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知识心得十篇初中地理知识心得十篇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3:22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篇1

一、“师”与“生”的主动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坚实基础

1.地理教师是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主导者。所谓主导者就是引导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的人。然而,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分离,使得初中和高中教师之间的沟通少,主要是初、高中教师间的地理教学容易出现断层。在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要多运用地理对生活的一个个经典诠释,把更多对地理有兴趣且有培养潜力的学生引入到地理学科的殿堂中,并主动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制订长期规划;而高中教师要强化有效衔接意识,深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积极开展学生初高中地理衔接期教学,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适合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

2.中学生在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是使中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实践者的关键因素。兴趣是开启学生智慧的希望之光,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习得大量地理知识不如多保留一点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衔接期的高中生,适量的地理知识则是兴趣的源泉和基础,否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之花”很难怒放。

二、“地”与“理”的无缝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条件

“地理”这个词,前一个字代表初中的感性地理知识,后一个字代表高中的理性地理知识。

1.初中的“地”和高中的“理”是中学地理知识习得的两个重要阶段,各有特点及侧重点。初中地理是了解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体情况,初中地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地”即对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现象和地理分布等感性知识的认知,学生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在能力要求上侧重记忆和观察。高中地理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其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理”即对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更加理性知识的学习、运用。

2.初中对“地”的认知和高中对“理”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无缝衔接的中学地理习得过程。在初中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在适当的情景下,辅以理性认识的思路引导,有利于加深初中生对感性地理知识的全面把握和深入思考,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中时,在更多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的、适时的初中地理感性知识复习和铺垫,必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高中地理理性思维之花的绽放培育肥沃土壤,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打开智慧的大门。

三、“知”与“能”的全面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目的

每年总有部分学生走出了高考文综考场后对照标准答案时,才恍然大悟,自己虽然将解题的基本知识烂熟于心,但错误却依然很多。其实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现象。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篇2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的衔接;转变看法;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一、转变看法

初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地理不再是非考试科目,不再是“副科”。高考的科目,文科考语、数、英、文综和小综合,理科考语、数、英、理综和小综合。其中,文综是由政治、历史、地理组成,理综是由物理、化学、生物组成。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与物理、化学是一样的,所以我引导学生理性地去看待地理,打破旧思想,树立新思想。

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

教师不但要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熟悉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

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好的教学与学习,应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并融合在一起。

3.学生喜欢提问,其实我们地理也学的是3w的问题

举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世界著名,为什么?分析其区位因素。拿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事物(what)?在哪里(where)情况怎样?为什么(why)?而前两个问题则是初中所学的知识,“为什么”则是咱们高中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样,自然而然,就把初高中的地理结合到了一起。在高中所学的知识中,绝大部分我们都可以归结为3w的问题。我们要学会“为什么”(what),那么我们就必须知道这一事物(what)在哪里(where),那里的自然、人文事物等一些基本的情况。所以,在学高中地理的时候,所涉及的初中的知识,高考时大多数作为背景知识出现,用不着面面俱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地重新再讲一遍,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的重复,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不了新鲜感觉,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兴趣,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不科学,不利于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去,并适当地拓宽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高中涉及哪些,咱们就复习哪些,如此一来,不仅给学生减轻了负担,同时也克服了多数同学的心理障碍“我初中时地理学得就不好”“我们都两年没学地理了”。同学们有了信心,有了兴趣,学起来自然就会轻装上阵、快马加鞭。

要想学好高中地理,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关系是关键。若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那么在高中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学生将中外地理融会贯通,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将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这是每位地理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篇3

关键词:学习需要;课程标准;地理;初中生

所谓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或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对学习力求获得满足和期望的内心状态[1]。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应该属于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需要之一,人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同时,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调适心理的过程。当前,关注现实社会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也确立了“构建开放性课程,拓展初中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一基本理念[2]。因此,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是素质教育成效的体现,也是“生本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对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分析和把握

1.生存和生活常识习得的基本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求新立异、富于好奇心的青春期,他们热衷于探索神秘的宇宙空间、生命起源等问题,尤其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问题,“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追求。同时,初中生普遍缺乏生活经验和技能,对客观世界抱有不少疑虑和幻想,他们渴望揭开大自然奥秘,探求生活真知,挑战未来生活。而地理是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客观世界[3]。为此,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例如,了解天气的变化,就需要学习天气的知识;出差旅游,就需要有关交通路线和旅游景点的知识,还得学会查阅地图和交通时刻表;了解国内外风土民情、历史政治,也需要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野外求生,必须懂得辨识方向、寻找水源或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是公民基本追求,而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有独特优势,可以满足初中生“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的需要。

2.提高相关学科学习质量的现实需要

初中阶段,学科门类大大分化,课程内容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压力空前加重,思维训练、学习方法与技巧成为他们迫切所需。地理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和区域性,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培养对比、分析、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缓解初中生学习的紧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信心。从学科内容来看,地理学与生物学、环境学、物理学、化学、政治学、历史学乃至文学均有交叉性、关联性,部分地理知识能融入或迁移到上述学科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建构其它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如学习历史需要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学习物理的运动定律要把握天体和地球运动规律;有了地球表层系统知识,就不难理解生物学的生态安全、生态平衡理论,也就深刻领会环境学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所以,地理与其它学科一道,形成相互沟通、互相渗透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综合认知的能力。

3.塑造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随着初中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空间的扩大,其社会情感比小学生更丰富、更深刻,尤其是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等均有明显的增强。他们渴望社会和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前,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目标,也是初中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地理课程在形成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4],能满足初中生“责任感”“成人感”及“独立感”的心理需求。例如,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大局意识;地理课程所呈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内容,能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家园的伦理道德;了解人口剧增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能让初中生理解计划生育的意义,领悟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通过天体理论学习,能让学生抵制邪教诱惑,成长为推广科普知识的先锋。

4.培植审美情趣的需要

审美情趣是指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态度、兴趣和追求[5]。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审美心理活动趋于活跃,有强烈的审美需要和追求,有高尚的审美旨意和审美理想,希望从大自然、艺术品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美的体验和享受。地理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课程,通过地理教学,能满足学生游览自然风光、欣赏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的愿望,培植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例如,山、海、原野之美,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祖国河山之壮丽,自然资源和名胜古迹之丰富,民族文化之灿烂,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此外,像地貌、土壤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多样性、统一性、对称性,气候、地质旋回的节律性等,都能让学生享受抽象的和谐美。可见,地理学习能让初中生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5.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首先,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是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中学学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它要求初中生必须牢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进入高中乃至大学学习做准备。如欲报考高校地学类专业(包括地理、地图、天文、地质、气象、水利、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的学生,当然得有过硬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人才培养规格的大幅度提升,其它专业如经济、贸易、外交、外语、政治和历史等,对地理知识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其次,地理思维能满足初中生终生学习或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需要。因为地理思维在获取、分析和处理自然、社会信息资料中产生,一旦拥有这种思维,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将终身受益。最后,这是吸收社会发展新理念、领略现代科技新动态的需要。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数字地球观、和谐发展观以及环境伦理观等,能端正初中生的社会发展观,使他们以积极、理智的心态投入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实践之中。

二、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1.学生要增强地理学习需要的内驱力

首先,要培养地理学习自我需要意识。需要是有效学习的根本,是培养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志向的源泉。初中生要明确地理学习目的和意义,彻底突破“为考试而学习地理”、“地理学即为风水学”、“学好地理就得死记硬背”等狭隘认识。应视地理知识为生活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化“地理学习是使自己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意识。其次,要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地理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兴趣得以满足后学习需要才能稳定和深化。如开始时通过搜集地理奇闻轶事资料、欣赏地理图片、参加地理夏令营等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需要。地理学习需要来源于社会生活,为此,初中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地理疑惑,并寻求问题解决的学习需要。最后,初中生要进行适度的自我褒扬。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只有在满足学生原有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新的学习需要[1]。由此看来,初中生应敢于肯定自己的地理学习所得,充分总结已获得满足的需要,及时培育新的学习需要。如当生态系统概念、原理的学习需要得以满足后,就要转入探寻周围环境问题根源的实践需要。

2.教师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尺度

教师素养是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外因之一,为需要而教,就必须把握好教学尺度。首先,要把握地理新课标的精髓。教师须在吃透新课标及新教材的基础上,精选“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让教学的全过程符合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由“知识灌输的权威”向“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转变。其次,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的具体需求。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呈多样性、差异性特征,有应付考试需要,有揭开自然奥秘需要,有解释生活现象需要等。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意见反馈、试卷分析等渠道,摸清摸透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制定适合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满足整体需要;同时也不放弃个别辅导,重视特殊学生的合理需要。第三,把握满足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最佳方法。选择讨论式、探究式或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板书或语言的魅力,注重课堂45分钟的优化设计,实现有效教学[6];或实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野外教学等。最后,要把握好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尺度。地理学习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以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为评价尺度。如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浓厚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需要的效度提高了。

3.学校及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当前,地理科学理应得到重视,假若其课程价值不被学校和社会所认可,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学实验设施配备、师资培训等方面应予以支持和满足,凸显地理教育的地位。例如,保障地理教学时数,增加地理活动课时,突出实践环节等。要及时更新地理教具和补充教学资料;条件许可的学校,应建设多功能地理专用教室、地理观测园或天象馆等,让知识的传授更便捷、更有效。再者,学校要关注地理教师的正当需要,消除一些不公正现象。如为地理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外出参观的机会,帮助教师适应新课改,在福利待遇上缩小与其他科任教师的差别,杜绝非专业毕业生挤占地理岗位的现象。从社会角度来看,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地理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等问题,其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发滞后是限制初中生学习需要的主要障碍。因此,组织课程专家、中小学教师甚至学生家长,根据初中生的学习需要,编写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还有,地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地理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为此,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科研能力、地理自学能力以及环保意识等纳入地理教学评价的范畴,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张洪泰.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4-8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8

[4]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49,

[5]叶上雄.中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4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篇4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人格魅力;管理;作用

整个中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就是班级管理,而班级管理的领导与组织工作都是由班主任所担任的,因此,也可以说班主任是整个中学教育活动开展的骨干力量,从某种层面来讲,学校管理工作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好坏来决定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宽容之人格魅力可以鼓舞初中生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对每位初中生应给予宽容的态度。班主任管理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宽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初中生的宽容主要体现在对初中生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不求全责备。班主任对待初中生所出现的过失或者问题应从其年龄、心理、心态角度出发,这样才不会有失公允。看到或者听到初中生有过错出现时不能立刻给予批评的态度,而应在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对初中生进行诱导、启发教育,让初中生自己思考,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不能以检讨、体罚或者是请家长的方式来对待初中生的过失,应正确引导初中生认识错误然后进行改正。对于犯错后就及时改正的初中生,班主任应给予肯定及赞赏,这不仅是班主任宽容品质的体现,也是班主任对初中生的尊重与认可。

二、公正之人格魅力是班主任的立本之源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对每位初中生或者事情都应给予公正的态度。这就要求班主任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初中生,公平合理地处理班集体中的每件事情。具体来讲就是不论是面对普通初中生还是班级干部,不论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生”,表扬或批评、惩罚或奖励或者是模范生和先进生的选取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公平,不能有任何偏袒。再者从班主任自身的角度来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待初中生要平易敬人,在与初中生交往过程中平等相处,发生问题时与初中生共同协商解决。这样才可以在初中生中树立威信,赢得初中生的尊敬与拥戴,从而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三、爱心之人格魅力可以感染初中生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对于初中生应给予足够的爱心。第一,班主任应信任、尊重初中生。在班级工作管理过程中,对于每位初中生的建议及意见都应该尊重,鼓励提倡初中生对班级管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其力所能及的事务放手让其自己去做,给予其极大的信任,对于其在班级管理中主人翁的地位给予肯定。第二,班主任也应爱护、关怀每一位初中生。如果一个班主任对初中生没有足够的关怀与爱护,那么他所在的班级管理工作的难易程度可想而知。只有初中生的自尊心得以满足,那么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发挥,对于班级管理规范才能自觉去遵守。具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经常会对初中生给予生活上的关注、学习及健康上的关心。只有这样,班主任与初中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才能使班集体中充满爱心与关怀,从而提升班级凝聚力。

四、博学之人格魅力可以

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具备渊博的学识以及宽广的知识对班主任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假如一个班主任可以满足初中生对各种方面知识的需求,那么这位班主任就会赢得初中生最大的尊敬及依赖。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初中生获取知识及信息的途径(网络、杂志、报纸、广播及电视等)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讲,必须不断加强新知识的汲取,更新知识结构,使得知识面得以拓宽,不仅要精深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而且也要广博其他学科的知识,甚至对初中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应有所涉猎。这样的班主任不仅会受到初中生的崇拜与敬重,而且可以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在班集体中也会掀起“赶、学、比、帮、超”的学习热潮,从而提升班级凝聚力。总之,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在班级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手段及力量无法替代的。因此,初中班主任应不断提升自我人格魅力,为初中生树立起良好的人格楷模,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人格魅力最大的作用,从而强化班级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张正权单位:甘肃省庆城县熊家庙学区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篇5

高中物理难学是多年来高中师生的一种共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也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热点.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往往都是局限于某个班级或者说某一类学生,真正寻求一种共性规律且较为成功的并不多.当然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因为教学之事,确实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师遇到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但是作为一个高中物理教师,还是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共性的,希望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效地实现初高中衔接教学.对此,笔者进行了尝试.

1研究初高中物理的认知差异

初高中物理的知识差异是明显的,凭直觉也可以感觉得到.但直觉认识并不能替性研究,而如果从知识结构、逻辑体系等角度展开研究,可以发现初高中的教学存在着哪些差异?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联系初中物理知识结构,更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前,在新课程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形,不同版本的教学体例并不完全相同,笔者所在地区用的是苏教版物理教材,该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看似分散的物理知识背后存在着一条逻辑主线.这里有两个层面的理解:

1.1层面1:

初中物理知识体系相对独立

学生在初中物理中是通过现象篇学习声、物态变化、光、力、电等知识的,由于学习心理中的首因效应,学生对声、物态变化以及光的知识印象较深,此时形成的学习习惯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高中物理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并且,由于知识的相对独立,使得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难以形成一条明确的知识主线,因此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常常处于离散的状态,这对于学生以后的高中物理学习来说,将会产生消极影响.1.2层面2:初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差异

具体来说,学生此时在物理学习中更多的是记忆式学习,大量的概念与基本的规律,决定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多的是概念加工的过程.再加上初中物理的教学评价常常是直接性的,就是不考思维而是考记忆的.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形成的物理学习习惯并不是很好,而这一点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显然是一个负面效应.

以上两点,决定了学生在物理认知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异,而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是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基础.

2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变化情况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也是需要研究的.可以不夸张地讲,大部分学生到了高中物理课堂上是不适应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高中物理学习所需要的逻思维在初中物理学习阶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再加上高中物理知识并没有初中物理知识那样形象直观,而高中物理并不容易创设出有趣的学习情境.因此,学生的形象思维难以加工抽象的物理现象与知识.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果忽视了这种变化,那么初高中衔接也是难有实效的.

根据笔者的观察与分析,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最大的心理变化就是心理落差,具体来说有两点:

第一,物理不是想像的那样好玩.初中物理是好玩的,高中物理是不好玩的,就拿力的合成与分解来说,初中阶段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看得见”的,高中物理中的力非但看不见,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合成,而且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那样的分解与合成,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想不通力的分解与合成为什么就与平行四边形法则扯上了关系.这种心理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构建.

第二,物理不是想像的那样好学.物理不好学在于物理知识的抽象,也在于其与生活经验的不相吻合,很多时候凭经验作出的判断是错误的,很多物理概念的构建是需要挑战常识的.譬如说“位移”的概念,是很难用“路程”来同化的,而顺应的过程又难以进行,学生想不通为什么绕了一大圈,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结果位移竟然是0.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物理的亲近程度,这实际上就是心理上的疏远.

因此,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另一个基础就是有效的心理转换.

3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性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笔者认为有效的衔接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适时转换,说得通俗一点,就要只有结合学生的具体变化,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初高中物理这个大台阶上顺利攀登.

3.1从物理知识的建构角度入手

在每节新课或者习题课的教学中,都要跟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很多教师都认为这个工作过于形式,没有必要.但笔者实践之后发现,如果教师坚持做这个工作,会让学生认识到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产生一种网络性认知,这对于理解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是极为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形成了良好习惯,他们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都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其与学习过的哪些概念存在怎样的联系,从而顺利地实现知识的顺应.这种思考实际上就是物理概念与规律网络化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做与不做,效果大不相同.3.2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入手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篇6

【关键词】教学效果;新课程;有效性

地理的重要性常常被学生忽视。认为远不如语数外重要。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对于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以相互促进地理教学。

一、地理教学教学效果的体现

(1)教学有效性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方式和内容,通过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为学生长久发展奠定基础。地理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其授课方式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效果的提高可从各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将课本知识贯彻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使教学任务及时有效地完成。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教学的有效性并不单纯地指教学任务的及时完成,而是教学任务及时并有效地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不违背基本教育体制的情况下,付出少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进行教学,并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获取足量的知识,而且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知识。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建造一个有效的地理课堂。使接受知识能力同等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课堂基本知识。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信心以及对学科的热忱度,并能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

(3)以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既能提高学生知识量,又能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产品已经进入地理教学课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熟练掌握高科技的使用方式。初中生处于萌动的青春期,心理极度敏感,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对心理学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动态,使教学进程顺利有效地完成。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也要求教师人性化教育,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使地理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1)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的前提。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地理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这就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厌恶抵触心理。要使地理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就应该从学生兴趣入手,对教学模式等进行变革,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投身到地理课堂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才能主动探索接纳地理知识,才能保障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从课堂导入、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反馈三方面入手。

①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启发地理认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并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地理知识的贴切性。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所加深,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②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变得具体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③课堂反馈:渗透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梳理错误。学生对知识能否熟练掌握和运用,主要还是要通过习题练习来实现。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习题教学,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加以巩固,提高了教学质量。

(2)讲课内容要精细化。初中地理内容涉及广,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将每节课要讲的知识提前进行梳理,找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基本知识和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知识进行精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每堂课的基本知识,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3)注重读图析图,培养地理技能“地图”。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对地理数据和地理事实材料、图表等熟练掌握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地图思维,让学生认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学生通过对地理图表的运用,既能够掌握地理知识,又能培养自学地理的能力。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人的创造意识的激发需要一定的环境,在实践活动中对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开拓和锻炼,使之得以提高。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和激发,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相关探讨。

一、在物理实验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要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运用物理思维来动手操作实验,实验是学好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和趣味相结合的实验对学生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的激发有很好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还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活创造好的条件。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开拓,从而使得学生的物理素质得以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当地加速度的测定能否使用现有装置?另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对当地重力加速度进行测定?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尽量让实验充满创意,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与此同时让其他学生进行相关分析思考,实验能否变得更加合理、方便以及简单,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初中生在刚刚接触一些物理知识时,常常会对周围许多的物理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遇到一些不懂的现象时,总想弄清楚是什么,喜欢问为什么。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保护,将学生组织起来对现象进行观察,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课外实验,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实验以及探究,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在学生身上的表现,就是学习和运用知识,并对之进行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初中生本身积累的素材不多,在学习物理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对旧的知识进行巩固的基础上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有积极意义。在这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有充分的空间得以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目前许多学校的初中物理教学手段并没有加以创新,沿袭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以及升学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予关心,从而使得学生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对于教学过程的自主参与也受到束缚,更不用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了。所以教师要采用有效的策略,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很多方式,特别是对于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来说,一个非常简单的物理现象,一个教学与玩乐相结合的物理实验,一个幽默的故事等,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故事导入法、竞赛法、实验法以及设疑法等,在这些方法中最好的就是实验法,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教具等,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得以加深,学生的求知欲也得以拓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设学习情境

初中物理的内容很多都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遇到物理情境的,而这种物理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加深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例如,在室内进行关于引力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阻力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就可以选择刮风的天气,让学生感受到风所受的阻力等。通过这些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活有很大帮助。

对学习情境进行创设时,要注意找准方向。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情境的创设不能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忽略了教学目标。

另外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时,对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也要加以重视。可以结合伽利略敢于怀疑、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等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物理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勇于探索,积极创新,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凌霄.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与能力,2012(3)

[2]李华民.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2)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数学既是义务教学的基础性学科,也是初中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为了提高中考数学成绩,许多家长和教师想方设法,寻找解决办法。如,有的学校增加数学教学课时,社会上出现各种数学提高班,部分学生家长给孩子搞题海战术等。然而,据笔者观察,一些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学生本人,往往只重视新知识学习过程,忽视复习这一关键性环节,更谈不上科学有效的复习策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考数学成绩,升学愿望受阻。

初三数学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要求立竿见影、成效突出,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此,必须讲究复习的方式方法,方能事半功倍。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对初中数学复习,尤其是中考复习工作进行一些探索,取得一些经验。现就中考数学复习方法进行一些思考,旨在抛砖引玉。

一、中考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数学这一科目在中考中的关键地位,数学教师无一不重视初中生的全面复习,同时在数学复习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可行性强的数学复习体系。可是因为在中考的复习当中,所需复习的是初中阶段3年以来所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其内容多与时间紧的特点,使得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的学情都能顾虑周全,如此便使得数学教师在数学科目的中考复习当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中考数学复习定位的不准确

精确的数学复习定位,就初中生进行中考复习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唯有准确无误的定位好中考数学复习,方能为初中生提供出准确有效的指导,方能够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取最佳的数学复习成效。如果在中考数学的复习过程中没有准确的定位好,那么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数学课程的复习,导致产生一些消极的因素。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提到过,在中考数学复习中定位的不准确将会致使中考中的数学成绩平均分不高.部分数学教师因过高的预估自己所教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数学基础,对于数学复习教学的定位偏高,如此一来,便会导致忽视对数学的基础性知识的巩固与掌握,用大量的时间去实施压轴题的训练,导致部分初中生根本无法接受.有的数学老师则低估了初中生的接受能力与数学基础,当进行中考数学复习的时候,就用大部分的精力去复习数学基础性知识,如此便将致使中档题与较难的数学压轴题的训练时间与强度不足。由此可见,中考数学课程复习的准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2.忽视基础知识,偏重于做题技巧乃至押题

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目,在复习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与内化。数学的空间是一个精彩而多样的世界,因此数学的习题也有着千变万化、变化无穷的特点,但是在其中千变万化的题型中往往都是那些最基础性的原理与知识构建而成的。可是因为在中考的复习过程中,其时间的有限、知识容量的过大,缺乏足够飞时间来对数学基础知识加以全面而系统的复习。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数学老师往往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忽视对基础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

我们都知道,做题的技巧是处理数学问题的一个关键要素,通常能够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发挥出意想不到之成效。可是做题的技巧也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上的.因此,在对解题技巧进行教授的时候,应该把它与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押题这一方法,这是大多数数学教师与学校都擅长运用的。显然押题能够增强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可是也会让初中生产生出依赖的心理,从而忽略对基础知识再一次巩固与复习。

二、初中数学中考复习的策略分析

1.多鼓励,培养学生良好心态

在中考的考场上,很多学生知识掌握、解答方法等各方面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不少学生因为考试心态不过硬,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注意培养起学生的良好心态和优良的心理素质,这样在考试中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学生都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百分之百地发挥出来。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应考心态是做好复习工作的第一步。

2.推陈出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生通过对旧的知识不断学习巩固,从中可以了解很多自己在先前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在面对中考,有些学生比较慌乱,很早就开始复习,使得该类学生一心用在对过去旧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而忽略了新知识的学习,造成在临近中考时手忙脚乱,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体系,造成“熊瞎子掰苞米”的不良现象,得不偿失。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其中引入一些旧的知识,让学生踏实安稳地“跟着老师走”,从而做好复习,满怀信心踏上考场。

3.回归课本,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多年来的观察与研究,笔者发现,数学科目的中考试题中有不少试题选用教材的原题或改造题,即源于教材又活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期间,要带领学生回归教材,深入课本,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书本的概念、公理、定理、运算法则、公式等。在做题中注意典型的例题,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力求做到举一反三。因此,复习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认识。抓好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让学生把知识、技能、方法内化为能力,做到熟练地综合运用。这样,无论碰到怎样复杂的题目,学生都能利用相关的知识网络图进行答题,能轻松地迎刃而解。例如:中考压轴题涉及的知识很多,既有方程与函数问题的结合,同时也常涉及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推导等等。要解决这类综合题,学生必须有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网络图,才能解好题。

三、结论

总之,数学中考复习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教师一定得做到准确地定位复习,增强初中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初中生拥有一个稳定的心态,培养其初中生自主复习的能力,为初中生构建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相信初中生一定能顺利冲破中考。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物理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仅仅是把理论知识学会,而是要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解题能力技巧。所谓物理的解题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物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其中主要包含了解题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物理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四大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春风吹向全国各地,新课改的标准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灵。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物理问题,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做到了然于心。不仅如此,除了培养学生解决能力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形成一个科学性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在大脑中建立一套科学的思维体系,并通过这种思维体系去思考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从而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目前初中物理在教学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课堂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核心素养。但是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对“教”和“学”之间的信息掌握存在一定偏差。从客观上来说,这两者之间的信息差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任课教师不对这种差距进行一定控制,就会造成这种客观上的差异越来越大,而这种差异越大,教学质量差异就越大,产出效益越低。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当其冲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要对“教”和“学”的信息,建立一定的对称性。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建立“教”和“学”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当教学工作落到实处的时候,作为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将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等等进行优化,丰富教学模式,培养多元化的手段,这样能够使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贴合。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过于追求速度,想要完成教学目标,跟上教学进度,忽视了对于教和学之间的信息把握,这就会导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效率和质量也不高[1]。其次,有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僵硬。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步入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的阶段时间,对学习方法的掌握难免不够充分。而物理这一学科的知识大多数都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起来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学习方面的困难。然而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僵硬,那么就对学生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与学习自主性是非常不利的[2]。

(二)学生层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这一学科时,能够做到严谨认真、脚踏实地,学习态度也十分良好,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如别人好,学习方面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学习不够努力,而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并不科学,或者并不适合自己,并不属于一种合理性的方法。学习语文或英语这种人文性的学科,是需要采取背诵形式的,但是他们在学习物理这一学科时,往往也将这一学科的学习方法与人文性学科的学习方法划等号,在学习过程中一味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地理解。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大多都会采用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往往就被这种陈旧的思维方式所限制。因此,许多人都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要点。倘若思维被固化在一个模式里,那么这些学生的思维就会不够发散,无法建立活跃的思维模式,而这也会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到很多的困难。甚至对于有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面对学习上的挫折或者失败后,对这一学科都会具有逃避或者是厌烦的情绪[3]。

二、如何将物理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先进

(一)加强教师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作为教学课堂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引导人,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的效果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数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创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并督促教学策略能够顺利地实施。因此,需要重视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地位,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物理教学观念,明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各种新型的教学措施能够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更好地应用,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加大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工作力度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接触物理知识最起点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许多基础知识需要记忆。不仅如此,还要对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行掌握、理解与消化,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完成的。实际上,单纯依靠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并不能够真正地深入到学习中,这种学习方法只能够使学生造成一种自己已经会了的假象,但是如果题目有了变化,学生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哪个地方切入解决问题[4]。学习物理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仅仅如此,还要学会灵活变通,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核心知识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课本为立足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多关注课本,把文中的基础知识点掌握到滚瓜烂熟的地步,并还要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进行训练,让他们学会运用。首先要多多培养他们做基础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提高运算能力和解题技巧,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在学习这一学科时的自信心和兴趣。等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真正掌握得心应手之后,就可以渐渐加大难度。如果想要加大教学的难度,就要循序渐进,并在这一过程中,多多培养学生建立发散性思维,让他们能够达到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学习状态。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要了解物理知识,还要能够对知识点进行迁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仅如此,真理往往是诞生在不间断的质疑之中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建设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课堂,鼓励学生多多援疑质理,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多交流自己的看法,当意见有所不同的时候,也可以多多交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当学生们见识到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的时候,便可以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学会去鉴别真正正确的观点[5]。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个体。每一名学生的出生环境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因此他们的性格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有许多差异。因此,当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多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能够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在多种思维模式中,迸发出知识的火花。比如,在学习牛顿定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过往传统的错误观念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交流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观点。最后还要指出,虽然伽利略从前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他的探究精神非常值得学习,也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并同时对学生进行赞扬,这种课堂积极讨论的行为,就是属于积极探索的行为,应该继续秉承下去。

(四)结合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来创设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情境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构建出高效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重视课堂教学方式方面的创新,并结合课程的内容来进行课堂的情景构建,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初中物理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其作用不容忽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但是由于物理知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初中学生初步接触物理知识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困难性,学习时存在较大的阻碍。对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自信心,从而引导初中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让其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初中学生加强对于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实施。举个例子,在初中物理《光的折射》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示在水中叉鱼时鱼的位置变化,还可以利用一只装了水的烧杯,将硬币放入到烧杯中,但是学生在观察时会在烧杯中看到两枚硬币,一枚较小的和一枚较大的,较小的硬币在杯底的偏上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有趣生动的现象,能够让学生对这些奇特的现象产生疑问,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从而有效地帮助教师开展初中物理教学,体现出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保护学生的思维立场,引导他们培养发散性思维并进行知识整合。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对他们未来的一生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学习道路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会对他们有很大帮助。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这对任课老师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任课老师需要自身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很强的耐心。不仅如此,教师也要改变过往刻板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多多使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此而来,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培养起学习物理的核心素养[6]。

参考文献:

[1]吴志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策略[J].物理教师,2019,4003:37-39.

[2]邱苏平.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思路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01:27-29+44.

[3]李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08:26-27.

[4]牛万俭.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88.

[5]于阿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14:122.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衔接;融合;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初中地理作为非中考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被砍掉。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而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又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下面浅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作为高中第一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许多知识难以理解,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应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去,并适当的拓宽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如在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时,可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再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融合。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突出探究性。关注学生已有的初中经验、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开展案例教学,案例要典型并注意与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切忌牵强附会,应注重方法指导、能力提升,以达到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法初高中均可用的方法应加以使用。例如:地理发现教学法、地理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解决法等。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学习心理完全是"经验记忆型"。因此教学上多采用传统的讲解法和谈话法,课改后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入高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文综高考考试说明》的主要区别;其次,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第三,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对教材中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第四,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等。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更新,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衔接,关注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