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39:44

特色城镇篇1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这是“特色小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意味着建设特色小镇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

何为特色小(城)镇?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得益彰、互为支撑。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随后的“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一时间,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浪潮从发源地浙江省席卷全国,成为热门事件。

国家部委陆续颁布的一系列特色小(城)镇政策,使得全国各地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不断高涨。2016年6月以来,福建、河北、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或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广东、河北、山东、贵州、新疆等省区均表示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或小城镇,江苏则创建10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和100个左右富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此外,天津、广州、南京等城市也提出了创建特色小城镇的目标和计划。

从“特色小镇”一词首次提出至今,特色小镇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遍地开花的特色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避免“千镇一面”、唱“空城计”,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今年两会,特色小镇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本刊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浙江省、河北省、广东省以及湖南省,呈现出特色小镇建设的不同模式以及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浙江: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

浙江无疑是特色小镇兴起之地,是现在全国最成功的范本。

2015年浙江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描绘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

浙江省特色小镇是指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杭州以基金小镇、梦栖小镇、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建设引人瞩目。而挖掘浙江省特色小镇兴起背后的原因,是能否推广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的关键。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创建坚守一个原则,即“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以云栖小镇为例,它的前身是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的一个工业园区,后来是科技经济园区,2014年政府提出建设云栖小镇的思路,小镇围绕云计算产业的特点,构建“共生、共荣、共享”的生态体系。目前,小镇已累计引进包括阿里云、富士康科技、intel、中航工业在内的各类企业400多家,产业覆盖大数据、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等各个领域,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生态。

在这里,政府、企业和社会三者关系清晰: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上,政府放宽企业的核定条件,把准入门槛降低。在公共服务上,政府部门在小镇内开设服务机构,企业足不出镇就能办理各种事务。在这样的模式中,杭州的另一个特色小镇,梦想小镇启用仅半年时间,就吸引了400多个互联网创业团队、4400多名年轻创业者落户,300多亿元风投基金蜂拥而至,形成了完整的互联网创业生态圈。

在浙江的特色小里,能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大胆“放水养鱼”,让企业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为保证小镇“特色”不湮没,浙江出台专项特色政策,采取“部门、专人联系制度”,职责分明,一一对应。首批37个特色小镇都有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系,13个省级部门整合专项资金,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河北:一镇一风格

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当前建设特色小镇,产业特色不再仅仅是制造业和贸易产品,还要突出服务业,例如商业贸易、休闲旅游、创业创意等;并进一步从产业特色向生活宜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突破和拓展。

对于河北省来说,建设特色小镇需要借鉴示范地区的宝贵经验,还要因地制宜地把独具燕赵之风的特色凸显出来。

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建设100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要突出特色打造,彰显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形成“一镇一风格”。并且要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护重要历史遗存和民俗文化,挖掘文化底蕴,开发旅游资源,推行“景区+小镇”管理体制。同时,特色小镇要聚焦特色产业集群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引进人才,创新特色产业。

“特色小镇需要有人的聚集、产业的的支撑以及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特色需要相对具有排他性,有差异化。”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特色小镇还需要顶层设计的推动,“应学习河北省旅发大会的经验,进行高端对话,加强指导”。除此之外,还应引进大的战略合作者,引进社会资本,“光有钱不行,还得是个内行,得是有一定品质和层次的战略合作者。”

在河北省首批82个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类名单中,保定市12个特色小镇榜上有名。其中,易县的恋乡・太行水镇已初步显示了其作为特色小镇带来的影响力。它改变乡村旅游“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传统模式,“原味建筑、原味小吃、原味民俗”成为其一大卖点。现如今,太行水镇有特色小吃150余种,传统工坊十余个。到易水湖观山水,到水镇尝小吃、品乡愁,到安格庄村吃渔家饭、住民宿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新选择。

乘着首届河北旅发大会的东风,集民俗体验、民间美食、民宿客栈、文化演艺、生态农业等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太行水镇”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2016年10月1日至7日,太行水镇累计接待游客207856人次;10月1日至10月31日,太行水镇累计接待游客511728人次。

在河北省,可以挖掘培育的特色小镇很多,每个小镇都能有其独有的特色产业支撑,凭借河北的历史文化及旅游等优势产业,可以打造出不同于浙江特色小镇的新模式,新面貌。

广东:“9+n”特色小镇新形态

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共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广东有6镇上榜,其中,赤坎、回龙、雁洋镇均以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北颉⒐耪颉⒐胖裾蛟诜⒄沟钡刂鞔虿业的同时,充分调动当地旅游资源,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

位于广佛都市圈核心区的北蛘颍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并成为广东省特色小镇建设领跑的样本。北蛑所以能够“先声夺人”,是依托特色鲜明的家电产业形态,构建家电全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更强的产业聚变效应。

广东省将以特色主导产业和经典产业为重点,打造“9+n”特色小镇新形态,包括智能制造小镇、绿能科技小镇、海洋特色产业小镇、互联网+小镇等。”其中,北蚓褪恰爸悄苤圃臁碧厣小镇的样本。

在上榜的6镇当中,梅州市的雁洋镇则不同于北蛘颍“雁洋镇是元帅的故乡,也是客家文化最集聚的地方,有它的文化特色。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现代农业、新型工业联动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委书记谭君铁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把雁洋打造成为特色小镇,一要完善规划,把小镇的发展与当地产业和山水、人文更好结合起来。二是要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把雁洋镇作为梅州的一个副中心来打造。”三是要把人居环境搞好。最后是要把雁洋镇作为梅州的文化和健康产业聚集地来打造,把一些资源要素放进去,希望能够形成一个好的发展势头。“让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在雁洋镇得到一个很好的彰显”。

目前特色小镇主要有三种创建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由政府成立国资公司,全面负责小镇的建设,进行市场招商;二是由政府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或特许经营权等形式将小镇的建设全面委托民营企业;三是以政企合作为主,由政府负责小镇的整体规划设计定位,企业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小镇的建设招商运营。

谭君铁表示,要用2年时间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已经用ppp的形式,投了20多亿元。”产业方面,在做专业招商,包括养生、健康、足球、文化旅游等项目。“先打造示范样板,再逐步推动。”

在谭君铁看来,建设特色小镇不能一哄而起,要把小镇的特点搞清楚,梳理清楚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首先应具有一个完善的能落地的规划,其次是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包括水电、学校、医院等。另外还可以根据各地产业打造一条特色街,打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吸引农民进城买卖。政府方面,需要储备一些可开发的用地。我们现在要求建设用地、商业用地上给特色小镇做优先安排。最后,健全公共服务平台,让群众办事更容易。”

在谈及特色小镇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时,谭君铁提出:“国家应出台一些政策,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应给特色小镇提供一个中长期金融支撑,把这个产业培育起来。”

湖南:着力培育专业特色镇

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湖南5镇榜上有名。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十三五”期间湖南住建的一项重要工作。依据《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划纲要》,未来5年内,湖南将建设1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着力培育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等专业特色镇。通过3-5年的试点建设,在重点地区率先建成一批人口承载能力较强、空间格局合理、公共服务完善、生态良好的宜居宜业宜游城镇(群),使之成为区域发展重要节点,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特色小镇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能够对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改善、老百姓脱贫致富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力整合。我们也希望通过打造‘湖南版’特色小镇来助推湖南新型城镇化升级。”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永州市委书记李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规划,还需引入社会资本,战略合作者,以此形成强大的合力。湖南湘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都)在这方面早有实践,其首创的“湘都模式”正给湖南省宁乡县的农村农业建设带来改变。

湘都成立的生态农庄,依靠“本地资源+外地市场”,走上了经营生态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经过几年发展,湘都生态农业园已经发展成集生态种养、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终端美食、观光休闲、旅游接待等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园。

以创新模式打造湘都生态小镇,“希望未来这里可以成为宁乡地区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的大本营,文化、商业、旅游、万众创业、农业强区的示范点。”湘都农业创始人、董事长、长沙市人大代表刘跃华说。

特色城镇篇2

关键词:城镇建设途径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发展竞争,塑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小城镇风貌,展现原有的自然、文化特质和个性,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蒋官屯概况

蒋官屯街道位于聊城市东郊,是聊城的卫星城,开发区对外开放的窗口,驻地距济聊馆高速公路开发区出入口1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办事处现辖4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万,规划面积42.23平方公里。办事处现有各类工商业户2000多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家,作为江北最大的机械加工基地之一,蒋官屯办事处已集纺织机械、机械加工、汽车销售、钢管加工、物流、化工于一体,并且有全国最大的钢管集散地-----大东钢管市场。

二、总体分析和定位研究

蒋官屯镇经济发展较好,钢管产业已成规模,集中布置在开发区工业园内,整体发展势头良好。镇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中部,整个镇区用地布局有待系统和优化,城市建设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蒋官屯小城镇应该根据自身定位和产业的优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小镇的快速发展:

(1)整合核心区空间格局、缝合城镇空间界面

整合核心区空间结构,形成脉络清晰的枝状结构,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同时,打造核心区重要节点空间,突出城镇中心和文体中心区的空间形象。

(2)倡导城镇功能多元化、复合化、均衡化

坚持以水活城、依水造景、聚合产业、丰富内涵,启动四新河区段的综合开发,打造生态养生片区和沿河休闲产业带。沿四新河左右两岸,创造丰富的景观界面,带动集休闲娱乐、景观地产、文化观光、湿地保护于一体的城市生态走廊。

(3)传承历史特征,塑造地域文化特色

结合聊城市文化资源特质,塑造特有的小城镇风貌。聊城历史悠久,是齐鲁文化重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脉与文化特色。充分挖掘这些元素,使本土地域文化要素在城市风貌、建筑风格与景观小品上得到展现。

(4)打造小城镇核心和标志性建筑群

小镇中心、行政中心、民俗文化展示区、酒店养生区等在城镇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规划将从标志性建筑群和地域特色城市环境塑造两方面,将其打造成为城镇亮点和核心。四新河在镇区蜿蜒穿过,两岸植被良好,具有丰富文化和环境资源,以聊城城区为依托,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的好去处。结合上位规划的要求。

综合分析小城镇的总体定位为: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重要的生活区及公共配套服务基地,具有齐鲁文化风情、独具水城特色的旅游集聚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原则的样板活力城镇。

三、塑造城镇特色风貌的主要途径

(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确定城镇特色的主调

蒋官屯拥有四新河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绿化植被,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是养老养生的绝佳之地。还有这优越的区位条件,地处东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交汇之地,交通极其发达,在山东省省会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可主打“养老古镇”、“温泉养生古镇”等品牌,作为发展的主要特色基调。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实现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协调开发

第一,文化铸就灵魂。只有坚持把文化作为支撑,才能赋予旅游业长盛不衰的持久生命力。特别是对于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蒋官屯镇来讲,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品,打造文化精品,努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互补和互促。

第二,环境提升形象。和谐良好的旅游环境起码应该包括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服务环境和交通状况这样几个方面。蒋官屯对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不足的现状情况下,生态环境上进行植树绿化,建设小型绿化广场;服务环境上,进行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人性化的游览标识与文化设施,切实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尤其是要改善步行交通环境。

第三,品牌就是卖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靠品牌增强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扩大辐射力。推动文化旅游互动发展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整合本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彰显地方特色的一个有效方法。

(三)充分引入城市设计,经营城市科学发展。

第一、善于利用地标建筑、广场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展示城市形象,利用地标建筑的空间体量效果,视觉震撼力强,而广场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是人们视觉的聚焦点,它们都能较有效地展现城市形象,要重视和搞好地标性建筑、广场及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城市化计,提高城市形象的视觉感染力,并以此提升城市的品位。

第二、处理好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社区功能与城市经营之间的关系

特色城镇篇3

2010年北京市提出聚焦通州新城,台湖“中心镇区土地利用反其道而行、重点功能区嫁接高端资源、农村与城市和谐共存”的独特建设理念也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得以现出“庐山真面目”。

“谋”与“动”

不同于大多数城镇,2009年的台湖似乎还有点感谢经济危机的到来。

正因为有了经济危机,政府才加大了投资力度,北京市也有了1000亿元的土地收储良机。受益于此,台湖镇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史无前例的50亿元,这在北京镇域建设的投资历史上不敢说绝后,也应该算得上空前。

对于如此规模的投资,在与台湖镇领导的对话中,记者感受到了台湖镇位置的重要性,这可能是它能备受青睐的原因之一。“这个镇的区位太特别了,东南紧邻亦庄新城,西北靠近通州中心城区,也因此成为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启动建设确定的台湖特色小城镇、运河商务区、宋庄创意港等三个重点区域之一。”台湖镇领导传递给记者的第一信息是,“这是一块宝地,通州国际新城确定加快建设台湖意在让这块土地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细察之下,大规模投资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位置特殊是上天对台湖的恩赐,但如何阶段性地对这片得天独厚的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则考验着区域主政者的执政理念。

对此,记者从台湖镇得到的答案是“谋后而动”。在台湖镇看来,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建设理念,“动,还不如不动”。

基于此,台湖镇在通州区第一个完成了镇域规划,于2006年启动了中心镇的开发建设。在2009年5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镇区投资就达到了23亿元,4平方公里的中心镇建设已完成了80%。

其实,建设进度的“加速快跑”,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建设理念的科学性,而土地性质的调整,却足以说明台湖镇的与众不同。

如今,诸多区域利用旧城改造释放出的建设用地空间,培育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引擎,台湖并不鼓励这种行为,却反其道而行之,向市相关部门提出将部分建设用地置换为产业用地,用以引进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总部型、高新技术型企业。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将建设用地转换成产业用地,意味着这些本能用做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只能发展其他产业。”台湖镇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在台湖,现在的建设用地出让价格大约为700-800万元1亩,而产业用地的出让价格只有30-40万,如果建设用地全部卖出能为台湖创造数亿元财政,但要当作产业用地卖出,台湖不仅不能赢利,还会贴钱进去。

看上去这绝对是一个不太划算的买卖,但却在台湖党政间得到了一致认同,是什么原因让台湖甘愿放弃房地产这一唾手可得的经济增长引擎,去做可能是北京市第一个在土地上“赔钱赚吆喝”的城镇。

台湖的答案很简单:房地产业可能能解决区域发展的一时之需,但绝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发展适合区域定位的总部型、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区域才会焕发无穷的强劲动力,这才是区域赖以生存之本。

必须看到,迈出这一步的台湖实属难得,舍“近”求“远”、敢为人先的勇气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具备,毕竟对于守土一方的政府官员来说,发展房地产带给任期内经济指标的连年大幅飘红可能更为实际。

借势向高端

其实,台湖科学发展的理念,并非始于现在。在对台湖镇域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之时,星湖工业园的开发建设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这个于2002年启动建设的、拥有1510亩土地开发面积的镇级工业园,至今还保留着700余亩的产业用地,原因是园区始终对一些“三高一低”、“五小”之类的企业关闭进入之门,这在遍布京城的大小园区之中实属罕见。

而对于这份“厚礼”,台湖也已在镇域内的市级开发区――中关村光机电基地那里已经找到了使其实现价值倍增的钥匙。

事实上,通州区对于园区建设的理念已经比较超前,早在2007年便参考了南方省份的属地化管理方式,把地处乡镇的产业园区全部交由属地管理,摒弃了因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的发展掣肘,这也极大地释放了乡镇做大做强园区经济的动力。以光机电基地为例,自2007年归属台湖镇管理之后,税收已由当时的不足3亿元,3年时间翻了三倍,2009年相比上一年实现了24%的增长,达到了9.3亿元。

光机电基地高成长背后体现出的“谋略”是:园区引进高端战略合作伙伴实现跨越式发展。据了解,2009年光机电基地正式启动了二期项目的建设,与一期建设不同,二期项目引进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属的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招商。

如此强强合作的结果是,台湖对功能区的建设思路已经从单纯的土地一级开发上升到了一级开发与二级建设并重。而介入到二级建设领域,区域将不再受制于土地上市交易价高者得之后,进入产业可能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但又无法避免的影响,台湖镇可以把产业进入的自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或将使得台湖的开发区建设进入一个新局面。

这种新局面的直接表现是,台湖在通州国际新城的建设中,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将会大大增强。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光机电基地开工建设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消息传出后,市商务委便组织了全市多家相关龙头企业考察走访,相关入驻事宜正在积极洽谈。

“星湖工业园下一步的开发建设,以及市政府确定的轻轨L2线亦庄站与次渠站之间的‘两站一街’项目开发建设中,这种一级开发与二级建设联动的模式还会得到进一步推广。”台湖镇领导对记者如此表示。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据记者了解,过去台湖的产业有诸多的食品、机械制造、家具等企业,且全部为占地成百、上千亩的项目,如今在与台湖接触的企业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类企业已经越来越多,而且所有在谈项目的用地都在100亩以下,这必将使台湖现有的产业发展空间产生出数倍于以往的经济价值。

新城下的新农村

由于现化代国际新城的定位,很多人认为今后的通州将不再需要农村。

但台湖反而觉得越是国际新城,农村越是必不可少,不过新城下的“新农村”却要一定真正体现出“新”意。

台湖对这个“新”所下的定义是:走到台湖农村要像走近了一个高尔夫球场,每个村庄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改造,通过挖掘当地文化,村村都会成为一个文化符号,都有各具特色的民俗故事,在这里看到的将不是大片种植普通农作物的农田,而是具有现代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对台湖来说,农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战略空间,农民会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市民。

眼下,台湖镇的农村已经全部实现了包括农村五项工程、“三起来”等在内的“十二项”工程全覆盖,对农村土地,镇里正在研究出台一些政策,争取把农民的土地先行流转到村集体中,形成统一管理。对于产业发展也正委托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制订全镇的农业产业规划。台湖希望把农村建成为二产、三产发展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

而此时,一些特色农业的发展项目也找到了台湖镇。记者在台湖采访时获悉,台湖刚刚与台湾一家企业签订了500亩的特色养殖种植园项目。

现在台湖已经有了北京独具特色的观赏鱼养殖基地、中国北方唯一的兰花组培基地,加上刚签订的特色种养项目,未来这里会成为北京独具特色的精品农业观光区域。农业为这个地区增强的将不仅是区域投资环境的协调性,还会在国际化氛围中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独有的自然原生态气息。

特色城镇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镇委、镇政府衷心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关心**镇发展,帮助我们研究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现将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恳请各位领导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一、**镇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镇位于绛县县城东南隅5公里处,中条山北麓,涑水河发源地,是一个多山多水多林的农业镇。现有11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分山上山下两大部分。全镇现有人口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千余人,山下6村2168户7748人,山上5村427户1163人。山下6村现有耕地20121亩,仍然以果树、粮食等传统种植为主,没有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增收渠道不畅。近年来,其人均纯收入持续在3000元左右徘徊,明显低于全省、全市、全县平均水平。长期以来,由于城镇建设多属自发的短期行为,政府管理不到位,缺少长远规划,厂商居三区交叉分布、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城镇公共设施功能不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群众意见较大。目前,建设管理民主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城镇功能齐全、安全文明整洁的新城镇是**镇一万名群众的热切期盼和迫切要求。

山上5村原有3858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他们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增收难、婚姻难等“六难”问题。2009年山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1500元,大部分村民生活仍十分困苦。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近几年,他们采取购买、租住、借居等不同形式临时迁居山下。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分析其原因:

1、从国家政策来看,近年来尽管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尤其是退耕还林政策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镇受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山区农民的耕地全部退耕后,每亩每年只能领取到150多元的退耕补助款,而现有的大部分林木没有成材,还很难给他们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他们基本上失去了用以维持生计的土地,同时也无法得到国家给与的每亩每年两季100多元的粮食直接补贴,与山下粮农相比,退耕还林没有使山区农民真正受益。

2、从周边环境看,涑水河源头的两峪水库限制了山区的经济发展。70年代,全县大搞水利工程,无偿占用了山区农民群众的大量耕地,村民们不讲条件,积极主动为水库建设出资出力,他们曾经为绛县的水利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可是,山区五村都分别位于**峪、紫家峪两大库区上游,两大水库每年几百万立方的蓄水全部灌溉了山下十几个行政村的几万亩耕地,而山区5村没有任何受益。此外,为保证水库大坝的安全,山区各村无法使用爆破技术拓宽和修建农村公路,导致出山的农村公路坡陡弯急,一方面使较大型载货车辆无法通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山区人民群众的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3、从生存条件看,**镇山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农民增收极度困难。目前,国家实行封山禁牧政策给山区农牧民亮起了红灯,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依靠放牧挣钱,这基本上断了他们的生存后路,他们只有依靠外出打工、上山采药等办法挣钱维持生计,此外,再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与山下平垣地带的农民收入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外,国家的各种惠农支农政策也没能使他们真正增收,政府投资的农村道路、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公益设施人均维护成本和因交通不便带来的上学、就医、买卖等其它费用都相对较高,山区居民无力承担。在我镇,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显突出,这也逐渐成为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关心关注和急需破解的难题。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发现把山区居民整体搬迁工程列入**镇特色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改变山区居民生存环境,提高山区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和唯一选择。

从山上山下两部分的农村发展现状来看,为农民群众找到增收渠道,为其创造宜居生活环境才是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重中之重。

**镇地处省级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同时又是绛县县城六万余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这又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发展经济的速度和方式,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上项目,不能盲目依靠发展工业,走“以工促农,以工养农”之路。根据县委、县政府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认真思考,提出了发展适合本镇产业实际的以商贸、旅游、餐饮、现代服务和高效特色农业等低碳、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此项工程是**镇历届党委、政府筹划多年、准备多时、决心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山区及靠山区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一项惠民工程;是加快**镇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优化当地经济发展环境的又一项招商强镇工程;是加快建设绛县后花园——涑源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保护中条山林区9万余亩林地生态环境的重点工程;是认真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库区移民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以及维护林区、库区人民核心利益的最佳结合和有效途径。

二、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

**镇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涑源北路、移民新区、高效农业区、千亩休闲型苗木基地、大型养殖园区、涑源峡谷漂流、**池旅游度假村、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工程,总投资2.289亿元,拟用6年时间完成。2010年要实施的重点工程主要是涑源北路建设和山区居民整体搬迁一期工程,同时做好其它项目的项目规划、可行性论证和招商引资工作。

1、涑源北路建设项目。涑源北路从中科晶电门口经五厂直通华信大道,全长2.87公里,按准一级公路设计,街路合一,总投资790万元。主要包括路基路面、桥北沟填方、管涵、人行道铺装、绿化美化、路灯安装、给排水等工程项目,计划在2010年10月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工程项目资金通过“社会力量捐一点,企业单位出一点,政府部门挤一点,工程立项跑一点,一事一议摊一点,房产开发补一点”的办法筹集。邀集城建、交通部门帮助规划设计,并聘请具备相应质资的单位承担工程监理。工程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2、山区移民搬迁工程。

按沿街商住房区和集中安置区两部分设计,总投资3000万元(商住房300间,投资1800万元,安置区150套,投资1200万元)。商业房为商住一体考虑,沿涑源北路两旁建设,间宽3.5米,进深10米,上下两层,每间附带同间宽,长5米的小院,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移民集中居住区按照**镇特色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住房建设为山区居民的经济、适用、方便考虑,分别建成两间两层,三间两层的独院,街道、广场、照明、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附属设施全部配套。新区的选址初步确定在**镇涑源北路两侧的**、东荆下、东荆上三村地域内的规划区内。具置由镇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后与三村干部群众商议。

搬迁计划是:2010年完成200户700人的搬迁任务,2011年完成150户500人的搬迁任务,2012年全部完成余迁,采用政府统一规划,群众自主建设和企业集中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搬迁对象主要为居住在**镇山区五村的现有农户、山区五村没有住房或暂时离开本村到外村或县城租房居住的农户、靠山村居住偏僻,存在“五难”问题的农户。移民新区建设工程资金采用群众自筹为主、政策资金扶持为辅的办法筹集。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得新区居民的住房财产化和商品化,让他们不仅有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也可以使他们的住房成为私人全权商品化财产,拥有更高的增值空间,扩大他们投资意识。同时,随着各农业生产项目的实施,还为**镇广大农民提供自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增收渠道,使他们在新区真正留得下稳得住。

3、高效农业园区、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养殖园区项目。

这三大产业项目是结合本镇人口分散、增收渠道不畅、区位特殊、资源丰富、产业受限、土地紧张的实际提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是拓宽我镇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全镇经济发展后劲的新兴优势产业。

500亩高效设施农业园区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以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和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为主,以高效、设施、现代农业为特色。经过协商,公司大块承租农民的土地,出资建成反季节果蔬区和高效高产农业区,然后分块返租给农民种植,公司聘请农业技术专家负责新品种推广和技术培训,各农户把收获的农产品交给公司统一出售,公司外运销售到全国各大市场,同时为公司制定最低保护价,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以经营批发北方干鲜果、蔬菜和中条山土特产为主,采用冷藏、包装、快运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发展成较具影响力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型养殖园区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以山西海王养殖育种公司的先进管理和养殖技术为依托,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城镇外转地区建设大型养殖场,返租给养殖户分散饲养,公司为饲养户有偿提供技术和种苗服务,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对接公司,内联饲养户,统一定价,统一销售,集中管理,公司、合作社、饲养户三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4、**池旅游度假村、涑源峡谷漂流、生态休闲型苗木基地项目。

这三大项目建设工程是**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做深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这三大项目的可研工作。

**池旅游度假村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该项目区拟建于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中心区域,根据现有的地理地形状况、景点分布和交通条件,并结合专家意见,将景区分为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两大类进行开发。自然生态类包括原始森林、中药材标本园、野生动物观赏园、梅花鹿天然养殖场、牛马羊大型牧场等;人工种植类主要是分片规模种植,主要种植适于本地生长的既经济实用,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初步设计有:花鸟虫鱼观赏园、大型绿化苗圃、名木古树认养园、各种果园、竹林等,努力做到一年四季有花开,一年到头有果吃。人文景观类:完善和扩大财神庙建设,开办佛教学院,开发涑水源泉,建设大型浴场、攀岩、竞技、狩猎、沙滩摩托、赛马、射箭、水上运动、江南水乡等项目。

涑源峡谷野外漂流项目,总投资500万元。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兴旅游项目,从各地已经开发出来的漂流项目看,三年基本都能收回全部投资。从**峪三岔河到**峪水库近五公里的河道,水量充足,青山环绕,地势险峻,风景秀丽,远离污染,是建设漂流项目的理想区域,我们计划多方吸纳资金,用2至3年的时间建成集峡谷漂流、水上乐园、景点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浏览区,为我县旅游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为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1500亩生态休闲型苗木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9800万。**镇多年来都有种植经营苗木的传统,在本镇有多家苗木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由此也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苗木基地建设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广大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苗木基地建设与休闲型建设相结合,是升级苗木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增收渠道,实施强镇富民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基地内建设有高、中档次宾馆、餐饮名吃城、度假购物中心、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并规划了一个占地200余亩的“晋南古文化博览园”,以晋南“古文化”为核心,以古民俗民宅居住文化为支撑,以**镇特有的山水休闲文化为补充,打造一个以旅游、休闲、体验、历史文化等为核心的创意集聚区;

**镇多年来都有种植经营苗木的传统,在本镇有多家苗木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由此也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苗木基地建设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广大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苗木基地建设与休闲型建设相结合,是升级苗木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增收渠道,实施强镇富民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基地内建设有高、中档次宾馆、餐饮名吃城、度假购物中心、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将苗木基地打造成具有休闲、旅游、购物等多功能的生活消费乐园。

在总体思路上,**镇将在未来五年内,以涑源北路建设工程为起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养殖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商贸业等绿色循环经济,不仅要让**镇11个村的9000多农村居民和3000多城镇居民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同时,也要提升**镇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对外总体形象。

三、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的准备情况

为认真做好**镇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磋商研究,并多次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制定了详细的《**镇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已提请**镇第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得到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

为提高该项目的可操作性,我们认真筛选了一家信誉较好、业绩显著、实力雄厚、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作为合作方,与其签订了合作意向。该合作单位主要是协助我镇做好涑源北路工程规划设计,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户参与农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园区的劳务、生产和经营等项工作。

特色城镇篇5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

1.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城镇化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发展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城市迅速成为改革聚焦的中心。20世纪末期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迎来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此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进入80年代后,中央进一步指出“加强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作为转移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平台”,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我国城镇化率加速增长的新贡献。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进入以人为核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201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诸如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和转型升级等问题逐渐凸显,国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要发展特色小城镇,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满足,人们对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要求也相应提升,乡镇发展特色小城镇已经势不可挡。

目前,国内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发展经济为导向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机制研究

①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胡雪峰(2018年)等在分析我国新疆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路径中指出,南疆特色小城镇产业应当抓住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机遇,积极转变产业发展结构,这为在特定区域下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了开拓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

②从旅游文化开发的角度。韦仕川、杨杨(2013年)等分析了海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他们认为在旅游引导下的小城镇建设是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使旅游要素依托乡镇就地聚集,形成就地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特色小城镇的发展。

(2)以体现价值为导向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地位作用研究

①从改善民生的角度。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是聚集资源和产业的平台,而资源和产业的运转需要人才的推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就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刘伯霞(2018年)认为特色小城镇建设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重点引入ppp模式,培育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实现特色小城镇产业富民。

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张立(2017年)在探讨特色小镇政策的延伸意义中指出,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改善我国小城镇建设整体发展落后的全貌,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吸纳社会资本,并将催生新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承担新一轮的城乡体制改革,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改革的新思路。

(3)以特色构建为导向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

梁洁、胡志华(2011年)在研究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时,认为城镇规划能够塑造城镇特色,在城镇特色构建过程中应该尊重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和根源,谋求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之道。

3.国外研究综述

特色小城镇建设最早发端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步伐起步较早且发展成熟,但是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由工业化造成的污染加重和城市交通人口压力过重的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花园城市的发展。国外的花园城市和特色卫星城市成为我们发展特色小镇的借鉴。

国外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

(1)特色小城镇建设路径研究。

paulKnox和Heikemayer(2013年)在研究小城镇建设情况时,以德国南部的一个小镇Berlingen作为分析对象,指出Berlingen作为德国南部自然资源型小镇,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地丰富的温泉资源,并以此顺势发展了小镇旅游业,提高了该城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此也构建了小镇特色。

(2)特色小城镇特色内涵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城镇特色是城镇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在国外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最早的学者应该是Kevinlynch。在上个世纪,他介绍了关于城镇的构成因素,城镇的特征与建筑之间关系的思想,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关注,并促进了小城镇的特色建设。

(3)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研究。

RolandBeshiri(2001年)等研究了政府对于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他们以加拿大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在不同产业的就业结构现状,认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应该制定适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外的小城镇产业发展尤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在小城镇产业发展过程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产出,这为我国发展和建设特色小城镇产业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样板。

4.总结

特色城镇篇6

关键词:马口;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特色小城镇一般是指城乡地域中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且分工程度或市场占有效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分的建制镇。它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比一般的中心镇、小城镇更能带动、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在拉动经济增长、启动农村市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一、马口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基本情况

马口镇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汉川市境内,东接武汉、北依汉江,是汉川市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枢纽。镇域面积58.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总人口10.1万,镇区人口4.61万,城镇化水平57.2%。该镇城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备,有主要道路数十条,其中省道蔡城公路、新北公路穿境而过,建成区主次干道总长23.63公里,硬化率达96%;有日供水万吨的自来水厂2座,供水主管道20.6公里,供水普及率98%;镇区绿化面积打36.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6.0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1%;有街心公园、广场、文化馆、业余体校、工人俱乐部、图书馆、儿童乐园等文体设施。

特色小城镇的特色要体现在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上,马口的特色就体现在它的工业方面,按照“一主两翼”的思路,形成了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光纤电缆产业和建材陶瓷产业为辅的发展格局,2006年该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5.6亿元。特别是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湖北纺织第一镇”,大力发展纺织工业,2004年该镇纺织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2亿元,2006年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8家,80万锭的纺锭规模占到全省的1/8,涤纶纱线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1/5,这对一个地方小镇来说很不容易。作为中国制线名镇、全国首批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连续三届获得湖北省“楚天明星乡镇”、湖北省重点镇的马口,成为了武汉城市圈中工业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典范。

二、马口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口在发展特色小城镇过程中,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思路,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对经济发展影响,如图1(传统经济模型)。

这个系统未能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而且这类问题相当普遍。协调特色小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并促进特色小城镇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如图2(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的经济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特色小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马口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所谓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实质就是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等多因素在具体时空立体交叉与动态互动中所形成的耦合力的外在特色表现。自然、社会、经济三个系统构成了有机复合体,其色是其外显特征。

从系统角度而言,无论小城镇发展迟缓还是迅速,都是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从动力机制看,特色小城镇发展的社会变迁推动力、制度政策引导保障力、地方行政整合力、法制规划规范力、城镇体系自组织力、民营经济促进力、基础设施助推力等,这些分力通过地方政府的具体整合,形成特色,组成了特色小城镇发展耦合力。

用数学公式表示:F=f(X1,X2,…Xm),其中F表示小城镇发展的耦合力;X1,X2,…Xm等表示构成F的各个分力;f表示各分力与耦合力F间的函数关系。在特色小城镇发展耦合力的构建中,结合地方比较优势条件,确定特色,形成发展主导核心力;进而依据现有基础,围绕主导核心力,构建各辅分力,在地方行政部门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管理、整合下,实现多因素在具体时空的动态交叉与立体互动,最终形成特色小城镇发展的耦合力。

对马口镇来说,耦合力“F”就是该镇的以工业为主、兼顾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工业型特色小城镇模式。工业型是马口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色,纺织服装产业是其核心主导力。F1,f2,…fm,则表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对F的影响系数。X1,X2,…Xm,则代表着产业发展、管理制度、公众素质等影响该镇工业型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因素。

四、促进马口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特色优势,突出产业建镇

所谓特色优势,主要是指特色经济、特色产业。这种优势往往建立在本地区位条件、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的自然、社会因素基础之上,是一种稳定、持久的竞争力。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可以很好的发挥其规模效益、集聚效益,从而带动当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促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这种特色优势马口已经具备,但产业优势不明显,“特色”的含金量偏低,该镇虽然在染纱制线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亦已初步形成了集纺纱、制线、服装于一体的产业链,但其产品档次仍然较低,难以走出国门。很多企业在生产技术、原材料和检测手段等方面,与国内的高标准都还有相当差距,“特色”优势还不足以帮助其实现从“湖北纺织第一镇”到“全国纺织重镇”的转化。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在完善工业园区内水、电、路、气、邮、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突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在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延伸链条、提高档次、增加中、高端产品和增加附加值上狠下功夫,强化特色优势。

(二)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兴镇

管理制度,作为构成特色小城镇模式“F”的一个分力,是关乎小城镇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利益、长期与短期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因此要求管理部门要立服务意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首先准确定位,在特色小城镇规划上作好文章,规划要突出马口的产业特色,围绕纺织服装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要完善建设的招、投标制度;再次要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在户口、用地、上学等方面简化手续,实行全方位服务,广泛吸纳资金、技术、人才落户。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加快推进经营城镇的步伐,采用冠名权、广告权、使用权、保洁权等办法,引进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经营镇区公用设施,形成特色小城镇建设管理的良性循环。依靠完善的管理,进一步增强马口特色小城镇的特色含金量。

(三)提高公众素质,实现素质兴镇

小城镇建设,人才是关键。公众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特色小城镇的发展。观念落后、素质差的人,很难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各种资源要素在他们面前也很难转化巨大的现实的社会财富。提高公众素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首先涉及到普及和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问题。要加强对特色小城镇决策管理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培训,尤其是对各级管理干部,特别是各级决策层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培训,应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使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克服自身的短视观念,不要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在普通市民中的宣传和普及,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积极宣传,把可持续发展观念灌输于民;要建立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完善、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其次要提高民营企业主的专业素质。调查中发现,作为小城镇建设主要经营者,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生产经营的战略决策眼光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专业人才,不少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要通过从高校常年高薪聘请高级专业和管理人才等方式,提高民营企业主的专业素质,从而

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长远要求,把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马口特色小城镇发展。

参考文献:

1、庄绪策,黄红发.特色小城镇与民营化――分析湖北汉川市小城镇的“特”与“不特”[J].小城镇建设,2005(7).

2、胡金林,颜弘.湖北小城镇发展模式与中部崛起[J].孝感学院学报,2006(9).

特色城镇篇7

关键词:小城镇;园林景观;山东

1相关概念

小城镇是指介于城乡之间的聚居地,由于地理因素及城镇发展状态,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存在着差距,但从基础条件上,逐渐接近于城市。小城镇作为聚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体系中的基础单元,起着连接城市与农村的作用。

2山东小城镇园林景观规划的现状

2.1小城镇本身发展缺少长远规划

小城镇由于本色存在的地理状况和现状,缺少重视,因此缺少规划,通常沿着河流和交通道路而形成,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其存在着与城市较大的差别,也缺乏长远规划。通常存在着交通道路复杂,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加大,小城镇的交通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出现了杂乱的交通现象,道路绿化基本缺少。不注重绿化建设,原有的破坏面积较大。使得整个城镇缺少公共绿地以,缺少优美的自然环境。

2.2小城镇园林景观缺少特色,模式化发展

如今的小城镇园林景观普遍是类似化,雷同化,同样的城镇入口、城镇道路绿化、城镇公园,甚至有些元素一模一样,缺少小城镇原本的特色,缺失了原有的小城镇内涵,无法通过园林景观体现。

小城镇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往往希望借鉴周边的城镇发展而发展,往往照搬照抄,形成模式化的发展,缺少融入自己城镇的特色,因此而缺失了小城镇本身独特的人文价值观,缺少了独特气息。

2.3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偏离生态,质量有待加强

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对铺装、广场的重视,往往期待是混凝土建设,而缺少对生态的重视,建设过程中,往往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对原有的现状进行大量改动,建设混凝土建筑,铺装也大多用混凝土,很少就地取材。

很多小城镇的公园绿化建设往往只是一个指标,很少注重公园或是景观的质量,在建设之后,由于施工质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后期往往存在着各种问题,而缺少建设后期的维护,园林景观的实质应用性有待加强。

2.4小城镇自然文化景观的退化,缺少传承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介于城乡之间的小城镇有着独特的形成原因,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了城乡的一致化,模式化,而缺少独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小城镇的自然人文景观被慢慢遗忘,缺少传承,整个城镇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退化和丢失,最终失去了小城镇独特的魅力。

3山东小城镇园林景观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结合本身特色,因地制宜,长远规划

城镇的发展应当具有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城镇因根据本身的地理因素、各自特色、现有的产业进行不同德定位,对其进行长远规划,现有的小城镇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规划思想。因此长远规划对小城镇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整体景观应当相协调,园林绿地形成体系,通过点、线、面等景观园林元素相结合,形成绿地体系,最终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2融入特色,打造个性化城镇

伴随着城市的多样化发展,小城镇的园林景观也应当多样化发展,形成独特景观,打造个性化城镇。

园林景观往往是体现小城镇本身内涵的手法之一,通过园林元素的组合,形成独特的景观依然成为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亮点。因此在小城镇的园林景观发展中切忌模式化发展,应当结合独特的人文元素,通过造园手法和工程建设,形成特色化、个性化园林景观。

3.3注重生态化建设,进行后期维护

由于当今社会在小城镇的建设及其园林景观的建设中,应当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及其整体的生态性。注重对园林景观建设后期的维护,如绿化维护和建筑的后期保养等。提高其园林景观的实质应用性。

3.4传承文化,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

由于小城镇存在着地域性和个人的人文特色,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融入小城镇独特的人文元素,结合自然景观和造园手法,通过不同的元素组合成特色小城镇景观,传承相关文化,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进行恢复和建设,最终展现小城镇独特的城镇魅力。

4总结

小城镇园林景观规划建设使得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体现了小城镇独特的人文气息,传承了其特有的景观要素。本文分析了山东当前小城镇园林景观规划中存在着缺少长远规划、园林景观缺少特色,模式化发展;园林景观建设偏离生态,质量有待加强;自然文化景观的退化,缺少传承等问题,提出了在小城镇园林景观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结合本身特色,因地制宜,长远规划;融入特色,打造个性化城镇;注重生态化建设,进行后期维护;传承文化,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等建议,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建议,为提高小城镇的园林景观规划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特色城镇篇8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理念;详细规划

[abstract]nowinsmalltownsintheprocessoftheplanningofthenaturalandculturalresourcesofseriouserosion,andpositioningchaosandtheiroutstandingproblems.theoverallplanneedstoprotectthenaturalecology,increasetheurbangreenspacesystemanditsowncharacteristics,planningandlandscapeecologicalplanning,etc,soastoachievethepurposeofthecourseoftownconstruction.

[keywords]smalltowns;ecologicalidea;Detailed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进入新世纪后“小城镇规划”绝对是国内社会主义发展大进程的标志性词语。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加上城市面积的大力拓展,中国已经处在一个高度现代化与飞跃性进步的特殊阶段。就城镇现代化发展而言,小城镇的规划已经显得及其关键,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城镇的大发展”的口号从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开始,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城镇规划中的生态特色概述

以宏观角度解读城市生态(Cityecology)概念,即在全面了解了人和自然之间关联所产生的伦理观念,这是依照自然生物学理论打造出的人文、生态、社会和谐统一的新式社会观,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在美国,上个世纪末就产生了以民间自发组织的与城市规划相关活动与方案,如纽约、德克萨斯、加利福利亚、新泽西与迈阿密等。这些规划活动与方案制定的计划成果是打造和谐、美满的社区,最终实现让商业化都市里的堵塞与臃肿不再出现在居民的生活中。19世纪中叶,美国开展了一场公园运动(thecityparkmovemem),G.p.march基于对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这一理论首先在美国得到了实践,许多城市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

二、当前小城镇规划的生态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一)规划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跟风

小城镇规划思想毫无地目的跟风大城市的规划模式,导致建设经过里盲目想快、想大、想好、想用、想优,最终城镇现有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规划工作毫无条理,所有的城镇都往一个样子打造,使小城镇的特色逐渐消失。建设理念效仿大城市,城市区域划分、交通布局等照搬大城市模式,以国家交通干线为轴发展,以机动车模式为先进的标志,结果是一些小城镇担负起了过重的交通压力,但又没有成熟城市的周边分流系统。

(二)小城镇规划的生态发展基础和意识落后

将客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基本环境改造、交通设施跟换与生态系统平衡,缺乏实质有效地的生态监管——基本设施发展之间的思想转换,这样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环境维护变得更加困难。于是很快浓缩了各种源自于机动车的环境公害,如公路干线穿城而过,造成严重的噪声和尾气污染,同时给城镇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景观规划严重不足,自然资源遭到破坏

现在大城市里已经开始认识到对景观进行规划的意义所在,在先进化的建设过程里融合环境的平衡观念,实现人们逐渐扩展的就景观享受的内在渴望。可是就小城镇规划而言,景观部分往往会被忽略,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生活环境之间关联被城镇规划所隔断,这样会降低民众就小城镇特色化生活的享受程度。并且,自然环境在城镇规划里被破坏,自然环境与人造景观得不到合理衔接,自然山水的底蕴被抹杀,城镇周边山林乱砍滥伐、自然河流不合理截流、河流水面堤岸随意固化,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体、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三、小城镇规划中的生态特色发展对策

(1)实现“绿色建设”

“绿色建设”的宗旨是在城镇规划过程尽量避免破坏环境,科学使用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发,完成就自然能源与资源的科学规划。在城市生活空间里最让人们接受的自然区域就是绿色生态,这也是小城镇规划环节中的关键所在。绿色生态网络规划的出发点,是要营造一个由不同类型、性质和规模的绿色生态体互相配合、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持久的绿色生态体系和完整生命网络。

(2)合理优化生态布局

确保过程中小城镇原有的平衡稳固的生态系统、景色秀丽的湖光山色及清心自然的田园风光不被打乱。实施环境等级区域的划分,考量、筛选城市空间。生活区、经济区、农业区、工厂区等都是小城镇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区域;有些城镇还有行政区、商业区、文教区、休养疗养区等。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并不意味着机械地、绝对地划分城市用地。

(3)重视生态景观的保护

小城镇规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最根本是得就其所具备的大环境实施全面研究,强调小城镇的特色,以及提高本土文化传承与风俗习惯的保留,把林木与森林建设放在规划首位;打造动植物的多元化也是生态性绿化活动的关键所在,其中,应强调近自然的植物配置模式。总之,只有绿化规模数量的扩大化,才能发挥绿地生态功能,才能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生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四、总结

小城镇规划里生态规划理念实际运用中产生的问题与不足的原因;小城镇整体的发展计划和其规划方向目标之间相互推动、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利于小城镇的向前发展,这些不但是提高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还是国内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其显现出来的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小城镇原本具有的山水风光、田园气息和传统风貌等被丢弃,自身的风格特点、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被忽视,导致各小城镇性质相似,毫无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必须得把环境放在首位,还得及时处理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难题,城镇的规划工作必须得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2]叶文虎、全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7卷第3期。

[3]刘则渊、姜照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4)。

特色城镇篇9

【关键词】:小城镇;需求;山地建筑;地域性语言;生态低碳

[abstract]:thisprojectisto"createageographicalcharacteristicsofmoderntown,andcanbecome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inShanxicharacteristicdemonstration"asthemaingoal,madefourmajorstudies:the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andlocalarchitecturalstyleresearch,Chineseandimperialvillagemetrotownconstructionsituation,baselandpresent,pastpresentfuturelocallivingneeds,thusexcavatestheprojectlocation.

[Keywords]:smalltown;demand;mountainbuilding;regionallanguage;ecologicallowcarbon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为全国各个区域积极推进特色城镇化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的形式下,煤炭促旅游,旅游经济拉动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山西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之一。

皇城相府旅游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是在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山西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的一种全新模式的探索。

2、项目概况

本项目用地位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的樊溪组团史山村附近,是经过晋阳高速公路,进出中国五a景区皇城相府旅游经济区的门户。距皇城村约2公里,距阳城县城约13公里,距晋城市区约25公里。

本次设计的区域为樊溪组团地块,规划范围东起史山村委会,西至樊溪河,南靠史山河南侧的丘陵坡地,北邻东裕山丘,东区规划用地东西长约1400多米,南北宽大概控制在150——400米之间,规划用地面积约34.4公顷(515.5亩)。

3、规划三大特点

本项目以“营建一个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居住小镇,并能成为山西小镇建设的特色示范”为主要规划目标,“以自然、朴素、节约资源”为原则,作了四大研究:皇城传统文化特色及本土建筑风貌研究、中国及皇城村新城镇建设近况、基地用地现状、过去将来的当地居住生活需求等。从而发掘出本项目的项目定位,明确了本项目的三大地域特色:

特点1、晋东南具有山水风情的现代居住小镇

1、山体北侧开发、南侧保护。

2、中心挖湖蓄水、临水而居。

特点2、传承皇城传统建筑特色的新现代建筑群

1、注重对皇城相府建筑的详细研究,探寻皇城现代建筑造型的正确方向,形成皇城新建筑的地域性语言。

2、布局采用围合式的院落空间布局,强调与山地地形的融合和协调;建筑色彩采用皇城相府建筑主体土黄色彩为主色调,配合周边地形的土红、灰白色彩为辅色调;在建筑细节上更是挖掘了皇城相府特有的建筑特色符号,如门窗、瓦檐、砖墙等。

特点3、满足当地居住者过去和未来的生活功能需求

1、重视现代居民生活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如布置了体育健身设施,便利的生活服务系统,完善的邻里空间等。

2、调研了解传统生活方式,延续传统。本项目调研了解当地居民乐于保留的一些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需求,并表现在规划功能的设置中。

4、特点1——晋东南具有山水风情的现代居住小镇

4.1、史山河岸线做法

不改变原有驳岸,仅在原有河道两侧覆土植草,形成弯曲自然的缓坡草坪驳岸,沿水放置自然岩石或鹅卵石,水边种植水生植物,从而改变原来枯水期河床,无景可看的问题;

4.2、史山河两侧自然朴素的延伸带

史山河南侧:健身休闲主题公园

在小镇广场对面拓宽河面形成较开阔的湖面,使该区域背山面水,创造优美的景观;沿湖边建大片平整草坪供小镇居民健身休闲。草坪上设置有散步道,并可以在这里骑车游览。

史山河北侧:主要道路景观带

道路两侧以缓坡草坪结合自然排列的行道树绿化为主,行道树或疏或密,使两侧的水景、山景时隐时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4.3、小镇广场,居民与游客互动

由四部分组成,为居民提供生活休闲健身场地的同时也成为游客和居民互动的场所。

草坪内广场:由活动草坪及儿童溜冰场地组成,为儿童提供的活动场地;

树阵活动广场:是形象入口区,人们可从退台式树阵广场进入市民活动广场,舞蹈健身聚会场地;

林荫休憩区:缓坡草坪上挺立着高大的乔木,人们可围坐在林荫下的圆坐凳休息;

滨水区:由滨水木栈道,亲水茶座,欣赏水景的最佳场所。

4.4、北侧梯田状的山,太行山脉看风景

北侧山体的梯田,可种植桃、梨、苹果等果树,即可增加该处山体的绿量,使其成为小镇的北侧绿色背景。开辟游客游步道,通向山顶,吸引游客登山看景。

5、特点2——传承皇城传统建筑特色的新现代建筑群

地块内部可利用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为皇城相府古堡建筑,研究它们的特色,可以为本项目建设发现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手段,经初步分析,比较有操作性的切入点按重要性,依次为“色彩”、“布局”、“典型设计符号”这三个方面。

5.1色彩

皇城相府古堡建筑主色调为土黄色。辅助色是土红色和青灰色。土红色是土黄色在长期风雨侵蚀的演变色,青灰色是土黄色城墙颜色脱落后砖墙的原色及柱础、外墙底部的石材色。

在皇城村今后建设的现代建筑色彩中应使用这些主色调、辅助色。

主色调土黄色系:Sm1:0451—0453,0461—0463,

Sm2:0454—0455,0464—0466,

Sm3:0456—0457,0467,0476—0477

辅色调土红色系:Sm1:0541—0542Sm2:0543—0545Sm3:0546

青灰色系:Sm1:1491—1494Sm2:1495—1496Sm3:1497

——色彩体系详见《建筑通用色卡》

5.2、布局

四合院格局承载着北方传统邻里文化的院落空间,是人们日常交流、活动的必要场所。

5.3、典型设计符号

1)墙面:涂料、石材。

2)屋面:深灰仰伏板瓦。

3)屋顶形式

双坡屋顶:1-2F传统民居采用双坡屋顶,有挑檐。

平屋顶:山地民居多采用平屋顶,与自然山体融合较好。

4)门窗

门窗洞口细节:木材与石材组合压边

门窗颜色:红色、黑色

栏杆颜色:红色

5)门斗

样式:作为在建筑物出入口设置的建筑过渡空间,层次丰富,雕刻装饰精巧。

材料:主料木材,辅以石料柱础。

以上传统设计符号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又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加以采用。此外还有“窑

洞”它是功能空间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穴居式”范例。外观朴素,冬暖夏凉,舒适节能。

6、特点3——满足当地居住者过去和未来的生活功能需求

6.1、城镇化建设现代生活功能需求研究

本项目规划设置一系列满足现代生活的功能设施,提升安置居民的生活品质,营造现代化生活享受的小城镇氛围。经深入研究,本项目城镇化建设现代生活功能需求如下:

6.2、城镇化建设可能需要延续和更新的传统生活习惯功能需求研究规划在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延续部分优良的传统,满足当地居民传统生活习惯的要求。经研究,本项目可延续或更新传统生活习惯的功能需求如下:

7、结语

现代化的小城镇建设,不在基于满足简单的住房要求,而是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生活的舒适度、自然景观的完善上。

规划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从皇城传统文化特色及本土建筑风貌研究、中国及皇城村新城镇建设近况、基地用地现状、过去现在将来的当地居住生活需求四个方面深度挖掘而总结规划的三大特点,并体现在规划设计之上,使得本项目区别于其他一般小城镇建设,表现的更加有深度,也更加专业。

参考文献:

[1]《皇城相府旅游经济区特色城镇化规划》,2010

[2][美]兰德尔.阿伦特《国外乡村设计》,2010

[3]《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与管理》,2008

特色城镇篇10

【关键词】安徽;城镇化;思考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战略选择。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安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均得到极大的跃升。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重大战略平台的推进,安徽开始步入到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发展也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安徽只有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推行合理有效的城镇化战略,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得突破性发展。

一、安徽城镇化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随着安徽省中心城市带动和统筹城乡战略的大力实施,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全省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1年的44.8%,年均增长1.55个百分点,是建国以来全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7.5个百分点缩小到6.5个百分点。虽然安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是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2011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比东部发达省份广东落后21.7个百分点,比江苏落后17.17个百分点,比山东落后6.1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安徽城镇化水平位于倒数第二位,仅高于河南。

表12011年全国与东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2011年统计公报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安徽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从横向比较看,城市综合实力仍相对较弱,带动力不强。到2011年合肥市年末常住人口为752.1万人,gdp为360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0.9%和23.8%:而同期武汉人口与gdp分别占湖北的16.1%和34.5%,长沙人口与gdp分别占湖南的10.6%和28.9%,与之相比,合肥经济影响力明显不强。

(二)城市基础设施及功能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安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起点较低、欠账较多、同时受地域、财力、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功能还不完善,城市形象亟待提升。

表22011年我国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由于城市功能不完善,大量人才和劳动力外流,严重影响安徽城市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保证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城市建设融资规模。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资金保障。

(三)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社会矛盾

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民工的利益和基本权利被忽视,在基本生活条件、生产安全、劳动报酬、工伤保险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保障。

第二,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后,劳动技能不足而缺乏就业机会,生计得不到保障,又未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给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

第三,城镇拆迁的补偿不完善。部人员安置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拆迁不规范不透明,拆迁补偿不能及时到位,甚至有时还会发生野蛮拆迁行为,致使“城中村”集体土地上的拆迁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二、加快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

安徽在“十二五”时期,要坚持走安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施集聚发展、统筹发展、分区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战略。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优化全省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核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重点组织实施“11221”工程,推动合肥市建设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以芜湖市为中心的滨江城市组群,发展20个以上县级中等城市,培育200个左右特色镇,实施万村规划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优化省域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不断促进城镇扩容提质,实现全省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一套城镇化推进机制,统筹指导、协调全省城镇化工作。安排城镇化专项资金,加大对城镇化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重点用于省级事权的城镇规划编制、有关试点与示范工程项目的引导。

积极争取国家在财税、土地、投融资、项目审批等方面支持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扩大“先行先试”权。选择一部分县城和中心镇,进行“扩权强县”、“扩权强镇”试点,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则放的原则,扩大基层政府自主发展的权力。

第二,开展对城镇化发展的考核评价。建立一项城镇化考核评价制度,及时科学地监测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过程,全面系统地反映全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省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城镇化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市、县的城镇化工作进行测评,确定有关城镇化的考核指标,纳入安徽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

第三,启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省级工作部署。出台加快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文件,结合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重要战略,举行主题性城镇化发展会议,使城镇化发展会议召开周期常态化,积极探索创新,共同把安徽城镇化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作出更大贡献。

(二)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第一,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抓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明确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城镇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将城镇化发展与注重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加强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严格依法编制和变更规划。

第二,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着眼长远发展,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功能配套完善的城市建设要求,统筹建设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推进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地下管网一体化建设,加强城镇综合交通和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消防、防震、气象等公共安全设施,合理布局商场、学校、医疗、文体中心等服务设施,提高承载能力。

第三,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积极探索依法管理、长效管理的科学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形成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营造整洁有序、和谐舒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环境。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塑造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三)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把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作为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以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统领,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合淮同城化,优化资源配置,聚合发展能量,形成整体优势,把合肥经济圈建成接轨长三角、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圈品牌。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调合肥和芜湖双核带动,打造皖江城市带。将芜湖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省域次中心城市定位,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

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积极推动安庆、蚌埠、阜阳打造成为皖西南、皖北、皖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促进黄山市加快建成国际性旅游文化城市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

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支持其他城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力和带动力,尽快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大中城市。

(四)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推动县域内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加大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按照建设中小城市的目标,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继续培育有基础、潜力大的中心镇,加快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特色经济强镇,使之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五)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目前安徽城乡一体化水平依然相对较低。城乡一体化既是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体现。一定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进一步放宽城镇迁移入户条件。

探索完善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市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资源向进城农民开放,促进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

加强土地政策与户籍政策的配套衔接,按照“自愿有偿、综合配套”的原则,依法有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和淮北市完成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支持有条件的市县积极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市县编制好规划、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徐鸣.新形势下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0(9)

[2]钱振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

[3]陈晓亮.新形势下的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问题求解——评《城乡统筹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导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