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新员工总结十篇培养新员工总结十篇

培养新员工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4:50

培养新员工总结篇1

关键词:供电企业;人力管理;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

电力是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供电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社会和客户对电网企业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需要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生产人员。然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因素,和原有电力行业自身的垄断地位、市场化程度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人力资源整体结构性供需失衡、人才资源规划存在问题。

2.一线人才储备不足,缺员明显

目前,供电企业新进员工数量较少且多为高校毕业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流向管理层,同时由于女性员工不能登高作业、年龄超过45岁的员工不能爬杆作业等电力行业生产特性及用工特点的限制,导致生产岗位断层明显,人员结构老龄化,缺乏懂技术、有经验的青年员工,部分岗位结构性缺员较为严重。

3.人才队伍没有形成规模,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

(1)培训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供电企业投入不少培训资金,主要通过技能鉴定、专业培训、后续学历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广大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但是部分职工更多地关注理论灌输及考试结果,业务水平却没有提高,造成培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2)复合型人才缺乏。供电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较少,缺少多样化实践锻炼的机会,员工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缺少综合素质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员配置效率,也阻碍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4.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观念

一些企业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开发人才资源的意识,人为地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5.公司内部人才比例及人才当量密度普遍偏低

以某公司为例,截止到2013年4月公司员工总数为199人,结合最高学历、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等参数取其最高值,人次当量密度折算系数整体分布情况为:1.2的系数合计9人,占总人数的4.5%;1的系数合计80人,占总人数的40.2%;0.8的系数合计96人,占总人数的48.24%;0.6的系数合计8人,占总人数的4.02%;0.4的系数合计1人,占总人数的0.5%;无折算系数合计5人,占总人数的2.5%;人才比例折算系数整体分布情况为:1的系数合计25人,占总人数的12.56%;0.8的系数合计47人,占总人数的23.61%;0.6的系数合计60人,占总人数的30.15%;无系数合计67人,占总人数的33.67%。

综合分析可见,该公司人才当量密度及人才当量密度增长率、人才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中间学历(专科)人员较多,年龄结构较平均(40岁左右),由此也导致人才当量密度增浮较小员工本人提升文化、技能水平的积极性较低。而该公司学历和技能较低人员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即将退休的员工,动员和鼓励去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难度较大;二是学历为大专的员工平均年龄也在40岁左右,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对公司统一安排的技能培训和鉴定不重视。

二、具体举措与实施过程

以某公司为例,为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关注一线员工职业发展,搭建员工岗位成长平台,引导员工在职业发展中实现技术成才、岗位成才,提出了以强化职工学习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为主旨,围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的工作思路,在职工队伍中广泛开展“树发展理念,强自身素质”主题教育活动,使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

1.培养目标

基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结构及特征,以专业培训为基础,构建职工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理论能力,为职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职工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导为方向,构建职工创造事物、改造事物及对新思想、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关键,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的行为举止。通过对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达到职工队伍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实施内容与过程

(1)创新培训工作模式,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是指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环境、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变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才。

近年来,某公司不断加大内部培训的密度和力度,积极探索培训创新模式,结合基层实际,围绕如何在员工队伍中培养造就人才、实现人才综合开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提出了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的“四式”培训法,即:集中式、班组式、交叉式、互助式。集中式:按照各专业课题、项目,集中统一组织专业培训班;班组式:以班组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实时、实地进行培训;交叉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部门人员进行岗位交叉培训;互助式:成立学习小组,通过“交流、研讨、互学”模式,组织员工进行互助学习。

除了以班组形式开展的自主培训外,还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开展站队级干部管理学系列培训课程;开展新员工野外体验式拓展训练;举办优质服务、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内容丰富的培训班;同时不断拓展外培渠道,可与某些电力大学联合举办在职本科班、研究生班,鼓励员工后续学历教育,为强化员工学习意识、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岗位技术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培育“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准确、熟练地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中、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岗位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工作的结合。提升实操培训基地、多功能教室硬件质量,经常组织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利用党政工团培育青年的途径,积极拓宽青年人才培养的渠道,针对青年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采取“压担子,促成长”的培养方式,借助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技术岗位对青年员工进行了实践锻炼,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3)基层创新,促进职工创新思维,精心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公司乃至社会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采用经验交流、合理化建议等方式积极开展互动式、开放式的技术改造,结合QC创新创效活动、技术攻关和“五小”发明创造等活动加强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职工用创新思维的方式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地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促进技术革新及科技创新项目成型的目的。

三、实施成效

1.储备了持续发展的人才力量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地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培养各类人才,以达到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以高级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人才队伍,是保持公司发展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2.开拓了职工集体创新思路

根据情况,可以成立创新工作室为广大基层职工提供了建设思路,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特点和班组建设情况,在共同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不断总结、归纳,提升了创新能力,且能产生巨大的群体效应。

3.缓解了公司结构性缺员问题

随着生产设备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网建设任务的加重,输变电工区出现了输电专业和变电检修专业在岗人数比定员人数少的结构性缺员问题。通过结合生产现场作业进行的检修带运行实地教学,使运行人员逐步掌握了检修技能,检修人员对设备运行也更为熟悉,改变了以往运行和检修分开的管理模式。以往变电设备一旦出现缺陷,就会出现运行人员不会处理而检修人员在各变电站之间疲于奔波的局面。

培养新员工总结篇2

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断创新共青团工作思路,进一步规范、深化、完善团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活动,充分发挥了共青团助手、后备军智能和青年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些经验。现将2003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团总支按时进行换届选举,调整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团的自身建设。2003年3月,我们对现有的团员重新摸底,对团组织进行了调整与换届选举,选出了五个团支部。进一步明确了团支部工作人员的分工与职责,作到团结协作、职责到人,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在经费及管理措施上作了适度调整,发挥了团总支的管理实体作用。2.加强团员意识教育。通过“学团章、交团费、唱团歌”的规范活动,大力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同时,各团支部推行使用新的《团支部工作手册》,有效地推动了团组织工作的工作向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外,精心组织和策划各项文体活动,让员工在活动中提高自己。3、.团员教育评议活动。团组织严格按照团员个人总结——团支部组织评议——团支部审核——团总支审批的教育评议程序和要求进行组织评议活动。二、加强学习,培养输送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1.加强学习。团总支始终把加强员工的*思想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在惠民镇党委、团委的帮助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学习三个代表。。。。。。对要求进步的青年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的放矢地作好思想教育,在工作中不断考察和培养他们,使他们明确历史赋予的责任,增强使命感和危机意识。2003年4月,团组织参加了惠民镇团委组织的“十六大精神知识竞赛”,获得了“优秀奖”的荣誉。2.培养输送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①青年人才的培养。团总支协助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开展“读书求知”活动,以外请培训师及外送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公司骨干、优秀团员青年进行培训。如:4月外请培训师进行的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培训,8月外派的成功经理人培训。同时每个新产品投产或每批新员工上岗,公司都开展了产品结构和操作工艺方面的培训,使员工不断完善操作技能,积极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的复合型岗位能手。②青年人才的推荐工作。团总支组织各团支部骨干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发掘其特长,积极向公司推荐优秀青年人才,为部门选拔、任用青年干部提供人才资源,使共青团成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继续作好“推优”工作,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对象。③鼓励团员青年不断创新、创效。今年公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合理化建议的评比活动。有10名员工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用,团员占60%,公司对其进行了奖励,奖金150——1000元。同时,继续进行“优秀员工“等评比活动,对员工的工作能力、遵纪守法等

培养新员工总结篇3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员培养教育;方法

abstract::theuniversitystudentpartymembereducationhasalwaysbeenanimportantpar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howtostrengthenandcultivationofstudentpartymembersisanimportantandurgentproblem.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practice,howtoinnovatetheuniversitystudentpartymembereducationeducationproblemisexpoundedfromfouraspects.

Keywords:studentpartymembers;education;method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大学生思想不断变化,传统的党员教育形式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特别是创新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模式,提高党员教育实效性,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关键,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如何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党建工作的焦点和重点。

针对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以下四个方面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创新:

一、固化党员培养教育的后盾

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所以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硬、作风正”的党务工作者队伍。有了队伍和组织还要有相关的制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所以要把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提供党员培养教育的组织保证。

党务队伍包括党建领导班子,也包括素质过硬的党务工作者。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会为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提供良好氛围。专职组织干事负责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各种培训和集体学习。基层党务工作者包括党支部书记和学生骨干党员是党员培养教育的主力以及具体实施者。要通过业务培训,开展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和党务工作研讨、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和工作能力。

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也需要相关制度加以保障,如定期的入党申请人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预备党员培训,是集中对积极分子和党员进行教育的途径。各党支部定期的组织生活,也是对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的有效制度。此外党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题学习,如两会学习、形势报告会等,新生党员谈话制度、入党积极分子答辩、党员考核制度、党员毕业教育等也是党员的培养教育的有效制度。

二、拓展党员培养教育的阵地

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传统领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支部的组织生活教育。这些传统平台相对比较稳定有效。但是传统的教育途径相对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党员的兴趣与共鸣,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的平台需要拓展,要在传统的平台基础上,探索新的灵活的教育载体,发挥传统平台与现代载体结合的优势。

设置“党员示范岗”,其各项实践就是一个党员培养教育的大平台。其各个板块的内容和活动都使党员增强党员角色意识,在校学习知识、实践锻炼、休闲生活等领域都发挥出党员的先进性,树立榜样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除了传统的平台外,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拓展党员培养教育的新空间。党务工作者要学习使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网络等新媒体为平台,运用新兴的博客、微博、易班、mSn、飞信等交流工具等与学生党员沟通心灵、传达信息引导教育。利用网站或网页、论坛、信箱、QQ号、QQ群、e―mail等构建起信息畅通的桥梁。

三、创新党员培养教育的机制

对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高校通常比较重视组织教育,如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党员的自我教育,实现二者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

对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要通过刚柔相济的方法。刚性管理主要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其自律意识,规范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文明规范的养成。同时,党务工作者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施加情感因素,进行柔性管理,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基层党务工作者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把握方向统筹大局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党员的力量,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素质和质量。学生思维活跃又熟悉同龄人的心理,经常可以提出好的点子和创意;学生间交流多,便于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改变总是老师唱主角的情况也可以培养一批党员骨干,从各个方面锻炼他们。党员骨干与党务工作者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探索创新,不仅使他们得到锻炼,成为更加成熟更加优秀的党员,而且巩固了学生党员的地位,塑造了自身党员的良好形象。

总之,高校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是青年中的积极分子。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搭建教育新平台,不断总结,探索经验,切实解决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党性修养为宗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万建强,朱兴同,冯羽;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2]高勇;;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05期

培养新员工总结篇4

近年来,**县以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采取“四项措施”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素质,营造了“学本领、学科技、领头富”的良好氛围,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建立党员互联互促机制。建立党员互联互促机制,广泛开展“三联系”活动,即党总支部委员联系党支部、党支部委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每个党总支委员至少联系一个党支部,每个党支部委员联系几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几户群众户,每月至少走访一次联系户。党总支委员、支部委员、党员把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当前的中心工作认真传达到群众中,并定期或不定期接待群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把群众的意见、建议逐级反馈到党总支,党总支一个月梳理一次群众的意见、建议,召开“两委”班子会议认真研究群众意见、建议,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党员互联促进增强党员意识、增强致富本领、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使农村党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

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农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下降、部分农村党建工作后继乏人等实际,采取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构筑县乡村联动责任机制、建立发展党员监督机制、拓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渠道等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发展对象上,优先发展那些政治素质好、思想解放、群众拥护、有发展经济本领、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入党;重点在两年以上没有发展农民党员、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的村党支部中培养、发展农民党员;重点在对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非党村干部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管理和培养,提高党员质量,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党员9073名,占总数的83.02%,呈现出了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多、高中以上学历党员多、妇女党员多、少数民族党员多等特点。

积极实施“四个培养”工作。一是加强技能培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以示范服务基地为中心,利用农广校、县委党校、电教播放点等,开展养殖、种植科技培训工作,同时组织农业、科技、畜牧水产等部门的技术骨干,为培养对提供最新的技术咨询和辅导服务。二是加强思想引导,把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通过引导、组织“土专家”、“技术能人”、“经济能人”参加党员活动、听党课、参加新党员入党宣誓等活动,让他们直接了解和熟悉党内生活,提高思想认识。三是加强示范带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坚持通过加强示范带动工作,把村干部的经济、技术优势与群众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结合起来,实现投资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村干部通过办实体、建示范基地、创办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四是坚持优化结构,把致富党员培养成村干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对有全局观念、有组织才能的党员进行重点培养,传经验、教方法、强素质,组织他们开展“一帮一”、“一带一”活动,每名党员都联系一户贫困户,通过在技术、资金、生产资料上扶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年,在村级“两委”换届中,全县共有83名致富能手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75名致富能手当选为村委会主任,60名致富能手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114名致富能手当选为委员;**年,全县564名致富能手被列为培养对象,425名农村致富能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15人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年,全县共选举产生了1477名村干部,其中,有463名党员致富能手。截止7月底,全县共举办了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训及各类培训班120期,受培训干部达22383人次。

做好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严格按照1:2的比例,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坚决拥护党在村级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意识强,品行端正,作风优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群众公认,有一定的对外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热心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实践,在农村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年龄在35岁以下,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优秀农村青年选拔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集力、创新力和战斗力。同时,以乡镇业余党校等为主阵地,着力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训,让后备干部尽可能多的参加乡镇、村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其能够广泛地接触群众,既熟悉了工作,赢得群众的了解、认可,又能对现任村干部起到监督作用,令现任村干部更好的去完成工作任务。优先发展后备干部入党,把后备干部放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解决村干部新老交替的问题。目前,全县共有后备村官836名,其中,女89人,支书238人,主任232人,副支书156人,副主任210人。

培养新员工总结篇5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党员发展;实践路径

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党的整个组织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自觉抓紧抓好。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上来。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层工程,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工程,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未来工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本文以基层党建工作为突破点,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路径,探讨如何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及创新,开拓思路,规范常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落实服务理念,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落实制度、统筹规划、坚持调研与检查

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确保发展党员质量。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工作途径和方式,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确保学生党建工作取得实效。

1.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指导

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结合高校党员发展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发展党员工作计划,逐步提高低年级学生党员发展比例。准确把握培养和发展、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控制好党员发展的梯度和速度,不断增强党员素质,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2.扎实落实党员发展制度

进一步健全发展党员工作制度,是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前提基层,根据党员发展新思路,与时俱进的完善制度,各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才能有依可循。2006年来先后制定《大连交通大学党员发展工作若干规定(试行)》、《关于授予和重新审定机械工程学院等十六个党总支发展党员审批权的通知》、《关于规范发展学生党员授权党总支审批手续的补充规定》、《大连交通大学发展党员工作“两公开”制度实施细则》、《大连交通大学发展党员工作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实施细则》等系列关于党员发展文件。与此同时,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和党员发展工作,认真贯彻省市委相关文件和要求,转发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印发

3.党员发展工作专项检查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发展党员工作水平,特别是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指导各党总支规范毕业生党员材料归档工作,学校党委组织员对各学院党总支、支部发展党员工作等进行一次专项检查。

检查分听取学院自查汇报、查阅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工作原始材料两项内容。在检查中充分与各学院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就学生党支部工作进行较深入的交流座谈,听取了各学院的主要做法、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并根据检查情况,起草、下发文件通报,表扬优秀,指出问题,做出要求,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保障党员发展工作的科学指导

1.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

集中时间对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了培训,对党员发展流程、党员发展材料准备情况、党员发展几项重要注意事项、党员发展常用文件及组织关系转接等各方面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通过培训,各学生党支部书记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有较大的进步。

2.加强党总支组织员培训

整编《大连交通大学党总支组织员工作手册》,针对大学生入党的程序、审阅发展党员材料的步骤和内容、检查发展党员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谈话及党员发展日常情况汇报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和指导。

三、把好“入口关”,做好党员发展的储备工作

1.做好积极分子培训,壮大积极分子队伍

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基层和前提,从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截至到2012年,我校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53期。并创新了我校积极分子培训形式,整编《大连交通大学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将培训重心下放到二级学院,在第51期积极分子培训中实施该办法,采用二级学院培训、集中考核的形式,效果较好。我校某学院开展的“党员培育工程”,通过“加强培训、提升素养、多方协助、助其成长”的方式,创新积极分子培训方式方法,形成党团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和入党教育相结合的二级党校培训模式。

2.加强积极分子管理,严格党员发展程序

通过对各学院学生党支部的检查,加强各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督促各学生党支部建立并完善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具体包括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申请书、个人自传、思想汇报、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材料、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等。并要求认真落实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责任制,做到包教育、包培养、报成熟,为发展党员做好储备工作。

3.加强发展对象教育,夯实党员发展基层

加强对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是要从发展对象的思想教育工作抓起,在社会工作中培养考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党校中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培养,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逐步达到思想上入党的组织要求。同时,做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规划,明确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和工作要求,在培养和发展过程中抓好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改进工作方式,确保思想教育工作效果,为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四、把好“培养关”,做好党员发展的再教育工作

1.“科学发展观”为引领,重视高校新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针对大一新生党员中存在的党的知识掌握不足,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等问题,大连交通大学从2007年至今共举办了五期新生党员培训班,共培训500余人。培训班以“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主题,旨在通过培训使广大新生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提高思想素质,增强党员意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学风建设和创先争优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培训形式:集中讲座、个人自学、新生党员座谈会、心得体会和结业考试。

学校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从新生入校开始就注意加强对新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引导他们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入党,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培训加强了新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及对党员先进性的认识和理解,切实保证学生党员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2.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工作

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保证新党员质量,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党组织正式接收党员之前,通过党的组织生活进一步了解和考察发展对象的重要过程。因此,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来做好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工作,将预备党员教育、考察、转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理论学习引导、培养预备党员的党员意识。培养预备党员的党员意识,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理论学习模式,如:支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学习和业余党校学习相结合,文献资料学习和时事热点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预备党员对党的信仰和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加强和提高党性观念和政治素质,自觉地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五、把好“出口关”,做好毕业生教育与接转工作

1.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

“树当代大学毕业生党员形象,展当代大学毕业生党员风采”活动在我校已开展十年,十年来,我校各级党组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形成了许多特色活动、品牌活动,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党员尤其是毕业生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意识、先进性意识、服务和奉献意识,在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发挥党员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做好接转,为毕业生党员服务

现阶段,流动党员问题凸显,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我校历年重视毕业生党员鉴定、组织关系接转以及入党材料归档工作,明确毕业生党员鉴定填写要求,细化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相关事宜,规范毕业生党员材料归档工作。并印刷《致毕业生党员的一封信》,表达学校师生对毕业生的深厚感情,且将毕业生离校的相关流程、要求简明扼要的体现,更好的为毕业生党员服务。

3.规范党员转入、转出程序

在以往办理接转手续的基层上,更加规范、清晰的梳理出党员转入、转出流程,并告知经办人,方便各自工作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对于学生新生党员转入,履行以下程序:(流程图略)

对于毕业生党员转出,履行以下程序:(流程图略)

对于更改介绍信,履行以下程序:(流程图略)

六、构建新型党支部,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将党务工作者队伍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强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层,不断增强我校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展动力。并积极探索以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学生社团为基层设立党组织的新形式,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从学科带头人党员、教学科研骨干党员中选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探索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实践路径,是在更好的完成大量党建基层工作的基层上,吸取宝贵实践经验,继续升华和不断创新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党建基层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始终坚持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扎扎实实抓基层、打基层,从基层党组织设置、党支部书记配备与培训、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及党组织活动创新等方面加强建设,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做好组织保证。

作者简介:

培养新员工总结篇6

一、目的意义

开展“党员人才工程”建设,旨在把基层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现党员与人才的“梯进培养”,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能带头带领群众创新创业的党员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人才的典型示范作用,夯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素质基础。

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党员形象,增强党员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促使广大党员更好地影响、带动和凝聚群众发展经济;把人才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既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为基层党组织输送新鲜力量的需要,又是引导优秀人才凝聚在党的事业周围,增强党员队伍影响力的有效措施;把党员中的优秀人才培养成为基层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既能给群众起示范作用,又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的基层管理人才,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实现党员队伍中的人才比重明显增加,结构明显改善,素质明显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自2005年起,每年新培养2000名以上党员成为致富能手、生产经营能手、科技骨干、业务骨干等各类人才,培养1500名属于各类人才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1000名属于各类人才的党员,培养500名党员中的优秀人才成为基层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力争到2007年,全市党员队伍中的人才比率达到50%。

三、主要内容

全市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各自工作的实际,确定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党员人才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农村党组织重点是把农村中的中青年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企业党组织重点是把普通员工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能手,把优秀的生产经营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优秀生产经营能手培养成企业经营管理骨干。社区党组织重点是把社区党员培养成社区建设和服务骨干,把优秀的社区建设和服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优秀社区建设和服务骨干培养成社区工作者。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团党组织重点是把党员培养成为业务骨干和服务标兵,把优秀的业务骨干和服务标兵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中的业务骨干和服务标兵培养成基层领导干部。

四、方法步骤

全市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人才工程”建设,从2005年开始,至2007年底结束。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㈠认真调查摸底,确定培养对象。各镇(街道)和市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组织专门力量,采取逐村、逐企、逐人的办法,对培养对象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有关情况。一是要摸清现有党员(包括外出党员)的从业情况和技术特长,从中筛选出年纪轻、发展潜力大的党员,将其作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对象。二是摸清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中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农民技术人员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从中遴选出思想觉悟高、群众基础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党员的培养对象。三是摸员队伍中优秀人才的基本情况和具体表现,从中挑选一批年纪轻、思想政治素质好,能带头带领群众共同创新创业的优秀分子作为后备人选,将他们逐步培养成为基层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

㈡坚持分类指导,落实培养措施。要按照因人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根据本地本单位事业发展需要,确定不同的培养内容、方法和手段。

⒈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重点要落实好以下措施:一是强化专业培训。各镇(街道)和市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针对培养对象所从事的行业情况和技术特长,将党员人才的培养与紧缺专业人才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轮训、“十万技能人才”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函大”培训等结合起来,采取技术讲座、学习观摩、发放实用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每年四次以上的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尽快成才。二是强化岗位培养。要通过设立“先锋岗”、“责任区”等形式,深化党员“双带”活动,把农村党员“双带”活动向企业、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团延伸,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带头带领致富,企业党员带头带领创新、创业、创优,社团党员带头带领服务群众,机关党员带头带领增效能、优服务,事业单位和社团党员带头带领讲奉献、强业务,对党员进行压担子锻炼,加快成长步伐。三是强化组织帮扶。党组织对培养人选要明确培养联系人,进行结对帮带,帮助解决培养对象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到在组织上帮助、政策上倾斜、项目上扶持、舆论上支持,把具备条件的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

⒉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优秀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上。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提高优秀人才的思想政治觉悟,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交心,吸收他们参加党内学习活动等,引导他们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二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要采取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组织经验交流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每年两次以上组织优秀人才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三是积极慎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对通过组织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较快、群众公认度较高的优秀人才,要及时把他们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好各项培养措施。对符合入党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要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严把“入口”关,确保党员的先进性。

⒊把党员优秀人才培养成基层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党员优秀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上。一要加强针对性培训。在不断提高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法规、工作方法、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符合干部和管理岗位要求。同时,要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结对子的形式,传经验、教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二要加强实践锻炼。要有意识地分配给培养对象一定的工作任务,让他们主动参与基层事务的管理,使其熟悉情况,积累工作经验,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群众的公认度,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三要严格把关,注重选拔,及时使用。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对符合后备干部标准的培养对象,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列为后备干部,继续加强培养。有条件的可通过上挂、外派等形式,加速其成长。条件成熟后,及时把他们选拔进基层领导班子和管理层。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㈢不断完善提高,总结培养经验。在开展“党员人才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做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有明显成效,三年取得显著成效。要坚持培养标准,建立专门培养档案,对培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培养人选的质量。要建立领导联系制度,每个镇(街道)或部门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要联系一个拟把党员人才培养成为基层干部的对象,每个党员干部联系一个拟把党员培养成为人才的对象,党支部成员联系一个拟把人才培养成为党员的对象。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促使培养对象不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有所作为,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且在思想政治素质上有明显提高,成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发展的“领头羊”。总之,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当前基层党建实际的“党员人才工程”的成功做法,促使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实际效果。

五、有关要求

“党员人才工程”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

㈠落实领导责任。各镇(街道)和市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把“党员人才工程”建设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进行周密部署,制订实施计划,扎实抓好落实,真正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宣传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各镇(街道)和市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制定“党员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并有明确的责任分解。

培养新员工总结篇7

关键词 90后 研究生新生 党员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研究生新生党支部基本组成现状

研究生新生党支部以班为单位设置居多,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2012级研究生新生班为例:一共323人,分9个班,每个班总人数为35人左右,党员人数均在10~20人之间,10~15人左右已在入学前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5~8人为共青团员。大量积极分子待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偏少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党员发展规划为每个支部每学期发展1~2名预备党员。

2 高校研究生新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生新生的新特点带来的问题

90后研究生新生思想敏锐, 独立思考的意识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化,学习和生活更加独立和紧张,但又分散化,培养模式各异,集中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多,相互间熟悉的程度大大降低,给培养和考察带来了难度。

2.2 研究生新生生源复杂带来的问题

(1)材料方面。对于应届生,由于校际间对于入党材料的要求格式不统一,有些学校甚至简化入党程序,导致很多新生的积极分子材料不满足研究生学校的党员材料要求;对于往届生,除档案经多次转手后出现的材料缺失问题外还有党课结业证时间过期等问题;对于在职硕士的管理,大部分学校无相应的措施。(2)培养方面。对于研究生新生党支部书记一般选拔能力较强的新生担任,由此引发了一些与党支书相关的问题,比如党支书对于学校发展党员程序不熟悉,无法完成对支部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功能。对于新生党支部的党员,部分研究生党员淡化了奉献意识,把做党的工作视为是负担,不承担培养新党员的责任。对于研究生新生积极分子,由于自主学习主动性差,总是被迫接受培养。

2.3 “1+1+1”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给新生党员发展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已成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半壁江山,促使研究生在校培养和发展周期缩短,培养和考察的质量受到影响。专业制硕士生第二年需去企业工作站中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研一时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急于入党,二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在这一年被发展便完全放弃。

3 研究生新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若干建议

3.1 规范积极分子材料,完善准备工作

(1)对于材料不齐全的入党积极分子,建议重新培养,重新填写发展材料。(2)对于党课结业证即将过期或已经过期的同学,建议重新上党课,加强对该积极分子的再教育工作。

3.2 创新培养方式,加大培养力度

(1)充分利用导师制度,建立长期政治导师制度。邀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中的老党员担任党支部的政治导师,努力使专业导师兼政治导师于一身,达到研究生阶段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培养相结合。一方面, 安排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新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中,在导师的监督管理中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熟记;另一方面,结合导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灌输专业奉献精神,努力使研究生新生以优秀的导师为榜样,将专业精神带到日常生活中,在平时严格按照党员身份要求自己。(2)完善党支书再培养制度。对于新上任的研究生新生党支书,一方面,安排其参加党(下转第53页)(上接第30页)支书专项培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实地参观、录像放映等方式向其展现先进党组织和党员的事迹,使他们在理性和感性认识的融合中实现对党的认识的升华。(3)落实“月实践、季汇报”的跟踪培养模式。安排入党积极分子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每月参与一定的社会服务,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认识。对此单独设计社会实践考察表,积极分子需取得实践部门的认可并加盖公章。建议培养人及时听取培养对象每季度的思想汇报工作,同时审查培养对象这一季度的社会实践完成情况。(4)结合本校校园文化传承,加强对积极分子的再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专业都有她的魂,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是校魂,是学生可以用来武装自己的强大武器。作为引路人,高校辅导员队伍应在开学初将本校的文化灌输给每一位研究生新生,并要求每一位培养人将此贯穿培养对象整个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的培养期。

3.3 确保公示透明度,深化考察内涵

(1)加长公示期、增加公示方式与内容。从研究生新生入学伊始,凡定为积极分子和成为预备党员的,坚持在发展中进行公示,接受广大学生的监督,公示期加长到半年以上,使培养对象时刻具有警醒感。现在,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设立“ 党建之窗”类的网页,在网页上公布支部发展计划、积极分子名单、发展对象名单等。公示内容增加培养对象在公示期间的社会实践完成情况及思想汇报情况等内容。(2)加强内部交流,促使共同提高。坚持开展和积极分子不定期的思想交流座谈,集中汇报,相互之间有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进一步进行考察,使对积极分子的考察能落在实处。

3.4 实行淘汰制,抓好审批工作

严格掌握发展对象的入党标准,是保证发展质量的关键,审批党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的过程。

培养新员工总结篇8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

培养新员工总结篇9

关键词:导师带徒模式护理人员培养

不管是业务熟练能独挡一面的护理骨干,或是经验老道果敢决断的护士长,都是从新手一路成长起来的。护理人员队伍作为一支主观能动性与业务技能双重要求的队伍,在人员培养方面,医院本身传帮带的传统文化底蕴能在技能培训之余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应用技能较强的岗位,更加要求护理人员理论结合实际,以实际情况、现实案例为基础,在日常的医疗护理过程中逐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

1.护理人员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护理人员队伍的人员流动和更替,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与此同时,作为护理队伍自身人才梯队的建设,需要为后续未来工作业务的发展做好人员储备和培养,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护理资源需求。此外,人力资源成本是与岗位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和经验丰富程度成一定的反比,岗位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更高和经验越丰富,所能在单位时间完成的任务和创造的价值越多,所需的人力资源成本就越低。其次,护理人员培养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新毕业的护士。在从事专业的早期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指导,有利于她们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有利于她们从学生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转变,更有利于她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护理人员培养特点

2.1时间紧用“时间紧”这几个词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当前新任护理人员岗位的主要特点。在现在医疗系统内紧张的护理人员资源状况下,对新任入岗的大中专护理专业毕业生,要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见习和熟悉工作内容及流程,能够相对独立地处理日常护理工作。

2.2任务重从课本到操作,从理论到实际总是会有些许的差距,对新任入岗的护理人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并修正这些差距,调整心理期许,另外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制约将在短期内影响岗位工作的开展。在进行轮班制的值班时刻表中,需要新人能尽快融入队伍,同时医院的各类规则规范、操作流程、新员工考察,都要求新员工要在较短时间完成多项任务。

3.导师带徒模式及考核制度

3.1导师带徒模式结合实际护理工作岗位,制定符合本区域岗位的导师带徒协议,规定各项内容及详细考核指标,一般以半年或一年为期限。针对新任护理人员,选定区域业务骨干作为导师,一对一辅导,导师与徒弟签署带徒协议。导师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依据实际案例和具体情况,对徒弟进行工作检查和传授经验。徒弟向导师进行固定频次的工作进展汇报,如需支持解决问题,需及早报告。

3.2考核制度只管布置任务而没有工作进度检查,那任务就是不受控的,只设工作目标而没有具体实施方案和制度,那目标就是一句空话。除了参考徒弟固定频次的工作汇报外,导师可参考pDCa管理循环法进行计划[1]、实施、检查和总结的四步阶段回顾,导师应该进行定期的工作任务进度检查和在平时的交流中获悉更多的信息,以及时修正或指导徒弟的工作。徒弟应每季度进行具体的工作总结和下季度的工作学习计划,与导师充分沟通,定期更新修正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和内容。此外,为了能提高导师带徒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在本区域内进行继续优秀导师和优秀徒弟的季度评比、半年评比和全年评比,在精神上进行表彰和鼓励,进行有力的宣传以扩大影响力。

4.小结

护理人员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2],导师带徒模式作为护理人员培养制度的一种能动性补充,需要医院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持续以恒的坚持推动,需要群策群力、共同献计献策,需要在有限的条件内进行传帮带的指导工作。在护理人员培养制度逐步完善和导师带徒模式应用的双重辅助下,护理人才的培养将呈现新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培养新员工总结篇10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为目标,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方针,以发展知识分子和干部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进一步增强我局党员队伍的活力。

二、计划目标

2012年我局要保持一支15人以上的入党申请人队伍,培养10名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和5名左右的重点发展对象,发展3名左右的新党员。在保证质量和改善结构上下功夫,注重在工作生产一线、青年、妇女及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优秀分子中发展新党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三、基本措施

发展党员工作必须以保持党先进性为立足点,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强化教育培养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党员队伍整体水平。

一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夯实发展党员工作基础,全面推行民主推荐教育引导对象制度,扩大发展党员工作的群众基础。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是发展党员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发展党员的质量。各党(总)支部要高度重视,认真调查研究,拓宽选人视野,强化教育培养,加强跟踪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是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有效手段,根据县委组织部的新要求,各支部要及时制定党员发展计划,尽快报送需要参加培训的名单。

二是严格把关,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

1、严把程序关。各党(总)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坚决做到“六不批”,即未经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不批;未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不批;未经入党前短期集中培训的不批;未经政审或政审不合格的不批;未经过票决的不批;吸收党员过程中必经程序有缺项或违反程序规定的不批;所审材料不合要求的不批。

2、严把质量关。继续实行发展党员支部初审、党委预审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职的责任人,将追究有关责任。

3、严把材料关。各党(总)支部要对照发展党员工作流程中有关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认真审查相关材料。

三是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新党员综合素质。认真制定和实施预备党员教育培养计划,根据不同岗位、年龄、文化等特点,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措施,增强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他们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真正在思想上入党。坚持预备党员每季度向党支部书面汇报思想及支部讨论制度。要采取压担子、交任务等办法,有意识地让党员承担一些急、难、险、重任务,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增长才干,提高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