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个人反思发言材料十篇个人反思发言材料十篇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6:32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篇1

各位领导:

按照市局党组、分局党委有关通知要求,为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结合《深化监狱戒毒管理和队伍建设大整顿活动实施方案》和《关于在深化监狱戒毒管理和队伍建设大整顿活动中开展“严格战时纪律严肃追责问责”警示教育的通知》,针对郭文思安,围绕着警囚界限、执法、履职、职责及八小时以外等六个方面问题,举一反三,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认真查找原因,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就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武装的还不够。我始终坚持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纲要》等各类书籍,不断强化自身理论武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特别是对一些政治理论的实质精神学的还不够深不够透,对其精神实质把握还不够全面,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作实践上还做得不够。

(二)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不足。在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上领会不充分不深刻,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彻底、不坚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本次病情初期,对疫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罪犯截口罩的认识还不足,有时发现罪犯不戴口罩时,从内心里有所抵触,总认为干警在监管区工作好多天,安全的标准已经达标,而犯人长期在监区关押,应该没有问题,从思想上对疫情的不确定性认识不足。

(三)能力素质不够全面过硬。工作中,我坚持把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距离岗位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工作的主动筹划和思考的力度不够,有时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缺乏深钻细研、精准求精的精神劲儿,特别是对自己分管外的业务学习不够,储备不足,针对郭文思案倒查过程中感觉自己在管教业务的知识欠缺不少。

(四)干职积极性调动不够。对有些工作量化不够,职责不清,奖惩机制不健全,干职工作存在苦乐不均的现象,形成能者多劳的局面,激励导向暂时体现不到位,造成部分民警积极性不高。同时,现在监区民警在视频下执法,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但有时因为一时思想疏忽、麻痹大意,经常性被通报追责,导致部分民警出现不愿管、不敢管、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诸多方面存在调动民警积极性方面能力不足、方法不多现象。

(五)执行力不到位的现象已然存在。在工作中,我不断强化督导检查,坚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狠抓制度落实,坚决将问题隐患消灭在源头和萌芽状态,在郭文思案倒查过程中,我始终积极配合上级各项要求,主动开展工作,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保密纪律。但在抓干职队伍管理中仍然存在“老好人”的思想。主要在于考虑到,疫情防控期间,全体在岗干职认真履职,连续作战,尤其是狱内干职连续作战在确保监管安全的同时,还要每天加班加点,确保监狱防疫口罩生产这项政治任务圆满完成,工作连轴转,超负荷运转,身心疲惫,在发现个别民警落实制度不到位时,尽量以教育提醒为主,处理力度不够大,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现象。

(六)全局性工作抓的不够,方法不多。在工作中,自己能够有很好的认识,也能积极主动做表率,始终坚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主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并在开短会、讲短话、求实效上下功夫,特别是本次防疫工作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能主动深入基层,通过座谈、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了解干职工作情况,并积极协调沟通,力所能及地为干职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对党的建设工作,部署的多要求的多,在抓落实上的力度不够,使党建工作材料标准上要求有所降低。

(七)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我始终坚持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齐抓共管,进一步压实政治责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基层一线延伸,通过强化落实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四到位”机制等,有效解决民警思想认识问题,但是个别干职已然对当前形势认识不到位,并以身体欠佳,家庭有困难,老人需要照顾等原因,逃避现有的执勤模式,甚至监狱党因郭文思案多次召开会议,一次次提高认识,但已然有个别干部对郭文思案认识不足,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认识。

(八)八小时以外的管控方法不多。联系刘炳才、郭建华事件,在民警“八小时”以外队伍管理教育方面,仍有手段不多、监督不到位的困扰。特别是干职回京后的管理难度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各种风险不同程度存在,无法达到底数清、情况明。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

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来自于不断的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不断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由于放松了学习,忽视了主观世界的改造,致使理论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在指导工作、促进工作方面的高站位和全局性眼光不足,理论调研不够,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在一定程度放松了党性修养修炼。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自己离党性修养要求的六个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没有较好地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而达到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应有程度的修养,因而也就缺乏不断加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改造的自觉性。

(三)责任意识有待加强,担当意识进一步强化。

在新期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但是在工作中,由于面对大事的经验不足,至使考虑问题不全面不系统,对隐性的东西分析的不透,原因找的不准,引导的不深,方式方法不多,致使工作有时出于被动局面。

二、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一)加强思想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和的系列讲话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定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夯实政治责任,明确自身职责,加强自身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职队伍。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掌握新时代新思想的精神实质,提高战略思维,提高斗争精神,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篇2

一要准确领会意图。

常言道:“定位不准,累死三军”、“理定而辞畅”、“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能否领会好领导意图,是决定紧急材料写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材料代表本级机关的水平,说白了,就是要代表单位领导的水平。材料好不好,主要是能不能领会意图,把领导的想法吃透、意图摸准,实事求是的把本单位、本地区的工作反映出来。

如果对单位领导不了解,往往领受写作任务后,不管领导怎么想的,也不管上面是怎么要求的,喜欢瞑思苦想,闭门造车,结果是无的放矢,做无用功,再辛苦,也是白搭。我的体会,要写好急材料,必须领会领导的意图。就是要注意把握领导的语言风格。

领导讲话、发言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领会,就能把握其精神实质,就能发现其中的思想火花,这对领会领导意图很有帮助。要努力争取领导的“接见”。

当面聆听领导的意见,是写好材料的重要保证。领导的水平有高低,领导的风格不一样,有的领导在分配任务后,会主动找写材料的同志说明意图,遇到一些思路清楚的领导,可能还会告知材料的写法,这是再好不过的。

但多数情况下,领导下达任务后,不会主动找你沟通,遇到这种情况,不管领导工作有多忙,设法争取领导的“接见”,通过与领导的交流,弄清写作目的、任务、要求,把握领导的真实意图,感受领导的个性风格。

尤其是写领导汇报发言之类的急材料,要求严,标准高,必须争取主动,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充分体现领导的水平和风格,只有这样,写出的材料,才能体现领导的个性,符合领导的身份,反映领导的思想。

二要注意积累资料。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积累资料是写好紧急材料的基础。是提高写作速度和质量的前提。占有资料要日积月累。从工作和生活中收集“第一手资料”,从文件和老秘网有关材料中获取“第二手资料”。

收集、获取资料,要立足于本部门、本单位,着眼于本行业、本系统,关注社会有关情况,遵循适度、有用原则,广泛采集感性与理性资料、现实与历史资料、直接与间接资料、正面与反面资料。

积累资料的诀窍:多读伟人传。从伟人传中认识伟人、领悟伟人的处事招术,从中得到启迪,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看上级机关文件。

从上级机关的文件中学习,多学本职业务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高政策法规水平,熟练掌握有关标准制度。注意留心身边素材,参加集中学习、开会,日常工作交流,参与有关活动等,要注意留心听记领导的讲话、发言,善于对比分析和思考归纳。

三要细致构思谋篇。

构思谋篇非常重要。比方做衣服,没有衣料不行,但有了衣料,剪裁不好也不行,甚至会把衣料给毁掉了。即使有了必要的材料,如果结构安排不好,仍然写不出好的文稿来。

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写好紧急材料的重要方略。紧急任务下来,撰写者首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作战术考虑,马上钻到具体材料的遣词造句的技术工作中去。

首先是从宏观上考虑,又如同盖房子先要有设计,有骨架一样,如果设计结构不行,只是在粉刷装修上下功夫,房子质量就没有根本上的保证,甚至还会塌下来。

撰写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拥有领导方略,会谋篇布局。结构就是言之有序,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即构思、谋篇。

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不板不乱。也就是不死板,不杂乱。列提纲,要反复思考,精心琢磨,不仅有大框,还要有小框,每一小框写几层意思,哪层里边讲到什么样的高度、深度、新意等,都要列出来。

“高度”:主要是站在理论的高度和领导的高度。

“深度”:主要是把为什么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哪些是是、哪些是非都讲明白。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教材设计;兴趣培养;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课堂教学、如何获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好有效的教学材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进行实在的教学反思。个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解,谈谈几点看法。

一、研究大纲,寻找有效的课堂教学材料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些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的教学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

1.材料要有思维含量.

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有效性,导致教学效果的低微,类似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只是简单通过大量的图形来归纳概念,再让所有学生去练习.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学生已经理解了轴对称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但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从根本上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难怪学生会觉得“真不过瘾”.数学味。当然非“思维”莫属.一节思维含量缺少的数学课,一节智力挑战缺乏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低效率课.

2.材料不要脱离现实起点.

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生活中积淀数学的朴素认识,都构成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

3.材料数量不适度.

准确提供学习材料的数量由于开始呈现的材料数量太多,清晰度降低的特点。所谓“量体裁衣”就是要量教材内容与教学对象之“体”,裁学习材料数最之“衣”,即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数量要适度.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形成表象的过程.过多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致使教师成为组织教学的管理者;过少则缺少探究价值,影响学生的发展.

4.材料呈现适时.

准确把握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学生对新鲜事物和色彩鲜艳的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学习材料的呈现要“见机而作”,即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准确把握时机呈现学习材料.

二、结合生活,在基础上发展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当今社会,对于个人而言,必须具有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应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中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刻苦学习,具备真才实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自己生存的需要。

2.建立民主、健康、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的首要条件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专着《学记》说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研究表明:初中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有96%的原因来自对任教该科老师的喜欢。

3.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条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课堂组织能力强,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手工画图好等传统技能外,还要熟练制作课件,应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方式不拘一格,语言幽默风趣,能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探究数学问题,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培养数学兴趣。

4.创设情景、精心设疑,激发探究心理,诱导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通过恰当的质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诱导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与失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都会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来提高教学反思质量。个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就如何反思谈几点体会。

1.情境反思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2.设计反思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颖。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3.互动反思

教学过程本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4.解题反思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建筑外立面设计材料语言表达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tU2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当今建筑潮流发展多元化,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新材料层出不穷的现代背景下,建筑师们又重新燃起了对建筑外立面和建筑材料的兴趣。本文笔者探讨了建筑外立面设计与材料语言表达的统一性。

一、材料与建筑外立面设计

材料是建筑建成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每一次革新都把建筑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设计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几乎涉及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建筑设计的实现离不开材料的支撑,没有材料,设计将永远停留在“创意”阶段,无法成为真正的设计。而人类不断发展的设计思维对材料产生新的需求,也促进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材料的选用与应用被称为材料设计。材料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旨在提倡一种设计方法和态度。它强调对材料不拘泥于固有种类和固有用法或既有惯性思维的运用,提倡思考材料运用的多种可能性,但这不等于完全摒弃材料的习惯作法。通常,习惯作法反映了前人的技术经验的积累和人们的习惯心态,对这些,理应予以充分的重视。材料设计也不忠于某种所谓的主义、流派,从体验主体出发考虑材料的运用,注重对人们情感的影响。材料和设计的紧密统一是建筑设计的理想目标之一。本文提出的材料设计是偏重强调对材料视觉表达特性的挖掘,是一种富有表达力的材料运用。而不是从材料的热工性、耐久性等物理性能以及构造角度去分析材料。

二、建筑外立面设计与材料语言表达的统一性

1、表达构成要素

外立面中材料传达的首要信息是材料本身的构成要素,即材料的形、色、质,他们是材料视觉表达的第一直观要素。材料的形态和色彩直观明了,容易被感知,质感与肌理则需仔细观察与品味方能觉察其本质所在。人们感知建筑首先也是通过这三者。因此,在材料设计过程中,形、色、质的有机结合与巧妙运用可以使建筑环境获得识别性,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愉悦心情,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指示作用。

2、表达功能

材料可以反映出外立面的功能即围护与装饰。首先,外立面应该反映内部空间的使用情况,建筑空间是由一定实质材料界面所形成。二是外立面自身承担的功能要明确的加以表达,使用功能是通过空间和外立面共同实现的。这必须要求功能与美感的高度统一,具体说就是必须具有对于建筑功能的适应性和满足人的精神与审美要求的双重特征。这是材料设计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理性、科学和诚实的属性。不满足建筑最原始、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的要求,不遵循基本的审美要求,这样的建筑从实际角度看是没有长久立足之地的,其材料设计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3、表达建造

一个优秀的设计是材料形式与构造的高度统一外立面材料设计与建构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材料应当真实的反应和表达出建造的意义,反对虚伪、浮华的装饰。可以认为建筑艺术必须依附于建造逻辑。不刻意掩饰材料形态,而是突出工艺自身的装饰性,指材料的表现形态应反映材料的建造过程。现代建筑大师密斯以其讲究技术精美的建筑设计思想与严谨的造型手法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那句名言,“当清晰的结构得到精确的表现时,它就升华为我们所称的建筑艺术”。密斯十分精妙地阐释了现代技术条件下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建筑材料作为建筑表现的物化形态,材料、结构、构造都要求在表达时逻辑严谨,技术精确。建筑材料的技术精美不仅具有物质意义,还有精神价值,它是时代精神的宣言,对于创造符合时代技术与文化特点的现代建筑产生了重要意义。

4、表述历史时代文化

材料可以体现出建筑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历史时代特征。从建筑中了解时代,离不开认识材料。建筑物通常需要几年才能建成,并屹立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材料有着特殊的性质。这两者都会随时间的流逝,复杂地改变。从材料总的发展趋势看,经历了自然到人工,即石头、木材、泥土等到水泥、金属、玻璃等,相对应的材质从原色原质到人工材质,特征从粗糙到光亮,从温暖到冰冷。这是时代变化富于材料的不同品格,加工工艺、肌理质感,材料因此也就具有了表述历史时代性的能力。例如:埃及的金字塔用砌得密不透风的巨石向世界昭示它的永恒;古希腊、古罗马对于石材的运用则加注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以细微、精确的卷杀、收分和比例、雕刻向后人展示人类对石材艺术的驾驭;古老中国对于木材的运用突出体现在功能与形式相统一的斗拱上,这种结构不仅合理地表达了屋顶与柱梁的受力关系,也显露出古老东方人特有的内在秩序。在这辉煌的古迹中,石头、木材等物质本身的具体形态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被那加工雕琢过的、富有文化内涵并烙上历史印迹的形式,并在向后人讲述着漫长古老而又深邃隽永的历史。

钢筋混凝土的重要发现,则突出了其流动性和可塑性,高强度与轻质的性能。使过去不曾出现过的结构形式生动地立于世人面前,空间跨度几倍、几十倍的增加,建筑高度更是以其挺拔的身姿向地球引力进行挑战。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那设计的朗香教堂(图1)以及马塞公寓(图2)这些旷世之作,借助钢筋混凝土的力量,和在建筑外立面保留施工有的模板的印迹和钉眼,最直率地表露出新建筑的风采。这种风格衍生开去,为建筑迎来了整整一个时代。

图1:朗香教堂图2:马塞公寓

新时期科技的发展,任何事物变得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象征。可以说材料镌刻着历史时代的文化,它也将继续衍生下去。

5、表述地域文化

建筑材料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地区的限制,一个地域的建筑有着它的特殊性,通过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座建筑物选址的背景、基地、自然环境或邻近地域的文脉。材料可以表达该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特色、风俗习惯和民族审美意向,以及经济、传统、技术等,形成了特有的地区风格。

结语

建筑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统一整体,材料的设计是丰富多彩的,它与功能、空间、结构、构造、与节能、与视觉心理、与历史、与文化、与光、与艺术、与建筑类型、与技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要素在设计中都相互牵连,各种因素都应和谐的联系在一起。本文笔者仅强调关注材料语言表达这一方面,略提拙见,望抛砖引玉,待为我国建筑外立面材料设计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诸智勇.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纤维艺术;材料;肌质;情感表现

纤维艺术是一种在古老的传统编织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纤维艺术作品以其独有的艺术表现语言、形式和表现技巧,在艺术这片沃土中创造出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平面或立体的精美艺术品,形成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艺术风格。构思是纤维作品的灵魂,材料是完成这种灵魂的血肉,而在整个创作的活动中,材料是所有环节的物质基点,而这种物质基点完全可以左右作品的视觉效果。因而我们有必要对纤维创作中材料的综合运用及本体性特征做一个深入的剖析,进而关注现代纤维创作材料,通过对传统的纤维材料的探索实现其再创造功能,努力地挖掘和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从多方位、多层次实现各自想要表达的艺术形式。

一、纤维材料肌质的类型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任何视觉形象的内容都需要以具体的物质材料为载体,纤维材料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观念形态,还是表现内容的载体,也是表现语言的基本元素,材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纤维艺术本身的发展。

材质是材料本身的结构与组织,属于材料的自然属性。材质一般可分为人工质地与自然质地,与之相呼应的质感就是人工质感和自然质感。材质的“材”,给人的是视觉上的感受,是如木材、金属及石材等彼此不同的类别或样式;“质”,是触觉及其它感觉,如丝绸的光滑或棕麻的粗糙、石头的坚硬或布料的轻柔,是某种类别或样式的本质属性。创作者对材质的选择,是其思想意识与审美情感的体现,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语言与样式。

材料语言还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外在表现。肌理是构成材料语言的物质属性的因素之一,是一种具有随意性的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反映了材料的表面形象特征,材质的多样性使肌理呈现出极为丰富多彩的效果。如颜料、砂子、鸡蛋壳、木屑、塑料制品、布料等,都可以成为制作肌理的材料。肌理使材料的质感体现得更加具体、形象。肌理可划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两个方面。视觉肌理主要通过“看”,是一种平面的视觉图案,只能看到点或线的效果;触觉肌理是由实际材料的状态决定的,可以说任何材料都可以产生现成的触觉肌理,比如草木、粗布等。或者对材料进行改造,如将平整光滑的纸揉搓后产生的褶皱肌理、绳索或竹篾经过编织改变其原来的肌理效果而转变为一种新的肌理状态。触觉肌理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作品的整体肌理效果,同时也能感受到局部甚至个体的效果特征。肌理通过艺术家创造、设计来创造出形态表面的、崭新的组织结构和不同于原材料的感官效果。因此在创造触觉肌理的同时要注意肌理的个体形态的塑造。

二、纤维材料肌质的情感表现方式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2]。艺术创作中的情感通常是对人的喜怒哀乐等的一种有意识的反思的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和现实的主观态度。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心理体验与艺术创作是紧密联系的,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

材料以其固有的特性和情感语义成为纤维艺术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材料情感是人们在接触材料时所产生的一种视触觉感受和心理联想,是人对材料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不同的材料给人不尽相同的心理感受,如陶瓷的古朴、玻璃的晶莹、纤维的柔和含蓄、钢材的冷峻、塑料的温和、木材的的自然清新、砂石的粗犷、白银的高贵、黄金的富丽。材料的触觉质感与材料表面的质地和肌理密切相关。它的不同感觉带给观者不同的信息和情感联想。当人们用手去触摸各种不一样的材料时,便会对材料质地产生粗糙不同程度的感觉,比如当触摸柔软光滑的丝绸织物以及温软的玉器,能体会到细腻、光洁、温暖的舒适感;而当触摸到粗糙的石块、锈迹斑斑的金属就会感觉到艰涩粗糙。“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是艺术语言。”[3]另外,材料本身也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任何材料都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材料的文化内涵与人的生活阅历、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材料所携带的社会信息和人文背景会将他们对材质的认识与之相联系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必须对材料的特性有所了解,当创作者的内在情感与材料内在精神达成一致时,作品就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并达到较完美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4]。在鉴赏活动中情感能够使鉴赏者的感知、联想、理解等审美心理有机地联系起来。正如英国著名学者科林伍德所说“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芦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各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三、纤维材料肌质情感与文化的意义

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需要使用富有时代性的语言来表达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新兴关系,体现出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把材料特有的色彩、纹理、光泽、质地等物的特征,并贯入艺术家独有的思维体验,使物与人、天与地、自然与心灵彼此敞开,毫无阻隔的交融在一起。通过特有载体形式引导观者进入丰富的视觉样式,启发观众无限联想的情感世界,使人与物的世界之间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审美理性。

艺术家通过材料显现观念,观者透过材料接受观念,材料自身的存在和特性显露就成为一种观念。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人们对美的要求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是还追求时尚于流行。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各显千秋,既有数码高科技含量的技能,也有手工绘布的绝招,显现出一派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景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综合材料观念性题材研究

处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语境下,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奇特,甚至荒诞不可理解,都体现了艺术家的观念性,只不过它的表现不易被观者理解罢了。随着综合材料绘画技术的不断应用,创作媒材范围的无限扩大,有些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免简单拼凑材料,画些不知所云的作品。因此,艺术家除了要不断寻求综合材料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材质表达,作为深刻的创作意图,我们似乎应该更多地关注材料媒介艺术性和观念性的创作题材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准确系统地“解读”媒材,使它为作品的创作主旨服务。

一、艺术观念性的题材分析

为何艺术家要讲究材料和技法?或许综合材料最初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材料与众不同的美。将它们重新组合与构成是很有难度的,但当我们完成此阶段探索,并没有大功告成,因为通过已知材料和技法呈现综合材料创作中的观念性和思想性,表达对当下社会的生存思考和人文关怀才是根本。至此,题材和主旨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在力透表象的反省中,观念性包含着艺术家对材料感觉的敏锐和渗透。如果观念性题材的材料作品再包含社会人文价值,往往极易引起公众反响和观者共鸣,引起人们对自身、社会、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思考。这类作品不仅具有艺术审美功能,更具有参与社会、净化人类心灵、反思人类行为的功用。这样看来,艺术材料中包含的主题与它所涵盖的社会性、情感性和人文情怀是不能忽略的。

从现有的综合材料艺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成功案例中抽丝剥茧,分析卓有成就的中外现、当代艺术家的思考角度和观念方位,可以将综合材料观念性的题材研究分为三个方向:

(一)历史和社会题材。关注过往历史风云,以及当下社会的本质与价值、尊严与精神信仰,着重对现实的批判与关注,例如艺术家运用综合材料深层次关注和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包括人类精神世界的缺失、生存环境的恶化等。

以真实事件与艺术家的人生观为切入点,历史画的价值就在于借助历史真实表现当代艺术家的认识、观念和艺术追求,即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我国军旅画家陈树东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作品《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择以材料和油画综合表现渡江大军在船工的协助下乘风破浪、势不可挡的史诗般历史事件。为营造强烈的战争氛围,画中人物、船帆、浪涛用大块泼墨完成,这种以“写意”的方式表现历史,摆脱就事论事的局限,把严肃的战争主题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另外在绘画语言、绘画材料方面也有所创新。

(二)情感题材。关注艺术的情感意味,通过材料语言中的不同暗示,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印记,以此带给观者别样的视知觉感受。

一个优秀的材料艺术家,为了准确表达对艺术的独特理解或社会事件的不同看法,往往要敏锐地捕捉材料特质。艺术家基弗生于具有沉重历史背景的德国,为了表现痛苦和追索意味,他选择包括油彩、照片、模型、沙子、石头、铅、稻草和泥土在内的有机材料描绘充斥悲怆“德国基调”的废墟般风景。作品《纽伦堡》中,基弗用粗粝的肌理表现满布车辙的焦土和昏暗的乡村小道,远处燃烧的火苗和渐渐消散的烟雾很自然使人联想到刚被盟军飞机轰炸过的德国。巨大的画面、“合理”的材料语言以及复杂的肌理赋予作品主题和艺术观念以鲜明的情感宣泄。

(三)文化题材。文化和思想表达方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宇宙后得到的大智慧,通过材料符号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必定承载着艺术家自觉反思本民族文化智慧中对待万物的思想情怀,这种大智慧势必有别于工业化的科学思想。

我国知名艺术家王怀庆的作品尺幅很大,物象和材料选择简练,色彩基本介于黑白灰之间。出于对江南建筑的白墙黑瓦和亭台回廊等传统建筑的理解和吸收,他作品中的构图和色彩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样式。作品《天工开物》,显示出艺术家深以民族传统文明为荣的心态,甚至在有意识地借民族语言传达这种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表达一种“人与天合,物方可开,天者,自然也”的观念。另外,如作品《房中房·红色之床》《没有家的家具》等,体现了王怀庆将古典家具材料符号和认同感转化成艺术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一种深蕴文化意味的特殊气息。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文化题材作品的价值和魅力。

二、创作主题的确立与延展

自古希腊、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艺术创作就有明确的主题。进入20世纪,“主题”渐渐淡化,不被谈论。到了当代,它的重要性又被深刻理解。

综合材料创作主题的确立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一,决定于艺术家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对艺术的理解及感觉。事实上每个人创作最初都是基于兴趣使然;其二,取决于个人擅长开辟什么样的主题内容,有人擅长大题材,有人擅长小品;其三,基于艺术家对多样材料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尤其是对材料媒介的多元表达手段及形式语言的熟悉程度。

虽然很多人都不会轻易触碰不了解的门类,但伴随日益纯熟的艺术技能和观念思维,我们还是提倡艺术家多给自己布置一些新课题。例如,接触自己并不熟悉但有意义的主题,尝试新的材料媒介和有意思的艺术形式语言。尽可能在未知领域探索,多尝试“实验性”创作,这样才能不断延展和充实创作内容和意义。

(注:本文为大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中的观念性探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SK18)

参考文献:

[1]陈心懋.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2]马路.材料与表现[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篇7

材料作文在中学生作文中占了一定的比例,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比较,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材料作文要从提供的材料出发去确定一个写作的论题。这个论题既要紧扣原材料,又要有现实意义,还要比较新,这往往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成败,因而训练学生选好论题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生活是多面体,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就因人而异,为选好最佳论题,我们很有必要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材料。那么,从哪些角度去思考立论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一、有些材料作文,从材料内容的正面角度去立意,可以成立。我们还不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看它的反面观点是否成立。例如:

根据下面材料作文:

史书记载:“丁公为项羽将,逐窘敌彭域西。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见丁公徇军人,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者无效丁公也。”

根据这则材料的正面意思看,是指责刘邦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从这个角度立论,可以是:“警惕小人和骗子”,“不为花言巧语所动”。

但是我们不妨从它的反面去思考:刘邦贵为天子,如不明大义,为报私恩,不斩丁公,使为臣者怀有二心,天下岂能安定?断以大义,使天下知为臣不忠者无地可容,杀丁公无可厚非。这个角度立论了是可以成立的,它可以是:“断以大义、理所当然”,“叛徒不除,情理不容”。

二、有的材料作文,材料涉及的内容是相对或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于这类材料,不妨启发学生进行求同与求异思维,从矛盾双方的角度去思考立论。如:以“也说方与圆”为题作文:

求异思维。从“方”“圆”不同的角度立论:“两种处世态度,两种世界观”。

求同思维。从“方”与“圆”的相同角度立论:“为人宜方正,办事要灵活”。

三、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有些涉及的对象是双方的,我们应启发学生从相关对象的各自方面出发立论。如:以“从孔明挥泪斩马谡谈起”为题作文。材料涉及到的对象有诸葛亮与马谡。就诸葛亮方面来立论:“赏罚分明,取胜之道”,“量材使用,实在必要”。从马谡方面立论:“骄者必败”、“名不符实,死有余辜”。

四、还有些材料作文,材料涉及到了互不关联的几个方面。我们不妨横向思维,从不同的方面去立论。如:

“清代作家松龄屡试不第。后来他在自家门前摆上桌凳端出茶水,请过路人给他讲各种传奇故事,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正是在搜集这些素材的基础上,他写成了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根据上面材料写议论文,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立论。

1、从蒲松龄落第并未消沉的角度立论:“落第不能落志”、“天生我材必有用”,“路,就在脚下”。

2、从蒲松龄坚持二十余年的角度立论:“成功要有毅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从蒲松龄取得成就的途径的角度立论:“成才靠自已”、“自学可成才”。

4、从蒲松龄请路人讲故事的角度立论:“不耻下问”、“虚心使人进步”。

5、从生活与写作的角度立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五、有些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综合型的,这要启发学生纵向横向思考立论。如:

以《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作材料写议论文。横向立论:

从猪八戒的角度立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从镜子的角度立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纵向思考:

就猪八戒而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闻过则喜”“听听反面意见”,“要从自身找原因”“亲身实践,方知真假”。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篇8

审题是关键。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审题是关键,否则偏题、跑题错题、漏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必须细心审慎、逐字逐句的审读,善于抓住“题眼”、“切入点”、“突破口”,即关键的字、词、句,读懂题意,推敲题意,揣摩题意,掌握已知条件,看准未知条件,抓住立意(中心思想),明确题的指向、类型、范围、要求等规定性。尤其是看来容易的、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细之又细,反复推敲,严防错漏。

二、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1.基本要求:“三审”即审题干、审题肢、审题肢与题干的关系。

(1)审题干即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

(2)审题肢即审查题肢,明确选项本身正误;

(3)审题肢与题干的关系即审查题肢是否与题干存在必然联系。

2.主要方法。

(1)基本方法:“两排除一择优”,即排错法、排异法、择优法。

①排错法即排谬法(逆向选择为排正法);

②排异法即排除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题肢;

③择优法即选出最佳选项。

(2)演变方法:“八排除”即排倒法、排重法、排间法、排乱法、排外法、排混法、排正法、排非理性法。

①排倒法即排除因果倒置的题肢;

②排重法即排除同义反复的题肢;

③排间法即排除间接联系的题肢;

④排乱法即排除逻辑混乱的题肢;

⑤排外法即排除外延不一的题肢;

⑥排混法即排除正误混杂的题肢;

⑦排正法即排除正确的题肢(逆向选择);

⑧排非理性法即相信第一选择(感觉)。

3.基本步骤:“一抓二排三择优四回顾”。

(1)“一抓”:即抓住题干立意(中心思想),明确题干的规定性,以干求肢。

(2)“二排”:即综合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排除错误的、无关的、不符的题肢,确定应选项。

(3)“三择优”:即运用比较法,在符合题意的正确题肢中,选出最佳项。

(4)“四回顾”:即检查验证,有疑问的小题再作思考、推敲,可用“代入法”,作出最后的理性选择。

4.“十不选”。

(1)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除外);(2)题肢不符者不选;

(3)因果相悖者不选;(4)间接联系者不选;

(5)外延不符者不选;(6)自相矛盾者不选;

(7)同义反复者不选;(8)正误混杂者不选;

(9)逆向正确者不选;(10)要求单一者不选。

5.选择题基本类型:从干肢关系分为“九大类”。

(1)比较异同型;(2)因果关系型;(3)评价分析型;(4)理解说明型;(5)事例材料型;(6)引文(古文、成语、俗语、名言、诗词)材料型;(7)图表材料型;(8)漫画材料型;(9)一材多用型。

三、主观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答题基本步骤与方法

1.“两审一结合”:即先审设问,再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审设问:“五审”即审题型、审主体、审客体(对象)、审知识范围、审分值。

(2)审材料:逐字逐句审读材料全文,包括容易忽视标题、标点符号、注释等。

①归纳中心思想:发现和捕捉、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勾画圈点;排除干扰信息,抓住关键字、词、句,寻找“题眼”、“切入点”、“突破口”,提炼、归纳、概括中心思想。

②划分段落层次,提炼、归纳、概括段落大意。

③寻找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3)知识与材料相结合:“四扣”即扣设问、扣材料、扣知识、扣时政热点。

①根据设问的规定性和有效材料信息,运用发散思维,联系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知识,

多角度思考,揣摩、推敲、领悟命题意图(即考什么),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即答案就在材料中。

②进一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筛选、调用和迁移相关理论知识,突出创新意识,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和社会主题(言之有物);整合、理清答题思路,列出答案要点,包括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言之有序)。

2.组织答案。

(1)一般模式:理论知识(观点、原理)+材料分析。

(2)方法选择: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即封闭型主观题,主要采用“演绎法”(一般到特殊);开放性设问(知识范围宽泛、笼统),即开放型主观题,主要采用“归纳法”(特殊到一般)。

(3)注意“八化”,追求“二美”。

“八化”:①答案要点化;②要点段落化;③段落序号化;④术语专业化(教材术语、时政术语);⑤知识精准化;⑥叙述逻辑化;⑦内容完整化;⑧书写规范化。

“二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总之,高考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大能力,因此答主观题必须充分运用发挥抽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五大思维能力。基本方法归纳为:“读、抓、悟、联、扣、列、答”七步曲。

(二)基本题型答题思路与方法

1.体现反映类。

(1)类型:分为“体现反映什么”和“如何体现反映”两大类。

①“体现反映什么”属归纳型主观题,就是从材料中的特殊事例归纳出一般性的知识,即从特殊到一般(材料+观点)。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蕴涵了”、“体现了”“反映了”“说明了”等等。

②“如何体现反映了”属演绎型主观题,就是根据已知知识分析其在材料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反映的,即从一般到特殊(观点+材料)。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如何体现”“如何反映”等。

(2)答题原则:“答案必在材料中”。公式:1+1=1,即从材料中提炼一条有效信息,找出一条对应观点,组成一条答案。(一一对应关系,材料与观点必须对接)

(3)答题思路:定点法,即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一定点: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查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4)答题模式:①归纳法:材料+体现了(反映了、说明了等)+观点;②演绎法:观点+材料+体现了(体现了、反映了)这一点。

2.原因意义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为什么、原因、依据、理论依据、理由、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正确性、合理性、可能性等。

(2)答题模式: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即观点+意义。理论依据指设问指向的教材理论依据;

现实依据指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设问指向的现状、必然性(紧迫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可能性、危害性等。意义,在狭义上一般指必要性和重要性,广义上也指作用、影响,一般由近及远(从直接到间接)、由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由内到外(从国内到国际)、由微观到宏观、由理论到实践、由经济到政治到文化。

3.措施办法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怎么办”“怎样做”“如何做”“对策”“建议”“启示”等,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

(2)答题原则。

①主体定位法,关键是审主体。明确主体是谁,有几个主体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各司其职,并对措施办法进行综合。经济生活、经济学常识的主体:国家(政府)、企业(生产经营者)、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政治生活主体:国家(人大、政府)、政党(中国共产党、派)、政协、人大代表、人民(公民)、国际组织(联合国)等;文化生活主体:国家(政府)、企业(生产经营者)、个人(公民)、人民群众等;生活与哲学的主体:国家、企业、个人、人民群众等。

②对症下药+各司其职。对症下药就是材料呈现负面现象,其正面就是正确措施,如水土流失、资源浪费,其正面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若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归纳、概括、总结即可。各司其职就是从不同的主体去找不同措施。

(3)答题思路:定点法,即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从三个方面找措施,即从教材中找、从材料中找、从大政方针中找,并加以整合。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可以改写材料,重新整理组合。

(4)答题模式:观点+措施。其中,启示类:观点+道理(措施),一般侧重于措施,道理从“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危害”思考组织;生活与哲学:原理不用过多表述,只答名称或内容要点,侧重于方法论。答题常用词语:坚持、建立、健全、完善、改善、加强、制定、贯彻、树立、保护、调整、改进、提高、转变、发挥等动词。

4.认识评价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说明某一事物等。

(2)答题思路:发现问题——“是什么”(判断表态,其中辨析题最后表态);分析问题——“为什么”(阐述道理,对与错都得论证);解决问题——“怎么办”(明确做法)。“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内涵、性质、特征、目的、实质等),或题目中概念、观点的对错;“为什么”、“怎么办”见前2、3所述。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图表类。

(1)题型概述。

①一般采用具体到抽象的形式,运用表格、坐标、数据等具体材料说明诸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经济效益、居民生活水平、国企改革等问题。

②常见标志性设问:Ⅰ表一、标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问题);Ⅱ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Ⅲ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的现象的认识,或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Ⅳ谈谈……的做法(措施)。

(2)答题思路。

①审设问:特别注意审查设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围绕中心相对独立),还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设问基本结构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表一、表二之间有何联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常见前两种。

②审材料。

材料构成:材料一般由表题(标题)、图表、注释三部分构成。常见图表形式: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等。

审查方法:“三看三比一提炼”。

“三看”:看标题(题眼或中心)、看图表(项目、数据——答案主要来源)、看注释(解释、提示、补充)。

“三比”:横比——比较不同信息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比联系、找差距(差异);纵比——比较每个要素的历史变化,即比变化;综合比(包括表与表之间的比)——概括中心观点或基本结论,即下结论。其中,贯穿着定量比与定性比相结合。

“一提炼”:从现象到本质,即从数字到术语、从感性到理性、从材料到观点、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

总之,必须“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不忽视细节,包括时间尤其是特殊年号隐含着重大时政背景。采取定量比与定性比相结合,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信息,辩证地认识图表信息,把握其内在联系,提炼、归纳、概括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基本结论。关键在于从对比分析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城乡、区域、行业等),找出异同。比较不同项目的变化方向、趋势,往往可以表述为:上升、下降,增加(增长)、减少,加快、减慢,扩大、缩小等。

③答题要领:两个统一,即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材料的统一)。具体是:将图表语言(即数据、图形)转化为文字语言,实现从定量到定性的转换,不能罗列数字;先总后分,先整体后部分,先共性后个性。其中,不管是问材料反映的现象,还是反映的问题或信息,都要考虑产生现象的原因或影响即背后的本质性问题;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总之,答题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篇9

一、因果思维训练

同学们面对特定材料,或一筹莫展,或人云亦云,难以提炼正确论点;或随意发挥,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因果思维。

所谓因果思维,是指在进行作文时,通过对特定材料(或特定命题)所涉及的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或由原因探求结果,或由结果推导原因,并以此来确立(或证明、阐释)文章的论点。

怎样运用因果思维提炼论点?

首先,在给材料作文的写作中,阅读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其目的在于了解材料的基本内容,并进而把握中心。不细读、精读材料,就谈不上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当然也就不可能生发议论。此外,在阅读材料过程中,从思维的角度分析,还负有确认材料属性、确定思维走向的基本作用。所以在给材料作文中,“读”是“议”的基础,“议”是“读”的目的。只有通过精读、细读材料,才有可能为后二个环节——工于分析、巧于概括——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并进而达到确立论点的最终目标。

其次,工于分析:进行因果思维,首先,力求全面地列出可能产生特定结果的种种原因;其次,对列出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判定,考查它与结果的关系如何,是直接原因还是间接原因,是必然原因还是偶然原因,是主要原因还是次要原因,是一果一因,还是一果多因,或者是一因多果,多果多因;最后,选出形成这一特定结果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必然原因,以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或论证、阐释。

最后,巧于概括:在给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当我们运用因果思维,从特定的结果出发,找出了其所以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原因,或者从一系列特定的原因推导出可能或必然出现的结果后,我们还必须明确地指出特定材料、特定客观事物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包含了一个什么道理,其实质就是将所给的材料、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与特定的观点、哲理巧妙地联系起来,或者把某种感受、认识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之锁定下来。

二、比较思维训练

在生活实践中,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得出正确认识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只有经过比较才有可能分出事物的高低、优劣、正确和错误,相同与不同,类似与与相似等等,这恐怕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生经验。

所谓比较思维,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把同类事物或异类事物的异同、相似、或有差异的方面加以对照区别,从而得出某种认识的思维方式。

怎样运用比较思维提炼论点?

运用比较思维,要力求全面地把材料中涉及到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侧面的种种形式进行比较,或把对立相反的事物之间的种种形式进行比较。这些比较,如从对比内容的性质上划分,有正反比较,同异比较:如从时间关系上划分,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

在正反比较中,可以就同一事件,同一问题,同一人物等进行正反比较;也可以就不同的事件,不同问题、不同人物、不同情况、不同行为、不同言论等进行正反比较。作这种比较,能使对立面的矛盾充分地暴露出来,有利于全面,清晰地认识问题。

三.矛盾思维训练

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上着眼的思维方式,就是矛盾思维。具体来说,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通性一面,又要看到其特殊性的一面;既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又要看到矛盾的斗争性,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到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问题。

怎样运用矛盾思维提炼论点?

采用矛盾思维中的“正”——“反”思维模式。分析材料时,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既要看到优点蕴含着的失败的因素;既要看到缺点中蕴含着的成功的因素。从而得出全面、深刻的论点。如“成才与条件”这一论题,习作者往往强调“逆境出人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固然正确,但从相反的角度来分析,“顺境”同样可以成才。两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能否成才,环境仅仅是客观条件,是外因;成才的关键是“内因”。这样的立意,就显得全面而深刻。

采用矛盾思维中“一般”——“特殊”的思维模式。分析材料时,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同时又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挖掘出新意。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生说:“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强化思维训练至关重要。思维得到强化,学生的写作就会如激石之浪,展示自我。

让我们为学生播种下思维的种子吧!让学生感受写作带来的那份快乐。

参考文献:

「1谢志礼李德龙《写作思维训练》语文出版社

「2徐玉涛《关键在抓思维训练》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5年第3期。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篇10

一、深刻――思想有深度,感情有浓度

深刻是指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以及揭示问题根源的能力。落实到不同的文体上,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议论文来说,就是要做到思想有深度。议论文要求以理服人,如果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那势必是无关痛痒的肤浅分析。要做到思想深刻,通常运用焦点透视法,即分析作文材料或题目时,集中于一点进行突破,以达到理解其深刻含义,正确地把握主题的目的。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本质。对于记叙文来说,除了要具备深刻的批判性,反映出对现实的关注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感情真挚,能够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使得文章有足够的感情浓度。作文是一种语言表达,而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很难用语言把它表述好的,虚假、空洞的东西只能是“懒婆娘的裹脚”。正如《庄子》所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二、丰富――取材有广度,内容有厚度

要做到丰富,既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也要考虑材料的组织。材料的选择要有很强的文体意识,议论文要论据充分、旁征博引,记叙文要联想丰富、内容翔实。选材时要注意材料的广度,不能总是那些传统的老事例,这些事例不是不可以采用,但用得多了,也就缺乏了新鲜感,如果不能写出新意,这些材料的选用是不能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因此应尽量选择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来揭示生活的本质。

三、有文采――语言有亮度,行文有气度

文章讲究词句漂亮,这是有文采在字面上的体现,但仅仅追求字面的华丽是远远不够的,有文采还体现在文章的内蕴上,不能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饰空虚贫乏的内容。如果那样,文章就会流于肤浅鄙陋,就会缺乏应有的格调。

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阅历也相对肤浅,要想在挥笔之间观照古今,表现出高妙的气韵,是有一定困难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同时还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而这两方面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是不足。但如果能在行文的过程中注意一些细节,还是能够尽量避免这些劣势的。

四、有创新――构思有角度,创意有新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教育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因此,语文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创新要有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不是胡思乱想,不是胡编乱造,它应以丰厚的知识作基础,以对生活的感悟为触发点,并在感悟的基础上深挖下去,开掘出别人所没有开掘的东西,同时创新又不能拘泥于思维定势,要有新的构思角度,要开拓出新的思路。构思的角度很多,或运用倒叙,设置悬念;或埋设伏笔,前后照应;或卒章显志,凸显匠心……常用的创新思路也有很多,可以是多向思考,纵横比较;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其次,创新还要注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要让自己的作文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没有新的创意是很难做到的。要让你的见解与他人不同,要有独到之处,要能够彰显个性特征。材料创新一是材料新颖,二是运用新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