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八下英语重点知识十篇八下英语重点知识十篇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4:07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篇1

关键词: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人文知识试题反拨效应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表明英语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也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

英语专业四级与八级考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证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testforenglishmajors-Band8)自1991年起由教育部实行,考查全国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到目前已经成为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同时也是求职者进入企业的敲门砖。自2005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加入人文知识试题以来,人文知识越来越受到学生、老师,各试卷编写者和教材编写者,以及各相关方面的关注。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包括六个部分:听力理解、校对与改错、阅读理解、人文知识、翻译和写作。在这六个部分中增加了人文知识这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得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人文知识试题包括三个方面: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文学知识和语言学知识。人文知识部分采用多项选择题形式,要求学生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在文化的考查方面,以2011年试题为例,按考查的国别分,英美部分1题,其他英语国家2题;按考查内容分,历史1题,地理1题,常识1题。在文学的考查方面,以2011年试题为例,按国别分,英国文学2题,美国文学1题。在语言学的考查方面,几乎涵盖了语言学的各主要领域,考查了句法学、语用学、语义学、词汇学等。比照新考纲对人文知识项目测试的要求有三点:(a)能基本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现状、文化传统等;(b)能初步具备英语文学知识;(c)能初步具备英语语言学知识。

二、国内目前的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对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人文知识试题的反拨效应进行了有效研究。李瑞奇(2007)结合两年的专八试题,从必要性、信度、效度和反拨效应几个方面针对专八人文知识做了评析。肯定专八增加的人文知识测试显而易见的正面反拨效应,指出目前在《教学大纲》和考试中存在的差距。《教学大纲》对新题型涉及的几门课程的具体要求都说明教学大纲要求的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而事实上专八人文知识试题主要以识记为主。由于识记性学习可以脱离知识的系统性而孤立进行,自tem-8题型改革以来各类相关辅导书的出版铺天盖地,如《英语专业八级阅读与人文知识200训》(常骏跃2003)、《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及改错》(何树,2004)、《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刘宝权2005)、《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张鑫友,2006)等,不胜枚举。这类辅导书的针对性强,即帮助学生应对考试,以文学为例,它们往往不系统讲解文学史上的各个时期,而以作家与著作的罗列为主,有的甚至还是用中文写成的,迎合了学生应对考试、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种辅导书更加助长了应试教育,使学生们由主动的学习变成被动的接受,这就违背了大纲的要求。

严丹萍、梁丽(2008)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178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的人文知识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专八考试所涉及的人文知识方面,如文学、语言学和英美概况三方面的掌握情况。最后的调查研究表明:(1)人文知识各部分的通过率、社会与文化部分的通过率比较低,而文学的通过率比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文学知识在文学课和阅读课都有涉及,而语言学的课程要到大四上学期才开课。英语国家概况的部分主要是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够导致的。(2)各年级的通过率的对比可以看出,英美国家概况在大二到大三中间有较高的增长,得益于英美概况课程的开设。文学的通过率也显示了大三的学生是学得最好的时候,而大四就开始倒退。(3)在语言学上,大四学生学习了语言学课程,自然比其他年级掌握的好。从三个方面正确率分布来看,学生的英美国家概况正确率都不高,可以推断学生对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与文化知识的重视不够,相关的课程也没有达到效果;文学方面的正确率分布中显示出大三学生在文学课上学到了很多,但是大四学生过分依赖文学课,没有课外阅读,导致文学知识的倒退;语言学的正确率分布可以看出语言学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大部分人的正确率还是不高,这主要是因为语言学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学生理解不够导致的。最后作者针对研究中发现的情况提出建议,如完善课程设置、强化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英语专业的课外阅读等。

高云、靳丹宁(2009)为了解人文测试这项改革对学生的影响,以aldersonwall提出的15条后效假设为理论基础,对2005、2006、2007及2008年参加改革后专八部分考生做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人文测试的增加总体上对学生学习存在着很强的后效作用,但后效作用在学生学习时间和重视度上逐年减弱;人文测试的新增对学生产生的后效作用有差异,学生知识面越广,此改革后效作用反而越小;此外,笔者还发现人文测试的题型———多项选择,是制约该测试积极后效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研究主要发现了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测试对学生学习时间、重视度。学习途径、学习动力及记忆方式的一些反拨效应:(1)参加考试的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知识测试更重视了,平均值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2)学生花在人文知识测试上的时间逐年增加,2005年考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频率最高,大部分人经常抽出时间学习人文知识。(3)在增加人文测试后学生采用的学习途径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4年来考生学习途径数量平均值都下降了,人文学习途径呈现单一化的趋势。(4)在考生学习动力方面,各年的考生的学习动力也下降了。(5)增加人文知识测试后学生选择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方式的平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从市场上大大小小的专八人文知识辅导书就可以看出,这些辅导书都在罗列各种知识,特别是一些书还是用中文写的,更加针对人文知识的识记。由于考试的范围广学生必须记忆很多知识点,不可能在理解上花很多时间。另外,考试是以选择题型出现的,受到题型的限制,只能考一些诸如国家地理位置、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等固定的知识,而这些都不需要去理解,只需死记硬背。在这方面,人文测试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后效作用。

三、结语

目前国内对于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还较少,李瑞奇、高云、靳丹宁、严丹萍和梁丽等都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的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测试产生很多正面反拨效应,同时也产生不少负面反拨效应。这就需要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出题组继续研究,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出好题,并正确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英语专业教师教学。鉴于此,笔者给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如下建议: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课堂知识,学好文学课程、语言学课程和英美概况课程,还要加强这三方面的课外阅读和学习,学会总结归纳。英语专业老师不仅要教好课内知识,还要教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多给学生介绍课外阅读物。学院要设置好英语专业的相关课程,不能顾此失彼,同时课程也要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必要时可延长课程时间。

参考文献:

[1]高云,靳丹宁.人文测试及其后效作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7(3):88-91.

[2]李瑞奇.tem-8人文知识项目试题评析及其反拨效应[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120-122.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篇2

一、依据内容,挖掘趣味因素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英语基础,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衔接点和生长点,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用趣味拉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接触、领会、理解和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6Birdwatchingwelcometotheunit,依据教材内容,为了让同学们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家里养了多年的“八哥”带进了课堂,同时我让“八哥”和大家问好:Goodmorning.当八哥出现在课堂并用英语和同学们打招呼时,所有的学生都高兴极了,立刻对我的“八哥”产生了好奇心。抓住契机,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八哥的feather,beak,wing等部位,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形象记忆。认读了单词之后,我让学生按照图片描述该“鸟”的特征,鼓励学生观察其主要的特点,并尝试运用新学词汇进行描述。学习活动一切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依据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趣味因素,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英语基础出发,激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激情完成知识的理解、领会、吸收和内化过程。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知识水平、智力培养方面突破原有的范围,实现更高的飞跃。

二、遵循认知,重视能力发展

如今的教学理念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认知规律,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吸收知识的基础上领会运用英语知识,使学生实现知识的飞跃,运用英语实现交流,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例如,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7Shoppingperiodintegratedskills新课的导入中,我先播放了英文歌曲:theshoppingsong,利用英文歌曲导入购物话题,创设了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过渡自然,有趣。接下来,展示Simon和妈妈的购物图片并提出问题:whereisthewoman?whatisshedoing?Simon的妈妈在和售货员谈论有关Simon想买鞋的情况,让我们听对话录音并回答下列问题:1.whatsizeareSimon’sfeet?2.Howmuchdoesthepairofshoescost?呈现书本内容的目的是为随后的编写对话练习提供必要的素材,即语言输入,让学生在听对话回答问题中复习有关购物的句式。创设购物情境,适当增加和安排合理内容,让学生编写购物对话内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流利性。这样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文本,遵循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认知规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趣味引导,夯实基础知识,促进能力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学生才会更加主动,更加有学习动力,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指导学法,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时,重点是教师教学生既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又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习者由学会到会学,实现质的飞跃。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由此可见,英语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点问题。下面我们就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开展教学实践与研究。

一、八年级英语词汇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现在很多老师与学生认为在学习语法知识与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会学到很多英语词汇;或者很多老师把英语词汇的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相孤立,使得八年级的学生忽视对英语词汇的学习。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词汇量不能达到及格线,影响其他方面的学习。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对英语词汇进行教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老师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英语单词,这其实是一种比较低效且耗时的教学方法。为了规避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利用“词源”进行教学。“词源”教学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个单词的来源及发展过程讲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个单词的背景文化学习。比如,muse一词,希腊人觉得舞蹈、历史、史诗等艺术在古时候是由不同的缪斯掌管的,因此muse现在代表着“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老师还可以采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讲述前缀与后缀的常见方式,并对其进行分类,让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猜测词义,以此学习单词。比如,常见的前缀有“in-”,“dis-”等,常见的后缀有“-tion”,“-ment”等。单词的教学方法非常多,老师应该综合各种方法,合理、科学地使用它们进行英语单词教学。

二、八年级英语语法的教学

要让八年级的初中生真正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必要的语法知识。现在,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会花费大量的课时在语法教学上,忽视语法与其他方面的联结。这就导致八年级学生无法很好地运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因此,老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法,把语法教学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在学习时态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举出实际的例子。比如学生可以用过去时态描述昨天他们做了什么、学了什么,用现在进行时的时态来描述现在他们正在做什么,以及用将来时态描述他们明天准备做什么。另外,老师可以利用背诵歌词、讲故事的方式教授语法知识。学生普遍反映,他们喜欢这种方式的教学,在课堂上他们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且记忆效果非常强。

三、八年级英语阅读的教学

英语阅读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英语阅读理解在整个英语考试中占有的分值较大,因此,提高八年级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叙事文等多种文体,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写作策略。比如在议论文中,老师要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论点,因为阅读理解题型的考查主要是对论点的考查。然后老师要对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讲解,阅读方法有默读、朗读、跳读、细读等,老师应该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老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避免学生出现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理解差异等。比如,中国人喜欢喝茶,茶可以分为绿茶、红茶,西方人对红茶译为“blacktea”,而不是“redtea”。阅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工作,老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掌握不同的阅读策略。

四、八年级英语写作的教学

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相对比较高层次的学习。写作在中考中的分值比较大,因此如何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成为一个主要的教学任务。八年级的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差,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汇、语法、语篇等方面的问题,老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抓好学生的基本功,遵循由简到难的客观规律。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或者谚语,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另外,阅读文章中会包含很多基本句型,学生通过阅读也可以学习句型应该如何应用。基本句型有:SV(主+谓),SVp(主+系+表),SVo(主+谓+宾),SVoo(主+谓+间宾+直宾),SVoC(主+谓+宾+宾补)。《英语写作》说道:“Yououghttoreadverycarefully.notonlyverycarefully,butalsoaloud,andthatagainandagaintillyouknowthepassagebyheartandwriteitasifitwereyourown.”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非常重要。

总之,八年级的英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初中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综合提升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

参考文献: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篇4

专八翻译考试篇幅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文体类型也越来越趋多样化,所占分值也有递增趋势,所以翻译题目的得分情况很能影响专八的通过率。要提高翻译题目的得分率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提高翻译水平,因为翻译水平最能反映掌握英语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因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容质疑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翻译。1句子翻译技巧对于专八翻译考试的重要性1.1句子是翻译的基本单位翻译的单位可分为音节、词语、句子、篇章,音节和词语是比较小的语言单位,语义的灵活性和独立性相对来说比较大,语义的确定性相对来说也就比较小。句子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在表情达意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确定性。比较适合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这一点孙致礼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也曾有过相应的论述。[1]1.2有关句子的翻译技巧及相关理论知识要掌握句子翻译技巧首先要了解英汉语句子层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相应的转换技巧就自然很清晰了。英汉语句子层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英汉语句子的不同结构特点,不同的语序,语义重心的不同排列位置。2专八翻译考试首先要了解句子结构转换的技巧2.1形合与意合的转换从衔接方式上来讲,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英语国家沿袭古希腊严格和规范的语词系统,用清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表达思想,常通过句法和词汇手段表情达意;而中国人重直觉,强调意念流。汉语求要能够达意,并不注重词的形式,词语之间的关系、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连接词用得比较少,表情达意主要靠语义的贯通和语境的作用。[2]如:我想,其实谁都有一个小小花园,这便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译文:ithinkeveryone,ineffect,hasasmallgardenoraflowerbedofhisown,namely,ourinnerworld.(08年专八翻译汉译英)汉语不像英语有时态语态主谓一致名词与数一致等句法结构上的形合,也缺乏英语界定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如果注意不到这些,就很容易出现主谓不一致,时态选错,缺乏逻辑关系词等问题。2.2树状与竹状的转换就句子整体结构来讲,英语呈树形,汉语呈竹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分析到“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英语句子“多随举随释”,枝杈蔓生,呈树状结构,分叉处有介词,关系代词连接。而汉语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逐层展开,节节延伸,犹如竹子。英语凭借丰富的关系词形成过渡和连接,从形态上来维系句内和句间的各种关系的,形成以主句为主干从句及修饰成分为枝杈的树状句子结构;而汉语往往在同一施事或主题语之下按逻辑顺序铺陈,逐节(短语或小句)展开。如:…这是黄河滩上的一幕。牧羊人不见了,他不知在何处歇息。只有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2007年专八汉译英)参考译文:…thisisascenetakingplaceontheshoreoftheYellowRiver.theshepherd,whoisnowheretobeseen,ishavingarestinanunknownplace,leavingtheselivingthingstoenjoythismomentofduskwithfulleaseandfreedom.学生译文:…thisisapictureoftheYellowRiverbank,inwhichtheshepherddisappears,andnooneknowswhereheisrestinghimself.onlythesheep,however,asfreecreatures,arejoyfullyappreciatingthedusk.汉语句子是典型的小句加小句构成的,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隐含的。而译成英语时则要首先从语义上分清主次,分别转换成句子的主句和从句,所以在英汉互翻时要搞清楚这一特点,方梦之也曾提到英语汉译时经常由英语的树状结构转化为汉语的竹节状。[2]2.3主语与主题(语言类型)就语言类型而言,英语是主语突显的语言,汉语是主题突显的语言。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看成必要的成分。正如王力所说:“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就算了。”正因为汉语缺乏主语,语言学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汉语是主题显著(topic-prominent)的语言。[3]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造句离不开主语。这是英语民族“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反映。如: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2007年专八汉译英)参考译文:approachingthem,youwillseetheirsnow-whiteteethaswellastheirrichinnocentexpressions.学生译文:whenapproachingnear,youwouldfindtheirlily-whiteteethandavarietyofinnocentfacialimpressions.英语是主语突显的语言,汉语出现在主位的未必就是主语,有相当一部分是主题,在汉英互翻的时候就需要主题与主语的转换。2.4静态与动态就动词数量来讲,因为汉语动词缺乏形态变化,动词在句子中的使用数量不受限制,且汉语动词可以充当任何句子成分,所以汉语中动词的使用数量远远多于英语。原文:人和动物的区别,除了众所周知的诸多方面,恐怕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译文:whatdistinguishesbetweenhumanbeingsandanimals,apartfromthevariousaspectswhichareuniversallyknown,mayprobablybeinthathumanbeingshaveaninnerworld.在英汉互翻的时候,汉语中的很多动词都要转换成其他形式来表达,诸如非谓语动词形式介词名词等。#p#分页标题#e#3专八翻译考试其次要了解句子语序的调整汉语语序主要靠逻辑思维而定,多按逻辑顺序有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由条件到结果进行排列;相对而言,英语的语序较为灵活,其状语从句的位置可前可后,有时还可置于句中。例1.原文:“每个人都无比关注自己及至亲至爱之人心脏的健损,以至于稍有微疾便惶惶不可终日。”(2008年专八翻译汉译英)译文:Sogreatistheimportancethateveryoneattachestothephysicalconditionofhisownheartorthoseofhisclosestanddearestones,thatmerelyaminordiseasewouldenduringlyweighonhismind.这个句子用了倒装结构,但整个句子较上一句要复杂,处理难度要大一些,可译者还是把整个句子处理得叫贴切。在选词用字方面,如“惶惶不可终日enduringlyweighonhismind”,也非常适当。例2.原文:何况中国古代素来以不滞于物不为物役为最主要的人生哲学。(2006年专八汉译英)译文:inaddition,ancientChinesealwaysregardeditastheirmajorphilosophyoflifethatoneshouldnotbeconfinedtomaterialpursuits,orbedrivenbymaterialthings.汉英互翻的时候必须首先明白语序的不同,才能根据不同的语序习惯进行调整,译出符合原语的语言习惯的句子来。4专八翻译考试最后要了解语义重心的转移一般而言,句子通常由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构成,新信息是指信息发出者想要信息接受者了解的信息,因而构成句子的信息重心。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一般来讲英语句子重心一般取前置式,而汉语句子往往取后置式突出句中的信息重心。例:原文:人的智力需要开发,人的内心世界也是需要开发的。(2008年专八汉译英)参考译文:thereisaneedforhumanbeingstotapintotheirownintelligence,asisthecasewiththeirinnerworld.翻译时通常要改变原句语序,把原句中的某个成分提前或置后。译文把句子的重心放在原文的前半部,其实重心应该在后半部。此句应改译为,“Justasthereisaneedforhumanbeingstotapintotheirownintelligence,soisthecasewiththeirinnerworld.”[4]5结论句子是翻译的基本单位,掌握句子层面的翻译技巧对于提高翻译水平非常重要。在专八翻译题目的准备中,如果能全面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句子的翻译技巧对于提高翻译题目的得分将如虎添翼。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篇5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课标呼应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7),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至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6-8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J.B.Heaton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在《英语测试》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of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grammar,vocabularyandspelling,thoughpossiblywithsomemistakeswhichdon'tdestroycommunication;handwritinggenerallylegible;expressionclearandappropriate,usingafairrangeoflanguage;abletolinkthemesandpoints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从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上来看,在目前的分省命题政策下,除少数省市以外(如2005年的湖南卷、上海卷),绝大多数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对写作能力的测试都采取了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这种写作能力考查形式自1991年出现至今,没有大的变动。在《标准》中,对终结性评价中的写作评价形式是这样建议的:短文写作(日记、小故事等);实用性写作(卡片、信件、说明、留言、填写表格等);图文信息转换(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接续完成文段;写电子邮件等。

对照《标准》中的建议写作测试形式,可以发现在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部分呼应了《标准》的要求。如在现有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出现了日记、小故事等短文写作,也出现了留言、信件、说明等实用性写作,还出现了电子邮件写作。但是,对于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等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写作能力考查形式,在现在的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很少得到使用。因为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高考试题在使用过后很快就会流入社会,中学师生对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非常熟悉,所以造成了高考测试形式的钝化,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常考常新,并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在其考查形式上宜采用《标准》中的建议,既要使用短文写作,实用性写作等形式,又要适当使用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形式。

除了上述讨论的写作测试形式的单一和固化问题之外,对现在英语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的短文改错的存废问题也有很多的争议。主张使用该题型的学者认为,短文改错是考查写作能力的有效形式,因为虽然短文改错考查了许多要素,如词汇、修辞、结构等,但仍主要是通过考查效验能力间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效验能力是写作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个体只有在能够识别错误的情况下,才可以写出正确的文章来。笔者认为,短文改错这种题型可以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废除,理由在于:其一,短文改错在写作能力考查方面的效度比较低。考生做短文改错题时识别错误、改正错误,都是在理解现有短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写的性质上不同于引导性写作,其自由度也大大低于后者,甚至远不及完成句子和句子翻译,因为考生的思维焦点只是在原文语境中找错改错,错误多是语法和惯用法方面的,学生主要依靠语法知识来做题。而不是输出完整的语言内容(起码是句子),考生没有多少主观表达、运用语言的余地。从

这个角度讲,短文改错关注的主要也是语言要素、语法知识,其交际性要素几乎为零。其二、短文改错对教学的负向反拨作用太大。由于短文改错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知识、语法能力,自从高考采用此题型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偏重对语法知识和做题能力的培养。多做改错题,可能会提高成绩(有时也不明显),会增强阅读能力(往往是每词每句落实的精读),但对于培养语感,对于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却无多大帮助。其三、短文改错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否需要具备改错的能力?改错,本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要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语言技能,是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并不一定要能改错。有些短语、搭配,甚至拼写、变格等,学生自己在说和写时不一定会错,倒是在改错题里弄糊涂了,甚至加深了错误印象,适得其反。这也是改错题的主要弊端:不利于形成深刻、清晰的正确印象,会抵消教学效果。

有人会说,上述情况是指平常教学,高考则不同。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与平常在校考试的测试目的(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同意这种看法。问题是,高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高考用什么题型,平常的教学肯定要跟着高考走,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测试目的不同的考试,题型却一样。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理念相距甚远。

三、话题知识的呼应

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其写作任务中的话题知识应与《标准》中的话题范围相一致,在此基础上顾及到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经济差别、文化差别等。

根据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理论,应试者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仅受语言能力和个人特征的影响,还受到话题知识的影响。话题知识又叫知识图式或者世界知识,指的是存在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Bachman,1999:65)。如果写作测试任务中的话题知识超出考生的知识范围,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测出考生的写作能力,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既失去信度,又没有效度,从而导致造成中学写作能力教学的混乱。

《标准》中对于八级话题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熟悉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例如:职业、节日、风俗和社交礼仪;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那么,既然《课标》对话题知识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的写作任务应该在这些话题知识范围之内。但是这个目标描述比较抽象,不容易操作,例如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具体有哪些,就很不好把握。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途径是了解教材,教材中涉及到哪些话题,我们就可以以这些话题为依据。对于教材没有涉及到的话题知识,虽然有少数学生了解,在高考英语写作任务中一定不能涉及,否则就会造成测试的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在话题选择方面的泛化和混乱,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本末倒置,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外,还要考虑到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文化差别、经济差别对话题知识的影响。比如城市考生可能比农村考生更熟悉交通规则方面的话题,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可能比经济落后地区的考生可能更了解电脑,傣族的考生可能比其它民族的考生更熟悉泼水节等,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高考写作能力测试才能在话题知识方面更好地呼应《课标》目标。

测试具有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引功能和督促功能,高考这种大规模的关系重大的考试更是如此,要达到《标准》中提出的写作能力目标,关键还是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在层次、形式、话题知识与《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密切呼应,充分发挥高考的巨大正向反拨作用,这样中学的英语写教学才不至于与《标准》背道而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

参考文献

LyleF.Bachman.语言测试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LyleF.Bachman,adrianS.palman.《语言测试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J.B.Heaton.语言测试,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年;

潘光威,关于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学外语教与学,2003年;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篇6

关键词:八年级英语;分化现象;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初中英语教师重视教学中存在的分化现象。所谓分化,即学生因知识难度加大、学科科目增多、课时减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严重影响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所以解决八年级英语学习分化现象对帮助学生获取较好的英语成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在于教师在学生分组方面是否恰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在分组和教学中收放自如。教师充分掌握每位学生的智力因素、个人努力程度、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尤其对于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都考虑学生自身性格和家庭背景,成绩中等的学生则要考虑其日常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重点分析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分层教学课堂让学生先自行学习,之后教师讲解重点和难点,最后在当堂训练中引入课题和出示事前设定好的教学目标。例如,某初中英语教师在讲完副词和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后就让它们变成以下模式,其中比较级词尾在-er,如果词尾有哑音e则直接加r即可,辅音字母则加y,最高级加-est,总而言之,运用易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讲解,直到学生听懂为止。

二、巧设问题情境,降低英语的学习难度

所谓问题情境即英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求解。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英语水平,为情境创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也通过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首先,生活情境,英语是除汉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运用英语,一定程度上就产生了英语陌生感。例如,某初中英语教师在讲解复数形式知识之前,就将提前准备的两个香蕉和苹果摆在讲台上,之后问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一个苹果,当学生回答出“anapple”后就拿出两个香蕉并问学生如何表达。学生没有学过复数,无法利用储备的英语知识表达两个香蕉,教师就可引出复数知识,促使学生带着如何运用英语表达两个香蕉的疑问学习复数形式知识。其次,角色扮演。初中英语教师可借助角色扮演创设问题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例如,某初中英语教师在讲解“Gettingalongwithothers”时,就主要围绕“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展开英语对话。教师在学生完成对话后可顺势引出问题:“虽然这个例子能很好地和他人相处,但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本章节知识,重点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单元,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采取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交流技能,所以教学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都可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情况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距,教师应在差异出现时及时和学生沟通并帮助其分析差异原因,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英语重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英语和语文、数学等学科相同,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有其严谨的连贯性。一般学生在初一掌握的英语语言技能直接关系到在初二是否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更是避免分化现象的方法之一。对此则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实现教学灵活性,追求教学实质性,其中所谓的“实”即将英语教学大纲细分为具体要求并准确落实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在课堂上精讲多练,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每讲完一个单元要及时总结。对于成绩提升明显的学生要给予表扬,而对于作业错误漏洞较多的学生应给予教育并当面纠正其错误。“活”则强调英语听说训练,运用直观方法将学生置身于英语表达环境中,例如教师一边做动作同时口中发出:“whatamidoingi’mwriting”,之后让学生表演动作并说:“Readabook,please”,当学生读出课文后教师立即发起提问:“whatareyoudoing?”同时帮助他回答教师提问:“iamreadingabook”,最后通过让学生表演“what’sshedoing”后引出要学习的英语未剩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实践环境中也轻松掌握了所学知识。

总之,分化是初中英语学习最重要的问题,英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英语成绩落后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其尝到学习的喜悦并激发学习英语兴趣。同时,善于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巧设问题情境,降低英语学习难度,采取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晓娟.八年级英语学习中的分化现象及其对策[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24):103-104.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篇7

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聋生由于听、说渠道不畅,造成其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异国风情,对推动英语教学,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英语语言环境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案例:教授GoForit!八(下)“Unit9.Haveyoueverbeentoanamusementpark?”,阅读教学Reading:HaveyoueverbeentoSingapore?的内容涉及到Singapore这一国家。笔者结合阅读材料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Singapore在世界的地理位置(世界地图),Singapore的国土大小,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鱼尾狮塔),介绍了新加坡的寓意(狮城),气候,饮食,及当地人使用语言等。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将潜藏在语言文字里面的形象显现出来,引起强化感知、促进感性理解。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无需教师费尽口舌的说教,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学生了解了异国风情,开拓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英语是一门技能型课程,要学好英语,关键是多练、多实践。而语言实践离不开情境,传统的聋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只能用手语和板书去描述一种情景,让不擅于抽象思维聋生们在这种假想的语言情景中去操练所学到的英语,效果的不甚理想可想而知。多媒体的介入,使得这一窘境得以化解。

案例:教授GoForit!七(下)“Unit5.i’mwatchingtV”―课时,在讲解句型“whereishe?和whatishedoing?”时,笔者是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情境的:首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小男孩,点击,他开始走,这时学生都猜测他将走哪儿,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男孩走进图书馆,屏幕上出现问题1:“whereishe?”学生回答:“He’sinthelibrary.”(打手指语或书写)再点击鼠标再出现问题2:“whatishedoing?”同时点击,画面进入图书馆,出现男孩读书的情景,学生回答:“Heisreading.”(打手指语或书写)学生在这样多彩生动的情景中学英语,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消除了个别学生的畏难心理,提高了学习英语的效率。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处理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这也是影响聋校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多媒体教学这块“点睛石”则成为教师解决这类问题的“法宝”。

案例:教授GoForit!八(上)“Unit7.Howdoyoumakeabananami1kshake?”时,该课重点之一是对特殊疑问句“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及其答语”的应用,难点之一是对答语中词组“put…into”与“pour…into”的理解与区别。笔者借助多媒体出示与句子相对应的图片和文字,并利用白板笔的画图功能在所倒入的物质处,做出重点标识,目的是让学生区分所倒入物质的性状。这个环节的插入,使得教学过程中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四、化难为易,化烦为简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操练课文对话的过程对于聋生而言是一个较为枯燥、烦琐的过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化枯燥为有趣,化烦琐为简炼,将一个个生硬的句子转换成实情实景,便于学生理解,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在GoForit!八(上)“Unit4.Howdoyougettoschool?”一课的句型替换练习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课的重点句型是“Howdo(does)you(they/she/he)gettoschool?”“iridemybike./theytakethetrain./Hewalkstoschool/shetakesthebus.”笔者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乘坐各式各样交通工具的图片用在句型的替换部分,通过图片提示学生该部分的内容,要求其给出英文(手指语或书写),并用图片提示做了适当的词组拓展。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片,很受聋生喜欢,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很高。

五、培养创新,活学活用

培养聋生创新思维能力,使知识活学活用,是特教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学生的信息来源从课本扩大到更广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活动情景。

案例:教授GoForit!八(下)“Unit2.whatshouldido?”一单元时,在用含情态动词“could”“should”表建议句型进行写作课练习时,笔者把平时搜集的学生生活中的图片(数码相机拍摄、保存)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相整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觉即新鲜又亲切,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情景联系起来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培养聋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之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通过语言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的。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篇8

在论述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时,笔者先要向大家解释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多元智能理论是指孩子会运用的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现,这几种方式大致概括为语言、逻辑、视觉空间、身体、音乐、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自然观察这八个方面。每个孩子都会在这八个方面的一到两个中最具优势。本文就是通过论述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小学生英语的教学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智能优势,从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一)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八项智能的整体发展在此问题中,需要英语授课教师注意的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力求提升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使其八项智能整体发展。任课教师不建议再以单纯教授学科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普遍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以开发多项智能为目的,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石。反映到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生活中,教师应当注重在音乐、绘画甚至身体律动等方面去启迪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英语的兴趣。

(二)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因材施教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提出,教授学问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千年的传统习惯,在科技发展迅速的现代依然适用。在英语课堂中,注意因材施教可以提高整体的班级英语水平。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以班级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为基准,课下鼓励前几名学生自学新的感兴趣的知识、辅导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抓紧赶上大家。以此方式进行教学,相信不久班级的英语成绩就会大幅度提升。此外,任课教师切不可只为追求英语成绩而影响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

二、应尽可能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如上文所说,英语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很多,再负责的教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教师关注度高的,往往是学习成绩较为靠前的学生。基于此,教师应当鼓励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把个人独特的智能组合结合到实际学习生活中。根据个人特点找到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才是最好的方式,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八项智能。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促进英语教师对学生多项智能发展的思考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侧面促进了英语教师对于英语多元智能教学的思考。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英语的教学中融入音乐、文学、体育等方面的因素。在英语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多项智能,并能够找到学生的独特智能。建议任课教师可以将这些独特智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一定会擦出奇特的知识火花,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语的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智能优势激发出来,结合到实际的课程中便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更快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篇9

一、善于与学生沟通,做到师生关系融洽

在英语课堂口语训练中,有不少学生担心出错,怕受老师批评,怕被同学讥讽、嘲笑,总感觉担惊受怕,恐惧心理伴随学生左右。他们也经常自责,他们的内心常常是焦虑的,甚至有的学生内心是孤独的。不少学生用英语表达时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情绪悲观,没有自信,总是面红耳赤。他们往往想好了话语,却在开口说时变得语无伦次。有的学生不敢张嘴说英语,有的学生说的口语和自己所想的大相径庭。久而久之,学生就变成了哑巴英语学习者。

“亲其师,信其道。”在践行教育新理念的今天,领悟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英语教师一定要构建民主、平等、互助、互相尊重的新型课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课堂中,教师一种期待的眼神、一副和蔼的面容、一句鼓励的话、一次由衷的赞许、一个诙谐的动作,都能创设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愉悦情感,达到英语教学理想课堂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和实实在在的境地。在自然无雕饰的过程中,学生克服了恐惧心理而敢于开口、乐于开口,渐渐地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们英语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学中要做到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期待着“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出现。教师的欣赏和鼓励,会给学生本人和其他的学生带来莫

大的自信心和欢乐,使学生们在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们不要刻意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在纠正错误时,要讲究纠错的艺术,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模仿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是模仿,这种模仿是从听觉定向活动开始的。”对于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我们要及时纠正,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发音,为了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在课堂上应重点指出,强化训练。语音学发音练习外,还包括语调、语感、节奏等,要求多听、多学、多练、多模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学习一个新的词组和句型时,在给出典型的例句后,应鼓励学生多造句。学生只要将例句看懂了,都会非常乐意地、争先恐后地造句,有的句子甚至出乎意料的精彩。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很轻松有效地学会了新词组、新句型,而且还为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Saysomethingaboutyourbedroom/school...在学完一至两个单元后,可抽出一节课专门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卧室、学校或教室等等。这一口语活动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就可以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加,可先复习一下小学学过的therebe句型以及“介词短语+be+名词”结构和“介词短语+youcansee...”结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句型轻松自然地描述出大脑里形成的图画。

Summarybasedonconversation.这一活动在八年级可以做。在这之前不妨先概括一下如下的句型结构:want/ask/tellsb(not)todosth;wanttodosth;askifwouldliketodosth...以及一些简单句。例如八年级Unit3“whatareyoudoingforvacation?”就是一个很好的谈论话题。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三人或四人一组,给出when,where,howlong,what,how等疑问词,让学生谈什么时间去哪,花多长时间做什么,天气如何,玩得如何等。然后再作总结。

textretelling.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改编、复述较长的课文。在开展这一活动之前,允许学生头一天进行适当准备。不要阻止学生写提纲,甚至允许学生先完整写出来。因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是密切关联的。只要学生口头复述时不看书面提纲或内容即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标准,教师最好口头做个示范,让学生有效地模仿。模仿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是相当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步骤。

Debate/argument.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和实际水平,适当地选一个topic,让学生展开争论。如:isitgoodorbadtoplayvideogamesinsparetime?还有在八年级下学期学习情态动词can,may,must,can’t时,就可给出一个model,让学生模仿。如:给出一个实物(用不透明的袋子装着),让对方说出是什么。

a:whatdoyouthinkitmaybe,B?

B:ithinkitmaybeanapple.

C:itcan’tbeanapple.ithinkitmustbeabanana.

D:Howcanitbeabanana?abananaislongbutitlooksround.itmustbeanorange.

e:itcan’tbeanorange.anyonewitheyescanseeitisa...

学生在模仿争论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情态动词的用法,从而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Describeorsthyoulikebest.学生有了七、八年级的知识积累后,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或后十分钟描述一下他(她)最喜欢的人或物。

三、鼓励学生高声朗读,做到语音纯正

学生必须依靠朗读才能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朗读是练习口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缺乏外语环境的学生非常适用,它是综合性、高效率的语言实践练习,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朗读还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练习朗读时,让学生尽量用正确的语音、语调确切地传达出文章、文段或对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含意,然后有感情地读出来,避免不动脑子、不注意内容、机械死板地念。朗读时,眼睛看着词句,注意语音语调,耳朵听着读音,脑海里想着语义,多种语言感觉器官同时运动,一起刺激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就会达到最佳的效果。朗读能够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词能力、口语能力、听力和记忆能力,也为今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语篇能力、写作能力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精心设计角色表演

八下英语重点知识篇10

我们所使用的是仁爱版的教材。它的教材内容新颖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一特点也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是它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不应该仍然延续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性地使用交际法进行教学,尽可能多地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

首先,我认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并且模拟,让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乐意说英语,从而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交际氛围。比如,八年级下的教材中有好几种不同的订餐情形。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如在餐馆里和电话订餐的两种情形)。可以先叫几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餐馆里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能主动地进入情景。这样一来,学习就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再比如,有关打电话的用语,这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说英语的国家里,人们在电话铃响之后一般会自报家门:thisis…speaking.以免对方打错。这与我们打电话非常地不同。在教学中一定要告知学生不能用这样的表达方式:iam…areyou…?

同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练习,以熟悉这样的表达方式,从而不会与中国的习惯用语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