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9:58

中医护理学论文篇1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调查对象共有526名,而526名(100.00%)学生均认为中医护理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方式不够理想。其中,有117名(22.24%)学生还希望学习中医饮食及情志护理知识,有231名(43.92%)学生希望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有97名(18.44%)学生希望学习中医美容知识,有81名(15.40%)学生希望学习经络腧穴知识。具体数据详见表1.

二、讨论

根据本文的调查显示,所有的学生均高度认可了中医护理课程,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认为现阶段的中医护理课程内容不够全面,教学的方式、手段不够新颖,因此,中医护理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下面将根据中医护理教学现状,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大力扩展教学内容在《中医护理学》课本设计中,多增加养生保健、中医美容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单元,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护理学习兴趣,以便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改变教学方式传统式教学方式是以课本、学生、教师三方面为主,老师将课本中的知识通过黑板的模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也并不能更为全面的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因此,教学方式上的变更是势在必行的。例如:教师准备更为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像人体针灸模型、多媒体播音系统、按摩床等,教师在一边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教学工具进行更深一步的讲解,如:护理操作性动作示范。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使得教学形式更为直观和形象。

(3)改善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应专门为护理系的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并与医院模式相结合,形成新型的院校联合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充分学习了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将其分配至实习基地,给予临床实习。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

(4)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式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观念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古板知识给学生,这样的做法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传授中医饮食护理的同时,教师可以围绕着学生常见病症进行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制定出具体的饮食调护方法;在普及病症原理和中药知识的同时,可以引用书籍或电影中的病亡片段创设教学情境,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因肺痨而死,这说明了中医中的“忧悲伤肺”原理,那么,若在林黛玉发病初期,该用哪种中药进行调理才更为有效呢?这种创设性问题的抛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整节课堂的活跃度。

中医护理学论文篇2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中医护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中医护理 发展因素 临床应用 对策

       1中医护理发展的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卫生部和教育部规定:护理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体[1]。1983年恢复本科教育,但内容浅显,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差。所以整体上讲,护理人员基础理论知识较差。中医本科护理从1999年开始起步,而且大多是在原来中等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滞后,对促进中医护理发展意识很淡薄等[2]。总之,促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1.1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由于传统医学中存在医护不分的现象,所以中医护理学不象中医学一样,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轮廓。因此尽管医护在职责上分了家,可中医护理学的学科特色不显著,定位不准确,使得中医护理发展目标模糊,这大大影响了学科前进的脚步。由于定位不清,所以在高等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体制和培养方案上,表现出对中医的信心缺乏:现代护理学内容占主体,中医护理学内容不断缩减,中医特色在削减,甚至很快要消失。

       1.2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促发展的意识及氛围

       中医护理科研力量主要包括临床护理人员及中医院校的专任教师。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层次普遍较低,中医理论知识薄弱,知识面较窄,缺乏多学科知识。另外,医院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妇女,护理工作平凡、琐碎,使护理工作人员难以超出自身的工作圈子去开展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1.3中医护理高等人才的浪费

       尽管中医本科护理从1999年才开始起步,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院校仍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青的大专、本科毕业生,掌握了基本的科研理论知识。但是,较多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由于下临床后与其他护士一样打针、发药、轮晚夜班,中专毕业的护士与本科毕业的护士的实践范围没有明确的区分,使有限的高等护理人员不能人尽其才,甚至流失。

       2 影响中医护理发展的因素

       2.1现有的中医护士数量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即使是在中医院,中医护士的数量也相对较少。以我院(二级甲等中医院)为例,中医护士只占所有护士数量的20%。

且大部分是中专学历,中医基础理论薄弱,缺乏足够的辩证施护能力,虽能进行简单的中医技术操作,但不能将中医的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她们较少阅读中医护理文献,缺乏中医护理科研的能力。与此同时,可供阅读的中医护理论文数量也较少。这与日益蓬勃发展的西医高护、璀璨满目的西医护理论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医护理学论文篇4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29-673.

②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11,24(4):71-72.

③王士才.护理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及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0-132.

中医护理学论文篇5

 

一、中医护理课程发展现状

 

1、中、西医护理课程分离。

 

中医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中医和西医两个专业,课程为西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和中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将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分离不但要重复学习护理内容,而且使学生在应用护理知识时思维也会出现分离,在应用时要首先区分是中医护理还是西医护理,不利于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传播,不能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护理思维,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中,当前已经实现了中西医临床课程整合,而对于中医护理专业来讲也要实现中西医护理课程的整合,这是中医护理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长期医护不分

 

因为很多历史发展原因在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实现医护分离,在建国以后才逐步实现了中医护理学的独立发展,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大量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学才逐步得到了分离形成了一个独立学科。客观来讲中医护理学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系统,但值得提出的是这一学科来源于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护理理论根植于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对中医护理学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促进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3、中医护理处境尴尬

 

中医护理学发展遇到的阻力不但包括上述因素,还存在下面这些原因:在医学临床上应用中医护技术较少,就是在中医院很多护理人员也选择应用西医护理技术,一般情况下只有医生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护士只是起到配合作用。在学校掌握的中医护理技术得不到有效应用,限制了学习热情的发展,给教师的传授也带来了很大困难。中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整体观念”、“治病求本”,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才能看出疗效,不如西医治疗迅速。所以医生在选择治疗疾病的技术时因为受到经济利益和利已思想的影响,都会选择西医技术,因此中医护理应用一再受到排挤而不能健康发展。

 

二、对策

 

1、整合专业课

 

(1)中、西医护理操作技能课程的整合。

 

西医护理学和中医护理学在内容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将两门学科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在护理学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如在西医护理学的热疗法部分引入中医护理学的热熨;在西医护理的注射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穴位注射技术;在西医护理的灌肠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中药灌肠技术等。利用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中医护理技术属于护理操作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病人护理问题时,可以自然想到应用中医理论和操作技术,而不会只有在中医院或中医科才会想到应用中医护理技术。

 

(2)中西医护理临床课程的整合。

 

把中医内科护理学和西医内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西医内科护理学,为了彰显中医特色可以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作为框架。如针对一种病症可以依据病因、分辨病症、进行检查、应用中西医进行治疗与护理等进行综合治疗;还有,可以将中医骨伤科护理学与西医外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实现中西医儿科护理学的结合和中西医妇科护理学的整合。全面实现中西医护理学课程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在遇到一种病症时可以自然应用中西医理论进行思考,而不将中医与西医分裂开来,使中医护理得到良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护理意识。

 

(3)扩展课程的整合。

 

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护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理论,不同学科之间出现相互渗透与相互交叉现象越来越多,如护理美学、护理教育、社区护理、老年病护理、健康教育等,因为规定每门课程都要有学分和学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安排大量学时;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大量重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应受一本教材一门课程思维的限制,可以研究将课程设置为护理人文社科扩展课程和护理临床扩展课程,第一种课程可以包括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第二种课程包括社区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健康护理等,在充分研究这些课程的基础上,提炼出这些课程当中的新理论和新知识,实现全面整合防止重复讲解,使用最少的教学时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材

 

当前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过程中要重视培养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意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其他专科护理当前已经依据护理程序实施,也就是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办法、护理评价。中医护理作为专科护理课程,它的实质就是护理程序,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护理程序模式,只是专业术语是中医而已。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新入学的学生形成统一的护理认识,防止出现过于独立的中医传统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实现教学中的对接学生因为不易理解知识而导致厌学。在编写中医护理教材过程中要依据当前应用的现代护理模式,应用中医辨证护理和传统护理技术进行整体护理,对当代中医护理学逐步完善和发展。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教材

 

主要方法就是利用任务引领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学生能够掌握中医护理知识:一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常识;二是中医常识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三是中医护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求以人为中心,人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的认知;四是网络信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保健医疗宣传等。综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教材内容、大量参考资料、网络信息文字共同构成了“理”。在进行教材编写时不但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而且还应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的教学方式,如任务引领教学,出示任务或任务的一部分,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理”与“实”的综合运用,实现理实一体化而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这种形式的教材改革不但为师生参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多方面表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中医护理学论文篇6

1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医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结合自身的特点,在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在全国中医院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对我国民族文化和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贯穿着中医药学发展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药学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发挥中医文化的功能,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为医学界讨论的热点。

2中医文化特色融合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实践分析

护理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将中医文化与护理服务相融合,是中医文化功能发挥的体现,也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从以下几点具体说明如何进行中医文化与护理服务融合的实践活动。

第一、构建中医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与护理服务的融合创造基本条件。通过构建中医文化的基本框架,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理念,提高护理服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医院的护理人员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文化理念的促进下,可以提高护理服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1)结合医院实际,制定科学的任务目标,对护理服务进行指导。每个医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不结合自身的状况盲目开展工作,就会对医院造成损失。因此,我们要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科学的任务目标。例如,制定完善的制度,保证护理工作有序的进行;组建服务质量监督小组,督促护理服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定期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些都是中医文化的具体体现,使护理服务在完善的制度下进行,完成护理服务的任务目标。(2)体现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完善护理服务的培训资料。中医文化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医院的护理部要不断的对中医文化进行研究,充分体会其内涵,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一套符合医院实际,并且在内容上充满趣味性,简单易懂的培训学习资料。护理人员通过学习资料,体会出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护理服务理念,促进护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3)以中医文化为基础,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医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就要发挥这方面内容的功效,为医院的护理服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培训、考试等方式渲染中医文化,体现中医文化的特色。

第二、中医文化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中医文化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在实际额工作中对护理的作用非常大,帮助病人更好的恢复,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1)在对病人的护理方面,遵循“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理念,时刻关注病人的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问题的严重化。根据病人病情昼夜波动大的情况,有重点的对病人进行护理。(2)在对病人的管理方面,结合中医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且制定科学的作息制度,保证病人的休息质量。同时要针对病人的特点制定护理内容,控制饮食,加强心理护理。(3)在用药管理上,结合“子午流注”的理念,按时按量的为病人提供药物服务,尽快使病人回复健康状态。

3结束语

中医文化与护理服务的相融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医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实际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将中医文化融入到护理服务中,使护理人员深刻的认识到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确立了一种共同的道德行为、职业规范,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医文化的力量帮助护理人员提高了创造力和凝聚力,促使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中医文化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意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为医院形成优质的护理服务而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中医护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教学;分层次教学;理论成绩;综合能力;满意度

中医护理较西医护理更为复杂,护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因此中医护理实习十分重要[1]。我国护理学院实施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以西医护理为主,对中医护理只是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未深入讲述中医护理的内容。由于学校对中医护理不重视导致中医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扎实,数量不足。中医院往往由护士长和护理部联合制定考核计划对中医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护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信息传达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2]。分层次教学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向上攀登[3]。本研究将分层次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护理教学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在医院实习的60名护理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观察组男生1名,女生29名;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2.14±0.57)岁。对照组男生2名,女生28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16±0.5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观察组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护生实习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12周。前2个阶段为分层次教学实施阶段,后1个阶段为归纳阶段。1)分层依据:行为考试20分、理论考试40分、操作考试40分,根据护生的分数确定层次:80分及以上为优秀层,70~80分为提高层,70分以下为基础层。2)基础层教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掌握穴位、穴位按摩和敷贴法。提高层教学以四诊、穴位刮痧、熏洗、湿敷和经络学习为主。优秀层教学以深入学习四诊内容、经络、艾灸、穴位按摩、穴位拔罐、中药导入和腹部推拿等,并针对不同的体质进行护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生实习结束后的理论和技能成绩,比较两组护生的综合能力及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1)理论考试:基础知识60分,灵活运用基础知识20分,一定难度必做题10分,高层次护生选做题10分。操作考试:参照《中医临床“三基”训练》(护理学分册)和《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2010年版抽取题目并进行评分。2)临床综合能力:参照迷你临床演练评量表进行评价。包括中医四诊、人文关怀技巧、沟通交流、辨证实施护、中医健康教育。1~3分为不符合要求,4~6分为符合要求,7~9分为优秀。3)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护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80分以上为满意,60~80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例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实习结束后的理论和技能成绩

观察组护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分别为(86.12±3.57)分、(94.95±3.76)分;对照组分别为(80.09±3.41)分、(90.64±3.35)分;观察组护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t=6.690、4.579,p=0.000、0.000)。

2.2比较两组护生的综合能力

观察组护生在中医四诊、沟通交流、人文关怀技巧、辨证施护、中国特色教育优秀率分别为93.33%(28/30)、96.67%(29/30)、90.00%(27/30)、93.33%(28/30)、86.67%(26/30);对照组分别为70.00%(21/30)、76.67%(23/30)、66.67%(20/30)、73.33%(22/30)、63.33%(19/30);观察组护生在中医四诊、沟通交流、人文关怀技巧、辨证施护、中国特色教育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χ2=5.450、5.192、4.816、4.321、4.363,p=0.020、0.023、0.028、0.038、0.037)。

2.3比较两组护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观察组对提高学习护理的兴趣、有利于不同学科综合应用、加深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联系、缩小课本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提高分析和判断问题能力的满意率分别为86.67%(26/30)、90.00%(27/30)、86.67%(26/30)、83.33%(25/30)、93.33%(28/30);对照组分别为63.33%(19/30)、66.67%(20/30)、63.33%(19/30)、60.00%(18/30)、73.33%(22/30);观察组护生对提高学习护理的兴趣、有利于不同学科综合应用、加深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联系、缩小课本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提高分析和判断问题能力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χ2=4.363、4.813、4.363、4.028、4.321,p=0.037、0.028、0.037、0.045、0.038)。

中医护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导师负责制护理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11

心内科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需要重症监护,且多有急症发作,要求护士细心周到看护的同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因此对心内科护士护理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护士圆满完成常规护理工作,还需要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不仅需要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技能,还需要了解疾病的治疗原则以及治疗过程中护理的关注要点,从而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完成。心内科护士的教育程度呈多样性,需要不断地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业务水平以满足临床工作要求[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导师负责制是经典的pBL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分组活动,解决一个指定的实际问题。导师通常是由教授来担任,主要是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提供帮助。心内科护士在工作中需要继续教育,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医生的指点和帮助,因此以医疗组中的主任医师为导师的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可能更适于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能够在提高护士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

1研究对象

建立教学小组:依据心内科医疗护理分组,将每一个医护小组作为一个继续教育的教学小组。导师由医疗组内的主任医师担任,因为主任医师的专业水平较高、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自身学历较高、教学能力强,足以胜任导师的职责。研究对象为与医疗组相辅助配合的护理组护士。

2研究方法

第一,病例引导:首先由导师选择本医疗组内的典型病例,组内护士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第二,小组讨论:在导师主持下,护士围绕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出问题,自由发言,互相启发,补充更正,最后给出适合的护理措施。在讨论过程中导师只针对问题引导讨论,一般不正面回答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当场解决不了,可留作护士自学。第三,查资料:护士们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籍、期刊杂志,或从互联网中寻求问题的答案。第四,导师答疑:每个典型病例讨论后,由导师总结所学到的知识点。导师以实际病例为出发点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相关资料,补充临床病例中未能展示的相关知识点,让护士能够深层次理解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及涉及到的临床操作,为今后护理类似的病例打下基础。第五,综合素质能力考核:阶段小结时每个成员进行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并进行医生、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最后得出综合的评价。导师指出每个成员的优缺点和继续努力的目标。

3综合考核及统计方法

综合考核包括:①患者满意度;②医生满意度;③理论考试;④技术操作考核。

4结果

①患者满意度:导师负责制应用前98.81%,导师负责制应用后99.06%,差异无显著性。

②医生满意度:导师负责制应用前97.63%,导师负责制应用后98.16%,差异无显著性。

③理论成绩:导师负责制应用前74.29,导师负责制应用后85.43。

5讨论

心内科护理队伍的组成是复杂多样的,护士的教育程度不同,有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而且他们的工作经历及经验也不同,整体素质不均但均有待提高。心内科的多种疾病均有发病急、进展快、危害大的特点,需要护士详细观察并掌握患者病程中的众多细节问题,因此对心内科护理要求较高。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必不可少,而继续教育的起点不同,传统的集中授课不能满足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的需要。常规的继续教育方式包括函授、夜大、短期培训班及网络等等,但是学习效果不佳,只是学历的提高。但护士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果为主,提高学历为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提高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继续教育才是我们最需要的。pBL教学法就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最终目标的,目前pBL教学法也应用于护理学的教育中[2-3]。心内科护理的继续教育不仅要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更需要护士向医生学习、掌握病人病情及处理原则,使护理工作能够密切配合医疗,顺利完成疾病的诊疗。护士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制”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合的,以心内科主任医师为导师的pBL教学法可能更适于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面临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导师制是pBL教学法的一种经典的小组教学形式,起源于十五世纪初的英国牛津大学,主要应用于本科生的教育。在我国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2002年后国内各大高校才将导师制应用于本科生教育[4-6]。导师制下导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密切,导师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不足因材施教,医学院校由于疾病表现的多样性及诊疗的实践性强等特点也广泛应用导师制。导师制的pBL教学形式中,每组由1名导师和多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目前心内科的临床工作中,每个医疗小组均由主任医师及主治医生等组成并配备相应的护理小组,从人员组成上符合导师制的pBL教学要求。pBL教学中导师应在熟练掌握pBL教学理念的同时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7],而心内科每个医疗组内的主任医师具有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完善、教学经验丰富等优势,完全符合导师的要求。因此,以心内科每个医疗组内的主任医师为导师,以本医疗组内患者的典型疾病为内容,以实际诊疗中面临的问题为基础,护士可以充分利用医疗组中的医疗资源,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全面学习,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实行导师负责制有利于医护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医护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医护之间的距离感,使护士充分了解医生对病情的判断、病程中观察的重点以及治疗效果的判定,促进了科室护士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罗玲,张爱琴.心血管内科护士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2):1072.

[2]杜小静,王彦,张玉华.pBL教学法在我国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旅行医学科学,2010,(4):56-59.

[3]谢芸.导师制联合pBL教学法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69-70.

[4]章志红,廖承红,平静等.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210-211.

[5]柏志全,李久香,敖杰男等.对推行和完善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72-73.

[6]童旭辉,董淑英,蒋志文,祝晓光,吴华璞.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7):556-558.

[7]欧阳霞,冯晓玲,李小梅.导师制在新护士培训教育中的运用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5):400-401.

作者简介:杨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中医护理学论文篇9

【关键词】 中医护理;中医药事业;大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现代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加深了护理服务的内涵和拓展了护理服务的范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护理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不足,中医护理应满足中医药学科发展,加速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寻找中医护理新的发展空间,使中医护理适应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1  中医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整体观、动态平衡观和对立统一观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中医护理应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基础护理,脏腑学说指导观察病情,经络学说指导护理技术。在认识逐步提高的基础上,确立了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攻补兼治的中医护理原则。这些重视调动机体平衡和康复能力的中医护理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它融汇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中医一贯重视护理,主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其在养生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证护理上具有自已独特的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和特点,同时强调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观点;提倡“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原则,通过掌握疾病传变途经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观中的“整体性”相吻合。 

        2  中医护理现状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弱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的发展有了一些滞后。但是近年来,在世界中医热的推动下,中医事业蓬勃发展,中医护理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2.1  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目前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护士出生,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上,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低于中医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欠缺,知识面窄,影响临床运用,并且当前护士人数短缺,在中医医院的中医护士比例占10%左右。由于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导致了护理人员不能分层次使用。 

        2.2  中医护理操作开展受制约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如:针灸、推拿、火罐、穴位按压、中药熏洗、坐浴、药熨等,临床效果显著,中医临床护理正在逐步发展。大部分医院在护理管理中沿用传统护理管理制度,与新护理思想的要求不相适应,限制了护理职能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中医操作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各方面的制约,护士只是单纯医嘱的执行者,护理工作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并且受治疗条例的限制,护士无权自主执行护理操作。现在的各个医院里,针灸、推拿、火罐等这些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都由理疗科的执业医师进行,护士也无从操作,影响了专科技能的提升和护理质量的保障,制约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2.3  中医护理的人员培训遇到瓶颈

        为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中医院校开设中医护理专业,培养高级护理人才,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和在职教育已有一定模式。但是随着中医院层次的逐渐提高,院内急诊,重危病人,手术病人的人数不断增加,医疗检查,治疗护理设备不断更新,原有的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临床实际需要,几乎都是西医应用较广。同时中医护理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护理专业招生下降。学校的中医教学学时数也减少,除讲授理论课外,无法安排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出现了教学与临床脱节的局面。在护理实践中多数护士认为需要运用中医知识护理病人,但临床护士中医知识匮乏,尤其是对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缺乏,护理的操作技能和中药知识了解甚少,影响临床运用。 

        2.4  中医护理学科缺乏科研创新 

        当前护理工作只能勉强应对临床,临床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知识缺乏,科研意识薄弱,科研知识更缺乏,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随着国家重视中医药发展,百姓对中医药需求面的扩大,这对我们的中医护理教育,队伍建设和护理服务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面临挑战,对中医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中医护理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3.1  在中华护理协会“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中指出: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3.2  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疗效的充分肯定,中医药的保健、养生作用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在2003 年sars期间,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sars患者并取得重大突破之后,更是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中医热。之后,在2010 年预防甲型h1n1流感时,中医的预防和药效更是的得到了彰显,在指导病人服药、饮食禁忌等中医药治疗过程中也更突出了中医护理人员在中医药发展中的紧缺。 

        3.3  在2003 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鲜明的支持态度,这是中国中医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她的继承与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走上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3.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不断变化,影响生存质量和生活能力的非传染性疾病日益严重,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医疗保健问题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和难以承受的医疗费用问题已成为新面临的焦点和难点,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蕴涵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巨大潜力,为其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只有发展自己才能紧跟中医药发展的形势。

       4  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对策

        4.1  提高中医护理专业社会地位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中医护理实践发展缓慢,护士工作不再是简单低层次的机械操作,已逐渐从传统的服务于治疗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成为科学性,技术性和服务性统一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护理工作逐渐走向专业化。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也应更新观念,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中医护理事业健康发展。建议培养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并将其职称定位纳入现行职称系列中,鼓励中医护理人员积极投身于中医护理的实践与科研,增强其职业的使命感,荣誉感。护理工作者也应视护理工作为终生事业并不断在思想上和实践上为提高护理服务标准而努力,以此来提升自已的行业影响,提高专业社会地位。

        4.2  提高中医护理队伍专业素质 

        推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重点是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专业化护理人才,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中医护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要,加强专业化护理人才的培养,适应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中医院可结合本单位实情,对护理人员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考核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刚毕业的中医护士进行中医各科的轮转,并有严格的出科考试,以巩固加强其中医基础理论。医院可以建立中医护理实践组,并从人员、财政、政策上予以支持,创造中医护理实践的环境。

        4.3  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和在职教育    

        医学发展的迅速,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学在概念、理论实质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要求护理人员接受护理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来主动认识和研究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并运用到中医护理实践中去。中医教学应进行改革,中医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中医护理课程的地位,加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规范操作,提供中医护理操作的条件、机会。同时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系统性,规范化的护理教学与岗位培训,从而优化中医护理人员的质构层次,提高中医护理人员质量,形成适合中医护理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4.4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加强中医专业化护士队伍的培养,确定重点临床专科护理岗位,逐步建立临床专科护士培养制度,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与临床诊疗工作的发展同步。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和外部护理质量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中医护理工作标准,技术规范,建立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对医院的护理质量评价工作。

        4.5  发展专科,走特色护理之路

        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进行辨证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辨证施护计划,定期进行评价,修改和补充,为病员提供整体的身心护理。为了使患者尽快摆脱病痛,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还对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对其饮食、起居、心理、治疗、保健、康复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和指导。护理措施要“证”变措施变,只有辨证明确,施护才能得当,病人就能很快恢复健康。将辩证施护的中医整体护理观落实到临床实际中。走特色之路,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常见病的标准护理计划和专科疾病的健康宣教资料、功能锻炼方法、疾病的饮食指导,定期学习《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定期开展操作培训及考核。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特色和专科专病,如中医骨科、中医内科的特色优势,积极开展针灸、穴位注射、穴位按摩、拔火罐、中药雾化、牵引、贴敷疗法等中医特色传统治疗项目。努力提升中医的护理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能力,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因此中医护理在特色护理中有其独到的优势。

        4.6  进入社区,拓展护理服务能力

        随着大众健康观念的改变及老年社会化的到来,中医护理事业应拓展服务范围和能力,在老百姓中宣传和提倡“未病先防”“药膳同源”“内外兼养”的养生、保健知识和观念,让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深入社区、深入家庭、深入人心,对一些慢性病的调理、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进行大力普及和推广,让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医药文化,真切的感受到中医药方便与实惠,真正为老百姓服务。

        所以,在新的历史机遇和社会大环境面前,我们要把握住机会,注重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三因辨证、特色施护,等特色优势应用于养生、保健、康复,让中医药健康保健知识深入社区、家庭,让民族传统医学得到普及和推广,让老百姓感受中医药等方便与实惠,努力跟进中医药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医护理专业地位,使中医护理成为为全民健康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

参考文献

[1] 冯运华.中医护理发展及其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2,4:13-16.

[2] 袁银根.中医基础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药(2005)49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5-2010)[z] 北京:卫生部办公厅, 2005.1-6.

[4] 胡海燕 护理专业中医教学现状调查,《卫生职业教育》2007.03.

中医护理学论文篇10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卫生部《中医医院评价标准》也将中医特色作为中医院的重要考核内容。为达到既保持医院现代护理管理模式,又要突出中医特色的目的,很多中医医院都相继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护理业务。但要切实开展中医特色护理业务,在目前医疗管理体制下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必须认真解决[1]。基层中医院基础薄弱、缺乏专业人才及技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项目,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是基层中医院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难点

1.1护士缺乏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目前大多数中医院的在职护士中,毕业于西医护校的护理人员占的比例相当大,由于缺乏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开展临床辩证施护,加之长期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护士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对各种中医护理理论缺乏学习和研究,护士们没有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持,对穴位贴敷、水针疗法等需要经络知识做铺垫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难度较大,选穴不准,记忆困难,手法不熟,因而在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时往往觉得力不从心。

1.2护士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不熟悉或不愿意做

中医护理除了整体护理观念和情志、饮食的调节外,《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所规定操作规程以及中医传统技术如针灸、火罐、按摩等均属于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项目较多,要执行这些操作规程必须熟练掌握且要做许多耐心细致工作[2],许多护士图省事,怕麻烦,缺乏沟通技巧,不愿意执行中医传统技术操作。

1.3中医护理人才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开设中医护理专业的大中专院校相对较少,导致中医护理专业人员缺乏,许多中医护理操作由西医护士来完成。由于西医毕业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从思想上深刻接受了直观的西医理论体系,形成一定的思想模式,相比之下中医理论抽象、模糊,使护理人员倍感生疏难懂,所以要其从事中医护理操作显然是勉其所为。

1.4临床医师对中医护理不熟悉

临床医师中西医生占的比重比较大,对于没有系统接收中医理论及技能培训的西医生来说,医生们对中医护理不熟悉,因此在开具中医操作医嘱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很多医师也可能怕麻烦或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项目收费标准不了解,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少开或不开中医传统技术操作医嘱。

1.5医院对中医护理不重视

医院管理上对中医护理没有足够重视,很多基层中医院没有将是否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项目纳入综合绩效管理体系,没有制定具体约束措施,使护理人员认为中医特色护理是可有可无的。此外,开展中医护理所需一些必备的操作用物设备缺乏,如部分病房中没备有针灸针、艾条、梅花针、火罐、刮痧工具等,势必影响到业务开展[3]。

2方法与对策

2.1转变观念,加强中医护理知识再教育,狠抓中医护理理论培训

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每年制定系统的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培训计划,由各专科主任和中医专业护士长授课,要求每个学员要完成规定课时学习,学习结束后进行考试,考核结果记入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对考核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再次强化,达到人人掌握。

2.2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与考核

各科室根据业务情况,依据《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护士长或科室中医专科护士对本科室护士进行培训,要求人人熟练掌握,护理部不定期进行考核。在日常工作中高年资中医护理人员要重视对年轻护士的带教,经常讲授中医护理及操作,使他们能既好又快地熟练掌握各项中医护理操作。

2.3注意培养中医护理人才队伍

医院应该注重培养中医护理人才,要给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注重素质教育,加强中医护理内涵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送出去进修重点培养,定期请专家来院授课;注重培养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注重提拔中医护理人才到管理岗位上来加强管理,以更好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

2.4加强医护沟通,各科室密切配合

科主任要对开展中医治疗护理有统一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设备,医师开具中医护理操作医嘱。一些独特的中医护理设施、药物制剂等,要靠设备科、后勤科、药剂科等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保障。

2.5加强管理

医院管理部门将科室是否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项目纳入综合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从制度上确保中医特色护理能有效开展。为加强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护理部要修订护理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将中医护理技术实施率纳入绩效考核,要求每科至少开展专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项目,对不达标者要扣除科室相应劳务费,由于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科室的劳务费,各科室都给予极大重视,保证了措施的落实。此外,还应对中医特色护理内容多加宣传,加强医患沟通,让更多群众了解中医护理内涵,更加有利于中医技术的推广应用[4]。

3体会

中医有一整套独立的理论体系,中医护理学属于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的中医理论知道下进行一系列操作。中医护理学内容丰富,中医传统技术如针灸、火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艾灸、推拿、热敷、熏洗、挑割、捏脊、药枕、浴足等均属于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这些技术简单易行,行之有效,适应范围广且无毒副作用,深受群众欢迎。但在目前要广泛开展中医特色护理,还面临许多方面困难,在这里边既有管理体制问题,也有医务工作者的自身问题,还有患者的认同度问题,基层中医院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认真分析解决,可以先从重点科室开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将中华医药精髓服务于广大患者,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李瑞红.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中医,2008,28(3):88.

[2]黎昭然.中医特色护理的教与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6):112.

[3]汪要萍,张燕.中医整体化融入临床护理特点[n].现代护理报,2007-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