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2:30

情感散文篇1

写状物散文也离不开真情实感。矫揉造作或漠然无情,必然使文章味同嚼蜡。《珍珠鸟》是冯骥才用充满爱心的笔触,营造的“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王维)的、人与鸟和乐融融的古典诗境的佳作。

对待自己喂养的宠物,人们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漫不经心,每天只按时给他们供给吃喝:一种则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柳宗元),过度的关心。“我”却不是这样。“我”对珍珠鸟自然是非常有爱心的,但这种爱心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关心和体贴,是一种知己式的理解和关怀,即一切为对方着想的关爱。“我”听人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所以,为了给鸟儿营造一个舒适、不受惊扰的居住环境,“我”显得非常体贴。鸟笼挂在窗前,“我”发现光线太亮了,就用吊兰的小绿叶蒙盖在鸟笼上,使光线显得明暗适度,使鸟儿有了安全感。鸟儿渐渐适应了新环境后,“我”不像过分爱护的喂养者一样过多地打扰它们,“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到了雏儿出生后,“(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雏儿敢于跑出笼子活动了,“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作)”。“我”付出的真情自然也得到了鸟的回报,鸟开始亲近人,对此作者有一段精彩描写:“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出小鸟想主动亲近“我”的情形。它如此可爱的样了吸引了“我”,“我”不得不去关注它,对它报以“微微一笑”。“我”的友善,让“小家伙”“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最后“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作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小鸟从“离我较远”到“一点点挨近”,到“淘气地陪伴我”,最后“居然落到我的肩上”的全过程。这里,鸟已不仅是普通的鸟,它已经有了人的性灵,我们见到的不再是调皮的小鸟在玩耍,而是稚子偎依在父母怀抱里幸福的情景。珍珠鸟对“我”的信赖,让作者由衷地发出呼唤:“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者引导我们小中见大,由物及人,由个体到整体,让我们领悟到不仅人与动物之间要相互尊重,互赠真情,彼此信赖,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应如此。

这篇散文,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人与动物间的至爱真情,还启发我们,平时写这类状物散文,要对“物”有深切的感情,细致的观察,运用各种手法把情感迁移到所写的事物上去,这样才会有真情,写作文时才能抒真情,不使作文显得空洞。

情感散文篇2

可是,由于高中古代散文本身语文之难;情感内容之复杂;高在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方式不当;学生的接受心理又不佳,对古代散文的情感精华不认同,更谈不上辩证吸收,使得高中古代散文情感教学方面功效较低。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加以调查分析,探讨积极的有效的策略,提高高中古代散文情感教育的有效性,让高中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由此培养民族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两方面着手。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一)创设情境,以情动情。首先,教师要利用导语来激发学生情绪。导语设计要亲切,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如《烛之武退秦师》可设计一个悬念式导语:“一名特工从十几米高城墙跃下,躲过哨兵,来到秦营,大家说是谁这么技高胆大。”悬念适合了当代中学生谍战片环境,激起学生兴趣。当然对古代散文导语设计不可违背课文情感主题,不可恶搞曲解,那样只会留下哄笑,冲淡了预想的情感效果。

其次,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美画面,然后衬着古典音乐,如悠扬的二胡声,明快的竹笛声,震人的锣鼓音,来衬托各自不同的情感主题。也可配合适应不同主题的画面,这一点可利用网络搜集相应的画面,进而进行配乐朗读,来刺激学生,激起学生情绪,感染他们的思想。

(二)精心疏导,以理引情。语文课堂充满了情感,但不是任马由僵,不讲章法,毫无理智的任意抒情。因此古典散文的教学设计,要突出教学者的正确性指导,而不能任由学生情感的泛滥。要结合当时的背景认识人物的思想,如蔺相如不畏,挺身而出,“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明智之举。屈原“长叹息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同是隐逸情怀,陶渊明主要是对官场的厌恶对恬淡田园自然风光热爱,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其间还有着“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唐代读书人隐居长安终南山中,实际上是唐朝的人才储备办法,读书人以期望被人用,史称终南捷近。同一时代韩愈在《送李原归盘谷序》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怀,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朝政混乱,韩愈既想归隐,又不能归隐的郁闷心情。柳宗元、王安石、苏轼不都有着这种隐逸情怀的纠结。归有光《项脊轩志》则是自己隐居民间世俗中,不是离家,而是隐居家中挂念亲情。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情感主题内容又有着一定差异怀。

(三)依据文本,以知认情。我们不能因为重视情感教育,忽视文本的语言教学,导致泛语文倾向,甚至反语文,丢弃语文的本质教学。古代散文的文本本身教学也是包含浓浓情感的。如人物传记文本就有着对人物性格的描绘,有作者的褒贬的感情基调;奏议的情真意切,为国为民献计献策,切中肯綮;祭文的哀切沉痛;赠序的惜别或勉励、祝愿之情;游记的风光山水之美,恬淡自然的情怀;碑志的庄重典雅,情感丰富。文体特点直接为我们情感教学找到着力点。

二、带动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中情感教育的接受。自主学习中情感教育的接受是指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意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要求学生要自主地负担起学生的责任来。当然也不是要求学生毫无目的、毫无根据地的学习。根据古代散文教学特点,在学习课文之前做好编制课文预习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编印好了导学案,将语言知识,课文内容,情感内容都以学案的形式下发给学生。

合作学习中情感教育的体验交流。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学生通过民主作风向同学向教师表达情感,讲究体会。改变学生个体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以及集体意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

探究性学习中情感教育的价值人格化。语文情感教育的最高层次就是将价值、观念、态度自主组织成一个整体和谐的有机系统,达到价值内化,形成高尚的人格化,转化为人的科学世界观,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实践,在学习行为中得到情感的锻炼和实践,使情感与行为保持内外一致。

针对古代散文情感教育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点有效做法:

首先进行专题分类:对所学文本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进行分类,确定主题教育专题。

其次梳理专题,可以将专题分为综合性和开放性两大类。综合性专题可分为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比如多元解读《鸿门宴》情感主题分为项羽的爱好面子仁义心肠;张良的机智,善用人情世故,极力表现自我;项庄的无能,项伯的重情。一元深化解读《鸿门宴》项羽优柔寡断放弃时机,从此走向败落,揭开英雄末路的序幕,鸿门宴成为楚霸王衰落的标志。

开放性专题可通过历史假设和情景假设。开放性专题是某一专题的深化和广化,绝不是漫无目标的拓展。如历史假设性,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被北宋神宗看到,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呢?那将是另一种情形。如情景假设一下《鸿门宴》中假设我们告诉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就一定能做皇帝吗?通过网络,课外书籍,整理形成书面材料,汇集成册。

情感散文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北方这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旷达。

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们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

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选自赵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有删改)

在文中,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答题时,我们需要勾画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准确把握“芦苇”这一形象,明确作者反复描绘了“芦苇”的哪些方面。作者写“一片自由的芦花”,即写人的思想。因此,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要抓住“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这些语句,还要准确判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答案:(1)作者采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2)在生活节奏加快、物欲至上的今天,人们应该从种种虚浮、功利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智慧地把握生命的节奏,以此净化、升华我们的灵魂。

【技法指津】

写景状物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要想把握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感,我们应当辨明散文作者抒情的特点:

1.情感的一致性。众多散文开篇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情感成为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在各个阶段都无多大变化。

2.情感的变化性。也就是说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索。

3.情感的含蓄性。表面看,这些景物零散、细小,但这些恰是作者用来表现情感的凭借。如果不深入分析其比喻、象征意义,联系更深层的社会背景,就无法弄懂作者表达的真正情感。

把握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感,具体的方法有:

一、从文章主旨把握情感

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就掌握了解题的万能钥匙。我们要明确作者所抒之情、所明之志和所言之理;要分析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与人们的情感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从思路脉络理清情感

1.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2.注意散文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层次。对开头的总括句、结尾的总结句及段首句、过渡句都要细心体会。

三、从景物特征剖析情感

大凡高品质的散文,尽管写法及景物特点各异,但都有一共同特点:写景精妙,情感鲜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自然界的日月山水、风霜雨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名胜古迹都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但无论是从何物、何景入笔,所表现的都是人主观的感受。因此,分析景中寓情,我们要明确这些散文的描写角度。

1.看景物的时空描写。从景物描写的侧重点来理清作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

2.看写景角度。写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观景、移步换景……从这些角度中可探究作者的感情倾向。

3.抓住景物特点。景物的特点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统一和谐。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苍劲挺拔或娇弱无力,生机盎然或萧条衰败,开阔明朗或狭小阴冷,令人心旷神怡或令人凄神寒骨。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剖析作者爱恨、忧乐、喜恶、赞美或批判的情感倾向。

四、从语言特点体悟情感

1.分析感彩浓厚的词语。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都是通过一些具有感彩的词语表现的,或赞赏敬佩,或憎恶鄙视,或颂扬或批判……阅读中,应细心标出这些画龙点睛的词语。

2.抓住作者在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作者除通过描写景物来抒情外,往往还通过议论、抒情直接传达作者的感情或思想,显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态度。边写景,边抒情,或在集中写景之后集中抒情,或在写景之前谈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对所描写景物的见解或判断,有的是意义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发。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作者抒情的核心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3.注意分析意蕴深刻的句子。有些句子,要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意。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去理解,不仅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更要理解其深层含意。

五、从艺术手法辨明情感

文中的艺术手法,有审美与升华意义的双重作用。

1.使用比喻,寓情于景。作者把所描之景物比喻为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从而抒发主观感情。

2.运用象征,寓情于景。所写的景物与所要表现的对象在某种抽象的精神上有相同之处,这样就可以用象征手法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抒发感情。

3.巧用比拟,寓情于景。有些高明的散文家为了寻找到一条情与景相交的桥梁常常巧用比拟。

4.偶用通感,寓情于景。以通感寓情于景能使写景更有诗意,使抒情更含蓄。

总之,将作者所抒的情感提炼出来,文章的主题也就从抒情中体现了出来。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茼蒿

徐晓杭

秋天来了。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

在择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细节后,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辉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黄的提纲,枝枝蔓蔓地留在读过的残页上。

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

问谁,问上帝吗?

蒿菜,学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菜。木屑一样的籽,粗糙、干燥,风吹雨打日晒,撒在哪里都发芽。

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风的砍削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

他们所有的骄傲都潜藏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

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涌。选上的,以荠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

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可书上说,他们是一种菊科的草本植物,只是“嫩茎、叶可作蔬菜”。

是因为他们的无言,才没有人尊重他们作为植物的权利吗?

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

风起处白发飞舞,没有人在乎。怎么会在乎呢?那么多寒冷的日子都没有哭,所有为生活的泪早已和汗水、血水一起绞干了。

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绽放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

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1.从全文来看,茼蒿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作答。

答:

2.作者在文中写道:“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联系上下文,请简要说说“蒿菜们”高兴的原因。

答:

情感散文篇4

没有丁玲辛辣鞭挞的畅快,亦没有冰心古道热肠的光明,张爱玲散文起初给我的印象是幽绵、晦暗,然而又有无穷无尽值得玩味、思考的意味。她的笔墨并不多姿多彩,却又不乏意象万千、活泼多情的修辞,恰如其分地兼具着古韵之风和诗的烂漫;语言的超常组合更令人拍案叫绝,如:“噎住了阳光”(指黑影),“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指打仗经历),“简单的心”(指夜营的喇叭声)。纵观她的散文,始终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冷色调绵绵流淌于字里行间。换言之,一股淡淡的苍凉总是透过纸张袭上读者的心头。文章是作家的肺腑之言,作品是作家的心境。于是我不得不联想到张爱玲本人的善感、多虑。散文集的编者介绍张爱玲出生于曾经声势显赫的书香门第,家庭的衰败对她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曹雪芹写出举世瞩目的大悲剧,而张爱玲同样也以淡淡的悲融入自己的写作中。于是透过打着烙印的心去观察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一切在她的笔端另生一番情景。用不咸不淡的话娓娓述说暴虐的父亲、无情的姨妈,没有抱怨之言,没有痛恨之辞,却悲从中来;战争中的非凡经历没有使张爱玲刻意去描写绝望和苦楚,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凉凉地讲述着战争中的人们,略带诙谐的笔墨中自有不胜的荒凉和凄惨;即使在一些艺术鉴赏文中,她也是以漫不经心的凉凉的语气否定了许多艺术作品,并我行我素地崇尚具有悲剧色彩的艺术。

我不同意称张爱玲是无病的文人。她的散文语意虽淡薄,主题虽谈不上积极,然而她从来没有虚伪地矫饰自己,而是真实地展示着自我。她欣赏日本文化,于是就写了。从这一点上说,张爱玲是坦率透明的。也许我们都误会她了。也许淡雅清冷的隽语正是表达她内心强烈感受的通途。而别人对她的误解正因为她太与众不同了。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既可看作眷侣之间缠绵悱恻悲悲凄凄的情意,也可以理解成舍己奉献无怨无悔的荡气回肠的倾吐。张爱玲,难道你真是个“情到深处情转薄”的谜一样的女人吗?

评点

情感散文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教学方法

散文语言较为精炼、辞藻华丽、手法精妙,在众多文学题材中出类拔萃,深受中职学生喜爱。但与其他文学题材相比,散文叙述散,思想性强,鉴赏性强,文中重点、难点多,教学难度大,是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攻克的教学难关。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务必弄清散文鉴赏教学重点,探究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着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散文中蕴藏的语言魅力、美学意境淋漓精致地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一、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重难点分析

散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感,文章通篇流露出优美的气息,让人陶醉其中,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喜欢散文,却对散文鉴赏和诠释无从下手。散文教学重点和难点集中在美的鉴赏上,综合来看,表现为以下方面:

1.思想情感美鉴赏。

散文思想性强,在文章诠释或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是散文具备灵魂的必备要素。思想情感美是寓于散文骨架中的,是散文的核心思想和形散而神不散的关键。与其他文学题材思想情感相比,散文中的情感更加真实,容易通过思想情感美达成共识,引起读者共鸣。

2.文学意境美鉴赏。

散文中的意境美是通过散文的情感美和情境美共同营造的,这类意境美自然画面感较强,容易激发学生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画面感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超脱现实具体空间,让学生意犹未尽。在散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使“月光”、“流水”共同交织营造独具特色朦胧般的意境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到妙趣横生的优美意境。

3.语言魅力美鉴赏。

语言文字是文章最显性、直观的东西,文字的淬炼与组合是形成散文美感的核心要素。可以说,再美的散文作品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优美,散文蕴含的哲理更深,意味更浓。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精炼的散文文字及其表现出的文采是学生鉴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通常散文中的这些情感较为隐性,具有一定的鉴赏难度,是散文的精髓,也是鉴赏重点、难点所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章中的美,采取生动、有趣、形象的鉴赏教学方式,读懂散文,理解散文,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实现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

1.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思维作为散文鉴赏教学的第一要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开端,中职散文鉴赏教学同样如此。具体来讲,散文鉴赏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思维。

以散文《荷塘月色》为例,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两拨,即语文基础较好与较差两类: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播放《月光曲》,通过优美的乐曲激发学生对月光、夜色的联想,让学生如实表达感受,这类导入式方式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抽象联想能力要求较高,适用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先谈谈对池塘、夜色、月光、庭院的了解,再通过展示真实的图片,将这些要素引入散文中,强化散文学习和鉴赏效果。

2.通过示范朗读促进学生自悟鉴赏能力的提高。

散文鉴赏教学应充分发挥示范性朗读作用,老师多朗读,并且对散文中重点、难点内容提出见解,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想,特别是对一些精华之处,更要逐字逐句反复诵读、理解,激发学生情感,与散文中蕴含的情感形成共鸣,培养中职学生散文学习和鉴赏能力。

3.着重鉴赏散文中的语言文字魅力,不断思考和探讨作者的用意。

朗读散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穿透散文壁障,渗透到文章中。要深入鉴赏散文,体会文章思想和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必须通过思想和探讨才能实现。

散文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篇散文中,笔者通过精妙的构思和语文文字表达出差异化的思想情感。在鉴赏教学中,要使学生准确把握每篇散文的内涵思想,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散文学习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切身体验、思考、探讨,充分表达见解,强化散文鉴赏能力,实现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应该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重点和难点多读、多悟,勤于思考,养成善于交流、探讨的良好习惯,从而强化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情感散文篇6

【关键词】引导;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课改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

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1.议论性散文写作

1.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1.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1.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2.记叙性散文的写作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2.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2联想丰富。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2.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2.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2.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情感散文篇7

   关键词:文学 电视 散文 传播媒介 传承 拓展

   电视散文出现的历史并不长远,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精美的画面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将观众带到了真实的情境当中,而电视散文正是借助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优势弥补了文学散文单一、刻板的形式,凭借电视屏幕观赏实现诗歌散文抒情写意意境的电视文学样式。可以说它的出现不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为散文开创了一番新的领域。

   电视散文审美意境的超越与提升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注重表达意境,意境乃是思想与描写对象的高度统一,当作者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与画面、声音融为一体时,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幅用文字表达的精美画面呈现了出来,这样的散文如同幽兰一般散发出动人的麝香。在电视散文中,特殊的传播媒介在观众和作品之间架设起了一道神奇的桥梁,观众不仅可看可听,而且使之具有了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电视散文可以使观众在鉴赏中对特定的情感感受状态表现的更直接、更快速、也更充分。因为电视散文可以直接用感情的色彩、情感的旋律、情感的画面创造出一个感情丰富的艺术世界。观众在欣赏电视散文的过程中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思想感情和情感的双重交流。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方,而是通过画面、声音、字幕的完美结合置身于美文的故事情境当中,运用所听、所见、所感描绘出自己对于描述对象的具体感受。

   电视散文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不仅仅是硬生生的文字,更是生动的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同步实现,这是过去的平面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也有助于观众更直观的感受散文的内涵和意境。在这种直观的画面中,观众可以达到雅俗共赏、见仁见智的审美效果,从电视散文的欣赏过程中获取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和陶冶。

   电视散文表现形式的丰富与创新

   图像画面、声音音乐、字幕和诗文吟颂是构成电视散文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首先。图像画面是电视诗歌散文形成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图像画面就不能称为电视诗歌散文,电视本质的体现是文学的联想性在画面中得到栩栩如生的浮现,好的电视诗歌散文的确会挖掘文字的内涵、文学的韵味、意向的确定性,丰富文学文本的表现力。其次,音乐音响是电视自身独特的表现,它熏染文本表达的色彩、表现文本空间幻化变迁、突出心理意蕴的节奏、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无形纽带、将情感的旋律模式化,从某种角度看,音乐音响更能深入的暗示点化文学的缜密内涵,发挥电视散文的抒情达意的特点。第三,字幕以及旁白的出现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电视散文样式被赋予了文学联想空间,汉字所赋予人们的天然美感和吟颂所牵连文学的体味享受在这里成为文体的标识,意义重大。这三种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整体,而电视诗歌散文的样式创新性就在于三者的水乳交融。这种艺术的混合无疑是高明的、充满想象力的,并且在长时间内将被大众所欢迎和接受。电视诗歌散文以其别出心裁、新颖独特的变幻形式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转换和过渡。

情感散文篇8

一、散文缺乏乡土特色

吴光辉说,当前散文缺乏乡土特色的原因之一是城市的雷同化。散文作家远离乡土进城生活,中国城市建设的概念化雷同,到处是钢筋、水泥,把历史底层的东西采光化,作家对当下城市生活缺乏独特的发现与感悟。二是乡土意识淡漠。作家离开了故乡,对乡情就渐渐地淡漠了,对农村生活就淡化了,作品里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很少了。而散文的创作特色,主要包括散文的乡土特色、意象特色、情感表达特色,以及语言特色等等。是散文的生命,是散文是否能够成为好散文的关键,是散文作家长期形成的创作风格。追求散文的创作特色,是一位散文作家一生的追求目标。所以,要挽救散文的“乡土特色”。三是散文的乡土气息要通过作家的乡土情结去表达,散文的乡土气息的灵魂则是作家的乡土情结。一方面始终把发掘和放大历史文化、乡土民俗中的悲情因素,作为散文创作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又力图避免没有根植现实生活、无病呻吟式的“虚情感”,从而努力形成“废黄河历史民俗文化系列散文”十分显著的区域特性。散文一直在尝试着表达地域文化的特色。近些年,我一直在呼吁,我们的文学创作一定要从我们的脚下出发,关注我们的地域文化。读者的欣赏习惯往往也偏重于乡土散文。四是散文缺素材。投机取巧,看书、找历史资料,乡土的东西太少了,现在,文学界都在强调写乡土文学,举办各类乡土小说、乡土散文大赛,就是在唤起作家的乡土意识。

二、散文缺乏大众意识

吴光辉感慨地说,文学是社会的产物,文学必须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散文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楚辞汉赋、唐宋散文都是社会的选择。中国散文的历史要比小说长得多,这是值得我们散文作家们自豪的地方。但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到唐宋时的古文运动,他们的传统精髓是“文以载道”,就是承载社会责任,就是对那些不合“道”的事物进行批判抨击,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而,现在中国的许多散文滋长起一些令人担忧的东西,现在许多刊物发表的散文作品大多是那些脱离大众、脱离社会去纯粹写个人情感,要么怀旧闲适,要么歌功颂德,要么表现自我,要么临摹历史,把我国散文的优良传统早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我们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许多散文作家已经失去了批判的力量,从而造成深度批判、深刻思考的具有忧患意识、大众性散文作品意识。

三、散文缺乏文本意识

吴光辉认真分析了中国散文的现状,当下的散文创作数量很多,但真正称得上精品力作的恐怕为数极少,主要还是散文写作者们的创作思维存在着某种传统定势。归纳起来,一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根深蒂固。文以载道、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短小精悍等创作思维,仍然束缚着今人的散文创作思路;二是建国初期“杨朔模式”的影响久远。三是新时期至近十多年来,我国散文创作出现了两种倾向:所谓“大散文”的功绩突出的同时,也有明显的不足。堆砌史料,缺乏生命感悟;所谓“新散文”作家在散文文体创新上有了新的成果,但这批散文要么只注重写法创新,要么表现个人情调,要么游离社会时代。在我国散文创作发展的这种背景之下,提出散文创作的新思维,确实非常必要,切中了当前我国散文创作存在的主要症结。最终导致散文文本在理解与实践上的另一个极端:散文缺乏社会照应,形成所谓的“三缺”。一是“缺钙”,散文体内缺钙,造成散文的骨骼发育不良,造成小家之气;二是“缺氧”,散文作者头脑里缺少丰厚的思想氧分,所以只能发表一些小感想、小哲理,造成思想贫乏、内容肤浅;三是“缺铁”,散文缺少铮铮铁骨,缺少敢于与权贵与落后抗争的批判精神,只能写那些逃避社会现实的私人情绪。我们并不是一味否定小格局散文、小情趣散文,也不是一味肯定所谓大散文,而是就我国散文创作的总体态势而言,存在“三缺”实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个人认为造成“三缺”的根本原因是对散文文本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一种极端的理解。

四、散文缺乏真情感

散文情感必须表现真我,这样才能打动广大读者。但是,我国散文家往往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伪装起来,并且给读者造成一种真实情感的假象——这就是伪真我。从我国许多古代散文名篇,一直到当下的许多名家散文,我们读不出散文家的真情实感。我国的散文家将自己打扮成正人君子,然后虎起面孔去教育读者。

五、散文缺乏真实感

吴光辉分析说,现在的散文作家缺乏散文的合理想象,新散文引进了虚构的元素,是否是对传统散文、对散文这个文种的颠覆呢?这个文种会不会因此而消失呢?这是个大问题。读现在的散文,感觉虚构的东西在增加,当然,思想的东西、深邃的东西也在增加。散文的本质性要素是“真实”,散文作者直接介入文本,读者读它,是怀着真实的心态去读的,读小说是虚构的愉悦,读散文是真实的愉悦,这一点恐怕要坚守。至于有些非散文,被读者当作散文来读,属于文本在传播中的异化问题,二者不应该混为一谈。我认为,散文最大的变化,还是过去强调的所谓“神散形不散”、“真实和虚构”等等,现在都不成其为问题了,散文真正回归到了精神气韵的层面上来,不再是一种伪装或拔高。

情感散文篇9

关键词: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文心雕龙;散文有效教学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一切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的有为而发,因为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强烈欲望,促使作者动笔,善写诗者写诗,善为文者为文。情文并茂,是散文的显著特色。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我们要很好地领会文章浓烈炽热的情感,当然离不开对带有“体温”“心跳”的文章和文字的品读与赏析,可见,“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应该是散文教学的“标准”和“尺度”。

一、何为“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明确提出了文学赏鉴方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也就是说,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隐微的内涵也可以变得显豁。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读了他的作品,也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了。

散文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赏析散文的过程。在具体的散文教学过程中,“波”是文章所描述的具体形象、言辞的声韵与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源”则是散文中思想与情感的高度凝炼与统一所形成的“神”,是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真知灼见,是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感情和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人生真谛的解读。因此,我们平时教学中所说的由“形”到“神”的散文鉴赏方法实为对“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方法的诠释。

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品味文章具有感染力、表现力的语句,深刻把握文章所要传达与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那么,散文教学中该如何运用刘勰“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方法将这种情感共鸣进行到底呢?

二、如何通过“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方法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对于散文中言辞的声韵,要求学生加强朗诵,品味字词、语句、段落。朗读是产生视觉效果和精神思想的前提,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的散文,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等媒介,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审美情趣。在朗读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什么样的情趣;而在赏析“荷塘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之后可以试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诵,帮助他们对这篇散文多方面多层次解读。

其次,对于散文中具体形象的描述,可以让学生由此展开想象与联想。阅读散文,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一幅幅相关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如在《江南的冬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所描绘的“围炉煮茗”、“曝背谈天”、“青天碧落”、“窗临远阜”、“微雨寒村”等场景中的具体物象,展开想象与联想,进而表述出这一幅幅画面。同时对于有些合适的画面与形象,我们还可以采用情境创设表演法,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比如赏析《江南的冬景》中“曝背谈天”的画面时,可以让三四个同学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同时让一个同学将自己的想象以旁白的形式朗诵出来。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整体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教师应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以便更好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理解与感受是渐进的过程,由画面着手,感受意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类似生活经验,从而尽可能地感受作者在此处表现出来的情感。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语言,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这是第一步。然后我们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根据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构建画面,而在教师所奠定的感情基调中,学生将很容易营造一种符合整体感情基调的意境,这是第二步。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者的感情进行揣摩与感受,从而理解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现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互交融,将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此乃第三步。如刘亮程《寒风吹彻》中有很多诸如“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等充满哲理的语句,这就需要学生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培养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纯净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

散文有散文的创作规律,散文也应该有相应的鉴赏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散文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披文以入情,沿波而讨源,并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散文的内涵,进行多角度地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学实践也已经证明,“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是提高散文有效教学的重要通道之一,并且会使散文教学变得诗意盎然,一路缤纷,硕果飘香!

参考文献:

[1]刘勰.古典名著聚珍文库:文心雕龙.2011.5.1.

[2]邓建烈.沿波讨源探真情――阅读教学一得[J].中学语文.1993(03).

[3]杨正奎.巧妙切入,沿波讨源,精心造境[J].语文教学通讯.2010(Z2).

情感散文篇10

【关键词】幼儿散文学习方法教学

新《纲要》理念指导我们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幼儿如何来学,我们从观察幼儿学习散文的兴趣点、分析幼儿学习散文的特点出发,进行了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形象生动的总结了幼儿散文学习几步曲。

一、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

散文活动会把幼儿一开始就带入到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语言环境中,而与幼儿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幼儿的经验来自生活,而直观的生活经验更能让幼儿与散文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幼儿有话可讲,有兴趣来讲。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让幼儿在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这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那么怎么来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散文呢,这就需要老师来观察、来了解幼儿已经具备哪些经验,还不具备哪些经验,并且能根据散文内容的需要来做细致的分析,作出对应的铺垫。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散文内容描写的对象幼儿是否有经验。在散文学习前,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对散文内容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是否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那么我们就应该作好铺垫。

2、散文中新词汇的量是否适合幼儿接受。有的散文中,新词汇量很多,如果一下子要让孩子接触那么多新词汇,又要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一个一个做解释,那会破坏散文的整体感受,影响幼儿的学习。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做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那么教师就要选择那些不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

3、散文中游戏是否是幼儿熟悉。我们常会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来反复感知、体验、跟诵散文。这些游戏如果都是幼儿不熟悉的,那么不但不能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乐趣,相反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尽可能选择幼儿熟悉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

二、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是幼儿进入散文后的第一感觉,也是一种直觉,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二步。我们知道,散文所承载的很多信息,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急于走过程,而不能让幼儿反复的、充分的感知的话,往往孩子的主动学习的兴致就会被破坏,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例如:大班散文诗《夏天》:树叶打着卷儿……风来了,雨来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了!……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诗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在炎热的夏天里微生物对风、雨的渴望。

我们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三、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对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三步就是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或者关键词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四、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

语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言语训练中让幼儿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因此,散文学习要引导幼儿通过语感实践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运用的“所以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认为幼儿散文学习中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是最适合幼儿语言训练的一个步骤。《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散文跟诵方面我们尝试游戏化教学。根据每个具体的作品内容设置相应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情节,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跟诵作品,学习词汇,达到活动目标。

五、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学习创编词,中班学习创编句子,大班可以学习创编段等。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结构,在保留个另段落的基础上,利用迁移性的原则,调动幼儿个人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依照散文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迁移,创编出自己的散文词、句、段等,拓展原作品意境。可以说,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是幼儿散文学习的第五步,是拓展、提升的环节

幼儿散文学习几步曲,它只是我们进行散文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它并不是一种模式,我们觉得教师更需要灵活的取舍,灵活的运用。在幼儿学习散文的几步曲中,我们更强调的是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重视幼儿的感知学习,重视幼儿的体验行为,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等。如果你把握好了这些,我想,也就解决了散文教学中的“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