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8:45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篇1

1高职院校德育途径具有其特殊性

高职德育应建立完整的体系已是目前德育界的共识,高职德育体系构建中的要问题无疑是确定德育目标,因而也最为研究者关注,但在德育工作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仅确定了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德育途径是德育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把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混为一谈,尤其是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确定了德育目标后,往往是先思考德育内容,紧接着就思考德育方法。有了内容和方法就可以去操作了,不必去想途径问题。实际上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中一个相当“物质化”的存在。它是为了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采用一定的德育方法进行一定德育内容的教育所必须使用的渠道。它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最实在的。没有途径,内容、方法、过程都无所附着。加强对德育途径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其规律的特殊性是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必然要求。

德育途径丰富多彩而且差异很大,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客观性指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教育现实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重要德育因素。但是这种客观存在不一定被德育工作者完全认识,德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自身不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对德育途径的不同认识,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主观性。高职德育工作者自觉地,力求科学地认识德育途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德育工作者对德育途径及体系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势必增强在德育工作中对德育途径进行选择的自觉性。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适合的德育途径,这肯定有利于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整合并构建高职德育途径体系有利于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能。高职教育及其任何一个学段,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德育途径,高职德育工作者把握了这些途径,可以在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结合不同的德育内容、方法使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使其所有作用都发挥出来,没有由于缺乏认识而被闲置的途径。这对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然是有利的。同时德育工作分别考虑使用各个德育途径的时候,必然会进一步对德育内容、方法及过程深入审视,思考其整体运作的适应性,合谐性,使德育工作更符合客观,增强其实效性。

2高职德育七大途径的特殊性

德育途径一般从总体上按空间特点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基本途径,以学校德育途径为主,但这三大途径的分类过于概括、笼统,缺乏具体的实践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按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对学校德育所经常运用的途径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目前成熟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和传媒七大类途径。

2.1课程类途径

就课程类途径来说,高职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这一点与其他普通高校并无不同,但从高职德育目标的职业性出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裁减、增删,突出职业性特点,思政课程分别对应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和心理教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重点,如思想教育主要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这一途径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法纪和守纪观念、良好的职业心理等。

学科教学课程指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学科课程,这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中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要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明确每次课的教育目的,准确提炼和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发挥德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践证明这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2.2实践类途径

实践类途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接受教育的渠道。高职德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好高职优势,紧紧抓住实习这一高职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不放。

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要胜任岗位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而实习正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实习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着眼于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完成“授业”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综合教育过程,具有“传道”功能。通过实习,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的思想情感和学好专业本领的坚定信心,可以使学生形成热忱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情感,养成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习惯,一丝不苟履行职业职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环境设施与实习内容中产生美感体验,直接受到美的陶冶和感化,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对美的造型、结构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包括由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共建活动等,也包括家庭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德育基地开展的活动、社区服务等。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几个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第二是活动内容的广泛选择性,第三是活动主体的参与体验性,第四是活动系统的社会开放性。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德育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江泽民2000年3月1日《光明日报》)“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无论是教学和教育都不得不十分重视实践的途径,这是一个仍有待开发的极其重要的领域,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关注并探索的领域。

2.3环境类途径

环境类途径指充分体现德育意识、影响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客观存在的德育环境。大致可分为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际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氛围。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与班级间的关系,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影响学生潜能发挥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教师学生关系是师生形成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的纽带。众多实践研究表明: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模型。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富有教育民主和人道主义,它强调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成长负责,民主、平等合作的与学生交往,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他们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观念和素养的综合反映,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文化环境指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文化氛围,它包括两种相互融合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其中,精神存在往往通过物质存在而传递,而物质存在又通过其意义体现精神的价值。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和规划;二是净化,通过劳动使校园干净整洁;三是绿化;四是美化,有花坛草坪,假山喷泉,雕塑外还包括布置的环境。如宣传橱窗、校训校歌、名人肖像、广播室等,都具有无声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树立榜样,弘扬祖国传统美德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五是风气:学校安静的学习环境、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等等,这些,必然对学生发挥感召力,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

2.4组织类途径。

所谓组织类途径即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所组成的集体。它包括高职院校中的政党及群众组织。

(1)党组织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党的工作具有突出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这就必须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因此,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渠道。在高职院校中,普遍设立了党委,各系建立党总支或支部,以保证办学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党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措施。

(2)学生的群众团体组织

①共青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基本任务是配合党组织和学校行政组织,团结全体学生开展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发挥在德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②社团组织,一般是高职学生为培养各种能力、挖掘潜能、发展兴趣特长、开拓知识面,以自愿的原则组成的学生群体组织。包括服务型、学术型、艺术兴趣型等,大多是学生自觉、自愿、自主的开展活动,是他们施展才华、自我表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场所,作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③学生党校,是在高职院校党组织的领导下,由共青团支部推荐优秀团员和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学校,对于培养青年骨干力量、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有益。

2.5管理类途径

管理类途径即把影响德育根本任务及其质量的诸要素加以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

(1)学校德育管理

学校德育管理指学校领导对学校德育系统、各类德育组织及德育过程进行预测、规划、组织、指挥、监控,合理配置德育资源,改善德育条件使德育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质量的过程。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第一是整体性,包括组织协调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保证德育的顺利进行。组织协调各德育要素的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保证德育的有效性,组织协调德育各途径的关系及人、财、物的合理调配;第二是教育性。管理也是育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管理过程是德育过程的管理,因此要根据德育目标来进行,管理人员的思想言行和态度都应做到对学生有教育意义。

(2)班级德育管理

班级德育管理指辅导员班主任实施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学校各项管理措施、协调本班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协调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干部的关系,沟通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包括班主任辅导工作和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

2.6辅导咨询类途径

辅导咨询类途径即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与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教育、咨询对象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教育,咨询对象解决认知过程中知与不知的基本矛盾,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辅导咨询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辅导咨询这一特定方式,将心理教育的方法――情绪疏导、认知调整、行为矫正与德育方法――正面引导、典型示范、舆论导向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咨询辅导包括集体咨询辅导和个体咨询辅导。

2.7传媒类途径

传媒类途径即以不同方式传播一定社会信息的媒体渠道。广播、录音、书籍、报刊、影视、录像、图像等均属于传媒。根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传媒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得出结论:第一,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因素的结构程式发生了变化,由“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变成“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家庭”,其中大众传媒成了青少年信息来源最广,对思想品德影响最深刻的第一影响源。第二,青少年的文化空间大体上是围绕传媒的范围。第三,高职学生中拥有电脑率,已经上网率和会上网率均大幅上升,占被调查青少年中的绝大多数。以电视和电脑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构成了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巨大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中信息超载引发的思想观念的偏差;信息垃圾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信息沉溺引发的人格缺损;眷机情绪引发的认知惰怠等消极因素的蔓延。我们应该重视大众传媒影响的正负效应,着眼于创造有利于学校德育的传媒环境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控。

3结论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篇2

[关键词]台湾大陆学校道德教育比较

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同宗同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一些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得两地在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上又有很多差别。同样的,两地的学校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也必定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特性。面对具有相同文化积淀和历史的现实,对两岸的学校道德教育进行比较,以促其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一、两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1.两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之共性

(1)讲究统一性和指导性。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都严格遵照政府统一的道德目标定位来进行教育。大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执行的道德教育目标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以党的决议、教育法规、文件形式加以规定,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目标通常在台湾“教育部”统一颁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标示,一般借助各学段的“课程总目标”、“道德课程目标”及“生活规条”的形式体现。

(2)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大陆的学校道德教育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目标。新的课程改革下,台湾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时,他们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适合该学段的德育目标。

2.两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之差异

(1)德育教育的政治目标不同。现阶段,大陆的学校以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德育的总目标。

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体现阶级性、政治性的方式则比较隐蔽。台湾学校道德教育以“育成堂堂正正的国民”、“培养具有道德素质的公民”为总目标,深究其实质,就是为当局的政治服务。

(2)道德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大陆地区学校的道德教育重视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把知识的传授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基本都设立专门的课程,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规范,并且作为必考科目,这在无形中加重了道德认知的重要性。而台湾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则从过去的注重道德知识转向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两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1.两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共性

(1)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内地,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础,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台湾,各级学校的道德教育都以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要求为基本。

(2)与时俱进,增添新的道德因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如同社会各种事务一样,道德教育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将一些新的由于社会发展出现的道德因素增添到道德教育中来。如环境道德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道德观念都被两地学校引入教育范畴。值得关注的是,台湾由于相对自由、开放的特点,学校道德教育在注重儒家道德规范教化的同时,还广泛吸纳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先进观念。

2.两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差异

(1)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大陆学校道德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形态道德教育和革命道德教育。社会形态道德教育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所决定,革命道德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优良道德,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大陆学校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为了大力而广泛地建立对政权认同的社会心理和信仰,为了证明其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尤其是为了加强将青少年一代对其当局政府的信任,大力标榜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正统地位,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阐释来安定政局,结果是儒家文化的大量内容被学校道德教育所吸收。

(2)道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大陆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更侧重于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紧密联系。其道德教育内容基本都是为确保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共产主义方向。台湾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重视可操作性,表现在:一方面,重视道德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另一方面,重视道德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将笼统、抽象的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具体分解,更可操作,更易为学生接受。

三、两地道德教育途径的比较

1.两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之共性

(1)开设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实施道德教育

在大陆,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小学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在台湾,道德教育被融合进社会学习领域,教育由单科走向了综合,这一教育任务虽然融人到了各个学科教学中,但基本还是通过课程的方式来的达到德育的目的。

(2)通过实践活动实施道德教育

两地为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除了开设相关课程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之外,基本都会通过一些道德实践,道德活动来践行、检验学生的道德能力。虽然实践的具体形式、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实践”这一作为和途径却二者的共通之处。

2.两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的差异

(1)在课程实施设置上的差异

两地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来实施道德教育。但是,大陆基本还是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来落实道德教育达到德育目标,其他学科很少设计道德教育的成分和任务,这就使得道德教育没法全面铺开、时时感悟和实践。而台湾新课程改革以来,取消了专门的道德教育科目,将德育的内容和任务融入、分配到各个学习领域、各个科目的教学中去,这就使得道德教育可以全面的开展。

(2)在教育途径上的差异

大陆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是注重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其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二是重视团队活动和党团建设。这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组织体系和保障。台湾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主要有两方面特色:一是注重心理辅导;二是注重隐蔽课程建设。它对学生的品格和待人处事态度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教育方法上的差异。在大陆,学校实施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灌输教育法,即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某种思想理论的方法。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提倡隐性教育,重视渗透教育。一方面,将道德教育渗透在正规课程中;另一方面,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各类活动和学校管理之中。这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和管理中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台湾在德育方法上,还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郑杭.台湾九年一贯课程中德育课程的转向及其启示.教育科学研究.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篇3

关键词:思想教育方法途径

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已成人们的共识。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从国运盛衰,民族兴亡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更使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明显、突出。本文拟就思想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构建作一浅层次的探讨。

广义上的思想教育内容是非常宽泛的。这里我们主要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个方面来阐述。之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我们考虑到中师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和建立的过程中。而这三观的认识、确立的正确与否,不只关系到学生当今的学习和生活,更与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德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可以对其它各种正确观念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观念等的正确确立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方法和途径方面作了一定的研究与尝试。所谓德育方法就是为完成德育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用的具体手段,或者说德育方法是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顺而言之,思想教育的方法,我们把它定义为为完成思想教育目的任务和实施思想教育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手段的总合。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研究以及参考其它德育研究的学术研究资料,认为以下的方法比较适用。

一般说来,思想教育的途径有八个:政治课途径、班主任途径、学科渗透途径、校园文化途径、社会实践途径、党团途径、德育基地途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途径。这里我们以学科渗透为重点。所谓学科渗透途径就是教师在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适时地自然的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之所以把学科渗透途径作为重点是因为学生毕竟以学习为主,学生当以听课接受知识占主要地位,而作为德育的传授者――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所也是课堂。课堂既是我们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具有得天独厚优越条件的主阵地。所以,学科渗透的优势可归结为两点。一是认知上的优势。第二是情感上的优势。只有在情感上学生愿意接受了,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课堂是师生结合的主要方式,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共鸣容易产生。

学科渗透思想教育又因学科的性质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学生学的科目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十几门之多。可以说每门学科都可以渗透思想教育,限于篇幅,采用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方法,我们主要从语文学科来阐释之。

关于人生观的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正确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中师生来说是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正确的人生观,摧人向上,积极进取;错误的人生观则使人沉沦,颓废,消极。中师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比大学生单纯而自卑,比一般的中学生成熟而有优越感。他们对社会有所了解又知之不多……自己的一生向何处去,他们正处于迷惘之中。这个时期,除了其它学科外,利用语文课的教学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的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语文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诗歌、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戏剧等学生很喜欢。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很难得的契机。那么,从何角度切入呢?

首先,可利用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中的一些课文很可利用。其次,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用课文的实际内容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信心。再次,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及归纳中心思想进行人生观教育。

至于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认为他们必须以人生观为基础。价值观就是人对一件事,一种现象、一种态度的价值判断的观点的总合。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较而言,价值观、世界观必须以人生观为基础,时间上也比较长。所以,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必须贯穿在人生观的教育中。我们认为学生真正地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还在毕业以后。所以,在中师阶段我们需要做的还是辅的,基础性的人生观教育,切不可不切实际,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在实践中要真正把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科教育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的主动意识性。一般来说,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把握和主动钻研是不成问题的,但每次上课时能主动意识到要渗透思想教育就不那么容易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有“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才可以实施。

第二,学科渗透的有机性。作为有机性就是指教师在学科渗透德育时要注意适时、适地,从学科教学到德育渗透要过渡自然甚至天衣无缝。实践中,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要渗透德育,但时机没有把握好,让人一听就是一种生硬之感,再加上语言的枯燥,表情的不自然(一般理科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好象是为“渗透”而“渗透”,就连学生也觉得别扭难耐。

第三,长期性。学科渗透德育时教师有了主动意识,也注意了有机性,但如果浅尝辙止,不能长期坚持,那么这条途径就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思想教育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还很多,以上所述,挂一漏万。只要我们不断地摸索研究。我们的思想教育乃至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都会在实践中放出理性的光辉,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篇4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篇5

【关键词】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三)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学生的身心得以宽慰,此时的教师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讲解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教师可以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具体材料,来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学生的问题。它不会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等等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更随意。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的高年级。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思想,有自己的辨别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讨论来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特别是在学生中对某些问题认识上有分歧意见无法统一时,运用这种方式更有效果。

(二)情感陶冶

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相对于说服教育,它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三)榜样示范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篇6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a

一、以课堂为途径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德育针对性,使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用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使命。

当今中国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这不能成为学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理由。学校应树立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切实把思想政治课重视起来,抓好课堂教学,重视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学研究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在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的德育功能。可以说,其他学科的教师既有利用和结合他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

二、以实践活动为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强调意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决定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不是仅靠课堂灌输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经过情感体验、自我修养、意志锻炼、行为践行,才能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形成信仰,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教育机构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平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中学的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如学习活动、社团活动、共青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可以说,实践活动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力衔接,有助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信服力。

三、以文化建设为途径

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涵养品德的功能。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对校园的冲击,中学要努力营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校园氛围,占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以文化建设为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的建设。

文化具有育人养德的作用,以校园文化为德育途径就是指教育者寓德育内容和信息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使教育对象在优美的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受到熏陶,不断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提升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孔子就十分重视以美好的事物来促进学生的美好品德的形成,后人把其思想称为“以美储善”。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很好地激发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起到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当然,学校更应该重视校园软性环境的建设,也就是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它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校精神环境和舆论环境等。首先,挖掘和确定校园的文化内涵,用主旋律文化引导校园的其他文化,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处处能被优秀的文化所感染和激励。其次,以学校的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再次,发挥舆论导向育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端正教育对象的态度。

四、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为途径

人际关系途径也可以被称为情感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是贯穿教育的因素,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行为上独立、叛逆,但心里孤独,渴望认同、理解和关心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重视、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建设,着眼于人与人的情感相容。这也是由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首先,在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应强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真诚、平等、和谐的氛围,强调教育者要处处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做到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服之以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更多的重视以自己的人格形象、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知识底蕴、人生态度、行为习惯等内在素质去影响受教育者,切实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次,我们要重视营造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重视以友辅仁,注重学生群体对个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通过集体活动等方式积极建设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五、以学校管理为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学校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及其产生的效果。管理之所以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各种管理体制、规章守则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都集中体现出学校领导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它们以硬性或者软性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性与行为方式发生影响。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就是主要以学校各类制度及规范,包括学生守则、学籍管理规定、日常行为准则、宿舍管理制度、和日常管理等,把它们作为德育内容的载体,通过这些制度对学生生活的广泛渗透,引导、约束、矫正和激励学生的思想、行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可见,学校管理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途径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效果,不容忽视。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篇7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大学德育;中国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45-02

收稿日期:2010-02-10

作者简介:高虹(1980-),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敏(1965-),女,陕西西安人,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引言

在2009年的“两会”上,代表们提出要恢复“儒学”,让儒家思想浴火重生。这种观点对于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渊源

中国儒家德育思想源远流长,在儒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谓大师辈出,如: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等等。其中尤以儒学的开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对后人影响至深。而孔子的德育思想的形成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一)孔子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家庭背景。有关孔子德育思想的文化背景,首先来探讨他的家庭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有九女而无子,复娶颜征在,生孔子。殷人擅长礼记檀弓。孔子就是在这样一种家庭和社会群体的背景中出生和成长的,因而从小就耳濡目染,使他后来能以通礼而闻名于世。

2.文化背景。作为文化大师,孔子决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一定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诞生的。正如钱穆所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1]孔子之所以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最基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孔子对周文王、武王不仅推崇其道德,如“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而且自认为继承了他们的文化遗产,比如“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并以文武之治作为他的政治理想。周公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完善典章制度,后称为“周礼”(《论语・八佾》)。“吾从周”,即我跟随周,继承周。在老年时,他还感叹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可见周公对孔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难怪有“周孔之学”的说法。这些文化典籍无疑是孔子成长和成熟的基础,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源头活水。

3.社会背景。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政局动荡,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心不一,道德沦丧,原来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建立起来的“天子―诸侯―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已彻底崩溃[2]。孔子看到为政不能实现抱负,于是,匆匆离开鲁国,开始了列国之行,并最终形成了他的一整套的系统的德育思想。

(二)孔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孔子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珍贵,使人首次认识到自己是天地万物中的主宰,从而使人能够挺直脊梁立于天地之中。孔子正是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公开宣布了他的“性相近,习相远”的关于人的学说的,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性的理论,开创了人性理论研究的先河(《论语・子罕》)。由此可见,从论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德育思想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孔子德育思想以“圣人”、“君子”和“士”为德育培养目标,以“仁”为德育的核心内容,以“知情意行”相统一为德育过程,以“因材施教”等为德育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育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德育的指导思想。可以说,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以《论语》的形成和传播为其形成标志的。

在孔子来说,人的道德追求不外表现在对人、对己两个方面,以孝悌为根本,仁对外要求“爱人”,突出对人的关心,也就是‘仁者爱人’;对内则强调“为仁由己”,突出自身的自我完善。

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礼”是孔子又一核心思想,它包含着系统而严格的道德规范。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互相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仁”的客观标准。

三、中国当代大学生德育现状呼吁儒家德育思想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4]

(一)中国当代大学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和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处于观念形成与观念混乱相交织的阶段,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功利、讲求实惠、缺乏理想、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出现了“前途前途,有钱即图”,“理想理想,有利即想”的拜金主义倾向,从而导致唯利是图、利己主义、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等思想行为的滋长。

(二)中国当代大学德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偏重于道德规范的填鸭。中国大学德育课程中的传统灌输模式,以教材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的方式,注重知识记诵。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注重讲授、示范、规劝、批评,主要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过分强调道德对学生的制约作用,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受者,置于服从教育者的地位,完全不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中国当代大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在德育途径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力,最终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四)中国当代大学德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德育课实效性比较低靡的原因,从根本说是在德育目标实施过程中,重视解决“知”的问题,而不重视道德品质和观念的形成。具体表现在以文为本,重知识、轻养成。现在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忽视把学生作为生命个体进行教育。重视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以考试得高分为目标,只解决知不知的问题、会不会的问题,却不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从而使道德与现实生活割裂、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导致知行不一,形成人格缺陷,故造成一部分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

四、儒家德育思想对中国当代大学德育教育的价值

(一)儒家德育思想对中国当代大学德育内容的价值

1.儒家的人格修养的价值。在儒家看来,“仁”是一个理想的人格,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高目标。人们只要按照“仁”的要求办事,就会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仁者“爱人”,这是“仁”的核心范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强调礼仪;又要求弟子:“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儒家“重义轻利”的原则。儒家思想中对于义利关系问题的讨论曾提出过各种不同的主张和观点,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对因求利而失义,因追求个人私利而做出对别人、对公家不义的事情。他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儒家德育思想对中国当代大学德育方法的价值

要完成和落实大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当前,中国大学德育效果一直不佳,与所采用的德育方法不无关系。因此,探讨儒家德育方法的价值,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看到问题之所在,从而加快中国大学德育方法的改进。

儒家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学思并重、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科学的道德教育方法。儒家重视道德中的学思并重,主张学与思应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认为学习是人掌握道德知识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应该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才会使教育得到良好的收效。

(三)儒家德育思想对中国当代大学德育途径的价值

学校德育途径是对受教育者实施道德教育影响的渠道,即道德教育的组织形式。只有采取恰当的道德教育途径,才能有效地运用道德教育方法,落实道德教育内容,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因此,中国大学德育有必要在德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在借鉴儒家德育途径的基础上,解决自身现存问题,开辟有效的大学德育教育途径。

中国儒家道德教育除了道德修养是属于自我教育系统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教育的基本方面,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完整的教育系统。儒家德育途径中,最为重要的是学校的道德教育。

(四)儒家德育思想对中国当代大学德育过程的价值

学校德育过程,即学校德育内容的实施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学校既要跟学生讲清楚德育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又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空洞说教、灌输规范来解决道德认知问题,知而不动情,动情而不能践行,都难于使学校德育真正有实效。

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即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结束语

中国当代大学生只有力争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5],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才能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钱穆.孔子传:第2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

[2]蒙培元讲孔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

[3]罗佐才文.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02.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篇8

以年秋沙市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和谐、优质、发展”六字方针,以办学思想“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为统领,坚定生命即教育原点观,坚持“践行办学思想,打造书香学校”的发展主题,立足办学途径,弘扬“红星精神”(艰苦奋斗、合作探究、追求一流),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写字特色,全面、和谐、持续地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工作目标

长远目标:打造现代的“书香门第”,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新人。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践行办学思想,营造“书香”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1、解读办学思想,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2、立足办学途径,打造“书香”文化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3、完善学校规章,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触摸真实生活,体验生态德育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2、构建开放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3、构建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4、强化德育管理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5、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篇9

关键词:航海类专业学生;德育;中美比较

1.引言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我国航海院校的德育也应研究和借鉴外国航海院校的经验。经过两百多年的沉淀,美国航海院校的德育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其体系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目标。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中美两国的德育也各不相同。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航海院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希望可以将我国高校德育已经拥有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发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德育的建设问题。

2.中美航海类专业学生德育比较

2.1德育目标及内容比较

2.1.1美国德育目标及内容

在美国的各级各类的大学中,对于大学德育目标的表述至今未统一,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大学不存在德育目标。根据美国航海类院校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大量的德育活动“反溯”窥测到美国航海类专业学生德育目标:美国航海类院校力图使学生成为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职责的良好公民,是其德育目的的最基本层次;成为具有本国民族传统和国家意识的国民;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美国公民;通过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忠诚于美国政治制度,遵纪守法,成为一名积极进取、具备健全人格、并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的美国公民;培养可信、正直、诚实的信条,成为世界上和工作岗位上有效的、受人尊敬的领导人。其特点是:“大众型”目标、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德育目标中政治性要求以隐蔽的形式寓于其中。

美国在对航海类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育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爱国教育,个人价值实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

2.1.2中国德育目标及内容

在现阶段,中国高等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个性人格目标健全;社会人目标完善;社会角色目标特殊。前两个是基础目标,社会角色目标特殊性是社会分工对大学生群体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强烈的政治性、目标远大、复杂性、统一性。

中国在对航海类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育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理想、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艰苦奋斗教育。

2.1.3中美德育目标及内容比较

中美两国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德育目标异同比较,主要总结为三点共性,两点差异。共性:1)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把培养民族精神和为国家献身作为德育核心目标;2)服务于政治、国家利益;3)强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差异:1)体现的实质内容及目标设定的理论基础不同;2)反映的民族传统不同。

两国德育内容的异同比较,主要总结为三点共性,三点差异。共性:1)德育课程为中介,重在道德规范的养成;2)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教育,形成社会规范的传递;3)维护国家利益都是两国主要内容之一。差异:1)理论基础相左,教育内容相悖;2)政治表征相悖: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3)内容特征不同:中具有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美更重实操性。

2.2德育实施途径比较

2.2.1美国德育实施途径

美国航海类院校十分重视通过普通教学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美国商船学院规定,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学好人文课程,在美国航海类院校的正式课程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人文和社会学科。

寓教于管,对学校实行军事管理这一有效途径,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服从意识,磨练学生吃苦耐劳、勇于与艰苦困难作斗争的意志,激励学生同舟共济、团结奋斗的友爱精神和与船舶共存亡的敬业精神。

美国商船学院很重视新生入学教育,认为新生教育的成功与否会深刻影响学生全学程高水平的管理,将制度、组织机构、人员、物质保证、操作程序纳入新生教育和管理。美国航海类院校继承了把宗教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把宗教作为对学生实行管理教育的思想舆论工具。通过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学生的巧妙地转化为对学校的顺从。

2.2.2中国德育实施途径

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强调“两课”的主要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高校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接受德育的主要渠道,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重要影响。

寓教于管,严格的半军事管理模式。

在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具有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的好传统,一般先安排半周的教育活动,按照实行三周军政训练,这期间主要是抓好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学校历史传统教育,做合格社会主义大学生教育,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教育。

德育工作思路“以党建为龙头”:学生党建工作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石,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打牢这块基石,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2.2.3中美德育实施途径比较

对两国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实施途径进行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与差异。

军事化管理在中美两国都得以实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军人作风都是重点培养方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是其重要导向。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各自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加强德育,管理育人的目的。

然而,美国的学习不重视系统性,学校德育较为松散,大部分学校也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方案。在中国,则更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使道德教育具有注重统一性、强调政治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另外,中国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管理重视程度不如美国,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也不同。

3.启示与思考

3.1细化德育目标

我国在设定航海类专业学生德育目标工作上应注重发挥实效性,改变大而空的思想,细化德育目标,做扎实的德育工作,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或以年级为划分标准,将德育目标细化。

3.2优化德育内容

首先,需要改进爱国主义的教育形式,强化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努力培育民族精神。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正道直行、刚正不阿的崇高气节和高贵品格。

再次,培养勇敢勤奋、刚健有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3改革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改革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德育过程中“填鸭式”、“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努力让德育更贴近生活,注重个体,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二是采用渗透和熏陶式教学方式,将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载道作用充分发挥,在专业教育中拓展德育的空间。

4.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具备开放性与信息化的特点,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互竞争。我国航海类院校德育要在这种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航海事业发达国家的德育,通过比较、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效果,吸收有益的东西,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德育的规律和特点,在继承和发扬我党德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经验、开创航海类院校德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篇1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祖国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以落实学校常规为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六、学生品德评定:

品德评定是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操行评定应根据《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经过学生个人、集体和教师评定,最后由班主任写出评语,记入学生成绩册,通知学生和家长。

严格执行以上工作计划,以保证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