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07:33

止血药物篇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9-0394-03

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止血机制(包括血管、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自发性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类疾病。出血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出血应先采用压迫、缝合、结扎或电凝等措施进行止血,无效时可考虑给予止血药。正常的止血机制有赖于血管壁、血小板、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和血液流变学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调节和平衡。临床应用的止血药物,或是通过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或增强血小板功能,或加速、加强血液凝固过程,或抑制血块溶解过程来达到止血的目的。止血异常是复杂的综合因素造成的,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因素,各种因素之间也有相互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相应的止血药物方能奏效。滥用止血药或凝血药不仅是浪费,有时还会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造成血栓形成或加重出血现象,引起不良反应。

《2009年止血药和血凝酶产品及市场研究咨询报告》显示,我国止血药市场,近十几年内临床应用最为普及的是以蛇毒为主要成份的生化类止血药,其中以“立芷雪”(rep-tilase)为代表的血凝酶类药物占有最大份额。国内常用的止血药约有20多种,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1)促进凝血系统功能的止血药。常用的有蛇毒血凝酶、维生素K和止血敏等。2)凝血因子制剂。常用的有冻干人凝血因子Ⅷ、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和冻干人纤维蛋白原等。3)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止血药(也称抗纤溶剂)。常用的有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抑肽酶和氨基己酸等。4)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常用的有安络血和垂体后叶素等。5)局部止血药。如氧化纤维素、吸收性明胶海绵和醛基纤维素等,仅用于外伤或手术后渗血的局部止血。

1 促进凝血系统功能的止血药

能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其它凝血因子,或提高它们的活性,或能促进凝血因子从贮存部位释放,进而加速血液凝固,主要用于手术前、后的预防出血和止血。

1.1 蛇毒血凝酶

巴曲酶(batroxobin)是世界卫生组织对毒蛇bothrops(枪蝰、大具窍蝮蛇、矛头蛇)毒液中所含纤维蛋白原促凝蛋白酶所给予的命名。其中立芷雪是从大具窍蝮蛇的毒液中分离、精制得到的一种巴曲酶类止血药,含有类凝血酶和类凝血活酶这两种类酶。类凝血酶作用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包括血小板因子-3(pF3),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单体,进而耦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类凝血活酶作用由释放的pF3引起,凝血酶原被激活后,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促进凝血过程。立芷雪可用于治疗和防治多种原因的出血,特别是应用传统止血药无效的出血患者。但是DiC导致的出血和有血栓或栓塞史的患者、妊娠初3个月妇女不应使用。缺乏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的出血患者宜在补充所缺成分的基础上应用。原发纤溶亢进的出血患者宜配合应用抗纤溶药物;新生儿的出血宜配合应用维生素K。

1.2 维生素K(vitaminK)

是参与肝脏内合成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的重要物质,主要用于治疗因患有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致使肠道菌群失调、或口服抗凝药引起凝血因子活性显著降低、或新生儿肠道无菌等导致的维生素K缺乏而引发的出血倾向。维生素K包括VitK1、VitK2、VitK3和VitK4,其中VitK1,可肌肉或静脉注射;VitK2可口服或肌注;VitK3和VitK4只能口服。必须注意,VitK1迅速静注可出现面部潮红、出汗、胸闷等,甚至可致血压剧降而死亡。新生儿应用VitK1后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对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特异质患者,VitK2、VitK3VitK4可诱发溶血性贫血。

1.3 酚磺乙胺(etamsvlatum)

又称止血敏、止血定,是一种止血迅速且作用持久的促进血液凝固药物,可通过促使血小板数目增加、增强血小板的功能而有效地缩短凝血时间,同时还可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主要用于预防手术前、后出血,以及治疗各种血管因素导致的出血症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鼻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及其它因血管脆弱而引发的出血。但要注意的是,有血栓形成史者慎用。此外,不要在使用前应用高分子量的血浆扩充剂,也不要与氨基己酸混合注射。

1.4 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ethylenediaminediaceturate)

又称新凝灵,能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使纤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也能促进血小板释放活性物质,增强血小板的聚集性和黏附性,缩短凝血时问,还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产生止血作用。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出血,对手术渗血、外科出血、呼吸道出血、五官出血、妇科出血、痔疮出血、泌尿道出血、癌出血、消化道出血和颅脑出血等均有较好疗效。但如肝功能严重损害或血小板数量极低,则止血效果较差。

1.5 醋酸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acetate)

又称弥凝,按0.3μg/kg方案静脉或皮下注射,可使血浆内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增加2-4倍,也可增加血中血管性血友病抗原因子(vwF:ag),同时释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主要用于轻、中度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ⅡB型除外)及其它出血性疾病。由于醋酸去氨加压素有抗利尿作用(也用于治疗中枢性尿崩症),因此可能发生体液潴留和低钠血症,治疗时应限制饮水,以免产生脑水肿。

2 凝血因子制剂

这些制剂含有各种凝血因子,常作为替代和补充疗法,防治因凝血因子不足所致的出血。

2.1 人凝血因子Ⅷ(humsnantihaemophillcglobulin)

自健康人新鲜血浆分离、提纯后经冻干制成,主要成分为凝血因子Ⅷ,另含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凝血因子Ⅷ主要用于预防和控制因凝血因子Ⅷ缺乏或因患获得性因子Ⅷ抑制物增多症而导致的出血,所需剂量按下列公式计算:所需因子Ⅷ单位(iU)=0.5×体重(kg)×所需增加的因子Ⅷ(正常的%)。人凝血因子Ⅷ对其它凝血因子缺乏疾病,如乙型血友病和血管性血

友病无效。

2.2 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complex)

含凝血因子Ⅱ、Ⅶ、Ⅸ和X,主要用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手术、急、慢性肝病及维生素K缺乏者。除肝病出血患者外,应在用药前确诊患者是缺乏凝血因子Ⅱ、Ⅶ、Ⅸ或X者方可对症施药。对甲型和丙型血友病(分别缺乏因子Ⅶ和因子Ⅺ)无效。

2.3 凝血酶(thrombin)

从牛血或猪血浆中提取凝血酶原,然后经激活、精制得到的凝血酶无菌冻干品,能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外用于创口局部,也可口服或局部灌注用于消化道止血。止血作用快,局部止血时,1~2min即可使出血停止。凝血酶主要用于结扎止血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以及实质性脏器出血,包括脏器表面的渗血、上消化道出血、各种手术中的小血管出血。必须注意严禁注射,否则会导致血栓形成甚至因此危及生命。

2.4 人纤维蛋白原(cryodesiccanthumanfibrinozen)

又称纤维蛋白原或因子i,可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而止血,主要用于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功能不全、继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以及大型手术、外伤或内脏出血、产后出血引起的纤维蛋白原缺乏和DiC继发性纤溶引起的出血。须注意的是,静脉或动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或无尿症者应慎用或禁用。此外,输注速度快或剂量大可发生血管内凝血。

2.5 重组因子Ⅶ激活物(recombinantactivatedfactorⅦ)

又称诺其或rFⅦa,能直接作用于出血处,与局部组织因子(tF)结合形成rFⅦa-tF复合物,进一步激活凝血共同通路上的因子X和内源通路上的因子Ⅸ,增加局部凝血酶的产生,同时还能通过不同机制增加血小板功能。重组因子Ⅶ激活物主要用于止血困难、因子Ⅶ缺乏和手术出血过多患者。很少发生高凝和血栓事件,但价格昂贵。

3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止血药

这类药物抑制纤溶酶原各种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变为纤溶酶,或直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达到止血作用,主要用于手术创伤、体外循环、肝脏疾病或肿瘤等引起的纤溶亢进或原发性纤溶活性过强所引起的出血。

3.1 氨甲苯酸(aminomethylbenzoicacid)

又称止血芳酸或pamBa,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口服易吸收,静脉注射毒性低,不易形成血栓,主要用于纤溶过程亢进所致的出血。对一般慢性渗血效果较显著,但对癌症出血以及创伤出血无止血作用。必须注意,氨甲苯酸对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有血栓栓塞病史者禁用或慎用。此外,用量过大也可促进血栓形成。

3.2 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

又称止血环酸或凝血酸,能与纤溶酶和纤溶酶原上的纤维蛋白亲和部位中的赖氨酸强烈吸附,阻止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形成,阻抑纤溶酶、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从而强烈抑制纤维蛋白的分解,达到止血作用。氨甲环酸还可抑制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强、变态反应即炎症病变的激肽及其它活性肽的产生。氨甲环酸主要用于纤溶亢进所致的外科手术出血和妇产科手术出血。由于药物能透过胎盘及血脑屏障,并在关节液、滑膜及前列腺、肾组织中浓度较高,故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同样,由于有血栓形成趋向,禁用于尿道手术;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氨甲环酸对癌症出血以及大量创伤出血无止血作用。

3.3 抑肽酶(apmtinin)

又称抑胰肽酶,是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纤溶酶活性、活化的凝血因子Ⅻ、Ⅺ、Ⅸ和Ⅶ活性以及抑制纤溶酶原和凝血酶原的激活,达到止血目的,是心脏搭桥手术常用的止血药。由于最新的研究显示,抑肽酶可诱发肾衰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建议减少使用。

3.4 氨基己酸(aminocaproicacid)

又称6-氨基己酸。在一般剂量时,通过与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的竞争结合,降低纤溶酶原的活化而达到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目的,高浓度时还有直接抑制纤溶酶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所致的出血,以及溶栓剂过量引起的出血。由于在人体内排泄较快,且止血效果弱、持续时间短,毒性反应又较多,故现临床上已较少使用。

4 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这类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增强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收缩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产生止血效果,主要用于毛细血管出血。

4.1 卡巴克络(carbazochrome)

又称安特诺新或安络血(adrenobazone),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缩短凝血时间,主要用于治疗小血管破裂出血、咯血、鼻出血和视网膜出血等。另外,对痔疮引起的出血、产后出血和女性经血量过多等也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4.2 垂体后叶素(pjtuitrin)

又称垂体素、必妥生或催生针,是一种缩血管作用较强的止血药,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减少内脏血流量,促进血管破损处的血凝过程并形成凝块,从而起到止血作用。垂体后叶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肺血管破裂所致的咯血、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急症,还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不完全流产等引起的出血。由于具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慎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及癫痫患者。

5 止血药的合理应用

临床上需要用止血药进行治疗的患者主要集中在手术室及部分内科科室,而不合理使用止血药的情况并不鲜见。例如,VitK的过量使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的误用和滥用、用纱布浸泡止血敏和氨甲苯酸后填塞压迫子宫来处理产后大出血以及作用于止血相同环节的药物重复使用等。VitK适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发的出血;抗纤溶药物对一般慢性渗血效果较好,对严重大出血、癌症出血及创伤出血效果较差,且不适用于非纤维蛋白溶解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脑内动脉出血等。没有适应证或者过量使用抗纤溶药物,反而易造成不利结果,促成高凝状态而带来危险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全、泌尿科手术后出现血尿及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此类药物。产后大出血有多种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或剥离不全以及产道损伤等,应对症治疗,用纱布填塞官腔本身是一种止血方法,但止血敏和氨甲苯酸需通过注射给药发挥作用,用浸泡药物的纱布是否效果更好,尚无报道。

一些作者研究了围手术期患者的止凝血状态的变化,发现创伤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可能’;从麻醉诱导到皮肤切开期间凝血功能开始增强,且在整个手术期间继续增强,脑膜切除术患者的这种变化比脊柱手术患者更加明显。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术后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若发生局部浸润、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时,极易发生血栓形成。

止血药物篇2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在门诊经妇检,尿妊娠实验及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停经≤49d的健康妇女,年龄20~38岁,平均26岁,孕1~4次平均2.8次,3个月内无药物流产史,无药物流产禁忌证共10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治疗组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再加坤宁止血汤治疗组平均年龄为(26±4.18)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26.28±4.10)岁,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平均停经时间(44.01±6.15)d,对照组平均停经时间(46.18±5.35)d,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于第1天早晚8时,各口服米非司酮25mg,连服3d,第4天早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治疗组从第1天晚开始加服坤宁止血汤,基本组成:黄芪、当归、益母草、牛膝、炒蒲黄、紫草、三七、花粉、茜草、女贞子等,1剂/d,分早晚煎内服,连服用3~6d。

2.2观察及随访项目记录服药、孕囊排出时间(从服用米非司酮开始至胚胎排出)以肉眼观察到绒毛团或完整孕囊排出为止,如未服米索前列醇已排出孕囊者,嘱带回医院由医生鉴别,期间进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血(HCG)测定。记录阴道出血开始和停止时间,孕卵排出后,再次复查B超,有无宫腔内残留组织,必要时行清宫术。

2.3统计学方法统计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3治疗结果

3.1流产效果比较治疗组在加服坤宁止血汤后完全流产50例占92%,不全流产4例占8%,对照组完全流产33例占56%,不全流产22例占4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3.2孕囊排除时间与孕囊排除率比较治疗组孕囊排出时间为(61.00±12.76)h,对照组(73.00±5.20)h,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

3.3出血时间与出血量比较疗效标准:显效:服药后阴道出血量经量,出血时间>15d或仍需清宫者,要求每例患者,详细记录服药后阴出血量,持续的天数,转经时间,并与流产后7、15、30、60d进行观察随访,此期若突然阴道出血量多与月经量2倍以上,及时就诊立即清宫,刮出物送病理检查。

治疗组50例,阴道出血量经量10例,出血量≤经量占80%。

对照组50例,阴道出血量经量27例,出血量≤经量占46.6%,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组50例,阴道持续出血时间30d以内≤7d32例,8~14d12例,15~30d6例,14d内干净者44例占88%。

对照组50例,阴道持续出血时间≤7d8例,8~14d12例,15~30d30例,14d内干净者20例占40%。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4转经时间比较治疗组月经30d恢复32例占64%,31~40d恢复者14例占28%,>40d者4例占80%,对照组月经30d恢复32例占24%,31~40d恢复者占22例占44%,>40d者是16例占32%,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止血药物篇3

【关键词】固冲汤加减;治疗;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由于痛苦小、安全、简便、高效、无手术创伤,效果肯定,已被妇产科早期要求药物终止妊娠的医患认定,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已观察到一些药流患者在选择药物流产后,因药物反应过大,出现了服药后恶心、呕吐、腹泻、不全流产及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不止等多种现实问题,现就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因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采用中药固冲汤加减治疗的疗效观察报告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医院确诊早孕,选用药物流产后出现子宫出血的96例患者,年龄21-42岁,孕产次为G1p0-G4p2。临床主要症状:药流后1周阴道流血不止,血量时多时少,活动劳累后出血明显增多,出血时间在15-20d之间,血色鲜红或淡红,无腹痛,面色欠华、精神疲惫、气短乏力、腰部酸困、舌淡白、质润、苔薄少、脉缓弱。临床辅助检查,B超报:子宫内无异常回声,双附件正常,尿HCG阴性。

1.2治疗方法96例患者经临床症状询问,中医四诊合参,结合B超、尿HCG检验,确诊为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复旧不佳。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2组,治疗组按照,中医辨证为:崩漏、病机为(气血不足、冲任经脉受损、脾肾两虚)治疗:补益气血,健脾益肾,调固冲任,加强子宫收缩而止血。药物选择中药固冲汤加减,方药组成:白术30g、黄芪30g、龙骨15g、牡蛎15g、山茱萸12g、生白药12g、乌贼骨12g、茜草12g、益母草30g、升麻9g、仙鹳草12g、川续断10g、桑寄生10g、1付/d,3-4次/d,1次150ml水煎服,5-7d为1疗程进行治疗。观察组常规予以抗炎加安络血片2ml3次/d,口服益母草冲剂10g2次/d次冲服。

1.3临床观察指标出血停止时间,症状改善及消失时间、疗程及治愈率

1.4疗效评价治愈:5-7d内子宫出血停止,临床症状消失。好转:5-7d内子宫出血停止,临床症状减轻,疗效:5-7d内子宫出血未停止,临床症状无改善。

2护理

凡接受药物流产终止妊娠者,在医生同意开具药物时,向患者交待药流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尽量卧床休息,自己观察腹痛及阴道流血及排出物,发现异常或腹痛剧烈、出血量多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服药期间饮食清淡,避免重体力劳动。

3结果

2组子宫出血的停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与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4讨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药物终止妊娠的机理是:

止血药物篇4

【摘要】目的:本文收集近10年有关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出血期)的文献,对其中的中医辨证、治疗及用药规律进行归纳,通过统计处理分析,探讨围绝经期功血(出血期)的中医辨证、治疗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查阅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1997年7月~2007年6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围绝经期功血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功血出血期的中医辨证主要为脾肾亏虚型、血瘀型、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常用治法为补肾健脾,固冲止血法;益气活血,化瘀止崩法;滋阴补肾,固护冲任法;滋肾养肝,固冲调经法。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辨证治疗;用药规律

围绝经期功血,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存在。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属中医崩漏范畴[1],为妇科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多用激素、止血类药物、刮宫术甚至全子宫切除术,存在不良反应、潜在风险和用药局限。而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与治疗观察居多。为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本课题收集近10年有关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文献,对其中出血期的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

1.1文献来源:1997年1月~2007年12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围绝经期功血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崩漏的诊断标准[2]:发生在围绝经期的女性,临床表现为经血无周期可循;经量或暴下如注,或漏下不止,或两者交替出现。

1.2.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六版制定[3]:①发生在围绝经期女性。②月经过多,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病史超过半年。③经全身检查及妇科检查,除外由流产、肝损害、血液病、盆腔炎症、肿瘤等引起的出血。④经前期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均见增生期变化或增生过长,无分泌期出现。⑤基础体温测定,基础体温均呈单相型。

1.3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病例数≥30例,治疗有效率≥80%的一次文献)。②患者类型:明确诊断为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排除其他疾病。③干预措施:以中医药辨证治疗为主。④中医辨证、治法、治疗基本方的组成药物明确。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应用激素类药物者。③患有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及全身性疾病者。④综述文献。⑤动物实验及病理等基础研究文献。⑥采用中成药治疗而无具体药物或无临床病例者。

2研究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归类,筛选出血期的病例,对其中的病例数、中医辨证、治法、基本方的组成药物进行统计,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各中医证型、治法在总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及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2味中药。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按文献的辨证分型中,脾肾亏虚型所占百分比最大,为33.1%。此外,与肾脏相关的证型占了较大的比例,包括脾肾亏虚(33.1%)、肾阴虚(20.2%)、肝肾阴虚(15.1%),共计为68.4%;其次是血瘀型,占25.4%;其他证型占6.2%。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辨证多从肝、脾、肾三脏入手,其中脾肾亏虚型居首位,这正好与围绝经期妇女所处的肾气由盛渐衰的生理时期相对应。

从文献药物功效划分,补肾健脾,固冲止血法在治疗本病时应用比例最大,占33.1%,这与辨证分型中脾肾亏虚所占比例最大相一致,其次为益气活血,化瘀止崩法,占25.4%;滋阴补肾,固护冲任法,占20.2%;滋肾养肝,固冲调经法,占15.1%;其他治法,占6.2%。其中补肾法在多种治法中均有体现,占68.4%。

3.1.1脾肾亏虚型:“肾为先天之本”,围绝经期妇女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也随之而衰少,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脾主运化,主统摄,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月经的物质基础为血。若肾虚不能封藏,脾虚失于统摄,则可致冲任失固,经血失于制约,非时而下,发为崩漏。故治宜补肾健脾,固冲止血。

3.1.2血瘀型:《千金方》云:“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出血日久,离经之血留滞成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病理产物瘀血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加重出血。因此瘀血是导致血瘀型的主要原因。又因冲任二脉受阻,气血虚弱,气虚则不能行血,故在活血化瘀之时,佐以补气补血之品,气行则血畅。故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止崩之法。

3.1.3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妇女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亏损,肾阴不足,阳无所制,不能镇守胞络相火,虚火妄行,经血失守乃成崩漏。故治宜滋阴补肾,固护冲任。

3.1.4肝肾阴虚型:肾的阴阳平衡则五脏安和。若肾水不足,精不化血则血虚,肝失所养而致肝阴不足即水不涵木,出现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迫血妄行,而成崩漏。治宜滋肾养肝,固冲调经。

3.2治疗用药

3.2.1脾肾亏虚型的常用治疗药物:通过统计计算,在脾肾亏虚型中,共出现药物58种,累积频次11952次,截取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2味中药如下:党参788次,占6.59%;黄芪747次,占6.25%;白术636次,占5.32%;熟地573次,占4.79%;阿胶500次,占4.18%;续断462次,占3.87%;茜草416次,占3.48%;山茱萸407次,占3.41%;牡蛎383次,占3.20%;当归382次,占3.20%;山药378次,占3.16%;鹿角胶347次,占2.9%。共6019药次,占总频次的50.36%。

党参补脾养胃,健运中气,且“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黄芪甘温纯阳,补气升阳。白术甘温补气,苦燥健脾。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助参、芪、术共达益气健脾之效。现代药理研究[4],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均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出血日久必血虚,熟地主入肾经,长于补肾,合阿胶滋阴补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既可助熟地阿胶补血之力,又可行经遂脉道之滞。续断、鹿角胶补肾益阳止血,现代药理研究[4],续断能兴奋子宫,止血,促进组织再生作用。茜草凉血止血,活血通经,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山茱萸既可补精固肾,又可固经止血;牡蛎补肝益肾,收涩止血。此12味药物多以益气健脾,温阳补肾,收敛止血功效居多,使肾气充盈,则脾阳得运,脾气得健,从而起到统血摄血的功能,而经血自调。

3.2.2血瘀型的常用治疗药物:通过统计计算,在血瘀型中,共出现药物66种,累积频次8512次,截取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2味中药如下:三七449次,占5.27%;益母草415次,占4.88%;蒲黄371次,占4.36%;黄芪353次,占4.15%;茜草346次,占4.06%;仙鹤草343次,占4.03%;贯众288次,占3.38%;生地282次,占3.31%;党参278次,占3.27%;白术246次,占2.89%;地榆231次,占2.71%;阿胶230次,占2.70%。共3832药次,占总频次的45.02%。

三七甘微苦温,既擅长止血,又善于化瘀,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特点。益母草养血调经,缩宫止血。蒲黄化瘀止血,“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茜草凉血止血,活血通脉,《明医别注》指出“无毒,止血,治内崩下血”。仙鹤草入肺、肝、脾经,可收敛止血,“苦涩,微温,治妇人月经前后,红崩白带”(《滇南本草》)。现代药理研究[4]益母草、蒲黄、茜草、仙鹤草水煎剂对多种动物在位、离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同时具有缩短出凝血时间、抗血凝等作用。冲任二脉受阻,气血虚弱,气虚则不能行血,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阿胶滋阴养血,为补气补血之良品,气调则血循常道,气畅则血液流通,瘀血自消。瘀久化热,热扰冲任,则迫血妄行,若病久则阴血亏虚,出现虚热之象,故配以贯众、生地、地榆等清热凉血止血之药,可以清血中之热,通壅滞之瘀,使血循故道而不横逆,又能防止热甚伤阴。此12味药物既有固冲任而使统摄有权,又有祛瘀止血而使血不溢于脉外,故病自愈。

3.2.3肾阴虚型的常用治疗药物:通过统计计算,在肾阴虚型中,共出现药物计32种,累积频次6304次,截取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2味中药如下:海螵蛸490次,占7.77%;山药402次,占6.38%;山茱萸402次,占6.38%;熟地402次,占6.38%;枸杞子382次,占6.06%;白芍322次,占5.11%;续断274次,占4.35%;龙骨236次,占3.47%;牡蛎236次,占3.74%;龟板胶236次,占3.74%;何首乌236次,占3.74%;菟丝子236次,占3.74%。共4090药次,占总频次64.88%。

山茱萸入肝、肾经,补益肝肾,固经止血。龙骨、牡蛎、海螵蛸补肝益肾,收敛固涩、镇摄胞宫。山药益气健脾,白芍养血敛阴,熟地黄填精生血。续断补肾固精、调补冲任,补而不滞;龟板胶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固经止血。何首乌养血益肝,固精益肾,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之上。菟丝子补肾益精,有兴奋子宫的作用。枸杞滋补肝肾,“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本草经疏》)。此12味药物中多以补益肾中阴阳为主,使肾充则司封藏,冲任固,经血适时而止;肾充则精满,精满则冲任充,经血如期而至。

3.2.4肝肾阴虚型的常用治疗药物:通过统计计算,在肝肾阴虚型中,共出现药物计37种,累积频次4859次,截取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2味中药如下:山茱萸391次,占8.05%;熟地363次,占7.47%;五味子359次,占7.39%;黄芪331次,占6.81%;菟丝子236次,占4.86%;龟板胶232次,占4.77%;山药232次,占4.77%;枸杞子200次,占4.12%;鹿角胶200次,占4.12%;淫羊藿200次,占4.12%;白芍195次,占4.01%;甘草195次,占4.01%。共3134次,占总频次64.50%。

山茱萸补肝肾,固经血。山药益气健脾,固涩精气。白芍养血调经,敛肝阴。熟地滋肾填精,龟板胶滋阴潜阳,固经止血。菟丝子平补肾阴肾阳,枸杞滋补肝肾。五味子敛肺滋肾,“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黄芪大补脾气以摄血。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肝肾、益精血,并能止血。淫羊藿补肾壮阳,现代药理研究[4]显示其能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肾上腺皮质轴、胸腺轴等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功能。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此12味药物多以入肝、肾二经为主,具有滋肾水,养肝血,固冲摄血的功能,使封藏有权,调血有度,冲任自固,崩漏自愈。

【参考文献】

[1]康丽荣,卢苏.围绝经期功血的中医药诊治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289~129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止血药物篇5

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以来,先后收治5例经外院确诊为乙状结肠和直肠溃疡出血的患者,上述病例一次便血量少者在15-20ml,多者在100-150ml,病程2-3年不等,在基层卫生院口服消炎药或静点止血类药物出血不止,转来我院治疗。经我院结肠镜检查:为乙状结肠或直肠溃疡出血,我们采用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乙状结肠和直肠出血,全部病例出血停止。随访4例,3年无复发,现报告如下:

1治疗

先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用云南白药的用量为每公斤0.04g,将其溶于30ml温开水是调匀。排便后将周围常规消毒,取侧卧位。把前端带有甘油剂的成人男性导尿管插入病灶区,用注射器缓缓注入药液。注药后取头低臀高位,卧床半小时以上,保留时间越长,止血效果更好。通常5次为一个疗程,每日用云南白药保留灌肠1次,2-3次显效,一个疗程基本止血。

2注意事项

保留灌肠后嘱病人安静休息半天,最好2小时后排便,可使止血药物充分接触病灶区,保持药物更多停留药灶时间,使药物吸收更完全。个别病人注药后,有下腹部不适或轻微胀痛感,排便后症状很快消失。

3典型病例介绍

例1:患者,女,57岁,农民。大便后反复带新鲜血2年。曾先后在外省医院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局部溃疡出血。通过多方药物治疗无效,来我院求治,经用上法治疗5次痊愈。随访3年无复发。

例2:患者,男,62岁,退休工人。因间断性便血5年,近1个月来便血加重,有时便血量多达100-150ml,伴有头晕乏力,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便血不止,经直肠镜检查发现距15cm处有-1cm×1.3cm大小溃疡面,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灶经用上法治疗2次,血便即止,连用5次治愈。随访5年复发。

止血药物篇6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进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从以前的70%下降至目前的10%以下,较前明显下降。现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情况阐述如下。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1.1胃肠疾病。

1.2胆道系统疾病。

1.3全身性疾病。

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2.1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判断(1)出血部位:确定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部位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如内镜呈阴性结果,又无呕血症状,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需进一步作其他项目检查。(2)出血量的估计:①一般估计。②根据症状估计。③根据脉搏估计。④根据血压估计。⑤从休克指数估计失血量。⑥其他判断指标:(1)血象,(2)尿素氮,(3)判断是否继续出血。

2.2病因诊断方法

2.2.1内镜检查(1)禁忌症:病人不能合作、怀疑脏器穿孔、生命征不稳定、严重心肺功能不全。(2)胃镜检查时机的选择: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是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因而在无严重禁忌症时,应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生出血6h以内)。对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在补充血容量、生命体征平稳后应行急诊胃镜检查。

2.2.2其他检查方法(1)放射性同位索扫描。(2)血管造影。(3)X线钡餐检查。

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3.1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平卧,将下肢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2)禁食。(3)放置胃管吸取胃内积血,了解出血情况,并可灌注药物。(4)加强护理,心电监护。(5)迅速补充血容量、抗休克。

3.2药物治疗

3.2.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3.2.1.1h2受体阻滞剂。

3.2.1.2质子泵抑制剂。

3.2.2降低门脉压的药物。

3.2.2.1血管收缩剂

3.2.2.1.1血管加压素及其衍生物(1)垂体后叶素。垂体后叶素半衰期较短,主张连续静脉滴注。(2)特利加压素。(3)赖氨酸加压素。

3.2.2.1.2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生长抑素对于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安全的药物,止血率为80%-90%,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此类药物价格昂贵,且半衰期极短,用药中断5分钟后要重新注射首剂,因而对消化道出血不主张常规使用,但在一些特殊重症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规止血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早使用。

3.2.2.2血管扩张剂(1)硝酸甘油。(2)酚妥拉明。(3)心得安。(4)钙通道阻滞剂。

3.2.3口服或胃内灌注止血药可用的药物很多,但常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凝血酶液。(1)去甲肾上腺素可使胃肠粘膜出血区域的小动脉强烈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并能减少胃酸分泌。但对年龄较大、血压高的患者要慎用。(2)凝血酶的作用特点是止血迅速,能直接作用于凝血过程的最后环节,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凝固,堵塞出血点而止血。

3.2.4纠正出、凝血机制障碍的药物(1)立止血。(2)冻干凝血酶原复合物。

3.2.5抗菌药物 活动性出血时常存在胃黏膜和食管黏膜炎性水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止血,并可减少早期再出血及感染,提高存活率。

3.3内镜下局部止血(1)药物喷洒止血法。(2)局部注射药物止血。(3)电凝、微波及激光治疗。(4)内镜止血夹。(5)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3.4气囊压迫止血应用三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替代三腔二囊管的四腔二囊管专有一管腔用于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但仍不能降低食管溃疡的发生率。此法目前仅作为过渡性疗法,以获得内镜或介入手术止血的时机。

3.5介入治疗(1)动脉内药物灌注止血:应用Seldinger插管技术注射造影剂,确定出血部位后采用缩血管药灌注,20分钟后再次注射造影剂以观察是否出血停止。(2)选择性动脉栓塞:栓塞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可达到止血目的,对于病因不明确的上消化道出血可作为应急止血措施。(3)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此方法术后并发症比较多并且比较重,故目前发展并不很快。(4)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主要用于出血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后再发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终末期肝病等待肝移植术期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待处理。

3.6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指征:(1)大量出血并穿孔,幽门梗阻或疑有癌变者;(2)年龄在50岁以上有心肾疾病,经治疗24h后仍出血不止者;(3)短时间内出血量很大,很快出现临床休克征象者;(4)急性大出血,经积极应用各种止血方法后仍不止血且血压难以维持正常者;(5)近期反复出血,其溃疡长期不愈合;(6)门静脉高压反复大出血或持续出血不止者。

参考文献

止血药物篇7

1莲都区野生蔷薇科中草药资源种类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莲都区野生蔷薇科中草药植物有15属51种,其中乔木11种,灌木33种,草本7种,具体如下[1-5]。

1.1绣线菊属

中华绣线菊(Spiraeachinensis)[5]为落叶灌木,生长在海拔300~1200m的山坡灌丛中、山谷溪旁、田野路旁,枝叶入药,用枝叶煎水治腹泻。绣球绣线菊(Spiraeablumei)为落叶灌木,生长在海拔500~1200m的山坡、杂木林内,根及果实入药,有理气止痛、祛痰生津、解毒之效。

1.2山楂属

野山楂(Crataguscuneata)为落叶灌木,生长在海拔250m以上的山谷或灌丛中[5]。果实、花叶入药,可健胃消积,收敛止血,治高血压。

1.3石楠属

石楠(photiniaserrulata)为常绿小乔木,生长在海拔800m以下的山坡杂木林中及山谷。根和叶入药,用为强壮剂和利尿剂,有镇静解热作用;光叶石楠(ph.glabr)为常绿小乔木,生长在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杂林中,果实入药,具杀虫、止血、涩肠、生津功能。伞花石楠(ph.subumbellata)为落叶灌木,生长在海拔1600m以下的山坡、路旁、林缘或灌林中。叶入药,用于祛风止痛、补肾强筋。

1.4石斑木属

石斑木(Raphiolepisindica)为常绿灌木,生长在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路旁或溪边灌林中。根、叶入药,用于治跌打损伤和骨髓炎。

1.5花楸属

江南花楸(Sorbushemsleyi)为落叶乔木,生长在海拔1300m左右的杂木林中。根、树皮或果实入药,具镇咳、祛痰、健胃利水功能。

1.6苹果属

湖北海棠(malushupehensis)为落叶小乔木,生长在海拔200~1200m的山坡、山谷林中。果实、根入药,可健胃消积、行瘀镇痛、补血强壮[6]。

1.7棣棠属

棣棠花(Kerricajaponica)为落叶灌木,生于山涧、岩石旁或灌丛中。花入药,可消肿、止痛、止咳、助消化。

1.8梅属

山樱花(prunusserrulata)为落叶乔木,生长于海拔900m左右的山沟、溪旁及杂木林中。种仁入药,有透疹之效[5]。山桃(p.davidian)为落叶乔木,生长于海拔500~800m的向阳山坡,种仁入药,能破血行瘀、润燥滑肠、镇痛等。

1.9悬钩子属

山莓(R.corchorifolius)为落叶灌木,生长在海拔100~600m的向阳山坡或灌丛中。根入药,有活血散淤、止血之效。掌状悬钩子(R.chingii)为落叶灌木,生长在海拔800m以下的山坡、灌丛。果入药,能补肾益精。白叶莓(R.inno-minatus)为落叶灌木,生长在海拔200~600m的山坡、灌丛中。根入药,有清热散淤、消肿止痛等。插田泡(R.coreanus)为落叶灌木,生长在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灌丛、山谷。果入药,为强壮剂;根有止血、治痛之效。红腺悬钩子(R.sumatranus)为落叶灌木,生长在海拔430~550m的沟边、林间。根入药,有清热、解毒、利尿之效。蓬蘽(R.hirsutus)为半常绿小灌木,生长在海拔500m以下的山坡、灌丛、溪旁。全株及根入药,能消炎解毒,清热镇惊,活血去风湿。茅莓(R.parvifolius)为落叶灌木,生长在海拔800m以上的丘陵和山坡,根、茎、茎叶入药,可活血散淤、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治痔疮等。寒莓(R.buergeri)为常绿小灌木,生长在海拔260~450m的低山区山坡、林缘。全株入药,能祛风活血,清热解毒。太平莓(R.pacificus)为常绿矮小灌木,生长在海拔300~1000m的山坡林下。全株供药用,有清热活血之效。灰毛泡(R.irenaeus)为常绿矮小灌木,生长在海拔800~1000m的山坡疏林下草丛中。根入药,有祛风活血、清热解毒功效。高粱泡(R.lambertianus)为蔓生灌木,生长在海拔500m山沟、路旁,根、叶入药,可清热散淤、收敛止血、消肿止痛、清热除湿解毒,研面外敷治黄水疮。

1.10蛇莓属

蛇莓(Duchesneaindic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700m以下的山坡路旁。全草入药,可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收敛止血,治白喉、乳腺炎、淋巴结核、肝炎、痢疾、疮疖肿毒等症。

1.11委陵菜属

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kleiniana)为草本植物,生于山坡、河

边。全草入药,可清热解毒、收敛镇痉、止咳[5-7]。翻白草(potentilladiscolor)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丘陵、路旁或畦梗上。根及全草入药,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5,8]。

1.12龙牙草属

龙牙草(agrimoniapilosa)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路旁。全草入药,可收敛止血之效、强壮止泻,治吐血、胃肠炎、痢疾等[5-6]。

1.13蔷薇属

金樱子(RosaLaevigata)为常绿灌木,生于海拔1100m以下的向阳山地、溪边、谷地疏林下。根、叶、果实入药,可止血、止痢、涩精,治吐血、白带等症。小果蔷薇:蔓生灌木,生于山坡或丘陵,根、叶入药,有利水泻下之效,治哮喘、筋骨痛等症。硕苞蔷薇(R.bracteata)为常绿灌木,生于低海拔的平源、溪边、路旁或灌丛中。根、叶、花及果实入药;根能收敛涩精、祛风活血、消肿解毒;花用于润肺止咳;叶可收敛解毒;果实有祛风、调经之效。享利蔷薇(R.henryi)为落叶灌木,生于海拔1400m以下的山坡、溪谷、疏林中或林缘。根和果可入药,具有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止血解毒等功效。野蔷薇(R.multiflora)为落叶攀援灌木,生于海拔1100m以下的向阳山坡、溪边或灌丛中。花、果、根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化瘀、通络调经等药理作用。

1.14地榆属

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坡、草地。根入药,可清热凉血、收敛止血,治吐血、咯血、便血、烫伤、蛇咬伤。

2莲都区野生蔷薇科中草药资源利用价值

一是具有药用价值,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食用、入药。山莓、茅莓、悬钩子、高粱泡等的果实均可生食[2]。二是作庭院观赏用。蔷薇科植物可观花、观果、观叶,如开白色花的有中华绣线菊、野山楂;开黄色花的有龙芽草、蛇含;开红色花的有湖北海棠、白叶莓、茅莓等。此外,金樱子均可作绿篱、花篱栽培于绿地中,野蔷薇还可以制作成花墙、花廊[3]。三是可作植物农药。除作中草药外,蔷薇科植物还可作农药,如地榆的根、叶水浸液可防治棉蚜、红蜘蛛,根水煮液可防治豆蚜等;石楠的枝、叶取汁液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孢子发芽[4]。四是可作为香水、香皂及化妆品的原料[2],如小果蔷薇等植物的花含有芳香油,还可提取栲胶,如小果蔷薇、山杏的茎皮中含有大量的单宁。

3参考文献

[1]浙江植物志编委会.浙江植物志:第3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34-261.

[2]肖培根,连文琰.中药植物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王昌腾.浙江省蔷薇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62,7165.

[4]王昌腾.浙江省木本植物农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36-937.

[5]许桂芳,孟丽,巩银瑞.河南太行山区野生蔷薇科中草药资源及其评价[J].中国林副特产,2006(2):57-59.

[6]余春波,李风华,窦全丽,等.茅台酒生态功能保护区蔷薇科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21270-21271.

止血药物篇8

利尿类药物常用的利尿药,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水和电解质的排出。若使用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尿液排出就会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可导致血液浓缩,易致脑血栓形成。

解热镇痛类药物高热病人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热,这些药物使人体大量出汗增加散热而使体温下降。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尤其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使机体严重缺水,造成血液浓缩,促使脑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烧时,最好不要使用此类药物。

止血类药物中老年人发生出血性疾病时,常用止血敏、止血芳酸、安络血等止血药。这些药物虽然有止血作用,但过量使用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导致脑中风。特别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形成血栓。

抗凝类药物心脏瓣膜病已行机械瓣置换或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常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凝药。若抗凝药用量过大,容易引起脑出血。因此,在服用抗凝药期间,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以防发生意外。

镇静类药物许多镇静、安眠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在起镇静作用的同时,也可抑制心脏,扩张血管。若使用不当,特别是超量应用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影响大脑血流量,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发生中风。

避孕类药物口服避孕药也可引起颅内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统计显示,每100万服药妇女中,大约有100人因脑血栓而住院,有5人死于血栓性中风。每日服药量超过50毫克者,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滋补保健类中药如人参等,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体质虚弱的中老年人若长期、大量服用时,有造成脑血管意外的可能。

中风后用药原则

中风以后,病人该选什么药,这是病人及家属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临床实践发现,中风是否再发,很大程度与服药习惯有关。然而,究竟怎么吃药呢,应该学会三个“不”。

不中途停药

突发中风的病人,若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绝大部分能度过急性期,经过1~3个月的治疗,病人可基本痊愈,从此转入恢复期。

根据临床资料统计,中风在一年内复发率为25%~30%;二年为17%~20%;三年为20%~23%;四年为15%~18%;五年为5%~9%。由此可见,中风病人的服药时间,最好坚持至少五年。

不自己选中成药

从预防中风复发和治疗后遗症的角度来讲,比较一致地认为,中药制剂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药物种类很多,但病人却不能轻易自行挑选。每一种中成药的作用均有侧重,这一点,并非病人所能辨别。病人在不懂得自己的病症,也不太了解药物作用的情况下,要避免自己挑药,应该先咨询医生,让医生根据病情和体质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才能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避免错选药物的危害。

不奢望“特效药”

不少中风病人及家属求愈心切,总想找到一种或几种特效药,希望使用后能在短期内获得康复,或有效防止复发。

止血药物篇9

关键词:早期妊娠茜芷胶囊药物流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98-01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1月间我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160例药物流产患者,年龄14-38岁,所有妇女均符合药物流产要求:停经在49日以内,确定为宫内妊娠的,年龄在40岁以下而自愿要求结束妊娠的健康妇女;没有慢性疾病或过敏性哮喘病史的人;经过B超检查和尿妊娠试验确诊为阳性者;在近3个月内没有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女性。

2用药方法

将160例患者按照先后就诊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空腹1次服用米非司酮50mg,连服3d,第4天早晨8点空腹来院1次服米索前列醇600μg。治疗组80例患者在口服米索前列醇3h后再口服茜芷胶囊5粒,每日3次,连用6d。医护人员记录孕囊排出及阴道流血情况。

3结果

实验组80例孕妇,完全流产率达到98%,孕妇用药后可见孕囊完全排出,B超证实宫内孕囊消失,未经手术干预,阴道出血自然停止。不完全流产率为2%,患者用药后孕囊排出,因出血过多、时间过长、查宫腔内有组织残留,需行清宫术;对照组80例患者完全流产率为80%,不完全流产率15%,流产失败率5%,患者用药后观察1周,孕囊尚未排出,B超证实宫内有孕囊,以手术终止妊娠。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能够显著提高药物流产完全流产率。

4讨论

药物口服终止早期妊娠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很受大家欢迎的药物抗早孕。在怀孕早期不须手术、而用打针或服药的方法达到人工流产。目前常用的药物是米非司酮片和前列腺素联合应用,前者使子宫蜕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后者使子宫收缩,促使胚胎排出[1]。药物流产可以避免手术流产的疼痛及发生某些并发症,达到有孕止孕、无孕催经的目的。药流适合那些没有生过孩子的,比如年轻的人群,小女孩,小女生,子宫没有受过刺激,宫口比较紧,做手术可能比较困难一些。还有停经时间比较短早孕患者,米非司酮片为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药物,可起到诱导流产、终止早孕的作用。它适用于停经49天以内、尿妊娠试验为阳性的孕妇,孕期愈短,效果愈好。但禁用于伴有哮喘、痉挛性支气管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青光眼与肝、肾功能不全、异位妊、溃疡性结肠炎、肾上腺皮质切能不全、长期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腔内的胚囊即可排出,而子宫中的蜕膜组织往往在2周左右才能慢慢排出,这称为完全流产。药物流产应用方便,可在家服药,不做手术,痛苦小,效果可靠,避免手术流产的疼痛及发生某些并发症,如:子宫穿孔,手术刺激引起心律紊乱,甚至昏厥等,尤其对疤痕子宫、哺乳期怀孕子宫、子宫畸形更比较安全。达到有孕止孕、无孕催经的目的,对许多恐惧器械性流产的女性很适宜。

止血药物篇10

作者:黄秀英黄菊英付贤淑李寻英

【摘要】目的探讨可降解止血材料用于宫颈止血及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到2010年11月行宫颈活检、tCt、宫颈刮片、宫颈光疗、宫颈赘生物摘除的宫颈用药使宫颈止血及创面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单纯压迫或阴道纱布填塞)各50例。用药组于宫颈检查和宫颈治疗后,阴道置可降解止血材料1枚,未用药组予单纯压迫或阴道纱布填塞,24小时后取出,观察24小时,7天、15天复查,了解宫颈出血及修复的情况。结果用药组阴道出血量明显减少,显效及有效率明显高于未用药组,且止血快,出血时间短,有利于宫颈创面修复,适合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可降解止血材料宫颈检查宫颈治疗宫颈止血宫颈创面修复

宫颈炎是妇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白带增多,腰骶及小腹坠胀,接触性出血等症状,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防癌知识的普及,要求检查与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方法亦在不断探讨与复新,宫颈检查与治疗后宫颈出血成了女科医师关注的问题,以往单纯宫颈压迫或阴道填塞纱布止血导致临床出血持续时间长出血量也多的情况,且不利于宫颈创面修复,为了有效控制宫颈出血及有利于宫颈创面修复,我院2009年12月止2010年11月采用可降解止血材料用于宫颈活检、tCt、宫颈刮片、宫颈光疗、宫颈赘生物摘除后宫颈用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行宫颈活检、tCt、宫颈刮片、宫颈光疗、宫颈赘生物摘除的患者,其中宫颈活检8例,宫颈tCt检查50例、宫颈刮片30例、宫颈赘生物摘除12例,同种病例平均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单纯压迫或阴道纱布填塞)各50例。

1.2方法患者于月经干净后2-3天,需行宫颈检查与治疗者,患者于宫颈活检、tCt、宫颈刮片、宫颈光疗、宫颈赘生物摘除治疗后,暴露宫颈创面出血点用0.9%生理盐水清除宫颈粘液及阴道分泌物,然后将可降解止血材料1枚置于出血点处,按压1-2分钟,将止血材料置阴道内,24小时后取出,未用药组单纯压迫1-2分钟仍有出血者阴道填塞纱布压迫止血24小时取出,第24小时、7天、15天复查,以了解宫颈出血及修复情况。

1.3评价宫颈止血与修复的效果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用药1-2分钟出血即停止。

有效:第1次用药仍有少量出血,第2次用药后血止

无效:用药数次后仍有活动性出血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9.1软件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为a=0.05

2结果

宫颈止血效果比较对两组宫颈止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用药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91)见表1。

表1两组宫颈止血效果比较(例)

经过100例的临床观察,用于宫颈tCt、宫颈刮片、宫颈赘生物摘除后,止血效果最为显著,另有2例在宫颈活颈后由于创面范围较大较深,并有活动性出血,用止血材料两枚后,24小时创面与止血,且有利于宫颈修复。

3讨论

可降解止血材料即宫颈损伤创面修复器,主要成份由壳聚糖盐酸盐、聚乙烯醇和辅助材料成分、无纺布、碳、纤维或吸水纸,pVC推进器、扎绳组成具有对宫颈检查和治疗后如宫颈活检、tCt、宫颈刮片、宫颈赘生物摘除等的宫颈创面出血,具有快速止血作用,减少宫颈创面严重发生,促进宫颈上皮组织生长,对机械性、物理性宫颈损伤、宫颈炎有预防和修复治疗作用,该产品填补了我国在妇科手术止血方面的空白,本研究结果表示,可降解止血材料,用于宫颈检查及治疗的止血迅速,减少出血量,提高止血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细菌及病毒感染,加速创面愈合,减轻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且有利于宫颈创面的修复,是一种良好的止血药,具有安全、方便、迅速、有效、无刺激、无副作用等优点,适合于临床的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