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28:55

新型工业化论文篇1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论文篇2

——以江西省全南县为例对于大多数地区,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部山区县经济发展不够,说到底是工业化发展不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部山区县要实现崛起,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以江西省全南县为例,对中部山区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性、优势与障碍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概念的提出,合乎中国当前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底子薄、基础差的中部山区县而言,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生产要素按照市场信号的导向自由流动,不断流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地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东部发达地区对优质高效生产要素更具有聚集效应,而中部面临的是资金转移、人才流失的严酷现实。全南县作为中部较为落后的山区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甚至由人口总量决定的市场规模,这些工业经济时代最大的比较优势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必须改变原有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另外,我国加入wto后,按照世贸规则,中国的市场开放度将大大高于过去,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将大大削减,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的行政措施也将全部取消,以前靠地方行政保护的行业将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这一新形势下,全南县的工业唯有变革老的工业化模式,适应加入wto的需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通过更广泛意义上的新发展方式而体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实现品质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生产清洁型、生态平衡型、经济适度增长的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取代“灰色发展”、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之路。现在的工业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早期工业化国家走的是一条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传统道路,现在决不能再走这样的弯路。为此,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有限性、环境脆弱以及难以逆转特性的基本特点,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起适合县情的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优化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发展。(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党在总结了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教训,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工业的成功经验,对世界资讯科技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的基础上,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选择的一条新路子。也就是说,新型工业化是应当而且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据测算,全南县的工业化程度比全省、全国至少落后5—7年,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至少落后10—15年。这就要求全南工业不能再墨守“渐序发展”的路径,而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引进别人的先进成果,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势与障碍(一)优势分析1、面临中部崛起的大好机遇近年,中央提出了实施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决策。这为中部山区县特别是像全南县这样的毗邻沿海省份的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泛珠江三角区的建立,特别是沿海产业升级,为中部山区县跟进接替,主动融入“泛珠”商圈提供了可能。2、区位优势区位条件作为区域经济成长的物质条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在一个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循环圈内,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资源总是向区位条件好的区域聚集。从地理位置看,全南县位于江西的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近年来,随着京珠、赣粤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全面贯通,全南县与“长珠闽”无缝对接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现在全南距广州只有252公里,只需2—3小时就可到达。由此可见,全南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具有沟通赣粤,承南接北的优势,是江西省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重要前沿阵地。3、生态优势从全南县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特别是从环境支持系统分析可以看到,全南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全县有林面积1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空气质量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发展工业起步晚,工业污染少;水质好,在地表水监测的100个断面中89%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相对发达地区而言,这是最大的优势,有利于全南县发展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工业,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份额。4、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全南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有利于作物生长,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先天优势;水资源丰富,年均降雨量170.06毫米,全县总蓄水量9658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居全省前列,电力工业发展潜力巨大;森林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达500万立方米,建成了以竹木加工为主体的一批骨干企业;矿产资源有特色,钨、稀土、萤石矿、铀等含量高,易开采,特别是大吉山钨矿以其储量大、品位高闻名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南的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5、低成本优势首先,劳动力成本低。全南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2011年底全县农业劳动力6.5万人,耕地面积1.1万亩,按人耕3亩计算,有2万多个劳动力剩余,再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会有更多的劳动力剩余。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导致生产成本的相对降低,很受外来投资企业的青睐。其次,原材料成本低。全南县自然资源丰富,初级农产品成本低,产量高。再次,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低。土地、水、电价格比东部地区低得多,加上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优势,可以赢得市场价格优势。(二)障碍分析1、资金投入障碍投入是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投入,经济发展如同无源之水。全南县资金投入障碍突出表现为资本积累能力弱,资本形成难。“九五”期间,全南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人)累计4.05个亿,其中投入工业行业仅1.59亿元,占全部投资额的39.3%,平均每年投入0.32亿元,这几年工业投入虽有不同程度增长,但捉襟见肘的资金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加快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全南县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GDp必须达到1800美元左右,农业劳动力必须下降到20%左右,城市化水平必将提高到60%左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据测算,仅“十一五”期间,全南的工业投入必须在34亿元以上,否则,加速工业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但从当前情况看,全南县资本积累的渠道还不通畅。无论是内部积累(即企业积累、财政投入、民间投资),还是“向上跑”、向银行贷或依靠股票市场都很难走通,唯有招商引资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当前招商引资难度也很大,不仅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发达地区也在招商引资,竞争空前激烈。2、体制障碍全南县工业化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国家宏观政策之外,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所有制结构调整滞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障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其直接后果是经济增长缓慢、就业程度低、市场不活跃、财政增收少。为此,要加快全南工业化进程,突破体制瓶颈势在必行。3、人气障碍人气足,财气才会旺。全南经济落后,落后就落后在人气不足;工业化程度低,低就低在拥有的企业家数量少。全南县18万人口中,城市人口仅有3—4万,流动人口少之又少,而企业家队伍数量更是寥寥无几。全南是山区小县,加之没有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许多本地籍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不愿回来,原有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又习惯到广东沿海打工,同时许多企业的人才意识不强、待遇偏低、发展机会少,从而难以留住人才和员工,以至相当数量的企业频频出现“招工难”。4、技术障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实践证明,谁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全南工业的落后,主要是技术水平的落后,国有企业大部分设备处于世界上世纪60—70年代水平,超期服役率达40%左右;招商引进的企业大部分是以劳动密集型、高耗能为主,科技含量不高。5、基础设施障碍全南县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从交通方面看,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还是一个无铁路、无国道、无高速公路的“三无”县。从电力设施看,典型的受端电网使得水电站库容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影响还会逐步加大。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建议作为一个典型的中部山区县,全南县应该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工业化虽然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人们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通过跨越式发展,缩短其进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看能否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必须始终坚持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坚持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就是要主攻工业。因为只有主攻工业,才能彻底改变封闭落后的农业县形象;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的渠道;才能通过工业聚集促进人口聚集,推进城市化发展;才能有效扩大财政来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上,要始终不渝地把工业置于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只有这样,全南才可能有“奇迹”发生。(二)必须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工业园区上项目,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全南县集中力量办了四个工业小区,引进了一批企业,但产业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主导产业。当前必须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规范招商引资政策。不能靠“半卖半送土地、零规费、税收减二免三、水电优惠”等政策吸引投资者进来,因为这样的企业大多是“移动公司”,形成不了产业集群。二要做好科学规划。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状况,集中力量办成有地方特色,能发挥“带动、示范、辐射”作用,能产生“规模、集聚、洼地”效应的工业园区。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特别要注意选择好入园企业,引进那些对本地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技术含量较高、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企业,避免重走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老路。三是要注重产业配套、发展循环经济。一个园区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两个优势企业来支撑,其他企业都为这一、两个优势企业来配套服务。这就要求在引进企业时一定要注意产业配套,不仅要引进某个企业,还要想方设法把这个企业的原料生产厂家、下游产品生产厂家等相关企业一起引进。(三)必须统一规划主导产业布局在区域经济格局和区际关系中,在工业化的各个阶段,有一个或几个产业在工业乃至整个产业系统中处于主要的、支配的地位,这就是地区的主导产业。根据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1)区位商。即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之比。(2)就业功能。即一个岗位所对应的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该比率越小说明该产业的用一定量的资本或投资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就业功能就越强。(3)可持续发展性。只有能长期稳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即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根据全南县的产业发展现状,应着重培养制衣制鞋业、铸钢及五金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电子机械业四大主导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这四大主导产业已初具雏形,其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全南县要一鼓作气,趁势而上,把这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四)必须构筑适宜的投入机制全南县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开拓新的思路,解决原始资金积累问题。一要加大招商办工业的力度。现在各地都把招商引资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但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目前普遍存在的下任务、派指标,四面出击,饥不择食地招引小资本、小项目、小老板,甚至高危产业和污染环境的企业来投资的做法,有悖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须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以大企业、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为主攻方向,注意吸引、大投资商来投资兴业。二要加速发展非公有工业。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不论它是国外投资还是国内投资,是外来投资还是本地投资都要一视同仁,在政策、审批程序等方面给予同样的待遇,特别是要扫除专为国内民间投资所设置的障碍,为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五)必须实施好“人才+科技”工程人才是第一资源。全南工业发展,需要有一批工业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由四支“军队”组成,即优秀企业家队伍、企业管理营销人才队伍、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和企业管理干部队伍。要形成这样一支人才队伍,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引进、选拔和使用机制。要加快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用人机制,使优秀科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尤其是全南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要舍得以足够吸引力的条件留住或引进。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设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论文篇3

[关键词]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创新文化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创新、制空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发展航空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决定着国防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然而,航空工业又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战略性产业。我国航空工业的型号研制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研究、设计、实验、制造手段配套的高科技产业体系,能够自主研制生产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轰炸机、侦察机、直升机、运输机及通用飞机等多种机型,这些型号的飞机在性能质量、经费投入和研制周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一些特点,我国航空工业在进一步提高综合科技实力的同时,更应该积极融入创新文化建设的理念,而且,对于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知识性员工,应该在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以及创新精神文化方面予以建设和激励,并最终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广大航空科研知识性人才心中,使我国的航空工业领域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一、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特点

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属于国防高新技术项目,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航空型号研制涉及电、热、光、磁、材料多个知识领域,与冶金、化工、信息、电子等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2.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高科技特性。知识高度密集,技术难度大,复杂性高,质量要求高。

3.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历时周期长。在我国,航空型号研制周期往往需要10―2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工业的需要,型号研制项目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研制周期也不可避免的加长。

4.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时效性。高科技时代的技术“半衰期”为10年,一般新机研制项目需要10―20年,如果在研制项目中不重视其时效性,就会出现还未交货,性能就已经过时。

5.航空型号研制项目耗资巨大。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亿,几百亿,而且在研制过程中还不断会产生额外的费用,控制不当易造成经费严重超支。

6.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高层次性。国防项目在国防现代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战略作用,这一切使国防项目的发展和决策往往会涉及到国家的最高层次,需要国家制定战略计划并组织实施。因此,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上级下达的任务。

7.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从技术方面考虑,风险因素有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先进性、技术难度与复杂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等。从管理的角度讲,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水平低、计划不科学、组织管理不力、进度控制不力、人员激励程度不到位、创新文化建设欠缺、资金供应不到位等因素将有可能导致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失败。

二、创新文化的提出及内涵

1.创新文化的提出

追本溯源,整个创新文化理论可以追溯到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a.Schumpeter,1883―1950)。他通过对经济发展的深入观察,划时代的提出了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的论断。之后的几十年来,创新文化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且主要朝两个方向推进:一是技术创新经济学派,包括曼斯菲尔德的模仿论,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门斯的技术僵局论,斯通曼的扩散模式论,萨哈尔的“创新―学习―理解”模式;二是新制度学派,包括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诺斯的制度创新论,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国内的创新文化理论的提出要远远晚于国外。在我国,创新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则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创新文化的构建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逐步引起重视的。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痛感当时某些文化氛围不利于创新,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新文化的概念。

跨入21世纪,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相继研讨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文化概念一提出便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首肯,从而推动了创新文化的研究与发展。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并强调“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同年6月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要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共同建设创新文化”。

可见,对创新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创新到理论创新,再由理论创新到创新文化的嬗变。这已成为目前学术界和实业界极为关注和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创新文化的内涵

关于创新文化内涵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金吾伦指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这里所涉及的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郭传杰认为,从功能上定义,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催发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持创新活动的人文生态环境;从组成上界定,创新文化是在创新实践中产生并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理念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复合。王汉林强调,创新文化主要指的是在技术领域内能激发人们进行自主创新的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来创新技术,其实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陈依元则认为,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题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

综上几种理论,创新文化虽然有多种理解模式,但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追求变革,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制度规范与人文精神。创新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创新实践,又服务于创新实践的文化,是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而言,这个“总和”又包括了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三、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特点的创新文化建设

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时效性强、历时周期长等特点,并结合从事航空科研项目的知识性员工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需求层次偏高、专业能力强、追求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三方面循序渐进的建设:

1.创新制度文化建设

创新制度文化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成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的物的形式所构成,是塑造创新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航空工业创新制度文化是构建航空产业创新文化中相对“硬件”的部分,是同科研人员的生产、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包括航空型号研制管理制度的创新、科研人员参与制度创新、市场导向体制的创新、创新方法、考核奖惩制度的创新、风险应对体制创新、工艺操作规程的创新以及科研人员日常行为规范的创新等。航空工业的制度文化在初期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人员的约束和鼓励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制度上的鼓励创新,才可能导致科研人员在“意识层面”的创新模式,进而为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做基础。

2.创新环境文化建设

航空型号研制的环境文化有两层含义,既包含有形的环境,即航空企业的建筑、生产环境、办公环境、员工餐饮娱乐环境等,又包含无形的环境,主要有企航空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航空企业的员工精神面貌、航空企业的价值导向以及航空企业的经营风格、教育培训宣传等等。创新环境文化,就是基于航空企业有形的环境和无形的环境之上的创新文化体系,相对于创新制度文化而言,航空企业的创新环境文化则是从“软件”方面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在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过程中,创新制度文化与创新环境文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于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科研知识性员工,具有非常显著的激励作用。

3.创新精神文化建设

创新精神文化在航空工业整个创新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航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航空企业创新思想、航空企业创新价值观、航空企业创新风貌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航空企业创新精神文化是构建航空工业创新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在航空企业创新文化体系中具有核心价值,同时,航空企业创新精神文化又会反过来不断指导航空企业制度文化和航空企业环境文化的改革创新,三种创新文化会不断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从人的意识层面来考虑,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作用就是不断改变人们的注意,进而控制人的意识,使科研人员在“意识层面”建设创新精神文化,进而逐步深化,在“潜意识层面”建设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文化,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科研人员自身觉悟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就有可能从“潜意识层面”的创新精神文化逐步发展到“超意识层面”的创新精神文化,达到创新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和最理想模式(关于意识层面的具体演变过程详见下述第4部分)。

四、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科研人才意识演变过程推论

人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也称无意识)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人的心理主要由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组成。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普通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类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的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综合察觉。潜意识是指受意识的压抑,潜藏在意识层之下的情感、欲望和恐惧等经验,平时不被人所觉知。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的本能欲望虽被压抑,但会通过其他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超意识是指人类对自身或外在环境变化无知觉的现象。

一般而言,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三者中,超意识是我们无法感知的,我们可以感知的只有意识和潜意识,但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意识,而不能控制潜意识。弗洛伊德曾将人的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而冰山最下面的根基之处,则就是所谓的超意识。人的言行举止中,只有少部分是靠意识来控制的,其他大部分是由潜意识所主宰的。

意识的内容是我们平时可以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例如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计划等等,总之是随着我们知觉焦点的改变,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而潜意识的最高层就是超意识,当一个作家埋首疾书,灵感源源不绝,佳句连篇,字字珠玑,事后,连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简直如有神助。”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超意识,达到平常状态下所不能臻至的境地。

对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的创新文化,我们可以在一开始有意的改变科研人员的注意和知觉焦点,进而控制科研人员的意识,让创新文化进入科研人员的意识层面;然后通过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作用,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改变科研人员的注意和知觉焦点,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将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转移到潜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这时,科研人员的创新潜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宰自身的行为举止,使创新不断融入到航空企业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时的创新将不再需要航空企业管理层作口头的号召和一些简单体制的鼓励,而变成科研人员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且科研人员会在工作的创新之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如果潜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继续深化,就会最终进入科研人员的超意识状态,这就会出现所谓的“灵感”、“奇迹”等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科研人员的创意想法和创意产品将进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日臻完美的最佳理想阶段,将不再是被动的在国际竞争的“红海”领域中苦苦挣扎,而逐渐在新开发的一个又一个“蓝海”领域中创造最大的航空产业价值和综合社会价值。

五、总结

航空工业不仅是一项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更是影响到国家稳定与安全、国际地位变化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产业。面对日益激烈的来自国际航空产业方面的挑战,我国的航空产业发展不仅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攻关与突破,更要在技术优先的同时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的特点,分别从创新制度文化建设、创新环境文化建设及创新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逐步深入的进行分析,并以从事航空科研项目的人才为根本,分别从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及超意识层面进行逐层分析与指导,对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创新文化的建设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具体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发展有所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日韦.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陕西:西北工业大学,2006.

[2]王立文,邓鹏,杜端甫.我国航空项目管理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首届)项目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

[3]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阮长江,郭云涛.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初探[J].管理工程学报(增刊),2001(1).

[5]J.a.Schumpeter."theprocessofCreativeDestruction",inCapitalism,SocialismandDemocracy,London:Georgeallen&Unvin,1942.

[6]路甬祥.学习理论,认清形势,把知识创新工程工作抓实抓好[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6).

[7]叶育登,方立明,奚从清.试论创新文化及其主导范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8]金吾伦.创新文化及其内涵[n].光明日报,2004(3).

[9]郭传杰.深化创新文化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4).

新型工业化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

学习型组织是90年代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强劲生命力与竞争力的组织模式,它提倡组织学习和终生学习,以激发企业及其员工活力和创造性灵感。鲍尔·沃尔纳对学习型组织所下的定义:“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以支持组织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发展。”目前,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创建学习型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并已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企业文化要保证所有员工的认同,就需要形成一种学习型组织。21世纪的企业应该是学习型组织。”

1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概述

1.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企业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使企业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凝聚在一起,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努力奋斗。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能够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个体目标引导到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上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通过企业文化去激励企业全体员工积极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难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利用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对企业员工日常工作起到有力的约束作用。

1.2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经典的定义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给出的。彼得.圣吉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著名学者罗宾斯在他的《组织行为学》中论述学习型组织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企业热衷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企业热衷于企业再造;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积极推广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推广是因为许多企业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再造理论的实践中相继失败,而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使当今很多著名企业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创造了新的业绩。比如,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有20位都采用了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所以,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作用来看,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都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学习型企业是企业组织管理最有效的模式,也是目前企业管理达到最新水准的具体体现。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学习型企业组织文化,或者说是具有学习型组织机能的企业文化。它是指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向导性的、符合人性的、创新的组织精神价值观体系和行为制度体系。学习型企业文化依存于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学习型的思维方法,主要是系统思维方法和心灵转向的自我超越修炼。这是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枯竭的主体创造源泉。

第二,学习型企业文化是自适应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组织是通过“系统基模”分析建立起来的自组织系统,是具有自我调节反馈机制的组织,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的组织。

第三,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开放的企业文化。它通过系统思考和自身反省而实现“整体观照”并达到与外部世界和未来的和谐。如果借用一句广告词来表达,开放的企业文化信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二者结合起来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结合起来,对于企业创新管理可以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能起到积聚创新人才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各种制度新旧交替,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范或失序。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用先进文化打造的企业才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才有可能为人们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才有可能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化解矛盾、发展生产力。其次,能为创新管理适配相应的文化条件。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就是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一个重要载体。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就是国力竞争的具体体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思路的创新需要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需要价值观的更新,而所有这些方面的创新都需要学习。如果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结合起来,就可以将学习所得的知识转化为员工的共识和能力,并尽快形成新的竞争力。

4结束语

企业要营造一种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取决于组织整体的学习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注意在组织内通过建立学习团队、提倡知识共享等途径,在组织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形成一种高度信任、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人文环境。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相结合,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来说,是一条新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新型工业化论文篇5

【关键词】企业;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是由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创立的。主要培养组织的学习文化,发扬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团队的智商提高,组织更加灵活,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实现组织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逐渐意识到学习型理论对组织管理的意义,在企业中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培养了员工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提升了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总体工作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意义

(1)更新企业观念。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受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许多企业管理者不适应瞬息变化的市场经济模式,害怕风险,畏惧改变,固守陈旧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体制转换和改革发展,使企业的进展步履维艰,有的企业甚至惨遭市场的淘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启发员工主动转变观念,思维创新,使员工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爆炸、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带来的巨大挑战,有一种压力感,在压力的推动下产生改变的动力,进行自我的突破和超越。(2)塑造企业文化。党的十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口号,弹奏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旋律。企业要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思潮,凝聚企业共识,塑造企业文化。企业应围绕十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十精神进行深入解读。组建学习型组织是建立和保持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学习型企业强调共享和交流信息、知识、经验,鼓励创新,不畏惧失败,强调成员畅所欲言的共同探讨,要求学员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在十精神的指引下,不断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措施

(1)围绕中心,科学理论为指导。学习型组织建设必须明确企业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坚持用马列主义指导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十之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企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建设一支学习能力强的高素质队伍,着力促进企业的发展。(2)领导带头,注重以人文本。企业领导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灵魂人物,要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领导的表率作用才能带动员工,进而形成上行下效,上下联动。在组织组建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分配职权,鼓励创新,包容员工个性,尊重员工的各项权利,倡导人文关怀,使员工养成善于学习、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好习惯,形成一种快乐学习和快乐工作的氛围,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挥。(3)求真务实,强调监督考核。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明确责任分工,使员工形成一种尽职尽责,立足岗位做贡献,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同时,强调监督考核,建立奖励机制,考核优秀者給于表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工作中抓典型、树典型,让先进的典型起到示范和代表作用。

三、学习型组织创建的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制,根据员工特点,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比如:干部培训、理论培训、业务培训。十之后许多单位组织员工集体学习十精神,了解新一届领导者的施政纲领,新的精神传达,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领导班子也要带头集体学习,学习之后进行及时总结。保证组织学习的全员化和常态化。针对企业的各项重大部署中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实际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许多的企业领导干部不经常进行实际调查,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因此,每年撰写一定数量的调查报告是很重要的。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机制,仅仅学到一些“死”知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促进企业发展改善的方向,加快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能力,只有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没有浪费,是有用的。

学习型组织不是一个空架子,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内容充实,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措施,良好的交流平台,适合员工的激励制度,才能吸引员工加入,学习才能真正深入学员的内心中,才有良好的作用,组织也会转变成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十要求要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在新形势下组建学习型组织,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这样的组织才能在变革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诗然,唐传兵.企业学习型组织创建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8(4)

新型工业化论文篇6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9-0139-06

ConstructingandtestingtheGeneralevaluationindexSystem

ofthenewwayofindustrializa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tanGHao1,HeGang2

(1.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Southwester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Chengdu611130;

2.Schoolofeconomicsandtrade,XihuaUniversity,Chengdu610039)

abstract:Basedontheclassicaltheoryofindustrialization,thispaperstudiesontheconnotationandfeatureofthenewwayofindustrializa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ermsofeconomydevelopment,industrialstructure,innerstructureofindustry,dualeconomyandecologicalenvironment,itconstructsthegeneralevaluationindexsystemofthenewwayofindustrializa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whichconcludesthethreeparts:fundamentalDimension,developmentdimensionandcontributiondimension.italsoputsforwardtheevaluationmethodandgave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datafrom31provincesofChina.

Keywords:newwayofindustrialization;indexsystemofthegeneralevaluation;empiricalanalysis

1引言

新型工业化是低碳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生态文明社会的现实要求,必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能够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二元结构、区域统筹协调、资源约束、制造业素质不高、出口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又能适应我国经济、市场、技术环境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优化和提升,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它具有一般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比如,信息化、全球化、服务化、金融化、生态化、人文化等与工业化的融合;同时也具有其他新型工业化国家所不具有的特征,比如,优化城乡二元结构、协调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可持续发展等[1]。因而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对于后碳时代经济的发展与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指标体系初选

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结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属性架构、经济发展水平、二元经济、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工业化等方面,借鉴霍夫曼、钱纳里、陈佳贵等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指标体系初选,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BDC”(Base,Development,Contribution)的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1)基础维度(Base),是工业化进程与速度(发展水平)的具体评价指标。工业化的根本要求是通过工业的发展促进一个国家财富的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其直接表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因此,传统的经典工业化理论往往从五个层面描述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内容[2]。这既是对工业化评价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多数经济学者达成的一种共识。其中,在描述经济发展水平时,较多学者只用人均GDp来反映国家或地区当期人均创造财富的差异,这是一个静态指标。考虑到工业化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加速时期,并且一个国家人口基数大小会影响到对工业化的评价,所以在描述经济发展水平时增加了动态指标GDp增速,以此反映国家或区域创造财富能力的差异。

(2)发展维度(Development),是工业化内涵与发展要求维度的具体评价指标。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大量出现和广泛应用,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工业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提高了对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进入新时期的工业化有别于先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现阶段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显现出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融合的特征,加速进行工业化的国家还面临着传统工业化国家当初较少遇见的资源环境问题。这是当今工业化国家,尤其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遇见的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的重大矛盾,这就对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走集约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工业化发展之路来提高工业化的经济效益[3]。基于此,本文从信息化水平、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与环境状况、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五个方面来评价新型工业化内涵与发展的要求。

(3)贡献维度(Contribution),是工业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维度的具体评价指标。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工业化手段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促进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缩小区域之间差异,用工业的组织形式、技术、设备促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文明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为此,从二元经济结构优化、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来评价工业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要求,反映工业文明成果的效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城乡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等矛盾问题,但这仅是短暂的,而不是趋势性特征;同时,基于中国的属性架构和经济发展现实,二元经济结构矛盾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会存在而不会被消灭。此外,工业化不仅仅包括工业本身的工业化问题,也包括农业的工业化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工业化水平提高了,但如果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存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则不能认为该区域就实现了工业化。

2.2指标体系优化

指标体系的初选为对工业化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但要获得科学、正确的统计分析结果,还需对初选指标及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检验[4~7]。一是对单项指标数据来源的可行性进行检查,分析该评价指标所需的原始资料或次级资料是否可得;二是检验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范围及计算内容是否建立在经济理论基础之上;三是检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之间的协调性、整体必要性、整体完备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广度与深度)以及指标体系结构的聚合状态[8,9]。

本文首先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聚合性进行分类,其次对单项指标的“辨识度”和“冗余度”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实现指标体系的整体优化。优化指标数据来自于国家年鉴统计数据,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有效地保障了指标的正确性。对于少量尚未纳入统计年鉴的数据则通过调查方法、频度统计法等方法选取,其可行性、正确性也能得到保障。通过指标体系优化,与初选指标相比,得到如下结果:

(1)保留了经典的主要关键指标。以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等为代表的经典指标在数据可获得性、经济理论支撑和辨识度等方面都能通过较好的检验。

(2)筛选掉“冗余度”较大的初选指标。例如,初选中反映资源与环境的万元GDp煤耗、万元GDp电耗与万元GDp能耗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方差贡献率优化之后,就只保留了万元GDp能耗指标。

(3)提高评价指标的“辨识度”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聚合性。通过聚类分析法,较好地将反映工业化进程、内涵与要求和工业化贡献的指标进行了归类,通过标准差的方式保留了区分度较高的指标。例如,乡村人口人均用电量的指标在反映农业现代化的评价中具有较好的评价功能。

2.3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中的三个维度构建指标,结合指标体系的优化原则,考虑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等因素,构建起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中的工业化进程与速度反映了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基础和本质,工业化内涵与要求指标反映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工业化贡献反映了工业文明成果对相关领域的贡献。

其中,二元经济结构优化测度的指标主要是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反差指数、二元对比系数,但这些指标难以较好反映二元经济结构部门劳动生产力差异和劳动力配置结构,难以找到地区经济差异和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之间的逻辑关系[10]。因此,本文借鉴高帆(2007)基于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提出的综合二元反差指数对二元经济结构水平进行测度。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nformatizationDevelopmentindex)来测度衡量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它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制约环境,以及居民信息消费等方面综合性测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表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评价方法与标准

根据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的判定,所谓的标准只是一个近似的静态值,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对工业化进行准确判定。对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评价标准而言,也同样如此。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评价是一个更为复杂庞大的评价体系,既要体现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与内涵,又要体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参照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已有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新时期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既要体现可比性特征,又要体现动态性特征。在具体确立工业化进程评价标准时,其主要依据有:(1)党的“十七大”、“十”确定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2)国家相关课题研究成果[2,11,12];(3)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而又被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工业化进程评价标准;(4)国内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标准[13]。

3.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根据研究目标需要用层次法决定各指标权重,用加权合成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以期达到客观、稳定的评价目标。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和步骤,构造工业化水平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基本步骤是:根据专家意见从定性角度对指标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建立判别矩阵,计算权重;对判别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计算和验证,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判别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获得通过,工业化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

3.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阶段的判定

通过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计算出新型工业化进程指数,但在指标取值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阶段阀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即依据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参考值对指标取值;二是直接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指标的量纲影响。课题组选用第二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为了对工业化进程能够进行历史比较,本文以2005年为基期对各年数据进行调整。同时,通过借鉴钱纳里、陈佳贵等国内外经济学者有关工业化综合评价的划分标准,结合发达国家及我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完全实现阶段,并规定了新型工业化各发展阶段的标准参考值,见表2。通过对国家和地区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就可对工业化进程进行历史比较和阶段判定。

表2新型工业化进程阶段标准参考值

新型工业化进程阶段评价值(综合指数)范围完全实现阶段≥100基本实现阶段66~99初步实现阶段33~65起步阶段0~32准备阶段

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模型,采用抽样调查获取数据以及最新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出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整体水平及工业化进程区域差异,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4.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本文采用指标体系测度法对工业化水平进行测度,用判断工业化水平或发展阶段的“尺度”进行衡量,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占比与劳动力结构第一产业就业比逆指标进行正向处理,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通过各项指标加权计算工业化测算指数,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工业化进程指数方法是先对第二层具体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加权计算出第一层指标指数值,再加权计算出总指数,计算公式见式(1)。其中,xt为工业化进程指数、工业化内涵与发展要求指数和工业化贡献指数,λij表示第二层指标下的第三层指标j,wij表示第二层i指标下的第三层指标j权重,wi表示第二层指标权重,m为第二层指标数,n为第三层指标数。然后根据各分类指数(第一层指标)求总指数,即式(2)。

xt=mi=1[nj=1λij*(wij/nj=1wij)]*(wi/mi=1wi)(1)

K=qt=1xt(2)

4.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对中国及31个省市1995~2012年的工业化水平进行测算,其所用原始指标数据来自于1996~2013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信息年鉴2013》、《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工业统计年鉴》若干年以及相关年份各省市统计年鉴。

4.3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测度方法,对1995~2012年中国整体及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计算结果见表3、表4和图1所示。表3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1995~2012)(按2012年指数排名)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起步阶段(14省区市)吉林(22)黑龙江(11)东北东北综合经济区河北(18)东部环渤海经济圈河南(10)湖北(25)湖南(12)江西(17)安徽(14)山西(12)中部中部6省综合经济区宁夏(5)青海(4)陕西(30)西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重庆(26)四川(14)西部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准备阶段(7省区)海南(-7)东部珠三角经济区甘肃(-31)新疆(-13)西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广西(-12)云南(-19)(-36)贵州(-39)西部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从全国看,到2012年,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指数达到82,这表明中国新型工业化基本实现。如果将新型工业化进程分为新型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那么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则处于中期阶段。应该说,基于新型工业化方法评价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指数,与大多数学者基于经典的工业化评价分析判断结果大致相吻合[8,9],但是由于本文并没有按照指标达标值对其阶段进行判别,而是根据其实际发展进程进行评价,这样就能从动态角度发现其工业化的历史轨迹。根据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见表3,1995年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指数为-71,表明中国还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准备阶段,但到2010年,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指数为45,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由负数阶段变为正数阶段,工业化从准备阶段转入了起步阶段到初步实现阶段2002年,中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标志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开始,2007年我国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确立了今后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与方向。之所以将2002年以前的时期也纳入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指数的评价范畴,一方面是为了以新型工业化的标准来衡量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二是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性,不可能在传统与新型之间截然分开,同时21世纪之前的中国工业化也包含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到2012年,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是82,这意味着在2010年基础上,中国新型工业化已经由初步实现阶段转入了基本实现阶段。这说明,中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的时间,中国新型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2010~2012年期间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年均提高约18个百分点。与基于经典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相比,由于新型工业化加入了工业化内涵与发展要求指标和工业化贡献指标,因此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有一定差异。从静态计算,如果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国新型工业化指数年均提高5~10个百分点,到2017~2020年左右,再经过5~10年的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综合指数将达到100,即到2017年,在“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将向新型工业化完全实现阶段迈进。

从省级区域看,到2012年,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完全实现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进入了优化、均衡发展阶段。广东和福建的新型工业化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山东、辽宁和内蒙古处于新型工业化初步实现阶段。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宁夏、青海、陕西、重庆、四川等14地区处于新型工业化起步阶段,落后于全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海南、广西、新疆、云南、甘肃、、贵州等7个地区新型工业化还没有开始起步,处于新型工业化准备阶段。

从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的地区所属经济范围分析,以四大经济板块看,呈现出东―东北―中―西的依次递减态势,即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最高,西部最低;从七大经济区看,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区发展较好,相对较差的是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从全国看,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快速增长,见表4所示。2002年我国提出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2003年确立了今后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与方向。1995~2012年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9个百分点。从省级区域看,工业化进程东快西慢态势向西部提速转变。1995~2012年,中国各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指数年均增长速度见图1。从整体上看,1995~2000年工业化发展指数增长速度较低,年均增速在4%左右,最高年均增速广东为6%,最低年均增速云南为-2%;2005~2010年各地区工业化发展指数增长较快,年均增速在11%左右,最高年均增速上海为18%,最低的为03%;2010~2012年中国各地区工业化发展增速有所放缓,出现地区结构性差异,西部地区工业化增速大幅度提高,而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则处于降低态势。

5结论

本文在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属性架构下的基础维度、发展维度、贡献维度三方面,构建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从对中国及31个省市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评估实践来看,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较好地反映了新型工业化动态发展的实践情况,主要结论体现在:(1)中国新型工业化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演进的地区结构特征正由“橄榄型雏形”向“橄榄型”实现转变;(2)新型工业化呈现出非均衡发展态势的多样性,既有经济指标发展的非均衡特征,也有地区发展的非均衡特征;(3)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在西部地区,难点也在西部地区;(4)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信息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相一致,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指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就业结构、人力资本开发、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贡献度则较弱,这可能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工业化战略相关,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既要体现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与内涵,又要体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如何科学地评判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成效是一个伴随实践发展的动态课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和探讨,最终形成一套既科学又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其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指导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践,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都要求我们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浩.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新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14(6):5-17.

[2]杜勇,陈建英,鄢波.上市公司亏损逆转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检验[J].软科学,2013(1):123-136.

[3]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7):59-66.

[4]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6.

[5]吴晓庆.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07:16-17.

[6]贺刚.工业化进程与二元经济结构优化:一个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2):34-36.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9.

[8]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5.

[9]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1):48-55.

[10]杨杰,罗志恒.张春元.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2005(3):124-129.

[11]林春艳,姜慧.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技术经济,2008(2):58-63.

新型工业化论文篇7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全市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工作任务。3月日,县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县委宣传部的工作汇报,并对今年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待会儿*书记和*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主要讲两点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右玉精神”,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文化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文化建设示范县、Xx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县和Xx市宣传工作先进县,宣传文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

----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考勤、经验交流和学习情况通报等各项制度,组织制定了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依托新闻网站创办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大讲堂,指导全县党员干部学习必读篇目,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2次,重点学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廉政准则》、“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创先争优和学习型政党建设、省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等内容,中心组成员参学率达95%以上。加强理论研讨,组织召开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习座谈会,积极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活动,邀请市委讲师团团长张敦义作了专题宣讲报告,各级中心组成员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达300余篇,县主要领导理论文章获市“九个一工程”优秀理论作品奖。

----文明和谐创建再上新台阶。组织开展了“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出行志愿服务示范岗活动、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和“礼仪、秩序、卫生”文明践行活动,引导大家尊老敬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营造文明、礼让、畅通的交通环境。开展国际志愿者日“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送电影下乡达30余场,利用农村庙会、集市进行科技信息咨询、健康卫生宣传、举办法律讲座等,服务群众近2万人。积极组织省市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评比推荐活动和Xx县首届“十大诚信模范、十大诚信企业”评选活动,Xx水塔老陈醋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被评为Xx县诚信企业,丁拖保等10人被评为Xx县诚信模范,高旭彬获第三届Xx省道德模范评选敬业奉献模范提名奖。大力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县召开。县实验小学、县职工子弟二校被市文明办授予Xx市首批乡村学校少年宫。

1----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贯中文化,打造文化精品。组织举办了“中国Xx架火节”醋都庙会和民间文艺表演系列活动、桃花节梨花节摄影采风活动、“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慰问演出和全县排舞大赛、消夏电影晚会和晋剧票友大赛,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精心组织了徐沟背铁棍、嫦娥剧团赴上海参加世博会演出,选送八支背铁棍参加了世博会Xx活动周街头巡游活动,嫦娥剧团参演的梅花版晋剧《打金枝》在上海艺海剧院演出,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高度评价。嫦娥剧团《龙兴晋阳》赴京参加了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被、文化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先进单位,嫦娥文化艺术公司成为全省5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组织开展了“贯中杯”海内外有奖征联大赛,应邀参加了江苏省镇江市召开的东吴文化暨第二十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积极筹备2011年中国Xx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前期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初步认定了清太徐抗战纪念碑等9处革命遗址,受到省市表彰。在河北省霸州市召开的全国县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我县“面向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设备和文化产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做法得到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蔡武同志的充分肯定。Xx彩门申报部级非遗项目成功,市级非遗项目增加了9项。我县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示范县,王答乡入选Xx省文化先进乡镇,徐沟镇东南坊村入选Xx省文化示范村。Xx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Xx水塔老陈醋集团因2012年在全省重大文化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荣获省“先进集体”称号。

总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坚强领导和上级宣传部门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各单位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紧密配合和宣传战线的同志们辛勤工作、勇于创新的结果。在此,我向全县宣传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Xx宣传工作的省市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新的一年,我们将再接再厉,奋发进取,争创一流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业绩。

二、2011年工作重点

2011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县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的起步之年。根据省委袁纯清书记“高举旗帜、鼓舞士气、积极监督、优化氛围、提升形象、建好队伍”的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宣传工作会议的具体要求,今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市、县全委会精神,围绕县委“加快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争当全省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先锋部队”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今年抓好“四项重点任务”(园区建设、基础建设、生态建设、民生建设)和“四项重点工作”(项目推进、对标活动、招商引资、群众工作)的工作部署,着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营造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浓厚氛围、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下功夫、见成效,全面开展“对标”活动,坚持站位全局抓导向、突出特色抓亮点、明确责任抓落实、重点项目求突破、常规工作求创新,努力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营造浓厚氛围,为“加快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争当全省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先锋部队”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具体来讲,今年的工作重点要贯穿一条主线(对标赶超争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流新业绩),做强“文明Xx”和“文化Xx”两大品牌(建设全国一流的文明和谐县、文化强县和特色文化名城),开展六大系列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活动、“两节一月”文化节庆活动、对标活动和“大宣讲、大调研、大讨论、大培训”活动),推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再创一流新业绩。

(一)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理论学习、宣传、研究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头等大事和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一是要坚持从领导班子学习、基层组织学习、全体党员学习和长效机制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县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和中心组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推进“科学理论进基层”形势政策集中宣讲活动,重点做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市县全委会、“两会”精神的学习宣讲工作。通过编发宣传提纲,举办形势报告会,组织宣传团巡回宣讲,培训县乡宣传骨干,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座谈会,推出一批研讨成果,努力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全会精神深入基层、家喻户晓。

三是创新载体,突出品牌,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六项主题活动。要突出“书香工程”学习品牌,扎实开展“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家庭、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建成一批“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党员书屋、职工书屋”。继续抓好“学习型党组织”网络大讲坛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争当转型跨越发展排头兵”主题征文活动、“学习竞赛四个一”活动、“读书?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党课下基层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做楷模”主题演讲比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读书调研和经验交流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以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开展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对外宣传、网络宣传等五大战役,努力营造“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强势舆论

做深主题宣传,做亮成就宣传,做精典型宣传,做好导向宣传,做强形象宣传,精心推出一系列质量高、分量重、影响大的宣传活动,注重加强舆论引导,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快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鼓与呼。

在成就宣传方面,要突出宣传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型跨越发展这条主线,重点宣传十一五辉煌成就和十二五超越目标,加大对“四项重点任务”(园区建设、基础建设、生态建设、民生建设)和“四项重点工作”(项目推进、对标活动、招商引资、群众工作)的宣传力度,为十二五开局之年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大造声势,加油鼓劲。

在主题宣传方面,突出做好庆祝建党90周年各类纪念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一主题,抓好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党建理论研讨、“我为党旗添光采”大讨论、“红歌传唱先锋颂”歌咏比赛、文艺精品展演、“庆七一纪念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展、“辉煌的历程”红色电影下乡活动等重要活动,在全县大力营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上半年重点是省委、市委、县委全委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下半年的重点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宣传报道工作。

在典型宣传方面,要紧扣转型跨越发展,深入宣传报道全县转型跨越发展中的先进典型和作法经验,营造浓厚氛围;紧扣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大力宣传文明创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紧扣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突出宣传全国、省市先进人物和全县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激发全县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对外宣传方面,要借助会、能博会、晋商文化周、2011Xx国际古玩艺术博览会、Xx国际摄影节等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活动,以我县举办或参与的重大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体育赛事、旅游推介等活动为契机,以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新成就和“两节一月”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为重点,组织宣传好Xx各领域取得的新业绩、创造的新经验,努力在提升文化影响力、打造外宣品牌、塑造对外形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抓好外宣精品大型文化全景电视纪录片《清风徐来话Xx》制作和发行工作,扩大Xx特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强化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

在网络宣传方面,要开展网络宣传规范年活动,切实加强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完善舆论引导统筹协调机制、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网站联动协作机制和网上舆情研判制度,培育壮大网络评论员队伍,不断完善网上评论工作机制,做好舆情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和应对工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净化网络环境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严格防范和杜绝网上虚假新闻信息专项行动,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网上舆论环境。

(三)扎实推进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县城

以提升Xx文化品位为核心,统揽各项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突出抓好文明宣传教育、城市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创新,着力在巩固成果、提高水平、拓展深化、增强实效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开展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县城活动,着力加大在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着力在文明礼仪、公共秩序、志愿服务、城乡环境四个方面下功夫,深入开展“礼仪?秩序?卫生”文明和谐实践活动,提高文明和谐县城创建工作科学化、常态化水平。

二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力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程,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开展中华经典和红色经典诵读,争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

三是广泛开展“迎、讲文明、树新风、做贡献”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社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深化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精心组织文化建设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学生、职工、青年、巾帼志愿服务和红十字、医疗卫生、科普宣传、环境保护、全民健身等志愿服务。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

(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举办好“两节一月”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完善县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一是抓好《Xx县文化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建成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创作一批政治强、艺术精、特色浓、时代感强烈的精品力作,努力提升Xx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二是积极完善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县广播电视台和县文体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强化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的行政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三是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做好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配套工作,加大村级文体设施的管理和检查力度。四是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文体活动中心,举办好消夏晚会、农民篮球赛、票友大赛和大型书画展等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电影、戏剧、图书三下乡活动。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加快文化、生态休闲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改造提升“农家乐”旅游点的接待能力和水平,促进“农家乐”品牌化、规范化发展,建设Xx葡峰森林公园,建设Xx环城休闲带重要节点,打造观光旅游产业集群。以徐沟背铁棍表演团、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嫦娥文艺公司等文化企业为龙头,抓好数字电影《龙兴晋阳》和晋剧版《大红灯笼》等大剧大作的创作生产,推动资源整合,积极开展文化对外交流活动,提高文化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水平。打响“文化名城、醋都葡乡、贯中故里”的形象品牌,以“醋文化节、架火节、葡萄采摘月、桃花节、梨花节、荷花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文化休闲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弘扬“贯中故里”人文精神,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内涵,打造贯中文化名城,组织编撰出版罗贯中研究专家学者论文集,举办好2011年中国Xx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

(五)全面开展对标活动和“大宣讲、大调研、大讨论、大培训”活动,打造懂政治、知经济、会宣传的一流队伍

加强全县宣传系统领导班子建设和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按照懂政治、知经济、会宣传的要求,从理论素养、业务本领、作风养成等方面,全面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在全县宣传系统开展“大宣讲、大调研、大讨论、大培训”活动,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以开展“对标”赶超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把争创一流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业绩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瞄准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县区定标准、找差距,学习借鉴先进县区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舆论引导和网络文化管理、抓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抓文化产业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作法,争取宣传文化工作在全省县区争一流、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和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区,努力在全县形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全局工作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型工业化论文篇8

2013年是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__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我区宣传思想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省、市、区党代会精神为主线,以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以文化大区建设为目标,突出理论武装建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突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一、抓学习,不断深化理论武装工作

1.深化党的十精神的学习宣传。围绕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这条主线,深入学习十报告、和一系列讲话精神,着重深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识,使学习真正成为统一思想、汇聚民智、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有效抓手。要继续开展“学习贯彻十精神”主题宣传活动和“两进两入”巡回宣讲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知识竞赛等宣讲学习活动,以专题专栏、理论文章等载体深入解读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部门、单位、乡镇、社区、学校和企业中得到深入普及。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宣传贯彻十精神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结合起来,与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省市区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与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把学习宣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动实践,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具体措施,真正把党的十精神的学习宣传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2.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培训、理论研讨、现场交流、实地考察、课题调研等方式,广泛学习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等内容,力促中心组学习向纵深发展。加强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分类指导,严格落实督学促学、考核评价、督查通报等机制。组织好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的推广挂牌、经验交流等工作,不断提升示范点建设水平,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引向深入。依托区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平台,广泛开展“书香__”活动,深入开展以“阅读、创新、奋斗、发展”为主题的全民读书月活动,引导全民学习,推动“学习型”__建设。

3.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围绕区委、区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情民意的调查研究,形成一批质量较高、针对性较强的理论成果,用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凝聚人心、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积极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开展“我心中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结合我区发展实际,宣传国家民族的光明前景、伟大梦想的实现路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坚定全区干部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心与信念。

二、抓导向,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4.围绕发展主题,创新方式搞好宣传。紧扣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主题,综合运用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等手段,全面宣传中央、省、市重要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聚焦宣传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成效,深入报道全区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重要举措,跟踪报道区委、区政府在推进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文化(产业)建设、改善民生、扶贫攻坚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及成效,努力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发展、同心同德促和谐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加强典型宣传,宣传推出一批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的优秀基层干部、最美基层工作者、脱贫致富群众、“双联”工作队员、社会各界帮扶人士,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5.围绕扩大影响,提升品位搞好宣传。健全完善对外宣传激励机制,及时收集和掌握全区各项重点、亮点、特色工作。规范统一对外宣传口径,增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系统性,提高媒体宣传的效果和质量。加强对外宣传的策划制作,精心打造制作一批具有__特色的外宣品牌和外宣品。借助重大节庆、重要赛事等平台,加强与区内外媒体的联系协调,大手笔策划宣传推介活动,组织“知名主流媒体__行”活动,扩增新闻报道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__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围绕突发事件,强化社会舆论引导。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和舆论引导机制,第一时间准确信息,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稳妥做好热点问题的新闻,及时进行权威解释和客观理性引导,回应舆论监督。以各种重要会议和重大节庆活动为平台,拓宽新闻渠道,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主流新媒开展宣传活动。

7.围绕舆情监控,有序开展网络宣传。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健全完善互联网属地管理体制和信息工作领导机制,建立网站违规登载新闻通报制度和处罚机制,推动完善网站接入服务、域名注册、用户实名注册等基础管理。不断加强网络建设,做大做强区政府门户网站和__新闻网,深化与省内外重点新闻网站的合作,精心组织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深入推进整治网络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政治类有害信息专项整治行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抓教育,精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正能量,鼓舞新干劲、推促新发展。各乡镇党委、区直各部门党(工)委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在醒目位置利用板报、橱窗、户外宣传牌精心制作一处公益宣传广告,建“道德讲堂”一处。邀请理论工作者、部门领导和党校教员作道德宣讲,组织邀请单位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法现身说法。每个“道德讲堂”年内开讲不少于6次。

9.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乡镇党委、区直各部门党(工)委年内培树创建文明单位不能少于1个。深入开展“五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即:官德教育、师德教育、医德教育、警德教育、商德教育。认真做好__区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工作。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好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绿色电脑进西部”等行之有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0.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做好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引导未成年人“心向党、爱劳动、有礼貌”为目标,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抓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援助)中心、社区心理健康咨询站、学校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室建设,建好管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1.加强志愿者服务活动。以“三关爱”(农民工子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为重点,抓好党员、各级文明单位、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环保志愿服务和交通志愿服务,并积极向上推荐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优秀志愿者,促进志愿服务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四、抓产业,全力推进文化大区建设

1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基层文化服务设施、民生文化工程建设,加快道北体育场、区博物馆的建设步伐,全力推进秦剧团、影剧院片区改造和__大剧院、数字电影院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启动实施。进一步完善乡镇和城区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中心,认真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13.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群众踊跃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发展民间文化团队,每个乡镇至少发展1支有较高水平的文艺队伍,每个村(居)至少发展1个以上文艺团队和文化大院,引导群众开展文化健身“自乐”活动。组织好“三下乡”活动、十精神文艺宣传活动、“送欢乐下基层”和“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全面开展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点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展演和各类文体活动,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特别是政治性非法出版物。

14.着力做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围绕省上“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布局,认真梳理充实我区文化项目,突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结合、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政策支持,按照省、市的总体布局,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规划盘子,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5.继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伏羲文化、__山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以颖川河—东柯河文化旅游产业园为平台,积极实施天水综合养老示范基地、汉唐陶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综合开发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配合全市做好文化产业“百龙工程”,争取用5年时间打造20个文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认真做好全省文化资源普查登记工作,加大对我区自然人文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保护标准和保护规则,建立传承人认定制度,继续推进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设。

新型工业化论文篇9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文化自主创新驱动作用

一、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大”上指出,要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知名企业和品牌;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来说,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会形成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模式,而这种企业文化模式,对企业自主创新方式的选择、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组织的生态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组织文化类型,这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态,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来实施企业的变革和创新,达到企业更好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学习型组织文化是在当代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学习型文化”的定义,但他将塑造学习型组织的步骤概括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根据共同愿景理论以及所谓的“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和价值观”等论述,国内学者对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内涵也作了多方面描述:企业的学习型文化是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着的支持员工学习、合作和知识共享的软环境。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和拓展,体现为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既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又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旨在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价值观,激励自我超越,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可见,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的企业文化,是强调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企业文化依存于学习型企业组织,一般包含着个人学习、团队或团队学习、组织学习这三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学习层次(如图1所示)。个人通过自学、借助技术的教导和观察,取得技能、洞察力、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团队内部完成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增长;组织通过在组织内部倡导并推动持续改善而获得智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1.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自适应的企业文化。一般地,学习型企业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的组织,具有自我调节反馈机制。由于这种组织的主体都是学习型的,不仅能够适应环境生存,而且还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实现系统自主演化,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市场环境适应度高”的特征,其核心价值观就是激励企业的改革人才能够依据社会环境的发展来改革企业。这样,不仅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密切关注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承担改革的风险,而且每个人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者。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创建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型文化的环境中,员工们深刻认识到群体互动式的学习效率远远优于单个个体的学习效率,于是,在个人单向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双向学习。这样,学习的基本单位由个人变成团体,知识在整个企业里迅速有效地传播,并产生知识分享价值倍增效应,进而产生比仅在少数人手中能产生更强大的作用。而且,学习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员工个人之间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即具有共同愿景)。同时,由于企业鼓励合作、提倡内部团结,员工们为了获取新的技能或技术,可以不断向周围同事学习、交流、沟通和对话,使得整个组织超越了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的层次,达到组织学习的层次。再者,学习型企业组织是一个流线型的、无边界的、扁平状的结构,能够最大程度促进组织内外的联系、信息流动、相互交融,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促进了组织学习。

3.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股强势的指导力量。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是脱离于企业组织之外的东西,它来自企业组织的实践过程,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强势,首先是表现在它是实践的、行动的,在于它对企业组织修炼的指导;其次是在于它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相协调的产物,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相同的目标“愿景”;其三是在于它消除了企业及员工个人学习的障碍,也就扫平了实践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和阻力;最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学习型企业的持久创造力。

三、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为导向,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开发,并使之商品化的过程。它包括市场机会捕捉与选择,发明的引入与研究开发,设计与试制,批量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从企业文化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则可以把技术创新分为技器物(产品)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以及价值观念的创新(更新)。我们所研究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主要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内部创新”、“模仿创新”等,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是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发挥作用的。企业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社交默契刺激了生产资源的交流和综合,因此,促进了技术创新(tsai&ghoshal,1998)。事实上,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受文化驱动的行为。企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它在创新选择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定与把握。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整合学习理论、创新理论等观点,分析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方式的影响(如图2所示)。

  

1.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推动功能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学习型文化氛围下,企业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在环境变化来临之前就及早行动,通过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来提高工作绩效。基于学习型文化的特征,员工们认为勇于挑战、承担风险、有创造力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会主动搜集最新信息,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沟通,倾向于选择简捷方式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学习型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使它能够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自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习型企业文化所确立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是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自主创新的保障和推动力。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用员工们真心拥护的共同愿景凝聚全体员工,使员工们全心奉献于共同愿景。这样,员工之间就会彼此坦诚沟通、真诚相待,大家手心相连,团结互助,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极强烈的向心力。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大家从整体上考虑问题,集体主义精神浓烈,员工们具有极高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每个员工都有权参与决策和管理,有利于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进而激发员工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monge,1998)。这时,企业每选择一个创新项目,所有的员工就会很快地凝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攻关,从而降低组织资源转化的成本和时间,提高组织资源柔性,减少创新失败的可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实现。

3.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培育功能对自主创新的驱动。组织学习和内部交流对组织的自主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组织的学习和交流可以直接地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kivimaki甚至认为组织内部交流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创新绩效。强调学习和交流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为企业培育了一个平等的开放式环境,使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可以坦诚地沟通、相互学习、共享知识,从而有利于扩大已有资源适用范围。首先,组织学习交流的基本目的就是突破原有资源(能力)的限制,打破历史形成的组织惯性和惰性。其次,良好的企业内外部沟通,使企业与外部保持更近的距离,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及其他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交流,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与其他外界信息,很好地获取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有效地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考虑到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的重大影响,以及自主创新价值实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企业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开发,倾向于各种自主创新方式的实施。

四、结语

学习型文化是以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为核心价值观,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并通过制定作为学习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提供组织结构和制度保障和推动力。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功能上看,它是一种能不断激发企业创造力和自主创新行为发生的新型企业文化,在自主创新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知与把握也与其他企业文化模式不同。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企业的文化模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所以,要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使企业选择的文化模式与其自主创新方式相契合。

参考文献:

[1]p.senge:thefifthdiscipline-theartandpracticeofthelearningorganization.newyork:bantamdoubledaydeli.1990

[2]马庆喜王丽萍等:试论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建设模式[j].商业研究.2007,(2):79~81

[3]宋俊超:浅析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建[j].前沿.2007,(1):227~228

[4]孙建华:浅议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j].甘肃农业.2007,(4):87~89

[5]王林雪: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创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3,(2):26~31

[6]远德玉马世绕:企业技术创新概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tsaiw.,&ghoshals.socialcapitalandvaluecreation:theroleintrafirmnetworks[j].academyofmanagementjoumal.1998,41(4):464~476

新型工业化论文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科技创新

引 言

在今年七月份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国有企业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必须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实施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发展趋势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以归纳战略型、描述型、规范型三种[2]。

1.1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一项战略职能,以“整合”与“适应”为特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其典型观念有,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强调每一种不同的竞争战略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组合,或认为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战略型,包括: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系统、结果导向的评估、利润共享、雇佣保证、员工参与和工作描述。而更多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则关心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由于这一关系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2描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描述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特点是通过描述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性框架,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可能结果进行广泛分类。这一理论强调开发系统,力图将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并表述一些相互关系。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所包含的变量进行全面的把握,但无法提示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基于描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观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由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与企业目标一致的,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扮演特定的角色,高层管理、经理和员工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1.3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仅包含具体的管理实践,而且包含这些实践的目标。如我国学者林泽严提出的国有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自我中心式的非理性化家族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理性化团队管理。前种模式是将员工视为公司的附属物,往往采用集权的、控制性的、缺乏激励的管理方式,其结果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步入混乱、无序的轨道,最终将企业推向衰败。理想化团队模式是将员工视为活动主体,采取民主的、参与式的和授权的领导与管理,强调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结果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迈向科学、有序的轨道,企业的最终发展前景是美好的[3]。

1.4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更多挑战,其主要发展趋势有:

第一、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变化必须与企业重组的其他领域相匹配、协同作用,才能保证企业在新的经营环境下保持竞争力。

第二、知识型员工管理。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型员工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交叉文化管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管理上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克服组织内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其有效途径是实现跨文化管理和培训,在交叉文化环境下,全球观念、系统观念、多元主义是培养文化开发与宽容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力资源研究的重心。

第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委托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承担,在我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越来越多,从外资企业延伸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同时,外包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从早期的人事档案管理、员工招聘与培训等扩展到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激励、员工开发等战略性工作层面。

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2.1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有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普遍重视生产而忽视管理,人力资源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资源分割,造成体系缺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将企业员工视为一个整体,国有企业职工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界限分明,人为地限制了工人们的发展空间,消弱了干部的竞争意识。

2.2人力资源队伍专业能力薄弱

现有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是从以前的劳资人员转化而来,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系统专业化的学习,日常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政策性、事务性层面,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与发展提供支撑,更谈不上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