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53:01

地理试卷篇1

一、试卷的总体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及考查内容

本次考试试卷的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由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三种题型组成。考查内容是八年级下册除长江沿江地带以外的内容。

(二)试卷的特点——重读图,题灵活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填空题答题情况

2、选择题答题情况

3、综合题答题情况分析

综合题共4大题,40分。主要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香港特别行政区图、黄土高原地形图。从学生的答题看,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薄弱,低分率偏高也主要就是由读图这方面造成的。尤其第4题,虽然教师在讲黄土高原时曾经讲过,由于超范围老师没让复习,许多学生对此印象不深,只有少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大多数学生都是错误一片,甚是可惜,这同时也提醒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答卷情况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的地理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必备的运用地图能力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思路不明,解题能力差。

2、学生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如第4题黄土高原地形图学生得分不高。第1题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虽是简答题,但如果脑中有图的话做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四、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用图训练可采取拼图、游戏、知识竞赛、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

地理试卷分析(二)

经过几天艰苦的复习考试,这学期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我校总体情况还算可以,学生差距不是很大,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说是喜忧参半,现对这次考试的试卷作以下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试卷由我们绿园区的地理教研员李老师命题的,纵观整张试卷,可以看出,重视近阶段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出题范围是本册书一、二章的内容,知识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今后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

(一)重视基础,题型齐全

2、本份试卷光单选题就占了30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单选题中的“人口最多的省”、“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我国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等等,只要学生稍加用心即可得分。当然,关键是要细心,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3、本次试卷共四个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读图分析题,题型很全,也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学生半学期的地理学习效果和地理基本技能。

(二)、重视读图,试题灵活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填空题答题情况

2、选择题答题情况

3、连线题答题情况

连线题共16处,每处一分。共分四小题,其实考查的是学生平时上课听课的状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只要记忆清晰、牢固就能连对,错的最多的是3、4题(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与简称连线),是有些学生比较懒惰,不愿意去背,更不会理解记忆,所以记忆起来更加困难,考试时就凭着感觉答题。

4、读图分析题答题情况

读图分析提共2道大题,共34分。第一小题考查的是我国主要的地形分布,学生答题情况很糟,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对各高原、盆地的具体位置找不准,山脉不能对号入座,都能写上,但是一部分同学就是答串了,所以丢分较多,只有少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同时也提醒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板图教学,读图能力培养。

第2小题学生对“省会”、“首府”概念不清,结果很多学生答的是全称,需要我们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的拓展知识面。

三、存在的问题

1、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思路不明,解题能力差。

2、学生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较差,答题能力差,如有些生癖的字如“准噶尔盆地”在选择题里出现过,学生在填图时却不会写,不知道去权衡整张试卷寻觅答案,融会贯通能力差。

四、对今后的教学启示

1、备课要细致,严控课堂。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环节一定要细,加强集体备课的商榷。上课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严控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

2、重视板图教学,加强读图能力培养。上课时我觉得用多媒体教学时好,图文并茂,可是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光看热闹,没注重读图。如我们上课时能够把中国地图画到黑板上,把要讲的地理事物在板图中体现,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有印象,形成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重视基础知识记忆,加强动笔能力培养。重要的知识必须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在课本上作标记,然后对于一些难写的地理名词需要在课堂上训练读写能力。

4、活教活学,培养随机应变能力。在备课时,细心认真些,在讲课时灵活教学,整合教材,不提倡照本宣科,培养学生灵活的地理思维能力。

5、鼓励学生师徒结对,给予适当奖励。有些班级的学困生比较多,都靠我们老师一对一去辅导,恐怕是很困难,如我教7个班级,平均每班都有67个学困生,那么一共40人左右,都要靠我自己去辅导,恐怕是累坏我也做不到都让他们及格。所以我想个办法。在每个班级安排一些学优生一对一辅导学困生,比较奏效。

地理试卷分析(三)

(一)重基础,题灵活

(二)重读图,题多变,并赋予不同的问题情境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70多分,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该试卷强调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问题情景创设,不是教材直接的内容,但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灵活解答。本试卷考察的方面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灵活多变、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在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

(二)综合题:第一个综合题主要考察七大洲、四大洋的有关知识。但本题没有直接填图,而是把此知识寓于情景之中,因此,有一部分同学没能理解题意,故失分较多。第二题考查了等高线的有关知识,情景相对简单,故失分较少。第三题属于连环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考查了读图表的能力,有些同学由于读题不认真,致使一步错,步步错。故失分较多。

读图分析题:尽管这些是教师在讲课中多次强调过的题,但仍有部分同学出错,实属不该。许多同学由于对地图不熟悉,导致答案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最后一题,多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告诉学生会怎样考查这个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结合本试题的难易度,本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应该说,不管是学生个体之间还是班级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地理试卷篇2

分析今年安徽省文综地理试题,基本延续了以往的思路,难度适中,而且符合我省高考“考试说明”和考纲的规定,没有超纲、偏怪试题,尤其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凸显图表的考查功能。其具体特点如下。

1.传承与稳定。2010年我省所考地理试题在文综卷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知识点的考查,与往年无明显差异,体现了新课改下高考命题日臻成熟的发展态势。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平衡,试题图表清晰、设问指向明确,不产生歧义,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征。试卷构成合理,自然地理知识约占60%,人文地理知识约占40%,人文地理部分的比重较以往有所提高,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重仍较大,和2009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卷构成非常接近。试题覆盖面较广,符合我省中学教学实际,有利于指导中学地理的课堂教学。

2.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地图如气温曲线图、水系图、日影图等和文字材料来考查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能力,形成无图不成题的考查模式。

3.体现安徽的特色。以安徽省1962--2007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以及安徽省人口迁移及接受产业转移的图利义字材料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方特色。

4.重视基础,兼顾能力培养。许多选择题经过分析最终都可以回归课本,找到答案。例如选择题第25题“渭河平原地壳的成因”答案可追溯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关于断层的那段内容“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和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断层中相对下降即断裂陷落,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5.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突出了学科价值。突出考查的是读图能力和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理现象的分布描述以及其发生原因的分析。

二、试卷结构

2010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的地理试卷继续沿袭2009年的试卷题型组成,分为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两部分。而且试题排列顺序和题目数量没有变化。

选择题40分,形式比较灵活,偏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占的比重较少(第26、28和30题涉及到人文地理的内容)。而其他基本上都属于自然地理的内容。非选择题60分,分布在第33、34题二大题,内容上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相结合,其中以人文地理为主。

三、典型试题分析

第27~28题的解题关键是对区域图进行定位,据图可知该国为澳大利亚,从该国运铁矿石到我国,7月份我国东部吹的是夏季风,风向是偏南风,而此时我国东海和南海近海表层洋流由于风向的影响向北流,所以向上海方向去的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是顺风顺水的。而图示区域铁矿石的开采主要发生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所以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沙漠化。

第29~30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图示此时的地方时及25小时后太阳位置变化状况。根据图示,此时甲楼阴影正好遮住乙楼三层的中部,可以判断出此时是该地地方时12时;隔25小时后,地方时也就是11月23日13时,此时太阳的位置在天空南方偏西方向,所以甲楼阴影向东移动,可以排除a选项;而后三个选项阴影都是变长,题目上时间只间隔25小时,说明太阳高度若变小的话,幅度不可能很大,所以第29题选择B选项。第30题,此后一个月内即11月23日到12月23日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合理的只能是D选项了。

第31~32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尤其是材料上提到石英砂,考生很容易联想到石英砂是变质岩的知识点,就把此题误选成B选项了。实际上这组题可先做第32题,只要考生注意到粉尘就可以联想到大气环流,那么第32题的答案就可以确定了;再回头做第31题相对就容易一些:根据石英的分布范围,初步判断出石英从西面过来,再根据第31题的选项就可以确定第3l题的答案了。

第33题第(1)小题的解答完全可以回归到教材上,所以难度较小。根据一般工业布局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高利润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到安徽省的条件,说明安徽省与广东省相比具备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而优势可从原材料、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方面来分析。第(2)小题,先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安徽省人口以迁出为主,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可以从收入、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等方面来分析。

第34题总体难度不大,第(1)小题只要仔细观察图示就可以正确地描述出陆地的变化特点,而黄河三角洲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对于这一点大多数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就可以答出。第(2)小题难度也不大,要求回答黄土高原的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水土流失及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首先,审题要仔细、准确,题目审对了,得分就不难。第(3)小题要求分析黄河下游地区或黄土高原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主要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来回答,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方可得高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还是重在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考生考试时头脑要清晰,答题要细心。平时要把基础知识打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分析题目、答题的方法。

四、今后启示

1.加强获取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单纯的死记硬背不能奏效,必须要理解。例如洋流,可从“形成――分布――影响”这个逻辑过程来理解,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各个知识点之间要注意联系,可横向和纵向比较。一股要注意“地理位置――环境影响――经济影响――整治开发: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这也是试题设计的一般思路。

2.加强识图训练,培养空间概念。地图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说,地理学习的好坏,关键在于地图掌握的程度。历年高考都重视对区域位置的考查,不仅仅是相对位置、海陆位置,还包括经纬度位置,而这恰恰是学生的软肋。所以在复习中要加强地图的阅读、记忆、理解。

地理试卷篇3

一、认真研究试卷,备好分析内容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统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试卷统计、分析是试卷评讲的第一环节,主要包括统计错误率、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等。同时,教师还应做好试卷的难易程度分析,与其他班级平均分、各分数段进行对比,从而为课堂评讲试卷提供充分的依据,为今后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明确方向。

地理试卷应在评讲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复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找到哪里错了,思考为什么错了、如何纠正错误。通过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自学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评讲试卷要有侧重

试卷评讲课上如果是每题必讲,时间长了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故评讲时可以有选择地讲,即视试题情况有所侧重地讲,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使他们上课更加专心,同时也会节省时间。在试卷评讲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评讲要突出思维过程,不要包办代替、一讲到底。

评讲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是教师“一言堂”。教师要把握好评讲的度,提高评讲的效率。教师要设置好问题以引导学生思维,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发问,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在学生思维的“拐点”上做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及时给予指点。学生讨论后要有思维总结,使优秀生的认识更清晰顺畅,帮助后进生弄明白失分的原因。最后将总结的方法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

2.评讲要发展思维,不要就题论题。

高中地理考点众多,考题千变万化,一份试卷不可能考查所有的知识点。评讲时,不要只针对某个问题就题论题,孤立地讲解,而要透过题中地理情境的表面现象,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的例子,联系若干相关或相通的其他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这样的评讲,才能让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辐射思维能力和复合思维能力。

3.评讲要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能力。

地理试题中的信息载体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信息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语言表述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中。因此,要从多个途径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在获取了有效信息之后,就可以根据试题要求在试题的背景材料和题干设问中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简单地说就是排除干扰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整合信息。最后,根据获取和分析的有效地理信息调动有关知识,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加工、处理信息以获取答案。

4.评讲要注重答题的方法和技巧、文字的锤炼与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答题时应以提纲为依据,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要开门见山,最后要有结论。高考的严肃性、权威性、科学性决定了试题对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简短的答案表述反映了考生素质、能力的高低。因此答题时要针对设问科学表述、覆盖全面,而且要因果联系、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此外,要求并训练学生做到书写清晰、规范,卷面整洁、美观。

三、课后要及时巩固

地理试卷篇4

关键词:青海省高考地理知识点试卷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题、37题及选做题(三选一)42、43、44题为地理题,分值分别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试题共计100分。对2013年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课标实施工作以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以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变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学科和往年相比有两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取消了跨学科综合题)。与旧大纲比较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命题指导思想来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从考核目标与要求来看更全面、具体,增加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较高要求。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等。

3.从考试范围和内容看,新大纲分为必考部分、选考两大模块。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变化较大。另外,必考内容中虽然没有明确初中内容,但考试范围与要求中还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新考纲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青海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二、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1.试题的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本套试题主要考核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区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约为52%。通过对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试卷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情况及对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详情见表1、图1)。

2.试卷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地理试题人文地理知识考点和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考点的统计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识约为64+10(选做题:42题)分,分值比例为93.3%,人文知识约为26+20(选做题:43、44题)分,分值比例为6.67%(详情见表2)。

3.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对本套试卷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青海高考试卷中,中国地理知识78+30(选修题:42、43、44题)分,约占90%,世界地理知识点12分,约占10%。由此可见,本套试题中与区域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详情见表3)。

4.试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识分析

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感性知识是直观的、具体的,是通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的。本套试题中,地理感性知识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内容分别占6.67%和30.83%(详情见表4)。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试题中,地理理性知识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内容分别占31.67%和30.83%(详情见图2)。

5.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在本套试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值分别占36.36%、48.86%和46.67%(详情见表5、图3)。

三、结语

地理试卷篇5

一、课前准备,提高讲评针对性

在讲评试卷之前,教师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全面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这样讲评时才能有的放矢。第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主要是主观题方面,包括卷面书写表达,每题大致得分和试卷总体情况等。第二步,做好学生答卷中每小题的统计分析工作。计算机网络阅卷的普及,为我们的统计工作带来了方便。首先要分析年级的总体情况,然后是教学班级的具体情况,找出学生的“闪光题”和“薄弱题”,“薄弱题”也就是得分率低的题。教师需要全面细致地去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为试卷有针对性的讲评提供重要依据。第三步,分类归纳错误的知识点,总结错误的题型,了解错误的原因。在讲评过程中要始终抓住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把出错的根源找出来,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探索解题的思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不要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总之,要根据学生答题出现的错误,确定讲评的突破口和重难点。

二、讲评要突出主体性,注重启发性

试卷讲评课综合性强,也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教学过程。在讲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创设情境。讲评课的基本流程:考试情况分析―典型问题剖析―纠正错题―跟踪反馈、补充训练。讲解过程中以典型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投影仪展示具有代表性的试卷,让学生去分析、讨论、领悟;然后教师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对于典型试题,教师需要深入剖析,高效拓展,总结规律,揭开错误思维的原因,及时督促学生做好试卷的补充和订正工作。典型错题要求学生写入错题本,课后加强检查落实,以便后阶段的复习巩固。同时教师应从试卷的答题情况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中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对于薄弱的知识点要举一反三,加强训练,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解题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与方法。讲评时,要结合题型及学生的答题情况来讲解答题思路与方法。

选择题往往构思巧妙,有迷惑性,但也有提示性。其解题的思路、方法一般为:在全面正确把握题干的基础上,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找准题眼,首先运用排除筛选法,还可运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图解法、读图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综合题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这类题目往往分值大,综合性强,答题要求高。但再特殊的题目,都是知识和材料的巧妙结合,表面看来出乎意料而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这类题是有章可循的。总之,在试卷的讲解与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方法,帮助学生解惑。因为学生出错的原因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除了因基础不牢固、概念不清楚、解题思路和方法有误外,还有审题不清、计算不准确、书写表达不规范、心态不平稳、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因此讲评时应注重解题的方法与过程,不能片面地注重结果,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要重点讲清审题的要求,分析解题的思路,揭开可能存在的陷阱,拓展相关的知识面。

讲评课的关键在于“评”,既要“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评”学生的闪光点,还要“评”今后努力的方向。讲评课既是教学的一种调控手段,更是师生沟通的一种渠道。高效讲评课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法,需要师生默契配合,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学生要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使讲评课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解题能力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地理试卷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试卷讲评原则方法

试卷讲评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活动。地理课时少,内容多,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只是报一下答案,这样学生只是在背答案,而不知道自己做错的原因,以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试卷讲评应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尤其是错误率较高的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师生共同寻找解题的切入口,共同探讨解题途径,在学生对一个试题真正弄懂、吃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和解题技巧,提高学生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一、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

讲评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测试情况来确定,要找准学生答题的失误点,透彻分析、解疑纠错,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只有准确分析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中的误区,才能减少或消灭学生的答题易错处,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讲评过程要抓住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挖掘出错的根源,展示并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理清思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试卷中多数学生做对的试题,一般性的习题,可由学生自我校正,不必逐条“翻炒”,浪费时间,使学生厌倦。

二、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因此,试卷讲评课不能缺少学生这个主体,切忌教师一言堂,注重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说、听、引、思”四个途径,增强讲评课的效果。

1.说

题目确实是做错了,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错了也要错得明明白白,以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拿到试卷后首先要反思。学生的自主反思,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有些班级可采取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改错、分析错因,填好自我诊断表(老师给出)的方法;有些班级可采取课下、课上相结合的方法,课下学生自己完成改错、分析错因,填写自我诊断表。自我诊断表可以老师给出,也可以学生自行设计。还可以采取课上先小组交流,再由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通过让同学自己说解题思路,找出错误的根源,同时也让其他的同学引以为戒,以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2.听

听多了老师的讲评,听一听同学是怎么说的,有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启发学生讲评,可以让学生讲错误的原因,或讲解题的思路,可以讲评某一题型,也可采用同伴讲评的方法,教师补充或帮助归纳小结。这样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身份不再是讲解者,而是监督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引入讲评课,让学生自己讲评,使他们树立信心,拓展思维。

1.民居①地区的居民农业生产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止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台风D.沙尘暴

2.景观②为我国某史前文化遗址的建筑复原图,其所处地区可能位于我国

a.珠江三角洲B.塔里木盆地

C.华北平原D.内蒙古高原

学生从房屋位置及结构来解释,①居屋窑洞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应防止水土流失;②房屋下层是空的,人居住在上层可以推断此地降水多,并且气候潮湿,因此应位于珠江三角洲。

在学生分析读图得出答案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读图方法指导:

一读图名:知道是哪里?这幅图是美国农业分布图,反映美国农业分布状况;

二读图例: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很多信息在图例中交代很清楚。根据图例很容易得出a是美国农业带。

三读图内容:结合读图思考题分析考什么?从图中很容易得出流经玉米带的世界第四长河是密西西比河。

同时注意读图题的答案有:显性的――直接在图中或材料中找到答案的;隐性的――提取图中或材料中信息,分析答题,题(2)依据材料,分析美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的自然原因的答案就显现在材料中:河湖众多,平原面积广大,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

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读图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又减轻学生的负担。

4.思

试卷讲评结束,并不是任务已经完成,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整章试卷进行反思:写出总结,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易错情况、做得比较好的地方、采取的措施及努力目标。教师也要反思:将易错的、易混淆的、重点的体现在纠错练习里面,同时在新课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每一次考试和试卷讲评,实际上都是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问题的过程。重视试卷讲评课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试卷讲评课功能及教学策略.地理教育.

地理试卷篇7

【导语】

2019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及参考答案

查询时间

2019年江苏高考网上评卷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预计6月24日20:00以后,考生可以通过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jseea.cn)、关注微信公众号“江苏招生考试”(微信号:jszsksb)、江苏招考app等途径查询高考成绩,6月25日起,考生可以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jseea.cn)打印成绩通知单。

网上查询: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jseea.cn)

地理试卷篇8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B.我国领土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

C.位于东半球、南半球D.我国海岸线漫长,是一个岛国

2.关于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个数分别是()

a.22、5、4、3B.23、4、5、2C.23、5、4、2D.24、4、4、2

3.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a.黑河—腾冲一线B.秦岭—淮河一线

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

京沪高速铁路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通车。读下图,回答4~5题。

4.京沪高铁经过的省级行政区有()

a.渝B.沪

C.粤D.滇

5.京沪高铁经过的地形区有()

a.东北平原B.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6.寒假期间小华与家人去海南度假,那里即便冬天也很温暖。请你判断与海南冬季温暖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经度位置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D.地形地势

7.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a.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等地B.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C.沿边、沿海、沿江D.大分散、小集中

8.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

a.实行科学种田,走“科技兴农”之路B.北方大量种植水稻

C.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D.努力开垦荒地

9.读“中国地形剖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充沛降水

B.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C.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有利于发展内河航运

D.在河流阶梯交界处蕴藏了巨大的水能资源

10.我国内流区域面积广大,内流河年径流总量不足全国的5%,关于我国内流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汛期出现在冬季B.多为季节性河流

C.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D.通常水量随夏季气温增高而增加

11.由甲到丙反映出该地区耕地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a.土地污染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风沙危害加剧

D.城镇建设挤占

12.解决11题中的问题的措施是()

a.平整山地,增加建设用地B.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

C.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D.迁出该地人口,恢复耕地

1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我国气候总特征的是()

a.季风气候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C.雨热同期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14.“同城效应”使李江南父母每天往返于上海的家和苏州的工作地,他们最可能乘坐()

a.民用航空B.高速铁路C.内河航运D.管道运输

15.我国的内海是()

a.渤海、黄海B.渤海、东海C.东海、南海D.渤海、琼州海峡

16.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滴灌,主要目的是()

a.防治水污染B.改变水资源时间分布C.节约水资源D.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

17.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图中的民居常见于我国的()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四川盆地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18.我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动摇”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人口基数大B.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C.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D.我国人口基数小

19.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①迅速提高人口素质

②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③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④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0.每年5月下旬河北农民纷纷驾驶收割机到河南麦收,然后再北上。主要原因是()

a.河南省的人口比河北省少B.河南省比河北省纬度低,小麦成熟早

C.河南省的降水量大于河北省D.河南省的小麦品种好于河北省

21.2015年5月10日至16日,是我国第24个“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读下列漫画,下列对我国水资源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缺乏

B.我国南方城市不存在水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

C.兴建水库可缓解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矛盾

D.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

22.我国面积的盆地和平原分别是()

a.柴达木盆地、东北平原B.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东北平原D.准噶尔盆地、华北平原

23.由于我国城市化的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97年到2010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2746.5万亩,相当于半个海南省的版图.为保住18亿亩耕地存量的底线,我国落实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是()

a.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B.乱占耕地,滥伐森林

C.土壤环境污染严重D.围湖造田

24.网购已成为新的商业形态,元旦一批鲜花从昆明运往长春的运输方式是()

a.内河运输B.航空运输C.管道运输D.公路运输

25.图中字母所在的地形区夏季气温最低的是()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我国三级阶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由图可见,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导致我国主要河流流向为。

(2)图中我国主要水电站大多分布在

主要原因是

(3)图中山脉以西的地形区是

(4)图中a为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①;②。

(任答两点即可)

27.材料分析,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自2010年以来,云南遭遇三年连旱,12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400多座小型水库和坝塘干涸;多地旱情严重,农作物受灾,干旱已造成云南超过310万人饮水困难……

材料二我国水资源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汛期河水暴涨;冬春季节则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材料三我国淡水资源是世界人均值的1/4。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沿海城市也不例外。因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有些城市的地下形成了大漏斗。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材料四

南方、北方地区水土资源分布图

南水北调示意图

(1)由材料可知,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的特点是。我国已兴建了大量水库,用于调控水量,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其中位于长江流域的水利枢纽是。

(2)结合材料,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3)从材料可知,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不合理),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最有效的途径是:。

(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你认为有哪些节水措施?(至少写出两点)

28.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22分):

(1)a是(水利枢纽)B是(支流)C是(支流)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注入________海。

(3)划分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地点是;划分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地点是。

地理试卷篇9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南方旧式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这样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B.便于空气流通C.便于更快散热D.便于雨水下泻2.我国传统交通地理的显著特点是()a.“南马北船”B.“北马南船”C.“南车北船”D.“南马北车”3.具有得天独厚水运条件的地区是()a.北方地区B.青藏地区C.南方地区D.西北地区4.关于西北地区的地形叙述,正确的是()a.以平原、盆地为主B.内蒙古高原表面较平坦,风蚀作用显著C.x疆地形“两盆夹三山”D.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内5.牧草茂盛的呼伦贝尔草原位于()a.内蒙古东部B.内蒙古西部C.x疆南部D.河西走廊二、填空题(共8分)1.西北地区的地形以和为主。2.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的是平原和平原。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以上,号称,形成的自然特征是和。三、连线题(将下列优良畜产品与其所在的省区用直线连接起来,共4分)a.三河马、三河牛a.宁夏回族自治区B.滩羊b.内蒙古自治区C.牦牛c.x疆维吾尔自治区D.细毛羊d.x藏自治区四、填表题(共8分)对比下列三个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降水量(毫米)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地形类型农业特点本单元共30分,你得了分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一、填空题(共15分)1.北京是全国的、中心,也是中心。2.香港和澳门是地处我国大陆的,分别位于东、西两侧,与省相邻的两个区。3.台湾是祖国的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4.x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的省区,因其的位置,所以降水量,气候,由此形成富有特色的农业。二、单项选择题(共6分)1.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a.天然橡胶B.椰子C.柚木D.樟脑2.香港的经济支柱是a.金融业B.对外贸易C.农业D.旅游业3.x疆的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a.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B.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耗费少,糖分积累多C.云量少,光照弱,利于生物光合作用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三、连线题(在下面地区与其对应的美称之间连上直线,共6分)a.香港a.“亚洲天然植物园”B.宁夏平原b.“天府之国”C.四川盆地c.“鱼米之乡”D.台湾岛d.“塞上江南”e.长江中下游平原e.“东方明珠”F.珠江三角洲f.“我国的南大门”本单元共27分,你得了分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一、填空题(共9分)1.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部,国家特殊的政策,成为我国发展最早发展经济的地区之一,而且与港澳地区形成了“”式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2.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外,我国原始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的、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人们形象地把这里称作“”。3.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的和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二、单项选择题(共8分)1.我国首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是()a.珠江三角洲B.南方地区C.西双版纳D.黄土高原2.可以看到“独木成林”自然景观的地区是()a.珠江三角洲地区B.西双版纳C.黄土高原D.长江沿岸3.傣族聚居在云南南部,住竹楼,着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a.炎热气候B.干旱环境C.地表崎岖D.多雨的气候本单元共17分,你得了分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一、填空题(共10分)1.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有平顶的,圆顶的,狭长的。2.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我国南方地区的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在我国河流沿岸的城市、、、四个特大城市,是本区的、、中心,对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单项选择题(共8分)1.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的主要原因是()a.距海较远B.温度较高C.纬度较高D.海拔较高2.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当地人们创造的特殊民居形式是()a.四合院B.窑洞C.竹楼 D.尖顶石屋3.属于长江沿江地带“钢铁工业走廊”中工业中心的是()a.四川攀枝花、重庆、武汉、杭州B.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C.上海宝山、重庆、武汉、南京D.四川攀枝花、重庆、宜昌、上海宝山4.下列现象中,主要由工业废气造成的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鱼类大量死亡D.酸雨本单元共18分,你得了分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一、填空题(共3分)1.21世纪的世界,是经济走向的世界,我国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合作,引进资金、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二、判断题(共5分)1.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海拔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2.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的黄土分布区。()3.香港和祖国内地的贸易占香港进出口贸易的首位。()4.珠江流域是我国人口集中,工业农业和内河水运最发达的地区。()5.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天然分界线是长江。()本单元共8分,你得了分

参考答案:第五章:一、单项选择题1.D2.B3.C4.B5.a二、填空题1.高原盆地2.河套宁夏3.4000米“世界屋脊”高寒三、连线题a——bB——aC——dD——c四、填表题自然条件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降水量(毫米)小于800大于800小于400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平原、盆地高原、盆地农业特点以小麦为主的旱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的水田种植业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第六章:一、填空题1.政治文化国际交往2.东南端珠江口广东特别行政区3.神圣不可分割骨肉同胞统一4.地理稀少干旱绿洲二、单项选择题1.D2.B3.B三、连线题a——eB——dC——bD——ae——cF——f第七章:一、填空题1.东南外向形前店后厂2.热带雨林亚洲象绿孔雀3.电子日用消费品二、单项选择题1.a2.B3.D第八章:一、填空题1.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2.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经济文化交通二、单项选择题1.a2.B3.B4.D第九章:一、填空题1.全球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二、判断题1.╳2.√3.√4.╳5.╳试卷说明:根据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的改革,我在本次命题中按照上学期末的试卷类型,按章节进行了命题。试卷以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为主要题型,试卷难度不是很大,覆盖面较广。例题分析:1.南方旧式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这样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B.便于空气流通C.便于更快散热D.便于雨水下泻分析:本题是对第五章南方地区人们在生活方面的考察,受气候影响,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所以民居屋顶坡度较大,这是为了便于雨水下泻。答案:D

地理试卷篇10

一、采取多种多样的讲评方式,让课堂更有活力

试卷讲评课同样要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而不能让讲评课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讲评方式只会使课堂变得沉闷,效率低下。讲评课也是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的,在讲评课教学中,灵活的将多种讲评方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方式一:教师讲。由教师主讲的方式在试卷讲评课中仍占着重要的地位,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更好的把控课堂,节约时间。但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精心准备,认真仔细地做一遍试题,对每个试题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要写好讲评教案,要对阅卷过程中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抽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评,哪些该粗讲,哪些该细讲,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如果在做自然地理的试题时发现学生对于时间计算、地理原理、规律掌握不好,那教师就应该多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如果是答题方法不对路,教师就应该去找学生在做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给他们讲答题的方法。当然教师为主讲的讲评方式,也要讲究策略。如单元训练类的试卷讲评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构建,因此此类试卷的讲评可以以知识点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的概念和原理在纵向因果关系和横向联系上进一步理解。而到了后期进行综合训练时,适合以解题步骤为主线。讲评时要把具体题型及学生的考试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评时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目的是给学生以启迪。

方式二:学生讲。让学生来讲评试卷,并不是指简单的提问,而是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尝试自己担任老师。比较典型的题目,可以由解答得比较出色的同学为其他同学进行思维示范,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与同学共享,其他同学可以帮助补充。也可请出现错误的同学谈谈他当时是怎么思考的,了解同学出现错误的原因,其他同学听了有利于纠正思维的误差,老师听了有利于增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针对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并在学生讲解不到位、不充分时进行适时的补充和深化。点评时,还应注意激发学生情感,如有创新有独到之处的学生要及时肯定,要善于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要尽可能挖掘其闪光点,加以赞赏,予以鼓励。试题难度相对不大的试题,教师可以有意设地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体会成就感,增加其自信心,消除压抑感,激发其内在兴趣。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对考试成绩位于后面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应引起注意并应有所体现。

方式三:充分借助其他辅助设施讲评。现代的教学,有很多媒体可用,在讲评中,借助一些其他辅助设施讲评试卷有时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现在很多学校都引进了网上阅卷的系统,在改卷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典型卷,可以先保存下来,在讲评的时候调出这些卷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讨论,点评并对照参考答案打分,变讲评为学生自己改卷,效果不错。让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这样既纠正了教师单向分析学生答题情况的片面做法,而且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师生双边活动。

二、重视讲评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现在的高考,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因此在众多的能力中,试卷讲评中尤其要在培养解题能力和提高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方面上要下较大功夫。

首先,解题能力上,最重要的其实是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指导,其实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如何归纳地理区域特征和分析地域差异。因此在讲评课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获取信息以下的信息:位置信息、知识信息、图形信息和设问信息,从而做到:穷尽已知条件、强调关键条件、注意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进而能分析揭示信息之间,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能力的培养上,学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训练,所以在讲评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如让学生来找出题眼(题中的关键字、词、地图符号),找到答题的“切入口”,打开解题的思路等。

其次,重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也和重要,因此,在讲评过程中非常忌讳只重视答案,而不重视思路和方法的讲评方式。在讲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中,其实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和方法,讲评时,要结合题型及学生是答题情况有机地讲解答题思路和方法。如解选择题的思路、方法:首先运用排除法将表述不科学、不准确的错误题排除掉,还可以根据题目要求采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图解法、读图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而在综合的讲评中,教师又可以采用变式题目分析法,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活跃,将“似懂非懂”的知识真正地让学生吃透弄懂。通过这类题目的讲评,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开阔视野,利于已有知识迁移、重组和应用。但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关键是给学生讲清楚分析问题的思路,并能迁移应用。

三、注重试卷讲评课的反思,提高讲评课教学水平

试卷讲评课绝不能讲完就了事,适时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讲评课的教学反思应做到以下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