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41:40

企业标准化篇1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人才标准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上述定义中,“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指出了标准化的范围;“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指出了标准化的实质,即这一特定概念的内涵;“以求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指出了标准化目的。由于需要统一协调的范围不同,就产生出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企业标准等不同的级别。

1对企业标准化的认识

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保证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应从根本上认识到标准化重要性,首先应认识到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标准化作用及标准与质量的关系等方面。

企业标准化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在企业每位员工所做的每项工作中。企业标准化工作虽然没有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那样直观、快速显现经济效果,似乎“劳而无功”但通过简化,协调、统一,确确实实能建立最佳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最佳效益。

企业标准化中,应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配套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的本身是科学成果的总结和引入生产的桥梁。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是,国家正大力促进企业的标准化,标准化工作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各部委的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安排相关标准化技术人员和资金,并鼓励企业参与到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来。在标准的制订中优先鼓励企业参与,新增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分委员会都鼓励企业参与。因此,企业应在国家标准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尽快完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且应大力开展综合标准化和超前标准化活动,建立良好性标准化行为,实现标准化管理,以改变企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特别是高新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真正做到企业是标准化主体,既是使用标准的主体,也是宣传、改进标准和培养优秀标准化人才的主体。

因此,企业部门各司其职,按标准统一行动,协调工作,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使采购材料品种规格减少,制造工序规范,产品可使用现代化流水线生产检测,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等,是增强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是不仅自己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标准化工作,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氛围中,探索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行之有效的标准化工作形式、方法、内容,并通过不断宣传贯彻,潜移默化,使企业上下齐心推动,才是标准化工作的当务之要。

2企业标准化的主要作用

①提高产品质量和规范企业管理,通过技术标准,特别是产品标准。为评价产品质量提供了准则,而贯彻实施国际和先进标准,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与市场要求保持同步,同时通过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实施,会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缩短新产品试制和生产准备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推广科研成果、先进经验和发展新品种,通过标准的形式把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固定下来。有利于市场和社会的推广应用,同时通过标准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为新品的发展提供方便。

③建立与客户沟通渠道。通过标准化,与客户形成了固定的技术沟通语言。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技术交流,特别是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了与客户的沟通的可信性。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可信性,即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维护了企业的形象。

④为解决市场争端提供依据和降低技术壁垒风险,通过标准化,明确供需双方的责、权、利,有利于当供需双方发生分歧时问题的解决降低技术壁垒风险。

3标准与质量的关系

我们知道标准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根据iSo9001:2008对质量定义,质量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其中要求是由文件来规定的,而标准是文件的一种,只有通过协商成一致且公认和批准的文件才最具有说服力,也是供需双方所应遵守的,是相互沟通的桥梁。标准是贸易的基础,也是技术谈判、价格协商的基准,特别是在标准活动日趋活跃的今天。这正如日本著名质量专家石川馨先进的一段名言,他说:“没有标准化的进步,就没有质量的成功,质量与标准化是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假若不了解这种关系,标准不得力,质量控制最后将以失败告终”。标准和质量是产品整个流通领域中不可分开、必须协调发展的两个体系,且只有建立在企业标准体系基础上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持续有效。

4企业标准化的基本工作

为使标准体系正常运行并持续改进,企业必须上下齐心,在各项工作中贯穿全过程开展标准化工作。

4.1企业如何正常运行标准体系

首先,构建健全企业标准化组织机构、明确企业领导、标委会、标准化室、各职能部门以及基层员工的标准化职责,并纳入相应的工作标准中。

其次,长期经常进行不同层次的标准化培训,从标准化法律法规、标准化原理系统知识及相关知识、标准体系、标准化动态到具体的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及工作标准等针对性地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全体员工必须进行轮训,使企业上下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形成共识,有良好的氛围。

因而企业在建立标准体系时,应具有目的性,原则是服务于企业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在制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的需要,考虑标准的集成性、层次性、动态性和超前性,考虑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接轨,甚至超越它们的要求,即采标,从而使企业占领市场先机和市场的话语权,促进企业全方位的进步。

4.2培养高素质标准化人才

在当今时代,标准化工作渗透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懂得标准化工作的技术人员难以设计出符合标准的产品,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必将失去市场,这样的技术人员也必将在全球人才激烈的竞争中落伍。标准化技术人员应该做到要会学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国际先进标准和国内基础标准及技术标准,要学会应用这些标准,要学会制定标准,特别是哪些能获得经济回报的标准即那些能降低企业成本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标准。同时标准化人员还应具有国际化战略眼光,从全球视角来看待标准化问题,把专业问题纳入到国际视野中。

因而企业应加大力度对标准化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应从企业懂专业又具有标准知识的人员中挑选。并多派标准化人员参加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如标准制订、标准审查及标准研讨会等。

企业标准化篇2

所谓企业标准化就是“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在这里所指的活动包括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制定企业标准和贯彻实施各级标准的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标准化经营与管理可以提高劳动者效率,减少企业资源浪费,从而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企业;标准化;管理

1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意义

1.1有利于企业现代化生产,实现科学化管理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企业标准是对企业内部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工作要求和管理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企业运输生产、强化企业管理和保证安全生产的“堡垒”,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组织管理目标在质量方面具体化和定量化,为服务生产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是企业获得最佳秩序和最大经济利益的前提。

1.2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品质量的优劣管理离不开标准,服务水平的高低也离不开标准,没有严格和先进的标准,就谈不上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消费者最直接的感知反馈,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标准化能把企业有限的人、财、物、产、销等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指导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定,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

1.3有利于企业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建立有效规定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可以把各项工作内容、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流程等用标准化加以管理,使企业内部各个体系有机地融合起来,管理方式精细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动态满足发展需求,及时发现生产经营各环节不利因素,最大限度消除隐患和不必要的浪费,确保生产安全强化、作业效率优化、管理精益最大化,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构建企业最优价值生产链,谋求效益效率最大化,从而建立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长效机制。

2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明文的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以提高市场竞争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外内市场坏境。尽管标准化管理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极大推动力,但是企业标准化工作依然不被重视,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2.1管理层标准化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管理层人员对标准化管理认识不清,甚至认为企业在市场经营创效上,只要有相应制度就可以,认为标准化工作可有可无,没有配备专职从事标准化管理工作人员,对标准化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上存在“散”“乱”现象,组织落后,模式单一,在标准化管理问题上存在很大漏洞,没有从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的角度去认识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企业生产没有配备相应技术、管理、工作标准,导致标准化管理工作束之高阁,让企业经营发展不能满意足市场日益增长需求,给企业长效机制埋下潜在危机。

2.2标准化人员水平有限

由于管理层对标准化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标准化管理工作有限,企业标准化管理兼职人员较多,致使标准化管理从业人员对自身要求不高,只有企业需要起草标准时,才翻阅一些标准文件作为参考,平时不追求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仅限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更谈不上业务培训和学习,给标准化管理增加难度,企业标准化工作形同虚设。

2.3标准化管理系统不完善

首先企业对标准化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在制定标准时没有参照国家行业标准,更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出发,有些标准制定不符合企业经营形式,存在“假、大、空”现象,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科学性。其次,标准制修订时间冗长,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及时有效匹配市场发展的更新,标准没有真正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标准化管理成为“纸上谈兵”。

3当前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及战略规划

3.1建立健全标准组织结构,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

企业要合理调整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成立标准化管理专项管理科室,配备专业管理层及技术人员,形成高素质、严要求、标准化工作队伍,负责企业全方位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定长期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维护企业内部管理秩序,为企业营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加强标准化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专兼职人员素质

转变管理层人员标准化管理薄弱观念,强化标准化管理的意识。同时,积极调动标准化管理人员从业积极性,定期对专兼职人员进行有关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从业人员要加强标准化学习,及时掌握国家标准化制定的新方针、新政策,提高业务技能,提升专业素质。

3.3完善标准化管理责任机制,实现企业标准化管理

大力推进标准分类管理,健全标准化协调机制,做到企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每项工作都有标准可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让企业职工明确标准、遵守标准,事事有标准、人人讲标准,让标准化管理深入人心,真正地做到企业标准化管理。

结束语

企业标准化篇3

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实现企业管理标准化

1.基础管理工作中要做到标准化。在基础管理工作强化标准在生产班组的实施,从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等方面提高工作质量,使岗位员工操作逐步标准化、正规化、程序化,全面推进标杆车队、标杆车间、标杆班组建设。我们以某工业企业为例,该企业从七个方面出发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标准化。一是现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场区布置规划安排合理,线区分明,物料摆放整齐。设备设施干净整洁,停用设备挂牌并进行遮盖。二是场区照明设施齐全、明亮,照明覆盖本单位生产全部区域;增加节能照明设施,门前外部照明要明亮;在不施工的情况下,夜间统一按23:00关闭照明。钢结构和钻具分公司外部场区照明必须符合标准。三是现场人员必须穿戴齐全劳保用品,服装和工鞋干净整洁。四是现场严禁有违章、隐患现象。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进行施工。进一步完善现场要求标准,消除“低、老、坏”习惯。五是接待参观指导人员时做到礼貌文明,管理人员热情、合理解答问题。六是值班人员按时交接班,不准值班期间外出。七是车辆停放到规定位置,整洁整齐停放,严禁乱停乱放。八是做好冬季防冻保温和“七防”工作,加强消防检查管理。

2.明确范围,理顺企业标准化管理关系。企业管理标准化涵盖面应扩大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使企业各项管理真正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我们应将标准化建设纳入各部门及公司绩效的年度考核,由企业总部引导、规范,通过评估、自检、实施的方法逐步提高各部门与项目公司标准化管理的覆盖率,将行政、人事、市场等部门的管理也尽可能地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同时还要将标准化管理中的制度建立、完善、实施、执行与评估等工作具体落实到部门和人,使管理的责权分明,促使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是实施标准化管理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很多企业实施的eRp项目管理系统就是运用企业的深度标准化来完成对计划、成本、风险、资源等要素的良好控制与预防。深度的标准化绝不是一味的细化,相反,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在于简化。很多大型企业都曾运用过“全数据管理系统”,而结果是系统只能发挥部分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因此走入误区,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做到化繁为简。在今天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衡量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是否成功,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灵活,即你的应用系统能否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而快速变化。有了简化才谈得上标准化,才可以做到模块化,才可以任意地组合和集成。因此,中燃eRp实施也要实行简化。

4.积极有效地实施标准化管理改进的内审机制。任何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都要进行系统有效的效能评估,否则,标准化管理的完善就没有延续性。因此企业应该坚持独立、公正的原则,建立自己的体系评价小组,人员的组成也可以考虑外聘专家,不定期地对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估,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改进意见实施后还要对改进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并向企业员工公布结果,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

结语

企业标准化篇4

[关键词]标准成本模式;目标成本模式;化工企业;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53-02

1关于标准―目标成本模式

所谓的标准成本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这一方面所指的标准成本是根据所使用产品的标准单价以及标准消耗量计算出来的。而标准成本的另一方面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主要是根据成本标准以及实际产品的产量进行计算得出来的。作为西方管理会计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准成本法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作为基础,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适当的比较,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和核算,从而得出来结论。在化工企业中运用标准成本法,能够加强化工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评价化工企业的经济业绩。按照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以及按照标准成本记录进行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反映,最终实现对化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是标准成本法的标准。而目标成本法是指根据市场所给出的价格来进行成本的决定,也就是市场导向。目标成本法并不是由实际控制制造的消耗成本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及研发阶段将产品的成本设计好,而不是在进行产品制造的过程中,试图降低成本。以上笔者对标准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分别进行了介绍,接下来,笔者就对标准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特点

2.1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特点之模式相互结合

在化工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以及责任成本管理模式是相互结合的,这是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化工企业应用这三种成本管理模式是相通的,但是这三种成本管理模式又有各自的不同侧重之处。化工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吸取了这三种成本模式的长处,对这三种成本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化工企业成本管理新的模式。

2.2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特点之全面的成本管理

从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上面来看,化工企业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供应链也就是集团层次的成本管理、二级公司(节点企业)的成本管理,化工企业成本管理还包括财务费用的管理、销售费用的管理、管理费用以及生产成本的管理。从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来看,化工企业成本管理就是化工企业全员成本管理,要求化工企业员工必须持久、真正地发挥降本增效的作用,化工企业增强和培育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是化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化工企业只有培育全体成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才能够使降低和控制成本成为化工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和自我要求,这也是新型成本管理模式能否顺利推行并且取得积极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从化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来看,化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实施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对于化工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都进行成本核算、动态成本考核、动态成本控制以及成本计划。

3标准―目标成本模式在化工企业的运用

3.1标准―目标成本模式在化工企业的运用之供应链(集团)层次的成本管理

化工企业供应链(集团)层次的成本管理是指按照跨组织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原理,运用目标成本法,进行市场压力的传递,从而逐步确定各二级公司(节点企业)的转移价格和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是各二级公司(节点企业)确定企业经营规划和具体成本指标的重要依据。

目标成本的首要特征是关注市场,最接近客户的供应链企业最有权力确定目标价格,是最权威的合作伙伴,扮演委托方角色。一般地,在供应链目标成本中,供应链上游企业扮演的是方角色,下游是委托方。在此之上,化工企业应按照供应链的过程,从面向市场的制油和化工公司向矿业公司传递市场成本压力,逐步制定各二级公司(节点企业)目标成本和产品内部转移价格。化工企业应用标准―目标成本模式之供应链(集团)层次成本管理要做到:

(1)根据市场对煤制燃油、煤制重油、煤化工轻油的需求量、价格及制油公司目标利润(主要以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为依据)等因素,确定制油公司的目标成本。

(2)以制油公司的目标成本为依据,考虑化工公司产品(轻油、重油和焦油等)的市场需求情况和销售价格因素,制定化工公司中间产品(轻油、重油和焦油等)的内部转移价格。

(3)根据化工公司中间产品(轻油、重油和焦油等)的内部转移价格、市场对化工产品(甲醇等)的需求量、价格及化工公司目标利润(主要以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为依据)等因素,确定化工公司的目标成本。

(4)以化工公司的目标成本为依据,考虑煤矿生产产品(原煤)的市场需求情况和销售价格因素,制定煤矿产品(原煤)的内部转移价格。

(5)根据煤矿产品(原煤)的内部转移价格、市场需求量、市场价格及煤矿目标利润(主要以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为依据)等因素,确定煤矿的目标成本。

3.2标准―目标成本模式在化工企业的运用之二级公司(节点企业)层次的成本管理

(1)二级公司(节点企业)层次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①根据各二级公司(节点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及成本管理要求的特点,正确、合理的划分责任中心。矿业公司可以按采煤、安全、掘进、通风、运输、机电等划分责任中心,化工公司可以按照造气、选煤、空分、甲醇、净化、热电等装置划分责任中心,制油公司可以按照杂醇、油加氢、焦油、动力等车间划分责任中心。

②确定并划分可控成本项目和不可控成本项目。一般来说,根据各二级公司(节点企业)的实际情况,可控成本包括工资费用、材料费用、修理费、电费、租赁费等,其他费用可归为不可控成本。责任中心的层次不同,可控成本项目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2)节点企业(二级公司)层次的成本管理

兼顾目标成本与标准成本的事前成本计划。①各责任中心可控目标成本的分解及确定。根据供应链(集团)层次下达的二级公司(节点企业)目标成本指标,分解为可控成本指标和不可控成本指标。对于可控成本指标再按责任中心进一步分解,形成责任中心的目标成本指标。在指标分解时,应该尽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讲究科学性,建立合适的数学分解模型,确定分解权数。②各责任中心可控标准成本的确定。各责任中心可控标准成本体现的是在现有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环境下发生的成本,是最真实的成本水平。制定各责任中心的可控标准成本,关键是制定准确、实用的成本标准(定额)。要做到标准(定额)的准确和实用,必须注意可控成本的标准(定额)应尽量制定消耗量定额,不能只是一个笼统的价值量定额。③各责任中心可控计划成本的制定。各责任中心可控计划成本是成本控制的直接依据,应该将可控标准成本与可控目标成本进行比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平衡,制定科学、适用的可控计划成本。

实时、动态的事中成本控制。成本的事中控制是完成可控成本项目在发生耗费时的即时控制。在责任中心发生可控成本的实际耗费时,根据该责任中心的可控计划成本进行实时监控,使成本监控不仅重在材料费用的监控,还需加大对其他费用的监控力度;对材料费用的控制,不仅是进行价值总量控制,还需进行消耗量控制。同时,根据化工企业具体生产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建立相应动态指标,提高化工企业成本监控的动态性。

3.3标准―目标成本模式在化工企业的运用之激励、科学的事后成本考核与分析

化工企业运用标准成本模式以及目标成本模式要进行科学、激励的事后成本分析和考核。化工企业成本的核算必须根据化工企业作业动因以及资源动因进行费用的分配,从而归纳、计算并且归集出各责任中心的可控制成本。

标准―目标成本模式在化工企业的运用之激励、科学的事后成本考核与分析要求化工企业在进行成本分析时要细致、深入地归纳和分析各个责任中心的可控制实际成本与可控制计划成本之间的价格差异、单位消耗量差异以及数量差异,这样做能够为化工企业成本决策以及成本考核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所谓的价格差异是指由于价格变动所导致的各责任中心可控实际成本与可控计划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而数量差异是指由于化工企业实际的产量与计划的产量不相同从而造成了各责任中心可控制实际成本与可计划成本之间所出现的差异。单位消耗量差异主要是指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单位消耗量不同而造成的各个责任中心的可控制实际成本与可控制计划成本之间出现的差异。

化工企业应用标准―目标成本模式的成本考核应该体现激励性。在化工企业成本考核过程中,应该根据责任中心的可控制实际成本与可控制计划成本进行比较,进而结合成本分析的结果,将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化工企业员工的报酬进行结合,最终计算出化工企业员工的绩效工资,再将化工企业员工绩效工资送到劳资部门作为化工企业员工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还要对责任人短期行为进行杜绝,从根本上保持成本标准(计划)的最佳稳定性。

企业标准化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28-02

1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标准化的概念

1.1企业信息化——即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企业已有的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形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而有效的各类数据,从而使企业决策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①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②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实现手段;

③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

④需要企业各级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

⑤具有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等功能;

⑥是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平台、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

1.2企业标准化——即“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一项活动,包括标准的编制、、实施全过程。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为了建立企业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最佳秩序,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使企业取得经济收益。企业标准化建设

①是企业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国家、行业、企业各级标准制定和贯彻的基础;

③是企业内各部门联系的纽带;

④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⑤是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

⑥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2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标准化的目标

2.1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在于:

①信息化的第一个目标是为了快速而正确地决策。信息的匮乏和信息的泛滥,都不能使企业各级管理层做到快速而正确地决策,只有当人们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正确的数据,才能快速而正确地决策。

②简化及加速作业流程是信息化的第二个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企业实现信息化后,其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作业流程与传统人工的作业流程会完全不一样的,如:企业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管理文件都需要审核、批准等签章,信息化起到了简化流程、加速流程的流转,可以使企业的反应力和执行力更加快捷。

③信息化的第三个目标是避免人为的失误和舞弊。人难免会失误,有的时候也会舞弊,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大量的、重复的或其逻辑关系明确的数据,通过设置可以自动处理。所以信息化可以自动校对,自动查核。失误了系统会提示;有人舞弊系统会反映出来,因此信息化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④信息化的第四个目标是减少企业组织结构的层级数。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企业需要很多管理人员,而每个人的精力又有限,所以企业组织的层级数越来越多,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受限。而实施信息化之后,企业信息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共享,所以企业中间的管理层级可以大幅减少,沟通渠道更加顺畅,管理更加有效。

⑤信息化的第五个目标是加速培养人才,其实信息对于人才的脱颖而出是非常显现的,人才要在企业中成长,就必须拥有企业的各种信息。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企业里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完整的信息,对企业的历史或未来的发展规划,新人们无法知悉。信息化之后,企业大多数人都能获得完整的信息,信息对人们学习、判断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2.2企业标准化目标在于:

①标准是规范化的程序,通过技术标准,特别是产品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为评价产品质量提供了准则,而贯彻实施先进的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适应和满足市场的要求。

②通过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接轨,可以缩短新产品试制和生产准备的周期,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③一项标准是一门知识,是一种成功经验的总结。通过标准的形式把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固定下来,有助于市场推广和应用。同时,标准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又为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④建立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通过标准化工作与客户形成了固定的技术沟通方式,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特别是通过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了与客户沟通的可信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技术标准为解决市场争端提供了依据,降低了技术壁垒风险,通过标准化,明确供需双方的责、权、利,有利于贸易双方分歧的解决。

3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标准化的关系

3.1企业信息化离不开标准化

①在企业实施信息化进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企业传统的人工操作流程与计算机系统信息化流程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企业信息化实施案例告诫,当企业传统人工操作流程与计算机系统信息化软件不符时,切记不要修改软件包,而应修改企业的流程,使之纳入标准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将保证企业流程转变的正常进行。

②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工程立项调研开始,就必须介入标准化工作,直到投入使用以及不断进行的信息化治理工作,都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和保证。标准化工作可以使信息化工作更规范、科学,在减少投资、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③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经营、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就是把大量例行的、重复的操作过程,用各种体系文件、技术标准、工艺规范等形式,作合理的、规范的处理。这项工作实质就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部分。

3.2企业标准化同样离不开信息化

①企业标准化工作首先遇到的是文档化的管理过程,信息化之前,文档都是纸质文件,基本靠手工完成,需要文档管理人员多,手工查询速度慢,企业标准化工作使文档管理更具有逻辑性和可追溯性,更易于计算机系统识别和信息化管理。

②企业标准化工作其目的在于把一项项规范的操作过程进行程序化,如: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审核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管理评审控制、测量系统分析等工作,都是程序化的标准化工作过程。利用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产品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③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一个执行各级标准的过程,企业在执行各级标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信息化之前,这些数据信息往往被少数人掌握,一旦人员调动或流失,企业就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无法正常运行。信息化之后,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保证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连续性。

总之,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企业标准化工作为基础,没有完善的企业标准化工作,企业信息化寸步难行。而企业标准化建设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渐进的过程,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的信息化支持和保证,就可以降低体系运营成本和建设成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标准化篇6

【关键词】标准化建设企业管理问题措施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项基本工作,利用科学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产品的质量,这种经营手段也是为了促进企业管理方式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有效途径。石油行业的企业标准化也是一直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在电视媒体还是信息网络,我们都或多或少的了解到石油行业在生产经营上出现的安全质量问题比比皆是。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制约了石油井下工作的发展,提高石油企业标准化管理方式也成为企业迫切需要改变和解决的难题。

1企业标准化建设

1898年,美国科学管理教父利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开展公司的生产经营工作,使得企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顺应这种标准化的发展也激起美国更多的企业在管理生产方面实行标准化,这种标准化的建设也是促进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化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标准化也逐步蔓延开来,不仅延伸至各个行业,也成为了一种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判断依据。

1.1企业标准化

标准化的方式就是规范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秩序,以完善企业实际问题的处理和制度规则的制定。提高企业的整体活跃度,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措施,不断规范企业不同阶层的思想工作素质,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生产工作效率,以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1.2企业标准化作用

企业标准化在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管理的基础。显而易见,在规范企业标准化的实际进程里,实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意义重大。

(1)一个企业的基本任务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经济利益,同时这种方式也需要顺应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做到规范化的服务理念,也是顺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形式。所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控制、生产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实现企业标准化的首要任务。

(2)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板块之间的相互效应不同,促使各个部门和环节错综复杂的关系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只有将不同部门和不同环节的管理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才能科学有效的开展基础工作。

(3)把握和处理好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发展基本条件。只有管理好企业各种产品、各项工作、不同人员,才能实现标准化的循序渐进。还能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企业标准化反应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上。标准化的经营方式不仅体现在生产工作效率上,也体现在专业的技术设备和现代化的劳动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标准化和质量。这些情况为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石油企业标准化管理

2.1石油作业存在的问题

(1)数据分析统计和工作质量问题的频繁出现就是石油企业迫切实现企业标准化的问题根源。基层员工对标准化的思想认识不足,每天就是按照正常的工作时间安排工作,并没有想到是否标准化的概念。

(2)员工们在这个行业干的时间久了,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喜欢用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事情,按照最省事的方式执行,这样使得标准化在员工们的思想中概念模糊,没有一个好的执行标准。工作也是点式管理,没有系统化。

(3)标准化的管理概念没有深入人心,没有贯彻落实好标准化的职能所在。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责任心,出现上层管理不够,下层执行不利的局面,从而导致石油作业的工程质量得不到提高,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2.2解决措施

上述这些存在的问题,企业部门应该做到相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案。

一方面,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改变使得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工作讲求经验的思想方式,从而忽略了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企业需要加大标准化的思想贯彻力度,改变传统的工作经验,让员工们了解标准化的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安全、经济效益等存在的积极关系,让员工从根本上意识到标准化工作模式。

另一方面,根据实际的操作水平来影响员工的认知水平,倡导“标准为荣,违章为耻”的行为活动。此外,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标准化的执行能力。实行标准化的工作计划,加强标准化管理方式,同时加大标准化在企业的宣传力度,培养企业员工标准化观念,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完善企业各个层面的标准化管理制度,遵循科学的标准化管理理念,提高企业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

2.3实现企业标准化方法

第一,要想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保证。因此,要根据石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规定和要求,并且结合矿井下施工的队伍在野外作业、工作区域点广面长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标准化的工作管理方法,明确标准化的目的,工作环境和不同层次的管理机构、任务职责、分工权限。

第二,在各个阶层配备专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组成一个井下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基层标准化管理网络,完善“四级管理”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各个层面的标准化管理职责。

第三,制定标准化工作计划,树立矿井作业模范代表,严抓典型。在公司大力宣传和表扬在标准化管理模式下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反之就是对一些典型进行严肃的惩罚。加大石油作业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利用可利用的媒介来宣传,同时对员工进行一对一的强化培训,提高员工标准化管理的主观意识,提高石油标准化作业的执行能力。

第四,标准化管理模式下员工的工资和日常的工作流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提高员工的敬业忠诚度是可行的,对于企业的管理实现标准化是可控的,效果也会很明显。

第五,石油作业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保证相互配合、相互统一、协调一致的工作质量,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施工任务,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中,对于过程的控制必须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建立一个健全的井下作业系统最重要的就是作业流程,根据流程图中的关键标识、关键工序进行标准作业,使工作岗位上的基层员工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操作,从而更好的实现标准化。

3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善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促进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保障。我国在企业标准化的执行力度上还不够完善,企业管理标准化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顺应时展的需求,力求更高效、更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敏.石油作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方法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

企业标准化篇7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0)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管理是确保企业生产和进步的关键因素,中小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优势就必须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现有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中小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应用的管理标准,并提出了将管理规范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构想。

关键词:管理规范;管理创新;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98-02

收稿日期:2015-02-07

作者简介:高玲(1993-),女,辽宁沈阳人,本科,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研究方向:政治与行政。

随着近年来中小型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为提升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对各个生产、运营的环节都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确保其正常的工作秩序及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管理创新,通过新技术和新方式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率,最终实现现代化企业的管理需求。

一、企业管理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概念及意义

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就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体系,在对企业日常事务的监管过程中可以依照这一体系进行统一标准的管理。在中小型企业中运用标准化的管理可以使各个环节的管理更加有序、规范,从而提升管理的效率。在这一套管理体系中应当包括管理的方案、计划,相应的资金及人力资源,生产结构及组织机构等。这一套流程运行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方案、计划的执行,对企业活动的组织,对生产环节的监控、调整等。企业的标准化则是一种组织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并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主要通过生产技术和运营技术的综合应用,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标准制定来完成。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前期制定的管理标准进行严格的执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建立企业管理的标准体系以及实施各项标准的过程等。

根据实践经验表明,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与企业的发展潜力密切相关。实现了企业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企业能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在中小型企业建立的初期,多数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上,因此几乎所有的工作计划都是围绕着产品的生产销售进行展开,在企业的管理上并没有投太多的精力。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以经济增长为出发点的发展方式使企业的管理容易陷入集权式或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的生产方案通常都由管理人员决定,企业的员工无法发表自身的意见,从而导致许多决策的制定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际,无法真正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抑制了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第二,企业的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者的主观因素成为决定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中缺乏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员工的工作热情无法得到有效激发。第三,企业生产、营销方式单一,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售后服务理念,缺乏对市场的掌控力。第四,企业的管理组织方式不合理,没有与客户形成良好的沟通,导致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较低。第五,管理的随意性强,许多管理人员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在管理过程中随意指挥,导致企业生产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第六,企业的创新意识不足,对于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在产品设计中一味跟随潮流,缺乏自身的品牌特色。第七,企业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生产结构,信息沟通不畅,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并抑制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三、中小企业规范化管理措施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管理过程中应当重视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无论在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企业员工责任心和归属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几点是不变的准则和追求。为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中小型企业可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负责人要学会授权

真正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并不是在任何事情上都亲力亲为,而是善于从整体上把控生产管理的环节,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做到这一点,企业的管理负责人员就要学会适量、适时的授权,将管理的主控权交给相应的项目负责人,并形成由上而下的管理层次,实现企业的层级管理。企业管理的授权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制度授权。所谓的制度授权就是事先制定一定的员工管理权限,其中包括审核权、申报权、监管权等。上层管理人员应当给予员工充分的自主权利,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还需要给员工一定的监管权利,使员工拥有对管理事务进行建议的渠道和权限,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实际性。对于上层管理人员的权限要进行一定的限制,防止其滥用私权破坏管理工作的制度和公平性。其次是流程授权。所谓的流程授权就是相关管理人员对于管理流程有一定的更改权限。其中,实权处置是流程授权实现的主要方式。企业的日常事务处理都有一定的流程规范,流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才能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从而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当企业员工对于流程权有更多的掌控时,可以对资源、人力进行更好的分配,从而使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最后是临时授权。临时授权是一种一次性的授权行为,是根据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任务制定的授权行为。这种授权行为通常由上级对直属下级进行分配,并且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旦超过了时间限制,这一授权就自动失效。临时授权也有很多种方式,例如口头授权、书面授权等。

2.奖惩分明要有理有据

企业的管理中引入一定的奖惩措施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升企业工作的效率。但在奖惩过程中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奖惩措施的作用,并保证管理工作的公平性。中小企业的奖惩措施制定首先应有一个大致的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详细的分化制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奖惩措施的细节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完善。同时,奖惩措施的制定必须依据相关标准,切勿在奖惩措施的制定中融入个人情感因素,或出现徇私舞弊的行为。

3.大力倡导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及工作责任感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建立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发展重心还需放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对于企业理念的建立需要量力而行,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放弃企业理念的建立。企业理念的建立可以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加强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只有管理标准化.才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中小企业的管理标准化措施就是完善企业的标准体系。中小企业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协调企业的各层次、各部门、各专业、各个环节之间的技术关联,保证各相关方的连接和配合的科学性、合理性.达到充分发挥了企业管理系统的最佳效应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中小企业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是企业发展长久之道。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必须在管理上进行规范化与标准化,其管理才能够逐渐步人良性发展轨道。才能建立基础生存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基业常青,成就卓越,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张新国,李夕贵.科学发展观与规范化管理[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

[2]高文峰.试论“规范化管理”是安监部门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J].现代商业,2010(3).

[3]殷幼芳.印前系统的规范化管理[J].数码印刷,2010(1).

[4]邱爱艳.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企业标准化篇8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动态管理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C93

标准可以整合和引导社会资源,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加速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煤矿,引领煤炭行业发展,集团公司提出十大运营工程,其中标准化体系工程在世界一流煤矿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指标引领向标准引领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神新能源公司始终把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确保质量标准化落地,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促进质量标准化精品矿井建设,实现零伤害的目标。

1、神新公司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

神新公司在实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保障,以工作标准为基础的公司标准化体系,围绕煤炭企业正常、有序、高效运作。编制适合公司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并组织标准的实施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1.1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其他标准都要围绕技术标准进行,并为技术标准服务。公司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分析并积极借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继出台了采掘、矿压、机电和一通三防技术标准,包括《急倾斜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超前预爆工艺标准汇编及相关规定》、《矿井采区设计及工作面开采设计规范》、《神新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方案》、《矿压防治技术管理规范》、《神新公司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规定》、《神新公司矿压监测预警系统管理实施细则》、《一通三防实施细则》、《煤矿作业规程编制规范化实施细则》、《煤矿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煤矿井下供电的三大保护实施细则》、《煤矿机电设备检修、项修工艺》、《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等文件,明确了各专业技术规范。

管理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重要措施,是对有关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运用标准化原理所做的规定并涉及各个管理方面。为确保技术标准落地公司相继出台了《生产技术管理制度汇编》、《井巷施工管理办法》、《规范生产技术管理的若干规定》、《矿压防治管理办法》、《地质、测量技术管理制度汇编》、《煤炭煤质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实施细则》、《矿压防治管理办法(试行)》、《矿用设备器材使用管理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本安质量标准化管理办法》等文件,同时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随时召集技术委员会(委员会包含了公司总工程师、各部门及各矿技术管理人员等)召开技术研究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为矿井实施技术标准提供了技术保障。

1.3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是对各部门、单位的各类人员的基本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办法所作的规定,包括职责权利、工作程序、办事细则、考核标准和相互关系准则等。结合矿井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公司对从事井下采煤、掘进、通风的83个岗位工的作业标准进行了编写,完成了《煤矿井下岗位作业工艺标准汇编》,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机电设备管理的精细化,规范检修操作工艺公司编写组织人员编写了《煤矿机电设备标准工艺汇编》,共分三个分册总计443项工艺,要求职工学习、掌握、运用标准,并在煤矿生产中反复坚持按标准作业,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操作行为,达到安全、高效、有序生产。2013年神华集团编制完成了涵盖煤矿全部岗位的1668个“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神新公司认真组织学习并实施“流程”,查缺补漏、丰富完善,规范职工工作过程,提高作业标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2、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对标准化体系认识不足,没有深刻理解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中的关系,没有将标准化工作融入正常的工作流程中。

2.2公司制定的技术、管理和作业标准达不到建设世界一流矿井的标准,达不到高标准的要求,与集团公司提出的“五高”建设方针和“四化”生产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公司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后没有做到全覆盖,现场执行时与标准有误差,存在执行标准不严或标准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2.3现有的装备、工艺、管理和队伍距离建设世界一流矿井还有一定的差距。神新公司规模化生产后,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的应用推广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不能同步,各类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还需完善。公司各岗位作业工艺标准还只是局限于煤矿采掘、机电和通风工种没有覆盖地面及井下所有工种,岗位作业标准存在漏项。

3、标准化体系建设所采取的措施

3.1解放思想,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工作思路

要建设世界一流煤矿,就要有标准化基础支撑,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可促进煤炭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提高科学化水平。新时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要求领导必须改变观念、开阔思路、不断创新,对标世界一流找差距、解放思想,用先进理念、一流装备、一流控制流程、一流团队,两年时间内,打造一个集团公司井工矿用人最少的标杆,集团公司露天矿效率最高的标杆,力争新建井工矿超神东,露天矿超准能,打造世界一流煤矿。

3.2对标一流煤矿找差距

引入对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与神东井工煤矿和准格尔露天煤矿为对标的对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企业之间、各煤矿之间、区队之间和班组之间的多级对标格局,以追赶神东、准能所能达到的最优标准为关键,强化生产管理的过程性对标,循序渐进的推行结果性对标,分析差距,衡量自身与神东、准能矿的不足,持续提高改进。3.3完善公司技术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明确技术管理责任,树立“认识有多高,工作标准就有多高”的思想观念,技术管理标准要高于行业标准、严于安全规程,并根据现场安全生产条件的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技术管理决策机制,组织召开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交流座谈等,发挥公司技术委员会职能和作用,为公司搭建安全技术管理交流平台,大力支持和推动安全生产评价、安全技术服务等规范发展,促进公司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3.4建立全覆盖的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提升标准落地

依据集团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完善涵盖煤矿全部岗位的工作标准,做到公司每个岗位都有标准作业流程,大力推行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流程化,让所有员工学习、掌握、运用标准,实现“应知、应会、应用”三跨越,并在作业中反复坚持磨练,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作业动作,建立《流程》学习-应用-改进-反馈-修订补充的长效、循环机制,促进“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以流程梳理为基础,开展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做好流程中的过程管控,通过建立流程与标准、岗位的关联关系,促进标准落地。

3.5提高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队伍的建设

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基础工作,要求企业的广大员工具有较高的标准化意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仅靠标准化管理部门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公司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标准化队伍的培训工作,以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展标准作业流程的宣贯,组织实施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提高全体员工标准化意识水平,使标准化管理工作深入到基层中去,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管理队伍,保障标准化工作的有效运行。

3.6提升标准化层次,建设一流煤炭能源企业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神新公司各矿采、掘机械化程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改造和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突破传统、创新设计,通过优化开拓布置,简化生产系统;实施主运输系统自动化,实现集中控制;采用装备大功率、重型化、高可靠性的先进装备,使资源和装备实现最佳结合;推广使用设备点检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转状态,及时进行检修维护,杜绝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使用工业电视监视系统,覆盖主要生产场所,实现主要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实施井下数据上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等系统,保证了安全高效生产。

3.7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创建一流煤炭能源企业

通过对乌东煤矿千万吨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研究,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从深层次启动本质安全开采的研究,系统研究急斜煤层开采中灾害发生的特殊机理,评价和研究急倾斜放顶煤开采系统与参数、开采装备与工艺、灾害对策,优化急倾斜煤层开拓开采系统、通风系统、装备和工艺,建立整套灾害防治技术体系,以实现本质上安全开采。最终制定一整套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标准,使之成为煤炭行业技术标准。

企业标准化篇9

一、企业标准体系概述

现在通行的对企业标准体系的定义是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其具有的基本特征是集成性、动态性、目的性、层次性和阶段性。企业标准体系其是一个整体系统,具体组成部分是若干单项标准和各种标准化活动。每个单项标准和活动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并且企业标准化在应用时要注意系统效应,个体效应服从系统效应。企业标准体系在组成上主要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这三个标准中技术标准是主体。技术标准以下还有子体系,主要包括产品标准、采购标准、设备标准、包装标准、服务标准和安全标准等。管理标准体系下面包含的子体系有标准化管理标准、经营管理标准、采购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安全管理标准企业标准体系。在构建上要注意层次结构和序列结构的构建,层次结构主要指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对标准全局进行合理安排和分析而产生的一个结构。序列标准则主要是将系统的全过程按顺序排列起来的图标。企业标准体系的运行过程是使用各种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并且在一定范围内达到一个最佳的秩序,同时使企业的标准化过程成为增值转换。

二、企业进化管理概述

企业进化管理强调的是企业管理的发展性和进步性,企业进化管理理论基础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是进化论思想向企业管理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其强调一个经济实体或者一个企业需要不断进化发展,不然就会像生物界的优胜劣汰机制一样被社会淘汰。进化论的思想向经济领域尤其是企业管理领域的运用是管理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样的管理机制也能使企业在管理中保持一个危机意识,能促使企业内部不断优化管理,革除企业内部管理上的弊端,实现企业管理的不断进化和发展。现在的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一个关系,企业在管理上需要协调的关系也越来越多,这些客观因素也要求企业管理上不能固步自封,要始终用发展、进化的思想指导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标准体系在企业进化管理中的作用

上边分别对企业标准体系和企业进化管理理论做了一个简单分析,从以上的分析中对企业标准体系和企业进化管理有了一个大致认识。把企业标准体系运用到企业进化管理中,也可以对企业进化管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进化管理的水平。

(一)企业标准体系能促进企业进化管理的管理和技术创新

企业标准体系在最大程度上指导着企业标准化建设,把企业的各方面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才有助于企业各方面工作的更好展开。企业标准体系在企业进化管理中一个显著作用就是促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企业标准体系为企业进化管理方面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实现创新需要资金、技术、专业人员各方面的支持,企业标准化体系帮助企业建立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资金使用制度等,这些方面工作的安排到位,为开展管理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能积极保障创新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二)企业标准体系在企业进化管理中起到一个基础性作用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进化管理的一个支柱和基础,在企业标准体系下建立起来的进化管理制度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企业进化管理中的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标准体系,离开了标准体系,就会导致具体管理工作上的混乱和无序性。上边介绍到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的构成上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这些标准体系以及其下的子体系为企业进化管理提供了具体的规范和指导,企业进化管理措施在制定上就应该严格遵循那些标准体系,使企业进化管理工作更好开展。

(三)企业标准体系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企业标准化体系并不是直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是企业标准体系经过企业进化管理践行之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企业各方面工作提高之后产生的综合效益。首先企业标准化体系在企业进化管理运用后,使企业的资金用度更加合理化,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省资金,传统的管理资金使用上不严格、会出现资金滥用的现象,运用标准化体系就可以有效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另外标准体系的运用也使企业人员管理上更加高效,人员创造的经济价值也随之增加。以往的管理体系,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的创造力也很难得到提高,通过标准体系,在人员管理上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员工的努力,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企业标准化篇10

一、为什么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一)“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定义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是指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所涉及的技术事项和管理事项制定成系列标准,建立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使整个标准体系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分类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的获得,最终由企业自己申请,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或地方政府的标准化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组织审核确认。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的基本分400分,加分项100分,总分为500分。确认的方式是以审核得分的多少定级别:a级:基本分达到280分以上;aa级:基本分达到320分以上或基本分达到300分以上,加分后总分达350分以上:aaa级:基本分370分以上或基本分达360分以上,加分后总分达420分以上:aaaa级:基本分达到390分以上,且同时总分达到450分以上,或基本分达到380分以上,同时总分达到460分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评定以aaaa级为最高级别。

(三)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意义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标准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刚性与柔性,软管理与硬制度的有效结合,企业要实现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目标,要取得行业竞争优势,就必须抓好生产经营活动的一切细节,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树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形象。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是新形势下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是我国推行标准化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具体措施之一。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促使企业运用标准化手段,提高企业标准化人员素质,提升企业标准水平,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主动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参与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是从更高层面上去指导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它不再是封闭的,仅限于在企业内部开展的单一标准化行为,而是涉及市场、社会、顾客等多方面的开放式标准化行为。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都是通过产品、服务来联系的,企业的利润是通过提品、服务来实现的。“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是以“以标治企”的“法治”环境为基础,通过标准制定、标准执行过程的有效性,随时保持企业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国家法规相适应,促使企业赢得市场,提高竞争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如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企业标准化工作分为三个步骤,即制定产品标准、形成标准体系和运用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企业制定好能够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按照标准生产产品是企业标准化工作关键的第一步。但在企业里,只有一个单一的产品标准是很难发挥作用的,标准化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第二步是建立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以产品标准为核心,包括保证产品标准实施所必需的配套标准,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建立标准体系的目的是保证产品标准的实施、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新产品的开发,降低生产消耗,使企业建立起最佳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秩序,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第三步,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是企业建立标准体系的重要抓手。

(一)制定产品标准

企业制定产品标准不能只考虑本企业的技术和成本,要体现出标准的竞争性。标准竞争的前提是顾客需求,只有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才能赢得顾客的满意;赢得顾客满意,企业才能有较高的顾客忠诚度,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地位。企业标准竞争有强大的市场控制力,要努力使自己的标准占据有利地位,牢牢掌握未来的技术发展轨迹和控制权,让自己的产品标准具有难以模仿的特征。

(二)建立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满足企业标准化工作发展的需要。结合企业技术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制定了《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由4项国家标准构成,分别是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和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并于200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系列标准以建立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为核心,规定了建立企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的基本要求,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人员职责和标准制定的原则、程序以及标准实施的要求:为推动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设计了标准体系以企业自我评价为主,确认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新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