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31:28

材料学篇1

关键词:材料力学教学思考应用型人才材料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36-01

材料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既不能沿袭传统本科的教学模式,又不能只注重应用而削弱理论基础的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加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理论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材料专业本科生。

材料力学是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经典理论在现代工程和科学技术中一直被广泛使用。材料力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已相对成熟,在这个基础上,面对材料类专业学生,在短学时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我们就这些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通常是按照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来组织的,而杆件的每一种基本变形又几乎都按照“截面法求内力,几何变形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平衡关系,推导应力公式”的流程进行。这种按杆件的基本变形进行组织的多重循环教学体系,耗费学时,不适合短学时的教学安排;并且缺乏新意,学生容易学习疲劳,失去兴趣。

如果把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直接从杆件组合受力的一般情况出发,按照结构材料需满足的三大基本要求,即强度要求、刚度要求和稳定性要求,来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可凝练为“内力分析,应力与强度计算,变形与刚度条件,压杆稳定性计算”这样一个主线。把各种变形条件下的共性问题(如内力、应力、应变等)集中讨论,有利于节约课时,突出共性,强化概念。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众所周知,理工科的课程性质本身就比较严谨,注重理论性和逻辑性。而材料力学教学内容中又包含很多公式推导、力学模型和数理方程等。如何让材料力学课程具有生动性、有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则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解梁的弯曲变形前,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梁,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根据材料力学的知识讨论梁为什么是竖方向比横方向长,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又比如,在讲解压杆稳定的时候,可以先在课堂上做个小实验,将一张薄纸片竖着放在桌上,则纸片很可能站不稳;如果将纸片折一下,模拟角钢的形状,则发现纸片可以站稳,并且在上面放一本作业本都没问题;而如果把纸片卷成圆形,模拟圆形截面钢,则纸片的承受能力更强了。用这个小实验首先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然后再用材料力学的知识加以讨论和解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传统的板书基础上,辅以先进的教学工具也是使课堂生动有趣的方法之一。比如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融为一体,可以营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课堂气氛,一改传统的枯燥、抽象的语言教学。并且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有助于提高授课效率,对于短学时教学尤为合适。如果能把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探索新的实验项目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材料力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只要按照老师给的实验步骤操作就能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只动手不动脑的实验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讲这种实验模式称为被动式的实验教学。如果将被动式的实验教学转变为主动探索、创新式的实验教学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4-5个学生一组,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小课题,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写结题报告。通过此类实验,锻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充分利用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可以开设一些材料力学的模拟实验,比如anaSYS软件在材料力学分析中的应用等。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已非常普及,由于计算机模拟实验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和实验耗材,因此具有低成本、易实施的优点。经我们证实,加入模拟实验,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进一步掌握书本知识。

4结语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根据特定的授课对象,我们将不断的就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验项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以期培养出材料类专业方面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鸿文,林建兴,曹曼玲.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材料学篇2

【关键词】材料学;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

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纵观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重要材料的发现和利用,都会把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把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可以说没有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和工业生产,便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没有现代的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便没有今天的宇航科技;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便不会出现光纤维的长距离传输,也无当前的光通信可言。高等院校深刻感受到材料对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材料学方面人才的需求。

我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材料学院,并建立健全了材料学方面各类培养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利于学生学习材料学专业的后续课程。[1-6]本论文通过分析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材料学专业进行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本人讲授材料科学基础过程中的体会,初步探讨了如何提高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1.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对材料学人才的大量需求,材料学专业已逐步成为全国各大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专业的性质,材料学专业也是高校中最难学习的专业之一。要成为一个材料学专业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既要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又要物理方面的基础,还要掌握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材料专业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大学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造成材料学专业课程设置时,存在“课时紧,任务重”的问题。以材料科学基础为例,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授课时间一般不少于120学时,而纵观全国各大高校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通常为54学时,个别为72学时,且大多没有实验。这并不意味着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低,而是由于材料学专业课程多、学时紧等原因导致的无奈之举。材料科学基础学时少造成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的知识掌握肤浅,很难真正体会材料科学基础的本质,同时也影响了后续材料学专业课的学习。另外,不设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在进行后续课程时没有任何基础,从而影响了其它材料学专业实验的顺利进行。总之,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严重地影响了材料学专业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材料科学基础的课程内容和特点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古老又新兴的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掌握起来有相当难度的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重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具体来讲,材料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晶体结构和缺陷,包括各种晶体的空间结构、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及缺陷的表示法。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25%~35%;第二模块为原子及分子运动、材料的变形和再结晶,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45%~55%;第三模块为单元及多元相图,包括晶体的凝固和相图的关系、相图的分析等,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15%~25%。分析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可以提炼出材料科学基础主要包括晶体的结构及表示方法。[7-9]

3.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3.1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材料科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结合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我们对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精简内容,把握重点,强调相关。”材料科学基础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而且还在不断更新。如此庞大的内容仅仅通过短短的54学时或者72学时来顺利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精简教学内容是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必须进行的环节。针对材\料学专业的特点和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并考虑到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没有实验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这三大模块进行了以下改革:首先,精简第三模块的内容,使其仅占总学时的5%,同时在第三模块中加入15%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其次,把握第一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为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材料科学基础的本质,同时在第一模块增加材料科学基础的X衍射、透射电镜等基本的表征手段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达到总学时的40%;最后,强调第二模块中与材料学专业相关的材料科学基础内容,占总学时的40%。第二模块的内容非常繁多,我们通过学习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材料的形变及再结晶规律,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与材料学专业有关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为后续材料学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2教学方法改革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看似简单,但掌握起来却有相当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快让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的学习方式,跟上上课节奏,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这门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教训,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做了以下改革:(1)通过现实的例子,引发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针对材料是科技的基础这特点,通过材料的突破实现国家的科技发展的例子,增加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同时,介绍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基础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高度重视。比如讲到晶体结构和由于掺杂引起的缺陷内容时,可以介绍当前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基本都是通过掺杂引起材料能带发生变化的特点,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好这门大部分高科技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为将来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介绍材料学专业方面的所有专业课或多或少的与这们课有关联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基础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2)以晶体结构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晶体的结构缺陷和性质的关系,如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位错运动,实际晶体结构中的位错是什么样子。(3)通过课本目录,帮助学生学会总结,比较,归纳。材料科学基础内容琐碎繁多,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及时总结,比较和归纳,才能将材料科学基础的内容形成整体,不致前面学的很快就忘记,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不看目录的缺点,我们强调了目录的作用。比如学习完一章后引导学生根据目录回忆本章主要内容,象本章包括几节,每节主要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其中重点是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一章与前面几章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分析学过的内容,总结和归纳出要掌握的主要内容。(4)逐步引导,培养学生自学。大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过程中对于晶体的结构和三元相图,掌握起来具有较大难度,需要老师讲解,但对于原子结构和键合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掌握。这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5)通过做凝固和晶体结构分析实验使学生对书本上学的凝固原理和晶体结构缺陷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让同学门把铁碳合金熔化后浇注在砂型腔里铸造成钢锭,研究是凝固原理对其结构的影响,然后把凝固后的钢锭用XRD(X射线衍射),研究其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同时把钢锭磨平后在显微镜下研究其晶相,找出成分中的马氏体等晶相组织,与书上的相图对比,加深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

3.3考试方式改革

课程成绩的考核是课程的重要内容,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针对材料科学基础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我们将材料科学基础的考试方式分为三块,一是传统的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二是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完成情况和每章主要内容总结等,占20%,三是实验情况,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通过实验考察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占20%。其中在闭卷考试中,我们强调了课本的基本知识,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综合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综合应用情况,而概念题则考察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结构和本质的理解情况。

4.结论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的理解,为后续的材料学专业的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芹.“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教学浅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8,5:58-59.

2张建新.《材料科学基础》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1:114-115.

3王小槐,张照军.《材料科学基础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62-64.

4杜双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649-651.

5付猛,沈榕.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J].时代教育,2008,10:44-45.

6王章忠,张祖凤,巴志新.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65-66

7胡赓祥,蔡珣.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材料学篇3

吸波材料优化匹配的理论分析张雪峰黄昊俞快王登科王威娜董星龙(596)

超细氢氧化铝晶核生长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阳勇福方荣利张雪峰(600)

处理时间对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特性的影响吴汉华于松楠龙北玉唐元广常鸿王乃丹(605)

新型视黄基席夫碱盐的合成与导电性能范丛斌熊国宣黄海清邓雪萍(609)

ni3al/Hap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孙昌孙康宁刘晓飞(614)

非晶钢研究进展毛杰杨元政赖江凌谢致薇(616)

片状磁性纳米tio2/Sio2/niFe2o4制备及光催化性能夏淑梅陈利平孙勇张密林(621)

tRip钢的动态拉伸变形行为研究韦习成谢群符仁钰李麟(625)

不同晶格结构纳米金属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属性研究黄丹郭乙木(631)

共沉淀-超临界干燥法制备纳米Cu/3Y-Zro2复合材料及脱硫性能研究汪慧峰顾华志汪厚植宋申华(635)

喷射电沉积Cu-al2o3复合电铸层性能研究陈劲松黄因慧刘志东田宗军(638)

溶剂对溶液法制备的SpeeK质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潘国梁郭强童菊英许乐波宋会平(642)

电脉冲孕育处理对纯铝凝固组织的影响王建中齐锦刚杜慧玲刘铁铮苍大强(646)

淬火速率对7055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刘胜胆张新明黄振宝(650)

脉冲偏压下电弧离子镀等离子体负载的等效电路模型及其定量表征戚栋王宁会林国强董闯(654)

以煤矸石为原料的水处理滤料的研制张文艺翟建平李琴夏绍凤刘彬(659)

聚合物泡孔材料为模板的溶胶-凝胶法任剑杜中杰张晨励杭泉(664)

一步合成核壳型纳米粉体的工艺参数研究刘志平黄慧民姬文晋(667)

Gd、nd共掺杂Batio3系统的介电性能及微观性能研究唐斌张树人周晓华冯小东李波(670)

双相γ+α2钛合金片层承载力的数学模型及预测张成军傅恒志徐达鸣郭景杰苏彦庆(1)

坦克扭力轴表面缺陷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周国峰李晓延史耀武朱有利徐滨士(6)

正交异性板料拉深件快速展开与成形模拟吴建军(11)

tC4钛合金轮圈热旋成形技术研究徐文臣张恒大单德彬郭斌康达昌(14)

12Cr1moV高温时效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杨瑞成孟威陈奎王晖(19)

高温氧化对钛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姚忠平姜兆华郝国栋王福平(23)

差厚拼焊管内高压成形焊缝移动规律初冠南王小松刘钢苑世剑葛建国(26)

基于尺度效应的微细薄板本构模型的建立刘芳彭林法来新民(31)

铝硅合金中共晶硅的变质机理:杂质诱发共生成对孪晶董光明孙国雄廖恒成韩正铜(34)

电沉积软磁铁箔性能的研究郑精武姜力强陈巧玲(38)

合成工艺对ag/niFe2o4惰性阳极性能的影响席锦会刘宜汉姚广春(41)

动态镦粗过程的动力显式有限元分析程利冬王忠金(44)

闪光对焊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冯秋元李廷举丁志敏金俊泽(49)

壳聚糖-CdS复合纳米粒子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作用侯进陈国华孟显丽(54)

粗化液中钯离子对aBS塑料直接电镀的影响王桂香李宁黎德育(58)

复合电沉积制备Sno2/tio2薄膜及其光电催化性能李爱昌胡晓红王瑞燕王倩郭荷芹(6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方法的模糊综合评判王共冬刘文剑(66)

基体对镁合金氧化膜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张荣发辛琼刘庭芝杨干兰单大勇韩恩厚(70)

复合芯材夹芯结构成型工艺研究张剑李地红李兴冀黄龙男张东兴(76)

胶粘剂在粘接接头内热分解动力学的计算王超刘文彬李金焕(79)

粒子非垂直入射对冷喷涂涂层形成的影响分析王晓放李刚殷硕李文亚(149)

热复合磁脉冲粉末压坯致密度的试验研究于海平李春峰丁朋辉(153)

低频电磁场下原位合成al-Zr-o系复合材料机制研究李桂荣王宏明赵玉涛陈刚戴起勋程晓农(158)

低温青藏高原土壤中镁合金阳极的电化学性能梁成浩袁传军勇艳华(163)

锥形件变薄旋压回弹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徐银丽詹梅杨合张晋辉马飞(167)

可淬火硼钢板热冲压成形实验研究邢忠文包军杨玉英钟朝廷(172)

VpF粘性介质粘弹性本构关系研究刘岩王忠金宋辉刘建光(176)

超细Zro2室温凝胶注模成型研究王金锋谢志鹏孙加林(180)

tiCp/ti6a14V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及磨损机制金云学刘夙伟曾松岩(逝世)付亚东(184)

放电等离子烧结ti-a1系金属间化合物刘耀东赵占奎舒海生(189)

管件长度对电磁成形线圈放电电流的影响邓将华赵志衡李春峰于海平(192)

变径管内高压成形的厚度分界圆苑文婧王小松苑世剑(196)

弯管壁厚减薄与材料特性关系的试验研究鄂大辛宁汝新李延民田鑫(200)

用三维有限元求解金属淬火过程的换热系数黄鹏魏兴钊(204)

表面活性剂辅助水热合成异形薄水铝石蔡卫权李会泉张懿(207)

氧化处理对tiH2分解特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左孝青潘晓亮寥明顺周芸孙加林(211)

pn值对聚乙二醇渗透材料的影响及nmR的分析杨洁易志慧张勇王晓钧刘亿(216)

Cu-ni-Si合金的时效析出与再结晶王东锋夏成宝康布熙刘平(220)

激光熔覆的金属带横截面轮廓的形成过程分析刘继常李力钧谢小柱鄢锉刘咏(297)

电磁胀形管坯所受磁压力的瞬态分布李忠李春峰赵志衡(301)

网格式整体壁板增量弯曲工艺知识库研究岳峰丽刘劲松张士宏曾元松(306)

ni-p-(ni/SiC)p镀层及其工艺条件的研究宿辉蔡伟曹茂盛(310)

镁合金应力腐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许越李家学李莎(314)

热轧C-Si-mn系tRip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张迎晖赵鸿金康永林(319)

阴极材料Ba0.5Sr0.5Co0.8Fe0.2o3-σ合成工艺优化李嵩文钟晟季世军孙俊才(322)

KDp晶体超精密切削过程中等效应力和应变分析王洪祥高石黄志群王健候晶(326)

pp-g-maH对pp/Sio2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王东波冯玉杰谢刚韩俐伟田言(330)

热处理对聚乙烯/炭黑复合材料ptC性能的影响胡玉才(335)

锡掺杂的氧化铟纳米粉体的表面修饰与改性崔升林本兰黄杏芳沈晓冬(338)

氮化硼纳米管的研究现状刘伯洋贾德昌(342)

ZK60稀土镁合金高温塑性变形行为研究吴安如夏长清戴晓元(349)

工业级原料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崔平李凤生周建刘宏英(354)

激光重熔对热浸渗铝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蒋鸣李国喜刘常升郑毅然(357)

材料学篇4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3月,由原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部分专业组建而成。

学院现有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材料学博士点,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湖北省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四个稳定而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方向:功能性聚合物合金材料、乳液高分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和无铅铁电压电材料。

(来源:文章屋网)

材料学篇5

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行为贾均红陈建升陈建敏周惠娣杨士勇(832)

陶瓷基复合材料单纤维拔出过程分析张鸿宋迎东(837)

化学气相沉积热解碳的原位动力学研究卢翠英成来飞张立同徐永东赵春年(843)

静电组装法在纳米Sio2表面构筑高分子刷的合成与表征史博章永化石耀刚王建华(847)

超低水胶比水泥浆体材料的水化进程测试王冲蒲心诚陈科刘芳吴建华彭小芹(852)

速凝铸带制备工艺的改进于濂清黄翠翠严密(858)

au@Sio2@LaF3:eu纳米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崔天蜂张辉杜宁李东升杨德仁(861)

不同陶瓷先驱体的裂解过程及粘接性能刘洪丽黄志求高晶荣守范(865)

热烈祝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成立30周年(868)

喷射电沉积多孔镍刘志东王景丽陈劲松田宗军黄因慧(869)

微米级α-al2o3恒速无压烧结显微结构演变的预测邵渭泉陈沙鸥李达曹红诗张永成张莎莎(874)

超顺磁性Fe3o4纳米颗粒的多元醇法制备及其在磁共振造影剂中的应用陈瑾张辉杨德仁谢秋萍黄海(878)

甲基化对8-羟基喹啉铝成膜性能的改进逄艳刘波青双桂孙灵娜吕维忠胡敭(884)

丙烯酰胺和阳离子型单体反相乳液共聚合及其絮凝性能顾学芳田澍王南平谢春(887)

CaSo4晶须/纳米tio2/pp—R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邹敏王琪琳(891)

钛酸铋钠基陶瓷的烧结机制姚永红王建武高峰田长生(896)

基于改性大豆蛋白胶粘剂的竹纤维板性能吕谷来傅立盛奎川钱湘群李建平(900)

LDpe/pVa吸湿功能材料的熔融复合制备丁利杨红梅杨永柱(904)

SiCxoy/Sno2:F/tio2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陈莹莹张溪文郭玉韩高荣(908)

nb2o5和Sm2o3复合掺杂Ba0.9Sr0.1tio3陶瓷马满场张启龙杨辉(911)

室温自交联聚丙烯周剑丁国兰闻荻江(914)

两种不同类属蜘蛛丝的溶解性能及其静电纺再生纤维刁均艳施建潘志娟杨斌(918)

环钯/Sio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王素芳杨新丽刘蒲(923)

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纳米二氧化硅杂化膜程井动王聪韩克清余木火(927)

高表面能固体的润湿性实验及表面张力计算罗晓斌朱定一乔卫石丽敏(932)

纳米SiC和Sio2与玻璃纤维混杂填充pa6的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张静何春霞(937)

生物医用ti-nb-Sn合金的超弹性王涛戴品强项忠楠杨俊强谢宇玲(940)

mo含量对ti-mo氢化物的结构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王伟伟龙兴贵郝万立吴仲成(946)

壳聚糖硫酸酯pH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林荣珍苗晶董声雄(950)

软模板法制备Sio2纳米管纪兰香邓建国黄奕刚(9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粘结ndFeB永磁体性能预测储林华查五生刘锦云陈德波(958)

玻纤增强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粘弹性——材料储能模量模型的建立周大鹏许平华范宏(963)

粉体致密化制备铁基泡沫高芝潘晓亮谢世坤(966)

更正与致歉(83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第26卷总目次(995)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投稿指南(F0003)

欢迎订阅2009年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F0004)

热点评述

聚吡咯纳米线(管)的制备及应用前景吴道伟黄英苏武尹常杰(969)

大块非晶合金的微尺度力学行为研究评述刘亚俊覃孟扬杨超汤勇(974)

粉末注射成形新型快速脱脂工艺——催化脱脂郑礼清李昆蒋忠兵李笃信(980)

碳分子筛的微结构表征刘克万辜敏林文胜鲜学福曾来(984)

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研究进展张士萍邓敏唐明述(990)

terfenol-D颗粒取向对树脂基磁致伸缩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董旭峰关新春欧进萍(665)

奥氏体抗菌不锈钢的微观组织及抗菌性能张安峰乔继英李利军张旭(669)

双环笼状取代倍半硅氧烷/环氧树脂的固化机理及其性能张利利刘安华曾幸荣(673)

自然扩散条件下So4^2-、Cl^-在砂浆中的沉积特性龙广成邢锋余志武谢友均(679)

非平衡磁控溅射沉积tiC/a—C多层膜的组织结构肖晓玲洪瑞江林松盛李洪武侯惠君(684)

羟基磷灰石纳米晶种原位增强磷酸钙骨水泥李东旭耿燕丽李延报(688)

准三维炭/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肖志超陈青华金志浩郝志彪苏君明孟凡才(693)

射频磁控溅射超硬tiB2薄膜的t区结构特征戴伟张同俊杨君友孙荣幸许聚良(697)

增强型p(VDF—HFp)-pmma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和性能张国庆马莉倪佩陈雨婷刘元刚(700)

Bn纳米管的径向压缩特性与电子结构沈海军(703)

tinxoy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陈尔东王聪(706)

电极材料对聚乙烯中空间电荷注入影响的比较肖春宣华芸张冶文(709)

共沉淀法制备多孔tio2-Sio2复合氧化物的结构特点卢晗锋袁泉东黄海凤陈银飞刘化章(713)

碳16团簇与碳10团簇等在金刚石表面的吸附结构比较王泽辉李之杰郭烜(716)

LC4CS铝合金的初始不连续状态胡家林陈跃良郁大照(720)

溶剂热法制备氧化锆纳米粉体及其发光性能李广慧杨辉洪樟连(724)

高速长杆弹对陶瓷装甲侵彻的数值模拟李裕春程克明沈蔚刘强(728)

新型ti—Cu—ni基储氢合金的非晶化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蒋威陈立新郑小腾葛红卫刘飞烨肖学章雷永泉(731)

高比表面积ag掺杂Sio2气凝胶的制备及表征杨小云周斌肖淑芳杜艾吴广明沈军(735)

Sb—Zn合金的电沉积及其耐腐蚀性能王森林廖涛纪永乐李河昆杨启胜(739)

纳米SiC改性ptFe复合材料的力学与摩擦磨损性能路琴张静何春霞(743)

沉淀法制备SnS纳米粉体吴敏卢建树姚远(746)

wC-9ni-0.57Cr硬质合金在模拟海水中的腐蚀特性姜媛媛易丹青李荐张路怀苏华黄亮彭振文(750)

ain-tiB2复相微波衰减材料的性能程卫华李晓云丘泰贾杪蕾(754)

原位反应烧结法制备SiC多孔木材陶瓷周峰程晓农严学华王萍(757)

pt/wo3纳米薄膜的氢敏特性范小花唐一科侯长军范瑛(761)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砂浆性能及水泥石微观结构的影响江朝华赵晖张玮邓敏(765)

al-tio2—C体系mC法合成al2o3-tiCp/al基复合材料的动力学分析胡明郑小红张继堂陈秋华(770)

柞蚕丝素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构象与力学性能房乾陈登龙姚清华李敏(775)

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及性能张爱娟王卫伟(779)

乙醇醇解法制备聚乙烯醇联产醋酸乙酯的影响因素童彬王峰王颖(783)

研究简报

UpR/al2o3复合微粒的硬度测试陆荣魏无际童文鲁钢(786)

工程塑料起重器螺母的Cae分析王志强柴国钟(790)

热点评述

防护性硅烷膜的掺杂改性研究进展胡吉明王晓梅季卫刚张鉴清曹楚南(794)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粉体分散方法的研究进展王纪霞张秋禹苗振华张和鹏(798)

一维纳米结构的金属催化合成与生长机理王世良贺跃辉ZouJinHuangHan(802)

生物修复加固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李沛豪屈文俊(810)

丙烯酸酯类树脂吸附芳香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杨维本李爱民张全兴(816)

红外低辐射率涂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黄芸沐磊张其土(820)

太阳能电池在飞艇上的应用研究进展鄢红陵张秋禹张力张军平尹常杰(824)

不同含量聚乙二醇对碳化硅喷雾造粒的影响陈健黄政仁刘学建(497)

短切碳纤维含量对Csf/Si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唐汉玲曾燮榕熊信柏李龙邹继兆(501)

镍基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电沉积技术诸利达丁桂甫吴惠箐汪红(506)

碱激发煤矸石胶凝材料的早期水化过程段瑜芳王培铭(511)

超高强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强度基础分析王冲蒲心诚(516)

多层织物系统综合热防护性能李红燕吴宣润张渭源(520)

多元多层平纹机织CmC-SiC弹性常数的多尺度均匀化高效预测方法许英杰张卫红汪海滨(526)

热激发煤矸石活性组分的溶出顾炳伟王培铭(530)

模拟油田环境中p110钢的Co2腐蚀行为吕祥鸿许文研(535)

沥青稳定柔性基层的抗车辙性能李丽民刘剑曾革(540)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末端基团对化学气相沉积铜薄膜的影响刘铮铮王琦刘鑫包杰琼(545)

BYpt-Bt高居里温度压电陶瓷的相结构与电性能成丽红高峰刘佳骥洪荣子田长生(550)

铜-石墨烧结材料中第三体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符蓉高飞宋宝韫于庆军(554)

不同镁源反应物对反应烧结制备pb(mg1/3nb2/3)o3陶瓷的影响文佳李志友张晓泳周科朝(559)

电化学法制备超细Cu粉过程中油酸含量对粉体的影响李维毛健李华峰陈国需蒋渝(563)

(ti-Cr)40V55Zr5储氢合金的热处理改性葛红卫刘剑范修林杭州明陈长聘陈立新(567)

交流脉冲等离子体改性聚四氟乙烯的XpS研究何翔孙奉娄周武庆(570)

混杂纤维对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郝娟余红发白康韩丽娟周鹏曹文涛(574)

载pt-tio2纳米管阵列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倪守高王玲薛建军孙海波雷斌金丹萍(579)

磁控溅射Cu-w薄膜的组织与结构王瑞周灵平汪明朴朱家俊李德意李绍禄(582)

HFCVD金刚石薄膜在mo基体表面的形核王婷余志明游小龙丰杰(585)

杂化材料eu(phen)_2Cl_3/mCm-48的荧光性能及热稳定性张兰芬杨良准沈新峰任黎雯余锡宾金雪琴(589)

搭接长度对Z-pins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接头连接性能的影响陶永强矫桂琼王波常岩军(593)

热处理对16mnR钢断裂韧度的影响李红英张希旺丁常伟(599)

血管支架表面沉积ti-o薄膜的力学性能刘恒全冷永祥王锦标黄楠(602)

阻燃建筑结构胶粘剂的研制殷锦捷李宁王欢(606)

添加石墨对热压法制备C/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潘祖金黄向东陈金发刘旭俐李强(609)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改性蒋东升王永忠王云斌刘吉钟明强(613)

低温烧结法制备LZS系微晶玻璃及其性能王浩陆雷吴国芳隋普辉(616)

paryleneC膜的热解特性曹琼华徐瑞娟王建华(620)

混杂填料增强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刘淞何春霞(624)

介孔氧化钛的溶剂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王芳芳殷立峰傅吉全(627)

微波等离子体合成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工艺优化孙文周王兵(631)

钢纤维混凝土梁压、弯组合作用下的承载力分析郭艳华肖宇李岳(636)

applicationofpiezoelectricactuatorandCompliantStructurestoachieveFlappingwingmotionforamaVKranti.K.LalKummariS.J.(642)

关于维护本刊网络版权的声明(525)

欢迎订阅2009年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F0004)

研究简报

脉冲电场对al-10%Cu熔体活度的影响张震斌王建中齐锦刚王冰何力佳苍大强(647)

水力发电机导水机构偏心销断裂失效分析孙学鹏姚继蓬郦剑(650)

国产膨体聚四氟乙烯的预处理及其细胞毒性评价郑丽君虞渝生刘友山谈伟强钟明强张桂娣(654)

热点评述

主要耐热镁合金系的研究进展张春香王利国吴立鸿陈培磊陈海军关绍康(657)

天然胶乳压敏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唐盛斌廖双泉徐志义桂红星廖建和(661)

利用HRXRD和UV-Vis反射光谱确定alGan/Gan/al2o3的结构与成分季振国冯丹丹席俊华毛启楠袁苑郝芳陈敏梅(325)

La填充ni置换n型Skutterudite热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鲍思前杨君友朱文李守林樊希安段兴凯(328)

pVDF铁电聚合物薄膜的溶液法制备惠迎雪樊慧庆刘卫国牛小玲(331)

利用高岭土制备纳米氧化铝周竹发吴铭敏冯杰(335)

超声处理对伍德合金细化及气孔生成的影响陈琳宗燕兵苍大强甄云璞(339)

分散聚合法制备功能高分子磁性微球p(St/maa)/Fe3o4袁定重张秋禹(342)

表面修饰纳米ZnS的合成及表征安长华何杰王淑涛王宗贤(347)

磁性改性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制备及其表征胡书春张宏敏(350)

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合成ti3SiC2材料周卫兵梅炳初朱教群(353)

脉冲激光沉积制备类金刚石薄膜的结构和光学性质刘毅林晓东张磊张麟陈弟虎(357)

脉冲电压下局部放电对聚酰亚胺膜寿命的影响周凯吴广宁雷克刚何景彦佟来生(361)

石墨化CVi泡沫炭的结构和性能王永刚林雄超杨慧君张江松许德平(365)

细珠光体在变形中的行为林一坚罗光敏李小军章靖国(369)

碘修饰多钼酸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管自生蒋文曲张玉张强李东旭(372)

pDmS在大振幅剪切流动中的壁面滑移廖华勇范毓润(375)

磁控溅射tin/Si3n4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其环境摩擦学特性杨友志郑晓华(380)

化学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李昕洋张培新罗仲宽黄小倩李梅刘剑洪许启明(385)

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王小军杨俊和詹亮乔文明张睿梁晓怿凌立成(390)

剑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何莉萍田永吴振军王璐琳屈伟平丁舟波(395)

原料粒度对磷酸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杨娟娟王秀鹏叶建东(400)

mg-5Yb-0.5Zr变形镁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于文斌刘志义程南璞何洪黎雪莲(406)

双辉C、n、ti渗入顺序对渗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李莉平姚正军阎凯张平则徐重(411)

1050铝基pS版的热处理工艺李红英王法云曾再得王长建(416)

静电纺尼龙6/66纤维毡的湿热处理及其结构与性能夏艳杰高晓艳潘志娟(422)

细菌纤维素吸附Cu^2+的研究邹瑜陈仕艳王静芸石帅科颜志勇王华平(426)

炭/炭复合材料摩擦性能与摩擦表面状态的关系陈青华邓红兵肖志超苏君明彭志刚(430)

磷掺杂金红石tio2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宋桥台杨苹王锦标鲁雄黄楠(435)

海藻酸钠/Sio2共价交联杂化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表征陈伟兵杨超李晓丽林松柏(438)

晶核剂及热处理对锂铝硅系微晶玻璃晶化和性能的影响陆雷赵莹张乐军王浩(441)

掺Gd^3+、Sn^4+的YiG微波铁氧体高功率特性洪向东许启明郝利军(446)

太阳能多晶硅锭中夹杂的物相与分布特性邓太平毛文行尹传强刘兵发杜国平周浪(449)

Zro2纳米管的溶胶-凝胶模板法制备与结构表征孟秀霞杨乃涛谭小耀郭红(453)

研究简报

铋对无铅易切削黄铜性能的影响覃静丽肖来荣易丹青舒学鹏(457)

饮用水系统铅黄铜零件无铅化处理技术倪兆荣王洁如郦剑(460)

热点评述

缠绕复合材料力学特性研究进展李俭温卫东崔海涛(463)

不同人工晶体材料的特性崔海坡(467)

ipmC制备方法和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孙力群赵耀(473)

陶瓷薄膜低温水溶液沉积评述欧军飞周金芳杨生荣(479)

偶氮苯液晶聚合物的研究进展韩相恩阳岑张艺馨张术兵李戈(485)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在催化性能上的研究进展幸良淑杨明莉张新涛胡传彬(489)

硬硅钙石动态水热法合成及其微观形貌控制郑骥倪文肖晋宜(161)

两步熔盐合成技术制备片状Srtio3晶体李志友侯俊峰张晓泳周科朝(165)

柠檬酸法和聚乙烯醇法制备La0.8Sr0.2Co0.5Fe0.5o3纳米材料工艺过程及微观形貌比较刘石明邢长生钱晓良肖建中(169)

LSCF系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制备及其透氧性能袁文辉顾亚萍胡小芳(173)

ni掺杂wox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黄佳木徐爱娇穆尉鹏(177)

反胶束体系中聚吡咯/氯化银纳米复合粒子的合成与表征任祥忠李溪刘剑洪梁讯张黔玲张培新顾宜(181)

化学镀带绝缘层LC共振型复合结构丝的巨磁阻抗效应程金科袁望治潘海林赵振杰阮建中杨燮龙(185)

片状氧化铝晶种对氧化铝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朱丽慧刘伟李太昌黄清伟(189)

不锈钢氧化皮酸洗废渣制备铁氧体磁性材料郑国渠牛勇胡军张钱献(193)

消声涂层的吸声性能王清华李效东刘宏宇杨盛良孟宪林张海永(197)

聚(衣康酸-癸二酸)的合成及其降解性能袁军邓明进艾军沈喜洲郑启新(200)

煤矸石在热活化过程中的相组成和结构变化郭伟李东旭陈建华杨南如(204)

单分散硫化铜纳米晶的生长及调控张懿强张辉于敬学杨德仁阙端麟(208)

Cnts/Ferrite/pVDF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特性杨雪梅王晨李明(213)

二氧化硅@硫化镉核壳结构粒子的制备及表征胡梦李东升杨德仁阙端麟(217)

tio2薄膜上电沉积四氨基酞菁钴及其表征秦艳涛吴敏张俊颉孙岳明杨朝晖(220)

激光辐照对CdSe/pmma纳米复合材料光致发光的影响徐飞马向阳李东升杨德仁(223)

硼掺杂对peCVD制备的纳米非晶硅薄膜电学行为的影响冯仁华张溪文韩高荣(226)

多孔玻璃制备及其与a12o3陶瓷基板复合载体材料徐峰韩建军赵修建(229)

双醛淀粉交联明胶的制备及溶胀性能夏烈文罗兴琪(232)

中间相炭微球成型体热处理过程中的宏观性能宋永忠翟更太宋进仁李贵生史景利郭全贵刘朗(235)

FGH95缺口小试样高温拉伸和蠕变断裂性能崔伟华岳珠峰温志勋(239)

两种混凝土模型在钢管混凝土有限元中的应用陈曦周德源(245)

微量稀土nd对aZ91微观组织及腐蚀性能的影响杨洁易丹青邓姝皓(251)

单向层合板拉-拉及压-压疲劳加载材料退化模型勇温卫东(256)

麦秸纤维/废旧塑料再生复合材料孟召辉姚正军周金堂(260)

聚乙烯醇在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机理分析西晓林房满满文梓芸尹芪林东王恒昌江禾(264)

石墨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黄丽坚朱鹏陈震霖宋艳江王晓东黄培(268)

电化学合成聚硅烷的反应速率吴市张峰君钱林陈来张家宝潘健峰周春节(273)

工艺参数对气辅成型过程的影响孔倩欧阳洁张文彬王建瑜(277)

低介电常数无铅高压陶瓷电容器材料何伟李斌张其土(281)

ppy/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活性王彦红王德松李雪艳罗青枝安静岳建霞(284)

国外C/C复合材料飞机刹车盘的摩擦表面特性和摩擦磨损机理陈青华肖志超邓红兵苏君明彭志刚(288)

0—3型pZn—pZt/pVDF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戴雷胡珊郑辉王少博(294)

本刊顺利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期刊出版形式规范检查(17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F00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投稿指南(F0003)

关于维护本刊网络版权的声明(F0004)

热点评述

低温多晶硅薄膜的制备评述杨定宇蒋孟衡杨军(298)

二元包晶合金定向凝固研究进展胡小武李双明刘林傅恒志(302)

壳聚糖膜在渗透汽化领域的研究进展朱智慧钱锦文(307)

肽自组装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林凤姚菊明(312)

自组装单层膜技术制备纳米晶态薄膜于志伟苗鸿雁谈国强殷立雄(316)

pBo纤维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可行性分析唐久英陈成泗徐向宇王守国(321)

双基体炭/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刘皓李克智李贺军卢锦花翟言强(8)

C/SiC-(w-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烧蚀性能童长青成来飞张立同徐永东(12)

挥发诱导自组装制备聚碳酸酯耐刮伤涂层周树学文男赓游波武利民(16)

CVi处理短碳纤维在CFRC中分散性的评价王闯李克智李贺军焦更生付前刚(20)

可UV固化的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与表征林金娜曾幸荣侯有军石红菊(27)

新型液晶对其与聚硅氧烷复合膜抗凝血性能的影响牟善松汤顺清屠美(32)

流变相法一步合成正交Limno2的结构和性能范广新曾跃武吕光烈陈荣升(35)

Fe85Hf787Cu1非晶合金的非等温晶化动力学彭坤唐元洪胡爱平李德意刘云泉(39)

氧化铋掺杂氧化铈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导电性张鸿李璐君周海涛王申存李志成(42)

预应变对Fe-mn-Si记忆合金中应力诱发εm形态的影响乔志霞刘永长王江宏孟毅王东爱(46)

薄壁碳纳米管的制取常建国王志诚桂许春王文祥韦进全吕瑞涛王昆林(49)

自维持电弧放电模式下碳纳米管的制备及机理胡晖唐东升蔡岳红陈巧莲(53)

氟代alq3衍生物的热稳定性及聚集态结构林家军施敏敏施跃文汪茫陈红征(57)

淬火速率对t91铁素体耐热钢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的影响宁保群刘永长高志明乔志霞杨留栓余小军(61)

不同温度下mDYB-3有机玻璃的棘轮效应刘伟高宗战岳珠峰(64)

α-al2o3/Zro2(3Y)复相陶瓷悬浮体的流变性能李纯成丘泰(68)

渐进均匀化理论研究复合材料有效力学性能董其伍王哲刘敏珊(72)

等离子熔覆铁基非晶纳米晶复合涂层及其性能张丽娜樊自拴张丽民孙冬柏孟惠民俞宏英(76)

微弧氧化法制备含铈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膜层黄勇王迎军宁成云南开辉尹诗衡憨勇(80)

al2o3修饰改进Li1+xV3o8的电化学性能丁燕怀张平姜勇(83)

电弧放电制备氮和金属元素掺杂的碳纳米颗粒王艳艳崔屾崔兰张玉新何菲陈小平林通(86)

有机玻璃疲劳裂纹扩展高宗战刘伟岳珠峰杨治国(90)

Bp神经网络对3C钢腐蚀性能的预测分析刘艳侠高新琛张国英郭怀红(94)

多孔Zro2-Ha涂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王莉丽王秀峰(98)

SiCp-wSi2/moSi2复合材料的室温力学性能张荣军杨延清刘红梅(101)

阳极氧化铝模板中直接直流电沉积铁纳米线刘丽来闫红丹尚杰李学铭张鹏翔(104)

Cuo对重力分离SHS陶瓷内衬复合管组织的影响张卫明俞建荣张学忠(107)

不同温度和应变率下wf/BmG的力学性能侯兵李玉龙(110)

壳聚糖与丙交酯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施云峰谢德明周长忍(114)

Fe-mo(moS2/pbo)高温自材料的摩擦学特性韩杰胜刘维民吕晋军王静波(118)

3Cr2w8V盐浴铬钛复合渗层陈灵邹敢锋(121)

钛合金表面规则微形态对兔腱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袁超凡郭征张涌泉(125)

矿物负载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偶氮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王程龚文琪李艳雷绍民郑春蕊谢雷(129)

电解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锆粉体及其机理孙向涛孙都成(134)

明胶调控纳米铁矿物生物矿化作用方胜强孙振亚黄江波(137)

electrochemicalintercalationofSodiumintoSiliconthinFilmDong-YeonKimHyo-JunahnGyu(141)

研究快报

卷簧钢带表面脱铅新技术姚继蓬孙学鹏郦剑(145)

热点评述

有机硅橡胶原位增强新工艺伍川蒋剑雄邱化玉来国桥(147)

材料学篇6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露露(1975-),女,湖南邵阳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杨学林(1973-),男,湖北均县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80-02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与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并列的三大材料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和电子等高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撑。目前,它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功能化、结构—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按照教育部“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扩大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结合三峡大学“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了“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这对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主要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介绍陶瓷、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的制备工艺、组织结构特征、性能特点及其应用,以及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该课程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强。它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不同于其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作为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和认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成型加工方法及其应用领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必要的理论基础,深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拓展学科知识面。由于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化学、物理、材料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又紧跟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理解并掌握其内容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这对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就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一、优选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的教材很多,如戴金辉等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卢安贤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导论》、陈照峰等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王培铭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等,这些教材侧重点各不相同。根据该课程的选修课性质,按照专业知识面广、难易程度适中、实用性强的原则,三峡大学选用了戴金辉等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要教材。该教材主要介绍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制备工艺,并扼要地介绍这几种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1]它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内容深广度适中,叙述深入浅出,适用性强,较适合作为三峡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同时,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认识和了解,学校还指定了卢安贤编写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导论》作为辅助教材。为完善教学内容,还将陈照峰等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王培铭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等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

鉴于专业选修课教学内容弹性较大,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知识的更新,除讲授教材内容外,还有意识地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当前科技发展动态、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的科研成果以及自身的科研工作进行讲解和介绍,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四种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时,笔者一般首先介绍该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增加学生对该材料的初步认识和了解,然后讲授书本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又如,在讲授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时,笔者介绍了目前比较热门的新能源材料,并谈及了一些自己在锂离子电池材料方面的科研工作情况。这些相关教学内容的补充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专业选修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不同于必修课,它不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的引导,而且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的专业选修课性质及其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难度较大等特点,笔者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了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任务趋动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1.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引入各高校的教学当中。它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并容纳较大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新意,教学效率高,效果明显。[2]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在讲台上的“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为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笔者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精心构思,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相应课件,另一方面也注重传统教学方式中教态和教学语言的运用。通过教师亲切生动的讲授和大量课件的展示,增加了学生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案例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地通过讲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梯度功能材料时,笔者介绍了越王勾践剑,通过图片展示和对越王勾践剑结构的分析,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又加深了学生对梯度功能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讲授水泥材料时笔者例举了伊朗为应对美国现有的穿地炸弹,已研制出既可抵御钻地炸弹,也可抵御地震的世界最强混凝土——“智能混凝土”,这一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切体会到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工业活力和军事力量。这些案例的讲解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

3.增强互动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根据选修课性质,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笔者常常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这种互动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玻璃的定义时,笔者首先提出“有机玻璃、金属玻璃是玻璃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各抒己见,然后通过定义讲解,使学生找到正确答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种互动教学使学生对定义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加深刻,教学效果好。

4.提倡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充分引导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完成任务。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为学生今后走上科研或生产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倡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还可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如在学习特种玻璃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即合理设计一款或多款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未来玻璃。接到任务后,学生大胆想象,设计出了30多种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未来玻璃,如破碎后能自动粘合的记忆玻璃、光强和颜色能随人体内电流和电磁波而变的情绪玻璃、不开窗即可自动换气的净化空气玻璃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又如,在学习完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这四种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后,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任意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再由学生展开互评。这次教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综述文献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注重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专业选修课的考核一般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3]传统的闭卷考核形式,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多,学生复习吃力,容易让学生造成思想负担,给学生学习带来压力,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考核,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生中容易出现利用网络资源抄袭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出教学效果。“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侧重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鉴于该课程的选修课性质和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难度较大等实际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改革,采取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30%,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考核占70%,具体采用开卷考试形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既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也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和科研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内容多、知识面广、关注学科前沿的专业选修课,随着新材料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教学内容还需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紧跟时代步伐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材料类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戴金辉,葛兆明.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材料学篇7

关键词:能力培养;《建筑材料》;教学研究

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随着时代对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方向,尤其是类似建筑工程这样的实践学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讲的能力不仅仅指学习能力,还包括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就要求建筑材料课程及时加快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建筑材料的特点,采用先进教学工具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师生反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校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的上学期或下学期学习,建筑材料的学习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整门课程内容广泛,试验较多,常见的试验就有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钢筋的拉伸试验、砌体的强度试验,防水材料的试验,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等。《建筑材料》作为大一专业课,通过大量的试验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但就目前高校开设的《建筑材料》课程来看,似乎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试验,直接删除试验环节,也不重视视频教学,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重视建筑材料的学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加上材料课程内容简单,更是抹杀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二、《建筑材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容丰富,课时较少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的学科很多,而且实践性、综合性很强,尤其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更是增加了材料课程的内容,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材料就有水泥、钢材、木材、混凝土、石材、石灰、沥青、塑料等,这些都是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根本看不出来系统性和连续性,加上高校材料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很多内容难以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

2.实践不足,流于形式

建筑材料课程有着大量的实践内容,但鉴于材料课程的内容较少,很多实践环节得不到落实,甚至有的学校干脆砍掉实践环节,只是在课程上进行理论讲解,加上受到课时的限制,有的学校规定只能做5个课时左右的试验,为了不超课时,往往由教师完成试验的取样,备料,演示工作,而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演示填写试验数据,很明显这样的试验只是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完成试验的能力,这就直接导致学生技能培养的失败。3.缺乏互动,缺少实物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互动较少,老师尽情的讲述理论,但是却很少和学生沟通,忽略学生的学习心情,而且诸多的建筑材料很少有真实的图片和实物展示,学生们更是厌烦这种课程,只能以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应付老师,对建筑材料基础课程的地位缺乏深入的认识,尤其是面对大量的建筑材料,更是心生厌烦,这些都是当前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建筑材料的教学策略

1.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是建筑材料的特色环节,在建筑材料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不仅增加实践课时数,还要改革实践课程的开设方法,不能让老师去完成试验,而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完成试验的机会,尽量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人才的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进行转化,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筑材料》中的试验课程有很多,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认真,严谨求学态度的培养,培养学生用试验数据说话的求实能力,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比如在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亲手计算,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见证工地混凝土配合比的把握,让学生自己配置混凝土,测定其强度,通过强度的变化来激发学生对试验的重视。

2.加强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

《建筑材料》课程牵涉到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很多人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这就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觉得课程过于简单,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课程的互动,这些互动可以是提问问题,也可以是让学生自发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自发查阅材料属性。比如在讲述沥青路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见到的路面都有哪些,这就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用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在讲述防水材料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百度防水材料都有哪些,在讲述木材的时候,则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见过的木材有哪些,讲述不同的木材都会有什么作用,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对材料课程的兴趣。

3.注重认识实习,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实习是每一个土建类学生必须进行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在认识实习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带领学生们认识实习,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建筑材料的重要性。比如在认识实习中,学生们看到商品混凝土进场试验时,可以联想到建筑材料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在看到模板时,可以联想到不同的木材的使用环境,在看到钢筋加工时,可以联想到钢筋的拉伸强度试验,在工地可以充分领会到水泥的保存,运输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好办法。

4.充分利用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资源的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利用网络上不同材料的图片来向同学们展示材料,比如六大水泥的常用特性,比如不同的防水材料,比如不同的木材,不同的石材等,当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自己搜集后向同学们展示建筑材料的内容,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建筑材料》课程是土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丰富,实践多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上其是大一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教师在教授《建筑材料》的课程中,要尽量立足于课堂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刻苦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建筑材料的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朱媛丽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参考文献:

[1]陈爱玖.建筑材料课程教材建设与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4):68-69

[2]何娟.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丛,2014(3):150-152

材料学篇8

在初中历史科中考考试中,这几年来材料解析试题年年都有,为此,使得这一类题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因为材料解析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材料处理、历史阐释的文字表达能力。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合理地利用课本的文献资料,不要造成“资源浪费”:在历史课的教育教学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用好课本的文献资料,这样才能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一、教师通过运用文本材料,引发学生多思考,进而使得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强烈的兴趣

兴趣是催化剂,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诚然,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这样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我们教师在自己历史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互为促进。可是,初中的学习才刚刚接触材料解析题,使得学生在理解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假如我们急于求成,就会不免使学生产生畏难恐惧情绪。为此,我们要从初一开始,就要从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对教材材料解析题产生好奇心,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教给学生解决材料解析题的方法

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还要教给学生解决材料解析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运用教材、学习教材上,通过多动脑动手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展示,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逐步让学生掌握材料,再应用材料解析题。一般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找出关键词。关键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指材料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等;第二步运用综合所学的知识,将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第三步,我们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沿着教学的思路,通过材料逐步掌握要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构思作答,进行史论结合的评述。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逐步学会解答材料,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应采取具体的方法,比如说,教学统计表就必须抓住数字变化的规律等。我们在教学上应用课本文献资料是必要的,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的材料,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的材料,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学篇9

【关键词】胶凝材料;工业废渣;利用

胶凝材料,是指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作用后,能够由液态或半固态变成坚硬固体的物质。胶凝材料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无机胶凝材料按其硬化时的条件又可分为:气硬性胶凝材料与水硬性胶凝材料。气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气中硬化,也只能在空气中保持或继续提高其强度,如石灰、石膏、水玻璃等。水硬性胶凝材料不仅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能更好地在水中硬化,保持并继续提高其强度,如各种水泥。

1.胶凝材料学的发展历程

1.1传统胶凝材料

1.1.1 古代胶凝材料

人类发现和利用胶凝材料,有着悠远的历史。新石器的前陶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天然胶凝材料粘土和姜石,并且在9000年前开始使用最早的人造胶凝材料-石灰。公元前2500-3000年,人们就开始使用石膏-石灰类胶凝材料。公元初期,石灰-火山灰水硬性胶凝材料开始使用。这种胶凝材料表现出极强的耐久性。

古代胶凝材料的最大不同是al2o3和Sio2含量高而且有大量(40%)的方沸石存在。方沸石是一种化学稳定性较高的水化产物,溶解度小,与Ca(oH)2几乎完全反应。因此古代的胶凝材料的溶解度小,其内的成分不会因为时间的流失而流失,所以古代胶凝材料有卓越的耐久性。

1.1.2现代胶凝材料

现代胶凝材料一般指硅酸盐水泥、石灰、石膏等最常用的胶凝材料。而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则又称为非硅酸盐水泥。现代以波特兰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的最大特点是强度主要由硅酸盐熟料四种矿物质和石膏水解水化而形成强度。

1.2非传统胶凝材料

显然就是那些不在上述领域的胶凝材料。传统胶凝材料的主要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几种元素,但元素的含量和地壳中元素的丰度次序差异较大,特别是钙的含量相差较大,生产水泥需要大量的高品质的石灰石。而石灰石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未来的水泥应该是一种比较适合于未来资源枯竭条件下生产的水泥,而且更适合于回收利用。

非传统胶凝材料应该是:不用自然资源,以各类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制造工艺简单、能耗小、基本上零排放的环境友好型的胶凝材料。

2.固体废弃物的成分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赋存的物质。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粉末、碎屑、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具有一些与工业原料相当的物理学性质,又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二次资源”、“再生资源”。

有些工业固体废弃物具有潜在的胶凝活性,能够作为胶凝材料和辅助胶凝材料使用,并能改善原胶凝材料的一些性质:如混凝土中加入矿渣微粉或粉煤灰后可以起到改善工作性,降低水化热,提高耐久性的作用。

根据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化学组成、矿物特征以及胶凝固结特征,将工业固体废弃物分为以下几类:石灰类、石膏类、火山灰类、潜在水硬性类、水硬性类及惰性和有害类等。

3.固体废弃物在胶凝材料中的应用

3.1代替粘土做组分配料

粉煤灰、煤矸石、炉渣、金属尾矿、赤泥等。根据实际情况可部分或全部代替。煤矸石、炉渣不仅代人化学组分,而且还可代人部分热量;

3.2代替石膏作矿化剂

磷石膏、氟石膏、盐田石膏、环保石膏、柠檬酸渣等,因其含有三氧化硫、磷、氟等都是天然的矿化成分。且S03含量高达40%以上,可全部代替石膏。因石膏类工业废渣与莹石配合作复合矿化剂时,在烧成过程中发滞,可与品种技术配合作用,充分发挥复合矿化剂和晶种技术的互补优势。

4.建议

4.1发展非传统胶凝材料势在必行

由于非传统胶凝材料的优点和特点,符合节能、减排,又能消纳多种工业排放的废弃物,特别是可以在基本不排放C02的情况下,生产性能良好的胶凝材料。我国有多达40余单位在研究和开发这类材料,但工业生产却未能有一定的规模。材料的有些性能也有待改进。急需要得到政府、企业、用户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包括给予各种科研课题、中间试验、生产性试验等)。

4.2制定标准

鉴于材料制备的特殊性,需要制订与此相适应的标准,也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

4.3应用推行

从我国国情出发,希望对材料的应用有计划的逐步推行,例如:我国今年将建立一定数量的核电站,可以将此类材料用于固化核废渣。碱激发胶凝材料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抗化学腐蚀性好,用于西部地区土地盐碱性的建设,是很恰当的。另外可以用于海港、地下、地铁隧道等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袁润章.胶凝材料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缪纪生,李秀英,程荣逵等.中国古代的胶凝材料初探[J].硅酸盐报,1981,9(2):234-240

材料学篇10

生物材料被用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或者替换机体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生物材料和传统功能材料一样具有明确的理化性质,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性能。生物材料长期或临时与人体接触时,必须充分满足与生物体环境的相容性,即保证生物体不发生任何毒性、致敏、炎症、致癌等生物反应。改善和合理控制生物材料的表面性质,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有利条件、抑制不利因素的关键途径。

全书共有19章:1.表面蛋白重组,介绍通过自组装蛋白来重组和修饰界面,生物分子印刷组装和修饰固体界面;2.表面制作高分子刷,介绍合成高分子刷过程、高分子刷的刺激响应性、聚合电解质刷、生物功能高分子刷;3.抑制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机理、方法和材料,介绍非特异性蛋白吸附的潜在动因、表面张力仪、乙二醇的应用;4.表面刺激性响应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介绍表面改性方法论,探索智能生物材料的刺激性响应和模型、智能表面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5.高分子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介绍表面材料与生物实体相互作用的效果,聚合生物材料的表面形态学,表面改性促进生物材料的兼容性、血液兼容性和抗菌性能;6.表面聚合物囊泡,介绍聚合物囊泡,聚合物薄膜和囊泡作为智能活性表面的相关应用,聚合物囊泡当前发展限制和未来新趋势;7.蛋白工程水凝胶,介绍蛋白工程对材料结构设计方面的应用,蛋白工程材料的历史与发展,分子结构设计和重组合成的策略,蛋白工程材料的表达;8.生物活性智能水凝胶表面,介绍模拟细胞外基质,水凝胶特殊的原因,用弹性蛋白重组酶作为仿生蛋白;9.生物反应表面和干细胞壁;10.微观纳米形式的表面生物材料,介绍光刻技术、电子束光刻、聚焦离子束、软蚀刻术、纳米压印光刻、喷砂和酸性蚀刻等;11.有机无机杂化表面;12.用于骨工程的生物活性陶瓷和金属表面材料;13.等离子体辅助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表面处理和改性;14.生物仿生微观纳米结构胶粘剂;15.用表面改性去控制细胞或者其他层面的附着力的一般方法;16.微观形式上恶性骨细胞、表皮和老化细胞表面结构的剧烈转变;17.为细胞表型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设计的温敏性细胞培养表面;18.细胞表面力学,介绍怎样测量和评价弹性和刚性,刚性基质对细胞行为的影响,新型表面制造技术;19.电极-神经组织相互作用:免疫反应、当前技术和未来方向。

本书涉及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相关内容,适合细胞生物学、组织学、表面生物材料、临床医学、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生。

郭抒,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