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积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48:44

语文积累篇1

语文积累作为语文教材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分子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语文积累不单纯是一种言语的记忆,也不单纯是对古今中外名篇的背诵。语文积累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的熏陶,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从语言的酒窖中发酵出中华思想的芳醇。那么语文积累究竟应该积累一些什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积累呢?

一、语文积累要开放观念

从《语文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语文课程结构来看,语文积累体现了语文内涵的拓展。语文学了语言积累,还有文化和生活的积累。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文化、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因此,这就决定了语文积累必须在“大语文”的背景下进行。只有这样,语文积累才能赋予它可持续的生命力。

1、语文积累应赋予时代的人文气息。我们在强调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的同时,还应该善于鼓励批判和创新。更重要的是还要善于引入鲜活的、具有时代色彩的主流文化。尤其在现在的教育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语文积累更应赋予它时代的气息,掺入时代的元素。在对待名家名篇上我们要求学生不过分依赖,不盲目推崇。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科学的文化精神、多元的文化观念的形成。另外,在语文积累中,我们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语文学习植根于现实生活中,把现实生活的积累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

2、语文积累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积累的过程其实应该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寻找文化精神、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走出狭窄的语文视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大舞台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各种富有文化内涵的,题材、风格丰富多样的文章,都不失为学生所积累。

二、语文积累要开放空间

语文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老话题,但确实又是语文教学的新课题。乍一看似乎什么都清楚,而具体实施起来却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我们面对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跳出原有的“小语文”的习惯思维,为语文学习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1、在语言的习得中积累。语文积累不是对语言的博闻强记,也不是语文知识的机械累加,而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简言之,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积累。所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积累,就要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加强语言实践,在运用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语文能力。“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就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积累由“习得”到“运用”这一最高境界。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有几处典型的排比句式,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规律认识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仿写、创作。

再如,每个语文园地安排的“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诗词、俗语、名言警句,旨在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些语言,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充分地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积累之目的。

2、在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它所涉及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日常生活、政治事件等,所以这就注定了语文积累的综合性和多元化。

教材中有很多处安排了资料袋、宽带网,还有一学期两次的综合性学习,这都是学生进行生活和文化积累的好渠道,尤其是综合性学习,如四年级开展的“走进田园”活动,学生通过对家乡田园风光的观察,了解到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通过对当地人生活变化的调查,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脉搏等。这些信息的了解和取得是无法在狭窄的课堂上所能完成的,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去感受,才能形成生活积累。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教师只有鼓励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当成一种生活的探讨,把生活的积累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实现课内外沟通,才能让语文焕发活力。

三、语文积累要开放评价

目前语文积累出现的随意和任意拔高的现象,其实完全取决于语文评价。因为评价就是一种导向,在一些老师的心中也往往形成这样的认识: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所以要使语文积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改革我们的语文评价。

比如,在平时的语文试卷上经常会出现诸如把成语补充完整的题目,如:

天()行空;()入()口;盲人摸();饮()止渴。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积累动物成语的题目,答案是唯一的。如果这些成语在学生现阶段已出现过,那么这样的题目出现无可厚非。可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如“饮()止渴”这样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因为平时学生没有接触。所以像这样的考查究竟要评价学生什么,单单看谁课外知识丰富吗?如果仅仅以这样的思想来评价学生,势必会出现教师任意拔高、课外知识积累泛滥、学生学得苦不堪言的局面。所以像这道题我们不妨改成:

请你写出带有动物的成语4个:()()()()

同样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储备不一样,用这样开放式的题目,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从从容容地去完成,考查的目的也同样能够达到。我们考试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我们的学生考得趴下,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语文积累篇2

【关键词】语文积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生活体验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重新聚集。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一点一滴的重要,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如果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永远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永远干涸。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将积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义非同一般。应该说,这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一、语文积累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语文教学界重视积累的人越来越多,但认识中的模糊、偏颇也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视野狭隘

人们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看法却往往大相径庭。不少人谈积累都只局限在语言层面上,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不在视野之内,这就是个"大语文""小语文"的认识转变问题。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热切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育能造就出"孔乙己"式的酸秀才,却很难培养出心胸开阔、涵养丰厚、有历史责任感的现代英才。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文字符号,记住一些词语,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一些精彩语段、篇章就万事大吉。

(二)理解机械

积累是什么,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不是死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是不动脑筋地记诵他人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经验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机械的累加、堆积。积累的对象必须是有意义的内容,不能是无意义的符号群。弄清内容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一切理解、感悟、品评、揣摩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学生的兴趣难以持久,"悟性"也会逐渐萎缩。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就是这个原因,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何异?

2.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只有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眼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眼界打开,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价值判断的标准,研究探索积累的方法策略,而不是充当包办太多的"保姆",硬让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积累指导偏重于内容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内容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己"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积累的做法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1.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2.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

总之,积累之于语文学习有着不容低估的重要性,它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提供写作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语文积累篇3

关键词:积累;法宝

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他在这里强调了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平时有许多学生和家长问语文学习有什么好的方法,实际上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一步登天的好方法。学好语文最根本的条件是对语文知识的全面掌握,掌握语文知识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一定的积累,就想提高语文成绩,那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让学生积累知识呢?

一、课前的复习提问

有些教师认为课前复习提问会占用讲课时间,担心完不成课时计划,因而也就忽视了这一环节,实际上我们讲课的目的除了能力方面的培养外,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我们上完每堂课后,就让学生明确下堂课提问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样由于提问内容具体明确,学生掌握起来也就显得轻松,无精神负担,长期下来学生所积累的知识是十分可观的。如果把这些知识留给学生,教师不去过问,结果学生掌握的不牢固,基础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积累。

二、抓好检测验收

为了巩固以上所强调的知识,每个单元结束后,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出检测题,如果上两个班的课,两班交替考试,考完后互换改卷,所得分数记入平时成绩。这种方法学生们乐于接受,在改卷过程中,为了找准确答案,他们就查字典和有关资料,所学知识得到了强化,掌握得也就更牢固了。有人认为这样频繁的考试会影响教学时间,其实答题用课前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足够了,这样坚持下来,到总复习时就轻松了,考试成绩也会有大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好摘抄本

摘抄既能强化知识记忆,又能积累写作素材,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做法。对于要记住的知识点,如优美诗句、新鲜词语、文学常识等,就可以写在摘抄本里,随翻就有,随用就查,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方便简洁。为了提高作文水平,我让学生抄一些精彩的句子和段落、优美的短文、典型生动的例子等,活学活用,灵巧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大大丰富了作文的内容。这种形式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既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又积累了语文知识。

四、死记硬背不可少,课外阅读须加强

对“死记硬背”现在许多人都会持否定态度,其实这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好方法。

古人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大量的背诵会对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态的形成,以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行高中新教材中也明显增加了背诵的篇目,所以加强背诵是不可少的。另外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充分利用《语文读本》中篇目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指定阅读部分名家名篇,在学生大量的阅读中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五、从校外生活中丰富积累语文知识

语文积累篇4

一.阅读理解促积累

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说:“读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从启发谈话开始,到认识字词,教师讲解、朗读、复述,直到结束谈话,都离不开读。读能够加深理解课文,能够帮助儿童掌握语言,读多了,读熟了,课文的语言就可以进入儿童自己的语言里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将文字还原成画面,促成“内心视像”的形成,加快语言的积累。

1.初读感知中积累:如教学《火烧云》,初读课文时提出边读边摘录词语的要求:描写火烧云颜色的;描写火烧云形状的;描写时间短暂的。学生既有效地积累了语言,又迅速感知了火烧云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2.细读理解中积累:如教学《将相和》中“完璧归赵”一段,教师可这样引导:秦王写信给赵王,说以城换璧,赵王认为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是(左右为难);蔺相如认为还是去好,而且认为完全可以不使璧白白落入秦王之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蔺相如见秦王一心赏璧,无意交城,便假说璧有斑点,有意把璧要了回来,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蔺相如提出要秦王举行典礼才肯交璧,其实他用的是(缓兵之计);举行典礼的日期到了,可他早已派人将璧送回,来了个(金蝉脱壳)。

3.美读生情中积累。如教学《春》一文时,让学生找描写春天美景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美美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赋予作品以生命,沉淀下来,变成他们自己的语言,积累下来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

二.感悟品味助积累

入选小学课本的范文,读来无不琅琅上口,思之余味无穷,具有极强品味性和欣赏性。

1.比一比:让学生运用调换、删减、增加、改变等多种方法和原文比较、品味,在“顿悟”中加深印象,积累语言。

2.演一演: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或细节、空白艺术进行表演,以求对文章有一个再想象、再品味、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学《晏子使楚》,可把课文改成短话剧,让学生进行想象表演,从而内化语言,积累语言。

3.画一画:入选课文中的中国古典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教学杜牧的《山行》,可引导学生将诗中描写的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等用图画表现出来,从而进入诗所描绘的境界。

4.看一看:“纸上得来终觉浅”,有的诗文可让学生实地或通过现代媒体展示给学生看,仿佛与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入境、一起动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品味语言,学生能真正感受作者的“妙笔生花”,积累语言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三.品读赏析帮积累

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课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课文中有几个词语就很能说明“我”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找到吗?

生:“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这两个成语其实很容易理解,你只要反复读读这段话就能明白什么是“囫囵吞枣”,什么是“张冠李戴”。

生:我知道了,文中说,作者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这就叫“囫囵吞枣”!

师:是的,后来人们就把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

生:“张冠李戴”就是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师:比如,我说“林冲倒拔垂杨柳”,你同意吗?

生大笑纷纷摇头。

师:你们都笑了!是啊,哪来的林冲倒拔垂杨柳,这事可是花和尚鲁智深干的。我刚才犯了个什么错误?

生:张冠李戴!

师:是的,后来人们常把这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的事称为“张冠李戴”。正因为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才张冠李戴。

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及意思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语文积累篇5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除了学习语文知识外,主要是培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是语文水平和能力高低最主要的标志。只有会阅读,善于阅读的人才能广泛地去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一个人一生具有的知识90%以上也都是通过阅读去取得的。显然,一个阅读能力差的人不可能有效地广泛获取有用的知识。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积累的途径就是生活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2.积累语言

古语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中考满分或是高分作文都不约而同地追求文采,不少考生善用修辞,讲究造词。飞扬的文采,灵动的语言,从而使文章魅力四射,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巧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如"小时候,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快乐在里头,烦恼在外头;青春期,家是一片沉默的圣地,怒火在里头,困难在外头。长大后,家是一块心头的牵挂,责任在里头,拼搏在外头。年迈了,家是一座明亮的灯塔,思念在里头,亲情却仍在外头。"(《我家》)还有善用排比,强化气势的。如"无论在外面过得怎么样,锦衣玉食也好,风餐露宿也罢,我们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我们的家。累了,回家歇一歇;烦了,回家静一静;伤心了,回家哭一哭;想家了,回家看一看。因为家里有的是满满的温暖的家等着你。""风再大,雨再大,鸟儿也不会怕,因为它有家,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浪再大,雨再大,鱼儿也不怕,因为它有家,那深邃的大海。我们哭了,痛了,伤心了,怎么办?我们也不怕,因为我们也有一个家,那就是我们可爱的班集体。在那温馨的家里,我们一起闹、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分担所有的欢笑,所有的痛苦;在那里,有严厉而又慈爱的班主任,有文静又善良的朋友、同学,还有会捣乱的男生。"(《暖心的一刻》)

诸如此类的语言佳句还有:"家,是远航的船,只能够停靠爱的港湾;是南飞的大雁能够栖息的山洞和大树;是随风飘荡的蒲公英,能够生长发芽的土地;是远方游子能够寻求爱和温暖,诉说苦痛和幸福的爱的小屋。"你看,这些文章字字珠玑,句句徇丽,读后满口生香。这些要求我们,平时教学要指导学生多读名诗佳句,多积累语言,这样才能获评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

3.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积累篇6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否,与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丰富与否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才能触类旁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文学科的特质也决定了积累的重要。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哪个没有丰厚的积累?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就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目标中”又提到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突出了积累在学生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得到的,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大量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看看过去几年的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不错,而要他们发表即兴的演讲或是用语言描述或是写作文,都表现出言之乏词,句难达意的现象,更别说准确、丰富、优美了。归结一句话,学生学习了六七年语文肚子里能挤出来用的“墨水”还不到一茶杯。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效果不佳。那么,该如何正确进行语言积累呢?

首先,激发兴趣,发挥学生自主积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持之以恒的动力。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乐于积累语言是首要任务。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我想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根本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进去,在学习中自主积累语言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很多课文如《犟龟》、《骆驼寻宝记》、《背影》、《威尼斯商人》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分组分角色合作、参与,进行课本剧排练。课堂上适当让学生表演、模仿,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积累。如果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才能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形成自主自觉进行积累的过程。

其次,重视积累过程,提升积累效果。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的意思,是语言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其中意味。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它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积累中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熟读成诵,就是要求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在体味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如果把学生的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语言的积累还必须做到反复记忆,“温故而知新”,因为学生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借鉴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不断地使积累的语言再现、巩固和提高。

再次,拓展阅读面,开辟积累的广阔天地。

强调积累,要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标》非常重视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艺术营养,在阅读中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形成较好的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教材同步的有关读物,如学习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她的《繁星》、《春水》,学习《公输》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非攻》等,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中外名著等。帮助学生制订长期、短期的阅读计划。长期计划可以是三年,每学期读哪几部中外名著。短期计划,每天读几百字的文章。教师还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如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从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也。此外,生活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能从生活中习得许多书本上没有的语言。

最后,重视实践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积累篇7

语言积累鲜活运用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深厚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实,语言光积累而不能灵活运用,是无用的消极语言。实现以读文会意的积累语言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迁移的过程。如何实现迁移,关键使小学生的语言积累鲜活起来,灵活自如地运用。

一、理解中鲜活积累

语言积累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记硬背。不少教师因为怕别人说是烦琐分析,就不敢涉猎,似乎背些好词、好句,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实,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也不利于灵活自如地运用。

二、情境中运用积累

若想保持语言积累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只靠感悟理解、交流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诵读。但在继承传统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她的不足:“读书死,死读书”,不但浪费精力,同时消极积累的语言也不利于内化运用。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寻找传统语言与当代语言积累的契合点,为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提供方法和保证,并引导有效积累。在情境中积累,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法创设情境,使他们心情激动、心灵震憾。例如:

(1)每逢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时节,远在国外工作的姑父就会借用王安石的诗句“,”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2)“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

(3)妈妈总反对我看课外书,我真想把这句读书名言告诉她:“”

(4)我还知道李贺借马来抒发自己为国建功立业情怀的诗句是:“。”

(5)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中的“,。”

这两句既写出了庐山的丘壑纵横,又告诉我们考虑问题应客观全面,在对学生的训练中,既促进了对诗词的品味,又活化了语言积累。在创设语境、练习说话中积累语言就会落到实处。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三、活动中深化积累

语言积累不是学习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状态的行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累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而活动是激发兴趣的载体。如开展讲故事、古诗诵读赛、新闻广角(每日介绍新闻)、优美词句本(展评摘录的优美词句)、表演课本剧、当“小导游”等。例如,教学《烟台的海》时,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选择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一个特点介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充分发挥想象,介绍得声情并茂,兴趣盎然。如“……四周吹着海风,到处弥漫着大海的味道,你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大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现在请各位游客朋友们随便走走,好好欣赏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给我们留下的精美的‘艺术品’吧。愿你们玩得愉快!”

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活动,使学生渐渐地激发了积累的热情,培养了浓厚的积累兴趣。另外,每天“一练笔”,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挖掘课文中的相关因素,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不分昼夜、吮吸、拼命、如饥似渴”等词语,感受到海伦・凯勒身上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还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在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积累语言。

四、生活中丰富积累

语文积累篇8

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在积累语言方面的兴趣是首要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语言能带来感情的变化。比如出去游玩后,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给同学听,让他们在不能去的情况下也能充满向往之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语言讲述给好朋友听,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等等。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有些学生认为语言的学习很难,有恐惧心理,避而远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结构分析,让他们知道语言其实并不难学。对于一些优美的语段和文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激发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二、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应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重要手段,效率不高。我认为现行的教学模式应该以熟读背诵为手段,在阅读教学时应该多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语文教学时不应该只看重内容的分析,要在记忆名言警句、佳文佳作上加以背诵,教师在检查学生的功课时可以能否熟读背诵所学诗文为重要评判标准。同时要增加学生的背诵量,除了让学生落实课本的背诵量外,还要为学生挑选一些精彩的片段让学生背诵。只有多熟读、背诵才能将好的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三、增加课外阅读量,实现语言的积累

目前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繁重,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影响了对语言的积累。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博览中积累语言。在学生选择读物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寻自己比较喜欢的能够基本读懂的优秀作品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要准备一个摘抄本,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等都抄写下来,以便以后能够时常拿出来复习巩固,正所谓“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在阅读大量的读物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比如诗歌朗诵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对其给予肯定和表扬,在满足感的驱使下更能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情。

四、在现代多媒体中积累语言

当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多媒体已经走向了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歌词比较好的歌曲,让学生观看一些精彩的辩论比赛。比如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都会说一些好的对联;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时,对优秀人物事迹的精彩描述也是值得学生去学习的。让学生通过观看获得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五、加大写作密度,在习作训练中积累语言

如果说上述语言积累活动是一种储蓄的话,那么写作就是消费。前者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量,而后者则是调动使用者大脑中储备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使用和巩固。

原来的语文课有着重视知识、轻视作文的现象,针对作文的训练也是偏重于对作文审题、立意的讲解,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一个套路,没有新意,语言贫乏,没有生气。加强作文的训练,同时也是加强语言积累的有效方式。可以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灵活使用,比如遇到一些成语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写出几个句子来,然后读出来全班交流讨论,这样既能增加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

六、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

语文积累篇9

关键词:教育学朗读背诵博览积累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积累主要靠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博闻强记,厚积薄发,以达到诗人郭沫若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事实证明,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面就谈谈我对这方面的认识。

一、把课堂作为积累语言的主阵地

语文教材选文文质优美,是进行语言积累的绝好材料,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写一写,把语言印在脑海里,这样学生的语言就会逐渐丰富起来。这是因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无非是将教材的语言文字“内化吸收”,读熟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会存储到学生的脑中,教材中那些词、那些句、种种表达方式、种种修辞方法、篇章结构,都通过读内化吸收。所以,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要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化为有声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重视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教诲:“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让学生感悟三个比喻句,读出比喻的不同层次,教师适时范读。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与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深刻领会其节奏、音韵或意境,才会受到直接的或强烈的感染,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才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在朗读《北大荒的秋天》这首诗歌时,让学生描述麦浪,如果学生能不约而同地动情吟诵《北大荒的秋天》中“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这段优美语句,这就是语言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句能够为学生记诵吸收,同时还能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使用,这便是语文朗读教学的成功。学生的语言功底正是在不断积累、不断运用中形成并逐渐加厚的。

二、在听说读写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还是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有时学了一些好的篇章、文段或是句子,我很注重学生的仿写和续写训练。

《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再读时,指导学生语气舒缓,轻柔。在读中感悟句式,作者先发出感叹,再进行具体的语言描述,写出水的特点。感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再来练笔,写云、写风、写花草就手到拈来。

如《小英雄雨来》:“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学生!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续写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博览群书积累语言

读书越多,勤于练笔,语言积累就越多,写出来的东西越充实、越富有真情实感,具有感染能力。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有许多名篇他可熟能成诵,他写的诗词及《选集》令人赞不绝口。千千万万位文学家、哲学家、理论家、外交家,皆是读破万斤书,可谓出口成章,这就证实乐于读书,博览群书,才有雄厚的语言积累。

语文积累篇10

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还是要帮学生找“鱼”——积累语言信息。作为教师,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不着边际的讲述,删除那些繁琐的课堂训练,为学生创设多种获得语言信息的渠道,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语言信息,从而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强化诵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使自己运用语言文字得心应手,必须将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信息在大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形成丰富、牢固的语言信息系统。这种积累语言的方式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道。因此,多熟读、多背诵语文课本中的范文佳作,将古今名著的语言信息化为己有,是积累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

二、在扩大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只有广泛“博览”,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多层次的语言信息刺激,强化已有的语言信息。开展课外阅读讲座,推荐富有时代气息的短小佳作。组织读报和课外阅读信息交流等,都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扩展获取语言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扩大语言信息的储存量。

三、在加大写作密度中积累语言信息

“操前曲而后晓声。”写作训练,是不断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语言信息,进行回忆、筛选、处理、加工,从而达到运用语言信息的目的。它是更高层次的语言信息积累。目前的写作教学,宜采取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开放式作文与统一式作文相结合,片断与整体写作相结合,大、小作文相搭配,教师评改与学生评改相配合等方式,加大写作训练密度。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又能激活学生大脑中固有的语言信息。

四、在多听中积累语言信息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交流花在“听”上的时间大约超过60%,其余的时间才用在交谈、阅读和写作上。特别是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倚重于言语而不是文字,听力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要提高语文素质,就必须强化听力训练。多听新闻,多听范读,多听电台名人主持的节目,实行听力测试,开展听力游戏和竞赛等,都能有效地拓展语言信息源,提高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种语言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