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50:11

中医针灸论文篇1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中医学、针灸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大都附有由论文标题构成的英文目录。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读者和便于检索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effectiveacupuncturetherapyfor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aJa)1993;21(3)∶205例2:UsingthepowerofBeliefinacupunctureandHolisticmedicine:CaseStudies33.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CantheadditionofmoxibustionDuringacupuncturetherapyimproveRecoveryfromBell′spalsy?aJa1998;2633

2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主题突出,简短明了 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ConservativetherapywithacupunctureforinjurytotheSciaticnerveResultingfromintramuscularDruginjection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theDemystificationofChinesepulseDiagnosis:anoverviewoftheValida2tions,HologramsandSystematicsforLearningtheprinciplesand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 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of、investigation、Report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213尽量避免使用缩略词语, 为使读者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使用缩略词有失恰当,特别是疾病名称,应避免非标准缩略词语。如此缩略词已通用且无歧义,亦可使用。例6:DeterminationofSafetyneedlingDepthviaCt2ScanStudiesoftissuethicknes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258〕。例7:Diagnosisandtreatmentof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258〕

中医针灸论文篇2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经验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1.1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总结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3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2.1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作文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崑、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2.2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2.3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4.2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4.3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中医针灸论文篇3

1、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医疗技术,针灸医家作为拥有专业知识、从事医技操作的主体,对针灸薪火的代代相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尤其是那些技术精湛、学术上有创新思想的医家对整个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在古代印刷技术落后的情形下,加上古代医书与医学技术秘而不传的风气,口耳相传曾经是传播针灸知识的最初形式。

针灸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师徒授受或家族承继的典型实例,这些民间私授的方式,曾经是针灸薪火传承的主要形式。相传战国时期的扁鹊不但自己精于诊病,还十分重视培养弟子,在医疗实践中将医术传授给弟子,据说他的弟子有子阳、子豹、子容、子明、子同、子越、子游、子仪、子术、虢太子十人。在抢救虢太子尸厥症时,在其指导下,弟子子阳、子豹相互配合,采用“针刺”“药熨”“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取得了奇效。除扁鹊之外,早期的涪翁、华佗也教授了很多弟子。魏晋以后,还出现了一些知名的针灸世家,如南北朝时期的徐氏家族、宋明之际的席弘学派,等等。通过师徒授受与承继家学的传统传承方式,优秀的学术思想得以弘扬,有效的治疗经验得以继承,这是针灸学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最早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始立针道,其又名《九针》《针经》;接着汉代出现了第一部针灸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魏晋皇甫谧编撰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着针灸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为当时针灸教育及临床取穴的规范,统一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归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清以前内容最完备的针灸著作,也是明以来至今300多年来流传最广的针灸医著;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把针灸学知识编成歌诀,并附以注文和图,是清太医院的针灸学教材,对针灸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代医家编撰的针灸著作层出不穷,这些医学著作的不断丰富成为针灸医学进步的阶梯。

2、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在针灸医学从古至今的传承过程中,针灸医师除了通过古典医籍学习经络腧穴理论外,还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载体来学习,如:明堂图、经络图和针灸铜人,等等。这些图谱和模型的出现,使针灸学的内容更为丰富,较之其它医学,它的专业特色更为鲜明。其中,针灸铜人与模型作为经络腧穴理论高度形象化的载体,历来倍受重视。古代明堂图是指腧,按照内容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身总,一类是按照经脉分类的十四经。唐代医家孙思邈所绘“三人明堂图”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彩色明堂图,孙氏的原图没有流传下来,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不同传本的“三人明堂图”,后世各家“明堂”专书不断问世,明堂图也日益丰富,孙思邈这一绘图体例对于后世明堂图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脉图则是依照经脉循行路线绘制的十二经脉图或奇经八脉图,通常一条经脉循行绘制一幅图。

针灸铜人是立体化的针灸穴位模型,指身上刻有经脉、穴位的人体铜像,是古代常用的针灸模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针灸铜人出现于宋天圣年间(公元1027年),即宋代著名医家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第2年,他奉旨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以便使该书记载的腧穴定位不再出现错误和混乱。针灸铜人以更直观、形象、准确的立体图像超越了一般书中所附平面腧,也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定位的最好注解。

在宋以后的针灸教育中,针灸铜人不但是老师讲授“人体腧穴”课上的直观教具,而且是学生考试“腧穴定位”时的标准答案。宋以后,相继出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针灸铜人,如:“明正统铜人”“明嘉靖铜人”“清乾隆铜人”“清光绪铜人”“民国铜人”等。针灸铜人对针灸医学的教育、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其它的针灸图谱和模型,图谱中包括丰富的针灸器具图、操作图、治疗图以及现代针灸教学、临床中广泛使用的针灸穴位挂图;模型中除了铜人之外,考古还发现汉代漆木人、陶人等,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古代针灸模型。

3、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嬗变自明末清初以来,不断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与西洋医学打破了中医针灸学长期以来封闭的自我发展格局,也为中国医家开创了重新省视、认知和发展传统针灸的新视角、新方法。在中西交会的中国近代化100余年历史中,针灸医学形态也发生了鲜明的转变,经历了交织着矛盾、彷徨和曲折的近代化历程。明清时期,中西汇通医家参照西方医学,重新解读经络学说,导致经络理论由传统思辨研究转向实证式研究。这些医家采用血管解剖阐释经络实质,采用血液循环及呼吸换气解释经脉营卫运行实际过程,这是西方观念渗透、融汇于经络理论认识的开端,也是引发经络理论认识近现代转型的开始。

中医针灸论文篇4

1循证医学对针灸学的影响

1.1循证医学的宗旨与目标循证医学是在90年代初期逐渐萌芽并发展的一门新兴基础学科,目前在西方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广为应用[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实践过程,即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必须建立在最佳的科学证据之上。医师在决定临床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三方面因素,即第一手的患者临床资料、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结合,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在于,传统医学通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对于临床证据的收集与分析不够系统全面。而循证医学则更加强调临床研究证据,相对而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更加审慎严密,更能体现医生经验、临床研究进展和患者意愿的综合价值。

1.2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的关系针灸作为一种以针刺穴位为主要手段的外治疗法,其基本技术是来源于人类从古至今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不断认识以及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与完善,针灸学逐渐依托经络、腧穴等独特学术内容而衍生为独立学科。正因为以上原因,针灸学更加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特别是针刺手法等,更是难以用现代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而且,针灸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文献,这些资料一方面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证据来源,同时又因其极其繁杂,而难以快速、有效地寻找到高质量的证据。循证医学对于证据的获得与评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医学数千年所不曾尝试的。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医的窗口和排头兵,针灸学自然要最先接受循证医学标准和理念的考问。将循证医学与传统针灸学有机结合,将是促进针灸学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3循证医学对于促进针灸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999年3月31日,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注册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四个中心。值得欣喜的是,中国针灸界没有落后于循证医学发展的步伐。针灸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针灸学界逐渐认识到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对于验证针灸疗效、提高针灸学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手段进行针灸临床研究,科研设计水平逐渐提高,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的数量急剧增加,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证据。循证针灸学,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有关学者正式提出[3]。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针灸热”的背景下,也使国外的医疗界同行对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针灸被更多的国外患者认识和接受。所以,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于针灸这门古老医学重新被世人认识是很好的机遇,同时,其严格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对以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的针灸医学形成挑战。

2循证医学时代针灸学面临的问题

2.1针灸临床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当运用循证医学的标尺衡量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水平时,发现尽管经过了10余年的学习与应用,针灸临床研究依然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有很大距离。现行针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如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以这些标准评价针灸临床试验质量,会发现很多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随机方法不正确或没有真正意义上采用随机(只是名义上声称采取了随机分配,但具体随机方法并无描述);分配隐藏方法缺乏描述;对照组设立随意性强,缺乏科学依据;没有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样本含量估算不准确;疗效判定标准和疗程不统一;没有进行随访或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统计方法不正确;失访、退出病例没有做恰当处理等等。这些容易使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4]。

2.2针灸标准缺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现代社会体现行业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在某一领域掌握话语权的制胜法宝。众所周知,个体化治疗是针灸的一大特色,针对疾病,每个针灸医生的理解和治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针灸标准化,日益成为针灸学界面临的另一课题。实际上,在针灸发展史中,一直有关于针灸标准的尝试,如宋代著名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的铸造,就是历史上第1次官修针灸标准。建国后,针灸标准化得到一定发展,已经颁布了《腧穴名称与部位》等12项国家标准,还有14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中。中国针灸学会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组织机构,编制了《针灸标准化发展纲要》和针灸标准体系。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针灸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针灸标准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我国针灸标准制定起步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所以目前,针灸标准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标准数量相对较少,标准质量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目前,韩国、日本及部分欧美国家也在积极制定针灸标准,针对针灸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存在激烈的竞争。标准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之一,也是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的一种方式。由于标准的缺乏,导致临床医疗行为缺乏规范性,疗效可重复性差,这也是针灸研究难于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2.3针灸疗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学、客观的临床评价是任何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针灸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评价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特殊性。针灸疗法的效应不光与选择哪些穴位相关,而且与针刺深度、刺激方法以及人体状态等等密切相关。单一评价某些指标并不能反应针灸疗效的全貌,可能导致针灸真实临床疗效不能被客观、真实反映。例如,通过对现有已发表的Cochrane系统评价来看,以往普遍认为对某种疾病有效的针灸疗法,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而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这已经对针灸发展形成了阻碍,因为循证医学的产出如系统评价的结果等,将很大程度影响患者、医生甚至国家医疗政策制定者对针灸的态度。针灸临床评价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要素,既运用大家公认的方法,又不失针灸自身特点,这是针灸研究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3与时俱进,提高针灸学术地位

针灸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被世界人民接受和欢迎的一种有效、便捷、无污染的治疗方法,在美国,调查显示每年超过200万人接受针灸治疗,其应用前景不言而喻[5]。在循证医学已经成为全球主流医学普遍接受的公认标准的背景下,古老的针灸学惟有与时俱进,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手段,证明自己的确实疗效、良好的安全性以及优异的卫生经济学特性,才能实现发展和提高。

3.1加快人才培养,提高针灸临床人员和研究者素质循证医学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很多针灸从业者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通过对某些病种的文献质量评价可以看出,很多作者的临床研究设计能力还停留在采用自拟标准观察有效率的水平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针灸学界开始应用现代临床研究设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本世纪初,部分针灸从业者开始掌握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进行针灸系统评价工作。但是,与庞大的针灸从业者队伍比较,这个群体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与专业知识传播不利、教育培训渠道不通畅、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有必要增加院校相关课程比重,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同时,针灸学术期刊应该提高针灸学术论文准入要求,从研究设计方面加大编辑力度,使真正的高水平文献得以采纳。

3.2构建符合针灸特点的科研模式针灸因其复杂性干预的特征,注定不能照搬西方医学的评价模式。在针灸特色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法,进行疗效验证;另一方面不能抛弃针灸特色内容,如经络辨证、补泻手法、穴位配伍等,这些针灸关键技术必须在临床研究当中加以详细描述、记录,采用中医特色的、非量化的方法加以评价。近年来,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渐渐成为针灸科研的主流,同时也成为了联通古老针灸与循证医学的桥梁。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范式,可以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与临实脱节的窘境[6]。依据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可以使针灸研究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优势特色才能得以发挥。

3.3建立中国针灸标准体系20世纪80年代,在以我国针灸专家为主的团队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了《经穴名称标准》《针灸基本技术术语标准》和《头皮针穴名标准》。同时,我国也相继推出了《经穴部位》(GB12346-90)和《耳穴名称和部位》(GB/t13734-1992)等国家标准。进一步,如何针对我国现阶段针灸学科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是针灸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7]。除了穴名、经穴定位、针灸器具等标准外,作为针灸从业者,更加关心针灸操作标准的制订。临床针灸标准的制订水平与循证针灸学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只有当针灸临床研究水平普遍提高,才能为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使我们的标准经得起国内、国外针灸从业者的实践检验。通过前期的努力,目前已有包括针灸治疗面瘫、带状疱疹等5项wHo西太区标准以及针灸治疗肥胖、便秘等1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相继。在欣喜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因为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限制,在国际最新证据评价体系的衡量之下,得到的是大量低水平证据,以致于难以拿出成系统、多层次的推荐方案。因此,有必要从自己做起,踏实做好每一项临床研究,同时加强标准的跟踪与更新。

3.4提高针灸在医疗系统的地位,鼓励针灸从业者积极性尽管针灸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但针灸专业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尚待提高。针灸科在多数医院,特别是综合医院属于辅助科室,与重点专科无缘。针灸诊疗价格长期受行政干预,不受市场机制调节,其成本和价格不相匹配,长期处于极不合理的低价位,针灸诊疗的效益差,从业人员收入低,不受重视和尊敬,降低了其积极性,制约了学术研究和发展[8]。只有在经济投入和产出方面给予针灸应有的待遇,才能使更多从业者有充分时间和精力从事临床研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针灸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中医学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循证医学的兴起,给针灸学与西方主流医学平等对话提供了契机。虽然循证针灸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在针灸学的应用必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琳,陆爱平.国外循证医学教学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6-17

[2]张鸣明,刘鸣,编译.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1998,13(3):265

[3]梁繁荣.循证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94

[4]蒋云峰,林丽霞,李素荷.基于ConSoRt和StRiCta评价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80-384

[5]LarissaVados.美国针灸发展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1):37-39

[6]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

[7]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标准基本体系[J].中国针灸,2011,31(6):549-550

中医针灸论文篇5

职称网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疗法独特,而且疗效显著。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医源性疾病和不断上涨的医药费用负担所困扰,对替代医学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针灸医学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重视。相对于国外针灸发展的热潮,我国针灸界目前的状况则有些不尽如人意。2000年,中国针灸学会在青岛召开了“新世纪针灸发展论坛”,对我国针灸医学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当时提出我国针灸界存在着“机构萎缩,人才流失,病种减少,效益滑坡”的现象。因此,调查全国针灸临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客观依据,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基于这样的目的,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笔者从2006年5月-2007年5月开展了“全国针灸临床现状的调查”,从影响针灸事业发展的几个因素入手,了解其状况,分析其原因,力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2000余份,收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寄回的调查表700余份,剔除不合格答卷,有678份纳入统计。其中男451份(66.5%),女227份(33.5%);年龄:<30岁23份(3.4%),30~45岁412份(60.8%),>45岁243份(35.8%);学历:大专以下149份(22.0%),本科363份(53.5%),研究生166份(24.5%);职称:初级27份(4.0%),中级249份(36.8%),高级402份(59.2%);从事针灸工作时间:<10年124份(18.3%),10~20年334份(49.2%),>20年220份(32.5%);地区分布:省(直辖市)254份(37.4%),市(区、地区)364份(53.7%),县以下60份(8.9%);医院类别:中医院341份(50.3%),西医院324份(47.8%),中西医结合医院13份(1.9%)。本次调查范围广泛、层次齐全、人员分布合理,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针灸临床的一般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针灸人才队伍的变化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目前普遍的感觉是针灸科人才流失严重,针灸发展后继乏人。然而,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与1997年前相比,针灸科医生数量、针灸科医生职称比例数、针灸门诊床位数量、病房床位数量均有一定的上升(见表1)。表1 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和床位数量比较(略)注:床位数不包括天津2家特殊高者;不同职称人员比例的比较,经秩和检验,u=0.638561,p>0.05

  

表1数据表明,10年间,针灸科医生平均人数增加了37.5%,门诊床位数上升了60%,病房床位数上升了36.67%。然而,从原始资料看,地区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黑龙江省大庆市9所市级医院的针灸科1989年共有针灸医生29人,针灸床位70张,到了2000年,有针灸医生12人,针灸科床位0张,医生人数和床位数直线下降;2005年,有医生17人,床位数仍然为0。而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年前针灸科人数71人,门诊床位200张,病房500张;2007年针灸科人数140人,门诊床位300张,病房600张,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特例。

  职称网

分析针灸医生数量有所增长的原因,与近20年来针灸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1981年以来,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成立针灸系,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截止2001年,我国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22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西医高等教育机构10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非医药高等院校6所。这些院校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充实了针灸临床第一线,因而使针灸医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针灸科近年来转业人员较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据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份调查统计,1985、1986级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毕业当年(1990年、1991年)有92.6%的人从事针灸专业,毕业10年后(2000年、2001年)这一人数只有65.4%,下降了27.2%,这部分毕业生的流动方向主要是医疗行业的其它科室[1]。这一流动的倾向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职称结构看,本次调查资料显示,针灸科医生中高级职称占36.6%,比10年前增长了15.4%,而初级职称却比10年前下降了8.1%,虽然统计结果证明该数值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上述毕业生流动情况分析,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针灸科确实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尤其是年轻医生的流失。这种针灸科医生年龄趋于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对针灸科的发展十分不利。

2.2 近10年来针灸科诊疗人数变化的分析

   针灸科诊疗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公众对针灸的认知程度。我们在调查表中设计了“每年针灸科门诊诊疗人数、每位医生平均日门诊量”的10年间的对比。

2.2.1 针灸科年门诊量的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199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不足1000人次,最多4.8万人次;200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1200人次,最多30万人次(见表2)。表2 与10年前针灸科门诊年就诊人数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5.927808,p<0.001

  

从表2可以看出,10年间年门诊量在0.5~1.5万人次的针灸科比例变化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门诊量在0.5万人次以下针灸科的减少(减少了18.3%)和1.5万人次以上针灸科的增加(增加了18.2%)。也就是说,总体上针灸科年门诊量10年后较10年前有很大的增长(p<0.001)。从所收到的问卷中看,针灸科门诊量大的为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门诊量较少的多是一些综合性医院和规模较小的职工医院。

职称网

2.2.2 针灸科医生日门诊量的变化

从有效问卷中可见,针灸医生日门诊量最少不足5人,最多可达40人;与10年前比较,最少日门诊量变化不大,最大日门诊量有较大提高(见表3)。表3 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10.686262,p<0.001

  

由表3可见,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有明显的增加(p<0.001)。医生数量有所增加,门诊量有明显增加,均说明近10年来我国针灸临床还是有了一定的发展。

2.2.3 针灸科患者首诊率分析

在678份答卷中,有202份回答了首诊率问题,其中首诊率最高为98%,最低为10%。有60.89%的针灸科患者首诊率为61.0%以上;39.11%的针灸科以转诊为主要患者来源(首诊率在60.0%以下),更有甚者,首诊率在30%以下的有24个针灸科,表明这些针灸科的业务发展相当被动。

   首诊率高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有具有特色的科室,如天灸、挑治、腹针、康复中心(综合疗法)等;②针灸疗法比较深入人心、基础雄厚的地域,如福建、广东等地;③名医效应,如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首诊率都相当高。

   转诊率高于首诊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多为综合性医院,患者首诊是其它科室,治疗无效后才来针灸科;②多为病房,或疗养院;③与医院是否有其它与针灸相关的科室有关。在所收到的答卷中,57.5%的医院有神经内科,57.5%的医院有理疗科,57.5%的医院有康复科,45.0%的医院有疼痛科,36.7%的医院有脑病科,35.8%的医院有颈肩腰痛科,21.7%有其它相关科室。这些科室的存在对针灸科的患者分流很大,影响了直接到针灸科就诊的患者数量。究竟其它相关科室的设立对针灸科门诊量影响到什么程度,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还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2.2.4 门诊量与地域、医生职称、收费等关系的分析

职称网

资料分析显示,门诊量与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广东、福建等地各医院门诊量,无论是省级医院还是县级医院,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医院,年门诊量都能够达到1.5万人次以上;而在河北地区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年门诊量均在1万人次以下;年门诊量最少的在西北地区,如青海省西宁市某医院,年门诊量在0.5万人次以下。这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对针灸的接受和认知程度就越高。这种情况与当前国际上针灸发展的地区差别十分相似。

  

门诊量与医生的职称没有明显的关系。资料显示,正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5人,副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20~40人,主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0人,住院医师及其以下者日门诊量约为15~20人,差别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与中医其它科室中,老中医门庭若市、年轻医生门前冷落不太相同。因此可以说,针灸医生的经验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无论从现行的收费制度、还是医生和患者的认知,都没有体现出对不同级别针灸医生技术水平的承认。

  

收费对门诊量的影响似乎不存在负相关。平均每次治疗收费水平最高的在我国的华南,包括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针灸门诊量并不少;北方地区如天津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每次收费达到40元,但患者还是趋之若鹜。相反,有些地区尽管收费相对便宜,但是门诊量维持在20人左右。因此,可以认为,收费高低并不是影响门诊量的重要因素。

   针灸科的门诊量、首诊率是针灸科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尽管门诊量、首诊率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针灸科是否有过硬业务技能是问题的关键。要加强针灸科的特色建设,善于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特色门诊;其次是努力营造名医效应;第三,加大对针灸疗法的宣传力度,让行业内外的人都认识针灸,了解针灸疗效好、无不良反应的特点,从而愿意采用针灸疗法治病。

2.3 纯针灸治疗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比率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

  职称网

针灸是一门具有独特技法的治疗手段,针灸疗效的高低与技法运用的是否得当有直接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有人认为临床上存在着轻传统技法应用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针灸科常用治疗技术”一栏,罗列了电针、艾灸、拔罐、放血、梅花针、火针、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小针刀、其它新技术,以及是否有本科独特的治疗技术共计12项问题,分为常用、有时用、不用三类情况。678份答卷的回答情况(见表4)显示,针灸科治疗技术的常用排序为:拔罐、电针、tDp照射、补泻手法、艾灸、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放血、梅花针、小针刀、火针。可以看出,拔罐、电针、tDp照射是针灸科目前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使用率在60%以上;传统艾灸虽然有诸多不方便之处,但是仍然有42.2%的针灸医生临床上常用;一些操作相对较难、或疼痛出血的疗法,在临床中使用较少。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一半多的医生经常运用,另一部分则是有时运用,有6%的人干脆不用,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使用有些不尽如人意。表4 针法技法使用频度情况[答卷份数(略)]

表4数据反映出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 传统针灸收费偏低

目前,各地针灸收费标准中基本上都是电针高于普通针刺,tDp照射高于传统艾灸。针灸医师治疗程序一般为针刺、接电针、照tDp、起针后拔罐,一系列操作下来既省时又方便,免去了手工捻针的费时费力,又免去了传统艾灸的熏灼,且收费相对较高。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针刺补泻手法的常用率仅为44.3%,而电针的常用率高达75.0%;艾灸的常用率为42.2%,而tDp照射的常用率为67.5%。除了因为传统技法较难掌握、费时费力之外,针灸治疗收费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答卷特别指出,针灸医师在诊断、检查患者之外,还要亲自操作治疗患者,既劳心又劳力,比一般的医生劳动强度大,不但没有额外的补贴,收取的治疗费还最少。因此,现行的收费标准不能体现针灸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有答卷指出,为了经济效益,不得不使用一些不必要的项目。

2.3.2 传统疗法有致命弱点

传统灸疗的烟熏,直接灸或化脓灸造成的创伤,火针、梅花针的疼痛与创伤以及治疗病种的局限性,无疑阻碍了其应用与发展,呈现日渐萎缩的趋势。

  

传统技法是针灸疗法的特色所在,也是针灸疗法的疗效所在。传统技法使用率降低,直接影响了针灸的疗效,从而影响到针灸事业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每位著名的针灸医家,其手法独特,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而现代,则很少这样的大师。因此,我们有些政策应该向保持、发扬传统医学特色上倾斜,向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倾斜。当然,针对传统方法的致命弱点,我们也应该展开研究,借助现代科技,研制既无损伤而又有艾灸特性、能达到艾灸治疗效果、无毒、安全的新方法、新仪器。研究具有疗效独特、实用性强、痛苦小、安全的针灸技法将成为针灸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针灸治疗收费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2.4.1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收费情况

职称网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分项收费,即针刺、艾灸、拔罐、电针等按项目计价,只有20份答卷写明是非分项收费。在同一项目或不同项目收费标准上,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分别统计了单独针刺1次的收费和一位患者治疗1次的平均收费情况。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针灸单次收费最低为贵州(3元/次),其次为北京(4元/次);最高为天津(40元/次,醒脑开窍针法),其余地区大部分收费为10~20元;还有以针刺的穴位数目为限,有每穴1元、每5穴10元、每5穴18元不等。各地患者每次门诊就诊平均治疗收费在15~50元之间。以每次治疗平均收费排序,前5位依次是:黑龙江56.9~46.3元,广东49.7~37.5元,湖北45.7~33.8元,湖南39.7~38.8元,广西38.3元。

2.4.2 目前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

①针灸治疗收费偏低。本次调查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针灸治疗1次收费(包括各个单项收费在内)为10~30元。参考10年前的收费5~10元,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在内,现在的收费实属偏低,若再计算成本,包括人工费、针罐艾灸以及仪器的损耗费、房屋水电费等,每次的治疗薄利、无利,甚至负利是完全可能的。②针灸治疗收费偏低导致治疗方法重复使用,加重了资源浪费。由于大部分医院均采取分项收费,而每个单项的收费较低,所以在处理患者过程中,常常出现多种方法并用。有些方法属治疗的需要,但是否每次治疗都要多种方法并用就值得探讨。③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针刺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在针刺1次收费标准上,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如贵州3元、北京4元、上海7元、天津10元等;在同一地区,如河南又存在5元、7元、10元、20元、30元等不同的收费标准。各个省有自己的收费标准,临床上实际收费也比较混乱,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医院治疗1次的费用也不相同。④现行收费标准未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的价值。本次调查答卷者的职称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不同,虽然不同职称在挂号费上有所不同,分别为5元、7元、10元,但针刺治疗收费标准却相同。将本次答卷按职称分类,分别统计他们的收费情况,发现初级职称的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0.9~21.1元,中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1.3~24.7元,高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6.3~29.2元,其间的差别并不大。但是,针灸治疗属于实际操作的技能,同一疾病经不同经验的医生治疗在治疗效果、治疗时间上都会有所不同。目前的收费水平不能体现经验丰富医生的实际价值。

2.4.3 对针灸治疗收费问题的几点建议

①重新制定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将针灸的各项治疗重新定价,要将各项成本计算在内同时还要考虑操作人的实际经验价值,制定出更加细致的标准。②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应体现出地区差别。现有标准未能体现地区差别。以北京为例,北京的人均收入和支出在国内均处领先地位,然而针刺1次的收费却是4元,此定价未能和北京地区的总体收入相协调。我国地区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针灸治疗收费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标准。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在针灸治疗收费上国家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在政策上予以支持。③探索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新的专利治疗方法由于疗效好而收费较高,如针挑治疗可以收到300元,且每天治疗在30~60人次,说明治疗效果是影响收费的关键因素。醒脑开窍针法亦提示我们,今后在针灸治疗方法上,除了继承传统的方法外,更应探索新的、技术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这样,虽然单次治疗价格提高,但是单一患者总体治疗费用不会上涨。

3 小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①近年来针灸科人才的流失现象已经不是十分严重,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针灸科工作,造成了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②针灸科就诊患者数量近年来有很大增长,但是,有将近40%的针灸科室不得不依靠其它科转诊患者维持生存。③在针灸技法使用上,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有损伤、疼痛较重、出血的方法使用率低于无损伤、无痛、不出血的方法;补泻手法的使用率较低。④在针灸治疗收费上明显存在着收费偏低、地区间不平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价值的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职称网

因此,笔者认为:①大力宣传针灸的特色与优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种宣传要涵盖社会各行各业,即包括针灸界内部、医疗界全体、社会各阶层,让所有的人充分认识到针灸疗法的优势,主动采用针灸疗法。②提倡针灸疗法进入各个科室,或者各科医生都能够使用针灸配合治疗。③针灸医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研究和发展既能保持和发扬针灸疗法特色、又能符合人民大众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地满足社会日益提高的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以此促进我国针灸医学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中医针灸论文篇6

【关键词】针灸临床研究

在现代科学技术里,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针灸,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研究针灸。由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强调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针灸研究时,就很容易忽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也就不认真考虑如何体现针灸临床特点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的针灸研究经验表明,临床研究如果不重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则其研究结果将难以再返回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针灸研究质量,我们不但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要重视针灸临床特点的体现,不可偏废。

一、现代针灸临床的特点

1、针灸疗法不同于药物疗法,它不能直接消除病源体,也不能补充机体必不可少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激发机体固有的防御疾病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以达到医疗和保健的目的。在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药物使用不当,会使机体功能由正常变成不正常,而针灸则不会发生这类问题。在患病的情况下,按照西方医学的观点,同样疾病可以采取事先规定的同样药物处方或同样针灸处方来治疗,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由于病人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表现的症状和证候也就不一样,应该充分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辩证论治。

2、指导针灸临床的重大理论是经络学说,而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则是选取腧穴。腧穴具有双向性调整特性,如百会既治偏瘫,又治四肢痉挛;神门既治失眠,又治嗜眠;天枢既治腹泻,又治便秘;关元既治尿闭,又治遗尿;神阙既治闭经,又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腧穴的这种特性,是它同药物性能的最大差别。

3、气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医认为,机体对针灸的各种放应,就是基于气的运动,而气的运动又同针灸疗效密切相关,所以在临床中就非常注意把握气的动态变化,并且采取候气、得气、守气、引气、行气、调气等不同的针灸操作技术,对气的运动加以调控。即使采用电针或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也要先令针下得气,然后再通电或注入药物,否则将会影响疗效。

4、针灸疗效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病人的个体差异可以影响疗效外,医生选穴是否得当,腧穴定位是否准确,采取的针灸疗法的种类是否对症,刺激参数是否合理,针灸操作技巧是否符合要求,针灸时机是否合适?都足以影响疗效。可见针灸疗法的复杂性远远超过现代物理疗法。

以上四个方面的针灸临床特点表明,针灸疗法不仅同药物疗法有明显差别,而且同现代物理疗法也很不一样。所以在现代针灸研究中,不应该不加区别地照搬现代药物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的研究方法,而不顾针灸临床特点。

二、采取有效措施,在研究中体现针灸临床特点

现代针灸研究,不仅要采用对研究有用的现代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规则,如观察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的合理性,观察组与对照间的可比性,观察方法的客观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等。问题是在遵循这些规则的针灸研究中,怎样才能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以下谈几点看法。

1、临床研究病例的随机分配,是为了保证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有可比性。可是大多数研究者在对各组基础资料均衡性进行检查时,往往忽略了中医辩证资料的提取与分析。而从中医角度来看,如果缺少辩证资料,则组间的可比性就很难确定。以腧穴贴敷疗法治疗哮喘为例,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寒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效就高;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热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法就低。可见各组病例的证候如果不均衡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2、不论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用于观察组的针灸疗法,都应当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可是有些研究者为了控制刺激条件,往往把针灸疗法简单化,如用电针取代丰富多彩的针刺疗法,用电热或化学热取代各种各样的灸疗法,用一病一方取代辩证论治等。结果虽然满足了研究者的课题设计要求,可是却脱离了针灸临床实际,不能确切地反映针灸能够达到的疗效水平。电针、腧穴热疗与一病一方选穴法等,都是针灸临床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整个针灸。要想通过研究确切地评价针灸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就应在课题设计是全面收集和分析有关文献,从中选出最佳针灸治疗方案,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由有经验的针灸医生担当辩证选穴和针灸操作者。

中医针灸论文篇7

关键词:《针灸资生经》;艾灸疗法;医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46―02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宋代出版业的发展,这项发明也直接影响了中医学出版物的发行数量和影响度。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针灸学专著,其中以《针灸资生经》的成就最高,它不但将宋代以前的灸疗理论继承下来,还用大量的医案作为论证,来印证艾灸疗法的理论。《针灸资生经》中记载艾灸疗法医案三十二则,均有人名、病名、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的评价,内容非常充实。通过对其中艾灸疗法医案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

1 灵活运用艾灸疗法,并与其他疗法相配合

受晋唐时期葛洪、王焘舍针取灸思想的影响,加上南宋时期艾灸疗法的盛行,王执中很推崇艾灸疗法,但是他不拘泥于独取灸法,而是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进行艾灸,合理地配合药物及针灸治疗。在《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膝痛》中有一则医案中,王氏记录自己的弟弟膝部酸疼,服用附子而愈。后来自己膝部酸疼,艾灸犊鼻穴而愈。可见药与艾灸有其相通的地方。他还在医案中提到了“但按其穴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不拘”这样一个经验方法,并且提倡“药与灸不可偏废”。又如在《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肾虚》载有一则治疗小肠气的医案:“有一兵患小肠气。依此方灸足第二指下文五壮(足第二指下第一节曲纹中心)。略效而再发。恐壮数未多也。予以镇灵丹十粒与之,令早晚服五粒而愈。”在这则医案中,王执中在后面作了下面的论述:“灸固捷于药,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药相当者见效之速。且灸且药,方为当尔。”王氏首先肯定了灸疗的效果,即“灸固捷于药”,但同时还强调,灸药并用,常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这与唐代王焘“唯取灸法”形成鲜明的对比。《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六・头旋(头重)》载,王执中母亲曾患头晕,王氏用除痰药加上艾灸头风诸穴而痊愈,这也是灸、药并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以上医案说明王执中的学识比较广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病方法灵活,提倡针灸药并用,不可偏废。

2 善于总结经验,博采众长

王执中比较善于通过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六・鼻衄》载,一次王执中母亲患鼻衄,为灸上星而痊愈,另一人鼻出血,王执中让他艾灸囟会而痊愈,此后王执中总结道:“则知囟会上星皆治鼻衄。”同是囟会一穴,《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载王执中脑冷,灸囟会而愈,另外一个人患头风,灸囟会而愈。王氏发现《铜人明堂经》中只说囟会治疗鼻塞不闻香臭等疾,而自己所遇到的医案又显示艾灸囟会具有其他的作用,如治疗脑冷、头风等,所以特意记录下来,以补其缺。《针灸资生经》中的医案并不只是王执中自己的f临床心得,也记录来自各方的比较精彩的艾灸疗法医案,博采众长,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启发。《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疝》载王执中的弟弟小时候举重得疝气之疾,曾经有一个道人为其艾灸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各灸七壮即愈。王执中记录下来,并用在其他患小肠气的患者身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尸厥》中,王执中还记录一则妇科医案:有一妇女患产后暴卒,她的母亲是一个名医女,为她艾灸会阴及三阴交数壮而苏醒。从这则医案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艾灸疗法应用非常普遍,而且医生的平均治疗水平较高,而且“医女”作为一种职业并不是非常罕见的。王执中没有偏见,只要是精彩的医案便记录下来,以便自己和其他人参考。

3 辨证严谨,取穴精简

《针灸资生经》中所附艾灸疗法医案内容涉及内、外、妇各科,虽然涉及广泛,不过无一不是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例如下面一则医案:有贵人久患喘。夜卧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夹背心。予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亦有暴喘者。予知是痰为梗。令细锉厚朴七八钱重。以姜七片水小碗煎七分服。滓再煎服。不过数服愈。若不因痰而喘者。当灸肺俞。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谬刺肺俞。令灸而愈。亦有只谬刺不灸而愈。此病有浅深也。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喘(余见咳嗽)》同是喘证,一人从“夏月亦衣夹背心”来判断是膏肓病,令灸膏肓。而另一人暴喘着,王执中则辨为“痰喘”,为灸肺俞而治愈,同病而异治,这是王执中重视辨证的具体体现。

再如下面的一则医案:舍弟腰疼。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初不灸也。屡有人腰背伛偻来觅点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阳陵泉令归灸即愈。筋会阳陵泉也。然则腰疼又不可专泥肾俞。不灸其他穴也。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腰痛》同是腰痛,前一个人辨证为肾虚,则用火针治愈,后面一人,辨证为“筋病”为其艾灸筋会阳陵泉而治愈,上面两则医案也是同病而异治,体现了王氏辨证的严谨性,而且还交待了病有深浅,而治法也有异同,提示治病不可拘泥。在辨证精当的基础上,王执中艾灸疗法的取穴十分精练,常常三两处穴位,甚至只取一处便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下面的三则医案:王执中母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穴而愈。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心忧悲》予尝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久之。因灸脐中。遂不登溷。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溏泻》有老妪大肠中常若里急后重。甚苦之。自言人必无老新妇此奇疾也。为按其大肠俞疼甚,令归灸之而愈。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肠痈》。这三则医案无不是快速找到症结所在,然后选取一穴,一灸而愈。可见王执中中医功底的深厚和辨证论治水平的高超。

4 秉承前人经验,但不拘泥

前人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王执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首先想到汲取前人的理论经验,如下面这则医案:施秘监尊人,患伤寒咳甚,医告技穷。试检《针经》于结喉下灸三壮,即瘥。盖天突穴也,神哉。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咳逆》在这则医案中,当“医告计穷”的时候,王执中便翻阅《针经》,并且按照《针经》的指导,只灸天突穴三壮就治好了病人。这也提示我们,重视古人的理论和经验,对临床研究是十分有好处的。但是王执中并不是为古人的理论和经验所限制,他还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比如在《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肩背酸痛》中的一则医案中,王执中记载自己肩背痛,便按照《外台》、《千金》的方法艾灸膏肓俞,没有效果,于是自行艾灸肩井三壮而愈,最后王氏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此知虽灸膏肓而他处亦不可不灸。”这是汲取古人经验又不拘泥于古人经验的力证。

中医针灸论文篇8

关键词:中医针灸翻译技巧直译意译音意融合

中医学作为颇具中国文化底蕴的宝贵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繁荣,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与临床经验。针灸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独秀,目前世界上开展针灸医疗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42个,全世界大概有20多万针灸医师,针灸热在国外持续升温。实现中医针灸术语的翻译标准化是将传统特色中医疗法推向世界的重要手段,是针灸走向世界至关重要的一环。针灸术语内涵丰富,精准的翻译不仅能够让外国医疗学者更深入地理解针灸临床诊疗涵义,又能积极传播其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针灸术语的翻译应根据命名方式和内涵不同,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准则,确保中医的本质、特色和习惯,绝对不能变味,切忌盲目迎合。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按照词语的意思或句子的结构形式进行翻译的方法,又可称为汉化法,译文与原句在结构上的相互对应,优点是可保留原作的风格、比喻形象、民族色彩,但应注意行文必须规范。在针灸翻译中普遍使用,但使用得当则有利国际交流,不当则导致译文艰涩难懂。直译可用在大部分简单的术语及稍微复杂点的词汇,若带有文化色彩的术语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释,注释其内在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文化缺省。虽然wHo在《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中对经络一词的标准译法为meridian子午线、地图经线,但子午线是一条人们假想的线,据中医理论,经络是实际存在的,这样翻译会引起歧义,让人觉得经络并不存在。其实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隧道,翻译成channel(通道)较为妥当。再以“经络感传”为例:针灸中的经络感传是指针刺人体穴位时具有的酸麻胀重的感觉沿着经络循行路线进行传导的现象。此词可以拆分成经络与感传,可采用直译法译为Sensationtransmissionofbodychannels;“耳针疗法”译为earacupuncture,既忠于原文意思又保留原文的形式。

二、意译法

意译法指不受原文词语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用不同于原文表达方法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的翻译方法。意译的优点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译文体现译者的创造能力,往往通顺流畅但容易丧失原文的比喻形象、原作的风格和民族色彩。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都与现代医学不同,尤其在针灸方面,很多术语使用直译法很难达意或易生歧义,采用音译法又无法被外国学者理解和接受,但采用实际含义进行意译,则可使原文意思得到较好表达。例如针灸疗法中的“补母泻子法”,此法是根据《难经》“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而定的取穴方法。它是将五输穴的主治性能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合,并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取穴。如肺在五行属金,实证,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即所谓实者泻其子。虚症,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输穴太渊,因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取太渊即所谓虚者补其母。补母泻子法,译为SelectionofpointsbyReinforcingthemotherandReducingtheSon。再比如在针灸中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之说。这里针灸治疗的“气”含义特殊。比如得气又称气至、针感,指的是针刺后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患者会出现轻微酸麻胀痛等感觉。英译时,“气”不能简单地翻译成qi,而应进行必要的解释性翻译,采用意译法可译为needlesensation,一目了然,让广大外国医疗人士便于明确中医针灸的深刻含义。

意译还主要体现在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将中医中的某些疾病术语名称译为西医中对应的疾病,有利于外国人士理解,但这类意译要建立在对中医和西医有足够了解并有一定医学英语的基础才能准确翻译出来。中医在人体解剖、病症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用语与西医用语在很大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效,因此很多中医名词术语可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说法。如放血blood-letting等。中医对外交流翻译实践证明,套用某些现代医学用语翻译中医术语是可行的,但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限度。为方便针灸学者对针灸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针灸术语英译中,有些术语可借用西医用语来表达。以“烧山火”一词,概念和操作复杂,属于针灸的复式补泻手法,可用于治疗多种寒性病症。西医用语译为pyrogenicneedling(可产生热量的针刺手法)。若单纯使用音译法,不理解中医的人很难明白其中的内涵,在一些场合需要额外加以解释,但有时合理使用西医用语更为合适,既能使国外人士明白含义,也能使对方快速理解此针灸手法的功效。

三、音意融合译法

音意融合译法,是指灵活采用音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以构成新词新意。音意融合译法引人联想,往往形神兼备令人耳目一新。因在中医学说,有些术语若仅采用音译会引起歧义,若采用意译却又表达太冗余,而音译融合译法的适用范围不局限于中医,在其它领域也有实用价值。在针灸中使用音译融合译法翻译特定穴,除可传播中医文化、体现中医特色外,还能区分特定穴与普通穴。以“艾灸”为例。moxibustion是最为熟悉的译法,是组合词,moxi根据日本语“艾”的读音拼写出的拉丁语是音译,而bustion是燃烧的意思为意译。再以络穴为例,应在音译法后而加上意译,则可译为Luo-connectionacpoint,以体现其功用。

中医领域针灸术语的翻译标准化研究任重道远,其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水平亟需完善,尤其目前针灸针刺手法的英译方面争议颇多。随着针灸在国外在海外蓬勃发展,在欧美流行,甚至某些体育巨星都会选择用中医推拿、针灸做体能和伤病的恢复性治疗。wHo应对针灸英译的标准进行补充调整,使中医针灸术语的翻译管理更为准确、规范,保持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特色,以促进中国特色的针灸疗法走向世界,更好地被国外医学权威领域所认可。

中医针灸论文篇9

【关键词】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

针灸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推拿手法、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地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实用型通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校自2002年起面向校内不同专业开设《针灸推拿学》的任意选修课课程,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现将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意义

1.1适应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要求

在目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针灸推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单独的一门课程。由于中医学本身教学课时极为有限,实际教学中对于针灸推拿等有实践意义的内容仅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因此,西医院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学习针灸推拿等传统医学理论和技术。而社会上针灸推拿、拔罐法等非药物疗法的广泛应用,吸引了许多医学院校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因为有兴趣而想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正适应了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一定实用技术的要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目前,本校每年有200多人报名,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计划人数。

1.2促进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

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常不受重视,课时通常偏少,而且由于中医学理论深奥,且多用文言文形式表达,这对于没学过古汉语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普遍感觉枯燥和玄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中医学的教学改革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外,开设一定的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本校自2002年起相继开设《中医养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每次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实践证明,从学生兴趣出发,从技能培训入手,既能弥补中医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拓展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改革。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选修学生所属专业的差异

每一期选修课程的学生中,除了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过部分中医学知识外,其他各专业学生均未接触过中医学,并且由于学生所属专业不同,以致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构成及学习原因等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目的和知识接受能力,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中西医理论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选修学生多是感受到目前中医热和针灸推拿热的氛围,抱着对针灸推拿学的神秘感或持想多学一门临床技能的态度来选修本门课程。由于本校是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而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西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部分临床课程(如诊断学、内科学),现代医学生理、疾病的概念已深入脑海,而当面对传统中医理论时,便产生了困惑,无法客观评价。如很多学生生搬硬套地用解剖学知识解读中医学中的脏腑,用现代微生物学知识解释中医学病因,自然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3教学改革对策

3.1明确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定位及教学目标

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针灸推拿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临床优势,拓展医学视野,开阔思路,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而并非将其培养成专业的针灸推拿医师。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及授课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针灸推拿学基本知识和概念;熟悉针灸推拿疗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常用的针灸推拿操作手法和技能。

转贴于

3.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的早段需讲授一定的针灸推拿学基础理论,如经络、腧穴等。理论课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介绍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如经络实质的研究、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研究,介绍某些常用的保健穴位,介绍针灸推拿的具体病例等。另外,根据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1-2]。部分理论课也可以放到实训课上,如讲解完手法的操作和动作要领后,教师立即演示,然后观看教学视频,再强调其动作要领,努力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识。学生在教师简单讲授后即分组进行练习,每个小组配一名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做到耐心细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做到动作熟练而又规范。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对常见的一些针灸推拿特效病症,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针灸推拿治疗。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学生亲眼目睹针灸推拿的疗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体会动作要领,加深理解和记忆,巩固强化所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具体操作技能。

另外,根据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课程结束时采取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的考核形式,并结合平时的技能实训表现。学生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就能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4结语

通过多年选修课的教学,笔者体会到,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使其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既可以进行自我保健或为他人保健,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机会。

因选修课程的学生专业较杂,很多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推拿学》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因此,建议学生报名时应该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选修人数如太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技能实训课,故应控制学生人数以进行小班化教学。笔者认为,一个班不超过60人,实训课每班不超过30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医针灸论文篇10

针灸疗法是中医物理疗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因其特色与优势所在,是目前最为西方社会所认可的中医治疗方式。本文重点介绍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特别是立法及标准化状况,为学者提供借鉴参考。

1针灸在美国发展情况简述

针灸(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是针刺与艾灸的合称,但在美国为大众广泛认可并接受的主要是针刺治疗,美国的针灸师(acupuncturist)准确地说应称为针刺师。艾灸因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需明火点燃以及高温灼热治疗带来的风险等因素远不如针刺流行[1]268。美国属联邦制国家,近年来随着民众对补充替代医学认识的深入,也有一些州明确立法将灸疗纳入针灸的执业范围。

1.1针灸在美国发展史浅溯针灸直接由华人传入美国可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西部开发,大量华人劳工输入,中医随之传入,中医师在华人聚居的旧金山、纽约等地行医,为华人患者进行汤药治疗的同时,针灸治疗也并行不悖[2]。事实上,早在19世纪初期,美国本土医学界已开始进行针刺治疗研究。据JamesH.Cassedy在“针灸在美国的早期应用(附FranklinBache撰写附录)”(earlyUsesofacupunctureintheUnitedStates,withanaddendum(1826)byFranklinBache)一文中记载,17世纪针灸由亚洲传入欧洲,在欧洲尝试应用。19世纪初欧洲医生陆续发表针灸试验结果,特别是法国医学界。美国最早出版的针灸论著即是1825年美国学者FranklinBache翻译自法国医生morandJ.的针灸研究报告(memoironacupuncturation),1826年他又在北美外科学杂志上发表针灸疗效例证一文[3]。可以看出,早在针灸进入美国之初,美国主流医学界就在通过试验的方法进行针灸研究,并以对疼痛的治疗和对疼痛部位的刺激作为针灸治疗及研究的重点。

1.2针灸在美国发展现状针灸真正在美国流行始自20世纪70年代。1971年夏,《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赖斯顿来华采访,因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院方采用针灸成功治疗赖斯顿术后胀气,此事经由赖斯顿亲自撰文连载于《纽约时报》,受到美国民众广泛关注。此后美国著名医生组团来华参观针刺麻醉,在美引起极大反响,从而引发美国针灸热之开端。经历40多年发展,美国现有针灸师2万多人,其中5000名左右西医师具有针灸执业资格。全美至今已有近百所针灸学校,全国性针灸师考试制度亦被绝大部分州所接纳,针灸在各种需要执照的替代补充医疗法中使用率排位第一。据统计,2007年美国有317万人接受过1762万次针灸治疗,自费总额达8.23亿美元,平均每次花费47美元[1]303。

2针灸在美国立法情况

2.1立法状况概述美国各州在遵循宪法的基础上拥有较大的自,并具有立法权。目前为止,全美50个州,共有44个通过针灸立法,其余一些州也有允许西医医生进行针灸治疗的规定,使得针灸在美国几乎在全面意义上为法律认可。

2.2主要立法内容联邦法作为美国的主法,一直未对针灸的合法地位加以确认。1996年以前针灸用具一直是作为试验用器材在美国使用。直到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才在《联邦法规》(CodeofFederalRegulations),titLe21,Sec.880.5580中承认了针灸用针的医疗器械地位,策略化地承认了针灸的合法性。与此同时,一直有议员为国会通过《联邦针灸法案》(theFederalacupunctureCoverageact)而努力。来自纽约的众议员mauriceHinchey自1993年开始连续8次向国会推进此项立案[4],此项立案旨在提请联邦政府支付医疗保险(meDiCaRe)以及联邦政府雇员健康福利计划(FeHBpLan)将执业针灸师及西医针灸师提供的针灸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目前本法案已修订至2011版本,依然在国会的讨论和修正中(https://www.popvox.com/bills/us/112/hr1328)。相比推进缓慢的联邦立法,各州对针灸的认可则早已进行。1973年,内华达州成为全美针灸立法第一州[5]。内州法律允许东方医学医生获准执照从业,执照分为四种:传统中医师、中草药医师、针灸医师和针灸助理。内州修订法634a(neVaDaRe-ViSeDStatUteS)定义针灸为通过针具刺入皮肤的方式控制和调节机体能量流动及平衡,达到治愈、解除或者减轻身体或精神疾患,以及创伤、身体损伤及畸形的目的。详细规定针灸执照的获准、取得以及继续教育等内容(http://www.leg.state.nv.us/nac/nac-634a.html)。此后共有除阿拉巴马、堪萨斯、北达科他、俄克拉荷马、南达科、怀俄明之外44个州明确为中医立法,并设立执业针灸师执照(http://www.nccaom.org/wp-content/uploads/pdf/State%20Licensure%20table.pdf),华盛顿特区也颁布了针灸法案,并允许针灸师注册并执业。其余6个州中有阿拉巴马、堪萨斯、北达科他、俄克拉荷马州4个州政府未专门为针灸进行立法,也不存在针灸师头衔,但在西医医师监督,或者在医师指导及推荐下可以应用针灸治疗。南达科他州尚未确定针灸是否在西医师和按摩师操作范围内,只有在怀俄明州针灸仍属不合法(https://www.acufinder.com/acupuncture+Laws)。

2.3立法特点及管理制度综合各州针灸立法,可以看出其核心是确定针灸的合法化地位,明确针灸定义,针灸执业者的准入标准,包括受教育程度、学历要求,执照的获取方式、考试要求、认证方式,注册针灸师的执业规范、服务技能考评和医疗责任担负等问题。各州针灸法在遵守联邦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受各自针灸发展程度及州议会对针灸认识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对于执业针灸师行医范围的规定,具有很大差别。如:阿肯色泽州针灸法相对比较宽松,在例举针灸师的治疗范围的同时,指出可不仅限于此,并允许针灸医师开具放射、试验室理化检查单。具体规定:针灸师可提供健康状况评估与管理服务、医疗诊断和检查;具有要求进行放射、理化检查诊断的权利;可提供针刺、艾灸、热疗、光疗、冷疗以及应用声、震动、磁力、电、拔罐、放血、按压、离子泵等的治疗仪器和方法;可应用推拿、刮痧、指压、按摩及其它针灸相关按摩方式;可采用复健、调息、冥想、生物反馈方法及其它有治疗作用的声、光、电、磁装置;可提供饮食管理、营养咨询、饮食补充剂使用服务;可提出中草药、西方草药、维生素、矿物质、酶、氨基酸等在美国市场合法销售、确具效果的上述物质的使用建议;可提供身体、精神恢复平衡的建议和咨询。阿肯色州明确禁止针灸师的操作有:①对于脊柱相关的调整、复位等操作;②处方、调剂和进行注射操作(http://www.asbart.org/documents/aSBaRt_Rules_revised_11-12-16.pdf)。在针灸师相对较多、对针灸认同度较大的加州,其针灸法也允许针灸师使用中草药治疗疾病。纽约州、阿拉斯加州则未明确提出针灸师执业范围,在阿拉斯加州《针灸法规条例》中仅规定注册针灸师不能赠送、开具或者建议患者使用处方药(http://www.commerce.state.ak.us/occ/pub/acupunctureStatutes.pdf)。这也在各州针灸法中基本达成一致。各州针灸法对执业针灸师从业有着严格要求,如:3年制以上正规针灸学校毕业,学习超过2000课时以上,通过正规的针灸资格考试等,还有许多规定了针灸师的最低学历。而对于西医从事针灸业的规定则简单的多,如:西医师只要通过学习200~300课时指定的针灸课程,无需通过考试即可获得针灸执业资格[1]306。

2.4针灸纳入健康保险立法之路美国医疗保险大体分为政府支付的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式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三大类。社会医疗保险包括:①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针对65岁以上美国公民以及任何年龄段具有身体残障公民和终末期肾衰竭患者(http://www.medicare.gov/navigation/medicare-basics/medicare-benefits/medicare-benefits-overview.aspx);②医疗补助保险(meDiCaiD),主要针对联邦低收入家庭及其子女和残疾公民(http://www.medicaid.gov/medicaid-CHip-program-information/By-topics/eligibility/eligibility.html);③联邦政府雇员健康福利计划(FeHBpLan),是针对联邦政府雇员的医疗保险,自1960年颁布,主要针对在职及退休政府雇员及其亲属和退役军人(http://www.opm.gov/insure/health/tribes/handbookhighlights.pdf)。社会医疗保险在美国医疗保险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遗憾的是将针灸纳入上述保险的议案至今尚未获得通过。美国保险体制是以商业保险为核心的市场化运作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选择并接受针灸治疗,许多商业保险公司已经将针灸纳入其选择范围。如加入管理式医疗组织:健康维护组织(Homs)、优先服务提供者组织(ppo)和服务点计划(poS)的投保人缴纳一定的保费,即可获得加入针灸医师的针灸服务,而针灸师则可从上述组织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诊金,甚至分享一定的利润。因而针灸目前主要还是在商业医疗保险中得以纳入,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医疗保险之外,还有部分州的保险法规定,无过失汽车保险(no-Faultautoinsurance)必须支付因车祸事故受伤者的针灸治疗费用,工伤保险(workersCompensation)必须理赔因工伤所致的针灸治疗费用[6]。

3针灸在美国标准化状况针灸标准化是全球各针灸应用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美国针灸标准化尚在探索阶段,美联邦及各州针灸管理局等相关机构,主要通过立法及考核等方式推进美国针灸标准化发展。

3.1针具规范化情况1996年FDa解除针灸的试验用具地位,重新划分针具类型,规定针灸用针为外科用小刀和医用注射器类,作为Ⅱ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即需要特殊控制(http://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CFR/CFRSearch.cfm?FR=880.5580),从而认可针灸用针为合法医疗器械,同时制定针灸用针生产的标准。FDa在2011年修订条例中规定,针灸用针材料需适用于人体,且为无菌器械。使用说明严格注明为一次性使用,并符合处方用医疗器械使用要求(http://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cfr/CFRSearch.cfm)。当前,在美国的执业针灸师经常使用的针具多以进口为主,主要进口国为中、日、韩等国。临床常用针具为直径0.28~0.18mm、长度0.5~1.5寸(1寸≈25mm)的32~36号不锈钢材质针灸针[1]306。联邦尚无关于针灸用针型号、规格的具体标准颁布。

3.2操作安全性规范及执业规范针灸操作安全性规范化,是制定针灸标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各州针灸法或多或少都会涉及操作安全性条款,各州统一遵循使用一次性无菌用针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洁针规范《针灸师洁针技术手册》(CleanneedletechniquemanualForacupuncturists)是目前唯一一部在全美推广的操作标准,主要包括针灸操作的消毒步骤与方法,如操作前洗手步骤、保持针刺用具清洁无菌、患者针刺部位消毒步骤及消毒后手指不能接触针及针刺部位等相关消毒及无菌清洁操作技术。自1991年美国针灸师资格认定考试中正式实施洁针考试以来,本规范也成为考试指定培训教材,至今已修订至第6版,成为美国统一的针灸操作消毒标准[7]。各州立针灸法在洁针标准基础上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如操作规范较为完备的加州针灸法,共有操作标准8条,其中5条为消毒洁针操作,另3条技术操作标准是:①出现任何的并发症,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所列:血肿、腹膜炎、气胸等超出针灸治疗的症状,如需紧急治疗,须立即联系内科医生、牙医或者足病医生;②针灸不能使用皮下注射用针;③废弃医疗用具需丢弃在安全的地方(http://www.commerce.state.ak.us/occ/pub/acupunctureStatutes.pdf)。可见在各州立针灸法中,关于针灸操作过程及禁忌症相关规定相对较少,尚无完备而成体系的规范或标准出台。在执业规范方面,各州针灸法重视患者的知情权,特别是关于针灸师实习及受训经历,针灸师是否纳入保险等需明确告知每一位候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