人口统计司副司长,曾指导中国1982年及以后的几次普查)讨论过人口普查,他说最终结果并非“查出来的”,而是根据普查原始结果,用某种逻辑“算出来”的。

长表6-3虽然只是9.41%人口抽样,但是信息量却非常大(对于判断生育率来说,1%人口抽样调查信息量就很大了)。15-49岁这35个育龄妇女组和35组出生人口数是配套关系,即便某几个年龄组存在漏报或重报,也不至于影响总结果。这35个年龄组妇女的抽样比的平均值标准差=9.45%±0.65%,那么她们所生的35组孩子(合计为1190060人)的抽样误差也不会太大。因此用长表推算短表的0岁人口为1265万,虽然不是很精确,但逻辑是合理的,误差不会太大。

而短表由于各年龄组是独立的,不互相制约,某几年的人数误差可能会比较大。并且短表3-1和短表6-4互相矛盾,“人工”痕迹较大(见表2)。

2005-2010年的20-29岁黄金年龄育龄妇女(近年2/3的孩子是该年龄生的)与1999-2004年基本一致,而城市化率比1999-2004年更高,出生人数怎么反而比1999-2004年更多了?

可能的解释是,人口普查办是用小学在校人数来校正短表低年龄组人口。因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六普”和“五普”的实际主持者)、人口司普查处处长崔红艳和“六普”的顾问翟振武一直坚持用在校人数来校正出生人口,否定人口普查的生育率。比如张为民、崔红艳在2002年的文章中认为总和生育率低于计划生育政策水平,甚至连续几年在1.3左右,很难解释,只能判断这次普查实际登记的0-9岁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他们假定:(1)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2)全国上学的年龄统一为6周岁(单看一年当然不合理,但如果看连续几年的累计情况还是大致可行的);(3)普查试点11月1日与9月1日各年龄人口数的时点差异忽略不计。他们将人口普查各年龄人数回推到入学年龄人数,与小学入学人数对比,对比发现2000年普查的6-10岁人口漏报了1208万[12]。2003年张为民、崔红艳以同样的逻辑,用1997-2002年小学入学人数数据,估算普查4-9岁漏报了1996万人,占该年龄普查登记人数的18.94%,如果0-3岁人口也按此比例漏报,则漏报1018万,从而2000年普查0-9岁共漏报了3014万[13]。

翟振武说:“按照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即使全国老百姓没有一例计划外生育,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即政策生育率也应该为1.46,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计划外生育的现实下,怎么可能低于1.46呢?”[14]他认为,“教育统计数据是比较纯净、真实、可靠的”“在校生数据与2000年普查10岁以下人口的比值高于1,这是不正常的”,他以小学在校人数为参照论证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15]。

张为民、崔红艳、翟振武认为“五普”的低年龄组生育率为1.3,低于政策生育率1.465,是矛盾的,从而认为0-9岁人口存在漏报。2008年张为民再次发表文章,认为:“当前我国人口普查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人口漏报。”[16]游允中教授与笔者讨论时也一直认为中国人口统计主要问题是漏报。千方百计防止漏报应该是2010年人口普查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政策生育率(政策允许下的生育率)是郭志刚等人计算出来的,根据他们的原始数据,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38;他们额外乘以1.06之后变成1.465的[17]。笔者曾质疑过他们调整的方法,认为不应该乘以1.06[18]。另外,实际生育率低于政策生育率是可信的,因为存在不孕(至少1/8家庭不孕)、单身、丁克等人群,很多允许生二胎的只生一个。比如北京、上海的政策生育率在1.0以上,但实际生育率只有0.7。台湾、韩国的政策生育率是“无穷大”(还在鼓励生育),但2010年台湾、韩国的实际生育率分别只有0.895、1.22。因此,张为民、崔红艳、翟振武等人的观点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

笔者在《大国空巢》中分析指出,用假定入学率为100%推算出生人口的方法是不正确的[19]。小学毛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总数÷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100%。“毛入学率”并不是粗略计算的意思,而是指公式中计算分子(在校人数)时,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大小。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1》[20],小学毛入学率大于100%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比如印尼在1981-2009年平均为118%;印度在2003-2008年平均为113%;柬埔寨在2001-2009年平均为121%;缅甸在2003-2009年平均为113%;1977-2008年巴西、墨西哥分别平均为134%、113%。

笔者在这里按照张为民等人的逻辑重新比较出生人口与小学入学人数的关系。同样假设(1)全国上学的年龄统一为6周岁;(2)普查试点时点(1982年、1990年为7月1日,2000年、2010年为11月1日)与小学入学时点(9月1日)各年龄人口数的时点差异忽略不计。只是不假设小学入学率是100%。

采用1982年、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的年龄别死亡率为坐标,用线性插值获得1980年到2000年之间各年的年龄别死亡率,据此制作生命表,获得年龄别存活率[L(n+1)/L(n)]。2000年到2010年之间各年的年龄别存活率,是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关于中国的预期寿命(如2010年男性为71.54岁,女性为74.94岁),选取远东地区的中相应的预期寿命的男女生命表,计算年龄别存活率。

将人口普查的各年龄组人数用年龄别存活率回推到入学年龄(6岁)人数,比如,2000年普查时4岁人口减掉两年的死亡应为2002年小学入学人数,6岁人口应为2000年小学入学的人数,7岁人口加上一年的死亡应为1999年小学入学的人数……依此类推。

张为民、崔红艳也是用生命表留存率计算死亡情况,方法与笔者的是一样的,结果也一致,比如张为民回推2000年普查的4、5、6、7、8、9岁人口到6岁时分别为1519万、1692万、1647万、1793万、1878万、2012万;用笔者的方法,分别是1520万、1692万、1647万、1793万、1878万、2012万(见表3)。

1980年小学入学者是1974年出生的,入学人数为2942万,是1982年普查回推人数2410万的1.221倍,是1990年普查回推人数2369万的1.242倍。

从表3可见,1980-2010年小学入学人数与普查登记人数的比较应该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1980-1987年是入学人数大幅多于普查回推人数,1988-1996年是二者基本持平,1997-2010年是入学人数再次大幅多于普查回推人数。张为民、崔红艳只比较了1997-2002年,因此他们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

比较四次人口普查,可见1980-1987年小学入学人数是普查回推人口的1.2倍左右或以上,这可能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模式还不是很稳定,留级、退学、反复入学等比例还比较高,而当时教育成本还很低,不至于影响地方财政。

1988-1996年,入学人数基本等同于普查回推人数,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教育模式已经基本稳定,教育成本在提高,当时的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由乡、村承担,就在村、乡领导的眼皮下,学校想通过多报学生数获得更多拨款是不可能的,当时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拖欠教师工资很普遍,在教育统计上是斤斤计较。而当时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仅仅从1982年的20.6%增加到1996年的29.4%,年均只增加0.6个百分点。

1996年之后小学入学人数再次大幅超过普查回推人数。1997-2006年入学人数是以2000年普查回推人数的1.243倍。“六普”重点是防漏报,尤其是在防20岁以下年龄组的漏报上花了很多工夫(必然导致重报),但是即便如此,入学人数仍然大幅超过普查回推人数,还是没有“找回”张为民所说的“2000年普查0-9岁共漏报了3014万”。“六普”的这种制度设计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降低了普查质量。

1996年后入学人数超过普查回推人数其实是可信的。根据国际城市化的规律性,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以后,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而1996年恰恰是中国城市化的拐点,此后城市化率加速增加到2000年的36.09%、2010年为50.3%,1997年到2010年年均增加1.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而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又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完善,多次入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中国存在户籍制度,一些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同时,还在家乡“入学”以保留学籍(便于今后升学)。

尽管1986年就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但直到1994年下半年才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变成一个工程操作,提出到2000年全国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1995年9月1日开始施行教育法,需求“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尤其是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乡镇无力支付农村教育经费,因拖欠教师工资而引发的教师维权事件在全国很普遍,各地被迫纷纷试点“县财乡发”,由县财政负责教育经费。2001年国务院更是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而乡镇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21]。乡、村领导对入学人数的态度从“防重报”(防止学校冒领教育经费)转变为“防漏报”(以免因为有“辍学”而被上级惩罚)。而县长根本不可能如乡长、村长以前那样获得准确的学生人数。学校有了多报学生数以获取更多教育拨款的制度空间。此外,农村学校非常欢迎进城农民工孩子在家乡保留学籍,因为可以获得额外学杂费;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孩子也是欢迎的,因为可以收取借读费。有些小学还通过虚报人数以“保校”(防止被撤并)。

因此,1996年之后入学人数超过普查回推人数是非常合理的。2000年普查低年龄组人口数据是可信的。1997-2006年入学人数是以2000年普查回推人数的1.2425倍;1997-2011年入学(1991-2005年出生)人数共28013万,只是2010年普查回推人数(24621万)的1.1378倍,这可能是因为“六普”因为过度防漏报而出现了重报。

假定1997-2011年各年入学人数是实际人数的1.1901倍(将“五普”的1.2425和“六普”的1.1378平均所得),以此推算这些年6岁实际人数共为23538万,再根据年龄别存活率回推2010年5-19岁人数为23489万(其中5-9岁为7139万)。假定2010年0-4岁人数与5-9岁人数是一致的(两个时段对应的20-29岁育龄妇女人数基本一致),为7139万(如果生育率只有1.18,那么0-4岁人口就还没有这么多,而只有6148万),那么2010年0-19岁人口共为30628万(比“六普”的32121万少1493万)。

“六普”短表6-4表显示0-5岁人口平均每年为1536万,可能是国家统计局想让出生人数尽量逼近入学人数。但是长表数据却显示生育率只有1.18。统计局可能是采取了一种折中方案:只将短表3-1中0岁人口调整为1379万,而1-5岁人口仍然与短表6-4基本一致。这样既让短表3-1的2010年生育率不远离1.18,也让人口总数与过去几年相衔接。

短表3-1的6岁(2010年入学)人数为1480万,比7岁(2009年入学)人数1343万多了10.2%,但是2010年入学人数只比2009年多了3.3%。短表6-4的5岁(2011年入学)人数为1491万,比6岁(2010年入学)人数1368万多了9.0%,但2011年入学人数只比2010年多了2.7%。2002-2001年小学招生人数平均是“六普”回推人数的1.1949倍。根据“六普”回推,2012、2013、2014、2015、2016年的6岁人口分别为1521万、1523万、1557万、1557万、1348万;以1.1949倍计算,这些年小学招生应该分别为1817万、1819万、1861万、1861万、1611万。如果今后几年的小学招生达不到上述人数,那么说明“六普”短表的0-5岁人数有“额外”的重报。

共有三套全国人口数据:人口普查、公安户籍资料、教育在校学生数。其中最准确的应该是人口普查。在校学生数应该多于实际数据。而当流动人口少的时候,公安户籍人数应该比实际人数少(因为毕竟还有人没有户口);而当流动人口多的时候,户籍人数可能会比实际人数多(因为中国的很多利益都与户口相关,人们有获取户口的强大动力)。原则上,只能用人口普查数据来校正其他数据,而不能用其他数据来否定人口普查数据。

四、用年龄别存活率估算人口总数

本文用年龄别存活率来验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到底重报了多少人口。研究思路:由于各年龄组每年都有一些死亡,上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人口依照年龄别存活率逐年减少。

本文用1982年、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获得的1981年、1989年、2000年的年龄别死亡率制作生命表,计算年龄别存活率。

固定用1989年的年龄别存活率逐年计算,1982年普查表的1003913156人到1990年的时候(8岁及以上人口)还存活95844万人。而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数据,8岁及以上人口共有95484万人。可见用这种模拟死亡率的方法计算只误差360万(95844-95484=360)人,误差率只有0.377%。

同样,依照1981年的年龄别存活率逐年计算,1982年的1003913156人到1990年的时候还存活95287万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8岁及以上人口少197万(95287-95484=-197)人,误差率只有0.206%。

即便依照2000年的年龄别存活率逐年计算,1982年的1003913156人到1990年的时候还存活96427万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8岁及以上人口多943万(96427-95484=943)人,误差率只有0.988%。

误差的原因还是因为死亡率改变,1982年到1990年间实际平均年龄别存活率要比1989年的和2000年的略低一些,比1981年的略高一些。

如果用1981年、1989年、2000年年龄别死亡率采用线性插值的方式获得1982-1990年每年的年龄别死亡率,再制作生命表,用获得的每年的存活率计算,那么1982年的1003913156人到1990年的时候还存活95677万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8岁及以上人口多194万(95677-95484=194)人,误差率只有0.203%。

从上可见,用年龄别存活率来推算人口非常准确。由于目前寿命延长已经非常缓慢,即便用8年、18年后的年龄别存活率来估计以前的死亡情况,误差率也非常低。上面分析也说明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吻合率非常高,两次人口普查的质量确实是很高的。

五、2010年中国到底有多少人?

既然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存在很大的问题,而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的质量是公认很高的,那么我们不妨直接用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来推测2000年、2010年人口情况,分四种死亡率来模拟1990年后人口变化:

1.年龄别存活率逐年改变。以1989年和2000年年龄别死亡率为坐标,用线性插值获得1989年到2000年之间各年的年龄别死亡率,制作生命表,计算每年的存活率。2000年以后各年的年龄别存活率,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关于中国的预期寿命,从远东男女生命表计算获得。

2.1990年到2010年之间的年龄别存活率统一用2000年生命表的年龄别存活率计算。

3.1990年到2010年之间的年龄别存活率统一用1989年生命表的年龄别存活率计算。

4.1990年到2010年之间的年龄别存活率统一用美国2010年预期寿命(男性为75.8岁,女性为80.8岁)下的年龄别存活率计算(从远东生命表获取相关数据)。说明:中国目前医疗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比美国落后几十年。

1990年人口普查时间是7月1日,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时间是11月1日,因此计算2000年人口时额外考虑了4个月的死亡情况。本文所说的2000年及以后年份的人口均是指11月1日的人口。

第1种方法是最符合实际的,以该方法的结果为准,其他四种方法的结果只作为上下限参照。第2种方法计算2010年人口的结果应该接近实际,因为2000年的年龄别存活率应该介于1990年和2010年之间。第3种方法计算出的存活人口数应该稍低于实际,而第4种方法计算出的存活人口数高于实际,因为中国1990-2000年实际平均年龄别存活率比中国1989年的要高,而比美国2010年的年龄别存活率要低。

1990年人口普查表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13051万人:

以第1种方法计算,到2000年(10岁及以上人口)还存活106064万人,到2010年(20岁及以上人口)还存活97009万人。以第2种方法(2000年年龄别存活率)计算,到2000年还存活106382万人,到2010年还存活97782万人。以第3种方法(1989年年龄别存活率)计算,到2000年还存活105504万人,到2010年还存活96191万人。以第4种方法(美国2010年预期寿命)计算,到2000年还存活108231万人,到2010年还存活101194万人。

根据“六普”短表3-1[22],2010年20岁及以上人口为101156万人。

以第1种方法计算,2010年20岁及以上人口为97009万人,而“六普”却显示为101156万人,说明“六普”重报了4.28%(101156÷97009=1.0428)。“六普”公报的总人口133972万人(统计表的人口加上军人等)以4.28%重报率回推,那么2010年总人口应该为128480万人(133972÷1.0428=128480),也就是说“六普”净重报了5493万人(133972-128480=5496)。

同理,以第2种方法(2000年年龄别存活率)计算,2010年人口为129503万人(说明“六普”净重报3.45%),与第1种方法比较接近。

联合国2011年5月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认为中国2010年人口为13.41亿[23]。联合国的数据是各国提供的,而中国官方和学界对中国1990年之前的出生人口分歧不大,因此联合国的20岁及以上人口数据应该是准确的。联合国的资料认为中国2010年20岁及以上人口为97503万,与笔者上面第1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只相差494万(97503-97009=494),误差只有0.51%;与笔者第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只相差279万(97503-97782=-279),误差只有0.29%。三种方法互相吻合,说明笔者估算人口的方法是可靠的。

联合国数据的不准确体现在2010年20岁以下人口。联合国高估了中国1990年以来的生育率和出生人口,认为1990-1995年生育率为2.01,1995-2000年生育率为1.80,2000-2005年生育率为1.70,2005-2010年生育率为1.64,2010年0-19岁人口为36631万人;而“六普”显示1996-2010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4左右,0-19岁人口只有32121万人。

同样,以第3种方法(1989年年龄别存活率)计算,2010年总人口只有127396万人(说明“六普”净重报率为5.16%)。

以第4种方法(美国2010年预期寿命)计算,2010年总人口为134022万人。可见,即便中国1990年到201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年龄别存活率跨越几十年,达到美国2010年的水平,2010年中国人口也只有13.4022亿,与“六普”公报所说的13.397亿相当。

如果0-19岁人口采纳上面“2010年低年龄组到底有多少人”中分析的30628万,那么第1、第2、第3、第4方法下,2010年人口分别为127637万(97009+30628=127637)、128410万、126819万、131822万人。

有人会问,你既然在低年龄组生育率上要尊重“六普”的权威性,怎么在人口总数上又否定“六普”的权威性?

其实这并不矛盾。承认“六普”关于生育率的权威性,是因为迄今没有比人口普查更权威的数据了,比如“六普”中2010年1.181的生育率有详细的年龄别数据支撑。历史地看,“六普”也印证了“五普”的生育率是基本可靠的。并且,生育率是出生人口与15-49岁各年龄组育龄妇女的比例关系,很难有太大的误差。因此,“六普”最大的价值是基本查清了1990年以来的生育率,平息了二十年来对生育率的争论,根据“六普”的生育率资料足以停止计划生育。

但如果完全承认“六普”20岁以上人口数据,等于否定了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但是这两次普查是很难否定的。流动人口越少,人口普查质量越高。由于城市化水平低、户籍管理严(刚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流动人口比较少,1982年和1990年这两次普查是中国人口普查的绝唱,被国际社会称为世界上质量最高的普查,今后很难获得更准确的普查结果了。因此,应该承认1982年、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权威性,今后数十年都应该以这两次普查为坐标。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2000年的人口情况。可以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2000年10岁及以上人口,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2000年0-9岁人口。1990年的113051万总人口,按照第1、第2、第3、第4种方法,到2000年(10岁及以上人口)分别还存活106064万、106382万、105504万、108231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的17480万10-19岁人口,按照第1、第2、第3、第4种方法的重报率和年龄别存活率回推,2000年的0-9岁人口分别为16828万、16999万、16758万、17516万人。那么第1、第2、第3、第4种方法下,2000年人口分别为122892万(106064+16828=122892)、123381万、122261万、125747万人。

如果尊重2000年普查的0-9岁人口(15913万),那么第1、第2、第3、第4种方法下,2000年人口分别为121977万(106064+15913=121977)、122295万、121417万、124144万人。

就是说,2000年人口普查只应该有(第1种方法),与笔者在《大国空巢》中估算(12.2亿人)是一致的。即便中国1990年到2000年的预期寿命达到美国2010年的水平,2000年中国人口也不可能有普查公报所说的12.658亿。2000年人口普查后“补查”出的4000多万人口只有一半是合理的,而额外“修正”进去的1.8%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

结论:2000年人口应该只有约12.2亿,而不是普查表上的12.426亿和普查公报的12.658亿;2010年人口应该只有约12.8亿,而不是普查公报的13.3972亿。

注释:

[1]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载《人口研究》2004年3月号。

[2]易富贤:《从统计数字看停止计划生育的急迫性-尴尬的13亿人口日》,据东亚经济评论,2005年2月26日,http:///info/1494-1.htm。

[3][6][19]易富贤:《大国空巢》第377-388、364、361-372页,[香港]大风出版社2007年版。

[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据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5]梁中堂:《人口普查数据不容“推算”》,载《瞭望》2010年7月19日,据http:///2010-07/19/c_12349696_2.htm,2011年9月10日。

[7]王广州:《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载《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1期。

[8]《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解读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网站(来源:人民网)2011年4月29日,据http:///tjdt/gjtjjdt/t20110429_402722652.htm,2011年9月10日。

[9]《关于在人口普查复查阶段做好复查补漏工作的紧急通知》,粤人普办字[2010]55号,据http:///data/2011/02/14/1297669805.doc,2011年9月10日。

[10]易富贤:《中国人口究竟有多少?》,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1年5月11日,http:///story/001038508,

2011年9月10日。

[1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据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12]崔红艳、张为民:《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载《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13]崔红艳、张为民:《对2000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载《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

[14]李虎军:《中国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人口政策有待调整》,载《南方周末》2005年12月16日。

[15]翟振武、陈卫:《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载《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

[16]张为民:《对我国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认识》,载《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17]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载《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18]易富贤:《质疑计划生育的三个关键数据》,据光明网·光明观察,2009年2月6日,http:///content/2009-02/06/content_885224.htm。

[20]“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11”,worldBank,27September,2011update,http:///data-catalog/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

[2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2002〕28号,http:///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475.htm。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复习;现状对策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把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知识全面而系统的进行整理、梳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进行一个总结,如果把复习搞的好,能够做到有效,那么学生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如果不能做到有效,只是一个知识的简单的重复和简单的重复练习,那么学生的提高将会很少,可见我们小学六年级复习是多么重要的。然而,目前的六年级数学复习不尽人意。

一、现在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存在的问题

1.复习的时候,老师们还在单一的用复习教材进行复习。

2.对复习阶段的几种课型的教学的模式不是很清楚。特别是试卷的评讲课,老师们满卷子的讲,讲的很累,但效果却不好。

3.教师对复习阶段规划的意识不强,当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规划不一致的时候,老师们没有很好的进行“再规划”。

4.教师没有根据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选择复习方法,盲目的跟风。

5.对基础知识的“过手”问题不够足够的重视“高估”自己的学生。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的常识与技巧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复习不同于单元复习、学期复习,对学生来说,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的知识遗忘率高;对教师来说则感到时间紧、内容多,知识的综合性强,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复习效果。因此这个过程的优化对于小学阶段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尤为重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使六年来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和关键。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化,避免盲目做题,搞题海战术。

(一)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创设复习情境。

《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张扬个性,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学生是课堂一切活动的主人,也是数学复习课的主人。因此,作为复习课老师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让学生积极投身到复习课中。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内容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体现互动和热情的教学,可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参与并可激发其创新的潜能。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为此,教师应适当创设相应的适合的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

(二)指导学生定好复习计划。

复习前,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复习指导说明,让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内容和题形等,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确定复习进度。这样让学生心中有谱,克服盲目性,积极的投入到复习中去。

(三)充分了解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

到了总复习时,很多学生学生会出现思想混乱,厌学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明确学习目的,努力培养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乐学,让学生处于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时,心情会很愉快,自然会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动手操作、动手实验、大胆尝试等学习活动中去。另外,要让学生乐学,必须想办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能使其学习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学习环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讲讲学好数学的重要性、适当减轻作业量、不断对学生进行激励等。

(四)注重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前,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小学数学复习指导说明,让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内容和题形,明确复习内容,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进度。这样让学生心中有谱,克服盲目性,积极的投入到复习中去。

首先用一半的时间指导学生复习课本的内容,重在复习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方法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学生在复习中注重查漏补缺,教师注重解疑和检查。在复习中注重发现学生在综合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对知识的运用的能力。并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补缺补差,把遗漏点降到最低。然后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阶段复习,把内容相关的单元内容分项复习。比如:数的复习,几何知识的复习等等。结合不同的复习内容。确定不同的复习重点难点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最后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综合复习,各种题型,等等全面开展训练.在每一次综合复习中学生的能力呈现螺旋上升状态。

(五)精心编排练习题。

精心编排练习题是实施教学论断和反馈的好办法。首先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其次,在训练层次上要活。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再次在训练形式上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逐步提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题不在于多,一道好的题目,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里指的练习题也不仅仅指动笔的书面作业题,还包括动口的讨论题和动手的实践操作题等。

总之,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不仅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而且要能在其基础之上联系生活实际,突出主体,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篇6

(一)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共计518名学生展开调查,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年龄10~14周岁,平均年龄11.6岁,男女学生分别为337人与181人。问卷回收518份,回收率为100%,最后获得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为96.71%。其中,按性别统计,男生共计325份,占64.9%;女生共计176份,占35.1%。按年级统计,四年级有160份,占31.9%;五年级有169份,占33.7%;六年级有172份,占34.4%。

(二)研究工具与方式

本研究采用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在1991年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检测,该量表广泛适用于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mHt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是: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各分量表及总量表均是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信度较高,其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84和0.88之间,分半信度值在0.635和0.809之间,量表结构效度良好。测量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使用规定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指导学生测验,现场发放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二级计分方法,计算出每位被测者的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所得数据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进行了主成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mHt测验当中,若总量表得分≥65分,表示该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表2不难得出,在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501名合格被测高年级学生当中,存在着26名有较为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被测学生的5.19%。在mHt测验当中,若分量表得分≥8分,表示该名学生在该项内容上存在适应不良,需对其进行特别心理辅导。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人数达247人次,比例为49.31%。各分量表得分超过8分的人数由多至少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分析表3中数据不难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男女生在mHt测验的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均低于女生,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这几个方面更是趋于显著,这说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严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在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存在一定差异。四年级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吓倾向分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且呈显著差异;五年级学生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的得分稍稍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但并无显著差异;六年级学生在mHt总量表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且呈显著差异。

三、讨论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篇7

关键词六味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更年期综合征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232

更年期综合征是女性更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群[1],是绝经期前后女性的高发病,临床常表现为月经紊乱、头痛、心悸、失眠、面色潮红、出汗、怕冷、烦闷等精神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西医的治疗手段以雌激素调节为主,但长期服用,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有诱发其他病变的可能性。本研究对68例患者给予六味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患者采用六味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年龄44~56岁,平均495岁;对照组68例患者采用西药乙烯雌酚+安定治疗,年龄44~56岁,平均495岁;两组在年龄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月经紊乱、失眠、头痛,32例表现为心悸,61例出现面色潮红、出汗,41例表现为怕冷、烦闷等精神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纳入及排除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更年期综合征标准,同时经实验室与妇科检查,排除内分泌腺等器质性病变及子宫、肿瘤患者,同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心血管及精神神经疾病。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治疗方法:本组68例患者均给予西药乙烯雌酚025~5mg,1次/日,25mg安定,2次/日治疗。20天1个疗程。②观察组治疗方法:本组68例患者给予六味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主方为熟地黄15g,茯苓12g,泽泻12g,山药15g,枸杞12g,牡丹皮12g,甘草6g,淮小麦50g,大枣15g,山茱萸10g,白芍10g,酸枣仁15g,当归10g,黄芪10g,柴胡10g,郁金10g,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加减。水煎服,2次/日,20天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疗效指数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症状评分采用0~3分来判断症状轻重,①0分:无症状;②1分:有轻微症状,但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③2分:有较重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和工作;④3分:有严重的临床症状,已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根据症状评分计算出疗效指数=(症状治疗前积分-症状治疗后积分)/症状治疗前积分×100%。①显效:疗效指数≥75%;②有效:疗效指数50%~74%;③好转:疗效指数30%~49%;④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显效+有效。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显效53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8971%;对照组显效4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794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子宫内膜轻度增生2例(394%),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病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更年期综合征在中医理论上被认为是“郁证”、“脏躁”范畴[2],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多为肝肾阴虚、肾阳虚,因此治疗应从心、肝、肾三方面入手[3],中药六味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是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基础上结合甘麦大枣汤,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观察组治疗效果显示,显效53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8971%;对照组显效4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7941%;治疗结束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病例。结果提示,中药六味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六味地黄汤是中医著名的经典方剂之一,有“补阴方药之祖”之称[4],主要由熟地黄、山药、泽泻、山茱萸、牡丹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熟地黄滋肾填精,甘柔补血,山茱萸、山药健脾益胃、滋养肝肾、固肾气为臣药,牡丹皮凉泄肝火,茯苓渗利脾湿,泽泻淡泄肾浊,方中三阴并补,发挥其补益肝、脾、肾的作用,同时结合甘麦大枣汤,最新研究证明,小麦胚芽油有类似雌激素的生物活性,甘草具镇静作用[5],大枣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两方结合,可起到滋阴补肾、治标治本之功效。

参考文献

1金影,刘震坤.六味地黄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738.

2邓毅,杨柳.加味甘麦大枣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0):1297-1298.

3王淑芳.十味甘麦大枣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108例[J].陕西中医,2006,7(10):1171-1172.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篇8

〔关键词〕元认知;学习动机;数学学业成就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1-0014-03

一、问题提出

元认知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监测和控制。其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人们认知进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学习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倾向,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够说明学生为什么而学习,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学生愿意学习的原因。

当前研究者所关注的对学业成就起主要影响作用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元认知和学习动机。有研究表明,元认知与数学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元认知活动关注的对象则是认知过程本身,从这一角度分析,数学学习活动不仅是一个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研究表明,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元认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成绩优秀与差的学生在元认知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元认知理论指导教和学,让学生在理解数学中建构全新的数学观,逐步形成完善的数学教育观,不再只追求数学的统一结构和普遍定义,尊重数学的矛盾或悖论。学习动机作为引起数学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数学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研究发现,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学习效率高,学习成绩好,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正相关。总之,学习动机、元认知能很好地预测学习困难的学生,它们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找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并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学习。

由此可见,元认知、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将元认知、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业成就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很少。本研究力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来探讨元认知、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从而试图找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整群随机选取大连市某小学四~六年级学生251人,其中四年级65人,男生30人,女生35人,平均年龄10.77岁;五年级90人,男生50人,女生40人,平均年龄11.62岁;六年级96人,男生56人,女生40人,平均年龄12.52岁。

(二)实验材料

1.元认知监控能力问卷

由刘哓明编制。此问卷由40个项目构成。分为三个维度:计划、监测、调整。其中计划由11个项目构成,监测由16个项目构成,调整由13个项目构成。计划是指个体对即将采取的认知行动进行策划;监测是指对认知活动的进程及效果进行评估;调整是根据监测得来的信息,对认知活动采取适当的矫正性或补救性措施,包括纠正错误、排除障碍、调整思路等。

2.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

学习动机问卷为《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1991)中的分量表,此问卷由周步成等主编。maat适用对象为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包括成功动机、考试焦虑等五个分量表,其中成功动机分量表又可测定学习、运动、社交等方面。该测验在不同被试群体中获得的分半信度为.83~.89,重测信度为.79~.86。由于本研究对动机的考察仅涉及学习方面,故只选取maat成功动机分量表中有关学习部分的题目作为《学习动机问卷》,测量被试的学习动机水平,得分高说明被试在知识学习活动中的动机水平高,对学习的推动作用也就大。在本研究中,《学习动机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数学学业成就:小学生四~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数学学业成就指标。

(三)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元认知、学习动机的性别与年级差异比较

表1元认知、计划、监测、调整和学习动机的性别与年级差异比较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从表1可以看出,小学生的元认知、计划、监测、调整和学习动机在性别上有一定差异,但均不显著。小学生的元认知、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监测、调整两项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maat测验中,有5个等级,等级分越高越好。表1显示,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得分在24~29之间,属于第三等级,处于一般水平,学习动机强度等级总体上偏低。

事后检验表明,在元认知得分上,四年级和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p=0.02

(二)元认知、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业成就相关分析

表2元认知、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业成就相关分析

注:**表示p<0.01

表2显示,元认知与学习动机总体相关显著(r=0.42,p

相关分析表明,元认知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元认知与数学学业成就存在正相关,说明元认知水平高,则数学成绩好。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业成就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其数学成绩也就好。

虽然相关分析可以让我们知道元认知与学习动机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元认知与学习动机之间,究竟是元认知影响学习动机,还是学习动机影响元认知?元认知各维度与学习动机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三)元认知、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业成就多元回归分析

表3元认知、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业成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计划、监测和调整为自变量,分别以元认知、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业成就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Stepwise)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计划、监测对元认知有正面影响(β=1.28,p

四、讨论

(一)小学生四~六年级元认知、学习动机基本情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小学生四~六年级的元认知、学习动机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元认知方面,六年级学生元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和五年级元认知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元认知水平还很低,但到了六年级,学生元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

在学习动机上,三个年级总体学习动机处于一般水平。这与学习内容和任务有关,小学中高年级学习内容增多,任务加重,外部压力较大,若得不到科学引导和教育,则会导致动机强度减弱,或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导致学习动机水平偏低。五年级学习动机显著高于四年级,这是因为四年级学生处于发展的关键期,由于课业任务突然增多,无法应对,导致学习动机水平低,而到了五年级,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学习环境,使得他们的学习动机明显提高。而六年级与四年级、五年级学习动机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因为六年级学生处在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加上来自教师、家长的学习上的压力,使其学习动机较五年级没有显著提高。

在计划得分上,四年级和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p=0.03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规律以及元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同时要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元认知、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业成就的关系

研究发现,元认知与学习动机总体相关显著。这表明,元认知与学习动机存在密切的关系,较强元认知能力与较强的学习动机联系在一起。元认知与数学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元认知水平高,数学成绩好。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业成就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其数学成绩也就好。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一般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本研究发现,在元认知的全部因素中,监测与学习动机相关最高,而且监测对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说明学习动机受监测的影响,监测能促进学习动机的增强。监测是指对认知活动进程及效果进行评估。监测包括:获得活动的进展,检查自己有无出错,检验思路是否可行,对认知效果、效率及收获的评价等。学生是否有效地监测认知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

研究还发现,元认知中的监测对数学学业成就也存在显著回归效应,说明元认知中的监测对数学学业成就影响很大。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审查、监测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有利于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总的来说,较强元认知能力与较强学习动机联系在一起,学习动机又受元认知中的监测的影响,同时元认知、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业成就相关显著,监测又对数学学业成就有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元认知、学习动机得到协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还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有利于元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具有良好的监测能力,又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增强。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优化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

五、结论

(一)元认知、学习动机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其中元认知中的监测、调整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二)元认知与学习动机总体相关显著。元认知与数学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正相关,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业成就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元认知中的计划、监测、调节与学习动机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监测与学习动机相关最高。

(三)元认知中的监测对学习动机、数学学业成就存在显著回归效应。(稿件编号:091030004)

参考文献:

[1]汪玲,郭德俊.元认知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829~833.

[2]张宏如,沈烈敏.学习动机、元认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28(1):114~116.

[3]谢芳.元认知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与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9:127~129.

[4]Desoetea,RoeyersH,Buyssea.metacognitionandmathematicalproblemSolvinginGrade.3.JournalofLearningDisabilities,2001,34(5):435~436.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篇9

近年来,资产评估在促进江苏省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国内宏观政策、市场条件的变化,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促进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的现状分析

2010年3月至5月,在江苏省资产评估协会帮助下,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对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的基本情况开展了调查活动,发放数据调查表155份,回收155份。现就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2007—2009年情况汇总做简要分析,时间节点为每年12月31日。在分析过程中,按评估业务收入进行排名,评估收入排名前六位的机构,以下简称“六家”。

(一)评估人员现状分析

1.?评估师年龄结构

从近三年江苏省评估师年龄结构来看(见表1、表2),我省评估师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层次较年轻,主要集中在30-50岁年龄段,比重保持在85%左右。但是,无论是从总体评估师,还是“六家”评估师的近三年年龄趋势看,30-40岁评估师所占的比重从2007年的45.48%降低到2009年的33.35%,41-50岁的比重从40.34%上升到50.92%,51-60岁的比重从9.60%上升到10.41%,60岁以上的比重由3.89%上升到5.15%。可以看出,一方面我省评估师年龄明显老化,另一方面30岁以下新注册评估师在减少以及中青年评估师存在一定的流失。

2.?评估师学历结构

从江苏省整体评估师学历结构来看(见表3),虽然近三年来,大学学历和研究生学历的评估师比重有所增加,但是江苏省评估师学历层次偏低,以2009年为例,大专学历比重过半,占到57.67%,本科比重为38.73%,硕博比重仅为2.11%,说明江苏省资产评估师学历层次偏低,需要得到提升。从“六家”评估师学历结构来看(见表4),学历层次高于江苏省整体评估师学历层次,大学学历占到48%以上,远高于江苏省整体水平。但是近三年来,本科学历层次仍然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六家”也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流失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学学历层次。

3.?评估师知识背景

从图1、图2可以看出,我省评估师大多是由会计师或机械、建筑工程人员构成,两类人员占到资产评估师总数的85%左右,其中会计师更是占到65.7%。可见我省评估师知识结构单一,资产评估涉及的行业较多,需要复合型人才,人才结构的单一必然制约着我省资产评估新业务的发展及其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六家”评估师知识背景结构与江苏省总体水平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由于评估队伍人员的专业背景经历不同,观念差异较大,加上行业文化建设滞后,尚未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不利于机构在扩大规模时形成合力。

4.?评估人员薪资分布

评估人员按在机构中的职能可分为项目助理、项目经理、项目总审及合伙人四个层次。从江苏省整体及“六家”的薪酬结构状况来看(见表5,表6),”六家”薪酬水平普遍高于江苏省整体水平。总体项目助理薪酬在6-9万元之间所占比例仅为3.33%,而“六家”薪酬6-9万元所占比例为20.21%;项目经理在3-12万元之间的比例为80%,“六家”机构项目经理在3-12万元之间的比例为100%;项目总审薪酬在9万元以上的比例为45%,而“六家”项目总审的薪酬100%都为9万元以上;合伙人薪酬在12万元以上的比例仅为18.13%,“六家”合伙人的薪酬12万元以上的比例为100%。

(二)评估机构现状分析

1.?评估机构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

由于2007-2008年评估机构进行结构调整,评估机构由2007年的228家,缩减至目前的100多家(见表7)。至2009年我省评估机构由专营和兼营混合方式完全转换成专营模式。组织形式变化不明显,仍以公司制为主,合伙制为辅,但合伙制组织形式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我省存在着经营模式假性转换现象,尤其以前是会计所兼营转换成“专营”的评估机构,很多评估机构管理经营上仍由会计所控制,没有进行实质上专营。

2.?机构人数发展现状

表8显示,我省最大的评估机构评估师人数不足50人,7人以下评估师的机构逐渐减少,8—20人的评估机构增长速度很快,21—50个评估师的机构略有增加。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评估机构自身的治理结构、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健全,不完善,不利于机构扩大规模后的管理。有些评估机构和相关中介行业的机构采用快速合并的方式扩大规模,但由于经营理念、利益分配的矛盾较大,容易出现快速合并、快速分家现象。

(三)评估业务现状分析

从评估业务总体看(见表9),2009年江苏省评估项目数为12577件,评估项目工作量加和为3148904小时,资产评估业务收入加和为23426167元。“六家”业务收入占评估市场总收入的31.66%,业务净利润占市场总利润总额的31.25%,而“六家”评估机构评估项目数占市场总值的10.06%,评估工作量仅占据市场总额的4.74%。

1.?不同经济行为的评估业务比例

根据评估业务行为划分标准,评估业务划分为资产转让、企业兼并、企业出售、企业联营、股份经营、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清算、担保、企业租赁及作价入股。从图3看出,江苏省整体评估市场主要评估业务为抵押、企业清算、资产转让及股份经营。从图4看出“六家”主要业务是资产转让、作价入股,其他性质业务占据了43.04%,可能有些经济行为并未归并到11种分类中。

小学六年数学总结篇10

【关键词】农村九年一贯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

搞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是落实孩子"小升初"后学好数学,中学教师教好数学的关键。这一衔接问题很早就为一些专家和中学一线数学教师所关注,作为一名学校区级重点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资源优化整合研究》的主研人员,在学科衔接的研究上作了一些思考。

我校因区划调整两镇合一后于2008年9月由过去的三圣中学、石坝中学、三圣镇中心校、石坝镇中心校四校合并而成,现为重庆市北碚区三圣学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原三圣中学和三圣中心校合并为一个校区,原石坝中学和石坝中心校合并为一个校区,是北碚区现有的唯一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利用这一优势和特点,我们大胆进行了针对农村中小学学科衔接的研究。以教师、学生和课程为研究着力点,以六七年级为研究突破口的"农村九年一贯制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调查分析,落实衔接着力点。

1.教师

(1)教师选任:"九年一贯"前,原中小学各自为营,教师无流动,无交叉任教。未出台特殊选任要求,更是出于方便对教师考核或出于照顾教师不愿中途接班等原因,原中小学的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大多是从一年级直接教上来的或从九年级退下来的数学老师,学校无衔接要求,教师无衔接意识和行动,大多也缺乏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素养。

(2)教师课堂:正如传统的中小课堂一样,原中小学课堂是孤立的,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各自的特色呈现十分明显。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少,内容简单,题型单一,教学课时充裕,课堂容量小,教学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课堂教学中孩子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做游戏、讲故事、竞赛等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到七年级后,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教师很少给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探究,习题难度增大、类型多样、解法多变,教师课堂处理与学生学习方式出现明显差异。

2.学生

(1)基本技能。六年级学生较差的数学基本技能滞抑了七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一是部份孩子运算能力较差:计算粗心,看似不细心,实为不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整除、简便运算、找规律等整数运算不熟练;分数运算错误多,部份学生甚至不知道约分。学生缺乏数感而想不到解题的方法。二是部份孩子理解、分析能力较差:解决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寻找数量关系;不会画线段图、列表等辅助方法;不知道相遇、销售、百分率、倍数、面积等等基本题型中的数量关系。导致列不出代数式,从而列不出方程。三是部份孩子缺乏应的生活常识,不会审题,不会理解题意。

(2)学习方式。在小学,教师讲得细,学生练得熟。考试测验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平时所归纳的习题类型,大都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即便到六年级的孩子都十分依赖教师,主动学习意识薄弱,以单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到了七年级,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就被主动自觉的学习所取代,所学的知识内容增多,范围扩大,要求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然而很多小升初的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继续使用小学那一套,学习吃力。

(3)心理变化.到七年级后,孩子的心理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心理上说,七年级都在13岁左右,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同时正处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时期;从学习环境上说,面对新校园、新教师、新同学、新课本……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生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心理适应过程。

3.课程

六、七年级分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的两个学段,众所周知这两个学段之间存在一定事实上的较大跨度,对于我们这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这种跨度的体会在最初很明显,也很直接。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孩子到七年级后的学习内容比小学多了很多,而且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提高。由算术数到有理数、由数到式、由列算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不论在知识的抽象性还是严密性上都是一个飞跃。这样小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浅、少、易",同时内容的叙述方式也比较简单、直观、富有趣味性且容易记忆;七年级数学概念逐步抽象,逻辑思维和几何想象提高,练习类型和解法多变,计算复杂。

二、分析研究,落实衔接策略。

(一)教师

1.教师选任:鉴于七年级老师要具有小学教师的童真与童趣,具备大爱胸怀,减轻"小升初"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尽快融入初中生活。六年级教师要预想到孩子升初后会遇到或面临的知识层面、学习方式或学习行为层面的困难,提前预设,加以正确引导。"九年一贯"后,结合学科衔接要求,力求衔接的实效性,我们在六、七年级教师的选任上做了仔细研究,大多为该学科原中小学区、校级骨干教师。他们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能有效且积极配合研究要求,自觉而主动地参与学科教学研究;有较强的、扎实的个人数学学科基本功素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素养上都是学校该学科的姣姣者;有一定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能较好落实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的,突显研究成果;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选任的教师原中小学各占一半,六七年级拉通教学,有效解决研究主体。即任六、七年级的教师原中小学各选一半,同时每位教师从六年级教到七年级,实现跨学段教学。

2.教学方法:(1)逐渐过渡,给适应期。六七年级教师以互学借鉴为主,给未教过七年级(中学)和未教过六年级(小学)的中小学老师一定适应期,做到逐渐过渡,逐步适应新岗位的教学与研究。我们将选任的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分在一个备课组,一个教研组,要求每周听不同学段教师的一节课,互学、互研、互进。以期学习和了解小学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处理方式与讲导学风格,取长补短,学以致用。如我们七年级教师研究提倡以实施"分层-慢速-多练"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学生在小学已经习惯了的"保姆式"教学方法,效果就十分明显。(2)以旧引新,建构体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集体备课,六七年级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体系建构。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例如:有理数的乘法,中小学的乘法区别仅在积的符号。所以小学讲时加强符号介入,中学讲课时从小学的乘法运算入手,重点放在符号法则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感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与小学的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重新构建乘法运算的知识系统。(3)注重过程,培养能力。在六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不停留在向学生讲结论、教学生生搬硬套上,要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结合学校开展的"中小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要求教师在学生学法指导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这"三自主"为核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更好的适应中学学习而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态度。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索过程,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

1.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学法指导:鉴于六年级孩子大多已十二、三岁,自我控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要求六年级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以适应升初后中学教师所提出的这"五环节"学习。怎样理解与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数学阅读;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做好总结与归纳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逐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引导参与数学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为适应七年级学习方式与方法的转变,六年级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采取分解的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培养和训练孩子综合解决,对七年级的相关知识要提前渗透。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从而掌握知识和领会学习方法。

3.培养良好的复习方法:六年级学生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复习方法:不复习;粗略复习;先做作业,后复习;一次性完成课外复习任务;单打一的复习方式。面对这些错误的做法,教师要针对性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复习、科学复习,为上七年级后能自主复习与学习作准备。

4.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俗语说: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人生。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在进入初中后管理上教师变"蹲"为"带",部分学生不适应,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着自己的人就无所适从。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除泛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六年级教师把培养学生"检验、预习、独立作业、复习、反思小结"等习惯要作为重点。

(三)课程

1.课程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和构想也是"九年一贯制"建设和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小学一到九年级我们落实了以学科为核心的针对农村孩子的校本教材编排,在国家教材的基础上,以配合学科知识体系衔接为根本,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年级教材内容互相渗透,知识体系建构更为合理为目标,落实了数学学科校本教材的拟编,其中以六七年级为重点。同时还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数学知识体系衔接重点,以校本教材为编写蓝本,一至九年级编排的校本教辅运用效果也十分显著,尤以六七年级的衔接效果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