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职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6:09

个人职业发展篇1

文职个人职业规划范文(一)

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二、专业认识

文秘专业职业特点:人数众多、遍布全国、位居中枢、近身助手、作用关键、权利行生、全而综合、服务领导、信息全面、成长迅速。

文秘专业发展趋势:1、由松散型向规范性转化;2、由技能型工作向智能型转化;3、从常规内向思维向外向开放思维转化;4、由被动辅佐职能向主动配合职能转化;5、由“纸写笔耕”向办公自动化发展。

专业素质要求: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既要能说会道,又要会办文办事,既要上知天文,又要下知地理;既要文韬武略,又要善于具备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既要心理素质过硬,又要具备完善的性格,既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又要具备奉献精神,甘当幕后角色,在工作岗位上要求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可靠,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等基本素质。

三、职业发展和目标

职业发展路线:文员---助理---部门主管---行政秘书---副总秘书---董事会秘书

对于文秘专业,有的人或许对“秘书”这个词有些偏见,但,秘书是一个成长得最快的职业,并且他可以在领导身边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经验,避免自己在生活中多走一些弯路。在提升自己的内涵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可以作为终生职业,可以成为晋级的阶梯,可以成为创业的起点。不论哪个职业只要你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做,让它成为你成功的基石,在那一行都能干出成绩。

文职个人职业规划范文(二)

古人说:“有志不在年高而无志空活百年,范文之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人生何需百年?只要我们能像阿基米德寻找地球支点一样给我们的灵魂一个支点,那么激跃生命的腾飞还不是易如反掌吗?这个支点就是规划人生。遗憾的是我们往往不能或者不敢给人生一个规划,前路迷茫,没有人生规划这座灯塔的指引,我们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吗?扑面而来的风风雨雨,我们能挺得过去吗?或者会误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呢?由此可见,为我们的人生做一个正确的人生规划,那是必要的!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企业而言,如何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认识自我是基础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对自我的分析。认识自我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一个人所必须掌握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以及自己的长处短处,才能按照自己的这些特点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职业选择也一样,比如说,自己天生好动,比较粗心,就不能选择会计这一职业。但很多人在当初选择职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或性格,而直接考虑的是这个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或外界人员的影响。一时的选择错误,不免夜点遗憾,但是自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积极主动,勤奋向上,只要我认为应该做的事,不管有多少麻烦都要去做,但却厌烦去做我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实事求是,有目标有想法,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与人交往时比较谦逊、有同情心,对朋友忠实友好,有奉献精神,喜欢关心他人并提供实际的帮助.但是我的缺点也很多.信心不足,不敢去尝试一些新事物;对失败和没有把握的事感到紧张和压力.脾气有时温和,有时暴躁,不过当情绪波动的时候我会努力克制自己,在公众场合不敢展现自己.做事情有时拖拖拉拉,做一些决定的时候拿不定主意.在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改掉这些缺点.

个人职业发展篇2

转眼间走上工作岗位已经6年了,在这6年中,本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工作状态一直都保持饱满的激情。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迫切感受到个人综合素质的不足,为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自身价值的体现,制定该职业发展规划,以使自己能尽快成长。

一、自我分析

自身优势分析:善于主动学习,注重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自己在工作之余能够主动去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升华自己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丰富经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参加工作,本人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长期的班主任工作让自己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逐步培养了自己驾驭全局的能力,也为自己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开展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实践中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有一定的反思能力。本人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把教育工作当做一种事业来追求,在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勤奋工作,努力做出较好的工作业绩。

自身不足剖析: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需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还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论文撰写能力。

二、规划总体发展目标

用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审阅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积极的创新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修养与能力共增长,让反思与实践同前行。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觉悟高、观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教育工作者。

三、具体发展措施

(一)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前人和他人,了解过往和未来,关照反思自卧冬从而获得新的天生。所以,我觉得要做到“四学”。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4.持之以恒的学。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决心,贵在能持之以恒。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做到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学习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集中精神,将学习进行到底!

(二)在“思”中探索感悟进取。

学习工作时,要找出“题目”所在和“困惑”之处。并能够寻找解决题目的途径,排除困惑的答案。不惟书,不惟上,不盲从,不轻信,这样才会使所学转化成自己的聪明,丰富自己的内在。相信,经过不断的反思,我的教育聪明也会随之不断增长。这样,才会有效的促进我的专业成长。

(三)在“做”中开拓创新发展。

1.课堂,是教师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阵地。因此,我要以课堂为载体,精心备课,专心上课,用所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我的教育实践。也许做不到节节课都出色,但我会力求堂堂课有实效。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改进教育实践,逐步完善。让“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无穷循环,让我的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2.乐于动笔,进步教育科研水平。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学期结束时完成教学案例2篇。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不断进步论文质量。

3.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及时了解学术动态,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争取做一名适应时展的创新型教师。

(四)学以至用

1.学习与思考同行。立足自己的学科教学,多学习与此有关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提升个人素质,广泛涉猎各类学术丛书。

2.教学与研究同步。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教学熟练型走向专家型,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教科研,是教师进步能力最经济、最科学的办法。亦教亦研,踏着教研科研的门路,才能步进教育的“自由王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发业;知困,然后能自强业;知美,然后能自创也!

个人职业发展篇3

我也曾经历过职业倦怠,但经过思考发现职业倦怠绝对是自我调整能力有限的一种反映。诚言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倦怠就是感觉不到快乐,缺少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那么克服倦怠就需要在工作中找到满足感、成就感。所以没有什么比得上把兴趣带入工作更有效的了。

拿我为例,因为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学生干部,特别喜欢组织各种活动,从活动中能够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但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学校课程安排紧密也不倡导搞很多活动,学生课业负担重,也没心思搞活动。所以我就想找到一种既能开展活动又能保证课业成绩的方式。首选,我充分利用每次晨会,周会、班团会、家长会,这些原本例行公事般的各种会都设计成形式丰富且内容深刻的活动。比如,晨会把要强调的事情或要批评、表扬的人、事、现象像周立波的脱口秀一样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明确要求和说教的时候更乐于接受,更深层地思考对与错。至于班团会,我会根据不同主题安排不同形式。比如:期中、期末考试总结班会,我会弄成像颁奖典礼一样,给成绩优异的或提升很快的学生设立一些奖项,如前十(top 10)奖、飞跃奖,单科状员奖等。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做为奖品,并用红纸写喜报,让获奖同学发表感言或未来对自己的希望……没获奖的学生担任“颁奖佳宾”,但一定要在颁奖前说出对自身所存在的有碍发展的问题。说到家长会,我就更兴奋啦,我会在平日里积累很多照片(用手机拍的),对于每个学生日常表现中存在的问题和良好表现分成“进步篇”和“问题篇”都以个人形式存档,整理成一个学生个人专集,家长会的时候,选择共性话题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家长们通过一次家长会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明确日常表现所导致学业成功与失败,收集教育界知名人士的先进教育理念加上我平日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指导家长们利用家庭教育去配合学校教育,更快更好地解决障碍学生们成长的问题。

另外我对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我所教学科是英语,比如:我会坚持每节课用3分钟播放英美歌曲,每首歌要把歌词讲透并要学生学会,当有必要时会邀请一些同学在班会或学校活动中演唱。还有我把英语听说课改成英文小品短剧排练课,我编写英语剧本且做导演,真是好过瘾,排好的成形小品短剧,有推荐给校团委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表演的,也有代表过学校参加市里大中专、高中英文短剧大赛并获奖的。学生们的英文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更主动了,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学年前茅。我也彻底找到了克服职业倦怠的解决方法,让自己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成就感。

有一次我与一位年长的、很成功的教师谈心,聊到我的感悟和收获,她听后笑着对我说,她也同样是靠这种方式克服了倦怠并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位教师早年家庭经历坎坷,且刚步入职场就挫折连连,她经历痛苦的反思,向自己寻找答案,她开始对性格统计学产生了兴趣,并对其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并利用学生这丰富的资源做研究,没想到一点点地对学生性格的把握越来越准,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也越来越有效果,最后经过5、6年成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班主任,所带班级不管接手时什么样,经她一管理,很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且最终都成为学校最优秀的班级,而她如今也不断地从研究学生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个人职业发展篇4

1、商务礼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互合作,若不遵循一定的规范,双方就缺乏协作的基础。

2、商务礼仪有助于维护商务人员和企业的形象。

3、商务礼仪能增进商务人员之间的感情。

4、商务礼仪能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益。

(来源:文章屋网)

个人职业发展篇5

【论文摘要】民营企业高管人员职业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民营企业对处于不同职业生涯期的高管人员的职业管理、民营企业对于高管人员的职业规划的定期检查机制、民营企业对于高管人员职业发展的信息传递机制、民营企业对高管人员的职业指导与职业阶梯设置等内容。

一、民营企业高管人员职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发展是指个体逐渐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并不断制定和实施新的目标的过程,员工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职务变动发展和非职务变动的发展两种类型,职务变动发展是指员工在企业内部工作职位的晋升一或平行调动。很多企业员工和人员都把晋升当作成功的标志,非职务变动是指除了工作职位变动外的其他形式发展,主要是指经济状况的变化发展。组织结果扁平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导致管理层人员减少,晋升的空间变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留住人才一,就开始更多的采用非职务发展的方式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

在员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所担任的角色一十分重要。企业要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管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通过咨询和指导等手段,强化组织员工对个人能力、潜质和个人终生职业规划的认知,加强对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之间联系的认识,以鼓励雇员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整个职业发展管理过程中,组织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工作设计、选拔晋升和交流调配等政策和活动,解决员工职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多种问题,为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发展机会与途径,促使员工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具体来说,民营企业在高管人员职业发展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主要包括: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职业发展原则与方向、提供信息完善制度、注重绩效的提升和创造良好的高管人员职业发展环境。

员工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走什么样的职业道路,即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在确定了自我规划后,进行自我检查,寻找要自己与规划和现有组织目标之间的差距,并通过不断自我学习来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图1形象地反映了在民营企业高管人员职业发展中个人与组织承担的不同角色。

二、民营企业高管人员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民营企业内部,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基本状况、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管理人员的支持程度和企业文化。

1.民营企业基本状况因素。在民营企业基本状况因素中,主要包括组织规模、组织结构、组织特征和组织战略目标。民营企业规模不同,对企业的职业发展管理影响也不同,组织规模大的企业,高管人员职业发展上升的空间相对大一些,对高管人员进行职业发展管理相对有利。规模小的民营企业,职业发展管理难度较大。组织结构的不同也会影响民营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不同的组织结构,岗位分布不同,管理层次也不同,在职业发展管理上也存在差异。对于组织结构比较严密的金字塔型结构,管理层次较多,员工在向高管人员晋升的过程中存在着严密的晋升制度,在职业发展管理中相对简单。

组织特征因素主要是指民营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产品的组合结构、生产的自动化程度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内部员工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同,则其在人员安排上就存在着差异,如民营企业发展目标定位为新产品行业,这个民营企业对熟悉新行业员工的需求增加,此时,适应新行业的员工其发展机会与晋升成为高管的机会就更好。民营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职业发展机制构建的过程中,要紧扣自己的战略来制定相应的高管人员职业发展机制。

2.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在民营企业进行高管人员职业发展机制建设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是其建立职业发展机制的重要参考。高管人员的职业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来保障,这些政策包括合理的培训制度、晋升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这些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必须切实执行,职业发展机制才能更好的建立,如果没有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或者制度执行不到位,制度制定不合理,民营企业建立的职业发展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

3.管理人员态度因素。民营企业领导的管理风格与领导着素质和价值观有直接关系,如果民营企业的领导着不重视高管人员的职业发展,不关心员工的生活,民营企业高管人员的职业发展机制就很难建立起来。管理人员的态度决定着职业发展机制的发展。

4.企业文化因素。企业文化决定了一个企业如何看待它的员工,高管人员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被企业文化所左右的。企业文化是个人和民营企业在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当考虑的一个因素。尽量避免与组织的文化冲突,是民营企业在制定职业发展机制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三、民营企业高管人员职业发展机制的内容

民营企业高管人员职业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民营企业对处于不同职业生涯期的高管人员的职业管理、民营企业对于高管人员的职业规划的定期检查机制、民营企业对于高管人员的信息传递机制、民营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指导与本企业的职业阶梯设置等内容。

1.民营企业对处干不同职业生涯期的高管人员的职业管理。民营企业高管人员职业生涯分为不同的时期,主要分为寻求职业阶段、就业从业阶段、职业转换阶段、逐步晋升阶段,最后是退出职业阶段。简单来说就是职业生涯的早期、中期、末期。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应该对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高管人员给予不同的管理。

在寻求职业阶段,民营企业应该做好招聘、挑选和配置工作,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在职业生涯早期阶段,民营企业应该帮助员工发现才能,确定高管人员的长期贡献趋势;在职业生涯中期,民营企业员工的事业发展方向基本己定,这一阶段是员工感情复杂期,很容易引起员工的职业生涯中期危机。这一时期民营企业要加强职业生涯管理,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激励他们继续奋进,开通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通道;在职业生涯后期阶段,员工的职业生涯就将结束,在这一时期,民营企业应该让员工继续发挥自身才能和经验,适时的做好人员更替计划与人事调整计划。

2.民营企业对高管人员的职业生涯的定期检查。职业生涯的定期检查是指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使企业预计的职业生涯整体管理与高管人员的潜力与愿望确定的职业生涯前景相联系。职业生涯的定期检查可以使民营企业高管人员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使企业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了解员工对待工作的愿望,尤其是对直接上级和对企业工作环境的看法,及时的消除误解,改善工作环境。

3.民营企业对高管人员的职业发展的信息传递机制。民营企业对待员工的职业态度是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也是企业对高管人员建立职业发展机制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职业信息传递机制,让员工了解企业在为能使他们成为高管人员作职业发展方面的考虑。整个信息传递机制以职业信息系统为基础,这个职业信息系统要包括高管人员进行职业规划所要了解的企业各方面信息,如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道路,职位的空缺与升迁情况等。

民营企业还要做出未来可能存在和需要的高管职位,并对每一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公布岗位分析结果。企业还应该在信息传递系统中,建立职工的电子档案资料库,充分了解他们的个人兴趣、性格、特长、潜能及价值观,这就要求企业对员工进行比较准确的测评与调查。整个信息传递机制要不断的完善更新,时时刻刻能被高管人员所接触到,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4.民营企业对高管人员的职业指导与职业阶梯建设。职业指导是指协助个人选择职业、制定适宜的职业发展目标,以及选择为实现目标的职业发展道路,并协助员工在职业上获得成功的过程。民营企业在建设高管人员职业发展机制的过程中也要建设相应的职业指导系统,整个系统的组织者是民营企业,参与者是高管人员,职业指导系统要帮助高管人员获得合适的满意的工作岗位和更好的职业发展,整个系统要组织和高管人员合作展开。

在职业指导系统的构建中,首先,要制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使职业指导制度化和组织化;其次,要建立专业的培训职业指导队伍,实现指导的专业化;最后,要科学设计职业指导的内容,实现职业指导的科学化。整个职业指导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帮助高管人员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阶梯是指企业为内部员工设计的自我认知、成长和晋升的管理方案,是决定企业员工晋升条件、方式与程序的不同组合。现有的职业发展阶梯可以分为三类:单阶梯模式、双阶梯模式和多阶梯模式。

单阶梯模式是指从行政管理职位出发,员工的职业阶梯如从科员、副科长、科长、副部长、部长等管理职位的一步一步提升。

个人职业发展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05-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经过十多年的大调整、大改革、大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清晰,服务发展任务明确,产教融合特征突出,工学结合模式鲜明,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接受和重视。然而,面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使职教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与职业,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引起职业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技能水平精、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摆在职业院校同仁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可持续发展

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空前恶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失衡逐渐被打破、资源枯竭等日渐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鉴于此,国际社会把目光集中到了世界的环境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办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将其列入国际社会的公共议程。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L.布朗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两个纲领性文件――《里约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再到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和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多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的表述很多,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表述中提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样的表述能让我们更好地思考环境和生态失衡问题。

在这里,可持续发展理论被逐步明确界定为三个命题:其一,人类的发展不能削弱自然界多样性生存的能力;其二,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其三,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和影响后代人的发展。从这三个命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这样说,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和关键。[1]

二、人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1994年在埃及开罗召开的主题为“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同样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2]。这就意味着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人,既包括整体的人,即人类;也包括个体的人,即每个人。这里仅就个体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谈谈管见。基于每个人发展的内在属性和外部环境的现实性问题,根据个体人发展的动力、目标、条件、方式、频率、结果等,我们把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发挥,生存环境得到充分利用,个性臻美完善与和谐,生命、家庭和事业沿袭与繁荣的道德感充分满足条件下的人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维度来理解。

在个人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上,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生命与家庭的沿袭、个性的全面发展与人性的全面占有、情感与良心的回归、事业与追求的繁荣、个人价值的释放与彰显、财富与荣誉的获取、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方面。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同。

在个人发展的环境上,要把握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发展环境。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与他人的和谐,要在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下与他人交往,通过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自身的成长提供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个个体都要关注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要在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等关系的正确处理中,为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和谐自然,要善于保护自然,使每一个个体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3]

在个人发展的内在因素上,每个人的发展都与身和心、知和行、情和意等不同层面的因素有关,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调适自己的情绪、知行合一,身心和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身平衡,身心相背,功能紊乱,是绝对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

在个人发展方向上,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支持人的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指外在目标诸如头衔、官位、职称、学位等的提高。把德、识、才、学和健康等都纳入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中,人的可持续发展才真正有可能实现。[4]

在发展方式上,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自身的继承性,今天的发展可能成为今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此外,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而不间断的伴随终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频率可以因人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条件、奋斗经历等有所不同,或前段快后段慢,或前段慢后段快,但没有尽头。人的发展如果非正常终结,无论其发展快与慢,都是不可取的。资料显示,数年前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3.14岁,比北京市平均寿命75.33岁低了22.19岁。深圳10余年间,开创特区的精英已有3000人去世,平均年龄只有51.2岁。[5]这种透支脑力和体力而提前终结的发展不能称其为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

1.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分析。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所形成的印象是:普通教育的下等生、中考或高考的失败者,他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不少学生价值观偏向模糊、摇摆、模棱两可,自我中心意识强,他们重个人、轻集体,重索取、轻奉献,重享乐、轻奋斗;自卑心理重,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发展的信心不足;行为习惯不好,沉迷于网络或游戏,组织纪律涣散,不少学生养成了说粗话、抽烟、酗酒、说谎等毛病和陋习。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少中职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不是很好,在初中任课教师心中缺乏培养的希望或已经被列入重点高中升学率的“分母”了,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调查显示,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有34.4%的学生是没有书读,不得已而读中职的;有17.6%的学生被父母逼着读的中职;有68.3%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有5.2%的中职学生辍学或肄业。

高职学生来源具有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有普通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文理科学生,有通过文化测试和技能高考录取的中职毕业生,有通过文化考试加技能测试单独招生录取的中职或技校毕业生,等等。作为普通高考的失利者或失败者,作为有着“底气不足”的中职学习经历,高职学生个人理想与客观现实存在矛盾,他们怀疑自己,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自卑心理。调查发现,有16.2%的高职学生是带着矛盾的心理被父母强迫进入高职学习的,他们有的想复读,有的想就业,有的想走本科自考助学、成人本科、出国就读等其他渠道的升学之路,发展目标难以确定;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没有计划,纪律松懈,考试盲目应付,挂科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挂科一半以上;部分高职学生发展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练技能精技能的积极性;少数高职学生对高职学习生活、学习环境难以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差,逆反心理严重,面对学习的压力、就业的挑战,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不仅仅是解决占适龄学生一半比例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和发展问题,解决国家大量适龄青年就业问题与社会稳定问题;而且是解决占适龄学生一半比例广大家长对子女的希望和发展问题,解决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在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资本红利转变的新形势下,适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相关问题。

2.在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国情的一种体制类型,接受职业教育全日制学生已占适龄学生的一半左右。初中毕业生的上升通道为普通高中和中职,在普职比为1∶1的政策要求下,中职在校学生与高中在校学生基本持平;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率35%左右,高职教育贡献了17%左右;近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本科的转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比重和层次。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属性,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概念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加以诠释。

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追求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6]从人的可持续发展入手思考职业院校中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完成三年中职或三年高职阶段的职业院校教育后,不仅仅具备满足当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还要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完成一次性就业,使学生能够具备个人发展的身心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以及基础,工作若干年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知识不断更新需要和职业的迁移转换等,依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内,可持续性发展要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的需要,以及职业发展对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特定的可持续发展。[7]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目前说法很多。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江柯认为,“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其创造性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学习、积累、开拓、进取,将知识、经验转化新产品、新技术,并能够适应社会,不断提高的潜在发展能力”。[8]该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涵盖多方面能力,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创造性能力。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邱学林认为,“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三年阶段的学校教育后,不仅仅具有满足当前就业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更重要的是面对今后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知识的更新需要继续发展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灵活变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9]该概念表达不够全面,因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包括人自身个性的日臻完善。笔者比较认同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齐宁的概念表达,即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个体自身具有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即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进而使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6]

3.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解析。基于上述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概念,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全面发展,一方面职业院校从产、学、研、用诸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持续性发展,让每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获得有机发展,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2)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顺利实现当期目标。职业院校是学生就业的前站,是职业规划与选择的调度室。职业院校学生完成三年中职或高职阶段的学校教育后,凭借已有的知识、技能、素质,健康的心理,日渐成熟的个性,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能够顺利一次性专业对口就业。

(3)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具有职业针对性、适应性的发展。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职业分类的细化,每个人不可能始终在某一个或某一类岗位发展,无论是个人对职业的要求变化,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变化,都会导致职业转换或迁移。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适应性就是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够适应可能出现的职业或岗位转换与迁移的需要。另一方面,同一行业的职业标准,同一岗位的职业规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国际化程度的加强等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职业院校学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4)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归宿是持续性发展。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满足社会、职业及个人的需要,实现个人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知识、技能、素质、个性诸方面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和长久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向荣.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5.

[2]吴家正,尤建新.可持续发展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陈艳华.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东岳论丛,2005,(02):196.

[5]大德.事业重要健康更重要[J].心理与健康,1999,(05).

[6]齐宁.高职教育要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0,(06).

[7]王伟.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13,(09).

个人职业发展篇7

职业生涯管理是近几十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崭新发展方向。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了霍尔的观念,所谓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开展和提供的用于帮助和促进组织内正在从事某类职业活动的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的行为过程,包括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开发、评估、反馈和修正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活动与过程。

一、国有企业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软硬件建设逐步发展和提高,国有企业的吸引力逐年增加。根据智联招聘的2013年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显示,应届生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热衷程度明显高于民营企业。但是,国有企业仍然存在高素质人才辞职或“跳槽”现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低一级的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高级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研究发现,通过建立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降低员工离职率。

对企业来说,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满足职工发展需要,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企业通过设计科学、规范、系统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并尽可能为员工发展提供机会,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对员工来说,通过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实现企业与员工共赢。员工通过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企业未来发展对员工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个人职业技能水平,从而推动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

二、国有企业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生涯管理进入中国时间较短,许多国有企业对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淡薄。目前,国有企业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国有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仍处在起步阶段。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对员工个人发展不重视,片面强调个人要无条件服从组织需要和安排;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对国有企业仍是新课题,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很多不足,

2.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单一。由于许多国有企业前身为国家机关,导致员工习惯于用行政级别来衡量职业是否成功,忽视了科研、技术等人才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职数呈金字塔状,越往上职数越少,从而造成许多高素质人才无法合理安置,增加离职率。

3.企业需求与员工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目前,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大都由高级管理者制定,普通员工受职权和渠道限制,难以及时、全面的了解企业发展目标及对员工未来发展需求。因此,员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仅从个人角度出发,导致企业需求与员工发展不匹配。

三、国有企业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当前,国有企业在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等重大任务中,发挥着骨干中坚作用。然而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如何用人、育人、留人成为国有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而职业生涯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国有企业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达成企业与员工共赢局面,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营造“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为员工成长创造条件和通道,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实现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

2.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通过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有的放矢的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并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成长通道,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信任,鼓励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增强员工的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

3.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企业与员工“共赢”局面。通过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相互合作,帮助企业构建内部人才通道,提高个人业绩,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四、国有企业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设工作。

1.充分了解员工职业现状。国有企业应当帮助员工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运用职业锚、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mBti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分析,掌握员工的特性,并根据员工自身的职业倾向设计相应的职业发展方向。

2.确定员工职业发展目标。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发展目标方面的宣贯,让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和需求,并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另一方面,企业与员工运用Swot分析、五“what”法、CaSVe循环等方法共同确定员工职业发展目标。

3.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员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有着不同的职业需求,因此,国有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的员工制定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沟通-反馈-修正-完善”的螺旋成长模式,企业和员工根据组织需要和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职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从而增大员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可能性。

4.建立完善的配套体系。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项,需要其他模块的密切配合:一是要加强培训,使职业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员工个人展愿望相结合;二是要做好人才需求分析,根据组织发展对现有人员进行盘点和未来需求做出预测,明确职业规划方向;三是要发挥薪酬激励作用,根据员工能力提升水平及时调整薪酬水平和发展计划。

国有企业通过构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明确了个人发展途径,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有助于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需要和员工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盘活了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为未来国有企业更好的发展发展培养和储备了各类人才,使具有不同能力、不同特点的员工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成长通道,最终促使国有企业稳定、健康和持续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个人职业发展篇8

关键词:职业人格高等职业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从其出现之日起就被置于特别突出的位置。然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人,追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应是高等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和不变的圭臬,职业能力开发和训练的原动力在于此,这是生命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社会标准遮蔽不了职业教育生命发展的本原性需要,着眼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满职业人应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新的理念和价值追求。

一、职业人格的含义与特征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及心理面貌[1]。职业人格是个体健康人格在职业领域中的自然要求和具体表现,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的要求,又体现了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职业态度的塑造和职业准备的完成,最终都表现为职业人格的形成。职业人格是个体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最核心的基本素质。

职业人格是人格的下位概念,是职业化了的人格,因此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动力性等人格的基本特征。但与一般的人格相比,职业人格还具有职业性、主体性、发展性等特征。

职业人格受职业的制约,具有职业性表征是职业人格区别于一般人格的主要特点。职业人格与特定职业的职业规范相联系,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不同的职业人格。职业人格与职业紧密联系的特点决定了职业人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职业人格是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心理品质做出的职业性规定,其主体是人,因而具有主体性。尽管职业人格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但其形成并非从业者单方面受制于社会职业而被动机械地实现对职业的适应和顺从。相反,职业人格是人这一职业活动的主体能动作用于客观职业环境的产物。人能意识到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人类的智慧主动适应和改造社会职业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完美结合。“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之所在是:人可以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获得新的生命”[2]31。在主动的有意识的职业活动中,人能收获劳动和创造的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达成与职业的和谐互动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并超越自我,提升职业人格,成就新的自我,职业也会因人的能动作用而得到变革与发展。

人的发展性决定了人格和职业人格的发展性。职业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先天和后天的“结晶”,是个体在具备遗传和成熟因素所提供的生理前提下,在后天的现实的职业环境中以理想的职业人格为目标,通过不断的职业实践逐渐养成和发展的。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理想的职业人格的要求,而从业者已有的现实的职业人格并非恰好都符合这一要求,但人本质上具有可反身性、可自控性、可受授性、可暗示性、可超越性[2]417-420,当理想的要求和现有的发展水平产生矛盾的时候,这些与人的自我意识紧密相关的特性使人自觉地利用并创造各种可能的和现实的条件,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塑造,朝理想的职业人格迈进,最终实现内在人格与外在职业要求的和谐统一。

二、职业人格培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受“能力本位”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出现了“唯技能”“唯就业”的倾向,而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复杂的职业环境出发,着眼个体的完整发展,指向主体的自我实现的职业人格培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人格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职业活动的需求和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或可协调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矛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和谐一致。

(一)职业人格契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性必然是第一性的。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或本体价值反映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尤其是对人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发展需要的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内在价值是技术价值、实践价值、解放价值的辩证统一[3]。技术价值是基础,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具理性满足其技术需求,实践价值是技术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反映的是职业教育对学生主体交往理性的满足,解放价值是对技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反思和超越,通过锻造学生的批判理性激发其解放兴趣。“锻造学生的批判理性”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主体意识和价值反思意识、合作交往意识。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培育强调职业主体通过职业实践,在交往合作中体验内化生成,它关注学生在技术操作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的能力和建构自己的职业情感的能力,重视学生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契合职业教育的技术价值和交往价值。职业人格的主体性特征内在地蕴含着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立的、自由的人的主体性诉求,职业人格培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技术责任意识的培养,明确自身的伦理担当;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反思能力,使他们明确自身的独特价值,在技术活动中释放与实现技术主体的人性力量,自觉地将内在的人性诉求渗透在技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使技术活动的开展符合人的内在本性。职业人格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4]的价值追求契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二)职业人格指向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过程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有研究者通过职业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分析,将职业教育目的划分为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三个层级,其中基础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即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专业定向性的基本职业能力;高级目的是关注人的生长,即非专业定向性综合职业能力;终极目的是关注人的生成,即培育真善美统一的人格[5]。职业人格具有发展性,其生成是职业主体内部生理机制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发生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作用于主体,经由主体的认知、思维、实践等活动形成主体认同,进而达成自觉实践,并不断调整、提升,最终升华成职业人格。职业人格的生成必须经历由职业知识、技能等认知性职业要素向内生性职业素质的内化,内生性职业素质向外显性职业行为的外化,职业素质向职业人格的升华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包含职业主体的基本专业能力、基本综合能力、基本社会能力等关注人的“生成”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包含职业主体的综合职业胜任能力、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关注人的“生长”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包含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个体自我完善目标的实现,即求真、至善、臻美的人格“生成”。由此可见,职业人格培育与现代职业教育关注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的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职业人格是现代生产方式对职业人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新的分工体系和新的生产方式趋向易变、灵活,只要求劳动者掌握某一简单职业技能即可的传统的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已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涌现的新岗位、新职业需要劳动者不再固守僵化的程序,而是讲究优化组合。现代社会从业者更换职业的频率越来越高意味着单一的职业技能不再适应这一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超过能力的概念范畴,从业者的自主性或独立性已逐渐被列为首位。劳动者必须具备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系统看待事物、运用技术等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在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性品质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现代生产方式对职业人的要求的重心已由职业技能转向更具全面性、整体性的素质和能力,即要求职业人具备健全的职业人格。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担负起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完满职业人的重任。

(四)职业人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

职业人格是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体,其中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将模糊的职业意识转化为清晰的职业目标,深入理解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而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唤起学生对职业活动中真善美的追求,确保学生的职业生涯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职业生涯成功还有赖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格或个性的健康完善。瑞士教育家m・L戈德斯密德经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提出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6]。凡此种种无不是人格力量在职业活动中的发挥。职业人在职场中所要面对的是复杂的现场问题、人际关系、与人协作、自我管理等,没有人格的支撑,职业生涯必定难以为继。唯有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等属于职业人格的素质,才能激发出学习力、创造力,为学生的职业成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面向职业的劳动者,要使这些“准职业人”有能力应对未来职业活动中的种种变化,并开拓创新引领职业发展,就必须重视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培育,重视对学生生命中潜藏的巨大的人格能量的开发,赋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为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和人生境界的开阔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雷小波.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4(8):15-17.

[2]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宏伟.论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36-40.

[4]马庆发.人格本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J].职教通讯,2003(7):9-11.

[5]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26-31.

个人职业发展篇9

    论文摘要: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来看,职业教育类型分为“生存型”和“发展型”。“生存型”即贯彻生存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职业教育自身的生存;而“发展型”则着眼长远,各方面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就这两种类型的职业教育进行了分析和区别,并为我国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几点建议。 

一、前言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重大破坏的职业教育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我们开始认识到,中高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使得专业与发展需要严重不平衡。因此,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刻不容缓的。2011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33个年头,也是其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正确看待3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这对未来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 

1.国家颁布的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意见 

1985年5月,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时间,全国各地掀起了对普通高中进行改造、建设职业高中的热潮。 

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并于9月1日正式实施。第一章总则里规定:“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度”。 

200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加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以上可以看出,这30多年来,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的文件内容大都一致,再多的建议、措施还是没能解决一直存在的问题。 

2.职业教育学校发展的情况 

1980年至1997年,是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增加到22229所,学生数猛增至1355.9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上升到61.47%。 

1998年至2001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低谷。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从526万人锐减了395.22万人,在校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也下滑至45.44%。 

2002年到2004年,为了拜托职业教育发展的低谷,政府多次召开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会议,加大投入力度。此后职业教育发展才慢慢复苏,招生数从469.73万人增加到566.2万人。 

2005年,中职业教育开始扩招,2006年招生数量达750万人,在校生数达到1800万人。截至2007年底,高职院校共1168所。据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8年,职业教育学校向社会输送各类学生总计1亿多人。 

3.职业教育投入经费与师资的情况 

2001年,在全国教育经费支出构成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只占全部经费的10.3%,大大低于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一直在下降,而这种局面得到真正的扭转是在2007年。相比于以2006年,2007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2163.69元,比上年增长9.25%。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人数已达80多万人。高等职业的专任教师数量大约为30多万人。然而职教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师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专业课教师人数不多;三是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 

三、现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生存型”职业教育 

以上是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以及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笔者认为,这30多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可以归为“生存型”职业教育。所谓“生存型”职业教育是指贯彻生存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职业教育自身的生存。具体概述如下: 

1.出发点。 

“生存型”职业教育发展是以满足经济发展与国家规划的要求为出发点的,通过培养出符合规格的人员,来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这样极大地抑制了人自身的发展。 

2.定位 

“生存型”职业教育坚持的是实用主义发展观。从改革开放思想提出开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始,到近些年来的“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等相关措施,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实用主义”发展观愈来愈烈的趋势。 

3.模式 

其实,早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就已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以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成立为标志,之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民国、新中国成立。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属于自己发展的道路。 

4.内容与方式 

“生存型”职业教育因为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其内容是强调简单的实操技能和“够用”的文化技能,而忽视学生作为一个全面的人应该所受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发展的后劲完全不足。在教学上面,“生存型”采用的是以集体教学为

主、实训教学为辅的方式,按照国家统一的程序化标准要求,忽视了学生实际的学习体验。 

5.机制 

“生存型”职业教育发展观是国家意志为前提的。国家的人是政府,通过政府的政策体现出来的其实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职校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教育活动,对教育内容与形式难有选择权。因此这30多年来,职业教育没有获得过自主发展的机会,更不说用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6.社会的认同程度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认同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内部认同;二是其社会认同。良好的社会认同是很重要的。但“生存型”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程度还比较低,这可以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看出。 

四、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向:“发展型”职业教育 

和“生存型”职业教育不同的是“发展型”职业教育,它是着眼于长远,各方面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而进行的职业教育。其特点如下: 

1.出发点 

“发展型”职业教育是以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的,通过考虑学习者自身的特点与需要,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但其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只是更加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建立在选择自由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 

2.定位 

“发展型”职业教育与“生存型”职业教育是相对的,它肯定了自身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作用,认为职业教育的价值更具实际作用。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可以促进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能够通过加速经济发展而促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模式 

“发展型”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它是在很好的借鉴和吸收其他优秀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国国情,经过多年实践检验而形成的。 

4.内容与方式 

“发展型”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人本主义”,十分重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个人的学习体验,能够按照个体差异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5.机制 

职业教育会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后慢慢形成自我发展的一套有效机制,即“发展型”职业教育体系。而国家和政府只要保证个体的自由并通过法规等方式给予支持和引导就可以了。这种体系比较健全,不仅自评制度,还有与其他类型教育沟通的通道。 

6.社会认同程度 

“发展型”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比“生存型”职业教育高出很多,不仅其整个整体,连同其从业人员都会有较高的社会认同。

    五、我国要走“发展型”职业教育道路的策略 

以上只是“发展型”教育的介绍,相对于我们国家,想要实现是件非常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但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 

1.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来定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会伴随着城市话与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其作用只能放在过程中去认识。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中,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即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不仅要教给人技能,还要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现代工业文明。因此,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不应仅仅局限于操作技能的教育,而是更注重培养新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开发也要与城市化结合起来,从生活方式、思想素质、操作技能等多方面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知识与能力兼备的储备人才,为现代化创造更多的素质条件。 

2.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机制体系 

发展经济要以市场为导向,而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以需求为导向。这种需求既包括国家、社会的需求,也包括个人的需求。要建立这种导向型的体制,就必须要求职业教育能将这些需求信息及时捕捉并及时分析与反馈。传输关于需求信息的机制对职业教育十分必要,就相当于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一样。当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时,首先应该通过需求的信号反映出来,从而引起有关部门根据这种信号进行教学内容、或是学科的调整,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3.增强投资的力度,加强管理 

走向“发展型”职业教育发展,政府的支持与干预是不不可少的。政府不仅要将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区分开来,使职业教育不再盲目扩招,而且要采取确切的具体措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资。最少也应该要做到其经费投入和同等阶段的普通高中大体一致或略多。在管理上,必须成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如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资格证书审核机构等。政府统一管理地方,但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证书的审核与发放必须由社会机构管理。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贯彻县(市)管理的体制;经济不发达地区则可以采取大市(地级市)统一规划管理的体制;大力支持发展专职学校。 

六、结语 

实现“发展型”职业教育虽然是件非常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但只要能始终坚持做到站在现代化的高度看待职业教育、构建导向型的机制体系、加强管理与加大投资,笔者认为,实现目标的时间会越来越近的。 

参考文献: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7. 

[2]董伟.职业教育仍然“长大未成人”.中国青年报,2007-6-12. 

个人职业发展篇10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南京21113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生产的不断壮大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社会职业呈现出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日益增强、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内容不断更新、职业流动越来越频繁等发展趋势。本文从分析职业的特性出发,分析了21世纪职业发展的新趋势,探讨了职业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职业;职业技术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08-03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涌现出来,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职业的特性

“职”即职责、任务的意思,“业”有行业、业务、事务之意。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是个体履行自身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持续性活动。职业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性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所必需的、服务社会的专门工作。任何一个职业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是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与其他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职业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经济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职业”被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是个人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事职业,于私于公都具有经济性。

稳定性职业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消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周期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现阶段某些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但绝大部分职业在一定时期内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临时性的工作不能称之为职业。

技术性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从业规范和相应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求,不存在没有知识、技术的职业。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职业的技术性要求显得更为突出。

发展性职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职业不断产生,一些不适应时展的传统职业将不断消亡。

21世纪职业发展趋势

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越来越大,节奏也越来越快。相应的,职业也处在不断的变化调整中,表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从职业的社会性角度看,职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职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与发展着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因素都会带来职业的兴衰。21世纪,职业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1)职业的分类更趋细化。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将会使社会分工变得更加精细和具体,各种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许多传统的职业进一步分解,细化为许多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职业,如外贸工作现在已经是包括报关、报检、跟单、货代、物流等一系列职业在内的职业群落。(2)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是影响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十几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逐渐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三大产业之间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并逐渐融合的趋势。与此同时,出现了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结构也相应产生了重大变化,技术型、服务型职业成为职业的主体,越来越多的新职业种类不断涌现出来,并主要分布在第三、第四产业中。

从职业的经济性角度看,职业的经济性将被弱化2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从业者的经济收入也快速增长,人们逐渐从谋生、养家糊口的职业状态下摆脱出来。经济收入不再成为从业者选择职业的最重要因素,职业的经济性将被逐渐弱化。从业者更多考虑的是获得多种非经济利益,包括名誉、地位、权力、自我价值实现等,从而使个人获得更多心理上的满足,达到“乐业”的境地。

从职业的稳定性角度看,职业的稳定性将逐渐减弱工业时代,职业的模式是非常稳定的,大多数人终身从事一个固定的职业。然而,到了21世纪,随着职业产生和消亡速度的加快,职业的稳定性将逐渐减弱,从业者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在减少,职业转换、流动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工作越来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不依赖组织的自由职业不断产生。

从职业的技术性角度看,职业的综合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本身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就是因为现代职业,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相关的职业需要具有综合化职业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从职业的发展性角度看,传统职业逐渐萎缩,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任何一个职业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新的职业也会不断涌现。21世纪,职业变化、发展及更替的速度更为迅猛,一些传统职业逐渐萎缩、淘汰,适应新时代的职业将被不断催生出来。

职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新职业的产生与传统职业的消亡,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职业的出现,使得相当一部分传统职业逐渐消亡,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此,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必须多样化,并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还要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预测新兴职业的发展趋势,并不断调整自身的体系和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向纵深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实现工业化与知识经济萌芽、信息技术发展同时并存的时代,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生产上来,产品和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从业人员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淘汰周期日益加快。为此,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要适应新技术、新任务的要求,树立“大职业教育”、“终生教育”、“宽基础、活模块”等观念,不断向纵深发展。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不断创新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许多新的职业岗位,一些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审时度势,随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拓宽、改造、创新。

职业稳定性的减弱及综合化、专业化程度的增强,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不断更新理念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过于狭窄,一味强调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偏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陷入了仅仅为应付就业而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歧途,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此,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更新理念,使学生在实现就业的同时保持全面、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下社会的同时为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即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职业技术教育最终是为职业服务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的发展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尽管职业技术教育只是间接地对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由于它决定了新增劳动力技能的类型与层次,因而也不可忽视,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

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职业结构发生变化(1)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进而推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还可以培养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农村孩子接受到职业教育,掌握更加全面、专业的生产技术,从而促使更多的农业人员进入城镇工作或是返回农村成为有技术的新型农业工作者,进一步促使第一产业富余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也加快了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更新的职业类型。(2)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对从业者的教育与培训,可以加速我国的产业类型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我国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为初级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大批初级工通过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素质,成为技工乃至高级技工,并开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流动,从而进一步促进职业的发展变化。(3)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普及,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不论在专业素质还是人文素养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具备了更多的沟通技能和更全面的知识积累以及更强大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不再简单地从事一些技术型的工作,而是将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到自己的职业当中去,更加体现人本理念,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职业技术教育引导从业人员主动就业、自主创业且对社会有反哺作用,它不仅仅以就业为导向,更注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引导从业人员主动就业、自主创业,带动职业发展。

总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上的支持与保证,推动职业不断向前发展;职业的不断发展,又进一步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李桂华,赵鹏程.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J].科技广场,2008(6):241-242.

[2]苗素莲.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关系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0-23.

[3]袁旭,王友保.产业融合与职业教育开发研究[J].高教论坛,2007(6):171-173.