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44:55

水土流失治理篇1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33-01

1徐水县水土流失状况

徐水县地处京津冀三角腹地,西部为丘陵山区,海拔高程在50~150m之间。山区面积为91.3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7.5km2。徐水县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沟蚀及山洪等特征,侵蚀程度为中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局部为重度侵蚀。据统计土壤侵蚀模数为650t/km2·a,坡耕地每年雨季平均流失表层土0.12cm,区域年水土流失总量约为5.93万吨。西部土质为第四纪地层覆盖,土质为砂石砾土和沙壤土,山体岩石为震旦纪灰岩、页岩、砂岩等。由于多年来自然及人为因素破坏,西部山丘区已从青山变为荒山秃岭,生态环境极度恶化。

2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

水土流失给徐水县西部山区造成极大危害。首先是水土流失是由于风、水等物理化学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甚至沙化,岩石风化,植被覆盖率降低,农业生产环境恶化,损害农业生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其次是每到汛期,暴雨多集中在西部山区,而且雨量大,历时短,雨水所经之处,极易携带大量泥土,造成水土流失,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害。最后是水土流失造成徐水县各行洪河道淤积严重,行洪能力减弱,水库实际蓄水能力降低,库容减少。据统计瀑河水库年泥沙淤积量近5万吨

3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成效

(1)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治理规划要科学、布局要合理、以小流域为单元、要兼顾各方利益。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力争做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三大措施相结合。具体讲一是对于该保护的基本农田划定红线,在坡度缓、土层厚且有水源的坡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粮食的稳产增产。二是该退耕的坚决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徐水县西部山区经济林主要是磨盘柿和红枣树,为耐旱节水树种。同时,大力兴建水池、水窖等雨水集蓄工程并配套节水灌溉设施。三是在荒山荒坡积极造林,徐水县主要种植刺槐、侧柏及荆条、酸枣树,适当地种植其他高效树种。四是在裸岩地块该封山育林的坚决封山育林,依靠自然修复能力,使得植被林草覆盖率增加。五是在主要沟道兴建拦砂坝、谷坊坝工程,防止沟道横向扩展,降低水流对沟道的侵蚀。

(2)治理成果。徐水县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共种草0.71万亩,治理水平梯田1.16万亩,兴建水池、水窖、塘坝1523座,可拦蓄洪水8.96万立米。种植经济林3.01万亩,水保林1.83万亩,封山育林1.77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30.1km2。

4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本着规划要科学、布局要合理、以小流域为单元、要兼顾各方利益。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力争做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通过生物、工程、耕作三大措施合理配置,形成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计划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km2以上,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0%;年减少土壤流失量3.9万吨,减沙保土效益达到80%以上;林草种植面积达到33.7km2,林草覆盖率达到50%以上;通过综合治理,适当调整山区土地利用结构,一定程度地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使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基本遏制,各种水保设施能充分拦蓄洪水,减小径流量,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5水土流失治理的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采用广播、标语、电视、喇叭及与群众座谈等多种宣传形式,让全县山区群众都明白水土流失治理及建设水保工程的必要性,把水土流失治理新政策灌输给他们,将群众普遍关心的经济效益及资金投入等敏感性问题讲明白,并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让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水保工程建设。

(2)拓宽融资渠道。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投资巨大,单纯依靠国家投资远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方式。一是国家补点儿。国家投入专项补助资金,专门用于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二是群众筹点儿。对山区群众实际收入状况进行调查评估,适度筹集资金兴建水保工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三是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吸引企业和个人以参股方式投入资金。四是地方财政政策适当向山区倾斜,推动本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顺利开展。这样,中央投资、地方匹配、群众筹资及民间投资捆绑起来,提供资金保障,可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力度。

(3)深入调查研究。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的编写和工程设计,需要技术人员深入实际,对所选区域调查研究,包括对山头、坡面、边沟、裸岩等采集各类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底码清楚。同时绘制相应的地形图以便于工程规划。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合理、设计可行。

6结语

通过以上对徐水县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阐述,纵览徐水县经济社会全局,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一是要正视水土流失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是要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三是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和治理措施。四是要坚定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不动摇。五是要进一步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因此,徐水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重任在肩。

参考文献

水土流失治理篇2

关键词:松桂水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前言

松桂水库小流域位于鹤庆县松桂镇以北2公里,距县城以南26公里,有大丽路穿过,流域地处海拔2835~1967之间,土地总面积18960亩,现有耕地4155亩,多为暗棕土,流域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1190~1116毫米,项目区横跨三庄和波两个村委会。松桂水库控制灌溉面积11000余亩,涉及三个村公所17个自然村和乡集镇生产生活用水,是松桂镇的主要供水工程。

2、流域概况

2.1鹤庆县自然概况。

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大理州的北大门,东西相距32公里,南北相间73公里,东接永胜,南临宾川、洱源,西靠剑川,北邻丽江,大丽公路南北贯穿境内,鹤庆县属于长江流域中上游区。

松桂水库流域地处海拔2835~1967之间,土地总面积18960亩,现有耕地4155亩,多为暗棕土,区内多年平均气温l5.9℃,年平均日照2100.7小时,活动积温4636.6℃,年降雨量ll90~1116毫米。

认真治理好松桂水库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对促进松桂镇农业、工业及人民的生产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调查、了解,对松桂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侵蚀和威胁的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以及泥石流、滑坡、塌方造成的严重水土流等灾害,其中:后面的几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严重,威胁较大,影响深远,而干旱与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与暴雨关系密切,常常相互联系,交替出现。

松桂水库集水面积l2.64平方公里,沟、箐泥石流时有发生,水库淤积十分严重,项目区内水库的拦洪、蓄水能力减弱。加之邓鹤公路扩建,没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形成新的植被破坏,增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库内淤积更加严重。流域区内的马龙河,由于山洪暴发,曾有冲死人的现象发生。这些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较严重。

3、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析

3.1形成灾害的地貌、地质背景。

本区自燕山期褶皱上升之后,经历了长期的构造侵蚀剥蚀过程,喜马拉雅运动表现为大面积抬升,形成了现代区域的地貌轮廓。第三世纪渐新世以后,山区受到强烈的侵蚀剥蚀,形成了五级夷平面。

流域地处滇西高原,为横断山南延一支脉,山脉多呈南北向展布。最高西山海拔2835米,最低水库海拔1967米,高差868米,地貌上属于中—深切割的中山中高山地形,山坡陡峭,谷岭高差悬殊。流域为堆积地形,侵蚀构造的中切割台状中山和溶蚀构造的容蚀褶皱中山等三种地貌类型。

流域位于程海断裂以西,洱海断裂以东,地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的西南端,南岭纬向构造带的西段,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通过其西南部,为三大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流域构造复杂,岩层断裂发育,褶皱较为强烈。区域地质构造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育有很大影响,对松桂镇的自然灾影响严重。

3.2形成灾害的气象因素。

流域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不同高度的气候差别很大,立体气候显著,多年平均降雨量ll50毫米,最大年l969年1410毫米(汛期l386毫米),最小年l976年688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为174毫米(1965年9月6日),最长降雨日数为44天(1960年7月)降雨达407毫米,雨季多暴雨、大暴雨且局地性很强则是导致水土流失与山洪暴发并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

3.3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近50年来,松桂地区人口剧增,众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相续发展,吃粮、烧柴问题突出。由于管理跟不上,毁林开荒、伐木砍树、过度放牧、人为活动常年不断。加之大丽公路扩建,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护措施,形成新的植被破坏,增大了水土流失,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治山、治沟、治水、治河、减灾已成为保障松桂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

4、综合治理方案

4.1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经验、教训。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鹤庆县的水土流失问题才引起重视,并着手进行规划治理,首先进行大面积的封山育林,飞机播种和人工造林,经过多年努力,封禁治理林地40944公顷,造林面积2989公顷,森林覆盖率由最低点17.4%上升到39.2%。尚有l93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有待于规划、治理、实施。

我县在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七十年代,开展落漏河治理工程,上马人数达万人,完成土石方69万立方米,支砌18万立方米,投入资金94万元,粮食100万厅,即“落漏河是三个一百万治理工程”但经几次洪水,大半工程付之东流(摘自鹤庆县水利志)。

对于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无论从全国或是我县的实施情况看,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指导思想不能变。在治的方面,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的思路要清晰,要害在于提高植被,减少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治理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先上游,后下游,先治坡、后治沟,先造林、后改田,“小集中、大连片”等方法,开展小流域治理试点示范。

以往对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的防治,没有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没有在增加植被上多投入,多下功夫。对于封禁林地,种树植草,只流于一般号召,重建轻管,没有强硬措施。只是被动进行防治,遇有坍塌,由水库管理所逐级反映,争取资金,修建拦导工程。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于水库清淤,每年上马人数达10000人次,累计投入10万工日,清淤15万立方米,对水库当年蓄水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时又给下游地区带来一定的危害。

4.2小流域治理的推荐方案。

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项目区内的实际情况,对于松桂水库小流域的治理规划应当遵循:

原则:山林植被为根,水土为本,减灾为纲,治河为目,根本兼顾,纲目并举。

方针:以防为主,保持水土,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加强管护。

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200年一遇校核。进行工程总体布置与防护工程的结构设计。

目标:以防止水土流失为目的,通过治理,水库集水面积范围内水土流失得到根治,年年泥沙淤积问题得以根除。同时项目区内人民群众的收入得到提高,对我县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经多种方案综合比较,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松桂水库小流域治理的推荐方案为:

(1),在松桂水库流域范围内的9479亩林地全部实行封禁治理。减少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2)、大丽路扩建后,新堆弃的300亩坡地全部进行坡地改梯田,减小水土流失的发生;

(3)、水库以东山地,树木较少,人工造水保林526亩,增加森林覆盖率;

(4)、在波萝村附近,马龙河、大坝河两岸种植经果林500亩,既可以超到稳固河堤的作用,同时又给农民

带来经济收入;

(5)、在大沟以西及水库以北的荒山上人工种植1500亩草地,既可增加植被,又可提高畜牧业收入;

(6)、在大坝河马龙河的适当位置兴修拦导工程19件,以减小河床坡降,稳固河床,起到拦洪、保土作用。

(7)、兴修石门关小(二)型水库一座,既能增加灌溉,又能蓄洪减灾。

5、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松桂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工后,治理面积达12.64平方公里,能够使生态、水保、经济、社会四大效益显著提高。

(1)、植被增加,覆盖率提高:项目实施3~5年后,植被面积增加8671亩,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1%提高到64%,既防止了本区域的水土流失,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2)、社会效益在于松桂水库建成后,由于土地淹没90亩未解决,水库少蓄60万立方米水的现状,长期不能解决,实施治理项目,兴建石门关水库,通过旱地改水田和土地调整,解决淹没赔偿,水库可以达到设计水位。加上水库集水面积水土流失得到根治,年年泥沙淤积问题得以减除。松桂水库实际可以增蓄l25万立方米水。这样,相当又建成一座小(一)型水库。对水库控制的11000亩灌溉面积来说,仅农作物产品,每亩增如200公斤是可行的,全乡粮食可增产220万公斤,按现行价每公斤3.5元计算,仅农业一项,社会效益达770万元。

6、结论和建议

(1)、在小流域治理规划中,首先要认真对流域实际情况和水土流失的成因等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为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数据和依据。

(2)、在方案制定中,要以保持水土、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控制泥沙、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方口强管护为方针。

水土流失治理篇3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成因防治对策大理州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1水土流失基本状况

大理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境内主要有红河、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四大水系,位于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相接部位。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大理州成为云南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面积为10619.3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52%,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典型强度为轻度、中度和强度,年流失土壤0.4036亿吨。1998年以来,大理州通过实施国债省级水土保持工程和洱海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重点治理小流域43条。2004年大理州水土流失面积与1999年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从39.22%下降到37.52%;“十一五”期间到“十二五”的前3年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达1253平方公里。目前,大理州水土流失面积和水土流失量均在不断减少,重点防治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有所控制,但是大理州水土流失防治现状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还有差距,研究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的迫切需要。

2水土流失的危害

2.1降低土壤肥力

水土流失带走了肥力强、颗粒细、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层土壤,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导致耕作层变薄、肥力下降、保水性能降低,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大量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影响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2恶化生存环境

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不少山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往往也是较为贫困的地区。

2.3削弱生态系统功能

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在高山深谷,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灾害。如1985年夏末初秋,大理州境内雨量偏多、偏大,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并发,据统计大理州共计49人死亡、1939间房屋倒塌、35.2万亩农田受灾,667件水利设施、3座电站、254座桥梁遭到破坏,部分地区交通中断,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和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灾害发生,同时,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

3水土流失的成因

3.1地形地貌因素

大理州的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3.4%,属典型的山地结构,地形相对高差达3565米,河流切割深。由于境内地形切割深度大,坡耕地面积占了总耕地面积的71.7%,山地、河谷地形对比明显,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提供了地形条件。

3.2降雨因素

大理州的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95%,且多暴雨,干季降雨量仅占全年降水的5%―15%。降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直接动力因素,而降雨侵蚀与降雨的强度、降雨历时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降雨量越大、降雨强度越大、降雨历时越长,水土流失量就越大。如1993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州出现持续降雨天气,各地在此期间的降雨量达158.6~308.9毫米,是常年同期的1~2.4倍。由于连降大雨、暴雨,导致山洪、泥石流并发,全州遭受到了严重的灾害损失。因此大理州水土流失大部分产生在雨季,降雨集中、降雨强度大正好是形成水土流失所需的气象条件。

3.3植被因素

植被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的程度,整个植物体系在防止水土流失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根据2004年全国遥感调查成果,从大理州12个县市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布来看,宾川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6%,在全州12个县市中所占比值最大,剑川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7%,在全州12个县市中所占比值最小;根据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宾川县属于植被较差的县,而剑川县属于植被较好的县,因此缺乏植被固结土壤、截留雨水等作用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较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4农业生产结构因素

大理州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农业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生产上存在着人均耕地少、复种指数低、产量不稳定、水利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商品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粗放的生产方式增大了地表的程度,使侵蚀加强、土层减薄,导致水土流失。

3.5生产建设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大理州交通、建筑、水利等行业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加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生产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始地貌和植被,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力。生产建设项目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诱因。

4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4.1坚持预防为主,坚决遏制新增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防治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谁占用破坏,谁恢复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对于水土流失区的水电、采矿等工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山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严禁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行为发生。

4.2加强监督执法,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生产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项目,在开工之前就合理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水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水土流失隐患。监督管理部门加强跟踪检查,严格验收把关,保证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4.3加大封禁力度,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作用与功能

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地区,可以采取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封轮牧等措施,推广沼气池、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等措施,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如大理州西部高山峡谷轻度流失区,因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林草覆盖率较高,降雨丰富,采用人工促进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恢复更加健康的生态环境。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把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小范围高标准的人工治理,增加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解决农民的吃饭、花钱问题,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条件。因此,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作用与功能,通过封山禁牧等生态修复措施,使水土流失区逐步减少。

4.4以工程措施为重点,切实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大理州中部陡坡中度流失区,由于人口密度大,开发建设项目多,土地开发利用率高,植被破坏严重。采取以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重点,将排洪沟、沉砂池、蓄水池、渠道、作业路一体化配置,建设蓄、引、排相结合的坡面径流调节体系,结合退耕还林,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治理荒山荒坡。对缓坡耕地采取坡改梯措施,从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对小流域的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和综合治理。在大理州东部的高原浅切割中度流失区,虽然地形相对中西部平缓,但人口密度大,土地开发利用率高,植被破坏严重。采取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为主进行溪沟、河道治理,理顺坡面水系,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并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强幼林抚育、疏林补植。

结语

长期以来,人们只顾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地掠夺索取资源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逐步退化。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可以涵养水土、保护植被、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美化景观,保证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链条的正常运转,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辛树帜,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农业大学出版社,1982.

[2]中国林学会,水土保持林,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张光辉、梁一民,植被盖度对水土保持功效影响研究综述,水土保持研究,1996,3.

[4]云南省水土保持条例,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9号),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最新修订),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1版.

[6]大理白族自治州水利志(1978-2005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大理白族自治州水利局,2012.

水土流失治理篇4

摘要对织金县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耕地坡度分级、小流域及农户个例调查情况等,从调整产业结构与提高坡度耕地耕作水平、实施坡改梯水系配套项目等方面总结了小流域坡耕地的治理措施,以期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措施;贵州织金

目前,坡耕地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1-2]。全国现有坡耕地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7%,但土壤流失量却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约28.3%,特别是坡耕地比较集中的地区,其水土流失量甚至占该地区水土流失总量的50%以上。如三峡库区每年坡耕地土壤流失量占总量的73%;黄河流域部分支流坡耕地侵蚀量占河流输沙量的60%;西南石质山区贵州省境内,坡耕地土壤流失量占其总流失量的85%。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土地与粮食安全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3-4]。根据黔水保〔2010〕13号转发水利部水保司《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题调研的通知》(水保测便字〔2010〕2号)文要求,水利部于2010年3月中旬组织对贵州省进行坡改梯规模与布局专题调研,织金县属开展专题调研县之一。织金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三岔河、六冲河环抱的下游交界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0′14″~106°10′19″,北纬26°21′47″~26°37′24″。全县地处黔东高原与黔中丘原的过渡带,地势西高东低。织金县现有总人口101.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4.8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57.4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12.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21.2%,10年内农村城镇化人口将达12.5万人,劳动力转移25万人次。根据通知要求,织金县按照相关内容收集资料,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1织金县土地利用调查情况

1.1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2868km2,耕地总面积为10.48万hm2,占总面积的35.56%,其中水田1.48万hm2,梯平地4.26万hm2,坡耕地8.91万hm2;林地总面积为3.67万hm2,占总面积的12.81%,其中有林地3.22万hm2,经果林地606.67hm2,疏林地553.33hm2,幼林地3346.67hm2;草地总面积为2.50万hm2,占总面积的8.72%;荒山荒坡地总面积为4.84万hm2,占总面积的16.88%;水域总面积为2386.67hm2,占总面积的0.83%;非生产用地总面积为9993.33hm2,占总面积的3.49%;难利用地总面积为3.85万hm2,占总面积的13.44%。

1.2耕地坡度分级

在耕地中25°左右的坡耕地面积为3.1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4.73%。

通过以上分析,现有耕地中25°左右的坡耕地所占的比例偏高,担负着全县粮食生产的主要耕地,也是造成全县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全县人均土地面积为2813.33m2,人均耕地面积为1000m2,农业人均基本农田426.67m2。织金县坡度分级面积为:平地(≤2°)面积为145.48hm2;2~6°面积为5109.10hm2(梯田1789.75hm2,坡地3319.35hm2);6~15°面积为47381.43hm2(梯田5644.59hm2,坡地41736.84hm2);15~25°面积为38492.92hm2(梯田948.66hm2,坡地37544.26hm2);>25°面积为12379.18hm2(梯田233.73hm2,坡地12145.45hm2)。

1.3小流域调查

织金县2009年度设计茶店乡安乐小流域,该流域地处织金县北部中中山、坡地强度流失类型区。作为典型小流域,该流域地处深切割中山地貌类型,地形起伏大,流水切割强烈,并有山高坡陡之特征,属洪家渡水库库区,流域内最高海拔1635m,最低海拔1122m,相对高差513m。安乐小流域辖3个行政村1850户9371人,共有总土地面积3580hm2,其中耕地面积1846.67hm2,林地900hm2,草地233.33hm2,荒草地226.67hm2,其他及难利用地380hm2。流域内农业总产值634.4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49.45万元,林业产值34.00万元,牧业产值30.00万元,渔业产值6万元,其他产值15万元,分别占总产值的86.60%、5.45%、4.70%、0.90%、2.4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869元。在此产业结构中,农业产业占比较高,农业产业投入劳动力较多。在流域内,坡耕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洋芋、大豆等为主,平均产量2595kg/hm2,油菜、烤烟等经济作物有少量种植,种植面积340hm2,平均产量3t/hm2,果品产量在流域内基本为0。其土地利用的特点是垦殖指数过高,坡耕地面积大,四荒地多,广种薄收,土地贫脊。

织金县近十几年来,已相继实施了“长治”工程项目、“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等治理多条小流域,选择已治理的“长治”工程项目大陌河小流域作为典型小流域调查,该流域涉及5个行政村,总人口8869人,农业人口密度为373人/km2。总面积2320hm2,其中耕地面积152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5.5%,耕地面积中水田313.33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3.5%,梯地366.6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7%,坡耕地743.33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6.29%,人均基本农田746.67m2,人均农业用地1700m2,该流域经过土地资源评价及土地适宜性分析,其治理规模和主要措施类型为:综合治理面积为11.77km2,治理程度90%,坡耕地主要措施类型有:坡改梯51.6hm2,经果林37.33hm2,保土耕作632.80hm2,坡耕地综合治理占总治理面积的57.4%。通过该流域的治理后,年人均纯收入2216元,年增率为20.18%。

根据典型小流域的分析调查可知,保证满足全县口粮需求所需最低基本农田人均1.15hm2以上,维持现有农业经济收入水平所需产业用地为4.2万hm2,每个劳动力全年能够承担粮食生产、经果林的最少种植面积1666.67m2以上。

1.4农户个例调查情况

织金县选择了自强乡、马场乡的石笋河小流域鸡场坝村和菜坝村的张招宇、杨新明等典型农户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坡耕地分布情况,不同耕地生产水平调查,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查等。在一调查农户家,有人口6人,耕地4666.67m2,其中水田333.33m2,旱平地133.33m2,坡耕地3000m2,坡耕地占耕地的64%,全家粮食总产值3800元,其中坡耕地占50%以上,果品产量为0。

2小流域坡耕地治理措施

通过织金县近几年来已治理的典型小流域坡耕地治理情况,若需满足当地社会义义新农村建设标准所需人均口粮必须达到400kg,种用及其他用粮100kg,全县总人口101.69万人(2008年末),粮食总产358.5万t,人均占有粮食357kg,远达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所需人均口粮,必须以人均基本农田所需最低数预测坡改梯规模,应大量整治坡耕地提高粮食单产,建设坡改梯,增加土地,发展其他主导产业。

2.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坡耕地耕作水平

织金县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粮食生产占据主要地位,缺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现有经果林产品规模小、数量少、品位低、疏于管理;全县一些地区土地资源和一些生物资源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对水土资源破坏的现象严重,导致土地退化、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时,立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着力于提高林业、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大力搞好项目区群众的培训,改变群众僵化守旧的思想观念,促进对坡耕地传统耕作方式的转变和种植水平的提高,以增加收入,减少群众贫困面,达到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目的。

2.2实施坡改梯及水系配套项目

根据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求,人均基本农田800m2以上,农业产业用地最低1666.67m2以上。根据织金县现有坡耕地利用适宜性以及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织金县坡耕地结合整治规模必须达8080hm2,主要采用坡改梯、水系配套、保土耕作等措施,主要要求措施布局是:大于25°坡耕地采取退耕营造水土保持林,土层较为深厚的坡耕地布设经济果木林;10~20°坡耕地石料方便、土层深厚的实施坡改梯工程项目,配套小型拦、排、蓄水工程;一般在5~25°未布置修建坡改梯、经果林措施的坡耕地上,采用保土耕作措施治理,以达到蓄水保土、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地面覆盖、扩大根系分布范围的目的,用石灰改良土壤,种植绿肥,提高复种指数,使作物之间相互促进,提高坡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

3小流域坡耕地治理效益分析

通过对典型小流域安乐河小流域的调查,以及近几年的坡耕地整治经验,坡耕地综合治理上主要有坡改梯、经果林、用材林种植、保土耕作等措施类型,坡耕地综合治理措施占小流域治理措施的60%以上,单项措施工程量及造价为坡改梯工程量土方1155m3/hm2,石方570m3/hm2,综合单价6.675万元/hm2,增加粮食900kg/hm2,保土792t/hm2,保水3000m3/hm2。经果林工程量土方870m3/hm2,综合单价2.25万元/hm2,增加果品1.68t/hm2,增加收入5.04万元/hm2,保土573t/hm2,保水24750m3/hm2。水土保持林工程量土方870m3/hm2,综合单价2070元/hm2,增加木材45m3/hm2,增加收入1.2万元/hm2,保土2355t/hm2,保水49065m3/hm2。通过对坡耕地的实施整治,使得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土地利用结构将趋于合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坡耕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大批劳动素质高的农村乡土人才,为农业发展和经济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有效地减轻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危害。

4结语

根据全县现有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全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借鉴已往小流域坡耕地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突出了坡耕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特点。通过调查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林草植被建设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已达到调控和利用坡面径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加强封禁管护,发展替代能源,促进生态自我修复。这种生态经济型的综合治理模式,有助于项目区坡耕地整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但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要结合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例如,荒山荒坡挖水平沟拦截坡面径流蓄水拦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坡面侵蚀沟进行沟头防护、削坡、沟岸修筑边埂植物带、沟底修筑谷坊、塘坝,固定沟床,拦蓄泥沙,营造固沟林、防护林等。此外,应做好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与水土流失量的逐年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总体效益情况[3-4]。加大对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力度,对中度以上流失的项目区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治理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对坡耕地整治的认识。

5参考文献

[1]邸利,孙鹏举,周莉.甘肃省坡耕地退耕的可行性与退耕还草的必要性分析[j].青海草业,2003(2):12-16.

[2]冉茂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重视旱坡耕地综合治理[j].当代贵州,2006(21):35-36.

水土流失治理篇5

0引言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采矿对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目前我国因露天开采、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破坏与侵蚀的土地面积超过400万hm2。但全国土地复垦率不足12%,其中,采石场的生态复垦率还更低。本文以采石场水土流失防治为主要问题,探讨了生态重建对水土流失防治的作用。1采石场分布现状及其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一般来说,露天矿山灾害类型多为水土流失、排土场(山体)滑坡、泥石流,边坡坍塌等。采矿地的土地问题主要为:耗费过量的土地资源;开采后破坏的土地,既丧失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又难以直接成为进一步服务于某种社会一经济目的的用地。采石场水土流失的治理是采石场环境治理基础,具有改善环境的意义,其他相关治理工程和方案都会受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采石场的分布特征及主要环境问题:1.1采石场分布特征我国采石场具有数量多、多为中小型、分布零散的特征,在东南沿海地区尤为集中。在现阶段,我国采石场绝大部分为山坡型采石场,年生产规模3万~5万t。据统计,浙江省有采石场5000多家,几乎都是各种类型的乡镇采石场。重庆市主城区600km2范围内到2003年底有采石场567家[2]。在重庆乌江沿线约3km2长的公路边有采石场17家,而在碧筱溪不到1km2范围内有采石场40多家。1.2地质地貌景观破坏采掘场的露天挖采,产生大面积的挖损地,导致大面积的岩石,自然山体的轮廓线也被破坏,形成大量的山体缺口、开采形成的垂直立面上存在的浮石或风化形成的石块,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及对原生态系统的破坏。1.3土地资源破坏、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目前,由于大多数采石场没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如设置拦渣坝、挡土墙,也未进行复垦绿化,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生态问题。采石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表层剥离土、露天采场坑底、边坡台阶,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地等,都对土地资源进行了破坏。2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2.1水土流失通常情况下,受采石影响而被破坏的植被面积比采石口的面积大许多,常常是采石口面积的5倍[3],造成的水土流失后果相当严重。2.1.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造成采石场水土流失的因素很多,从成因分析看,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所致,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加剧了矿山土壤的侵蚀。采石场开采之前,对采矿区域的山体剥离的植被层和表层土壤,遇到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开采过程、推进方向以及穿爆工艺等形成的碎石、粉尘等加剧了水土流失产生。2.1.2水土流失形成机理水的侵蚀作用,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山体剥离植被层,表层土壤等松散堆积物,在雨滴的打击和水流的动力作用下,渣土颗粒等具有结构疏松,孔隙度大的特点,质量不足以抵抗水流动力而发生位移运动,形成水土流失;重力侵蚀作用,在采石场开采中,开挖土石方及采集矿料时,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使原有山体土石结构改变,平衡失稳。还有有的弃渣堆积高度过高,在雨水渗入后加重了堆积物的自重或在堆积体上方某处形成滑坡面,这些都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创造了条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触发下,有可能产生坍塌、滑坡等重力侵蚀,造成水土流失。2.2生态重建运用于水土流失防治采石场生态重建是指采石场在完成或被终止及关闭其采石功能之后的生态恢复。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消除生态系统退化地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地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2]。包括改造导致生态恶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并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生态重建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采石场生态重建思路可以概括为:边坡及石壁治理,对采石陡壁及其它受影响的边坡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稳定,排除安全隐患,这是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完善的场地排水系统,即对采石场周围的排水系统作好疏导,防止水土流失;对石壁、采掘区及生产设施占用区域土地进行绿化。采石场生态重建关键是绿化技术及土地整理工程。绿化技术的思路是:在石渣、石粉占据地表上层并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地域,对石渣进行换土处理,并辅以其它的栽培措施,创造植物生长条件。品种选样时根据各地条件和景观要求而定,一般选择耐贫瘠耐干旱的品种种植。土地整理工程的施工思路,平整回填采用分层填筑,底层回填的是粗粒或大块及含不良成分的岩土,顶层回填为品质适宜的土层和富含养分的土层,以利于植被生长和植被群落的恢复。回填时,在碾压次数和质量、压实度、松散密度方面严格控制,符合回填要求,回填物最大粒径≤300mm。最后,就地取材,开采期间剥离的土壤可以用来回填,其厚度保持平均,层厚≥0.5m,不足部分用客土填补。生产设施占用区域、采石场道路区域进行土地平整翻松,平整后的场地坡度在3°~10°,采石场生产设施占用区域边缘处,应将边坡坡角控制到10°以内,以利于植物生长。采石场生态重建另一个关键是边坡及石壁治理技术。对边坡的治理技术相对简单也较为成熟:为使边坡变缓和减轻滑动体的重量,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开采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开采面处削坡工作量,减小开采面的坡角。闭坑停采后,采用人工削坡减载的方式对开采边坡进行削坡处理,将最终边坡角控制在60°范围内,使边坡达到稳定状态。采石场应该具有比较完善的场地排水系统,在边坡坡顶、坡脚设置排水沟和坡顶设置截水沟等排水设施,将水引导到采场外边,排除地表水,改善边坡稳定条件,提高边坡稳定性。#p#分页标题#e#石壁具有表面温差大、陡峭无土壤、难以保水保肥的特点,是生态重建重点。国外对石壁的治理技术有:直接挂网喷草技术、喷混植草技术、人工植生盆法、石壁挂笼法、板槽法、平台法、景观再造法等。介绍国内引入的两种石壁治理技术:对45°~65°的陡壁的治理,宜采用喷混植草技术。用锚钉将铁丝网牢牢地固定在石壁上,再喷一层厚度超过10cm的胶结剂,再在胶结剂上喷一层肥料、灌草种子、保水剂等相混合的材料。其缺点是工程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对坡度在40°以下的石壁的治理技术,宜采用直接挂网喷草技术。首先将石壁表面整平,然后将各种织物的网(如土工网、麻网、铁丝网等)固定到石壁上(可以按一定的间距,在石壁上锚钉或用混凝土固定),再向网内喷一定厚度的植物生长基,生长基包括可分解的胶结物、有机和无机肥料、保水剂等[5]。最后将草籽与一定浓度的黏土液混合后,喷射到生长基上。从国外引入的生态重建技术成本过高,如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护坡工程费用为1200~2000元/m2[6]。国内石壁治理技术也取得比较好的发展,广州市林科所提出了鱼鳞穴、飘台和燕窝翼方法。鱼鳞穴法,选择陡直的石壁面上较大的石缝,采用小面积定向爆破形成鱼鳞状洞穴,将栽种植物的填土竹筐放置其中。飘台法,在特别陡峭平滑的石壁钻洞灌浆,用钢架支起来一行一行长短各不同的飘台,然后在飘台中填土种植。燕窝法则是将石壁面的凸出部位所形成的石台用红砖在其上砌筑大小长短不一状似燕子巢穴的围栏,穴中填土,并种植植物。生态重建时,根据具体地质、地貌环境灵活采用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综合运用,达到治理的目的。生态重建不意味着在所有场合下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生态重建的关键是恢复生态系统必要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能够自我维持和交换。在整治内容、范围,实现目标与效果情况方面,生态重建有它的优点和侧重。生态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生物治理、土建工程,调控水工程和社会管护四个方面紧密结合,发挥综合作用。生态重建在实现目标上,重在预防,实现生物生态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在工程内容上,力求将生物生态、调控水流、土建工程、后续管理看护工程结合,开发生物生态自我调控机制;治理模式侧重,防治水土流失及场地排水系统建设;治理范围,则是采石场整个区域,实施效果比较好,受制约因素少,四大工程共同发挥作用,保证土建工程能长期发挥作用。常规土建工程目标单一、受限制条件较多,重在直接效果。3结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关系,采用生态重建技术因地制宜,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进资金,使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合理安排矿山利用类型的格局,解决突出的地质灾害,服务矿业经济发展,是生态重建的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篇6

关键词:元大都公园;水土流失;治理;调研报告

1城垣遗址简介

公园的主景即元土城遗址城墙是由夯土建成。夯土是一层层夯实的,结构紧密,一般比生土还要坚硬,而土色不像生土那样一致,并含有古代的遗物,是土材质中较为结实的建材。在古代,是城墙、宫室常用的建材,在中国,最早在龙山文化时已掌握夯土的技术。最明显的特点是能分层,上下层之间的平面,即夯面上可以看出夯窝,夯窝面上往往有细砂粒。

2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的困难性

自明初废弃,元大都城北面城墙后经过700余年的风雨浸蚀,当初高达16m的夯土城墙现已风化为高低不平,起伏连绵的带状土丘。遗址土丘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且近年来每次大雨后四处流泥,遗址土坡日渐减低,大树根系,形成安全隐患,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刻不容缓。

经过调研,以下几点原因造成水土流失与治理的不易:(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不断发生的挖取城墙夯土及各类违章建筑,对土城遗迹造成严重破坏。(2)附近居民喜好登高,经常在土城上部踩踏,致使植被不能生长,雨天被雨水冲刷而流泥。(3)2003年,公园改造时为追求一致的观赏效果,拔除了土城遗址上大量的原生杂草与护坡植物,如荆条、野酸枣等,造成了后续的水土流失。(4)公园改造设计在遗址土山上留有汀步,而水土流失现象正是以汀步为中心向两边扩散。(5)部分遗址土丘上乔木种植已过密,郁闭度大,下方的灌木与地被不易生长;金银木、柳树下由于植物根系发达,分布于土层表面,其它植物竞争不过它们,地表黄土,雨天流泥严重。(6)公园游人多,素质参差不齐,绿地踩踏现象严重,土层受外来作用十分变得十分坚硬,植物不能生长。(7)元大都公园内土多由遗址夯土风化淋融而成,因此,土壤板结、盐碱度大、肥力低,造成植物不易生长,植物叶色较正常偏黄。(8)个别地段不适宜冷季型草生长,且杂草较多,容易形成斑秃而造成水土流失。

3改善公园土质与减轻水土流失可行措施的探讨

针对该问题,元大都领导与职工集思广益,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法与思路:

(1)遗址土坡上的各种灌木地被今后一律不拔除与破坏,若过高影响景观可进行修剪,遵循适地适生的原则,利用植物的发达根系固土护坡,减少可流动土层。

(2)收集荆条、野酸枣等土坡大量原生植物的种子,在适合的季节进行类梯田式播种,栽植沙地柏、马蔺、紫花地丁等地被植物,替代部分冷季型草,增大遗址植被覆盖面积,固土护坡。

(3)购进土壤凝固剂喷施与已发生水土流失的陡坡,或覆盖坡面防护网、植草板等,将大大降低流泥现象的发生。

(4)调查分析下雨时水的流向,根据地势与水痕等进行综合判断,合理设置排水沟、渗水井,有效减少雨水冲刷区域,减少流泥。

(5)适当提高路牙的高度将有效降低流泥到园路。

(6)重点景区铺装路面与绿地交接部分宜采用草坪格进行过渡,既规避了铺装盐害侵蚀,又隔绝了铺砖温度变化对草坪草的影响,还能缓冲游人的踩踏,一举多得。

(7)测土施肥,分析公园土壤的肥力组成,合理施用缺乏的元素肥料,均衡土壤养分。

(8)调节土壤酸碱性,公园的土壤偏碱性为多,重点地段可用酸性土壤改良剂,如硫酸亚铁中和土壤酸碱度,使植物生长更加适宜。

(9)铁元素对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十分重要,而其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很差,因此,可采用外喷铁剂的方法缓解部分植物叶色偏黄的问题。

水土流失治理篇7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做法;贵州织金;大陌河小流域

大陌河小流域地处织金县东南角,属乌江水系三岔河支流。地理位置在东经106°2′30″~106°3′50″,北纬26°37′6″~26°37′34″。织金县大陌河小流域涉及5个行政村,34个村民组。总人口8869人,其中,农业人口8627人,农业劳动力4331人。农业人口密度为373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12.86‰。流域最高海拔1547m,最低海拔1304m,相对高差243m,属中山地貌类型区。小流域东西长4.4km,南北宽5.3km,几何特征呈不规则长方形状。面积为23.1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98km2。小流域的治理是为了保山保水保土保林,改变水土流失现状,最大限度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1-4]。织金县大陌河小流域的治理是山区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示范。现将其治理情况作一探讨。

1大陌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概况

流域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依据现场图斑勾绘,结合《土壤侵蚀分类标准》(SL190-96)判别统计,在23.16km2的土地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2.98km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5.84km2,占流失面积的45%,中度流失面积2.9km2,占流失面积的22.36%,强度流失面积3.34km2,占流失面积的25.77%,极强度流失面积0.9km2,占流失面积的6.87%。土壤侵蚀总量为3.57万t,每年侵蚀模数2750t/km2。在地域的分布上,尤其以公路沿线和大陌河上游较为严重。按照流域内的水土流失现状,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3.57万t,必然造成土壤破坏,坡面切割、石化。河、沟两岸一遇暴雨,就造成山洪灾害。流失的泥、沙淤积沟道、大陌河坝子,特别是侵蚀产生的泥沙对下游的东风湖水电站工程库区泥沙淤积造成影响。在水土流失地段,由于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差、抗旱能力弱,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较低。

2规划及治理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项目实施前,召开了专题会议,明确县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水保办组织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石漠化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治理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为项目区大面积治理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提供样板和经验的治理思路。同时,明确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与科技兴农相结合、与农村改厕改灶改圈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力争做到治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2.1规划

小流域总土地面积23.1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98km2,设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面积为11.77km2,治理程度90%,其中坡改梯51.57hm2,占治理总面积4.4%;水保林15.79hm2。占治理总面积的1.4%;果木林34.59hm2,占治理总面积的3%;封禁治理442.4hm2,占治理面积36.7%,保土耕作措施632.8hm2,占治理总面积的54.5%。配套排水沟2km,蓄水池20座,沉沙池20个,道路5km。修谷坊6座,塘堰1座,溪沟整治2km,沼气池40口。

概算总投资264.12万元,其中中央划拨资金102.6万元,地方匹配资金41.04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20.47万元。下达计划治理面积842.77hm2,其中坡改梯71.90hm2,防用林40hm2,经济果木林18.53hm2,封禁治理712.33hm2,修塘堰1座,蓄水池1250方,沟渠2km,溪沟整治1.62km,沉沙池15方,作业便道3.5km,总投资110万元。

2.2治理情况

通过验收汇总,完成治理面积1182hm2,其中完成坡改梯28.37hm2,水保林46.22hm2,经果林22.50hm2,封禁治理426.53hm2,保土耕作658.38hm2,完成蓄水池352方,排灌渠1.42km,道路4.73km。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3.15万方,总投工12.61万个。工程竣工后共完成投资99.00万元,其中植物措施12.09万元,工程措施75.25万元,工程管理等费用11.66万元。

3治理成果与效益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和实测计算,所产生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如下。

3.1防治成果

验收情况表明,各项措施治理合格面积达11.82km2,严重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拦蓄泥沙量从原来的拦蓄泥沙2.32万t增加至3.97万t,减沙率达71%;拦蓄径流从原来的21.2万m3增加到34.3万m3。土壤侵蚀量从原来的4.07万t减少至1.18万t,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3.2治理效益

一是生态效益。通过治理,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30.3%提高到33.2%,改变了小流域地面小气候,改善了流域内的土壤理化性质,减轻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控制,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社会效益。在治理的同时,织金县水土保持办公室施工技术人员广泛深入项目区群众中开展水保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使治理区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法制和水保知识教育,依法治理水土流失的意识有所增强。既建设基本农田,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和群众通过治理水土流失脱贫致富的信心。发展水保林、经果林,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提高群众的商品意识。通过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既增加了收入,又为大量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各项措施的实施,短、中、长期效益将逐步得到发挥,对群众近期解决温饱、中期致富、远期奔小康奠定了基础。为隶属小流域的台子村旧院组解决了长期的饮水问题,改造了院落,修建了串户便道和通组的水泥路,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主要做法和经验

4.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在流域治理中,明确了分管副县长具体抓,水保办负责组织实施,各乡主要领导配合,始终把“长治”工作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水保为主,与马场乡共同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织水保[2005]9号文),成立了自查验收领导小组,成立了乡管护领导小组。县、乡主要领导还与县水保办主要领导、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第一线现场办公,为工程排忧解难。由于领导重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及时,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工。

4.2实行招投标,保证了实力施工单位的参与

以往水保工程的实施,施工队伍的选择随意性较大,都是以议标形式进行施工队伍选择,因而在实力、信誉、质量等诸多方面考虑因素上选择不到一支合适的施工队伍。2010年,按照长江委、省水利厅安排和结合织金县的实际,在全区首家实行了招投标。在招投标公司和水保办的通力合作下,2条流域4个标段经过11家施工单位的激烈竞争,最后2家单位分别获得了本流域2个标段的中标权。通过6个月的努力施工,2个施工单位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将近年来小流域治理的不良印象彻底扭转。

4.3引进监理,保证工程有序施工

监理单位的介入,改变了过去水保工程施工中业主方与施工方直接的矛盾,以第三者身份对工程质量、进度、资金、安全进行了系统的控制;有效保证了2010年度大陌河小流域治理工程质量优质,进度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如期完成,资金控制在下达计划内,施工全过程没有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

4.4实行项目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在施工中,严格按水利部下发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公示制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对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责任人、建设地点、建设任务、计划投资、建设工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了工程透明度。

4.5充实水保技术设备与力量,明确专人蹲点施工

针对水保技术人员整体年龄偏大、技术更新落后的现状,为抓好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办调整充实了技术人员,从乡镇借调技术人员1名、聘用贵州大学林水专业毕业大学生1名充实水保一线技术力量,同时添置了办公设备和水保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有效果的是将技术人员具体安排蹲点负责施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施工技术人员与涉及村组干部严把技术质量关,认真抓好宣传发动,组织农民投工投劳,治理区群众积极投入到工程的治理与管理中,起到了边治边巩固的良好效果。

4.6规范资金管理,合理使用

治理项目资金在县核算中心的统一审核下,严格按基建项目管理,按工程进度划拨支付,统筹安排使用,实行专人专户管理,执行“一支笔签字”,中央资金及省、地、县匹配资金足额到位,无挪用、挤占、虚列开支等现象,账目清楚,手续完备,资金使用符合规定。

4.7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落实整改措施,完善工程管护交接手续

进一步加大流域治理点的执法力度,把水保执法工作作为流域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过去那种“治理—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的局面,转变到“开发一片,建设一片,保护一片”的治理模式。为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工程效益,整改了以往水保工程管护责任不明、管护办法不严、管护措施不实的问题,工程结束经过验收后,将管护权移交马场乡台子、文丰两村进行严格管护,并按受益单位和受益人及管理权限,与马场乡台子村签订移交管理协议和落实竣工工程的管护责任。指挥部制定了严格的施工管理规定,水保办制定了移交成果后续管护的具体措施,包括坡改梯、水系工程、水保标志设施等的各项制度,把管护权移交到乡,落实到流域所辖村组及农户。工程后续管护的落实,改变了多年水保工程重治轻管现象。

4.8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预防监督工作

《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后,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特别是水保方案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织金县从生态水保的高度,在全县开展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切实提高规范化水平和执法人员素质,全面适应依法行政的新要求;优化站点布局,完善技术规程,开展规范化建设;深化群测群防建设,加强预防保护工作。

4.9合理规划,精心安排,巧妙施工

工程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石漠化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与科技兴农相结合、与农村改厕改灶改圈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在选点上,一是考虑项目区所在村(台子村)的贫困因素,使水保项目真正发挥扶贫效果;二是考虑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变对应治理为条件治理,真正达到生态和谐;三是考虑流域治理典型示范推动作用,将治理示范区的典型经验在全县推开,扩大水保治理范围;四是考虑有利于县内各单位资金、人力、物力的整合建设。基于以上考虑因素,在小流域的规划选点上,从东线大陌坝子粮食主产区的角度出发,减少泥沙冲压,增加土地单产量,使农民增产。同时规划在经果林地块发展林下养鸡,广种绿肥和优质牧草,通过绿肥的转化利用发展养猪和养牛,继而推开沼气池建设,实现“水保-种草(绿肥)-养畜-沼气-沼液还田”的生态链,以此实现项目区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治理与开发并举,近期与远期并顾。推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互促进,物质投入与科技投入互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实行梯级开发,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治理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在施工中,按照地区研究课题原则,从尽量不占用农民土地的目的出发,在设计坡改梯砌埂、蓄水池的修建和排水沟的修建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少占用农耕地。特别是在水池的修建上,利用天然石壕进行围砌,形成假山形的蓄水池,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肯定。另外,在小流域治理中,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治理中,从改善人居环境角度出发,对台子村旧院组进行建设,修建了通组的水泥硬化公路和农户间的串户便道,对农户庭院进行水泥硬化,彻底改变了该村民组晴热臭气熏天、雨天泥泞满地的脏乱差局面。通过治理,使治理区内台子村旧院组旧貌换新颜。

5参考文献

[1]杨再月.水土保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载体[J].魅力中国,2010(8):120-121.

[2]徐溧伶,李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J].中国水土保持,2010(1):12-13.

水土流失治理篇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山东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凡在本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及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按照本办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不能或不便自行治理的,要按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以补偿责任及法律规定的其它责任。

第二条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和使用。

第三条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中,毁坏了水土保持设施(包括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使其降低或者丧失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所必须补偿的费用。

水土流失防治费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过程中,根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产生的废弃土、石、沙、矿渣、尾砂等,按规定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治理所需的费用。

第四条收费标准

(一)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应依据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占地面积及对水土保持设施的损坏情况计收,对林草地等水土保持植被设施,按占地面积每平方米一次纳补偿费1元。对树木、试验场地、固定观测设施、塘坝、谷坊及其它治理成果,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1992〕鲁价涉字第280号文规定的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计收。

(二)对于季节性、流动性、临时性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不能自行治理,又不便于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交纳防治费的,按下列标准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

1.采矿:按堆弃的废渣体积每立方米2.5元。

2.采砂及卵石:按堆放的体积每立方米2元。

3.烧窑: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3.5元。

4.采石及加工:采石按堆放的体积每立方米2元,加工石子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3元。

5.堆弃垃圾、其他废物及其他破坏地貌、植被的行为: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2元。

(三)对于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的,按《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执行。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都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

水土流失责任明确,地形条件适合独立或联合治理的,由开发、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自行或联合治理,治理完成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开发、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不能或不便自行治理的,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的预算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费属于非税收入,应按照规定,全额缴入财政部门开设的非税收入账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治理进度和基建程序申请分期拨付使用。

第六条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按规定标准征收其水土流失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一)无固定场所,从事流动性作业的;

(二)水土流失责任不明确的(如有两个以上责任者的);

(三)地形条件不适合独立治理或联合治理的;

(四)受技术、人力等条件限制,不适合独立或联合治理的;

(五)责任单位不愿自行治理的。

第七条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治理计划用于全区水土保持典型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水土流失防治费80%以上用于征费项目的水土流失治理。

收取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必须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所收费用纳入非税收入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存储,纳入综合部门预算管理。

第八条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的收取、管理人员执行任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并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

第九条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农作物的及未经批准擅自开垦二十五度以下,五度以上的坡地,每平方米处以1元罚款。

第十条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银行或其他机构代收。

第十一条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

水土流失治理篇9

××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一、基本情况

××位于××西部,辖乡××镇,××个建制村(居)委会,××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万亩,现有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绿化程度××;竹林面积××万亩,为全省××个毛竹基地示范县之一;国家公益林面积××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面积居全省第一。,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又是全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属部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万亩,占山地面积的。

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我县水土流失治理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倾心支持。年月,省委、省政府把××县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试点区,拉开了我县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的序幕。至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其中:有效治理面积××××万亩。年起省委、省政府把“开展以××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市领导多次深入我县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精心指导。县委、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守土有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治理模式,坚持生态优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四年来,在××乡李田、××镇罗地等十五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其中:封禁万亩,“老头松”改造万亩,种果万亩,生态林草万亩,坡改梯万亩,改造乡村道路、果园道路公里,蓄水池个,防洪沟公里,沼气池口,谷坊个,蓄水塘坝座,渠道公里,节水灌溉处,水保监测站个。突出表现在:一是治理步伐规模推进。年至年有效治理面积仅万亩,如按此进度计算,需年时间才能把我县的水土流失全部治理完。自年起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后,年共治理万亩。据此规模推进,经过年左右的时间,我县的水土流失地可全部治理完,比原来的治理速度大为提高。二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绿色产业将成为农民新的增收点。据监测,原中强度水土流失地植被覆盖率提高以上,径流系数从下降到,河水含沙量由公斤立方米下降到公斤立方米,经过治理后的水土流失区平均气温下降,气候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林果得到培育壮大,如策武万亩果场、三洲杨梅基地、南坑银杏基地等成为既有防护功能又有经济效益的小流域。此外,项目实施共用劳力万工日,创劳动力价值万元,仅经济林果一项就消化剩余劳力万工日,创劳动力价值万元,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用武之地。三是“守土有责”的水保意识增强。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干群治山治水治穷的积极性,增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信心和决心。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普遍增强,基本形成了一种“毁林可耻、护林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探索出了一条南方花岗岩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如建章立制强封山、“草牧沼果”、“草牧沼菜”生态模式、低效林“老头松”改造、“等高草灌带”等。通过采取大面积封山与小面积治理相结合,禁烧柴草与解决群众燃料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生物、工程、农耕与管理相结合,以草先行,草牧沼果相结合,经济林果与水保防护林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了治理南方花岗岩水土流失地的新路子。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专家石玉林在去年“院土八闽行”活动中对我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㈠实行封禁做到“三个建立”。即建立规章制度,建立护林队伍,建立疏导用燃的渠道。一是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封山育林育草的目标、任务、措施、责任等。二是建立专业护林队伍。以乡镇林业站和水保站工作人员、生态公益林管护员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把护林员工作重点由原来巡山为主改为入户查灶为主。三是建立疏导用燃渠道。在水保治理项目区内的农户全部改烧草为烧煤和沼气,充分利用沼气和煤炭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由政府出资,实行煤炭价格补贴,对封群众烧煤每个煤球补贴元;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建沼气池每个给予补助元。引导农民烧煤、烧沼气,不烧柴荩痈旧辖饩隽斯碌娜剂衔侍猓釉赐飞鲜璧寂┟窦跎俣灾脖坏钠苹怠㈡开发治理做到“三个结合”。即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与绿色产业结合,着力把低质低效的水土流失地变为优质高效的果园,变劣势为优势。一是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地政府收回经营权,重新发包,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山林经营权一定年不变,每亩租赁金控制在元以下。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开发性治理。在项目区种果的每亩给予种苗、肥料、抚育管理补助元,建水池每个补助元,建管理房、生活用房免交各种费用;路网由政府统一组织施工,无偿提供业主使用;对领办、创办、承包开发亩以上果园的干部,资金投入不足的,由县产业发展担保中心担保银行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㈢强化领导做到“三个落实”。即组织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县、乡(镇)书记任组长。二是责任落实。建立领导挂钩责任制,治理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列入部门、干部目标管理考核。三是人员落实。从计划、财政、农业、林业、水利部门抽调人员与县水保局人员合署办公,乡(镇)水保、林业站人员不包村,专抓治理工作。

㈣遏制新的水土流失做到“三个加大”。即加大宣传力度、审批力度和查处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干群“守土有责”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墙报、图片等宣传载体,采取进村入户等宣传方式,增强广大干群“守土有责”的水保意识。二是严格执行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要求新上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必须严格申报水土保持方案。三是加大对造成水土流失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整顿稀土矿点、采石矿点,确保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㈤项目管理做到“三个规范”。即规范质量标准、管理措施和资金审批。一是制订项目质量标准及验收要求与方法,成立项目质量管理及监督小组,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对项目实施进行专项督查。二是建立项目管理卡、管理图,对每一具体措施的地点、数量、责任人、质量、业主等进行造册登记,做到图、表、卡整齐规范。项目实施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三是项目资金实行封闭管理。资金审批由分管副县长、水保局长、审计局长、监察局长、财政局长“五长会审”,财政、审计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㈥依靠科技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三新”推广、水保监测。一是加强与省、市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邀请省农林大学、××师大等科研院校到我县开展课题研究,并和××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联合建立了水土保持博士工作站。二是加强“百喜草”、“Ⅱ系狼尾草”等新品种、“等高草灌草”种植法、低效林“老头松”改造、容器育苗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三是加强水保监测工作,积极开展水文观测、气象观测、径流小区监测等。

三、林业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产业支撑和人文政治”三大战略体系决策部署,把构建生态县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步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林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㈠保护现有资源,建设生态强县。以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为契机,重抓封山育林工作,打造生态经济强县。一是全面停止办理天然林采伐许可证,禁止商品性采伐天然林,切实保护现有天然林资源。从××年元月起已全面停止办理天然林采伐许可证,让森林休生养息。并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个面积万亩,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点)处万亩。二是制定封山育林实施方案。县长颁布《封山育林命令》,各乡(镇)人代会或人大主席团审议通过《封山育林乡(镇)规民约》,村村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封山育林村规民约》。对封山育林范围一刀切。由原来对水土流失区和公路两边河道两岸、村庄周围第一重山实行全封山,扩展至水土流失项目区均实行全封山,取消半封山。三是建立权责分明的森林管护体系。采取超常规措施,严格封禁治理,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订公约。以乡(镇)为单位,乡(镇)林业站、水保站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各村落实专职护林员,进一步整合护林队伍力量,形成健全的护林网络。加强检查监督,落实责任追究。每年对乡镇封山育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建立护林失职责任追究制度的决定》和《××县森林防火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认真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试点工作。全县共聘请了名护林员,对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巡山管护,与护林员签订了管护责任状,落实管护责任制,明确各护林员的管护责任区,各责任区均制作竖立了碑牌,全县共制作竖立生态林管护宣传碑牌块。积极开展森林生态补助资金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县的封山育林工作,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改善了生态环境,发挥了生态效益。五是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加强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杜绝未批先占、不批也占、越权审批等非法侵占林地现象的发生。××年以来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共项,实际占用征用林地面积公顷,批准占用征用林地面积公顷(均为工程建设),共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元,设计造林面积亩,计划费用万元,返还的异地植被恢复费全部用于造林。

㈡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林业改革。一是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根据省市统一安排,我县自年开始,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今年以来,主抓了生态公益林、造林种果、竹山、划分到户的责任山和自留山等林地林权的登记和换发林权证工作。目前,全县××个乡(镇)均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截止月日,全县已完成林改面积××亩,已提交材料正在申报办理林改的面积××亩,两项合计占今年应改任务面积××亩的××;完成林改行政村个。全县完成林改面积中协议转让亩,竞价转让亩,收取林木转让金××万元。二是认真实施竹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毛竹采伐流通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增加了竹农收入,减少了办证中间环节,方便企业经营流通,提高毛竹采伐许可证办证率,提高竹农育竹积极性。

㈢发展林业产业,增强林业后劲。一是重抓竹业产业。在制定《××县—××年全县竹业发展规划》基础上,今年又制定了《××县二三年竹业产业实施意见》及《二三年竹业发展目标考评办法》,将竹林抚育、竹政管理、竹区便道开设、产值任务等目标分解到乡镇;加大了科技兴竹的宣传力度,将全年的竹事活动以年画形式印发送至竹区农户,并开展了挖笋比赛及评选毛竹王活动;建立了丰产基地,实行典型引路;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开通影响竹业发展的瓶颈—竹山便道,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对新开竹区便道给予每公里元的补助;同时,广泛招商引资,创办竹制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增加竹业产业产效益。近年来,全县竹业产值正以每年的速度增长。二是重抓名优特产业。扶持绿汀公司三洲—河田万亩无公害××杨梅基地建设。在××、××水土流失区进行开发性综合治理,今年新种植优质杨梅亩,近三年来,已累计种植杨梅××亩。计划至××年建成连片万亩杨梅基地,并带动周边群众种植××万余亩,逐步把水土流失区的马尾松疏林地更换成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杨梅基地。扶持××树王公司在××南坑建立××亩的银杏基地,扶持干部职工在××建立万亩果场。通过种植杨梅等经济林果,使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水肥条件改善,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不仅根治了水土流失,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山地的经济效益,走出一条水土流失区既添绿又添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速生丰产林建设。目前,已完成速生丰产林建设规划工作;上半年重点抓了省林业厅和市林业局挂钩的二片亩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主要为光皮桦、闽粤栲、苦楝、杨梅等树种。同时月份引进南方速生杨树—黑杨、杨株,在河滩沙质地试种,长势良好。四是重抓花卉产业。以黄馆国债苗圃为依托,以闽京花卉有限公司、远山温馨花卉公司为龙头,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县花卉产业的发展,使全县花卉企业达个,花农户,生产经营花卉面积达亩,把××建成花卉及优良种苗的繁育基地。

四、几点建议

水土流失治理篇10

关键词:水土流失;林业技术推广;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71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501066

1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对于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1.1调控水源结构

水土流失多是由于土地表层被过多的水流冲刷,致使土壤缺失蓄水能力,引起土层瓦解。针对水土保持,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林业技术对水源结构进行有效调控,植被能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力,植被根系还能增强其蓄水能力。可采取培育土壤保护林技术,利用植被根系对土壤结构尽心固定,从而减小因水流引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1.2固结土壤,避免土壤侵蚀

强化土壤结构和蓄水能力,是保持水土的重要因素,也是林业技术推广应用中的重要问题。浅根系的草本植物,根系不够发达,无法抵挡暴雨、洪水的侵袭,而深根系的木本植物拥有发达的根系,特别是乔木、灌木固化土壤作用最为显著,为更多地减少土壤侵蚀,可利用当地立地条件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木本植物进行种植,从而固化土壤。

1.3改善气候环境

植被可有效净化环境,而林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可保护水土资源,还可改善气候环境条件。科学统计表明,空旷地区的水蒸发量远小于林地范围,林地地区水循环蒸发较大,既可以有效调节温度,又能加大地区降水量,促进植物生长,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趋势。

2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分类

林业技术隶属于生物工程范畴,借助植树造林达到扩大植被覆盖率的效果,并在造林完成后利用封山育林技术使植物顺利快速的从幼生期过渡到成长期。通过广泛的植树造林,大量的植物枝干和植物叶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雨水冲击力,避免因冲击力导致土层崩塌,树木可形成不同径流,从而分散洪水对土地的冲击力,强化固定土壤结构。

3林业技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的推广应用

3.1培育水流调节林

水流调节林对于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极为有效,林木间的空隙可以对径流进行分散,削弱径流给地表带去的冲击力,减少土壤流失,保护地表土壤。植被还可有效降低雨水流速,促使土壤更加有效快速地吸收雨水,减少水资源的过量流失。沉积后的雨水可变为地下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形成良性循环。为了充分发挥水流调节林强大的吸水效能,应合理安排林木种植区域,依照种植区域不同的环境因素,对植被宽度和造林整体结构进行相应的规划。资料研究表明,林地植被需要有较为合理的宽度才能更为有效地拦截或分散地表径流。研究证实,水流调节林的林地宽度直接影响到林区整体的吸水和分散性能,因此,对水流调节林的培育,应规范设计林区整体比例结构。平原区域的农耕地带可以依照农作物自身的水流调节功能对林地宽度进行合乎环境的调整。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农耕地带的水流调节林可将宽度调整在9m左右,树种的选择可以根据当地环境和地理条件选择灌木或乔木,以根系发达的林木树种为最佳。

3.2培育分水岭防护林

地表径流以分水岭为起始,为了更好地控制地表径流,有效防止水土流水,应从径流起源即分水岭处营林造地,从源头对地表径流进行控制,有效把控其径流规模和径流速度。分水岭一般处于地势较高的区域,风力和温度变化大,过大的风力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这时添加防风林设置就可以大幅度减弱风力,对农田农作物产生保护作用,使农作物更加健康的生长,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分水岭防护林顾名思义其林地位置应设置在分水岭上,然而分水岭的岭脊相对较为窄小,所以林地宽度要根据岭脊宽度确定。若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分水岭岭脊通常较为平坦,所以水土流失问题相较于山区较轻、较少,但依然不可忽视危害农作物生长的风寒和霜冻,所以培育防护林应以农作物的保护为重点,林带的营造应稀疏透风,这样既有利于农田保持通风,又可以削弱风寒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

3.3培育沟壑防蚀林

沟壑防蚀林一般为沟边种植结构,调节林下部进行设置,拦截流经调节林的径流,有效过滤淤泥,从而阻止沟壑蔓延发展。在已有沟壑上设置防蚀林,可减缓沟壑扩大。该林地培育重点为林地位置的设置,依据不同位置进行适时调整。

将防蚀林种植在沟壑源头,可减缓地表径流的流动速度,减轻对沟壑产生的冲击。并且对沟壑水量进行分散,减小水流速度,削弱径流对沟壑的侵蚀。将防蚀林种植在沟壑底部,大量的植被可以对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进行有效的拦截,避免河沙堆积导致河道拥堵。沟底造林应种植在流量、流速小的区域,若连续暴雨引起洪水,植被将会被冲走。因此,沟底造林种植区域的选择应以合适的流量为前提,有利于植物及时有效吸收雨水流量,通常情况下湿地环境最为适合,培训防蚀林后能减缓河道淤塞,有效扩大林区面积、扩充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