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管理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23:25

赛事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31-02

攀岩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国民所得的提高、余暇时间增多、北京奥运会带来的体育热潮等因素极大的促进了攀岩的推广。攀岩赛事在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中逐渐开展起来,整体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并逐步向专业化体育赛事靠拢。攀岩运动作为一项“舶来品”,在中国市场化、人文要求下被赋予许多新的内容,其赛事也表现出与传统体育赛事不同的特征。一方面,攀岩赛事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旅游和经济具有强大冲击影响力,为攀岩赛事的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攀岩赛事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赛事,也对赛事运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运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项体育赛事影响力的大小,也将对该赛事今后能否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建设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对于攀岩赛事在中国的推广与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现状的独特性分析

1.1 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崇尚挑战自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日趋强烈,攀岩顺应社会潮流,成为当今的时尚运动。随着我国攀岩运动的快速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自从2004年10月中国选手陈小捷夺得首个速度攀岩的世界杯冠军以来,7年多时间内中国人先后获得过几十次世界冠军。各项重大国际性攀岩赛事也纷纷落户中国,我们已日益成为国际上推动此项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正如中国登山协会攀岩攀冰部主任丁祥华所说:“攀岩项目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攀岩赛事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而具有较大的传播效应。[1]通过这种传播效应与社会影响力,使我国攀岩赛事形成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资本对攀岩赛事的关注和参与,使它成为了新的社会投资热点。

1.2 发展不均衡

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攀岩赛调查显示,我国攀岩运动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均衡,上海、江西、广东、香港、湖北五省、区占参赛队的2/3,而其它八个省份共占1/3,很多省份甚至没有派出参赛队。[2]攀岩赛事主要集中在南方及东部沿海城市,这些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大城市聚集,人口密度高,对于外来新兴事物接受程度高,且对于回归自然的运动项目需求程度高。与此同时,攀岩运动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表现出新的特色—— 高校成为中国攀岩赛事主阵地。国内高校逐渐认识到开展攀岩运动对学校的作用,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办高水平运动队、办专业等,通过这一渠道来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1.3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我国传统体育赛事的运作通常都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包括高水平的竞技人才,还包括具有行业管理经验的专业赛事管理人才。而攀岩项目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在中国兴起时间还不长,缺乏像传统体育项目那样选苗、育苗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攀岩高水平运动者不乏业余爱好者和高校学生,尚未形成长期组织培训、科学指导的竞技人才队伍。而攀岩赛事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虽然其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吸引不少投资商的关注,但是这些体育产业的开发商、经营商虽然精通经营之道,往往对攀岩赛事的特点缺乏了解。因此在攀岩竞赛实体运作上缺少相应的组织与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攀岩竞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1.4 当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攀岩运动在近几年里发展比较快,但是攀岩运动还未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这说明在国内的发展一直还处在比较边缘的状态,从近几年世界杯攀岩赛、世界极限运动会及亚洲杯比赛成绩来看,我国的竞技攀岩水平和欧、美等国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攀岩的竞技水平上,还表现在攀岩赛事的运作水平上。当前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缺乏市场意识及赛事品牌意识,多数攀岩赛事运作中主要局限于赛事本身,很少考虑赛事品牌的建设,而众多赛事举办方也往往缺乏攀岩赛事品牌运作经验,赛事品牌资源整合不力,致使攀岩赛事未能发挥出品牌优势。

2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的理论依据

构建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要求我们不光从管理技术与管理科学上建立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而且必须运用整体化的管理哲学思想及其应用效能对中国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把握。[3]

2.1 西方管理科学理论的借鉴

西方管理思想的产生于演变都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在商品经济土壤的培育下,西方管理理论既有严密的形式又具有创新的精神。一方面,它依靠明确细致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剧烈变动的商品经济生活,它又不得不经常地超越和打破自己的管理规范,不断进行着管理思想和理论的革新和创造。西方管理科学与中国具有强大继承性的管理哲学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于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更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对赛事运作管理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系统项目管理理论;对一系列目标有顺序的实现而完成整个赛事目标的目标管理理念;对赛事运作风险的权变组织理论及以品牌赛事打造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理论等西方管理科学理论,对中国攀岩赛事的普及与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价值。

2.2 中国管理哲学意蕴的传承

博大精深的中国管理哲学是建立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所必须的丰富理论源泉。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不应脱离中国文化内涵而机械照搬国外模式悬空架构,脱离中国文化内涵建立的模式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形成文化排斥,必然被大众视为“异端”,在“格格不入”的现实对话中失去“市场”,走向衰败。中国哲学作为维系中华民族两千年文明的思想纽带,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尚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将在新时期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的性格似乎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表征中国文化性格的中国管理哲学意蕴将对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建立起到借鉴、提高的作用。[4]

3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

处于探索期的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对西方国家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不可以单纯的复制和移植,惟有在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经验的前提下,遵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规律性,科学合理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攀岩品牌赛事。

3.1 市场主导

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首先必须增强赛事运作管理的市场主体意识,逐步实现赛事经费来源多元化,突出市场机制及其管理方法手段的作用,将赛事项目管理理念、市场经营理念、赛事综合效益诉求理念贯彻于攀岩赛事运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市场营销理念,采用市场机制及其方法手段经营攀岩赛事,逐步形成攀岩项目的品牌赛事。

3.2 制度健全

管理是体育赛事运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内部管理和运行规则都是在整密的制度下完成和实现的,在体育赛事运作期间,将所有制度建立完善,在管理中就有据可寻。当前国内攀岩赛事运作管理基本上按照国际惯例和安排原则进行,大多仅从竞技赛事的角度来组织,忽视了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机制,缺乏符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规范的商业运作流程,对于赛事运作过程中突发事件及赛事风险缺少应急机制。制度健全、规章严密是攀岩赛事得以在中国健康发展的理论依据,也是建立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基石。

3.3 理念创新

建立运作管理理念有利管理者从管理学的角度认识赛事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对赛事展开管理活动,因此明确和建立运作管理理念显得十分必要。当前一些赛事运作中,传统媒介宣传不力,再加上网络媒体跟进不足,导致传播价值降低,使得许多赞助、广告商望而却步,从而造成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因此,创新传播理念,打破传统的传播方式,通过别出心裁的赛事包装和策划在网络媒体传播中吸引公众的目光,必然事倍功半。

3.4 品牌打造

品牌体育赛事是指以竞赛为核心,围绕竞赛和提供相关服务的赛事活动,被社会所认同并受公众欢迎的竞赛活动,具有极大市场潜力,对举办地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赛事。鉴于品牌赛事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时也要致力于品牌攀岩赛事的打造。在形成品牌资产的基础上再进行品牌延伸,逐渐形成攀岩品牌赛事系列,培育品牌文化、建立品牌忠诚。同时,注意结合国内具体实际,吸取和借鉴国际大型攀岩赛事的经验和做法,争取把攀岩赛事做大做强,形成国际赛事品牌,以谋求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服务我国体育事业。

4结语

我国攀岩赛事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于攀岩赛事的运作管理模式还在进一步探索当中。当前,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现状表现出发展前景广阔、地区发展不均衡、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当前水平相对较低的独特性,通过对这种独特性进行分析,引入西方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理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肖林鹏,叶庆晖.体育赛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陈云开.赛事经营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赛事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危机;危机管理机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比赛规模、环境因素、资金筹备、场地器材安全质量、赛程安排、比赛运营、意外伤害、兴奋剂问题等因素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大量文献资料,同时查阅了危机管理、赛事运作、赛事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研究。

1.2.2数理统计法

通过有关统计量的计算来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和测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关分6f研究得到所需结果。

1.2.3案例分析法

依据分析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全面收集有关被选对象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

1.2.4逻辑分析法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归纳法、演绎法,依据危机类型、危机管理,针对体育赛事可能存在的危机进行分析推理,找出合理保护赛事投资的有效举措。

2相关概念研究

2.1内涵

2.1.1危机内涵

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是突然发生的,无章可循,具有模糊性、重要性,演变迅速。危机发生时,往往需要急需快速做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人员、物质资源和时间来完成。

2.1.2大型体育赛事危机内涵

在大型体育赛事承办期间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种突发事件。

2.2特点与分类

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参与活动人员的多元性、发生情境变异时的难于控制性、处理突发事件过程的艰难性、事件发生的突发性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突发事件结果的危害性、重大突发事件危害与影响的公共性等特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大型体育赛事危机因素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兴奋剂事件等。

3案例分析

3.1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危机案例分析

3.1.1巴西萨尔瓦多足球场坍塌事件

2007年11月27日中新网消息,巴西海滨城市萨尔瓦多当地时间周日发生足球场部分看台坍塌惨剧,造成7人丧生、几十人受伤。巴西工程师和设计师联合会将该体育场列为巴西全国29座最大体育场中质量最差、最危险的一座。这座体育场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管理部门下令禁止使用这个体育场75%的座位,直到体育场管理方用铁丝加固有关区域之后才允许重新使用,加上天气因素和场地建造质量问题,说明危机预案和相应措施采取不当加重了惨祸的酿成。

3.1.2标枪扎人事件

2007年07月14日凌晨,国际田联黄金联赛罗马站比赛芬兰标枪选手皮特卡玛基在争夺第三冠时不幸失手,标枪偏离赛道直奔一旁的法国跳远选手斯迪里,结果斯迪里毫无防备之下中枪倒地,随即斯迪里被迅速送往医院。意外伤害情况层出不穷,本身可以避免,就是在监管过程中工作落实的还不够细微和完善,赛程安排和比赛运营等方面的疏忽成为惨祸酿成的最终导火索。

3.1.3兴奋剂事件

2012年4月17日新华社消息,在人体生长激素(HGH)检测呈阳性后,美国举重选手帕特里克・门德斯遭到了美国反兴奋剂机构禁赛两年的处罚。此外,俄罗斯的反兴奋剂机构当天也宣布,6名俄罗斯运动员由于未通过兴奋剂测试被暂时禁赛,其中包括5名举重选手和1名高山滑雪运动员。兴奋剂问题是体育运动发展有史以来的长久顽疾,兴奋剂的制约条例和相关体育法则的不断健全使兴奋剂问题的出现逐渐降低,但并没有根本扼杀,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从而杜绝该类赛事危机形式的出现。

3.2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2.1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面临问题

1990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后,国人对体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3年SaRS肆虐,国际足联基于重重考虑,取消了中国2003年女足世界杯的举办权。世界杯易址给中国方面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1亿元人民币。虽然我们没有出现类似英国的黑五月足球惨案、1972慕尼黑奥运会劫持人质等骇人听闻的悲剧,但中国足坛暴力排行5.19球迷事件等,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大型体育赛事还存在着公共安全隐患。

3.2.2安全法制建设不健全

我国相继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等与体育赛事息息相关的应急预案和行政法规,完成了《奥运安保初步战略计划》和《奥运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计划》。可是与大型体育赛事关联最大的《大型体育赛事及群众体育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却迟迟未出台。虽然在现有的法律和政府指令的要求下,我国目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且《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给予了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缺乏一个专门的预案,再加上行业条块分割,共存的多个应急预案之间没有实现有机整合,从而使其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3.2.3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几率小,在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发生的几率更小,因而国人并未真正形成危机意识,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再加上国人的忌讳心理,许多人对政府部门或单位编发的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类的书籍束之高阁,造成安全防范和紧急避险常识缺乏,自救能力差。

3.2.4经济和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问题

在全球化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也无法避免。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其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中,公共安全特别是城市安全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及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问题造成GDp损失高达6%,约有20万人被夺去生命。在这一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大型体育赛事的公共安全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3.2.5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大赛组委会应建立一个统一、权威的信息平台,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利用一切渠道对外公布一致、可靠的公共安全信息,对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帮助人们作出快速反应。只是,悉尼奥运会单就安保指挥中心而言,就由许多行动和职能区域组成,其中包括:战略指挥、奥林匹克周围与地区行动中心、奥林匹克区域指挥、比赛地点指挥奥林匹克情报中心、炸弹管理、要人与运动员保卫单位、交通与运输、航空安全、海上安全、住所保卫、各州赛场、州应急工作、国家反恐计划管理奥林匹克通讯、媒体管理等。

3.2.6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要建立健全体育竞赛危机信息管理机构。一个职能明确、责任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是赛事组织者非常规决策得以施行的主要依托。在这个健全的危机管理体制中应该包括权威的指挥决策机构、系统的职能组织体系、有力的综合协调部门以及高水平的信息、咨询组织体系等四大系统在内的开放有序、组织合理、运作协调的有机系统。

3.2.7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管理体系的支持保障系统

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可知,在大型体育赛事中预警管理的客体是整个赛事活动的各个环节。鉴于赛事活动环节的复杂性,参照历史上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在实地访谈与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大型体育赛事确立赛事参与人员、赛事场馆(场地)、赛事周边环境、赛事安全管理状况、赛事主办城市应急救援状况5个一级预警指标。赛事参与人员包括观众、运动员、媒体人员、教练员、裁判员、赛场安保人员5个二级指标;场馆安全的二级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的数量及结构、场地设施、水电气等生命系统、电视通讯和网络系统等的安全5个。赛事主办方安全管理预警监测指标确立为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组织效率、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的素质4个二级预警指标。赛事周边环境指标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交通状况、污染治理状况、天气情况、社会治安状况、公共卫生共5个。赛事主办城市紧急救援预警监测指标包括紧急救援机构完备率、紧急救援制度的完备率、紧急救援合作效率、紧急救援手段和紧急救援效果5个二级指标。

4结论

引用危机、风险管理理论,对重大赛事进行研究,介绍分析重大赛事危机管理中的风险类型,以及危机识别、危机评估、危机应对的程序过程。通过对危机类型的研究,使赛事组织者对大型体育赛事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有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并在对赛事风险进行识别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运作模式如下:建立在预警分析基础上的预控对策会产生两种结果:正确有效的管理活动将保证赛事“安全状态”的维持,失效与错误的管理活动使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升级。若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方式和高效的紧急救援对策,将会发生重大体育赛事突发事件。此时,赛事预警系统的直接对象指向“重大突发事件”,在这种状态下采用突发事件应急的管理方式,直至赛事活动恢复至正常状态,其预警与预控活动的成功结果是向良性趋势发展,进入安全状态。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将会导致社会危机。同时,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每个过程的结果与数据,都将反馈到“监测信息系统”中,其信息分析结果将可以合理调整和优化下一循环过程的预警管理活动,使整个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活动形成了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维系与加强大型体育赛事运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金岭.体育赛事危机管理及其早期预警机制之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2]顾清华、黄必清、陈曦、郝莹.大型综合赛事管理信息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柯晶.奥运后北京的公共安全国际化[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

[4]和光磊.体育赛事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

赛事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特征;防范;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45-06

abstract:Sportsspectators’riotbehaviorsarecharacteristicofintensityandabruptness,individualityandinfectivity,directivityandcatharsis,symbiosisandregionalism,instantaneityanddelay,aggressionanddestructiveness.therefore,anall-roundmanagementsystemwhichcombinesthehumanismmanagementandlegalizedmanagementshouldbeestablished.theinstructiveeffectsofpositivefactorsshouldbeenhancedthrougheducationandhumanistflexiblemanagementandpossibilitiesofriotsoccurrencesshouldbereducedthroughtherigidinstitutionalizationofmanagementandconstraints.Besides,acompletesystemofpreventionandpunishmentshouldbeestablishedthroughlegislationforthelegalizedmanagementcanexertawarningandthreateningeffectonthespectatorsandthusreducetheoccurrencesofspectatorriots.

Keywords:sportscompetitions;audience;deviantbehavior;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management;system

1前言

观众越轨行为与体育竞赛相伴而生,其对赛场秩序和职业体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伴随着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以及赛事改革的日趋成熟,精彩的比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而随之而来的是观众越轨行为的相应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球场观众暴力(滋事)不仅成为一个日益影响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的赛场安全问题,同时,也威胁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与发展[1]。

《辞海》中,“越轨”的解释是“超越规范的行为”[2]。《现代汉语词典》对“越轨”的解释是“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3]。我国学者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主要有“暴力”、“骚乱”、“冲突”、“闹事”等。从广义看“越轨”行为已经涵盖了“暴力”和“骚乱”、“闹事”等,“越轨”是比较委婉的表述。从狭义看,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是一种违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影响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行为,甚至是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

本研究对这些表述进行了统一,统称为“观众越轨行为”,指观众在体育赛场内外,比赛前后或过程中,以破坏性的手段或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人在身体、精神或财物上的损害,妨碍体育竞赛的正常进行和组织管理以及影响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行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造成了精神或物质上的不良后果。充分认识观众越轨行为的特征,寻找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为有效防范与处置观众越轨行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尽可能的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进而促进体育竞赛的健康和良性发展。

2行为特征

2.1指向性与宣泄性

观众越轨行为往往针对特定的人或事进行,具有指向性特征。早在1983年mark等研究者就将裁判员的判罚视为可能引发观众暴力行为的情绪“催化剂”[4]。而表1中的起因分析显示,观众越轨行为的指向对象决不单单是裁判员,还包括场上队员、警察、对方观众、公共设施等。有研究表明,裁判员、运动员等抵抗能力较差的少数派群体会被观众视为攻击的“替罪羊”[5]。但从表1的结果来看,观众越轨时并不考虑攻击对象的抵抗能力,这点在与警察的冲突中足以证明。值得关注的是,起因和结果中的指向主体并不一一对应,因对裁判判罚不满而攻击对方球迷和警察、因主场落败而毁坏场地设施、因无法观看比赛而公共设施等行为似乎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宣泄性,而宣泄的对象则体现出随机性、多样性。

体育竞赛中观众越轨行为从本质看是观众一种不良情绪的宣泄,是寻求心理平衡的结果。不良情绪在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的不断累加,会造成观众心理或情感上理性的弱化甚至丧失,从而造成不良情绪被不断的放大,直至演化成越轨行为。宣泄的产生应更多的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有统计显示,在体育比赛中,当所支持的一方获胜时,91%的人感到快乐,50%的人感到像了却一桩重要的心事那样轻松、愉快,78%的人为此感到骄傲;当所支持的一方失败时,89%的人感到失望,66%的人感到沮丧,38%的人感到像是自己被打败那样难受[6]。而无论是快乐还是失望,都可能导致观众的情绪处于激情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比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7]。2006年世界杯期间,在法国队以1比0击败葡萄牙队进军决赛后,法国球迷在自己的国土上展开了疯狂的庆祝。有350人被警方拘捕,其中190人是在巴黎滋事时被捕的,另外有45名警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受伤。同时,还有2名球迷丧生车轮,1名球迷在巴黎地铁站被杀。

2.2个体性与感染性

个体是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相对于体育观众总体而言,具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观众群体、个人就可以被视为个体。个体行为在观众滋事事件的产生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或比赛后,由于对体育比赛的过程或结果的不同理解,会出现形式和手段不一的越轨行为,这和观众个体的行为习惯及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例如:英国的足球流氓是各类足球赛事防范的主要对象,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英国足球流氓的名单被一一罗列出来,用以限制其进入比赛场地或举办国家。此类通过个体管制来预防越轨行为发生的做法一直被广泛采用。其次,从越轨事件的处理结果看,被警方逮捕并接受处罚的往往都是个体。2007年中超联赛第18轮,长春亚泰对浙江绿城比赛后,300多名亚泰球迷对俱乐部管理层和教练进行了言语攻击,5名球迷因带头闹事被警方拘捕。从少数个体的确立而言,越轨行为的最初状态确实具有个体性特征。

有研究指出,观众越轨行为多是自愿参与的一种群众行为,未经预先安排而发生发展起来,没有明确的指令,而是受他人的影响[8]。此结论恰恰印证了感染性的存在。首先,当个体的宣泄行为得到共鸣后,不同的个体会集合在一起,共同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引发群体性的行为。特别是赛场作为一个阶段性临时封闭的环境,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以及心理趋向的前提下,观众会认同或参与到同一立场的个体越轨行为中来,以满足情绪宣泄的需要。当引发越轨行为的个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如球队最铁杆的球迷,球迷协会的组织者等,其感染的结果更易导致大规模的骚乱或暴力行为。2007年1月12日,CBa联赛义乌赛区球迷围攻客队大巴的事件,就是在义乌球迷会长的组织下引发而来。其次,由个体引发的的群体本身也具有感染性,心理学上称其为“去个体化”,即人们在群体中,一旦面临群情高涨,情绪激动,就很容易丧失自己的人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结果导致人们加入打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9]。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行为的感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并非单向、不可控的。换句话说,从感染性的根源――个体入手,加以抑制和控制,感染特征也将具有正面效应。

2.3即时性与延时性

即时性是指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针对某些事件即刻产生反应,越轨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对近五年来的32起观众越轨行为进行统计得出(表2),发生在比赛场地内和比赛场地外的越轨行为比例相差不大。而从时间上看,有高达40%的越轨行为发生在比赛中,切实体现了即时性的存在。

比赛中的越轨行为是由赛场中某一特定因素所导致,如:裁判的不合理判罚、场上球员的不理想发挥、球迷间的敌对情绪等,具有即时性特征。场内成为事件多发地点实属必然,因为体育比赛的过程与结果往往是不成正比的,有好的过程并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这为观众宣泄不满情绪埋下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而赛场内观众获取的直观感受则为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比赛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许多与观众的期望不符的情况,如果比赛的过程比较顺利,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概率较小,如果不顺利或者出现对自己支持的球队不利的局面,观众心中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很容易直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观众在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集聚的不良情绪在赛后得以宣泄,并造成进一步的不良影响,则反映了越轨行为的延时性特征。延时性的越轨行为大多发生在比赛后、场地外,此类事件所占的比例高达37%。从发展历史看,我国体育竞赛中观众暴力的行为的多样性表现在由场内向场外,赛中向赛前、赛后蔓延的趋势[10]。其中原因暂且不论,但从结果上看,这种延时性的观众滋事方式更为多样化、集群化、目的化,攻击和破坏的对象也更为宽泛。2008年6月1日,在拉脱维亚尤尔马拉市进行的波罗的海杯足球赛立陶宛队和爱沙尼亚队比赛中,球迷拆毁看台攻击警察,导致部分警察受轻伤。而在警察稳定秩序后,两国球迷又在体育场外的公交车站爆发冲突,警察只得使用声光弹来平息。当晚,欢庆胜利的立陶宛球迷又在一家游乐场的停车场砸坏了三辆汽车玻璃,并再次与赶来的警方发生肢体冲突。赛场外的空间概念确实太大,它不仅单指体育场周围,也包括球迷广场、酒吧、车站等公共场所,给防范带来极大的困难。

2.4地域性与共生性

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地域、方式、频率来看,不同的地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体育竞赛氛围是导致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按照世界板块的划分来界定地域的话,南美洲的体育竞赛氛围最为火爆,以足球观众为例,大规模的踩踏和集体斗殴事件层出不穷,且造成的后果令人胆寒。亚洲的体育赛事氛围则较为文明,尽管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但就结果而言,其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我国的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也非常突出的表现了地域性特征。我国是多民族、地理环境极其复杂的大国,形成了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地域文化,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但地域文化仍有着根深蒂固的特点,地域文化的特征同样会通过观众的行为风格表现出来。从地理区域看,北方人与南方人的文化底蕴、生活习俗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性格特点,总体上讲,北方人豪爽、大方,南方人含蓄、灵话[11]。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北方的观众在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时就比较简单、直接,指向性非常明确,更容易形成共性的内容,“京骂”、“陕骂”极其流行,成为北京、陕西等北方球迷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越轨行为,而且由于指向性明确,更容易形成共性,因此,观众越轨行为的规模和破坏性相对南方而言更大。而南方的观众在宣泄自身的不满时多为个体自身行为,缺乏共性,表现在赛场上就是不仅言语攻击的内容杂,而且越轨行为的方式杂,不太容易形成集中的力量,因此,南方观众越轨行为的规模往往比较小,而且消退的比较快,赛后一般很少发生。

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又具有共生性。虽然各类越轨行为存在着形式、结果的差异,但就各地域的体育竞赛而言,观众越轨行为几乎已经成为其连带产物,普遍存在着。此外,越轨的手段也具有共生性,言语攻击和投掷杂物几乎是各个地域的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主要手段。言语攻击是指通过语言攻击他人,以达到在心理上和精神上伤害他人的行为[12],主要表现在比赛过程中和赛后起哄、喝倒彩、辱骂裁判员和客队教练、球员等。而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等杂物,是近年来我国体育赛场上最流行的观众滋事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最典型的观众“出气”方式[13]。

2.5突发性与破坏性

观众越轨行为是由不良情绪因素聚集而产生的,集聚因素的多元化又决定了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不可预测性。通过对近三年的观众越轨行为归纳后发现(图1),比赛背景、裁判员判罚、比赛结果、赛场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情感等都是引发观众越轨行为的构成因素,其中除比赛结果以外,其他各因素的比例较为接近。此外,诸因素在对观众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共存性和关联性,如:观众在现场观看比赛,既可能受到对方球迷的挑衅,还可能受到裁判员判罚、比赛过程及结果的影响而产生不良情绪。由此可见,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由于个人行为而受到感染的群体行为,在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所做出的即时或延时反映都很难被预见和防范。因此,突发性是观众越轨行为的又一大特征。

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14]。体育竞赛观众宣泄不良情绪的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英国球迷无端滋事,攻击正在值勤的法国宪兵尼维尔变成植物人,以及2008年5月15日发生的英国球迷袭警事件,都是观众攻击的典型案例。从实例统计来看,观众越轨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众在比赛过程中用言语攻击或向场内扔杂物(如饮料瓶、石块等);(2)观众赛后进入球场围堵客队球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造成不能及时退场甚至更大的冲突;(3)观众赛后在场地堵球队大巴,并通过辱骂、扔石块、砸玻璃、焚烧衣物和旗帜等行为来发泄不满;(4)观众与客队球员、教练员、观众甚至是维护秩序的警察发生肢体冲突。以上各类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但行为的攻击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3应对策略

国内外学者对防范或处理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提出了很多应对方法,包括:成立专门的安全保卫机构;严格赛前安全检查;对足球流氓进行登记备案;净化裁判员队伍;以法治赛与以德治赛相结合,消除赛场安全隐患等[15-19]多种对策。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处理应注重预防,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治能力,同时,注重人性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

3.1教育与引领

这属于文化范畴内的人性化柔性管理,主要适用于比赛前以减少或降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教育能够提高思想、意识、道德的认知水平,激发观众正确的观赛动机和运动员、裁判员正确的参赛动机;而引领的作用可为比赛积累积极的背景因素和设置良好的场景,提升正面因素的作用,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

教育是一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共同提高的过程,就体育竞赛而言,对观众、球员、裁判员的共同教育的过程,是预防滋事发生的可能性和提高事发后处理效果的积极手段。提高观众体育文化知识素养是教育的着重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moorhouse和Giulianotti就认为,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观众闹事的主导因素[20]。观众的文化层次多种多样,有高有低,但对体育比赛都具有感知性,都有抒发自己情感的需求。因此,应加强对观众的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努力提高观众的体育文化素质,帮助观众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强化其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观看体育比赛,在碰到意料之外的结果时会克制自己,或者通过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激动情绪,自动抵制不利于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各种越轨行为。但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区分不同的教育主体对不同特征的教育客体进行合理化、目的化的教育。就教育的对象来看,球员和裁判员是比赛的主体,两者的表现直接影响比赛的过程与结果,更主导着观众观看比赛的情感,对两者的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观众滋事的发生的可能性。那么,球员和裁判员的主管单位理所当然的成为教育实施的主体,而鉴于“观众”这一概念涵括的庞杂性,其教育实施的主体应是更具普遍影响力的媒体和群众组织。

引领的目的是提供方向性,就观众越轨行为特征而言,创建良好的赛场文化氛围是引领的核心。观众越轨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因于比赛水平低、对抗激烈等因素。nBa比赛的激烈程度远胜于CBa,可观众很少有越轨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观众把看比赛当作是一种休闲和娱乐,而不仅仅是一种争夺[21]。因此,主办方也想尽办法为赛场创造一种休闲娱乐的氛围,放松观众的心态,如主动免费提供简单的空心棒等用于给球队加油助威的工具;赛前、赛中和赛后退场时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等都是有效营造赛场氛围的手段。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主动利用各种手段调动观众参与比赛的热情,如“掌声与嘘声”;解说员的鼓动;通过整齐的起哄声,挥舞荧光棒、冲气棒、小喇叭等干扰客队运动员的正常发挥等,都会有助于提高比赛现场的气氛,有效引导观众通过正常、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排除挫折,有的手段可能违背了体育精神,如用充气棒等干扰客队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的罚球等,但相对于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宣泄观众的情绪,减少滋事的可能性而言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可借鉴在nBa运用比较多且效果显著的“篮球宝贝”、吉祥物表演、明星秀、特色文艺表演、观众投篮比赛、在主队获胜后赠送汉堡等手段促进比赛现场的气氛,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拉近了观众和比赛的距离,这都有助于观众正常有序的观看比赛,减少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引领工具,随着媒体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和对体育竞赛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媒体已成为体育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恶劣的舆论环境阻碍体育运动的发展。因此,媒体应加强自身建设,多开展正面的宣传,引导观众文明观赏比赛,拒绝具有赛场暴力色彩的文化影响和舆论宣传,客观公正的评价球队、球员和某一场比赛的表现,引领观众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广大群众应做好越轨行为的宣传教育工作,教育观众充分认识越轨行为的危害性,不要轻易的滋事或盲目的参与滋事。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和各俱乐部包括教练员、运动员都应该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的就各项体育竞赛、国家队或俱乐部的建设发展情况、有关的重大事件等主动约媒体进行新闻会,取得媒体的支持,听取媒体的意见或建议,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3.2管理与约束

这属于规章制度范畴内的制度化硬性管理,主要适用于比赛过程中应对正在发生的观众越轨行为,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执行规定的过程,以约束运动员认真比赛,观众文明观赛,裁判员公正执法,并以此压缩越轨行为发生的空间。包括软硬件两方面的管理与约束,包括人员的管理与约束、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将比赛双方观众分割安置在不同的看台,改善赛场环境等,都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还可通过特殊规定约束观众的行为,如限制带入赛场的物品,按照规定进入指定场地等。

过程管理非常复杂,具有显著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要抓好过程管理首先应制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在预计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形式、手段、地点以及影响的严重程度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组织方、管理方以及其它安全防范部门的力量,在应急观众越轨行为的组织机构、职责、人员安排、处理方式、指挥与协调等各方面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安排[22]。制定应急预案是一项常规工作,任何比赛都应该事先有详尽的预案,尤其是重大的国际赛事、焦点赛事、关键战事等,都更应有特别完备的应急预案。而且制定预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应不断吸收、融合以往的经验,丰富预案的内容,进一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同项目的比赛应该区别对待,各有应对的措施。

在比赛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准确把握赛场内观众的行为举动,有条件的应该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监控,及时的把握越轨行为发生的苗头,提高控制力度,尤其是对客场观众应该保持特别关注,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同时,适当的布置合理的警力以提高威慑力和控制局面的能力,在执行管理任务时要文明管理,尽量避免与赛场观众的正面冲突,而对于已经发生或明显即将发生的越轨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必要是应该坚决采取“零宽容”的措施,迅速控制相关人员,减少越轨行为的无节制扩散[23]。

应高度重视硬件设施的管理与建设工作。硬件是体育竞赛的基础条件,尤其是职业体育对硬件的要求更加高,中国职业体育要更上一个台阶,就必须在硬件建设上下大功夫。硬件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体育竞赛场地的设备设施条件。体育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俱乐部拥有自己的主场,现在已经实行职业化的各俱乐部都拥有自己的主场,但是硬件条件尚需与国际标准接轨。现在国内俱乐部还把主要目光放在国内市场上,满足于眼前利益,比赛场馆的设备设施建设缺乏应有的投入,座位拥挤,卫生、灯光、通风设施差,在室内比赛场地对吸烟管理不严格,更加导致了空气质量差。在赛场环境很差的情况下观看比赛,无论如何都不是享受比赛,也是观众滋事的导火线之一[24]。其次是应对观众越轨行为的设备设施条件。要加强应对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硬件设施的建设,这关系到应急工作的时效性和处理的成效,需要配备大量的高科技器材和其他设施,建立快速反应预警系统,提高报警速度以及事发后及时赶到现场的速度,利用良好的装备和强大的人力尽快控制局面,避免事态的扩大化[25]。

约束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手段。我国有关学者在2005年就指出目前我国对球场观众暴力事件的干预力度还不够,无法真正适应实际工作的客观需要[26]。赛前的安全检查是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对观众的约束性手段。加强赛前的安全检查,尤其是入场的安全检查,可以有效的减少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比如检查球票的真伪和拒绝无票观众进场;禁止观众携带硬包装的饮料、酒水、烟花爆竹等甚至是刀具等危险物品,对矿泉水等被观众直接用于闹事的物品尽量控制数量等,对不听劝阻的观众要坚决加强教育,不得进入比赛现场,如果听从劝告后可以进入体育场,但要重点加强关注,这是源头,都有助于减少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现在,国内的各类体育比赛都进行了赛前的安全检查,但是,有的检查仍然是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得力措施,观众得以轻松的携带各种杂物进入体育场,为观众情绪激动时滋事提供了工具。特别是现在的CBa联赛,篮球比赛场地比较小,观众和球员、教练员、裁判员的距离并不远,观众很容易就能够用矿泉水瓶等杂物干扰比赛,投掷石块、矿泉水瓶等杂物成为观众滋事的主要方式,其实赛前检查力度不够是一个主要原因。

加强赛前检查,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对观众进行约束,明确的告诉观众什么样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样的事情是违反规定的,使观众在赛前接受这样的信息,观看体育比赛必须在有一定的约束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规定是要受到谴责或者惩罚的。

3.3处罚与惩治

属于法律法规范畴内的法制化刚性管理,主要适用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后的处理,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一般是在行政处罚的范围内进行,而如果是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的重大损失可上升到刑事处罚。处罚与惩治不仅适用于观众个体,使观众从主观上认识越轨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适用于相关的俱乐部,规定观众滋事处罚当事俱乐部,无形中给俱乐部施加了管理观众的职责,从客观上减少观众闹事的可能性。

我国处罚与惩治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应对。一旦发生了越轨行为主要是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进行处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权威性,对观众没有威慑力,使得越轨行为在潜意识中有了产生的动机,大部分观众也没有意识到越轨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在赛场上和赛后因各种原因而没有使自身得到满意的情感体验由于缺乏约束力而爆发。

我国体育竞赛的职业化程度日趋成熟,从我国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形式、手段、产生的后果、发展趋势等方面以及已经有的研究结果看,在我国进行相关的立法是完全必要的,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国内现有的法律制度是防范观众越轨行为立法的基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为立法奠定了基础,而且,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对体育竞赛观众滋事(暴力、骚乱)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27]。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已经实行的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有效的防范我国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28]。

当前,职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CBa联赛已经有了许多属于自己专业性的法律法规,如《联赛管理手册》、《联赛管理条例细则》、《CBa联赛裁判员管理规定》、《全国篮球竞赛处罚规定》等,同时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国家的法律法规相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违规行为,减少了球场暴力、黑哨、非法交易等行为,进一步规范了联赛的正常进行,促进了联赛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当前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漏洞,如对裁判员的管理还比较宽松,制度不严密,导致裁判员的执法还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差错”屡有发生,举措力度不大,难以惩治;外援的管理缺乏专门的管理规定;对观众滋事产生的后果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参与者的处罚规定等都还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样行为,应该要大力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

4结语

观众越轨行为带有显著的攻击性,它不仅会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上的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其行为特征是指受思想支配而具体表现出的特有的行动征象。它产生的先决条件是观众不良情绪积的集聚。观众滋事的起因往往指向特定的外在因素,但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其滋事的对象要远大于指向对象的范畴,这种从点到面的扩散式越轨行为具有指向性与宣泄性特征;观众的个体行为由于情感因素会引起共鸣,导致群体性越轨行为的发生,具有个体性与感染性;越轨行为多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并有可能延伸到比赛后和比赛场外,具有即时性与延时性特征。应正确认识体育竞赛中观众滋事的行为特征,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比赛前,通过教育与引领的人性化柔性管理提高观众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的认知水平,激发观众正确的观赛动机和运动员、裁判员正确的参赛动机,同时为比赛积累积极的背景因素和设置良好的场景,提升正面因素的作用,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以减少或降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管理与约束的制度化硬性手段要求运动员认真比赛,观众文明观赛,裁判员公正执法,以压缩越轨行为发生的空间。在软硬件两方面进行管理与约束,将比赛双方观众分割安置在不同的看台,改善赛场环境,限制观众带入赛场的物品,按照规定进入指定场地等制度化管理手段都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赛后或越轨行为发生后,可通过处罚与惩治的法制化刚性管理来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在行政处罚的基础上对破坏社会秩序,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的重大损失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进行立法,设立针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预防和惩治性体系,提升权威性和威慑力。只有建立比赛前、中、后的全面管理体系,推行人性化管理与法制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预防和降低体育竞赛中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石岩,王莹,赵阳,李晓彪,周洁.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4-25.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1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1558.

[4]石岩,王莹,赵阳,李晓彪,周洁.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9.

[5]杰克•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张宁译.越轨社会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6]程利群等.论CBa联赛主场文化[J].体育与科学.2005,26(4):60-63.

[7]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心理学》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75-176.

[8]石岩,周洁.球场观众暴力遏制方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2):70-71.

[9]张后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8.

[10]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7.

[11][24]程利群.CBa联赛人文环境优化问题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4):65-72.

[12]RiCHaRDLweaVeR.Understanding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m].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7.177-183.

[13]程利群.我国体育竞赛观众闹事行为的归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8):31-35.

[14]田雨,论自甘风险在体育侵权案件中的司法适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46-50.

[15][23]石岩.我国球场观众暴力遏制策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3,24(5):13-16.

[16]宋凯.国内外球迷现象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4):5-10.

[17]符明秋,周喜华.足球暴力形成的原因极其对策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4):679-681.

[18]王卫荣.试谈中国足球的暴力隐患[J].四川体育科学,2001,(3):5-7.

[19]倪文治.足球骚乱和暴力成因的社会学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6):24-25

[20]tenenBaUG,SttewaRte,SinGeRRn,elal.aggressionanviolenceinsport:aniSSppositionstand[J].sportpsychol,1997,11:1-7.

[21]金赛英.论篮球比赛的观赏性[J].体育与科学,2003,24(6):60-61.

[22]黄世席.足球暴力法律规制之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1):33-36.

[25]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34-37.

[26]石岩.国内外反球场观众暴力的立法[J].体育学刊,2004,11(2):14-17.

赛事管理论文篇4

大赛主题

"成就美好未来"

大赛组委会

主办单位:国家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

承办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就业协会

中央财经大学03人力资源管理

指导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大赛赛程赛制

赛程:此次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组成部分,采用分岗位竞争的形式.历时一个月左右.

赛制:

报名阶段:1,报名方式:院系推荐,网上自荐和摆展台现场报名.

2,简历整理:收取的简历按汇总之后按岗位设置进行分类评选.

初赛:1,简历筛选:由相关的人力资源专家和企业人事部的人员组成小组,进行简历的筛选.具体操作采用打分制,取平均分,按排名先后进入第二轮.

2,笔试:对参赛选手进行职业性向测试,素质测试和情商测试,进一步选出更优秀的选手进入复赛.

复赛:

自我介绍:每位选手将有1.5—2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

结构化面试:每位选手将就比赛现场抽取的题号进行回答.

情景化面试:此环节专业性最强,专家将根据选手的自身情况及现场表现进行现场即兴提问.

无领导小组讨论:随机将选手分为两组,现场提供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十五分钟后将结果以宣讲的方式展示给评委和观众.

评委点评:评委将就每一环节进行详细的点评.

决赛:

1,自我介绍:每位选手将有1.5—2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由选手比赛经历回顾和现场自我介绍两部分组成.

2,压力面试:评委将对每位选手进行三分钟的压力面试.

3,案例分析:每位选手将现场抽取案例分析题,评委将根据选手在答题过程中表现的分析,决策等方面的表现作出评价.

4,观众互动:观众对选手现场提问.

5,评委点评:评委将对选手进行点评.

大赛总体方案

(一)面向对象

中央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

(二)比赛内容及形式

比赛内容:此次大赛复赛中将会分设四个岗位,分别为金融保险类,会计财政类,管理类(两个,其中一个要求中英文简历),具体的岗位设置将会以企业为依托,寻求企业中真实的岗位,同时提供此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及相应的面试题库.而复赛中的一切环节都将据此而展开.

比赛形式:此次大赛采用逐轮淘汰制,而每轮又将采用打分制,选手将经过层层筛选进入最后的决赛.

初赛:我们将收集的简历分组进行打分,根据分数的排名,每个岗位筛选出12人进入笔试,共计48人.

在笔试环节,选手将会接受一场45分钟的综合测试,专业人员会对结果进行测评,打分,最终决出8名选手参加复赛.

·我们将会对落选的参赛者给出反馈意见,分析出优势及劣势,提出良好的建议.

复赛:总分为四场,每次同时进行两场,历时两天.每场有一大一小两个比赛场地.大场地进行自我介绍,情景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小场地则包括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的讨论过程.届时,不同的评委将针对每一环节进行打分,现场公布每轮得分,综合分数将决定选手的排名.前3名进入决赛.

自我介绍:1.5分钟/每人.

结构化面试:6—8分钟/每人.选手将现场抽1—2题进行作答.此环节将在小场地即只有评委的状态下进行,意在给选手提供一个逼真的模拟场景.

情景面试:8分钟/每人.专业评委将对选手进行现场即兴提问.

无领导小组讨论:两个小组将会就一个案例进行15分钟的讨论,讨论过程在小场地,之后每组有15分钟陈述本方观点,形式不限.

评委点评时,工作人员进行计分,并将结果用大屏幕显示.

评选出决赛选手后,进行颁奖.

此次复赛各环节穿行,即第一位选手做完自我介绍就进入第二轮结构化面试,稍事休息,即接受情景面试.对于选手而言,整个比赛过程是连贯进行的,有助于感受真正招聘的气氛.

复赛之后,我们将及时对未进入决赛的选手进行细致的反馈,分析其个人表现,提出不足及改进之处;同时将为进入决赛的12名选手提供针对性的赛前培训.

决赛:总分为三场,每场同时进行四组,有自我介绍,压力面试,案例分析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将有评委打分,以累积分作为排名依据.

自我介绍:2分钟每人.

压力面试:3分钟每人.其目的是确定求职者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在压力前的应变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

案例分析:10分钟每人.

观众参与:观众对选手提问,体现选手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们将评出四个岗位的最适合人选.

(三)评分方法

1,初赛:我们将根据岗位设置把评审人员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由五人组成,每份简历将经过小组每个成员的打分,最后根据平均分对简历进行排名.

2,复赛:满分100分

自我介绍——5分

结构化面试——30分

情景面试——40分

无领导小组讨论——25分

3,决赛:每轮淘汰

(四)获奖标准

1,复赛每场评出一,二,三等奖进入决赛,为其他选手颁发优秀奖.

2,复赛每场还会评出一个单项奖——"最具潜力奖".

3,大赛组委将为每位获奖者提供相应获奖证书及奖品,

(五)评委组成

1,岗位提供单位人力资源专家

2,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领导

3,邀请人力资源研究专家

4,商学院人力资源系老师

大赛宣传方案

宣传手段

校内:展板,横幅,展台,传单,讲座,网站,广播台等校内媒体.

校外:中华人才网,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中心网站等.

赛前宣传

第一期宣传:印象性宣传

方式:展板(两块),条幅,校内媒体,网站

内容:大赛概况,基本流程

第二期宣传:具体性宣传

展板:将介绍大赛详细的情况:比赛详细流程,岗位的分类,具体的岗位说明书,参赛的所有细节,大赛创新点等.

包括八块展板,分别在主教大厅及文化活动广场前摆放.

传单:发放至每间学生宿舍,以进一步扩大大赛影响力及宣传效果

展台:组织人员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同学对大赛及具体细节的了解.同时,发放报名表及宣传资料.

网站:承办方将同时启动中央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商学院网站,校方学生论坛,对大赛情况及发展态势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及跟踪报道,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讲座:大赛报名期间,我们将组织一场全校性的讲座.

广播台:我们将提供宣传稿及参赛事项,由广播台定期滚动报道.

赛中宣传

1,海报:在复赛及决赛开始之前将制作相应宣传海报,用于公布复赛及决赛开始时间及进入下一轮比赛的参赛选手名单,比赛细则等.

2,网站及广播台:对比赛进程进行关注及专题报道,持续扩大活动影响力,吸引广大在校生关注赛况.

3,t演示:在复赛面试环节的空挡时间,我们将制作系列t,内容包括大赛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相关企业的宣传以及大赛整体介绍.

4,横幅:在主教学楼门口设大赛全名横幅.

赛后宣传

1,网站:将复赛结构化面试,决赛相关环节所制作的DV挂到各个相关网站,以供参赛选手及广大师生点击观看.在中财论坛上展开讨论,倡导大学生关注面试,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2,展板:大赛结果将在全校范围内公布,并对大赛作概括性总结.

赛事时间安排方案

10月27—30号

初赛

10月31日—11月1日

复赛

11月6日

决赛

岗位介绍

a岗位:

企业背景:该企业主从对外贸易,中等规模,处于成长期,倡导以创新为主导的企业文化,有着良好的工作氛围.

JoBtitLe/职位名称:HRSuperintendent/人力资源专员

职责范围:招聘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劳动纠纷处理

任职要求:1,要求有半年或半年以上学生工作经验

2,有一定的基础管理知识

3,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谈判技巧,管理技巧,电脑操作技能

B岗位

企业背景:该企业是一家合资工业企业,企业处于成熟期,在行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倡导以技术为先,质量至上的企业核心理念.

职位名称:会计核算员

职责范围:在主管的领导下负责本企业销售成本,利润核算管理工作,确保核算工作准确无误,为领导层作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内部信息.

任职资格要求

专业要求:会计,财务管理或其他相关专业

基本技能:计算机:文字处理,internet,资料文档管理

写作:能抓住要点,并加以归纳整理.

能力素质要求: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一定的人际沟通,管理能力.

C岗位

企业背景:该企业是银行业的龙头,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倡导稳健,高效,严谨,顾客至上的企业文化

职务名称:银行客户经理

职责范围:负责向工商业客户推广企业融资,国际结算及其他银行产品及服务,吸收存款;撰写授信报告及定期检讨客户之授信条件

任职资格要求

专业要求:了解企业融资及国际结算业务,了解相关银行贷款业务

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

能力素质要求:性格外向进取,善于与人沟通,能承受工作压力

基本技能:熟悉办公室电脑软件应用

D岗位

企业背景:该企业是一家家具企业,目前处于业务迅速扩张阶段,在未来五年内,计划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连锁店,以高效创新的思想为文化主导.

职务名称:总务主管

职责范围:在公司经营方针政策和行政事务部经理的领导下,根据相关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要求,通过履行下列工作职责,对公司后勤事务活动进行指导,协调,监察.

任职资格要求

学习能力:能理解并运用监督原则和事务以及有关监督的文书事务技巧;

语言表达能力:能与上级及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数学计算能力;能监督主管范围工作进展情况;

办公(文书事务)能力:能察觉文字资料中的错误;

5,能够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

九,比赛亮点

全程专业化

在本次比赛中,我们运用了人力资源招募,甄选的专业知识及技巧,将人员选拔的热点问题,人员选拔的方法(人格测验,认知能力测验,评价中心技术,面试等),人—组织匹配的原则相结合,融进大赛整体框架设计及内容设计之中,力求通过专业化的架构,给所有参赛者最专业的指导与服务.

模拟真实化

1,岗位说明书,部分评委,全部面试及笔试试题都由企业提供,使招募过程的真实性达到最大

2,复赛环节中设置面试黑箱,使面试者真正与考官面对面交流而不受外界因素打扰,营造真实的面试环境.

反馈及时化

不论是否胜出,每一位参赛选手都会获得我们的反馈意见.我们将把选手在大赛中投递的简历,笔试结果,面试表现等以分析报告,测评意见的形式,在比赛后3—5天内送到每一个参赛者手中.

赛事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赛事;大学生综合能力;高校知名度

一、研究目的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指出,“鼓励大学生体育赛事的开展,并放宽政策允许承办规模较大的体育赛事的单位,以运动会或比赛的名义征集赞助款、广告等行政拨款以外的收入”。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为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奠定了基础,为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开发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目前,高校体育赛事对大学生影响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所以,本文主要以体育赛事为基础理论,从高校体育赛事的涵义、分类着手,探讨高校体育赛事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为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找2002-2008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广泛阅读体育管理学、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赛事经营与管理、管理学、系统科学等方面的著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注意搜集大型体育赛事组织的相关资料。

2.逻辑分析法

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三、讨论与分析

1.体育赛事诠释及其分类

高校体育赛事依据举办地点、规模或参与人群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超大型比赛,如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锦标赛等;第二类是大型比赛,主要为跨省市大学生运动会,例如全国大学生运动会、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全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等;第三类是一般赛事,主要是各省市大学生运动会、各学校联赛、学校运动会,例如河北省大运会、廊坊师范学院健美操通级赛、排球联赛、足球联赛、羽毛球联赛和篮球联赛等。

2.高校体育赛事的价值

(1)高校体育赛事的人文价值。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是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对于各种体育赛事,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大学生对赛事关注和参与的同时,体育精神和体育的魅力也将深深地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能够鼓励大学生过一种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达到人类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尤其是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和“更干净、更团结、更人性”的奥运新思想将会与大学生的进步思想互相融合,形成一种健康向上、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良好精神品质。

高校体育赛事是将一种奋斗、合作、拚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带入高校校园的一种载体,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并促进了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构建。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

(2)高校体育赛事能丰富校园文化,提高竞技水平。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中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随之也会给校园体育环境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构成体育环境中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也将蓬勃发展,这也必将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体育学习兴趣的增强,在体育的学习与锻炼中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在高校举行的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丰富校园生活、带动师生的健身意识,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事业发展。

第一,推动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竞技水平。例如,山东农业大学从2005年以来,承办了三次CUBa东北赛区比赛和一次CBa-CUBa青年篮球对抗赛。推动了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提高了篮球竞技水平。农大男篮从组队起到进军全国强队,两次获得CUBa东北赛区季军,六次获得山东高校亚军,受到全国大学篮球专家的好评,被认为是进步最快、前景光明的年轻球队之一。

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现在CUBa已经成为山东农大丰富校园文化、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几年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一批批国内高校强队到学校参赛,带来了各校浓厚的历史文化,在那里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比赛,而且也是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结合赛事,在校园内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篮球文化活动,宣传CUBa,烘托大赛氛围,展示办学成就,如举办CUBa知识大赛、CUBa沙龙、CUBa啦啦操大赛、CUBa文艺汇演、组织文明观看比赛教育活动等,CUBa赛事成了学校一个盛大的节日。可以说,举办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比赛本身,CUBa成为山东农大展示大学文化的一个新的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学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激发了师生热爱学校、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学校发展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承办体育赛事,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5年以来,山东农大承办了四次CUBa重要赛事,是承办赛区比赛最多的高校之一,中央电视台作了14场比赛的现场直播,其中9场是山东农大的男篮参赛,取得八胜一负的战绩,充分把山东农大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承办比赛的过程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设立赛区,不同国家的运动动员和教练员以及官员和相关记者同时走进高校校园,将高校推向世界,提高了学校在世界上知名度,形成一种无形资产。

每两年一度在河北高校举办的河北大学生运动会,尤其是邯郸河北工程学院举办的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宣传了参与比赛学校的精神风貌,为不同的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打下了基础,同时为高考招生树立了品牌形象。

(3)高校体育赛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舞台,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提高高校大学生素质。CUBa已成为山东农大通过篮球推动素质教育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上演了生动活泼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CUBa走进校园,通过大力宣传CUBa,普及篮球知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选修篮球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球迷越来越多。近年来,山东农大把引入CUBa重大赛事和育人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了一批学生篮球裁判,能够担任校内外比赛的裁判工作。第二,扩大大学生与社会接触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在课程方面,在体育赛事、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的经营运作等有关体育赛事的理论方面,也要让学生多方面接触与了解。在高校体育赛事的前期准备过程中,例如设外事接待、大型活动、集资、后勤、志愿者等方面让高校学生介入,例如与赞助商的谈判与协作过程中对学生的谈判能力、策划能力以及资金的运作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在场地器材的使用与布置等方面对学生与不同部门的协商与沟通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在组织实施比赛、人员管理、公布比赛成绩等方面对学生的裁判知识的运用、裁判能力的提高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既提高了学生理论水平,也培养了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贾昌荣.如何运营中小体育赛事广告[J].销售与管理,2008,(12).

[2]费学良.对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发展的分析与研究[J].时代文学,2008,(5).

[3]王子朴,杨铁黎.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24-28.

[4]刘琴.体育赛事资源的界定及其构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5(3).

[5]王守恒,等.体育赛事的界定及分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2).

[6]马英.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10).

[7]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8]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Z].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1999.

[9]国家体委训练竞赛综合司.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赛事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体育传播;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媒介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38-06

体育赛事和媒介传播的关系源远流长,自古希腊人菲利比斯从马拉松这个小镇长途奔跑到雅典宣告和平的信息时,就拉开了体育赛事与媒介传播紧密联系、共促发展的序幕。传播学理论认为,体育赛事之所以能吸引受众眼球,成为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取决于其独有的3大“法宝”:紧张、刺激而富有悬念的比赛场景;体育运动中对人类真实情感的再现;体育赛事中蕴含的丰富的体育文化元素。对于受众而言,大型体育赛事因其规模庞大和赛事内容的丰富,使其更富含以上的传播元素,在现代社会大型体育赛事与媒介传播的关系更显紧密。大型体育赛事信息通过媒介,被输送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而媒介又借助于大型体育赛事魅力,吸引着数以亿计的观众。大型体育赛事与现代媒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促发展,正在形成一种休戚相关的共生效应。

1媒介传播是实现大型体育赛事综合效应的主要途径

大型体育赛事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型体育赛事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征:l)赛事规模大、涉及项目多、参加人数众;2)竞技水平高,影响力大;3)赛事的申办与筹办周期长;4)赛事的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5)政府积极参与赛事的举办。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型体育赛事不仅对举办地或举办国的经济、就业、基础设施、旅游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社团组织参与、民营企业介入、增长国际意识、接纳国际规则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1-3]。然而,由于现场观众数量的限制,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地或举办国的经济、社会影响主要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媒介传播实现。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各种媒介观看直播的全球受众达40亿人次,而现场观众仅为91 000名[4]。因此,大型体育赛事的综合效应,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的部分指标,均是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实现的。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是在大型体育赛事选择、申办、筹备、举办、评估等运行过程中,与之相关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传者,从而引起受传者在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体育观念及体育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5]。对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对实证评估并优化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传播效果,实现政府、赛事组织者、媒介、赞助商、受众、赛事参与者等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活动的相关利益主体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特殊事件特别是重大事件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因而对其影响因素和效应进行研究需要运用系统思想[6],对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亦如此。因此,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在微观上是指赛事组织者通过媒介发出体育相关信息对受众个体产生的影响;在中观上是指由于受众接收体育相关信息,而对相关群体和组织产生的影响;在宏观上是指由于体育信息传播导致群体、组织观念及行为的变化而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的影响。

基于媒介生态系统理论,结合专家意见,本研究将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因素也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和新闻传播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为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提供制度环境,其相关的制度设计从整体上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在中观层面上,体育媒介的公信力、大型体育赛事的水平、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主体间的关系协调度、不同大众传媒形态传播大型体育赛事的冲突与互补等因素,从不同角度影响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传播效果。在微观层面上,体育赛事媒介传播人员的媒介素养、体育赛事媒介传播的目标定位、体育赛事媒介传播的内容、受众的媒介素养及体育赛事偏好等因素,决定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同时,这些因素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内在联系。

2.1宏观因素

1)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稀缺要素,具有资产专用性[7]。根据《现代汉语词典》[8]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制度,或是政治、经济的构成形式,体制与制度紧密联系,体制属于制度的中观层次。体育管理体制是指体育管理的机构与组织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9]。纵观现代世界各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依据体育领域中社会集团权力的归属,可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和结合型。

我国目前的体育管理体制正从政府管理型向结合型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要求体育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逐渐解决体育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社会体育组织发育不充分、体育管理中的“人治”色彩明显、体育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等体制性问题。在此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活动不能逾越当前的体育管理体制,其相关活动均被限定于此种制度设计之下。例如,近年来由于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腐败问题,导致部分媒介与中国足协“剑拔弩张”,媒介传播效果不佳,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足球职业联赛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其实,中国职业足球联赛问题产生的根源仍然是体育管理体制的问题,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足球联赛进行了职业化改革,但其管理体制一直未能完全实行商业化和职业化。两种体制强扭之下的“双轨制”,使联赛成为官商一体,由行政管理者主导的市场“怪胎”。由于体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使得当前足球职业联赛的媒介传播效果不佳,如2011年5月四川电视台因嫌中超收视率低而影响广告价,因此暂停直播成都谢菲联队的比赛[10]。

2)新闻传播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新闻传播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深受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世界上现行的社会制度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类及其衍生制度。各国的新闻传播管理体制因而差异巨大。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管理体制的根本差异表现为:社会权力(政治和经济权力)集中还是分散,我国的新闻传播管理体制不同于欧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在控制权上相对集中,在所有权上具有较强的公共性。

新闻传播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提供制度保障,其从体制环境层面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传播效果产生深刻影响。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活动的组成部分,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活动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必须在我国新闻传播管理体制下进行。在我国新闻传播管理体制变革的社会背景下,为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活动也处在不断探索和变革之中。例如,为顺应市场需求和传播管理体制变革的大环境,自2001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决定实行频道专业化,由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体育频道3台体育节目合并组建上海“五星体育”频道以来,以新闻为框架、以赛事为龙头、以专题为辅助,及时报道国内外体坛最新消息,在电视体育传播领域独树一帜,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媒介融合日益深入的背景下,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夕,五星体育传媒又与风行网联袂打造了基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paD等多媒体伦敦奥运资讯传播平台——“五星奥运”频道。该平台实现了电视、个人电脑、pad和智能手机4屏互动,全媒体、全视角地让受众更加轻松自如地观看伦敦奥运,随时随地接收自己希望获取的奥运相关信息,取得了较佳的传播效果。

2.2中观因素

1)体育媒介的公信力。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公信力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喻国明教授[11]认为,公信力是一个属于关系范畴的概念。公众通过认知媒介的信用情况来判断是否信任媒介或信任的程度;而媒介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就需要有对应的信用品质。简言之,大众媒介公信力即大众媒介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大小取决于公众的信任,媒介与公众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信任关系。

体育媒介的公信力是指在受众与体育媒介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体育媒介赢得受众的信任力。对体育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是通过受众的认知形成的判断,因此,体育媒介公信力属于受众的一种主观行为。体育媒介公信力是体育媒介传播活动的结果,同时也影响着下一个媒介传播活动的进行。其具体由体育媒介总体公信力、体育媒介渠道公信力、体育消息来源公信力、体育媒介组织结构公信力、体育新闻传播人员公信力等构成。

因此,体育媒介公信力对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传播效果。体育媒介与受众能保持良好的信任关系皆源于媒介的强大公信力。可以说,体育媒介公信力是受众给予体育媒介的综合评判,不仅是体育媒介生存的必备条件,更是大型体育赛事得以良性发展的前提。失去公信力的体育媒介,便失去了受众,因此,在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过程中,体育媒介特别是主流媒介应时刻注重自身和赛事的形象。在赛事传播的聚焦功能上发挥主导作用,对赛事信息的筛选、把关要坚决贯彻既定传播策略,进行议程设置,实现传播目的;在舆论组织功能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发起、组织相关活动,积极参与赛事焦点事件的讨论,吸引社会广泛关注;在舆论引导功能上发挥主导作用,对赛事进行过程中的重大新闻事件、典型事件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观点,传播主流话语,引导积极的舆论。

2)大型体育赛事的竞技水平。

大型体育赛事竞技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在不同大型体育赛事之间,也体现在同一大型体育赛事中不同竞技项目或运动员之间。现代大众媒介对大型体育赛事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受众对该赛事的欢迎程度,以及由此衍生的赞助商和广告商的关注度,而竞技水平是决定受众对大型体育赛事欢迎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型体育赛事的竞技水平往往成为影响媒介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赛同属全球性的大型体育赛事,但为了保证足球世界杯赛的竞技水平,国际足联23岁以上职业足球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足球比赛但对人数作了限制(即每一参赛队至多有3人)。因此,就足球比赛的竞技水平而言,世界杯足球赛明显高于奥运会。事实表明,世界杯足球赛的电视转播权收入超过奥运会,我国体育媒介对世界杯足球赛的报道热情也不亚于奥运会,以往中央电视台在报道收益方面,世界杯足球赛也多于奥运会[12]。因此,在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方面,赛事的竞技水平成为重要因素之一。

3)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主体间的关系协调度。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论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核心主体(系统要素)——政府、媒介、受众、赛事组织者、赞助商、赛事参加者,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不仅应在各自“岗位”上体现自身的特征和优势,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它们之间也应相互关照、相互协调,互为一体,发挥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系统各要素的整体功能。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活动的实质是以大型体育赛事为核心,以赛事组织者为主导,以赞助商为支撑,以赛事参加者的媒介形象为信源,以不同形态的媒介为载体,对受众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信息输入和反馈的媒介事件。该媒介事件是开放的系统,其中缺乏任一核心主体的正常运作和相互协调,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

其中,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的良好效果的实现依赖于以上主体间关系的相互协调。例如,政府在赛事传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赛事传播的社会效益,在为媒介、赞助商、赛事组织者等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相关服务的基础上,监督其媒介传播行为,保障赛事的良性运转及社会影响。赛事组织者应充分重视媒介、赞助商的作用和赛事参加者的切身利益,主动与之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达到赛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契合。媒介、赞助商不仅应关注赛事传播的经济利益,也应在信息选择方面考量赛事传播的社会影响,使之成为体育精神等良好社会意识风行的有力推动者。赛事参加者在追求运动成绩的同时,也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媒介、受众等保持良性互动,为自身公众形象的有效传播奠定素质基础。

4)不同媒介形态传播大型体育赛事的冲突与互补。

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体系中不仅涉及不同传播主体间的关系,不同媒介形态对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也各具特色。因此,如果不同媒介形态不能很好地做好自身定位并处理好其在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具体行为,将对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实践产生不利影响。

依据传统上对媒介形态的划分,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中的媒介形态分为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几种类型。电视的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突出表现为信息符号的多样性,信息呈现形式的直观性和立体性,信息接收方式的休闲性,拥有强大的“造星”效应;广播的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突出表现为信息接收的便捷性、受众关于赛事信息联想空间的拓展性;报刊的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突出表现为体育人文精神传播的广泛性、赛事信息报道的深入性和专业性;网络的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突出表现为赛事信息传播的实时性、海量性及受众的高互动性;手机的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突出表现为高便携性、隐私性、贴身性、网络化、分众化、个性化及受众的海量性。

以上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媒介形态各具特点和优势,在信息资源和传播实践中,它们之间存在竞争,但不能相互取代,而是互补与合作的关系。因此,各种媒介形态的互补与合作程度,对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实践中,不同形态的媒介不应“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自身的传播优势,提升传播效果。例如,电视应突出赛事报道迅速、直观、声形兼备、费用低廉,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低等优势,但应注重舆论的导向性,突出赛事传播的人文情怀,避免为工具理性和锦标主义的泛滥推波助澜;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应突出其技术优势,在展示大量的音视频、文字信息的基础上,突出其方便快捷、容易收藏、传受互动、随时检索、即时更新、多媒介链接等优势,但应注重其传播的赛事信息质量,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低俗性和过度娱乐化等。在广电媒介和新媒介的大力冲击下,报刊媒介不应一味退缩和悲观失望,也不应盲目与之拼传播“速度”和“信息量”,而应突出报刊媒介关于赛事传播的深度优势,深入挖掘赛事背后的信息,展示赛事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弘扬体育对受众影响的文化内核——体育精神等。

2.3微观因素

1)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者的素质。

肖焕禹[13]在《体育传播学》中认为,大众媒介组织层面的体育传播者包括纸质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各种新兴体育媒介的工作者和体育新闻传播工作者。据此,在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过程中,媒介传播者扮演赛事信息传播的“把关人”角色,控制着赛事传播信息的传递与流通,负责组织、策划、制作、整理、加工并传播赛事信息。在体育赛事特别是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活动中,从体育赛事的发生、信息的采集、整理到编码、传递,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媒介传播者的素质对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微观层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直接决定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者良好的素质主要包括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和道德意识,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心交心、广交朋友”的心态与能力、丰富的人文和法律知识储备、扎实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体育知识及较强的外语能力,对体育信息内容的极强感知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等。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者只有具备以上综合素质,才能得心应手地应对媒介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和突况,保证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传播效果。例如,经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之后,我国体育记者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为受众呈现精彩比赛的同时,也开始全方位思考竞技体育的本质,重新审视中国体育的价值观,其社会心态日趋理性成熟。无论是面对周俊在女子举重53 kg级决赛中交“白卷”;于洋/王晓理在羽毛球女双比赛中因消极比赛被取消参赛资格等突况;还是面对吴景彪在男子举重56 kg级决赛中因输给朝鲜选手连称“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刘翔在男子110 m栏预赛中因伤未能完成比赛等复杂局面,我国媒体记者总体上应对有度,收放自如,表现出较高传播素质,也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2)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的目标定位。

媒介定位是近年来借鉴市场营销学中“市场定位”理论提出的概念。媒介定位的具体内涵包括角色定位、受众定位、内容定位以及竞争定位。

许正林[14]认为体育媒介较之其他媒介而言,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有特定的受众群,只有对体育感兴趣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专门的受众。因此,在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进行明确的媒介定位,在准确受众定位的基础上满足受众的需要,才能进行有效的赛事信息传播。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能否进行清晰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影响微观媒介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媒介在对自己进行定位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和稳定的受众群,也没有良好的赛事信息资源,导致传播内容平淡或同质化,将极大地影响体育媒介的传播效果,最终将失去受众。以《足球》报为例,迫于竞争的需要,这份本来仅仅关注足球及其赛事信息的报纸也开设了“劲体育”栏目,栏目内容覆盖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赛车、网球、高尔夫等运动项目,旨在“将国内外体坛风云一网打尽”。其内容全面,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争得其他的受众,但是大大地降低了作为一份足球专业报纸的专业性,违背了该报初始的目标定位,最终将失去其最核心的足球受众群体,降低其传播效果。

3)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内容的客观性。

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内容的客观性依赖于报道信息的真实性。新闻传播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通过新闻媒介的反映,其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同时,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内容的是否客观,还体现在传播内容的暴力化程度、色情化程度、炒作化程度等。国外学者很早就对媒介中的犯罪、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传播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很多学者证实了媒介传播中的不健康内容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负面效果。例如,Bryant[15]做过如下实验,让被试者在6周内大量或少量观看一些有关犯罪的电影,不管犯罪电影的结局是否公正,与较少观看犯罪电影的被试者相比,经常观看犯罪电影的被试者更有可能认为自己会成为或担心自己成为暴力受害者。Zillmann,Bryant[16]研究发现,观看含有性内容节目的被试者,与那些观看不含此类内容节目的被试者相比,会过高评估普通人群中存在变态的情况,并较少反对公开发表色情作品,而且他们会建议对宣判有罪的犯采取更短的监禁。当然,在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过程中也无法例外,负面信息的过度呈现必然导致负面效果的生成,传播内容的客观性成为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重要微观因素之一。例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大多数媒体放弃了狭隘的民族观,客观地报道了各国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当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夺取个人第18枚奥运金牌之后,我国媒体对这位曾因吸食大麻而染上负面新闻的美国运动员几无质疑之声,而是不吝溢美之词,将“伟大”、“传说”、“神话”纷纷赠予这位游泳天才。在我国体育健儿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我国媒体在看待奥运、看待世界的心态上也在发生改变。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我国媒体表现的以人文视角审视奥运、摈弃“唯金牌论”、关注非金牌选手、探讨大奥运话题、宽容刘翔再次受伤退赛等,都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4)体育赛事受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的素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现代公民的显著特征就是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因此,受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微观因素之一。在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过程中,如受众拥有如下媒介素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赛事的媒介传播效果: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具有判断媒介赛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拥有学习、创造和传播赛事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具备使用赛事的媒介传播发展和娱乐自我的习惯。

现阶段,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不断增多,能否在提升竞技水平的同时,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进而优化媒介传播效果,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例如,因为观众不合时宜地叫嚷,李娜心直口快地在比赛时要求“现场的中国人不要教我怎么打球”。因为球员发球时有观众在替补席后突然敲响锣鼓,郎平质问“为什么要在球员发球时干扰我们?”我们知道,网球迷不是不能说话,只是在比赛关键时刻突然大喊一声,就会对球员的发挥造成不利影响。我们认为当体育赛事在职业化道路上发展时,球迷观赛的媒介素养也应一同提高。可喜的是,新华社转载的第三方研究机构的调研报告指出,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相比,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中国绝大多数观众的心态已经变得较为理性,从激情奥运转变为享受奥运、欣赏体育,公众心态成熟、需求转变和积极参与也促使我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和方式发生变化,相应地提升了媒介传播效果。

克里斯·纽博尔德[17]认为:“对媒介效果的研究是隐藏于大众传播研究发展史中的原动力。”因此,对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考察既是体育传播实践领域的现实追求,也是体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理清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对其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对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因素进行考察,为明确政府、赛事组织者、媒介、赞助商、受众、赛事参与者等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活动的相关利益主体的责任,实现其媒介传播目的,进而优化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传播效果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Donald Getz. event studies:theory,research and policy for planned events[m]. London:Butterworth-

Heinemann,2007:18-21.

[2] Roche m. mega-event and modernity[m]. London:Routledge,2000:67.

[3] 李南筑,袁刚. 体育赛事经济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1.

[4] 木扎. 数字化对比中英开幕式:现场观众超英国1.1万[n]. 扬子晚报,2012-07-25(2).

[5] 张业安,肖焕禹. 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层次与评估指标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33.

[6] Roche. the leisure industries[m]. London:Rouledge,2000:45.

[7] 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6-48.

[8] 现代汉语辞典编辑委员会. 现代汉语辞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3.

[9]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实用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 张龑. 四川台暂停直播成足 嫌中超收视率低影响广告价[eB/oL]. http:///20110527/

n308679071.shtml,2012-07-02.

[11] 喻国明. 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

[12] 易剑东. 大型赛事报道与媒体运行[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2.

[13] 肖焕禹. 体育传播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312.

[14] 许正林. 体育传播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97.

[15] Bryant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aggression[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9(3):45.

赛事管理论文篇7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运作理念进行深入分析,以北京奥运会为例,由此来探究北京奥运会理念系统当中所包含的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等理念。并针对此类理念进行讨论,总结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大学体育赛事运作理念造成的影响。为此进行简要论述,期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运作理念影响

北京奥运会的开展,就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化的先进运作理念,直接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以及人文奥运的三大先进性理念,正是在此类理念的引导之下,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真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由此必须对北京奥运会的运作理念体系展开有效的归纳和总结,期望能够由此找出具备借鉴和应用价值内涵,从而对我国大学综合性体育赛事运作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我国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理念分析

以往我国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理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坚持政治利益至上的理念,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初期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都是政治利益至上。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采取的是举国体制,直接经由体育最高性质部门领导,因此将相应的政治手段作为其主要的管理手段。历年来,尽管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中的差异非常明显,但是结合整体的角度来分析,通常都是以政治外交目的为主,政府方面采取计划的手段来针对体育赛事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以政治利益为目标,促使运动员通过优异的成绩来为国争光,从而满足政府投资的需求。

(二)坚持以竞赛结果至上的理念,当前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的发掘和培养出优秀的体育运行人员,由此借助层层竞赛和选拔的形式来不断的促进体育竞技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奥运训练的目的,因此竞赛成绩直接成为当前唯一的目标[1]。不过,这种情况很容易助长相应的不正之风,尽管多数大型体育赛事都持续处于狠抓赛纪赛风,但为了切实追去成绩,此类不正之风始终屡禁不止。这种情况直接违背了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初衷理念。

(三)坚持政府办赛的理念,国内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论是进行城市的举办还是体育赛事本身的运作,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否获得政府的支持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政府的投入直接成为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常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都对政府的营销起到了极为重视的表现,政府由此渗入到赛事举办市场当中,直接造成相应赛事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当中呈现出较多政府影子。因此我国体育赛事在市场经营、科学管理、服务管理及赛事工程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北奥会对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运作理念造成的影响

(一)强化了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市场营销理念

体育赛事市场营销时保障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因为奥运会本身的运营经费则主要可通过市场营销的形式来筹集。所以,体育赛事市场应用不仅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物资以及服务能,同时还将有效促进其和合作企业间关系的发展。比如08年北京奥运会市场营销主要就是有特许计划和赞助计划两部分组合而成。其通过电视转播商业计划、奥组委市场开发计划等等直接为奥运会赛事运行筹集了非常充足的资金、技术及物资等,也充分借助奥运会这一内涵丰富的品牌,直接为多种不同级别的赞助商提供了赞助计划和服务,有效的维护了赞助企业的权益。通过奥组委的总结、借鉴和归纳,深刻的体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发展特色,有效的强化了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市场营销的理念。

(二)完善了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知识管理理念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资产具体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方面,其中显性知识具体指奥运会的数据库、环境知识、政策以及组织文化等等。而隐性知识则主要包括奥组委雇员们头脑当中的知识、专长及其具体的实践工作经历等[2]。像北京奥运会的具备就非常重视对奥运会知识的管理,甚至为此开设了相应的奥运会知识管理运行培训班的课程。在北奥会之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专门为此创建了名为奥运会知识管理的知识库,专门用于往后主办城市学习和借鉴之用。因此北奥会的成功举办直接给我给大型体育赛事知识管理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完善了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服务理念

有相关学者直接将北奥会的组织人员作为巨型企业来看待,其将奥运会当作北奥会组委会所提供的一个具体的产品及服务,而那些世界范围内的运动员、教练、裁判、官员、赞助商以及游客等都属于奥运会的顾客。让顾客满意是奥运会运作的主要宗旨,为此北奥会组委会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服务团队,在赛前即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演练,真正有效的降低了运行风险,从而极大提升观众服务团的应变能力,为奥运观众提供了全面的服务及保障。具体将服务工作划分为赛事运行、步行人流规划、公共信息协调、赛时支援、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以及人力资源招募等六个板块,针对每个细节制定相应计划,这种全方位、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大学体育赛事的服务理念。

三、结语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体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我国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运作理念应当紧跟时展潮流,不可始终停留在政府服务、竞赛成绩为主和简单营销策略的范围,需做出跨时代性的科学行为。通过对北京奥运会运行理念的归纳,总结出全新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运作理念。

赛事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体育赛事旅游;西安市;影响力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体育赛事的研究一般依存在事件旅游的范畴下。事件旅游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宗教典礼、传统仪式、文艺表演、宴会、展览会等和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DavidCCatt在《休闲和旅游事件管理》中对事件的描述是“事件是任何发生的不同于任何存在的事情,或是发生的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事件的范围可以从当地村庄事件到有来自全世界参加者的国际事件。

我国学者对于赛事旅游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由体育竞技引起的社会学关系的范畴下。对于体育竞技和体育赛事的概念,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内涵趋向于一致。田麦久认为:体育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生活全面渗透进入社会的各环节中,体育竞技的外延越来越宽泛,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基于体育赛事产生的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新型业态,一般认为它是伴随着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之后才出现的,是旅游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交叉领域。李亚青(2009)认为赛事旅游产业是赛事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要素交叉,产业优化布局和资源空间要素的现状而组建产生的新业态。孙海英(2004)指出,大型竞技运动赛事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带动旅游六要素相关产业收入的迅速增加。宋书楠(2002)撰文也专门就赛事旅游做出了定义。赛事旅游时组织到异地参与或观看比赛而引发的旅游活动。

基于重大体育赛事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我国的研究一般局限在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上。赵泽群(2007)认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的现代化都有推进作用。而这无疑为城市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契机。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在事实上向我们展示了体育赛事对于旅游影响力的迅速拉动。根据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财政预算,主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有16.25亿美元的预算收入,支出为16.09亿美元,收支相抵后可盈利1600万美元。而最终因为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和旅游业相关的总收入会超过45亿美元。而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的城市风貌、绿地面积和地铁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也开始着眼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于旅游软实力的提升。吴元文(2006)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为举办地吸引大量的游客,大大提升举办地知名度等。

二、体育赛事的举办对西安产生的旅游影响力分析

1、极大丰富了西安的旅游产品

西安作为我国知名的旅游资源地,素来以文物古迹众多闻名,但在为数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大多是人文旅游资源,尤其以古建筑、古墓、古寺居多。长期以来西安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给游客留下的印象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缺乏具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是西安旅游长足发展的瓶颈因素,而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刚好可以解决西安目前旅游产品单一的问题,通过引入多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或者赛会,吸引大量年轻游客,提高重游率,提振旅游经济。

2、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毋庸置疑,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接待地,已经成功接待了海内外数以千万计的游客,但由于地方整体经济欠发达,所以很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与国际接轨,对于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比如构建无障碍通道,增加公厕数量,改善交通环境等。

3、提升本地旅游营销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不仅仅要看资源和设施等硬件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旅游活动中充当主体的从业者对于旅游活动的管理水平和推介能力。而大型体育赛事恰恰能够在这一层面起到示范作用,大型体育赛事涉及人员数量众多,牵涉的部门庞杂,需要甚为周密的组织安排和活动计划,这些都会为举办地的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学习的范本和锻炼的机会。西安市作为老牌旅游强市,曾经在旅游管理和营销上取得过良好的成绩,但随着周边省份旅游业的强势发展,近些年,西安的旅游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借助体育赛事旅游来提升本地旅游管理水平是较好的手段。

三、西安市发展体育赛事旅游存在的不利因素

1、西安的经济实力一般,举办大型赛事的能力有限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一般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拨款,二是企业赞助。以西安目前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来看,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和沿海一些大中型城市比起来,无论是政府财力还是知名企业的数量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很多赛会、赛事出于经济的原因很难在西安举办。CBa职业联赛中的陕西队和中超足球联赛的陕西队都是出于经济的原因最后不得不放弃西安的主场的。

2、西安地处中西部地区,体育赛事的政策支持有限

我国众多综合性赛事是行政主导型赛事,比如全运会、城运会等有影响力的综合型体育赛会,多是由体育总局牵头,最终确定申办城市。而西安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这些重要体育赛事的申办上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到目前为止,西安举办过的最大的体育赛事是中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但实际上,城运会的规格和参赛队伍,和我国最重要的综合体育赛事——全运会相差甚远,,更不要说和国际赛事相比较了。

3、受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观念陈旧,中西部地区政府的理念正在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轨,这一过程尚未完成。所以地方政府认为举办体育赛事对于当地政府是件麻烦事,涉及安保、财政、市政建设、城市管理多方面的压力,不愿意下大力气承办体育赛事。这也是导致西安难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营销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峰山.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

[2]张小林,孙玮.“绿色营销”战略与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3]魏彪,林少娜.试论奥运会的商业运作[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4]张世满,梁波.山西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08.

赛事管理论文篇9

摘要:本文从北京tennis123实行分级赛着手,通过对北京市业余网球分级赛的分级起源、制度根据以及开展现状的调查,结合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和北京市经济、地理等基本条件,综合运用体育基本理论、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论述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行列的北京实行业余网球分级赛的可行性、实用性、必要性以及社会维度。指出在北京实行业余网球分级赛的现实意义,并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功能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开展分级赛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对策进行探讨,概括和总结其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业余网球;分级赛体制

1.前言

网球运动作为一项时尚高雅的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和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球运动已经在欧洲各国得到普及,并开展得如火如荼。近年来我国的网球运动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全国网球市场正以40%的速度增长。随着网球运动的普及,各类业余网球比赛也应运而生。在国内,业余网球比赛由tennis123网球俱乐部率先引领并渐渐进入网球迷的视野。tennis123俱乐部先后在天行者、曙光时尚、绿色北岸、红人、阿赛奇等多家网球俱乐部采取了网球分级的赛制来组织一些业余网球比赛,该赛事是由tennis123俱乐部创立、具有统一赛事标准和赛事网络操作平台的业余网球赛事系统,如选手的积分、排名、个人资料等等。自2009年中网级别联赛(CRt)也进入了人们的眼帘,该项赛事也是按照分级赛的标准把选手分级进行比赛。此外,该项赛事还面向全国设立了六大赛区。因为有不同的分级组别,国内外网球爱好者和退役球员都可以参加进来,是一个更加权威更加广范的网球业余赛事。业余网球的开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网球运动整体水平的可靠标尺,业余网球运动人群的数量和水平也影响着国家竞技网球和高校网球的水平。如何有效推动业余网球运动的前进与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北京业余网球分级赛体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网等相关体育信息网页,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期刊、图书,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分析。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2.2.2专家访谈法

对长期从事网球教学训练、科研的专家以及部分图书、期刊编辑部专家进行访谈,了解目前网球项目文献信息的现状;对从事文献学、图书馆学的部分专家进行访谈,学习与文献研究相关的知识,为下一步论文研究做准备。计划访谈对象总共约7人。

2.2.3逻辑分析法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规律的学科,本文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的结果以及撰写论文的过程,都要运用此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北京业余网球分级赛体制起源

北京业余网球分级制度是参照美国ntRp(nationaltennisRatingprogram)标准。需要说明的是,业余球友用ntRp来衡量自己的网球水平是主观的,因此很多自评3.0到4.0左右的球友,实际水平可能有所出入。因此想知道自己实际的网球水平,参考ntRp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1)稳定性原则:对每一项技术描述,测试者必须符合较高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否则该项要求按未达标统计。(2)短板原则:在每一级别的技术水平描述中,按照自己最差的那项技术来衡量,如果不符合,则作为未达标该级别。(3)实战原则:网球技术最终的检验肯定是在比赛中,因此想知道自己某项技术达到如何水平,打一下比赛就可以,比赛中该技术能发挥个八九不离十,那就说明已经达标了。

3.2北京业余网球分级赛开展的现状

北京市各种类型的业余网球比赛数不胜数,如老年网球赛、青少年网球赛、混双网球赛、高校比赛、公安局比赛、俱乐部赛等。北京的网球爱好者每个月甚至每周都能参加比赛。截至到2009年2月份,在北京参加tennis123俱乐部分级赛的人数,3.0级新人总汇,总数为254人;3.5级总汇,总数为177人;4.0级的人数为117人,分级赛的累积总人数不到600人。而在美国,从该国网球协会最近1次的调查中得知,美国打网球的人有2510万之多,占美国总人口的8.3%,仅参加USta组织的分级赛人数每年就有60万之多。从中可以看出,分级赛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力。赛事组织方如能优化比赛形式,如采取和美国网球级别赛类似的团体赛事,不分年龄、性别,将一个个单个选手组合成团队捆绑在一起,分级赛会更加昌盛。第一届分级赛产生于2005年3月由tennis123网球俱乐部在格林威网球馆主办。研究近4年来的北京业余网球分级赛发现,第4季度和前三季度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市冬季的商业性赛事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寒冷的天气导致大规模的室外赛事难以展开,这就给小规模、频率快的室内分级赛以机会。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比较都可以看出,4年来第4季度的数据和前三季度比较,有着巨大的优势。虽然各年度的季节之间,分级赛的举办呈现不稳定的态势,但总体来看,从2005-2009年,分级赛的发展趋势是积极的,分级赛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

3.3北京业余网球分级赛的必要性及作用

目前,北京新兴的俱乐部或网球培训机构越来越多,网球培训市场、场地租售市场、会员营销等连带有形无形网球经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还靠单一且陈旧的经营模式是远远行不通的,对已有的消费市场也是不利的。而通过一定途径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起来办业余网球分级赛,是业余网球市场发展的趋势。

北京业余网球分级赛的实行有利于提高北京网球的整体水平。分级赛将网球爱好者划分为不同级别,打破业余与职业的壁垒,年龄、性别壁垒,只要够级就可以选择相应级别的比赛,一起同场竞技,这就避免了以往比赛中许多低级别的选手一走上球场就被高手几拍结束比赛的场景。与相同级别选手交流,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交流经验,学习提高技战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级别联赛避免了一大部分球友因畏惧参加网球比赛而改投其他项目。另外,分级赛的实行有助于管理业余网球选手。通过分级赛可以随时掌握网球人口动态,高效率地利用网球场地资源。我们知道,北京市的网球场在全国同类城市最多,但是按人均占有率来算,北京的场地还是远远不够,加上场地资源在北京市内分布不均匀,网球爱好者想要自由地支配网球活动时间受场地影响特别大。而分级赛可以通过采用将球友分级、分城区、分社区的管理形式来有效地解决场地资源问题;定期的分级赛记录选手最近比赛成绩、统计选手级别是否升降等,可以有效地跟踪业余选手并准确有效地了解北京市球网球爱好者的现状,为北京市网球运动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再次,分级赛有益于网球文化的塑造。业余网球分级赛的蓬勃开展会形成具有地域民众特色的网球赛事文化。分级赛规定着球友们追求的目标,具有网球文化导向的功能。它通过营造群众网球赛事文化,对民众的参与形式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对网球爱好者进行意识培养。在分级赛推广阶段将级别概念灌输给网球爱好者,一旦分级赛成长壮大,就会像其他文化形式一样产生强制性的规范作用,让球友极其自然地与网球分级赛文化所要求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保持一致。最后,分级赛有益于拓宽运动项目竞技人才的选择面。青少年选手是国家网球发展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无不注重对青少年的培养。著名的网球选手阿加西、大小威廉姆斯、莎拉波娃、萨芬兄妹等都是从这样良好的培养体系下成才的。西拔牙网球教练,前法网冠军塞吉尔布鲁就说:“中国应该多开展各种形式的级别联赛来扩大选材范围”。

3.4北京业余网球分级赛的可行性分析

3.4.1北京市欣欣向荣的体育产业

北京的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近年来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是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GDp比重最高的区域。在比较国外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投资情况时可以发现,体育产业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北京“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60%,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更加科学化、普及化、生活化”。良好的体育产业基础,北京市大范围内实行业余网球分级赛变得可能。

3.4.2分级赛赛事体系的科学性

业余网球分级赛作为目前国外网球组织主要的赛事单元,这方面的理论非常成熟,并有着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北京市实行业余网球分级赛提供了参考。

3.4.3北京市丰富的人力资源

高校云集的北京,同时拥有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营销管理人才。作为政治文化之都的北京拥有全国其他同类城市难以比拟的人才优势,仅海淀区就几十所名校,各种类型的人才数不胜数。这为北京市实行业余网球分级赛提供了软件基础。

3.4.4北京市富有经验及资金的赛事组织机构

进驻北京的mSL公司于1988年在香港成立,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赛事运作经验。凭着丰富的赛事组织经验、执着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从第1届中网的亏损硬是挽救为5年后的wta一级赛事,完成了中网的一次美丽蜕变。与tennis123类似的俱乐部及赛事投资公司经过多年磨练,从单个会员培训到班级培训再到大规模级培训,从赛事参与者到组织小团体赛事再到大规模分级赛的运营,其经营方式在不断丰富,经营渠道在不断拓宽。这为北京市实行业余网球分级赛提供了强大的运作空间。

3.4.5北京市数量庞大的网球人口

据有关方面测算,在2004年后北京市的网球人口剧增,人口估计达百万,2005年涌现出来的tennis123分级赛只举办10场,而4年后的2009年发展到超过80场;2004年第一届中网的总观众数量只有8万人,而5年后的中网观众人数超过25万。所有的现象都表明北京这个活力无限的国际都市,网球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网球分级赛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3.4.6北京业余网球分级的社会维度分析

业余网球分级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运动水平和经济社会大环境下实施的,网球分级标准评测体现了测试的社会性。网球水平分级的社会维度指网球水平测试在社会中的使用情况,社会特征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后果。网球水平分级的社会维度包括官方性,非官方性,测试的道德规范,测试的后效及其他社会影响和后果。在社会维度视角下的网球水平分级测评,要求既具备官方认可、支持的权威性,又要有非官方积极、灵活的运作市场性;既要在测试的水平过程中体现较高的道德规范和网球素养规范性,又要使网球运动爱好者们学习到网球的各方面知识;既要立足于网球分级的规范性又要满足推广网球运动,扩大网球群众基础及开发其商业价值的社会性。一个完善而有效的网球水平分级评测,必须在其社会维度中的各个环节都达到较高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有效的水平分级测评以实现调动网球运动爱好者的荣誉感和自尊意识,提高网球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分级赛作为精细化、优良的体育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北京市巨大的目标消费市场能有效吸收并发展壮大分级赛;北京市目前分级赛的状况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并对现有的网球群众产生了深刻影响;分级赛的主办者对分级赛能够进行有效地控制,对分级赛有着饱满的信心。因而,北京业余网球比赛实行分级赛是可行的。

4.2建议

4.2.1加大对分级赛的开发力度

网球分级赛属于竞技表演业,是网球产业项目中的“核心产品”,网球爱好者是目标市场,我们要不断扩大这个目标市场,尤其要推进和北京高校的合作,以使企业或俱乐部商业利益不断增长。其行为方式特征为“核心产品营销产品营销无形资产经营”即我们要以核心产品营销带动产品营销,由这两种产品的成功营销创造无形资产亦即打造业余网球品牌赛事,由此实现效益最大化。

4.2.2加大对网球文化的传播力度

利用现代传播方式与传统传播方式双管齐下的手段,加大对网球文化的传播力度,提高群众享受网球运动生活乐趣的意识。网球文化既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文艺作品等间接传播方式,也可以面对面进行直接传播,如教师、教练员以网球技术、战术、规则等方式直接传授给学生、运动员、爱好者;管理部门或俱乐部为推广赛事项目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与爱好者的互动游戏,组织并吸引观众免费到现场观看比赛;企业为新产品推出的试打活动等等。

4.2.3重视并支持民间力量

根据中国的国情,读懂政府政策,民间网球团体应该积极地把分级赛融入政府的管理体系,充分了解市场并不断壮大自己,同时政府应该根据网球市场发展趋势不断对政策进行修正并在最快的时间内有效地传达给民间网球组织,构建有效的网球资源共享系统,逐步推进北京乃至全国的业余网球分级赛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文申明;刘刚;孙文婷.北京市实行业余网球分级赛的可行性分析[J].运动,2010(10).

[2]陶志翔.对中国网球技术水平分级测评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

[3]李万来.体育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冯迪,刘锡洋.我国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2011(12)

[5]廉涛,安徽省非职业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6]张小宁.畅谈中国网球的未来[J].网球天地,2000,(10):35.

[7]郑国荣.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与商业合作的互动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2008(2).

[8]林显鹏.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趋势的社会学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4):18-19.

[9]荣礴,韩湘平.中国大众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3).

[10]刘青,田园.中国网球融入国际职业网球的障碍与途径.

[11]郝勤.政府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体育学刊,2004(2).

[12]苗华,杨艳.浅谈西安市网球运动的发展[J].内江科技,2010(12):163

[13]顾达.浅谈我国业余网球运动的发展与未来[J].内江科技,2010(12):50

[14]高勇.江苏省高校网球竞赛体系的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5):123-124

[15]刘淑英.某些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的发展预测[J].体育学刊,2009,16(2):77-80

赛事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影响探析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政治及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表现文化的一种形式,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赛事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现象的一种表达方式,能够带给人们超出体育自身所带来的影响,体育赛事会对举办地不同行业及领域产生良性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对旅游业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较为典型的是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鸟巢、水立方成为游客在北京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选择,体育赛事已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旅游目的地是人们以旅游为目的选择前往参观、游览、停留的地域统称,旅游业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会以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目的地也会不断开发挖掘适合当地的旅游产品以不断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影响的体育赛事

最近几年来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中频繁出现具有超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如果想要对体育赛事进行界定和分类,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想法,不过也仅仅是围绕竞技体育、社会学及赛事结果等层面而定的。如果要在体育赛事的基础上分析对旅游目的地造成的影响,这要求体育赛事的举办地会因为赛事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动机并对当地的旅游业产生影响,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体育赛事影响力的大小是最关键的因素,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才会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影响。

而想要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就要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对体育赛事进行衡量,即:级别、规模和特色。提到的具有一定级别的体育赛事,大家基本上都比较熟悉,如:世界杯、奥运会、世锦赛等等,国内的有全运会、民运会等;其次提到的则是一定规模的体育赛事,它可以不具备较高的级别,但规模之大足以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如国际上的nBa、四大网球公开赛,国内的上海大师杯网球赛、中国CBa、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具有一定特色的体育赛事也会形成影响力,如我国民族民间特有的体育赛事,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中华龙舟大赛、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这些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会吸引游客将赛事举办地也作为旅游目的地前往参观游览,而且有一定级别、规模、特色的体育赛事也会促使当地为更好地承办比赛,在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中有所投入,进而对举办地的旅游业产生一定影响,成为更多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

二、论述体育赛事对旅游目的地造成的影响

人们往往比较关注的多是一些名气大、规模大或影响力大的事情,一个地域举办一场成功的体育赛事能够带给当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而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赛事举办地区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体育赛事提升旅游目的地知名度

体育赛事的举行首先要确定的则是在哪个地方举办,而前来观赛的人们或参赛的人们不仅仅只是为了参与赛事而去,尤其是针对外来人员他们更多的也是为了能够对举办地的风土人情及名胜古迹参观旅游,所以不仅是观赛者、参赛者,更是旅游者。体育赛事的举办,特别是一些影响力大,级别、规格较高的体育赛事在赛前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这种宣传不仅局限于赛事本身,也包括对举办地的人文地理和旅游特色的宣传,使举办地成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得到提升。世界上不少知名旅游城市都是因为举办了体育赛事、特别是重大体育赛事而成为热点旅游目的地,以奥运会为例,巴塞罗那承办的第25届夏季奥运会将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作为主要目标,产生了巨大的旅游品牌效益,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络绎不绝的游客将巴塞罗那作为旅游目的地,在举办奥运会期间为当地带来了6亿美元的收益。北京举办奥运会也极大提升了选择北京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数量,据统计,奥运会期间北京累计接待游客数量达到65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北京旅游的知名度。

(二)体育赛事丰富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

人们之所以会选择一个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不仅是因为该地区自身有着非常显著的独特性,同时也因为该地区发生了具有一定影响的体育赛事,这就促进了全新旅游产品的形成,即赛事旅游。所谓赛事旅游就是人们将欣赏和参与该地区体育赛事作为第一动机确定为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上,在当地进行旅游活动的行为。体育赛事的举办会确定在某一时间段内且举办地明确,在这一时间和空间范围会云集大量游客前往,参与或观赏体育赛事的游客也会产生旅游行为,对当地旅游业产生较大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旅游目的地在这一特定时间内,以旅游为第一动机的游客,被吸引去观赏体育赛事的概率也会增大。

(三)体育赛事改善旅游目的地客源结构

所谓客源结构实际上就是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客源来源,一般客源主要有本地、外地及入境等三个不同来源,而不同的游客来源在旅游消费上也有着一定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在这其中外地及入境游客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带起很大的经济收益。体育赛事、特别是一些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会带来外地和入境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观赏赛事的人群,数量可观的外地和境外游客数量会刺激当地旅游消费,也会改善当地游客客源结构。据统计,北京奥运会期间接待入境游客大幅增加达38.2万人次。2012年英国伦敦举办夏季奥运会,2011-2012年的两年入境游客为英国旅游业新增九亿英镑。

(四)体育赛事提高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水平

一个地区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旅游,不仅仅是具备优质的交通和住宿等基础设施这么简单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超强的营销和管理水平。当前,各种体育赛事的举办都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策划、营销和管理方案,这些先进的手段可以借鉴于举办地旅游业的营销与管理,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平。如:澳大利亚是较早利用体育赛事营销手段与管理经验进行城市营销、发展旅游业的国家,港口城市弗里曼特尔通过举办美洲杯赛事的手段与经验成为旅游胜地。体育赛事会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与管理水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旅游目的如能很好地借鉴,将会不断提高吸引力,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体育赛事增进旅游目的地文化交流

体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展示方式,而通过影响力超强的体育赛事可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交流和沟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事举办地独有的名胜古迹、独特的风土人情,游客不管是通过观赏比赛还是旅游,都可以接触到与自身不同的文化。体育赛事的举办一方面会宣传赛事本身,同时也会宣传举办地特有的文化,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与观赏比赛并了解当地文化达到交流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中体育赛事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非常重要的一种旅游产品,并有着非常强烈的吸引力,体育赛事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不管是从表象还是理论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将旅游行业与体育赛事结合能够促进相互间的发展,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应考虑旅游目的地的因素,尽可能选择有能力承办并会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在已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应尽力开发、挖掘体育赛事,尽可能丰富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考虑承办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对于经济较发达的旅游目的地,如一线城市可积极申办国际或国内级别较高的体育赛事,对承办能力有限的旅游目的地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寻求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也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