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说明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8:02

诚信建设说明报告篇1

中国企业在这个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据我们观察,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中大多数都了自己的诚信合规报告。但是,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撰写和诚信合规报告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最近,我们对进入2014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的91家中国内地企业进行了研究。了解这些大型企业撰写诚信合规报告的现状,总结他们合规反腐的经验做法;与此同时,我们与全球其他跨国公司撰写诚信合规报告作了比较;最后,对我国企业撰写诚信合规报告提出了建议,供我国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参考。

我国企业撰写诚信合规报告的

现状与特点

我们通过公开渠道查阅这91家企业最近一年或近几年公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下文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指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通过查找这些企业在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是否有相关章节对诚信合规进行报告,特别是有关合规反腐方面的报告。

通过对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91家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收集分析,我们发现有76家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61家企业公开了2013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15家企业公开了2011年或者2012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有2家企业虽然在官网上提到公开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无法通过其官方网站或其他公开渠道查阅,考虑到数量少,我们认为不影响研究结果,因时间关系原因就没有向相关企业索取),具体情况见附表。因此,可供我们查阅最近3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实际上只有74家。而在这74家企业中,有69家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有专门的章节对合规反腐工作进行了报告。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有的企业没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没有合规反腐报告,但是从他们的官方网站还是能找到一些对合规反腐的相关报道,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纳入统计和研究范围。

对进入2014年《财富》的91家中国内地企业的诚信合规报告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撰写诚信合规报告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2008年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26家企业,当时仅有8家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诚信合规报告。2011年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企业57家,其中49家企业有诚信合规报告。2012年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企业69家,其中54家企业有诚信合规报告。2013年进入全球500强的91家企业,其中有69家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撰写了诚信合规报告。另外,一些企业虽然没有写诚信合规报告,但可以从他们的官网上查到相关合规反腐的介绍。这充分说明,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合规反腐,并开始重视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公开报告合规反腐情况,愿意与利益相关方就合规反腐情况进行沟通,而且持这种开放态度的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多。

有的企业深刻总结了合规反腐的经验教训――

公布诚信合规报告的69家企业中,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拿出了章节专门介绍他们是如何进行合规反腐的。具体情况是:有23家企业把反腐倡廉作为整节内容进行介绍;有15家企业在阐述公司治理的理念时把合规反腐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介绍;有13家企业在道德诚信建设中着重强调了诚信合规;有16家企业把守法合规、合规管理或者合规经营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介绍;还有的企业在介绍廉洁从业、商业道德、党建廉政时,介绍了企业的合规反腐情况。而这些企业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过去因为出现了某些高级管理人员的腐败问题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过的案件,他们往往会对合规反腐的教训进行深刻的总结,详细介绍他们在合规反腐方面取得的进步和经验,这些企业对撰写诚信合规报告也非常重视,改善了企业的形象。

有的企业坚持连续多年撰写诚信合规报告――

一些企业多年以来坚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有诚信合规报告。从2006年以来,中共中央下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文件,许多中央企业就贯彻文件精神,加大了企业内部强化合规反腐的力度,一些企业开始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合规反腐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91家企业中,有将近60家连续多年披露了诚信合规报告,像宝钢、中海油、中国铁建等公司,都是多年坚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公布合规反腐内容。这些企业通过连续多年坚持撰写诚信合规报告,对合规反腐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企业在合规反腐方面所做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总结和宣传作用。

撰写和诚信合规报告的

积极作用

企业通过撰写诚信合规反腐报告,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认识和推动合规反腐,也有助于企业利益相关方去了解企业在合规反腐方面所做的努力,从而有助于企业提升软竞争力。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诚信合规报告有助于企业推进合规反腐。公司撰写诚信合规报告就必须就公司在合规反腐方面的政策、做法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回顾和展望,每年一次的报告内容更新将促进公司越来越重视合规反腐问题。

比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的致辞(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2013)就对公司合规反腐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我们的利益相关方众多,社会各界也始终对我们抱有较高的期望,给予了高度关注。特别是公司个别领导人员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在公司内外产生很大震动。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遵照法律法规要求,积极配合开展调查,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加强巡视监督、效能监察、内部审计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诚信合规报告有助于提高对合规反腐的认识。企业通过诚信合规报告,正式向全体员工沟通企业对合规反腐的态度,向他们传送出一种明确的信息,要求全体员工遵守外部法律法规、企业内部规章和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反对任何形式的商业腐败行为。通过这样的沟通,可以帮助员工对合规反腐从思想上保持警惕,形成一种强烈的诚信合规意识。在诚信合规报告中,把公司出现的案件向全体员工和利益相关方通报,可以帮助员工加深对合规反腐的认识。

在2013年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中国内地91家企业中,有的企业在诚信合规报告中把当年企业在合规反腐方面存在的问题向社会公布,对已经发生的重大违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通过把企业内部真实的案例向全体员工沟通,在帮助员工提高认识的同时,也促进了员工对企业合规反腐的了解,这有利于全体员工对企业推动合规反腐工作达成共识。

增强透明度和信任度

诚信合规报告有助于增加企业在合规反腐方面的透明度。企业的透明度是提升企业软竞争力的重要表现。高度透明的企业能够增加相关利益方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的自身形象。

在全社会强化合规反腐的今天,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诚信合规情况进行考察。规范经营的企业往往选择诚信合规记录良好的企业进行合作,要求合作方签订诚信合规相关的协议。而企业通过诚信合规反腐报告,增加了自身在合规经营方面的透明度,有助于供应商和客户了解公司诚信合规的状况,从而有利于公司开展对外合作,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同时,报告也有助于社区和大众了解公司合规反腐的政策与决心,从而增加对公司的信任。诚信合规报告也有助于企业与行政当局沟通,当个别员工因违规被处罚时,企业可以证明企业在防止商业贿赂中所做的努力,以做过的合规反腐工作来为自己辩护,从而争取从轻处罚或者获得谅解。

借鉴跨国公司

撰写诚信合规报告的经验

我国企业撰写和诚信合规报告出现了令人高兴的进步,但是与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多年来,全球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非常重视撰写诚信合规报告,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促进我国企业更好地撰写诚信合规报告,进而促进企业诚信合规经营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高度重视撰写诚信合规报告

近年来,全球企业界正在强化合规反腐。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出台企业合规反腐的规则和标准,旨在引导全球企业加强合规经营,反对商业贿赂。各国政府也加大了打击商业腐败的力度,治理商业环境。面对全球掀起的合规反腐潮流,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积极响应。一方面,他们纷纷通过强化合规管理来加强自律,企业纷纷公开展示企业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宣传倡导企业诚信合规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公开企业诚信合规报告,以此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来回应各国政府与国际机构对企业合规反腐工作的关切。企业通过公开的诚信合规报告,宣传和践行以“责任”为核心的商业活动,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赢得全球利益相关方的尊重。联合国药品与犯罪办公室组织力量对2008年进入《财富》全球500强公司的合规反腐工作进行了梳理,当年进入《财富》全球500强中大部分跨国公司都在其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及公司的商业行为准则中了诚信合规报告。

全面系统展示合规反腐进展

跨国公司在诚信合规报告中会全面系统地介绍企业在合规反腐中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企业的合规反腐政策,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合规反腐声明及各项合规反腐的规章制度;二是介绍企业反腐败和商业贿赂的方法,比如:企业的礼品与招待管理办法,对员工合规反腐的培训教育等;三是介绍企业具体的合规反腐实施机制,如:企业的《合规管理手册》或《合规行为指引》、合规管理组织、考核及举报方式等;四是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跨国企业(许多跨国公司都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成员),他们在诚信合规报告中强调企业遵守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第十项原则(即反对商业腐败),公开承诺在全球开展负责任的商业活动。

直面合规反腐中存在的问题

跨国公司在撰写诚信合规报告时,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他们敢于对企业内部存在的商业腐败问题进行对外披露,这些问题往往是他们通过自己内部发现、整改后再公开披露,体现了企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显示了企业对合规管理工作的自信。比如像Ge公司、巴斯夫公司等,他们都会在诚信合规报告中披露当年企业内部发生多少商业腐败案件、多少员工因此受到处分,提出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等,同时他们在诚信合规报告中强调企业对诚信合规文化的坚守,对商业腐败的“零容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连续多年撰写合规反腐报告,注重诚信合规报告持续性和规范性,这对企业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中国企业撰写诚信合规报告的建议

在中央加大力度打击贪腐、推动现代法治建设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要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必须重视合规管理,强化合规经营。而强化合规经营又是一个系统性的,涉及企业合规管理制度建立、合规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诚信合规文化的培育等多方面的工作。我们建议,企业把撰写诚信合规报告作为强化合规经营的抓手,首先要引起企业高度重视,然后逐步推动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的建设和道德诚信的合规文化培育。

2006年前后,我国政府积极倡导企业撰写和社会责任报告。通过撰写和社会责任报告,许多企业开始了解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为什么要强化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借鉴我国企业通过撰写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逐步推进企业诚信合规报告的,通过撰写和诚信合规报告推动企业强化诚信与合规。

一是高度重视诚信合规报告的积极作用

值得充分肯定的是,2013年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91家中国内地企业中多数企业撰写了诚信合规报告,我们从中看到了这些公司在合规反腐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还有22家企业没有诚信合规报告。那些没有合规反腐报告的企业,不能说他们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事实上,从他们的官方网站或者别的公开渠道也能查到他们在合规反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公开企业内部合规反腐的重要性。而有些企业虽然公布了诚信合规报告,但是涉及的内容太少,介绍得也不够详细;也有少数个别企业还没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更不用说公布合规反腐报告了。这说明我国一些企业对撰写诚信合规报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我们认为,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撰写诚信合规报告,把撰写诚信合规报告看成是一个促进多方共赢的工作。一方面,企业可以把在合规反腐方面的工作逐年加以总结,统一全体员工思想,提高大家对诚信合规反腐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把诚信合规报告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公众与政府监管部门沟通的窗口。通过这样的窗口,社会公众与政府监管部门就容易知道企业在合规反腐方面的态度,了解企业在合规反腐上所做的工作,认识到企业在合规反腐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绩。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赢得社会公众与政府监管部门的信任,赢得商业合作伙伴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提升企业的软竞争力。

二是把诚信合规报告作为强化合规经营的抓手

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都需要有一个着力点,或者称为抓手。强化合规经营也需要这样一个抓手。总结国内外公司的经验,我们发现,撰写诚信合规报告就是企业强化合规经营的一个重要抓手。

这里所说的诚信合规报告可以是与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并行的独立报告,也可以是公司年报、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企业内部应该定期撰写一个完整的报告,梳理企业监管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在开展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对工作流程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分析,对企业诚信合规经营提出建议;每年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时,可以选择诚信合规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对外公布。

企业从撰写合规反腐报告入手,长期坚持做下去,不断深化对合规反腐的认识,可以逐步强化合规经营。企业加深了合规反腐报告的认识,对待撰写合规反腐报告的态度就会从“要我写合规反腐报告”转变成“我要写合规反腐报告”,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报告内容也会变得更加真实和详细;员工行为也会由“要我合规经营”向着“我要合规经营”转变。

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撰写和诚信合规报告

在引导企业撰写诚信合规报告、强化企业合规经营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媒体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推动企业撰写诚信合规报告,促进企业合规经营。中国银监会在2006年出台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国保监会2007颁布了《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商务部、中央外宣办等七部委在2012年联合印发《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这些文件出台后,金融行业、保险行业和一些对外投资的企业都积极撰写了诚信合规报告,加大了对合规经营的重视力度。我们建议证监会出台相关文件,可以借鉴国外跨国公司的经验,要求上市公司设置道德与合规官岗位,负责公司的道德诚信与合规制度建设,要求企业定期公布诚信合规报告,从而引导企业加强诚信合规文化建设;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也可以出台关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员工从业规范的合规管理指引,要求企业在年度报告或者社会责任报告中公布诚信合规报告,促进企业合规经营。

诚信建设说明报告篇2

一、诚信的法学分析

1.诚信原则的涵义。

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法学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意图诚实、善意、行使权利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所有获取民事利益的活动,不仅应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须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其具体体现为:(1)任何当事人要对他人和广大消费者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2)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按照这项原则的要求,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建立民事法律关系时,必须将有关的事项和真实情况如实告知对方,禁止隐瞒或欺骗对方当事人;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后,双方当事人应当恪守信用,认真履行各自的民事义务;发生损害时双方当事人都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少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诚信原则的目的是立法者实现民事主体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要求,以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地。三方利益平衡是这一原则实现的结果,当事人以诚实、善意的态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法官根据公平正义进行创造性的司法活动,是达到这一结果的手段。

诚信原则涉及两个利益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诚信原则的宗旨在于实现这两个利益关系的平衡。在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中,诚信原则要求尊重他人利益,以对待自己事务的注意对待他人事务,保证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不得损人利己。当发生特殊情况使当事人间的利益关系失去平衡时,应进行调整,使利益平衡得以恢复,由此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由于诚信原则对民事活动的当事人作出了这样的要求,它是经济人假说的一个例外,具有道德性和宗教性。在当事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中,诚信原则要求当事人不得以自己的民事活动损害第三人和社会的利益,必须在权利的法律范围内以符合其社会经济目的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

自《民法通则》确立诚信原则以来,我国法学界就如何理解诚信原则形成了“语义说”和“一般条款说”两种观点。“语义说”认为:诚信原则是对民事活动的参加者不进行任何欺诈、恪守信用的要求。“一般条款说”认为:诚信原则的不确定性不仅在外延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诚信原则的研究,唯有深入到其产生、变化的经济、、意识形态条件中去,才能达到深刻。诚信原则作为大陆法系中独特的一条法律机制,在大陆法系的范围内具有普遍性。

诚信原则既是市场活动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道德规范在法律上的表现。法律吸收道德观念,始于罗马法。古罗马的立法者在简单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的背景下,日渐察觉到无论法律条款和合同条款如何严密,如果当事人心存恶意,总有规避之法。于是在罗马法中规定了所谓的诚信合同,确认了一般恶意抗辩权。这一规定对后世各国民法产生了深远。《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以善意履行之。”从而在合同关系中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德国民法典》第242条规定:“债务人须依诚实与信用,并照顾交易习惯履行其给付。”从而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债法领域。《瑞士民法典》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诚实信用为之。”一举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张及于整个民法领域。上述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的诚信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范围包括整个民法领域。我国民法确认这一属于社会道德的原则,从而使其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原则,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2.诚信原则的作用。

诚信原则在两个方面发挥着作用。首先,它是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具备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的要求,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其次,诚信原则是对法官衡平权的授予。“诚实信用”这样的词语从规范意义上看极为模糊,在法律上没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其适用范围几乎没有限制。这种“模糊规定”或不确定规定导源于这样的事实:立法机关考虑到法律不能包容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不得不把补充和发展法律的部分权力授予司法者,以“模糊规定”或不确定规定的方式把相当大的衡平权交给了法官。因此,诚信原则意味着承认司法活动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由于诚信原则具有如此重要、广泛和综合的功能,它被称为“帝王条款”。尽管如此,诚信原则的适用应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能动辄越过具体的民法规定直接适用该原则,否则会造成民法规定的软化和向一般条款的逃避。只有在具体的民法规定不敷使用时,才可适用诚信原则。因此,我们在承认诚信原则是帝王条款的同时,不妨也把它称为后备条款。

二、会计诚信的法律分析

从法学的角度看,诚信是民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可适用于整个民法领域。就会计而言,它是企业的一种商事行为,而我国未制定单独的商法典,可认为我国是民、商法合一的国家,因此,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守民法有关诚信原则的规定。虚假财务报告一般均涉及到违背诚信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防止滥用诚信原则。如果某一会计行为有具体的法律条款进行规范的话,则应适用该具体法律条款,而不能绕过该具体条款而直接适用诚信原则。只有在具体的民法规定不敷使用时,才可适用诚信原则。例如,对于上市公司出具虚假财务报告问题,我国《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均有相应的明文规定,因此,虽然上市公司的虚假报告行为与会计诚信的丧失有关,但因为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了规范,故不能直接适用诚信原则,而应适用相应的具体法律条文。这就意味着虚假财务报告的受害者不能笼统地以企业会计未遵守诚信原则为由进行抗辩。也就是说,虚假财务报告虽然违背了诚信原则,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能以诚信原则来追究虚假财务报告的编制者的法律责任。不过,刑事与行政法律虽然未将诚信视为基本原则,却并不表明违背诚信将不承担法律责任。譬如,我国刑法对虚假财务报告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如刑法第161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在美国,由于近来大公司一系列丑闻所造成的巨大负面,为恢复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美国总统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了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简称“SoX法案”即公司改革法案),并称该法案是“罗斯福以来,有关美国商业实践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公司改革法案对会计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重大调整,要求公司Ceo/CFo(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为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承担美国规定的刑事责任,严格对审计公司和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定和监督,禁止向公司内部人士贷款,以及要求更及时地公布财务信息。法案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具实质性影响的,莫过于要求Ceo/CFo个人对公司财务报告承担责任的新规定,即对公司定期报告(年报和季报)进行个人书面认证。书面认证包含以下法定:(1)本人审查了报告。据本人所知(basedontheknowledge),报告不存在有关重要事实的虚假陈述、遗漏或者误导,符合证券交易法13(a)和15(d)节的要求。(2)在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营运效果的所有重要方面,报告所含财务陈述和信息均为公允表述。在内部控制方面,本人已经向公司外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披露了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运作的一切重大缺陷、弱势,披露了以往发生的、牵涉公司要员的欺诈行为。(3)本人负责建立和运作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在报告提交之前的90天内评估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确信该系统能够有效提供重要信息。若内部控制系统发生重大变化,Ceo/CFo须声明:哪些因素导致内部控制系统的重大变化,是否已经采取措施纠正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如Ceo/CFo知道(knowing)定期报告不合证券交易法13(a)和15(d)节要求,可并处不超过100万美元的罚款和不超过10年的监禁;如果Ceo/CFo蓄意故犯(willfully),可并处不超过500万美元的罚款和不超过20年的监禁。该规定大大加强了对上市公司欺诈的刑事惩罚的力度,这将对美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起到很强的约束作用。

三、从法律角度看会计诚信与会计改革的关系

会计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大到会计的指导思想、会计模式,还具体到会计的程序、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会计改革均应包括会计诚信的内容,而这方面过去却较受忽视。中美两国都出现了会计诚信,但两者背后隐含的东西却并不一样。美国信用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比容易得多。因为美国有社会诚信基础。诚信的最底层是对股东利益的尊重;在尊重观念之上,有一个法律体系,能够保护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利益;法律体系之上,是监管体系,时刻监督市场上的日常操作,一旦发现违法就及时处理;再上面,才是公司的诚信。所以在美国,诚信不是空中楼阁,它有一系列社会、法律、文化诚信基础,就像金字塔一层层搭建起来。但我国建立诚信比较困难。我们没有诚信观念基础,同时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也都不完善。市场中的诚信问题,其实最终还是法制问题,用法制增加违背诚信行为的成本。

在我国,从法律角度增强会计诚信,一方面应严格地执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严厉惩处,并对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由于中国上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未曾出现和存在过“法治”,而一直是“人治”,其垢病表现为权大于法,由此衍生出不计其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因此,从法律角度增强会计诚信,必须要求会计人员遵守各种会计制度、规则等,并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对违法者疏于惩罚,实际上是对善良的守法者的伤害,是对正义的践踏。针对中国保险业的诚信危机,全球最具权威的人寿保险业协会——国际人寿保险百万圆桌会(millionDollarRoundtable,简称mDRt)主席马文。费尔曼特意到了中国一趟,他介绍美国等保险业发达国家不仅向寿险人提出了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还建立了完备的监管机制;寿险人一旦被证明犯有欺诈客户的行为,非但从业执照不保,相关的法律制裁也将接踵而至。在我国现行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体系中,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即重在惩罚,而非对投资者的赔偿;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实践中,也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所谓处罚力度的加大,也只是体现在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上。在财产责任方面,处罚后果往往只是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罚没,而没有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因此,在立法技术上,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方面的。

另一方面,应注意仅有强硬的法律制裁是不够的,法律制裁还应与道德等相结合使用。正如秘鲁学者赫尔南多。德。索拉所说:“当大多数人遵守法律时,政府就能有效地执行法律,并且相对成本低廉地打击少数破坏法律者;但是,当破坏法律的现象大规模出现时,没有哪个政府当局强大到能够控制住每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执行越来越没有效力,作为个体的人就有动力去追寻他自己的利益,而根本不会理睬什么书面的限制。”而商业律师让。米歇尔。达鲁能亦强调指出:“有了进行调节的法律条款还不够,还要能够执行这些条款。而这正是危机的根源所在,权势集团并不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国家协会主席贝尔纳。库佩进一步指出:“我不认为加强政府调节措施就能奇迹般地解决问题。道德规范首先是一种神经状态。”当然,应注意的是,严厉惩罚并非指惩罚越严厉越好。惩罚越严厉,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越诚实信用。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合约得不到履行,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行为所致,也可能源于不可抗拒的、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外部因素。如果受害人不能在二者之间作出甄别,过于严厉的惩罚不仅无助于诚信的建立,而且可能有害于诚信的建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预见,在会计规范中将来应增加会计诚信方面的有关内容,而在会计改革中亦将相应地增加会计诚信的有关内容。

① 范君,2002,许小年痛陈中国信用之敌:毁约成本过低。《21世纪经济报道》9月16日,第30版。

② 寇志新,1998,《民法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③ 李利明、徐畅,2002,不要对《SoX法案》期望过高——访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经济观察报》8月19日,第a1版。

④ 李心合,2002,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会计研究》第4期,17-23.⑤ 彭万林,1999,《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⑥ 汤立斌,200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会计研究》第8期,28-32.⑦ 王利明,2000,《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诚信建设说明报告篇3

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

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持续、健康、快速的基本前提

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

3、诚实信用原则是企业文化的本质

4、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

5、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的基础

二、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

1、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

2、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

三、保险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现状

1、保险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

2、投保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剖析

1、保险企业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不完善,经营理念、诚信建设不健全

2、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

3、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五、强化诚实信用,推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

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

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

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

论文摘要

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保险市场不规范的恶性竞争,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短期行为会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保险业加强诚信建设不仅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是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另外,保险合同的附合性和射幸性要求保险人应履行告知与说明义务,投保人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真诚履行其如实告知义务。,有的保险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有“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发展、管理两张皮。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保险企业管理体制、经营理念、诚信建设不健全;②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③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保险 诚实信用 原则 重要意义 基础 经营活动 原现状 剖析 存在问题 强化 持续发展 健康 思路 举措

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何一项民事活动各方当事人都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世界各国立法对民事、商事活动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但是,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合同订立及在合同有效期内,应依法向对方提供足以对方作出订约与履约决定的全部实质性重要事实,同时绝对信守合同订立的约定与承诺。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按民事立法规定可以此为由宣布无效或解除合同、或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甚至对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还可以要求对方予以赔偿。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得到充分保险保障的基础。下面就保险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以下论述。

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

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是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加强诚信建设是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保障得到充分、有效保障的重要保证。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载体仅是一纸合同。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具有无形性、复杂性和内在价值透明度低等特点。保险实质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为保障的承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决定了保险业比一般企业对诚信的要求更高,良好的信用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保险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企业自身经营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加强诚信建设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诚信经营不仅可以避免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遏制保险企业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盲目占领市场份额等短期行为,也有利于化解和防范经营中的逆向选择和首选风险问题,提高保险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效益,保证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

保险企业的诚信度,对客户的购买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客户只有在自己的购买需求与自己对某保险企业的信任相统一的基础上才会购买保险。所以,保险企业只有以诚相待,遵纪守法,信守合同,真诚服务,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调整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保险企业诚信问题处理不好,将会极大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丧失发展的良好时机,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保险企业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提高保险企业竞争力,创建市场一流品牌,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客观要求。

3、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

诚实信用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保险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指导,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各种矛盾的根源,在于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上的企业文化。要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整合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企业文化作为灵魂来指导企业发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取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二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统一的标准,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4、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

保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合同的当事人都要履行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诚实信用原则,那么他们保险保障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说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诚实信用的履行告知义务,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基本要求。

5、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的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向信用社会发展。诚信建设成为信用体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各行各业都在加强诚信建设。作为企业或个人,如果在社会上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将寸步难行。保险企业规范诚信经营,是的要求,是市场的要求,是品牌建设的要求,是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的要求。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诚实信用不仅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要求,而且也是建立良好社会信用度的需要。失去诚信的客户,保险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建立的黑名单制度,会在行业内实行资源共享,诚信有问题的客户,将会得不到保险保障或有条件的保险保障。所以,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信用的基础。

二、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

保险是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与一般经济单位相比较,保险又具有本身的特殊性。之所以在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实信用原则,主要归因于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

1、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保险经营中,无论是保险合同订立时还是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与保险人对有关保险的重要信息的拥有程度是不对称的。对于保险人而言,投保人转嫁的风险性质和大小直接决定着其能否承保与如何承保。然而,保险标的是广泛而复杂的。作为风险承担者的保险人都远离保险标的,而且有些标的难以进行实地查勘,而投保人对其保险标的的风险及有关情况是最为清楚的。因此,保险人主要是根据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来决定是否承保、如何承保以及确定费率。这就使得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是否属实和准确会直接影响保险人的决定。对于投保人而言,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与复杂怀,一般的投保人难以理解与掌握,对保险人使用的保险费率是否合理,承保条件及赔偿方式是否苛刻等也是难以了解的。因此,投保人主要根据保险人为其提供的条款说明来决定是否投保以及投保何险种。

2、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

保险合同属于典型的附合合同。所以,为避免保险人利用保险条款中含糊或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用词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保险人应履行其对保险条款的告知与说明义务。另外,保险合同又是一种典型的射幸合同,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当未来保险事故发生时,由保险人承担损失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由于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标的的风险事故是不确定的,而投保人购买保险仅支付较少量的保险费,保险标的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所能获得的赔偿或给付将是保费支出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或更多。因而,就单个保险合同而言,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责任远远高于其所收取的保费,如果投保人为诚实、不守信,必将引发大量保险事故陡然增加保险赔款,使保险人不堪负担而无法永续经营,最终将严重损害广大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因此,要求投保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真诚履行其告知义务。

三、保险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经营水平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制度建设、内部管控、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诚实信用问题主要有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险企业存在的问题;二是投保人存在的问题。

1、保险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保险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在经营活动中有“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造成“两张皮”现象,各走各的路,各说各的话,造成发展与管理脱节,各自为政。在业务发展中,业务员避重就轻,只讲对客户有利的或能吸引客户、触动客户的条款,甚至不惜扩大解释范围,做出不负责任的承诺,对客户不利的或要求严格的条款内容,只要客户不问就不讲,或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对业务员来讲,只要保费能收回来,保证个人、部门业绩就行了。客户出险后的事情是由管理部门负责的,从而造成对客户服务的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的产生。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严格按照条款和企业的管理规定工作,凡不符合规定的事故索赔,一律予以拒赔。在对条款的含义解释时,往往向利于公司的角度出发,引起客户的不满,造成双方争执,甚至诉讼。这些情况的发生,说明保险企业在诚实信用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理赔、企业文化的践行等。

2、投保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各保险企业之间信息不共享,在竞争的环境下,造成个别投保人有机可乘,引起诚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违反告知和保证两个方面。告知方面:第一,漏报。投保人由于疏忽对某些事项未予申报,或者对重要事实认为不重要而遗漏申报。第二,误告。投保人因过失而申报不实。第三,隐瞒。投保人明知而有意不申报重要事实。第四,欺诈。投保人有意捏造事实,弄虚作假,故意对重要事实不作正确申报并有欺诈意图。保证方面:在保险活动中,保证的事项均属重要事实,因而投保人一旦违反保证的事项,保险合同即告失效,或保险企业拒绝赔偿或给付保险金。

四、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的原因剖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有保险需求的客户选择余地进一步扩大。但由于我国保险经营时间相对较短,市场行为不规范,诚信体系不健全,总体诚信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规范诚信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不完善,经营观念、诚信建设不健全。

当前,有些保险企业的经营思想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的,停留在“重保费、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局面。在内部管理、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了保险企业的诚信度。据媒体调查,全国保险从业人员180万人,营销员工150万人。这支庞大的营销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营销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对营销员的考核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致使营销员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找不准目标,容易诱发其对公司不忠诚、对客户背信弃义、误导欺瞒等行为的发生。在培训工作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保险企业往往注重的是专业业务技能的培训,对诚信意识和职业操守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诚信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2、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

行业协会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应对行业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在行业内部加强诚实信用建设,努力提高行业在上的美誉度和信用度。近年来,保险协会虽然发展较快,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相对我国保险业的高速发展还远远不够。在行业诚信建设上发挥的作用还有不足。保险企业各自为战,从各自利益出发,违规操作,获取不正当利益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样,因个别保险企业的诚信度降低,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社会诚信度降低,造成消费者对保险企业的信任度下降。作为行业协会,应加强诚信建设的管理和约束,注重内部协调和平衡,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诚信度,促使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途径和信用评估体系,导致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缺乏,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突出,隐瞒真实信息,欺诈骗保行为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信息,没有有效途径进行披露。在这家保险企业被发现有诚信问题,市场主体这么多,他可以到其他保险企业去投保,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保险企业缺乏透明度、条款专业性强、概念模糊、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社会公众难以对保险企业进行资信评估,难以选择自己信任的保险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人不知道投保人的真实信息,投保人不能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二是保险企业的专业性决定,保险企业不能凭借自己对产品特征、企业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侵害投保人的利益。

五、强化诚实信用,推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业的最大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实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

信用信息是诚信体制建设的基础,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就不能建立的诚信体制。为了打造统一的社会诚信体制,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优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对个人及单位的资信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披露。使需要诚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能够公正、便捷和及时地获取必要的诚信信息,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提高社会诚信经营和透明度。社会诚信体制的建设也需要社会公众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建立有效信用档案,并且把分散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有效信息渠道融入到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社会诚信信息的资源共享。

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

不断完善保险制度,特别是一些直接涉及保险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有关条款,需要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如将保险条款通俗化,专业术语明晰化。制定有效的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强化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的成本,促进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严格按照《保险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惩处失信的保险企业和保险中介单位,探索和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诚信。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使其在诚信自律、诚信监督、诚信宣传以及诚信协调与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

要解决管理混乱带来的诚信缺失问题,作为保险企业来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理顺体制,盘活体制,消除经营中不健康、不和谐的因素,对阻碍企业发展的要坚决否定,予以清除。注重解决经营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业务流程,强化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严密的内控是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

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

保险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保险企业应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强化执行力建设,把诚信作为企业的生命线,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内部形成“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个个守信、个人诚实”的良好诚信氛围。把企业的诚信信息通过有效途径向社会公布,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企业诚信经营状况。各经营主体要抱着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经营理念,认真履行诚信建设,实行保险业诚信信息资源共享。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力争使保险业诚信建设得到社会认可,做诚信经营的排头兵,真正又快又好地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吴定富主编:《保险原理与实务》,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58-63页。

2、王卫国主编:《商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338-341页。

诚信建设说明报告篇4

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就是真诚,诚实;信,就是守承诺,讲信用.通俗地讲,诚信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不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首先,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作为一名药品检验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格.诚信具体表现在保存客户资料完整,保守客户秘密,保证检验结果科学公正.我们所完成的每一份报告都具有法律效力,马虎不得.如果我们缺失诚信,不仅个人的潜能难以发挥,工作难以继续,事业难以成功,而且我所甚至我省药监系统的形象和声誉都会受到影响.讲诚信,就是做本色人,说诚心话,干真实事.

其次,诚信是单位的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规范.诚信不仅产生效益和物化的社会财富,而且产生和谐和精神化的社会财富.我所是依公管理的事业单位,目前虽然不愁检品量,但是我所依然倡导"构建服务型药检"的理念.我们以客户为中心,"真心每一刻,满意每一客"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从所里派车抽样,到检品提速;从依公管理到通过实验室认可,无不体现着我所为增强自身建设,诚信服务企业所做的巨大努力.从检品的按时保质完成到客户满意度的不断提高,无不表明我们和谐药检的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社会,"顾客就是上帝",市场是铁面无私的审判官.如果背叛上帝,不诚实经营,一味走歪门斜道,其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淘汰.诚信是塑造药检形象和赢得我所信誉的基石,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

诚信建设说明报告篇5

为进一步促进统计基础建设,增强全社会诚信统计、依法统计意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开创我县统计工作新局面,经研究决定,2011年继续在全县开展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

一、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的目的,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统计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通过一手抓统计执法检查,一手抓统计诚信单位创建,进一步加强统计基础建设,营造全社会诚信统计、依法统计的良好氛围。这对于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维护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更好地用数字说话,为发展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的范围和条件

(一)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的范围

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先在全县规上企业统计调查单位中开展。

(二)创建统计诚信单位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1.近两年内没有因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而受到行政处罚或通报批评。

2.设置统计人员,且统计人员具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3.近两年内累计迟报不超过二次。

4.根据《创建统计诚信单位评定标准》(见附件一),得分达到90分以上。

三、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本次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在2011年5-8月组织开展。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通知精神,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范围,以及统计诚信单位的基本条件等,动员广大规上企业参加创建活动。要积极引导广大企业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统计诚信单位的基本条件,在创建活动中切实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创建统计诚信单位可以企业自荐,或乡镇(街道)统计中心推荐(但需征得被推荐对象同意)。在程序上,企业应当向县统计局提出书面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内容一般应当包括:企业申报统计诚信单位的意愿;说明近两年来没有受到过统计行政处罚或通报批评;按照创建统计诚信单位评定标准的自评分,其中统计年报部分主要是对2010年年报的自评分,其他部分主要是对近一年来情况的自评分(统计诚信单位申报资料目录参见附件二)。在企业申请的基础上,由县统计局专门组织力量,按照基本条件进行核实,研究确定统计诚信单位。

四、统计诚信单位的表彰和管理

对获得县统计诚信单位称号的单位,县统计局发文通报表彰,授予“县统计诚信单位”牌匾,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县级统计诚信单位称号的单位,两年内县级统计部门不再对其进行统计巡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稽查(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的检查以及投诉、举报的除外)。县级统计诚信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重新核定一次,符合条件的继续保留统计诚信单位称号,不符合条件的县统计局发出摘牌通知书,取消统计诚信单位称号。

今年将对2009年授予“县统计诚信单位”称号的企业(见附件6)进行重新核定。在程序上,企业向各县统计局提出申请,由县统计局按照《县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标准》(见附件1)认真进行核实,其中统计年报部分应当对2009年和2010年年报进行核实,并如实填写《县统计诚信单位重新核定申请表》(见附件2),向县统计局申报,申报材料参照《县统计诚信单位申报资料参考目录》(见附件3)。对重新核定合格的企业由县统计局发文保留“县统计诚信单位”称号,对重新核定不合格企业由县统计局发出摘牌通知书,取消其“县统计诚信单位”称号,并通过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各乡镇(街道)应当认真做好重新核定的组织工作,将重新核定的企业申报材料和新创建的企业申报材料同时上报。

创建市级统计诚信单位的依照市统计局《关于在全市继续开展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的意见》文件规定进行。

诚信建设说明报告篇6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保险业在迎来开放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需要在各方面苦练内功,提高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保险业发展的经验以及近年来国内保险市场出现的种种失信、混乱状况给保险公司带来的不良影响告诉我们,诚信是保险公司规范经营、防范化解风险的关键,诚信是其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003年1月1日起新实施的《保险法》将作为保险四大原则之首的诚信原则被明白无误地写进了法律,在新增的6条规定中有3条与诚信有关,新的《保险法》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保险经营的宗旨写进了第一章“总则”中,新的《保险法》还对保险公司对人的培训、管理、信息披露都有了明确规定,并对投保人的诚信原则也做了相应的规定。由此可见,诚信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从诚信对保险公司的重要作用入手来阐明诚信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其次从《保险法》对投保人诚信原则的相关规定来论述如投保人违背诚信原则将构成保险欺诈以及给投保人带来的后果。再次,从只有有效防范保险欺诈入手,才能将诚信原则落到实处。来进一步说明诚信原则的重要性,最后来论述如何打造中国的诚信保险,使中国的保险业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保险业在迎来开放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面对入世后“洋保险”的大批涌入,我国广大保险人都已经认识到诚信是立业之本,是保险业的生命线,是维护保户利益的根本保证。但建立和完善诚信保险品牌却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复杂工程。而打造诚信保险品牌,决非保险人一家就能完成,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003年元月1日起新实施的《保险法》将作为保险四大原则之首的诚信原则被明白无误地写进了法律。在新增的6条规定中,有3条与诚信有关。“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保险经营的宗旨写进了第一章“总则”中,“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保险人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保险人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不得唆使、误导保险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更是切中要害,“保险公司的营业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精算报告及其他有关报表、文件和资料必须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下面就诚信原则对保险公司的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作用加以论述:

一、诚信对保险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作用

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条件。信誉、信用、信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企业要讲诚信这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与社会之间有一种根源源于诚信原则的承诺,不遵循这种承诺的企业,可以蒙混一时,但不可能长久生存下去。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在其发展中,诚信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保险公司的立业之本和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础。

(一)诚信是保险公司行为规范的重要方面。诚信即忠诚老实,遵守信用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做保险首先要学会做诚实守信的人,因此可以说,保险企业行为规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诚信。《保险法》明确规定从事保险活动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保险公司推行诚信原则的关键是用诚信价值观凝聚全体员工,用诚信服务规范约束全体员工,使员工的思维与行动成为体现公司价值观和目标的有机统一体。集体目标的实现来自于每个个体的

1

共同努力,个体理性是集体理性的必要条件,保险公司的良好信誉必须建立在全体员工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

(二)诚信是保险公司展业的基本准则,发展业务要以诚信为前提,对客户要真诚相待,要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设计最合适的保险方案,核保理赔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的规定,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保险公司经营的是一种信任关系,以诚信为本是其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公司的诚信度,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是提高保险公司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三)诚信是保险合同的基础,是保险公司维护信誉的基本要求。保险从其含义来讲是一种通过合同方式来处理风险的经济补偿制度,它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一中契约行为,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承诺,它为保户安排了一个可以理性预测和确定的未来,保险合同的确定来自于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标的的共同价值的认可,由于有关实际价值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为了保证保险合同的有效公平,双方必须坚持一种基于诚信的协商与合作态度。营销员要向投保人正确地解释条款,而不能误导客户,客户也要如实告知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是确保能够顺利履行的基础。

(四)诚信是保险公司品牌管理的核心。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扩大市场份额,培育和开发有潜力的未来市场,都离不开品牌建设。不论哪一家保险公司,要想获得稳定长久的发展,都必须加倍珍惜,维护自己的品牌。入世以后,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将与国内保险公司竞争优质保源,争夺保险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将通过其优良的品牌、先进的技术以及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保险经营的最高增界是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此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而品牌管理的核心是坚持诚信,保险公司唯有诚信才能赢得客户的忠诚。

二、《保险法》对投保人违背诚信原则的相关规定

新的《保险法》为体现诚信原则的重要性不仅加大了对保险人的监管、监督力度,同时也对投保人的行为进行了约束,投保人一旦违背诚信原则进行“骗保”,保险欺诈,不但得不到保险金,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阐述

2

投保人违背诚信原则进行保险欺诈造成的后果及危害,从而进一步说明诚信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故意不如实告知。《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具体来讲,就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投保前就有残疾,疾病或不适症状或正在服药治疗,或者其具有一定的职业类别,业余爱好,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重要情况,这些情况是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附加条件承保,但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不告知保险人,而保险人为促成业务明知有隐情却不促其如实告知,而是与当事人互相勾结,待签订保险合同一段时间后即以在保险期限内发生保险事故为由申请理赔。例如:2002年4月5日,长春某保险公司接到报案,称被保险人陈某于2002年3月29日在家中死亡,申请死亡保险金37.5万元。因为案件涉及金额较大,该保险公司非常重视。理赔人员仔细审阅理赔材料,广泛调查,搜集证据,并请司法机关介入后,终于使这起涉案金额近50万元的带病投保骗赔案件告破。保险公司业务员与投保人及其亲属相互串通,故意伪造被保险人的健康和财务状况,隐瞒被保险人身患癌症的重要事实,采用代签名、代缴保费的方式来骗取保险金。

(二)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保险法》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除有相关条款规定外,也不退还保险费。致使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者支出费用的,应当退回或者赔偿。具体表现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受益人违背社会道德为被保险人购买保险,然后恶意制造保险事故,以骗取保险金。由于此类保险欺诈行为往往与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因此尽管此类案件较少,但其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却最严重。1997年9月3日,刘某为其开出租车的妻子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一份终身还本保险,保险期限一年,受益人为刘某本人。根据条款规定,如在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因意外事故身故,保险公司将给付6万元的保险金。1997年12月14日上午,刘某因琐事与妻子争吵,早有杀妻之念的他,将妻子活活掐死,并用剪刀在其右胸部刺了一刀后,伪造现场故意翻箱倒柜,将妻子身上的金银首饰取下藏起来后,溜出家门。原本刘某希望邻居发现后代他向警方报案的。但他在外转了一圈回来后,家中仍无半点动静,无奈之下,刘某只好自己报案。警方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后,认为刘某有作案的嫌疑。为进一步取证,警方欲擒故纵,故意将已置留2天的刘某放回,发现刘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

3

到保险公司申请给付其妻子的6万元身故保险金。后经公安机关的审讯和进一步调查取证,一桩残忍的杀妻骗赔案终于告破。

(三)出具虚假证明或虚假发票。《保险法》规定,保险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假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致使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者支出费用的,应当退回或者赔偿。具体表现在,被保险人出险后为了骗取保险金,一些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采取各种手段,从有权部门开具虚假的证明或发票。而一些有权部门往往因为各种社会关系或是接受了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好处,或者认为“反正不要我掏腰包”,便不顾原则,,为保险欺诈大开方便之门。如在为被保险人进行伤残鉴定时,有意夸大伤残等级,被保险人明明是因自杀或疾病身故,却应投保人或受益人的要求开出意外身故的证明。证明被保险人原有的残疾是由保险事故造成的,虚开医疗费用发票等等,还有一些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为骗取医疗补贴或医疗费用保险金,故意小病大养,呆在医院不出来,或以住院为名行挂床治疗之实,或以保险事故为名治疗不属保险责任范围的疾病等,有的干脆挺而走险制造假证明、假发票。下面一起“骗保”案就属于这一类型。周某,男,某国税局职工,2002年初参加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2003年1月19日周向该县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处提出理赔申请,称其在2002年共住院7次,发生费用总额153146.22元。根据保险条款及协议规定,保险公司应在医保统筹基金支付21000元后支付大额医疗费用108778元。经理赔部门人员审核,发现理赔材料中有3张医疗费用发票为手开发票,涉及金额140209.8元。理赔人员前往该医院调查,证实这3张发票均为自制的假发票,因为该医院实行电子化管理,根本没有手写发票。

三、只有做好保险欺诈的有效防范才能将诚信原则落到实处

以上的几个保险欺诈、保险骗保案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险人及社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民族保险业要想持续稳健的发展,就必须将诚信原则落实到每一笔保险业务中,并且需要全社会都要共同关注。因此,保险公司在发展业务的同时还要有效地防范保险欺诈,保险骗保。如果忽视了这种现象,将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让消

4

费者对保险公司产生误解,产生投保容易,理赔难的看法,对保险业的发展将非常不利,所以我认为将诚信原则落实到保险经营活动的每一项工作中,还应该做好有效防范保险欺诈、保险骗保、保险业应从以下方面来防范风险,才能确保保户利益,中国的民族保险业才能够做大做强。

(一)从保险公司内部着手

1、要完善保险条款,减少保险欺诈发生的可能性。尽管保险条款是由保险人单方面预先制定的,但是保险合同签定后,保险条款就转化为保险合同的内容,对投保人和保险人均具有约束力。因此,保险人在拟定保险条款时,必须用词准确、规范、明确具体说明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目前我国的许多保险条款均没有明确列明保险欺诈、保险骗保除外责任,仅仅是在除外责任中笼统地规定对于因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这样的规定显然没有包含保险欺诈的全部内容。为了更好地防止保险欺诈的发生,应该明确保险条款,完善保险合同的内容在除外责任中应列明欺诈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保险欺诈的发生。

2、提高理赔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的理赔程序和规范理赔制度。必须按承保和理赔分离的原则,建立专门的、高水平的理赔制度。现场查勘,必须严格认真,以弄清保险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损失情况,对保险金请求人所提交的有关证明,要仔细审查是否齐全、属实。要建立健全核赔制度,对理赔实行监督。具体地说,保险公司的各级理赔人员,都必须严格依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理赔。每一起理赔都必须经过主管领导或上级公司的审批,必要时还应经过专家论证。保险公司还要建立规范的理赔制度,实行接案人、定损人、理算人、审核人、审批人分离的制度和现场查勘双人制。做到人人把关,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严格防范,以确保理赔质量。同时理赔工作应严格按审查程序步步深入,并建立事故查勘报告档案,以备复核和总结经验教训。在理赔工作中,若发现以赔谋私或内外勾结欺诈的,必须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把好理赔关,有效地制止和杜绝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

3、完善保险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严格管理,谨防疏漏。保险公司内部要建立承保核审制度,对所承揽业务的风险要按程序进行反复识别,评诂和筛选。以便有效控制风险。对承保审核人员要有相应的资格认定,评聘制度,只有具有系

5

统专业知识,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且富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充当核保人。除此之外,还需建立承保核保档案和审核人员的岗位责任考评制度,以完善的管理确保承保质量。

(二)从保险公司外部环境着手

1、加大《保险法》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保险欺诈行为。首先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和宣传我国新修订的《保险法》及其他有关法律,领会其有关保险欺诈规定的精神实质,并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使公众对参加保险有正确的认识,自觉地防止各种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要让公众知道,反保险欺诈不仅将使保险公司得益,广大被保险人也将从中受惠。同时应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可考虑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公开举报电话,利用知情人的求财心理,获取社会面的反欺诈情报。实践证明群众的举报对保险欺诈案的侦破非常有效,其次,保险人要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保险欺诈行为作斗争。当保险欺诈行为发生后,保险人应积极向有关部门揭发、检举、督促他们对欺诈者予以行政或刑事处罚,决不能因为怕失去保户而姑息迁就,最后,司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正确处理好每一个案件,不仅需要办案的司法人员有扎实的法律功底,还要有全面的保险知识,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利于及时发现和查处保险欺诈行为,维护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2、借鉴欧美国家成功经验,成立全国或地区性的反保险欺诈组织。欧美国家保险同业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成立了许多反保险欺诈的联合组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借鉴。联系我国现状,可考虑在保监会的政策引导下,由保险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各保险公司参与,公安、检察机关配合,联络各保险中介组织,共同出资成立全国或地区性的类似“保险欺诈调查协会”的组织,要制定工作章程,规定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统一行动纲领,从立体层面开展综合治理。

3、加强保险行业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的联合,发挥各自特长。在目前条件下,合作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包括高层合作,也包括基层单位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是个案合作,也可以成立相应联络机构。合作内容可包括,编辑保险欺诈案例,交流和传授保险欺诈案的侦破方法,以及在保险欺诈案发生时,联合协同破案等。

四、如何打造诚信保险

6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诚信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确很重要,但是面对入世后“洋保险”的进入,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应该怎么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也就是说应如何打造中国的诚信保险呢!除了上面谈到的有效防范保险欺诈外,我认为还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保险理念。保险行为是以合同为纽带,以信用为保障的资源配置机制,保险人要以最大诚信原则为基础,把诚信作为一种与资金、设备同等重要的“资本”,通过市场的优化配置来参与竞争,与被保险人建立起相互信任、共守承诺的良好关系。

(二)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由于中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在发展中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制约和规范机制,一些人受到利益驱动,做出了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这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声誉。因此,在整顿、规范保险市场时,各保险公司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展业人员在展业技巧、服务手段、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要对人、经纪人严把“进入”关。通过必要的培训,考核和行政、经济手段,使其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积极履行职责,为保险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提高服务水平。保险业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有赖于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每个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增强服务意识,使服务理念渗透到保险业务的每一项工作之中。

(四)完善市场规则。新修订的《保险法》将保险业的诚信原则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人分别增加了在诚信方面的具体要求,还增加了保险公司在保险委托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大了对保险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这些规定对规范保险人的经营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保险公司必须更注重对员工的诚信教育。

(五)延伸诚信管理体系。保险人在打造保险诚信品牌的过程中,要建立起职责分明的内部管理体系。市场销售、财务、业务部门都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人要认真执行保险诚信监管的各项规定,负责对投保人和展业人员进行评估建立起客户信用管理档案和诚信管理系统,制定保险业的诚信规则。监督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对理赔案件进行回访跟踪。

(六)建立真实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真实而完整的信息披露既有利于保险

7

人的自身发展和壮大,也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监管,增加行业透明度。因此,保险人有责任和义务向上级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提供内容真实、材料翔实的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则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把关,制定相应对策,维护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七)加大保险监管的制裁职能。保险监管机构不仅要对保险人进行日常业务监管,而且还要制定一套对保险信用进行监管的方案,通过对信息采集,对保险人的信誉度进行综合测评,对信用较差的保险人加以行政、经济制裁,对信用较好的保险人则予以适当奖励,并定期向公众披露保险人信誉度的测评情况

总之,通过以上的论述及对几个案例的分析、论证,充分说明了诚信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无论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来讲,还是对维护广大保户的切身利益来看都颇为重要。因此,诚信建设是保险业的基本原则。正如《保险法》所规定的那样。“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保险这一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信任,保险业就不会发展壮大,诈保、骗保就会防不胜防,整个保险业就会失去发展的环境,存在的空间。而时代需要保险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强烈呼唤诚信回归。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保险诚信体制,打造保险业的诚信品牌,保险公司才能持续稳健发展,中国的民族保险业才能够做大做强。

参考资料:

《保险法》:2003年1月1日实施

《保险世界》:保险世界编辑部出版2003年12期—2004年2期

《中国商业保险》:中国商业保险编辑部出版2003年1—5期

诚信建设说明报告篇7

“四德工程”即“爱德、诚德、孝德、仁德”,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建立良好道德规范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凝聚道德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四德”分别对应中央提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二、“四德工程”主要内容

一是要以“爱”为核心,实施爱德工程,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特别是要关爱他人、爱护环境、乐于奉献。

二是要以“诚”为核心,实施诚德工程,推进职业道德建设。要做到忠诚事业、诚实劳动、诚信待人。

三是要以“孝”为核心,实施孝德工程,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对待父母特别要注重保障生活、精神慰藉和敬业回报,为人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

四是要以“仁”为核心,实施仁德工程,推进个人品德建设。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高尚纯粹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我局实施“四德工程”主要措施

一是认真组织集中学习活动。采取全局集中辅导培训、党支部分组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上级关于“四德工程”建设的有关文件和教育辅导材料。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对“四德工程”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是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局网站开辟《“四德工程”建设》专栏,在办公场所张贴“四德工程”建设宣传标语、格言警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举办“四德工程”建设报告会,请先模人物作报告,为全局干部职工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是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爱德:组织开展“爱心一日捐”活动,动员干部职工关心关注弱势群体;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国土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文明科室、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积极参加植树等绿化美化活动。诚德:开展“国土卫士”和“十大标兵”争创活动;开展“履职担责,勇于创新,构建和谐国土”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活动;严厉打击违法占地、私开滥挖行为。孝德: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敬老实践活动;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开展“靠道德传家、赢邻里赞誉”实践活动。仁德:开展“强素质、树形象”活动;开展“懂礼知仪明荣辱”活动;定期开展“说句心里话”活动;组织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寓教于乐。

诚信建设说明报告篇8

关键词: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尝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004年8月国家出台了新的助学贷款政策,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从中受益。

国家助学贷款是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目标,加快西部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帮助经济困难的优秀青年顺利完成学业所做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对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和教育平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如失信、还款率低、恶意欠款、贷款目的不纯等问题。因此,加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它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诚信做人的理念,以及有效改善资助政策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加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采取了如下几点尝试,希望能够为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提供参考。

一、制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注意事项》,优化贷后管理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作。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诸如申请表填写涂改或填写错误、学生不能根据自己实际的贷款需求申请合理金额的贷款、贷款目的不纯等各式各样的问题,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为进一步优化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工作,加强日常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我们制定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注意事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质上是一种国家资助的商业贷款行为,它有严格的申请和审批程序,必须按程序提出申请;2.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有相应的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3.制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资料填写及排放顺序说明》,对各种申请表的填写要求做详细说明,下发各种申请表的填写样表给学生参考,减少学生填写申请表时出现的错误,提高办事效率;4.学生要弄清自己真实的贷款需求额度,国家助学贷款不是福利,它并非贷得越多越好,它是需要还本付息的,现在贷得越多,将来还款压力也越大;5.对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申请时间、经办银行、还款协议、还款须知等做详细说明。

二、建立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材料管理数据库

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和二级院系共同建立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材料管理数据库。二级院系对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纸质材料分类整理,上报高校资助办,资助办根据院系上报材料按年度归档。同时,资助办对二级院系上报的电子版材料和银行反馈的不良记录等材料分类整理,分别建立申办材料、贷款发放、还款情况三个电子数据库,以便贷后的管理。

三、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追踪

为了解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的还款情况,与经办银行开展还款追踪工作。每年5、6月份,学校和银行组织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准毕业生填写还款协议,开始还款追踪的第一步工作。同时,银行不定期地向学校反馈违约、恶意欠款、由于疏忽忘记还款等情况,学校及时联系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尽快还款,减少不良信用记录。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信用度

1.开展“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惠民政策与“民生工程”的宣传力度,营造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际,每年3、4月份开展“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活动主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活动目的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确保各项政策顺利实施。活动内容是宣传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重大意义;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内容;学校贯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的创新作法和好的经验;获资助学生的诚信、感恩及励志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有主题班会、宣传板报、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通过开展宣传月活动,增强了广大师生们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同时也提高获得贷款学生的责任意识。

2.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

以“贷款助学,信用助人”、“我的信用我做主,美好生活是归属”等内容为主题,会同人民银行和贷款经办银行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征信知识教育,使广大师生了解什么是征信,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作用,个人信用报告是怎样形成的,信用记录对个人的影响等征信知识。以征信知识为切入点,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在个人申请各种贷款和补助、缴纳学费、诚信就业时,都必须要诚实守信,否则将寸步难行。

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内容:(1)新生班级征信知识主题班会。二级院系组织新生各班级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策划本班“学征信知识宣传”活动方案;(2)利用学校宣传栏出版宣传板报。二级院系、人民银行、贷款承办银行分别制作宣传板报,放置于学校宣传栏和学校人流密集的过道,校学生会负责维护展板,另外,利用学校广播、校刊校报等校园资源向全体师生宣传征信知识和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重要意义及现实事例,并及时诚信教育活动信息;(3)针对新生举办诚信知识专题讲座。由人民银行向新生们讲解征信的概念、我国征信业的发展、征信系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解释良好的信用记录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好处,传授一些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负面记录的小技巧,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对助学贷款、个人征信查询等政策做具体介绍,同时讲解关于助学贷款方面的知识;(4)设立助学贷款申办、征信知识现场宣传点。向教职员工、广大学生宣传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办法,了解个人信用的查询和使用过程;(5)教职员工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日”。对教职员工宣传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办法,了解个人信用的查询和使用过程,并专门为教职员工开辟“信用报告查询日”,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上门查询服务;(6)举办“征信知识竞赛”活动;(7)围绕“诚信、感恩、励志”这一主题,开展征文比赛活动;(8)建立校园义务工作登记制度;(9)建立诚信档案。

3.开展送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

结合学生需求,联合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开展电子银行知识宣传、电子银行业务办理咨询、如何合理使用信用卡、校园网贷的危害和防范、如果防范电信诈骗等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活动促使广大同学积极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信用记录。

4.个案教育

每年5、6月份,学校通过正反个案对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准毕业生进行离校前的诚信教育,增强他们对责任、风险、信用等的意识。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农月香(1982-),女,壮族,广西百色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诚信建设说明报告篇9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体系

诚信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所在。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十分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诚信”写入公民二十字道德规范;2002年,十六大报告和2004年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党的十报告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这些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市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老妇晕倒马路,路人置之不理”“少童被车碾压,路人视而不见”以及“三鹿奶粉事件”“毒胶囊事件”“蒙牛事件”“可口可乐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等层出不穷,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呈下滑趋势,必然影响到大学生这个群体,导致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普遍存在。本文中在剖析当代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进而挖掘本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路径。

一、何谓诚信

诚信,即诚实守信,讲信用,守诺言,办实事。诚,指“内诚于心”,是一种信仰;信,指“外信于人”,是诚的外在表现。即是说,诚是信之本,信是诚之行。诚信的道德要求即是: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因此,诚信,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与“立人之道”。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不论任何时候,诚信都是人最重要的品德。“明礼诚信”被列入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诚实守信,严于律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成为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之一。而作为刚刚走过校园的“80”后,还是当今大学生主体的“90”后,无论是在言行、举止还是对传统道德标准的传承上,都倍有争议,他们颠覆着常理,挑战着道德。很多学生将作为传统美德的“诚信”丢弃掉,或者不屑一顾,或者嗤之以鼻,人类的道德准则之一的“诚信”正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

二、高职院校诚信现状

当代大学生诚信方面主流是好的,但当代社会道德滑坡严重,势必会影响这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无论是在生活方面、学业方面,还是为人处事和就业方面都出现了各种失信的现象。

学业方面,上课睡觉、聊天、玩手机、上网,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社会调查报告伪造和论文抄袭或者直接从网上复制、同学之间相互抄袭,作业雷同现象严重等,主要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应付教师;生活方面,生活态度不认真,各种不诚信现象频生,学费缴纳拖沓或不缴,制做假证明想法设法获得贷款机会,助学贷款托还、不还等,严重损害了当今大学生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人处事方面,做事不讲信用,不守时间,不遵循规章制度,生活随意,甚至以玩乐态度恋爱,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就业方面,签约违约、花钱买证、证书造假、学历造假等现象比比皆是,使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日益下降。以上各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更是屡见不鲜。

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已经不是个人道德水平问题,而是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滑坡的体现。这对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这所学校把“真理”作为校训。在哈佛大学的校门和建筑物上都刻了一个拉丁文单词“真理”,这个词代表了“真相、诚实和正直”。正门上还刻了一句话:“真理之门只会向那些正直的民族开放。”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那些不诚实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教育部决定自2013年起于每年5月份在各地、各高校集中开展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要求要以“诚实守信”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有效地将诚信教育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素养与行为。这个活动也正是为了发扬诚信的传统美德,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加强诚信教育并非易事,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配合一同完成,充分发挥家庭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学校里教师的引导作用,社会上舆论的影响作用。

(一)家庭的影响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其影响是莫大的,大学生之所以诚信缺失与其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父母的为人处世,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想法和行为,父母好的行为会成为孩子好的榜样,否则相反。很多家庭只注重孩子的智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德育的教育,或者将之推给学校老师,是孩子缺乏诚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要想让孩子有好的修养,增强诚信意识,必须从小抓起,从父母做起,使孩子有个好的生活环境,父母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西方大学教育排在首位的即是德育,而我国的高校注重的是成绩,也即智育。孩子们正是一直在成绩的重压之下走进高校的,常常是只唯成绩是尊,家长更是如此,因此出现了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恶性事件,从“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家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到“复旦投毒案”等一系列事件都发生在当今的大学生身上,相比之下的“抄袭”“欠贷不还”“违约”等已经不足为奇。我们常在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为什么一届不如一届?实际并非智商越来越差,而是诚信水平越来越低的结果。正因如此,我们高校必须加以重视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的考评机制

以往我们大学对学生德育的考评主要是通过辅导员、学生处和思政教师对德育方面表现以成绩的方式量化,体现出来,但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是最直接的,应该加强他们对学生德育方面的考核,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思政教师在思政课成绩方面应该减少试卷成绩的比重,加大学生平时的诚信、表现得成绩比重,并且将辅导员、思政教师及学生处的考核成绩作为最终能否得毕业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成绩。这样学生就不得不重视素质的提高,平时的修养,从而也会更加重视思政课。

2.建立诚信档案

诚信档案主要是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很多专家早已意识到,并很重视。但高校一直做的不够,因为这是个复杂的工程,不仅仅是制定些规章制度那么简单,重要的是诚信档案的完善过程很复杂,需要很多人的配合及做大量的工作。高校需要跟踪记录大学生的诚信情况,并给予正确的评价,记录好每个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考试是否作弊、学术论文是否抄袭、归还贷款情况及学生就业是否违约,等等。因此,诚信档案对学生的诚信水平的提高,却至关重要,一个不好的诚信档案会影响学生的选拔、工作甚至将来在工作岗位的提升,反之易然。因此,学生自然会重视档案的内容,不做违德之事,多做好事,自然诚信也即不是问题,使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提高诚信水平。

3.校园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们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生活的主要地方,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对大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虽然校园的诚信建设取得了些成就,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要求还相差甚远,随着社会的价值观的多元化,诚信教育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很多高校的校园建设比较单一,只是把这一重任推给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来做,结果成效甚微,也是当前大学校园诚信建设的弊端所在。加强校园的诚信氛围建设要从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校园教育、校园宣传等多方面进行,在校园精神的感召之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切实的感受诚信的重要和魅力,形成“为学贵以诚、修身贵立诚”的价值共识,同时学校的管理、制度及举办的各种活动都能体现出“诚信”,以诚为出发点,培养诚信人为落脚点,将诚信的氛围建设纳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之中,营造“你诚信、我诚信,大家一起做诚信人”的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学习氛围,这才是加强校园诚信氛围建设的根本途径。

(三)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力度

随着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占领了传统价值观的领地,同时、欺诈、造假等不诚信现象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从各方面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们,他们在一种毕业将失业的压力下读书学习,为了将来顺利毕业或者不失业,就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为所欲为,不计后果,在这种压力下,道德、诚信严重贬值,甚至不值一提,出现这种情况与当前的社会状况和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以及一些反面案例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诚信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造一个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就要首先利用法律手段,在法律中明文规定诚信的原则、内容,确立诚信的权威,用法律的强制性加强诚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诚信至高无上,任何人不可以身犯险,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让不诚信的代价更大,无人敢侵犯,从而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法律的强制性外,还要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这种监督除了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每个人的监督意识,发挥每个人的监督作用,让人人都成为监督主体,并非易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诚信宣传、诚信教育等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慢慢解决。只有让人们意识到不诚信的后果很严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道德的批判,甚至职能部门的惩罚和法律的制裁,自然会大大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这样不但会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甚至对于全社会的诚信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在家长的潜移默化的正确的引导下,让每个学生从小就有良好的诚信意识,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不断的强化诚信的内容、本质和重要性,才能在学生心中形成诚信的高大形象,树立诚信的尊严感,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对不诚信行为的监督,以及以法律的形式树立诚信的威严,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以身犯险。所以,建立一个系统的诚信体系,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并非易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一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在大学生心中甚至社会上筑起诚信长城,才能牢固坚不可摧。

参考文献:

[1]张大方.诚信体系建设与约束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03,(10):21.

[2]朴玉霞.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报,2005.

[3]马保恒.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工作的探讨[J].党史,2008,(1):38.

诚信建设说明报告篇10

一、会计诚信的涵义

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信,会计行为作为企业行为的一部分,不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会计诚信作为企业诚信的一部分,也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诚信。会计诚信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向报表使用人提供的财务信息应该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审计诚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具体表现就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应该真实、可信。而会计造假是企业为了局部利益,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告,以蒙骗报表使用人而获取超额利润,是企业失去会计诚信的具体表现。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如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核算不规范等,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失去真实性。从主观上看,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若是企业为了获取利益,明知故犯的,应属于会计造假,是会计诚信的问题;若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造成的,应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问题。

二、失去会计诚信的危害性

许多研究和政府调查结果表明,造假的企业很多,造假的花样也不断翻新,会计造假以低成本获取高收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逐步形成了“法不责众”的局面,会计造假已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对国有企业来说,会计造假滋生了腐败行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公款吃喝无一不从会计造假开始。造假后的财务数据层层上报,不仅造成统计数据不真实,而且很难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业绩做出正确评价;若用于宏观指导,有可能使决策失误,严重时将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会计造假最直接的后果是对投资者信心的严重打击,造成股市下跌。从我国股市运行情况看,一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对股市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看,200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8%,明显好于市场预期;外贸顺差、企业景气指数、金融运行等方面的形势也都不错。然而股市却显得十分低迷,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者受到一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的伤害,信心大为受挫。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三、会计诚信问题存在的几个原因

1.政府制度建设不完善和政府的行为干预是造成会计诚信问题的原因之一。由国家会计教育学院诚信教材开发组开展的对200多家企业总会计师的调查问卷统计资料得出,认为最近出现的上市公司严重虚假财务报告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治理不到位的占45.48%;认为是相关法规不配套和政府部门严重干预的分别占28.09%和17.4%;认为是由于证券市场规定不合理,有时难免违心地出具带有虚假水分财务报告的占57.21%;认为是地方政府插手的占23.25%;认为挽救会计行为“信誉危机”关键在于加快相关法规的建设的占40.67%;认为是改善执业环境的占29.6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以及政府的行为干预是造成诚信问题的原因之一。我国的主流企业仍是国有企业,即便是上市公司,也多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经过证券公司包装上市的,其中国有股数额大。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国有投资者与非国有投资者之间、与旧体制相连的企业职能与出资人利益之间,对一方利益的过度偏袒导致了制度对造假的容忍甚至纵容。

2.会计主体的身份也是造成会计诚信问题的原因之一。会计的主体是单位负责人,我国的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的单位负责人(或董事长)是国家干部,是由政府层层任命的“官”,“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单位负责人为了个体或局部利益,直接授意、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改写会计报表、虚增业绩、隐瞒亏损,面对这种情况,加之由于会计人员身处员工的位置,很容易产生被撤职、调离岗位等打击报复行为,因而无法拒绝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出具虚假财务报告。

3.监管不力、惩罚力度不够是造成会计诚信问题的原因之一。我国目前针对会计诚信问题出台的法律很多,社会上针对会计造假的舆论批评也较多,但真正受处罚的极少。纵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对个人出具虚假财务报告惩处最重的是,对披露信息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的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刑法》),其次是“处以20万元以下的罚金”(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对出具虚假会计证明的会计师事务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经营业务或予以撤销;对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法人的处罚则未涉及。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当地政府出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而推荐上市的,公司的上市便自然维系了相当多的当地政府的利益,已造就了“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局面。再加上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有企业改组形成,即使予以惩罚,罚的仍是国有资产。因此,即使制定了严厉的惩罚准则,即使上市公司已经符合受惩罚的条件,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仍然很难予以惩处。

四、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几个对策

1.加强法制和政府监管。首先,要解决会计法制的“精确制导”,也就是说,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降低名义上的要求,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解放大多数企业;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唯一责任人,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集中打击关键目标;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瓦解欺骗联盟,分化打击目标。此外,为了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需要研究司法会计,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其次,从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需要解决监管部门无作为的法律责任问题,或者明确监管不力的责任问题。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财政、审计、税收等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按照法律及有关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及时发现不诚信的行为,并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严惩,加强对会计和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检查与处罚力度,让那些造假者付出惨重的代价,使其违规成本远远超过违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