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十篇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十篇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6:09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篇1

(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由多门理论课程和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组成,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篇2

分析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兴趣,课程设计前的准备、设计过程以及答辩总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切实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

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在完成机械设计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首次接受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该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多门基础课程来解决工程问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良好的工程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收获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对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实际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当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不能积极地投入课程设计工作

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就是画图,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加之课程设计长期沿用减速器设计作为设计对象,使设计内容陈旧、单一,设计过程太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1.2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多,教师少

我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三类:(1)一周,学生需要完成螺旋起重器设计和绘制螺旋起重器装配图一张(2号图),设计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一份;(2)二周,学生需要完成减速器设计(单级)和绘制减速器装配图一张(1号图)和零件图二张,设计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一份。(3)三周,学生需要完成减速器设计(双级)和绘制减速器装配图一张(0号或1号图)和零件图二至三张,设计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的期间,学生每天要工作十个多小时,有时个别学生还需要熬夜加班。常有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后感叹,这门课程是上大学以来学的最累的一门。由于绘图工作量较大,绘图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对设计理念、过程和方法的体会与思考相对较少,削弱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另外,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大,教师数量相对偏少,经常是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甚至两到三个班,教师很难在指导课程设计时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1.3学生工程意识不强,对机械设计的过程和一般规律认识不足

在开始阶段,学生面对课程设计题目往往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在课设中,少数学生对教师指导过于依赖,自主性差,遇到问题,即使对一些很容易就可以从设计指导书或手册中直接查到的问题,也不能主动地通过查找手册资料和独立思考来寻求解决方案,而是一味地询问指导教师,或互相抄袭。

1.4相关课程基础不够扎实,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效果和进度

课程设计要应用机械设计课程知识,还要用到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公差和互换性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这些课程中任何一门基础不牢固,都会在课程设计中表现出来,影响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在这些先修课程中,工程图学对设计的影响尤为突出。比如,课程设计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图投影概念不清,对螺纹连接、齿轮以及轴承等标准件的表达方法不能熟练运用,出现大量的制图错误。另外,现行机械设计或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有关零件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围绕零件的强度设计展开,对零件的结构设计言之甚少,造成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较弱,而实际机械设计中结构设计的工作量要远大于强度设计的。

2.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采取的对策

2.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在课程设计中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清楚课程设计的作用、地位,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进行充分的说明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自觉地投入到课程设计工作中去。

在机械设计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介绍各种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方法,这些内容一般自成章节,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学生对各章节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明确。在此之前,学生已完成了基础课程一系列先修基础课程,如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力力学、工程材料、加工工艺学等,但由于没有进行综合性的训练,还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2.2强调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课程设计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课程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其初步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强调机械设计过程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了解完成一项机械设计项目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之所以感到时间紧张,不完全是因为计算和绘图的工作量太大,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机械设计的工作过程和一般规律理解不够深刻,在拿到题目时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漫无目的的翻阅资料,或等待观望,无谓地浪费时间;再者由于设计时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返工而浪费时间。学生若知道了机械设计的过程,也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每一步的前后有何关联,做某项工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可以查到的,哪些是必须经过必要的预先计算得到,这样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展开设计工作,不会顾此失彼,避免无谓的返工,也就不会感到时间紧张。

二是要学会面对工程问题时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机械产品时对创意的实现能力,虽然课程设计一般仅设计传动系统,但其内容包含了机械设计过程的最关键部分:制定方案、工作能力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各部分的协调等。理论课程与实际工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要求明确、规范化了的,而后者往往是笼统、模糊的。如何将叙述模糊、概括的设计要求进行明确、细化,从而将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条件明确易于求解的简单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逐个解决,最后再综合起来,通过统一协调,得到一个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形成规范的图纸和计算说明书等工程文件,学生必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认真实践、体会,才能学到手,而掌握了这些思路和方法,对毕业设计和将来的实际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设计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良好工作作风,这也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线都要有所依据,不能想当然地随意定,或者盲目地照搬手册或图例中的数据和结构。要让学生意识到,在自己完成的说明书和图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就代表要为所提交的材料负责。

2.3进行课程设计前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课程设计之前,指导教师应与学生互相配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讲课时复习和补充必要的相关知识,如机械制图、公差与互换性、工程材料与机械加工工艺等。学生所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纯粹的绘图错误,另一类是由于对公差与互换性、加工工艺等课程相关知识理解不够而导致的制图错误,主要是标注错误,比如形位公差、精度等级、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错误以及尺寸链闭合等。有的课程,比如机械制图,一般在大一完成,由于在后续课程中应用较少,到课程设计时很多知识已经淡忘,致使课程设计中出现过多的绘图问题,即使一些最基本的标准件画法(例如螺纹连接、齿轮、轴承等),都有不少同学画错。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讲到相关章节时,附带将一些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回顾一下,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在课程设计中少犯绘图错误,以便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上。比如讲到螺纹联接的类型时,结合每种联接型式的特点回顾螺纹联接的画法,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介绍齿轮结构设计时,复习齿轮啮合位置的表达方法和齿轮零件工作图的内容及常见问题;讲解轴承类型时,结合轴承结构特点,回顾各种轴承的规定画法以及特征画法等。

(2)对课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通过作业和讨论课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比如轴系结构设计,是课设中学生感到的难点,教学中,可通过分析减速器各种轴系结构设计,比较轴上零件的布置,固定与定位、装拆、轴承的类型和安装,与密封形式等,分析比较轴系结构设计的正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纠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增进学生结构设计的能力。

(3)熟练运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手册等有关设计资料,是机械设计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平时的作业中应该注意加入这方面的训练内容,以提高学生查找设计资料的能力。

2.4重视答辩与总结

答辩与总结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答辩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学生间、师生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一次集中指正,答辩方式可以是单个学生或分小组答辩,由于教师时间紧,指导的人数多,采用小组答辩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答辩效果。答辩时通过提问和质疑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总结包括学生在完成设计后的个人总结和指导教师在答辩后所作的集体总结与点评。学生通过认真总结,剖析自己设计中的得失、成败,有助于进一步掌握设计方法和步骤,找出今后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地对学生整体设计情况有一个针对性的总结,指出设计的不足,要肯定成绩并给予鼓励。通过系统总结和答辩,可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设计计算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搞清不甚理解的或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圆满地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答辩之后教师的总结点评非常必要,学生经过课程设计的实践之后,对教师的点评会有更深的体会。对机械设计中有些问题的认识,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感觉到了,但限于实践经验和知识面,不能很清楚地归纳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常使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

3.结束语

课程设计在工科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使其形成初步机械设计能力和独立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是课程设计顺利开展的前提,对机械设计过程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是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关键,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基础。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宗泽,罗圣国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沈晓玲,平学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175-176.

[3]范学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多理念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69-70.

[4]于明礼.当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信息2009,(35):163-164.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篇3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程信息技术“空间—平面—空间”关系转化Solidworks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24-02

1前言

在长期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课讲授及指导实践类教学工作中,深有感触的一点是: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专业课的接受和理解。其中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技术交流的语言工具——《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及掌握状况,让学生基本能够识读机械图纸,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课及将来所从事的机械加工制造等工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当前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如何讲授这门课,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感到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和今后借鉴的经验需要总结。

2是否有必要讲授基础投影理论

基础投影理论是《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是研究把空间形体(点、线、面、体)表现在平面上而建立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即投影原理、基本几何元素(如点、线、面、体)的图示法则、元素间几何关系图示法的基本定理(如平行、相交、交叉、垂直等)。其基本的作图方法,包括点、线、面从属关系的作图,如直线上的点、平面上的点与线、线与面交点、面与面交线的求法等,它们组成了课程所特有的理论系统。由于课时原因,关于基础投影理论部分是否有必要讲授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在学时少时(总课时少于60学时),就没有必要讲授基础投影理论。经过几轮尝试,笔者认为:基础投影理论需要讲授,而且需要精讲细讲。

基础理论部分是学习画图、看图、培养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课程的中心,即使在讲课时数较少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过分压缩或分割这一部分,以免破坏课程的轮廓和体系。事实证明,教材中各个部分的内容前后连贯,联系紧密,并相互影响,前面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学习后一部分内容的基础,每一部分的学习效果都影响着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只有从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开始,按照点、线、面、基本几何体、组合体的顺序,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讲授,才能使学生逐步具备物体的“从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的关系转换,即读图和识图的能力形成。在讲授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课堂讲述外,还应借助信息技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用多媒体技术把投影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客观、形象地展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掌握。

3如何解决学生由“空间—平面—空间”关系转化的难点

《机械制图》主要是通过对空间几何形体投影过程的分析而归纳它们的投影规律,并运用于读图和画图上,读图和画图都需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多年专业课的讲授告诉我:许多学生比较欠缺空间想象力和空间分析能力,没有透彻掌握平面图形与空间物体间的转化规律。如何培养学生具备空间想象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解决学生“从空间—平面—空间”关系转换的难点,既是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又是学好本课程及后续专业课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应采取相应措施和办法来解决这一难点。

3.1结合网络资源,合理组织教材,课程内容精讲多练

本课程虽然以识(读)图为主,由图思物,但是识(读)图源于画图,只有多画图,才能以画促读。由于课时少而内容又不能过分压缩或删减,所以本课程讲授时,内容必须要精讲,尽量多地挤出时间给学生练习画图。精讲的前提是认真备课,即钻研吃透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上有效的、合适的资源,结合学生思维情况和接受能力,进行资源整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地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赅。

3.2教学设计新颖,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练习有乐趣

3.2.1教学设计方法一:游戏、竞赛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改变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获取知识;竞赛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在博弈中获取和巩固所学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又可收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印象等极好的效果,还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面以“截切体画法”为例。

游戏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分组坐好,每组每人分配一定大小的橡皮泥(或萝卜),每组发给几张不同形状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各组学生分工合作,讨论、研究、看懂三视图后,制作相应的基本几何体若干(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动手参与,而不是几个学生包办制作,游戏规则中要加上相关约束条件和评分标准)。第二步是要求学生将基本几何体进行不同方位的切割,画出切割体的三视图,而且至少三种不同放置方式(主视图不同)的三视图都要画出,最后同多媒体展示出所有的组合方式,并采用合理的考核方法对每个学生进行评判。

竞赛教学法:每次有两到三个小组同场比拼,小组成员每人都必须参与,每人轮流到黑板上画“切割体”三视图中的一笔或一个视图,以共同完成三视图最快、最多、最正确的小组为胜,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落后的小组,要在全班帮助其分析落后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3.2.2教学设计方法二: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讲授《机械制图》时经常采用而且比较传统的方法就是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包括语言直观和教具直观。语言直观要求教师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手势、姿态、表情等)进行传授,以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教具直观则采用:实物、模型、挂图、电视、电影、幻灯等演示教具,为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如通过展示各种截交和相贯模型以及零件实物,让学生对表面交线的物性有所感悟和理解;通过学生进行组合体和零件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建立叠加体和切割体两种形体的区别和联系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多媒体课件以其信息量大、画图速度快、动理形象逼真、利于复习等诸多优越性,而被各学科的教师采用,也成为《机械制图》教师直观教学法的主要手段。例如,讲解“三视图的形成”内容时,我制做的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过程如下:将一立体实物放置在三投影面体系中,互相平行的投射线,模仿光线照射,分别将实物向三个投影面进行正投影,动画显示,在三个投影面上分别得到三个视图,然后再利用动画的演示,将三个相交的投影面分别绕三根投影轴展开,原本在相互垂直的三个投影面上的三个视图,展开在同一个平面内,三视图形成了……多媒体动画课件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用语言很难表达完整的内容,既生动形象又鲜活逼真。在学生感性认知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加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进行分析,结合想象与思考,分析出展示对象的特点和各种现象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或巩固思维中的抽象观点,并使之具体化,诱导学生总结归纳,抽象概括出准确的概念,完成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这样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3.2.3教学设计方法三:软件辅助教学法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深化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简称CaD/Cam)在机械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能适应机械专业的现代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机械类专业信息化教学中显得相关重要,除了每门课程制作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优化教学外,相关软件技术也应该逐渐运用到机械专业的教学中,例如Solidworks软件辅助《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法。

Solidworks软件是一款专业的三维机械设计软件,它功能强大、组件繁多,具有操作简单、绘制规范、装配设计、检测全面的特点。在投影理论教学中,Solidworks软件可以打破传统的二维挂图、有限模型的局限性,利用其三维视图的功能,借助三维平台提供的拉伸、旋转、扫描和放样的操作方法来创建三维实体模型,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而且能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形成正确的思维和逐步提高的识图绘图能力;在剖视图教学中,剖视图往往由相对复杂的线、面构成,Solidworks软件中的“剖切视图”功能调整视图角度进行各个角度的成像和观察;在装配图教学过程中,Solidworks软件中有一个专门的“装配”命令,通过这个命令,设计者可以对已有的机械远近进行位置、角度、关系等参数的定位,然后自动将机械元件装配起来,形成相应的装配图,而且Solidworks软件还能模拟出实际的装配过程,从而及时地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3作业适量,辅导跟紧,批改反回及时

课后要布置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习题,以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布置作业要注意分量适当、难易适度,保证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独立完成;完成作业的有力保障,是课后的辅导、答疑要跟紧;检查和批改作业,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决,习题集要勤收、快批、即返,以便因势利导,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批改学生的作业,应从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既看所布置的作业题是否全做完了,也看学生在解答这些题目时出现了一些什么错误或问题,将作业中所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组织讲评、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并要求学生重新改正后,再进行批改。

3.4总结、归纳作图技巧,提练、运用识图口诀

为了解决学生由“空间—平面—空间”关系转化的难点,每个单元结束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归纳,提炼一些对作(识)图很有帮助的方法、口诀等。例如,“三视图的画法——放、画、展”、“三视图的投影关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是三个线框;平行面的投影是一线两框;垂直面的投影是两线一框”;识读组合体的两个基本方法是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还有八条经验等等。这对于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投影原理、制(识)图技巧,建立空间立体感,最终实现“由图想到物”的转化都非常有效。

4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给学生授课是天经地义的职责,可如何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等,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授课,解决学生的难题、难点,是需要我们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的问题;同时,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和制造业信息化是时代的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机械类专业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机械专业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也是机械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辽宁大连116023)

参考文献: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篇4

大学本科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通常设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测试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和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空调技术等专业课。学生们对这些涉及机械与电子学科的课程普遍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研究这些课程的特点,探索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机电类课程的特点分析

根据机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其特点如下:

1.对专业培养目标影响举足轻重。机电类课程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均是专业主干课或重要课程,这些课程所包含的知识是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石,并缺一不可。这些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培养成功与否,影响着学生毕业以后能否在本专业领域迅速地成长并建功立业。

2.机械类课程的特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构造等属于机械类课程,汽车空调、汽车电气设备等则属于部分机械类课程。机械类课程所涵盖的教学内容包括机构的基本原理、机器的工作原理、机器总成与零件的设计等,与之配套的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与测量、工程材料、汽车概论等。机械类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汽车空调中的压缩机、热力膨胀阀等则融合了电学和热力学的知识点,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对于此前基础知识有欠缺,或听课时注意力稍有不集中,就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并导致学生这些课程的学习困难。

3.电类课程的特点。工程测试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等属于电类课程,其中汽车电器中的发电机、起动机等又包含了机械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的基础课程是大学物理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运用基础等。“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些电类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电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在讲相关内容时,很难将其形象化,加之一些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与电类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就会感到电类课程学习难度很大。

二、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类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课程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缺乏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采用粉笔加绘图工具,学生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板书去认识与思考,建立不起“机构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受力关系”等这样一些形象思维,就会感到很难听懂,进而会失去学习兴趣。在汽车构造课上,学生面对结构复杂且线条密集的汽车总成构造图,尽管老师在不停地讲解,但学生还在想象着图中部件的结构关系,某部分图形与线条表示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课完全脱节。电类课程由于比较抽象,即使教师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使用静态的电路图加上文字说明,还是会让学生难于理解。

2.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也是影响机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汽车构造,教师还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讲解化油器、传统的载货汽车底盘等这些已被淘汰或较陈旧落后的总成与部件的结构原理,而对于汽油喷射装置、轿车上所用的五连杆悬挂等新型构造不讲或只简单介绍,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真正有用的知识太少。再如,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堂上的重点还是触点式点火系统、热丝式闪光器,而教材上还没有但学生却早已有所耳闻的前照灯随动转向、汽车行使稳定系统、电子辅助制动系统教师却不作介绍,学生便会失去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

3.各门课程缺乏紧密的衔接与配合。各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课与机电类课程的衔接与配合,二是机电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例如,工程数学没有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工程测试技术这门课时,就会听不懂测试系统动态特性分析及动态信号分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又如,汽车构造课和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均涉及的发动机汽油喷射装置、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和自动变速器等教学内容,由于没有很好地衔接与配合,造成一些内容重复讲解,一些内容则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全面地了解这些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结构与电子控制原理,从而影响了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

4.实验课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实验课的内容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紧密的联系,使得学生通过实验无法验证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不能通过“理论到实践”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学生也不能通过实验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知识,加深理解理论知识。这种从时间和内容与课堂教学分离的实验课,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敷衍了事。有些实验课则只是由实验课教师作演示实验,学生围着看。由于学生看不明、听不清实验老师在做什么、说什么,这样的实验课对相关课程的帮助也就微乎其微了。

三、提高机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根据机电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提高机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1.建设适用于机电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特点是能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因此,机电类课程应提倡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成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适应于机电类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除了图形图像清晰,文字简练且重点突出,动画生动形象外,还应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例如,一些构造类的图形和动画使其具有透视化和可拆化的效果。透视化的汽车总成结构图,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总成外部的形状及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又可使学生看清总成内部的结构;可拆化的汽车总成图,由教师边讲边控制拆解零件逐个分离,可将总成部件的组成,各零件的装配关系表达得清清楚楚。再如,一些电器及电路原理图将其虚拟化,让看不见的电流、电动势、电场及磁场变得可动且可见,学生观看这样的动画,结合听教师的讲解,就很容易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2.及时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学大纲及教材相对滞后,因此,需要教师及时掌握本课程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以使机电类课程始终充满最新的知识,能对学生始终保持吸引力。例如,汽车构造课教师应熟悉汽车悬挂五连杆机构、双离合手自一体自动变速器等教材上还没有的汽车新技术,并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又如,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教师要深入了解缸内直喷技术、自适应前照灯、电子辅助制动、汽车行驶稳定等电子控制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祥细介绍。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看到自己在教材中未能看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就会激起其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对相关课程的学习热情。

3.构建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为这些机电类课程设立相关的基础课程,并协调基础课相关的内容,使之与机电类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相衔接。例如,设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工程数学课程,与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相衔接;再如,在电工学中突出直流电动机的内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将数字电路的内容列为重点,以便与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相衔接。二是机电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衔接,例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课程尽可能多地以汽车构造中的机构与总成为实例;又如,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传感器与测量电路的内容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中的汽车传感器相衔接;再如,汽车构造重点介绍汽油喷射装置、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装置的机构结构与工作原理,而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中在安排这些教学内容时,则主要突出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控制原理,使不同课程在涉及相似的教学内容时,相互映衬,互相补充,使学生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篇5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加几门教育学课程那么简单,而是应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出发,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并具有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有所侧重。由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必须处理好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使它们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模块教学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改革:第一,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强调金工实习要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基础,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第二,将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第三,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改革实践证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改是有成效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实践,既培养了工艺设计能力,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吴世德,张宏.机械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1(3):31-35.

[2]李鹭杨,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6):82-86.

[3]崔彦平,谷进军.地方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13-114.

[4]许中明,罗勇武.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基础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15-33.

[5]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5):49-50.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篇6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机械制图

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对医工类人才的专业日益迫切,医学专业性大学开始开设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机械制图;以帮助传统医工类专业的学生们拓展知识面,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满足医疗相关公司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医疗机构中设备医工部门专业管理、医院放射专业科室等工作的岗位需求。课程开设面向医科大学医工类的大一新生,授课对象为一般为四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与假肢矫形工程等医工专业的大一新生,课程教学能够引导医工类专业学生建立机械科学的大体框架、奠定学生了解机械科学的知识基础。

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程图学基础课程体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之一[1~3],在一般的工科院校里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有关国家标准,培养学生识读一般机械图样,绘制简单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基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4~7]。与理工科大学工程类课程设置不同,机械制图课程在医科大学医工类专业课程设置中是考查课;有的医科大学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或者与后续课程衔接连贯性不强。而且,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发现:医工类大一新生进入医科院校,相对缺乏综合类大学或者理工科大学所擅长的工科学习兴趣与氛围,加之学生们对于工程类课程较医学类课程的学习主动性要差很多,这些都阻碍教学顺利的开展。

为了适应医学院校的特点,促进提高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探讨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分析解决阻碍教学开展问题;通过分组课程设计训练课程与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手段来反馈检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与可行,从而尝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构架完备的知识体系结构。

1教学方法

由于缺乏工科学习兴趣与氛围,医工类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传统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课堂任务不仅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帮助学生建立投影制图思维,增加随堂训练量,及时固化教学成果。采用随堂训练,及时根据学生随堂训练的完成情况,适当调整随堂教学的深度与进度。

教学过程中,一般课堂上以教师的声音为主导,但是要注意多观察学生的"声音",尤其重要章节的课程传授过程中为了保证老师教授与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效率,以观察学生们听课的反应、点名提问、集体思考提问等方式为手段,提高效率。

讲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学生上课只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医科院校里的医工生自身学习医学课程的意愿更强烈,相对学习理工科课程意愿不强烈,甚至学生因为课程连贯性不强或者较为艰涩难懂等原因充斥着厌学的情绪。这些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保守性的基础。

2课堂教学

2.1课堂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提供了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和平台。根据分析学派的研究,满足教学发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任务词方面推出的必要条件,这就是:①意图条件:即凡是试图引起学习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学活动;②实际展示特定的学习内容;③以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行动。典型的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讲、学生听[8]。

通过三种方式的课堂交流来辅助教学过程开展。言语交流主要用来传授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传授,身体语言的应用用来辅助言语交流授课,情感交流主要体现有以下四点:①建立初步情感交流的基础;将班级名单上的名字提前熟悉,学生名单中的生僻字事先查好标记,以方便下一步课堂点名熟悉同学的过程中,给同学们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②通过课堂点名来熟悉同学,确保名字与人能够一对一对应上。为了尽量减少占用课堂时间,提前浏览照片熟悉同学,尽快记住每个学生;还可以利用随堂提问等课堂交流环节加强对学生的记忆;③通过课堂交流,尤其是前几次课程开展的过程,掌握学生的体态声音等具体特征,此时已经做到见到人就反应出名字,或者听见声音判断出学生是谁了;④通过课堂与校园的交流机会,已经建立起每个学生的"大致轮廓",包括物理特征与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就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在自主创造或者偶然情况下交流发生的场合,充分利用自己对学生性格特质的掌握,创造情感交流的良好氛围。

教师本人并没有优秀的记忆与识别能力,为了这些情感交流的发生,教师本人利用课余闲暇刻意训练自己。

尤其,对一个青年教师来说,在教学方法等讲授环节、知识积累与深度层面、教学经验积累等等,相较名师与老教师等都存在差距,在言语交流与身体语言环节努力提高自己之余,尽可能利用自己年轻有股子热情冲劲的特质来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但是,教学活动中交流的本质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不能主观主义地把教学交往作为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达到教与学统一的尺度或价值取向[9,10]。

2.2课堂控制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的维持是课堂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痛的一个问题。医科大学课堂上,教师对非医学课程的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

"点名"是常用的技术,一般有两个作用,①出勤考核,②强令学生回答问题。机械课程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了让学生回答问题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一方面尊重大学生作为成人的自尊与自由,一方面尽量提高教学素养与授课艺术[11,12],吸引学生们来听课。

虽然教师在课堂秩序的控制上权力有限,但是在课堂时间的控制上,大学教师则拥有较为充分的支配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状态调整授课节律,根据课程内容导入、授新与总结的时间比例,以及讲授、板书和其他的时间比例。

2.3课堂艺术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前,对大学的向往,或多或少地都缘于对课堂的想往,想象课堂上教授们的神采飞扬,想往与大师哲人对话;畅想天马行空很美好,现实的大学课堂青年教师很难很快成为学生们梦想标准下的大师。

在教学组织、授课语言、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以及肢体语言等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上,一方面积极向名师教授学习,一方面建立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具体采取的小措施有:①主体沿用老教师留下的教学组织结构、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教学组织环节;②学习部分大学生们流行的网络语言,在授课中适时使用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授课语言的吸引力;③思考与凝练并逐步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板书中进行体现;④观摩名师与老教师的授课过程,结合自身的条件,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学方法的效果反馈

通过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来提高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解决阻碍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分组课程设计训练课程与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手段来反馈检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与可行。

3.1分组课程设计训练通过学生进行分组考勤,达到以下两个目的:①节省考勤的时间;②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分组的原则是打破专业与男女生性别限制,自愿结合成为小组,将66名学生分为7组。最后分组情况为,每个小组里都有不同专业的成员,男女按照比例平均分配到6个组中,再由成员们自由选出组长1名。

课程设计训练的题目为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理论与实验上遇到的器械与工具,准确测量与在计算机绘图软件下绘制其零件图与装配图。评价标准为对照实物,根据国家标准与绘制理论知识,给出学生们相应的分数[13,14]。

图1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39名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完成绘图作业的成绩统计,图2是假肢矫形工程专业27名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完成绘图作业的成绩统计。图1中生工专业的学生成绩在6~8分内分布:8分5名,7.5分7名,7分11名,6.5分10名,6分以上6.5分一下学生5名。图2中假肢专业的学生成绩分布为:不及格1名,6分以上6.5以下2名,6.5分8名,7分7名,7.5分4名,8分2名,8分以上1名(最高分)。

结果表明,学生在分组完成课程设计训练过程中,绘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主观能力提高较多,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图2的成绩分布较为集中,图1的成绩分布较为离散,这与实际情况吻合,图2所示班级凝聚力稍强于图1所示班级,成绩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合理。

3.2期中期末考核为了进一步观察学生们学习的情况,结合大纲要求开展期中测试考核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层次,以调整以后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教学广度、授课深度以及考试难度[15,16]。

期中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见图3与图4,图3中蓝色折线表示生工专业39名学生的期中测试成绩,有3名学生不及格,大部分学生成绩围绕在80分上下。图4中蓝色折线表示假肢专业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有5名学生不及格,学生成绩分布在70?郯80分之间。

根据期中测试成绩结果调整授课节律,根据课程内容导入、授新与总结的时间比例,以及讲授、板书和其他的时间比例;调整授课深度,在严格遵守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书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期末考试题目的难度,适当拓展教学广度,加强授课效果,期末考试成绩相比较期中考试成绩理想很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验证教学方法可行。

5结论

为了提高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采用切合机械制图课程特点与授课教师自身素养结合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探讨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阻碍学习意愿等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组课程设计训练课程与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手段验证教学方法合理与可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构架完备的知识体系结构。

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会进一步深入结合课程特点与教师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

6致谢

本研究依托北京市自然基金(no.7132029)的资助。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同事张海燕、闫松华、宋红芳、吴宝平、王辉、张昆亚老师的支持与帮助,研究的开展同时得益于学校教务处与学院教务处的老师们的优秀工作:感谢各位老师。衷心感谢与研究者一起开展研究的2012级的同学们!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兰美.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田凌,冯涓,刘朝儒,主编.机械制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华中理工大学等院校编.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杨小庆.工程制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齐玉来等编.机械制图(非机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7]杨惠英,王玉坤,编著.机械制图(机类、近机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16-17.

[9]袁维新.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3,(4):4-9.

[10]周浩波,等.教学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6.

[11]李雪英,陈静,李振宇.机械制图与微机绘图课程兴趣教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8下,第24期:114-115.

[12]林胜.高职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0中,第29:142-143.

[13]唐晓初.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制图体系研究实践[J].图学学报.2012.l0,v33(5):137-140.

[14]续丹."3D机械制图"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图学学报.2012.l2,v33(6):124-129,97.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篇7

关键词: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段俊法(1972-),男,河南郑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孙永生(1975-),女,河南郑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4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项目批准号:河南省教育厅教高[2010]1047号-25)、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项目批准号:河南省教育厅教高[2010]268号-22)、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水电工程建设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批准号:河南省教育厅教高[2012]268号-1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15-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绝对规模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在每年大量工科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的同时,许多企业却表示招聘不到可用人才,企业普遍认为“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最大不足。同时,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创业与创新精神不足,缺乏将发明、专利和高新技术尽快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产品的动力。究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不能致用,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基于此,国家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学校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期间,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重点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

一、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2,3]

(1)专业面相对较窄,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了人才培养路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不灵活,学科交叉渗透性差。

(2)教学方法呆板,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轻视“个性化”教学,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

(3)重理论、轻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企业、行业参与不够,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与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结合不够。

(4)由于传统观念的惯性,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滞后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滞后于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岗位存在较大的落差。

(5)工程训练设备不足,缺少实训基地。工程教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都是应用在企业公司中,由学校培养,企业使用,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劳动力充足等因素,有些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不够积极,不太愿意提供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不愿意接待进行实践教学的师生。

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4,5]

1.以水电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设置原则: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必须根据自身的专业沿革、师资力量、实验基础、科研积累、特色优势等遵循可行性与适度超前性、特色鲜明性原则,符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自己的知识特长。课题组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广泛讨论,从水电工程建设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考虑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五个方向:起重机械方向、铲土运输机械方向、挖掘机械方向、机械制造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就业情况和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学校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分别开设一组相应的课程,以满足个性发展,增强某一方向的技术特长和应用能力,以适应工程需要。

2.重构课程体系,适应工程化对复合人才的培养需求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以2012年国家新的专业要求与核心课程为指导;以国内兄弟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参考;同时继承和发扬我校水电特色鲜明的专业特点,而且充分考虑现有的师资力量;同时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机械大类专业人才的实际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需要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使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思想,确保“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高素质”的要求。

3.构建专业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大部分高校基本上还是以书本和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虽然近十多年来在不断改革,但离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讨性教学还有很大差距。课堂教学仍为主要教学环节,课内学时较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通过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模式。

(1)专业教学团队的组成。专业教学团队由首席教师、副首席教师、讨论主讲教师、辅助教师组成,实行首席教师责任制,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

(2)教学过程的组织。根据课程性质,教学过程采取讲授、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一般讲授与讨论学时比为1.5∶1,即每门课程理论学习60%的学时采取讲授方式,剩余40%的学时将学生分小班由教师组织进行讨论。讲授采取集中大班授课方式,由教学经验丰富、授课效果优秀的首席教师或副首席教师承担;讨论分成若干个小班,由讨论主讲教师主持、辅助教师参与。实验课分若干小组,包括首席教师的课程组全体均要参加,采取不同分工,过程组织一般由辅助教师承担。

(3)“教”与“学”特点。集中授课时,教学空间利用率高,大量学生可共享优秀教师资源,授课信息量大,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多,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解决知识点主干部分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的学习和领悟能力。一般不组织讨论。学生发现问题先记录问题,课后自己思考,然后在讨论课中解决。讨论课着重组织知识点的细节学习和解决“问题”(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或由教师提出,由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精细理解能力和知识系统内在关联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通过课程组讨论、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组织讨论的教师一般不简单给出答案和结果,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在组织讨论过程中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指导,对其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培养。学习或讨论的效果检验以学生完成命题作业、提交“结题报告”或“大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反哺”和“融入”

工程教育离不开产学研结合。要探索与机械类企业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新模式,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在原有实习基地与多年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实践实训基地,或建立实践教育中心、联合完成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改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推进二者的相互“促进”、“反哺”和“融入”,积极探索科研为育人服务的途径和办法。

5.以专业综合改革为龙头,发挥辐射作用,实现整体优化

(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探索与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以教研室为单位,每周以研讨会的形式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水电工程建设对机械类人才知识结构、能力要素与专业素养要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工程素养。

(3)以改革和创新为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结合目前学校正在向实行院系二级办学、二级管理过渡,要抓住这个契机建立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运行监控体系,保证教学的质量稳步提升;申请教育部专业评估,促进结构优化、突出特色、强化内涵、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4)借助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着力提高青年教师讲课水平。借助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大练兵,动员每位青年教师参加院级初赛,然后集体点评,选拔优秀进入院级比赛;同时举办一些其他评比性的活动,如:举办优秀教案评比活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集活动;聘请教学名师示范讲课,并观摩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授课;聘请校级督导专家针对青年教师讲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等,从多方面入手为广大青年教师对症下药,共同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5)汲取CDio先进教育理念,探索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汲取CDio切实可行的先进教育理念,结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具有多年办学经验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依托,结合正在进行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国际教育为平台,提出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基于CDio的技术本科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质量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6.高标准严要求,聘任实训基地、工程教育中心的实践导师

实训基地、工程教育中心实行相对独立的人事制度,并对所有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度。从依托企业中聘请技术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讲座教授,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专业教研室兼职教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能手、研发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工程师为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使师资专业结构更具合理化。

改善理论教师的工程背景结构,重点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合理配置传统的学术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使得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并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建立教师到基地挂职锻炼的制度。新教师通过在基地参与生产活动,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生产管理等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管理素质和实践能力;鼓励学校指导教师到企业进行学术访问,参与企业研发。制订专职教师企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了解产业界技术最新发展,为学校储备“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

7.毕业设计与社会需求对接,创新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既是大学生综合基础、专业知识应用的载体又是对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强化的最佳平台。因此,课题组提出毕业设计的改革方案:

(1)针对专业特点大力开展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全面了解企业动态。面向企业需求,对毕业设计内容、形式进行改革。由工程教育中心聘任的企业师资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包括共同拟订或推荐毕业设计课题;聘请为第二导师;参与答辩和学生成绩考评等。

(2)改革毕业设计安排方案,介入时间提前。毕业设计过程和环节重新规划,课程设置与毕业设计互为依托和支持,从每门理论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安排到毕业设计的体系体现完整性、一致性。比如课程体系中按照类别打包设置课程。

在专业方向确定后即开始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确定专业方向,然后进入毕业设计题目、专业课程类别的选择阶段;三年级第二学期,通过课堂学习毕业设计所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确定毕业设计方案,开展理论部分研究与设计,规划实验(或实习)部分的技术路线;四年级第一学期前期完成所有在校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后期结合毕业设计题目到有关企业或工程教育中心实习,而且结合题目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采取边实习、边学习、边进行毕业设计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实验(或实习)任务的同时验证、修改理论部分研究与设计工作;四年级第二学期,前期继续在企业或工程教育中心实习,并结合实习提炼总结设计工作的创新之处,并升华、完善整个毕业设计成果。后期撰写毕业论文,总结其他成果,准备答辩。

(3)增加毕业设计内容,在毕业设计中添加行业最新元素。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多元化,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提取或直接从自己的研究课题产生题目,也可以从企业现有运行过程中进行提取,还可选自企业科研攻关项目或与企业合作的科研课题,甚至从企业的发展方向中提取。

(4)提交更为丰富的毕业设计成果。探索更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毕业设计成果的新形式。纸质论文与其他成果相结合。仪器、装置、模型、创新思维的软件、图纸、影像均视为毕业设计成果的组成部分;专利、公开、软件著作权作为体现毕业设计创新的重要考核条件。

8.切实落实实践环节教学,严抓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成立院级教学督导组,并由企业方总工负责组织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督检查、教学效果评估工作。组员从公司和学校各专业技术专家、教学专家中聘任,负责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具体工作。

出台相关的教学管理系列文件,从制度上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校外实践基地或工程教育中心的教学工作,同时建立师生评估、学校评估、企业评估、社会评估的全方位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考核。

三、结论

课题组在“机械大类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综合发展研究”和“面向水电工程建设的机械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推动下继续对机械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遵照重理论、强实践的原则,从多方面保证并促进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系统构思及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达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高素质”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high/tbch/2010/zygcs/.

[2]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3]王秀梅,孙萍茹.高等工程教育及工程人才培养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篇8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绘图读图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数控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工程图样是机械加工的技术语言,而机械制图课程是解读这门语言的钥匙。因此机械制图教学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的从事机械加工的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是学生进入中职学校首次遇到的专业技术课程,但最初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空间想象思维难以形成,所以导致一些学生厌学现象。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教材中理论概念结合具体实例向学生传授,易于他们的理解、记忆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一 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

《机械制图》一向是许多学生畏惧的学科,不但需要学生记忆那些基本概念、投影规律,更需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如何使他们很好地记住这些概念、投影规律及标准,更容易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讲,单一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最烦,最易疲倦,也是最缺乏思维、积极性和主支性的一种教学,教学效果最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使教学在轻松、愉快活泼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思想情绪和学习气氛互补、互齐、互相调节,互相促时,使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在制图室中实践画图,让学生讨论,各抒已懈,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也最有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开展其它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组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学生板演与提问,以此调节学习气氛,克服厌学情绪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制图课程自觉性、主动性。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才会将课程学好。

二 巧妙运用教具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画大量的图,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无法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

因此应采用图物结合来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模型、示教板、挂图等教具能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及各种事物之间联系,教师对这类教具的选用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将同一内容往往要多次重复演示。教师可采用课件,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这一辅助手段适时地穿插于教学之中,与模型、示教板相结合,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具有较强表现力,可以用来直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视觉、听觉、角觉多种知觉系统协同参与学习,有助于知识获得的精确和完善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机械制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许多文字教材表达不清楚的内容,通过ppt或幻灯片进行微观和宏观、表态和动态相互转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连续过程,更突出表现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把细致入微之处,关键转变点充分突现出来。同时对重点、难点可重复播放,加长停留时间、增强教学效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易接受,大大提高了短时记忆容量,促进长时记忆。此外利用预先设计的多媒体习题库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多举实例,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较多练习。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交互,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结合黑板作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三视图的建立与投影规律,投影作图、剖视等都可自制多媒体习题课件应用于教学中。

三 结合实际图例培养学生实际绘图读图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形成。实践绘图课堂化就是将绘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到具有优化环境的制图室去面对实物进行实际绘图。教师仅提出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可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三视图书、剖视、剖面、零件图、本专业准件等章节都可进行。绘图是《机械制图》特有的实践教学。通过绘图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应用过程。学生只有经常不断地练习,才能在绘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还可促进知识的发展,发生飞跃的认识,培养起创造能力与个性品质,在今后实际生产中进行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

此外教师还可以找来实际加工零件图纸,将同学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零件的结构以及形状尺寸,位置尺寸。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只用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将所学机械制图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才能达到机械制图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标即绘制图,读懂图。

四 开展计算机软件绘图课程,升华机械制图课程知识体系

计算机绘图的三维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可以进行三维曲线、曲面的绘制,还可以组合造型,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形体分析方法和训练空间构思能力,通过多种媒体的设计,展现几何形体的结构特征,以此来使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情景”中,将大脑中的各种简单形体的认知联系起来,形成对复杂几何形体的认知,从而正确理解利用二维图形对三维几何形体的表达。还能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技术技巧。为此,我校开设了CaD,CaXa,uG等软件课程将枯燥的机械制图课程从单一的笔,纸绘图升华到鼠标、键盘绘图,这种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热情。而且利用三维实体造型软件pro/eCaXa、uG等制作三维电子模型,并通过使用特殊插件,能够在网络上实现电子模型的仿真模拟,能够随意旋转、移动、翻转模型,使学生通过对电子模型的研究,达到对真实形体的理解,从而较快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像能力。使学生懂得只有学好机械制图基础课程才能为以后学习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篇9

[关键词]机械原理卓越工程师计划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CDio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1-0132-03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理论课程向工程实践课程转换的过渡性环节,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在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系列课程中是不可替代的。[1]但是,传统机械原理教学存在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方法死板、考核简单片面等不足,与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等相关课程间存在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整体协调性不足等问题[2][3],导致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听课乏力,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对立的师生关系。

学校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部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需要,进行了基于项目的CDio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和创意兴趣的自主学习模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从机械原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角度进行全面介绍。

一、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处理好机械原理与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间分工和衔接,不同于机械制图与建模、刚体运动与力分析、零部件强度计算与校核、材料成型与加工等专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4],机械原理以培养学生面向机械系统的机构设计与分析能力为主,在机构学、机器动力学和常用机构等基本知识学习基础上,更加注重机械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5]处理好机械原理课程内部各章节间内在关系,机械原理教学内容可划分为机械系统、基本原理和常用机构三大模块,构建各教学模块间有机联系,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块关系如图1所示。

机械系统模块是培养学生系统观念的重要途径,利用完整的机械系统实例把课程知识点串联,贯穿绪论、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等章节的教学全过程,形成闭环。

基本原理模块包括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力分析、效率与自锁、机械平衡、机械运转速度波动调节等章节,重点讲授:1.机构结构分析中机构组成、自由度计算、组成原理和型综合等知识点;2.机构运动分析中解析法;3.平面机构力分析中运动副总反力和机构受力分析;4.机械自锁和速度波动调节。而与理论力学等前期基础课联系紧密的运动分析图解法采用实例化教学,在学生自学、练习、讨论基础上,点明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等知识点;实践性较强的机构运动简图、机械平衡以实验教学为主线。

常用机构模块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系和其他常用机构等章节,重点讲授:1.连杆机构中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和解析法;2.凸轮机构中轮廓曲线设计解析法;3.齿轮机构中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定律、啮合传动、变位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4.齿轮系的传动比和效率计算。而常见多杆机构、凸轮基本尺寸确定、渐开线特性、其他常用机构等知识点以自学、调研等自主学习方式为主。

二、基于认知规律的“以生为本”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国内众多高校长期开展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使教学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在教材、电子教案、电子教具、教辅参考资料、教学视频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进展显著,为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奠定基础。

(一)基于慧鱼组合模型的机械系统概念强化与贯穿

课程学习前,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慧鱼创意组合模型,让学生按照已有拼装路线亲手搭建典型的机械系统模型,如各种类型机器人,使课程教学从“积木游戏”场景中开始,逐步了解机械原理所学的连杆、凸轮、齿轮及齿轮系等机构;课程教学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主搭建一个新型的综合型机械系统。学生能够全程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实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学生自主搭建典型机械系统模型为课程学习对象,贯穿机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系等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其隐藏的科学问题,包括概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求解等主要的学习环节,教师承担定义阐述、提出问题、思路引导、方法总结和疑难解答等辅工作,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指导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校园内学生上网便捷快速,机械原理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6]、江苏科技大学课程建设与辅助教学平台[7]、第一视频教程网[8]等,为机械原理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奠定基础。同时,在学校课程建设与辅助教学平台上开设相应的同步网络教学班级,实现课上课下同步进行。随着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推广,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得到加强。

由于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时间、地点具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且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效率存在差异,教师需做好前期引导和后期考核工作:每次课结束前,应明确下次课教学内容和对应的网络资源材料;每次课开始时,需通过提问、课堂练习等方法检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效果,对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要及时解释,强化理解。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自主学习环节实际上是一次学习阶段,课堂提问与检测环节则是二次学习阶段,课后作业、答疑等环节则是三次学习阶段,三者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论和吸收具有良好效果,尤其是课程教学。

(三)基于计算机和编程技术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

项目式教学分为科技论文写作与课外大作业两类。在机械原理学科发展方向调研和文献查阅基础上,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如机械发展史、医疗机器人、生物机械、仿生机构、微小机械等,严格按照国家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规范撰写报告,包含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课外大作业是项目式教学的重点,引入计算机技术和matlab软件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课外大作业的解析法分析。课外大作业包括运动分析、力分析、连杆机构设计、凸轮轮廓曲线设计、齿轮轮廓曲线设计和速度波动调节这六种类型,要求全体学生自行分成3-4人一组,从六类大作业题目中分别选择三项,共同完成分析建模、编程求解、报告撰写、演示答辩等环节,各团队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禁止以逸待劳现象。完成后要求提交大作业实践报告、matlab程序源文件及分析建模的关键草稿纸等材料,实践报告应达到内容完整全面、字迹图标工整清晰、格式符合国家科技论文规范等要求,matlab程序源文件应达到运行流畅、注释合理充分、格式整齐美观等要求。

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答疑作用,实现科研基本思路和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编程技术进行学习、研究的能力,为学生后继其他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至毕业后科研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综合改革实践效果与注意事项

通过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学生的机构设计、综合、创新等专业能力和系统性工程意识、基本的科研素养得到显著提高,在后续的专业课程、第二课堂(如课外科技制作、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毕业设计等学习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第二课堂,机械类专业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上手快,创意多,动手实践能力强。

由于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内容体系、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大作业和期末考试以及相应的考核方法,存在面广、点多、工作量大等问题。为保证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综合改革实践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学生的兴趣与投入。课程学时不断压缩,课堂教学时间越来越短,但教学内容与要求反而提高,而课余活动(尤其是网络普及带来的网络活动)不断丰富,导致学习时间减少。针对现状,必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投入一定的课外时间用于课外学习,包括项目驱动式课外大作业、课外科技创新与制作等内容。

(二)教师的钻研与投入。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使职称评审、考核奖励等活动的科研成果要求不断提高,导致教师对教学的专研精神和精力投入不足,需从学校制度上做适当引导,如我校职称评审中的教学绿色通道和重金奖励的教学模范奖,将教学成绩、学生评价作为考核指标。

(三)课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课外学习的硬件资源包括场地(如开放教室、实验室、机房等)和慧鱼组合模型、常用工具、常规机床等设备设施;软件资源包括课外大作业的项目和本科生创新计划、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活动。

四、结束语

为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上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课程体系梳理、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构建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模块,实践基于慧鱼组合模型、网络教学资源、计算机和编程技术的新型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工程意识和科研素养。

[注释]

[1]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于晓红,王小群,邱丽芳.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8(7):34-36.

[3]赵京,赖德华,门淑贵.以认知学习理论指导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4(2):50-52.

[4]陈文华,陈秀宁.“机械原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71-74.

[5]于晓红,韩建友,邱丽芳,等.深化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4):25-26.

[6]http:///details?uuid=8a833996-18ac928d-0118-ac9291e8-0636/2014-02-20.

机械类助理工程师总结篇10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结合教学;教学改革

本文的研究以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为导向,结合汽车类专业课程《汽车构造》教学过程,在分析汽车类学生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特点,遵循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探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积极探索《机械设计基础》和《汽车构造》结合教学的教学新模式。以教学实证研究为基础,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针对高职院校汽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是以认知为目标,我们提出两点改革意见:

(1)要轻文字描述,重图片、模型和实物的认识,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大量的概念和工作原理等利用多媒体软件转换成汽车构造中具体的图片演示、生动的三维立体动画演示,以及丰富的视频演示等。例如在讲解轮系原理和结构时,在授课中利用多种汽车变速器的挂图和动漫视频资料。使学生对汽车变速器构造、设计目的、使用效果等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符合汽车工程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

(2)部分内容采取在专业教室授课的手段,借助教学模具和实物进行结构和原理的讲解。专业教室与普通多媒体教室的主要区别是布置了汽车各部分总成及零部件陈列架。在专业教室授课时,可随时针对具体的实物讲解理论知识,使学习的过程直观和简单,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讲解万向联轴器时,借助万向节实物可以使学生一下认识到十字轴万向节运动的不等式性和准等速、等速万向节的结构特点,使课本中的难点变简单。

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和汽车构造课程除了设置理论课之外,还有机械原理、汽车构造实训课程,理论和实践分开授课,机械原理和汽车构造实训课程各自为政,非常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针对课程实践教学,提出理论实践一体化授课,机械原理和汽车构造实训交叉结合进行,开放性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为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效果创造条件。

(1)理论实践一体化授课,机械原理和汽车构造实训交叉结合进行是指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原理认知实验,汽车结构拆装实验与理论教学进度同步安排,交叉结合,按各部分结构总成为单元,每完成一个部分的理论授课,就安排一次实验课程。如在讲解完平面连杆机构原理后,先到机械原理认知实验室,认识各种平面连杆机构的原理和结构,再到汽车构造实训室,了解汽车构造中相关的平面连杆机构的实际应用和结构,使得学生认识到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并切实落实实验室开放。机械原理、汽车结构等实验室除在课内教学时间供学生使用外,更应在学生课余时间定时、定员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并安排专业实验教师定期指导,使学习主动性好的学生有更多时间深入学习,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开放实验室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参观学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在实验课堂上不解的疑难问题,没有掌握的操作要领,都可以利用课后到实验室加深体会,简单的可以对照课本利用实物自学,弄不懂的,每个实验室都有实验教师,可以随时请教。并且不受课堂上单一实验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每一个实验教室,把前后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最后学生可以到整车模型实验室把全书内容连贯到一起,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由浅入深地学习,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很快提高。当然实验室的开放对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师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

(1)教学设备机械设计基础和汽车构造课程的结合教学,将理论教学引入实验室现场,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必须要有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结构设备。该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整合汽车工程实训中心已有的汽车构造结构设备资源来解决。

(2)师资队伍机械设计基础和汽车构造课程的结合教学,还需要专业教师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既要熟悉机械设计又要懂汽车构造),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本课题的主要成员中,有2位教师曾经在研究所和企业从事过30多年车辆产品研究开发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另有1位教师曾经在实验室工作多年,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优势互补和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可以构建一支既有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解决师资队伍问题。

四、教学改革的成效

(1)学生更具体的理解了各种机械原理极其应用,更加重视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了学习乐趣。实现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以端正的态度、良好的学风来配合任课教师,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

(2)教师更加注重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提高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机械设计基础》与《汽车构造》教学相长,实践类课程教学与理论类课程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各类教学活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3)有力的促进了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及实验室人员、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通过对课程教学条件、教学师资、学生状况、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考察,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保证了课程教学各环节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汤俊玲.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J].文教资料,2005(30):40-41.

[2]刘步丰.汽车构造多媒体教学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