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创业论文十篇互联网创业论文十篇

互联网创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7:35

互联网创业论文篇1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互联网思维嫁接模式1、两种思维嫁接的方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用户思维,其次是社会化思维,其本质是物质与信息传递,而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过程本身也是信息的传导过程。通过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嫁接,吸取更大范围、更多资源参与技术创新,实现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与用户之间、科技人员与市场的全方位互动,促进技术成果的完善。同时大大缩短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体现技术成果转化的简单快捷、直观可视与应用标准化。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转换: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传统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必然要与市场接近,科技创新可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企业、农民提出研发需求,将研发需求放到互联网平台上,打破原有部门、地域界限,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通过网络,组织相关人士出谋划策,广泛征集创新思路与产业发展意见,让者和其他思维碰撞,让用户参与研发,让未来的成果提前与市场对接。即使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亦能使研究与产业应用更加接近。3、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布局:一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多元化。通过推广体系的技术示范与农民培训、电视频道、科技入户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畅通技术推广渠道;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品种、技术在线展示与自助培训,实行定向推送技术。三是构建线上展示与线下示范的o2o形式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强化物联网应用,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农业技术云服务平台落地服务站,集中在网上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实现线下现场观摩与线上展示结合。

(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技术创新推广思维的融合模式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目标与方向。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一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泛团队集群研究为平台,打破部门地域、技术领域界限,体现群策群力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思维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以技术“物化”创新与推广为导向,以简约化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的推广思维模式。三是基于农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网络在线展示与标准化技术在线自助培训推广新模式。四是基于移动互联平台,集成农业政务信息、技术与市场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配送等功能,建立模块化、菜单化与技术推广定制的农民电商园、智慧农民手机卡的技术推广与产品营销云服务平台模式。2、建立面向农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部级或省级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运作前,必然要回答建立哪些类型的数据库,由谁建?建立后的数据库怎样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如农业产能数据、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数据、农业生产技术数据等,做好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其次,通过推广服务云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云平台服务方式与农技人员、农民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农户。3、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信息传递与推广。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首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想到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农民、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科技管理部门要将提供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与各类农业应用型研究项目的评价考核挂钩;其次,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线上与线下示范,以及手机推送app、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技人员、农民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农民及农技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口碑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二、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方式的影响1、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思路转变。农民、农业企业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对园艺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产量更加关注。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思维逐步从传统“品种--配套技术--加工”狭义的产业体系技术研究,转变为从生产到餐桌,从农资供应、机械耕作、信息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广义产业链式研究。根据顶层设计、反向推导、目标公开、底层互动、跨界协作、系统集成、成果物化、迭展的原则,构建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大团队、技术集成大平台的互联网创新思维。2、建立园艺技术物化与集成优化网络化推广的思维理念。在园艺生产中,更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物化方式被用户所接受,如种质资源以种子种苗的形式进行物化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新型农膜、基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以及新型设施装备、新型农机等等本身就是物化成果;对于灌溉技术通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授粉坐果技术以提供蜜蜂、熊蜂、生长调节剂进行物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可通过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进行物化推广。即使对于难以物化的栽培技术,也可通过微电影、视频、图文教材、挂图进行物化推广。园艺产业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生产模块,标准化的物化产品,提出不同设施、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方案。

(二)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平台1、构建园艺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园艺产业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包括区域内园艺生产产能的监测、生产基地与市场价格指数分析,产业发展分析与产业政务信息等方面,由政府部门相关产业政务信息,加强省、市、县农业部门对区域园艺基地生产运行监测,包括品种结构、种植面积、产能与上市时间等。及时准确、系统掌握区域内园艺生产信息与发展动态。通过监测平台,实现园艺产业发展运行预测预警,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苗头性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服务。2、构建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以园艺产品优质优价为导向,与产销对接平台对接,重点引导区域内园艺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强质量产品追溯,并积极加入省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上线园艺企业生产的品牌、质量意识。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实现产地追溯、品牌追溯、质量追溯。通过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优质产品产能监测分析,集中重点宣传展示江苏园艺品牌产品。3、建立联产联销的产销对接服务平台,推进园艺产品消费定制。一是为省内园艺生产者、经纪人、批发市场、集团消费大户提供供需信息的平台,促进产销对接。二是为优质可追溯的园艺产品提供联产联销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改变传统“生产基地+经纪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以产品溯源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园艺产品配送企业和城市溯源果蔬联营店,实现优质产品的联产连销,实现优质优价而不超价。三是实现园艺产品从大宗消费走向品牌定制消费。结合部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商品化、品牌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园艺生产基地销售分拣、分级、品牌销售。通过平台,进一步推进云订单、云销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园艺生产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能够实时看到基地田间生长状况、了解种植过程及投入品使用情况,增加对基地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建立定制需求,逐步引导蔬菜生产实现生产溯源。4、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建立区域性园艺生产技术在线培训系统,改变传统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互动平台。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与创新方向,实现技术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与用户之间、研发人员与推广人员之间互动。实现专家在线解答,组织远程视频诊断等;二是建立园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网上示范平台,在安排科技示范任务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线下实体展示点,在网络相关展示信息,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开辟现场视频展示,成为农业科技云平台的线下落地服务站;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数据库。集中国内外园艺科技创新成果,购买、委托制作或网友免费提供园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可视化技术推广课件,如生产微视频,图文电子教材、专家现场培训课件等,供网络(移动互联)在线学习;四是建立园艺技术推广与营销互动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互动方式,如农民学习技术交流讨论,学习分享园地,专家智库等;五是建立集聚农民及生产者关心的农资采购与优选平台。通过各类农资产品的网络展示、现场示范与用户评价,推出一批优质农资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集中推出一批江苏名牌园艺产业、名牌园艺产品品牌、名牌园艺产业基地、名牌园艺技术成果、名牌园艺技术专家,推进园艺生产全程标准化。

互联网创业论文篇2

emBa是mBa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直译为高级工商管理人员mBa。旨在培养具有高度政治素养、责任心、职业道德和社会职责的企业家。emBa特别适合于那些实际管理经验丰富但离开应试环境多年的企业高管,一般要求工作经验在8年以上,多是由公司推荐学习。自1999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国内商学院中率先创办emBa项目以来,各大名校商学院相继开展emBa项目。今天我们精选了一批就读于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的企业家的emBa论文,告诉大家商界大佬的emBa论文都写了什么。

单祥双:中科招商董事长兼总裁

个人简介:就读于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2014春季班。曾在国家教委系统、交通部系统、招商局集团系统和招商证券工作。2000年12月至今创办中科招商并出任总裁,2006年至今任中科招商集团董事长。中科招商集团主营业务涵盖基金管理和投资两大业务,截止到2015年,集团设立并受托管理100多只基金,管理基金规模近700亿。2015年国内股市大幅波动时,为响应国家为国护盘的号召,中科招商逆势阳光举牌16家a股上市公司。就读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期间,中科招商公司将净资产从10余亿元发展到2015年底的155亿元。目前兼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创投委副主席、中国发明创新创业中心主任、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联席会长、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轮值主席、创新中国智库执行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论文题目:中科招商逆势阳光举牌案例分析——兼论证券市场新投资逻辑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证券市场投资逻辑的历史演进、成因和实际效应的分析和比较,以中科招商逆势阳光举牌案例分析为聚焦点,推演出了新逆势投资逻辑,对其形成因素、多重效应、现实和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做出了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得出了一系列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和建议。一是本文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逆势投资逻辑,既为市场主体应对市场非理性巨幅下挫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又创造性地融合了价值投资、趋势投资、逆势投资和投资主体需求,含有“产业+”和主动管理的创新元素,是对投资理论的丰富和创新,为新常态经济下中国证券市场投资逻辑的重塑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本文发现了决定证券市场涨跌的原动力是投资逻辑,其要素驱动主要是历史进程、经济周期、产业周期和投资理论等,投资者、上市公司、监管层之间的互动行为是推动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原动能,其功能实现是新投资逻辑形成的必要因素。三是“三个建设”是解决中国证券市场投资逻辑重塑问题的关键。其中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可有效调节供需不平衡,制度建设可使市场各参与主体行为更加规范,文化建设可引导投资逻辑由短期投机转向“价值投资、趋势投资、逆势投资和新逆势投资”的有机组合。四是本研究可对投资者理性的科学投资理念的形成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对重塑中国证券市场投资逻辑有所贡献。五是本文探索并找到了中国证券市场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合理路径。即通过新逆势投资,实行“中科招商+上市公司=产业”的创新模式,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上市公司基本面、构建起决定牛市基础的新投资逻辑。六是中科招商探索了一级和二级市场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对推动股权投资行业转型升级、实现股权投资与证券市场的相互联动、促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乔松: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

个人简介:就读于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2014春季班,曾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学位。现任联想业务拓展及兼并收购高级副总裁,并且领导了收购iBm公司X86服务器项目及Googlemotomobility项目,曾经领导了对美国iBm公司it业务的收购项目。

论文题目:并购实务中全面协同效应的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从收购兼并过程中,对企业价值估算方法研讨入手,重点对自由现金流分析法做了阐述说明,进一步揭示了协同效应分析对收购兼并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提出了一套对并购实务中如何端到端进行协同效应管理的方法。

本文提出的观点是,并购发生之后,收购方就要不遗余力地追求自由现金流最大化。合并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等于原有双方企业现金流以及由协同效应产生的现金流之和。因此,从交易谈判之初,即开始研究协同效应的价值才能真正对被收购企业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在交易的后续过程中,如尽职调查、交易价格确定、交易条款设计及交割过程管理中,都应把对协同效应的分析和实现做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只有最大化协同效应,才能把收购兼并的价值充分实现。

本文还使用联想集团收购iBmpC业务案例,对如何端到端地全过程分析及实现协同效应进行了示范。

宋向前:加华伟业资本董事长

个人简介:就读于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2014春季班。创建加华伟业资本并任董事长,基金管理公司创始合伙人。曾任世纪证券投行总经理、华泰证券董事。曾主持10家a股、2家B股、1家H股及1家红筹股投资及ipo工作,领导和统筹中国智能交通、万邦达、奥瑞金包装、洽洽食品、加加食品,嘉宝莉涂料,湖南茶叶股份,博洛尼家居、业之峰装饰等数十家大型民营企业融资及上市项目,职业生涯投资和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目前基金管理规模超过人民币100亿元,美元3亿元。

论文题目:加华伟业的金融o2o生态系统思考与实践

论文摘要:2013年余额宝面世,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启,随后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金融成为了市场新热点,各路资本纷纷抢滩,除传统金融机构外,互联网巨头、互联网金融新兴业者(p2p、众筹、互联网理财等)、通信运营商等都大量涌入。这股互联网金融热潮产生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浪潮、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大背景下,脱胎于中国长久以来的普罗大众金融需求的压抑,由客户的大众化、技术的普及化所驱动,并将在监管的包容和开放下不断探索前行。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大多都以现有金融格局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功能,提高传统金融的经营效率、降低其运营成本,但并未对金融领域进行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尚未能对传统金融行业进行颠覆性变革,尚未实现金融市场统一、开放、包容、高效的新格局。本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对传统金融的深刻改造下,中国金融领域即将发生重大变革,有望促进我国金融行业整体的改革与提升。本研究试图将高门槛的私募股权投资、资产管理与互联网思维相融合,构建加华伟业的互联网金融o2o生态系统。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设必须要对金融格局有着深刻的理解,从顶层架构设计入手,以互联网的精神与手段,在当前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先行一步,突破各种金融业态的藩篱,实现各种优质金融机构产品与信用系统的互联互通。而始终贯穿其中的精神与理想就是以精英投资服务于大众理财,最终实现万众创富,金融平权。本研究将对互联网金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深刻剖析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状况,解读优势标杆企业的业务布局,预判其未来发展,初步构建出加华伟业的互联网金融o2o生态系统,为公司的未来发展作前瞻性思考,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有益的尝试。

唐彬:易宝支付Ceo、共同创始人

个人简介:就读于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首期班。曾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易宝支付(Yeepay.com)首席执行官及共同创始人,互联网金融千人会(iFC1000)轮值主席,美国硅谷中国无线协会的共同创办人和前任会长。易宝是央行首批支付牌照的获得者和行业支付模式的开创者,也是互联网金融先行者。作为独立支付的领先者,易宝在国内首倡“绿色支付,快乐生活”的理念,并通过易宝平台大力推广网络公益,迄今已通过gongyi.yeepay.com平台捐款达6000万元。

论文题目: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实务

论文摘要:在中国,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并正在打破多年的垄断,释放思想,金融,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活力。比如,宣传领域的垄断已被微博等新媒体打破;通信领域的垄断被微信打破;封闭,庞大,低效的金融领域正在被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打破垄断。互联网金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方向和希望所在,对中国经济成功转型至关重要。深刻了解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运营规律,技术突破,知其所以然,并结合实际,才能更好的通过互联网+各行各业改变传统商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升级,助力民族复兴。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然后从“不变性”这一崭新的视角阐述了互联网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互联网的运营规律,价值观,和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作者提出了互联网的基础理论框架。第二部分聚焦互联网+目前的主战场――互联网金融。从纵向的发展历程,发展层次,发展动力,发展趋势等多维度剖析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竞合关系;并借鉴横向的中美比较,提出了在大数据技术,征信建设和监管三方面完善的一些思路和建议。第三部分聚焦实务,分别通过实体经济代表餐饮,互联网金融先锋队支付,和共享经济代表出行三个行业案例,说明了互联网+落地的关键。最后,首次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包括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互联网将对中华文明复兴,重拾文化自信的推动作用。

申学清:郑州银行行长

个人简介:就读于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2013级。曾在广东发展银行工作超过15年,现任郑州银行任党委副书记、行长。带领郑州银行跻身全球银行千强,2016年榜单上上升102名,位列全球第338名。

互联网创业论文篇3

前言:本文是互联网大脑计划启动建议的第五篇,互联网大脑计划是在新世纪新的科技背景下,将互联网、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进行交叉研究,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脑计划”,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支点,两个目标,一个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互联网时代大脑计划中国面临的机遇,互联网神经学提出的背景和主要研究方向的详细内容。提出互联网神经学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大脑计划的理论研究基础。

1.互联网时代大脑计划的中国机遇

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提出“中国梦“,确定中国人民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而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互联网与脑科学的交叉对比、互联网大脑架构体系建立、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是在过去10年里在中国形成的创新成果。互联网与脑科学的结合作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领域。留给中国难得的重大前沿理论创新机遇,这需要中国各领域科学家,特别包括互联网,神经学,人工智能,进化论,科技哲学等领域的科学家抓住机遇,勇于探索,抢占这个新时代条件下的基础科学理论制高点。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而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竞争高地。在李克强总理的号召下,在中国,互联网已经与越来越多的行业,产业结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包括金融,农业,制造业,交通,服务业等等。

互联网+脑科学,同样蕴含了巨大的创新能量和拓展空间,有可能使中国在21世纪的前沿科学领域占领制高点。并深刻影响到包括网络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科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和思辨方式在新科技条件下的价值体现,国家军事政治在互联网条件下的发展策略和理论架构等。

前文中提到,从技术进步导致科学突破的角度看,互联网带来的科学突破即将发生在脑科学领域,也就是破解大脑奥秘的钥匙就在互联网身上而不是其他,但从各国目前脑计划的制定看,互联网这个因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互联网作为参照物,宏大的脑计划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目前欧美脑计划出现的问题已经反映出这种倾向。

“这是因为缺少一个脑科学的统一框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拉斐尔尤斯特说,科学家现在只能研究其中的个体或小部分,就像是“通过一个像素来理解电视节目一样”。这些连接之间的每一层次都有各自的运作法则。但是,“这些运作法则,我们目前几乎一无所知”。

基于此,我们建议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采取科研自组织和国家队相结合的方式,聚集来自神经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科技哲学,网络经济,国家战略等方向的(青年)科学家组成攻坚力量,启动互联网大脑计划,抢占新时代条件下的互联网,脑科学方向基础科学理论和科技成果研究制高点。互联网大脑计划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支点,两个目标,一个基础“。

三个支点: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三个领域作为支点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形成21世纪中国原创的重要科学成果;

两个目标:

1)通过脑科学预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

2)利用互联网作为研究大脑的参照系,建立以互联网架构为参考的人脑模型,从而为揭开神经学科学难题建立一条新的科学路径;

一个基础:

以形成中国原创的互联网神经学学科作为未来脑计划的基础。

2.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和研究方向

从过去10年科学研究进展看,互联网与脑科学这两个原本距离遥远的领域,关系远比想象的要深入和密切,我们认为互联网大脑计划的核心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为基础,建立在中国原创的互联网神经学学科,目标是通过脑科学预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以互联网架构为参考的模仿大脑模型,从而为揭开大脑之谜建立一条新的科学路径。并以此为基础,从而找到撬动中国脑计划向纵深发展并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可以这样描述互联网神经学(internetneurology):基于神经学的研究成果,将互联网硬件结构,软件系统,数据与信息,商业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构建互联网完整架构体系,并预测互联网沿着神经学路径可能产生的新功能和新架构;根据互联网不断产生和稳定下来的功能结构,提出研究设想,分析人类大脑产生意识,思想,智能,认知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互联网和人类大脑结构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双巨系统交叉关系。

如果以脑科学和互联网为横坐标轴两端,生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纵坐标的上下两段,互联网神经学将由四部分组成:互联网神经生理学,互联网神经心理学,脑互联网生理学,脑互联网心理学,它们之间的交叉部分将形成第五个组成部分-互联网认知科学,他们的关系如图2所示,更为详细的介绍如下:

(1)互联网神经生理学(internetneurophysiology)重点研究基于神经学的互联网基础功能和架构,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互联网感觉神经系统,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互联网神经反射弧,基于深度学习等算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图像,声音,视频识别等互联网人工智能处理机制。

(2)互联网神经心理学(internetneuropsychology.)重点研究互联网在向成熟脑结构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类似神经心理学的互联网现象。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群体智慧的产生问题,互联网的情绪问题,互联网梦境的产生和特点,互联网的智商问题等。

(3)脑互联网生理学(Braininternetphysiology)重点研究大脑中存在的类似于互联网功能结构的地方,使得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成为破解大脑生物学原理的参照系,包括但不仅限于大脑中的类搜索引擎机制,大脑中类互联网路由机制,大脑中的类ipv4/ipv6机制,大脑神经元类社交网络的交互机制,人类使用互联网对大脑生理学结构的重塑影响等。

(4)脑互联网心理学(Braininternetpsychology)重点研究互联网对人类大脑在心理学层面的影响和重塑,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对使用者产生的网瘾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智商影响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情绪和社交关系的影响问题等

互联网创业论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金融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金融行业的原有格局。截至到2015年底,互联网金融公司整体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互联网金融用户达到4.89亿人,随着用户收入水平的提高,预计未来互联网金融用户会大幅增加,互联网金融公司规模会显著扩大。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飞速发展使得创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据统计,2015年度互联网金融行业平均薪酬同比增幅8%,薪酬增长的潜力非常大。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普通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较为陈旧,不适应时代的需求。而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如何在金融人才培养上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

一、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要求

互联网金融是“跨学科”行业,需要金融和互联网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对金融人才的要求比传统金融人才要高。因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应以金融机构实际需要为取向,掌握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熟悉金融相关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动力能力,适应金融业网络化、电子化、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

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基本要求。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金融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网络信贷等业务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金融知识,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还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知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因如此,金融人才能够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正确评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好互联网金融机构,促进互联网金融整体的发展。

(二)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如今网络技术与金融创新瞬息万变,金融人才还需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掌握老师课堂上讲授的金融知识基础上外,还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主动地去吸收课堂上没有讲过的或者是讲授较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还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金融人才仅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的,还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能较快地熟悉金融业务,还能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变化性强,风险性大,合作性强,金融人才要具备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思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产品需要不断的创新,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创新型人才。金融人才不能只局限与对传统金融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变革下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金融人才还要良好的沟通能力,金融业务的完成多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在团队合作中,有效的沟通是成功的前提,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产生内耗和误差。最后,还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网络安全是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很容易给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金融人才要有一定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更好地分析出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此外,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还需要良好的职业操守、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流利的外语语言表达能力等内容。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江苏省有26所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有4680人。但多数独立院校都是模仿普通高校的金融教学课程安排,没有突出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特色。通过对笔者所在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显示,2015年金融专业毕业学生为180人,其中金融行业就业生人数154人,其他非金融行业就业人数26人,具体情况见图1。

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成的用人单位认为独立院校和普通院校培养人才存在明显的差别,不愿意招收独立学院的学生。传统的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公司等招收的基本都是重点院校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数量不多,且工作岗位多是营销岗位,管理岗位非常少。互联网金融公司中,有近30%独立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实习或就业,互联网金融公司招聘更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能力,需要更熟悉风控、法律、产品等跨界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看是否能够适应互联网的节奏。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时代,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必须要紧跟金融市场的变化,要大力培养适应互联网需求的应用创新人才。但在现实中,独立学院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课程的设置还存在较大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不明显

独立学院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的补充。大多数独立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但是教学计划多是照搬母体金融专业,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在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试卷、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是和母体学生一样,其培养的金融人才并没有真正突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出现后,金融业出现新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模式,独立学院应该重视金融机构不同的金融人才需求,必须突出自身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未来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

(二)重理论教学,轻应用能力培养

独立学院多是仿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完整的金融框架结构和理论知识,授课教材使用重点院校的书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主动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同时,我国金融学教学整体偏重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对微分析观金融的课程不多,公司财务,企业融资等课程在金融专业并没有作为核心主干课程来学习。金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工作中不知如何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三)不重视师资培训,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独立学院教师不完全都是本校招聘的教师,还有大部分外聘母体学校教师。因此,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大多都要承担较多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师资培训机会不多,学校支持力度不大。同时多数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工作,没有金融机构从业经历,授课时理论联系实践的部分可能讲解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独立学院要顺应时代变化,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人才培养策略。

(一)调整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及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

在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中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学生的基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同时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老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先设定互联网金融的某一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分享展示,实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货币、银行为主体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增加以金融市场学为主体的课程,如金融工程、金融产品精算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热点问题,利用余额宝、p2p等经典案例让学生了解金融业的现状,从而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经营流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学校应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进修或调研,从而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积累工作经验。教师可以指定主要教材和辅助教材,弥补一本教材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缺陷。学院可以开展了“三段式评教”活动,从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三个时段进行了学评教,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评教结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这样有效监督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建立了一个合理的高效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三)增加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为解决金融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金融企业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学院需积极与银行、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p2p公司等金融企业加强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生校外参与金融企业的实践,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政策的变化及环境现状,储备从事金融业的能力和经验,培养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实习,及时发现优秀的金融人才,为己所用,从而实现学校与金融企业的双赢。针对一些互联网金融热点问题,可以专业人员走进校门开展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及发展方向。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的优势,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模拟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借此来强化金融理论知识,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严谨分析能力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广泛性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感受真实的金融交易过程。学校可以为学生购置金融交易软件,鼓励学生参加各个财经类的比赛,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金融理论知识的热情和锻炼学生金融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89-191.

[2]王韧.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之我见[J].商业文化,2008(6):122-123.

[3]张成虎.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59-62.

[4]王大伟.浅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3(1):44-45.

[5]马荣华.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工作交流,2009(16):119-120.

[6]李姝瑾.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5(6):97-98.

互联网创业论文篇5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44;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分析“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趋势,概括“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的3个特征:跨学科专业背景、创新创业型和个性化;针对当前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方法的角度,提出“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地方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模式研究”(2013JSJG517)。

第一作者简介:郭杨,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guoyang@nuist.edu.cn。

o引言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经济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新形态而不是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简单地相加。“互联网+”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互联网+”产业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1“互联网+”产业现状

2014年,我国互联网产业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新注册通用顶级域名超过50万个,已备案网站数量超过了357万。据有关咨询报告,2014年中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达19家,总估值达470亿美元。这些企业全部来自互联网相关领域,其中最瞩目的莫过于诞生了一批互联网与消费、金融、教育、医疗、汽车等领域融合的“互联网+”新产业。“互联网+”对传统金融、工业与服务业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注入新动力。在2015年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兴业态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对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功不可没。

2“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将沿着两条路径发展,如图1所示。

一是在融合渗透趋势下的传统产业互联网化。互联网企业深入涉足传统产业,向三大领域纵深发展:

(1)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游戏和影音文学等消费性服务;

(2)互联网金融、移动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旅游和在线约车等生产性服务;

(3)企业服务类应用、网络服务和终端设备等行业应用。而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和行业也正在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

二是在新技术延伸拓展下的硬件、服务一体化。产业继pC时代、web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即将迎来智能硬件时代。智能硬件的创新、创业和投融资成为业界的热点,初创企业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依托平台优势纷纷搭建开放式硬件平台,抢占智能硬件生态系统的先机,其中移动医疗、在线教育和互联网汽车成为了新的蓝海。

3“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特征

在“互联网+”产业中,产业融合是核心,升级创新是驱动,人才资源是保证,“互联网+”产业对人才需求有如下几个特征。

3.1跨学科专业人才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跨学科特征首先源自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学科特性。据不完全统计,“图灵奖”得主80%以上同时拥有信息科学和数学或者基础物理学乃至文学等跨学科背景。

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升级,也是对传统工业时代的高度分工的人才资源配置模式的升级。传统工业时代教育以培养人才具备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互联网+”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综合化、高水平化,不仅要求从业者充分掌握跨度更宽的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储备,也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准、专业等级、应用技能以及研究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2创新创业人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刷新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对于新兴的“互联网+”产业而言,生存的基石在于始终牢牢把握创新的方向、踏准创造的节奏,行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依赖提出了比其他领域更加迫切和高标准的创新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而“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打开了辽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结构更新、创新意识更强、视野更加开阔、资源配置能力更高。

3.3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才是“互联网+”企业文化和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互联网+”企业打破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推倒传统金字塔式的多层级管理架构,突破了企业内部框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固有思维,提倡人性化管理、和谐的工作环境,推崇“Geek(极客)”型个性化人才文化。

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提倡对于受教育者的不同能力要给予同样的重视。通过打造多渠道、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许可并鼓励学生展示天赋特长、挖掘自身潜力,使不同性格类型、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都能够成为彰显个性、具有特色和特长的创新型人才。

4“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相较于业界对“互联网+”的响应程度之快、之深、之广,教育界对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可以说尚在起步阶段。企业对适岗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不断升级、转型、融合的经济形态,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转型。

一方面,狭义上的“互联网+”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需尽快跟进。如教育部批准在35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和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物联网本身技术复杂,牵涉面广,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培养模式是否科学、软硬件教学资源是否配套合适,各高校依然在不断探索,更有赖于第一届毕业生的从业反馈。而对于“移动互联网”等与消费市场需求结合更紧密的有关专业的探索则刚刚起步。

另一方面,传统学科领域也在探索实现“跨网”转型融合的路径。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兴起,不是金融媒介的简单升级,而是对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础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带来结构性的变革,培养大量兼具金融业务、信息技术、营销及管理等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作出宝贵的探索,开设互联网金融方向,目标是培养第一代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监管机构输送急需的人才。类似的,其他传统学科领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同样需要积极应对市场新的诉求和挑战。

5“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5.1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跨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综合素质高意味着受教育对象在身心、智力、敏感性、个人责任感、审美意识、价值观等方面要全面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具有客观的批判意识、朴素的科学素养和执着的探究精神的“信息利用”的主导者和创造者。

创新教育要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创新能力的创新素质培养作为核心要求,注重对学生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面培养。

基础知识结构要求掌握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求掌握以一科为主、多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

5.2在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有机融合

“互联网+”的跨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并不局限于狭义上的某一学科方向,而更需要建成一个以理工文管基础学科为支撑的、以信息学科为引领的、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学科生态群。

因此,在相关课程体系设计中,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构建覆盖主要方向核心课程、信息学科支撑课程、前沿案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国内率先探索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开设的“互联网金融”方向课程体系设计为例,其核心课程有金融统计与计量学、互联网金融发展史及商业模式、大数据分析导论、互联网金融实证研究等;支撑课程包括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计算机安全与原理、下一代互联网等;拓展课程包括前沿问题系列讲座、市场案例专题研讨等。

5.3以产学合作主导教学资源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落实于师资、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准。

师资建设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矫正片面理论化或者片面工程化的思维,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加师资与业界的互动,加深教师对全新业态的跟踪研究和内涵认识,需要教师重新学习、组合相关的知识和业务,在授课中体现针对性和现实性。

加大多媒体教材资源的建设,在形式上体现在线式、实时性、多媒体,在内容上紧贴实际案例和实际项目。

建设大学生创新工场,将其纳入学校科技产业范畴,提出准入门槛,指导创新创业活动,扶持成果转化,最终建成面向“互联网+”产业的科技孵化中心。

强化校企联盟,推动资源共享,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搭建起开放、资源汇集、互惠共赢、机制健全的办学平台,探索行业共建办学、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格局。如,阿里巴巴集团自2006年起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培训项目开始与全国高校合作,在相关专业引入实践教学课程;2008年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创办阿里巴巴商学院,现已开设电子商务等四个本科专业,初步建立了“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6结语

“互联网+”战略所包含的新生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企业架构,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互联网+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工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5年6月8日(教高函[2015]4号)启动,赛事组织在传统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强调了赛事成果的落地孵化及其对“互联网+”新业态的促进,这无疑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重要实践。由政府主导、高校主力、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将不断完善,“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克强.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J].共产党人,2015(5):6-9.

[2]三川.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5(2):31.

[3]何宝宏,互联网:由消费向生产进军[J].世界电信,2015(增刊1):60-68.

[4]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eB/oL].(2015-04-01)[2015-04-12].www.gov.cn/guowuyuan/2015-04/01/content_2841356.htm.

[5]怀进鹏,互联网+将无所不在:在Cite201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话[eB/oL].(2015-04-09)[2015-04-12].tech.ifeng.com/a/20150409/41045963_o.shtml.

[6]王国军,米新江,王昭,等.计算机教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13(13):29-34.

[7]赵海荣,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教育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10):203-204.

[8]彭洋.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33.

互联网创业论文篇6

1.1互联网思维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成熟和应用,曾让欧美,甚至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获益良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互联网思维为代表的新生经济力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潜力,不容小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经营模式、营销战略,同时在微观层面的企业也深受其影响。“互联网思维”第一次出现在众人视野中的时刻是2011年。相对于工业思维而言的互联网思维,最早由百度总裁李彦宏提及,意思是新时期,新常态下我们要以互联网思维来进行思考决策。2013年,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这个词汇继而走红。互联网的特征众所周知。衍生出的互联网思维充分继承了互联网特征的深刻内涵品质。互联网思维即指: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同时,我们也必须进一步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行业领域内,它最重要的意义是把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从一个新技术形态或工具提升到一个可以应用到所有行业的思维方式。

1.2企业文化

1.2.1文化

“文”和“化”的并连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责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用伦理道德、礼仪规范去教化天下世人,使之开化走向文明。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①。这是从精神层面理解文化的含义。我国的《新华词典》关于文化有两项释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二是语文、科学等的一般知识。《辞海》对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本文对企业文化的论述是基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论述的。

1.2.2企业文化

管理学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与企业当时所处历史条件和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然而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甚至这样一种思维的本身也是一种决定论性质的思维。企业文化强调理念的力量,强调因为心理认同而产生的自律与引导。这种力量被称为“文化力”。②企业文化所具有的软实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经由管理科学演变而来。具体而言就是,西方的经济管理学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丛林”阶段以后,80年代初出现了“企业文化热”。③这股热潮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管理学理论的影响,给管理学的实践和应用带来了新模式。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西方来说起步较晚。然而,企业文化所反映出的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时,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原因也是为了使得企业内部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实现企业内外部发展“力出一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必然会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特征,并以其无形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推动企业具有更好的凝聚力。

2、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的企业文化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思维全面渗透到企业内部各个方面,企业文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虽然每个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都应体现为以人为本、尊重员工,以用户为中心和注重企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许多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在新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使之与新的经济大环境相适应。

2.1以人为本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文化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因此,如何发现人才、团结人才、实用人才是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经营者提出的一个重大考验。今天的劳动力正在寻求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传统的雇主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它们必须建立一种能吸引当今人才的现代文化。今天的公司需要吸引现代的劳动力,对待劳动力的方式不能再像传统企业一样。问题在于,很多雇主仍然不理解和不重视新一代人的思维模式,以及这种思维模式使工作方式放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公司,例如脸谱网、谷歌、领英网以及数不胜数的新创公司都清楚,抢夺人才的大战已经开始,他们要让自己核心团队感受到挑战带来的刺激,让他们觉得能为这样的雇主工作很自豪。这些公司为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并且给他们自由去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公司还想方设法与员工亲近,积极采用一些新措施,比如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时间,不看出勤率只看结果、采用最新的技术。所有企业都必须经历相似的转变,否则它们将错失人才。80、90后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一代,他们比父辈们更加关注自己与所从事的职业,所供职的企业之间的精神契合。也就是说,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自己与企业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要求地更多了。在情怀流行的时代,我们很难再找到“只看在钱的份上”的年轻员工。当金钱需求退居其次,更多的软性激励才是真正留住员工的要素。脸谱网、推特,这些在几年前我们闻所未闻的公司,如今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求职之地,因为它们除了开发出新产品之外,还深知当今劳动力的需求,建立了吸引并能留住员工的企业文化。简而言之,它们的文化更具创业精神,等级制度变得不那么重要了。④脸谱网在引领创业时代的文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依据员工的资历、职位给员工提供机会,而是赋予每个人同等的机会去做有意义的贡献。

2.2以用户为中心

互联网时代,环境变了,规则变了。以前卖家和买家的二元模式、二元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互联网产品的本质就是为用户服务,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培育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一本万利。观察现实,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贵脸谱网(Facebook)、推特(twitter)、谷歌,这些所有伟大的互联网企业都有巨大用户价值。然而,他们获得巨大用户基础的前提是给用户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服务。⑤以腾讯的“黑马”产品微信为例。在微信出现之初,业内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的威力和杀伤力,它完全是黑马的姿态在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足鼎立的互联网时代冲出重围,第一个拿到了互联网时代诺亚方舟的船票。微信诞生之初的营销思路和360非常相似,以免费的产品,简易便捷的操作迅速俘获了几亿用户。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基础上,微信有着极大的施展发挥空间。嫁接电商大有可为、游戏引发了一场全民打飞机大战。以微信现在发展的如火如荼的微店项目为例,嫁接的o2o(onlinetooffline,在线离线商务模式)模式,同样也是在短短数月时间内就拥有了可以和淘宝相提并论的分量。腾讯通过用户群得到的收益是一份令所有企业艳羡的市场份额。运营商在微信构建的游戏规则里,已经成为了流量通道。用户不再使用短信业务、彩信业务,他们使用的都是微信的便捷服务,他们从运营商的客户转变成了微信的用户。诚然,没有运营商的修路铺桥,微信也不能跑车。可是,使用微信的用户会去关心是谁修的路吗?当用户无法感知到企业的存在,那么它所能创造的商业价值已经非常有限了。微信对运营商最大的杀伤力就是,它让几亿每个月消费的用户跟运营商隔绝了。没有对用户的接触、了解,就无法了解用户的需求,就不能促使业务上、产品上的推陈出新,从而沦为了流量商。奇虎360总裁周鸿祎表达过同样的价值观。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是没办法靠奖惩分明的制度来实现的,而是靠员工对产品发自内心的热爱,对用户的热爱。这就不得不提互联网软件安全行业的360企业。360企业提倡的自己是“拜用户教”,理念就是“用户至上”。这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而不是单纯的杀毒软件公司。因为360并不是卖杀毒软件赚钱,而是通过提供免费杀毒的服务得到了海量的用户基数。在360的产品中,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在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下诞生的。比如现实生活中,许多保险公司、地产中介的电话让人不胜其烦,360依靠海量的用户群,通过让用户举报、标记骚扰电话,完善了360手机卫士拦截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功能,但是用户依然可以选择接听或者拒绝。很多用户会对新买手机的预装软件产生抱怨,360根据用户需求,手机助手推出了卸载预装软件的功能。结果冰火两重天,用户高兴,但是得罪了同行。事实上,没有“用户至上”的理念,360也做不到今天的规模。在这样的思维下,掌握互联网的规律,瞄准用户的需求点,同时在技术开发方面采用小步快跑、循序渐进、不断试错的思路,积沙成塔,集小胜为大胜,通过点点滴滴的进步,实现弯道超车,超越大公司大企业。

2.3注重“微创新”

举个例子,在今天,虽然“微博式微”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微博开放式的广场交流属性,依然让它成为一个最好的传播平台。它的普及是因为拥有独到的技术吗?当然不是。微博之前博客已经风光了好几年,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每天都写2000字的博客,可能用户会一个月或者一周写一次。但是,微博在博客的基础上做了一点点微创新,就是缩短了字数。140字的限制降低了所有人的门栏。在今天的阅读快速化社会,这140字满足了读者快速阅读的需求。同时,微博也对新闻和资讯的产生方式产生了颠覆,它让每个人都拥有发声的“麦克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微博的游戏里来。这对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甚至对新浪自身都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站在专业人士的角度看,我们或许觉得微博的幼稚。但是这个小小的改变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完全不一样的经济效应。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周期也有一个小步快走的原则。具备核心功能的产品在用户的使用反馈中,甚至是骂声中才会更贴近用户的使用需求,才会更接近最佳状态。产品有许多的构成环节,如果满分是1分,但是每个环节都只做到0.8,最终的结果是0.8乘以0.8,总分是0.51。

互联网创业论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下一步的目标是建设网络强国。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更是将互联网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实现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这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元素,添加了新动力。互联网和教育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改变了传统创业方式的手段。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9%)高于本科毕业生(2.1%)(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互联网+教育为高职院校响应国家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号召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机遇,促使我们以新的理念来看待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和基本途径。但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地位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已经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并未形成全校的创业文化氛围,许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地位比较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教师仍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理论+案例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效率较低。

(三)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业大赛、校内开店,实践活动层次比较低,参与的人数也非常有限。

(四)创业课程资源建设迟缓

我国目前已有数百所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创业课程资源建设迟缓,创业教育精品课程数量少,资源共享度低。

二、互联网为创业教育带来了机遇

(一)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更多机遇

随着社交网络扁平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更加迅速,创业主体逐渐多元化――由技术精英逐步拓展到“草根”大众。目前的高职学生主要是95后,他们从小生活在网络中,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重要部分,他们熟悉网络,又具备创新思维,在互联网创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互联网能够去寻找人才、资金等,创业成本和创业门槛相对较。互联网创业环境相对透明公平,以能力为导向,行业竞争更加良性。

(二)互联网为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带来了新要素

互联网背景下的“共创”“众筹”以及“VR”等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创业的形式,创业项目的选择、市场需求分析、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商业模式甚至运营管理等都带有互联网思维。@些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创业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把互联网、新技术融入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能力。

(三)互联网为高职创业教育提供了新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创业教育,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手段更加丰富与多元化。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创业门户网站、院校创业就业网站等都开辟了创业教育专栏;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兴媒体,也丰富了教学手段;互联网平台支持的创业模拟实训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了平台。总之,互联网丰富了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方式和内容。

三、互联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整合实现: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教育目标

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设定是实施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受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且具备创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同时,能够形成互联网思维,掌握互联网创业的技术和利用互联网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上,注重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把把最新的微商、app、网络营销等课程和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网络时代下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开发了创业教育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利用云课堂、翻转课堂等,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更多的强调主动学习、互动参与。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

创业实践体系建设上,第一,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互联网创业的氛围,开展第二课堂,如创业大赛、优秀创业校友分享会等;第二,开展SYB、GYB、创业模拟实训,利用网络平台模拟创业经营;第三,建设校园淘宝平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且引入社会资金成立aS1980创客梦工厂,对有条件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我院广告与会展专业学生就利用自己专业所长,不断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把VR技术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使产品与服务优于市场上传统的室内设计,不仅取得省创业大赛金奖,项目还成功落地,企业运营很好。

(四)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电子商务运用能力、创新思维等全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不是一位老师凭借一门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实现的,需要建设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分工协作,全方面的提高创业教育效果。

互联网创业论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一专多能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27-01

一、时代背景及企业用人需求

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社会正在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特别是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互联网人才数量和类型的需求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互联网企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矛盾信息技术本身变革快、创新多,发展也较快,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发展要求,所以急需具有创新并且能够协同工作能力的人才。

2015年3月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2015年6月黑龙江省长陆昊在全省“互联网+”推进工作会议中指出,对“互联网+”这项全新的事业,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集中全省智慧,学习经典理论,借鉴成功经验,掌握发展规律,在教育文化方面,要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年轻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要强有力支持本地互联网企业发展,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大学生创业。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互联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对互联网企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预计2016年中国互联网公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452万人。对互联网人才需求的研究不仅对求职者,对企业、社会机构、政府部门,乃至互联网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主体核心能力研究

“一专多能”一专多能指学校培养的学生或在职人员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适应社会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一专”就是要精通本职专业技术,考核成绩总评达到总参规定的标准。多能,就是要在精通本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学习掌握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其他两项以上的专业技术,并达到二级能手以上水平。在高职业教育中,“一专多能”中的“专”和“能”都是指与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职业技能,“专”对对应的是专业的核心技能,“多能”是指与专业相关或邻近领域的复合职业能、创新能力与职业基本素质。

“一专多能”是顺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便于毕业后找工作。所以学生在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广泛涉猎其它专业知识,如心理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营销理论等,使自己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有研究机构分析师指出,从2006年开始,各大公司将越来越倾向于聘用“多元化it人才,此类人才不仅具备it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还掌握了多种业务技能,可以处理各种工作任务。”可见,具有相当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一专多长”型的高级网络人才仍将引领it人才市场的需求潮流。

“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各独立的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多个员工团队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项目。

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协同意识,具有创新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成为协同创新的人;其次还要定位角色,使学生都能成为参与者在整个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与其他参与者共同完成任务,达到最终目标;再次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通能力,协同沟通机制的构建不仅仅是制度保障、管理创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人”要具有较强的协同沟通能力。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获得,同样必须具备较强的协同沟通能力,为此学生应具有强烈的互动意愿、高超的沟通技巧和广博的互动知识。

三、培养模式及方法研究

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一专多能”互联网人才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深入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适合企业岗位的“一专多能”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互联网人才。主要采用在学校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聘企业的工程师进校园,对学生进行跨专业的阶段性的实践训练;然后根据学生选择的岗位参加专业实习;同时利用现学徒制的方式,给学生指定若干企业师傅。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让他们适合不同的岗位需求。

四、配套资源的开发

基于“一专多能”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需要开发出一整适合此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它教学资源。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企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分析结果,设定适合“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项目模块案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1)专业基于“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2)专业适合“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设计;

3)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设计;

4)校内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块设计;

5)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模块设计;

6)基于一专多能的学徒制的管理模式设计;

7)基于一专多能岗位证书的考取与限定;

五、教师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以及协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体这样的能力,高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广博的理论知识,还应用具体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给予高职教师更大的学术研究的机会,并构建更广阔的企业实践创新平台,让教师在自身专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钱华明.中小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3).

[2]王树国.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流大学[J].大学:学术版,2011(8):7.

互联网创业论文篇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33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的五四青年节,李克强总理在给清华大学学生创客的回信中强调,“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自此,“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话题,在象牙塔和全社会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这个话题更显示出了它的价值。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互联网+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创业,互联网创业有其独有的优势,而且,就目前实体经济相对萎靡的发展态势来看,互联网经济具有更强的发展后劲。总的说来,它的优势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1互联网创业成本较低

相较于实体经济而言,互联网经济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廉。因为不需要承担房屋租金及一些不必要的管理费用,据悉,在“淘宝”上开一家?w店,平均成本只需要1000块钱。而如果通过微信的渠道做销售成本还会更低。低廉的成本使得大学生们能较易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不会因为筹措资金的困难而消弭创业的热情。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在通过互联网开展自己的创业实践。近年来,随着微信用户群数量的大幅提高,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创业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微信创业的成本较一般网购平台更低,进一步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门槛。

1.2技术门槛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大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深度、广度和频度都非常高,加之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向着智能化和系统友好化方向发展,利用互联网开店、销售已经不需要特别高深的计算机技术了,它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能够轻松掌握的技能。

1.3创业风险低

正是因为互联网创业有成本低,技术门槛低的特点,才使得它具有风险低的特点。低风险对于还没有创业经验和过多的创业资本的大学生们来说,是最吸引人的一个优势,因为他们有机会试错。

2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本身起步较晚,目前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还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高校的创业教育并没有融入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之中,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单独的教育,创业教育也并未纳入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形式造成了创业教育的孤立性和传播的局限性。而对于近年来才兴起的“互联网+”创业教育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缺乏足够的积淀。

2.2缺乏完备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短板。从数量上来说远不能适应目前教育规划的要求,而从质量方面来说,更是缺乏专业化强、素质高的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创业教育老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创业理论教育,也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对于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也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培训的要求,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质量。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适合中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现在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引自国外,在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就具体的概念表述、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会因翻译水准、文化差异等原因,会导致学生和老师在理解上出现分歧和偏差,因此也客观上导致了教育效果的不佳。

2.3缺乏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没有了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投入的增加,很多高校建立起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但是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软硬件投入不足,项目筛选及运行指导机制不健全,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有的高校通过开展模拟沙盘形式的创业实操,但是虚拟和现实毕竟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其实际实训的效果比较有限。而基于“互联网+”的创客空间的打造在很多高校还处于真空期,各项软硬件设施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完善“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基于对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就需要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及完善实践教育体系的角度着手,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完善“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应该与学生的专业课割裂开来,应该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创业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全过程育人的氛围,促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自觉形成自己创业创新的想法。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形成创业及创新的理念,再通过专门创业理论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个以创业基础理论课为主干,融合了创业创新理念的专业课为分支的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将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络销售知识、互联网金融知识等也作为专题或单独的课程开设,帮助学生掌握互联网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2打造完善的师资队伍

首先,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专兼职搭配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尤其是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他们应该是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和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群体,掌握互联网创业的相关知识,对于经济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都有一定钻研,能够承担起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工作。另外,为了让创业教育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社会,应当积极聘请社会上的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作为外聘兼职教师,这样既可以利用他们的经历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有力支持,同时也可以弥补高校教师在创业实践经历方面的不足。

3.3搭建多维度的创业实践平台

互联网创业论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发展问题

一、“互联网+”的涵义及其特征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

“互联网+”促进会计服务质量的升级换代,可以看到“互联网+”对现有会计发展模式的转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能颠覆现行会计服务模式。的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会计行业l展前景令人欣慰。

1.“互联网+”推进会计服务水平的全新升级

“互联网+”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优势,促进社会化分工,强势构建新型现代会计服务业体系,并推进会计服务水平的升级。在“互联网+”调控下,现代会计服务业体系更加完善,除了为传统的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现如今更多地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全面、及时、相关和可靠的决策信息与管理信息。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会计职业功能的优化,例如:进行动态预测和计划,提供实时决策支持、柔性优化资源、持续改进绩效,这样更有助于构建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绩效管理、商业模式等专业体系。

2.“互联网+”推动会计服务效率提升

传统的企业会计反映经济业务从发生到结束都有一套复杂的流程:从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到编制报表止,这些步骤缺一不可,紧密相连,耗时极长,严重阻碍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实时财务报表的重要性,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时财务报表的编制成为可能。企业编制实时财报表,使会计核算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中处理,财务管理模式从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管理,会计监控模式从间断性监控走向持续性监控,突破了传统会计分期理论,使得会计数据更具有决策意义。

3.“互联网+”改善会计服务资源配置

“互联网+”在提高社会生产和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等方面,正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巨大作用。互联网技术催生了许多新的增值服务,改变了会计服务业的前进轨迹。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互通互联让会计服务资源能够有机会流动起来,解决会计服务资源闲置的问题,会计工作人员可在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处理各项会计事务,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会计人员独立和封闭的工作单元,例如:可进行网上编制财务报表、财务审批、在线更新财务制度、在线服务支持、在线资金调度、在线咨询等。

三、“互联网+”下我国会计行业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不足

1.会计的理论的更新远达不到互联网发展的要求

快速的互联网发展对会计的理论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传统财务会计理论都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性经营、以及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情况下运行的,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会计主体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方面的传统会计理论没有得到更新,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所以会计信息化要与时俱进就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

2.在互联网的发展下会计信息的安全受到严重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受到大众关注。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益的工具落入不法之人的手中,后患无穷。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在通过网络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被破坏,截取等,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计算机病毒会威胁网上信息的安全,甚至导致网络瘫痪,造成会计信息残缺。

3.会计人员素质严重脱轨

随着新型互联网化工具的产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高。例如,云端应用、平台化管理等方式将企业前台经营与后台财务管理打通,实现高效管理、高效运营。因此,会计人员应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新型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互联网时代需要的综合性会计人才,既精通会计基本做账,又能熟练掌握各类会计软件,共同为在新时代下会计行业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二)对策建议

“互联网+”给会计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期待会计行业的巨大发展则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国家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更新会计准则和与“互联网+”下会计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为会计行业更好的发展开辟道路。企业应当加强自身会计体系的建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实时更新财务会计理论,加强法律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安全保密系统,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明确企业的责任主体。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而言,我们不能拘泥于现状,不能被动的学习,要主动求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掌握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帮助企业更好的分析财务数据,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为企业创造业绩。只有多方努力,会计行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才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