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习纲要发言材料十篇学习纲要发言材料十篇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6:34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篇1

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9年6月9日正式发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其理论之光照亮未来发展之路,把握方向、凝心聚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一、认真学习《纲要》,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重大课题,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纲要》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主题,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纲要》采用章目条的体例形式,共21章、99目、200条,近15万字,正文中除了起承转合连接词,均是原文原话。正文中加引内容是强调之意,基本上每一条保留一个引用。全书由绪论、主体部分、结语组成,整体行文逻辑严谨,既环环相扣,又形意相连,充分体现了的思想精髓和语言风格。《纲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反映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扩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

《纲要》的出版发行,既是我们党总结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传统,也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需要,学习和贯彻《纲要》精神,对提高全体党员的理论水平,使全体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特别需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好领导干部带学促学的作用,切实承担起组织推动学习贯彻的领导责任,形成层层抓学习的良好局面。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引导青年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二、认真学习《纲要》,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纲要》内容丰富、体例完善,章目都是以最能够反映新思想的金句体现,整体内容既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具体的实践指导,特别是强调方法论,这也体现了我们经常讲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纲要》首先以导论和结语的形式强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战略定位,用这一思想武装起来,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第一章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后表明中国的社会性质及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点充满自信,绝不动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紧接着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后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最大的优势。总体来看,《纲要》的绪论和前六章是基础理论,后半部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从第七章开始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角度论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后单独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单独列为一章,充分体现了国家安全、防范风险挑战的重要性,军队建设、祖国完全统一为第十五和十六章。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这些战略的实施都需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最后,《纲要》突出强调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总之,《纲要》贯通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穿透力、价值感召力、实践引领力、文化自信力,是开启理论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纲要》的基本内容,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学,而且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认真学习《纲要》,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既要回答时代课题、指导实践,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阶段,《纲要》应时代需要出版发行,通过系统地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思想指引和理论遵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篇2

 

一、组织学习研讨

需有学习资料、个人学习笔记、集中研讨记录

二、广泛征求意见

需有征求意见方案、征求到的原始意见、班子的征求意见情况综合及班子成员个人的征求意见汇总清单

三、开展谈心谈话

需有谈心谈话方案、谈心谈话原始记录

四、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和个人发言提纲

需有班子对照检查材料、班子成员个人发言提纲,以及“三个清单(查找问题清单、整改项目清单、落实结果清单)”

五、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需有各党员之间的批评材料。

附:

最新民主生活会发言范文2019年民主(组织)生活会全套通用材料2019-02-12

民主生活会关于思想政治、执行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发言提纲2019-02-11

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组织生活发言材料2019-02-11

2019年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2019-02-08

2019年普通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2019-02-08

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2019-02-07

2019年民主生活会谈话记录2019-02-07

不准共产党员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简要版)2019-02-07

在县委常委班子2019年度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2019-02-07

统计局副局长民主生活会发言2019-02-07

2019年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2019-02-06

乡第一副书记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2019-02-05

2019年纪委书记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对照检查情况报告)2019-02-03

发改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2019-02-01

民主生活会批评意见汇总2019-02-01

乡村振兴专题组织生活会发言稿2019-01-31

人大领导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提纲2019-01-31

党员之间互相批评材料2019-01-31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篇3

   一、新旧英语课程大纲比较

   根据英语应用语言学有关课程设计(curriculumdesign,syllabusdesign)的理论,英语课程大纲一般划分为三类:结构大纲、情景大纲和意念大纲/功能大纲。不同的大纲体系受不同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如结构大纲和情景大纲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前者以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为出发点来组织语言材料,忽略语言内容和交际需要;后者则把情景和结构糅台在一起,组成情景化的结构(situationalizedstructure),如著名的英语教材《新概念英语》。而意念大纲是70年代初由欧洲委员会的语言学家们为加强欧洲语言教学和适应社会形势需求制订的,其代表作是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的《意念大纲》。《意念大纲》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出发点,以学习者的需求和语言功能意念项目为首要因素,同时也考虑语法和情景的因素,但它把语法和情景因素作为次要因素。三个大纲的区别请见表一:

   表一三种大纲的比较

   结构大纲情景大纲意念大纲/功能大纲内容语法项目、词汇结构和情景功能意念项目、语法词汇表编排直线式直线式循环式方法听说法、语法翻译法视听法、情景法交际法、综合法目的增加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培养语言能力培养交际能力

   从上表可见,课程大纲对教材的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和培养目的都有深刻的影响。旧教材每册书的目录里都列出每课的主要句型、语法项目、主要词汇和课文练习等。教师和学生受这种编排体系的导向,把重心都放在语法和词汇方面,以便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语言能力。新教材与旧教材显著不同的是教师用书里列出了每单元的话题(topic)、功能项目(functionalitems)和语言点(languagepoint),使教师非常清楚地知道每单元所教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正如教师用书“前言”中所指出的,新教材强调“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而不仅是懂点英语知识”。并强调“在用中学,积极地运用语言,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为此,新教材“设法通过有实际意义的,饶有趣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

   从对比可见、新教材在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上与旧教材有极大的不同。如果沿用旧方法处理新教材,势必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那么新旧教材的处理步骤又有哪些异同呢?请看表二:

   表二新旧教材处理步骤的异同旧教材处理步骤组织复习呈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组织操练(各种句式转换,

   如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布置作业新教材处理步骤组织复习呈现(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组织操练(含机械性的)

   组织练习(含意义性的)巩固(含交际性的)布置作业

   经过对照,不难发现二者的异同。相同之处表现为教学顺序基本相似。至于区别,第—表现在呈现的内容上:新教材增加语言功能,便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第二表现在练习的层次上:新教材占有较大比重且富有变化。显然,新的处理方式容量较大,时间较为紧凑,课堂节奏较快,气氛较为活跃,效果较好,从而可以克服以往常见的内容偏少,时间拖沓,节奏缓慢,气氛沉闷,效果欠佳的局面。从对比中我们注意到,“呈现”这一环节是有经验的教师最为擅长的,他们都能用生动的方式和严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新材料。但是,大多数教师感到不易把握的是对三种层次练习的处理。

   二、三种层次练习的设计

   1.三种层次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种层次的练习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实现课程大纲教学目的的重要步骤,在英语课堂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们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教师的“呈现”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能否通过各种练习活动达到初步运用。假设在一节课中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自身语言正确,但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语法和词汇,学生没有多少练习时间,对照新教材的指导思想,不能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无容置疑、在新形势下,教师应逐渐形成重视学生练习的意识,加大练习的力度,彻底改变过去重教轻学,重讲轻练的习惯。

   2.三种层次的练习特征

   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英语课堂练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其特征见表三:

   表三三层次的练习活动特征

   性质作用指导方式练习活动常见形式第一层次机械性操练熟悉语言形式控制式跟读、回答、链式回答、替换、

   drillform-based时间紧凑变换、转换、齐读、背诵对话第二层次意义性练习语言形式与语半控制式填空、看图回答、看物回答、模仿

   practice言意义相结合时间稍长对话、、造句、翻译、提问、扩展

   meaning-based复述、转述句子、组合句子、表演课文对话第三层次交际性巩固形式、意义和功自由式角色扮演、角色会谈、分组讨论解

   consolidation能相结合时间适中难、配对按卡回答、给课文补充想

   function-based像性结尾、猜测游戏、模仿写作

   从表中可知,练习活动的形式既包含听说读写几方面的内容,也涉及到全班、分组、配对、个别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能否设计有效和合理的练习,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

   所谓控制式,是指在活动方式上由教师牢牢掌握学生的回答,因为此种练习答案选择不多,学生毋需过多思考便可回答,教师是可以预计到的。

   第一层次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新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结合视觉、听觉和口笔头表达,使学生初步形成新的语言习惯。为此,安排的时间应紧凑、短促,一般以不超过8分钟为宜。另外,练习内容最好有1—2项,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如各种提示词、教具等。组织活动时,教师应示范准确、指令清楚。此外,应注意集体与个体的反应,适时检查全班或个别对新语言项目的熟悉情况,如拼写、句子结构和语音语调等。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应立即纠正。控制方面,难度要适中,节奏要快,密度宜大,频率宜高,使学生处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为下一层次的练习作好准备。

   2)半控制式的意义性练习

   所谓半控制式,是指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回答上给予较宽的选择余地,因为学生需要理解和思考才能作答。

   第二层次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语言的理解,巩固新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运用作好准备。只有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练习才具有趣味性。为此,设计时应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仿照表达,时间可稍长些,约10分钟。练习项目最好有3—4项,以配对练习为主。组织时,教师应提供例句,使学生能很快地理解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时教师要巡视监听,练习结束后抽查几组以了解练习情况。一旦发现错误,不必马上纠正,而是提问其他学生,让学生相互更正,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答案。这一层次的练习节奏应放慢,频率也应放低,但密度广度应加大,使学生处在较为活跃和热烈的气氛中,为下一层次的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自由式的交际性练习

   自由式是指教师完全放开对问题答案的限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作答,因此,答案是不可预料的。

   第三层次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交际生活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做一些事情,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如问路、买东西和邀请等。设计时应精心制定1一2个任务(task),情景既要有趣又必须为学生所熟悉,也要与课文主题相关。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印象会更深刻。活动通常以6—8分钟为宜,教师要提醒学生表达时应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场合。

   三、设计交际练习的诀窍

   交际法理论是我们设计交际练习的指导思想,williamLittlewood在其专著《交际教学》的第一页中写道:“交际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语言结构和功能的同等关注。”L.G.alexander认为,“用功能意念编写的教材就是训练人们用语言做事情,而不仅仅是学习语法体系。”他又说,“我们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做不同的事,如道歉、问候、命名、赞扬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以课本为中的练习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练习活动转(transferfromtext-basedtolife-based)。”我们知道第一层次机械性操练和第二层次意义性综习都是围绕课本内容的语言形式来展开的;当学生已熟悉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后,应向第三层次交际性练习转化,即结合日常生活情景设计主题和话题,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语言形式来表达特定的功能。交际性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的设计和组织是否成功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1)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是否充分;2)教师设置的情景或主题是否与课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

   人教版课本和练习册里均安排了大量运用语言形式表达不同语言功能的练习,可供教师充分利用。此外,进行语言结构练习时,教师注意提醒学生重视句子形式、意义和功能的结合。请看以下练习:(背景提示:Yourfriendmakesalotofsuggestions,butyoufeeltootiredtodoanything.)

   S[,1]:Shallwegotothecinema?

   S[,2]:oh,no.idon'tfeellikegoingtothecinema.

   S[,1]:Shallwehaveaswim?(whataboutaswim?)

   S[,2]:oh,no.idon'tfeellikehavingaswim.

   以上对话,从语法结构方面来看,是让学生练习动名词;从语言功能方面来看,是让学生练习提建议和拒绝建议的表达方式。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篇4

那该怎样“导”呢?笔者认为教师的导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趣上

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因而,要想使学生愿写文章,教师就要注意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情趣,让学生饶有情趣地习作,开放思维,产生创伤的意识。

激发学生写作情趣的方法有:文题激趣、表彰后进激趣、故事激趣、争论激趣、疑问激趣等。

二、教会选材上

在学生习作开始时,常常头脑空空,觉得无材料可写,就要引导他们“放”,让学生围绕题目尽情提出可写的一切材料;当解决了材料“空”的问题后,就出现了材料“杂”的倾向,此时就要突出“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选出那些扣题最紧,内容最具体、最生动,最值得写的做为材料,达到去杂取精的目的。

要指导学生习作过好材料关,就必须把握好三条原则:真、新、独。

真,是指所写的必须是真人真事,这是选材的出发点。

新,是指所写的内容要新颖,这是选材的着力点。

独,是指所写的内容力求独特,这是选材的制高点。

三、指导构思上

构思是写作的关键,是对学生习作构思的宏观指导上,要力求使学生明确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就是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辨证周全的思想方法。教师应坚持要求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说真真切切的话,说自己的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绝不容忍甚至指导学生编造所谓的感人情节。

从微观上讲,教师须帮助学生具体解决如何把头脑中的繁杂信息加以筛选和梳理;如何构架好文章的脉络;如何立意;如何确定材料的起讫;如何处理材料的主次详略。

在具体指导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既要统一认识,又不可强求一律。构思本身就是百花齐放,因此要尊重个性特征的显示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对带有共性的难点须及时发现,给予有效的解决。

四、引编提纲上

编写提纲是落实构思的起步,是从头脑中提取信息、组织信息、处理信息的框架过程。但有些学生怕麻烦,不愿意编写提纲,喜欢直接起草正文,往往习作过半又觉不好,另起炉灶;或者习作写开了,但处于茫然无序,杂乱无意状态,写来写去不知话题所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有了提纲,就使通盘有了预见和把握,习作会有的放矢。一般说,提纲写得稍细些为好,但要繁而有度,这个度就是怎样有利于正文起草。提纲过简,便没有了实际的意义;过繁又会对起草束缚太死。在进行现场指导时,教师要有重点地快速审阅,对编写提纲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帮助,提出修改意见。

五、重视评改上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把“文成于改”这个道理讲给学生听,而且授之以法。

如何讲评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做到使讲评成为改文情绪激发的准备。1、讲评要多展示学生的优秀之作,对习作中的局部或整体的佳处,要做好分析,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成功之处知其所以然。2、讲评时的语言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应多让学生试着分析别的同学习作优点,鼓励其学习别人的长处。3、点拨的语言要尽量做到精炼,不要过细过碎,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多给学生留有自己的感悟之地。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篇5

古代文学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该课程开设周期为四个学期,学时为288学时,周期与学时数均超过中文专业其他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近几年铜仁学院古代文学学科相关论题的毕业论文撰写数量却只占到每届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明显低于语言学科中方言学的50%以上。据调查,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地方,他们普遍认为对方言学的相关问题比较熟悉,收集、整理资料较为方便,而古代文学学科则不具备上述优势。此外,即便学生以古代文学相关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论题,若没有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学生自主确立的题目往往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由此,培养学生的选题兴趣以及选题能力成为培养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固然跟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积累与学识相关,但毕竟古代文学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中占了两年的时间,学习兴趣在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索性学习的习惯。可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也可以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后,留下若干思考题,逐渐养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所思考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如在讲述辛弃疾词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辛弃疾词风豪放的原因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些讨论,有的学生在课外仍旧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并有意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在此范围之内。这便是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并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寻找素材的一个鲜活例子。另外,鼓励学生将选题的方向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不但论文撰写过程会具有趣味性,还可为活跃当地文化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如有的学生就以收集当地史志及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明了其变迁发展为选题,开展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具体选题时,有几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选题大小要合适,得量力而行。切忌选择选面太大、问题太深奥、自己把握不准、难以驾驭的论题。例如,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某位古代文人人生经历的触动,以《青楼名妓促生古代文豪》为论题,想要研究古代文豪产生的动因,并将原因归之于青楼名妓的推动,显然过于片面。并且古代文豪何其多,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无从全面把握。第二,选题须有一定新意。或新题新作,或老题新作,尽可能在观点、材料、研究方法、立论角度之上有所创新。就近几届学生的具体情况看来,他们往往在选题之前没有很好地研究选题资料的综述,不仅论题创新不够,且研究意义缺乏。第三,命题用语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晦涩、啰嗦。有的学生以《论纳兰词之美》为题,题意就比较含糊了,到底是要谈论纳兰词的情感美、意境美、意象美,还是其他的呢?相应地,命题不清,与之对应的论文主体内容也就不会明确。

二、收集、阅读与整理材料能力的培养

在拟定好论文题目后,一些学生往往急于撰写,写作的时候却又苦于没有素材,搜肠刮肚,痛苦万分。荀子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与其自己冥思苦想,还不如尽可能地去围绕论题收集、阅读、整理相关前人留下的资料。只有收集、阅读、整理了相关材料,才能熟悉所写内容,进而确定论点,拟定写作思路,并寻找出支撑论点的论据。收集材料时要注意必须围绕论题进行,范围不宜扩大或缩小。因为扩大则浪费时间精力,缩小则不能对所论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例如,有一学生写作题为《论李贺‘马诗’中所体现的命运悲情》的论文,收集了李贺的诗集、年谱、传记以及以李贺“马诗”为题的论文,但仍不算完整,缺少了与生命、悲剧相关的理论性书籍,以及李贺诗歌中体现的悲情命运的一类论文。收集完材料之后则是阅读材料。若收集的材料较多,也可以边收集边阅读。阅读时要记笔记。阅读诗集时必须标记下与论题相关的诗歌、诗句,并记下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阅读年谱、传记时,也要对关乎论题的句子、段落进行摘录、理解与阐发,并录下页码及书的版权,以备后用。阅读论文时,则须对该论文观点进行总结,对与论题相关的片段及观点进行摘录,所摘录内容后也得标明文章名、期次及出版单位等。除记笔记外,阅读时还要时时联系论题认真思考体会,力求寻找出写作的思路。阅读材料完毕要及时整理材料。一方面要梳理出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思考关于这个论题别人研究了些什么,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道理等问题,在考问别人的同时,也逐渐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找到研究论题的突破口,在梳理研究现状的过程中,对于他人没有涉及的,或涉及不够深刻甚至错误的方面,找出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继而围绕具体的问题再反复收集有关作品、作家生平、理论、思想等进行阅读、整理,力争使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渐清晰,甚至初步找出一些论证所需要的论据。由上可见,收集、整理、阅读材料都有章法可依,并不是困难之事。然而,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普遍表现出对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够重视,只是简单找两三篇文章,若跟自己论文论题相似,就直接将之转摘至自己论文之中。此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但也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对此方面能力的培养相关。如果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中,教师适当地教授相关方法,并不时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去搜集、整理前人对此问题的资料,在写作毕业论文时情况自然会有所改观。

三、撰写提纲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提纲的撰写也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却意识不到此点,往往在论文题目拟定之后,就着力于初稿的写作。初稿完成后交给指导老师,老师却因文章结构混乱、中心不明而令其拟好提纲之后,重新写作。例如,一学生论文论题为《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心内容应是分析李师师的形象特征,而他的初稿却大篇幅地探讨李师师与宋徽宗的关系,探寻李师师借何以吸引宋徽宗,宋徽宗在《水浒传》中的形象,李师师对“梁山招安”的重要性等问题。因此,在动手写作之前拟定好提纲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撰写提纲的思路,可以从三个基本问题着手。第一,“是什么”,即论题所谈的问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前面提到的《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一题,首先要弄清楚李师师的人物形象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此论题主要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怎么样”,即论题所谈表现得怎样,有何价值与意义?如果对李师师人物形象特征谈清楚了,进一步还可以谈谈小说中这个人物塑造得如何?第三,“为什么”,即寻找论题所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如论题《论李贺诗歌中的鬼魂世界》的提纲,解决诗中鬼魂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外,还可以寻求为什么“是如此”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在李贺诗中写作了这样一个“鬼魂世界”?如此深入研究下去,论题所论就更为深刻了。另外,撰写提纲时要注意理清大小纲目。论文有几个大观点?几个小观点?每个观点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都要清晰地列出来。还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个论据主要说明哪个问题?哪一部分是次要点?哪些论据要简单说明哪个问题?只有这样,整篇论文才会主次分明、清晰明了。在提纲撰写完毕之后,也要注意推敲、修改提纲。看看题目是否恰当;检查提纲的结构是否合理,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斟酌提纲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拟好提纲之后切记要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相互交换意见。当然,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拟写提纲的训练,在真正写作毕业论文时是易于拟好提纲的。其实,从平常课后一些思考题的回答做起,就可以试着去拟写提纲,这样回答问题的条理也就会更为清晰。学年论文的撰写更是可以如此,真正到毕业论文撰写时,也就胸有成竹了。

四、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科学论证的过程即是依据提纲开始写作论文的过程。写作前所下的功夫如何?论文将完成得如何?在论证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体现。论证之前已设提纲,一般只须照提纲写作即可,但若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提纲还有不妥之处,就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写作论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检验提纲是否可行的过程。论证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第一,论点要力求科学、稳妥。体现在古代文学论文写作中,就得看所论论点是不是符合作家、作品实际,不能离开作者、文本主观臆测。第二,论点与论证、论据要紧密结合。论证、论据要很好地说明论点,让人感到有骨有肉,言之成理。如前提及的《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有一论点讲述李师师是“既有娴熟的交际手段又有灵活的政治头脑的女子”,那么此一部分就应着重谈两个问题:李师师所具有的娴熟交际手段以及灵活的政治头脑,看起来似乎得分成两例进行举证,但学生却选择了一个例子同时举证以上两个问题。他所举的例子是《水浒传》第七十二回中说李逵在李师师家门外将负责皇帝警卫工作的杨太尉给打了,惊扰了圣驾,李师师以“只推不知”把这件大事化解了,避免激怒天子,同时保全了李逵,也将自己置身事外。巧妙地周旋于帝王与江湖草莽之间游刃有余,双方都不得罪,可见其交际手段的高明与政治嗅觉的灵敏。此例的选择确实是做到了有骨有肉,言之成理。第三,论述时中心要集中。全文应该紧扣论题,每一部分要中心集中,不要把该放在另一部分的观点、内容,放在这一部分。反之亦然。例如,学生谈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手法》,其中有一论点是《古诗十九首》“寄情于叙事”,论述此论点时却没有集中于怎样借叙事抒情,反而是论述诗人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去抒感,并且也举出了相关的例证。显然这样写就偏离了所论的中心。又有学生作论文《谈曹操的人物形象》,有一观点写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而所论的内容却都是曹操如何选贤授能,丝毫没有围绕论点去说明。可见,对于论文的写作来说,即便观点新颖、正确,并很能说明论题,如果作者论证能力较低,也难于写出较好的论文。那么,在本科学生正式写作论文之前,利用课堂或课余作业培养他们论证一些小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犹为必要。

五、写作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科论文并非一般散文、抒情文章。写作之时还应该注意语言使用的规范。总体来说,应在完成课堂作业或学年论文时就开始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论文语言应准确、精炼、通畅

用语准确就是要用最贴切、最合适的词汇,恰到好处地反映客观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情意。像这句话:“李师师在《水浒传》中的职称可是‘东京上厅行首’,那是在歌妓里排在最前面的。”《水浒传》并非是某个单位,李师师怎么会在其中拥有某一种职称呢?只要稍作思考就能发现此句意思表达不准确。所以在造完句子之后,应该仔细斟酌一下用语是否准确。语言要精炼,就是用语不能罗嗦、不能重复,但也不是把必要的话语都缩写成艰涩拗口的语言。其原则是从内容出发,量体裁衣,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语言要通畅,就是“句子要合乎语法规范,要合乎逻辑。”如果句子成分残缺或是主语、谓语、宾语混淆不清,要表达的意思怎么会清楚,句子又何谈通畅呢?除了经常对语言的准确、精炼、通畅进行写作训练外,在语言方面还得注意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误标标点与写错别字是学生本不该犯却又时常犯的基础性错误,这样的错误在平时练习中就应坚决杜绝。

(二)语言不宜太俗、太白,宜讲究生动形象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篇6

根据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1989年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高级中学英语课本,在上海市全面推广使用已经有三年,相应的初中教材全面推广使用已有五年。期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从教育观念到教学态度都起了相当大的变化,最重要的自然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英语教学来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的能力。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进。但我们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并不太乐观,那就是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仍较薄弱。现在大家普遍感到,我们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但是一旦要求他们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的交际语境中,语言障碍仍明显存在。学生们在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书面成绩与他们在交际场合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目前很有必要对我们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提供依据。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大纲、教材的改革首当其冲。本文重点讨论语言的输入问题,它在大纲设计、教材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就现行大纲和教材中的语言输入问题作一个分析,接着对语言输入在教和学方面的作用简要地作一个理论回顾,并比较国内外一些以英语作为外语的较有知名度的教材对于输入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然后对上海市现行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语言输入的质与量的改进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借此参加有关上海的英语课程教材改革问题的讨论。

二、问题分析

输入在语言教学范畴内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语言。人们在课堂环境或自然环境中接受语言输入。让我们先比较一下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英语教学。在那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电台节目、各种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介较多地接触英语。在香港,大部分学校开设的学科(除汉语和中国历史部分外)教材都用英语编写,教师授课也使用英语。然而上海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英语课和英语教材学得英语。由于通过自然环境获取语言输入机会匮乏,我们的课堂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大纲)与教材在理论上、方法上以及整个框架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得到全面的重视,然而,在语言输入的质与量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显然,学生需要的“语言食粮”是不够的。这是一个影响英语学习方法和速度的重要因素,它也成了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先从语言输入的量来分析,我们发现,语言输入量的不足首先反映在词汇量的不足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积极词汇累计850个左右,高中毕业要求学生掌握积极词汇累计2000个左右。与香港小学、中学的英语教材ontarget和oxfordenglish相比,不难发现我们教材中的词汇量明显不足。我们有理由推测,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中。与他们的教材相比较,消极词汇的不足更为明显,因为以上所提到的地区和国家内的大部分学校,除英语之外的其他学科,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语言都是英语,学生由此摄入大量真实、实用的词汇和语言。

词汇量的局限在诸多方面影响了输入的质量。首先,很大程度上输入的"真实性"被削弱。大多数原文素材需经过改写来删除教学大纲规定以外的词汇。报刊杂志、广告说明等真实语言材料难以出现于教科书中。第二,题材较为狭窄。大部分的课文以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为背景,语言活动环境多为本国,因而一些课文的语言显得不够自然、地道。第三,由于教材设计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教授语言(而非传递信息),导致输入的内容在信息量、知识性、趣味性上都显得不够。第四,由于输入量的限制,使得教材缺乏足够的弹性,不能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内在机制和智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由于输入渠道有限,教材提供的输入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流畅、得体、正确地使用英语。

三、理性思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第二语言学习的进程看作类似于第一语言(母语)习得的进程。它认为学习者应当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这种输入的语言应当是真实的、可以理解的(comprehensible)。克拉甲(Krashen,1982)认为语言习得的成功在于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的性质。这种输入应当包括学生已经"知道"的语言以及学生还未见过的语言。换句话说,输入的语言要略高于学生能够运用的语言的水平,相当于他能够理解的语言的水平。克拉申提出的假设是只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习得目的语。而欧莱特(allwri-ght,1977)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还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语境之中。无论是克拉申还是欧莱特都声称这些语言习得的方式要比那种传统的有意识学习语法和教授语言的方法更为有效。

毋庸置疑,"可理解输入"的确可以帮助语言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正如欧莱特所提出的那样,学习者使用语言交际的机会越多,他就能更善于用语言交际。然而,无论是单纯的"可理解输入"的理论,还是语言交际活动理论,两者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首先,我们难以确切地预料,学习者在什么时候能够潜意识地习得语言;在什么时候将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因为这取决于不同的学习对象。中学生学习一门外语不同于幼儿习得母语。后者的学习过程时间充分,而前者,需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过程,能保证取得如此结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帮助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法项目,同时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其次,欧莱特描述的方法所基于的理论同样也有其局限性,他实验研究的对象是在目的语环境中(美国)学习目的语(英语)。而我们的情形完全不同,中国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非常局限,大部分学习发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之中,因此,在语言学习和习得时,课堂中的有意识学习占据了主要位置。

输入和交往不仅是语言学习和习得的途径,而且还影响语言习得的速度。笔者认为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速度和效率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语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关于输入和交往对第二语言习得速度的影响已有众多的研究。塞里格(Seliger,1977)进行了一项以成人在课堂环境中学习语言的研究,他发现了交往数量与学习者最后获得成绩之间的密切关系。菲尔莫(Fillmore,1982)在比较了幼儿园教室里60个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进步后,认为输入的质和量都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决定性的作用。

近几年来,上海引进了一系列初、中级英语教材,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英国朗文出版社的Lookahead,剑桥出版社的interchange,牛津大学出版社的ontarget和oxfordenglish,等等。这些教材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1)语言真实地道;2)符合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3)能够用来进行有意义的课堂活动(Hutchinson&waters1978/12/1)。比如在Lookahead这套教材中的语言大多数取自于真实的生活或者稍经加工而成。这些素材分别选自于报刊、杂志、信件、札记、广告、电视指南、火车时刻表、日记,甚至于菜单、购物单。从词汇的输入量来看,Loo-kahead的要求显然高于我们的教学要求。仅第二级(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词汇量就达783个,还不包括词组。这个词汇量几乎相当于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总词汇量。这个特点当前在国外大多数将英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极为典型。

由此看来,就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环境,尤其是教材还需要作相当重要的改革。当然,这种改革在教学大纲设计与教材编写中的可行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诚然,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已在各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但在如何改进语言输入的质与量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对策研究

1."粗调输入"(roughly-tunedinput)和"精调输入"(finely-tunedinput)(Harmer,1991)双轨并用既然我们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的过程,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确保相当数量的可理解输入。毫无疑问,它可以有多种来源,其中课本是极其重要的部分。阅读和听力材料都是扩大这种输入的重要渠道。因此,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听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这些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逐渐吸收材料中出现的"新"语言。这是一种粗调输入。

另一方面,精调输入对于外语学习者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非目的语语言学习环境里,如在中国学习英语,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精调输入指"为有意识学习和教学所选择的语言,例如,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时和用于邀请场合的语言等"(Harmer,1991)。这种语言可以在每一单元教学的开始阶段介绍给学生(常常称为"导入"),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对新输入的语言知识和内容分析、内化,最后达到运用。学生有了这种按难度编排的输入材料,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掌握规定的知识,那就是"对我们来讲,成系统的知识要比支离破碎的东西来得好学"(Brumfit,1981)。我们知道,中国学生在非英语环境里仅仅通过潜意识的习得来掌握英语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和机会极其有限。因而,粗调输入和精调输入两者要并用,把它们巧妙地编排在教学材料之中。

2.增加语言输入的真实性(authenticity)

"用语言教学的术语来讲,所谓真实性的课文是为讲母语的学生设计编写的,而非真实性课文,则是专门为学习外语为目的的学生设计编写的"(Harmer,1991)。我们目前使用的课本中大部分材料是经过重写的,或者多少经过删改而成的。虽然所用的语言在语法上几乎完善,但是它们仍是属于非真实性的,或者至多是半真实性的,所以有人怀疑它们是否是"地道的英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发现,学生理解来自真实生活的英语总感觉到比较困难。在课堂内,教师能人为地控制学生使用和听到的语言,但在真实的交际中,学生能选择怎样表达,却无法对所听和所读的语言有类似的控制。我们经常看到我们的学生尽管在课堂内语言交际的能力显得相当不错,但是一旦听外国人交谈或看原版读物时,往往在理解上有不少问题。那是因为他们不习惯听或读由外国人为外国人所编的材料。

然而,采用"真实、自然的交际语言或近似自然的交际语言","并不排斥在后阶段改写或重写原文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感到这样做能使课文更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Hutchinson&waters,1987)。非真实性的材料可用作课文新语言的导入部分,而半真实性的材料或真实性的材料可用作阅读和听力训练。虽然初学者可能难以应付外语原著,但他们至少必须阅读和听一些类似真实的、略带语言控制的材料。通过多读或多听这样的语言材料,学生可渐渐获得必要的接受能力,以便将来在需要时可以对付真实性材料。为此,我们建议,用以培养接受能力的教学材料至少必须是模仿真实性材料。换言之,尽管有一定量的语言控制,用于阅读和听力的课文必须有利于接受能力的培养。非真实性的材料可起课文的导入作用,但对接受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用处。当然,不同类型的课文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问题不在于选择什么类型的课文,而在于为一定阶段的学生选择最适当类型的课文。

因此,如果大纲要体现如何使用语言,增加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这种材料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它使学生看到了他们所学的语言与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与真实世界有联系的教学活动,它们与正常的交际活动有关,而另一方面,减少一些有关语言用法的东西。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整体发挥和接受一定数量的真实语言。

3.输入和输出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告诉我们:语言学习者所具备的理解能力远远超出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即表达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要对学习者提出不同的要求。确实,一般来讲,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听和读)往往高出于他们的表达能力(说和写)。尽管理解能力也要求学习者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但这过程不一定牵涉到要把语言转换成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课文的意思,他们不一定会开口表达他们能读懂的语言。所以,阅读、听力训练应该让学生接触那些他们暂时还不能表达、但是能大致理解的粗调语言输入。在确立教学目标和设计教材中,要特别注意对语言的"四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不仅仅体现在选材上,而且也体现在语法、句型和词汇等方面的教学要求中。

对接受技能和表达技能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助于保证学生接受相对多的语言输入而又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它又使教材富有弹性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精读辅以泛读和泛听

为了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目的语及增加教材的弹性,除必要的精读材料外,还应该配备一些相关的泛读和听力材料,也可以运用录像。泛读选材标准应该包括:1)真实性和粗调语言的输入;2)与精读相关联;3)知识性和信息性;4)有利于情感和兴趣的培养。作为辅助语言输入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不但能使学习更有趣,而且能使知识掌握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如果泛读和泛听材料能达到以上的标准,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就会自觉地去使用甚至去寻觅这些材料。听和读不再像我们处理那些精读一样,仅仅为了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为了让学生吸取他们感到有用和有趣的信息。与此同时,他们不知不觉地获得并巩固了语言知识。

5.对测评的一些想法

在上海的外语教学中,测试对教法和学法起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如何使测评对教和学起积极的反拨作用?研讨这个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测评语言交际能力中如何平衡信度和效度这个问题上存在着难度,所以测评领域的改革困难最大。测试设计者对此向来小心翼翼。当前中学外语教学测试模式是以学业成绩考试(achievementtest)为主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毕业考、升学考的纲要和细则摸得一清二楚。考试的模式、题型、内容、方式和手段年复一年,少有变化。为了保证学生取得高分,教师心中有一个纲:凡是在课本中出现的语言点和知识点学生都得牢牢掌握。结果,有限的课时全被用作对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反复操练,付出的代价是一再削减语言的输入量。我设想,我们可以将当前主要使用的按常模参照考试(norm-referenced)的评估方法,同标准参照测试(criterion-referenced)的评估方法结合起来,将我们主要依赖的成绩考试,适当掺入水平测试(proficiencytest)的成分,从而鼓励学生接受更多的输入,扩大知识面,培养交际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测试和评估虽然不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问题,但它对英语教学影响颇大,无法回避。

五、结语

归纳一下,本文试图从语言输入的角度,探究目前外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语言输入理论的分析,并结合中国英语教学的特情,笔者就如何提高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计中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一些建议,如:粗调输入和精调调入并用,增加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及对不同的技能提出不同的要求,测试的改革,等等。毋庸置疑,它们将在操作实施上增添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但只要它们能够促进对学生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培养——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它们就值得一试。

参考资料:

1allwright,R.,1977,LanguageLearningthroughCommunicati-onpracticeineLtDocuments76/3,theBritishCouncil

2Brumfit,C.(ed.),1984,GeneralenglishSyllabusDesign,p.16,oxford:pergamonpress

3ellis,R.,1985,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oUp

4Harmer,J.,1991,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Harlow:Longman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改革开放初大学英语教材教学模式

一、引言

Brown认为,成功的教材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二要有利于教学法的贯彻。也就是说,教材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处于中枢地位,一头连接着教学大纲,另一头连接着教学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材的质量是影响外语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材已经更新换代,教学模式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实际上,每一次教材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以往教材的经验基础上。回顾一下老教材,我们可以找到我国教材发展的脉络,从而为未来教材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准备。

二、改革开放初的大学英语教育背景

1977年以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开始恢复发展。1980年8月,《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英语教学大纲(草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83年起,高考英语成绩计入总分,极大地调动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开放政策使社会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大纲的指导下,广大英语教师结合当时由于造成的学生基础差的情况,编写了适合当时的英语教材。其中,依据教育部1978年于湖南长沙召开的大学英语教材会议《关于编写零起点教材的决定》编写的《基础英语》(大连海运学院主编,1978年出版,共两册),对恢复我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适应恢复高考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逐步提高的需要而编写的高起点《英语》教程(吴银庚教授、张彦斌主编,1980年出版,共四册),为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订提供了依据。这两部教材在全国各大高校选用最广。另外还有清华大学陆慈主编的《英语教程(理工科用)》(1981年出版,共四册)和复旦大学外文系主编的《英语(非英语专业用)》(1981年出版,共四册)(供文科使用)。由于1980年的大纲只规定了语法教学标准,因此各种教材的突出特点是都以很大的篇幅来教授语法。

三、《基础英语》――零起点大学英语教学的铺路石

1.《基础英语》是为那些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的大学新生编写的。教材从字母和音标开始,而且注意选材的真实性。全书共分两册。第一册内容包括语音、基本语法和大约六百个工科通用词汇,为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刊资料提供初步的语言基础;第二册内容是为深入学习阅读专业英语书刊资料所必须掌握的一些疑难语法现象和大约四百个工科通用词汇,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基础英语》使用总说明中,编者提出的目的要求如下:

(1)能借助学过的语音规则和国际音标顺利而正确地拼读单词;

(2)能基本正确地区分意群,朗读课文;

(3)熟练地掌握所学单词,能汉英可译;能汉英互译所学短语(不包括阅读材料中的生词短语);

(4)正确地分析理解简单句、复合句和长难句;

(5)借助词典能独立翻译中等难易程度的英文科普和科技文章(限于无专业性困难者);在生词量不超过10个时,每小时翻译速度为1500个印刷符号。

3.本套教材中所体现的教学模式。

本套教材基本上以语法为纲,吸收了结构主义的成分,强调句型操练、翻译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科技文章的阅读,其它方面少有顾及。没有针对听力和口语的教学内容和练习。

以第二册第1课为例。课本建议6学时完成。生词0.5学时;语法句型2.5学时,本课学习动词的时态。后面有大量的语法练习。课文及练习2.5学时。课文学习advancesinmaterials,引导学生从词语用法、语法结构、习惯用法等方面培养综合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文实质上是以课文为载体系统传授词语、语法结构等知识。阅读材料0.5学时。有三篇文章:a.SeeingisBelievingmunicationoutsidetheearthC.LawofConservationofenergy。阅读材料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阅读文章的能力。本书的阅读材料是三篇和正课文题材相同、内容相近的文章组成,符合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原则,而且保证了一定的阅读量,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教材的编排符合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征。语法翻译理论认为:学习外语首先通过语法规则的详细分析;使用以母语翻译过的单词表进行翻译练习;句子被认为是语言教授和练习的基本单元;外语学习的目标是阅读文献或从外语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JackC.RichardsandtheodoreS.Rodgers)。语法翻译法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支配了欧洲外语教学。在今天世界有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修改变化后的语法翻译法。它为外语教学新方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符合我国当时经过十年“”后的学生英语水平。在大纲修订后所编的教材乃至今天的教材和教学中仍然能看到语法翻译法的影子。例如《大学英语(精读)》侧重阅读中词汇、语法的分析和练习。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也是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继承发展传统的特点。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很方便,只要教师掌握外语基本知识,就可以教外语了,这也符合了当时我国大学英语比较落后的教育状况。

四、《英语》――较高起点英语代表作

1.由上海交通大学外语系吴银庚主编的《英语》使用对象是已掌握700个左右英语单词和一定英语语法知识的入学新生,教学目标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并适当进行听、说、写的训练。本教材共分四册。试用单元教学作为本教材的编写形式。第一册和第二册每个单元有课文、词汇学习,结构学习,有指导的会话、听力训练和阅读材料。从第二册开始增设有指导的写作,第四册增设英译汉指导。

课文前两册以科普文体为主,宜于学生基础阶段的学习,以便较多地接触常用的普通词汇和半科技词汇,熟悉基本的语言结构,并利于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第三册和第四册以科技文体为主,以适应学生最终阅读科技文献的需要。

阅读材料:题材、词汇、语法力求配合课文。每个单元配2―3篇阅读材料。阅读材料(a)篇必读,有一定的教学要求;阅读材料(B)篇供自由阅读。

听力训练:主要培养耳听会意的能力。通过理解性练习检查学生的领会程度。

词汇学习:第一册安排动词和介词,以后三册增加词组、同义词对比和常用词缀等内容。

结构学习:相当于一般教材中的语法部分。以中学已学的语法知识为起点,重点讲解常用结构。

有指导的会话:内容从学校生活到科技对话。第一册到第三册安排一些口语习用句,第四册训练学生就某个科技题目作有准备的简单发言。

有指导的写作:第一册不单独列为项目,而是结合课文安排一项中译英练习,从而培养学生使用一些常用词组和写作一些句子的能力。从第三册开始列为项目,介绍科技英语的常用概念的表达法。第四册介绍科技文章摘要的一些写作特点,并进行初步的训练。

2.本套教材的教学模式。

(1)以阅读为主,同时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要求。本书课文和阅读材料的选择、词汇学习和结构学习的安排,都是围绕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根本目标而进行的,相当一部分练习也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性而设计的。根据课文判断正误、回答问题、词汇填空和翻译句子等,这符合阅读教学法理论。阅读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词语识别、语法分析、语境知识。阅读时,各个层次的知识互相补充。练习的设计涉及背景词汇、主旨及隐含之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重要信息。

(2)注意培养语言的实践能力。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讲解力求简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这表明本教材在以语法翻译法为基础的同时,有时也运用了交际式教学法的某些做法。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有指导的会话部分。

交际法是一个多元理论的联合体,至今也没有一个能概括其内涵的定义。交际教学理论泛指1971年欧共体讨论单元―学分体系意念―功能大纲交际教学法的多种变体都用到的语言教学观点。撇开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现在来理解它的内容,主要是按学生需要取材,功能为经;教学交际化;学用结合;学到语篇,用得得体。从宏观上概括,其目的是学用一致,其途径是教学交际化。目前交际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避免只记一些死的语法、词汇,注重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书中所体现的交际法仍主要保留在语法层面,对真正的交际原则和文化原则没有涉及。因此,本时期的交际法充其量是涉及语言知识层面。

我认为,语法翻译法和交际式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冲突,实际应用中它们是相互促进的。简明的语法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外语的单词拼写、语法结构、篇章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交际式教学做不到的。另外,授课时适当的母语可以打消学生在交际式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可以说语法翻译法在基础阶段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交际式教学法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能力提高。

本套教材中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是在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订前编写的。但它所体现的目标和后来的大纲的教学目标非常贴合,或者可以说它为《大纲》的制订提供了可行的参考依据。

五、文科教材的代表――《英语》

相对于理科教材,文科教材的发行量和影响力要弱很多。影响比较大的有由王慧玲、李荫华等编写《英语》(非英语专业用)。本教材编于1980年,于1981年出版。到90年代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本套教材是为文科学生学习基础英语而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学好语言、词汇和语法的基本功,注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兼顾听、说、译、写的能力。教材中每课的语法和词汇占据了大部分篇幅,练习也以此为中心,因此教学模式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教学模式,虽然也兼顾了听、说能力,使用了交际法等其它教学模式,但内容很少。如第二册第一课用很小的篇幅介绍askingtheway,练习中设计练习“i’dliketo...”句型操练。虽然很少,但也涉及口语训练。这也是符合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时代现状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教材的主编李荫华等是后来《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精读》的主编,因此,从该教材中课文、词汇、练习的编排中可以看到是和《英语》一脉相承的。这也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继承借鉴的传统。

六、本时期大学英语教材的主要问题

本时期的教材为那些从未学过英语或英语知识很少的学生打下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为我国的英语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利用语法翻译法讲授语法时概念清晰,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快提高,翻译能力也得到了适当的培养。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1.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各套教材都把语法和翻译当成教学的中心,忽视对听、说、写的培养,学生得不到或得到很少的听说训练,口头交际能力缺失;过于追求语法的准确性,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室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这样效率很高,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总是与“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名词相连。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2.体裁、题材单一。理工科的教材的文章都是科普文章,没有记叙文体,更不用说诗歌、文学作品等了。这违背了教材编写要选择不同体裁、题材、语域的多样性原则,也很难选出有代表性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同时文章缺少趣味性,忽视了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的原则,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3.忽略了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各大主要教材中没有一处涉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也缺乏其它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学生后续学习中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七、结语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大学英语教材还有很多问题,基本上以语法为纲,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阅读,其它方面少有顾及。但是它们为我们后来的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经验。同时,目前外语教学界应该对国内、国外教材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研究,以便发现问题,发扬优点,从而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大连海运学院英语教研室.基础英语(共两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2]吴银庚等.英语(共四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复旦大学外语系.英语(试用本)(非英语专业用)(共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篇8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经历,探讨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教学中一些影响听力教学与学习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讨论,提出了改进的设想,希望能为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专业英语听力教学;教学模式;考试系统;互联网实时系统;信息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47—03

收稿日期:2014—01—30

作者简介:钟世萍(1973—),女,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研究生英语教学。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每年国家举行的大学英语测试中就可以看出,要求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已不仅仅是传统的语法、阅读及写作,而是听、说领先,读、写随后的全方位把握,并且日益突出听、说的地位,目的是充分发挥语言的实用交际功能,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使听力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是从事听力教学的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着邓小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如何调整思路,拓展视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新世纪人才成为目前听力教学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在听力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对现阶段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教学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力争能为提高听力教学水平提供一些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一、听力教学现状

(一)听力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

英语听力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听力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师脱离英语听力教学大纲或以教材为纲的情况还时有存在。其结果是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听力教学质量。其次,部分教师对英语听力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听力课只是放放磁带,对对答案,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听得懂的学生总能听懂,听不懂的老是听不懂,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无法监控教学质量。再次,英语听力教学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仍然是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英语听力教学的教材状况

目前,各大专院校对现行英语专业基础听力教材的使用情况各自有所侧重,但最为普遍的还是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英语听力入门》。这套书共四册,作为大学一、二学年四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循序渐进,学完四册教材并完成各项练习任务后,学生应基本能达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在听力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和规定,同时也能通过英语民族国家为其他国家英语学习者所设计的中级英语教程中的听力测试。但此教材编写年代较早,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书中难免存在一些教学内容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其次,在内容编排上,此教材将题材相近,体裁不一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在内容上缺乏一定的梯度。如果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使用,还是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另外,书中某些材料也显得偏难,听力速度偏快,这有碍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使用得比较多的另一种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世纪90年代初编写的一套听力教程,包括《英语初级听力》、《英语中级听力》和《英语高级听力》三个部分。这套英语教程内容新颖,以标准美音或英音为主。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半年多的英语听力教学试用后,老师与学生都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之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是:首先,该教材以大量的练习为主,形式变化较小,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其次,所选有声材料尽管发音标准,但不是真实环境中的语言材料,内容缺乏真实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因此,学生在练习时很难使自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此教材每一单元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和主题,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很难掌握与监控。因此,把此教材作为核心教程难免显得美中不足,但如能结合课堂教学,安排学生在课外练习,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听力教师队伍建设状况

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教学的关键,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教师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部分院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还没有稳定的听力教学力量。在两年的基础听力教学中,大学一年级一般都是由精读课教师兼任,大学二年级才设有专职英语听力教师,总体上师资力量显得薄弱、并且流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没有一个核心力量,难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既会影响英语听力教学,又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听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偏重,使听力教师在从事听力教学之余,难以进行听力教学研究,这样一来,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也得不到及时补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水平的发挥。

(四)听力教学考试状况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促进教学的手段。根据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大纲规定,基础阶段听力测试分别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的最后阶段进行。第一学年末为中点测试,学生应达到英语专业二级水平;第二学年末为终点测试,学生应达到英语专业四级水平。另外,学生在第一学年中期,应参加由有关专家按教学大纲要求统一命题的笔试(专业等级考试)。按照英语听力教学大纲,以我校为例,学生都要参加这三次考试。到目前为止,就我校而言,还没有建立与英语教学大纲配套的听力考试题库,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不能保证试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也不能达到科学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的目的。

二、专业英语听力教学改革设想与探讨

听力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其中的每个要素既独立运作,又作为教学活动整体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因此,各个要素之间能否实现最优结合,成为提高教学活动整体功效的关键。

(一)教师的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否把握好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遵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如果教师脱离教学大纲或以教材为纲,其结果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严重影响听力教学质量。所以,熟悉教学大纲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来开展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对教学大纲的正确理解与掌握,才能对每一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和真实水平间的差距了如指掌,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灵活地改变教学计划。二是教师应把握听力课程教学本身的特点。基础听力课是一门基础与技能并重的实践课,重在培养学生通过听觉器官接收信息并对之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不仅仅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应当是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三,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运用听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从听力学习中获取知识能力的方法。

(二)科学的听力教材是搞好听力教学的重要保证

根据听力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对听力的要求,教师需要按照各校的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相关教材。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除核心教材外,还需要补充以下材料:1.听写材料。听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必要将听写贯穿于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整个教学过程中。2.新闻材料。很多学生反映新闻材料不易听懂,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或是理解跟不上新闻报道速度,或是对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不熟悉,或是受词汇量的限制,更多的是对新闻背景知识不了解,听时难以把握主题。这除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对新闻的各种背景知识的介绍外,还需要适当补充一些新闻材料以进行强化训练。3.系统的语音、音素训练材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是进一步搞好英语听力教学的关键。

(三)良好的听力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学生学习听力的目的就是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交际自如,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外加强练习。教师的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学生的学习不应用限于教室。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有效的开放性教学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听力、口语训练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及校园网,开展听力教学,创造良好的英语听力教学环境,使之与听力课程有机结合,必将进一步推动英语听力教学。可喜的是,目前大部分院校都成立了现代化外语教学中心,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英语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基于互联网的英语教学越来越被各高校普遍采用,这为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将有力地促进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及时掌握教学反馈信息是搞好听力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输听力知识信息,还应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从教学中获取反馈信息是进一步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要获得反馈信息,一方面必须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依照英语听力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系统的题库资料。入学时,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听力状况,并“对症下药”,制订英语听力阶段性教学计划;通过一年的学习后,对学生再次进行测试,一方面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下一阶段教学做好准备,使教学具有针对性、目的性。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听力教学中,采用当代互联网交互式新技术,建立老师与学生的信息实时沟通渠道,及时与学生沟通,探讨听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只有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听力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各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重视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听力教材和教学方法,借助当代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完善英语听力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杨宗义.学校应用心理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3.

[2]葆青.英语语音简明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贾冠杰.如何提高英语记忆效率[J].外语界,1997(3).

[4]邹红英.大学英语四级后口语教学初探[J].外语界,1996(3).

[5]王美媚.文学与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6(2).

[6]钟世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J].外语学刊,2001(5).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篇9

一、大纲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课标版试题的异同

2012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无论是大纲版还是课标版,其共同特点是:难易适中,凸显历史学科特点,渗透新史观。

1.试卷结构稳定。试题紧扣考纲要求,第一卷文综历史选择题都是12道,但大纲版文综历史选择题安排在地理学科选择题后政治学科选择题前,课标版历史选择题则安排在地理、政治学科选择题后。第二卷非选择题,大纲版历史材料解析题仍然为37题,三科综合题的题号顺序有所调整,历史角度的设问被置于39题的(1)(2)问。课标版文综历史非选择题则继续保持两道大题,分别为25分与12分,以及选做题(4选1)每题各15分的形式。通过对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考纲的比较,笔者发现,两套试卷结构稳定,试题的命制没有拘泥于教材,也没有游离于考纲之外,都做到了情景创新、古今贯通及中外关联。

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突出学科特点。大纲版与课标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制遵循了知识为基、能力立意的原则,做到了以教学重点为切入点,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突出了历史学科特点。试题清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如,2012年大纲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37题和课标版的40题都涉及了两次工业革命。大纲版试题运用了“世博会”的情景材料,涉及了全球史观下中西方文明的冲突,考查了学生对工业革命这一主干知识的运用能力。课标版试题则以日常生活中的交通信号灯为切入点,提供了交通信号灯变迁的材料,并设计了如下问题:(1)交通信号灯诞生的背景是什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3)根据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科技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变了城市生活。从问题设计的角度来看,其考查了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包括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新技术与新发明的出现及其影响等,做到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生在作答时,应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准确合理地提取有关信息,并积极调用储备知识,有效地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阐释。

3.传承文明,关注社会转型。高考历史试题的立意积极向上,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也渗透着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出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并且非常关注社会转型。如,2012年大纲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37题与课标版41题两道题的背景材料实际上给出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与中国的反应等史实,展现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其要求考生做到史论结合,运用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与文明史观等对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4.课标版考纲与大纲版考纲的主要区别。课标版与大纲版考纲的主要区别如下:课标版考纲四个考核目标中,每一层次的要求都比大纲版考纲表述得更为具体;大纲版考纲的能力要求针对的是文综三科的共性,课标版考纲针对的则是历史单科;在能力的定位上,大纲版考纲主要涉及理论性知识、综合性能力的考查,课标版考纲主要涉及考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如,2012年课标版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24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对应考点为汉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监察制度;25题利用民间传说创设情景,考查了宋代世俗文化,对应考点为古代商业经济发展对世俗文化的影响;26题考查了明清工商业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动,对应考点为古代经济中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27题考查了王阳明的心学,对应考点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的宋明理学;28题考查了清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29题考查了中央内阁的职权,对应考点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明清君主专制;30题涉及了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晚清民族工业兴起,考查了民族实业家的思想与品行;31题考查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的影响;32题考查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33题考查了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34题为案例情景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与实质,对应考点为古希腊罗马中的罗马法;40题为材料解析题,对应考点为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

为了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现将课标版考纲的具体要求和增删的考点列举出来,以供高三历史教师和广大考生参考。课标版考纲新增的考点包括以下内容,其中,中国史部分包括:(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如,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度)。(2)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3)手工业的三种形态。(4)宋明理学(包括陆、王心学)。(5)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6)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7)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8)国有企业改革。(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1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其中,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增内容)。(1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世界史部分包括:(1)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2)宗教改革。(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4)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5)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7)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其包括世界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等)。

课标版考纲删除的考点包括以下内容,其中,中国史部分包括:(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3)北洋军阀的统治。(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部分具体史实。(5)新中国建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6)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曲折发展时期的政治运动。(8)“”中的史实类内容。世界史部分包括:(1)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2)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选修中保留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3)亚洲革命风暴。(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的过渡。(5)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选修中保留第二国际)。(6)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保留苏联的改革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7)亚洲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13年甘肃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是: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中心,整合历史课程资源,创设新情景,以能力立意,以新史观为引领,重视对考生阅读与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二、2012年甘肃省文科考生文综历史试题作答情况分析

1.考生作答的基本情况。2012年大纲版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遵循了考纲的基本要求和命题指导思想,体现出了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指导下的命题特点,凸显了立足现实、取材历史、展望未来的原则,这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试卷在继承2011年试卷表述风格的同时,推陈出新,有所发展。纯粹知识记忆性的题目已不可见,全是以能力立意的题目,有的题目从内容到观点都不拘泥于教材,习惯于死记硬背的考生对此会感到非常迷茫。

历史试题12题考查了秦汉文官名称;13题考查了唐代重农抑商思想延续的内容;14题考查了唐宋元文化的发展;15题考查了清代经济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化;16题考查了近代历史人物中的李鸿章;17题考查了近代海关管理制度的变化;18题考查了国共对峙时期对红军新的认识与理解;19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生产资料的变化;20题考查了法国政治民主发展历程中的巴黎公社;21题考查了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22题考查了二战中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23题考查了二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即北约与华约的相关内容;37题(1)中考查了工业革命后英国举办博览会的时代背景和作用,(2)中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社会文化的状况,(3)中考查了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理念的变化;39题(1)中考查了汉朝加强对岭南统治的背景,(2)中考查了西汉加强统一的历史作用。

鉴于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单选试题所给材料容量较大的弊端,2012年的单选试题则缩减了材料容量,题干所要表达的信息更为清晰、明确。试题与往年相比,更加强化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单选试题要求考生在对历史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的前提下,阅读、理解所给材料,全面解读相关历史概念,依据设问角度选择正确答案。综合题37题以世博会的历史发展为主题,展示了全球史观下人类文明(包括中国)发展的历程,彰显了人类未来发展所应持有的理念。该题立意高远,符合时展要求,设问角度科学,能力考查指向明确。39题考查了汉朝加强对岭南统治的背景等内容。其都要求考生必须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深入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生作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审题不够细心。审清题目要求,仔细地阅读相关材料是答好主观试题的前提。但很多考生因理解能力较差,审题不够严谨导致失分。如,2012年大纲版文综历史试题37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考生只有根据要求答出背景和意义才能保证得分。(2)不会利用给定的条件进行答题。其主要表现为:考生综合分析与阅读能力较差,难以有效提取相关信息,语言表达缺乏层次性、逻辑性,不会使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的表述,所述内容烦琐空洞甚至出现明显的错别字。如,37题第三问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一、二和三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特点分析概括出“发展理念的变化”及其原因。很多考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发现所问问题与三段材料之间的关系,只能依靠思维定式作答,想到哪答到哪,最终导致得分偏低。(3)存在不良心态。如,存在投机心理,不同问题采用同一答案;肆意发挥,答题漫无边际;心理紧张,未找准答题位置。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对于知识和能力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对于理解知识与记忆知识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对于教材与其他复习资料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对于长期努力与短期突击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等。

三、备考方略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交际语言交流语言模式教学设计

交际语言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强调了语言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交流的能力上,而不是过多地强调掌握语言结构。当时,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克拉斯托福•加德林(ChristopherCandlin)和亨利•威德森(Henrywiddowson)。到了70年代中期,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内涵规模扩大了很多,不论是美国的,还是英国的交际法支持者,都把交际语言教学法看作是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方法。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主要观点

交际语言教学法视交际语言能力为教学的目标。在语言学习中,交际是中心,上下文要素是中心,并且需要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的上下文中去研究语言。强调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这不仅仅是一个活动问题,而且存在把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插入到语言学习中的问题,也是一个刺激语言系统本身发展的问题。“学习是为了使用英语”,即必须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强调使用集体学习的方式,而不是个人,学生理解失败的实际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既不是讲话人的过失,也不是听话者的错误。成功的交际是由于坚持不懈地使用语言而完成的。并且认为学习语言技能的四个步骤顺序是听、说、读、写,认为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是相互依赖的。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交际原则

这个原则强调给学生提供以交际为目的而使用英语的机会的重要性,明显地设法把这样的活动,结合到语言教学广泛的项目中去,进一步说明了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

2.作业原则

这个原则指的是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用语言来贯彻执行意思丰富的作业,以促进学习。这个实践活动,把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插入到语言教学中去,它能刺激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

3.丰富意义原则

对学生来说,意义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习。不断地选择、改变学习活动形式,是为了能把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使用的意义丰富的词汇联结成正规的语言,而不仅仅是机械呆板的语言句型操练。

三、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要素

1.目标

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交际语言教学大纲也有其目标指向。它以培养流利的口语和语意的理解能力为重点的目标,特别强调语言学习要通过实际交际,在使用中学习语言,课堂活动应把集中设计的语言资料,通过完成任务(作业)的媒介,来达到传递信息和分享信息的目标。

2.备课大纲

大纲的本质,一直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中心。它所阐述的是学习外语时,需要使用外语的典型情况。如talkingabouttravelexperience、talkingabouttheweather,它们可能需要讨论的话题;如introduction、education、Shopping,它们需要的语言功能;如Describingsomething、askingaboutadmissiontoaschool、agreementandDisagreement,它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概念:如时间、地点、方式,或者需要的词汇和语法。大纲试图说明的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在用外语交际时,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熟练程度。

3.教学活动形式

在交际法的教学活动中,和交际方式相一致的练习形式和活动的范围是无限的。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交际中能达到交际大纲的要求,并且建议把这样的交际过程作为分享信息,讨论意义和相互影响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采取很多形式,如Groupdiscussion/debate,pairwork,Games,Roleplay,Freetalk,errorcorrection等。

4.教材

语言材料直接影响课堂反馈质量和语言使用的方法,这说明教材在促进交际语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交际语言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分为三种:①以课文为基础的教材:有许多课本,是直接提供给交际语言教学法使用的。②以任务(作业)为基础的教材:指的是提供给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扮演、模仿和以作业为基础的交际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如练习手册、提示卡片、活动卡片、实践材料和小册子。③以实物为基础的教材:指的是“来自实际生活的材料”。如画片、广告、杂志、报纸或语言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录音和视听材料。

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交际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组织课堂活动,进行语言交流,实践语言模式。教师作为语言材料的组织者,同时教师本身就是语言材料,教师是课堂活动步骤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并能大量地提供合乎课堂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实际教学、观察学习和课堂组织的经验。学生作为一位谈判者,跻身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之间,活跃在小组或全班的活动中,直接影响课堂活动,充分发挥谈判者的作用。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贡献出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学习是在一种相互依靠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交际语言教学的教学设计

交际语言教学的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任务完成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活动内容和过程都要有充分的了解。下面以Shopping(UnitFiveBookii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教材)为例来说明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步骤:

Step1

1.exchangethegreetingwiththestudents(Ss).

2.Dailyreport.

3.makecleartheteachingaims.

Step2Revision

Reviewsomesentencepatternsofshoppinglearntbefore.(thispartisshownontheprojector.)

1)mayihelpyou?/whatcanidoforyou?

2)whatareyoulookingfor?

3)Howmuchisit?/Howmuchdoesitcost?/Howmuch?

4)itcosts…

5)i’dliketobuy…

6)it’stooexpensive.

Step3presentation

1.thewholeclassreadthenewwordsandexpressionsonp.36inthetextbooks.

2.Listentothetapetwicewiththebooksclosed.telltheSstopayattentiontothepronunciationandintonation.

3.Learnthecommunicationwordsinthedialogue.(HelptheSsfindthesentencesinthedialogue.)

1)i’mlookingforanewwatch.

2)Howmuchwouldyouliketospend?

3)wouldyouliketotrythisoneon?

4)itfitsnicely!Howmuchisit?

5)thisoneisnormally$170butit’sonsalefor$120.

6)it’sagreatdeal.

4.theSsreadthedialoguetogether.

Step4practice

1.Readthedialogueinpairs,theningroups.

2.HelptheSsmakeaconversationwiththeteacher.(SaytotheSs:ifiamanassistant,youareacustomer,youwanttobuyapairofwhitegloves.Howwillyousay?)

t:Canihelpyou?

Ss:i’mtryingtogetapairofwhitegloves.

t:whatsizewouldyoulike?

Ss:iwouldlikesizesix.

t:thewhiteglovesareonthiscounter.thisway,please!---Hereisasizesix.

Ss:thankyou.mayitrythemon?

t:Sure.

Ss:thanks.theyfitmewell.Howmucharethey?

t:theycostfivedollars.

Ss:allright.i’lltakethem.

t:pleasepayatthecashier’s.

Ss:oK.Bye!

t:Seeyounexttime.

Step5Roleplay

1.askfiveSstocometothefront,andputonashortplayaccordingtothesituationgivenbelow:(Usingtheteachingtools:abag,amap,severalpens,severalerasersandsomeexercisebooks.)

annieisanassistantinastore.Kate,mary,JimandBillaregoingtobuysomeschoolthingsthere.nowannieisservingthem.(thispartisshownontheprojector.)

2.theSsputontheshortplayingroupsonebyone.

Step6Consolidation

makeclearwhattheSshavelearntinthisperiod.(HelptheSstospeakout.)

Step7Homework

makeanewdialogueinpairsafterclass,accordingtothesituationgivenbelow:Jennyisasalesgirlinadepartmentstore.Jackisgoingtobuyasweaterthere.andJennyisservinghim.(thispartisshownontheprojector.)

五、运用交际语言教学的几点思考

1.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并通过让他们轮流示范表演的方式,成功扮演活动中的不同角色,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均等的表现机会。既要注意培养尖子生,又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应提醒小组中的成员信任这些学困生,当他们有一点的进步时,都应加以肯定表扬,哪怕只是几个“Good”、“Verygood”、“welldone”等简单的评价都会给学生内心带来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他们进步。

2.在交际语言教学法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对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熟悉活动的内容,熟悉教学对象,即“备对象”,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每堂课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在内容编排和练习设计方面应重视知识的衔接,教材应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并尽量反映学生的兴趣和经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用目标语表达自己,限制使用母语,应尽量避免为了指出词汇和语法错误而打断学生的交流。并应注意语意知识的深化和扩展,强化跨文化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交际语言教学法,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交际活动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完成交际的目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