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21:33

历史课堂论文篇1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二)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三)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历史课堂论文篇2

教师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备课备什么?一要备学生,二要备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因此,备课无止境。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的灵魂,十分重要。一堂好的历史课,肯定有正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的。反之亦然。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备课不备教学目的,随意性很强的课。没有教学目的课,没有了灵魂,因此,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我们说教学目的是灵魂,因为教学目的是建立在研究了教材和学生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目标,它直接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史论史实的补充,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具的选择等等。

教学目的要有三个方面组成: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例1:《北伐战争和叛变革命》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

1.了解、掌握北伐战争和叛变革命的主要史实。

2.感染工农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

3.受到一次分析历史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基本能力训练。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要求学生:

1.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平解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通过旧政协与新政协的比较,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比较能力训练。

上述两例教学目的都制定得较确当,教师易操作,目的容易达到。

如果在教学目的中将能力培养作如下表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等等,则流于空洞,难以把握。因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累积递进的过程,只有具体化、针对性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更容易操作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

教学难点一般都是学生不易认识理解的内容,而这一难点又是学生应该认识理解的内容。

例1:《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政局变动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清朝政局变动的影响。

例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和作用。

从上述二例可见,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重合的。但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例3:《元朝的统一》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统一过程中的大事。

难点:元的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辩证关系。

例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难点: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一般来说,确定教学重点相对确定教学难点要容易些,而教学难点的确定往往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吸收别人经验之外,也要根据自己所教对象,多作调查研究,注意经验的积累。为此写教后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教具

历史课的教具主要有小黑板、挂图(图画与地图)、幻灯、投影、录音、录相,等等。运用教具是为了提高课的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具的运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相一致。运用教具可以增强听觉和视觉效果。

在实际中,目前还存在两种需要加以克服的倾向:一是上课没有一件教具;二是运用了教具,但不恰当。有的是为了用教具而使用教具,有点“装门面”的味道。有的没有配合讲授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影响了效果。

有些学校条件比较好,各种教具都有,在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因为一堂课使用教具的种类不能太多,以免造成学生眼花缭乱。

农村中学目前大多条件还有限,录相等器材还不具备,但是最普通的教具——小黑板总是有的。备课时在小黑板上画一张路线图,写一段名言诗句,列一些数据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案的具体实施,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比如有人的因素(教师与学生),教材的因素(课本和辅助教材),教学时间的多少,教学方法手段的先进性,授新课、复习课和考试评价,以及一节课从复习旧课到完成作业的全过程,等等。本文限于篇幅,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三个问题。

(一)组织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和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把学生组织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得当,不但可以促进教和学的活动正常进行,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组织教学。从一个教学内容过渡到另一个教学内容时,要用过渡语。从一种教学方法过渡到另一种教学方法时,也要用过渡语如:“由于……,结果导致了……的发生。”“……之后,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请同学们看黑板”等等。

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而活跃的,协调而融洽的课堂气氛来组织教学。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相反,拘谨而刻板,冷淡而紧张的气氛会使学生厌烦,产生不利于学生的情绪。

(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已成为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教学过程来看,可以把提问分为复习旧课的提问,讲授新课的提问,课堂小结的提问。从提问方式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是什么”和“为什么”两大类。从思维角度看,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层次的提问,分析、比较层次的提问,和论证、评价层次的提问。从思维方向看,有集合性思维的提问,也有扩散性思维的提问。

在复习旧课中,我们一般采用“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课中,以“是什么”和“为什么”交替为多见,在小结中,以归纳总结性的提问最多。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日益受到历史教育界的重视。这一点也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设计下列的问题比较容易。如:是谁?哪一年?什么地方?但这种问题解决的记忆,学生通过看书就能回答。

有些教师在备课中,设计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

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问:“慕尼黑协定明明是公开签订的,为什么称它为‘阴谋’?”

有人将这类问题与采桃子作比喻:“问题”好比树上的桃子,学生要采桃子必须要“跳跃”或“登高”。在教学中,固然也可适当运用前一类的问题,但更提倡运用后一类的问题,使学生“学”而“思”,在“思”中“学”。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什么是突出重点?先举两个同样的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来克星顿枪声”的教学实例。

例1:教师让学生看关于“来克星顿枪声”的内容。

师问:“来克星顿枪声”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答:1775年4月18日。

师问:“来克星顿枪声”标志了什么?

生答: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响起了第一枪,战争爆发了。

师答:哪位同学把“来克星顿枪声”这段内容归纳一下?

生答:……。

例2:教师出示绘有《来克星顿之战》示意图的小黑板,指图描述。

“1775年4月18日深夜,一队英军从波士顿出发去偷袭民兵的秘密火药库。民兵保尔·瑞维尔驾船走近路赶在英军前面,骑马飞驰通知沿途民兵作好战斗准备。凌晨,英军到达来克星顿,与民兵相遇,枪声响了起来,不知是谁打了第一枪。英军继续前进,破坏了康科德的民兵火药库。这时天开始亮了。埋伏在树丛中、房屋旁、石块后的民兵纷纷向英军开枪。晨曦中,穿着红黄色相间的军装的英军成了民兵最好的射击目标。英军晕头转向,逃回了波士顿。北美民兵用散兵战打败了英国正规军,谱写了一首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乐曲。”

比较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例1的教师运用看书、提问、归纳三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来克星顿枪声”这一知识点。例2的教师自制“示意图”描述“来克星顿枪声”,目的也是让学生掌握“来克星顿枪声”。例1的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只是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复训练。学生是通过课本的文字来记忆“来克星顿枪声”。例2的教师通过描述提供给学生较多的信息量:4月18日到4月19日具体地描述为“深夜”,“凌晨”;瑞维尔的行动路线说明了他赶到英军前面的可能性;作战双方的特征和民兵打败英军的军事原因,等等。

两位教师上课所用时间基本一样,备课所用时间当然不一样。例1的教师不用备课也可以这样上课。要做到例2,显然不备课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学习时间一样,但得到的信息显然不一样。例2的教师已经为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在军事方面埋下了伏笔,而且恰到好处。正如评课者所说,这种课才有“历史味”!先给学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作业、复习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教学重点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怎样突破难点?突破难点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将难点作浅化处理。比如把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难点进行浅化处理:举一个明代苏州机户的例子,然后归纳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是运用学生旧知识,作比较,打比方。比如:把西欧封建庄园与东汉田庄作比较;把统一前德意志、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特点与中国春秋战国作比较;把北洋军阀统治与藩镇割据作比较。

三是把难点分解,设计问题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置阶梯与学生共同讨论。比如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变成问题组:

“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

“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

“不杀蒋呢?”

历史课堂论文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课堂文化构建方法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听评课上也越趋专业化,进入一种新模式――课堂观察。它要求我们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教学专业的发展。在课堂观察中,笔者更侧重于从课堂文化这个维度进行观察分析,或者说是希望能借此挖掘出更多历史课堂上的感悟和惊喜。现结合自己在课堂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实践,尝试就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构建怎样的课堂文化及如何构建做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关注学生需求,构建“多元课堂文化”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每个学生都是特殊个体,有其自身需求,当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围绕学生的个性需求展开,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动的开发式学习时,教学才更有意义,也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我在准备讲授《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这一单元时曾问学生:“你们喜欢阅读小说吗?喜欢欣赏美术作品吗?喜欢听音乐和看电影吗?”学生听后都很兴奋,纷纷表达自己的心意:“喜欢,都喜欢”“我喜欢听音乐和唱歌”“我喜欢看小说”“我喜欢美术和画画”……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有股动力,我要满足他们的愿望与需求。接下来,我把本单元分成四个学习模块: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让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自由组合探究学习,并希望课堂上他们能以别样的形式与大家一同分享和学习。一周后,当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时,内心充满激动与感动。文学组穿越时空,角色扮演了“雨果、巴尔扎克、海明威和鲁迅”,讲述他们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特点。美术组带来了他们的画作,想借此与名家斗艳。音乐组表演了歌剧《卡门》的一段情节,其夸张的表情,大胆的演出乐得全场笑开花。影视组则给我们分享了精彩的电影片段和娱乐八卦,让课堂充满趣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我认为,教学上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从学生需求出发,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他们会撑起一片丰富多元的历史天空。

二、尊重理解学生,构建“和谐课堂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先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无论你的实际年龄有多大,要想和学生真正和谐平等相处,“打成一片”,都首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将心理年龄变得和学生一般大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这样,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中。

在讲授《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很坦白地跟学生说,老师对于课文中提到的一些高新科技可能了解得还不如你们详细,希望到时由你们来给我当讲解。学生听后,先是“哗”的一声,然后就有学生回答:“老师,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上课时,当我讲到“两弹一星”这个知识点,有一位男生很神气地大声说:“老师,这个我可以为你讲解。”其他同学起哄笑话他,而我不但没批评打断他,反而表示非常赞赏他的勇气与才气,鼓掌欢迎。课后他还特意做了个课件向我们展示我国最新的导弹类型,带给我们无尽惊喜。

很明显,教师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以开放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感受、思想和意愿,给予学生参与的自由和选择的机会,学生就能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从中领悟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也能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大锻炼和提高,自信心也进一步增强。

三、转变思维模式,构建“智慧课堂文化”

学生走出校门真正能用在生活中的具体知识技能往往很少,特别是历史学科,往往被认为是偏门学科,没什么实际用处,因此有些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但是,笔者认为其实历史学科中的方法、策略、思维将会以更为内敛的方式沉淀在学生内心深处,成为他们人生思考的重要支撑。

在分析《罗斯福新政》背景时,我尝试突破传统的先背景后内容模式,先与学生共同探究新政的内容,再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反思新政实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学生结合教材及已掌握知识,普遍能答出“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摆脱社会危机的需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等原因。“还有其他吗?”每次学生答出一个原因并得到肯定回应后,我都会继续追问。“这都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人会不会也有影响呢?”学生会立即想到劲敌“苏联”,从而再得出“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经验的启发”。“以上原因有提到经济、社会、政治的,还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思考呢?”学生也自然想到还有个“文化”角度,也不难得出“民主、平等等人权思想的影响,关注民众生活”。思考并没有止于此,我与学生共同探讨了七个新政施行背景后,让他们课下再进行探讨。虽然分析这部分内容用时较长导致不能完成本节教学预设任务,但我认为为了这样一场精彩的师生思维碰撞场景很值得。

四、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命课堂文化”

先进的课堂文化离不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为此,我们必须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赋予历史知识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同时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进行思考,并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

历史课堂论文篇4

关键词:历史课堂;人文精神;培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名义上我们现在的历史教育处在第三阶段(素质教育阶段),然而在实际上仍停留在第二阶段(应试教育阶段)。高考指挥棒在根本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基础教育。

在这个形式下,我们的老师、学生等众多群体都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高考,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也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出现断裂的,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只关注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被完全忽视的,为此历史课程的人文性质被磨灭了,剩下的只是单纯的历史知识。同样,学生也是如此,在升学的压力下,他们基本上也是拼命的去记住这些历史知识而没有去理解其中的人文内涵,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成为一句空谈。

虽然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但是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在2001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反复的强调了人文精神,把对人的关注与尊重提高到了与知识能力并重的位置。此外,在历史教材上,为了突出历史课程的性质以及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必修二中用了一个专题来阐述人文精神(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用好教材,充分发掘教材里的人文精神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老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材观,摒弃“教教材”观念转而变为“用教材教”。教科书基本上是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来编纂的,在上面也谈到现在的历史课标在不断的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必定含有很多这样的情感态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去发掘它,拉近历史跟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

(2)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堂上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的范仲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这些历史人物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与价值观。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并不是是空洞的,需要我们历史老师不断地去升华,通过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引领学生去感悟历史当中的人文气息。此外,我们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好的人物传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这些历史人物的人文内涵,并去体会其中的含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得到统一。

(3)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结构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此外,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的思维跳跃起来,让人文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参透。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可以说,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是无处不在的。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特有的个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适时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焦点,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可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历史教师应转变已有的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

在当下评价一个历史老师的优秀有否,主要是看他的业务能力和他的教学质量,但是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党在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老师必须转变已有的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着人文气息。

时代在发展,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我们我们的教育,树立全新的意识,这是我们身为人师的责任。我们只有树立了责任意识、全球意识、法律意识等等,才能身体力行的贯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是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熏陶,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动。老师要掌握这些意识,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文科学知识,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2)打破传统教学定势,坚持以学生文本的理念

在我国现在的教育大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重头戏,因此,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老师必须明白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主动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人文精神的内化。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看法,进行换位思考。也就是说在师生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改变以前老师绝对权威的课堂局面。在新的师生环境中,我们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3)人文精神的培养要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是相互统一的。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在这里我们并不排斥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我们时代的呼唤,也是回归教育本源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科学精神教育也是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两者得到一个有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课堂论文篇5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故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将史实故事化,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促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柳树”,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柳树有一个名称叫做‘左公柳’,有谁知道左公柳的由来。”顺势向学生简单讲述左公柳的故事,继而调动学生对左宗棠这一人物了解的兴趣,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进而让学生在形象的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二、自主学习法,培养高效历史课堂主动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新课改基本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借助自主学习法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在教学“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时,为了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秦国的统一以及作用、焚书坑儒的原因等,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总结归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会面临哪些问题,秦朝为什么要统一六国,秦始皇到底是怎样的人呢等。在自主学习结束之后,我结合这些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还能节省时间,进而确保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的效率。

三、小组合作法,培养高效历史课堂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课程改革以来广泛被教师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形成。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小组合作法应用到新课教授过程,可以组织辩论活动或者是讨论活动等,进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辛亥革命的价值,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一个问题“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吗?”然后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双方以“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辩题来进行辨论,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环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四、案例分析法,培养高效历史课堂应用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历史教材,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进而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改革开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讲完这一节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下面一则材料进行了分析。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3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三位。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疫情;同心协力,面对汶川地震。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

(1)通过阅读上面的几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请你从工农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国际地位等方面各举出一例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祖国面貌巨变。引导学生思考上述材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而且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思考问题中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五、对比教学法,构建形象课堂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我认为对比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学生在对比过程中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进而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日本明治维新”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复习旧知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将明治维新与对比学习,如历史背景、宗旨目的、领导阶段、变法阻力、推进方法、文化差异、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将其汇总为图表,这样一来既能将知识系统化,又能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加深学习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历史课堂论文篇6

历史课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其他科目中不能比拟的,所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方法,要懂得创新。最显著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中来,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记住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老师讲完一堂课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谈一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想,哪些人或者哪些事对自己触动较大,如果你是这个事件的重要人物你会怎么做,可以让多个学生谈一谈,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前人的经验,精神,更能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想,把自己的情感和历史相融合,让学生懂得爱憎分明,懂得什么是良好的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教会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而不加入情感教育,就让历史失去了色彩。对于知识,教师可以传授,但是对于感情,却是学生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光靠学生的自身是不够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就算把情景教育引用到历史课堂来也不是一定会起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来活跃课堂气氛,能让人心有所触动的必定是情感,所以历史不应该只是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精神教育。一个只有知识而没有精神的人是不健全的。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应该为以前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树立爱国情感,把历史发扬光大。

二、通过历史确定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要从历史出发引导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人生观,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传递正能量的意义。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传承一些优良传统,如何继承我国的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历史都具备真实性,所以更具有教育意义。像有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例如日本侵华战争,对于这样的灾难我们很痛心,我们要正视历史,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现在的和谐社会多做贡献,不让类似的惨痛教育再发生。通过历史课我们也可以结合当今现状让学生讨论一下,比如说事件,学生可以结合教科书来分析一下我国与日本目前的现状,如何让祖国更加强大,树立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一个团结的民族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一些真实的实例教会我们要拥有正义的、顽强的精神,教师要把这些情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更能触动学生的自豪感。也为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做好了铺垫。

三、总结

历史课堂论文篇7

人文价值即彰显人的作用,强调人对改造社会、在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我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在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下,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笔者立足工作实际,基于人文视角,对其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植入的重要性及其教学实践的创新之策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水平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及其教学尝试。

【关键词】

初中历史认为价值课堂教学历史文化

历史往往反映着过去时期的民族沉淀,展示着过去和现在、未来之间的某种联系的一门学科。通过阅读历史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对于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增进初中生对民族过去了解,笔者认为,导入人文价值对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策,本论文将从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学任务极其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一、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为学生更好的展示了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演变规律的认识,即历史演变的批判继承性。正如同志所说的,“学习民族的历史遗产,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加以批判性的总结。”我们今天的发展只是中华民族长久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但也必须以继承传统历史为前提。我们应正确面对历史文化,继承、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也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精神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弘扬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培育学生养成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等。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此外,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从历史发生的背景、对时代的价值意义、历史成败的原因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发散性的逻辑思维,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逻辑判断能力。

二、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确认,首要解决的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归属范畴,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形式,还是历史运用的一种形式,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追求对历史现象的还原。而历史运用则是历史学家在系统整理人类历史的基础之上,针对历史的本质及意义而做出的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过程。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不单是有限的时代、国度,反而包含着更广阔的历史时空,在感受过去时代环境、与不同地域的人进行思维性的交流沟通,从而广泛吸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智慧及优秀经验,在世界历史的无线进程中,感受个人有限的生命体,实现自我生活、价值的超越、升华。

由此可见,历史学家的工作,往往有着细致、繁杂、明确的目的性特征。而中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还达不到历史研究的层面,学习的目的也绝不是让其去寻找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应用层面。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强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拓展其历史阅历积累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寻求一些规律性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三、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思考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人寻求社会化的一种途径,是人实现自我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性过程。由于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复杂性、综合性的特征,决定着实际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靠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而解决的。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呈现的综合化特点,使得现代的教育及课程设计也日渐趋于综合化。而历史本身就与各种边缘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学科自身的发展轨迹就是一种历史形式。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需要深入的挖掘上述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比如,在与历史有着深刻联系的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学时,而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及法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该时期历史状况。

除此之外,人力教育对国家的安定及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历史所描述的大多是人类社会的过去,然而,时间是连续不断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都统一于时间的维度上,过去所形成的史学思维模式,对人类认识现实生活及预测未来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史学思维模式是人类社会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倘若缺乏历史教育这一基础,便也就不存在可持续性的社会稳定及进步。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世界各民族只有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传统,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我国历史学有着包含儒家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内涵,对民众个人的成长进步,以及民族的繁荣昌盛,都有着基础性的地位。

总之,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实践,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日渐成为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它不仅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历史意识,历史学科以其厚重的内涵,还不同程度上吸引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去拜读它、专研它。

【参考文献】

[1]鲍坚勇.中学历史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考试周刊,2009(14)

历史课堂论文篇8

一、紧扣课时中心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与老教材的编排不同,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太平天国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太平天国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太平天国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

二、优化三维目标

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三维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

我在讲授科举制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隋炀帝大业元年某日凌晨(公元605年),都城长安各地张贴了一张新告示,引来了不少百姓的围观。告示上写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表皇恩浩荡,特开恩科,设明经、进士二目,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三教九流,一律分科取士,择优录取。钦此!”同学分组合作探究:如果你是当时的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平民百姓,你会分别抱以怎样的态度。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学生既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意义这个知识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三、锁定时空要素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节内容时间跨度太大,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学生很难在这么快节奏的时间跳动中定位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而“疲于奔命”,更不用说自身素质的提高了,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必须首先锁定好时空落点了。

时空落点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离我们有多遥远,她必然发生于特点的时间特点的地点中,与特点的人物相联系。我们如果能锁定好时空落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

我在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点定在了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创设了“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四、创设核心问题

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情境创设的关键,好问题一个就够了,一个好的问题既紧扣了课时中心,又优化了三维目标,更重要地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挖掘,从而更加实效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我在讲授《美苏争锋》时以古巴导弹危机为突破口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1962年10月16日,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就古巴导弹问题召开了一次最高军事机密会议。肯尼迪总统就如何处理导弹问题咨询了几位将军。最后达成两派观点:一派主张武力解决,另一派主张和平解决。思考:就当时美苏时局来看,如果你是肯尼迪,你会听取哪派观点,为什么?

历史课堂论文篇9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课堂本来就为了展现学生的生机与灵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一言堂”,教师包办教材的解说与传授,忽略了学生创造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培养,违背了学史的教学目的跟宗旨,使得历史课堂常常死气沉闷。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师生相互配合,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历史教学进度。

2.尊重个性差异

教师往往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忽略个人差异,每次布置作业的难度或是考试试卷的标准都按大部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致使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常常完成不了任务,对此,教师恨铁不成钢会采用老式惩罚措施去鞭策学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学生更易产生厌烦情绪,怕学习。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尊重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症结所在和问题所在对症下药,适当的进行沟通,加强心理疏导、提升学习信心、坚定学习目标,使得学生信任老师,转为学习的动力。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所谓“良师益友”,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教育理念,需融洽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将“平等”、“尊重”、“和谐”等观念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在课堂敢想、敢说、敢问、敢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尤其不应吝啬自己的赞美,对积极向上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誉,真正做到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提高自身历史素养的重要保证。“如何教?”“怎么学?”无疑是新课改下关注的重点,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高效完成历史课教学任务。

1.巧设活动课

历史老师可以巧设活动课,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单元目标,适时地布置活动课,改变照本宣科机械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资归纳知识,准备好充分的学习素材,在历史课上课前期进行提问,让学生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学生搜集资料期间,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记忆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史实的掌握。再者,开展活动课,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归纳、整理、对比等思维能力。

2.善用史料

活用史料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投入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以史育情、以情载志。史前大师钱穆说过:“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目的,而亦更无意义可言。”由此可见史料十分复杂丰富,善用史料十分重要。生命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在历史中都能找到,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时,教材上的文字与图片,无不揭示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和无道,影像资料的观看更让学生对这段史迹有了深刻的感悟,好像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对百姓进行大肆屠杀的景象就在眼前,真正融入了这段历史。很多学生对此都有深刻感悟“生命的脆弱”“远离战争,维持和平”等等,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可见善用史料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且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讲述史料必不可少,总之,恰当地运用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热情,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活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充分利用声、色、像还原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多媒体能够带来更全面更多渠道更多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除了教材内容外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在讲《秦朝统一》时候,教师就先带领学生观看了李连杰主演的《英雄》,影片结束不免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何残剑要放弃刺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变的激烈活跃,然后讲述教材内容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和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4.角色扮演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教师在历史讲解时,可以适时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当学生集体扮演只有书中才看到的历史人物时,就可以把遥远的历史人物拉近把历史史实拉近,人物塑造就诞生了。毋庸置疑,角色扮演能够创设历史情境,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还原历史真相。如在讲授《19世纪中叶的俄国》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农奴、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沙皇,以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俄国当时的社会形势、社会背景。

三、结语

历史课堂论文篇10

“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是在小组合作基础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尝试,主要特点就是教师尽可能的退出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中既是学生学习的同伴,也是课堂活动的观察者,还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强调课堂上生生、师生间的互动性与讨论性,使得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个模式:倡导“自觉参与,自主体验,自信合作”。三研备课:研究教材与学生、方法与策略、导学案与教案。六步学案:导学案中严格按照学习目标、温故知新、自主研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感悟反思六步设置。八环课堂:课堂教学分八环节:目标解读,检查汇报,激情导入,提纲挈领,交流展示,合作提升,成果反馈,作业小测。通过这样的课堂模式的实施,实现让学生自信合作、快乐学习、愉快生活的目标,从而达到“阳光三年,照亮一生”的育人理念。

2“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

2.1科学分组,兼顾全体

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是保证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取得成效的前提。教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和编号。一般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与兴趣、学习能力与行为习惯等。在每个小组中都要有一些学习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从而平衡小组之间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另外,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灵活掌握,需要情景剧表演这样的活动展示时,就可以打破相对固定的小组,以原来小组为基础,适当的吸收其他组的学生,或者打破组的界限,由一些有表现欲望的学生来进行等。

2.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互的学习方式。不管是课堂的讨论,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活动,小组内的各个成员一般都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小组必须选出一位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以及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在小组内要对每一位组员进行任务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展示员、评价员等等,甚至连负责补充都有具体的人员。只有分工明确了,确保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各司其职,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3制定学案,科学合理

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制定教学案是“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取得实效的关键。从学生要掌握的目标入手,在目标展示环节将所要达成的目标展示给学生;在自主研习中对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独学完成,组内结对子进行检测;有一定能力要求的部分在合作探究中展示,由学生在自主研习过关后进行组内研讨,这个环节要求各组进行的同时由展示员把研讨的成果展示出来,以供各组之间进行评价和补充,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或者直接与老师探讨;对于本节课的难点部分一般会在拓展提升中出现,这个就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组间的讨论、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真正的学为己用;达标检测部分是对学生本节学习程度的印证,能够做到正确率达到80%以上,就基本上完成了本节学习的目标。而这段时间的上课证实,学生大多数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正确率在95%以上。另外鼓励学生学会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将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交叉、渗透,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4活动穿插,形式多样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合作形式是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式,如在课堂中穿插活动环节:视频欣赏、小品展示、历史重现等。通过丰富的合作交流形式,调动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巴黎和会这段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历史重现的活动环节。从班级中找出学生分别代表英、美、法、德、日、意五国,在请一位学生做中国代表,让他们感受当时的氛围以及体会当时各国的愿望和最终达成《凡尔赛和约》后他们的不同心境,从而轻松的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并且对于突破本节的难点———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2.5科学评价,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