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43:54

工程教育篇1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教育教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林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博士生导师。

一、导言

认证是由非政府、非盈利的第三方组织对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的教育机构或专业所做出的正式认可。工程教育认证作为高等教育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

从性质上说,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而非选优评估,它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所进行的检查。因此,专业认证的结果是二元的,仅有通过和不通过之分,而没有等级或层次上的差别,与专业排名无关。通过认证也仅仅意味着接受认证专业达到了最低的质量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有三:一是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二是促进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工程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三是促进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也有三:一是能够获得对工程教育质量更为客观的评价。教育同行及行业专家可以准确、高效地找出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议。二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能够有力地向潜在的用人单位表明其达到了相关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有利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而且有利于该专业未来生源的吸引。三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为相关专业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这不仅包括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流动、学分互认和学生转学,而且包括行业企业的合作以及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甚至可以形成某一专业类的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教育联盟。

从另一个角度,教育、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工程教育认证成为一种必然。一方面,随着工程教育规模的扩大,靠工程教育机构自我评价的工程教育质量显然缺乏可信度和可比性,因此必须有一个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并由外部专家对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认可;另一方面,对于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健康等重要领域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等执业资质的认定也需要有与之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以保证他们在接受教育阶段达到本领域对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能力、素质和修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再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人才流动、工程项目合作、工程实践环境以及工程产品服务的国际化,要求工程教育质量不仅在本国内得到认可,还要得到国际间的互认,因此需要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

此外,工程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也将对工程教育认证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工程教育需要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布局调整以及设立新专业,这就要求工程教育认证对相应的认证专业领域进行修订、调整和充实;其次,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需要的变化,工程教育必须及时修订和更新相关专业培养标准,这就要求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标准能够适时更新,以对拟认证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的修订起到促进作用;第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育质量保障手段的引入,以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校企合作方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要求工程教育认证拿出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案,包括自评报告的内容和要求、现场考查的重点和指标要求、认证专家的遴选和培训、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流程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工程教育认证的产生和发展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分析研究对加强和促进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着重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二、工程教育认证与教育教学理念转变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专业要有围绕学生的招生、学习指导、质量保证、学分认定和就业等方面的措施;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包括对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对学生的毕业要求选择和设计;师资队伍和其他支持条件要有利于学生培养达到预期目标;认证的核心在于全体学生的表现。

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质量评价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学习成果即学生能力的提升上。具体地说,不论开设的课程是否部级精品课程,不论主讲教师是否部级教学名师,不论专业在学生学习环境上投入多少软硬件设施,如果学生在学习上收获有限,就不能证明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的。

在工程教育实践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落实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具体而言,一切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都应该以学生为本,包括: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标准要使学生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课程体系要成为培养标准实现的平台,教学组织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以至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朝着达到培养标准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向努力。

2.强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表述要有利于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度进行评价,能更好地体现国际实质等效的要求;学生毕业要求的满足要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认证专业必须通过举证证明可以期望每个合格毕业生满足培养目标要求;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必须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每位教师的行为准则;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实现度的评价必须分解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1。

在我国工程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教育教学活动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其一,专业培养标准与培养目标不一致,前者不能支撑后者的实现;其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能围绕着培养目标的实现系统性地进行改革和更新,而是各自为政,与培养目标的实现缺乏必然的联系;其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没有与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相结合,而是沿袭不变,往往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毫无关系;其四,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不能满足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

改变上述现象的做法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要强调以培养目标作为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资源投入和配置、形成教育培养制度和制定教学管理措施的导向。从系统性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角度,强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系列环节:将培养目标落实到培养标准;将培养标准细化并分别作为课程模块目标和课程目标予以落实;学习掌握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培养标准为总目标开展每门课程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

3.注重教育产出和实际成效。

工程教育认证注重教育产出和实际成效。“教育产出”指的是毕业生的能力,即“毕业要求”,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工程教育认证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具体体现。在工程教育认证中,对教育产出的认定是十分严谨的,接受认证专业必须以“举证”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为确保每一位合格毕业生达到毕业要求,专业做了什么?专业如何评价这些做法达到了毕业要求所表述的预期效果?

由于长期的资源不足,使得我国教育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十分强调教育的投入。虽然,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离不开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资源提供,但是,在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需要重视教育效益,即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也就是说,只有重视教育产出及实际成效才能够形成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获得更多、持续的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

注重教育的产出及其实际成效是追求教育质量的核心,它不仅有利于教育效益,也有利于教育管理。一方面,它能够引导教育实践者注重其工作结果、追求实际、更好地做好本质工作;另一方面,它能够使教育管理者从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以业绩为导向,给予教育实践者更多发挥其能力和创造性的空间。因此,在这种教育理念的作用下,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注重教育产出的关键在于关注“产出”的相对值,而不是其绝对值。教育质量的高低应表现在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前和接受教育后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增量”上,正是这个相对值,才能够准确反映出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而以绝对值衡量教育产出的做法,不仅不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育产出,还可能弱化了教育的本质属性。

4.坚持全体学生共同达标。

工程教育认证坚持全体学生共同达标,即接受认证专业的全体合格毕业生要共同达到毕业要求。这里的“全体”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或者尖子生,因此,不允许也不接受将少数学生的标志性成果作为专业认证的“举证”材料。由此可见,工程教育认证重视的是教育资源,包括优质教师资源、场地设备资源、图书网络资源和实习实践条件等能够被全体学生实际使用的状况。

工程教育认证中的每一条毕业要求都不应该凭空想当然就满足,需要全体学生共同达到的毕业要求必须通过落实到明确的教学环节来实现。一方面,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必须在实现毕业要求上具有明确的功用;另一方面,必须有有效的评价机制以保证每个教学环节在实现毕业要求上的功用均得到发挥。

坚持全体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即培养标准)在工程人才培养上将产生如下影响:首先,专业会根据教育资源拥有情况决定学生规模,以保证进入专业的每一个学生均能享用良好的教育资源;其次,将促使学校出台政策和制定措施,以支持和激励高水平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专业教学;第三,将促使学校和专业加大在教育教学上的投入,重视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建设;第四,将促使学校和专业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5.以持续改进促进质量不断提升。

工程教育认证不仅关注接受认证专业的现状,更强调该专业必须具有持续改进机制,并以此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教育认证强调的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五方面内涵:一是以持续改进为目标建立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二是将常态化的教学评估和评价作为持续改进的基础;三是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作为持续改进的必需;四是专业内每位教职员工是持续改进的主体并负有责任;五是持续改进的成效要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表现上。2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是一种重要的质量意识,是一种经常性的质量改善活动,可以发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它既要注重效益又要讲究效率,需要全校上下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1]。满足工程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过程可以由识别(identify)、计划(plan)、试验(test)、研究(Study)和行动(action)五个连续的阶段组成,简称iptSa循环。[1]

持续改进机制建立的核心在于“持续”上,因此,持续改进必须成为教职员工自觉自愿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质量改进行为持之以恒,才能使质量不断提升。建设教师自主驱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应该成为高校努力的方向,高校在掌握教师自主驱动的质量保障循环特点的基础上,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树立以教师为本的质量保障理念、在教师岗位聘任中强调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各种方式持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绩效薪酬制度改革中引导教师重视和投入教学以及出台各种激励措施形成教师重视质量的长效机制。[2]

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化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为了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而对工程教育提出的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协会(aBet)工程认证委员会(engineeringaccreditationCommission,eaC)2014~2015年度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Criteriaforaccreditingengineeringprograms,2014~2015)3包括8项通用标准(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产出、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设施和学校支持)和2项专业补充标准(课程和教师队伍)。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2014年修订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包括7项通用标准(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和3项专业补充标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其首先是针对本国工程教育实施主体在工程教育的核心要素上提出基本要求,以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如果要加入学历的国际互认协议,还必须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所有接受认证工程专业均必须满足的最低标准,这就意味着,拟认证工程专业均必须首先达到这一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工程人才培养的标准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所有拟认证专业所培养的工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必须涵盖的要求。这容易导致拟认证工程专业将实现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或“studentoutcomes”作为专业的最终追求,而忽略了本专业应有的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从而可能导致大批拟认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其次,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定了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类型并对每类课程的学分提出要求,在各个专业类的专业补充标准中甚至对各类专业的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也予以了规定。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度规范和精细要求,容易成为拟认证专业难以或不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重组以及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借口。

第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学生、持续改进、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对于建立和规范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无疑是积极的,但也容易限制拟认证专业独立地开展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事实上,存在这样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拟认证专业往往将关注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上,而不够重视或忽略了本专业应有的独立性。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国专业认证机构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鼓励各个专业中的“studentoutcomes”不仅要涵盖通用标准,而且要有反映出本校特点的要求,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又如减少或淡化课程类型,给予各个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上更大的灵活性,以照顾专业类中不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性;再如重视认证标准的前瞻和导向作用,将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培养的变化要求及时反映到认证标准中,使之引导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或者至少不与工程教育改革相矛盾。

申请专业认证的工程专业所在的高校类型各异,如果均抱着只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想法,则对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毫无意义的。极端点说,办学历史不长的本科院校可能因为为了通过专业认证而忽略了本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从而产生一批具有同质化倾向的工程专业;而那些办学历史悠久的院校也可能仅为了通过专业认证而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工程教育认证强调的持续改进,弱化了本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发挥。

总之,一个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及时更新,它既要综合反映近期内(3~5年)本国行业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上对工程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又要在本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上发挥前瞻和导向作用;一所高校的工程专业申请专业认证的目的既要是检验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达到行业企业的基本要求,使毕业生能够跨入人才市场竞争的门槛,更要以促进这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订

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毕业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应该具备或达到程度的综合描述,是本专业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和全体师生努力的共同方向。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2014~2015)第2条———培养目标上的规定是:“专业必须有公开的、与学校使命相一致、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需要、与各条认证标准相一致的培养目标;必须有包括专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有记录、系统实施、有效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期评审程序,以保证培养目标与学校使命、利益相关者需要和各条认证标准相一致。”[3]达到这样要求的培养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培养目标的制订。在深刻领会学校使命的基础上,通过与毕业生、教师和用人单位等与本专业存在利益关联的群体和组织的座谈、访谈和市场调研,分析研究本专业服务面向区域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制订出既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又与学校使命及认证标准要求相一致的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的公布。专业应该通过所在学校和院系网站、招生简章、教师和学生手册以及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公开本专业培养目标,这一方面符合专业认证要求对外正式培养目标的规定,更好地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获得利益相关者对培养目标的意见和建议,以为日后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做准备。

(3)培养目标的定期评审与修订。专业应该建立培养目标的定期评审和修订机制,一方面要注意收集来自各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要定期(如每年一次)召开毕业生、校友、教师、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和捐资者等的座谈和咨询会,并通过网上或书面调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定期的培养目标修订中予以充分考虑。要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做好全过程的详细记录,包括时间、人员、意见和修订情况等。

合格有效的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满足服务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2符合学校的具体实际,体现本校办学优势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3具体明确,可分解落实、能操作实施、可检查评估、能实现达成;4必须被全体师生所理解和接受,能够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成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

为了制定出满足以上条件的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工程专业所在院系需要依次做好以下工作:1根据所在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明确本专业服务面向;2通过对服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明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3在与其他高校,尤其是本地区同类高校的比较中,确定本校的办学优势;4在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竞争关系的其它高校相关专业的比较中,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5按照上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具备的条件3,制定出若干条本专业培养目标;6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和场合,向本专业师生宣传和讲解本专业培养目标,一方面广泛征求听取意见,另一方面使他们理解和接受,从而共同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专业培养标准

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该专业相应的培养标准来落实。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对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1是制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依据。不论是课程体系改革重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改革,还是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等,均是以落实和实现专业培养标准为目标。2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师生员工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导。在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的所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论活动本身是否开展、如何开展,师生员工是否参与,如教改立项、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学生课外活动、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基地建设等,所有这些行为均要以专业培养标准为指导。3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不论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还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结束时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均是以本专业培养标准为准则。

在工程教育认证中,专业培养标准被称为学生产出或毕业要求。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第3条———毕业要求规定:专业必须有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毕业要求。因此,拟认证工程专业必须根据自己制订的培养目标,提出用于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毕业要求。作为拟认证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共同基础,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2014~2015)提出了11条基本的毕业要求如下:[3]

(a)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

(b)设计和开展实验以及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c)在现实的约束条件下,如经济、环境、社会、政治、伦理、健康、安全、可制造性和可持续性等,设计满足期望需要的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

(d)多学科团队的运作能力;

(e)识别、规划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f)对职业和伦理责任的理解;

(g)有效沟通能力;

(h)接受广博的教育以理解工程解决方法对全球、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i)认识终身学习的需要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j)具有当前热点问题的知识;

(k)应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于工程实践的能力。

对拟认证专业所提出的毕业要求有三方面规定:一是必须完全覆盖上述11条aBet毕业要求;二是说明本专业毕业要求是如何支撑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可采取表1所示矩阵表的方式:三是本专业毕业要求必须能够分解到课程或教学活动,成为衡量这些课程或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具体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要求的规定对工程教育有以下作用:一是通过认证的工程专业均达到统一的基本毕业要求;二是各专业在基本毕业要求上能够突出各自的重点和特色;三是每一条毕业要求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课程或教学活动得以保证。

工程教育认证采取自顶向下的分解落实方式将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课程或教学活动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充分保障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三者相互脱节的问题。

六、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质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通过连续不断的持续改进才得以不断提高。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目标之一。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2014~2015)第4条———持续改进规定:“专业必须定期使用恰当的、有文件证明的程序评价和评估毕业要求实现的程度。这些评估结果必须系统地用于本专业的持续改进。其他可获得的信息也能够用于帮助本专业的持续改进”。[3]

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源于两方面的需要:一是工程教育质量尚未达到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相关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持续改进。即使没有上述原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要发现质量问题或有提升质量的可能,就应该予以重视并改进质量。因此,持续改进应该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涵,成为每一位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导向。

为了达到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工程专业必须建立机制完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这部分主要由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构成。组织架构包括校长和教学副校长、校教务处、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专业系主任和教学副系主任、校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校院教学督导组、院系办公室、课程组、实验室等。运行方式主要指组织架构中的个人和组织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所承担的责任、发挥的作用、相互间关系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等。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由学校和院系层面出台的、以文件形式出现的、与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规定、要求、条例、意见和管理办法等。

(2)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持续改进主要落脚于专业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环节,要否对某一教学环节进行持续改进的依据是其质量是否达到既定的质量要求。工程专业教育中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源于对该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分解和细化,必须明确、清晰,可以表述成若干个要点。同时要明确每个教学环节质量要求的责任人、质量评价所基于的基本数据、评价周期、评价结果的使用及其改进措施等。

(3)质量持续改进主体。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主体是多元的,主要包括承担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和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教学管理人员。在这三元主体中教师是关键的一元,这是因为:不仅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来准备、组织和实施的,而且质量评价结果的采纳、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等也是主要由教师来进行。

(4)内部质量监控机制。专业应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监控机制,包括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和定期对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环节质量监控的目的是防止在教学环节中出现与该教学环节质量要求不符的偏差。教学环节质量监控机制主要由监控点、监控者、监控内容和监控方式构成。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点应该在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的时候;质量监控者与监控内容和监控方式相关,可以是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或其他教师等;监控内容主要是检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环节预期的质量要求;监控方式取决于监控内容,必须是能够有效、客观、准确地评价出所评教学环节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对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是由学校或专业所在院系组织的、定期开展的针对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定期评价的参加人员可以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专家、院系领导等;评价方法应该形式多样,如听课、座谈会、规范性检查、学生评教、专家督导等。

(5)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对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判断,容易从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预期等不同的视角对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出十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需要建立定期对毕业生职业发展进行跟踪、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进行调研、对当前的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讨以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

毕业生可以分成应届和往届两类,主要通过座谈会和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征求意见。应届毕业生刚结束整个专业教育,对整个专业教育教学过程记忆犹新,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对专业教育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实践教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往届毕业生经过3~5年的社会工作,容易对专业教育所能为学生提供的与行业企业对人才期待的两方面进行比较,据此对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包括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专业教育的重点、课程改革的方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用人单位主要采取座谈会、研讨会、到企业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意见,他们会从企业实际需要的角度,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并据此对专业教育的重点和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

(6)社会质量评价机制。主要通过具有公信力的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网络平台等传播渠道主动向社会公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等文件信息的方式,同时关注社会舆论与主要媒体的评价意见等,以得到社会各方面对专业教育质量的监督并获取社会各界改进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和意见。

(7)评价结果反馈机制。通过内部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质量评价机制获得的对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应该通过分门别类后及时地反馈给相关质量责任人。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责任人是任课教师;课程体系的责任人是专业负责人、课程组长和骨干教师;专业培养方案的责任人是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教育教学资源的责任人是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实验室管理者等。反馈给质量责任人的专业教育教学评价结果应该尽可能清晰、明确,并予以必要的说明,以帮助责任人理解和采纳。

(8)质量改进完善机制。教育教学质量责任人在获得质量评价结果后,应认真分析质量偏差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改进措施,及时地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关注和跟踪改进后的效果。从根本上说,重视教师在质量改进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教师将持续改进活动嵌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将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教育教学质量信息用于自我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是建立有效的质量改进完善机制的关键。

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质量改进过程,即是连续不断地实施发现质量改进机会、寻找质量改进措施和实现质量改进目标的质量改进循环。[1]这个循环的终结是以实现质量目标为标志。

七、工程教育认证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主要载体,这方面在工程教育认证中得到强调。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2014~2015)第5条———课程体系规定:“专业课程体系应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产出(毕业要求),必须包括三个部分:适合本学科的大学数学和基础科学;适合学生学习领域的工程科学和工程设计;适应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此外,学生最后要完成一项综合设计,为工程实践做好准备。”[3]

为了保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其课程体系的一致性,使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实现,就必须对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组。在各种课程体系结构中,最适合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模块化结构[4]。模块化课堂体系的设计和构建思路是:自顶向下、分解集成[4]。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可通过4个基本步骤完成[4]。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其课程体系的一致性关键在于课程体系是如何支撑毕业要求的实现。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毕业要求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将毕业要求自顶向下落实到课程;二是由每一门课程自底向上支撑毕业要求实现。自顶向下落实由三步组成:1将毕业要求逐条分解到能够作为课程模块目标的程度;2将分解后的毕业要求落实到相应的课程模块;3将每一课程模块的毕业要求进一步分解到每一门课程。自底向上支撑也由三步组成:1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实施实现该门课程的目标;2将各个模块内每一门课程的目标予以集成以形成该模块的目标;3将各个课程模块的目标集成,就最终实现了毕业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毕业要求通过两次细化分解后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既是对相应课程的培养要求,也是对该课程的考核要求。毕业要求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进一步看出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存在如下密切关系:

(1)每一门课程能够为多条毕业要求的实现做贡献。一门课程的功用是多元的,这不仅是因为课程目标可能源于多条毕业要求,担负着不同程度上实现相关毕业要求的任务,而且还由于该课程作为先导课程的延续和后续课程的基础,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也间接为其他毕业要求的实现做贡献。

(2)一条毕业要求的实现需要多门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的有效实施才能达到。一条毕业要求的实现即使可以以一门课程的实施为主,但仍然需要多门关联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的连续实施,通过这些课程的相互配合、持续作用和不断强化,以最终达到该条毕业要求。事实上,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构建时,往往将这几门关联的课程置于一个课程模块之中,以共同实现某条毕业要求。

毕业设计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在实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教育认证将毕业设计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定义为:“学生在多种现实约束条件下,按照合适的工程标准,综合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的综合工程设计。”[3]从实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角度考虑,毕业设计应该满足四方面要求:1选题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包括企业面临的生产、技术、研发、市场、管理等方面;2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3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工程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4避免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替代毕业设计。

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组离不开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企业或行业专家不仅最清楚当前和未来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包括人才层次、类型、结构和规格等,而且十分清楚目前高校工科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不仅能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提出符合实际的建议和意见,而且能够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与企业结合等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和意见。

还需要注意的是,承载着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只有通过其中每一门课程的有效实施才能最终达到毕业要求,而一门课程的有效实施至少需要做到两点:1必须采用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2需要有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应的评价方式,以检验一门课程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至此,从本文第四节开始讨论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逐层分解落实和反馈贡献可以用图2表示。

八、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数量足、结构合理、质量高的工科教师队伍是培养满足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工程人才的关键[5]。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2014~2015)第6条———师资队伍规定:“专业应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以具备覆盖专业所有课程领域的能力。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以提供充分的生师交互、学生建议和咨询、大学服务活动、专业发展、与工业和专业实践者以及用人单位的交往。专业教师必须有适合的任职资格和足够的权威以确保对专业的恰当指导,以及开发和实施对专业的评价、评估和持续改进过程。教师的整体胜任力可以通过如下因素判断:教育、背景的多样性、工程经历、教学效果和经历、沟通能力、发展更有效专业的热情、学识水平、专业团体的参与、专业工程师许可等。”[3]

考虑到工程是实践性很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学科,对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的要求既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的部分,也有其独特和专门的地方,结合aBet的上述规定与我国当前的实际,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教师任职资格: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不能够像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那样仅要有博士学位,并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5]、丰富的工程经历和多样的职业发展历程,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好工科教师的职责。

(2)教师数量结构:除了必须完成课堂上的教学工作外,工科教师在课外还必须承担大量与学生发展紧密相关的工作,包括师生互动、为学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建议和咨询、与工业企业以及用人单位交往合作等,这就要求每个工程专业要有足够数量和不同经历背景的教师,以确保这些工作的完成。

(3)教师教学能力:高校与研究院所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才培养,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年轻工科教师往往缺乏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一方面要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使他们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和期望;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或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研修的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施教、教学评价、质量改进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丰富教学经历的目的。

(4)教师学识水平:工科教师应该学识渊博,即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面,高深的学术造诣,还要有良好的学术素养,这就要求他们从三方面努力:一是扩大知识面,从本学科专业领域拓展到其他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从本专业的技术标准、政策和法律法规拓展到人文和社会科学;二是结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开展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工程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三是注重学术修养、为人师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批判性意识和创新精神,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模范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

(5)教师工程经历:工程学科专业的特点也决定着工科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而这些是无法在校内获得的。因此,对于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创造条件并鼓励他们到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一线,参与生产运行、技术改造、研究开发、内部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工程实践活动,累积和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教育篇2

关键词:itat教育工程;itat认证;itai宗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93-02

itat教育工程的全称是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itat是英文“inform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training”的字头缩写,代表“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itat教育工程的宗旨是: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itat教育工程为了适应就业市场对it人才不断提升的技能和素质需求,缓解it相关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北京建立了全国首家itat实训基地,通过与部分院校开展课程合作,共同培养it专业人才。在实训别强调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训练,注重职业化的工作方法和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满足现代化、复合型人才要求的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方向。实训结束后,由实训基地推荐学生到对口的岗位实习和就业,真正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2005年以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为了充分展示itat教育工程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倡导学校加强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为广大的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平台,连续举办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大赛的举办取得了各省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各地参赛学校的积极响应和参赛学生的普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itat教育工程的特点是:求新、求快、求实用、覆盖面广、扩展性强、方式灵活。

itat教育培训基地可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itat教育工程课件,在本地局域网范围内采用网络教学方式组织学习,也可通过itat教育网(省略)在线学习。同时,培训基地可按照itat教育工程的认证课程体系,开展考试认证、认证课程置换等工作。此外,培训基地还可以依托itat-pRo实训基地开展课程合作、联合培养、输送优秀毕业生等工作。

itat教育工程的职业技能证书通过认证考试,可获得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颁发的itat教育工程职业技能证书。证书既是对大中专院校大学生的it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考核,也可作为职业院校毕业“双证”之一。在教育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itat教育工程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全社会范围内获得广泛的美誉度,其职业技能证书也可作为各企事业单位选拔招聘人才的的重要参考,也可作为转岗、晋升、继续教育和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itat教育工程的教学课件均根据指定教材开发出来的,使用指定教材最有辅助和参考意义。另外,指定教材均由itat教育工程和著名it出版社共同组编,始终贯彻高质量,重实用的原则进行编写的。各培训基地在培训中应选用指定教材。

可通过itat网上管理系统向itat教育工程工作组订购,也可直接向出版社订购,或从当地书店购买。可从itat教育工程网站(省略)上查看最新的教材和课件目录,或联络itat教育工程工作组索取。

培训的组织形式由各单位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课件放在校园网上共享,作为辅助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式。但itat教育工程的培训基地,要在培训工作中发挥组织、管理作用。

itat教育工程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扩展、更新培训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流行的it技术。我中心聘请国内信息技术领域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协助制定培训方案和考试大纲;组织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的it专业资深讲师和国际知名it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培训教材,开发教学课件,建设认证考试题库。配合培训工作的开展,itat教育工程已开发课件八十余门,教材一百余种,并根据it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版本的更新不断对已有课件进行升级,对教材进行修订。

itat教育工程主要面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在校生和希望就职于it及相关行业的社会人员,通过建立遍布全国的授权培训基地和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使学生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掌握就业必备的it知识与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通过认证考试的学员,可以获得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颁发的itat技能认证证书。目前,工程已在全国各级各类院校、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及企业中建立了近400家培训基地,培训规模超过200万人次,考试认证60余万人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工程教育篇3

一、年教育十项建设工程

1.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年,我市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资9700万元,其中市级投资4000万元,改扩建农村(山区)中小学30所,改造校舍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

2.义务教育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工程(未央区试点建设)。从年起,我市与未央区政府联合对未央区基础教育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到2012年,计划投资3亿元,完成36所定点学校改造建设及50所学校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更新60所学校的教育实验设备。其中年计划投资14435万元,改造中小学18所。到2017年,完成100所中小学校的改造任务。

3.区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年,计划总投资4012万元,新建校舍24330平方米,改造校舍10000平方米,新建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57600平方米;年,全区规划定点小学全部改扩建到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全面完成。年,完成新布点小学、九年制学校建设,启动新布点高中建设。

4.莲湖区民族教育学校规划建设工程。莲湖区民族教育规划建设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1所。年,启动一期工程,总投资865万元,将市25中打造成为标准化高中,利用贡院门小学旧校址建设一所市一级标准的民族幼儿园。二期工程:一是按照一级标准打造鼓楼小学和洒金桥小学,二是加强合并后的贡院门小学建设,三是继续办好回民中学。

5.市启智学校建设工程。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市启智学校建设。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投资800万元,新建3000平方米启智楼、2000平方米学生公寓和餐厅等后勤设施;投资200万元,对原有4000平方米教学楼、综合楼进行改建,设立康复中心;投资500万元购置康复、教学、后勤设备。启智学校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市特殊教育体系,并将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智障教育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6.市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工程。基地在市102中学基础上建设,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承担军训﹑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和基础教育课改等活动。基地占地65亩,建筑总面积19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年,拟建设5379平方米的第二综合楼公寓楼、7170平方米的餐厅报告厅、300米环道训练场,扩建检阅台和观礼台,建设6500平方米的拓展训练基地等。

7.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分别建设市职业教育电子类、机电类和旅游类公共实训基地,依托文理学院建设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依托教育电视台建设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基地。其中,职业教育电子类、机电类和旅游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已基本确定。年,建设总面积9.92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计划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8.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占地549亩(净地),总建筑面积23.99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9亿元。其中:一期建筑面积15.05万平方米,总投资3.42亿元;二期建筑面积8.94万平方米,总投资2.48亿元。

9.市教育科研大厦建设工程。为提升我市教育综合实力,建立教育支撑体系,启动建设“市教育科研大厦”。“大厦”将容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市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市勤工俭学管理中心、教育电视台、市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基地等单位,占地12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00万元。

10.文理学院二期建设工程。市政府决定投入1.8亿元实施文理学院二期工程(第二教学楼)建设。该项目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目前已开工建设,计划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

二、年市推动教育发展八项改革措施

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制度,以调研检查为手段,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能力、课堂教学、学分认定与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推动、教研部门专业引领以及学校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使高中课改成为我市高中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成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契机,成为促进高中教育再发展的强劲动力,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在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知名学校,树立、推出一批能走出、迈出省界的著名课改专家、校长和教师,形成鲜活的、有借鉴意义的课改及教学管理经验和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课改研究成果。

2.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认真筹备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工作。

3.积极稳妥推进高中招生模式改革。通过局部试点,分步实施,努力促进生源均衡配置,不断降低择校生比例,逐步建立起以统一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以“差额投档、分批录取、扩大选择机会、多样化招生、网络支持、管理规范、社会有效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公平、公正、透明的高中招生模式。

4.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订单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新路子。

5.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保持普通高中适度规模,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努力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6.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学校教职工岗位设置和全员聘任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公开招聘、专家队伍建设、名师工程培养为支撑的四位一体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加强支教工作,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转任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在城乡间和区域内的科学合理配置。

工程教育篇4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工程人才的跨国流动,急需建立专业资格与学历教育互认体系。1989年生效的华盛顿协议使各国工程专业认证趋于等效,各国认证组织签订互认协议,相互承认专业点及其所授学历、学位。国内高校2014年提交专业认证申请362项,受理138项,进校考察111项,通过率80.4%。2015年受理数量增长至158项。工程教育认证的评判标准是专业培养的全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部分“代表性成果”。专业认证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一种合格评估。社会需求是多样性的,培养工业界、企业界所需求的、多样性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就是进行专业认证的目的。专业认证主要遵从以下三个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首要服务对象(Students-centered);以产出导向(目标导向)为教育取向(outcome-based);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1]教学的目标应当围绕学生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为判断师资与其它支撑条件的原则;将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定为评价的焦点,由毕业要求的达成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被认证专业必须通过举证证明可以期望每个合格毕业生达成目标要求;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必须对日常教学活动起到导向作用,并有利于每个承担教学任务的人明确责任;对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必须分解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

二、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工程制图》是理工类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读图和绘制机械图的能力。作为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对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有重要的作用。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掌握并应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来表达物体。(2)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3)培养空间想象、构思和造型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培养具有熟练绘图与读图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空间到平面、平面到立体思维模式,有一定构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该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胜任以后本专业的工作。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首要服务对象

(Students-centered)基于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反向设计,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它是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毕业要求(或称毕业生能力)是对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学生达到目标需要学什么。以材料专业为例,本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掌握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分析简单机电装备的工作原理,并对简单故障进行分析判断;第二,具备运用合适的绘图软件正确表达机械部件、设备结构的能力。针对该指标点,我们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掌握工程制图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二,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查阅机械设计手册中的有关内容。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运用CaD软件绘制工程图样。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的方法解决相关专业复杂工业设计制图的能力。[2]

2、以产出导向(目标导向)为教育取向(outcome-based)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过去我们的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好,而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学好。形成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流程:由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和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来决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而决定指标点的设定。根据指标点修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由教学评价来反映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我们需要重构培养方案,也就是优化知识结构,即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大学阶段的教学方式不能等同于中学阶段,专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基础教育。我们不能只见大树不见森林,要让学生懂得学什么,为什么,干什么。不能教的糊涂,学的糊涂。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由通识教育课到学科基础课,再到专业基础课,最后到专业课程,我们要建立有效地横向及纵向发展思路。改革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灌输课堂转变为对话课堂,封闭课堂转变为开放课堂,共性培养转为因材施教,终结评价转为发展评价。

3、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

针对专业认证的要求,为了实现持续改进,将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进。改进的基础就是常态性的评估与评价,对每一个常规教学活动都进行评估。持续改进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在此过程中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而且持续改进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的。我们对课程定期做出适当的记录,以便评估学生能力的取得程度:定期对试卷的题目难度、题目数量、规范性和试题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与记录;对考试成绩以及试卷中所有试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指标点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能力取得的程度。评估的结果被系统地加入项目持续改进中:将上一届学生对知识点、指标点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在下一届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改进,依次针对近年来的组合体尺寸标注和标准件的画法等知识点进行了加强巩固,重点加入到下一届学生的教学与实践训练中。充分利用其他可用的协助持续改进的资源:主要通过平时的作业,绘图训练,绘图软件的上机练习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掌握知识点、指标点薄弱环节的训练,以保证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面向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

1、研究不同专业类别的应用和发展,确定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针对陕西科技大学的专业类别,将工程制图课程划分为3大专业类别:化工材料类、电气类和工程管理类。研究不同专业类别工程图学方面的应用和发展,确定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于电气类专业,在讲机件的表达方法时,可结合芯片实物引导学生分析其表达方法、绘制相应图样。对于计算机专业,在讲计算机绘图的镜像和移动等内容时,可以适当加入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不同专业讲授各自专业的图学标准

调研和确定各类专业工程图学方面的“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改变传统教学环节中只强调机械行业“三化”标准的缺点,针对不同专业讲授各自专业的图学标准。

3、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绘图软件的学习

改变传统计算机绘图只讲授autoCaD的现状,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绘图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和应用专业绘图软件。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15.15.

工程教育篇5

关键词:CDio;课程体系;实训课程

一、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工程活动的真实背景环境,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工程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这不仅涉及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与工程活动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非技术要素。二是强调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完整生命周期,注重工程师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实现培养能够胜任这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活动的工程师的这一目标,工程教育必须重视工程的实践本质要求,能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CDio能力。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某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从八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

1.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包括CDio理念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条件的保障等多个方面。从诸多环节保障学生能深刻认识安全产品(以“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形式输出的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过程,并培养其相关能力。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12项毕业要求,从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提出要求。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基础上,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通过数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学生思考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安全产品的能力,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实践环境,掌握安全产品的实施和运行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培养,综合各种通识类课程的教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专业利益相关者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按照CDio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应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并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根据某校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制度的规定,安全工程专业每四年修订一次培养目标,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修订的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每年开展一次,主要进行修订资料的积累,由学院院长牵头组建包括所有专业教师在内的课程体系修订领导小组,在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和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明确课程体系的修订内容;第二层次四年开展一次,按照第一层次积累的修订意见修改课程体系,并召开行业专家会,确定最终的修订方案,制定新版课程体系。专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通过毕业生体现专业获益)、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通过行业专家来评价专业获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从学生获知需求、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用人需求等角度出发,协助调整课程设置,行业专家则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保证课程体系能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3.综合性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按照CDio教育理念,本专业构建了相互支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明确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安全产品的构建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1)着眼于基本个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基本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实现。包括数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奠定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是应用工具类课程,以一系列思想政治课为思维导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学科基础课包括热工基础、工程力学、电工学、流体力学等课程,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着眼于人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通识类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处理好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发挥个体优势,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复杂的安全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安全法律法规等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3)着眼于安全产品构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安全产品构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各种实践环节实现。第二学年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程,重点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三学年主要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以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为参考设置安全评价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程设计,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学年组织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注重将学位论文与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从论文选题、设计方法和应用价值多个方面建立论文质量评审指标,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4)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本专业开设必修课《安全科学基础与职业发展》作为工程导论课程,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安全工程领域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讲授安全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且引出必要的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5)设计—实验经验的培养,在课程计划中包括两个或更多的设计—实验经验,其中一个为初级的,一个为高级的。初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系统安全工程课程设计、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课程设计、机械安全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其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已经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设计能力在逐年提高。高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主要包括毕业设计,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考核。培养学生围绕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设计,要求有充分的设计论证和正确的设计方法,并提供设计图纸或设计方案或体系。本专业通过两层机制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一方面,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评审流程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毕业论文指导与评审过程。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贯彻CDio理念,培养学生从构思、设计到实施、运行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邀请安全工程领域的专家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发挥促进作用。在近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本专业分别邀请过北京市安监局、北京市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燕京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老师指导学生实践,并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论文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6)工程实践场所保障。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组织安全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在基地进行了实习活动。课程体系中包括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都有对应的工程实践场所,各类课程设计都有对应的实验室环境保障。(7)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多方面能力。通过开设安全评价综合实训课程、安全人机综合实训课程、消防工程综合实训课程,既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保障了学生以及教师的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安全产品建造能力的获取。(8)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每门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相对应的课程目标,通过分析所有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来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以此来进行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学生在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工程教育篇6

调查统计的总体结果显示,88%的工程师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后的教育活动对专业职称、职位的晋升有帮助,77%的工程师认为目前所接受的教育进修以及自学情况能够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58%的工程师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平时的正常工资,同时男女工程师对以上问题的认同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师对企业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和措施表示认可,工程师与企业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培训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人才储备的主要措施,能够激励员工发挥自身潜能、造就更适合企业的特色技能。

1.学习愿望强烈、学习动机明确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先进技术的代表者、企业发展骨干力量的工程师,对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学习动机直接表现为通过学历教育获取文凭、或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可以看出,60%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学历教育,81%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在908个有效样本中,70%的工程师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同时又是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企业工作的,但是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的相关性却差异显著,从图2看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关的仅占24%,基本以及有一些相关的占68%,完全不相关的占8%。早在1974年,克拉斯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工程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工作业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与继续工程教育对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参加继续教育的工程师的工资增长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印证并丰富了克拉斯的结论,即继续教育对工程师发展具有正相关作用。首先,工程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职业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升职、升级机会,从而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品质。虽然难以用单纯的物质成果来量化继续工程教育的经济效益的大小,但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教育收益率却不容质疑。其次,工程师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不足以帮助其解释或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李锋亮等在中国大范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知识的准备不足将显著提高工程师入职后发生过度教育的概率。最后,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师只有通过持续专业化的学习,才能使自己从准专业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从业者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从业者。

2.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显著

由于工程师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对象较为广泛,工程师个人特征和职业经历的不同,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很大。不同年龄的有效样本在哲学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及技能、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四个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有效样本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有效样本在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方面有显著差异。虽然国际社会对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结构达成了一定共识,建立一些比较成熟的工程师素质模型,例如约翰等提出的工程师领导力模型、莫文建构的工程师特质四面体以及布伦达等的工程师能力框架。然而,形成工程师学习内容差异性的原因不容忽视。首先,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建构具有决定性作用。院校工程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初步具备成为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其次,在工程师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所需获取的知识和提升的技能是有所变化的,年轻工程师所需学习的知识及技能对其职业发展影响更大。最后,工程师认证标准不仅规定了工程师的职业准入资格,而且基本反映了工程师的职业水平和等级,级别越高的工程师对职业素养和认知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

3.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个性化突出

工程师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成人学习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阅历、生活经历、学习经验随着时间的延续会不断积累,强调学习与个体自我经历的整合。在个体自我作用下,更希望依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来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工程师在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方面的不同。就学习地点而言,高等院校仍然是工程师首选的学习场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校的绝对优势;企业现场学习受到年轻工程师的青睐,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他们的现场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产品的品质。就学习方式而言,课堂面授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25~34岁和45~54岁工程师对回归课堂表现出浓厚兴趣;问题研讨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或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受到35~44岁工程师的欢迎。在企业实际调研还发现,师带徒方式较好解决了集中学习与员工需求匹配度较低的问题,缓解了工学矛盾,特别对年轻工程师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获得岗位工作经验很有效果。此外,虽然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远程网络能够打破时空局限降低学习成本,但是并不受到被试样本的欢迎,这可能与行业特点、网络建设情况以及工作性质有关系。

4.工作学习矛盾突出、时间成本排序第一

要想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工程师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努力程度和劳动等学习成本。中国电力行业的工程师在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时,存在着诸多困难,其中认为时间成本有较大困难的最多,其次是工作压力,第三是费用承担。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时间价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在时间分配问题上,工程师需要兼顾的因素很多。所调查的企业普遍采取了岗位聘任制,工程师在工作时间内岗位责任大,同时工程师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庭,是家庭的顶梁柱。因此,除了企业安排的在工作时间内的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外,工程师参加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业余时间,如何在工作、生活之余,抽出时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是工程师面临的最大的实际问题。其次,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率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记忆、感知能力等智力因素开始呈下降趋势,对学习缺乏信心、长时间不学习容易产生惰性;而且由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学进度不紧凑等客观原因,使工程师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没有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时间的浪费造成学习价值的降低。

二、工程师学习需求对继续工程教育的影响

现代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呈现出迫切性、差异化、个性化、持续性等特点,同时学习也存在诸多困难,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应该更多关注工程师群体学习需求特性,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同时使学习者获得教育收益,国家得到所需的人才,实现国家、组织和个人都受益的结果。因此以工程师为办学对象的继续工程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培训,已经形成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工程师能力开发系统,不仅涉及教育系统内部,而且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外部社会系统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在深入理解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工程师“提高能力水平”和“发挥能力水平”的组织保障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工程师自身价值、创造企业价值、进而推动工程科技进步。

1.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约瑟夫在1978年提出了工程师学习需求理论,建构了工程师的需求层次,他认为大多数工程师的需求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两个层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重点关注工程师的这两个层次的需要。现代工程师对待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在工作中体验各种经历并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可能性,发挥自身潜能,重新塑造自我,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实现从职场新手到工程师、再到行家里手的职业发展。因此,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为工程师提供教育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办学的基本思想。工程师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决定了办学的多元化,工程师学习的阶段性和终身性决定了教育服务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办学机构将学习者(工程师)作为客户来看待,研究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关注工程师的学习成本、加强与工程师的交流、考虑工程师学习的便利性。同时,办学机构要将这一思想实施于教育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教育服务吸引和维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来降低运营成本。办学机构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还要做品牌做生活,通过创建品牌核心价值观,营造新型生活方式,实现工程师在社会尊重、自我职业实现等层次需求的满足;通过建立客户俱乐部并开展相关后续服务和增值服务,成为工程师交流沟通的新模式和学习休闲的驿站,成为工程师的学习圈、生活圈和交友圈。

2.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

工程师群体首先隶属于一定的企业,一般有正式的组织基础,是工程师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次工程师隶属于一定的工程师协会或专业协会,这些协会一般属于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非正式组织,在协调政府、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关系、维护工程师权益、提供专业性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程师学习的有利支撑。工业企业是继续工程教育的主体,也是有效实施的重要力量;不仅能促进工程师的合理分配、使用和流动、而且能激励工程师更加积极地提升能力和素质。因此,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目前,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高度认同继续教育对工程师个人职业发展、企业发展和战略实施的重要性,而且绝大多数工程师都有继续教育经历。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都建立了以任职体系、素质模型、绩效管理为依据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且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企业大学,作为员工培训的一种创新形式发展迅速。但是企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大学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此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继续教育状况存在很多困难,这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员工的流动性大,造成这些企业的工程师数量少、一岗多责,更多的是依靠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参加教育培训。因此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程师学习需求特点,要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模式和组织动员机制。

3.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工程师的专业化程度和能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这一职业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严格的工程师制度管理是工程师职业存在的基础,体现了工程师执业的专业地位和垄断地位。对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可以保证工程师职业整体的质量和水平;标准化和权威性的工程师“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制度是检验工程师学习和培训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化、专业化的工程师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师的劳动所得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因此,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虽然由于工程师学习需求旺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近年发展迅猛,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但是建设发展不均衡、办学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办学机构良莠不齐,继续教育面临“学而无用”、“含金量低”的尴尬局面,制约着办学机构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之间存在关联性,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的获得和晋升与其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工程师供需的良性循环。以培养合格工程师为核心的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标准化建设,能够规范和约束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引导办学机构提高办学质量和完善管理。工程师制度管理中有关继续教育课程、学时、学分要求及规定为办学机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提供依据和参考借鉴。

工程教育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工作流程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区别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学校意识到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屏弃原有的一味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脱离生产劳动实践旧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以动手能力为抓手,走实践教学的道路。为了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近几年来,不少省市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技能比武和竞赛,不少获奖选手不仅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提前鉴定了用工协议和合同,而且受到了媒体广泛的宣传报道。为了能获得声誉,不少职业学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削减甚至砍掉了原有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加强了专业动手技能的培养,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设置课程,开展教学。有些学校的学生从进校到毕业,所上的课程就是专业技能课,毕业的标准就是专业技能证书。实际上这种教学是一种工作流程教学,不同于我们目前所倡导和推广得工作过程的教学。在这里笔者就职业教育中工作过程教学与工作流程教学的区别做一个理论上的探讨。

1培养目标不同

工作流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企业和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其所蕴涵的指导思想表现为:一是把个性作为专业任务的人力资源来培养。也就是说只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二是把素质要求作为依赖性的变量看待,认为从组织和技术的改革中引导出素质要求,技术和劳动是预先确定的。这样就使教育总是跟着技术跑,而在技术迅速变化的今天,必然造成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工作过程教学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体现为:一是认为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参与或共同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仅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二是把教育作为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的个性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而且把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第三,认为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既依赖又独立于劳动与技术的关系。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在技术、劳动和教育之间复杂关系的独立变量,必须有意识地促使职业教育对生产组织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不同

工作流程的教学内容为工作流程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和运用,注重于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适应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操作,从而能够胜任某项工作,而工作过程知识没有被考虑到。

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一个完成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以下6个方面:(1)明确任务或获取信息;(2)制定计划;(3)做出决定;(4)实施计划;(5)检查控制;(6)评定反馈。

3教学模式不同

工作流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理论的讲解和实践的操练为主,学生通过实践练习,了解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技能。虽然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制的教学,增加了一定量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但还是停留在教师讲解,示范,演绎,学生学习模仿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方式。

工作过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使工作场所与培训提供者密切合作,使课堂讲授与工作场所经验指导相整合,强调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团队精神。行为导向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教导,强调在行动中学习,关注学生行为的改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教师相信学生能胜任安排的工作,组织和主持教学,为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用目标来引导,准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而学生接受任务,独立工作,互相合作,制定计划并实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有效地完成任务。项目学习是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的学习形式;情境学习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典型特征。

4评价的方式不同

工作流程的评价依然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的成绩根据符合标准的量化指标来确定。

工作过程的评价是以学生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工作的积极态度,独立工作,互相合作,制定计划并实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为依据,由师生共同进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工作流程教学和工作过程教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侧重于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废弃了传统的书本知识的理论教学,它无疑对我们中专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但是,它忽略了对学生内在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忽略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对学生生存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缺乏远瞻性。而工作过程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更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运用,审事态度的端正,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精神的树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无疑将会对我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适应新的人生起到积极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工程教育篇8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以十对教育的新要求为指导,弘扬“崇德、博学、求实、创新”精神,努力做好远程教育工作,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

1、实现全员参于到网络教研活动中去的目标,将网络教研和面对面的教研活动有机结合,推动教育科研水平向高层次发展。

2、实现远程教育工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为远程教育资源进课堂、服务教育教学营造出良好气氛。

3、进一步做实做强校本培训工作,发挥校本培训在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过程中的脊梁作用。

4、合理引导、健全制度,保障远程教育资源全部进课堂。

三、具体措施

1、以制度为手段,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夯实业务技术基础。

随着远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制度上的问题日渐显现,打击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成为远程教育工作在我深入发展的“绊脚石”。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在广泛听取教们意见和见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远程教育工作管理办法》及《远程教育考核办法》,为远程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铺好路,搭好桥。

远程教育工程是当前以至未来学校机体中的重要工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必不可少的平台。远程教育工作是否得力,关系着学校发展的好坏,根本在于领导是否有力及执行是否彻底。为此,学校成立以校长梁译同志负总责,副校长王建国同志具体抓,教务主任、副主任,业务骨干及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参与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有力的保障了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在优化相应管理、使用制度的基础上,做到责任到人、考核到人。

2、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

教育教学研究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攀升、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发动机。

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立足本校实际,提高思想认识,组织开展有质有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研究工作要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活动记录、有活动成果。

对于不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或有意扰乱活动秩序的教师年级组、教研组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上报学校。

3、开展富有特色、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工作。

校本培训是学校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加强的助推器,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是解学校、教师之惑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校本培训工作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年度校本培训工作在继承以往好的做法的同时,工作要有亮点,有重点,有实效,富有特色。

校本培训原则上一周安排一次,培训内容除新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改革外,还将安排大家学习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对新增教师该补的课将会通过集体培训、“以一带五”等形式补上。校本培训的形式将会多样化,更有效化。同时建立相应的培训考核、培训效果反馈机制,做好培训档案的建设工作。

4、远程教育资源进课堂常规化,确保三种模式教学落到实处。

应用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以应用促发展是远程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为了将这一永恒主题进行到底,学校在提供一切方便的基础上从管理入手,要求所有一线教师完成三种模式授课任务。

三种模式授课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各年级组、教研组、各位教师要不断学习,求实创新,通过年级组、教研组活动的方式深刻探讨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授课中出现的困难、疑惑,向三种模式课要质量要效益。

远程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教研组积极组织实施三种模式课互评互比活动,通过活动树立学科、年级、学校典范,以达“以点带面”效果。

四、继续加大远程教育硬件建设力度

学校远程教育硬件条件随着教育教学情况的不断发展变化,设备不足的情况突显出来。这一问题已成为远程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新瓶劲。

为了彻底打破远程教育瓶劲,推动远程教育长足发展,学校将根据预算全额投入远程教育金费,重点充实各模式教学设备及各电教室建设。

远程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各部门要相互合作,紧盯目标,重视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学校的腾飞准备好助推器。

远程教育工作计划(二)

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应用多媒体网络来辅助教学已得到了全面的铺开,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视听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络技术融合于教学之中,为教育教学服务,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所必须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为了使我校教师能从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迅速转变观念,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现将本学期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有关远程教育精神、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为工作指导;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体,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二次开发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以“提升教师水平,增长学生见识,服务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齐头并进,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实用的多种模式,逐步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的工作目标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主,常规电教手段为辅,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师进一步学习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的选择、利用和二次开发;熟练掌握常用的课件制作方法。

三、具体措施

1、做好多媒体教室和卫星资源接收设备的常规管理和维护工作,严格管理,爱护并充分利用设备资源,确保设备完好和正常运行。

2、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表册。

3.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熟悉网站建设,光盘制作及相关管理知识。

4、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卫星资源,及时整理分门别类保存,制作光盘,提高光盘利用率。做资源好资源的备份工作,及时公布远程

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的播出目录。

5、做好按时向办公室及班级转播“空中课堂”的工作

8、组织我校专业课教师及专长技术管理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技能大赛。

四、不断反思,积极完善。

远程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教学与培训工作,他是技巧、知识为一身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工程,必需把该项工作抓牢抓实,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失,努力把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以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完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目标!

远程教育工作计划(三)

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大素质教育进程,充分享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升我校教师综合素质,利用和发挥好我校远程教育。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拟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有关现代技术教育、远程教育精神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为指导思想,以我校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学科电教、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做好远程教育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常规教学和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齐头并进,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我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今年从内容上着手抓好远教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的培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培训、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操作培训、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培训。从对象上重点抓好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间周至少要上一节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课。通过培训让全体教师会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会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常规教学。把教师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同时采取多种途径,鼓励教师积极主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让资源的应用成为教师的工作习惯,使现代远程教育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用于教学,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开展观摩、交流、研讨、比武、竞赛等系列活动,营造人人争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应用水平。

三、工作措施:

1、做好资源的接收、下载、整理、归类、网络维护、硬件的管理;教导处、教技组负责对其他教师的技术指导、授课、校本培训,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要使100%的教师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会播放“空中课堂”和教学光盘,会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

2、学校每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达20课时以上;每年级的课程覆盖率超过60%,依托空中英语课堂,开设好英语课程,并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每学期每人自制课件不得少于两件,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经验总结。

3、作好计算机和卫星资源接收的常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完好并正常运行。出现故障,及时上报并联系人来维修。机房保持清洁、各位教师做到按要求操作和学习。

4、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使用情况。

5、重视管理员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学习网络维护和管理、整理、开发远教资源,充分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收看优秀示范课和课堂实录。

6、重视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设备安全和用电安全。保障教师、学生在正确使用设备时不发生任何事故。

7、积极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宣传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促进麻痹大意的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校的现代技术教育。

8、搞好现代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为本校教师的多媒教学和公开课提供便利、帮助、师范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

9、积极做好为农服务工作。

四、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远教工作计划;

2、制定教研活动方案;

3、检查远教设备设施;

4、召开教研组长、各课题负责人、骨干教师及部分青年教师工作会议。

三月份:

1、组织教师培训;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讨会;

3、骨干教师示范课;

4、教师教学个性研讨。

四月份:

1、中青年教师研究课及交流;

2、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会;

3、远教资源整理刻盘。

五月份:

1、学校各学科教学特色的研究;

2、远教资源整理刻盘。

六月份:

1、远教经验总结;

工程教育篇9

农村远程教育工作计划【一】XX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领导的引领和指导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我村已完全步入了正轨,为了进一步搞好我村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为我村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改善学教条件,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党员干部的专业学习和信息素养,强化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有效推动我村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更好的挖掘远程教育的潜能作用,在本年度将做好如下工作: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县委、乡委有关工作安排,积极探索加速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认识到网络教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可以极大的刺激和促进村级信息化的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发利用得好,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大大改善教学的条件,更新各种教学手段,给党员干部提供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党员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狠抓远程教育建设,管理人员具体负责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并制定严格的管理使用制度,以保证正常使用。

二、工作目标

1、由专人开展工作服好务,提供及时有效的教育信息;

2、为党员干部有效加强教育服好务,供给先进优秀的工作方法阿及经验;

3、为农村党员群众致富奔小康、开展爱卫活动等提供较先进的措施和方法;

4、努力营造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学习环境,培养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

5、为村民的致富出谋划策,为地方经济及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工作措施

1、积极配合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关于远程教育学教安排,在乡组织办的大力支持下,保质保量的完成远程教育工程接收工作。

2、设备保管完好、干净,严格执行设备的管理制度。熟悉各种设备的规格、性能、使用方法、保养和维修的基本知识,并严格按要求操作,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3、积极配合把与教学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料接收回来,进行数据的保存、整理,按要求整理好后投入教学。必须坚持做好接收工作,并且把它进行分类存储。对于一些珍贵的资源,还要将其刻录下来,永久地保存。

4、按时完成远程教育教学工作,上好专业致富课,将远程教育资源与信息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

5、搞好我村村干部的远程教育培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实际开展农村工作所用的各种课件,做到专兼职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必须会使用电脑,基本会制作课件,以更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党员干部群众服务。

6、一方面要做好接收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它。要组织全体村干部及党员群众、养殖、种植专业大户收看“扶贫教育信息”中的“空中课堂”节目。

7、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电源、门窗、计算机等设备随时检查。

8、建立健全档案,认真填写播放记录、播放目录、播放预告等等。

9、将村级在收看远程教育节目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乡党委或乡远教办。

农村远程教育工作计划【二】为了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做到远程教育服务于教学,走进课堂。切实加强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作到专人管理,全员使用,发挥好现代农村远程教育为学校教学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的服务功能。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期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突出远教设备规范化管理、远教资源有效化应用;紧紧抓住整合这个核心,努力调动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切实落实优质资源共享,远教设备辅助的应用目标,积极探索为农服务途径,认真抓好示范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乡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二、工作任务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远教资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进行远教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开展农技培训,使农民朋友真正的学到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切实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农民服务。

三、工作措施

1、各校要认真布置好远程教室,确保远程教室美观大方,随时保证远程教室的卫生清洁和远教设备正常运行。开学初,各校要认真检查设备的完好情况,对接收系统有问题的主机要及时修好。

2、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详尽的《远教资源应用工作计划》、《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案》和《教师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每周利用远教设备和资源上课不少于20节,上课节次要与远教课程表、记录表、教学设计、课件相符,相关资源应用记录要齐全。要抓好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工作,防止有课表但不上课、有计划但不开展的情况发生。

3、认真做好远程教育资源接收--资源下载--资源整理与公示--资源开发与应用等常规工作。各校远教管理员要及时接收、整理、保存好各年级各学科的教育资源,并建立远教资源管理库,以便于科任教师的利用。

4、各校远程管理员要在每月第一周星期三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如:光盘播放教学的培训;利用远教资源教学的培训;远程教育资源下载、整理、存档的培训等)培训时,培训教师要有教案,参加学习的教师要作记录。乡中心小学将适时组织全乡远教管理员进行一次远教工作管理培训。

5、充分利用远教资源开展远教优质课评比活动。各校要以此活动为契机,要把此项活动作为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的抓手,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两种模式应用氛围,提高教师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设备辅助教学的能力。

6、做好党员培训和为农服务工作。每月对当地党员或农民培训一次有关党员知识或农业生产知识、法律知识等,每次培训要有党员或农民培训的签到名单和教案及相应材料。

工程教育篇10

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52-0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快,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的水平和发展的速度以及工业竞争力的直接决定因素。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争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以保持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突出地位,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已有百年以上的历时,新中国建立以来更是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阶段,在知识和人才培养方面都作出了显著贡献。但就总体水平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又正处于加速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对工程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尽快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质量、多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工程技术水平远远不能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其

主要表现在:基础工业薄弱,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自主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差距甚大;由我国制造并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较大,国内市场的比重也在减少。并且,这种被挨打的状况还在不断地扩展,前景堪忧。所以,我们有必须要认真研究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寻求有效对策。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办学思想

实施高等工程教育的高等工程学院既不是综合性大学,也不是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这就决定了高等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有别于传统的本科院校,必须以培养工程应用技术性人才为己任。(一)服务面向的定位,既确定办学的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和拥有的教育市场,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能所涵盖的地理区或行业范围。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为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建设,为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培养直接从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这种人才具有综合性、复合性,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二)办学类型的定位。工程学院既不应是教学科研型的,更不是研究型的,而应是教学型。与研究为导向的大学相比,工艺及应用技术成为高等工程学院教学的核心。工程学院必须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克服社会对培养工艺及应用技术人才的若干偏见干扰,以现实与超前坚固的观念强化培养特色;(三)培养目标的定位,既明确办学的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规格。高等工程教育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受教育者在学校的四年期间接受工程师的基础训练。这类人才的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或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化形态,并未社会谋取直接利益。

三、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建议

建设国际化标准的工程教育,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的贸易流动日益均衡。作为制造业加工中心和世界工厂的中国,对国际化标准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依据国际化标准来建设工程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我国大量工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还可以对国际一流生产体系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创造力,促进我国工业的升级和经济的繁荣,提升我国的世界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标准的工程教育,不仅需要了解先进制造业、先进工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标准,还要有强大的预测机制;不仅要依据国际化标准,还要创造和更新国际化标准,从而成为全球工程教育的实施者和领先者。

提升工程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工程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深厚,而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转化能力较弱,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新毕业生的学生必须经过两到三年的磨合、适应才能够较好的进入角色,胜任自己的工作,这显然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是有差距的,弥补这一块工程教育的短板,需要加强工程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大实验课时和工程项目训练,通过学习、实践、应用等环节的设计,提升工程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具有较好的知识体系基础,同时我国的工业体系比较完善,各种层次的制造企业数目较多,高等学校可以较容易的将高等工程教育和企业的实际项目相结合,实现部分订单式培养、项目式培养和合作培养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形成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

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必须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工程教育的经验,总结若干年来探索的积极成果,切实提高工程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与时俱进的大工程教育观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我们自身的发展道路,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龚慧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1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