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55:38

化石能源篇1

化石能源由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都会散发出有毒的气体,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燃料。化石能源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2006年全球消耗的能源中化石能源占比高达87.9%,我国的比例高达93.8%。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化石能源本世纪将被开采殆尽。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Co2,同时可能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因而,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化石能源篇2

关键词:低碳时代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发展走势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新的时期对石油产业经济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其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今这个事事都注重低碳的社会经济中,石油化工产业在生产中也要遵循这一时代要求。在石油化工生产中遵循这一要求可以减少生产中的资源能源浪费,降低因生产造成的污染,提高整个石油化工场的空气质量,节约能源开支,从而为石油化工产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石油化工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一、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现状

石油化工产业是化学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化学产业发展的关键。虽然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今年来其发展速度也是不断攀升,但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与能源,然而资源能源直接决定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及空间,在石油化工产业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现今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而是需要依靠国外的进口材料来支撑石油化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与研究,这对石油化工产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购买国外能源,如此一来,就大大降低了石油化工产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石油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但在现今低碳时代下还存在一定的阻碍石油化工产业的因素,以下就是笔者据调查所列举了几点关于石油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1.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供应量与市场需求相矛盾

我国在以往可以说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就世界能源的平均水平来讲,我国人均占有量并不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标准。我国现在存在严重的供求问题,石油化工产业资源能源所有量不能满足人们对石油化工市场的需求量,面临这一现状及问题,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选择与外国合作,进行进出口贸易,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石油化工能源,以此来调节市场供求不平衡现象,然而,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越来越依附国外的能源供给,已经快超越了国际承认的50%的石油化工安全警戒线,这样的状况使得石油化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加大了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风险。

2.石油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少,缺乏竞争力

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石油化工产品也随之快速更新,石油化工产业要适应这一现状就要不断创新,打造出新型的石油化工产品,然而,目前在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普遍存在石油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少,缺乏竞争力的现象。就我国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石油化工的科研体制还不够完善,石油化工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慢,生产量小,不能满足人们对石油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量大,但是并没有其自身特有的核心技术,一般情况下都是引进国外的新进技术来作为石油化工产品的支撑点及两点,这一状况严重降低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我国遵从的可持续发展相矛盾,不利于石油化工产业的瞻顾性发展。

三、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的未来走势

根据我国近几年的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状况,笔者分析并总结了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下就是对石油化工产业能源未来的状况分析:

1.从一次性能源转变为终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低碳时代下,注重石油化工资源能源的二次利用,因为再多的资源如果不加以合理使用,始终会有耗尽的一天,我国现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未来的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中,石油化工产业会遵循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扩展到最大化,从一次能源转变为资源终端利用,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未来的石油化工产业能源将由一次性能源向核能,地热能和可再生能源转变,不断开发新能源,降低产业发展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布局转变,产业集中度增高

近几年来,我国石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造,石油化工产业布局的转变已是未来石油化工发展的趋势。原因在于石油化工产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减少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运输里程,倘若不集中在一起,密度颇大,会加大资源输送资金的运用,影响整个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效率,阻碍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脚步。形成密集型产业格局,可以避免石油化工资源的长时间运送,缓解了因交通不便而带来的资源运输压力,可以为石油化工产业及时提供所需资源。现如今,我国大连、上海、大庆、吉林等多个地区已建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实现了密集型产业格局。

3.形成自身产业的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

石油化工产业若没有其本身的核心技术,就少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实力,会对石油化工产业造成很大的风险。就我国现状而言,是一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更加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一形势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石油化工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了创新性人才的加入定会形成其核心竞争力,不在依附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道德产业竞争力。

四、总结

在现今这个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石油化工产业生产中的资源状况进行了现状分析,研究了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德尔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整体的研究分析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久的将来会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提高石油化工生产的产业水平,我国石油化产业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的进一提升更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冯世良.我国石油和化工经济运行回顾及展望[J].国际石油经济,2008,9(02):43-44.

化石能源篇3

一、以气代油,大势所起

以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以LpG)代替汽油作汽车动力燃料,在当今已是必然的趋势。

首先,这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早在一个半世纪这前,恩格斯就告诫人们: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大自然也会向人类报复。如今人们已经深切地感觉到了这一“报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类为此已付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代价,“世纪警钟”终于敲响了: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于是人们立刻注意到汽车所造成的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繁荣,车辆保有量剧增而越来越加剧。为了减少和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物的排放,人们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所有的技术方案中,“以气代油”是既治“本”又治“标”;既有环保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好办法。

二、汽油等石油产品作为传统的汽车动力燃料,面临着随石油资源危机而枯竭的威协。据报道,再有15年,全球石油产量开始资源性的下滑,全部石油资源只够用40年。若不未雨绸缎,届时整个社会经济会坠入灾难性的困境。而天然气储量丰实。有待开发。我国资源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达2.3万亿立方米,目前年产为170亿立方米,火炬放空几十亿立方米/年,丰实的资源远未开发利用,可以预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天然气(其中也含有液化石油气组份)将是接替石油产品的主体能源。并且,在目前已经是最现实的可以有足够数量供给社会需求的替代能源。

总之,由于能源资源结构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天然气作为洁净燃料又符合环保的要求,所以国际社会都将天然气在一次消费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高低,视为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是否优化的标志。发达国家为30——40%,世界平均水平为21%,而我国只有2%左右。从这一差距,企业家和投资者将会发觉、他们正面临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

二、以气代油,清洁实惠

天然气和LpG汽车有如下优点

1.尾气排放中不含铅和苯,硫含量极微、与汽油相比,HC减少60-70%,Co减少80~90%,nox减少30—40%,Co2少20~30%,噪音降低40%,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故当之不愧地被称为“洁净能量”,天然气和LpG汽车的推广应用被称为“绿色革命”。

2.抗爆震性好,辛烷值达103一11o,远高于汽油,有利于增大燃气压缩比,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3.燃料以气态进人气缸,燃烧较充分,热效率高,积炭少,这使发动机的大修期延长30—40%,使油更换周期延长50%,降低了维护费用和运行成本。

4.采取了多项有效的的技术措施和设施,使燃气在完全密闭的系统中运行,比汽油安全、如LpG汽车从投入使用至今未见爆炸记录。

5.比使用汽油便宜,具体经济指标须视当地天然气或LpG供应价与汽油价格之差而定,以LpG为例。大体上说,可使汽车用户省10—15%的燃料费,而对于LpG充气站的投资者来说,大约1年半能收回全部投资,推广LpG汽车是一项可以得到回报的投资行为,并不象附加尾气净化器或增加电喷反馈控制功能那样是单纯的消费支出、增加购置成本而无回收机会。

此外,对于燃气供应商而言,汽车应用燃气等于新开拓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销售面。供一辆公共汽车的LpG量相当于供50—70户居民用气量,而且前者经营成本低、利润高。

通常用LpG、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的汽车统称天然气汽车。它们之间各有特点在推广中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其中LpG汽车的特点是技术上最成熟,安全可靠性好、能量密度大(一次充气的行程与汽油接并),LpG的供应方便。

三、以气代油,已成潮流

为适应汽车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世界上各汽车制造商都纷纷投资开发天然气汽车。如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组成“天然气汽车技术联合体”,计划于1998年将天然气汽车造价降低一半,德国宝马公司从94年11月份起按年产2000辆天然气汽车投产。目前已有5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行驶在意大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印尼等十多个国家,其中近400万辆是LpG汽车。据报道,这一类汽车在美国的年增长率为13.46%。推动天然气汽车应用的主要力量是各国政府、政府将应用和推广天然气和LpG汽车作为能源战略措施并立为国策,通过制订法规来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又配套制定了各项优惠和补贴措施进行鼓励。在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的支撑下,许多国家都制订发展计划。如美国计划到21世纪初有2000万辆汽车使用天然气和LpG。俄罗斯计划2005年前18%的小汽车、40%的公共汽车实现天然气化等等。

在我国,从95年开始,已作为政府行为来推动,推动力度逐年加大、这使从事多年天然气和LpG汽车开发和制造的企业受到很大的鼓舞。许多有识之士也都纷纷投入应用和推广的行列,各大城市都在部署和采取行动,这从近来各报纸的报道中已可以看到。

总之,“以气代油”,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一股现实的潮流。

四、以气代油,现实可行

在国外,LpG和CnG汽车经历半个世纪的开发、实用和改进,在技术上已成熟,并实现了商品化,LnG汽车目前尚处在商品化的过程中(美国近三年来以38%的速度在增长)。在我国,澳华公司自92年引进澳大利亚SmaRtGaS公司的专利和全套技术,按照澳大利亚的国家标准和iSo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采用了九十年代水平的设备建成年产6万套LpG汽车成套改装件的生产线。前几年主要是出口西欧、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约每年1万套。近年来开始内销,国内有一些厂家也在试制部分部件,但澳华公司是国内唯一的成套制造车用LpG供燃系统设备和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企业(在澳大利亚没有开发部和生产线),可以为现有的各种汽车(包括化油气式和电喷式的)提供合乎要求的LpG改装套件,并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此外,各城市还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口了一些LpG改装件(品种已近十种)开展试运行与对比试验,目前,国内大约有400多辆LpG汽车和2000多辆CnG汽车在试运行。

当前在国内推广LpG汽车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主要是要解决人们的观念的解放问题以及技术上解决改装套件产品与现有车型、车况的通配性问题,要着力于营造市场环境,创建LpG汽车的运行条件,包括建立标准与法规,建设车用LpG充气站的网点等。从经济性、市场的稳定和售后服务的及时可靠要求出发,国产化是必由之路。深圳市领导在该市的推广工作中一再指出了这一点。澳华公司已完成了国产化,并具备成套生产,装车设计,组织批量改装和售后服务的能力。这些环节,对于LpG汽车来说,是不或缺少的,因为这是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目前有些进口产品,进口商往往从不同的厂家选购货源。如此组合起来的套件,各部件之间是否适配,组合后是否适合现有车型与车况,供应商无法在供货之前妥善解决,此外,这类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安全,而且是人命关天,国外产品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目前已经发现,进口产品中有的是国外已过时的产品,早在70年代就因安全隐患处理不彻底而停止使用了,面对LpG汽车推广初期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关部门的重视,最近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天然气和LpG汽车标准化分委员会在深圳市召开了成立在会,这对于推动我国的燃气汽车在正常,有序的轨道上加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推广和应用天然气和LpG汽车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良机在即,时不待人,这是一个有利于当代,造福于子孙的“绿色事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nGV与LpGV市场分析及对策

天然气(包括液化石油气)汽车为人类带来福音,也为企业带来效益,在我国正作为一个朝阳工业喷薄欲出,我们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现就nGV和LpGV的市场形势分析如下:

一、市场分析

当前天然气汽车(nGV)的市场形势是对nGV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变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并已预示出较猛的势头,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有全社会环保意识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意识日益加强,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介入,气源供给紧张局面的缓解,改装套件的性能价格比已开始得到国内市场的认衡,技术保障碍以实现,以及项目本身经济效益等等,这当中,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住这一机遇,将上述因素凝聚、整合,在国内培育出一个坚实有序的nGV市场。总之,当前nGV市场已经在孕育,它正有待大力开拓面对这个市场的开拓,其有利因素有:

1.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近二十个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车辆超过万辆,可见nGV的潜在市场很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nGV产品的销售形态属于“完全新产品”(新型的供燃系统改装成套件)而使用形态为“不完全新产品”(定型产品的改装或改型),前一种形态意味着它将以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政策的支持下走向市场;后一种形态表明该产品有着肥沃的土壤具备了通向现实市场的通道;

3.近年来,nGV的质量,数量和价格已接近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正是这一供与求的合拍,可将其视为我国nGV市场开始启动的标志;

4.这是一种“不完全竞争”性质的市场,这类市场的要素虽然很多,但多数能够控制并有政策、法规作支撑和行政力量的辅助,因此预期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的实现比较有保障,投资风险较小;

5.项目良好的经济效益,使nGV市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经济动力。

不利因素有:

1.潜在市场的外表有一层保守性的心理障碍,对于新产品有本能的排斥性,特别是nGV有一定的技术密集度和涉及防爆品质要求,因此用户对nGV的了解与接受要一个过程,此外,还需要配套的售后专业技术服务。

2.系统的制约性使市场的开拓有一定的难度,如市场的规模受供气站的布局的制约,其布局的范围受城市规划及投资能力的制约,推广的进度受用户的观念和车辆组织和程度的制约等等。

3.改装车无现成的规范与标准。有关规范与标准的滞后,nGV的市场开拓要经历一个过渡期。此期间,产品的推广需要各个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以及政府的协调,而nGV市场本身也要经历一个无序的非规范的竞争局面的考验。

4.这个市场带有超前性,需要靠具备新型经营观念的市场开拓者去引导,去创造(这新观念在现代营销学中有的称之为“生活方式营用观念”)。必须造就一支新型的营销队伍以适应市场开拓的需要。

5.国内不少城市能用来发展nGV的资金不足,特别是对于推广新产品这类风险投资行为,相应的风险战略眼光及风险对策思维尚不成熟,使资金筹措存在一定的难度。新晨

总的说来,形势很好,机会已到,优势与困难并存,成功与否取决于对策,“难得而易失也,时至击不璇踵者,机也,”如果我们能不失时机地利用这大好形势,采取有效对策,发扬优势,则我们就占住了“天时”,如果我们选准条件较好的几个城市,重点突破,造成发展格局,则就占住了“地利”,再汇聚人才,建立有效的决策和运作机制,不断更新观念造就一支适应性强的,讲究效率与效益的队伍,那么,我们就赢得了“天时,地利,人和”,届时发展nGV的目标,势在必得。

二、关于对策的建议

1.战略上立足于nGV整个产业,采取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的途径,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尽快制定暂行标准与规范,推进其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

2.建议尽早确立统管全国nGV产业的行政主管,尽早成立全国性的nGV行业组织,进而构建适合国情的nGV市场机制,建立与完善诸如“参赛”资格,“比赛”程序和“比赛”规则之类的市场规则以保证进入市场的产品性能和质量,保护用户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便于逐步规范nGV的市场竞争行为。

3.确立“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扶持和发展民族工业”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合理使用资金,让生产能力和规模随市场需要而发展,防止一哄而起重复引进、重复建生产线,以避免生产能力过剩,低价的次品冲击市场等不正常现象的出现。

4.规范化与非规范化的推广并举,“规范化”指车辆定型,建立标准,安排正规生产等。“非规范”指改装车辆,建立规章,规程或暂行标准等,在初期,宜以后者起步,但同时不放松规范化的工作,只是不能等一切都规范了再行动,“非规范。也不是蛮干,它只是相对于改装车与整车而言。

5.着眼于市场的开拓,以规模经济为投资目标,着眼于组建“改装一建站一供气一服务”一体化的系统工程,每发展一步均需保证改装的车辆都能得到越来越方便的、足够的燃气供应,都能得到及时的良好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亦即,每发展一步,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成熟。我们称此发展模式为“系统步进式”。政府将发展nGV产业列入正式工作日程,通过政策、法规、规划及协调等为该产业创造发展空间,疏通管理环节,以及提供资金支持,按规定优惠政策予以鼓励的扶持,而企业则在政府的引导下和支持下去操作每一个细节。

化石能源篇4

关键词:碳足迹;生态压力;化石能源;新疆

中图分类号:F206;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0-2496-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0.013

abstract:theconceptsofcarbonfootprintandresearchmethodswereusedtocalculatethecarbonemissions,carbonfootprint,valueofcarbonfootprint,intensityofcarbonfootprintandecologicalpressureofcarbonfootprintinXinjiangfrom2002to2011.theresultsshowedthat,thecarbonfootprintincreasedfrom2002to2011,thecarbonfootprintofcoalwasthelargest,followedbyoil,andnaturalgaswasthesmallest.thevalueofcarbonfootprintofenergyuseincreasedfrom9300hm2in2002to12800hm2in2011.thecarbonfootprintintensityofenergyusedecreasedfrom1.08×10-4hm2/peryuanin2002to7.8×10-5hm2/peryuanin2011.theecologicalpressureofcarbonfootprintincreasedfrom2.63in2002to7.70in2011.theanalysisshowedthatthedevelopmentofeconomicwasgoodinXinjiang,andtheefficiencyofenergyuseimprovedgradually,butthedevelopmentofeconomicdependedontheenergyuse,andtheecologicalenvironmentpressurewasincreasedcontinually.

Keywords:carbonfootprint;ecologicalpressure;fossilenergy;Xinjiang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很多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温室效应是最受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为了减少温室效应,减慢气候变暖的趋势,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来自192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始采用“碳足迹(carbonfootprint)”来衡量产品、服务、组织、城市及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减排方案的制订提供决策依据[1]。碳足迹起源于生态足迹,主要是指在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2]。它是对某一产品或活动在生命周期内直接及间接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度量,以二氧化碳质量当量为单位[1]。

目前,学者利用碳足迹的概念对不同区域尺度内的能源利用情况及生态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国外对碳足迹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角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国家、区域和家庭尺度上的研究较多[3]。在中国,孙丹峰等[4]通过分析气候变化与碳足迹的关系,提出了减少碳足迹的措施,旨在了解碳足迹,倡导低碳生活,加强节能减碳的环境意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赵荣钦等[5]通过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对2007年中国各省区化石能源和农村生物能源的碳排放做了估算,建立了不同产业空间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对应关系。郭运功等[6]对上海市能源利用碳排放足迹以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足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适应性的管理策略。焦文献等[7]对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肖玲等[8]对山东省碳足迹和碳承载力进行了动态研究,还有卞晓红等[9]对区域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及其对生态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对碳足迹进行了研究,而本研究也是在此基础上对近10年来新疆化石能源消费的碳足迹进行动态分析,明确在能源消费的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为今后新疆实施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边境线长5600多km,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国内与、青海、甘肃等省区相邻,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和其特有的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新疆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储量巨大,使得依托资源优势的新疆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新疆的工业生产从无到有,形成了今天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完备的工业体系。塔里木油田的探明储量超过前50年的总和,累计探明储量超过1万亿m3。

新疆矿产种类多,资源量大,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目前发现的矿产有138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6种,居前十位的有41种。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金、铬、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据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新疆石油预测资源量208.6亿t,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预测资源量10.3万亿m3,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煤炭预测储量2.19万亿t,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由于新疆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费量也迅速增长。

2研究方法

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借鉴卞晓红等[9]在区域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及其对生态经济的影响中的计算方法,分别对新疆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碳足迹以及碳足迹产值、强度和生态压力进行了计算,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以及天然气。

2.1碳排放的计算

C=■ei×eFi(1)

式中,C为能源利用的Co2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能源利用量,eFi为第i种能源的Co2排放系数。

2.2碳足迹的计算

能源利用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如式2所示:

Cf=■Cfi=■Ci/Fi(2)

式中,i为煤炭、石油、天然气3种能源(新疆碳排放主要来源),Cfi为i能源的碳足迹,Ci为i能源的人均碳排放量,Fi为i能源土地转换系数。土地面积转换系数为6.49t/hm2(以林地吸收Co2量计)。

2.3碳足迹产值的计算

能源利用的碳足迹产值(ValueofCarbonFootprint,VCF)体现单位能源利用碳足迹产生的经济价值,定义为人均GDp与人均碳足迹的比值。

2.4碳足迹强度的计算

能源利用碳足迹强度(CarbonFootprintintensity,CFi)则是能源利用碳足迹与人均GDp的比值,CFi越大,则消耗越大,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效益越差。

2.5碳足迹生态压力的计算

能源利用碳足迹生态压力(ecologicalpressureintensityofCarbonFootprint,epiCF)主要表征能源消费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大小,定义epiCF为人均能源利用的碳足迹与人均拥有林地的比值,从而判断能源消费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大小。比值越大,压力越大。

3结果与分析

3.1新疆化石能源碳排放的计算

根据式1碳排放的计算以及2002-2011年新疆能源消费量[10]和各类能源排放系数,煤炭和焦炭的Co2排放量之和计算得出煤能源的总碳排放量;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的Co2总排放量之和计算得出石油能源利用Co2排放量。2002-2011年新疆自治区能源利用碳排放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新疆2002-2011年能源利用的Co2排放量逐年增加。煤炭的Co2排放量从2002年的6106.57万t增加到2011年的21971.16万t,增加了2倍多,占总的Co2排放量的比重是最大的且逐年增加;而石油和天然气的Co2排放量在这10年间都增加了1倍多,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新疆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同时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转化的Co2的含量也在不断的升高。

3.2新疆能源碳足迹的计算

根据能源利用碳足迹计算方法,对2002-2011年新疆能源利用的碳足迹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新疆2002-2011年的能源利用人均总碳足迹呈现上升的趋势,由2002年的0.91hm2/人上升到2011年的2.35hm2/人,10年之间人均能源总碳足迹增加了1.44hm2/人。

从各种能源类型来看,2002-2011年各种能源利用的碳足迹中以煤炭利用的碳足迹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占比例最小。煤炭利用的碳足迹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0.49hm2/人上升到2011年的1.53hm2/人,10年之间增加1.04hm2/人;石油制品利用的碳足迹比较平稳,变化幅度不大,一直处于0.35~0.68hm2/人之间;随着天然气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天然气的碳足迹由2002年的0.06hm2/人上升到2011年的0.14hm2/人,10年之间增加了0.08hm2/人。

从新疆各类能源碳足迹占总碳足迹的比重来看,煤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从2002年的54%增长到2011年的65%,说明新疆各行业对于煤炭的需求仍然处于增长阶段;石油所占的比重在10年间变化不是很大,而天然气所占的比重是最小的,只有在2004年占的比重最大,但也只有8.35%。这说明在新疆能源消费结构仍然是以煤炭为主,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过小,这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在新疆想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需要相关部门做大量的工作,预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新疆的能源结构也还是以煤炭为主。

3.3碳足迹强度和碳足迹产值

根据人均利用碳足迹与人均GDp计算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强度,计算结果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新疆碳足迹产值2002-2011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新疆近10年来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能源利用的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和单位能源利用创造的经济价值不断增加。但是从人均GDp和碳足迹产值增长的比率来看,新疆2002-2011年人均GDp增长了2.56倍,而碳足迹产值虽然也处于增长状态,从2002年的0.93万元/hm2增加到2011年的1.28万元/hm2,增长的比率较小,说明化石能源的使用对新疆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疆碳足迹强度2002-2011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1.08hm2/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0.78hm2/万元,说明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新疆化石能源需求量尤其是煤炭的需求量很大,但能源的利用效率在逐年升高。

另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新疆2009年的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强度变化不规律,主要原因是2009年新疆的GDp增长速率明显降低。

3.4碳足迹生态压力

根据新疆2002-2011年人均拥有林地面积和人均碳足迹可以计算出人均碳足迹生态压力。计算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新疆2002-2011年碳足迹生态压力逐年升高,从2002年的2.63增加到2011年的7.70,增加的比率比较大,主要是由于新疆的人均林地、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而能源消费却不断增加所导致的。这就表明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能源消费带给自然环境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4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在碳足迹理论的基础上对新疆2002-2011年的各类能源Co2排放、碳足迹、碳足迹强度、碳足迹产值以及碳足迹生态压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新疆各类化石能源利用的碳排放量和碳足迹在2002-2011年10年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主要以煤炭的碳排放量和碳足迹占主导地位,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说明新疆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是以燃煤为主,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过小。

2)通过计算新疆2002-2011年各类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强度和碳足迹产值可以看出,新疆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总体趋势是比较好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在不断地升高,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3)新疆2002-2011年各类能源利用的碳足迹生态压力逐年升高,从2002年的2.63增加到2011年的7.70,表明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能源消费带给自然环境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因此,新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尝试着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能源,改用清洁能源或者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行业的环保意识,强化低碳技术,减少各类能源利用的碳排放量和碳足迹,同时也可以减轻能源消费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实现新疆经济、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计军平,马晓明.碳足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11(4):76-80.

[2]岳立,赵婷.甘肃省碳足迹动态变化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35(3):45-48.

[3]耿涌,董会娟,郗凤明,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6-12.

[4]孙丹峰,黄章庆,季幼章.气候变化与碳足迹[J].电源世界,2013(6):54-57.

[5]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9):1048-1057.

[6]郭运功,汪冬冬,林逢春.上海市能源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103-108.

[7]焦文献,陈兴鹏,贾卓.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2,3(3):559-565.

[8]肖玲,赵先贵,许华兴.山东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2):152-157.

化石能源篇5

飞越巍巍昆仑,飞越阿拉伯半岛,飞越红海。11月17日,中共代表团参加中苏建交50周年暨苏丹石油项目投产10周年庆典。10年前,中国政府特使团也来到这里,开启了中国首个海外大型新油田投产阀门。如今,苏丹已成为非洲产油大国。1993年起,尤其进入新世纪,中国石油屡掀波澜于国际石油市场,海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起步、快滚动、跨越式发展。目前,已在全球29个国家运作81个合作项目,国际工程技术服务有500多支队伍奋战在44个国家,国际贸易业务涉及82个国家,已建成海外油气作业年产能7450万吨,初步建成中亚、非洲、南美、中东和亚太5个海外油气合作区,构建了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初步形成上中下一体化的海外油气业务规模。沉思既往,中国石油在从“小舢板”到跨国“航母”的历程中,走过了一条合作共赢之路:其基础就是依靠成熟技术与整体优势,其依托就是实践中历练出来的大批忠诚的国际化经营人才,其体现就是坚持互利共赢、在资源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其支柱就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扬光大,其航向就是向着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目标阔步前行。合作共赢之路,穿越历史时空,向未来延伸。合作共赢的轨迹:从“小舢板”到跨国“航母”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风起云涌。跨国石油巨头掀起新一轮油气资源争夺,在全球抢滩占位。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使曾经豪迈告别“洋油”时代的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历史必然。背靠国家的政治外交优势,在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石油手执先锋大印,担当了走向海外的“先行官”。然而,与具有百年跨国历史的国际石油大鳄同台竞技,甚至虎口夺食,中国石油初出茅庐。作为后来者,就要好好学,不仅学本领,更要学策略。造船出海,务实之策。16年间,中国石油打造了“三条船”。先造“小舢板”,投石问路,寻找立足之地,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后图发展。“走出去”之初,中国石油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等国搞了几个小型项目。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却是“瞭望塔”、“敲门砖”。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中国石油基本熟悉了国际环境和产品分成合同等国际惯例。再造一支“国际船队”,组建合作项目的“国际联队”,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国际上大型投资项目都要搞“联合舰队”分散风险,中国石油既遵循国际大型投资的惯例,却又不完全照搬西方油公司模式。如苏丹项目的合作,中国石油与资源国不是简单的石油开发关系,同时还要实现与资源国经济的互动和“双赢”,为发展合作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服务。多方合作,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和提高,为拓展国际事业积累了强大势能。后造一艘跨国“航母”,以投资带动国内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走出国门。发挥整体优势是我们与西方大承包商抗衡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石油以海外投资铸造了跨国“航母”舰队,为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和贸易业务走向国际提供了契机。16年来,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项目由“小”到“大”,抗风险能力由“弱”到“强”,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石油市场,开拓出自己的生存空间,逐步走上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石油工业实际的海外发展之路。共和国60华诞庆典过后不久,中国石油联手Bp公司中标伊拉克最大的鲁迈拉油田开发项目,正式签署伊朗北阿扎德甘等6个项目合同,拉开进军世界油库的大幕。一个东方石油巨人,正携手资源国,以加速跑的姿态,跻身全球跨国石油公司前列。合作共赢的基础:成熟技术与整体优势赢得信任哈萨克斯坦盐下油田,储量上亿吨,20多年前就被发现,却因世界级难题,几家西方石油公司先后放弃。中国石油接手后,采用石炭系先期裸眼完井和高压油气层欠平衡钻井技术,成功实践酸化技术,3年即建成200多万吨的产能。哈国石油界为之轰动:“中国人救活了我们的油田!”石油勘探开发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产业,没有技术优势,何谈

化石能源篇6

论文摘要:50中国石油企业CHinapetRoLeUmenteRpRiSe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前进,为规范和科学管理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生产经营和施工作业,在制定、修订技术标准和规范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它所走过的路程,展望今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和成长在十年“文革”时期,石油工业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管理与各项技术工作虽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原石油工业部和燃料化学工业部的领导下,广大石油职工和石油工业技术监督工作者仍然坚持了对石油工业工提供作质量要求不放松,标准化工作和计量工作等基础工作不放松,并继续前进。1982年,康世恩副总理在接见参加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石油系统代表时,就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在石油勘探、开发各专业领域里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在1984年举办的油田标准化工作成果展览上,国务委员康世恩又作了重要指示,他说:“美国有个api(美国石油学会),日本有个Jpi(日本石油协会),我们能不能搞一个Cpi(指中国石油工业标准组织)?”。这对推动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许多企业根据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企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使石油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理顺标准化工作机制,石油工业部经国家标准局批准,于1984年11月4日正式成立了由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天相任主任委员的第一届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随后陆续成立了十多个石油工业的专业标准化技术提供委员会。从事石油工业标准编写和审查工作的“专标委”委员、“分标委”委员和技术专家达700余人。这一时期,是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1985年创办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期刊;编制了《石油工业标准体系表》(第一版);1987年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组建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全面开展了石油企业标准化工作检查和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制定速度和质量水平;初步建立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强化了石油企事业单位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国际交流。1990年5月,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领导机构,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工程师李虞庚担任主任委员。第二届油标委开展工作的四年,标准化继续取得快速发展。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伴随着石油工业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步伐,在标准制修订速度,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是石油工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石油工业新技术发展的助推器,是石油工业市场化发展的支持与保证,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桥梁与纽带。万战翔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发展工作与国际接轨,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建章立制,维护油田企业利益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加快了标准提供制修订速度,提高了标准水平。在这一期间行业标准的数量已近1280项,基本满足了当时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生产的需要。按第二版《石油工业标准体系表》计算,标准覆盖率达到了49%。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勘探开发主专业标准比例达到了47%。第二届油标委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与国际接轨和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方面。组织各相关专标委和专家对美国石油学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翻译工作。1991年初,为了提高石油工业标准水平,积极采用美国石油学会(apl)标准,正式成立了“石油工业国际标准工作委员会”,下设“api标准翻译出版组”,统一组织,系统翻译,配套出版。这一工作得到了美国石油学会api的认可,授权“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中国翻译出版api标准。这一期间共翻译api标准110种,出版106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采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派团参加iS0/tC67,iS0/tCl93和api等国际标准化会议。有7名专家被api接受为投票委员和替补委员。还承办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天然气技术委员会第七次年会。1994年7月19日,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生了第三届领导机构及委员,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张永一担任主任委员。1997年2月19日,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

化石能源篇7

关键词:国际油价变化;未来趋势;判断

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国际油价的持续走高给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石油的进口还是出口都具有较大的规模,因此油价的上涨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石油的高价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国际石油价格变化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我国石油政策制度的完善。

1国际油价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1.1国际油价的变化

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石油工业的量都比较高,而且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石油的市场还是比较国际化和政治化,石油市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国际市场,随着石油贸易在国际上的流动越来越频繁,石油资源逐渐减少,逐渐成为国际斗争中的一种有力武器,而且石油与经济的紧密联系使其转变成了一种金融工具。石油的价格对于国际市场来说影响巨大,从长期的走势来看,各种油价均呈现一种持续走高的状态,虽然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油价短时间内出现了回落,但是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油价又迅速升高。国际石油市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国际上石油价格也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是整体上还是在不断升高。

1.2国际油价变化的影响因素

1.2.1国际石油的需求量

一个国家的石油消费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而石油消费水平的差异,即国际石油的供需关系直接影响到油价的变化,经济水平越高,石油的消费量就越大,国际油价就会迅速上升,相反的,如果经济形势低迷,石油的消费量减少,那么油价就可能呈现走低的状态。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发展不太乐观,甚至出现了回落,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国际油价一直有增无减。

1.2.2国际石油的供给量

石油属于一种一次性消费能源,虽然近年来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加速了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证了世界石油短期内的供给充足,但是石油的形成条件严格,所耗时间较长,世界石油的产量峰值出现后其供给量可能就会逐渐下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其库存的石油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国际油价的变化。

1.2.3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

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世界石油储量的逐渐减少,开发石油替代能源成为了重点研究项目,随着研究的不断升入,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替代能源,例如氢燃料和太阳能等,这些能源不仅可再生,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随着替代能源的研究和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放眼于可再生替代能源的开发,尤其是一些经济和科技发展较迅速的发达国家,对核能、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的能源都开始投入研究。实际上,这些可再生的替代能源的使用不仅能够缓解目前石油资源短缺的局面,而且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且随着石油资源的使用量减少,国际油价也能够降下来。

2未来油价变化趋势判断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上正存在着石油输出国、传统石油进口国与新兴石油进口国三方面“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这种局面都不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国际油价在这种情况下也基本上不会发生回落,而是会继续呈现一种高风险的状态。金融危机后,石油的消费比重在不断增加,石油进口国在油价机制的建立上可能会有更多的发言权,而且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各个国家对于石油等能源的使用更加谨慎,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国际油价可能会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我国的政策建议

3.1调节国内石油的供需方式

要想减少国际油价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应当调节国内石油的供需方式,尽量开发本国的石油资源,满足国内的需求,减少石油的进口量,保证国家的石油安全。而国家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和鼓励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的勘探和开发,提高国内石油的供应能力。

3.2发展替代能源

发展替代能源能够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增加其他的替代能源来减少国家对于石油能源的依赖,从而也减少了国家经济受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影响。目前随着风能和生物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世界对于原油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减少,我国也应当加快科技水平的发展,促进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

3.3建立本国的石油储备体系

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经过真实的验证可以看出,石油储备体系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国际油价升高的时候提出要释放一些石油储备,这种举措确实安抚了石油的贸易市场,而且有效缓解了石油价格的上升势头,虽然石油储备体系能够有效缓解石油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但是每个国家都应当考虑本国的基本国情来制定相应的储备体系。

3.4完善我国的石油市场体系

一个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一些发达国家在建立了政府储备之后还会建立专业的商业储备,利用完善的商业机制来保证国家的石油储备体系安全。我国也应当吸取教训,建立一个完整的现货、远期和期货市场三方面完备的石油市场体系。

4结束语

石油或者天然气等种类的商品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其价格变化一般与供求关系相关,国际石油价格经过长期的波动后开始出现了稳定增长局面。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受油价的影响也比较大,为了减少多个不确定性因素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应当尽量发挥自身市场的潜在优势。

参考文献

化石能源篇8

1.1国家能源委员会

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能源战略规划和能源开发工作,需要做到节约能源、能源安全和应急工作,还要正确处理能源事务等工作的前瞻性、综合性。

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

当前我国石油行业管理的主要政府机构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的能源行业管理纳入到国家能源局的管理范畴,形成一个国家能源局,对其职责进行了有效的调整。主要职责包括:起草一些法律、法规,参与制定相关能源政策、税收、能源价格调整和进出口数量等工作。

1.3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和石油行业相关的主要职能包括:管理石油资源探矿权或采矿权,检查矿业勘探、开发计划,还要实现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还要对石油储量、地质数据进行管理、依法管理矿产资源补偿,开采石油资源保护和合理进行规划等。

1.4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石油工业相关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行业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产业政策,提出优化石油产业布局的政策,对石油行业的结构和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分析,统计并相关信息,还要建立预测预警信息系统,协调解决石油行业操作中的相关问题和提出政策相应的建议等。

2我国现行石油工业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2.1石油行业管理机构设置中的问题

从我国的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立来进行分析,国家能源委员,成立于2010年,是目前最高水平的能源管理机构。但国家能源委员会只是一个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没有具体的行政功能,其作为最高机构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有名无实。其次,国家能源局整合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管理的部分功能,它的职责就等同于石油部、煤炭部和其他能源部门的管理工作,能源局仍然只是发改委的副部长机构,缺乏实施石油行业管理的资源,权力和职责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2.2石油工业管理机构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和缺位的问题

在石油行业的管理职能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政府部门承担者石油行业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功能,但是其中存在功能交叉、重叠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职能包括:协调解决相关产业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等,这两个机构存在职责的重叠现象。

2.3石油工业法律制度不健全

从法制建设水平上来进行分析,我国石油行业中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比较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法律,没有形成完整的行业监管标准和法律框架。这将导致缺乏完整的行业指导,政府不能够根据法律授权来执行监管职能,并且仍然主要是通过行政审批和实施行政文件的管理。

3构建我国石油工业现代管理体制的策略

3.1完善石油工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政府对石油行业的管理职能

政府应该积极指导,尽可能发挥最大化市场的作用,所以,需要不断石油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包含对石油工业的管理和监督的法律体系,石油价格和石油税收法律制度等。石油法规需要确定石油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防止出现多个部门的职能出现交叉和重叠的现象,保障石油行业能够健康顺利发展。

3.2进一步完善我国石油工业资源管理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为了促进石油工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石油管理经验,如可以科学合理优化石油税制,促进石油产业的市场化运行,支持石油公司参与原油勘探和开发工作,保证石油工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3.3优化石油产业市场结构

在我国特殊的制度和政策下,石油行业的市场主要是三巨头在内部进行竞争,私人和其他企业很难进入到石油领域。石油和中石化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所以必须改变现在单一的所有权情况下,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促进石油公司变成以国有资产为主,吸收企业法人、金融企业或者外国企业财产进入其中。

3.4协调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可以从以下几点金额分析:首先,应该确定价格控制目标,效率,制定随着油价控制准则;其次,政府应该对石油价格进行监管,以政策来指导市场;第三,需要改善石油期货市场,更有利于国家和企业对石油定价权;第四,国家应该拥有制定石油价格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石油价格的制定当中,提高自身在国际石油价格中的话语权。

4结论

化石能源篇9

9月底,中石化在京正式挂牌成立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下称“长城能源”)。长城能源将作为中石化旗下发展煤化工业务的唯一平台,专业负责公司煤化工业务的投资经营、项目建设和专业化管理。

中石化官方对外宣称,此举“标志着中国石化煤化工业务已进入快速推进、专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按照规划,中石化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内蒙古、新疆等6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力争用8—10年时间,发展成为我国煤化工领域的行业领先者。”

在傅成玉入主中石化之后,煤化工被委以公司“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之重任。这是一招狠棋:借助煤化工迅速补齐上游短板,缩小与中石油的资源差距。而同时,这也是一步险棋:煤化工技术、成本、环境的风险不容忽视。在押下重注之后,傅成玉领导下的中石化会成为最后的大赢家吗?

转折点

煤化工,指的是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煤化工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的煤化工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以煤企为主角。受油价高企影响,煤化工产业在五年前一度形成热潮。但是,作为石油化工领域的三巨头之一,中石化在该领域并无太大建树。在外界看来,只是一副浅尝辄止的姿态。

2007年,中石化曾在新疆登记了350平方公里的煤炭区块,区块煤炭储量预计在150亿吨左右。中石化本打算在此地发展煤化工项目,但此后并无动作。中石化内部人士称,主要还是因为技术不成熟而不敢轻举妄动。

此后数年,中石化在煤化工领域都并无大动作,更多的是人才储备与技术研发。直到2011年4月,时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掌门人”的傅成玉转调中石化,中石化对煤化工产业的兴趣才全面激发出来。

傅成玉上任不久,在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上,即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中石化所存在的问题:“与竞争对手相比,上游资源‘短板’的差距在扩大,中下游“长板”的优势在缩小!”傅成玉提出目标:上游油气年度总产量需要达到2亿吨当量,其中原油产量1.5亿吨,天然气产量500亿立方米。

而实现补齐上游短板的关键一环,就是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在中石化发给记者的一份资料中,清晰表明了傅成玉对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看法:“富煤,缺油,少气”是我国资源的自然禀赋,目前煤炭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部分,且在未来20至30年,这一能源消费格局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利用煤炭变得尤为重要。

基于这一判断,中石化将发展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已经把煤化工战略写入了公司资源获取战略的组成部分,明确提出:力争用8—10年时间发展成为我国煤化工领域的行业领先者,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上走到世界前列。

加速度

在傅成玉的大力推动之下,中石化的煤化工业务开始了加速发展阶段。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中石化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未来四年,将建设内蒙古、新疆、贵州、安徽、河南和宁夏等6大煤化工基地。如果中石化的煤化工项目全部铺开,外界预计其总的投资额将超过2000亿元。

这是一个异常庞大的计划。不仅仅在外界看来有些激进,一位中石化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表达了惊奇之意:2011年,中石化的净利润是716亿元。如果将来真要投资2000亿作煤化工,这样的投资额与公司盈利额相比占的比例太大。

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傅成玉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决心。在中石化内部,专门成立了煤化工领导小组,傅成玉亲自出任组长,目的是加速推进公司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而中石化在煤化工技术的突破,也为傅成玉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让中石化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有了坚强的技术依托。

早在2010年,中石化旗下分公司中原石化即在建设一个年产60万吨的甲醇制烯烃项目。这是一个实验性项目,采用的是中石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工艺(S—mto)。2011年10月10日,项目开车一次成功。

对于该项目的成功,中石化官方对外宣称为:建成了中国石化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示范装置,也标志着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甲醇制烯烃工艺(S—mto)成套技术步入产业化。这也被外界看作是中石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煤化工技术突破的标志。

在胸有成竹之后,中石化整合现有煤化工资源、加速推进煤化工布局已成水到渠成之势。9月28日,在北京总部大厦,中石化举行了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中石化的煤化工发展正式有了实质性推进。

按照中石化的布局安排,长城能源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所有。

胜负手

中石化如此大力度的布局煤化工产业,着实让业界为之侧目。这首先牵动的是另一油气巨头中石油的神经。

与中石化的大张旗鼓相比,中石油在煤化工产业几乎没有大动作。而傅成玉领导中石化想借煤化工补齐上游短板,其剑之所指,即是中石油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以煤化工后发制人,傅成玉落下的这个棋子成为了胜负手。

面对发展煤化工产业中煤炭瓶颈的问题,中石化采取了“合资合作”的策略迅速抢占资源。2011年11月,中石化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补充协议,中石化将与河南煤化集团合资建设年产180万吨的煤制烯烃项目,投资总额约为210亿元。

前述中石化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河南模式将成为中石化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主要方式,中石化出资金、技术,煤炭企业出资源,双方各取所得。依靠这种方式,中石化可以迅速解决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资源问题。

据了解,目前中石化计划中的六大煤化工基地,内蒙古、新疆、贵州、安徽、河南5个煤化工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15年,中石化煤制烯烃的产能应该能够占到目前烯烃产品(主要是乙烯)产量的1/3;煤制气能力则有望超过每年100亿立方米。

这些步骤走下去,中石化对中石油的资源差距将明显缩小。与此同时,中石化紧锣密鼓推进的煤制天然气管输工程,更是对中石油步步紧逼。

10月16日,中石化筹建的新粤浙管道在网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的首次公示。这一煤制气管道包括一条干线、5条支线,输气能力与西气东输三线相当,为每年300亿立方米。

该管线干线的起点是新疆伊宁首站,终点为广东省韶关末站。支线包括准东支线、南疆支线、豫鲁支线、赣闽浙支线和广西支线。值得玩味的是,其走向与中石油刚刚开工建设的西气东输三线相似,建成之后将与中石油形成贴身肉搏之势。

化石能源篇10

关键词 日本;能源战略;能源安全

能源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能源消费国,有着巨大的能源需求。作为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为保护本国能源安全,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制定正确有效的能源战略并顺利实施,为日本解决环境问题、能源安全问题,摆脱依赖石油型的传统能源政策束缚,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奠定了基础,并使日本发展成能源多样化的国家。我们应认真研究日本能源安全战略,从建立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的角度,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自身能源战略,以确保我国长治久安和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日本的能源战略

(一)高度重视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主要依靠当时廉价的石油价格,但20世纪70年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中,不断提高的石油价格和石油禁运让日本吃尽苦头,给日本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日本认识到石油储备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决定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防范可能出现的危机。1975年,日本制定《石油储备法》,加大对建立石油储备的扶持力度。1978年,日本确立国家储备与民间储备的双重体制,通过修改《石油公团法》,规定石油公司实施国家储备。2007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涨,为规避国际市场压力及产油国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风险,日本大幅增加国家石油储备。截止2007年底,日本石油储备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商业储备4010万吨,战略储备4490万吨,合计8500万吨。如今,日本石油储备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已成为稳定供求关系、平抑物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

(二)以保障石油安全为核心,通过外交分散石油进口来源,拓展石油市场,实现能源来源供应多元化。

为降低对某一地区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石油进口过度集中的风险,日本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鼓励日本石油公司在海外自主开发的战略。近年来日本政府更加紧拓展全球能源市场,积极开展能源外交,逐步确立了面向全球能源市场的进口多元化战略,目前其石油供应国达40多个。

(三)在国内大力发展节能经济和环保技术。

日本采取行政督导和政策法规相结合的措施,鼓励企业生产节能高效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经济。在制度保障上,日本政府建立了四级节能管理体系。包括以首相为首的节能小组、以经产省及地方经产局为主干的节能领导机关、负责节能工作的28家节能中心以及各企业定期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接受经产局的节能检查等,以加强节能效果。

(四)谋求能源结构多样化,努力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长期以来,日本努力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力求天然气、煤炭、核能和石油均衡使用,实现能源多样化方针,并积极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石化能源特别是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目前,日本能源构成多元化的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得到应用,并利用了生物发电、垃圾发电、地热发电等方法,极大地缓解了日本对石油的依赖。

二、日本的能源战略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的能源现状不利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家能源安全,要建立自身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其面临的任务更加紧迫而艰巨。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全方位措施,日本能源战略对我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切实做好石油战略储备工作。

国家“十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在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大国中,我国是唯一尚未建立完备的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要建立多元体系的战略石油储备,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在我国,能源储备可以采取两种战略:一是把已探明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保护起来,禁止现阶段进行开采。二是对进口原油进行战略储备,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这方面的储备,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我国的石油储备与日本9000万吨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应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石油资源的储备。

(二)通过“走出去”战略开拓新的石油供应基地。

多渠道的能源来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条件。过去我国石油进口对中东依赖程度较高,由于中东地区是各大国竞相角逐的“战场”,冲突、动荡不断,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石油安全。近几年来,通过发展和一些石油大国之间良好的国家间关系,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不仅“走出去”买油,而且“走出去”采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苏丹油田合作项目为例,我国政府从1970年以来,向苏丹政府提供无息贷款、无偿援助、政府贴息优惠贷款等各类经济技术援助,为中苏双方在能源开发问题上达成共识打下良好基础,与苏丹的油田合作项目成为“走出去”战略的典型。当前,我国国家领导人也为推动石油资源多元化积极奔走。2004年2月,主席出访埃及、阿尔及利亚、加蓬三国,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与非洲伙伴建立能源合作计划。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

节约能源被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我国过去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和粗放型经济紧密相连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创造相同价值所耗费的能源,我国是日本的11.5倍,美国的2.67倍,英国的4倍。目前我国正大力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进行“节约”教育。为此,国家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要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依靠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全国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切实落实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