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行政季度总结十篇企业行政季度总结十篇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2:07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篇1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货币政策

JeL分类号:G32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1-0044-09

一、引言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多种多样,比如watts和Zimmerman提出的三个著名的假设:薪酬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1986)。此外,避税、高管更替、管理层收购都有可能导致盈余管理。由于转型经济的特殊性,导致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主要有ipo、配股或增发、防亏保壳等。但是以往的研究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作为常量,没有考虑其变动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事实上当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影响企业实现其特定经济目的时,企业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抵消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负面冲击。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代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紧缩的货币政策至少会在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经营:一是紧缩货币政策减少了贷款供给,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二是贷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了企业利息支出,导致利润和现金流同时降低。因此货币政策变化会影响公司价值,产生经济后果。本文在引入公司治理因素后,考察了紧缩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影响,并主要基于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t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解释。

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并不是被动等待或者接受货币政策变化,而是通过会计手段操纵盈余,以规避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对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民营上市公司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St公司相对于非St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而交叉上市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总之,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实体经济时,控制权性质、财务状况以及外部监管等公司治理因素对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行为选择影响显著。

本文基于沪深上市公司大样本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证明了货币政策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异质性影响,为研究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提供了全新的微观证据:基于新兴证券市场的特殊国情,引入上市公司控制权性质、财务状况及外部监管这些内外部治理因素,为研究治理因素对公司会计行为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为了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章永奎、刘峰,2002)。盈余管理破坏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企业本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政府等)缔结的一组契约。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经济人的自利性,处于内部控制人地位的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公司治理的目的是解决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保证公司管理层能够最大限度地从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经营公司。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通常是以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受此治理框架约束的管理者唯有真实提高公司业绩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因此公司治理有效性对企业盈余管理有重要影响。研究证明,公司所有权性质、股权结构、外部监管等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都有影响。

这些研究主要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环境来解释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没有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异质性影响。就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国外学者主要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如KashyapetaL(1993)利用美国季度数据证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改变企业内外部融资结构,总体导致外部贷款融资总量下降;oliner&Rudebusch(1996)利用三十四年的美国制造业数据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显著影响小公司的内部融资;Ghosh&sensarma(2004)利用印度数据,表明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行为选择有影响。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异质性影响研究较少,主要有陆正飞、祝继高(2008)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陈鹄飞(2010)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最优融资的影响等。这些研究也没有涉及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会计行为选择的影响。在我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调控,主要体现在增加或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产生经济后果。由于通过会计处理提高盈余水平是一个低成本的选择,上市公司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减少货币政策变动对自身的冲击。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影响。伯南克和布兰德(Bernanke&Blinder,1992)以及Kashvap&Stein(2000)利用美国银行业数据研究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显著影响银行的放贷能力,导致银行减少贷款的供给。相对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转型经济体中银行体系起主导配置作用。aUenetaL.(2005)的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远大于证券市场,银行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蒋瑛琨、刘艳武和赵振全(2005)和索彦峰、于波(2006)以及盛松成、吴培新(2008)的进一步研究均表明银行信贷仍然是中国企业主要融资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王国松(2004)和索彦峰、范从来(2007)的研究表明紧缩货币政策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显著减少。

中国上市公司对银行信贷有很强的依赖性。笔者整理了2002~2010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年平均资产负债率、长短期借款总和占总负债的年平均值和短期借款占长短期借款总额的年平均值,见表1。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较为平稳,负债约有一半是向银行进行融资,而在向银行借贷中短期借款超过长期借款,表明银行信贷仍是上市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而且以短期融资为主。

会计信息对银行贷款决策有显著影响。饶艳超、胡奕明(2005)对银行信贷中会计信息的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银行信贷人员对利润总额的关注程度在所有财务报表科目中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长短期借款和应收账款。银行对于会计信息的依赖,尤其是对利润总额的关注,使得企业在通货紧缩时期为获得银行贷

款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再融资(增发、配股)也是上市公司解决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股市进行调整,此时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会受到限制。在上市资源实行审批制的大背景下,只有那些财务业绩异常优异的上市公司才会受到监管部门青睐获得优先再融资权。企业有动力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业绩迎合监管部门的偏好。根据以上分析,从融资的角度我们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会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以提高业绩获得新增信贷资源

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引入控制权性质、财务压力、外部监管等来考察公司治理因素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间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在影响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诸因素中,控股权性质是重要一环。中国上市公司按控股权性质分为国有和民营两种。目前控股权性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因为国有企业由于产权虚置会造成内部治理结构失效:国家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自身是没有能力控制企业的,而其所委托的行政机关,政府官员也没有真正的积极性去监督企业――因为行政机关与政府官员虽然有剩余控制权,但没有剩余索取权,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有效监督和评价管理者,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升迁)或掩盖问题(如亏损),通过会计造假是一个成本较低的渠道,这从郑百文、红光实业、四川长虹等国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中得到证明。第二种意见认为民营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力更强。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并非以盈利为唯一目标,它还承担着诸多社会责任,即使亏损也会受到政府的关照,因此国家控股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而民营上市公司并非大家想像的那样产权明晰、内部治理完善,相反,针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存在更为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三种意见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趋同,控股权性质不会对盈余管理产生作用。例如有研究表明股权分散情况下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行为无关。我们仍然从获得融资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在中国,国有控股公司由于所有制的优势享受着超市场待遇,表现在信贷资源分配上存在贷款软约束的情况,政府实际上为国有企业贷款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在法制不完善、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中,银行更愿意向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放贷,而不愿意向缺乏有效担保的民营企业倾斜。监管部门也愿意优先安排国有企业上市或再融资。这从降低风险角度是一个理性选择。而对民营上市公司而言,良好的绩效是其获取市场资源的前提。在货币政策从紧带来的融资资源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当然对提高业绩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因而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

H2: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相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民营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从1998年4月22日开始,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对连续2年出现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treatment),对亏损上市公司提出警告,也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随后在2003年,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开始正式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在已出现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标志。而《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文件均明文规定了对于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应给予暂停上市处理,并且如果在宽限期内不能扭亏,公司将被终止上市。上市公司一旦被带上St或*St帽子,公司的市场信誉和财务信用度将会被严重降低,无法再通过配股或者增发股份进行融资,而公司在其它融资方面、经营方面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公司被暂停上市或者终止上市,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丧失。融资能力和壳资源的丧失,对内部人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巨大代价。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时,往往伴随着提高贷款利率,利率提高增加上市公司利息支出,会对经营业绩本来就不佳的St类公司雪上加霜,导致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央行短期内连续提高利率更是如此。紧缩期St类上市公司财务压力巨大,有着强烈的改善业绩实现扭亏保壳的动机。因此我们将是否被St作为财务压力大小的划分标准,即按照是否被St将所有样本公司分为两类:St类公司表示财务压力大,非St类公司表示财务压力小。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对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St公司相对于非St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夏立军等(2005)提出:公司治理环境至少包括政府治理、法治水平、产权保护、市场竞争、信用体系等方面。公司治理环境相对于股权结构安排、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独立审计制度、经理人市场机制、接管和并购市场机制等等公司治理机制是更为基础性的层面。没有良好的治理环境,这些公司治理的内部和外部机制便很难发挥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外部治理环境(如完善的法律体系、政府干预的减少、审计师的意见等)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重要作用(徐浩萍,2004;夏立军、方轶强,2005;吴永明、袁春生,2007)。作为一种外在的市场准入约束,交叉上市要求更透明的信息披露和更完善的公司治理。moel(1999)、Huddaaetal(1999)、paganoetal.(2002)发现,交叉上市能显著提高公司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更多、更规范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交叉上市公司接受更严格的法规要求,其信息披露更透明、公司治理结构也较完善。在成熟市场有效监管下,交叉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将付出昂贵的成本。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内地股票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监管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上市公司违法成本低。因此,我们用是否交叉上市作为面临外部监管严格与否的划分标准,提出第四个假设:

H4:对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单一上市公司相对于交叉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2~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并按以下标准筛选:(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至少连续上市两年以上;(3)剔除2005~2008无银行贷款或证券融资的公司;(4)剔除样本期间所有权性质发生变化以及资产重组导致主营业务发生改变的公司;(5)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我们最后得到941家公司26348个公司/季度观测值。数据主要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部分来自CSmaR数据库。

(二)被解释变量

盈余管理衡量指标多种多样,国内研究大多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国外成熟市场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在我国并不一定适应。盈余管理按调控科目划分可以分为操纵“线上项目”和“线下项目”。线上项目指损益表中营业利润以上的项目,是从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线下项目指损益表中营业利润以下的项

目,包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等,是公司从附属的和非持续性的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由于线上项目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并且随着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和审计责任的加强,其操控程度得到很大限制。线下项目则不然。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Hawetal(1998)和廖理、许艳(2005)以及魏涛、陆正飞、单宏伟(2007)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相当倚重于非经常性损益,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借鉴Chen和Yuan(2001)、李维安等(2005)直接用非经常性损益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变量,本文首先采用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例作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然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寻找盈余管理最合适的变量。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线下项目(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包括:投资收益(tZ)、营业外收支净额(YYw)、补贴收入(Bt)。2006年新准则中,补贴收入纳入营业外收入进行核算。因此盈余管理变量为:(营业外收支净额+投资收益)/总资产。

本文研究时段选择2002年1季度至2008年4季度。在该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艺术趋向成熟。2002年至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2006年以后,由于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加,经济有全面过热迹象,央行又适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为经济降温,直到2008年第四季度为应对次贷危机才转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表明了这一过程(见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之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保持稳定,从2006年2季度起开始上升,并在2008年3季度达到17.5%的历史新高,第4季度开始下降。因此这是一个由稳健货币政策转向紧缩货币政策的完整的过程,为我们考察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创造了良好的观测窗口。

我们从万得金融数据库中整理得到目标公司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将所有目标公司该比值按季度求总和、均值,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列示如图2(为便于比较,对相关数值单位进行了统一,以下均如此处理):

我们发现,在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每年各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呈现一个稳定状态,而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该比值发生了剧烈波动。我们认为。如果央行在2006年之后仍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则各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仍然会保持稳定;或者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应的是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则我们可以通过2006年之后非经常性损益相对于正常值的变化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基于此判断,我们将上市公司2002-2005年各对应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定义为该季度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2008年的对应季度的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作为盈余管理变量(例如要求某上市公司2006年1季度的盈余管理变量,首先将该上市公司2002年1季度、2003年1季度、2004年1季度、2005年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作为该公司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年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即得)。

但是非经常性损益中包括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科目反映企业进行投资(包括证券投资)的收益和亏损。上市公司不仅作为证券市场投资的客体,亦作为参与者,成为投资的主体。除基于战略目的的长期股权投资外,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参与大多是以获取短期投资收益为目的的证券投资。上市公司进行短期投资的现象非常普遍。2002年至2005年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熊市,沪深指数连跌5年,证券投资者亏损累累。而从2005年以来的大牛市,在2007年9月达到了顶峰。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从顶点6124点股市急转直下到2008年10月的1664点,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股市的大起大落,投资者暴盈暴亏,使得2002~2005年投资收益不能代表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的正常值;而2006~2007年的大牛市也使得我们无法判断上市公司巨额投资收益是正常投资所得还是人为操纵导致。由于我们无法控制各种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而且吴战篪、罗绍德、王伟(2009)的研究表明2006年新准则的实施制约了上市公司通过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我们将投资收益剔除。这样非经常性损益只包括一个项目: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通过会计上的两个科目得到: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支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非货币换、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国内研究表明,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营业外收支净额作为盈余管理指标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整理得到2002~2008年目标公司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将所有目标公司的该比值按季度求总和、均值,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列示如图3:

我们发现,2006年之前上市公司每年各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呈现一个稳定状态,2006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而在2007年之后该比值发生了剧烈变动,其变化基本与非经常性损益与总资产的比值变化一致。据此我们认为,如果央行在2006年之后仍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则各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仍然会保持稳定:或者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应的是营业外收支净额的正常值。我们可以通过2006年之后营业外收支净额相对于正常值的变化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基于此判断,我们将上市公司2002~2005年各对应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定义为该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2007、2008年相对应季度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作为盈余管理变量(例如要求某上市公司2006年1季度的盈余管理变量,首先将该上市公司2002年1季度、2003年1季度、2004年1季度、2005年1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作为该公司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年1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即得),该指标越高,上市公司通过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

四、盈余管理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1)图4给出了货币政策紧缩期间各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比值较正常值增加、减少或没有变化的公司数量,选择增加该比值的公司数量季度均值

为631家,占样本总量的67%;季度最高值为725家,占样本总量的77%;季度最低值为577家,占样本总量的61%。这说明多数上市公司在紧缩期间增加营业外收支净额以达到提高业绩的目的。

(2)表2对紧缩期盈余管理变量(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相对于正常值的季度变化值)的均值的显著性进行了检验(右侧检验)。结果发现,除2006年四季度外,其余季度变化值至少在10%的置信度下显著大于0。图5给出了紧缩期间(营业外收支净额/总资产)相对于正常值,该比值的季度变化均值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到,在货币政策紧缩初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并不显著;但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升,季度变化值显著增长并在高位波动,说明随着紧缩程度不断加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显著。表2和图5说明从总体上来说,紧缩期间上市公司是正向调增营业外收支净额,盈余管理的方向是增加利润。

(3)图6、图7、图8列示了加入治理因素后,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对货币政策的相对变化。从图中我们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前期,不同治理因素的上市公司该指标季度变化值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随着紧缩力度的不断加深,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和非St类公司,民营和St类上市公司该指标季度变化值显著正向变化;非交叉上市公司较交叉上市公司也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变动。而整个紧缩期交叉上市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化没有规律,呈随机状,且波动幅度显著低于非交叉上市公司。

五、多元回归检验

(一)被解释变量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用2006-2008年目标公司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相对于该比值正常值的差额作为盈余管理变量。

(二)解释变量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信贷规模限制,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央行通过控制贷款基准利率来影响贷款价格,通过法定存款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经检验,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在相关性,考虑到我国中央银行动用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远高于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具有更强的政策信号指示作用。2002年至2005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以该期间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基准,将2006年至2008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于基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作为货币政策解释变量的变量,即aCRR=06-08季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基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CRR>0且CRR持续上升,货币政策从紧。因为2008年第四季度为应对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央行连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在回归分析中剔除2008年第四季度的数据。

考虑到不同治理类型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根据研究目的,我们设定三个哑变量,第一个为Seoi区分终极控制人类型,数值0代表国有,数值1代表民营、非国有;第二个为Sti区分公司财务风险,数值1代表St公司,数值0代表非St公司;第三个为CRoSS;用来区分是否交叉上市,内地单一上市公司赋值1,同时在香港或海外和内地上市公司取0。

(三)控制变量

,以往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负债状况等公司自身特征对盈余管理有影响,我们选择公司规模、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资产营业利润率。和反映负债状况的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并控制了行业与年度的影响:

本文建立如下模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货币政策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Yitit=α+β1*mpitit+β2*mplt*Seoitit+β*3mpllStitit+β*4*mplt*Crossitit+β5*Levt+β6*Roaitit+β7*Sizeitit+行业效应+年度效应-eitit

其中i=1,2,…,代表样本公司个数;t=1,2,…,28,代表观测季度数;Yitit代表公司i在第t个季度的盈余管理行为;mpitit为表征货币政策的变量,即CRR;Levitit、Roaitit、Sizeitit,为控制变量,用来控制公司自身因素的影响;Seoitit、Stitit、Crossitit代表公司治理类型,共3个哑变量;eitit为残差项;β1,计量货币政策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直接影响;β2-β4计量不同治理公司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异质性影响。

为了降低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和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我们以横截面数据的方差(cross-section)作为权重,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检验货币政策、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SaS9.0进行数据整理,eviews6.0软件进行模型计量。

(四)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样本总体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中数据看上市公司总资产营业利润率均值为负,说明主营业务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存在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营业外收支)调整利润的可能性。

表4为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表。从表中数据看,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3、多元回归分析。

我们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其中(1)为不包含哑变量的回归。aCRR在模型(1)、(2)中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上市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平均增加3个百分点。因此,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会提高营业外收支净额,增加利润总额(假设1)。通过模型我们看到,CRR_Seo、CRR_St、CRR_CRoSS系数显著为正,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St类上市公司相对于非St类上市公司、单一上市公司相对于交叉上市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化大,更有可能通过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假设2、3、4),因此可以判断公司治理因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影响显著。CRR_St、CRR_CRoSS系数远较CRR_Seo大。说明财务状况、外部监管比控制权性质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影响更大。

结合我国现有金融体制,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紧缩期间民营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力度显著超过国有企业的原因是由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国有企业由于体制上的优势、政策上的倾斜、政府的隐形担保可以确保在融资上的优势,比如国家对四大商业银行花费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对亏损累累的国有几大航空公司注资,央行货币政策变动对他们影响有限,因此通过盈余管理提高业绩以取得融资优势动力不足,而民营上市公司则需进行盈余管理提高业绩以获取融资上的优势。但民营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破坏了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导致市场对民营企业融资更加严格,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认为紧缩期更要重视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改善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地位,使民营企业获得公平待遇,是降低民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有效措施。

St类公司是那些连续亏损被交易所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由于面临摘牌的风险。对可能造成经营成本上升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比非St类公司更加敏感,因此会进行更大力度的盈余操纵以抵消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诸如经营成本上升等负面冲击。

交叉上市公司相对于单一上市公司,到监管更加严厉的市场上市将承担更多、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责任,接受更严格的监管。而国内股票市场在监管制度上存在缺陷,对会计造假公司处罚过轻,使得上市公司违法成本过低,客观上鼓励了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

而且,根据回归结果,在公司治理诸因素中,财务压力和外部监管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较控股权性质更大。因此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间,我们应当主要从企业财务状况和外部监管来判断和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于其他控制变量和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我们发现规模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因为公司规模大往往意味着公司内部控制和治理水平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公司的盈余管理。

4、稳健性检验。

一些研究表明,每股现金净流量、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有关;加入这些变量后,货币政策变量系数保持稳定。在前述回归方程的基础上。我们直接用2006年1季度至2008年3季度的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作为盈余管理变量,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货币政策变量,结果仍保持不变。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篇2

目前中国造纸行业的发展主要受政策、环境、市场和技术等因素影响。

一、政策因素

07年以来,“节能环保”政策、《造纸产业政策》、以及新《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大政策明确:

1、大量关停落后产能(5万吨以下小企业);

2、严格限定造纸业未来新上产能总和以及单机规模(5-10万吨中型企业被《政策》的准入条件限制发展空间);

3、实行新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提高纸企环保投资,从而使大量中小企业退出市场。

造纸业充分受益于以上政策,在08年二季度达到行业盈利高点,08年四季度重创于金融危机,09年得益于政府及时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而逐步复苏,在09年四季度盈利达到阶段性高点。

继续严格贯彻落实这些政策,将抑制纸品总供给增速,对行业供求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从而维持并有望提高行业盈利水平。大型优质纸企具有产能扩张的资本优势和政策倾斜,将充分受益于落后产能关停产生的需求转移。

二、环境因素

中国造纸行业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影响。

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缺乏的国家,材料进口占总比重最高的达到60%-70%,而中国造纸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企业生产出来的纸制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出口,造纸行业已经和国际化市场有了较深的接轨,所以在2008年经济危机来临之际,中国造纸行业首当其冲。

上游产业原木浆供应产地主要是是加拿大、智利、巴西以及北欧俄罗斯这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中加拿大是中国造纸行业原木浆的主要进口国。基本上几口都要经海运,物流成本高,同时也受这些国家的政策、环境影响,一直以来,原材料的成本高居不下。

人民币加速升值,对造纸业来说是面临双面性影响,一方面是我国的原材聊进口依赖程度仍然非常大,其中废纸的进口依赖度为52%,木浆进口的依赖度接近60%,对于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60%的造纸行业来说。加速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降低进口原材料价格,提升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冲另一方面来说,随着木材和造纸业的进口关税的逐步降低,进口纸制品价格也将进一步降低,外国纸品的禁图会对国内纸品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人民币升值酒业不利于我过成品纸张的出口。但根据目前国内造纸行业市场特点综合分析,人民币升值对造纸行业的发展利大于弊,人民币升值将使得其成本下降。

三、市场因素

目前中国造纸行业供大于求仍然是主基调,造成大量了积货,虽然众多大型企业采取了分货到经销商以图减轻库存成本,但是并没有在根源上解决问题,造成纸价在缓慢下降,利润降低,经销商、企业用户的议价能力更大更多的空间。

受市场淡旺季影响严重,造纸行业的传统的淡旺季一般是第一季度和7、8月份,但是也有部分产品是特殊的,比如卫生纸,旺季一般是冬春季节,尤其是正月、一月、二月,销售最快,夏季却是淡季。

四、技术因素

造纸行业是一个技术型和资金、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因素在减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上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技术因素也决定了生产企业处理工业垃圾节能环保的能力,目前国内大型造纸生产线关键设备全部要靠进口,国内造纸行业发展受制于外国,加强技术创新尤为重要。

五、总结

结合这几个影响因素,造纸企业准入或者发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资金

由于造纸行业是技术、资金、劳动密集行产业,同时受国家政策、环保节能等因素影响,要求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保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非常关键。

2、技术

目前国内大型造纸生产线关键设备全部要靠进口,相关技术也要冲外国引进,国内企业发展受制于外资企业,综合竞争力较弱,同时环保、节能的政策的影响和要求也需要技术支撑,所以必须要加快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提高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3、产品结构多样化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篇3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状况

(一)分企业看:

1、江苏上电。今年以来由于省电力部门调度节能降耗,因为循环流化床机组能耗偏高,至今企业没有开工生产。但企业的电量一季度为3.6亿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亿度。一季度企业实现产值1.29亿元,下降29.1%;3月份,实现产值1.12亿元,增长74.5%。

2、阚山电厂。目前接到省电力部门的通知,企业进入三月份以业调停,等待开机。一月份,发电量2.71亿度,比上年同期增加0.2亿度,增长8.0%,实现产值9464万元,增长25.2%。产值增速高于发电量增速17.2个百分点,主要因素表现为电价政策性提高和市场电煤价格下降等多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企业利润空间将逐步得到释放。一季度,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1亿元。

3、中联水泥。一季度,水泥熟料94.9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3.68万吨,增长4.0%,产能利用率124.5%;水泥产量44.2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92万吨。累计实现产值2.31亿元,增长17.7%。10000t/D余热发电项目一季度发电量达到2848万度,累计运转率90.1%,创造经济效益约1367万元。资产运营较为稳健,企业扩张迹象明显。

4、徐轮橡胶。新崛起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一季度,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23亿元,增长16.2%。3月底,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480人,是继彭城集团之后新崛起的又一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出口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徐轮橡胶的内销售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农用胎生产一季度处于生产和销售的旺季,企业市场优势明显。

5、*成日钢铁有限公司(原*福林钢铁制品有限公司)。由于企业重新组合,1月份没有生产,进入2月份已开始正常生产。一季度,累计实现产值1.84亿元,增长36.0%。企业生产成本所用焦炭价格每吨下降300元左右,企业生产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同时该企业准备低谷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前景美好。

6、江苏彭城集团有限公司。彭城集团是我区纺织的龙头企业,本企业有对外出口的产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出口产品生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2.15亿元,下降37.1%。目前企业资金回流太慢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企业的库存量较大,设备的利用率低于70%。但企业按照区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千方百计保市场、保职工、保稳定,积极应对当前严峻的金融危机新形势,搞好企业管理,加强人才引进,加大市场开拓,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形势,化“危”为“机”。

7、*建平纸业有限公司。目前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企业的生产量比去年同期加大,但由于纸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所以企业效益不乐观。

(二)规模以上工业运行特点:

一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各具特色。从上面几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目前的生产状况可以看出,每家企业的发展各具特色。一季度,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0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8.0%,同比增长9.3%,环比增长65.5%。一季度阚山电厂和中联水泥两家企业上交税收为4892万元、2123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11.1%和12.6%。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回暖明显。一季度,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2.53亿元,增长8.0%,占工业总产值5.9%。其中:1-2月份,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1.6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截至目前,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共有1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4家。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平稳发展,为我区经济的快速复苏提供了动力。

三是重工业继续支撑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1-3月份,重工业实现产32.13亿元,增长16.1%,增幅超过总产值增幅5.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实现产值13.96亿元,增长29.3%,增幅超过当月产值6.8个百分点;轻工业实现产值10.98亿元,同比下降3.29个百分点。

四是主要行业的带动作用呈增强趋势。一季度,我区的几个支柱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实现产值分别为11.05亿元、6.45亿元和3.6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7%、18.2%和33.1%;纺织业4.5亿元,下降25.3%。

五是投资总量稳中有升,工业投资有所放缓。一季度,全区累计完成投资11.22亿元,同比增加0.78亿元,增长7.5%。其中:一产完成投资0.10亿元,增长0.5%;二产完成投资8.43亿元,降低10.1%,其中工业完成投资8.43亿元,降低3.9%;三产完成投资2.69亿元,增长151.4%,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增长38.0%。总投资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与去年相比有所缓慢,完成投资8.90亿元,同比减少0.30亿元,降低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投资7.13亿元,同比减少1.01亿元,降低12.4%。

二、工业经济整体运行情况分析

(一)从用电量看——我区工业经济出现回升。

截止3月末,全社会用电量37165万度,同比增长1.4%(供电局统计数据,下同)。其中:工业用电量31670万度,同比-0.8%。分行业看:

一是建材行业形势较为严峻。3月份当月用电量2946万度,比上月(5051万度)减少2105万度,环比-41.7%;当月实现增值税226万元,比上月(834万元)减少608万元,环比-72.9%,各级职能部门应重点关注。

二是冶金、造纸两大行业反弹迹象较为明显。3月份当月,用电量分别为3140万度和694万度,环比281.5%和136.1%。

三是轻工业用电量增势较为强劲。当月,用电量1764万度,环比43.8%。截至3月末,全社会轻重工业用电量比例为1:7左右。

四是我区工业用电量实现稳步回升。今年一季度,剔除驻贾煤炭系统全区工业企业用电量26853万度,同比6.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用电量4817万度,同比-27.3%。

(二)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总产出增势乏力。

1-3月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⑴电力:一季度,电力行业累计发电5.27亿度,同比2.1%。其中,中联余热发电2848万度,累计运转率90.1%,经济效益1367万元。

⑵水泥:水泥180.01万吨,同比4.6%;水泥熟料94.96万吨,同比4.0%。

⑶砖:累计产量3171万块,同比-44.5%。

⑷钢铁:累计15.11万吨,同比26.9%。

⑸纸:累计10.18万吨,同比-15.7%。

⑹纱:累计1.27万吨,同比-17.5%。

⑺服装:累计612.1万件,同比-82.0%。

⑻家俱:累计5.11万件,同比113.2%。

3、从增值税收看——行业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一季度,全区工业增值税收入合计11462万元,比上年同期(10561万元)增加901万元,同比8.5%。当月完成3458万元,比上月增加1024万元,环比增长42.1%。工业经济回暖迹象明显。

从国税行业看:今年1-3月份,全区煤炭、电力、建材、橡胶制造业,分别同比66.1%、30.1%、12.5%和11.0%;造纸、化工、纺织、冶金业,分别同比-66.2%、-48.2%、-27.5%和-7.9%。截至3月末,上述增速上升四大行业增值税合计8476万元,占全部增值税比重73.9%;增速下降四大行业增值税合计1511万元,所占比重为13.2%。

行业结构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行业间主体税收即期波动较大。一是冶金、建材行业当月增值税分别完成54万元和226万元,比上月份分别减少83万元和608万元,环比分别-60.7%和-72.9%;二是电力、橡胶制造业当月增值税分别完成1694万元和121万元,比上月分别增加896万元和103万元,环比增长111.8%和572.2%。

4、从20强重点企业看——经济运行喜忧参半。

一是重点企业税收止跌回升。今年1-3月,全区20强企业税收合计1234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62.5%,比1-2月份20强企业所占比重(47%)提高15.5个百分点。税收合计比上年同期增加1984万元,同比19.1%,高出全区财政收入增幅17.6个百分点。

全区工业企业税收前20强2009年3月单位:万元、%

序号企业名称合计国税局地税局本月止

累计去年

同期增减%本月止

累计去年

同期增减本月止累计去年同期增减1阚山电厂48921190311.14524715532.9368475-22.52中联水泥2123188512.61660.5137221.0462513-9.93供电公司17932095-14.41517.62001-24.227594192.64白集煤矿746368102.731018170.8436187133.25森宇钢铁49229268.548027972.11213-7.76安全设备398421-5.534028818.158133-56.47福林钢铁350393-10.9321356-9.92937-21.68瓦庄煤矿31924132.421696123.6103145-29.09徐轮橡胶19315227.016114412.0328300.010建平化工1651593.81089214.25767-14.911彭城染整159102.654.8135.866.6104.22336-36.112马庄煤矿129149-13.41059214.22457-57.913江苏上电1132114-94.7331848-98.280266-69.914新湖煤矿10033203.08733166.013015耿集豆奶粉94102-7.88392-9.8111010.016中建纸业87204-57.670.51711633-51.517盛泰钢铁7295-24.26594-31.071600.018陆盾机械5923156.55621170.93250.019佳园化工36206.8-82.60170.8-100.036360.020*二纺28137-79.61465-79.11472-80.6小计123461036219.110287817725.820592185-5.8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出现下降。截止3月末,全区税收收入超千万元企业共3家,比上年同期减少1家,其中阚山电厂、中联水泥、供电公司仍稳居前三甲。其中,江苏上电由08年一季度的第一位(2114万元)滑至第13位(113万元),无缘三甲!另一方面,截至3月末,在20强企业中税收收入低于100万元的企业共6家,比上年同期增加4家(为强盛煤气、金虹钢铁、博丰钢铁和腾达焦化),上述四家企业税收分别以15万元、6万元、3万元和0万元而被淘汰出局,无缘20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不足。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市场需求减少,部分企业受产成品价格下调和购进原材料价格偏高的双重挤压,导致部分企业生产和效益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回落。

(二)中小企业生产资金紧张。资金不仅限经济良好循环的血液,更是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企业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当前货币政策宽松,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支持仍然困难,由于部分企业因手续不规范,缺少有效抵押证件等,造成了中企业融资困难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正常经营。

(三)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一季度,非生产性投资增速远高于生产性投资,政策、土地、资金等因素抑制了重点项目建设进程。

四、对策建议。

(一)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和全员降本增效活动,节能减排,降本增效。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综合效益。

(二)继续增加信贷量。建议商业银行加强对一些发展前景广阔、暂时处于困难阶段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简化手续;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司长融资担保。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主动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注重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切实增加有效投入,加快投资项目特别是基础建设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关键举措,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篇4

及时对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于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全力做好二季度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都很有必要。前面,相关部门负责人汇报了今年以来我市经济运行情况,几位市领导对下阶段有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等一下,傅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方面意见。

一、肯定成绩,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

对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的评价,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开局稳健。所谓“稳健”,是指除财政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表现都好于预期: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财政总收入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分别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外贸进出口万美元,增长。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五稳四高”:

“五稳”。①工业经济增势逐步企稳。一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其中,规上工业产值亿元,增长,增速高于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除区增长以外,其他县区均为负增长(分别负增长);二月份工业经济效益得分分,同比多分,得分也高于市平均水平分(分),其他县区得分均比上年同期下降;一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同比提高个百分点。②项目建设稳妥推进。项“四大百亿”工程开建项,开建率达;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建项,开工率达,部分项目完成情况较好,如新农村绿化运动项目已完成年计划的。另外,我市共争取到国家新增投资项目第一批个、第二批个,争取资金已到位万元,项目个数和争取到的资金总额均居市各县区首位。③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一季度实现外贸进出口万美元,增长,虽然增幅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回落,但这是在全国(下降)、(下降)、(下降)均为负增长的前提下逆势而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更可喜的是外贸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年进口总额万美元,年进口总额万美元,今年一季度进口总额万元,绝对额实现大幅增长,进口额的大幅增长对于提高工业的装备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④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公顷,同比增长。其中粮食作物、油菜、蔬菜、花卉苗木等增长速度比较快。特别是畜禽养殖大幅度增长,由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温氏公司经营模式的推广,生猪饲养量达万头,同比增长;家禽饲养量达万羽,同比增长。⑤市场消费增长平稳。全市消费品市场在春节黄金周等节假日经济的带动下保持平稳增长,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

“四高”。①招商引资再攀新高。全市共引进项目个,提高,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其中结转亿元),提高,其中,万元以上项目个(去年同期个),亿元项目除已开工的汽车、毛纺、工业园等项目外,另有汽车综合市场、绵纺、集团肉制品加工、锂电池生产线、塑胶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在谈。特别是引进的项目中工业项目有个,实际到位亿元(含结转亿元),占总到位数的;“4+X”产业相关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实到市外资金亿元。②金融存贷余额增速高扬。截止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贷款余额亿元,分别增长和。存贷款增长率均创下年以来的新高。特别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亿元,比分别高出亿元,增长速度分别高出个百分点,金融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县区。③房地产销售高调开局。自从去年底我市出台“房地产条”政策以来,居民的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一季度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万平方米(截止月日,商品房销售面积已超过万平方米),成交金额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其中月份商品住宅成交套,为年月以来月销售套数之最;二手房同样活跃,一季度城区二手住宅成交套,成交面积万平方米,成交金额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其中2月份成交套数达到套,是去年同期的倍。④旅游经济大幅走高。在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多种形式的促销推动下,我市旅游业喜获“开门红”:一季度景点旅游人数达万人次,门票收入万元,分别增长和7。

二、保持清醒,积极应对着力破解发展难题

尽管一季度经济运行实现了稳健开局,但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喜忧参半,喜在于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扩大内需政策初显成效,投资需求不断扩大,中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后,国内的需求不断扩大。下一步,中央新增投资还将加码(第三批将达到亿元),国家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将相续启动实施,势必促使部分行业下降势头得以逆转,并转入总体缓慢回升轨道;忧在于金融危机还远未见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是负,经济运行总体还处于下行趋势,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为此,我们对经济预期还不能盲目乐观,经济是不是止跌回升或出现回暖趋势现在还不能断定,关键是要看第二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下行势头尚未得到遏制。从时间序列看,自去年月份以来,主要经济指标下行趋势比较明显,特别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三个指标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去年三季度增长,四季度增长,今年一季度增长,相当于个月以来下降了个百分点;外贸出口额,去年三季度增长,四季度增长,今年一季度增长,相当于个月以来下降了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去年三、四季度均增长,今年一季度增长,下降了个百分点,并且从目前新增就业难、在岗就业人员收入少增甚至下降、农民工返乡失业等情况看,二季度消费有可能继续下滑。此外,自去年三季度以来,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工业用电量(一季度下降)增幅均在明显下降。

2、企业经营困难不断增加。随着金融危机的扩大加深,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断增加,形势严峻,受此影响,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各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从效益面看,尽管-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盈利,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盈利主要集中在“4+X”产业企业,机电、木业、电光源、消防器材四大产业实现规上产值亿元,增长,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速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部分传统产业企业面临“寒冬”,特别是建材、化工、纺织服装产业产值下降幅度都比较大,分别下降,全市有家规模企业产值同比出现负增长,比-月多出家,为近年来之少见,订单特别是大订单不敢接,资金回笼时间长的订单不敢接,很多企业实际处于半停半开状态。从企业融资方面看,尽管一季度贷款比年初增长了亿元,但这些贷款主要集中在政府性投资项目和几大国资公司上,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一季度全市中小企业的贷款幅度增加不大,资金紧张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生产能力的完全释放。

3、劳动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即“用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一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停产、裁员幅度加大,用工需求明显减弱,本市企业生产经营开工不足,约有的企业存在“开工不足”的现象,部分规上工业处于半停产状态,企业用工相对减少,就是不裁员企业员工的薪酬也低于往年。二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做出口加工贸易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生产订单减少,企业裁员较多,部分农民工打工困难,不得不失业返乡从事农活。春节前返乡的万名农民工中,重新外出务工万人,在本市各类用工单位务工万人,在家务农或从事第三产业的多人,有多人正在创业准备或无法就业。三是应届高校与职校毕业生因城乡就业载体不足而就业相对困难。以上现状不仅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将危及社会的稳定。

4、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空前。一季度财政支出远远高于收入。一方面增收难度加大,主要是减收因素较多。一是重点行业税收全面下行,截止月底,化工、建材、建筑和房地产四个重点行业共减收万元,拉低财政总收入增幅个百分点;二是政策性减收影响开始显现,全年将落实国家、省以及我市“保稳促调条”等各类扶工惠企政策,让利企业,放“水”养“鱼”,扶优做强,年内预计减少企业上缴税收亿元;三是重点税种下降明显,由于增值税转型改革、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月,全市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报表上增,主要是国税部门月办理出口退税免抵调库促进增收万元和资源综合利用退税减少促进增收万元,两项影响增加万元,如剔除上述因素实为负增长),全市可供财政调控的财力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压力增大,主要刚性支出压力不断加大。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虽然只有负增长,达到亿元,但支出高达亿元,收支差达亿元,主要是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加大,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支出四项民生支出近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三农”扶持支出增长。

5、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月份,我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死亡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同比分别下降、上升和。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死亡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工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频发,一季度共发生事故起,造成人死亡,同比分别上升和,特别是从月日至月日,不到个月时间,全市就发生工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死亡人,用完了工矿企业全年个死亡指标。自我市实行安全生产警示制度以来,今年首次有个乡镇()分别被给予B级安全生产警示。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认清、不重视、不改进,势必影响当前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影响上半年目标任务的按时完成。各级各部门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我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切实增强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握关键环节,在加快发展中解放思想,在加快发展中鼓足干劲,在加快发展中破解难题,倍加珍惜并努力巩固好、发展好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

三、突出重点,全力以赴抓好二季度工作

第二季度是狠抓落实的关键时期,第二季度工作好坏,事关全年工作任务完成和今后一个时期能否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各项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增强信心,集中时间精力,突出重点克难攻坚,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1、千方百计抓投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的经济发展还是以投资拉动为主,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投入靠什么,投入从哪里来?我认为主要靠项目建设。一季度,项目建设由于受前期工作、征地拆迁、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不是十分理想,全市个重点项目还有个未动工建设、个实施进度较缓慢。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前阶段,我们争取到国家第一、二批新增投资项目个,尽管中央投资项目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比较严格、地方资金的配套还有一定难度等,但我们还是要积极争取并加快实施,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投入拉动经济增长,重点要围绕事关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如杭长铁路、衢宁铁路等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二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要根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按照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竣工项目快投产的原则,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间,努力提高项目的供地率、开工率和投产率。特别是雷士、江变等新落地和新开工项目,要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各有关部门要通力配合,全力抓好落实。

2、想方设法抓招商。尽管一季度招商成效不错,但也应该看到,实到资金的亿元中结转到位的占了,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当前招商引资的困难还很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狠抓招商引资第一工程,坚持内外资并举、坚持大项目和大企业优先、坚持把招商引资质量放在首位。一要落实责任,强化考核。一季度还有个乡镇、个部门尚未有招商实绩,去年,我曾讲过如果哪个单位半年的招商引资实绩仍为“零”的,一把手必须亲自招商引资,其日常工作由副职代管。希望大家要认真对待,自我加压,抢抓时间,加大力度,确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二要加快推进在谈大项目招商。重点要抓好汽车综合市场、集团肉制品加工、奥仕汽车油封件等一批重大在谈大项目的落实推进工作。三要突出重点区域抓招商。充分发挥产业招商分局、专职招商组的作用,并积极组织赴深圳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请市招商局及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务实提供签约项目,确保取得招商实效。

3、齐心协力抓平台。一要全力以赴加快园区开发进度。要加快已征地块的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山海协作示范园要按照“五通一平”的要求,科学安排建设时序,坚持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要求管理,并且尽量缩短建设工期,抓紧形成熟地;十里牌工业园要加快道路硬化、排污管铺设等基础设施配套,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莲华山工业园要着手做好一期开发的各项前期准备,包括农用地调整、土地报批和征用等工作。二要千方百计破解各类难题。开展土地利用专项整治,加大对违法违规用地的查处力度;做好闲置土地盘活利用的文章,依法依规盘活废弃、闲置土地,希望各乡镇、街道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从讲政治的高度全力抓好落实;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实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请经贸、国土等部门抓紧制定出台“亩均产出”的考核办法,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尽心尽力帮企业。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是支撑发展的中坚力量。从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一些企业特别是重点培育产业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值、销售收入和税金都实现逆势增长。下一步,要继续把这一良好的势头巩固和保持下去。重点要抓好三项工作:一要兑现落实好政策。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相继出台了工业提升36条、保稳促调条、房地产条、现代服务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扶工惠企政策,请财政、经贸、发改、开发区等涉企部门抓紧做好政策的兑现落实工作,并主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每家企业都能及时了解掌握,把优惠政策用活用好、用足用够。二要做好银企对接。一季度,我市的存贷款增长率均创下年以来的新高,这些都归功于各金融机构能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应对宏观调控,采取得力措施。下一步,相关职能部门要继续当好银、企之间的牵线人、搭桥人,继续为企业融资提供优质服务。各金融机构要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要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发挥职能优势,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温州银行支行筹建工作要加快进度。月上旬,要召开第五届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市人行等职能部门要按照务实地要求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务实提供签约项目,确保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能够贷到款。三要优化服务。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各级各部门服务企业、服务大局的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环境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确保有实质性的措施、有效的服务,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不断提振企业投资发展信心。同时,要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办事环节,优化工作流程,最大限度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5、强化监管促平衡。重点要做好三篇文章,确保全市财政收入稳健可持续增长、收支平衡。一是做好生财文章。要强化依法征管,建立动态税源管理网络,加强对新兴行业以及零星税源的监管,规范税收秩序,做到“抓大不放小”,加大对房地产等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监管力度,确保收入质量和规模同步提高。要加大力度向上争取,主动把握上级各项政策导向,积极对接国家、省项目、政策思路,积极“跑部进厅”,抓好项目包装,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要量力而行举债,几个重点部门要在做好生财文章的同时,严格控制债务规模,确保地方政府性债务安全。二是做好用财文章。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勤俭办一切事业。要细化“硬化”财政预算,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今年以来省、市关于厉行节约的文件已先后下发了好几个,重点对机关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会议费、接待费、车辆使用费、出国费进行严格控制,请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规定抓好执行;要增强全市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要优化公共财政支出,保证社会保障支出的基本需要,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三是做好管财文章。要结合实际,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要将所有政府性收入进“笼子”,实行一个“笼子”管收入;全面推进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实行一个“盘子”总预算;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一个“口子”管支出,切实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篇5

2016年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92.3,由降转升,比上季度上升0.3点。分行业指数6升2降,分项指数7升1降,下降的面比上季度明显缩小,升降幅度不大的特点继续保持。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虽然总体平稳趋强,但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低位小幅波动的态势将持续。

分行业指数6升2降

工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分别为91.9、85.5和92.6,由降转升,分别上升0.3、0.3和0.2点;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指数分别为96.5、99.4和92.4,继续上升,分别上升0.5、0.5和0.4点;住宿餐饮业指数为75.9,由升转降,下降0.3点;社会服务业指数为95.0,继续下降,下降0.1点。8个分行业指数均位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工业指数由降转升。反映对宏观经济形势看法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4点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5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产品订货量指数上升1.4点,生产总量指数上升1.6点,销售量指数上升1.2点;反映资金状况的流动资金指数上升1.4点,融资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5点,科技投入指数上升0.7点;盈亏指数上升0.7点。但是,生产成本上升,指数下降0.5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5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1.5点。

建筑业指数继续上升。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6点;反映市场状况的来自国(境)外的工程合同指数上升0.8点,新开工工程量指数上升0.8点,工程结算收入指数上升0.7点;工程结算成本下降,指数上升0.4点;应收账款下降,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4点;盈亏指数上升0.7点。但是,反映市场状况的新签订的工程合同指数下降0.8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3点。

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指数由降转升。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4点;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5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业务收费价格上升0.4点;业务成本下降,指数上升0.6点;流动资金指数上升0.7点,融资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5点;盈亏指数上升0.6点。但是,反映市场状况的业务预订指数下降0.6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6点。

房地产业指数连续3个季度上升,仍然保持8个分行业指数的最高位。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8点;反映市场状况的新开工面积指数上升0.9点,完成土地开发面积指数上升0.7点,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指数上升0.7点;流动资金指数、融资指数均上升0.2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4点;盈亏指数上升0.9点。但是,反映市场状况的房屋竣工面积指数下降0.5点;反映成本状况的竞拍土地价格上升,指数下降0.3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7点。

批发零售业指数连续4个季度上升。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3点;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6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企业出口指数上升0.6点,商品销售指数上升0.8点,商品库存下降,指数上升0.6点;融资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5点;盈亏指数上升0.7点。但是,反映成本状况的经营费用上升,指数下降0.5点,商品购进价格上升,指数下降0.5点;流动资金指数下降0.9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6点。

社会服务业指数继续下降。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下降0.5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企业业务量指数下降0.7点;企业营业成本上升,指数下降0.6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9点;盈亏指数下降0.9点。较好的是,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9点;服务预订量指数上升0.6点,业务收费价格指数上升1.0点;流动资金上升0.9点,融资指数上升0.6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7点。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在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小幅回升。行业总体运行指数上升0.7点;反映市场状况的营业收入指数上升0.7点,销售价格指数上升0.6点;业务成本下降,指数上升0.2点;流动资金指数上升0.6点,融资指数上升0.4点,应收账款下降,指数上升0.5点;盈亏指数上升0.6点。但是,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下降0.6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2点。

住宿餐饮业指数由升转降,处于8个分行业指数的最低位。行业总体运行指数下降0.6点;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下降0.3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企业业务预订指数下降0.6点,企业收费(服务)价格指数下降0.7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6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6点;盈亏指数下降0.7点。较好的是,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9点;流动资金指数上升0.6点,融资指数上升1.0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3点。

总的看,大部分行业对宏观经济、行业总体运行和企业经营状况的感受较前趋好,融资和效益状况有所改善,特别是8个行业的投资意愿都较前增强。大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应收账款有所上升,突出的是8个行业的人力成本都有所上升。

分项指数7升1降

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资金指数、劳动力指数、投入指数和效益指数为105.7、103.2、89.7、99.1、107.9、91.3和70.5,分别上升0.4、0.2、0.3、0.2、0.2、0.6和0.5点;成本指数为101.4,下降0.4点。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成本指数和劳动力指数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上。

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继续上升,其中除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与上季度持平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和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上升0.4、0.5、0.4、0.5、0.3、0.3和0.2点。

综合经营指数连续3个季度上升后下降,本月再次回升,其中除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5、0.1和0.3点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指数分别上升0.2、0.6、0.5、0.8、和0.6点。

市场指数由降转升,其中除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3、0.1和0.5点外,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指数分别上升0.3、0.5、0.5、0.6和0.4点。调查显示,4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产量同比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46%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订货量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4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销量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2个百分点;5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71%的企业反映产成品库存理想或一般,比上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

成本指数由升转降,其中除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分别上升0.4、0.6和0.2点外,工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5、0.5、0.5、0.6和0.4点。调查显示,85%的企业反映本季度生产成本同比增加或不变,较上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89%的企业反映本季度员工平均薪酬增加或不变,较上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79%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上升或不变,较上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

资金指数连续3个季度上升,其中除批发零售业指数下降0.2点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上升0.2、0.5、0.2、0.1、0.2、0.5和0.3点。调查显示,62%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比去年充足或一般,较上季度上升8个百分点;46%的企业反映融资情况容易或一般,较上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

投入指数和效益指数由降转升,效益指数一直处于8个分项指数的最低位。投入指数全部回升,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上升0.6、0.4、0.5、0.4、0.5、0.7、0.9和0.3点。调查显示,78%的企业反映本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提高5个百分点;83%的企业反映本季度科技创新投入同比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提高4个百分点。效益指数中,除社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8和0.7点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分别上升0.7、0.7、0.6、0.9、0.7和0.7点。调查显示,51%的企业反映本季度同比增盈/减亏或盈亏不变,较上季度提高4个百分点。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第二季度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抓好地方产品销售,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对于开拓市场,扩大市产品销售,帮助企业解决由于市场疲软带来的产品滞销和生产经营困难都是十分有益和非常及时的。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抓好地方产品销售,做好以销定产和保企业、保增长等工作汇报如下:

一、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一季度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3亿元,同比增长21.4%;实现销售收入84.2亿元,同比增长22.4%,利税总额14.1亿元,同比增长28.2%,其中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2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一季度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13.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长25.6%。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增长24.5%、34.2%,占比有新的提高。

三是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3户,超5000万元企业45户,一季度完成总产值76.3亿元,同比增长20.46%。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总产值比重82.2%,比去年提高8.1个百分点。

四是重点项目取得新的进展。一季度完成工业投资14.87亿元,同比增长74.1%,比上年末提高21.6个百分点。在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49个,同比增加51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97个,比去年同期增加47个,全市亿元以上在建项目4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5个。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

五是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果。在圆满完成去年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对节能降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与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签订了责任书,完成了省节能减排督查组对我市的现场督查。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保持了平稳向好态势。

六是工业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先后召开了全市“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总结表彰大会和保企业、保增长及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议,兑现了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奖励资金,极大调动了全市工业系统、特别是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各级各部门围绕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创新服务、提升效率,工业发展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总之,全市工业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是在金融危机不断漫延、国内宏观环境偏紧、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指挥决策、强力推动的结果,是各级工业系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广大企业干部职工扎实苦干、奋力拼搏的结果,值得充分肯定。

二、当前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生产发展不快,计划欠产较多。从增速看,一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1.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八位。不仅低于合肥、芜湖等经济强市,而且比周边地市宿州、六安、巢湖等市低10—13个百分点;从规模企业看,我市规模企业量小,后劲不足的矛盾凸显。2008年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5户,相比宿州市578户、六安市761户、巢湖市546户、宣城市914户、滁州市789户,少100户以上,2006年增加值总量低于我市的六安、巢湖市在2008年已超过我市,今年宣城、宿州二市按目前的增势看,很有可能超过我市加快我市工业发展的紧迫性是十分明显的。从计划进度看,一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30.3亿元,占年计划156亿元的19.4%,低于序时进度5.6个百分点,比计划欠产8.7亿元,相当于正常月份25天的产量。给完成全年计划带来较大压力。

2、市场回暖缓慢,部分产品销售不畅。从总体情况看,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销售产值91.7亿元,同比增长21.8%,工业产品销售率98.72%。从资金使用看,1—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15.2亿元,同比增长5.6%,应收帐款净额23亿元,同比增长4.1%,多占用资金1.62亿元,从库存情况,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产品库存量增长15.5%,增幅比去年四季度上升5.5个百分点。三月份,市重点监控的20种重点产品中有8种由于销路问题产量下降,其中:棉布、人造板、甲醇、发电量、轴承、改装汽车六种产品降幅超过20%以上。卷烟、白酒、啤酒、肉食品、粮油加工等日常生活消费品和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支农产品销售平稳增势不强。

3、工业品价格下滑,企业效益大幅下降。一季度全市工业品价格指数98.56%,同比下降1.44个百分点。受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显著下降。1—3月份,全市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增幅分别比去年降低10.6、18.6和3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亏损加大,一季度全市规模企业亏损80户,亏损额5579万元,同比增长51.71%,企业整体效益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4、企业管理困难加大,三项费用支出增多。一季度,全市规模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项费用支出5.44亿元,同比上升22.5%,增支1个亿,其中销售费用1.54亿元,增长32.4%,管理费用2.95亿,增长27.1%,财务费用0.95亿元,与同期持平。企业贷款利息支出0.93亿元,同比增长0.4%,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一方面企业管理困难加大,发展环境令人担忧。

5、工业品出口依然不旺。今年一季度,全市出口企业完成出货值2.2亿元,同比增长13.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三月份当月出口7825万元,同比下降17.5%,其中纺织品出口毛纺上升,棉纺下降,丝织品上升,白厂丝下降,轴承、汽车出口大幅下滑,肉食品、毛发饰品、柳编工艺品产销平衡,增势不旺,全市工业外向度不高的劣势日显突出。

6、安全生产监管压力加大。当前煤炭、冶金、电力、交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等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的安全监管必须更加细致、安全生产责任必须更加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必须更加到位,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市委市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非常重视,连续召开会议,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保企业、保增长、保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工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我市的主导行业来看,二季度煤炭、冶金、化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食品药品等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态势,继续保持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

因此,全市工业系统要树立信心,在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非常繁重的形势下,努力承担起工业经济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责任,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抓实干,知难而进,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充分准备,要以积极有为的态度抓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用改革的举措化解矛盾,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集中力量抓好地产品销售,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当前,工业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遏制,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压力仍然较大,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是扭转工业增速下滑的关键措施和首要任务,是保企业、保增长的题中之义,是各级经委和广大企业共同的责任。为有效解决我市部分工业企业出现产品销售受阻,库存积压、减产限产等问题,市政府拟出台《关于促进市产工业品销售的实施意见》,并准备成立促进市产品销售协调办公室,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加紧协调,逐项组织供需对接,各级经委要积极配合,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促销工作:

1、积极灵活,创新销售方式。各地要引导和鼓励企业用好、用足国家近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主动寻找商机,积极开拓市场。要大力抓好企业营销工作,不断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把优秀人员充实到营销队伍中去;要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应用制、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产品销售率;市内企业要互为市场,企业的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省市工业产品。

2、搭建信息平台,更新销售观念。各地各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荐本地工业产品,支持和帮助企业做好销售工作。要认真研究分析国内外市场走势,搞好市场发展动态信息的交流,密切关注重要工业产品的市场变化,准确把握重点产品的供求关系,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指导;要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产品展销会,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提出意见和建议,请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使用本地产品,对本地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技术装备的投标,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3、同舟共济,共创地产品消费浓厚氛围。我委对各县市区促进地产品销售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协调,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向有关部门推荐我市企业的工业产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标采购;对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协调帮助。

4、加强企业管理,加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各地要积极引导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推进产品升级换代;要引导企业降低生产成,提高营销能力、管理水平和企业家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困难情况下的生存能力。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篇7

淡季营销管理方面的工作分为两类,第一类工作是一些例行的营销管理工作,这些工作通常都是放在淡季的,例如:

·总结旺季营销工作,拟订新的营销计划

做好前期销售结算、销售回款和后期的销售服务工作,抓紧时间兑现客户的销售返利,解决旺季销售时的遗留问题,消除客户、经销商的顾虑。与此同时,企业应对旺季的营销工作做全面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对营销人员以及经销商作出评估,并制定出下一个旺季的改进计划和营销计划。

·与经销商沟通

利用淡季,企业中高层经理应该集中拜访客户或者经销商,或者召开经销商会议,总结旺季的营销工作,倾听他们对企业产品、各种营销政策和企业业务人员的建议,作为企业制定今后营销政策和人员调整的依据;同时,通过这种沟通来密切双方的关系。如果企业要在下一个旺季推出新产品、推行新政策,更应该在淡季中与主要经销商协商、获取他们支持,这对下一个旺季工作成败影响很大。

·营销人员培训

淡季时,公司应根据下一个阶段营销计划的需要调整营销人员,并对所有的业务人员进行各种层次的培训,全面加强营销人员工作能力。但是很多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好,原因在于安排培训的往往是人力资源部门,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营销人员需要加强哪方面的能力,所以在聘请培训师、以及课程安排上就不能到位,使培训不能达到应有效果。成功的培训往往和企业业务直接相关,不仅能够帮助业务人员更好地总结以往的工作,还能使业务人员提高在未来旺季中需要的能力。

·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

除了第一类例行的营销管理工作,第二类营销管理工作是某些特定的、牵连较广、影响较大的变革行为,这些工作如果放在旺季做,一旦没有做好,则损失会非常大,而放在淡季做,即使也发生一些波折,损失会相对小得多,例如:

·重大人事变动:

人事任免总会造成一定波动,对高级销售经理或重要地区销售经理的任免造成的波动有可能会很大。a公司是一家生产保健品的公司,每年3月份到10月份是销售旺季。这个公司内部发生了一场权力斗争,原来负责营销的副总在4月份离职,这时,a公司本应该采取措施控制住局势,但是却选择了最不理性、最错误的做法,a公司决心把该副总招聘进来的15位省销售经理在旺季结束之后全部解聘。当这些省销售经理认识到无论工作业绩多好、都会被解聘时,就开始消极怠工。这个公司的销售部门的组织结构是内轻外重,省经理的权力很大,对经销商的影响力也很大,当经销商发现省经理不象以往那样要求他们提货时,终于认识到了公司内部的变化,为了避免风险,绝大多数经销商都不敢轻易提货,或只是少量进货。a公司的销量急剧下降到去年同期的1/10,而主要竞争对手的销量却稳中有升,a公司因此而元气大伤。a公司的情况是一种极端现象,但是企业应该预见到有可能发生这种风险并努力避免才是明智的经营之道。

·重大业务流程重组

成功的业务流程重组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营效率使流程中涉及到的各个主体更方便地工作,但是业务流程重组的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暂的混乱,特别当业务流程涉及到客户时,更是如此,例如订单相应流程、退换货流程、返利流程等,所以,企业应该尽可能把这种流程重组放在业务量较少的淡季,这样,即使出现混乱,损失也能小一些。

·营销信息系统“上线”

需要建立营销信息系统的企业,都是因为业务数据量非常大,需要营销系统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但是,也正因为业务数据量大,当营销信息系统“上线”时,如果不成功或出现失误,就会给业务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企业原来就有营销信息系统,要把老系统升级到新系统时,风险更大。企业必须明智地选择上线的时机,如果有销售淡季,则淡季当然就成为“首选”。

·渠道变革

渠道包括渠道结构调整和渠道成员调整,这种变革有可能带来不可控制的震动,这种震动一旦出现,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这种渠道震动发生在销售旺季,可以想象其负面作用会有多大,这就是应该把渠道变革放在淡季推行的原因。

2.淡季营销操作的注意事项

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内容,在销售淡季与销售旺季是有所区别的。首先,企业在销售旺季所做的主要是市场服务性工作,诸如区域广告,有效销售渠道的整理,保障需求信息的及时反馈,督促经销商及时回款等。在淡季,也需要保持营销管理的持续性,首先应该保留旺季营销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把握区域市场的特殊性

区域市场的淡旺季特点有时存在很大差别,例如“春秋装”,当东北进入冬季的时候,“春秋装”也就随之进入淡季,卖不动了,但是广东地区仍然还是“春秋装”的好季节,并没有进入淡季。

当区域市场存在这种巨大差别时,当企业整体进入淡季时,销售重点就自然要转移到这些淡季不淡的地区。对于占淡季销售总额比例较大的区域市场,公司应继续执行“非淡季”的营销策略,广告改做还是要做。

·加大促销力度和主推中高档产品

企业应在淡季出台更优惠的销售政策,对重点市场、渠道成员和重点客户加大促销力度。之所以对重点市场和重点客户加大促销力度,而不是对所有市场和客户加大促销力度,原因在于重点市场和重点客户能够贡献较多的销量,从而消化促销成本。民航在淡季都要推出高折扣的机票,这种高折扣主要集中在最密集的几条航线上,例如北京至上海,航班密集,两抵往返人员数量多,高折扣机票可以吸引更多人选择飞机,所以出现了飞机票比火车票更便宜的现象。

在加大促销力度的同时,企业要选择好促销产品,一般淡季促销的产品应该是中高端产品,这些产品毛利高,虽然总体销量小,仍然能够使企业盈利。如果选择低端产品,本来毛利就低,再大力促销,就可能亏损,成了赔本传吆喝,很不明智。

·广告投放的时机选择

旺季总是要做广告的,问题是:在淡季,广告如何做?淡季广告如何与旺季广告衔接好?淡季广告投放时机的把握,主要有两种做大。第一种做法是,在旺季开始前的淡季多投入广告;第二种做法是,在旺季结束后的淡季继续做广告。

两种做法都有成功的案例。例如海尔、格力和美的,这三大品牌是在旺季之前的淡季做广告。而格兰仕空调则是在旺季之后的淡季做广告。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关键是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和产品特性,做有针对性地投放。

大多数企业在选择广告时机时,不妨这么来考虑:

如果企业的渠道能力比较弱,不妨选择在旺季前的淡季多做广告,这样既可以预热市场,又可以激励经销商提货,弥补自己渠道的劣势;

如果在旺季快结束时,还有很大库存,不妨再做一段时间的广告,一直延伸到通常的旺季后的淡季,目的是争取延长旺季,消化库存,减少渠道压力,避免成为下一个旺季的负担。

·淡旺季价格应有所区别,以鼓励淡季购买

价格是调节购买的重要杠杆,在销售淡季做促销,或降低价格;对经销商或零售商,企业也有必要在淡季的时候,相对压低价格或者给予更好的价格折扣,鼓励他们在淡季多提货。例如,很多空调企业把每年9月1日至下年3月31日为淡季政策,4月1日到8月31日为旺季政策。很多空调企业一般在淡季以种种优惠鼓励经销商提货。一个目的是可以保证今后销售渠道,按量生产;另外,可以减少厂家自己的资金压力。很多空调企业还实行淡季贴息打款,也就是在空调淡季时,鼓励经销商打款进货,对于在淡季进的这批货,到了年终时会返还比旺季更高比例的金额,一般在销售淡季有高达7%~8%的返利。苏宁、国美等资金富裕的公司都曾经在某些产品的销售淡季以现金提货,享受到非常大的折扣,这成为他们在经营上的一种成功模式。

还有一种相反的定价策略,产品价格在淡季不仅不降,反而微幅上升。

2004年11月,正是空调、电风扇等产品销售的淡季,但是,这些产品的价格却都不同程度上升,例如美的电风扇全面提价,平均每台上调了10元至30元不等,科龙、春兰等产品也都有类似的涨价,按照厂家的解释,涨价的原因是由于原材料涨价所致。但真正的原因恐怕不在于此,而是一种寡头市场的默契。淡季小幅涨价,不会影响想要购买的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厂家却可以增加收入,同时也把整个价格水平抬高,为下一个旺季的降价留出更大的操作余地。淡季总量较小,决定了各个厂家之间以降价相对抗必将得不偿失,相反,以涨价作为市场默契对大家都有好处。我国的寡头企业经过多年损人误己的价格战之后,终于在营销策略上走向成熟。

结合上述两种做法,有一个可以成为规律的现象:淡季时,零售价格可能降价,也可能涨价,但是渠道价格肯定要降价,或者以渠道促销的方式变相降价,为什么呢?这是由消费者与经销商不同的消费行为造成的,前者是自己有需求,而后者在淡季要承担更多的经营风险。

·适当开展逆市销售

行业的销售淡旺季的规律会因为行业本身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淡旺季规律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辽阔,各地市场特点不一样,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不一样,当某些地方出现淡季时,其他地方的市场不一样处于淡季,企业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状态,区域市场特点,及时发现淡季中新出现的市场机会,通过在淡季加大销售力度,有时能够获得出人意料的收获。

例如,电脑市场的一般规律,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是家用电脑的两个销售旺季,两者中间是漫长的淡季,很多厂商已经习惯按照这种节奏产品和市场推广,而对国内家用电脑市场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缺乏真切体验和应对部署。

但是2002年春天,方正电脑及时抓住了市场机遇,在淡季销售不“淡”。方正电脑决策来源于真实的数据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早在2002年初,来自方正电脑公司市场第一线的统计数据就表明了一个趋势正在发生:近年来随着家用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家用电脑用户大多根据需求随时采购,并不仅仅拘泥于寒假或暑假。因此,方正电脑认为:家用电脑的营销战略需要调整,春季促销将能够满足市场涌动的需求。同时,方正公司还发现,国内中心大城市电脑普及率高达30%,而广大中小城市才不过10%左右,市场潜力十分惊人,方正电脑开发了针对地区市场需求的区域型家用电脑,制定了适宜的市场价格,为充分满足当地区域的市场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第一季度,在全国范围展开的方正家用电脑春季促销活动中,整个方正家用电脑春季促销活动涵盖29个省级城市,足迹遍及数十个二、三级中小城市。方正家用电脑取得了同比增长55%的优异业绩,其中,中小城市市场增长更高达80%,这一切得益于方正电脑明辨市场走势,发现了逆市销售的良机。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篇8

(一)2010年以来的相关形势

1、前三季度就业形势:总体平稳趋好,结构性矛盾仍突出

就业指标进度平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4%,大大超过去年同期(9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二季度末降低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降低0.2个百分点,低于全年4.6%的任务目标。

重点人群就业形势显著趋好。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2%,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三季度末,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26%,均超过去年同期。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超过过去两年,据人保部对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四川5省250个行政村的快速调查,到9月底,农村外出人数相当于2009年外出人数峰值(8月底)的106.7%,相当于2008年8月底的102.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国就业需求有较大增长。

企业用工需求继续增加。根据人社部对5省513家企业的重点监测,今年春节以来,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并保持良好势头,1―8月,企业岗位净增0.67%。

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据人社部三季度对109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的监测,从供求对比看,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68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677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0.99,比上季度下降了0.01,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05;从供求总量看,在本季度与上季度相同的100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上季度减少了5.3万人和2.2万人,各下降了0.8%和0.4%。在本季度与2009年第三季度相同的97个城市中,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14万人和75万人,各增长了21.8%和13.1%。

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呈现用工短缺,技术工种的短缺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问题仍然突出,依靠本地资源吸纳就业不容乐观,向沿海发达地区劳务输出仍是主要就业途径。

2、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2010年第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4元,同比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同比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但仍未达到“十一五”前四年的平均水平(10.9%)。但从今年2―8月份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情况看,与多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标走势相一致,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一直稳定在偏热的绿灯区,表明其基本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二)年内工资增长与就业的关联性分析

从理论上讲,工资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决定于就业的水平和质量,但同时,在经济总量规模和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工资或个人收入水平的提升超过经济增长及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将会对就业岗位产生挤出效应。2010年2月份以来,各地先后普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涨幅多在两位数以上。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带来了工资水平的连带性的普遍高升。

为了给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判断提供一手依据,9月中旬,我们对东莞市工资上涨情况及其对企业用工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对50家企业发放了问卷,这些企业多为玩具、制衣、电子、灯饰、食品、五金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问卷数据显示:

(1)表示近三年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年均上涨幅度达到5―10%和10―15%的,均占29.4%;涨幅达20%以上的占13.7%;涨幅在5%以下或达15―20%的,均占11.8%。

(2)在对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对本企业用工成本影响程度的判断上,约45.1%的企业表示“一般”,但也有39.2%的企业表示“较大”,而表示“较小”和“没有影响”的仅占3%和8%。

(3)对未来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企业承受的平均年度上调幅度的判断,60.8%的企业认为是5―10%,27.4%的企业认为是5%以下,只有8%的企业认为自己可承受的涨幅是10―15%。

(4)在对企业是否会因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而减少用工的问题的回答是,51%的企业回答“不会”,39%的企业回答“目前没有,但正在考虑”,只有6%的企业回答“已经因此而裁员”。

(5)对企业是否会因为用工成本上升而转移到其他地区的问题约65%的企业回答“不会”,22%的企业回答“目前没有,但正在考虑”,但也有8%的企业“正在拟定此计划”。

根据东莞问卷调查、企业座谈调查和上半年浙江部分企业的问卷调查,以及全国相关情况综合分析,今年以来,由于最低工资标准普遍上调,对企业用工乃至宏观就业的相关影响,可以得出几点基本判断:

其一,广东省、东莞市乃至全国目前的劳动力供需形势,除去危机后企业订单短期内增长迅猛等特殊因素和农民工春节大规模回流等常规季节性波动因素外,总体走势正常,并未明显表现出工资上涨带来的就业挤出效应;

其二,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政策举措,对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珠三角地区用工短缺问题比春节后一个时期有所缓解;

其三,最低工资标准的大幅提升(多数地区都在两位数),以及社会工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对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形成较明显压力,并影响到企业用工需求,部分企业已因此出现减员。

(三)2010年全年就业与居民收入形势判断

1、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的速度。2010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主要依靠经济增长带动。2009年以来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投资、产业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对2010年的经济增长提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10年上半年,GDp和工业生产增加值都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为扩大就业需求、提高就业率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但目前,随着宏观调控措施刺激效应的逐步释放,经济增速已开始出现放缓,从各类先行指标来看,中国宏观经济短期内已经见到顶部,预计第四季度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将更加明显。这会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不仅会缩减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已就业劳动力也可能面临新的失业风险。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目前,面对内外压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力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替代产业已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对就业而言,目前普遍的问题是,因控制过剩产能、节能减排淘汰企业带来的岗位流失,将会涉及到多个行业上百万企业职工的安置,与此同时,许多地方并不具备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可接续的替代产业作支撑,新兴产业对就业的促进效应短期内还不能形成,由此对就业带来的负面冲击将逐步显现。

城镇化建设速度。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工作指导意见,成为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进入2010年后,各地统筹城乡发展、撤乡建镇、让农民“转身上楼”等城镇化行动如火如荼。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势必会增加失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困难,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

通胀效应。总体上看,2010年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起助推作用的因素处于主导地位――宏观经济快速增长、就业需求明显提升,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需矛盾的加剧、最低工资标准的普遍提升、政府提高离退休养老金政策的落实等因素,使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水平提高,成为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总体稳定提高的主要支撑力量。但也要看到,除了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就业的负面因素会波及收入的稳定和提高之外,Cpi的提升,将成为今年减缓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幅度的又一主因;而ppi更加快速的涨势,将会在相当程度上使许多企业放缓发展脚步,进而影响用工需求。

2、对2010年全年就业形势的判断: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各项就业既定工作目标将如期实现,并好于预期

受以上总量和结构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年就业形势将在总体稳定向好的同时,表现出愈加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继续存在,转型期结构性失业问题会更加凸显。但从前三季度的就业促进工作进展情况来看,全年各项既定工作目标将超额完成(即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0万人),并好于预期。

3、对2010年全年居民收入形势判断:稳定提高,增幅不及危机前水平

根据近年来城乡居民上半年与全年收入增长的对比关系,预计2010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将达到7.5―8.5%,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率约为8.5―9.5%。考虑到物价因素,城乡居民全年名义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将分别达到1.9万元和5800万元左右。总体上看,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幅度将不及危机前水平。

二、2011年就业和居民收入形势预测分析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新挑战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深化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国内经济的滞后影响还会显现,新的局部波动仍会有所发生,给我国实体经济和就业以及居民收入等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

1、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继续加大

“十一五”时期已经开始凸现的人口城市化加速、产业转型加速等转型性因素,将会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而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况且,人口的城市化并不等于城镇就业的充分与稳定,相反会增加更多的城镇新增人口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造城”行动,将使进城人口的失业风险进一步加大。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我国约有60%的新增就业岗位从非规范性就业领域产生,呈现不稳定性,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继续加大。

2.、就业结构性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相当数量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春季农民工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解决的难度也会继续加大。

(二)对2011年就业与居民收入基本形势的预测

根据以上对2010年下半年及2011年经济走势的判断,2011年新增就业规模将不多于上年工作目标的900万人,登记失业率将有所上升,但仍能维持在4.5%以内。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对就业的弹性呈上升态势。目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2.6个百分点。由于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仍处于持续较快的调整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和乡村就业人数呈净减少发展态势。结合就业促进工作的主要指标,我们建立了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与乡村就业人数下降幅度的函数关系,再结合收入对就业的弹性关系,预测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即:如果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规模达到900万人,对应的乡村就业下降规模约为430万、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为0.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将分别达到9%和8%。

三、对2011年的相关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切实处理好调结构和促就业的关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要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精神,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总体过剩、就业形势严峻的基本国情。保就业不仅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仍应把促进就业放在各项工作的前列,规划和政策的实施应引入就业影响事前事后评估机制,充分考虑政策实施的就业效应,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制定劳动力转岗和转移就业的配套预案。适当提高相关政策的操作弹性,根据具体形势的变化调整政策实施力度。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措施对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避免由此增加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有序转移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护就业的产业基础

应研究制定区域间产业转移和接续的规划和实施办法,既要靠市场调节,也要减少盲目性,避免产业重构,降低企业成本。在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仍应注意保护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留给其足够的生存及调整提升的空间和时间;继续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对外出口型企业的内销扶持政策,使其在促进内需的同时,发挥吸纳就业的功能。

(三)千方百计扶助就业重点人群实现就业,缓解就业突出问题

要继续加强对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及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帮扶工作。应在总结近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促进就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扩大免费就业服务覆盖范围,鼓励自主创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力度,加大就业问题突出地区和人群的就业资金扶持力度,切实保证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继续推进城市户籍、就业准入、教育培训、住房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在改革中推进促进就业配套制度的完善,缓解就业突出问题。

(四)继续完善最低工资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确保工资正常增长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篇9

一、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无论采取查账征收方式还是核定征收方式,其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50万元(含50万元,下同)的,均可以享受财税〔2017〕43号文件规定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政策(以下简称“减半征税政策”)。

前款所述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或者财税〔2017〕43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企业。

企业本年度第1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如未完成上一纳税年度汇算清缴,无法判断上一纳税年度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可暂按企业上一纳税年度第4季度的预缴申报情况判别。

二、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在预缴和年度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时,通过填写纳税申报表的相关内容,即可享受p半征税政策,无需进行专项备案。

三、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统一实行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

四、本年度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时,按照以下规定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一)查账征收企业。上一纳税年度为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分别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1.按照实际利润额预缴的,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不超过50万元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2.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平均额预缴的,预缴时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二)定率征收企业。上一纳税年度为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预缴时累计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万元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三)定额征收企业。根据减半征税政策规定需要调减定额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按照程序调整,依照原办法征收。

(四)上一纳税年度为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企业,预计本年度符合条件的,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万元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五)本年度新成立的企业,预计本年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万元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五、企业预缴时享受了减半征税政策,年度汇算清缴时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应当按照规定补缴税款。

六、按照本公告规定小型微利企业2017年度第1季度预缴时应享受未享受减半征税政策而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在以后季度应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中抵减。

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2015年版)等报表〉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1号)附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和年度预缴纳税申报表(B类,2015年版)》填报说明第三条第(五)项中“核定定额征收纳税人,换算应纳税所得额大于30万的填‘否’”修改为“核定定额征收纳税人,换算应纳税所得额大于50万元的填‘否’”。

八、《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61号)在2016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废止。

特此公告。

企业行政季度总结篇10

[摘要]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从2009年第三季度企稳回升一直处于持续的去杠杆化过程中,复苏之路缓慢艰辛。经过金融危机后三年多来的调整,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若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趋强的迹象,但2012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的深化和美“财政悬崖”威胁遏制了经济加快复苏的脚步。通过深入分析金融危机至今美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及影响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提出了美国经济前景展望及对进口需求变化的影响,对于把握当前美国宏观经济态势及时调整对美出口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经济;经济复苏;进口需求

一、美国经济持续缓慢温和复苏

进入2012年,美国经济继续保持缓慢温和的复苏态势。2012年第二季度,美实际gdp增长1.3%,增速较第一季度的2%有所放缓,上半年美经济平均增速仅为1.7%。进入第三季度,在个人消费、政府开支和住房建筑投资增加的支撑下,据美国商务部10月底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美实际gdp增长了2%,经济较第二季度有所提速。

2012年前三季度,美gdp主要构成指标的具体表现为:

1.个人消费开支温和增长

2012年第二季度,美个人消费开支增长由第一季度的2.4%放缓至1.5%,其中耐用品消费增长由第一季度的11.5%大幅削减至第二季度的-0.2%,汽车的销售额仅增加了0.2%,而计算机的销售额则下降了0.1%。第三季度,受耐用品消费增长显著回升8.5%的带动,个人消费支出较第二季度强劲增长达2%。

2.国内私人投资显著放缓

2012年前三季度,美国内私人投资增长显著放缓,由第一季度的6.1%显著放缓至第二季度的0.7%,第三季度则只有0.5%的微幅增长。其中,非居民住宅投资增速下滑明显,由第一季度的7.5%下降到第二季度的3.6%,第三季度则呈现1.3%的负增长;非居民住宅投资中的建筑投资增长收缩最为显著,由第一季度的12.9%下降至0.6%,第三季度则收缩至-4.4%;软件及设备投资增长从第一季度的5.4%微跌至4.8%,第三季度呈现零增长。低迷的企业投资可能反映出,随着美国大选及财政悬崖的逼近,在政策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及海外需求放缓之际,企业不愿增加开支的暂时观望心理。

3.出口波动,进口放缓

2012年上半年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出口的温和增长,第二季度美出口增长由第一季度的4.4%小幅增加至5.3%,但进入第三季度以来,由于欧洲及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影响,美出口环比下降了-1.6%,拖累经济增长减少了0.23个百分点。

201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美进口环比分别增长3.1%、2.8%和-0.2%,呈现递减趋势,反映了美国内市场需求的疲弱不振。

4.美联邦政府开支增加,地方政府开支削减减缓

美联邦政府开支2012年前三季度环比分别增长-4.2%、-0.2%和9.6%,第三季度美联邦政府开支出现正增长中国防开支继此前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大幅增加了13%,非国防开支增加了3%。仅国防开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4个百分点,如果除去国防开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将为1.36%,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

同时,美地方政府开支削减也有所减缓,由2012年第一季度的-3.0%放缓至-0.7%,第三季度则只减少了-0.1%。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开支的增加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使经济在制造行业放缓、企业投资减速、自主增长十分疲弱的情况下不致显著放缓。

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内生动力正逐步增强

美国经济从2009年第三季度企稳回升以来一直处于持续的温和复苏之中,实际gdp平均年增长率2.2%,虽然复苏之路缓慢艰辛,但经过金融危机以后三年多来的调整,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若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转强迹象,具体表现为:。

1.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取得了长足进展

金融危机三年多来,美国家庭和金融部门的杠杆率都在持续下降。根据美联储的统计,美国家庭债务总额已从泡沫最严重时的顶点下降了6%。目前美国家庭债务已经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0%下降到87%,正逐步接近其长期趋势水平。银行部门杠杆率也已经从危机时的25倍以上,下降至15倍以下。目前美国企业部门的现金流和利润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小企业信贷活动正日益增强。

2.房地产市场持续改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渐显现

2012年第三季度,美住宅类固定投资大幅增长14.4%,增幅大于第二季度的8.5%,而第一季度增速为20.5%。自2011年第二季度恢复正增长以来,美住宅类固定投资已连续6个季度保持增长。

目前美国所有主要的房地产价格指数都处于上升趋势,case-shiller房价指数一年前就开始上涨,在每一个大都市地区这一指数都呈现逐月上涨之势。房屋销量在上涨,销售速度在加快,房屋建设也有所恢复,表明美国楼市或已见底。根据美国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最新的报告分析,2012年以来美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开始承担起传统的引领经济复苏的角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一大亮点。在2012年上半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7%的增速中,房地产业贡献了0.3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仍会提供相同动力。

3.制造业回流美国

由于新兴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显著收窄、美国能源成本优势扩大,考虑到知识产权风险和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奥巴马政府推出振兴制造业计划(考虑对美国公司的海外业务利润课以重税),美国制造业企业有调整全球业务布局的迹象。金融危机后,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将原本在海外进行投资的项目转投美国。从行业部门来看,这些“回巢”的公司不仅涉及it电子等高科技产业部门,也涉及机械、电器、汽车等传统产业部门,甚至还包括一些普通日用消费品制造部门(例如筷子、咖啡)。从数量比例来看,据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的调查显示,总部设在美国的、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中,有48%表示愿意“回巢”美国。据波士顿咨询集团估计,回巢可能为美国带来200万到300万个就业机会。回巢过程才刚刚开始,两到三年后(2013-2014年)有望达到高峰。

4.美国内能源供给能力迅速提高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12年美国天然气产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美国石油产量曾一度自1970年高点下跌了48%,至2008年仅500万桶每日。而得益于对页岩油的开采,从2008—2012年,美国的石油产量提高了20%。据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ihscera)预计,美国的石油日产量将继续增长300万桶,并于2020年前创下新高。未来五年内,单单石油收益就能给美gdp增长多贡献一个百分点,并能够带来300万个工作岗位。

三、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及潜在风险

1.美国内“财政悬崖”的不确定性成为经济持续增长最大

隐忧

2013年初美国将迎来“财政悬崖”。即2001年以来,美国多项减税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在2012年底集中到期,同时2011年国会超级委员会达成的“自动支出削减机制”启动,这一系列财政政策将于2013年1月集中到期终止或开始启动,使美国财政赤字水平呈现断崖式下跌。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局的预测,由于减税政策到期和政府自动开支削减计划启动,美“财政悬崖”的总规模约在6000亿美元左右。在美国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大规模财政紧缩或将导致美国经济在2013年上半年面临“失速”风险。

为避免这一幕的发生,美国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将不得不达成一个折衷方案以尽快消除“财政悬崖”威胁,并提高债务上限。在2013财年预算提案上交后,必须分别经过两院的数轮听证、审核和投票,方能生效执行。由于财政政策是选举中要辩论的话题之一,因此美国两党迄今尚未采取共同行动来缓解“财政悬崖”问题。2011年的先例表明,玩弄边缘政策会使不确定性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刻。如果国会两党态度强硬,互不让步,则可能会重蹈2012财年预算提案的覆辙,国会最终只得以临时紧急拨款的方式让联邦政府保持运行。这一政治僵局在短期内带来的主要风险是财政可能出现过度紧缩。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决策者无法就延长临时性税收减免和扭转大幅度的自动支出削减达成共识,美国2013年结构性财政赤字的下降将可能超过gdp的4%。下一年的美国经济增长将出现停滞,同时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严重的溢出影响。

此外,推迟提高联邦债务上限会增加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的风险,并挫伤消费者和商业信心。根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财政悬崖”已给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预计到年底将导致国内生产总值损失0.6%。根据该协会的调查,55%的制造业主和其他一些小企业主都不愿意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开展经营。企业信心处于低位,对明年的经济预期尤其悲观。

2.欧债危机是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大外部不确定性因素

美国经济与欧盟经济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受欧债危机影响,欧元区经济活动明显放缓,并通过各种渠道冲击美国经济。一是外需减少,美元升值。美国对欧盟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近1/4。欧盟经济减缓,全球经济回落,美元升值,将抑制美国出口和经济增长步伐。二是信贷标准提高。欧洲银行约占美国工商贷款总额的1/5。欧债危机加大了美国企业融资难度,流动性将进一步缺乏,从而加重了美国经济复苏的风险。据美联储高级信贷员调查,2012年第一季度,因对欧债危机和银行业危机蔓延扩大的担忧,有90%以上的银行将提高信贷标准,其中外资银行尤为明显。三是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打击投资和消费信心。美国金融市场与欧洲市场高度相关。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美国金融市场将逆风而动,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将打击投资和消费者信心,对正在缓慢复苏中的美国经济造成冲击。

3.就业增速逐步加快,但劳动力市场尚未摆脱低迷

自2012年春季以来,美国就业增速出现逐步加快的趋势,但制造业就业恢复有限,新增就业主要体现在政府以及金融等服务业部门,整体失业率仍小幅上升。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美国10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7.1万人,失业率较9月上升0.1个百分点,至7.9%,仍处在2001年以来的高位。目前劳动力市场仍未摆脱低迷状况,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约15%的劳动力因为找不到全职工作处于半失业状态;长期失业(失业持续时间在27周及以上)问题尤为突出,接近一半的失业人口已经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工作。本轮金融危机过后,美国经济产业结构或已开始悄悄发生变化,但劳动力结构似乎还没有能够跟上这种变化。这种结构性失业一般很难用货币政策来改善,美国内就业市场的恢复仍然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四、美国经济前景展望及进口需求的变化

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三年多来一直处于持续地缓慢复苏之中,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趋于稳定,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未来几个季度经济仍面临考验。首先,因为“财政悬崖”风险犹在,不少美国企业宁可持有现金也不愿增加投资和雇佣,将羁绊经济前进脚步。其次,鉴于目前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支出疲弱。在消费和投资支出乏力的情况下,严厉财政紧缩措施可能使经济面临重陷衰退的风险,美国政府或有必要继续拿出短期财政支持和结构财政改善的计划以支持经济进一步持续复苏。美国经济要在跨过“财政悬崖”之后才可能摆脱目前平淡的增长态势。再次,受欧债危机的影响,2012年上半年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和各新兴市场经济体等重要海外市场的增速放缓,美国制造企业无法大幅增加出口,这是拖累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欧洲的政策制定者是否能够采取相应政策,进一步缓解边缘经济体的财政状况以避免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衰退的加剧,对于未来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也至关重要。

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期,据美联储2012年10月最新的经济预测报告,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为1.9%~2.4%;2013年将逐步增至2.2%~2.8%;2014年将达到3.0%~3.5%。关于就业市场前景,美联储预计,2012年美国失业率将为8.0%~8.2%;2013年将为7.5%~8.0%;2014年将进一步下降至7.0%~7.7%。在通货膨胀方面,美联储预计,2012年核心个人消费支出指数将上升1.2%~1.7%;2013年通货膨胀率将为1.5%~2.0%。

美国经济虽然已经度过最差时期,6月份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有所改善,但由于尚未走出“财政悬崖”和“欧债危机”的阴影,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振,经济在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仍难以有很大改观。受此影响进入2012年以来,美国进口增长放缓到一位数。根据美国统计调查局的统计,2012年1-8月,美国进口总计15390.6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仅小幅增长了4.3%(参见表1)。

总体来说,2012年以来美国内进口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1.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增长最为迅速。2012年1-8月,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总计1994.6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1%。

2.工业原材料进口增速大幅放缓。工业原材料是美最大的进口大类商品,占美国进口总额的32%。2012年以来由于原油进口减少和油价相对趋稳,工业原材料进口增速大幅放缓,同比下降了1.3%。

3.资本设备进口平稳增长。资本设备2012年1-8月进口总计3662.14亿美元,是美第二大进口大类商品,占总进口额的23.7%,同比增长了9.1%。

4.消费品进口减少。消费品是美第三大类进口商品,2012年以来进口减少,1-8月同比下降了0.4%,是美国内消费不振的反映。

5.食品与饮料增速与整体进口增速基本相同,属于刚性需求变化不大。

6.其他商品增长较快,达到11.6%,但只有480.65亿美元,金额很小仅占美进口总额的3.1%。

7.在机械设备方面,2012年以来美机械设备的进口仍保持了较快增长。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统计,2012年1-6月,美机械设备进口总计835.58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11.6%。其中中国对美出口达201.66亿美元,占美机械设备进口总额的1/4,同比增长15.3%。机械设备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两年来美国内设备和软件投资增长相对较快,继2009年为gdp增长贡献了负1.23个百分点后,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当年gdp增长贡献了0.56和0.72个百分点。2012年前2个季度分别贡献0.39和0.35个百分点,但第三季度为零增长,显示投资趋缓,预示进口需求也将随之放缓。

[参考文献]

[1]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总统经济报告[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