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教学法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5:48

归纳教学法论文篇1

一、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可分为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很多:除了不作谓语外,它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与复合宾语(主语补语或宾语补语)。有些及物动词后面接不带to的不定式作复合宾语。这些动词归纳如下:一感(feel).二听(hear,listen to),三让(have,1et, make),四看(see,watCh,notice,observe)。再加上help somebody(to)do something和美国英语look at somebody do somthing。还有“二让”属特殊:ge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与keep somebody doing。而有些及物动词后面接动名词(the -ing form)作宾语。这些动词归纳为一句话:papa C makes friends。这是由如下动词的开头字母组成:permit,advise, practise,avoid,consider,mind, allow,keep,enjoy,suggest, finish,risk,imagine,escape,need,delay,stand(忍受)。 为了容易记住,也可以编成顺口溜:“允许完成练习,建议避免冒险,考虑延期逃跑,喜欢保持想象,需要反对忍受”。其相对应的动词依次是:permit/allow,finish,practise; 

advise/suggest, avoid,risk: consider, delay, escape/miss; enjoy/appreciate, keep, imagine; need/want/require,mind. can’t help/can’t stand。 

二、复合句 

1、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是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区别。 

例如:a、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the match is true. (同位语从句) 

B、the news that he told us surprised everybody here. (定语从句) 

关键的区别在于连接或关系代词that:有意义的是定语, 无意义的是同位。因为引导定语从句的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或 宾语,而引导同位语从句的that只起到连接词的作用。 

2、接着容易混淆的是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that与 which:that之前是不定(代词)、序数(词)、(形容词)最高级:which之前是介词短语与逗号(非限制性)。 

例如:a、all that we have to do is to practise every day. 

B、the first lesson that i learned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C、i have lost my pen,which i like very much. 

D、the house in front of which there is a garden is my home.  

三、it的用法 

1、it除了代替人和物以外,还可以作形式主语。而真正的主语(不定式、动名词或从句)则放于谓语或表语之后。 

例如:it is nor easy to finish the work in two days. 

然而有少数表语之后接动名词作真正的主语。这些表语是:无助(no help)、无用(no use)、没好处(no good);工作(hard work)、费时(a waste of time)、又危险(a danger)。 

例如:a、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B、it is a waste of time waiting for him. 

2、it还可以作形式宾语。通常下列动词后面可接it作形式宾语:2f2tcjm(find,feel,think,take,consider,judge, make)。 

归纳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归纳法演绎法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相似性认知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之一,归纳法作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强调以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由特殊到一般、从特殊中引出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它由英国著名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首次作了系统论述,以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太过强调思辨而忽视实践的哲学趋向予以反拨。这种思维方法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实践精神,因此引起了科学发现的巨大进展。但是归纳法也有其缺陷和不足。首先,归纳必须以大量的事例作为基础,在实践中,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提高认知效率。而且归纳也有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的分别。在世界上,事物的存在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且数量庞大,不能一览概观,所以归纳时难免会对有些特殊情况产生遗漏,而这种遗漏会造成归纳结果的巨大差异。这方面的例证,有著名的“黑天鹅悖论”。该悖论认为,当我们对天鹅种类进行归纳时,我们因为归纳了999只白天鹅――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大,并进而得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的一般结论,但是当我们归纳到第1000只天鹅并发现那第1000只天鹅恰好是黑色的时,我们的归纳结论就会被。这个事例提醒我们对归纳法的运用要灵活适当,不能迷信。

演绎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是从一般性前提加以演绎进而推论出具体和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演绎形式方法是“三段论”,这种方法由古希腊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从此成为最为常见的演绎方法。它的推论过程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大前提是一般陈述,小前提是关于大前提主项下一个特殊事物的一个陈述,而结论则往往表现为小前提的主项具有大前提谓项所表明的性质。在欧洲古典时期,以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为代表的一代学者大家手中,这种方法更是有着深刻的体现。这一时期的人往往在研究和思维过程中寻找普适性的原理或公理,然后再从中引申出其他次要的原理,这不得不说是演绎法的新发展。演绎思维方法因其具有的灵活性、精确性而成为在欧洲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思想方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演绎法所具有的内在局限性。首先,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具有普适性和确凿的一般前提规则本身往往是需要被验证和证明的,一旦它发生错误,那么结论往往也就错了,因为演绎是一个线性的逻辑过程。另外,推论过程本身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和准确性,所以在实践中往往很容易出现因推论过程发生错误而导致结论不正确的现象。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慎重使用演绎法。

语法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并加以系统化,同时又反过来对语言发展过程进行规范的结果。语言是人类经验和思维的载体,也具有一般和特殊的规律性,不同的语言现象反映着操该语言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经验和思维方式。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表达“雪”这一概念的词语就多过其他人群,这是因为“雪”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通常将“述谓结构”(如iamwriting.)甚至只有谓词(itissnowing.)当作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因为任何人类的任何经验都要以事物和自身的存在为条件并离不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我们无法理解像“Greencloudssleepfuriously.”这样的英语句子就显示了语言表达不能违背世界的可能性的本性。

英语语言规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变化。从古英语到中古英语,再到以杰弗里・乔叟和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英语的形成,其中就经历了许多曲折。古英语时期,由于罗马帝国对英国的统治,那时的英语语言作为处于弱势的语言就引入了很多拉丁语的语法规则(例如:“不可以以介词结句”这样的规则);后来,由于北欧(如丹麦海盗)和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英语又从中吸取了这些民族语言中的很多元素。11世纪中期,法国诺曼贵族征服了这片土地并带来了很多表示诺曼上层文化的语词(如表示烹调和食物的词汇)。但是,这些也称为英语语言丰富和发展的巨大动力来源。几个世纪之后,英语语言随着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下层人民所使用的具有生命力的英语形式取得了胜利终于形成了现代英语。在这个过程中,约翰逊博士(SamuelJohnson:1709―1784)的英语词典(a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就对现代英语规则进行了很多归纳和规范。

英语语法教学中要经常用到归纳和演绎方法。首先语言的学习和认知过程就离不开归纳方法,因为人们总是必须从特殊事物为起点进行学习,它符合一般逻辑思维和学习发展过程的规律,学习者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具体语言事例之后才能形成语言的体系概念。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必须以语言素材的积累为基础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熟悉和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后,在高阶段的语法教学中,语言素材所体现的语言现象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庞杂。这时要对它们进行归纳并正确呈现语言规则就变得困难起来。且不说为了让学习者对一个语法规则进行漫长的学习过程的现实性问题,归纳中的“黑天鹅悖论”也提醒我们学习者如果不能接触较为完备的语言事例,他们形成的语法概念的正确性就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弥补归纳法在语法教学实践中的这些缺陷,我们可以适时运用演绎的方法。首先,前人已经对英语语言的规则做了大量的归纳并形成了很多能加以应用的正确结论。从古典修辞学到语文学再到现代语言学和语法都对英语语言规则做了较为完备的总结性工作,运用演绎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则的用法,又能避免出现对语法概念形成错误认识的可能。

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演绎法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较高,并且由于概念体系的排他性,也往往会照顾不到特殊的语言现象。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大学阶段是英语语法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者正处在思维和知识量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语法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可以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语法教学。具体来说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展开语法教学活动:以归纳为先导,呈现语言素材,再进行归纳,这样可以使学习者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和使用语言规则,经过自我思考,加深理解和记忆。而对于一些较为繁杂的语法现象,可以运用演绎法来进行教学,这样既是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能避免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出现在归纳过程中导致错误结论的混乱现象。另外,合理掌握归纳和演绎的尺度,灵活运用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金岳霖等.形式逻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归纳教学法论文篇3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之比较

从狭义上说,归纳法与演绎法是逻辑学中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法又称演绎推理,同归纳推理相对,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从广义上说,归纳和演绎的范围不限于逻辑学。归纳法的实质是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出发,去发掘、探索和形成新的知识、理论。演绎法的实质则是依靠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去认识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

在教学中,归纳法常与启发式教学相联系。它的特点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归纳法是一种探究方法,它容易让人走弯路,使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演绎法在教学中常与演讲式、灌输式相联系,它的特点是:基于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使学生善于解决同类问题。有助于学生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性,系统地把握知识,夯实基础。但是演绎法中纯理性抽象的成分多,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并且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关系

归纳法和演绎法既是对立的,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认识事物;又是统一的,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完整体现。他们之间既有各自的特点,不可混淆;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分割。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应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如果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忽略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则是走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误区中。教学是创造性劳动,它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终达到因材施教。因此就地理教学而言,根据不同章节和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讲解,已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传统的地理教育教学,过分重视演绎法教学而忽视归纳法教学,这种现象目前仍表现明显。单纯的演绎法教学模式必然形成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归纳法和演绎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两种重要方法。首先,地理教师必须真正领会和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恰当地使用这两种教学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内容偏向于知识记忆的部分,建议用演绎法进行讲解。正如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例如在《地球的结构》一课中,“一波二面三圈层”将整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前人的知识、经验在此处得到充分的印证,再运用演绎法将具体知识点展开。

而那些相对较难且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的知识,建议用归纳法自己总结出结论。例如《地球的运动》,对于这部分知识,使用归纳法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通过教具演示和幻灯片教学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有时,归纳法和演绎法可以在一部分内容讲解中都得到体现。例如,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时,首先以我国水稻种植业区位因素为例,分析其成为世界上生产稻米最多国家的原因,运用归纳法得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归纳法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知识框架,方便学生掌握与记忆。再具体说明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等,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与此同时,由此及彼地运用演绎法分析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和应用能力。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这部分内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并且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孙占林.归纳法还是演绎法[J].上海教育,2005(6).

[2]邹毅,杨发建.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施教的比较[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

归纳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归纳演绎

一、两者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1.1归纳法(inductivereasoning)

简言之,就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1.2演绎法(Deductivemethod)

是指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在演绎论证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个别性结论是论点。

1.3二者的辩证关系

归纳与演绎是两个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性的认识过程。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他们是紧密联系,又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既避免了冗长的语法讲解,节约了课堂时间,保护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这两种思维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论文网]

2.1以时态教学为例

比如现在进行时,它有两个基本内容:①它用于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况;②它是由“助动词be+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很显然,这是概括性很强的两句话,是我们对这一语法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才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凡是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况都要用现在进行时,凡现在进行时都是由“助动词be+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进而让学生运用这两条规则造出很多的句子。

当然,教学这一语法现象时,我们也可以先提供大量的例句,运用归纳法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初步确立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感性认识,然后由教师提炼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完整而准确的认识,并最终又过渡到演绎法的运用,让学生举一反三,真正牢固掌握这一语法现象。正如前面所说,演绎和归纳并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两种思维方式,它们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升华。

2.2以句型转换为例

学生在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能就知道怎样将下列这些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了,比如:①Heisastudent.②Heisswimming.③marycanskate.④theywillhaveatestnextmonday.⑤Shelikesdoinghousework.可是他们靠习得的方法掌握的这些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类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中之规律,结果发现,不外乎这么两种情况:①原陈述句中有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的,一律是将它们提到主语前面从而构成一般疑问句;②原句中若只有一个实义动词,则需要借助于助动词来构成一般疑问句。而这两种情况我们又可以以一句话来概括:即:一加二调三问号。这里所谓“加”,指的是加助动词,适用于第二种情况;而“调”则是指把助动词、情态动词、系动词be调到主语前面,适用于第一种情况。学生如果真正理解并记住了这句话的含义,那么变一般疑问句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不仅学过的会变,没学过的也可以做了。

一般疑问句会变了,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各种句子的否定句变法。由于有了上面的铺垫,这一步骤实施起来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以此类推,反意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就都会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所做的很少,只是巧妙地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在这个来来回回的过程中,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这些技巧。而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语法内容这里已经占到了将近一半,可想而知,这对于一个初中学生轻松地学好英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此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为人师者,授人以鱼远不如授人以渔,把这样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传授给学生,才是我们教师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推绎,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思考,是一件很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归纳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观察教学;归纳法;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111-02[Zw(n]

[作者简介]陈蕾(1984―),本科,江苏省南京市红山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观察是小学生获得有关几何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归纳通常是指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也就是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过程。事实上,受小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小学数学中大部分知识的形成和建立都离不开不完全归纳。本节课表面涂色正方体的数学规律的发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活动,用归纳法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意识,并感知归纳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归纳法的教学形态主要是渗透。本节课在观察中渗透归纳法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一、学生主动提出观察对象,提高主动运用归纳法的自觉性[HtSS]

在小学阶段一般都不会提及“归纳”这个名称,但哪怕在小学低年级我们也能经常发现它的应用。但学生通常是不自觉地应用归纳的思想方法,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推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会意识到归纳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会考虑所得的结论是否可靠。但是显然,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知识的增加,他们将逐渐感悟到其中蕴涵了归纳的思想方法。

事实上,只有对归纳思想方法的渗透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并尽可能弄清对应于某个具体知识点的主要思想方法,弄清归纳思想方法可以通过哪些知识点加以体现,并相对合理地提出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的渗透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根据本节课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六年级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每条棱三等分的正方体,找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并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有些学生已经能初步说出发现,但此时的发现并不能称之为规律,如果在低中年级教学中笔者接下来可能会选择出示正方体每条棱四等分、五等分的图形让学生继续观察图形,从而归纳出规律,但本节课中笔者使用问题“如果每条棱十等分,n等分呢?会有什么规律?你准备怎么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再观察每条棱四等分、五等分的正方体,找一找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正方体,再总结出规律”的方法。此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主动归纳的意识,认识到规律的发现总结需要通过归纳,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这样的思考凸显了归纳的作用,自然也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归纳的思想方法开展探索性学习的自觉性。事实上,一旦学生对归纳所得结论的普适性产生某种追求,他们也就能够更加自觉地总结归纳的技巧以及获得猜想、论证猜想的各种方法。

二、经历观察活动的反思过程,提升对归纳法的认识[HtSS]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先自我反思,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有什么好的经验,从中回味思路、自我领悟,提升并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能力。当学生通过观察棱四等分、五等分正方体的涂色小正方体发现规律后,笔者提问:“现在的发现和之前的发现,哪一个更有说服力?为什么?”“现在的发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刚才的发现只根据一个图形,现在的发现是通过观察几个图形后发现的规律。”这个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归纳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今天课堂上发现的规律是通过自己观察涂色正方体中的几个代表,归纳出的所有这样涂色正方体中的一个规律。学生通过对自己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意识的内在活动和内省经验的及时观察,可以将较低层次的活动经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并逐步生成新的经验。

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反思,教师则需以追问的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讨论和交流,将思考过程说出来。本节课当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条棱n等分后,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字母表示算式后,在课堂教学小结中,笔者组织学生对研究规律的过程进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规律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有什么好的经验,从中回味思路、自我领悟。其中教师的两个问题十分重要:一是“你是通过观察哪几个图形发现规律的,为什么选择这几个图形去研究”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回顾研究规律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几个特殊的正方体,总结归纳出涂色正方体中的规律并适时在课堂中做出总结,像这样通过观察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而推出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叫归纳法,并且归纳也是数学探索和发现过程中一种特别重要的方法;二是“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规律,用字母算式抽象出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表述、计算方法的概括等归纳过程。

三、通过高思维的观察活动,凸显归纳法的价值[HtSS]

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往往是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因此,本节课中组织高思维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富有个性地思考问题,是渗透归纳法的重要途径。

首先,学生从每条棱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正方体图中,发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当把每条棱平均分成十等分,数量变化变大,但知识内在的一致性却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学生可以直接列式算出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此时也可以课件出示图形,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计算。当提问“每条棱n等分后,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个”时,显然,这个问题体现了抽象、概括对于建立数学概念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形成这些知识的抽象、概括的办法,逐步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其次,为了及时提升学生的归纳意识、丰富数学活动经验,课后可让学生独立研究观察涂色长方体中的规律,让学生根据观察涂色正方体的研究经验,写出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并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学生有了研究涂色正方体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研究涂色长方体时就会自觉选择几个特殊的长方体,观察图形的特征,通过发现规律归纳出一般计算算式。比如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在数学课本中,我学习了正方体涂色的规律,这一次,我要探索表面涂色长方体中的规律,首先我们要观察几个长方体,列表然后进行比较”。这样的表达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探索规律是在观察活动中,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学生自己在研究涂色长方体中的规律时,文章中还得出这样的表格:

学生不但通过观察学会用归纳法去发现规律,而且主动用字母表示出这样的规律,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本节课教师依据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层次的观察活动,并引导学生反思观察活动的过程,设计高思维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归纳规律,在归纳过程中学会观察。这既丰富了观察活动,也提升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并且围绕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归纳法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归纳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归纳;基本理念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已经必不可少,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数学归纳演绎方法虽然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没有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一、数学归纳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向是对表面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也就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数学思想方法被严重地忽视,这样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固化,因此,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2.归纳法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归纳法是一种可以将不同的数学理论综合起来去看待的数学学习方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也可以成为进行数学探索发现的重要形式,同时数学归纳思想也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特定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构建,特别是在初中数学学习的特殊时期,一些数学理念的建立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基本上是依靠归纳,所以说在学习中一旦没有归纳很可能就会丧失创新能力,而创新作为国家民族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必然不能被忽视,作为初中生必须很好地具备这种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不仅可以很好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还可以在自身已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掘该问题所透露出的客观存在的规律,并且可以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命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归纳法是看待事物发展中透过普遍性去认识特殊性的,只有看到了事物发展中的特殊性,学生的归纳能力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必须把这种思想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数学归纳思想的基本特点

归纳思想是对事物规律总结和认识的过程,归纳思想的运用通俗来说就是在认识一些数学理念时,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并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去总结其一般规律的过程,比如在分析a、b、c三者的基本规律时,a具有性质Z,c和c同样具备c的性质,此时学生在归纳时就可以看到这三者之间的共同规律,这样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思路就会清晰明了。根据归纳方法的对象是否完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其中完全归纳法指的是在认识数学规律时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该对象所拥有的性质,并且根据该规律进一步推测出这种性质的一般结论,由于完全归纳法所分析的对象十分全面,因此,结论往往是正确的。不完全归纳法指的是在观察和分析数学理论时所考察的对象具备或者不具备某种性质的方法,从而去认定事物是否具备或者没有具备其基本属性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所考察的对象不够全面,因此这种结论值得进一步推敲。

三、数学归纳思想给予教师的基本启示

首先根据教学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对初中各个阶段的数学教师进行访谈,分析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学中是否运用了归纳思想、归纳思想教学的难点以及针对难点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如果在教学中直接讲归纳思想,这样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比如,在学习代数的因式分解时,展开和合并的规律,有些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可能看了一遍后就能马上领悟,但是一些学生可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才会逐渐明白,其实归纳思想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让学生发现不同数学问题中的共同点,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到了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不够成熟,这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归纳推理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对于一些数学理论理解力比较强的学生而言,可能很快就找到了基本的内在规律,比如,一次函数的象限分布规律,只需要将k、b的正负关系弄明白就可以很快归纳出共同的规律,并且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善于观察不同函数图象的异同点,比如,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异同点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初中各个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其对归纳思想的认识是随着不同年龄段和年级所学的知识不断产生变化的,总之是随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呈现正比例发展的,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其归纳能力和意识还比较弱,即其发展了基本规律但是还不善于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被动,教师给学生的一些数学概念和理论往往都是自己事先演绎好后给到学生的,学生归纳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教师需要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平台,最后让其在实践中印证其归纳的理论。这样学生的归纳思想才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同时给教师的教学启示也会通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展现。

参考文献:

归纳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语法教学归纳法演绎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12-02

一、语法的重要性

语法是语言发生作用的的框架,语法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是语言得以成为语言的根本条件之一,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强调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是口头表达能力,强调语法教学的核心是交际,语法教学应与听、说、读、写能力紧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初中英语淡化语法,导致许多学生连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都没能掌握,不懂词性,不知道句子基本成分主谓宾,不知道五种基本句型,更不用说比较复杂的定语从句和非谓语动词。因此,语法教学的争议不是要不要教,而是如何有效的进行。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

二、两种语法教学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1.归纳法

归纳即概括,就是从具体上升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采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就是学习者在进行特定结构使用前,先让他们接触一些例子,然后从中概括出该结构的相关规则,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采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可以避免抽象枯燥的语法讲解,学习者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语言实例,从中找出规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些结构和规则。学习者一旦养成寻找语言规律的方法,他们便将其运用到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这将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归纳法是主要的方法,简单易学的语法项目,用归纳法较好。

归纳法语法教学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观察――比较――归纳”。采用此方法讲解语法时,让学生多观察一些目标例子,并进行仔细比较,最后得出规律或语法规则。例如,在讲解“be”动词的正确形式时,让学生观察以下例子,特别是“be”动词前面的主语。

例1:iamateacher./Heisaboy./Sheismysister./thecarislovely./wearefriends./Youaremystudents./theyareclassmates.

通过观察,让学生意识到主语不同,“be”动词的形式也不一样,从而发现“be”三种不同形式及其变化规律。

例2:Boblikesenglish./welikeenglish./Helikesenglish./Shelikesenglish./theylikeenglish./Youlikeenglish.

以上是“一般现在时”动词形式变化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之后得出有关“第三人称单数”的语言现象。

例3:Comehere./Gothere.openthedoor./Closethewindow./Standup,please./Sitdown,please./Don’tlookoutofthewindow./Don’tbelate.老师可通过创设情景,把这些句子写在黑板上,启发学生思考上述句子的共同点,尝试归纳出祈使句的用法。

然而,归纳法也有其弊端,比如通常比较费时,创设语境有时比较困难,学生得出的规律不一定正确,有些学生更乐意老师直接讲解语法规则等。

2.演绎法

演绎法即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演绎的过程即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演绎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对学生较难理解的语法教学内容,采用先向学生呈现或解释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的教学方法。有些语法知识比较抽象,如果不先作解释,学生很难接受,而且运用演绎法教学还可节省时间,减少学生的错误率。一般来说,较复杂难学的语法项目,用演绎法效果更好。比如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

例如,运用演绎法来完成“现在完成时”的教学可设计为:

Step1.现在完成时的定义

现在完成时所表示的动作发生在过去,强调过去的动作对目前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或动作本身或状态持续到现在)。

Step2.基本结构:肯定式have/has+done(过去分词)

否定式have/has+not+done(过去分词)

Step3.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用法

①表示过去发生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

eg.Hehasreadthebook.

②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持续到现在,可能还要持续下去。通常与表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

eg.Hehasworkedherefor30years.

ihavebeeninYunnanfortenyears.

Step4.exercise(练习)

myfather(notcome)backyet.

inever(be)toBeijingbefore.

i(nothave)mylunchyet.

You(see)thefilmbefore?

tomalready(finish)hiswork.

当然,演绎法语法教学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离开语境进行过多的解释,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老师讲的越多,学生被动接受的时间就越多。

三、结论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归纳法和演绎法各有利弊,而新课改的语法专家们认为,合理的方法是把二者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法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灵活运用两种方法,相互交替、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英语语法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归纳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数学归纳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数学归纳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是一种较为严谨的推理总结方法。通过数学归纳,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得出数学结论,提升数学知识水平,也能够在数学归纳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数学推理、归纳、总结等能力。教师要重视数学归纳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数学题材,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归纳方法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一、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想。学生数学归纳能力的提高的根本在于其在自身原有的经验、认识以及数学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推理、归纳等行为培养数学归纳思想。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情境,逐渐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教师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数学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对于“生产30个机器零部件,要由小王和小李两人共同完成,其中小王做的数量是小李所做数量的2倍,那么小王和小李分别完成了多少个机器零部件的生产?”这个数学题目,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贯彻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思想,教师就可以把题目进行修改,改成“要将30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甲和乙,甲得到的苹果数量是乙的两倍,那么甲乙两个小朋友各得到多少个苹果?”,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表扬和赞赏的艺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适时的鼓励和赞美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推进。

二、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推理能力以及数学归纳能力,对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到数学问题间的本质联系,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和推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解题方法也就是数学归纳方法。学生总结和归纳数学方法的过程也是思维体验和思维扩展的过程,要注意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教学实践,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数学归纳思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是一致的,所以数学归纳法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进而学生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推导和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规律。例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出来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由于已经学习了长方体体积的推导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就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总结和归纳推导的方法,最后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鼓励学生自主推理和验证归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推理和归纳数学解题方法十分必要,在这一过程中数学归纳思想能够逐步渗透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实践中,而学生通过验证数学归纳法方法的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数学归纳思想的理解和应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推理验证和归纳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论证平台。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鼓励学生验证和证明数学归纳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答数学问题。其次,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数学问题验证数学归纳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归纳法和数学解题规律验证数学归纳法的合理性。最后,教师要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中充当着学习指导的角色,要注重数学教学的过程,找到学生的缺陷和不足,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为了加强数学归纳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出发,在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之后,引导学生熟悉和熟练掌握数学结论的推理和归纳总结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总结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数学归纳思想实际应用到数学学习中,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水平,为学好数学这一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高.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

2013(20).

[2]赵国胤.小学数学知识点的归纳与反思[J].新课程导学,2012(24).

[3]马丽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J].赤峰学

归纳教学法论文篇9

关键词: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人才培养

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智慧碰撞、互相启迪,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的有效方法。

我们认为组织课堂讨论有三大好处:一是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增强识记效果。因此,课堂讨论为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能够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选好讨论题上下功夫

讨论题是深入进行课堂讨论的中心内容,也是展开课堂讨论、集中学生思维的起点和归宿。没有中心议题、无的放矢、漫无边际地讨论,是不符合教学原则的。为了达到课程规定的教学目的,老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选好讨论题。这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条件。

(一)选拟讨论题,要有针对性。

一般要选择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概念不清,似是而非现象的难点;或者选择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经常议论的热点来拟定讨论题。这样做,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拟讨论题,要使题目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

就是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内涵要丰富。只有把握了适当的难度,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努力向未知的领域开拓进取。

二、要在做好讨论准备上下功夫

课堂讨论要想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拟好讨论题目以后,还必须预先准备,避免随意性,切实做到“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一)要端正学生对讨论课的认识。

讨论前,务必打消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那种“老师讲了,教材写了,没有什么可谈的了”的不正确想法。引导他们充分认识课堂讨论对启发思维,增长知识的重要作用,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多读书,勤思考,大胆发言,积极争鸣,让个人和集体的智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参考书,写好发言提纲。

引导学生要在读书学习、钻研问题、归纳知识上下功夫用气力。准备期间老师要认真加强检查和指导,掌握第一手的情况,不断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使准备工作扎扎实实,为课堂讨论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三)负责组织讨论的老师或学生,准备工作必须做得更充分一些,针对性更强一些。

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掌握组织讨论的主动性,保证讨论课的健康发展。

三、要在讨论的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

课堂讨论的组织方式是否恰当,方法是否灵活,直接影响着讨论效果的好坏。讨论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课堂讨论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重点在于消化理论和吃透理论的讨论。这种讨论,一般多安排在课程理论讲授之中或之后进行,或者是在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认真阅读课程理论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学生围绕基本理论原则,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目的是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原则二是重点在于运用理论原则,学会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这种讨论,一般多安排在实践性(应用)教学之中或之后进行。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探索运用理论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的方式和方法,一般都是由老师根据实际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可以在比较大的范围,也可以在小范围;可以由老师组织讨论,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讨论;可以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逐个发言或代表发言,也可以自由发言或随机点名发言:可以是议论式、研究式的讨论,也可以是演讲式、辩论式的讨论。总之,讨论的具体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和方法,都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增强讨论的效果为基本原则。

加强引导是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方法。引导要在“适时”和“善于”两个方面做“文章”。所谓“适时”,就是把握好引导的机会、“火候”;所谓“善于”,就是要因势利导,掌握引导的技巧。

四、要在搞好讨论的归纳总结上下

课堂讨论的高潮是讨论的展开和争鸣。这一阶段主要是强调学生思维的发展,推动讨论的深入。当讨论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时,就需要进行必要的集中和总结。通过归纳总结,把学生讨论的许许多多的知识、道理和思想观念等,加以概括提炼,用很鲜明的形式、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启发效果和力量。

归纳总结方法的运用,要视课堂讨论的规模、深度和要求而定。对于短时间、小范围的随机讨论,老师的归纳总结可以穿插于讨论过程中进行。对于规模比较大,要求比较高的专题性讨论,或者以讨论为主要课业方式的教学活动,归纳总结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专门安排时间来完成。一般说来,进行这样的归纳总结,要注意调动老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首先,应要求每个参加讨论的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讨论过程中收获大、体会深、理解好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整理成文。这样,就把学生在认识问题上的思维活动推向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层次,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其次,在教学时间和其它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选择少数归纳总结较好,有交流推广价值的文章,让学生作者登台演讲,现身说法,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归纳总结的教学效果。这样做,对于引进竞争机制,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极有好处。

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老师的归纳总结,要紧紧围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学生普遍认为的难点、共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进行。切忌违反课程教学目的、任务,另搞一套。要注意结合学生发言情况,充分吸收学生学习的成果,特别是要把那些具有独到见解的看法、经验吸收进来。避免“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不结合学生讨论实际的现象。要注意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说明问题,尽力做到事理交融,防止就事论事,或把问题绝对化的现象。对于认识比较统一的问题,要力争做到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讲清思路和结论。对于议而未决的问题,应在讲出各种不同看法的同时,提出目前比较具有倾向性的意见,并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于讨论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或指出。对于在讨论中肯动脑,爱钻研,发挥作用比较好,收获又比较大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前进,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归纳教学法论文篇10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化学教学的要求与导向,以浙教版初中科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为例,探讨通过“宏观表象与微观本质”、“有效的问题驱动”、“归纳与演绎”等基本的化学观点、思维方法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问题驱动;实验探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作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引领中小学课程改革方向。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师应该深谙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所具有的育人价值,明确学科核心素B的构成,把握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留下最有价值的东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浙教版初中科学[2]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第一课时内容,其主要包括常见金属元素符号的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得出。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的倾向,属于热力学范畴,可以比较金属在水中的还原性强弱与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及预测水中一系列的置换反应,是体现不同金属、金属离子关系的重要诠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时,有效提升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多加斟酌。

一、教学设计理念及教学思路

为了更好地在化学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核心素养,本课时的设计采用“生活现象符号表征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思维辨析规律归纳规律演绎实验验证结论得出”教学流程,教学中注重教师的引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对思维的逻辑提升,淡化教师的教和学生对知识机械识记,让学生在积极互动、理性思辨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素材呈现,触发思考

1.素材呈现

2007年,考古队对沉船“南海一号”开展打捞,得到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其中黄金首饰,依然闪闪发亮;铜制品色泽暗淡、花纹装饰仅残留些许痕迹;铁锅跟铁钉作为船仓里比较大宗的东西,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

设计意图:九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成熟的阶段。这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利用考古发现常见金属的变化差异,结合生活体验,密切科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通过文本阅读和生活体验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提升学生宏观辨析的能力;通过金属的锈蚀现象,促使学生树立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变化观念。

2.问题驱动下的教学预设Ⅰ

①问题:文物告诉我们,在南宋时,我们就已经使用了金、银、铜、铁等多种金属。常见金属有哪些呢?②自学:阅读课本p,了解常见金属。③发现:发现金属的多样性并归纳出金属元素的汉字表征规律,除了汞元素和金元素外,其余都是“钅”旁;在通过生活经验,归纳出金属都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性常温下金属单质为固态(除了汞)。

设计意图:在呈现的素材里让学生发现金属多样性的存在及在元素中文名称造字的符号表征规律。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化学元素符号是构成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典型组构模型的基础。化学用语比较抽象,一开始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克服这些认知上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首先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后续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里,加深理解,形成规范定格的化学语言,并会用这种化学语言正确地表示和研究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因此,通过锈蚀现象与方程式模型之间的联系,学会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等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从而实现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模型思维框架的能力。

3.问题驱动下的教学预设Ⅱ

①问题:为什么一样久远的金属制品,金崭新如故、铜略显晦暗、而铁却锈迹斑斑呢?②猜想:猜想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金属和氧气发生的反应程度不同。

设计意图: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而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联系。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去认识、发现、或推演客观规律。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因此,让学生在不同金属在历史长河里最后的存在状态这个表象,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成功突破探究活动的首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二)大胆设想,实验探索

1.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

①探究1:将砂纸打磨过的相同形状的铜、铁、铝丝置于酒精灯上方灼烧。②现象:铜丝、铁丝表面变黑,铝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③结论:铝和氧气发生的反应程度强于铁、铜。④探究2:将带有引火小木条的相同形状的铜、铁、铝丝置于装有氧气的集气瓶内引燃点燃。⑤现象:铜丝表面变黑,铁、铝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⑥结论:铝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剧烈程度强于铁,强于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从而提升从实验现象这一表象到物质性质、结构这一本质的结论的推理。从而在“性质源于结构”这一角度逆向“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观点,提升实验探究和创新精神的核心素养。

2.铝致密氧化膜的存在

①设问:既然铝与氧气的反应程度要强于铁,为什么生活中见到的铁要么锈迹斑斑、或外涂油漆、或加入其他金属制成不锈钢,而铝制品却依然银光闪闪?②探究:将铝带置于酒精灯上灼烧。③现象:铝加热的一端慢慢熔化而鼓起,铝液似有一层膜裹着而不下滴。用探针去划开这层膜,液滴仍然不下滴。④资料释疑:酒精灯火焰最高温度为700℃-800℃,而氧化铝和铝的熔点分别为2050℃和660℃。正因为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存在,使得内部铝不再进一步氧化,在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铝制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三)问题驱动,实验探索

酸与不同金属反应。①问题: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存在剧烈程度的差异,那么是否金属和其他物质反应也存在这样的差异呢?②探究:将砂纸打磨过的相同形状的铜、铁、铝浸没于稀硫酸中。②现象:铜丝没现象,铁与铝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且铝表面气泡明显多于铁。③结论:和硫酸发生的反应剧烈程度铝强于铁,强于铜。

设计意图: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但归纳结果往往只概括一类事物表象上的共同点,未必能确切反映事物的本质,其结论具有或然性。[3]因此,仅从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来推理金属的活动性的存在是不严谨的;设计不同金属与酸反应来发现也存在与氧气反应存在类似剧烈程度差异,从而增强不完全归纳法的科学性。

(四)思维辨析,规律归纳

归纳与概念得出:不同金属与氧气、稀硫酸反应剧烈程度存在差异,且根据剧烈与否排列不同金属存在着一致性,我们将该顺序规律称之为金属活动性顺序。

设计意图: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仅仅只能代表金属与一类物质反应的剧烈程度,并不能推演、归纳出金属与其他物质反应剧烈程度的一般规律。从方法论来看,该规律的得出属于不完全归纳法,该结论带有或然性,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所以通常采用更多地不断重复来提高其科学精确性。鉴此,在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存在剧烈程度差异后,提出不同金属与酸反应是否也存在剧烈程度差异;若存在差异,是否和与氧气反应的差异一致。在实验探索的结论基础上,归纳出金属活动性概念及活动性顺序。

(五)规律演绎,实验验证

演绎与规律验证。问题:①金属除了和氧气、酸等常见物质反应外,还和哪些物质会反应?②问题:如果将锌片和铁片分别以相同的表面积插入相同的硫酸铜溶液,在一定时间内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③现象:锌片c铁片液面下的表面均变红,但是锌表面变红程度明显较深。④结论:锌和铁均是氢前金属,且锌的金属活动性明显强于铁。

设计意图:演绎推理指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属性,其中归纳每一个别事物都必然具有它,所以从一般中能够推出个别,因此该环节设计是对归纳法得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利用演绎法进行实践应用。同时,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揭示了个别和一般的必然联系,只要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推理形式是合乎逻辑的,推理的结论也必然是真实的;因此,该环节的设计也是对归纳法得到的结论的真伪论证。鉴此,初步培养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实验与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并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证据推理能力。

(六)结论得出

金属活动顺序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指金属的活跃程度,代表了金属的反应活性。

设计意图: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人类认识活动,总是先接触到个别事物,而后推及一般,又从一般推及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方法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它们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另一方面,演绎是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也就没有归纳。一离开演绎的归纳和离开归纳的演绎,都不能达到科学的真理。归纳和演绎是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归纳出来的结论,成为演绎的前提,归纳转化为演绎;以一般原理为指导,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演绎又转化为归纳。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交替进行。归纳后随之进行演绎,为归纳出的认识成果得到扩大和加深;演绎后随之进行归纳,用对实际材料的归纳来验证和丰富演绎得出的结论。人们的认识,在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步步深化。因此,从单纯的归纳得出结论是不完整的思维推理过程,在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演绎进行规律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一正一反两个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中,通过方法论学习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有序。围绕金属活动性的规律存在,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与实验,在表现与规律的统一里实现知识中所蕴含的方法得以显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深刻理解典型的化学事实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和知识的运用,可以领悟和内化这些知识中所蕴含的化学基本观念,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姜新杰,薛婷彦.中英视角下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2016中英校长高峰论坛侧记[J].上海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