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52:10

技术调研报告篇1

小学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一)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更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使用与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莲山课件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县,特别是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20**年9月11月期间,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随着中小教部分别对10所初中,7所小学进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的调研指导,通过这次调研指导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装备建设、开课情况、师资队伍、教材使用征订等方面,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突出问题

1.信息技术课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信息技术教研员9、10月份深入中小学共17所学校,中学10所开课4所,小学7所开课3所。开课率不足一半。并且开课的个别学校没有达到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时数(小学不低于68节,中学不低于70节)。

半数学校不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还有如下原因

(1)微机室等装备建设不达标。

(2)没有配备信息技术学校专任教师。

(3)个别学校不能开足课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学科规定的课时被其它科占用。

(4)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忙于其它工作,如各种打字、报表等,没有时间备课和上课。

2.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直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一般由多个部门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次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教师没教材没教案讲了几年的课,课堂采用放羊式教学等现象比较普遍。

3.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县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一个科目。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此次检查共听课7节,多数课堂仍然是满堂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5、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1)、我县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

(2)、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报表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难免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由于其它工作多,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信息技术课,开课时数达不到规定标准。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教学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积极性不高。

虽然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上述诸多的不利条件制约,但是,教学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想尽方法,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争取上好每一堂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我们的教师亲自动手,查找硬件原因,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兼教师与修理工于一身;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教师便将水平好与水平相对差的学生组对子,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个别中小学没有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常是其它教师兼职。

(4)、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存在学校间不平衡和不稳定。

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由于存在短缺现象,造成教师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

6、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调研的10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一半的学校由于微机室建设不达标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

有些中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我们调研的的这十几所中小学校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或已经淘汰没有购置新设备。三是个别学校机器购置时间及机器配置繁杂不统一,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有些中小学虽将部分机器进行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机房维护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可以说,我县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已经成了制约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7、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征订情况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学科特色的课程,莲山~课件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此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教材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当前,我县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县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给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开展教研活动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学生没有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8、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够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检查结果表明,有小部分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乃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标准不明,执行不利等状况。有的学校近年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而信息技术教室却长期无力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有的高中学校,仍然受升学率所牵所困,对于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开设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抱着等待观望和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学校对信息化发展建设缺乏明晰正确的工作思路,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或者对学校基本的信息化装备标准心中无数,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二)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开课,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莲~山课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结合教学实际,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切实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三九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

2.明确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分管领导,电教中心(或信息中心)应侧重对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硬件设施的管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和学科教学工作要统一归口教务处管理;其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实施。

3.建立有效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形成一个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全面提高的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县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逐步开展对学校的抽考。

初一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引言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以项目实践活动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特点,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为了让我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优良品质,在开学之初,我对全校的初一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学前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分析学生,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开学初,我设计了针对初一新生的调研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赛情况、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以及想对老师讲的几大板块。根据调研表的分析(见图1-图10),力争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调研结果统计: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状统计

学生中有90%左右的对键盘分布较熟悉,认为自己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正确的有15%,62%的学生觉得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基本正确,有23%的不正确。当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证实。如果确实如学生的自我认识那样,我们就有必要发挥前15%的学生的作用,对后23%的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加快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对于使用wrod编辑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应用软件,在基本能按要求操作层面以上的学生占50%左右,完全不会操作的有45%左右。怎样才能让操作熟练的那16%左右的学生有新知识可学而不是吃不饱,又要让不会操作的学生吃得了而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上统计数据是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角度,了解班级差异很有好处。

3、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是较大一个板块,是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必要的基本技能,能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既是学生最想学的,也是实际中非常需要的知识。所以我把这些作为了解学生的切入点,设计了本次问卷。

在调研学生学习态度的统计结果中,有近70%的学生渴望多学,不想学习和学不学无所谓的总共只占6%,说明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有选择地学习者为24%,说明当代初中学生有思想,也有主见,这对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不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好信息技术课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制订教学策略

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驾驭学生和教材,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决策的谋略。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度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为提高教学效率,极大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根据学校软、硬件条件较好,学生群体基础较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强烈的要求,并努力想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水平的实际,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进行教学,适当删去与小学重复的学习内容,研究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如在练习鼠标和软件的使用时,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富有童心的作品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用word来写作文和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老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

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小老师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还有代表作品的情况。让这些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演讲者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听讲者的创作意识。让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是对他们成功的肯定,也是让他们与学习伙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当小老师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能锻炼口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不断成长。对聆听者来说,演讲者是同学、伙伴,展示的是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亲近感是老师无法替代的。同时,自己同学能制作的,我也能制作甚至会更好,从而一种学习的欲望、创作的热情很自然地被激发起来。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就会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技术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供水技术供水水质

一、水源

由于水源的水质直接影响净水的生产和供水水质,所以各国十分注重水源的环境保护,不仅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为加强水源管理的法律依据和基础,而且普遍建立了水质连续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可以及时掌握水源水质的变化与采取相应对策。

有些国家对水源,例如水库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像藻类问题有采取技术措施加以解决。我国最大的处理工程是深圳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该工程是采用生物曝气处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规模为400万立方米/天。

二、净水处理

1.净水水质标准

各国水质标准的指标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细菌学指标,有毒有害物质指标及感官性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等国家均认为细菌学指标是极端重要的,因为它能在同一时间内造成大片人群发病或死亡。有毒有害物质指标是防止长期积累导致慢性病或癌症的指标,确定的原则是人终身慑入而无觉察的健康风险。感官性水质不良可能是水源污染的反映,会导致消费者对供水水质安全性发生怀疑、产生厌恶,不一定会影响健康。由于用户评价水质主要是从感官性指标,因此,这些指标要达到用户可接受的程度。

世界卫生组织是世界性权威组织,它制定的《饮用水水质准则》是世界各国制定国家标准的参考依据。1993年修改的准则列出指标为135项,其中98项有指导值。

现在我们的水质标准指标是35项。建设部制定的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规划中对一类水司又增加了54个目标性指导。

所以总的趋势是供水的水质标准要求提高。例如感官性指标中的浊度指标,世界卫生组织的准则要求浊度不能超过5ntU,平均值小于1ntU,欧共体水质标准最大允许浊度值为4ntU,目标值为0.4ntU。美国标准规定任何时候浊度不得超过5ntU,滤后水浊度小于1ntU,其中95%以上的水样要小于0.5ntU。日本水标准要求浊度小于2ntU,审美性标准要求出厂水浊度小于0.1ntU,管网水小于1ntU。

目前国内大城市和新的水厂,出厂水浊度多是小于1ntU。

2.生产工艺

由于对水质要求标准的提高,国外许多水厂在过去水厂采用传统的工艺的状况下,进行更新改造和工艺改进,以提高出厂水的水质,达到高标准的要求。主要的目标是把水的浊度降低,去除细菌、有机物和解决用氯消毒所产生的副产物等问题。

所采用的方法除了加强常规的沉淀过滤水处理之外,主要是采用增加与处理和深度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概要情况是:

(1)生物预处理:对于水样有轻度微污染和有机物存在的情况时,采取生物预处理降解和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措施。

(2)利用臭氧做为氧化、消毒剂或用高锰酸钾以及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改善处理水的水质。

(3)活性炭过滤:设置颗粒活性炭滤池是深度处理的工艺措施(有的为臭氧活性炭滤池)。水通过活性炭过滤可以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去色、嗅、味,改进饮水的质量和口感。

(4)慢滤处理:主要是利用慢滤池所具有的生物过滤的作用进一步降低浊度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但由于其占地面积问题不如活性炭滤池应用普遍。有的国家是把水送入地下进行天然过滤,然后再抽上来利用。

国外臭氧活性炭过滤深度处理,在欧洲、日本等许多国家采用普遍。美国也在开始推广。国内深圳为了改善水库水质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生物预处理装置。北京为了改善水质,在水厂设置了臭氧活性炭过滤工艺。增加深度处理需要投入和实施的时间。因此在采用深度处理的同时,仍然需要加强常规处理工艺。

对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加强与改进方面主要:

(1)混凝药剂的改进:在水处理构筑物建成之后,要改进水处理的效果,其主要的一个措施是改进和应用高效能的混凝药剂和助凝药剂。

由于技术的进步,目前高分子助凝剂的应用已是日益广泛。因为应用了高分子助凝剂可以减少絮凝剂的用量,这样不但可以使沉淀水的浊度改善,而且减少了水厂污泥的产出量,降低了污泥处理的成本。最近天津水司对应用高分子助凝剂处理含藻水进行了应用研究,并在1999年用于生产,有很好的效果。

(2)消毒药剂的改进:常用的消毒药剂是氯。但用氯消毒,当源水含有机物时,可生成氯消毒的副产物,对人体有致癌的危险。另外用氯对于灭杀隐性孢子虫需要很大的剂量和长的作用时间,但用臭氧消毒是有效的。因此,国外臭氧应用替代一部分氯已是趋势。

由于输配水的需要,希望水厂供出的自来水要保持一定的剩余氯。因此,有的水厂采用二氧化氯做为消毒剂。

目前,国内只有北京等1-2个城市试验应用臭氧,尚未普遍。

(3)膜过滤:让水经过有微孔的滤膜进行过滤代替传统的煤砂滤料滤池,其可以滤除水中的悬浮物和细菌及病毒,滤后水质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膜成本的下降,膜过滤技术将会有更多的生产应用范围。现在国外膜过滤水厂的数量在增加,但规模较小,国内基本尚未在城市水厂应用。

3.水厂运营管理

(1)国外的水厂已基本实现了:建立完整的水质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应用各种可靠的水质分析仪器仪表,实现对源水、处理过程中的水和处理后的水进行连续监测。

(2)应用计算机进行运营的监控和管理。

为了保证处理后的水质和达到科学管理和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国外普遍应用计算机对水厂自动控制和管理。生产运行人员很少,但能够自动保障水厂在安全经济条件下运营。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水厂均采用了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营水平较低。

转贴于三、输配水管网系统

1.系统的运行管理

(1)供水系统的调度运营:

国外的供水系统调度运营普遍利用计算机系统完成。这一系统称为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其功能是可以通过遥讯系统,把应保证的供水系统的关键点的实际压力值遥测采集到调度中心。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进行预测和决策。然后遥控调整水厂的供水(或控制阀门),以使供水系统的关键点达到要求的水质、水量保证值。同时在供水系统发生,如爆管、漏水等事故时,其可以自动地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处理决策,可以保证供水系统安全、经济的运营。

(2)供水系统信息资料计算机系统(或称GiS系统)

供水系统管网的图纸及全部信息资料包括:管径、管材、铺设年限、地质状况、维修、更新记录等等全部储存在计算机。便利调度运营人员、外勤、管网修理和用户服务人员及规划管理人员利用。

(3)供水管网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为了便于供水系统的实时调度需求,满足管网管理(更新、改进和管网水质控制)的需要,国外一般均建立了实际管网系统的模型,应用模型可以实时进行水量预测、运行分析、计算,帮助供水调度进行决策和制定更新、改造的计划。

目前国内这方面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正在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进行以上三项改造,尚未全部完成。北京市也在开始起步。

2.管网的维护与运营

(1)漏水的探查

地下供水管网因受环境条件、施工质量、管材质量、埋设年限和工作状况各方面的影响,会出现漏水,而其中有些是隐藏在地下,不能直接人为发现。为了降低漏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需要由专门的漏水探查人员利用漏水探测仪器进行管道漏水探查。而后加以修复解决。

因为埋设在道路上的管道受交通和噪音的干扰,一般不在白天进行检漏,多是安排在夜间进行漏水探查作业。为了减少大量漏水探查人员的消耗,现在国外有可以直接安装在管道上的漏水声音探测记录装置,可以在管道发生漏水时自动记录下来,并可以发出无线信号,由现场采集巡回车辆接受探测装置发回的信息。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所采集的信息发现有漏水现象的地点,加以解决。

(2)新管道材料的应用

国外主要是广泛应用中、高密度聚乙烯(pe管材)管做为输、配水管道的材料。目前国内pe管材应用尚处于起步,配套的管件品种规格较少。这种管材的优点是输水阻力小、不结垢,使管网水质有保证。

(3)管道更新施工技术

埋设年代久远的地下水管道,因管材腐蚀、漏水等原因需要更新,但又因为地面交通等原因,不能开挖路面重新更新旧有管道时,国外许多是在原管位上进行更新。

(a)在输送量允许之下,把原来老管经过内部清理之后,用口径稍小的聚乙烯管穿入原铺设的管内形成新管,用新管做为输配水管利用。由于聚乙烯管内壁光滑阻力小,所以虽然新管比原管的口径小,但输水量仍能够保持原管的输水量。

(b)另外也有用水泥砂浆、高分子涂料或聚乙烯套衬等涂衬在原水管的内壁,恢复原管的内壁光洁,满足输水要求,而不是穿入新管的方法。

(c)如果在采用以上的老管内穿管或涂衬的方法不能满足输水能力时,也能利用将老管胀破后再穿入和原管同直径的新管的更新方法。

(4)施工维护装备水平

国外设备装备水平高于国内,尤其是在无沟施工技术装备方面。

四、收费和用户服务

1.用水的计量和收费

(1)水的计量:一般用户是由水表进行计量,然后根据实际用水量进行收费。传统的读验水表的工作是由人来进行。为了减少读验水表的人员,提高效率和效益,现在有的国外公司开始应用能发出无线讯号的水表,可以由移动的汽车去采集水表的用水量讯号,而不需要再到每个用户去直接读表采集用户的用水量。

此外,也有的自来水公司采用预付费的iC卡水表系统,让用户到自来水公司预先购水,然后将购水的数量输入用户家中的智能单元,便可以用水,当所购水量接近耗尽时,智能单元会向用户发出警示,提醒用户再去购水。

这种预付费水表系统和传统的先用水后验表收费的方式不同。可以达到减少到用户验读水表的工作。

目前,国内基本上是传统的读验水表方式。个别城市在试用远传集中验读水表方式或预付费的iC卡水表系统。天津市现在也开始了预付费iC卡水表系统的应用,但范围很小。

(2)水费核收

目前国外的用水量经读表取得耗水量之后的数据是输入计算机,然后统计、核算、开出收费单据寄给用户,用户支付的支票汇总转入银行等全部操作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

国内及天津的情况基本相同,做到应用微机系统进行用户水量核收工作,派员收费和银行代收结合进行水费的收取。和国外的水平相比较有一定程度的差距。

2.用户服务

为了搞好用户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发达国家的供水企业均有服务中心,利用电话直接处理用户的各种问题,包括:用水、水质、水费等等。服务中心电话对供水问题是采用24小时服务,对于有关水费问题不分节假日工作。例如英国约克郡水务公司的服务中心有125条线路、75个人员工作,日受话量达2000个。

目前国内几个大的水司已建立了服务电话热线网络。天津也建立了供水服务的热线。但是规模和业务范围和范围水平不如发达国家的供水企业。

五、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技术调研报告篇3

(1)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按照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更加合理的专业培养方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内容;明晰三维度动态能力集中相关能力需求;把握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本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同时剖析目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轮调研主要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南京及江苏省信息网络技术产业规划及发展状况,及时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信息。

在掌握企业岗位调整、岗位能力需求变化、用人变化等信息基础上,考察同类院校在本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变化,为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论证。

(2)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主要范围在江苏省,兼顾长三角地区。调研的主要对象是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行业企业,相关领域的行业专家、同类院校。

调研产业中企业岗位设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为了解人才需求种类和规模,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内容主要包括当前企业岗位名称、岗位工作内容、岗位用人需求等。

调研岗位工作过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为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工作任务的产生、执行、结束全过程,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2调研方法与内容

(1)调研方法

本轮调研根据不同调研对象及环境,采用不同调研方法,包括:

1)对企业访谈,联系企业的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进行面对面调;

2)对合作企业、兄弟院校、毕业生主要采用问卷、现场、资料等调研方法;

3)对网络媒体主要采用资讯报告、信息检索汇总等方法进行调研;

(2)调研内容

围绕调研目标,确立区域产业规划、产业技术和经济发展、用人需求、岗位需求、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能力等方面的调研内容。

调研区域产业规划主要是为清楚了解江苏省及南京市对物联网产业的定位及规划项目,及借此带动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内容包括江苏省及南京市对物联网产业的规划、已设立及将设立的建设项目及投入规模等。

调研本区域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和?济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及发展前景,并借此对未来人才需求作出预测。内容包括产业技术应用情况、产业经济比重及增长情况等。

调研产业中企业岗位设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为了解人才需求种类和规模,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内容主要包括当前企业岗位名称、岗位工作内容、岗位用人需求等。

调研岗位工作过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为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工作任务的产生、执行、结束全过程,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3调研分析

(1)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在调研中,了解到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物联网的产业链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主要涉及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用户七个环节,包括了RFiD芯片设计、二维码码制、电子标签、读写器模块、读写设备、读写器天线、智能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专业性的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数据的传输承载网络服务、终端接入控制、终端管理、行业应用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平台管理等技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到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环境、娱乐、公共事业、安全等各个领域,在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方面应用最为广泛。

(2)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社会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远不成比例。且未来几年,物联网技术会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普及,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物联网各主要领域均需要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智能交通:20万;智能物流:20万;智能电网:100万;智能医疗:100万;智能工业:50万;智能农业:1000万。

2)岗位需求分析

从产业需求来看,物联网人才总体上分可以分为研究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三个类型:

研究型人才主要为研究生层次或研究型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各类“研究型企业”或“高新企业”的研发部、研究院所亟需的人才。

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为各类本科学校或信息类高职学院毕业生,以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物联网项目实施等为主,包括RFiD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网络安装调试、物联网硬件开发、传感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以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为主的这类企业,在我国数量庞大,其需要的工程应用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物联网技能型人才往往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对各类高职院校培养物联网高技能型人才提出较高要求,不但需要掌握物联网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更要结合区域的物联网产业情况,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本次被调研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基础素质(如动手能力、应用分析能力以及理解交流能力)较为看重,特别是对就职者理解交流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的以及动手能力方面,因此,在做好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打造他们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以及实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关于专业的思考与建设

针对上述调研情况,我院计算机物联网专业应继续围绕技能大赛、合作企业二大平台,在师资力量培养、教学资源优化、学生实习实践三方面加强建设。

技术调研报告篇4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主体和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其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成效。近期我局成立专门课题组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对长沙新一轮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调查样本及调查方式

(一)调查样本描述

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沙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累计实现产值4200.7亿元。纳入本次调查的企业为截止2012年12月30日省科技厅认定在册的全部高新企业,共计805家。其中2010年2012年认定的企业数分别为144家、348家、178家,2012年复审通过135家(如表1)。

上述高新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上高新企业)有330家,占全部高新企业的40.94%。330家规上高新企业涉及8大技术领域,其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121家、生物与新医药技术66家、新材料技术61家、电子信息技术47家、资源与环境技术17家、新能源及节能技术11家、高技术服务业9家、航空航天技术2家。

(二)调查方式方法说明

本次调查以网上检索为主。根据高新企业和规上企业名单,登录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进行检索。同时,通过查询近两年XX市专利申请与授权明细,以辅助手段进行部分数据修正。

1、检索分类方法。登录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以企业名称逐个进行检索,以各企业的中国专利申请量(含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申请、外观设计申请)和授权量(含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授权、外观设计授权)为检索结果,整理成专利情况表,再标引高新企业认定(或复核)时间、技术领域、所属地域以及是否规上企业(或高新企业)等信息,以上述标引信息与企业名称、专利分类综合形成数据归纳索引,进行数据统计。

2、数据来源及更新时间。数据来源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的中国专利数据库。数据更新时间为2013年6月24日,本次数据检索时间为2013年7月1日2011年、2012年XX市专利申请与授权明细为省局信息中心2013年2月提供,查询时间为2013年7月2日4日。

3、其他说明。本次检索数据均以企业名称为申请人(权利人)的检索结果,不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或其股东名义申请的专利数据,也不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或股东名下已经办理向企业转移手续的专利。

二、企业专利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1、高新企业专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05家高新企业中共有608家企业(占75.53%)申请了专利,专利申请共计17780件,占全市累计专利申请总量(90291件)的19.6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977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9821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982件,三类专利申请的占比分别为33.62%、55.24%、11.14%。

共有568家高新企业(占70.56%)拥有授权专利,授权专利共计12398件,占全市累计专利授权总量(52669件)的22.3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28件(不含湖南邱则有专利策划公司等个别企业由法人代表或公司股东名下转移至企业的1834件),实用新型专利8958件,外观设计专利1812件,三类专利的占比分别为13.13%、72.25%、14.62%(如表1)。

2、规上高新企业的专利情况。调查显示:规上企业中共有330家高新企业,其中296家企业(占比为89.70%)有专利申请,共申请专利共计942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74件、实用新型5216件、外观设计1332件),占规上企业累计专利申请量的78.04%;284家企业(占比为86.06%,2008年调查数为104家)有专利授权,授权量共计6584件(其中发明642件、实用新型4739件、外观设计1203件);264家企业(占比为80.00%)拥有有效专利,有效专利共计5872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10件、实用新型4200件、外观设计1072件),占规上企业的68.01%。如表2。

按照高新技术8大领域分类,在330家规上高新企业中的5872件有效专利分布情况如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121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808件,占比64.95%;新材料技术领域61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796件,占比13.56%;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66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408件,占比6.95%;电子信息技术领域47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98件,占比6.78%;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17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85件,占比3.15%;高技术服务领域9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56件,占比2.66%;航空航天技术领域2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25件,占比0.43%。

(二)2011-2012年度专利情况

1、高新企业情况。2011-2012年两年高新企业共有专利申请10475件,占高新企业专利累计申请总量的58.91%,共有专利授权6640件,占高新企业专利授权量的53.56%。各年度数据如表3。2年来,高新企业专利授权平均增长率47.35%。

2、规上高新企业情况。2011-2012年规上高新企业专利申请5688件,占同期高新企业专利申请的54.30%,占同期规上企业的77.67%;专利授权3483件,占同期高新企业专利授权的52.45%,占同期规上企业的77.37%。具体数据如表4。

(三)主要特点

1、专利领军企业群体不断壮大。近几年来,通过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推进工程、企业专利扫零工程、知识产权三百工程的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升,有专利申请和授权的高新企业达到608家(不含企业法人代表或股东个人专利情况),有专利企业的占比为75.53%。尤其是涌现一批专利大户群体,20件以上专利申请的企业127家,50件以上的48家,100件以上22家(见附件1),2000件以上的2家。发明专利申请100件以上的9家(见附件2);从授权专利看,20件授权专利以上企业87家,50件以上的33家,100件以上的15家(见附件3)。

2、近两年专利总量迅速上升。从增速看:高新企业近2年专利授权年均增长4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年平均增长均在80%以上。从增量看:高新企业两年申请专利10475件,占高新企业专利累计申请量的62.44%,期间授权6640件,占其累计量的56.47%。

3、规上高新企业创新基础良好。296家规上高新企业申请专利9422件,以规上企业12.97%的企业数量占得的78.04%申请量,平均每家企业申请专利32件;申请发明专利2874件,占规上企业的81.46%,平均每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0件。另外,从专利大户群体看,有10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的企业97家,规上高新企业占47家,占比48.45%;有20件以上专利授权的企业98家,规上高新企业占51家,占比52.04%。

4、装备制造业专利独领产业旗帜。2011-2012两年中,装备制造产业的高新企业专利申请、发明申请,专利授权、企业发明授权等指标均占同期规上高新企业的60%以上,有效专利占74.6%。并且,2010年以来装备制造领域连续3年夺得中国专利金奖。说明长沙的装备制造产业正在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产业逐步在发明专利引领下走向高端,专利数量和产业化程度明显领先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

5、高新企业队伍认定潜力稳定。据对规上企业专利统计,目前不是高新企业但有1个以上发明专利或6个以上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有135家。没有专利授权但有1个以上发明专利申请或实用新型申请6件以上的有169家,上述两项合计303家,在1-2年内均可拟为高新企业推荐认定对象。

(四)问题不容忽视

1、1/6现象依旧存在。从高新企业的数据看,部分企业满足于维持高新企业认定标准,1/6现象依然存在(所谓1/6现象,是指企业为了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仅维持1个发明专利或6个实用新型专利的高新企业准入门槛)。只有1件发明没有实用新型的企业36家,没有发明专利而只有6个实用新型的48家,共计84家,占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数的10.4%。尤其是2010年认定的144家企业中类似企业有29家,这29家企业3年来没有新增授权专利,甚至没有专利申请,说明这些企业纯粹是为了获得高新企业资格,谋取税收减免政策。

2、许可上位比较流行。部分高新企业不思研发转型,乐于许可上位。31.3%的高新企业(252家)既没有发明专利也没有实用新型专利,完全依靠专利的独占许可方式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据对2011-2012专利许可备案信息查询,XX市每年均有100余家零专利企业为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而采取独占许可实施他人专利。在专利情况不能满足高新企业认定标准的293家企业中,2010年认定的企业占18%(53家),说明这些企业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出发来改变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意识。

3、零专利现象仍然严重。高新企业的专利情况反映,197家企业(占高新企业数的24.48%)处于零专利申请状态,363家高新企业(占45.09%)没有发明专利申请;237家企业(占29.44%)没有专利授权,544家企业(占67.58%)没有发明专利授权。作为高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成果、没有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似乎名不副实(个别企业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除外)。

4、专利意识和能力仍待加强。从2011-2012年的数据来看,创新基础较好的规上高新企业,两年中发明专利授权366件,每个企业也只有1.1件,平均每年每个企业也仅仅是半件,规上企业创新实力也有待加强。从高新企业专利申请结构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占55%,高出发明专利12个百分点,159家企业选择申请实用新型而不申请发明专利,没有认识到权利稳定和专利保护期长短的重要性。从企业发明专利法律状态来看,视撤专利384件、驳回专利124件,占发明申请总量的8.5%,说明企业在申请专利以前没有进行专利性分析,缺乏专利申请挖掘与评价机制,或者专利审查答复不及时,企业专利管理上存在漏洞。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培训,树立正确的自主创新意识。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知识产权工作典型企业,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加强对企业高管的知识产权培训,使高新企业高层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高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排头兵,只有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对高新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轮训,并建立长效机制,培训一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逐步提高高新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

2、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知识产权部门要不断完善专利申请资助等政策,在高新企业中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彻计划,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实施,推动企业专利管理规范化;科技部门要建立以专利为条件的科技专项准入和结项的政策要求,加大科技项目对企业知识产权指标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与运用。

技术调研报告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雷减灾的关注日益密切,对防雷减灾技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国家法规及部门制度的完善,逐渐暴露出了一些有关防雷减灾技术服务运行和管理尚不规范的问题。为全面了解我省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发展现状,进一步推动防雷工作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我处下发了《关于开展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并分别制定了《市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发展情况调查表》和《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发展情况调查表》,对全省市县气象部门所属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组建、运行和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经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深入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基本情况

(一)组织结构:全省现有市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16个(含青岛),机构名称多为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烟台、淄博、德州、枣庄、菏泽、滨州为市防雷中心(以公章为准)。多数单位完成了事业法人登记工作(德州、枣庄、莱芜除外),且均不存在公务员兼任法人代表现象。

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105个(含青岛),机构名称除县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县防雷中心外,还有县防雷所、县防雷检测(技术)中心、县气象科技防雷中心、县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县气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多种名称,较不统一规范。全省仅10个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完成了事业法人登记,且普遍存在县局长兼任法人代表现象。

(二)业务运行:主要从事防雷检测、图纸审核、竣工验收、雷灾调查鉴定和风险评估等业务,防雷技术服务收费执行《山东省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收费标准》(鲁价费发[20xx]244号)。多数市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实质进入了当地行政审批程序(烟台、滨州除外),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实质进入了当地行政审批程序的占65%。市级技术服务出具的防雷技术评价意见和检测报告均能及时提交给防雷行政许可部门,以确保及时准确作出许可,县级的提交率达78%。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税务发票使用财务章与签订合同完全一致的达76%,给用户出具的检测报告使用省计量认证标识和代码的达45%。开展技术服务时与用户签订合同或委托书与实际服务次数比例如下表:

图纸审核

工程验收

防雷检测

其他服务

市级

82%

84%

71%

38%

县级

59%

65%

57%

34%

财务情况:全省15个市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中,仅有6个单位已注册到独立基本账号,其余单位收费多进入企业帐户(潍坊、临沂收费进入主管机构帐户)。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中注册到独立账户的占40%,多数为基本帐户;未注册到独立账户的单位进行防雷技术服务收费存入气象主管机构帐户和企业帐户各占50%。

(三)存在问题:从上面数据分析得出,市、县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运行和管理上较不规范,存在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主题不明确。我省大部分县防雷减灾服务机构不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无从事防雷技术的专业资质,不具备开展防雷图纸审核、验收、检测、鉴定和评估等技术工作的合法主体。

2、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体制不规范。由于县局人员少,服务项目多,部分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人员有多重身份,存在既管理又服务收费的现象,政、事、企界面不清、职责不明。据调查,有36%的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遭到用户或政府部门的质疑。

3、在财务管理上同样存在政、事、企不分的现象。全省仅有10个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完成了事业法人登记工作,大部分单位没有独立的基本账户,服务收费直接进入了主管机构账户或企业账户。同时普遍存在出具收费发票财务印章与签订服务合同用章不一致的现象,引起用户质疑,影响气象部门形象。

4、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普遍没有办理计量认证。中国气象局《关于雷电灾害防御有关问题的批复》(中气函[20xx]63号)指出: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可以不进行计量认证。但我省各市级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均依法取得了计量认证,更加彰显我省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服务的严肃性。据调查,县级气象部门为用户出具的检测报告使用市级防雷检测计量认证标识和代码的达到45%,普遍存在盗用认证标识和代码的现象。

5、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防灾减灾的需求。大部分县级防雷技术服务人员理论基础薄弱,与防雷技术服务要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防雷装置设计图纸技术审核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对技术人员要求更高,而目前一段时期县级气象部门难以根本解决防雷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

6、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发展地方经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投资建设部门进行政策保护,要求对一些服务性收费减免,甚至要求只服务不收费,导致县级气象部门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工作开展困难,甚至面临气象主管机构与政府部门直接冲突的问题。

7、防雷技术服务覆盖率(即图纸审核率、竣工验收率、常规检测率)偏低,还有部分县级图纸审核率几乎为零。

二、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发展发展方向探索

(一)明确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发展定位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共事业,对发展防雷减灾技术服务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弥补事业经经费不足的层面上,不能把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定位为简单的“创收”,要进行防雷减灾技术服务集约发展,就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发展理念和定位上找准位置。要从公共气象服务的高度认识防雷减灾技术服务集约模式的发展,凸显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职能。集约化发展就要实现人员一体化、资金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使其不仅是人力、财资源的整合,更是技术、理念的优化重组。按照政、事、企分开的原则,在成立独立法人的气象科技服务事业单位并明确科技服务机构服务主体资格的基础上,按照独立法人的气象科技服务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成立集约化经营和管理的模式,增强全行业气象服务实体的市场竞争力。

(二)集约发展的必要性

1、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和规范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气发〔20xx〕213)明确提出:要按照政事企分开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防雷组织机构,明确防雷行政管理、防雷技术服务和防雷市场经营等三种不同性质机构的工作职责,并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不得相互交叉。防雷行政管理机构和防雷技术服务机构要实现工作人员分离、银行账号分离以及印章分离。同时要求:省级和有条件的地、县级气象部门要成立防雷中心或检测所等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独立银行账户;不具备成立独立事业法人技术服务机构条件的地、县,由上级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并依法开展各项防雷技术服务。

2、社会发展的需要。起步阶段的防雷工作着眼于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思想,树立大防雷的概念,国家对防雷工作的定位要求以社会效益为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加快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体制改革,集约发展模式更能适合社会的发展,以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解决目前各自为战、固步自封的问题。

3、雷电业务发展的需要。当前,防雷减灾已经列入气象基本业务范畴,雷电业务的发展要求提高科技含量,优化配置资源,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集约模式发展更能提高防雷技术服务的效率和效益,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4、今年以来,计财处、人事处给予大力支持。人事处积极协商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局,先后为各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完成了独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申请了机构代码;计财处多次与财政部驻济南专员办协商,已为大多数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开办了基本帐户,其余单位正在办理中。具有独立法人、独立帐户的市级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的规范,具备了市县集约发展防雷技术服务的基本条件。

三、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市县集约发展实施办法

鉴于上述原因,我处组织在外省调研、本省试点的基础上,确定以下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市县集约发展实施办法。

1、各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防雷中心)注册登记为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并通过财政部驻山东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简称“财政专员办”)批准开立基本银行账户。

2、由市气象局行文批准成立“xx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xx县(市、区)防雷所(或分中心)”,根据原有防雷中心的注册名称,也可称“xx市防雷中心xx县(市、区)防雷所(或分中心)”,下同,取代各县(市、区)原有防雷中心的防雷技术服务职能,接受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的财务管理、技术管理、技术支持和培训。

3、已经取得独立事业法人资格并且申请到独立银行账户的县(市、区)防雷中心可以不成立防雷所(或分中心)。

4、由各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为各县级分支机构挂牌(场所最好与县气象局异地),刻章,业务章为“xx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xx县(市、区)防雷所”,财务章为“xx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xx县(市、区)防雷所财务专用章”。

5、各县级分支机构负责人和业务技术人员由中心统一聘用(各分所要有3名以上工作人员,其中至少有2名取得防雷检测资格证,要熟悉防雷图纸审核及验收,鉴定和技术评价等业务,由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考核合格后聘用)。不得聘用县局负责人和行政审批、执法人员为防雷所工作人员。同时建立完善的人员聘用、培训、管理制度。

6、各县级分支机构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接受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的技术监督、检查和指导,同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受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的委托,县气象局可代为监管防雷所的日常服务质量和财务状况(由市防雷中心出具委托书)。外部法律责任(法人单位管理、资质管理、账户管理、收费许可证管理、税务管理等)统一由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承担。

7、根据银行账户管理规定,由计财处报财政专员办批准后,统一在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账户下开设各县级分支机构分账户(一般账户或专用账户);市财务核算中心为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及各县级分支机构各建立一个账套,由市财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和会计核算。

8、各县级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按照《山东省市级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各县级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执行(各地市可以在本办法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

9、各县级分支机构实行独立成本核算,自负盈亏。采用“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办法开展集中会计核算。

10、各县级分支机构的税费、管理费、房屋租赁费、水电暖等办公费以及外聘人员的工资等纳入本分支机构的运营成本。

11、各县级分支机构在当地租赁的房屋、办公设施,使用水电暖、雷电预警预报、气象信息等资源,要与资源提供单位签订租赁协议。

12、各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例如,要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等。

四、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市县集约发展财务管理办法

1、为加强市雷电技术防护中心(或市防雷中心)各县级分支机构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按照集约化运行方式,进一步规范各县级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方式,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气发〔20xx〕268号)和《关于印发〈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气发〔20xx〕302号)的有关精神和《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鲁气办发〔20xx〕68号)和《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鲁气办发〔20xx〕127号)具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各市雷电技术防护中心及各县级分支机构。

3、坚持各县级分支机构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单位理财机制不变和财务管理内部法律责任不变的原则。各县级分支机构的日常财务工作由市雷电技术防护中心委托所在县气象局代为监管,外部法律责任(法人单位管理、资质管理、账户管理、收费许可证管理、税务管理等)统一由市雷电技术防护中心承担。

4、采用“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办法开展集中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权和会计核算权相分离。所有县级分支机构经济业务要全部纳入市财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和管理。会计核算业务以外的财务管理事项仍由各县级分支机构办理。

5、各县级分支机构应配备兼职报账员1名,兼职报账员必须由本单位在职人员担任,可由各县局现有财务报账员兼任。

6、收入管理:各县级分支机构统一在市雷电技术防护中心账户下开设分账户(一般账户或专用账户,仅限防雷技术服务使用),由市财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各县级分支机构应将防雷技术服务收入及时交存到银行账户,最迟不得超过3日,严禁截留、坐收坐支。其它经营性收入不得存入该账户。

7、银行账户支出流程:对数额千元以上的款项支出,必须由各县级分支机构负责人报所在地监管负责人批准,通过办公网(特殊情况电话通知)先行报送市财务核算中心,经核实无误,按照规定报市局有关监管领导同意后才能支出。

8、原始凭证审签流程:各县级分支机构必须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具体流程:各县级分支机构发生经济业务取得原始凭证经办人签字报账员稽核县级分支机构负责人审核批准所在县监管负责人审批报账员定期汇总结报市财务核算中心审定数额千元以上的支出由市局监管领导签批(各市局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有所调整)。

9、市财务核算中心负责各县级分支机构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依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各单位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等资料。

10、各县级分支机构报账员负责按照规定将每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收费票据和支出票据)送交市财务核算中心和监管领导审定、签批。

11、各县级分支机构出纳应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办理现金收付及银行结算业务,不准签发空头支票,不准向外出租出借银行账户。

12、发票管理:市财务核算中心负责收费发票的统一管理。由市财务核算中心主管会计负责到税务机关为各县级分支机构办理税控机(或税控器),各县级分支机构要严格按照税控机操作规程出据发票,不得使用其它发票。在收费过程中,不管客户是否要求开据发票,均应开据收费发票。

13、税收管理:各县级分支机构应缴纳的营业税等税种由市财务核算中心统一计缴,期末按各分支机构收入额分担。凡本年度收支有结余或其他情况被税务机关征收所得税的按其应承担的份额承担。

14、科技服务报表上报:各县级分支机构的收入支出按月计入所在县(市、区)气象科技服务报表,不得重复统计。

15、本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若与国家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相冲突的从其规定。

五、推进防雷集约发展的实施步骤

以上两个办法已经过省局办公会研究审定,原则性通过。下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将召开全省市县集约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工作研讨会,各市分管副局长、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主任参加。深入研讨两个办法的有关细节问题,再进一步完善有关内容。

2、根据研讨情况,进一步修改管理办法后,以省局文件下发执行,分步实施。

技术调研报告篇6

1调研形式

本次调研工作,采取面上了解情况和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以全区各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情况调研上报表和自查报告为主,并选择20多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开展实地查看、听取工作汇报、个别教师、学生访谈等,对永川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进行系统的调研,探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管理和应用。

对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进行的综合调研,重点是班班通、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和“六大”功能室的建、配、管、用、研工作,获得了一些定性的调研结果和客观数据。我们对调研情况和数据采取了定性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以摸清本区教育技术装备的基本情况,找出成绩和不足,寻找解决措施。

2基本情况

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配备基本情况全区中小学校123所,在校生12.3万人。

1)“班班通”情况: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班班通”设备2314套,村小5个教学班以上、中心小学和镇街初中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2013年秋期因学校增班,“班班通”设备尚差125套。

2)计算机网络教室情况:2011年为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计算机5105台(直属中学除外),实现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全覆盖。全区中小学生机比100:5.4,与创建工作的100:8.5的标准还有差距。

3)校园网建设情况:中心校、直属中学、镇街初中都建有简易校园网,少数学校教室已通互联网,但带宽不够,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4)实验室配备情况:2010年为义务教育学校配备初中和小学科学仪器24套(每校为一套),2012年12套,2013年(正在采购)23套,共计79套。全区中小学实验室被挤占134间。

5)图书室建设情况:2010年配备图书79113册、2011年配备175557册、2012年配备图书169944册、2013年(正在采购)156908册,共配备581522册,所有学校都有藏书室,但只有永中、萱花、北山、文理附中、红河小学、南华宫小学等6所学校有一定面积的阅览室,无标准阅览室。电子图书处于学生有账号,但因网速慢登录困难和无电子阅览室等原因无法正常使用。

6)“六大”功能室建设:2010年配备了106间“六大”功能室设备、2011年配备了144间“六大”功能室设备、2012年配备了199间“六大”功能室设备、2013年配备了177间“六大”功能室设备,共计626间。全区中小学“六大”功能室被挤占483间。

信息技术教师,实验、图书、六大功能室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1)信息技术教师。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共137人,专职教师102人,兼职教师35人,平均年龄36岁,45岁以上17,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12.5%。高级职称2人,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1.5%,中级职称19人,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13.9%。

2)实验室管理员。全区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员应配196人,实配156人,其中专职54人,兼职102人(不少兼职管理人员只管一把钥匙而已),45岁以上85人,专职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无高级职称实验管理员,中级职称22人,占中小学实验管理员的14%。对照课程标准、课时要求,各校实验管理人员非常紧缺。

3)图书管理员。全区中小学共有图书管理员149人,其中专职23人,兼职126人,45岁以上82人,无高级职称图书管理员,中级职称29人,占中小学图书管理员的19.5%。

4)“六大”功能室管理人员。全区都未设“六大”功能室专职管理员,音乐、体育、美术多数是由学科教师在管理钥匙,科技和劳技室基本上是教务处或后勤处在管理钥匙,卫生室基本上放在了门卫室,造成管理人员不确定,无明确的职责,管理不规范。

3调研结果与分析

主要成绩

1)教育信息化稳步提高。据现场调查和相关数据调研分析,近几年依托薄弱学校的改造,教育装备总投入近亿元。生机比逐年优化,实验仪器配备标准、生均图书拥有量、校园网敷设等均呈稳步提高。

2)教育装备管理不断创新。相当部分学校领导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和应用较为重视,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功能室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进行管理。萱花中学、上游小学、红河小学等学校创造性地设立了教育信息技术装备中心,管理效果很好。

3)计算机课开设持续稳定。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没有被挤占的情况,虽然部颁计划里没有单设计算机学科课程,但所有学校都在课程辅助活动中开设了每周一节的计算机教学活动,学生至少间周能到计算机网络教室上机操作。

4)“班班通”使用率高。“班班通”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视听等信息功能于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深受师生的欢迎,小学语数、中学中高考科目使用率达到90%以上。

存在问题近几年,我区教育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管在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教学专用功能室严重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学校、中心场镇学校超大班额现象严重,学前教育挤占中心校用房,大部分学校的功能室被挤占,存在着有设施设备无用房。能够安排出功能用房的都陈旧,分布零乱。

2)无专项教育装备维修维护经费。教育技术装备投入总额无疑在逐年增加,但学校相对重视教育技术装备配置经费投入而忽视维修维护经费投入,在维修维护经费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教育技术装备的可持续发展。

3)教育装备管理队人员不稳定。学校对教育装备管理思路不清,有的把设备管理归后勤,把应用归教务处,形成两张皮,有的学校把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列入教辅人员,在政治、经济待遇上与其他教师不能同等对待,造成队伍不稳定。

4)网管和科劳技辅导员教师紧缺。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推进,学校网络和计算机的维修维护工作日益凸显,多数学校的网管员由计算机老师兼任,不能很好地完成维修维护任务。科技劳技辅导教师多由其他学科转过来,业务不熟悉。

5)实验室和图书室的使用效益不高。部分学校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加之任课教师非相关专业毕业以及不愿亲自做实验,造成设备的闲置。学校图书室藏书陈旧,人均图书册不足,学生不愿借阅图书,导致实使用效益不高。

6)优质教育资源未形成共建共享机制。片区教研、领雁工程、捆绑式发展等活动开展比较活跃,但名校强校、名师骨干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各自为政,辐射和引领作用还未真正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发挥出来。

7)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各种赛事不积极。教育技术的各种赛事经费投入较大,虽然onC大赛纳入了高考加分项目,但参与的人也较少,特别是教师参赛或指导获奖,评职、晋级和评先评先不能加分。

4建议与措施

加快功能教室和辅助用房建设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功能教室和辅助用房建设的经费投入,要把功能教室和辅助用房建设规划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工作之中,超前规划,将教学用房和功能室用房相对隔离和集中。

推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分离加大对学前教育办学投入的力度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尽快推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分离,将学前教育挤占小学教育的教室归还于小学,从而推动“六大”功能室的建设。

设立教育装备维修维护专项经费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设计寿命一般在5年,教委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解决教育装备的维修维护经费投入问题,将学校划分不同档次予以补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成立校级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学校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相适应,设立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解决管理和应用两张皮的现象。

加强教学设备管理平台的应用教学设备管理平台是推进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要将教学设备管理系统的填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以平台促管理,以管理促应用,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

加大教育技术研训力度加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实验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和图书室专职管理人员的选配及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结题和成果推广。

技术调研报告篇7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建设调研报告

1.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1.1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是一家大型国有地勘单位,地处美丽的草原城市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88号,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等工作,下属8个企业、实体,产业涉及地质勘查、矿业开发、矿业权经营、五星级酒店经营、基金管理、房地产、物业管理、设备修造等行业。“十一五”期间单位实现经营收入10.4亿元,其中2010年实现经营收入2.25亿元,2011年全年实现经营收入2.5亿元,年末账面资产总额9.27亿元,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2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人,全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实现信息化办公;其中专职计算机人员5人,全部为大中专毕业生,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4人。

1.1.3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地质资料室、信息制图部实现计算机操作与管理,全院建有人事系统数据库、事业编制实名制数据库、财政供养数据库、地质勘查资质数据报盘管理等数据库。

1.1.4由于推进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院管理和业务工作进行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的准确率,降低了资料传输、资料储存、办公消耗、人力强度等工作成本。

1.1.5推进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来,加快和促进了单位获得固体矿产勘查甲级资质等8项地质勘查资质、4项地质灾害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了单位的整体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专业人才和专职计算机管理人员较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全院186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5名计算机人员,而且全是新进大中专毕业生,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只懂得基本的浏览网页、网络聊天等计算机知识,限制了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在单位的推进和深入。

2.2单位没有单独设立信息化机构,计算机人员在全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中只是从事计算机信息制图等辅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得不到足够的培训、适合的办公资源和长期发展。

2.3全院近五年来招聘和引进了百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管理、财务等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只要5名,而且单位近期也没有招聘计算机专业和内部选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计划。

2.4在每年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人员培训上,几乎没有单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训,计算机专业职称评审并入制图系列,在上级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举办的各类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上,也几乎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学历教育深造和相关培训。

3.加强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1要想更好的推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在理论上我们一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系统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规律,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环境逐步优化,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得以改善,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为国土资源事业各方面工作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保障。

3.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国土资源人才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保障能力。能够实现上述要求的关键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国土资源部门中,人才不少,但是具备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尽合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从目前来看,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程,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4.对“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4.1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和整个国土资源系统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通过学习和整合最新的信息化技术为单位发展提供最大的智力支持和做好信息及管理服务。

4.2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其中组织领导是关键、统筹协调是前提、业务部门牵头是重点、资金投入是保障。

4.3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队伍的要求:信息化队伍必须站在信息化技术的前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服好务;信息化队伍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信息化建设如何最大化的利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单位经济发展;信息化队伍必须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自身发展与单位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4.3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国土资源系统从上到下加强领导,切实把信息化建设推向深入;加强部门之间协调,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业务部门带好头、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做好示范和推广作用;单位保证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设备的引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机构的建设。

4.4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①单位设置独立的国土信息化科室,由一名副院长分管,职责是:整合单位的信息化资源,设计、管理和建设全院的信息化网络。②根据单位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招聘引进或内部选拔培养急需或将来需要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③在单位培训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全院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④领导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提高领导人的整体素质。要着眼于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把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⑤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继续抓住和利用好班子调整和换届的有利时机,把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年轻人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

结论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今后国土资源部门节能增效的突破点,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强学习,认真总结,将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向前推进,让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成为全国一流地勘单位的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在西宁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J].青海国土经略.2010(04)

[2]孙文盛.认真学习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01(01)

技术调研报告篇8

(一)**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就

**以来,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40亿元,比**年增长1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年的4.58%增长到8.14%;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8.7亿美元,比**年增长4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年的3.36%增长到6.65%。

**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底,全省有1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27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2个省级信息产业特色基地(园区),168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61.56亿元,比**年增长2.47倍。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51.67亿元,比**年增长2.92倍。积极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先后实施了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8项,**正在执行部级火炬计划项目604项,到**累计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471项。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大增强,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到**底,已有部级技术中心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03家。正式投入使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41家,孵化场地面积65万平方米,在孵项目2397项,分别比**年增长3.1倍、4倍和18.18倍。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已达38家,其中6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部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成效日益明显。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效果显著,**省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杭州、宁波、绍兴市被列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城市。实施纳米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应用工程取得实效,对纺织、建材、模具等传统产业组织实施了17个重大攻关及示范应用项目。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取得较大进展,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开发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服务业电子化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的实施,推进了教育、文化、旅游、商贸、外贸、物流、金融、社区等领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省风险投资公司已达40家,注册资本28亿元,累计注入风险资本10亿元。已有12家企业登陆中小企业上市板,共筹集资金30.08亿人民币。中国**网上技术市场为**省企业和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了技术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新的平台。国家“863”计划成果与**民营企业对接活动进展顺利,**年以来实现对接项目9项,总投资3亿多元。

(二)**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仍然偏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不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明显不匹配。**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比全国平均低3.6个百分点,与北京(28.7%)、广东(27.1%)、天津(20.8%)、江苏(16.7%)、福建(15.6%)、陕西(16%)和上海(13.8%)等地的差距较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2%,远低于江苏(15.5%)、上海(17.7%)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7%左右,比江苏的23.2%和上海的28.2%低得多。科技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27.46%,比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43.38%低15.92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没有走在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不但发展规模与江苏、上海相比有较大差距,在发展速度上也没有优势。****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9%,而江苏和上海分别增长46.0%和45.7%。

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提升速度缓慢。**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已经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并没有同步提高,近年来一直在25%左右徘徊,而且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的年均提升速度仅为2.12%,远低于高新技术产值26.2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年就已经高达40%,日本近三年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年均提升率达到8.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严重偏低。**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年仅为5.0%,**为6.65%,江苏、上海**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41%和39.3%,可我省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差距很大。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不足。目前,我省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然沿袭外延改造为主,虽然积极引进机器设备,但关键工艺装备还较为落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发投入很少,导致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增长缓慢,既延缓了对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又制约了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

有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受急功近利的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至今对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关系没有很好认识,比较重视短期生产总值增长快、税收高的产业,而对发展基础投入大、短期效益尚不显著的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目前我省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安排上,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积累、队伍的培养等长期安排重视不够。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急功近利,过多通过短平快的技术引进策略占领市场,相对忽视了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更不够重视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育,导致技术创新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只能长期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二)科技投入力度不足

**年,**省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1.88%,比全国平均的2.87%低0.99个百分点,比江苏的2.71%和上海的4.61%分别低0.83和2.73个百分点,经费投入总量只有江苏的51.5%、上海的63.1%。对科技投入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不强,2002年上海新产品产值率达14.3%,江苏省为10.5%,而**省仅为9.5%。**年**省R&D活动经费支出75.2亿元,只有江苏的50%和上海的58%,仅占全国的4.9%;人均R&D活动经费支出163.7元,只有江苏79%和上海的20%;R&D占GDp的比重为0.8%,低于全国同期(1.3%)0.5个百分点,在全国仅居中游水平。R&D投入水平偏低已经成为制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现有的政府财政有关科技的投入,对企业R&D引发作用不明显。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表现为:中小企业“小而散”的组织形式与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规模经济相矛盾,企业规模小,低层次重复多,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具备高新技术的规模基础;中小企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落后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高智力条件相矛盾;中小企业薄弱的经济基础与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高投入条件相矛盾。

2.高水平的科研机构缺少。**研发机构数量少,且基本没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研机构,在短期内难以满足**产业向技术密集大规模转型的需求。至**年底,**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5家,部级重点学科只有2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8家,其数量均处全国中下位次。因此,**技术创新的技术源70%以上在省外购买,不利于**产业由中低端向产业高端的升级。

3.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块状经济”中企业间技术趋同、产品相似、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需要通过构建行业创新平台,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的有效开发和扩散,促进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但目前政府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组建力度不足,管理措施还不够有效。

(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

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尽管近年来**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但**在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年,**省科技人力资源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15位,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239.94人,科技活动人数为6.46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4.23人,而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为29.67%,列全国第23位,这与**省经济发展在全国的排名明显不相符。

“重物轻人”的制度性安排造成人才缺失。不少单位大量科技经费只能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不能用于人才本身。这种制度安排难以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稳定环境和激励机制,也是造成优秀科技人才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城市日益高昂的生活成本,也是不容易吸引和集聚高级人才的重要原因。

(五)政策措施与机制创新滞后

1.开发区配套优惠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但目前**只有杭州一个部级高新区,而这唯一的部级高新区又用地容量偏小,规划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发展空间极度缺乏,大量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无法进入高新技术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还没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优惠政策,省政府(**)1号文件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在许多地区也没有得到落实。

2.部分政策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如何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有效地商品化,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事前的政策优惠更适用于高新技术领域。但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多以直接优惠为主,表现为降低税率、直接减免税额等形式,对企业在进行研发、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性扶持相对较少。这种强调事后利益减免,不强调事前减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并不适用。此外,还有一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需要进行相应修订。特别是如何降低wto条款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必须做好相应的政策准备。

3.缺乏科学完善的投入产出引导体系。为准确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需要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合适的统计分析。目前采用按“行业”分类的高技术产业统计的内容与产业发展现实有较大的差异,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引导。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自主创新和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共识

1.高度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作用。虽然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感。**要继续保持走在前列,必须依靠高科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2.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扶持。要加快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立法进程。近年来,我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高,但还存在着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保障作用和约束机制不强的问题,急需制定和出台一部促进与规范我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保障。要以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并与财政、税收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切实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要通过推动相关立法以及颁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规定政府采购中本地产品的比例,制定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中优先购买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鼓励政策,为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市场空间。

3.加大对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投入。建议把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例及政府科技投入占GDp/财政支出的比例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从政策上保证科技投入力度。要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从每年的财政支出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科技发展资金,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活动;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的总量和支持力度,倾斜性扶持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发展。要重视和保障对实现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为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为**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4.优化统计体系正确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借鉴江苏的经验,以oeCD进行高技术产业统计的原理为依据,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调整和优化**省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以准确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构筑创新型区域

1.大力发展创新型区域产业集群。要根据块状经济特色,围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产业带建设的布局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研发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合理分工,形成以大企业和龙头为核心、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运用,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转变,打造品牌大省。

2.加大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支撑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产业特色主导对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共性技术和支撑技术进行研发,或者由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组织企业共同进行产业共性和支撑技术平台的建设。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支出应突出重点,主要应放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支撑技术的突破和平台建设上,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的整体水平。

3.提升科技园区的辐射能力。要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扩大杭州部级高新区规划范围,并促成条件较成熟的宁波、绍兴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部级开发区,更好发挥科技园区对全省经济科技发展的辐射作用。应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园区优势,准确定位各科技园区的产业导向,加强规划调控对园区专业化发展的引导,各园区应围绕主导产业提高基础设施配套和综合服务水平,形成比较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科技园区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局面。

4.加大引进和扶植大院大所的力度。进一步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的优质科技资源,联合共建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载体,尤其要重视促成以企业为主体引进中科院、部属科研机构、国内外著名高校、国内特大型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到我省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

(三)创新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体制与机制

1.建立**工业研究院。由于我省现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独立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自都有不同的科研目标指向,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着需求结构上的错位。也由于我省许多科研院所通过改制转型为科技企业,原有的行业科技进步责任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功能已经弱化。因此,建议成立“**省工业研究院”来承担研究开发产业技术,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的职能。

2.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上形成重点突破。应面向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集中科技资源,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以及环保领域的重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广。

3.加强技术预见研究。技术预见是“长期预测科技趋势,综合选择重点方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研究,强调对未来科技发展各种可能性的“优选”,已成为加强科技计划与管理工作特别是提高科技战略与规划水平的有效工具。应进一步加大研究深度和经费投入,使技术预见成为长期和连续不断的工作。我省应高度重视对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主动引导,根据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重点支持的技术研究方向。从技术预见规律及其特点看,**技术预见的时间跨度应以5-15年为宜。

4.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科技研发重点的确定应来自于社会各方面专家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建议设立相应的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或者在省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中增加科技咨询专家的比例,充分发挥科技咨询机构在重点技术领域确定、重大项目选择和技术预见研究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咨询专家应主要是从事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包括在相关领域中具有专业和广博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同时还应考虑不同职业类别。

(四)落实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1.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鼓励和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凡经省、市两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政府应给予相应资助。可允许企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用于科技投资的一部分资本支出,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加强与财税部门的沟通,争取在企业会计科目中增列研究开发经费项目。设立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具体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纳税数额,以扶持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超过国家规定比例的再给予一定补贴。争取实施高技术企业加速折旧措施,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换代。允许企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提取未来投资准备金、风险基金和科研准备金。

2.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管理;鼓励大、中型企业拥有能作为赢利基础的核心技术专利,或足以制衡引进的核心技术专利的二次开发专利群。进一步加大对专利发明人的激励,自觉维护专利发明人的权益。加强各级专利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查处和制裁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引导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一套系列配套培养与集聚人才的政策及相应的服务管理措施,如园区建设、环境配套(住房、交通、学术交流),购房、购车的个税减免等,切实提高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待遇;鼓励知识、技术和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稳定和集聚人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多种方式,设立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力招揽高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高技术的带头人来我省创业和发展。要以实用化和国际化培养模式,采取多种途径超常规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适应多种需求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

4.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借鉴国外的做法,把与技术相关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转化为以产学研为纽带的计划项目,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及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原创性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中的重要作用;要依托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联盟来实施计划项目,推动产业化。要在继续抓好已有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网上技术市场的作用,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加强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信息交流和融资投资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和交流。

5.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的支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以股份制或有限合伙制形式,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加强与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的联系,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对高技术产业进行风险投资。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以政府为主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要完善担保形式,扩大担保覆盖面,简化手续,降低费率;鼓励民间资本建立担保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用专利、非专利技术、商标等作为反担保。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对我省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的投资或担保比重达到其投资或担保总额70%的,可比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上市。逐步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实现非上市企业的资本流动。

(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1.大力发展孵化器。加快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多元化、实行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各级政府应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有条件的地区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当地科技管理部门利用财政资金建设孵化器;积极引导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和自然人利用社会资金和闲置房屋参与孵化器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对申报并获得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创新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小额资助项目等,各级财政科技经费要给予配套扶持。

技术调研报告篇9

(一)农村劳动力情况

我区现有农业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8—45岁)291914人(男性155358人,女性136556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150968人,占51.7,从事工业的劳动力42788人,占14.7,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39456人,占13.5,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19666人,占6.7,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8794人,占3,从事其他的劳动力30241人,占10.4。在全部劳动力中,在区外务工的70562人,占24.2,尚有221352人,在区内从事各种务工活动,占75.8。以上数字说明,我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停留在本区内,这也是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的一个原因。

(二)文化结构状况

据统计,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135623人,占46.46,初中文化程度111949人,占38.35,高中以上学历的44642人,仅占15.19。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较低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三)“失地农民”情况

近年来,由于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征占用农业土地增加,造成我区“准失地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三分)”和“失地农民(完全无耕地)”人数增加。据统计,今年我区“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分别达到19805人和15445人,已占全部农业人口的7.8,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12.1。以上情况说明“失地农民”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就业压力,而且可能给农村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四)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它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目前,全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约2.1万人,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3,如加上农口各部门和相关部门通过的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5万人次,也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左右。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30。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如不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将极大地制约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五)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情况

劳动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体力有先天的体力(优生的结果)和后天的体力(优育和锻炼的结果);智力有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从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看,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劳动力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逐渐提高,体力因素的作用在不断下降,智力因素中,现代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经验成规的作用不断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在我区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困难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同农民收入程度显著正相关,也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正相关。

1、从每亩耕地提供的产品产量看,经济作物的收益大于粮食生产收益。文化程度高、生产技能强的农户生产收益比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生产收益强。这是由于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敢于大胆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因而经营效果好。

2、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文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能强的农户致富门路广,这是因为他们有经济头脑,会经营,敢于扩大生产规模。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经营项目少,经营规模也较小,因此,收入很低或较低。

通过对这两种农户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靠科学种田,后者凭经验办事;前者勇于探索,后者墨守成规;前者讲究效益算着干,后者不计成本懵得走。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区委、区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近年来,通过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以及用人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及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加快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仍占全区劳动力的大多数。这说明,在加快我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区没有一个统一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现有的培训是通过社会办学机构,如农校、农广校等,而这“两校”目前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无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训工作,而现有的专业学校在培训经费价格上农民自己难以自行解决。

3、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根据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要在5年内将近3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一遍,需要大量的经费,如“两校”从建校至今,专职教师仅10人,财政每年办学经费仅3.5万元,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因而,严重制约了“两校”作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4、镇、村两级在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否,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原因分析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足,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统计,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分别需要500元和800元。由于多数农民收入不高,无力支付培训费用,造成培训人数减少,就业面变窄,同时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

4、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象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还不够健全。

三、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区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农艺师、园艺师、工程师、会计师、农经师,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掌握一定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知识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二)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

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它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科技、新闻媒介、企业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区很早就实现了普九,但是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农化,导致农村和农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抓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措施

1、培训任务、对象和内容

(1)培训任务:根据我区实际,用五年的时间,一是将全区18~45岁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轮训一遍,使他们能掌握一门以上先进实用技术,每年培训6万人;二是对全区村、社干部4083名完成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三是对农村未升入大专院校的高中生实施职业教育,计划每年培训1万人;四是对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35250人(随着城市化加快,失地农民还会不断增加)进行再就业转岗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一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促使农民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转变;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使青年农民掌握进城务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培训内容:一是公共课内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如《农业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宪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安全生产法》;二是专业技能内容: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三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等,以失地农户为主,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培训。

(3)培训对象:主要是村、社干部和18~45岁的青壮年农民及失地农民。

2、培训层次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区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

(1)学历培训:主要对象以村、社干部为主,开展大、中专学历培训。专业主要设置: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增强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

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根据我区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和各镇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该项培训涉及面宽,属于农民的普及培训,要按照就近、不离乡、不离岗的原则开展培训,由农口各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

②“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由农广校、各镇成教办负责。

③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3、培训方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短期知识培训为主。

①短期培训。依托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农广校,根据各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短期培训。

②中长期集中培训。依托区农广校、党校、会计培训中心、各镇成教办,重点是村、社干部学历培训,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

③委托培训。与大专院校协作,委托大专院校举办脱产培训。

④农业远程培训。依托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组织材料、资料、录像带等开展农业远程网络培训。

⑤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以会代训。在重要生产时节,通过召开生产现场会,组织农户参观考察、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等形式,进行培训。

(四)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都市农业进程。为此,建议区上成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网点),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

2、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

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转变人们的观念,为我区农民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经费应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目前我区农广校、农校每年区财政拨款仅3.5万元,对于培训工作显得杯水车薪,建议区委、区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社干部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授课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技术调研报告篇10

xx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始建于1997年(xx县恢复县置后设置),编制10人,经过近10年的发展,人员由最初的5人增至现在的10人。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长期以来,xx县质监局一直在县政府大楼办公,现有3间办公室,总面积约90平方米。

xx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地方中心工作,在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和指导下,认真履行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职能职责,为促进经济社会谐调发展、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自1997年恢复县置以来,全县各行各业增长较快,经济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基本实现了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过程,每年gdp增长速度在9%以上。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长期以来,xx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和职能职责,紧紧围绕《计量法》、《标准化法》、《质量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在计量、标准化、质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多次受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的“先进工作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综合管理工作

1、计量管理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和认真完成全县小衡器检定工作;二是加强对计量加油机、医疗机构计量器具等计量器具使用单位及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促进计量器具检定规范化,确保量值传递准确;三是积极参与实施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工作,不断促进企业基础性工作建设。

2、标准化管理工作。坚持消灭无标准生产工作,促进企业规范化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开展帮助食品生产(加工)等企业制定或建立标准工作,积极开展企业执行标准备案和年度审查等工作,积极配合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帮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企业的规范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我县工业企业产品质量。

3、质量管理工作。坚持以服务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保证广大消费者使用放心、安全产(商)品为目的,大力开展质量监管和服务工作。一是以建立工业企业质量档案为依托,帮助企业不断规范管理、规范生产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其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当前,我局已通过开展三批次成功为30余家企业建立了质量建档。二是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为契机,基本建立健全了全县食品生产企业档案,并结合沾益县实际开展了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为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结合沾益县实际,不断加大对食品、农资、建筑材料、成品油、烟(农)田基本建设用管道等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关心的产(商)品的监管力度,通过定期抽查、监督抽查等形式,积极、认真掌握全县产(商)品质量状况,并结合产(商)品质量状况开展监管和服务工作。四是积极帮助企业申办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同时认真对生产许可证进行年度审查。

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沾益县实际,长期以来,坚持以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气瓶、起重机械等整治工作为重点,通过积极参加安装验收、督促检定和组织日常安全监察、定期专项检查等形式,全面加强对锅容管特的日常监管和整顿,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没有按照规定整改或逾期不整改特种设备安装、使用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处理。自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职能划归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后,xx县未发生过一起重特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5、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工作。按照《xx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规定,在省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的帮助指导下开展组织机构代码办证、实施年度审查等工作。在长期的代码管理工作中,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局代码管理具体工作人员和分管领导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

(二)行政执法工作

我局结合实际,在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xx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安排布置,全体干部职工紧紧围绕食品、建筑材料、农资、计量器具、汽车零配件、特种设备及机构代码等重点产(商)品和重点监管项目,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行政执法打假工作责任制,不断加大了执法打假和监督检查力度,为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财产安全、规范和整顿xx县市场经济秩序作出了贡献。几年来,我局办案件数每年都在50件以上,办案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认可。

(三)其他工作

1、紧密结合各个时期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以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理论素质和加强队伍建设为目的,认真完成各项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活动;

2、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认真开展支农扶贫工作,积极参与小机焦清理、烤烟收购(计量、标准、质量)监管、烟(农)田基本建设等各项工作。

三、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基层工作项目多、量大而繁杂,长期工作在第一线,面临最大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基层机构编制较少,工作人员严重短缺,还不能满足职能较多、职责较重和工作面广实际工作的需要;

2、经费来源不稳定,工作经费严重短缺,致使许多工作因无经费而无法正常开展;

3、办公室窄小、拥挤,根本无法满足摆放办公设备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对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工作指导上的意见和建议

1、要做好协调联系,在对涉及面广、影响较大问题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能做到“政府牵头”和“部门办事”;

2、指导基层工作的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

3、增加基层工作人员到外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地培训、学习的机会。

五、对工作运作机制的建议

1、增设基层内部机构设置,解决基层1个科室对应上级部门多个科室的问题,切实解决基层内部机构不健全和工作混乱、不协调等实际问题;

2、尽量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3、相应增加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促进团结、激励活力的活动,以缓解工作压力和解决紧张工作中的沉闷气氛。

六、对加强基层建设的建议

1、增加基层纪检机构设置,以利于加强内部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