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36:28

互联网金融篇1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业、金融业、电子商务业深度渗透与融合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金融模式。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的风生水起,互联网金融渐成热门话题。2013年6月以来,随着余额宝的大红大紫、余额宝模式的频繁复制及“类余额宝”互联网理财产品即“宝宝军团”的风起云涌,互联网金融迅即成为了金融市场的新宠。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互联网金融持续发酵,有着深刻的变革意蕴,人们围绕互联网金融的讨论更是络绎不绝、铺天盖地。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梳理,不难发现,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形形色色的讨论并非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定义之上,即并非站在同一个维度、“频段”上,定义模糊、概念乱象始终存在,各种界定与解释令人眼花缭乱。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就是其中一典型。

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的由来

一般认为,谢平教授是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界定者。他认为“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自愿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1]谢平教授的研究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但也有人认为,谢平教授给出的定义过于理想化、乌托邦化,尽管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有声有色,严格意义上的符合谢平教授诠释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却并不存在。如此一来,概念的重新界定乃至争论,在所难免。

有一类观点习惯于把所有涉及到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经营模式,都纳入互联网金融范畴;另一类观点对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作了严格区分,即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领域才是互联网金融,而金融企业使用互联网手段被界定为金融互联网。2013年6月马云提出:“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其实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金融行业也需要搅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进来进行变革。”[2]在马云的理解中,金融行业拥抱互联网不算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互联网,互联网行业拥抱金融才算互联网金融,马云的观点广受推崇。由此,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两个词看似接近,意蕴却大相径庭,前者突出互联网公司,后者突出的是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期望的是金融互联网,由自己主导金融和互联网的融合,而互联网公司期望的则是互联网金融。然而,这种纯粹从主体出发作出的概念划分,有意无意间把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对立了起来,排斥了两者融合的可能,引发了一系列“口水战”,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我们注意到,监管层的态度似乎并不主张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截然对立。《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互联网金融专栏”指出:“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也在不断发展,以中国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交通银行‘交博汇’等为代表的平台日渐成熟。第一家网络保险公司‘众安在线’于2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办,并于9月29日由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复开业。”[3]央行在其年报中,旗帜鲜明地把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与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理财并行罗列,视为互联网金融的子范畴。内中暗含的逻辑是,一切依托互联网技术或借鉴互联网模式所开展的消除行业痛点、优化成本、提高效率的行为模式,都应被纳入互联网金融之范畴。窃以为,这种以充实互联网金融内涵来超越概念之争的做法,更贴近互联网金融种类多样、形态各异、蓬勃发展的事实,也更经得起推敲。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的背后考量

1.刻意与传统金融机构划清界限。金融是一种门槛极高的商业形态。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业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金融机构处于牌照管理、分业严格监管、利率管制的状态,准入门槛极高,局外人很难进入,拿不到相应牌照就成立不了相应的机构,也就做不了相关的金融业务。如今一些互联网公司扛起互联网金融大旗,在没有获得相关经营牌照的情况下,以互联网技术包装事实上的金融行为。此时掀起一场概念之辩,不失为一种策略选择。(1)在一定程度上把金融和非金融的界限给模糊了,便于打政策上的擦边球;(2)有利于示好监管当局并赢得舆论支持,尽可能减少来自各方的违规争议,回避诸多“成长的烦恼”。果不其然,监管当局也乐见其成,并给予了足够的宽容。有些互联网金融企业还趁机演变成了“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金融机构”,从事着跟传统金融机构一致的金融运作,并想方设法把规模做大,以图最终形成“生米煮成熟饭”、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的局面。

2.谋求监管套利。银行业普遍抱怨,互联网企业不用牌照,没有注册资本的限制,没有这样那样的监管成本。此抱怨不无道理,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法律地位不明确,业务边界模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由于银行业长期享受着制度性优越,加之低成本吸储的“制度性合谋”、久居神坛的傲慢、无暇顾及长尾市场等诟病,银行业的抱怨淹没在民众的指责、唾骂中。不可否认,有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优势并不在于互联网技术,更不在于互联网给金融带来了更好的风控能力,实质在于暂时没有纳入监管体系,或者说突破了监管,进入了监管空白地带,实施着监管套利的行为。例如,注册资本一亿元的小贷公司,受到严格的监管,最高业务操作上线即最高负债额度为1.5亿,而注册资本一百万的p2p网贷公司却可以做到几个亿的规模,两者强烈的反差所折射的是,典型的监管不一致所引发的p2p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

3.争夺话语权主导权。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有人认为是去中心化,也有人认为是去中介化,两种理解算比较接近。按此逻辑,金融互联网之所以与互联网金融产生概念上的分野,就在于其并非主张金融脱媒。然而事实上,余额宝模式既没有真正实现金融脱媒,也没有真正达到去中心化,却依然被视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范例。可见,互联网精英不遗余力挑起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之辩,其“醉翁之意”并非在于是否脱媒的纠结,而在于金融话语权、主导权及行业利益的争夺,折射的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攻守关系。马云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改变银行”与“银行改变”,其侧重点不同,攻守关系迥异,前者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突出的是互联网行业的主导作用,后者强调的是金融互联网,突出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众所周知,在传统经济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也时常发生到底应由互联网精英主导还是由传统行业精英主导的争论,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正是这种争论在金融行业的具体贯彻。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话语权主导权的争夺更加重要,也更加激烈。

三、互联网入局金融业与金融业拥抱互联网,构成互联网金融的两个演进路径

如前所述,这场非此即彼的概念之争有着先天的狭隘性,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真正厘清、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创新并无帮助,且容易在实践中造成割裂与混乱。充实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内涵,把金融互联网看成是互联网金融完整业态的一部分,是有效超越这场概念之辩的最佳选择。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业切入金融业与金融业拥抱互联网,与其说是一种攻守关系,反映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态势,倒不如说是互联网金融演进的两种不同路径,相辅相成,遥相呼应。再者,互联网与金融的共存与融合是大势所趋,互联网的扩散性、渗透性,与金融产品服务独特的严谨性、保守性必然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这个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不应是单向的过程,而应该是互联网切入金融与金融拥抱互联网的双向过程。这个融合过程大体上要按三个阶段演进。

1.攻守阶段。互联网企业借助成本优势、效率优势、渠道优势、体验优势,以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相对薄弱的长尾市场特别是小微客户作为切入金融领域的最佳突破口,实现对金融业务的搅局,形成鲶鱼效应,震撼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传统金融机构则在网上银行、信用卡商城等基础上积极发展电商乃至“类余额宝”产品等,建设和优化平台,逐步培育客户的粘性,以化解困局。监管层也在为要不要监管、由谁来监管、什么时候监管、怎么监管等问题而绞尽脑汁。

2.形成交集阶段。备受冲击的银行业逐步意识到中小客户的数据价值,开始着手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客户群体下移。互联网企业则完成用户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服务对象逐步从微型客户向中小型客户拓展。银行的“下沉”与互联网机构金融服务的“抬升”,使得双方的核心客户群体形成了交集。在这个阶段,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暴露较为充分,监管层在一致性监管问题上,政策逐渐明朗,但竞争程度更趋激烈,同质化竞争现象有所抬头。

互联网金融篇2

而就在不久前,德国政府成为全球首个认可比特币合法货币地位的国家。虽然比特币是庞氏骗局还是技术创新尚需时间检验,现存的各种不确定性却并没有阻滞其影响力的扩散。在我国,部分淘宝店铺开始接受比特币的使用,一些慈善基金会也陆续接收到比特币形式的捐款。

互联网货币为民众认识互联网金融开启了一扇窗,真正引起到其中的是一段时期以来,在资本市场持续发烧的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以及今年6月传统金融业遭遇“钱荒”压力之时,互联网金融却是风生水起,呈现出高速发展势头。

然而,互联网金融是什么?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专业人士指出,这是一个双向演进,“一方面是互联网公司从事创新型金融业务,比如互联网虚拟货币、第三方支付等。另一方面是传统金融业将自身业务互联网化,从事与互联网相关的业务,比如电子商务。而未来两者的边际会越来越模糊。”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此前曾总结出互联网金融的六种模式,都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产品或平台,包括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如余额宝)、p2p贷款模式、众筹模式以及互联网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归纳了互联网金融的三个模式:第一是传统的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提供服务,即大家熟悉的网银;第二种模式类似阿里金融,自身具有的电商平台为开展信贷业务提供了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第三种是p2p模式,这种模式更多的是提供中介服务。

无论模式有多少种,目前互联网领域最受人们关注的主要领域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模式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资服务平台。有数据统计,2012年互联网支付的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2012年p2p网贷平台有300家,交易额超过200亿。

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金融模式不断创造着行业神话,今年6月13日,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正式上线,此后余额宝的表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1.56万,上线两个月,完成的销售额达到200亿元。

余额宝的推出在业内引起震荡,紧随其后,国内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新浪“微银行”,腾讯的微信5.0中加入了支付功能,此外苏宁、京东也围绕自身的业务布局供应链金融。有人说,互联网金融激战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传统金融业也在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业态。

冲击传统金融业?

互联网金融行业之于传统金融业究竟是不是“狼来了”?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如果传统金融行业是大象,那么互联网金融行业连只蚊子都算不上。”言下之意还是在说传统金融业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而且目前无论是传统金融业还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者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基本一致。

互联网金融带给传统银行业的更多的是启示和舆论压力。在此之下,我们看到银行也在发力互联网金融领域,实现金融互联网的转型。

据业内相关人士介绍,“银行的业务结构、规模、成本压力决定了它们只服务了少部分客户,更多是服务不到的。互联网上的成本很低,可以创造需求,是现有金融机构非常有力的补充。虽然把互联网金融行业比喻为蚊子,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包括它服务的人群是作为传统金融业的大象所不能服务的。余额宝的200亿看起来很吓人,但是对银行来说依然规模很小,但是毕竟也是跟银行抢客户,银行也会做出一些反应,所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兴盛会刺激银行观念上的一些转变。互联网金融业非常重视带给用户很好的体验,包括银行也在做网银,但是与支付宝相比,用户会认为这个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如今的竞争可能会促使银行更多的往这个方面转变。”

电子银行的普及是银行业实现金融互联网的发端,如今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传统银行业逐渐向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探索,建设银行推出善融商务,招商银行推出“手机钱包”,中信银行推出“摇一摇”转账支付功能等等不一而足。

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兼银行业主管陈文辉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旨,主要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科技手段、客户黏度和数据分析能力,以更好的客户体验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在国内,这些新的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填补了传统银行未能满足的零售及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但如果他们未来进一步发展支付及交易服务、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及咨询业务等,将对传统银行正着手发展的业务领域构成影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这些新的市场参与者建立全新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生态圈和商业模式,并作为面向客户的主导者,而传统银行只能变成其中一个服务提供者参与生态圈的运作。埃森哲一项针对成熟市场进行的研究显示,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业务,包括支付及交易服务、按揭及消费信贷、财富管理及咨询业务,可占到银行收入的40%。换另一个角度,这也是其他互联网市场参与者的竞争对传统银行威胁的部分。

当然,在这样的定位下,传统银行业可提升自身的产品处理和服务能力,针对这些全新生态圈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成为最佳的互联网公司的支持银行(聚焦这种公司银行业务,而非直接面向零售或中小企业客户)。我们提倡传统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进行产品、服务及渠道方面的创新,使他们能与互联网金融在全新的生态圈中进行竞争,甚至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来发展自己主导的生态圈。”

8月1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央行已经做好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在技术和条件上的准备。这无论对传统银行业还是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都是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利率市场化会对整个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变化。现在的银行还处于吃利差的阶段,创新、服务意识、客户体验都不是那么好,所以一旦利率市场化后整个金融业的竞争会激烈起来,这样会有很多银行走出来,真正做强,现在很多机构都是大而不强。”

地方政府抢滩阵地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引进和扶持互联网金融企业既能充实当地财税收入,又能消减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意识到这些的地方政府对待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明显主动得多。日前北京市首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落户石景山区。为了配合这项行动,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印发了支持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试行办法。《办法》提出设立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基础配套设施等。同时,自今年1月1日以后新设立或迁入石景山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三年内每年按其对区财政贡献额的50%提供金融创新资金支持。此外,还提供租房补贴、一次性开办补贴等优惠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办法》特别强调了要提高互联网金融服务民生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线上、线下多层次服务体系,在融资规模、周期、成本等方面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服务,提升融资效率。对于那些通过互联网模式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金融机构,则按照相应额度给予一定补贴。

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在信息不对称,现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让缺钱的和有钱的在这个网络中零距离,点几个关键字就可以找到很多跟企业匹配的金融产品,无论是担保的,小贷的,还是保险的,信托的。”

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易宝支付在一年前入驻基地,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平行的,尤其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很多企业的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零距离接触。要得到企业的信息,除了传统银行的评级外,还多了很多途径。比如易宝去年的短期放贷超过200亿元,而且没有抵押。为什么可以放贷?我们有这家企业留在我们支付平台上的很稳定的交易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帮助我们判断是不是放贷。所以这是不需要抵押的,这是由互联网数据带来的价值。”

目前,北京石景山区和海淀区都已经出台了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在全国,包括江西省赣南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以及浙江宁波、杭州等多地政府也已经将注意力聚焦到互联网金融行业。

下一个泡沫?

面对如雨后春笋般茂盛生长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已经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互联网金融有可能会如同两三年前盛极一时又迅速消亡的团购网,成为互联网历史上的又一个泡沫。”

不能讳言,这个行业确实存在风险。首先就是政策风险。如今,多方人士已经围绕着该不该监管,如何监管的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直言,“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产业,其中确实有一些鱼龙混杂,而且到目前为止全国没有一个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标准。我们没有对其进行监管一方面的原因是这个行业目前确实令人看不透。我们的态度是凡事一定要让它做起来,发展中探索规律,然后再来规范。”

缺少监管的同时,低门槛也为参与到互联网金融中来的从业者提供了便利,信用和道德成为了主要的约束力。2012年6月,p2p网络贷款公司淘金贷携款跑路事件被认为是我国首例p2p贷款界的旁氏骗局,而淘金贷所采用的第三方支付“直接收取”模式也成为互联网金融p2p网贷模式的一大技术隐患。

除了加强行业自律,对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此前曾强调,互联网金融有两个底线不能碰: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

互联网金融篇3

虽然互联网金融颇有星火燎原之势,但业界对其本质及未来的看法却存在很大分歧。乐观者认为,这是独立的金融模式创新,是革命性的力量,将造就“金融脱媒”的前景。怀疑者则认为,这只是金融业务的技术性变革,是暂时的繁荣和阶段性的产物,最终传统金融仍将“收复失地”。尽管如此,各方对于互联网金融在成本、渠道和数据方面的独特优势仍是有共识的,对于其所面临的风险也有着理性的估计。

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其得以服务于被银行所忽略的大量小额货币持有者和小微企业,拓宽了他们的投融资渠道;在通讯技术的配合下,亦可以普及对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基本金融服务。因此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务的空白,体现了一定的普惠性的特征。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金融是一匹黑马,也是一只牛虻。它几乎解决了金融赖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基本假设(如信息不对称等),从而挑战了金融业固有的服务模式和盈利空间,造成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普遍紧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具有流量和大数据优势,传统金融机构具有风险控制和高端服务等核心能力,如能强化差异化战略乃至进行“合纵连横”,将竞争关系变为竞合关系,未尝不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宏观上,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是在金融市场准入、要素价格改革和强化市场主体方面着手,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目标。互联网金融一方面拓宽了交易范围,扩大了主体消费、投资的自,另一方面将受管制利率控制的资金集中投放到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同业市场,间接推动了存款利率上限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将银行存款分流到直接融资市场,因应了金融改革的大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一种推动力量,并不为过。

互联网金融诞生于中国金融压抑和监管空白的背景之中,其在监管合规、风险控制以及服务创新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的发展尚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比如,在互联网思维与金融功能之间,互联网企业如何实现完美对接?在风险防范与鼓励创新之间,监管层如何把握平衡?互联网金融面临怎样的创新空间与现实约束?互联网金融引发的变革浪潮提出了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邀请了各方专家集中探讨这一兼具现实性和前瞻性的问题,期待给读者提供有益启示。

――《学术前沿》编者

互联网金融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破土,一直处于相对平稳发展状态,在中国却出现爆发式成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金融市场相对封闭,金融机构竞争不够充分,市场空白较多,大量投资者和融资者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市场的力量一旦发现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便疯狂成长。

――张承惠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的条件下,相比清理、修订和制定等立法工作,当下对于公民、企业和政府部门,更要重视和强调“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即遵守和执行现行的法律。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同样不是法外之地,从事互联网金融活动应该尊重和服从现行的法律规定,严守政策和法律的底线。

――黄震

互联网金融时代,既不能安于“野蛮生长”的市场现状,也不应该由政府简单地进行行政干预或实施“父爱主义”式的产业促进。作为起点,最为重要的是跳出原有纯粹基于金融或技术的单一分析视角,从信息与金融学科融合的角度,努力构建足以支撑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体系和政策研究框架。

――杨涛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在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金融体系注入了新的理念和变量。互联网金融在负债端、成本端和销售渠道上已经展示出显著的优势,在资产端也采用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互联网金融重视客户体验,高举普惠旗帜,积极满足“长尾”客户金融需求,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温信祥

互联网金融篇4

从野蛮生长到低谷徘徊

泛亚、大大、e租宝之后,显然还会有更多“宝宝”“财富”陷入风险,涉案金额也从几亿到上百亿。从媒体报道来看,从快鹿系平台收存资金风险,到北京天恒泰财富涉嫌非法吸存,再到上海中晋资产被立案调查,中国互联网金融在刚刚过去的春天爆出更多麻烦。即使陆金所之类业界领头公司,也放慢了ipo步伐。

去年是小甜甜,今年是牛夫人,说的不是过气网红,而是当下互联网金融乱象,新一轮整治正在开始,也注定未来各类跑路以及调查新闻还会继续。根据银率网统计,截至2016年3月底,中国全国正常运营平台共2572家,连续四个月负增长,2016年3月全国新成立p2p平台仅4家,环比上月减少66.7%。截至5月下旬,累计新增问题平台已达137家,其中跑路17家,失联82家。

在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的时候,部分业界人士将其视为放松监管的不二途径,为互联网金融站台喊话更是屡见不鲜,当时如果对于互联网金融提出质疑,近乎走在金融创新对面。放眼当下,即使最为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多数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银行信托的变体,昔日创立之初改革金融系统解放金融抑制等华丽许诺不过尔尔。

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对已有金融机构分类监管已经相当完善,当互联网金融出现之际,更多以观望态度观察,这一态势其实提供了互联网金融行业集体爆发的时间窗口,成为不少人借机掘金的机会,无论是合法途径还是灰色途径,监管空白也成就了业内业外闯入者公认的黄金机会。

从更大的图景来看,不少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野蛮生长,本身源自企业与居民被压抑的需求。在金融抑制之下,从企业端看,由于不少信贷资源被投放给回报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导致不少民营企业存在未能被满足的融资需求;从居民端看,现实之中的资产价格暴涨使得民众对于投资回报有了更高期待,这导致银行存款利息甚至银行理财产品难以满足居民投资需求,于是各类回报率高于10%的信托产品甚至回报率更高的p2p产品成为近些年的热门之选。

企业与居民两端,双方以往未能被充分满足的金融需求一拍即可,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运而生,甚至部分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作为其股东企业的融资平台之一,隐性肩负着为集团融资解困的目的。存在即合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勃兴繁茂,源自社会自身的需求,然而不可否认,不少产品的本质并非产品创新,而只不过是监管规避,以各种非金融身份享受金融业务之便而已。在资本推波助澜之下,互联网金融公司规模不断壮大,门市从热门商圈开到居民小区,从邮件营销到电话营销再到各类名人站台,其活跃程度甚至超过银行。

为何降温?

在中国工商银行资深研究员史晨昱看来,互联网金融景气骤降可归因为以下几点。一是金融泡沫退潮。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移动支付、众筹、网贷、p2p、民主金融等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并迅速普及。一时间,互联网金融被赋予未来金融发展主流的定位,承担着远超于其能力所及的热望,从根本上激发了民众的投资和投机的热情。多数人只知道它可以带来快速收益,但它本质究竟是什么,又是怎样运作的却不甚了了。

二是市场被庞氏骗局柠檬化。信息经济学中著名的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商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由于无门槛、无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可谓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但也为诈骗活动变相提供了平台。地下钱庄、民间借贷披上互联网外衣,“互联网+非法集资”趋势明显。部分p2p网贷平台搞资金池,大量开设线下理财公司,以传销手段发展人,利用高收益骗局诱导吸收公众存款。不难发现非法集资问题突出,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要么本身就是非法集资问题,要么就是与非法集资相关联。行业整体声誉和社会形象断崖式下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安定社会因素。

三是寄生性模式阻碍其发展。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迅速,拥有海量的用户规模,但由于其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同质化经营,所以收益空间十分有限,甚至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陷阱。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向商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但因为成本、市场受制于银行,多年来主要的盈利模式仍无法突破,致使整个支付行业都在夹缝中求生存;另一方面,“宝宝”类业务自身并不具有和具备价值增长的实力和基础,更多是凭借各自的用户渠道来代销货币基金,其实质并非创造新的理财产品,更像是影子金融机构,使产品难以获得创新和持久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因资金身份、领域、性质不同存在的寻租空间不断被削减,资金“搬家溢价”的主体也会加快退化甚至消失,互联网金融产品盈利“寄生”的条件和基础将加快弱化与瓦解。证券市场配资、首付贷等模式也同出一辙。

四是金融监管日趋觉醒。中国对互联网金融的引导采取了“自下而上”的道路,也就是在行业发展初期,监管机构一直持有开放、包容的支持心态,并允许其自行制定行业规范和操作制度;随着平台跑路、倒闭等诸多阴影与问题暴露,政府逐步跟进和提供监管资源。2015年7月,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监管法规日益严苛,则部分平台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无疑将对其业务造成严重冲击。同时,互联网企业自身缺陷也暴露无疑。

根据演化经济学家佩蕾丝对技术革命发展浪潮的四阶段划分,中国互联网金融处于导入期的狂热阶段,即将迎来转折点,互联网金融重新站在一个“寻路”的历史阶段。互联网金融喧嚣之后,不会昙花一现,依然还是蓝海。2016年5月份,p2p网贷行业实现了1480.17亿元的整体成交量,单月成交量刷新了历史新高。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撞击进而引发新的金融业态的出现,仍是未来若干年中国金融面临的现实。可以预期,互联网金融经过高歌猛进后,增长与发展将步入新常态。

“正规军”逆生长

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推进,外界判断互联网金融行业步入调整期,但此时,一批具有强金融基因和自律性的平台走势愈发强劲,如手握众多金融牌照的蚂蚁金服、依托平安集团的陆金所、脱胎于民生银行的民生电商旗下投融资平台民生易贷。这类平台也被业界称为互联网金融“正规军”。

其中,成立不足两年的民生易贷的业务锁定在投融资领域,相比同类平台屡陷困境,其快速成长尤引关注。截至5月底,民生易贷全平台累计交易额已经达到200亿元,而且到期产品全部本息兑付,维持令人吃惊的“零”逾期。

民生易贷Ceo陶静远认为,严苛的风控和资产多元化,是民生易贷成长的核心。

日前,民生易贷联合大型供应链平台良中行推出了订单融资:供应链管理平台推荐其平台上的采购商以订单商品作为质押,通过民生易贷平台获得在线融资服务。

“围绕整个产业链,订单融资实现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用绑捆,风险更可控,也服务了实体经济和小微客户。”陶静远表示,订单融资也是民生易贷资产多元化的拓展。

目前,民生易贷已经具有多期限、多品种、灵活的产品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地开拓了多元化优质资产。据陶静远介绍,投资期限较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对接的主要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联手民生银行推出的民生金,则对应的是黄金类资产;民生易贷还在进行跨界融合,诸如探索与文化产业合作开发宣发宝类和演唱会类产品,与互联网保险销售机构合作的保险分期产品。

据悉,在民生易贷内部,资产项目通过审核的比例不足1/100。如此严苛的风控标准是否会抑制平台的成长速度?毕竟,互联网时代,很多平台都是以大求胜。

“风控是民生易贷的生死线,无论何种情况,这一红线都不能触碰。”陶静远表示,相比不少平台对于成交量的盲目追求,民生易贷则宁愿放弃速度,而寻求“健康”。

互联网金融篇5

而全球主要经济体每一次重要的体制变革,往往伴随着重大的金融创新。由于中国银行业多年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对于中小企业的歧视、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以及审批过程的繁杂、审批时间长的问题,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在中国的中小城市或者农村出现;而伴随着消费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公司大行其道;而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基于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和“p2p”公司也应运而生。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依靠其长年积累的“大数据”,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信息透明度更强、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兴起可能会对传统金融营销方式造成冲击,但是应该持开放的态度接受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创新金融营销模式,实现自身的超越。

基于以上背景,本刊邀请银监会相关方面的监管者、商业银行科技部的从业人员、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企业家以及相关学者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合规性、风险管理以及监管方式进行探讨。本期摘登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高广春:p2p如何对称2“p”间的信息

对p2p,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样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和渠道的金融创新产品,如何有效解决此“p”即借款人和彼“p”即贷款人之间的信息非对称问题?我们知道,信息对称是市场实现有效率交易的基本条件之一,信息非对称会导致所谓的诸如“次品车”、“劣币驱逐良币”等市场失灵问题。在发达国家,p2p所面临的信息非对称问题是通过专业化的信息交易市场实现的。如在美国,除了享誉全球的三大著名信用调查公司即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意外,还有大大小小的300多家信用调查机构,企业或个人的信息更新速度也很快,最短的一天就会更新一次。这些信息都是可以通过规范的信息交易市场包括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的,p2p非常容易地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人的信用情况,并有效率促成2“p”间的资金融通交易。而在我国,专业化、商业化的信用调查机构非常少且品牌信誉度不佳,很难扮演所谓“市场传递信号”的角色。官方信用调查机构即央行征信局虽拥有一些有价值的信用信息但到目前为止不能通过互联网平台与p2p实现对接。在这样的条件下,p2p很难在线上解决2“p”间的信息非对称问题。有观点认为,中国有线上解决p2p中信息非对称问题的样板,那就是阿里金融,诚然阿里依靠其高达5亿元至6亿元的淘宝注册用户和近8000万的注册小企业用户所积累的所谓大数据库可以有效化解信息非对称难题,但到目前为止阿里金融尚未涉足p2p业务,其阿里小贷是用自己的注册资金和不超过0.5倍的杠杆资金对小微企业直接放贷。近日跟民生银行合作而成的直销银行所涉足的也不是p与p之间的借贷业务,而是B(银行)与p之间的借贷业务,不妨说是B2p业务。由此将阿里金融作为线上解决p2p之信息非对称问题的典型案例,至少到目前为止是不太符合事实的。依本人所掌握的资料,在实务中,中国的p2p解决2“p”间的信息非对称问题的主流方式是“线上基本资料认证+线下信用调查+线上或线下信用担保”。所谓线上基本资料认证主要包括真实姓名、身份证明等信息的认证,身份证明一般要求将影印件正反面上传并经3~5天的确认。所谓线下信用调查则是与诸如小贷公司、保险机构、村委会(居委会),甚至是自然人个人等合作获取客户的相关信用信息。线上担保一般是p2p机构承诺,一旦2“p”中的贷款人出现损失则在一定期限内将客户损失额线上划入贷款人账户中。如人人贷承诺,当贷款人的借款发生逾期30天后,人人贷将动用其专项的风险备用金账户在一个工作日内将应赔付金额自动充入贷款人在人人贷的账户中。当然,p2p的线上担保一般是附有一定条件的,如拍拍贷给出的条件包括:(1)通过身份认证;(2)成功投资50个以上借款列表(同一列表的多次投标视为一次);(3)每笔借款的成功借出金额小于5000元且小于列表借入金额的1/3。线下担保则是借用传统银行做小贷的风险控制方法,其中多采用让借款人之间互相担保的方法。如e联贷在实操中除了承诺线上担保外,还在部分客户中使用三户联保的做法。

由此,中国的p2p在解决2“p”间的信息非对称问题上,更多的是依靠了线下的渠道,这一点同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诉诸线上渠道的方式有显著不同,由此而言,中国的p2p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信贷,而是互联网信贷和传统信贷的混合体。还有,中国的p2p直接承担投资人的损失担保人的角色,这一点在发达国家的p2p中也是没有的。中国p2p所具有的此种担保功能,实际上是对投资人的固定收益的一种承诺,那么如何对这样的承诺定性?是否将其理解为一种本质上的“吸存”,因而是一种变种的银行业务?显然,如此等等的问题无论是对经济理论研究还是政策监管都将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厉彦池:p2p公司的本质是一个中介平台

p2p公司既不是银行,也不能是银行业务,其实它就是一个中介平台,只不过是为资金提供者和资金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交易信息的平台。

e联贷公司的立足点是为县城及以下的广大农民农业种植、养殖户的小微企业服务,依靠保险公司强大的营销队伍优势,用当地人为当地人服务,用当地老百姓的钱帮助当地老百姓解决问题,但这里面有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和如何最大限度保护投资人利益的问题,按行话说就是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问题,我们要求线下人员对借款人进行严格资质审查,同时要有当地三户联保、推荐人保证,同时还建立了风险资金池,对个别不能按时偿还的款项,会用风险资金池的资金先行偿还,确保投资金的收益不受损失。e联贷为什么会有生命力,因为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触角还未全覆盖,老百姓打工的钱、平时积累下来的钱不会理财,也不懂理财,况且金融机构少,投资人的投资金额小,有些钱存在银行挣利息,有些钱直接存放在家里,几乎无增值,通过我们的服务,我们可以让老百姓手里的闲钱充分利用起来,换取8%~10%的较高回报。况且在整个业务的流程中,e联贷是不接触资金的,客户的资金全部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借款人与投资金在我们的平台上自由撮合。

我们对借款人有严格的评审标准和三级防风险控制措施。到目前为止,e联贷业务只逾期了不到10笔,金额不到30万元,占比不到0.2‰。我们希望有部门来监督我们,也希望这个市场做得规范,不能鱼龙混杂,但我觉得监管不能像监管银行那样来监管我们的p2p业务,需要再创新一种监管模式,因为它的业务的核心点:一是在第三方支付资金的安全性;二是是否有非法集资之说;再一个就是系统安全性的问题。既然要监管,看看国家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入手,央行周行长也认为规范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包容性金融的内容。尚福林主席提出了应该遵循金融业务防范风险的固有规律,就是规范分类的问题。我的建议是有关部门对p2p业务制定一个介入门槛,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制定一个标准,既然p2p业务有如此强的生命力,既然老百姓有如此强烈的借贷双方需求,国家应因势利导,让市场来说话。

e联贷公司做了一年多了,期间当地政府对我们的业务也非常关注,专门召开由分管副市长牵头,人民银行、银监局、金融办、公安局、工商局联席会议,把我们的业务纳入统一管理,这很好。

现在p2p业务处于发展期,我们不怕做不大,就怕做大了政府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当然,我们还要对我们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牢牢把借款人的风险点控制住,只要把握好了这一条,我相信,老百姓会是欢迎的,政府也是支持的。

(作者单位:山东金盟投资公司董事长)

刘伟:民生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经验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其中又以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匮乏为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必然会以新兴产业升级或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化新兴社区的发展,也必然会将新兴居民对日常性金融服务、投资理财、消费信贷、自主创业融资等多元化个人金融服务需求,逐步由个体向微小企业、小企业、中小企业转变与发展的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转化,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与创新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民生银行率先行动,制定了“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全新战略目标,并于2009年2月底创新推出“商贷通”业务,为小微企业提供快速融通资金、安全管理资金和高效使用资金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受到了小微企业的青睐,客户数和贷款余额均获得快速发展,目前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逼近4000亿元、客户数超160万户,使众多小微企业受益,为我国小微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助力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民生银行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小微金融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快捷方便的电子银行服务。

2010年3月,民生银行推出“商贷通”网上申贷服务,突破时空限制,使客户申贷更简易、更轻松、更快捷。2010年6月,民生银行又首家推出“4008695568小微金融服务专线”,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支付、理财、信用卡、客户关怀、业务提醒等全流程的服务。2011年1月,民生银行根据小微客户结算特点,再次为其量身定制了小微网上银行,独创了公私账户集中管理、伙伴账户汇款优惠、短信付款、e-mail汇款等丰富的支付结算功能,有助于小微客户降低结算运营成本,提高账务管理效率,实现长足发展。

近两年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小微企业的移动金融需求快速增长,民生银行应需而动,持续发力移动金融,于2012年12月推出小微手机银行,既具有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归集、网点排号、手机号转账、转账汇款实时到账、投资理财等个人手机银行特色服务,又推出了公私账户集中管理、大额转账、二维码收付款、乐收银账户管理、小微贷款、回单验证等创新功能,为小微客户提供了丰富周到的移动金融服务。

今年年初,民生银行又在小微手机银行中新增“自助提款”和“自助还款”两项服务,小微客户获得授信后,通过手机银行即可随时了解不同贷款信息,快捷方便地进行额度下的自助贷款和还款操作,突破时空限制,有效避免逾期还款,高效处理贷款提取和偿还,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

创新是民生银行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民生银行全新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及其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小微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种种成功探索,进一步提升了其小微金融专业化服务水平,更加巩固了该行在小微金融领域的领先优势和行业地位。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

周鹏:p2p的本质、发展状况与监管探讨

p2p本质。银监会的职能监管银行业,有一个机构叫做“非银部”,由此容易联想到p2p平台是不是要归银监会监管的问题;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实际上,银行内部的人喜欢称金融互联网,而银行外的人更偏向于互联网金融。英文中的银行有两个概念,一个动词,一个名词,银行叫bank,银行业务叫做banking。以p2p业务为例,更宽泛的意义上p2p是一种banking,它不是bank,但它是在做banking,银行业务是banking,所以在概念上应该有一个界定。尽管是两个词,但却蕴藏着逻辑关系,所以我们要对概念进行区分,弄清楚逻辑脉路。

实际上p2p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早就做p2p了,这就是民间借贷。比如我与某某是朋友,我向其借十万块钱并承诺下个月归还,这就是p2p;之所以不选择银行借贷,是因为银行审查流程太过复杂。那么p2p和传统民间借贷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技术使得单个个体能够向陌生人借贷,我可以通过p2p的平台向不认识的人借钱,技术使得民间借贷扩大化。但是民间借贷的本质没有变,以前朋友肯借钱给我的原因在于我俩是邻居,有着有形物理社区的联系,现在换到网络社区这个平台来实现陌生人之间的借贷。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因为网络社区平台可以提供信息甄别获取信用评级对象,所以本质上没有变,p2p仍旧是一种民间借贷的形式。

p2p发展的现状。国内p2p平台盈利方式和风险管控方式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平台成立之初通过借用低成本网站虚假标的,借新还旧的方式维持运营。从国外p2p的实践来看,像美国的lending-club(借贷俱乐部)的业务过程存在从信用评级机构处有偿获取信用数据和资金需求者信用评分的环节,根据信用评级和评分的不同,针对不同的资金需求者有不同的资金要价。这其实就是做banking,它并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吸存放款的银行业务。p2p的本质就是草根化,就是普惠金融和“金融民主化”。随着市场的不断自我演进,这类事物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有一些制度安排让大众觉得这类事物是可信的。中国的金融市场得逐步成熟,投资者和非投资者都得逐渐成熟起来。

p2p的监管的问题。这种“草根化”对于现有金融的监管或者金融的体制确实是一个冲击。另一个现象就是比特币,比特币其实最适合p2p,除了形式的新颖和多元化给监管带来的许多新课题之外,p2p还有很多变种。正如刚刚提到的,部分p2p平台做了“庞氏”的变体,单个标的流动性出现问题,将标的重新包装借新还旧,如果流动性断裂,则会产生许多问题。实际上和银行理财产品道理一样,唯一的不同在于,银行在大众心目中有政府的“隐性背书”,而p2p平台没有。监管需要“行业自律”,成立行业协会让p2p平台做有节制的金融。

p2p宏观意义在于它与当前政府提出的“存量调整”很有关联。现在,社会大部分闲散资金集中在银行,主要投向大企业。p2p有助于进一步疏导存量资金,就像主动脉到毛细血管一样,将资金传输到最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从这个角度上,p2p是一种银行业务,是banking,就是一种金融。此前的金融综合监管局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p2p应由地方金融部门监管,它破除了目前的尴尬,银监会如果从综合金融角度上看,p2p完全可以监管。但官方不明确出台政策措施,实际上是表明了自身的态度,希望从业者自律,p2p不应该做得很大,规模太大就会有系统风险,分散分布可以起到“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效果。p2p本质还是民间借贷,老张和老王之间的借贷在这个村里面是可以的,到别的地方是不可以的,它的规模应该有一个限制。比如,某个平台在临沂业务开展相当不错,但如果非要将p2p做到青岛和北京那可能就会有点问题,毕竟北京和青岛还是没有临沂那样,市场对平台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认知才可以。

(作者单位:先锋金融研究所)

刘鑫: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与机遇

首先,研究p2p就要研究它的互联网金融的特性,而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应该是互联网。互联网具有开放、自由、平等、合作、交互、持续、虚拟等特性,其中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开放。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借助微信、微博这些网络社交工具跟朋友联络,这个只能说是借助新的工具和技术减少了沟通成本,增加了沟通机会,而不是真正的互联网。但是如果我们用“摇摇”功能认识了原本陌生的人,这个才算是互联网,也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未来的空间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互联网构筑的大的“互联世界”。

其次,正是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和低成本,依托互联网而生的电子商务必然会对众多传统行业,特别是零售行业造成冲击。书店的没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原来经常去中关村的“第三极”书店,当年也是很火的,但是后来我突然发现他居然关门了。现在估计北京也就只有西单图书大厦还算红火。再看银行,银行属于服务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本质上也属于零售行业,因此也会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现在阿里巴巴等一些企业都在盯着银行这块大蛋糕,而且之前推出的产品也受到了市场的热捧,这不仅让阿里巴巴更让无数的金融、非金融企业看到互联网金融的无限潜力,那些拥有先进技术以及大数据优势的潜在竞争者已经让我们意识到互联网金融大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面对目前这种情势,银行必须要把握实质,顺势而为。做银行简单来说,一是获取客户,二是经营客户。互联网金融打破了银行物理网点的限制,突破了物理极限,为获取客户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可能性;而就经营客户而言,互联网金融满足了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便捷、快速、高效等的需求,无疑也将增加客户粘性,留住客户。目前来说,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我国仍算是初级阶段,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握住这轮大势,胆子更大一点,步子迈的更快一点,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互联网金融的投入和把握将成为决定未来银行排位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包商银行战略发展部)

经邦: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既竞争又融合

近期,互联网金融是继“影子银行”之后的又一个最热金融话题,可谓街头巷议,众说纷纭。从目前的情况看,争议比较突出,一方面,以阿里金融等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摇旗呐喊”、“高歌猛进”,似乎战胜甚至取代传统金融机构的目标指日可待,另一方面,以民生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也“积极试水”、“与狼共舞”,吹起传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号角,但更多的银行和人士,包括有关监管部门还是保持审慎态度,静观其变,谋定后动。正如互联网已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改变世界发展和人类生活一样,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和改变是必然的,也许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开放、包容、乐观的心态去接受。现阶段,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顺序不同虽侧重不同,但都是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金融两大领域的相互交融,不同模式的探索与发展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都会推动两个领域的共同发展。

从目前国内外情况看,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众筹以及金融服务几类,尽管多为舶来品,具体的运作模式也有很多差异,但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掀起了继当年电商模式之后的又一波热潮。类似企业每天不断诞生,风险投资纷至沓来,短期做大规模的业绩神话四处传播。不过,不管市场如何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一现象整体还是好事,不少企业已经找到了适合的经营模式,接地气又发展快,由于其大部分服务对象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也有利于动用体制外的力量去改善与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但是,这类企业的业务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侵入”到了银行的传统领域,如何看待和处理两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关系无外乎竞争和合作,极端点就是“你死我活”还是“和谐共赢”。在当前情况下,合作大于竞争,即使竞争也似乎尚不在一个层面。从合作看,一方面,商业银行在“金融互联网”业务上已有长足进步,把传统业务和服务搬到互联网上去,或者用网络作为载体和工具赋予传统业务以新的内涵和价值,不断提高服务客户的便利性。另一方面,现在大部分银行已经转换思维,积极正面应对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不仅与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一些业务合作,而且自身也在独立寻找开拓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合理途径,比如招商、民生开始设立相关子公司或专营机构;某些银行甚至试图去国外收购类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或银行,开展一些p2p等业务。

从竞争看,尽管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已经触及到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并且增长迅猛,从各方面综合来看,未来对银行冲击最大的会是“阿里金融”和“腾讯金融”这类有点综合型的互联网的平台公司。它们凭借“平台+大数据”的模式,在充分发挥便利性、低成本优势的同时,可能依赖“大数定律”和封闭大数据提高其最薄弱的风控环节,从而可能逐渐取得与银行匹敌的能力。尤其在未来金融服务的业态逐渐分化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以电子化手段为支持的标准化、大众化、规模化服务,在获取和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方面更具优势。

互联网金融篇6

厘清“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两个基本概念并进行比较分析,不仅能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争论,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并思谋二者未来的发展,非常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内涵各不相同

其实,目前国际上尚无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做出权威统一的定义,国内研究中比较主流的观点以谢平教授(2012)提出的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代表,他对这种模式的定义是“支付便捷,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统一;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等上的成本非常低,可以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可以达到与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1]。在这个模式设想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模式要摒弃金融中介的存在,它试图改变的其实是市场参与的主体和形式。

基于此,笔者认为,区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目前最好的角度就是从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来理解。所谓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电商等非金融机构依托于支付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和手段,介入金融领域,从而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主要形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小额信贷、基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1KeJian.Com,欢迎您的光临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众筹、网络保险和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模式。而金融互联网(也被称为金融互联网化),则指的是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自我革新和自我变革,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其参与形式表现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采用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等新的交易渠道、开办电子商务等。前者是互联网公司从事创新型金融业务,而后者则是传统金融机构将自身业务互联网化(见表1)。在这种区分界定下,二者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表1“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

(一)衍生的背景不同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传统银行业务逐渐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具有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特征的新兴金融业态;金融互联网固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但促其发展更直接的动因则是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互联网金融强势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金融脱媒的压力,通过进军互联网,以实现传统金融服务的网络化与增值化。

(二)现实定位不同

互联网金融定位于“平台金融”、“平台经济”,在平台经济理念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搭建、开放网络金融平台,可以使客户通过平台实现在线融资、现金管理和跨行支付等功能;而金融互联网的定位则是“渠道”,目前金融互联网的步伐多是开设网上银行、产品上线、进行数据处理和开办电子商务,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只是渠道的作用,最终不过是延伸或增加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交易渠道。

(三)资源配置特点不同

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资源配置的特点是去中介化,即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不再需要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信息更加对称,市场更充分有效,从而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所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而金融互联网模式中传统金融机构虽然发力互联网技术,但始终无法改变其作为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中介组织的特定身份。

(四)创新内容不同

由于国内金融监管的要求和金融产品创新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主要还是基于服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很难做到金融产品上的创新。而在金融互联网进程中,一直以来作为金融创新的主体的传统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更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大有用武空间。

(五)监管要求不同

在监管要求和力度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远未在同一层面之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中一方面由于业务涉及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工信部、商务部等多个监管部门,另一方面由于业务创新速度快,缺乏现成的行业法规,导致目前在风险控制、技术安全隐患等方面监管缺位,风险隐忧值得关注。而传统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互联网的主体,明确由银监会和央行监管,在贷款业务、支付结算等方面有多个明文法规和一系列明确要求,监管相对成熟。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各有竞争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

1.庞大的网络用户群。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5.64亿,位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时隔半年,截止到2013年6月底,该中心公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数据短期内的快速增长,显示出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见图1)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7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2.开放的资源平台。互联网金融搭建的资源平台是开放的,一方面是资源的开放,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是对参与主体的开放,运算力强大的电子系统可以将客户拓展的边际成本削减至几乎为零,“二八定律”成立的前提也随之消失,因而,以往被传统金融机构所忽视甚至所排斥的80%的中小客户可以进入平台,真正参与金融活动,这一点使得互联网金融更具有普惠金融、民主金融的意义。

3.海量的信息和数据。互联网金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支付组织在运营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交易信息和信用数据,进而构建起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可以识别中小客户的信用情况,消除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例如,阿里巴巴通过淘宝、天猫等平台形成的数据,可以解决用户的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等问题,再通过阿里金融体系为符合条件的商家发放贷款。未来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依托海量的信息,利用云计算将消费者的财产状况、消费习惯等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挖掘商业价值,智能满足用户需求。

4.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尊重客户体验,以客户体验为主导,一切都是为了使客户能够更便捷、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完成交易;同时,智能搜索引擎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能有针对性地自动匹配需求,大幅提高信息搜集效率。在这种方式下,信息充分透明,定价完全竞争,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

(二)金融互联网的比较优势

1.雄厚的资金实力。互联网是真正“烧钱”的领域,为了争夺市场、积累客户、开发后台技术,前期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很多互联网企业就是因为投入难以为继而不知所终。金融互联网的行为主体是银行等传统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1KeJian.Com,欢迎您的光临融机构,在其业务互联网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还是开发电子商务,其雄厚的资金实力都足以支撑各项投入,这一点互联网企业是难以匹敌的。

2.良好的信用品牌。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运营,积累了极高的公信力,在用户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相比较近年互联网金融企业频繁发生的“卷款跑路”现象,传统金融机构的诚信品牌无疑可以为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吸引更丰富更稳定的客户资源。

3.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等构成了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传统金融机构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各项风险控制规章制度,形成了互联网金融难以企及的风险防控优势。

4.得天独厚的政策保护。表现在监管部门严格管制市场进入,行业准入门槛高。譬如现行监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从目前来看,互联网企业获取银行牌照的难度很大。

三、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竞合与共生的商业生态

(一)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竞争+合作”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联网金融通过发挥“鲶鱼效应”,在理念和观念上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冲击,激发金融互联网的崛起和发展;金融互联网则打通了银行卡账户与第三方支付账户资金的双向互转,为互联网金融搭建的支付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业务上,互联网金融企业着力在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的盲区小微企业和个体贷款方面,与金融互联网布局高端客户形成错位营销,共同发展的态势。

同时,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各自的跨界实践或者说竞争也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毋庸赘述,第三方支付、微型贷款、金融产品代销、余额宝等都已经有很成型的产品;金融互联网方面包括手机银行、微信支付、远程理财等创新也不少,特别是网上商城,譬如建行的融通商务、交行的交博汇、民生的民生电商等都做得风生水起。应当看到,不论是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还是金融企业进入互联网领域,谋求的都是协同效应,而非简单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不是简单取代和颠覆的关系,更多的则是“竞争+合作”的关系。

(二)基于合作实现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共生共赢

从长期看,资本短缺、是否有能力提升安全和稳定性制约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整合与分析的能力的严重欠缺则是金融互联网发展中的瓶颈,未来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打造合作互惠的模式,才是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突破局限、共生共赢的发展之路。

1.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互联网金融企业从电子商务、网络支付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与交易信息;金融互联网企业经过多年的运营,与交通业、制造业、物流业、零售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双方可以有条件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交叉销售。

2.联合做大做强贷款业务。首先,是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其需求量巨大,与大企业信贷相比,能带来更高的利差收益,成为时下亟待开发的信贷市场。其次,是消费信贷业务,未来10年我国个人或家庭贷款购房、买车、婚庆、游学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加强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间的合作,借助互联网金融积累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1KeJian.Com,欢迎您的光临的海量信用交易数据和客户评价、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可以有效发掘新客户群,拓展信贷业务;同时充分发挥金融互联网雄厚的资本实力、监管赋予的吸收存款的能力和零售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强强联合,可以实现共赢。

3.合作开发全新的支付工具。在目前线上支付、包括传统银行线下支付相对饱和情况下,开发全新的支付工具可以是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合作的又一个切入点。包括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o2o(onlinetooffline,即线上筛选服务,线下交易支付)等,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合作开发全新的支付工具,使支付更加人性化,为客户提供超一流支付服务,这方面前景广阔。

4.共同开拓大众理财市场。目前银行重点布局高净值客户,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能力仅限于“屌丝”阶层,而国内广大的中产阶级特别是他们的财富管理和投资理财需求则属于银行和互联网能力都不能顾及的真空地段。加强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间的合作,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信息、支付渠道与金融互联网的专业能力和产品相结合,在大众理财市场会有非常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07):47-51.

[3]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44-50.

[4]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04):14-16.

[5]曹少雄.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索与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3(05):54-58.

[6]姜黎华.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玄机各不同[eB/oL].中国证券网,(2013-08-20).http://cnstock.com/v_news/sns_jd/201308/2706162.htm.

互联网金融篇7

互联网创造了数字化、虚拟化生态环境,穿越时空,因此是全息的、大众的。金融民主化进程将飞速发展,自金融革命将如期到来。中国在互联网金融创新方面和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toBeoRnottoBe,应引起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国家领导的高瞻远瞩向世人传达出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思维,重量级金融专家也积极呼应,营造了空前包容、开明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环境。2014年年底,市场为中央、“一行三会”点赞!这也是过去所没有过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成为金融大国提供千载难逢的现实机遇。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是最好的注释,中国人应该有这份自信。互联网金融监管要有这个高度、这个使命,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监管方式、监管工具,应秉承互联网思维而不是传统思维。

网络货币。网络货币既不是我们熟知的纸币、也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生存于互联网上的“数字现金”。人类的货币制度演变,从最原始的物物交换、贵金属货币、金准备纸币、信用背书纸币,到携带方便的银票(金银存储证明)、现代的银行账户以及随着科技发展进化的电子货币(依然基于银行账户),才有了资金清算体系、国际清算体系。从货币产生那天起,压根就是自发行的,也不必然是国家发行,它是财富对应的符号,当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与之对应的交易工具――货币。人们只是在寻找保存、携带和交易的便利性。网络货币的产生,天然地解决了所有关于货币演进的问题。自发行货币、消除清算体系(包括国际清算体系),从而冲击银行赖以生存的账户体系,将会是必然,新的货币体系终将诞生。我们对待网络货币相关活动的监管,应该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这将激发无数天才的数字货币专家,从而创造领先于其它国家的货币制度体系。任何保守、迟钝的态度,将导致中国失去占领金融制高点的战略先机。网络货币的制度设计,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网络货币持有者直接在中央银行“报名”,发行本身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使这种央行直接对接无数自货币者成为可能。

金融民主化。互联网金融的全息性、大众性、金融民主化与生俱来,自金融时代来临了。金融从未一定是持牌机构的特权,实际上自金融活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互联网使得自金融成为可能。一个分散的个体,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的金融活动受限于很小的范围。当互联网进入金融领域后,积众小为众多,将单一变为整体,无数个单一的小众金融活动,在一种自金融网络组织机制下,成为规模化的金融活动,“脱媒化”趋势成为可能和必然。直投直融代替存款贷款。众筹代替了传统股票、债券、保险。传统银行是借贷双方的信息聚集场所。股票交易所是股权发行与购买、交易者的聚集场所。保险无非是一个统计概率事件的组织化。所有这些,在技术上都将非常轻易地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及早研究、引导这种自金融创新、发展,从而激活无数天才金融草根的成长。高人在民间。金融生产力在大众。监管要向服务转化,事先要向事后转化。来自传统时代的桎梏,不再适应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是开天辟地的历史性潮流,而我们的认知来自于过去的存在。

自金融国民待遇。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灵魂。大众的是永恒的。我们习惯于“管”,习惯于“权”。行使行政权力的监管,不一定是真正被市场认可的权威。应当给予互联网金融更多的国民待遇,让这些自组织的、经过大众选择的、市场化生存的自金融者,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打破现有金融格局的垄断樊篱。好人可否举手?草根可否举手?人类经济活动长期以来所经受的痛苦是信息不对称、是抉择的困境,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发现这些规律,以便制定政策。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的本真来自于信息全息化、活动从众识别。这些来自于大数据的智慧化成果,使得经济活动有了明晰的规律可循,进而减少了资源浪费、达到了成本节约、实现了福利最大化。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更有其社会基础。我们创设金融监管机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金融,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金融革新、金融发展的机遇,我们应该拥抱她、呵护她。管的放松、权的释放,必然带来蓬勃发展的金融新局面。

信用中介。对于发展迅速的互联网金融中的网贷业务(债权众筹),有人定位于“只能从事信息中介而不能从事信用中介”。这是对互联网金融本质的误解和对大众智慧的低估,也是不负责任的判断。什么是信用中介?百度百科有答案。合理的说法应该是网贷平台不能从事信用加强(如担保)活动。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大众参与的、集小成大、集少成多的金融活动,而技术完全支持了这一趋势的实现。分散的、大众的、全息的、市场的,从而也是最安全的、最有智慧的。如果网贷平台只融资信息而不做信用中介,那么谁是征信者?难道要融资者自发地、自由地信息?答案是明确的,网贷平台如果不从事信用中介活动,那么必然有人来从事信用中介活动,来把这些融资者的风险信息披露给投资者,否则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对投资者的保护都是有害的。现有金融机构是一个风险管理者的选择,应该也可以派生一个自由的专业风险管理者阶层。风险管理的核心无非是道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互联网世界,能够从事风险管理的高人有的是,诚信者有的是,担保资产有的是,如果这些无穷的资源用足,建立一个依托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业风险管理阶层,必将在互联网金融去中心化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网贷平台从事信用中介服务,也是多元化风险管理的有益尝试。

非法集资。这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法律解释是悬在互联网金融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东西一直被监管者拿来说事。而有趣的是,互联网金融每时每刻都在颠覆、挑战着这把利剑。所谓“非法”,背后的逻辑是“审批许可制”和“牌照垄断制”,长期以来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金融活动,形成了较强的门阀思想、权贵主义、资本寻租。所谓“集资”,就是资金池概念,集资者从事了经营货币的业务。现实中,互联网金融均触碰到了这些边界。有些建立了资金池,以应对期限不同的资产池。有些建立了资产池,以应对融资投标的便利性。这些活动都是“非法”的、“集资”的。需要指出的是,能否界定“经营集来货币”和“使用集来货币”之间的区别,这样至少使得合法的、正当生产经营者采取互联网融资不再那么终日担惊受怕。互联网金融的自金融性、大众参与性,应该得到法律的一个容忍度。

法治监管。豪无疑问,所有公民从事经济活动均应遵守法律规范。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对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强大,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战略前瞻。市场的选择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害群之马自然会被市场淘汰。我们还有法律,违法者应该依法得到惩罚。既然有法律在,金融行政监管部门是否可以不要那么多监管?相关监管当局正在设置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专业部门,这些部门的诞生有其积极的一面,是否会像往常一样产生一个阻碍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婆婆”?这并不是杞人忧天。传统监管部门往往会从“平安无事”、“步步高升”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制定限制性监管政策。会不会又出现“市场需要时不作为,作为时限制市场创新?”另外,互联网全信息所带来的集体智慧大爆炸所形成的超级互联大脑,怎么就抵不上几个监管者的智慧?深化金融改革,首先就要改变现有的监管思维,把靠权力行使的监管,变为引导市场、修正市场,依法办事,法律能办的就不要用行政手段。大众也应学会承受市场风险,而不是监管者来当保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自我修正的健康市场体系。

资金托管。有关人士表示,从事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如网贷平台,不应经手客户资金。这个想法是正确的,问题是在操作层面目前还不具备现实性。哪些机构有托管资格?是银行或是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行的专业性、安全性肯定没有问题,但你不给网贷平台定位(又是牌照问题),银行不给托管。而第三方支付公司本身就是寄生于银行清算体系上的盘剥者,实际上既没有赋予资金托管资格、也不见得有那么大公信力,跑路现象、与p2p串通现象不也发生了吗?中央高层反感金融空转,第三方支付就是金融空转的一个例子,徒然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不利于发展实体经济。客户资金可以经手互联网金融公司,但要资金托管,像证券、基金、保险一样,难道客户资金不是进了这些金融企业在银行开立的托管账户吗?

私募200份。有议论说互联网众筹模式也应遵循现行对于私募融资不超过200份的限定。监管当局有人说,200份以下是私募、200份以上是公募,这个经验来自西方的成例。公募就需要审批,几个交易所、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等是合法集资者。其实,互联网金融在生存形态上,天生就便于大众集资,即众筹。这种分散的、大众的金融服务形式,将更多地惠及普通老百姓。人数越多、风险越分散。有人说,众筹容易产生群众性事件,对于维稳不利。难道200份、20份不是群众性事件?这些判断已经超出了金融专业的范畴。

融资额。又有人说,互联网金融(如网贷)单笔融资额或单一企业融资额应有一个限度,最好是以支持小微企业为主,如50万、500万、1000万、1500万等。这个说法是没有依据的主观推断。怎么就融资额越小风险越小?怎么就不能支持较大企业融资?额度与风险没有相关性,至多可以理解为保护主流持牌金融机构的垄断业务、推卸监管责任。互联网金融可以集无数小额为大额、形成市场规模,使得原来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这是好事不是坏事。更何况,互联网金融活动是去杠杆化的直融模式,没有派生货币,因此不需要货币准备,反而减少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只要是实体经济需要的、合法的自用经营性资金,又有风险中介专业管理,至于融资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融资方式,要由企业来决定,而不是监管当局决定。如果互联网金融脱媒服务对于融资企业成本更低、对于投资者收益更高,这不是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金融服务民生化吗?难道要融资企业为传统金融机构的高楼大厦、豪华会所、高薪高消费来买单吗?企业少掏点、人民多拿点,不是什么坏事。

互联网金融篇8

 

1引言

 

顾名思义,计算机网络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进行的金融活动和交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4月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互联网金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金融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金融业务。本文的分析立足于狭义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优势认为,互联网金融虽然会对传统金融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并不会取代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开启传统金融的变革之路,而传统金融业参与,让互联网金融摆脱桎梏,取得长足发展。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2.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属于广义范畴)。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是指金融机构将传统的线下业务转换为线上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用电脑和手机终端交易取代传统柜台交易模式。

 

(2)第三方支付。基于互联网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新型支付体系在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起来的。从整体看,互联网支付又分为网上银行、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综合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三种。

 

(3)融资中介。互联网信用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以p2p为代表的网络债权融资和以众筹平台为代表的网络股权融资。

 

(4)互联网理财业务。除了为传统商业银行服务的支付结算业务,和为实体经济提供筹资渠道的融资平台业务以外,互联网金融进行产品直接营销,是其发展的另一类模式。

 

2.2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是:市场上大量资金供给,大量资金需求和大量第三方服务机构同时并存。以p2p借贷平台为例,国内知名p2p行业门户网“网贷之家”的《2015年p2p网贷行业简报》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网贷行业运营平台达到2595家,2015年全年网贷成交量达到了9823.04亿元。

 

管理方面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目前网络借贷平台由于进入门槛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监管不到位种种因素,发展参差不齐,90%的借贷平台都出现亏损。2015年更是出现了p2p平台倒闭潮。

 

3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对优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本质上都是金融,都是为了客户提供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但是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有着各自的优势。

 

3.1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传统金融的优势在于拥有固定、庞大的经营场所和专业的金融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单个客户的独特需求设计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互联网则可以批量化地销售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了金融业的整体运营成本,节省了交易双方业务办理的时间,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3.2销售渠道

 

传统金融拥有庞大的银行物理网点销售渠道和客户来源,而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网络客户端等方式,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

 

3.3服务对象

 

传统金融业锁定高端市场,面向的客户是大企业和少数优质个人客户,贷款多在1000万元以上,而互联网金融所服务的对象是低端市场,满足的是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投资起点低。

 

3.4经营方式

 

由于传统金融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对产品设计不够重视,目前传统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而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迅速发展期,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将以往专业度高、结构复杂的金融产品直观地呈现在普通客户面前,使其简单迅捷的了解。

 

3.5风险管理

 

传统银行通过抵押品或担保品作为风险缓释的方式,而互联网金融更多地依靠大数定律分散管理模式:一是选择小而独立的客户,让风险自然分散;二是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披露机制。

 

4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模式探析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各自的领域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既没有对传统的金融系统产生解构效应,也没有发展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建构思维,只是借助新型技术优势,完善了金融体系的部分功能。因此,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传统金融的终结者或替代者,更多的是充当一个融合式的改善者,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与传统金融相处较为融洽的阶段,互联网公司服务于传统金融公司,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得以更好地发展。然而,在传统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服务的同时,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涉足金融业,传统金融业面临的改革压力非常迫切。

 

4.1传统金融业要改革创新,主动适应金融发展新格局

 

一是细化消费者需求定位,更为合理地确定业务经营边界。与上代人将互联网作为获取知识和沟通交易平台的特征不同,当代人的网络生活具有较强的消费性,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网络消费需求。然而,这种需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上,呈现出快速、巨大的变化,同时,风险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良好的企业经营边界选择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控制风险,从而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是强化金融中介角色,健全电商平台。传统金融业应高度重视金融业电子化发展,转变原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建设自有数据平台,主动涉足电商领域。借助电子商务高效率、大规模、低成本的特点准确获取广大客户的信息,无缝对接线下金融服务、线下金融产品与线上网络交易,增加客户黏性。

 

三是加快业务和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能力。传统金融业要不断创新改革,改进基础性金融服务(如存贷款流程、支付结算手段、账户管理方式等),用优质服务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开拓电子银行“家族”业务(如微信银行、ipad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远程服务。

 

4.2互联网金融需强化风险控制,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一是细化消费者需求定位,更为合理地确定业务经营边界。当代人的网络生活具有较强的消费性及偏好多样性,对风险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良好的企业经营边界选择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控制风险,从而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是拓展与传统金融的合作,融入现代金融生态系统。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金融生态系统衍生出许多新的金融业态。在企业协作更加紧密的大环境下,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各物种只有加强分工协作,才能更好地聚合资源并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后起之秀,需要与传统金融企业加强合作,共塑新的商业经营逻辑,共建新的金融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双赢。

 

三是鼓励创新与适当监管并重,规范业务经营行为。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在鼓励互联网金融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进行业务创新的同时,要进行适当监管,把创新可能引发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可承受的范围内,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行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金融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特点;发展

一、引言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网上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新兴金融业务在我国迅猛发展,这些创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共同组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即互联网金融。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范围扩大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促进了金融交易结构的创新,提高了金融业务的服务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网上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完成资金融通、信息中介和支付等目的的一种新兴金融。马云认为,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侯维栋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务进行深刻变革后产生的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万建华则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融资,还包括支付和各类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应定义为第三种金融模式。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金融模式。吴晓灵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加工传递金融信息,办理金融业务,构建渠道,完成资金的融通。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搜索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操作简洁迅速、交易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透明度更强,加快了金融业务的创新。

1.服务效率高

业务交易扁平化,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实现终端金融交易的同时进行,交易流程相对简化且操作简单,减少了业务链条,客户可以随时享用金融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技术,能将高度分散化的企业、个人等信息进行系统集中处理,而后将相关产品信息快速反馈给客户,可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自由发展。

2.发展创新快

业务运行网络化,运行边际成本低,发展创新快。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可以在开放透明的交易平成金融交易,无需通过传统的中介、无交易成本。同时,随着交易平台规模的提升,交易平台对用户的价值会随着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互联网金融平台边际成本呈现递减趋势并趋近于零。由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保持竞争的优势,利用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互联网金融也能快速有效地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产品创新。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国内学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发现对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尚且不多、意见分歧较大。刘亮称,未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移动化、电商化、(去金融中介化)的主要特征。张子春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中以网络借贷为主,预估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将在未来与网络借贷一样,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杨洋认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未来将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p2p、众筹融资为发展方向,并有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支付业务、存贷款业务、证券业务。但对此朱晋川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取决于传统金融体制的创新力度、互联网企业的运营状况、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力度、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无法准确把握其发展路径及最终形式。

总体而言,与现今我国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实践相比较,有关其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分析则显得较为滞后,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尚未从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定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等问题上移步到下一层次,且已有的研究结论指向性并不统一,各方学者的共识远少于分歧争论。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方面,大多数学者在参照美国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先驱国家资料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金融机制背景,尝试对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特殊发展模式进行界定分析。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几乎都源自于国外,在与国内传统金融业态的大背景相融合之后,进行过一系列的创新改革,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因此,尽管中外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原理相一致,由于中外互联网的发展背景、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差异巨大,造就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独特的发展历程及现有模式。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来实现支付、融资、理财等目的的新兴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势头较猛,未来势必成为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并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博,李永刚,张逸龙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28(12):66-70.

[2]谢平,邹传伟,曾刚等.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2012,26(12):11-12.

[3]张松,史经伟,雷鼎等.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J].新金融,2013,28(9):33-36.

[4]王春梅,王丽娟,徐英等.刘士余对话王建宙:当金融遇到互联网[J].财经国家周刊,2013,28(16):28-30.

互联网金融篇10

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监管职责分工以及关键的资金存管等问题都作出了相关规定。意见指出,按照“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同时确立了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除另有规定外,从业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对客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实现客户资金与从业机构自身资金分账管理。客户资金存管账户应接受独立审计并向客户公开审计结果。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管,并制定相关监管细则。从此,互联网金融告别长期以来“无监管、无门槛、无规则”的三无状态。

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简单加总,也不是传统金融业务的简单上网,而是强调依托网络、移动通讯、云计算等新技术和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多对多交易等新模式,突破传统金融概念和货币创造模式,提供低成本支付、结算、投资、融资等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支撑,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全球金融模式产生了根本影响。

《指导意见》首次对“互联网金融”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主要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国际模式

1996年是国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美国嘉信理财集团开始提供网上股票交易等业务以及Scottrade.com的上线标示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开启。至今,互联网金融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业务触角已深入支付、融资和理财等方方面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根据业务形式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来划分,欧美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大致可分为七种:(1)第三方支付,杰出代表是美国的paypal,主要是为网上供货商和拍卖网站提供代收服务,是目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网上交易工具;(2)网络理财,其中又可以分为个人理财(比如Fundsdirect,是英国首家互联网基金超市)和社区理财(比如LearnVest,是?对特定的客户群体(女性)设立的基于个人理财咨询、服务、交流的金融社区平台);(3)网络融资,主要包括众筹、小额借贷和p2p三种模式(Bachmannetal,2011);(4)服务平台,比如搜索和比较消费金融产品的Lendingtree、提供地产和按揭市场信息的Zillow等;(5)信用卡服务;(6)互联网券商,比如CharlesSchwab是美国最大的在线证券交易商,为客户提供低价的在线经纪业务;(7)互联网交易所,比如Secondmarket为客户提供一个可以交易限售股权、破产债权、有限合伙权益、结构性产品(mBS、CDo、aBS)和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平台。

四、中国互联网金融现状及监管

2014年3月“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倡导“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就此将互联网金融推到风口之上。彼时,p2p网贷早已经历了2012年的野蛮生长和2013年的大规模倒闭跑路风潮,在火热扩张的市场中和形形色色的投资人(包括羊毛党)一起迅速成长。2014年互金首次得到政府肯定,一夜之间p2p网贷“春风沐雨”,各路资本迅速涌入,影响力渐渐扩大到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正常运营的p2p平台已达2028家,其中55家平台获得风投,融资额超过20亿美元。

互联网金融业在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之间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新渠道,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是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互联网金融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分散风险并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让个体经营户、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都受益匪浅。然而,随着p2p风险的频发,使互联网金融风险不断浮出水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化、无国界化、技术装备水平高的特点又加上相关法律缺位等问题,使其风险管理更加复杂,这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目前,互联网金融在业务操作方面、技术方面以及相关法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防范体系甚至经济安全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