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学常识总结十篇数学常识总结十篇

数学常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6:03

数学常识总结篇1

一、把数学融入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数学来自生活,并用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生活实践中。所以,教师要把常见的生活场景融入数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要勤于指引学生,发现和数学理论知识相关联的生活场景,提高学生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多边形面积”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多边形,然后再鼓励他们用所学知识计算出这些多边形的面积,在实际操作计算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设置生活场景,让学习富有趣味性

把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再在教学实践中设置生活场景,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更熟悉数学理论知识,同时指引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生活场景和课程内容相结合,让数学更具趣味性。例如,学习“统计”时,可以设置一个蔬菜买卖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蔬菜商贩和购买蔬菜的顾客,“商贩”要统计一下一共卖出去多少蔬菜,总收入是多少;“顾客”需要统计一下一共买了几种蔬菜,总共花了多少钱。这一场景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统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能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把生活场景引入教学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现在的小学生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和数学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尝试着把生活场景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发现场景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让自己的逻辑思维更缜密。同时,教师可以在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面,使用生活场景导入的方法,借助生活场景,总结常用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强化逻辑思维,加深知识理解。

四、设置和生活相关联的场景

生活场景导入法,用在教学实践中是为了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设置生活场景时,要贴近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场景,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差不多的场景时,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学习小数乘法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去超市购物的场景,超市中的商品单价,大都有小数位,在计算所购物品花销总额时,会用到小数乘法的知识。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场景中,深入理解了小数乘法的知识,让数学不再乏味,同时也提升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利用情景对话模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如前文所述,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提升学生的兴趣,又不脱离现实。教师要设置各种和数学知识相关联的场景,增强学生分析实践,总结问题、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六、生活情境导入教学法的使用还有待加强

数学常识总结篇2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调查

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院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健康意识,为了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在健康教育中能起到主人翁作用,积极主动地获取健康卫生保健知识,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我们于2007年10月随机对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健康教育状况、健康知识拥有情况和主动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学生的充分配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全院1~3年级全日制部分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问卷500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65人、占13%,女生435人、占87%;来自城市的学生200人、占40%,来自郊区的学生60人、占12%,来自农村的学生240人、占48%。

2.方法

对调查对象采取的是随机抽样的方法。采取现场答题方式,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

3.内容

结合健康新概念的内涵,以及大学生身心状态、学习、生活、运动等各方面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艾滋病防治与预防知识、营养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心理与健康、疾病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等八个方面的138个问题。

4.统计分析

所得的结果使用计算机的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态度

在中学时代接受过健康教育的350人占总人数的70%;认为无躯体疾患就是健康的95人占总人数的19%;知道现代健康观已经扩展到多维的310人占总人数的62%;对个人健康问题十分重视的415人占总人数的83%;渴求获得健康卫生知识的430人占总人数的86%;能主动地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425人占总人数的85%;认为营造人人崇尚健康的校园氛围很重要的470人占总人数的94%;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开设健康教育课的405人占总人数的81%;希望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430人占总人数的86%;希望在大学生中开展营养健康教育的人425占总人数的85%;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的455人占总人数的91%。

2.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310人占总人数的62%;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430人占总人数的86%;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385人占总人数的77%;具有基本的预防和急救知识295人占总人数的59%;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335人占总人数的6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230人占总人数的46%;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305人占总人数的61%;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325人占总人数的6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365人占总人数的73%;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295人占总人数的59%;常常光顾医院60人占总人数的12%;日常学习、工作常感觉腰酸背痛210人占总人数的42%;

3.大学生拥有的营养知识与饮食习惯

认为自己的日常起居、饮食很有规律280人占总人数的56%;坚持每天吃早餐375人占总人数的77%;吃饭时不愿意剩饭,经常吃完盘中所有的食物280人占总人数的56%;经常吃咸菜以及咸鱼、腊肉等腌制食品75人占总人数的15%;经常吃方便面250人占总人数的50%;喜爱吃动物内脏190人占总人数的38%;选购面食认为颜色越白越好75人占总人数的15%;喜爱吃烧烤类食物375人占总人数的73%;喜欢在看电视、读书或行走时吃东西315人占总人数的63%;选购食物时只考虑其口味220人占总人数的44%;经常喜欢吃素260人占总人数的52%;时常节食或严格限制饮食人65占总人数的13%;喜欢用饮料代替日常饮水115人占总人数的23%;喜欢吃全麦面或杂粮285人占总人数的57%;每天喝一杯牛奶或酸奶115人占总人数的23%;

4.大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

有提前透支生命的行为习惯120人占总人数的24%;承认吸烟有害的前提下仍然吸烟95人占总人数的19%;认为吸烟既有害于自身健康又影响他人健康410人占总人数的82%;认为吸烟是一种不文明行为295人占总人数的59%;认为良好的睡眠还能驱除疾病和延年益寿465人占总人数的93%;认为睡好睡足了能保证头脑清晰和良好记忆力455人占总人数的91%;经常晚上很难入睡160人占总人数的32%;晚上很难达到深度睡眠610人占总人数的31%;工作学习时不注意休息295人占总人数的57%;

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无聊了就用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来充饥140人占总人数的28%;认为自己拥有充沛的精力,朝气蓬勃330人占总人数的66%;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10人占总人数的82%;拥有良好的人格品质470人占总人数的94%;拥有坚强的意志力335人占总人数的67%;认为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135人占总人数的27%;能调节自己的心态来缓解过大的压力455人占总人数的91%;觉得很难面对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305人占总人数的61%;经常独自黯然感伤,或哭泣,或辗转难眠170人占总人数的34%。

6.大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

大学生主要通过下列渠道获得健康知识,其中电视广播占90%,报刊书籍占78%,互联网占68%,父母教育占55%,学校教育占53%,同伴教育占40%,卫生工作者的宣传29占%,热线电话咨询占3%,其它占17%。

7.大学生愿意学习健康知识的途径

大学生愿意通过下列途径学习健康知识,其中观看录像占64%,聆听讲座占54%,宣传资料占53%,参观展览占50%,大学选修课占45%,互联网占42%,大学必修课占36%,同伴教育占29%,父母教育占25%,其它占15%。

8.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健康知识

大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学习的健康知识主要包括生理健康知识占65%,急症的自救与互救占63%,心理问题及对策占57%,运动与健康占54%,营养与健康占50%,健康新概念占49%,常见病的防治占49%,性心理与性健康占47%,生活方式与健康占44%,环境卫生与健康占43%,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占40%,药物的合理应用占38%,健康保健制度占35%,健康生活技能占32%,遗传与优生知识占30%,艾滋病基本知识占29%,与健康占22%。

作者单位: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数学常识总结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小结;方法

一、引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完美的结局则蕴含了成功的精髓,课堂小结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而且启迪新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本文总结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课堂小结概述

课堂小结其本质是对一节课或一章课的概括性的说明,时间控制5-10min,既要全面概述本节课内容,又要言简意赅,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目的;(2)言语精炼;(3)启迪性;(4)思想性。

三、开展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1.完善课堂信息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增加,知识的难点增多,在正常教学结束后,学生接受的信息多而杂,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结构条理。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或图表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对课堂信息的完善,不仅协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层次,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课堂小结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是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日后的改进;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再次的讲解和示范,加深印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3.承前启后

初中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新知识作为旧知识的延续和扩展,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作支撑,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通过课堂小结,在巩固、归纳旧知识的同时,启迪新知识。

四、课堂小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在课堂结束的五到十分钟内,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思想进行总的概括,以图表、阐释、视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教师再次的授业解惑。归纳总结法,为学生展示了整节课的内容,在突出教学中心的同时,也突出了重点。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三角形全等的所有证明条件,学生通过选择的方式回答哪些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哪些条件不可以;也可以延伸扩展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延伸拓展法。延伸拓展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力的作用,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问答的形式,教师启迪性提问,学生试探性回答的方式,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一节完整的课堂,应该以引导性问题开启,以启迪性问题结束,使学生在追逐中进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通过提问:大家这节课收获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属于有理数。有同学可能回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再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小数是否属于有理数。不断的通过提问,学生温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比较异同法。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相近的结构,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温习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异同观念,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的相似概念、原理、结构等放在一起,对比不同概念、结构、原理等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概念、原理、结构之间的异同,避免混淆,而且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记忆。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学生容易混淆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分别列出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概念,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然后利用图示分别在圆中找出圆心角和圆周角,这样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异同就清晰可见,以便于日后的灵活应用。

4.实践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中,可以预留一定的时间,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生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立方体时,可以通过指认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来总结不同立方体的结构特点。在学习对称图形时,可以指认生活中的实物,来总结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知识,体验快乐,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自立法。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教师在上课前,指出由哪位同学完成课堂小结,或者以自荐的形式完成课题小结,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小结,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语

课堂小结作为初中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完善课堂信息、检验教学效果、启发学生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别概述了当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课堂小结的方法,以期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李佑武.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2013.

[2]朱书梅.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课堂艺术,2014,08:41.

[3]陈建芳.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探究[J].创新教育.2011.

数学常识总结篇4

【关键词】常见的量;复习

众所周知,整理与复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每一册的最后一章都有所安排,但是六年级下册的这一章整理与复习与其它几册相比,不仅内容上比重多了,而且目标的定位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就以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中一课《常见的量》,谈谈我对六年级总复习教学的简单体会。

一思:六年级总复习和单册复习有何区别

上学期,我有幸尝试了《常见的量》这一节课的复习研讨,一拿到教材内容,我就在思考:既然是六年级总复习的内容,那么和单册复习有何区别,深入研究后发现:

1.系统性更强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性。虽说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单元、每个学期,都有整理与复习,但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六年级总复习实在平时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和比较、对照。这样,原来分散学习时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知识,就有机会得以沟通,进而形成中恒练习的知识体系。

仔细研究《常见的量》可以发现:这一内容知识点较分散,平时的联系也比较少,因此加强整理与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本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2.历时性更久

六年级总复习和单册复习相比内容涉及面更广,而且又是逐年学习的,因此学生更容易遗忘。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量”这一块的知识有不少篇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涉及到的计量单位内容主要有以下这些(见下图):

不难看出:《常见的量》这块内容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基本上每一册有些安排,等到六年级进行总复习,学生很容易将以前学过的知识遗忘,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完整地整理这些知识点也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

3.思维性更高

六年级总复习与单册复习相比,更是小学生形成、总结学习经验的有利时机,利用这个时机,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经验,分享他人经验,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常见的量》复习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善于就题论理、论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一般的解题思路,促进学习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二思:常见的量还应关注学生什么

《常见的量》这一节课,翻开课本,我就在思考:这一内容的知识点有哪些?马上想到的就是: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人民币等具体的计量单位、各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单位之间的“改写”、测量等,但是作为六年级总复习里面的内容,还应该具有更高层次的复习任务,那是什么?

我深思了很久,突然想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一个学生学习数学,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小学阶段,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常见的量”的学习。这种“定量刻画能力”不是一个课时就能培养的,而是在许多课时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发展起来的,具有生长和成熟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复习任务还应该关注学生定量刻画能力的复习,培养学生数学核心思想。

三思:如何让《常见的量》复习教学更有效

对《常见的量总复习》一课的设计与执教,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课,一边上课一边反思,力求让《常见的量》复习教学更有效。教案从粗糙逐渐变成熟,从中收获颇多,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一堂好的复习课是怎么炼成的:

1.回顾整理,理清脉络,凸显系统性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

2.合作学习,查漏补缺,凸显完整性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小组活动,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自主进行知识整理,交流学过的各种量相应的计量单位,最后汇报整理方法和整理成果。这一展示学生整理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各种“量”之间的关系,使知识系统网络化,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整理,提高了学生有序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在学生汇报整理成果时,我完全放手于学生,充分给于时间让他们进行生生交流。“我是这样整理的……”“你们有什么意见吗?”“我认为……”“好的,谢谢。我接受!”“还有要补充的吗?”在这样的对话中,不仅可以避免枯燥的整理,而且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查、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关注重点,突破难点,凸显思维性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接着对这些知识实施精加工,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内化。

本节课中,我安排了“感悟1个单位的大小”的游戏环节:教师说一个数量,学生从老师这里找出相对应的实物,如果没有,就通过用手比划、口头描述、举例等形式感悟一个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之后,又安排了如:一个鸡蛋大约多少克?一米内大约可放几支铅笔?教室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等此类习题。让学生对这些单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量感,使学生对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大小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也突破了难点。

4.综合应用,联系实际,凸显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价值在于应用。因此复习过程应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常识总结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26

众所周知,数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每一章节之间都有很强的连贯性,因此,想要将这门课程学好,不仅需要我们的学生课下时间多做习题,同时,对于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举一反三的演练更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完整的、连贯性的知识体系,我们的教师有必要在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每一章节学习完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过程中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在课堂小结和章节内容小结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首先整合其中的精华知识和重点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地让学生去理解记忆,以加深学生们学习的印象和对知识点的把握。其中,我们要注意到一点,那就是数学课堂章节的总结是最好的知识点的归纳整合方法,在小结中,我们可以回顾整个章节所学习到的全部内容,将所学知识有效贯穿起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一个完整的知识链,而不仅仅是学习表面的内容。当学生可以完整的将知识内容呈现在脑海之中时,那么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说是非常的透彻了。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梳理以往的知识点和内容,对于所学的知识起到了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这对于他们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知识点和内容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以往学习中的缺漏之处,并可以及时得到补充和更正,这对于我们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说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实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由于初中数学课堂本身的课程内容繁多,课程紧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我们更有必要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可以及时对以往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掌握,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具体地来谈一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实际应用。

我们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为例来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到生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方程式是对现实生活中数量相等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抽象的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概念,以便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数学习题面前迅速解题。当然,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时,我们既要能够学会合理的对方程式进行变形,也要注意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习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面对的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些步骤进行的总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点和内涵也会有很大帮助。同时,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课堂小结内容是贯穿整个章节的精华,在总结的过程中对知识点再次进行消化、吸收和理解,最终使我们的数学学习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其次,关于数学课堂教学小结的积极功效,根据实际教学,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总结。

课堂小结,是针对当堂课所学习的知识以及整个章节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的整合。教师通过日常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有效地开拓思路,对所学数学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久以来,我们学生的学习只是掌握死板的知识内容,而严重地忽视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即学以致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始终将学习的最终目的与我们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就要注意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小结中增加对于开拓教学思路方面的内容的创新,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合理猜想能力。教会我们的学生利用以往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想、举一反三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地思考、演练、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有效激发出来,最终促进我们的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除了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思路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不断提高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兴致。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小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从思想上进行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本。现阶段,人性化的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授知识,育人也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善于不断地改进日常的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我们的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加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数学常识总结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

1、启发性总结。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4、趣味性总结。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数学常识总结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

1、启发性总结。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4、趣味性总结。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数学常识总结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中生;反思习惯;教学

一、引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总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有很多练习题已经讲过很多次,也做过很多次,但是学生还是一错再错,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并且使教学学习显得既枯燥又疲惫。为了改变这种“过目即忘”的局面,就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对“反思”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反思习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只要教师能多关注、多培养高中生的反思习惯就必将有收获。培养高中生数学反思习惯对于高中生尽快融入到高中数学教育,并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成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生反思习惯的现状

目前,高中生非常欠缺数学反思习惯,一是大部分高中生对高中数学的反思是被动反思,缺乏主动反思和自觉反思。学生一般在学习数学时都采取题海战术,进而在数学解题方面就养成了固定思维和模式。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就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学生做错的题往往是一个类型,而且是一错再错,尽管学生在错题本上进行了总结分析,但这通常是应付教师检查,并没能真正认清自己的错误原因,导致下次继续出错;二是高中生的数学反思意识比较差,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优异,但是到了高中阶段数学成绩就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同时也没有反思数学成绩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当数学成绩问题偏差出现时,大部分同学都将原因归结为知识点没记牢,基础能力不扎实,所以在假期采取补课的方式来学习,但是课外补课一般多是题海战术,可能会有小部分学生通过补课提高了数学成绩,但也有一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数学反思习惯还有养成。

三、高中生数学反思习惯的培养

(一)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培养高中生反思能力

高中生做好课前预习是学习数学,培养数学反思习惯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提前预习,高中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对课堂所讲的知识作出细致的梳理,从而找到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在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其次,高中生在找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后,自主完成课后习题后就能思考那些不懂和不会的难点,在总结、归纳预习内容以后找出解决难点的具体方案,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实质上就是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的过程;第三,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可以实现学生的再思考。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难点时的把握和总结,对学习内容再思考,进而对学习内容能更好的掌握。

(二)养成解后总结的好习惯

高中生想学会数学,不仅要靠多做题,还要在做题后勤总结。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多做题、勤总结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生成一个良好的解题知识网络,而这一知识网络的条件化、系统化、策略化和自动化的程度越高,那么就表现出解题者的解题能力越强。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经常总结概括,在他们的脑海中通常只有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解题知识网络的系统化程度不高,当需要时无法自觉、顺利地进行检索和提取。由此可见,解题后进行总结反思是尤为重要的,这是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总之,只有多做题、多总结、勤反思,才能提高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教给高中生反思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学生要能抢在老师前面思考这道题该怎么解、怎么证明。尽可能的将所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都想一想,之后和老师的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可能有的方法好,有的方法没有老师的好,但是不要等着老师去告诉你,并不是听懂了就意味着学会了,否则的话,就会出现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错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就是自己没有思考,没有将这些变成自已的东西,所以要上好课就必须要积极思考,这也是学习的主要方法。其次,在数学课上,数学教师还要重点讲述公式、结论、定理的推导过程,而不只是满足于对结论(公式或定理)的套用。学生普遍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探求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持听不懂就不听的态度,他们只关注下文(结论)。长期下去,这种重下文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头脑中的知识出现割裂,给记忆知识点增加了负担,同时也限制了知识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学习数学必须要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学会数学。

(四)让高中生在错误中学会反思,享受成功的快乐

高中生一般在学习基础知识时都是不求甚解、粗心大意的状态,对结论没有进行及时的反思,多数都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作业频繁发生错误,相继出现了很多不符合实际以及数据出错等现象,还有发生频率更高的“隐性错误”。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要结合着学生出现的作业错误,为他们设计教学情境,从而帮助高中生们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给他们重新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机会,学生在纠正自身错误的过程中可以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反思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反思习惯对提升其学习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反思习惯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写数学学习心得,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意识,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周晶、刘丹《“反思”是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J],《福建中学数学》2014年02期.

[2]张春兴《高中数学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分析》[J],《中华少年》2015年22期.

数学常识总结篇9

关键词:数学复习;解题方法;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是学生学习的最为关键的阶段。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复习中,有效的数学复习方法在整个数学复习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详细地对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复习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与其他教师进行探讨和分享。

一、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并归纳解题方法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包括整理习题、解题方法和对习题类型和解题方法的归类总结。具体的实践过程表现在:第一,让学生对典型习题进行反复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实用的解题规律,综合梳理日常所学的零碎知识点,最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第二,教师在精讲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表格或图像的方式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举例来说,当进行“复合应用题”的讲解时,由于应用题的题量较大,因此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同时题型较多,这时教师就应该找出解题的重点,而不是就题讲题。对重点应用方法的讲解很关键,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想、能想、会想,然后再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提醒。一般来说,综合法和分析法是应用题解题中常用的方法。那么,对其进行归类时可以这样进行:根据已知条件推导问题、根据问题推导原始条件。

二、对学习过程中漏洞的查找

作为小学数学复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漏洞的查找很重要。在进行“总复习”之前,教师要摸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这有利于之后复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的方法是:对学生日常功课中普遍出现和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摘记,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使学生能够及时地修复“解答漏洞”。同时,在进行总复习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这就是对学生就相关学习内容的摸底调查,选用基本的教学内容为考查的主要内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对出错频率较高的习题和重点、难点习题要反复强调和标记,并要加强学生数学复习力度,整个过程中以“漏洞修复”、强化薄弱环节、巩固基本知识为主。总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立足课堂、注重延伸,从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出发,对学生知识的“可增长点”进行挖掘,深化练习或者进行习题的变形练习。

三、找出基础知识纵向、横向之间的联系,绘制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为了对所学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可以通过找出基础知识纵向、横向之间的联系,绘制完整的知识结构图来实现。举例来说,例题中有:“设定甲为24,同时满足甲:乙=3:2,试求两数之和。”在对这道题及相似的习题进行解答时,可以通过按照份数解题方法来进行(即24+24÷3×2),也可以通过倍数解题方法来进行(即24+24÷3/2),同时还可以通过比例分配法来进行解答(即24÷3/5),这些解题方法的运用便是对知识之间进行的横向联系,综合运用了比例分配、份数、倍数的知识,是对学生视野的扩展,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多方面思维能力能够进一步加强。又比如,在一些常见的应用题中的解答中,既可以列方程来解答,又可以采用算术方法来解答,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解答,逐步发现不同的解题方法之间存在的联系,更有利于知识结构图的形成和绘制。

四、对课后学生辅导工作的加强及基础知识的扩展

教师的课后辅导工作也是数学复习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要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其前提是对不同学生不同学习水平的把握。只有正确地把握了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才能够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满足。对学习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拓展训练;对后进生以辅导基础知识为主。教师进行的课后辅导,并不仅仅限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辅导,还在于对学生心理、思想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下,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夏永军.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

究,2010,(22).

[2]常思敏.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研论坛,

2010,(08).

数学常识总结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传统小学教育仅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思维意识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小学生偏向于书本教材,也限制了学生们大脑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育给予了新的指导,注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关键的,积极完善数学思维培养工作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数学思维的本质内涵

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等等。思维主体是人大脑有的机能,其伴随着人类智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数学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数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形象化的数学构思,形成数学运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原来有20只小鸟,又飞来5只,这是数学素材,根据这些素材形成数学运算就是数学思维,这些都是数学思维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1)理解知识。数学是一门技巧型学科,现实教育更偏向于大脑思维的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介绍、例题讲解等指导过程,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思维体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小学生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引导其正确地理解知识内涵。

(2)方便教学。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小学生是数学知识的接受者,只有两者之间互相配合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通常小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个性化思维模式后,在课堂上就可以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学习任务,逐渐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

(3)提升效率。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思维,可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方面,教师讲授数学知识时学生易理解含义,能尽快熟悉数学知识的内涵;另一方面,当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所加强。这两方面对数学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了数学知识教学的效率。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核心要素,掌握先进的数学思维是保证学习质量的根本。鉴于数学思维对小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编制日常教学计划期间,需重点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新课标的内容,培养数学思维的关键是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其包括: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等三个方面。

(1)阅读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教材的内涵,以及时理解教材上所阐述的知识含义。阅读是学生捕捉教材知识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反馈给大脑,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刺激思维活跃。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方便了课堂教学工作,也对其今后大脑思维的灵活运用是有帮助的。

(2)分析能力。分析是小学生逐步解剖知识的环节,较强的分析能力可使学生迅速了解知识的本质,结合已学知识自己理解新知识的含义。如:数字运算中,教师可先从简单的1、2、3、4……数字开始教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运算分析数字加减法的规律,待其大脑里形成特定规律的思维后,学习更复杂的加减运算就更容易了。

(3)总结能力。由于小学是文化课程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未能全面的理解。因此,适当培养小学生的总结能力,对其数学思维的培养也是极为有用的。如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运用5~10分钟时间总结本节课知识,引导小学生自己掌握知识总结能力,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