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础计算机总结十篇基础计算机总结十篇

基础计算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6:06

基础计算机总结篇1

一、工会组织建设

第一,积极贯彻学校工会的工作精神,开展“二级分工会建家”的工作。继续加强教工之家建设,分会工作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使工会真正成为教职工自已的家,并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因工受伤的赵建强同志,慰问家中出现其它事情的朱桂华、冯丁武、陈敏琳等同志,将学院对教职工的关心通过工会及时传达到每一位教职工,从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尤其是总结通过工会如何促进教学,增强凝聚力方面的经验,确保了今年的本科评估“良好”目标的实现。

第二,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在本学期内建立本部工会会员参加集体活动管理办法,将这项制度列入到教师考勤管理制度中。确立工会委员和工会小组长例会制度,制定并完善本分工会以及工会委员职责,完善部教代会组织制度,通过二级教代会完善本部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发挥工会职能,维护教职工权益

第一,充分发挥工会的参政,议政职能,工会计划结合本部自身特点,对教职工关心的集体以及个人问题进行调研,并把实验室人员普遍关心的实验室人员津贴等问题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争取解决。

第二,工会还将积极发挥监督职能,按照学院的“院务公开”制度,切实监督本部的部务公开制度的实施情况,并对本部的所用重大经济、人事问题拥有监督权。

三、配合教学改革,促进全体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为了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传授教学心得,同时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请获得多媒体教学竞赛二等奖的宋武老师进行示范教学。

第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理解,请有关系部学生代表进行座谈,收集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意见。

第三,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较弱的局面,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已经签订了“一帮一”的协议。

四、关心教职工的生活,为教职工服务

工会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持以往工会的优良传统,如照顾患病以及退休教师。对遭受天灾人祸的教职工及时进行慰问,“红”、“白”喜事,分工会都负责组织,工会会员都将积极前往祝贺和慰问,并安相关的标准慰问,做到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

以下内容与本文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分工会2012年度工作总结相关,可查阅参考:工会工作委员会半年度工作总结2012年工会职工之家建设工作总结

基础计算机总结篇2

关键词:职业中专;计算机;能力培养

一、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及原因

在职业中专,由于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对冗长复杂的课本知识不理解,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比较薄弱。而且教材内容也只有windows、excel、word等传统的应用性内容而没有增加有创新性、有特色的内容。让学生感觉多的只有枯燥乏味,而丝毫没有学习的愉,也产生不了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多是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枯燥、无趣的讲解,让学生疲惫,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就无法学好了,到了上机实践,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原因造成了现在的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实践能力低等问题。

二、小议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效率的方法

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程讲解必不可少,而且要凭借这些知识将学生的基础打牢。填鸭式教育不仅不能事半功倍,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职业中专的教师要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穿插更贴近实际的、更新型的知识,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是必要途径。可以打破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只讲基础知识的定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上机操作相结合,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在操作中学习。这样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大脑,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增强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上机操作的理解、认识和记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让教师教得容易、学生学得简单。

职业中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要围绕学生就业为主题,意在提高职业中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职业中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种基础课程,教师不仅应该启发学生学好它,而且在学习它的同时也是对其他计算机应用课程基础的夯实、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知识的整合。同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计算机应用比赛,优胜者可获得奖励,在这种奖励机制和学生虚荣心的作用下,学生会用心参与设计、操作。这样的活动不仅将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操作,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三、总结经验必不可少的步骤

任何一种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职业中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也不例外。首先教师要通过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使教学情况更符合学生实际,也有利于教师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总结经验是查漏补缺,扫除自己知识的盲区和弱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关于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效果提升的途径还有许多值得钻研和探讨的地方,职业中专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出新方法,同时希望本文能够对提高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效果起到一点作用。

参考文献:

基础计算机总结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11-02

1引言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高职学生有较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但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有自己的主见,但学习的自信心差;对未来的就业与现在的学习目标有感性的看法,但缺少理性的认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传统精英式的“先说后做、光说不做”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高职学生,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学生尚未很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相关软件的熟练使用,如很多学生还不能按学校的要求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排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建设滞后。高职教材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备性,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原创性的教学课件,理论讲授过多,多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方法。

3)实验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多简单按照教材设计实验,有些题目缺乏实用性和综合性,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学生上机任务不够明确,没有探索空间,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实验目的性不强。

4)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3教学改革与实验创新

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职教育必须开展以实验为先导的教学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步骤设计和实验文档组织等诸方面的考虑和安排,我们尝试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通过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练习,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验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全部实验练习包含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各个方面(见表1),包括可供选择的14个实验和1个实验总结。每个实验中都包含背景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加深对课程教材中所介绍概念的理解,并掌握相关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师通过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实验1: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信息表示与计算机病毒等实验。通过实验,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内的信息表示方法;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方法及常用软件的功能;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并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技术;通过资料阅读,了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计算机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实验2:windowsXp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Xp的基本操作及文件系统、windowsXp的控制面板与附件等实验。通过实验,理解windowsXp的基本概念,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文件及文件系统,掌握文件管理方法;掌握windowsXp控制面板的作用以及附件的功能;通过实例,掌握桌面的设置方法以及打印机驱动程序的安装;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Vista。

实验3:计算机网络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基础知识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及其特点;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组成;掌握ip地址和域名系统;通过实例,掌握文件夹共享的设置方法,掌握ie浏览器、outlookexpress电子邮件、Google搜索引擎以及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无线局域网技术、万兆局域网技术以及Google公司的发展情况。

实验4:字处理软件word2003。包括word2003的基本操作、表格和图文混排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word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视图概念;掌握表格处理;掌握艺术字的处理;通过实例,掌握word2003文档的基本编辑方法和排版技术,掌握绘制图形和图文混排,通过资料阅读,了解word之父西蒙尼及microsoftofficeword2007中的新功能。

实验5: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包括excel2003的基本操作、图表和数据管理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excel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工作表的编辑和管理;掌握数据格式化;通过实例,掌握excel2003中公式和常用函数的使用,掌握数据图表化;掌握用数据清单管理数据;通过资料阅读,了解XmL和microsoftofficeexcel2007的特点。

实验6: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03。包括p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演示文稿的设计及演示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powerpoint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建立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例,掌握演示文稿的格式化;掌握动画、超级链接和动作按钮等的设置方法;掌握幻灯片切换效果及放映方式的设置方法;通过资料阅读,了解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2007的新界面。

实验7: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3。包括用Frontpage2003制作网页、网站的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Frontpage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了解站点的流程;通过实例,掌握制作个人网页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通过iiS服务器站点的方法;通过资料阅读,了解影响世界的15个网站。

实验8: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总结。全部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回顾所有实验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概括、评价和总结,以巩固通过实验所了解和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和技术。

各个实验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可以搜索更早的实验来帮助解决。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4结束语

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后说、边做边说”的方法,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认知困难,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苏,王文.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西安,2005)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4-198.

基础计算机总结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分层次教学

1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式

1.1计算机与各学科专业的融合对课程体系结构的冲击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课程中应讲授的知识迅速膨胀,新的针对各专业的工具软件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和各专业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密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不是要成为计算机理论人员或科研人员,而是成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这两者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不同的。这些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面向专业应用,根据专业应用的需要和类别来设置层次和组织课程。以前的教学大纲设置是否全面,是否能跟上就业需求,是否考虑了专业特色,等等,都是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的问题。

1.2基础教育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冲击

1.2.1教学内容重复

教育部要求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而课程的内容主要和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层次相似[1]。如果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够保质保量,则为现在新进入大学的学生开设什么样的计算机课程,就非常值得探讨了。如果不重新设置课程体系,不仅教学内容重复导致资源浪费,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轻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想,认为本门课程没有新东西可学。大学计算机基础除了要求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和操作外,主要任务是进行平台能力教育,内容包括当今主流系统软件平台和建立在平台之上的常用应用软件。

1.2.2授课层次不齐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们连续几年在三所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招收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农村地区并未很好地实现教育部所规定的在小学中学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标准,但来自城市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办公软件也比较熟悉,如果所有学生在一起上课,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改革教学一刀切的模式,打乱自然班,进行分层次教学,量才施教,来适应学生计算机能力的不均衡。

2课程体系结构改革

课程体系结构改革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改造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本次教学改革不是短期的行为,而是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时间,重点在河南省三所高校――郑州轻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实施教学改革措施,在实践中总结与创新,观察改革效果。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应该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动态的调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分析本校专业设置特色和学生计算机能力,考察计算机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结合高校的培养目标,更新核心课程的内容、添加删除某些课程[3]。

2.1原有课程体系分析

上述三所高校原有(2007年以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差异不大,如表1所示。

分析上表,发现突出问题如下:

1)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课程门数少,内容结构安排简单;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课时安排过多,内容和中学所学会有重复;

3)后续课程缺失,学生在大一学完后无法进一步学习更多计算机工具软件或技术;

4)第二学期课程设置基本都是程序设计,虽然简单分类,但仍存在一刀切问题,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和培养需求。

通过研究分析,教学内容上应该弱化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与技术的讲解,如弱化办公系统的使用,适当减少第一学期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时数;强化和增加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的内容和课程,教学内容上应由注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增加网络使用与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包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制作)、程序设计基础等知识[2]。

2.2建立“三层次”课程体系结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设想,如图1所示,每个层次体现了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提升,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这个“三层次”体系是总体指导架构,各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本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特色,选取不同的课程来教授。

2.2.1计算机基础能力教育

第一层次主要内容为学生第一学期所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的培训、计算机文化的讲解、最新计算机信息和技术的简单介绍。对这部分,考虑到中小学已经有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可以缩减操作讲解的学时,由原来的60课时改为30~45课时。

2.2.2专业分类计算机教育

第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是有差别的,特别是文科和工科、工科和艺术类各科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甚至于机电类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也有着明显不同,而专业需求更是有明显不同。开设课程前需要教师对各个专业学生思维方式特点和各个专业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理解能力进行分析。教师依据专业内容,分析各专业教学执行计划,搜寻制定适合的专业工具软件和学纲,依据专业软件的技能要求,设定若干门计算机专业工具软件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特点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以河南三所高校为例,我们对专业进行分析并分类,如表2所示。

我们在分析专业需求、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初步列出开设课程表(如表3),各校可针对本校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也需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教学内容,例如,图像处理课程的图片处理,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可以农作物图片为主体,林学专业以树木图片为主体,园艺专业以花卉图片为主体,畜牧专业以动物图片为主体;而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系可以服装和时尚类图片为主体。

2.2.3学科扩展计算机教育

第三层次为更高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本层次的教育将立足于学生专业学科,着重于扩展学科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授课可采用举办信息技术新技术讲座或者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学校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工具软件教学。例如,中原工学院有编导和播音专业,则可根据需要开设视频制作、3D制作、虚拟电影模拟制作、音频和视频处理的相关软件;针对服装和艺术设计专业,可开设计算机美术艺术设计课程;针对装潢摄影专业,可开设针对装修的虚拟模拟设计软件和针对摄影的计算机处理软件等,如表4所示。

这个层次的教学工作,是后期发展的重点,应当继续扩充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公共课和选修课以及讲座的数量,使学生有机会学习贴近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内容。

3分层次教学

3.1新生计算机能力差异分析

在新生入学时,以问卷的形式了解每位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情况,如中小学是否使用过计算机,文字录入速度如何,是否会使用windows、word、powerpoint和excel,是否接触过网络,是否会使用搜索引擎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是否能熟练使用当前所流行的windows操作系统等。通过这些调查了解大一新生的总体计算机水平,为下一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中原工学院的分层次改革工作进行得比较早,从每年对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调查问卷分析和分层次考试来看,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甚大:有超过10%的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包括上网),学习过办公软件,但其中能很好地完成电子文档、电子表格等编辑工作的学生人数不多;有近20%的学生对计算机接触不多。从上机情况看,有些学生1分钟可以输入40~50个汉字,而有些学生基本上还在找键盘。因此,在采用分层次教学之前,统一授课方式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

3.2实施班级分层次

我们在了解大一新生整体计算机水平的情况下,对新生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使用的题库是目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题库,旨在测试每位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并以此次测试成绩作为分级教育的依据。分级教育使具有一定基础以及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部分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可带动其他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2010年为例,中原工学院在南区本科中,将所有新生按测试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共28个教学班,其中a班4个,B班13个,C班11个。从目前分班的情况来看,C班的人数远远超出了a班,反映了我校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偏低。

3.3进阶式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进行了分层次改革,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个层次配备固定的教师,每个层次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不同,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成进阶式提升:C班的教学以培养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为主;B班教学在讲解基本操作基础上,注重进行应用技巧的讲解;a班教学注重扩充知识面,采用综合案例介绍新技术。

4结语

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是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改革之核心措施,分层次教学是改革实践的重点,这两部分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筋骨所在,其改革成败直接影响到能否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教师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改革、考试系统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引入网络教学,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7-9.

[2]王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8(8):106-107.

[3]张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7):88-90.

CurriculumSystemStructureReformandmulti-levelteachingpracticeofComputer

FoundationCoursesinUniversities

GaoLiping,LiUShu

(ComputerScienceCollege,Zhong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7,China)

基础计算机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一、引言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也千变万化,如今计算机已经不是人们遥不可及的高科技产品,它已经无处不在,越来越广泛地融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以及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等。而在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成了计算机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脱离实践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结合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实际情况却适得其反,很多学生往往是理论课听得很明白,可是一动手操作就无所适从,对于授课内容只会生搬硬套,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对于理论课的内容与动手操作不能统一,从而造成厌学情绪。这样,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直至毕了业,也无法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简历、应聘书、毕业论文等。

2.计算机课程体系陈旧,不能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职业学校相继在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20多年的模索,各校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offtce系列办公软件应用,还包含一些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网络基础的内容。教学方式大多是根据教师的理论讲述,结合学生上机完成实训。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产品和技术层出不穷,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内容老化,理论知识陈旧,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

3.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现在,许多小学、中学虽然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一般只是作为选修课,每周只能上一次课,而一些偏远的农村,由于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根本没有见过计算机,连基本的开关机都不会,更别提应用鼠标使用专业软件了。笔者曾对我校新生计算机知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75名新生中,有103名学生对计算机比较熟练,占总人数的10.6%;有794名学生表示使用过计算机,但不熟练,占总人数81.4%;有78名学生表示从未使用过计算机,占总人数8%。由于高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这无疑给计算机教学增加了难度。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决定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批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强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加强实践练习,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了office办公软件之后,可以学生跟《广告策划》课程相结合,制作策划书;推荐学生到学院各处室进行实习,协助教师处理一些简单的excel统计工作;或协助授课教师制作一些精美的ppt课件;也可以协助各班辅导员打印一些活动通知、培训通知、放假通知等文稿。

2.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如今网络如此发达、便利,教师应该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将陈旧的、过时的教学内容及时摒弃。要将先进且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及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实际综合能力。

3.依学生情况分层次学习

在新生入学时可以对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进行摸底考试,然后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兴趣以及专业需要选择授课班级。教学内容可设置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主要面向零基础或是基础差的学生,是一个基础性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操作,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高级学习,主要面向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包括网络、常用的专业软件,如Flash、photoshop、autoCaD、网页制作等。

通过分层次教学,可以对基础相同的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把需求一致的学生集中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促使基础差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而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并掌握将来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同时合理的利用资源,节约时间。

4.改变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特色,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实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笔试,甚至没有笔试,增加上机操作部分的分值。例如我校学生期末成绩为,平时60%+期末40%,那么,在整个学期中可以进行多次随堂测试,记入平时成绩中。让学生运用平时所学知识点进行考核,学生易于接受且不容易遗忘,学生能够及格甚至得高分的可能性增加,这势必增加他们的学习。

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面向应用、注意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有效的考核方式,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今每位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日益艰巨,而学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与大胆尝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模式,探究教学创新,才能使专业特色突出,教学水平突出。我们要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逐步推向深入,从而促进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蓝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1年10期

[2]吕文光;;浅谈计算机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3]陈伟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教学新探索[J];职业;2010年03期

基础计算机总结篇6

本次分层考试采用计算机题库方式进行,设置了三种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填空题和操作题,总分为100分。其中,单选题和填空题侧重于考察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数值编码及二进制运算、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总分为25分;操作题主要考察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总分为75分;其中,win-dows操作部分占25分,word操作部分占20分,excel操作部分占15分,powerpoint操作部分占15分。理论题部分设置有单选题和填空题两种形式,其中,单选题涉及二进制运算、aSCii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文本压缩、ip地址及分类、maC地址及其与ip地址的转换、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设备管理、处理器字长和冯诺依曼原理等内容;填空题涉及多媒体文件存储容量计算、计算机网络协议、绝对路径及相对路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等。操作题部分包括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四个部分,其中,windows操作主要考察文件夹的创建、删除和修改、快捷方式及其创建、记事本软件相关操作、计算器软件相关操作以及文件的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等,word操作主要考察文字格式设置、指定内容查找、文字的基本编辑、表格制作及格式设定以及图片插入及格式调整等,excel操作主要考察单元格格式设置、基本公式(含求和、求平均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等)的运用、数据区域选择及图形生成、背景设置和自动筛选等,powerpoint操作主要考察模板设置及应用、文字格式设置、动画设置、放映方式设置和背景设置等。这些内容的设计基本符合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规划和要求。此外,考虑到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而在平时生活中相对比较多地接触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操作,将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

二、考试结果的分析

(一)总体结果分析

总体考试结果的平均分为47.19分,看似这一成绩还算不错。考虑到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这个前提,一方面说明当前大学新生对常见操作软件并不是非常陌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windows题目得分率为83.27%(按照百分制进行折算,其他类似),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都能够有很好地掌握;word题目得分率为51.96%,说明接近一半大学新生对word的基本使用,如输入、简单格式排版和替换等基本操作有所掌握;excel题目得分率为12.54%,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接触excel软件操作,没有建立数据处理的理念;powerpoint题目得分率为44.51%,略差于word题目得分率,说明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也有所掌握;理论题得分率为28.66%,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及格率仅为18.82%,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和操作)的系统掌握还很不够。特别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次分层考试的题库中,操作题和理论题的难度都相较于期考考试标准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如果按照常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的要求来进行的话,可能在各项指标上还要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总体考试结果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还很不够,尤其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本门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考虑到计算机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不合适的。

(二)分类结果分析

本次分层考试还对考试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考试结果按照三类进行统计,即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其中,信息类选择的班级包括计算机1301、通信1301、物联网1301、信息安全1301、自动化1301、测控1301和人工智能1301等共计14个班级;非信息文管类的班级包括工商管理1301、经济1301、企业管理1301、社工1301、法学1301、行政管理1301和日语1302等共计14个班级。由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人数在全校占据绝大多数,所以选择了更多的班级,具体包括土木工程1301、采矿1301、环境工程1301、矿加1301、机械工程1305、能源工程1301、安全工程1301、工业设计1301、物流工程1301、材料工程1305、生物技术1301、数学1301、物理130和化学1302等共计28个班级。从以上选择的班级可以看出,这些班级基本上涵盖了学校在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中的所有学生,样本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及格率,信息类为23.81%,非信息理工类为15.55%,非信息文管类为16.71%。信息类学生在及格率指标上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这得益于信息类大学新生在理论题得分率、win-dows得分率等其他指标上也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究其原因,信息类大学新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对计算机较为感兴趣,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但是,这一及格率指标的绝对值还是很小的。单纯从这一指标上来看,不管是取消信息类,还是取消非信息类大学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都是不合适的;对于windows得分率,信息类为83.96%,非信息理工类为82.27%,非信息文管类为82.85%。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indows基本操作的掌握都比较良好,这得益于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对于word得分率,信息类为54.00%,非信息理工类为50.13%,非信息文管类为52.68%。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ord基本操作的掌握还比较欠缺,这是由于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对office相关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word等软件的学习可能是自发的和随意的,这不利于对office软件的系统掌握;对于excel得分率,信息类为16.03%,非信息理工类为11.27%,非信息文管类为11.34%。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excel的基本操作还没有涉及,对数据处理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考虑到数据处理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科研和工作的重要性,对excel软件操作的掌握和数据管理概念的形成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powerpoint得分率,信息类为47.31%,非信息理工类为43.63%,非信息文管类为44.90%。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掌握也是比较欠缺的,而随着大学新生步入社会,利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来展示自己或介绍产品或规划项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理论题得分率,信息类为29.82%,非信息理工类为28.50%,非信息文管类为27.59%。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都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基于这样的基础是无法完成后续计算机相关软件和硬件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三、考试结果的启发

本次分层考试目标是选拔优秀大学新生组成快班,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这里,我们不涉及有关分层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是从本次分层考试的数据结果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未来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

2.就理论知识来说,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欠缺,需要在课程学习中加强计算机工作原理、编码、多媒体、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3.就应用操作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都有比较良好的掌握,对常见的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的掌握仅限于对一般的文字编辑操作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excel操作则非常陌生,没有形成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因此,需要在应用操作方面继续完善word和powerpoint等常见办公软件的高级操作的练习,并重点加强数据管理操作软件的学习,如excel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4.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作为入门课程可以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体系。当然,如果考虑到信息类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需要,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专业化的内容,并进行差异化教学。

5.总体来说,大学新生对计算机操作软件的掌握要好于计算机基础理论,考虑到基础理论中有关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抽象性,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关操作软件的学习,如photoshop或网络模拟软件等,以便具有形象化的学习效果。

四、小结

基础计算机总结篇7

摘要:本文对有色冶金类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对设计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基础形式,荷载分类,荷载组合,基础计算,基本构造分别进行了阐述。对基组的振动控制标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动力基础,荷载分类,荷载组合,振动控制标准

1、概述

动力机器基础是支承和固定有色冶金工厂设备的结构体,其主要任务是将设备可靠地固定设备基础的相应部位上,将设备的恒荷载、活荷载及动力荷载(水平扰力,垂直扰力)有效传递给地基。有色冶金类工程项目中,动力机器广泛用于工艺生产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见的动力机器基础的主要型式位:块体式、墙体式、框架式、箱式、坑式等型式。动力机器基础工程设计目标,既要优化基础配置,使其地基承载能力符合要求;通过验算基组的动力作用效应,控制其振动幅值,不产生危害设备运转的地基沉降或基础的振动,不影响车间人员的正常生产和工作,满足设备正常运转的各项要求。

2、基础资料收集

动力机器基础需收集的资料包括: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资料;车间的工艺布置图,与本设备基础相邻区域的车间建筑物基础和其他设备基础、地下构筑物和地下管网等布置图;生产厂家提供的设备型号、规格和底座轮廓图;机组布置图,设备基础轮廓平剖面图和坑、沟、孔的尺寸,埋管标高以及对地脚螺栓、预埋件、二次浇灌层的要求;设备的重心及传至基础的各种恒、活荷载值,设备动荷载值及其作用位置和方向;基础表面最高和最低温度资料;基础表面防侵蚀要求及侵蚀性介质的种类、浓度和温度等资料。动力机器基础资料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基础设计的质量。

3、荷载分类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有色冶金类动力机器基础荷载包括:永久荷载:机器本体重量、各种附加b置含管道、阀门、平台等重量;基础结构自重、基础台阶上填土重量等。可变荷载:机器的扰力、冲击力、当量荷载;操作荷载、温度作用、风荷载、机器生产附加荷载;设备安装、检修用的重型荷载;以及常遇地震作用。偶然荷载:包括机器运行的事故荷载;以及罕遇地震的作用。

4、动力计算要点

有色冶金类动力机器基础需根据动力机器的特性和类型,工艺配置,管道布置等要求,确定基础型式及各部分构件几何尺寸及相互连接要求后,简化为合理的力学简图,进行结构的动力计算和静力计算,使其满足振动限值和结构强度的要求。对于以承受水平荷载为主的设备基础,尚需验算基础的抗滑移和抗倾覆稳定性;对于自重较小的箱式和坑式基础,尚需根据地下水位验算抗浮的稳定性;当工艺对设备基础沉降量有具体要求时,尚需验算基础的沉降量;对于有防水要求的箱式或坑式基础需进行抗裂或裂缝宽度的计算;当有温度作用时,尚需验算结构的温度效应。动力机器基础动力学计算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精细计算。当有充分依据时,也可将设备的荷载乘以动力系数后按静力方法换算成当量静荷载作为设计荷载,对基础构件进行强度和配筋计算。

5、振动控制目标

动力机器基础振动计算的目标,是要使基组在正常使用时其振动限值控制在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满足机器的有效运转,确保操作人员的良好工作环境;以及避免或减少振动对周围建、构筑物或仪器、仪表等的不良影响,实现适用、安全且经济合理的要求。目前国内关于动力机器基础设计的标准均根据不同类型的机器及环境要求,用容许振动线位移或容许振动速度作为控制目标。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必须结合具体工程要求,正确选择适合的容许振动限值。现行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对各种动力机器的振动限值作出了规定,现汇总于表1中:

5.基本构造措施

动力机器基础的构造措经过多年工程实践的总结。对弥补设计不足至关重要,在设计中必须加以重视。包括了各类设备基础截面最小截面的选择,材料性能的要求,各种附属构件的要求等。对于大块式,墙式,框架式设备方案配置时尽量选择对称布置,避免较大的偏心,基础的底板宜设计成长方形,应设置在同一个标高上,地基条件不好时尽量采用筏板连接或采用桩基础,保证基础底板具有足够的抗弯刚度。构架式基础由于刚度较弱,设计时更要重视构造措施,支柱应对称布置,支柱的上下端需设计为固接;支撑柱的中心线处宜布置对称的构架梁,结构构件的截面形状应对称;大块式基础的构造配筋要求:体积为20m3~40m3的大块式基础,应沿基础顶面,底面配置钢筋,凹凸处应局部加强配筋。体积大于40m3时应沿基础顶面、底面及四周配置钢筋网,目的是防止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导致裂缝,钢筋网要求细而密。小型设备基础在基础顶面配置钢筋网,目的是防止设备安装、检修时,混凝土表面遭受撞击损坏。

6.结语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应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在方案配置阶段就积极参与,根据不同的基础类型确定合理的计算模型,利用计算机采用先进的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复核计算。有色冶金类大型,超大型动力机器基础在工程中应用日益广泛,同时也对基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动力机器基础设计必须在工程实际中认真总结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400-96;

基础计算机总结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学目标 专业应用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的有效途径。&n

bsp;

 

参考文献: 

基础计算机总结篇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5-1495-02

Discussoncurricularteachingfor"ComputerCultureFoundation"ofHighertechnicalacademy

YUJiu-jiu

(anhuiwendainformationandtechnologyCollege,Hefei231201,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charactersoncurricularteachingfor"ComputerCultureFoundation"ofHighertechnicalacademy,connectedwiththeteachingpracticeforthreeyears,anddiscussingonthecontentandmethodonthecurricularteaching.

Keywords:Highertechnical;ComputerCultureFoundation;Discussonteaching

1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一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上应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呢?共有三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2.1在培养目标上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工作在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动手能力强,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处理各类信息的应用型技术人员。

2.2教学内容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因此在选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时,应以基础理论“必需及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训的实践和内容。

2.3培养方式上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技能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必须旧有的纯理论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式的探讨

以本人三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将知识的掌握融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中颇受学生的欢迎。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需要培养的能力很多,使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能力的培养中注重学生本身具备的知识基础,创造出大多数学生都可接受的问题背景,重视个体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学过程。

3.1以规章制度约束学生

大多数高职学生入学基础较差,加上多年来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复制能力很强,但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加上网络游戏、聊天等因素对众多学生的影响,如果在教学伊始不培养他们坚强的自我约束意志和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教学工作将无从谈起。

在上课的第一周就要公布规章制度的内容,如:“理论课上不允许闲聊,实验课上不允许打游戏,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等,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和上机习惯,第二周继续观察。针对前两周学生学习和上机中存在的不足和严重问题,在第三周做总结,并且再次强调制定规章制度的宗旨和教师的理念,让学生心悦诚服,并真切地感觉到教师是在为学生着想。第四周可以加大学生表扬学生的力度,并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这样学生亲自体会到不学是一种损失,就不会白白浪费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了。与此同时,师生之间会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之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新生入学以来所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方面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才不会枯燥无味。

事实上,很多大一新生都是热切盼望听第一次计算机课的。在进大学前,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仅局限于初步应用,达不到大学教学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解答自己以前在这个领域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几周课下来之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始有所下降,感觉教学内容和自己希望的根本不一样。比如,有学生反映自己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原来立志好好学习计算机是想做一名游戏制作大师,可是感觉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太枯燥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

3.2.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高职院校对该门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论部分适度够用,注重学生计算机素质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在课程教学实应把握“广度优先”原则,避免将计算机专业内容浓缩后灌输给学生。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章节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数制间转化规则、原码与反码及补码概念、系统总线和数据总线等内容是不适宜的。这不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更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介绍鼠标、键盘、网线应插在主机什么位置上,如何拷贝光盘内容等一系列操作才是学生所关注的。此外,理论课与实验课需交叉进行,即一次理论课后安排一次实验课,避免前半学期上理论课而后半学期上实验课的课程安排模式。从第一周起就安排实验课,做到实验课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50%,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锻炼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的能力。

3.2.2通过网站或电子信箱及时回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们在每次课后都会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但又是属于教学之外的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但是基于高校的客观环境,学生们与教师在课余时间见面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利用教学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也不适宜。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站,网站内都有学生留言的版面。任课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多登陆课程网站解答学生所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或者通过电子信箱与学生交流。教师切不可把这一活动当成是教学中的“份外之事”,只有及时回答学生对学习该课程产生的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在实践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采用“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兴趣。现代教学理念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主导,教师不仅要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更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交给他们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3.3.1上课前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这对于内容新、实践性强的课程是不适应的。我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一种教学方法,即课堂上通过具体案例“提出问题―引出概念―展开知识点―归纳总结”。通常上课开始提出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引出的是基本概念,展开的是重要知识点,最后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推广应用。当然,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也要正确地估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问题最好要符合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控制在“跳一跳,摘到桃”,可接受并能合理发展的程度内。例如,在讲授关于windows系统中文件存储的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如何把U盘中的文件存储到电脑中?”,引出的概念是“如何进行电脑中文件的复制和移动操作”,展开的知识点是“有几种方式可以完成复制或移动操作?把U盘中的文件复制和移动到电脑中有什么区别?”等,归纳出“外部文件存储到电脑中是通过复制或移动操作完成的”。这样,提出问题在先,理论在后,针对性强,易于与学生互动,也使课堂教学讲解自如。

3.3.2案例启发式教学

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倡讲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变为主动的能力学习,首先从课程内容的具体案例出发,并把相应的问题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达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本人在长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这也需要教师不断来了解和掌握最新计算机的发展动向,寻求新案例。精心准备一个案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上讲授office系列中的word文档排版时,首先给出学生一个内容字体和段落格式处处一样的信函文档,和学生一起讨论这封信函内容的格式所存在的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诸如:“第一行收信人姓名应左对齐”,“正文应中间对齐”,“正文段落间距要合理”等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通过word文档中的“格式”菜单栏去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通过对该文档演示各种word格式排版操作,最后归纳出word中各项排版操作的方法。同样,在讲授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设置内容时,同样先展示给学生一个无任何放映效果的普通幻灯片演示稿。根据学生提出的例如“演示稿无动画及声音效果”,“演示稿无超级链接”等问题,现场对相关操作进行演示,最后对各种操作总结。这样,学生始终是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又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同样,案例启发式教学也可以用在实验课上。实验课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最好实践。每次实验课都需精心安排综合性实验作业,但作业内容应以理论课上讲授的案例为基准。以上文word格式排版操作为例,我在实验课时会布置学生用word文档完成一封信,按课堂上所讲对其内容格式进行排版操作,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同样的排版结果是否存在不同的操作?”,“每种操作的优越性如何?”等问题,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所学理论紧密结合,通过多动手和多动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启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3.3让学生参于教学

课堂上首先提出问题,这是许多教师现在都注意到的方法,但是提出的问题由谁回答,这是问题是否有效的关键。这不仅仅是某种形式,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我的看法是,可以让学生回答关键问题。例如,在excel函数功能的教学中,在讲课前采用的案例是一个学生分数排列无序的成绩表,提出的问题是“该成绩表的视觉效果是否存在问题?”,学生通过在自己掌握的知识范围内提出自己看法:“成绩栏的分数应有序排列”,“最好能把分数不及格的学生姓名筛选出来”等等,所以很自然的引出了如何使用excel中的函数来完成这些操作。随后请一些学生上讲成相关操作,教师只做点评和补充,说明其中的主要知识点。这样便在快乐高效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

3.3.4下课前2分钟总结

下课前用2分钟时间做本次课的总结,并提出下次课的任务,使学生连续思维,明确思维和目标。一次课即将结束时,用2分钟总结本次课的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并给出下次课要解决的问题引导。这样加强新旧内容的联系性,以旧引新,讲新复旧,使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有全盘把握。例如,本次课是关于电脑中文件存储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在下课前对电脑中文件存储方式和效果做一总结,并提出“如何在电脑中进行文件删除操作”的问题引导。这样可使学生对下次课的目标有所了解,带着问题去听课,激发学习的兴趣。当然,这2分钟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它需要高度的概括、完整的提炼、准确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很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成绩的评定,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期末成绩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因此,要将学生的笔试成绩与上机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有机结合,做到科学合理。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因盲目追求高分而采取死背硬记的方法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才能激励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单元结束后都有一个综合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同时也会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最后,在课程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该门课程内容相关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获取证书,并宣布通过一级考试可以代替该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为了能为今后就业增加筹码,确定了学习目标。这样,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纪律非常好,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

5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教学,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些学生甚至没接触过电脑。这种知识水平相差悬殊的状况为今后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困惑。

(2)在教材选择上,忽视了中学与高职接轨的问题。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有较为严重的重叠现象。如何选取一本从计算机从零起点到非零起点平滑过渡的教材,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现实中由于不同专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等因素千差万别,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唯一的原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注重从该课程特点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慧.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25-26.

基础计算机总结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问题;建议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使用方法。同时,人们对信息处理日益复杂化、迅速化、准确化的要求,使计算机成了办公自动化最重要的工具,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助手。通常我们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始,总要探讨三个问题,计算机能干什么?我们学什么?怎么学?狭义的答案是,计算机无所不能;我们学windows操作系统;学office办公软件;学习各种应用软件。尽可能的用电脑展示,以此来提升我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的思考延伸和创新型教师的要求等几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这门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是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虽然目前各类学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安排得不够科学,个别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结果使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造成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性,给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也仅限于玩游戏、上网聊天。教学内容上过于突出理论,教学中缺乏实践操作,无法把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与自身的专业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好。

2、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在一些学校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原因主要在于教学方法陈旧,很多学校教师习惯的还是“三尺讲台”,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教材选取不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计算机与各个学科结合相当紧密,但如果找不到结合点,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就不会很好。

二、针对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如: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组成及office办公软件及一些常用工具软件包括文件压缩工具、病毒防治工具、音视频工具。计算机纯理论知识枯燥,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我们的教学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获得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教师要在注重学习任务设计与布置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学习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实物讲授,上课时拿一个主机在课堂上打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硬盘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能从实物中得到感性认识,直观的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如何工作,如何存取信息。我们要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出发,用简明、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多媒体讲授,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教师讲解一步,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教师讲解轻松,学生一听就能明白。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老师也可以做好一份简单而且结构合理、所要学习的内容应用比较全面、效果非常吸引学生的幻灯片,演示给学生看。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动力。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上机操作技能,注重考核评价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很强的操作能力,足够的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教师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把握好进度,分层次推进。要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做好记录和评价结果。重点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4、提高教师个人业务素质

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快,教学上各种新的教法及手段层出不穷,这要求教师要勤于钻研计算机专业技术、紧跟时代,探索灵活多样的教法,要了解现行的教育体制、法规、政策,保证自身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科学的迅速普及和应用,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创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爆炸带来的眼花缭乱的信息,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计算机基础创新教育给学生提供的不仅是专业的先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对信息的更好地把握,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有赖于创新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郭艳玲.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2]王利.计算机基础教育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3.1.

[3]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04.5.

[4]万德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与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5]刘英.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效率.中学课程资源,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