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实施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17

家庭教育实施细则篇1

一、德育导师制激活教师全面育人的细胞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来自主育人是我校的育人理念,强调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都来担任德育导师。这里的“全员”是指“非常6+1”,就是行政领导、处室管理员、学科教师、班主任、后勤服务员、学生,再加上学生家长。全员育人的实施,给每位教职工赋予了一个新的角色――德育导师。贴上导师的标签是很容易的事,而扮演好导师角色却不那么简单。为此,学校通过落实“三进,四导,五关注”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明确了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内容和责任。通过拜师仪式、专题会议、培训解读,小组学习研讨等方式,让每位导师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扮演好新的育人角色。

我校实行“班级+学队”全员育人管理模式,即每个班级设有10个学队,每个学队配有一名德育导师,每位导师必须承包两个相邻班级的两个学队。学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成长的共同体,队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可发挥成长的潜能。“兵教兵,兵带兵,兵练兵,兵爱兵”是学队的共同特色。学校对学队和导师实行捆绑式等级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导师们在努力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每间教室后墙上都贴有一张《学生综合素质周周看》一览表,上面有每个学队、队员、导师每周的考核等级。学队模式在全校得到推广,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员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围绕学队的文化建设,每个班级内均形成了个性化的队名、学队口号、学队目标、学队评价等育人文化。就连校级活动都要给学队设计活动细目,并设立学队集体奖项,鼓励学队集体参与展示,此法很好地培养了学队的凝集力和团队精神。在每学期期末,我校要评选出48名优秀导师,每个班级还要评选出优秀学队、综合素质标兵。学校为他们戴红花,上光荣榜并在学校教学楼前进行一个学期的展示。评选优秀导师,学校不仅要表彰,还要与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员育人改革让教学、管理和育人“两张皮”的问题找到了化解的途径。我们提出,教师要以课堂为育人的主阵地,在“三环”自主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做到教学育人;管理人员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精细流程管理,践行自主管理,努力实现管理育人;后勤、食堂服务人员,从讲究卫生、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等细节入手,教育引导学生,实现服务育人。

开展“班级+学队”全员育人管理模式,使每个班级有了10名德育导师,如同学队的专职班主任。这种由大班管理转变为学队管理形式,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荷。课堂上,每个学队都有队长管理,学队之间你追我赶,开展学习竞赛,争做优秀学队,使得班风、学风更浓,纪律更好。学科教师亦能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胆开创有生命力和智慧的高效课堂。

可见,全校教职工在管理、服务中实现了自主育人,而学生则在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方面做到了蓬勃向上。

二、家庭教育日激活家庭育人的细胞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教育则是教育的源头。为了激活家庭教育的细胞,我们设立了家庭教育日,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进家庭、进班级活动。将每周四的晚上固定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日。还从本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家庭教育讲师和学生家长中推选了一批优秀代表,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从七年级开始,在每周的家庭教育日,轮流对两个班级的家长集中进行一次家庭教育培训,由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给家长授课、做报告。培训班上,家庭教育指导师不仅传播育人知识、理念、方法,还针对部分学生的问题,为家长开出家庭教育诊断书,协助家长制定书香家庭建设计划,进行亲子阅读跟踪辅导。此外,学校还编印了《“全员育人”家庭教育指导手册》3000余册,每个学生、家长人手一本,不仅有家教指南和家校联系方式,还设计了家长作业,要求家长每学期读一本家庭教育书籍,每周写一次读书笔记和家教心得;家长作业每周一次,由孩子给家长批阅打分,写评语;并在家庭教育日上交家长学校接受检查和展示。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家长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位置和职责。家庭教育日的设立,激发了家长、教师和班主任的参与意识,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家庭教育模式在不断创新,从最初的学校统一组织,班主任、教师被动参加,到现在大家主动参加,自主开展活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家长经过专业培训,成为了全员育人导师中的一员。通过家庭教育日的学习,家长们学会了和孩子一起成长。从对孩子溺爱到不管、不问,再到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给孩子全新的呵护,使家长成为了教育源头的捍卫者和主力军。现在,家长们在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日和家庭教育进班级活动中,懂得了全员育人的真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了深度对接。

三、心灵之约激活学生自主教育的细胞

家庭教育实施细则篇2

家庭审美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家庭审美教育呢?家庭审美教育是指以家庭教育为背景,以家长和孩子为合作对象,通过审美认识、审美培养和审美运用来实施的教育。家庭审美教育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以美的规律实施家庭审美兴趣培养的家庭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的实践,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美学知识的普及主要指在家庭中展开美学原理、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教育;以美的规律实施家庭审美兴趣培养,则旨在把美的规律贯穿到多元智能的培养中。家庭审美兴趣培养应遵守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环境育人原则。古代“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家庭审美兴趣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优美的家庭环境,因为高雅文明的生活环境、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与邻里关系对孩子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家长不仅要注意环境的美化,还要关心孩子心灵的陶冶。家庭审美兴趣培养应从家庭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出发,不要盲目追求豪华、高档的陈设,应讲究朴素美。二是体验参与性原则。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事物,尽量通过深刻的体验来培养孩子的审美,如利用家庭旅游活动中的爬山、划船、野炊等,让孩子在接触自然的同时也体验了生活。三是心理需求性原则。不必刻意学习或者营造,要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家庭审美兴趣培养,家长要善于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追求,并不断保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部分事物产生兴趣,或许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培养其形成良好兴趣,转移不良兴趣,以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四是时机性原则。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因势利导。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很多细小的事例都包含着审美教育,家长要善于发现和运用。

美化家庭物质文化环境

其一,有足够的阅读空间。尽可能用大的书柜,便于归纳、摆放一些大型的工具书,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氛围;书房中的家具主要围绕读书、写字及收藏而设置,通常比较专业的书房仅考虑书桌、靠背椅及书架就够了,当然有条件的配置一些大的阅读电子设备,如显示器等。其二,有优雅明亮简洁的环境布置。重视书房家具的造型、质量和色彩外,必须考虑到家具要适应人们的活动范围,符合人体健康美学的基本要求,掌握人体生理及美学知识,才能将实用性和装饰性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要注意采光,书架的放置可以配合壁画等饰品,也可以适当布置孩子喜欢的图片或饰物,但不要太多以免干扰学习休息;不宜将房子布置得富丽堂皇、豪华气派,否则,容易让孩子滋生出浮华、奢侈的恶习。其三,有大量的学习资料,有“书香门第”的艺术气息。要求孩子从小学会把书籍资料放在固定的位置,指导孩子在室内外种些盆景花草,在室内挂些名人字画或自己的绘画作品,或抄几条格言警句挂在墙上。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利用花园、走廊等布置一些植物或饰物,一起和孩子美化家庭DRY,享受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将对孩子审美观点的形成和性格的陶冶大有好处。其四,当然最重要的是有浓郁的阅读氛围。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合作探讨,环境的美孕育心灵的美,和孩子生活在一个整齐清洁、安静美观、富有情趣的书香环境里,他一定会迷恋上学习的。

讲究语言美、行为美

重视亲情和家庭的和谐,家庭成员要讲究语言美、行为美。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注重家庭成员之间团结互爱、尊老爱幼、夫妻和睦、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的家庭关系。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家长应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口不出污言秽语,行不沾歪风邪气,言谈举止文明大方。孩子在这种充满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家风美的气氛中,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此外,对于孩子的穿着打扮还要讲究形象美,家长都要及时给予指导或引导,让孩子有品位但不追求奢华;对于孩子的待人接物还要讲究礼仪美,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能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孝敬长辈。

丰富家庭业余文体生活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里所说的“书香门第”并不是简单地培养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孩子审美与健体的能力,所以,家庭业余生活要丰富多彩。在当今,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等活动,很多人都认为游戏机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为这些电子游戏给孩子造成很多问题:或身体虚弱,过于肥胖;或动作迟钝,松松垮垮;或过于多动,任性娇惯;或神经衰弱,精神紧张而产生各种心理疾病;甚至还有很多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危害他们的心灵。因此,家长要重视合理使用这些电子产品,让孩子能自觉学习、明辨是非、动也能静,利用各种手段丰富家庭业余文体生活,如劳动、郊游、野炊、亲子活动、阳光体育、收看比赛、室外游戏、拓展能力训练等。经常运动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活泼,身体也比较好,自信心更强,这充分说明运动对孩子是有益的。

重在发现孩子的特质

家庭教育实施细则篇3

关键词:家庭生态课程设置要素

1.引言

对一个三岁的自闭症幼儿来说,什么样的教育能使其更好地发展呢?很显然,如果把人生按学龄段分为学龄前、学龄期、学龄后的话,其相应地就应该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主。当今社会,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越来越有被学校教育取代的趋势,事实上普通孩子的学前教育已是正规的“学校教育”,特殊儿童此阶段的教育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远没有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不仅小龄孩子主要受的是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很多大龄孩子的教育也很难走出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局面。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对特殊儿童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作为该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设置哪些内容?怎样设置?对所有特殊儿童来说,课程设置的共同要素是什么?这些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2.生态课程的趋势与内涵

国际弱智教育经历了零课程、发展性课程、功能性课程、环境生态课程的时代。[1]那么,针对自闭症教育的课程是不是一定要遵循课程发展的这个趋势呢?答案是否定的。诚如台湾特殊教育学者林宝贵所言:“课程与教学编制恪守原则之一:应兼顾社会需要和儿童兴趣。”发展性课程发展了儿童的能力,但相对于他们要面临的生活,只是一种“间接”的学习,而本身迁移能力比较差的特殊儿童则难以把在学校发展出来的能力用在实际生活中,因此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必然导向功能性课程。[2]功能性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使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它根据社会对人之能力的要求,着眼于弱化孩子的缺陷,建立完备的支持系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功能课程看似直接面对社会生活,但是诚如所见,该课程很多时候只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这于那些类化、统整能力较弱的自闭症孩子来说就失效了。而就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来说,生态课程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生态课程将儿童置于日常常态生活,依其能力水平及适应现状,以未来适应常态生活环境为导向,充分了解生活环境,运用生活环境,为促进发展而提供适合其教育需求服务的个别化教育。[3]在充分认识孩子各项能力的基础上,对孩子所生活、学习、工作、休闲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发现孩子所处环境对他的影响和要求,从而认识到他在各环境中参与哪些主要活动,以怎样的形式参与,进而形成对孩子最实际的课程。

课程理论的发展走向表明,生态课程是现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较好选择。另外,也可以从课程本身的特性来分析其优劣势。台湾老师李宝珍认为,课程编制采取模式就两极端可分为工学模式(或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过程模式)。[4]依此作为比较的主要项目来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请看表1。

表1目标模式的课程与过程模式的课程比较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两种课程,各有长处和短处,当二者和实施对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要看谁的长处多,谁的长处少。拿“着眼点”来说,发展课程着眼于“个人”,注重的是个人的发展特质;功能课程着眼于“环境”,改变的是环境的支持;生态课程则着眼于“活动”,而活动是连接个人和环境的命脉。换句话说,抓住了活动,就等于抓住了个人和环境。由此看来,生态课程显得更优越。

课程本身高级,但对具体的孩子来说,它所具有的这种特性能否发挥出来呢?我们不得不对生态课程的设置流程及要素作具体的分析。

3.生态课程设置的要素分析

一般来说,广义上的课程设置都遵循评量、计划、实施、评估、修正等流程。生态课程设置也不例外。

3.1评量

好的课程设置,少不了有效的评量。那么评量的内容要素有哪些呢?生态课程,必须对孩子及与之相关的人、物、环境等做评量。从孩子来说,他现阶段所处的水平是关键。只有对孩子进行医学评量,才能细致地了解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治疗与药物使用历史;只有对孩子做治疗评量(物理、职能、语言三大治疗评量),才能了解他的动作、职能、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只有对孩子做教育评量,才能对他的智商、情商、心理等全面把握;只有对孩子做护理评量,才能对孩子的生理卫生、家庭养育环境等有所了解,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健康状况、行动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情绪情感、人际关系、感官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国文、数学等学业能力之现况[5]有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比较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其特质。具体请看表2。

表2特殊儿童多方面鉴定评量要素分析[6]

从家庭来说,家庭软硬环境是重要因素。家庭基本物理环境可分为客厅、盥洗间、卧室、餐厅、厨房、休闲空间、书房、阳台、房外走道。[7]在对家庭基本物理环境分类的基础上去分析其各自的主要功能,然后把握孩子在每个环境里的主要活动有哪些,由此确定课程设置。具体请看表3。

表3家庭基本物理环境功能及儿童活动分析

家庭基本物理环境不容小视,非物理环境也不容忽视。一个家庭中,家族成员的健康史与教育水平如何?主要教养人员的观念与期望如何?孩子父母双方的工作如何?经济状况及主要收入者创设潜在环境的能力如何?这些将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

3.2计划

理论上讲,评量会促进我们全面而清晰地认识孩子本身的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能力特质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研究发现,自闭症孩子在语言、认知、沟通、社交、生活自理等诸方面都存在障碍。我所带个案也不例外。经实践得出,主题活动课程较好。把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作为课程主题,将主题层层细化为一个个教学单元。如将身体清洁设为主题,又将其细化为洗脸、刷牙、洗澡、洗手脚、梳理、清理赃物等小主题,然后将一个个小主题设为一个个教学单元,并将目标融入到每个单元中去。照此计划便可拟成。

3.3实施

课程设计由上及下,层层细化,而教学实施由下及上,层层泛化。要怎么将一个个教学单元完成并达成相应目标呢?它必须通过教学方案的实施而达成,而教学方案的撰写方式与所选的教学方法是密切相关的。综观诸教学法发现:情境教学法将推动环境生态课程的进行。[8]事实上,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生态课程具体到每堂课的教学主题是无法完全预设的。这不但是由生态课程本身的生成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自闭症孩子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一天,我预设的教学主题是认识豇豆,但是在教学的一开始,该孩子表现出对折豇豆感兴趣,我顺势引导,结果上了一堂颇有成效的摘豇豆的生态课。由此看来,情境教学法是实施生态课程的较好方法,尤其对以家庭为中心的课程来说更是如此。

那么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态课程设置之教学方案撰写的要素有哪些呢?

首先,主题词。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豇豆是确定的,但至于是豇豆的认识还是豇豆的摘理,是不确定的。总之,教学内容的主题词是预设的,而它的操作主题确是生成的。

其次,目标。活动可以不同,目标却是一样的。例如,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蔬菜,而活动可能是观察学习认识蔬菜,也可能是通过摘理蔬菜而认识。

最后,问题与建议。它是所有教学法都该有的,但是对情境教学法来说却是最有效的。它不但使教学实施者更清楚地看到当前课程的问题与不足,更为后续的进阶目标和课程安排做好准备。另外,情境教学法由于灵活性很强,故对实施者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教学建议与反省是经验积累的最好手段。具体的要素设置,请参看如下教学案例。

表4家庭中心教案(认识豇豆)与记录简单设计[9]

主题:会为家人盛饭学生:夏××年龄:3岁性别:女

基线水平等级:

0.完全不会:完全需要他人照顾、替代或协助

1.偶尔会:大部分需要他人照顾,直接动作协助

2.部分会:需部分照顾,偶尔需要动作协助

3.大部分会:偶尔需要照顾,只需要语言提醒

4.完全会:达到需要能力,不需要提示能独立完成

当然,这个简单的教案在实施之前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是不完全匹配的,它是随着教学的渐进过程才得以慢慢形成的。这也就是生态课程的生成性所在。

3.4评估

再好的课程也有优化的空间,再好的教学也有改善的余地。但是怎么改?这就取决于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效果直接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教学策略的得当与否、教学工具的适合与否、教学环境的优良与否、教学理念的贯通与否,甚至学生状态如何、课程设置如何、评量成效如何等诸多方面。这样看来,狭义上说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效果,广义上说评估的内容还有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方式及评量的方法等。

3.5修正

评估结果促进改变教学这一想法的产生,认为效果是教学的反映,这固然不错,但是它的确是不够的。我们不妨假设与教学相关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完美的,而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这个时候就应该思考课程设置有问题与否,内容选择合理与否,设置方式科学与否,评量准确与否,工具本身对相关障碍类别的诊断适合与否。另外,评估方法和评估环境以及被评估者的状态也是值得思考的。如此等等都有修正的必要。从理想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永远有待完美的必要。从教育实际的角度来说,孩子教育康复的期望值也使其有着修正的必要。由此看来,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角度分析都有修正的必要。

4.结语

以上以一个自闭症幼儿为例对家庭为中心的生态课程设置的要素作简单分析,希望对自闭症或其他特殊儿童的家庭康复提供一点帮助。生态课程本身是一种观念很好的课程,然而也有不足之处。而将生态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作为此次研究的重点,也同样存在着不足。我虽是在实际个案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总结与思考,但终因经验不足,认识上不深入,出现纰漏、错误在所难免。也正因为如此,该研究还有后续更正的必要和余地。

参考文献:

[1]徐胜,许家成.智力障碍儿童环境生态课程的家庭教育模式初探.中国特殊教育,2003,(3):6-7.

[2]李秀.特殊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现代特殊教育,2007,(7―8):32.

[3]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中国特殊教育,2000,(3):53-55.

[4]张文京著.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2009年内部资料复印,35.

[5]台湾.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98年修订,第18条.

[6]台湾.多重障碍者的鉴定与安置评量表.略有改动.

[7]张文京许家成.学年儿童家庭教育训练手册.重庆出版社,2000:160-167,略有改动.

家庭教育实施细则篇4

一、开办目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先从家开始”,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开办家长学校旨在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改革发展趋势;讲授中学生生理、心理知识,探讨家庭教育正确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树立新颖“教学观念”;交流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主要工作1、领导重视、计划落实。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家长学校教学计划。2、完善社区网络。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继续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网络。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庭、社会的有关表现,以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3、讲授科学家教方法。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4、请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倾听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

三、参加对象全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家长。参加者应达60%。

四、组织领导由家长学校校委会组织实施。

家庭教育实施细则篇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终身教师。

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先从家开始”,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开办家长学校旨在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改革发展趋势;讲授中学生生理、心理知识,探讨家庭教育正确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树立新颖“教学观念”;交流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主要工作

1、领导重视、计划落实。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2、完善社区网络。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继续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网络。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庭、社会的有关表现,以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

3、讲授科学家教方法。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

4、请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倾听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

三、参加对象

全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家长。参加者应达60%。

四、组织领导

由家长学校校委会组织实施。

五、教学内容和日程安排

第一讲:2005年3月,开学典礼。理论学习、形势教育、家教方法、家教内容等。

第二讲:2005年5月,农村初中生毕业前培训与合理分流。

第三讲:2005年9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第四讲:2005年11月,学生管理与监护责任的探讨与落实。

地点:各年级教师,学校会议室。

教师:家长学校所聘教师,分年级授课。

六、几点措施:

1、做好家长学校的前期准备工作。密切联系双安乡党委政府及各村委会,精心组织安排,使家长学校成功开办,办出特色。

2、学员点名制度:原则上各年级学生的家长都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家长接通知后要按规定时间准时到校,在班主任处报到注册。

3、分发双安中学《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学员守则》和《优秀家长评比条件》等计划制度,要求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努力塑造好家长形象。

家庭教育实施细则篇6

论文摘要:导致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流失原因可分为教育外部原因即学校教育以外的因素(包括家庭影响)和内部原因(学校教育自身的因素)。解决学生流失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克服自身的种种弊端,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综合治理。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问题是全国实现小康的关键,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如今,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生源流失问题。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实体,是与社会发生交换、收入、支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决定作用。3、打工潮流的干扰。由于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体劳动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打工人员需求增多,再加上读书回报周期过长的影响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学生纷纷拥入打工仔行列。4、人口压力。一般农村家庭平均有2.3个孩子,家庭规模大,子女多,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子女的入学。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城镇及发达地区,仍然普遍偏低,办学条件在不同地区的农村也不平衡。2、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支待遇较优,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随着办学条件差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教师工资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贫困县市却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待遇总体不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种办学倾向已偏离了我国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一正确轨道。虽然“减负”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现实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仍有待减轻。4、单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多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学无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无术。

失学问题不仅造成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阻滞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而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

二、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持。人类社会进入“地球村”时代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各种竞争变成了面对面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各类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积累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教育积累是以教育投入为基础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丰厚;反之则越少。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普及农村基础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地区而言,西部比东部、中部严重;就城乡而言,农村比城镇严重;所以要实行倾斜政策,向不发达的农村倾斜,同时向弱势人群倾斜,向女童倾斜。因为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所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破除旧的传统习俗;优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家长培训,双向交流,优化家庭环境;实行倾斜政策,为适龄学童提供经济补助确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四)提高认识,依法治教。1、提高全体农村公民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灵活性,由于义务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其义务性和强迫性是以往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农村要加强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的宣传教育。2、依法治教。义务教育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强迫教育。事实说明,仅仅依靠说服教育是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的。因此,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自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并且各地区也颁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应该说,从立法角度看,我们的义务教育立法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屡屡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因此,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执法,严格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家庭教育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礼仪教育;家园共育;榜样作用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创造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

家庭环境整洁与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散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应当充分注意室内的整洁,东西放置井井有条,这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大有好处。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家庭和谐的关系,亲切融洽的情感与温馨的气氛,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其作用大家都是深有体会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教育子女的先决条件。

二、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家长自身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文明礼貌、勤劳俭朴、刻苦认真等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在亲朋好友面前,孩子能说会道,做家长的当然很高兴,但令人尴尬烦恼的是有的孩子不经意间会说出一些脏话,并且家长越想制止,孩子说得越起劲。事实上,这时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他们还没弄懂那些脏话的真正意义。说脏话时他们也许是觉得好玩,面对这样的情形,家长可以这样做:

1.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孩子喜欢模仿且缺乏是非观,他们的许多脏话往往是从电视、父母、同伴那学来的。作为父母应做好表率,带头说文明话,在电视节目的选择上也要慎重,如果发现孩子和小伙伴玩时说脏话,应及时提出并给予纠正。

2.采取恰当的态度和措施

对偶尔说脏话的孩子,家长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句话不文明、不好听,并和孩子一起分析怎样说话才是有礼貌的,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孩子明白说脏话不好。

三、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规则

家庭中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加速行为习惯的形成。但要注意所建立的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操作,让孩子容易遵守。

如,许多家长感到束手无策的是孩子到吃饭的时间总是不想吃饭、或吃得特别慢,这种现象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没有养成固定时间吃饭的习惯,家长可以每天在相同的时间给孩子吃饭,幼儿吃饭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半个小时。时间到了如果没有吃完,告诉孩子下次再吃,收拾碗筷结束用餐。另外全家人要统一,在下一次吃饭前不能给孩子饼干等零食吃。这样长期坚持规则下去,相信孩子肯定会养成固定时间吃完饭的好习惯。

四、抓住点滴细节及时教育孩子

礼仪习惯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应该关注点滴细节。如,家庭中家长有时会要求孩子帮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家长会觉得帮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他们会扯开嗓门说:“你去帮我拿一块毛巾!”这时孩子也许正在做自己的事情,听到这样的话也许会去拿,但是心里不舒服。而有些家长就会对孩子这样说:“请你帮我拿一块毛巾,好吗?”比较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前者虽然家长期望的结果达成了,对孩子而言却不是发自内心对父母的关心而付诸的行为,后者虽然父母没有像孩子述说自己工作的辛苦,但孩子却也乐于接受,所以选择良好的语言表述方法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家园联手共育礼仪

家庭教育犹如春风吹扬起孩子的生命之帆,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加强家园互动联系,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如,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营造礼仪教育氛围,在期初家长会上,教师着重向家长宣传了我园的礼仪教育课题《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幼儿文明素养》,并向家长发放宣传单,向家长介绍本年级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评价方法及家长配合方面的要求。通过家长会,家长不仅对我园办园方向与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是在如何配合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等方面获得了一些具体操作方法与配合策略,礼仪教育引起了家长的充分重视。会后家长纷纷表示一定会尽全力配合好幼儿园各项工作。

正如一位美国专家所说:“我们从小对孩子施以礼仪品格教育,就像在戈壁滩上捡石子,二十年之后我们后悔捡少了,因为我们发现当年我们不经意捡起的石子变成了对孩子一生最有价值的钻石。”幼儿园和家庭将会赋予自己神圣的使命,充当捡起每一颗石子的天使,把真正最有价值的财富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实施细则篇8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依法行政”原则使得法治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实现行政法教育的推进,培养行政法学人才无疑也成为行政法治的重要环节。模拟法庭之于法学学生,并非是单纯的法律剧本的再现,参与其中的法学学生扮演者法庭上各种角色。

二、行政法学模拟法庭的课程设置

(一)模拟法庭难过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法学课程设置不仅要秉承“教学内容说”、“教学结果说”、“学习经验说”等基本理论,更要沿袭“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及“活动中心课程模式”的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主张,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教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更要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倾向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等问题。将法律知识学文化、专门化、结构化,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与灵活实践能。(二)模拟法庭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第一,对于参与主体。模拟法庭的主要参与主体不仅为法律知识的学习者,还包括法学知识的教授者。学生在模拟法庭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诉讼参与人,通过参与庭审过程,穿戴正式职业服饰,进入模拟法庭场景,对角色进行感性认识。除此之外,在参与庭审过程中,通过对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对法律程序内容的掌握,能够潜移默化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者在模拟法庭中更多的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并不主导模拟法庭的走向,而是将法庭审理的各阶段,为不同角色的参与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是不仅是课程的研发者,也课程的实施者,其并不主导模拟法庭的发展流程,而是更多的让学生在其中进行感受和学习。第二,模拟法庭课程设置的原则。模拟法庭课程究其根本仍旧是法学教育课程,因此仍要遵循法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即“先实体后程序”、“先总论后分论”等原则,层层深入的设置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专业学科的法律实操技能。第三,课程推进的具体步骤。关于模拟法庭课程设计的模型,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目标模式”。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认为行政法学模拟法庭课程的设置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实务中行政法律经验之分析。(2)待培养之行政法律实践能力。(3)具体的课程实施纲要。(4)具体详细计划。虽然模拟法庭是一门模拟的实操训练,但是学生对真实庭审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后模拟法庭的完成度,因此在制定详细计划时,教学者要在学生充分认识到真实庭审过程后,结合行政法学特点进行行政法学模拟法庭设置。

三、行政模拟法庭课程未来之完善建议

行政诉讼由于其天然的特征,使得私主体在对抗公权力机关时出现各种权利救济障碍,因此,未来行政法学模拟法庭课程的设计,不仅要在理想中模拟法庭课程模式基础上,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及司法实践,可以设置各种障碍环节,如公权力机关的现象,私主体对行政处罚不作为等环节的处理和解决,以此培养行政法学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并且在模拟法庭设置中,可以考虑设置行政调解、国家赔偿等私主体的多渠道权利救济模式,使得行政法学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不局限于对庭审的实操训练,结合其他救济途径,为我国的司法环境输送更多的综合性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亚虎.关于规范我国高校模拟法庭教学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8).

家庭教育实施细则篇9

[关键词]家庭美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7.12.108

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弘扬家庭美德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则进一步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家庭作为公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良好的个人品质也是从家庭美德当中衍生出来的。由此可见,树立健康、有序的家庭风气,是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的根本,也是每个公民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

1家庭美德概述

家庭作为社会组织要素,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能提供物质、经济、生育、抚养、教育、感情交流、休息和世侄嘀止δ艿幕疃空间,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家庭结构是多世共居的“代”居社会。家庭核心是父亲,承担家庭的重任。古代社会血缘关系高于婚姻,家庭整体利益高于其他个人或夫妻利益。在家庭组成上,男女不平等,子女婚姻地位相对低下,家庭社会的主角是男性。

现代家庭关系的重心是夫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基础,受法律保护。现代家庭男女平等,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自由的。父母养育子女是法律和道德的责任和义务,子女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家庭的道德习惯以及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家庭的美德继承和发扬等这些都是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反映。所以说弘扬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社会道德健康发展的关键。

2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的建设特点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使得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构筑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平台,使中国进入开放性社会。这些必定会影响到公民的道德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各部门、各地区对于社会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对于个体公民产生了越来越积极的影响。

2.1市场经济强化了我国公民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赋予市场主体自,要求市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安全负责。市场经济这一运行规律,强化了公民的个体意识,培养了公民的独立人格,锻炼了公民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行为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强化了我国公民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2.2市场经济激发了我国公民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

市场经济竞争是市场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竞争就是压力,但也是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会了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提高效率是赢得竞争的主要途径,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人们形成了效率意识。

2.3市场经济推动了公民的创新意识

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使得人们勇于创新。人们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人们必须积极、千方百计开拓创新。

2.4市场经济加强了公民的法制意识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法律规范要求人们依法行事,严格执法,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当然市场经济运行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构建优良的道德体系,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下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起点。

3家庭美德教育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

3.1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可以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依赖于家庭而存在。马克思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在1996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发表的纪念文告中也指出:“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的迅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家庭一向对人类十分重要,它提供人们的经济活动、遮风避雨、赡养老小的基础,这些功能将继续存在,并将随着物质的进步更加丰富。”

所以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是没有理由的。在社会主义中,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础。家庭美德也会通过生活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水平而家庭美德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3.2家庭美德教育是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首站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家庭美德的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社会大众的重视。《孟子・离娄上》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家庭美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学》中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就把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同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了。

马克思曾经说过:“除了家庭之外,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如此敏感,能够如此明显地反映社会历史进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因为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细胞,现在不仅仅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为人未来的全面发展创造着最直接的社会环境,更是人走向社会化过程中的首站,可以说是人接受最初级教育和最原始影响的场所。因为,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人,不论是事业成功的人还是一般人,都无一例外地受到父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以说,家庭美德是塑造子女良好品德的基础。重视家庭美德的教育是每个社会进步的基础。

3.3家庭美德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

我国现在经济的发展,使得道德也开始改变,家庭美德也受到新的挑战。良好的家风,既可以使社会成员受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正确影响,也可以为社会道德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微观基础,还可以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家庭美德教育是一切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可见,只有重视家庭美德的教育才能为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然,随着政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美德的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和进步中。很多人认为家庭的美德对一个人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的建设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大力加强家庭美德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2]焦国成,李萍.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编写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1.

家庭教育实施细则篇10

根据鄂教财[2005]17号文件通知,我县教育局、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对全县“两免一补”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郧县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老、少、边、贫、库俱全,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20个乡镇(场),近60万人,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91423人,其中小学45883人,初中45485人,特校55人。通过调查摸底,郧县共有贫困学生35000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8%。

2005年春季,我县享受国家“两免一补”资助19314人,其中小学11805人,初中7400人,特教109人,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1.1%。落实“两免”资金229万元,其中国家免教科书64万元,省免杂费165万元。

2005年秋季,省下达我县“两免一补”资助名额19514人,其中小学10531人,初中8874人,特教109人,比春季增加了200人。我们严格按照《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暂行办法》和《郧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将省下达的资助名额全部落实到贫困家庭学生身上。

关于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县财政今年已安排了10万元,每生每年补助100元,共补助寄宿生1000人,并要求于9月20日前将补助费落实到位。补助对象及标准严格按郧财教字[2005]109号文件操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我县自实施“两免一补”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刘学勤任组长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郧政办发[2005]26号),县长柳长毅两次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和研究贫困生资助工作,并深入乡镇检查指导工作落实情况。今春开学,副县长刘学勤带领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人深入全县部分乡镇专门检查“两免一补”工作落实情况。县教育局也于今年3月正式成立了贫困生资助管理中心,定编2人,各乡镇也成立了以镇长或分管教育的领导任组长,由教育、财政、民政等单位为成员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安排专人负责贫困生资助有关工作。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两免一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严格。为了做好这项“惠民工程”,各乡镇、学校通过标语、广播、新闻媒体、校内、外公示栏及学校师生大会等形式对党和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及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让广大贫困学生和学生家长了解“两免一补”政策的意义和内容,让广大受助学生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今年6月,我县还统一印制了“两免一补”政策宣传单3万份,分发到全县贫困学生和贫困学生家长以及广大群众手中,营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三)严肃政策,规范运作。“两免一补”工作是社会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我县财政局、教育局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做到严肃政策,规范运作。

一是严把个人申请关。我们要求各乡镇、学校申报贫困生一律由学生和学生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并有村委会、财政所和基层学校在受助学生申请表上签署意见。

二是严把资助条件关。今年6月,我县教育局、财政局依据《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暂行办法》制定下发了《郧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细则》。《细则》明确规定了申报贫困生的范围、对象、基本条件和贫困生家庭界定标准,切实保证了孤儿优先、残疾优先、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优先、因突发事件导致的家庭贫困的子女优先和绝对贫困家庭子女优先。

三是严把公示公告关。首先是把“两免一补”政策在乡、村、组和学校进行公示;其次把享受“两免一补”的对象及资助标准在乡、村、组和学校进行公示;再次把“两免一补”政策及享受“两免一补”对象及标准在郧县“学生资助”网上进行公示,做到了政策公示,对象公示,标准公示。

四是严把资金管理关。县财政局设立了贫困生资助资金专户,其运作程序是:省拨杂费资金到位后,县财政局在1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专户,然后由财政所和中心学校共同组织现场退款,实行家长、学生、老师、校长四签字,确保了全县免杂费资金清退到位,未发现克扣、挪用、挤占资助经费现象。

五是严把信息录入关。为了把贫困生的所有信息录入全省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县教育局、财政局及时召开了培训专题会,下发了信息录入文件及操作办法,编制了“郧县贫困生信息录入操作手册”,全县信息录入工作基本没有出现任何误差。

六是严把审核签字关。我们要求各乡镇、学校上报受助贫困生一律实行“五签字”,即班主任签字、基层学校校长签字、乡镇、县直学校负责资助工作人员签字、中心学校校长签字、财政所负责人签字,做到层层审核,层层把关。

(四)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我县明文规定,乡镇财政所长和中心学校校长是本乡镇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财政所会计、中心学校会计和普教干部是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各校校长是本校救助贫困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明文规定,乡镇财政所和中心学校要派专人参加各学校评审小组的评审过程,复核学生及其家长的申请及学校台帐,并对各校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做好评审会议记录。没有财政所、中心学校参加的评审结果视为无效。县教育局、财政局还经常到基层学校进行检查指导,对“两免一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对违反规定的,坚决一查到底,一追到底。

三、存在的问题及有待改进的工作

(一)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较多,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也较多。由于国家“两免一补”资助名额有限,少数群众见利相争,给资助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我县绝大部分农民家庭比较贫困,且经济收入差距不大,界定贫困学生的标准难以确定,引起少数群众误解。

(三)我县财力有限,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人数及标准与其它县市有一定的差距。

(四)实施国家“两免一补”工作时间较短,各乡镇、学校的管理措施还不够到位,资助档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各乡镇、学校争取乡(镇)、村党政干部的参与程度还不够,党政参与、部门支持、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滞后,加之南水北调、银武高速公路建设,使全县耕地减少,贫困农民将增加,贫困学生也将随之增加,建议省教育厅、财政厅在分解贫困生资助名额和资金上予以倾斜。

(二)贫困学生资助经费专款专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学校由于实行“一费制”,办公经费有限,建议省财政厅、教育厅为地方开展资助工作安排一定的办公经费,以促进资助工作正常开展。

(三)目前省下达的小学贫困生资助名额稍大,建议今后在下达资助名额时向初中予以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